時間:2023-06-04 10:46:5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企業技術創新,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三階段DEA方法
數據包絡分析方法由Farrell(1957)[10]首先提出,在Farrell的框架內,效率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指投入不變條件下最大化產出,或者產出不變條件下最小化投入的能力。Farrell之后,Charnes、Cooper和Rhoades(1978)[11]提出了規模報酬不變條件下的DEA模型(CCR模型),Banker、Charnes和Cooper(1984)[12]則進一步放寬了規模報酬不變的假設,提出了規模報酬可變條件下的DEA模型(BCC模型)。CCR模型和BCC模型統稱為經典的DEA模型。經典DEA采用線性規劃技術求解效率,約束限制較少,計算也較為簡便,但其缺陷是將任何與前沿面的偏差都視作是由管理無效率引起的,并不考慮環境因素和隨機誤差對效率差異的影響。針對這一不足,Fried等(2002)[9]提出了三階段DEA模型,其思想是首先利用經典DEA測算決策單元的效率水平,然后利用隨機前沿模型對投入進行修正,使各個決策單元處于相同的環境和運氣當中,最后利用修正后的投入數據重新測算決策單元的效率值。由于該方法有效剝離了環境因素和隨機誤差的影響,因而測算結果也更接近真實的效率水平。三階段DEA方法由以下3個步驟組成:第一階段:利用經典DEA的BCC模型測算企業技術創新的效率。本文之所以選擇BCC模型,主要是因為該模型可將測算的技術效率進一步分解為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這也有助于我們澄清技術效率主要受純技術效率影響,還是規模效率影響。同時,BCC模型有投入導向和產出導向兩種形式。
企業技術創新投入產出指標的選擇
本文中的專利數據使用的是專利申請數而非專利授權數,這主要是因為:(1)一項專利從申請到獲得批準,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因而專利授權數在反映當期的創新水平方面存在不足;(2)《中國科技統計年鑒》只公布了大中型工業企業的專利申請量,因而我們也只能選擇申請量作為專利的表征指標。當然,由于并不是所有的專利申請都能獲得批準,因而專利申請量也可能高估了企業技術創新的產出水平。環境影響因素環境因素對企業技術創新具有重要的影響,因而準確衡量企業的技術創新效率水平,必須有效剝離企業由于所處環境不同而造成的技術創新效率差異。通過對以往文獻的梳理與總結,本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體現企業技術創新的環境。政府支持在市場經濟環境下,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但也離不開政府的有效支持。政府可為企業技術創新提供制度支持和政策保障,可以提供良好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等。可以看出,政府對企業技術創新的支持體現在多個方面,但鑒于數據可得性等方面的考慮,本文主要考察政府R&D資助的影響,并用政府R&D資助占企業R&D經費支出的比重作為其顯性變量。白俊紅和李婧(2011)[7]的研究曾發現政府R&D資助可以有效彌補企業研發經費的不足,降低研發風險,對企業技術創新有顯著的正向影響。產學研合作與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是企業獲取外部知識的重要渠道。高校和科研院所不僅可為企業技術創新提供大量具有專業知識和技術的人才,而且可以通過技術轉讓、聯合開發等形式為企業提供專門的技術支持,有效縮短企業自身研發的時間和降低自身研發的風險,同時也提升了企業的技術創新水平。Culbrandsen和Smeby(2005)[18]、李成龍和秦澤(2011)[19]的研究發現產學研結合對企業技術創新績效有顯著的促進作用,但白俊紅等(2009)[20]的研究則發現我國區域創新系統內產學研合作并不理想,阻礙了創新效率的提升。本文用企業R&D經費外部支出中高校的比重和科研院所的比重來分別表示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企業規模企業規模的大小對技術創新有不同的影響。與小企業相比,大企業一般資金雄厚,抗風險能力也較強,能夠承擔巨額的研發費用,但大企業同樣面臨著機構龐雜、官僚作風、信息傳遞緩慢等劣勢。周黎安和羅凱(2006)[21]的研究發現企業規模對創新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吳延兵(2007)[22]的研究則發現兩者之間呈顯著的倒U型關系,但對幾乎所有的4位數產業而言,均表現為非線性遞增關系。本文用地區企業總產值與企業數之比來近似表示地區平均企業規模。企業利潤企業利潤對技術創新亦有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企業利潤越高,越有能力開展研發創新活動,但另一方面利潤越高,也可能助長了企業的惰性而失去創新的動力,因為此時即使不創新也有較高的利潤收入。吳延兵(2007)[22]的研究發現利潤對企業技術創新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但陳林和朱衛平(2011)[23]的研究則發現兩者之間呈現顯著的負向關系。本文用企業利潤與主營業務收入之比來表征其利潤水平。本文所使用的數據為2010年我國除之外的30個省區的大中型工業企業數據,原始數據來源于《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11)》。表1報告了變量數據的描述性統計結果。
三階段DEA方法的估算結果
根據本文研究方法部分的介紹,三階段DEA即由3個階段和步驟構成。接下來,本文依次給出各個階段的估計結果,并予以分析和討論。第一階段:經典DEA估計結果表2給出了經典DEA的測算結果。我國地區企業技術創新的技術效率均值為0•598,尚有超過40%的提升空間。純技術效率均值為0•622,規模效率均值為0•962,純技術效率均值顯著低于規模效率均值,表明純技術效率不高是制約我國地區企業技術創新效率提升的主要原因。分地區來看,浙江、重慶的各項效率均為1,處于效率的前沿面。北京、天津、安徽、湖南、廣東、海南等省區的技術創新效率均在0•8以上,是技術創新績效較好的地區。其它地區的企業技術創新效率處于較低的水平,特別是黑龍江、江西、青海等省區的技術創新效率尚不足0•3,技術創新績效極差。從分地區的純技術效率與規模效率比較來看,我國大部分省區企業技術創新的純技術效率均低于規模效率,純技術效率不高同樣抑制了這些省區技術效率的整體提升。從規模報酬結果來看,河北、遼寧、黑龍江、浙江、福建、湖北、廣西、重慶、四川和陜西的規模報酬不變;北京、天津、上海、江蘇、安徽、山東、湖南和廣東的規模報酬遞減,這些省區應該適當縮小創新規模;山西、內蒙古、吉林、江西、河南、海南、貴州、云南、甘肅、青海、寧夏和新疆的規模報酬遞增,為提高規模效率,今后發展中,這些省份應適當提高創新規模。由于上述結果包含了環境因素和隨機誤差的干擾,并不能真實反映各地區企業的技術創新效率水平,因此需要做進一步的調整和測算。第二階段:SFA回歸結果分別以R&D經費松弛和R&D人員松弛為因變量,以政府干預、產學研合作、企業規模和企業利潤為自變量,建立隨機前沿模型,政府干預對R&D經費松弛和R&D人員松弛均有顯著的負向影響,表明政府的R&D資助促進了企業技術創新效率的提升,這與白俊紅和李婧(2011)[7]的研究結論一致。產學研合作中,企業與科研院所的合作對兩項松弛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而企業與高校合作的影響并不顯著,表明我國的產學研合作并不理想,特別是企業與科研院所的合作顯著阻礙了企業技術創新的效率提高,其原因可能與我國產學研合作系統中各主體目標的不一致有關。企業參與產學研的目的是獲得高校、科研院所的知識和技術,并最終推向市場取得經濟收益,而高校、科研院所則以和獲獎等為主要目標。當然,這一結果也表明,盡管產學研協同發展對企業技術創新具有重要作用,我國政府也高度重視,但可能由于目標不明、機制不暢等原因,其功效發揮還有待于進一步加強。企業規模對兩項冗余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表明企業規模越大,越不利于研發資源的有效利用,反而可能由于機構龐雜、協調不靈、信息不暢等原因降低了企業技術創新的效率。企業利潤對R&D經費松弛和R&D人員松弛均有顯著的負向影響,表明企業利潤越高,越有能力對創新活動給予支持,創新效率也越高。上述結論表明,環境因素對企業技術創新有重要的影響。如果不剝離這些因素的影響可能造成一些處于較好環境的企業有較佳的效率表現,而處于較差環境的企業較差的效率表現,這也致使測算結果并不能真實反映企業的技術創新效率水平。因而,需要對原始投入進行適當調整,以克服由于環境差異而引起的效率水平差異。
作者:季慶慶 李向東 單位:江蘇理工學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關鏈詞]技術創新;時空展開模式;企業管理
企業是國民經濟的細胞,是國家創新工程任務的主要承擔者之一。企業技術創新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科技成果向生產力轉化的基本途徑。企業只有通過自身的技術創新活動,才能增加產品的技術含量,才能實現設備不斷更新改造,才能建立起來產品動態組合,才能不斷提高產品市場占有率,才能使企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擺脫困境,求得生存與發展。
一、關于“技術創新”概念
首先,說明一下什么是“創新”?依據這個名詞的發明人熊彼特的定義,是指一種從來沒有過的關于生產要素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創新是經濟發展的第一推動力,是超額利潤的源泉,而企業家的職能就在于實現創新,就是不斷的建立新的生產函數。也就是把一種從來沒有過的關于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造成原生產函數向新生產函數的轉移。是指各種可能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的新活動。概括起來基本上是兩個大方面,一是企業的技術創新;二是企業的制度創新。屬于技術創新的,一是產品創新;二是工藝創新(包括引進新工藝、新設備、新的生產過程的組織管理等。
其次,關于技術創新與相關概念的關系。
(1)技術創新與技術進步的關系。技術進步是中國企業經常使用的概念。它與技術創新既有重疊又有區別。技術進步是技術本身的發展及其在經濟中廣泛的應用并取得一定經濟效益的一切技術活動,也可以說是指技術本身的進步和技術促經濟的進步兩個面。而技術創新是技術長人經濟的過程,只有持續的推進技術創新才能有技術進步的結果,如引進技術是技術進步,但不是技術創新活動。技術進步根源于技術創新,技術進步一般是帶來積極的經濟效果,但技術創新活動有很大風險性,它不一定帶來積極的經濟效果,很可能是消極經濟結果。但是技術創新的成功也會給企業及社會帶來很高的回報。因此,要使今后若干年中國經濟增長中技術進步的貢獻增大,其關鍵就是下大力氣推進企業技術創新。
(2)技術創新與技術發明的關系。技術發明與技術創新的區別是熊彼特一大貢獻,熊彼特認為企業家就是把技術發明引進生產體系。實際上技術發明首次商品化的過程就是技術創新。技術發明沒有進入創新之前,發明只是一種新觀念、新設想的實驗室成果(樣品、樣機等)。技術創新是把技術發明成果,從各種角度進行篩選后,經過創新決策一創新實旆(二次開發研究,中試放大)一創新實現(批量生產,市場開發)的過程才能變為市場商品,并且收回各種創新投入帶來豐厚經濟效果,創新才算成功。因此可以說技術創新必然經過技術發明的過程,然而技術發明不一定都能成功的實現技術創新。
(3)技術創新和研究與開發(R&D)的關系。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對R&D的定義是研究與實驗開發是在一個系統的基礎上創造性工作,其目的在于豐富人類文化和社會的知識庫,并利用這一新知識進行發明。由此定義可認為R&D一般應包括三個組成部分,即技術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發展研究。它是技術創新的前期階段,是一個沒有進入經濟活動的創新階段。過去我們習慣地把研究與開發看作技術創新,所以誤認為,研究開發項目越多,技術創新就越多,實際上R&D項目好多不一定進人技術創新,就是對于發達國家,R&D項目也只有35%~45%完全實現技術創新。
(4)技術創新與技術模仿、擴散的關系。所謂模仿,是指企業通過逆向工程等手段仿制創新者的產品,模仿并非簡單的仿制,而是包括漸進性的創新或稱移植創新,是對原設計的不斷的改進,所以也可稱為技術創新,但不是全新意義上的創新。實際上模仿是技術創新成果傳播擴散的重要形式,因為擴散就是技術創新成果被其他企業通過合法手段采用的過程。在采用過程中總是要結合本國、本地區、本企業的具體條件的,不可能是完全照搬照抄的,這是技術條件的變異性和思維的創造性所決定的。
二、企業技術創新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企業技術創新是有很大風險的,特別是全新意義上創新,風險更大。為了減少這種風險,據對企業技術創新的成功與失敗案例的調查、研究與分析,并參考國外已有的資料,我們認為企業在進行技術創新時應遵循下列基本原則。
第一,企業要敢于在逆境中尋求創新的機遇。技術創新就是要改變現有生產要素的組合,創造這種新組合需要有動力,這動力來自于多方面。其中物極必反就是一種動力,中國有句俗話:窮則思變,窮就是孕育富的動力。從調查的國有企業中看到,在進行首次技術創新時,也就是最初走上技術創新之路時,都是在企業處于十分困難的條件下開始的,通過技術創新改變了企業面貌使企業從死亡線上活了過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找到了自己生存的空間。
第二,技術創新既是理性認識,也是感性認識。所以,創新的第二項基本原則是走出企業去看一看、問一問、聽一聽。對于這一點怎么強調都不過分。成功的創新者是左右腦并用的。他們往往是用分析的方法推論出為滿足一個機遇必須要進行什么樣的創新,這就是他們理性的創造,然后他們又走出去,觀察顧客和用戶,了解他們有什么樣的期望和要求,了解他們的價值觀念、風俗習慣、背景條件等等,以此作為修改理性創造的背景條件,進行理性的再創造,并進一步尋找這種理性創造的物化手段。牡丹江鐘表公司就是用這種辦法獲得創新成功的。
第三,一項創新要有效,必須目標單一,而且目標明確。創新的目標復雜,多個目標并進,不僅創新者力量不易集中,更主要的是多目標相互干擾,很可能成為互為約束條件,使創新不易突破,甚至使創新無法進行。長時期不能突破,會使創新者喪失信心。對多個目標的創新,必須先分解進行創新,形成堡壘一個一個的突破,然后再整體突破,實現技術創新的全面勝利。
第四,創新要從小項目開始。小項目投入資金少,用的人力、物力也不多,市場也很明確和有限。這對于處在困境的老企業,開始走創新之路,尤其應該注意這一點。創新要從小到大,采取滾雪球的辦法,不斷總結經驗,鍛煉隊伍,開拓市場,使創新的路子越走越寬。
第五,技術創新的成果,用戶操作時越簡單越好。復雜的技術操作系統,使用者必須經過專門培訓才能使用的操作系統,這無疑增加了購買者使用成本和售后服務成本,這樣產品自身就堵住了銷路是不可取的.
三、企業技術創新的時空展開模式
技術創新的傳統研究多注意技術創新的時間方面的展開,這容易使人們認為技術創新是單一的時間鏈,而事實上企業技術創新是沿著時間與空間兩個方面展開的。
技術創新從時間方面的展開,大致經過了技術創新決策、實施、實現等三個階段,其中每個階段又包括著小的階段。創新決策階段是從創新設想開始,然后經過設想不斷發展,反復構思形成最佳的設想接著對設想的每個方案都進行可行分析,其核心是創新項目預期投人與產出比的分析和可利用與借鑒的條件分析在分析的基礎上進行決策。決策就是最終確定實施方案,為了加快開發速度和確保開發成功,有時實施方案不只一個,可能采取兩個方案同時進行,技術創新在時間方面的展開說明,創新是有一定程序的,是一環扣一環的,不能超越某個階段而轉入下一階段,不遵守技術創新程序隨意越過某階段就會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
技術創新在時間方面展開還說明,創新隨時間的推移是一個投人不斷增加的過程,尤其是資金投人更是如此一般地說,創新R&D與中間試驗與批量生產的投人之比是l:10:100的關系。因此創新每前進一步都必須積極穩妥,不可盲目冒進,不能帶著本階段應該解決的而沒有解決的問題進人下一個階段,雖然創新所遇到的問題不可能做到段段清,但關鍵性問題必須解決。否則會造成創新程序的反復進行,不僅拖延創新時間,而且會造成很大浪費。
技術創新在空間方面的展開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說在技術創新時間展開的每一個小的階段,都會引起新的創新設想,并產生新的技術創新時間的展開過程;二是說企業技術創新隨時間的推移,在空間上要展開多樣性的創新有時是跨行業的創新。世界上有許多大企業都是在本行業之外做出了技術創新的貢獻。
技術創新在空間方面展開,要達到三個目的。一是在每項創新時間展開的每階段開展創新,可以使該項創新成果消除各種各樣的“不滿意,使技術創新成果提高檔次,增強創新成果的市場競爭能力;二是對一項創新成果從不同側面進行空間展開創新,可以使創新成果實現系列化,達到擴大市場占有率和延長產品壽命周期;三是在空間同時展開多樣性技術創新,可以使企業在每個時間橫斷上有多種產品進人市場,造成產品銷售組合,在銷售上形成一種東方亮西方亮,南方不亮有北方的形勢。使企業經濟效益平穩上升。
四、企業如何進行技術創新
大型企業最令人感到失望的事莫過于他們丟掉了在企業發展中壯大過程中起關鍵作用的因素——創新。如果企業不停止技術創新,其發展會不斷地進行下去。國家科學基金會的一份研究報告表明:“就現有單位的研究發展費用而言,每投入1美元,小企業所發明的新產品數量大約是中型公司的4倍,是大型企業的24倍。”在研究同樣的問題時,經濟學家伯頓·克萊因也發現,大型企業很少——如果有的話——對其所在行業的發展作出過很大的貢獻,他們現有創新的表現。韋羅尼長·斯托爾特——海斯長寧最近對50個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的進行了一次研究,他得出了類似的結論:“客觀物質資源(人力和財力資源)與研究效率之間的關系,一般來說很小,有時還是負的。”反觀優秀公司,他們也是大型企業,卻能創造令人羨慕的成長紀錄,產品創新紀錄以及隨之而來的利潤水平,即便在形勢不利的時候,他們也照樣能有如此良好的業績。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他們現具有大企業的內范,又能按小企業的方式辦事,注重技術創新,能在員工中極力提倡企業家精神。
當今世界競爭,主要是科技與人才的競爭。科學技術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自主創新能力已經成為國家競爭力,企業競爭力的核心。2012年,我國成為世界第二經濟體,國家經濟總量,產業規模達到較高水平,但產品技術含量不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合理,粗放式管理等問題仍然比較突出。這種經濟發展方式不轉變,企業在未來激烈的國際競爭中仍處于被動地位。消費結構和產業結構的不斷開發對企業發展方式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技術創新越來越成為管理創新、服務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的重要支撐,成為企業轉型開端戰略的核心內涵和主要手段。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為“十二五”發展的主線,強調其根本要依靠科技的力量,關鍵是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國內外成功企業證明:企業做大做強做優,主要是靠技術技術不斷創新不斷瞄準世界科技前沿,生產一線,研發一代,走高端發展之路,這樣企業在國際上才有競爭優勢,才能基業長青。
參考文獻:
[1]熊彼特JA.經濟發展理論。張培剛等譯。商務申書館,1990.
1 強化超前意識,為煤炭企業技術的創新提供前提
首先,煤炭企業的內部應具有良好的超前意識,企業發展的過程是離不開技術創新的,加強相關安全生產制度以及對各種方針和政策進行具體的落實,利用不斷的教育和學習提升企業工作人員的超前意識。其次,煤炭企業應針對自身生產和管理上的不足進行技術創新,并對生產過程中使用的設施設備和工藝進行有效的創新。最后,煤炭企業應超前制定相應的發展戰略、管理方案以及對技術創新的方式方法進行創新,保證各項工作在完成之后的資料和信息能夠得到妥善的保管和將技術信息記錄在案。
2 健全培訓體系,為煤炭技術的創新提供保障
煤炭企業內部工作人員的相關技術的掌握程度直接與企業對工作人員的培訓制度有關,因此,煤炭企業想要對煤炭技術進行創新,就要對相應的培訓制度進行完善,從實際上而言,企業需要做好幾個方面的內容:第一,運用PTA視頻點播系統以及手機網絡培訓系統對煤炭企業內部工作人員進行全方面、全過程、多角度的視屏培訓和手機考核,并利用非常專業的培訓材料,使工作人員能夠完成自主學習,進而提升工作人員的整體專業技術水平。第二,在煤炭企業對工作人員進行培訓的過程中,因對全體工作人員進行定期的考核,并制定相應的獎懲制度,并對各個崗位的專業技術進行分開培訓,進而不斷提高工作人員的整體專業技術水平。第三,企業在對工作人員進行培訓的時候,應確保工作人員能夠運用自身的各種方式方法對專業技術知識進行記憶和掌握,還應對其進行全面的培訓,比如,高技術人員對其進行教授,觀看相關的視頻,工作人員針對某些問題進行小組討論等等,加強工作人員的記憶能力,進而提高他們的綜合技術能力[1]。
3 健全保障機制,為煤炭技術的創新提供基礎
煤炭企業想要進行技術創新,就一定要制定健全的保障機制,完善企業生產過程中的安全管理、防治水管理以及頂板管理等等的技術,對生產人員分配具有專業技術能力的工作人員,并安排相應的管理人員對技術創新的資金的運用等方面進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而且相關領導應定期對技術創新的進度以及成果進行檢驗,保證技術創新能夠良好的進行。還應對煤炭企業當前的市場管理體制進行有效的創新,設定以煤炭企業的高層人員為主要負責人的技術管理體系,對管理模式進行良好的規范和創新,對技術創新的成果以及進度進行有效的評價,進而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工作人員創新的熱情。還應制定完善的技術創新保證體系,煤炭企業只有對新的技術和工藝進行良好的防止安全事故的出現就能夠獲得非常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并針對做出貢獻的工作人員進行一定的鼓勵和獎勵[2]。
4 緊密結合實際加強對技術進行創新
4.1 不斷強化技術創新的實踐性
煤炭企業應針對技術創新的結果進行有效的評價,并且需要將技術創新與安全生產緊密結合在一起,而且還應該在進行技術創新工作的過程中按照效益性、優選性、成熟型和操作性等基本條件進行,保證技術創新的大致方面基本正確,對技術創新的評價報告以及技術創新的進度信息應進行定期的匯報,如果其中存在不合理之處,就應立即將其廢除,如果其符合相應的發展理念,就應對相關人員進行一定的獎勵,加快技術創新的速度,提高技術創新具有實用性。
4.2 致力于技術創新氛圍的營造
煤炭企業在進行技術創新的過程中,應制定人性化的創新環境,對技術的創新失敗應進行良好的鼓勵,并建立多個技術創新小組,對技術創新進行良好的探討,進而提高工作人員的積極性,保證技術創新工作能夠在和諧的環境下進行,提高技術創新的能力。
4.3 切實加強技術創新成果的推廣應用
煤炭企業的相關工作人員應針對創新技術進行良好的分析,并在實際工作和生產的過程中對其進行良好的利用。之后還要對新技術進行良好的宣傳和推廣,利用各種媒體設備和渠道,進行演示和講解,使每名工作人員都能夠對新技術有所了解。而且還應將新技術與企業生產相結合,確保新技術和企業之間的有效溝通,進而進行更加有效的推廣和宣傳[3]。
論文摘要:文章探討了影響產業集群內企業技術創新的內外部動力因素,構建了產業集群內企業技術創新動力機制,并對相互之間的關系和作用進行了分析。
許多事實表明,內因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外因總是通過內因而起作用的。因此,盡管企業外部的動力要素對促進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它們作為外因,只有通過誘導、喚起、驅動而轉化成內因,才能實現其動力效能。
企業是技術創新的真正主體。要大幅度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就必須進一步加強技術創新的機制與模式,探討企業技術創新的動力。這種動力是存在于企業技術創新系統內部和外部、對技術創新活動產生驅動力的各要素之和。
一、企業技術創新的內在動力
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可能獲得的經濟利益和相對競爭優勢是企業技術創新的內在動力。其主要影響因素如下:
1.企業利益驅動。企業在參與技術創新活動之前,一方面要對創新活動的凈收益和創新收益的滯后期進行預測,另一方面要對創新活動的風險和自身的創新能力進行估價,只有能在預期的時間范圍內取得較高預期收益,又因風險適度、能力較強而能有較大成功概率的創新活動,對企業就會有較大的激勵力量。
2.企業家精神。企業家精神在企業內部創新動力要素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它對企業文化、激勵機制、企業創新能力具有一定的作用。在相同的環境中,在相同的創新動力作用下,有的企業進行了創新,而有的企業卻沒有創新。問題的關鍵就在于企業創新活動的領導者和決策者是否富有企業家精神。優秀企業家不僅是企業技術創新的決策者,還是企業技術創新的組織者、指揮者,企業家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想直接影響著整個企業的技術創新行為,企業家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想至關重要。企業家不僅是企業技術創新的主體,還是企業技術創新的動力支柱。
3.企業內部激勵機制。在技術創新動力機制中,與個人主體行為目標關聯較密切的就是企業內部的激勵機制。因為個人主體參與技術創新的目的就在于實現個人收益最大化,而能夠幫助個人主體實現這一目的的動力要素就是企業內部的激勵機制。企業內部的激勵機制通過對個人主體的創新行為實施恰當的、豐厚的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能夠充分地調動個人主體進行創新活動的積極性,從而對個人主體從事技術創新活動具有很強的推動作用。所以,企業如果缺乏有效的創新激勵機制,必將導致自身的創新活動失去動力和活力。
4.企業文化。除了企業內部的激勵機制以外,在企業內部動力因素中,企業文化對個人主體從事技術創新活動也有一定的推動作用。因為個人主體的行為目標不僅包含著利益目標,還包含著自我價值實現的目標。而在創新實踐中長期積淀和形成的企業創新文化,會通過影響企業員工的價值觀和行為取向,使全體員工普遍地認同和崇尚創新,并將創新成功作為自我價值實現的重要標志,從而積極主動地進行創新活動。可以說,有利于創新的企業文化一旦形成就會持續地推動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
5.企業科技專業人才技術創新的水平和創新能力。科技專業人才技術創新的水平和創新能力是企業技術創新重要的動力基礎,企業的技術創新水平和創新能力與企業所擁有的各類專門人才的業務、專業技術水平有必然的聯系。能夠擁有一支知識結構合理、學科配套、起點高、創新能力強的科技人才隊伍是企業技術創新成敗的關鍵。
6.路徑依賴與路徑創新。技術創新的路徑依賴指:技術發展的歷史因素在決定未來的技術創新中起到了主要作用。這些歷史因素包括:最初市場、技術管理、制度、規則、消費者預期等等。在它們的作用之下,技術創新受到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變化的影響,進而導致成功的創新和采用新的技術取決于現有技術的發展。但是這些歷史因素在某種程度上“贊同”采用現有的技術而“反對”采用新的技術。采用現有技術的收益遞增導致創新鎖定于現有的非優的、低效率的技術,并阻止采用好的、優越的、可替換的技術,并最終造成技術創新的低效率。
多數情況下路徑依賴是技術創新的阻力,因此,需要企業進行路徑創新,以積極正確的態度,從長遠的眼光來看待技術創新的成果,這就要求企業能夠放棄眼前既得利益,采用打破現有技術創新路徑,進行路徑創新。
二、企業技術創新的外在動力
外在動力機制主要是指企業由于外部環境因素對企業技術創新所發生的推動作用,包括產權動力機制、市場動力機制、政府動力機制和科技動力機制等幾方面。
1.政府政策因素。政府激勵企業技術創新的措施有建立完善的企業法律體系,加強政府的財政、金融、信貸支持減免新產品稅,加大R&D投入,以及建立面向企業的技術創新支持,信息咨詢,人才培訓等方面的社會化服務體系等。良好的外部環境對企業技術創新觀是強大的激勵也是必不可少的基礎,政府行為會推動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實現可持續發展。
2.市場驅動因素。市場是一種實施費用低、效率高的激勵制度。市場機制通過價格體系發揮著提供信息、經濟激勵和決定收入分配等功能,有利于促進企業技術創新;同時,市場過程也是一個對技術創新進行組織的過程:市場對技術創新的方向刺激促使企業產生獲取超額利益的預期,逆向刺激則危及企業的生存:市場產生的正向拉力與逆向壓力與企業謀求生存與發展的內在要求相結合,是形成企業技術創新行為的基本動力。市場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動力激勵是通過市場體系要素、市場競爭、市場結構與市場規則等變量進行的。
3.科技驅動因素。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迅速改變著傳統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產品壽命周期變短,新產品層出不窮,對企業技術創新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推動其不斷發展。
技術創新離不開科學技術,科技的發展是促使企業進行創新的基礎動力。技術發明和發現具有轉化為現實財富的潛力。當科學和技術的成果積累到一定的程度時,會出現主動創造需求的情形,從而推動創新主體利用技術創新成果完成創新活動。科學技術的發展雖然周期較長,可是一旦成功,將會對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產生巨大的推動力。
4.產權動力因素。產權分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兩種。有形資產產權是指人們對實物的擁有權,無形資產產權是指人們對非實物形態的信息、知識等的擁有權。一般而言,任何一項創新活動都要進行物質資本(有形)的投入和智力、知識資本(無形)的投入,創新的結果就形成了新產品和新知識。因此,為了提高企業技術創新的積極性,必須從法律上確立私有產權的地位,通過股票贈與、股票期權、優先認股權、員工持股和專利制度的建設來保護企業家和技術發明人的創新所得,對于一大部分未進行現代企業制度和股份制改造的企業而言,更應加快建立產權制度,創新產權激勵的條件。這是一種最經濟有效、持續的創新動力手段,因為它使資產所有者與資產發生最直接的經濟關系,資產所有者因此成為資產能否增值的最直接的當事人,產權的法律性、持久性又會使人們具有一種安全感。技術創新在這樣一種制度氛圍中會獲得強大的動力。
5.產業集群因素。產業集群為企業技術創新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集群內大量的企業在競爭的同時也互相進行合作創新,而且集群內的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也是技術創新的重要力量,當產業集群形成創新的氛圍后,企業與企業、企業與科研機構的合作將大大加速技術創新的步伐。
三、外部動力要素與內部動力要素的相互關系
除了在企業外部的動力要素之間、企業內部的動力要素之間存在著相互關聯和影響之外,企業外部動力要素與企業內部動力要素之間也存在著廣泛的聯系和作用。
企業技術創新動力機制的運作方式概括為:在環境因素的作用和影響下,來自于產業集群內市場的需求引力和競爭壓力、來自于科學技術的推動力、來自于政府政策行為的支持力,都將直接或間接地轉化為企業利益驅動力,成為作用于企業技術創新的動力源泉;企業家精神對利益驅動力具有感應與放大作用,它能夠直接驅動企業主體從事創新,并通過企業文化和企業內部激勵機制間接驅動個人主體從事技術創新;企業創新能力則最終保障著企業技術創新活動得以順利進行。而成功的創新活動又反作用于技術、市場、政府、環境,激發出新的創新需求。而利潤是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根本動力。
總之,諸動力要素和環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促使企業主體和個人主體產生了技術創新活動,而技術創新活動又反作用于諸因素,引發新的創新需求;新一輪創新又會推動企業在更高的層次上發展,產業集群內企業就是在內外部動力的綜合作用下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從而使創新活動呈螺旋上升地不斷進行。
參考文獻:
1.姜勁,徐學軍.技術創新的路徑依賴與路徑創造研究.科研管理,2006
2.張宗慶.我國企業技術創新不足的路徑依賴.中國工業經濟,2000
[關鍵詞] 技術外溢;合作聯盟;技術創新;授權;R&D
[中圖分類號] F40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5024(2007)05-0035-03
[作者簡介] 潘東旭,蕪湖留學人員創業園與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聯合培養的二站博士后,研究方向為企業理論、產業經濟學、區域可持續發展;
湯建影,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管理工程、系統工程。(江蘇 南京 210016)
隨著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產品的生命周期越來越短,由于獨立研發新產品的費用高、風險大,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企業通過建立合作聯盟實現共同研發(Research Joint Venture,RJV),共享有限資源,分擔研發成本并有效規避風險,實現合作雙方的共贏。盡管政府通過授予專利權等形式,將技術界定為私人財產,以達到刺激技術供應的目的,但是,由于技術的本質是一種信息,技術追隨者可以通過人員流動、反向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等方法,變相仿制領先者的技術,因此技術產權的所有者無法有效阻止技術的外溢。
Spence(1984)最早揭示了研發具有外溢效果,他認為在影響研發投入的諸因素中,外溢效果的影響最大,由于其廠商會受到鼓勵而產生模仿行為,因此會降低廠商的研發動力。d’Aspremont & Jacquemin(1988)用線性的成本函數來研究外溢效果,分析了兩個廠商對稱情況下合作研發的產業績效與社會福利水平,成為研究R&D合作的經典文獻。在此基礎上,Suzumuar(1992)將模型擴展為n家廠商的壟斷市場,研究了所有廠商共同參與研發或共同不研發時的情況。Poyago-Theotoky(1995)則進一步探討部分合作的情況,假設只要投入研發成本就必然能夠降低單位生產成本,構建了一個具有溢出效應的簡單寡頭模型,檢驗了研究性合資企業(RJV)的均衡和最佳規模,認為市場不可能為廠商間的最佳合作提供足夠的激勵,R&D聯合廠商的均衡規模通常小于最佳水平。Gamal Atallah(2000)研究了RJV中的信息共享與合作穩定性問題,認為RJV的規模依賴于三個要素:對等關系、信息共享與競爭,根據技術外溢效應的不同,RJV的規模及合作的穩定性也會發生變化;Arijit & Soma(2002)將研發與授權結合起來進行分析,研究了授權的影響以及社會福利的變化,發現授權對于創新激勵的影響是不確定的,必須視研發的成本而定。
國內關于技術外溢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1)外國直接投資(FDI)的溢出效應,如賴明勇,包群(2003)應用協整分析和誤差修正模型研究了FDI對國內技術進步的技術外溢效應;(2)產業溢出效應,如龔艷萍、周育生(2002)從產業組織的角度分析了產業內橫向溢出與產業間縱向溢出以及不同溢出水平下不同合作類型對企業R&D投資行為的影響。國內關于創新策略的文獻很多,但技術創新策略的研究則主要從戰略管理等角度展開,沒有考慮到技術的外溢效應,如盛昭瀚、肖條軍(2001)應用能量效率的概念研究了企業集團并購時的技術創新策略等。
綜合以上文獻可以看出,在技術外溢的情況下,非聯盟企業技術創新策略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研發階段技術外溢對于研發成果及各方福利的影響,對于研發成功后技術外溢對技術授權的影響,尤其是對非聯盟企業技術創新策略的影響,相關文獻論述較少。本文以Poyago-Theotoky的研究模型為基礎,分析了技術外溢對聯盟內外各方均衡規模的影響,研究了存在外溢效應時的技術授權以及非聯盟企業的最優技術創新策略。
一、基本假設
假設對于非聯盟企業m為了實現技術創新,有兩種可選擇的策略:
(1)不進行研發投入,通過技術外溢效應實現技術創新;
(2)通過支付給研發聯盟一定的技術轉讓費取得技術授權;
事實上企業m還可以通過平均分攤研發費用,參與研發聯盟實現技術創新,當不計交易成本時,其實質與通過支付技術轉讓費取得技術授權是一致的,其分攤的研發成本可以看作是支付的費用。
令qtm與πtm為非聯盟企業m的均衡產量與利潤,qtm與πtm為聯盟企業的均衡產量與利潤(t=1,2,分別代表兩種可選擇的策略,當t=0時,表示外溢效果為零時的情況)。下面根據聯盟內外各企業的均衡產量及利潤,分析非聯盟企業的最優技術創新策略。
二、聯盟內外企業的均衡產量及利潤
1.策略一的各方均衡產量及利潤
在這種策略下,研發投入F在聯盟內部m-1個企業間平均分配,有
同理,令式(3)與式(4)中的β=0,可以得出無技術外溢效應時各方的利潤π0m,不難看出,π1m>π0m及π1iP1>P2。因此當存在技術外溢時,非聯盟企業m的利潤增加,聯盟企業的利潤減少,而由于總產量增加,產品價格下降,增加了消費者福利,也就是說,技術外溢使聯盟企業的利潤外化為社會福利,聯盟外的企業m以及消費者會從技術外溢中獲益,如果沒有得到相應的補償,就會降低其研發的動力。
三、技術外溢對非聯盟企業技術創新策略的影響
假設非聯盟企業m同意接受技術授權的條件是π2m-π1m≥0,而聯盟企業愿意授權的條件是π2i-π1i≥0,由式(7)與(3)可得,
π2m-π1m=-A,令Am為企業m接受技術授權所愿意支付的最高技術轉讓費,可得
Am= (9)
同理,由式(8)與(4)可得
π2i-π1i= +,令Ai為聯盟企業i愿意授權給企業m的最低技術轉讓費,可得
Ai=(10)
顯然只有當Ai
命題1(證明略):在有技術外溢效應的情況下,非聯盟企業通過技術轉讓實現技術創新的前提條件是新技術所引起的單位成本下降幅度必須滿足
δ< 2(a-c)/[(m2+m-1)(1-β)-2] (11)
也就是說,當新技術創新性比較高時,作為新技術所有者的聯盟企業為了收回自己的研發投入以及因技術授權而帶來的利益損失,必然索取較高的技術轉讓費,這使得Ai
命題2:技術外溢效果β越大,非聯盟企業m愿意支付的轉讓費Am越少;新技術引起的單位成本下降幅度越大,非聯盟企業m愿意支付的轉讓費Am越大。
證明:由式(9)得
四、結束語
綜合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技術外溢會使非聯盟企業最優規模增加,同時會使聯盟企業利潤外部化成為消費者福利,因此在沒有得到價值補償時,會降低聯盟企業研發投入的動力;
技術外溢效果越強,非聯盟企業愿意支付的技術轉讓費越少,聯盟企業的授權動力越大;
當存在技術外溢效應時,只有新技術使單位成本的降低幅度δ比較小,非聯盟企業才有可能通過技術授權從聯盟企業獲得新技術,如果δ大于一定數值,聯盟企業追求的技術轉讓費太高,而非聯盟企業可以通過外溢效應實現技術創新,此時支付固定費用的技術授權形式無法實現;
本文沿用了Poyago-Theotoky的假設,即一方面,只要投入研發費用,就必然能夠降低單位生產成本,但實際的R&D具有一定的風險性;另一方面,如果聯盟內外企業之間的交易成本很大且無法忽略時,本文的結論應當作哪些修正,這還有待于作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Spence,M., Cost reduction, competition and industry performance[C]. In: Stiglitz, J., Mathewson, F.(Eds), New Developments in the Analysis of Market Structure. MIT Press, Cambridge.
[2]d'Aspremont, C. & Jacquemin, A., Cooperative and Noncooperative R&D in Duopoly with Spillover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78(5)pp.1133-37.
[3]Suzumura, K., Cooperative and Noncooperative R&D in an Oligopoly with Spillover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82 (5),pp.1307-1320.
[4]Poyago-Theotoky, J., Equilibrium and Optimal Size of a Research Joint Venture in an Oligopoly with Spillovers[J].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43(2),pp:209-225.
[5]賴明勇,包群.外商直接投資技術外溢效應的實證研究[J].湖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4).
[6]龔艷萍,周育生.基于R&D溢出的企業合作研發行為分析[J].系統工程,2002,(5).
關鍵詞:農業企業技術創新;財政補貼;稅收優惠
引言
2019年底,湖北全社會R&D(從事科研與試驗發展活動所必需的人力、物力、財力等)投入經費至957.9億元,將近1000億元,相比上年增長16.5%,在所統計省(市區)中名列前10。湖北科技創新規劃多項指標實現大幅提升。但同時也應該看到,與其它較發達省(市區)相比,湖北省科技水平仍存在較大差距。因此,了解湖北省農業企業技術創新相關現狀,加強相關執行機制和制度建設,以技術創新引領全面創新就顯得至關重要。
1文獻綜述
財政政策與稅收優惠政策激勵效應的比較分析在學界也引起了關注。在稅收優惠與財政補貼的效果對比方面,江靜[1]通過地區層面和行業層面的實證分析,表明對于不同所有制類型企業來講,財政直接補貼與稅收優惠的創新活動激勵截然不同。李浩研[2]比較分析了直接補貼和稅收優惠2種政策效應,指出應通過協調財政直接補貼和稅收優惠2種,實施差異化的政策來驅動創新。利用上市公司的微觀數據,柳光強[3]表明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對新能源、信息技術產業的影響存在差異。以新興產業上市公司作為數據樣本,柳光強[4]實證檢驗表明,對于不同的行業和不同激勵目標的政策效應存在差異。從財政補貼、稅收優惠政策2個維度,寧靚[5]基于山西332家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數據,表明財政政策與稅收政策對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的激勵效應大小有所不同。國內外研究對于財稅政策如何改進以最大程度地實現促進創新并沒有得出有力結論。且對實際情況的應用聯系欠佳,尤其是針對我國某一省市的具體現狀進行的分析較少,不能得出切實可行的改革建議。由此得出本研究主要內容,旨在以前人研究為基礎,繼續實證檢驗得出財稅政策對農業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研究。
2模型設定、變量選取與數據說明
2.1模型設定
將政府補貼、稅收優惠作為解釋變量,農業企業研發投入作為被解釋變量,選取資產負債率、企業規模、股東權益收益率、企業年齡為控制變量建立基準模型:RDit=β0+β1subit+β2taxit+β3Xit+μi+λt+εit(1)式中,i為不同企業;t為時間;RDit為被解釋變量,表示農業企業研發投入;Xit為控制變量,包含資產負債率、企業規模、股東權益收益率、企業年齡等;ui為個體固定效應;λt為年份固定效應;εit為隨機擾動項。對以上公式采用雙向固定效應進行參數估計和回歸。
2.2數據及變量說明
本文參考劉麗莎[6]等研究方法,剔除了與本文相關指標缺失的企業數據;剔除了ST類上市公司數據;實際稅率>1或者<0的農業公司,作為異常值剔除。經過以上處理,最終得到湖北省65家上市公司2014—2019年面板數據。所有財務數據及相關數據均來源于RESSET金融數據庫和國泰安數據庫,其它變量指標和數據分析結果均通過軟件Stata15.0運行完成。
2.2.1被解釋變量
研發投入(RD),參考程曦和蔡秀云[7]研究方法,以企業研發投入的對數值作為衡量指標。
2.2.2解釋變量
政府補貼(sub),以研發補貼數值的對數來衡量。如果政府研發補貼的系數顯著為正,則研發補貼可以促進企業創新;稅收優惠(tax),借鑒以往文獻的做法,計算所得稅實際稅率=所得稅稅費用/息稅前利潤,稅收優惠幅度以所得稅名義稅率與實際稅率的差來衡量,以顯示稅收優惠政策力度。
2.2.3控制變量
選擇以下變量進行模型建立。股東權益收益率(roe),選取加權的股東權益收益率作為公司盈利能力的測量變量。公司規模(size),本文依據陸國慶[8]的研究成果,以公司總資產的對數值衡量公司大小。公司年齡(age),用觀測年份減去公司成立年份算得,取該值的對數作為控制變量。資產負債率(lev),衡量企業的資本結構對企業研發投入的影響。
3結果與討論
3.1基準回歸結果
表2中列(1)、(2)為不控制其它特征的結果,列(3)為最小二乘法(OLS)的回歸結果,列(4)為雙向固定模型下的基準列回歸結果。關注列(4)所報告的基準模型回歸結果,核心解釋變量sub的估計系數顯著為正。sub的系數表明政府補貼每提高1%,將導致研發投入增加14.6%,表明政府補貼對研發投入起到了明顯的促進作用。財政補貼作為農業企業總利潤的一部分,尤其是政府的科技專項補貼可以增加企業現金流量促進企業技術創新活動。而稅收優惠的系數不顯著為負,說明稅收優惠對農業企業研發投入可能存在抑制作用。再觀察列(1)和列(2),在不加入一系列控制變量時,政府補貼對農業企業研發投入有顯著的促進作用,而稅收優惠系數不顯著為負。列(3)采用的OLS回歸結果也顯示了這一結論的穩健性。從控制變量來看,size系數顯著為正,說明其對農業企業研發投入有明顯的促進作用。lev系數顯著為正,同樣說明lev對農業企業研發投入有正向的促進作用。這說明農業企業關于研究開發投入的決策,很大程度上與年企業的經營狀況和企業規模大小緊密相關。roe系數不顯著為正,說明roe對企業研發投入的影響不顯著。age系數不顯著為負,說明其對企業研發投入可能存在抑制作用。
3.2進一步分析
之前考察了稅收優惠與農業企業研發投入二者之間的關系。實證結果顯示,變量tax的系數為負。根據吳松彬[9]的解釋,這可能是稅收優惠與農業企業研發投入存在一種非線性關系。為了驗證該假設,引入稅收優惠(tax)的平方項,進行實證分析,結果顯示稅收優惠其平方項在5%的水平上顯著,表明稅收優惠與研發投入之間存在著顯著U形關系。可能是企業的創新產出具有一定滯后性,即當期R&D稅收激勵并不會當前發生效果,即稅收優惠長期內對創新產出具有一定擠入作用。這意味著現有稅收優惠政策還需進一步優化。
3.3穩健性檢驗
列(1)~(3)中的穩健性檢驗使用了0.1、0.5、0.9的分位數回歸,通過分位數回歸表明,研發補貼顯著促進了全樣本農業企業的研發投入,驗證了雙向固定效應回歸模型的穩健性。列(4)更換被解釋變量衡量研發投入的指標,將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重代替模型(1)中的研發投入,并同樣采用雙向固定模型,對模型重新進行參數估計。從表4可看出,各項主要解釋變量回歸系數顯著性均沒有出現明顯的變異,且系數的符號方向也未發生大的改變,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結果的穩健性。
4結論與政策啟示
選取2014—2019年湖北省65家農業上市公司數據,建立雙向固定效應模型,研究發現,政府補貼顯著促進了研發投入;稅收優惠對企業研發投入的影響顯著為U型。可能是企業的創新產出具有一定滯后性,即當期R&D稅收激勵并不會當前發生效果,即稅收優惠長期內對創新產出具有一定擠入作用。這意味著現有稅收優惠政策還需進一步優化。相對應的政策啟示如下。加大財政投入,實現財政科技投入結構優化升級,科技事業的提檔升級,離不開財政“真金白銀”的投入支持。通過上述分析可知,湖北省近年來企業科技支出中從農業企業R&D經費來源的結構來看,呈現出結構不均衡的格局,來自政府的投入資金過少。可以通過對政府采購、優惠、補貼等多方面財政制度進行完善和規范化管理,加強事中控制和事后審計,同時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及時獲取科技創新投入的農業企業和政府信息,實現政府、企業與社會的共同監督和數字化管理。完善科技人才開發機制,均衡人力資本投入。如,以湖北省高校和科研組織為平臺,知行合一等。
參考文獻
[1]江靜.公共政策對企業創新支持的績效———基于直接補貼與稅收優惠的比較分析[J].科研管理,2011(04):1-8,50.
[2]李浩研,崔景華.稅收優惠和直接補貼的協調模式對創新的驅動效應[J].稅務研究,2014(03):85-89.
[3]柳光強,楊芷晴,曹普橋.產業發展視角下稅收優惠與財政補貼激勵效果比較研究———基于信息技術、新能源產業上市公司經營業績的面板數據分析[J].財貿經濟,2015(08):38-47.
[4]柳光強.稅收優惠、財政補貼政策的激勵效應分析———基于信息不對稱理論視角的實證研究[J].管理世界,2016(10):62-71.
[5]寧靚,李紀琛.財稅政策對企業技術創新的激勵效應[J].經濟問題,2019(11):38-45.
[6]劉麗莎.稅收激勵、現金持有與企業研發投入相關性研究[J].財會通訊,2016(12):85-89.
[7]程曦,蔡秀云.稅收政策對企業技術創新的激勵效應———基于異質性企業的實證分析[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7(06):94-102,159-160.
[8]陸國慶,王舟,張春宇.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政府創新補貼的績效研究[J].經濟研究,2014,49(07):44-55.
關鍵詞: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融資困境; 融資現狀;甘肅省
中圖分類號:F83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4161(2012)01-0131-03
近年來,隨著甘肅省中小企業發展呈現新的發展趨勢,技術創新已成為中小企業實現穩定、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渠道。尤其“十二五”時期,堅持不懈的利用高新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升級,將是甘肅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施跨越式發展重要途徑。甘肅省近70%[1]的技術創新來源于中小企業。但是,目前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存在著很大的金融缺口,“融資難”問題是阻礙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主要障礙。據統計,甘肅省90%以上中小企業缺乏資金[2]。隨著金融危機的蔓延,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融資難的問題更為突出。因此,調查分析甘肅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融資狀況,并針對目前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融資存在問題,提出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的對策建議,為甘肅省各金融機構服務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出臺相關政策提供現實依據。
一、樣本企業基本情況
課題組于2010年12月至2011年4月、2011年7月至8月兩次,采用問卷形式,以隨機性為原則,在全省范圍內進行了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融資狀況法人調研工作。被調查企業共196家,收回有效問卷187共份,經過整理有效樣本共計179份,其中重點企業24 戶,占全部樣本的26.1%。樣本中大部分為20 世紀90 年代以后成立的企業,占全部樣本的86%,其中2000 年以后創建的企業占69%。職工人數在400 人以下的樣本企業占全部樣本的94%,其中又以50 人以下的企業占比重最大,占全部樣本的44%。
根據《國家行業分類標準》,我們將本次調查樣本企業劃分為農林牧副漁、制造業、批發零售餐飲業和其他企業共四類;樣本所涉及的企業類型有國有企業、私營個體企業、三資企業、集體鄉鎮企業、股份制企業和其他企業等六種[3]。統計數據顯示,全部樣本中制造業企業數量最多,共計161戶, 占本次問卷調查全部樣本企業的86%; 從所有制分布看,私營個體企業,占比最高,達40%,其次股份制企業為占27%,鄉鎮集體企業、三資企業、國有企業等所有制形式,分別占17%、14%和5%。
根據全部樣本的調查數據顯示, 資產總額在1 億元以下的企業占全部樣本企業的95%, 其中1 000萬以下的企業居多,占比達45%,其次是1 000萬元~5 000萬元的企業, 占比達41%;銷售收入在1 000萬元以上的企業數量最多,占全部樣本的52%,而其中又多集中于1 000萬元~5 000 萬元這個收入段,銷售收入低于100 萬元和高于1 0000 萬元以上的企業, 分別占14%和2%。
二、樣本企業技術創新情況
本次調查內容首先涉及的是關于樣本企業近5年來的技術創新情況,有67%的企業近年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技術創新,其中有15家企業的技術創新產品已被列入國家重點扶持項目。調研中大多企業對技術創新很關注,近年來有71 %的企業通過產學研加快技術創新的發展,并且有68%的企業表示近期有技術創新的計劃,但是調研樣本企業自身研發產品的只占23%。結果顯示,甘肅省中小企業已深刻認識到技術創新的重要性,加快、加大了技術創新的步伐,但是目前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還停留在模仿創新階段,自主創新水平較低。
三、樣本企業技術創新融資情況
根據問卷調查分析顯示:樣本企業有21%左右處于創業時期,有57%處于成長時期;有15%的中小企業處于成熟時期;還有7%的中小企業處于衰退時期。有92%的企業表示有技術創新融資的需求,但是融資滿意度只有29%。而且技術創新融資難問題正處于中小企業創業和成長時期,因此,對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融資現狀的分析主要集中在這兩個階段。同時,中小企業對技術創新融資環境的評價也不高。51%的中小企業認為甘肅省金融支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社會環境“一般”,42%的中小企業認為社會環境“相對較好”。只有9%的中小企業認為社會環境“好”。總體滿意率(即選“好”)在所有的選項中最低。
(一)企業創業階段技術創新融資狀況
資金問題是中小企業初創時期的突出問題。甘肅省經濟落后,中小企業如果不走技術創新的道路,注定會被市場淘汰,但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初期在籌措資金方面存在比較大的困難,所需資金大部分是靠自身積累得來的,他們不能像大企業那樣發行債券、股票上市等直接手段去融資。由于中小企業尚屬初創階段,技術風險、市場風險和管理風險因素較大,而商業資本是極不愿介入這些產業的前期項目,只是一些處于初創期的中小企業因缺少啟動資金而難以使項目快速轉化為成果,錯過了市場機遇。隨著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中小企業又遇到了更大的融資困境。根據調查問卷顯示,中小企業在創業階段技術創新資金的支持程度較低。大部分企業尤其私營企業認為在金融機構活動貸款難或較難。只有少數國有企業認為不考慮技術創新的資金問題。
1.技術創新融資意愿不高。
中小企業在創業階段技術創新從銀行獲貸的意愿不高,只有23 %的中小企業愿意融資。主要原因為:一是企業無擔保、無抵押,所以無法從銀行獲貸;二是部分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有上級部門的支持,初創階段技術創新不存在融資問題;三是由于技術創新的項目周期太長,風險較大,而企業自身又處于初創階段,根本無法從銀行獲得長期貸款。
2.技術創新融資渠道單一。
根據問卷顯示,中小企業創業發展階段中的資金支持程度較低。在調查中,有38 %的企業從未接受過貸款的優惠。地方財政支持技術創新資金金額較小,遠遠不能滿足企業初創時期技術創新所需資金支持力度。
調查中,甘肅省中小企業在初創階段技術創新的資金來源主要是:創業人自籌占19 %,民間借貸占14%;銀行貸款占13 %;企業間借貸、國有風險投資、風險投資和非銀行金融機構融資分別占11%、9%、8%和8%,另外政府資金支持占10% ,其他融資方式占8%。因此,不難看出,甘肅省中小企業初創階段技術創新的融資方式主要還是以企業自籌和借貸為主。除此,樣本企業初創時期為補充技術創新資金基本都有民間借貸發生。
另外據調查,對于技術創新所期望的融資渠道,大多企業首選還是銀行,其次是創新基金,分別占43%、31%。
3.技術創新融資期限較短。
對初創階段發生技術創新融資的中小企業進行統計,從銀行所貸款項基本都是短期和中期的,獲得長期貸款的企業只有5家,而這5家企業都存在一定的特殊性。
4.融資成本高。
貸款手續繁瑣是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籌集資金的主要難點(63%)。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銀行創新調整信貸管理體系,將貸款審批權限的上收,在貸款的發放程序和經辦環節基本與大企業相同,從某種程度上加大了企業融資的成本,不利于中小企業創業階段技術創新資金的需求。
(二)企業成長階段技術創新融資狀況
1.技術創新融資困境。
成長期是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發展的主要階段,也是企業發展的關鍵階段。對于成長期的中小企業來說,正處于快速發展的階段,加大技術創新是企業站穩市場、穩定發展的主要途徑,因此,此階段更需要資金的支持。據調查,成長期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面臨的主要困境原因是:缺少資金、缺少可轉換的技術成果、缺少創新人才、缺少創新收益保障的制度和環境、缺少技術成果轉化的技術服務體系等等,其中前三位的比例依次為66%、54%、41%。
2.技術創新融資滿意度。
通過對甘肅省中小企業成長期技術創新融資滿意程度的調查, 我們發現約有41%的企業存在資金缺口, 但是能通過不同的融資方式加以解決,47%的企業存在資金缺口但是解決很困難, 只有12 %的企業自有的資金能夠滿足生產的需要,而這些企業大部分都是國有企業或者享受國家重點扶持的企業。
3.技術創新資金來源。
圖1 甘肅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期望融資渠道分布圖
甘肅省中小企業在成長期階段的主要資金來源于自我積累,占69%,銀行信貸占19 %,民間信貸占3%,中小企業成長資金占其他的融資方式占9%,包括非銀行融資機構、風險投資、國有資金、產權融資等等。另外,甘肅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最希望通過銀行貸款獲得發展資金,占32 %,其次的方式分別為創新基金和政府扶持分別占31%和11 %。具體如圖1所示。
4.成長階段技術創新資金使用情況。
在成長階段,中小企業籌集資金進行技術創新,主要使用在購買專利許可證、產品設計、產品試制、機器設備購置、市場調研、人力資源培訓及產品推銷等方面。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
四、主要結果分析
甘肅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融資之所以形成以上的特點,分析其原因如下:
(一)企業缺乏技術創新資金預算規劃。通過調查,樣本企業在技術創新資金籌集上存在較大的隨意性,依據市場的后期反應計劃技術創新融資,尤其是初創階段,大多數企業沒有建立技術創新資金預算制度,創新基金缺乏持續穩定的補給儲備。
(二)企業技術創新風險較大,尤其初創時期,技術創新大多只停留在產品的模仿創新階段,這也是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融資難的自身主要原因。
(三)金融機構經營觀念保守,對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信貸投入慎之又慎。由于企業技術創新項目的預期收益存在不確定性,投入風險較大,因而金融機構對企業自主創新貸款普遍采取保守態度。從樣本企業的調查情況反映,沒有一家私營企業的技術創新項目獲得過銀行的貸款支持。
(四)地方政府對中小企業的研發投入支持不夠。從樣本企業的調查來看,目前甘肅省政府雖然積極鼓勵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搭建了各種服務平臺,并對進行了技術創新的典型企業也進行了獎勵,但是獎勵數額小,多為象征性。在地方財政支出中,沒有設置支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創新基金,企業的研發經費主要靠自己籌集。
總之, 甘肅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近年來取得了長足進步,但面臨的資金“瓶頸” 矛盾依然十分突出。據調查,許多中小企業由于創業發展過程中資金不足,造成企業無法擁有市場迫切需求的產品、先進的技術和潛力無窮的市場,由于缺乏資金,也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技術、產品逐漸被替代而僅靠四處籌借自有資金小規模、小批量地應付市場, 實在無法抓住時機,企業發展的步驟必然停頓廠來,最終因后續資金匱乏枯萎致死。可見,資金的循環與企業的發展是不可拆分的紐帶關系,解決技術創新融資問題已經成為中小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
基金項目:本文為甘肅省科技計劃資助項目“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金融支持問研究――基于甘肅的思考”(1006ZCRA140)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 甘肅省統計局.《甘肅年鑒》2007-2009.
[2] 人民銀行蘭州中心支行調查統計處.
[3] 畢克新,郭文剛等.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社會化服務體系中外比較[J] .中國軟科學,2004 (1 ): 93-98.
[4] 甘肅省中小企業信用與擔保業協會.
Abstract: This paper applied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use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determine 7 primary indicators, 28 secondary indicators of enterprise innovation capability, constructed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fo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Combining with one group of Jinan City Changqing District in an actual survey, it evaluate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the target layer, obtained the results of the group’s innovation ability.
關鍵詞:技術創新能力;評價體系;模糊綜合評價
Key word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evaluation system;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中圖分類號:F273.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16-0006-02
0引言
企業在復雜的市場競爭環境中,具有高的技術創新水平是尋求可持續發展和保持自身競爭力的優勢的重要途徑。企業技術創新是為企業經濟發展服務的,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提[1],技術創新是企業的生命之源[2]。從這個層面上看,技術創新能力的高低決定了企業技術創新的水平。企業對于自身技術創新能力的認識,是企業規避風險,尋求企業可持續發展、獲取企業競爭力的前提。因此,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綜合評價就越來越重要。索羅(S.C.Solo,1951)將技術創新定義為新思想來源和以后階段的實現發展過程[3]。傅家驥(1998)認為技術創新是包括科技、組織、商業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動的綜合過程[3]。許慶瑞(2001)也將技術創新看作是新思想的產生、解決問題和進行開發、實現和應用的過程[4]。通過以上觀點可以看出對技術創新的評價要從技術創新的整體出發,考慮整個過程。
1評價方法與模型
技術創新能力評價原則是建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指導思想,只有在科學原則的指導下才能設計出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5]。評價的目的決定了一般評價方法的基本思路[6]。本文借助模糊綜合評價方法,通過專家甄選企業技術創新指標,并由專家和職業經理人對指標重要性進行評價,對企業內部員工進行問卷調查得出企業自身技術創新能力,實現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評價。在復雜的技術創新能力評價中,需要考慮的因素很多[7]。由于影響技術創新能力的某些因素是模糊的[8],無法用通常的簡單數字來衡量,所以借助模糊數學來處理。創新能力的評價靠主觀判斷時常存在偏差,將模糊數學應用于技術創新能力的判定,使主觀判定納入定量計算的客觀統一的判別軌道是比較理想的解決方式。模糊數學的綜合評判主要包含指標集U、評語集V、單因素評價矩陣R、權重分配向量A 四個要素。指標集是以影響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各種指標為元素所組成的多層指標集合。根據建立的指標體系,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指標集可以記為:
U={U1,U2,……,Un},n∈(1,2,…)(1)
每個因素又有具體的評價指標子集,因此可以建立指標子集:
Ui={Ui1,Ui2,Ui3……},i∈(1,2,…n)(2)
權重集以各指標對于創新能力的影響程度為依據,賦予各個權重系數,用來衡量指標的重要程度。權重集根據指標集和子集來建立,即:
A={A1,A2,…,An},n∈(1,2,…),A=1(3)
子集權重為:
Wi={Wi1,Wi2,Wi3…Wij},i∈(1,2,…n),j∈(1,2,…)(4)
評語集是對技術創新能力可能做出的各種評價結果的集合。U的評語集合V建立為:V={v1,v2,…,vn},其中n為評價的等級數量。
對U的每一個指標進行評價可得到單因素評價矩陣:
R=RR…RRR…R…………RR…R,R=(R)(5)
Rij(i=1,2,…,n),表示第j個因素給予評語Vi的隸屬度。
在確定模糊矩陣R和模糊向量A后,可做模糊變化來進行綜合評判:將每個Ui作為一個元素,Bk作為它的單因素評判,構成評判矩陣。通過運算,得到對評價指標子集的綜合評價結果B1,B2,…,Bk,構成了一個評價矩陣B,按照模糊綜合多級評價模型,最后的綜合評價結果為:
C=AB=(c1,c2,…,cn)(6)
由此可得到U所有指標的綜合評判結果。按最大隸屬度原則,Cj取得最大值時所對應的評價等級即為該項目的綜合評價等級。
2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綜合評價實例
下文以濟南市長清區某高新技術企業為例,對其技術創新能力評價為例進行實證分析。為了更好地運用模糊綜合評價法對該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進行評價,本文在山東濟南選擇了部分企業經理人,高校企業管理專家教授和咨詢公司高管,首先對該評價體系進行了研究,具體評價過程如下:
2.1 指標體系的建立首先建立主效率指標集:根據對技術創新能力綜合能力因素的分析,綜合地反映企業技術創新的各項指標,從創新資源投入能力、研究與開發、創新組織管理能力、創新生產實施能力、創新營銷能力、創新產出實施能力、創新傾向能力七個方面來構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根據主效率指標集,構建各主效率指標的子效率指標。效率評價指標權重分為兩個層次:各主效率指標權重和每個主效率指標中各子效率評價權重。兩個層次的權重確定均采用專家評估法進行。主效率指標權重由技術創新方面專家、教授及有經驗的經理人綜合評定,以確定各主效率指標權重。子效率指標權重則分別由熟悉不同主效率指標的專家及高新技術企業管理者和經理人綜合評定,確定各子效率指標權重。其綜合評級指標體系如表1。
2.2 三級指標單因素評價建立評判集:各創新因素創新程度采用專家評估法進行評判。首先,將創新程度設定為五個等級:高,較高,平均,較低和低,構成評價等級集合V={V1,V2,V3,V4,V5}={高,較高,平均,較低,低}。通過向集團人事部、企劃部、研發部和車間等部門發放調查問卷,共發放問卷200份,收回有效問卷96份。對指標集的各指標分別進行模糊綜合評價,我們確定七個子效率單因素評價矩陣,采用加權平均型M(•,+)算子計算可以得出:
B1=W1×R1={0.2727270.4545450.272727}×
0.0937500.2187500.3020830.3229170.0625000.3541670.2916670.2187500.1250000.0104170.1250000.125000 0.1979170.3541670.197917
=(0.220644,0.226326,0.235795,0.241477,0.075758)
同理可以得出:
B2=W2×R2=(0.104651,0.171753,0.404312,0.213905,0.105378)
B3=W3×R3=(0.136143,0.262112,0.327035,0.198159,0.076550)
B4=W4×R4=(0.275752,0.243345,0.239583,0.182581,0.058738)
B5=W5×R5=(0.200388,0.281250,0.268538,0.199506,0.050318)
B6=W6×R6=(0.183732,0.206117,0.248005,0.197473,0.164672)
B7=W7×R7=(0.141304,0.215127,0.221014,0.236413,0.186141)
2.3進行二級模糊綜合評價用以上計算結果可以進行二級模糊綜合評價:
C=A×R={0.104895,0.188811,0.1608392,0.132867,0.153846,
0.132867,0.125874}×(B1,B2,B3,B4,B5,B6,B7)T
=(0.174467,0.228394,0.287591,0.208537,0.101011)
由此可得,此集團技術創新能力模糊綜合評判結果為:效率高17.45%,效率較高22.84%,效率平均水平28.76%,效率較低20.85%,效率低10.10%。按最大隸屬度原則,Cj取得最大值時所對應的效率水平是22.84%,即為此企業目前的效率水平,所以可以得到結論此集團的技術創新能力處于平均水平。
3結論
本文構建了一個能真實反映現階段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二級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提出了技術創新能力模糊綜合評價方案。通過實證分析,從中看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的基本步驟和方法,進一步驗證了所采用效率評價指標和評價方法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參考文獻:
[1]邵春燕.基于可持續發展的企業技術創新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技術與創新管理.2009,(03):273-275.
[2]趙金秀.提高濟南高新區技術創新能力的對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08):157-158.
[3]傅家驥.技術創新學[M].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
[4]許慶瑞.研究、發展與技術創新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唐煒,蔣日富,鹿盟.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理論研究綜述[J].科學進步與對策.2007,(05):195-200.
[6]王雪銘,吳瑞明.評價方法的發展與體系研究[J].科學技術與工程.2009,(02):351-356.
關鍵詞:技術創新;知識管理;企業管理
中圖分類號:F27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5-0007-02
在當今社會,隨著消費者的知識水平以及收入的提高,人們對商品的需求更加個性化與專業化,加快了產品更新換代,使企業產品生命周期變短,加劇了企業的創新壓力。另外,技術的創新與進步使得企業在全球范圍內進入新的市場變得容易。企業要實現創新必須對企業人才和企業知識資本進行新的架構與融合,尋求知識的激發與創造,將其轉化為企業的新技能,并為實現組織的戰略目標而保存和分配這些能力。在知識經濟條件下,知識已經成為企業發展的關鍵資產,知識資本超越了其他傳統資源,成為具有核心地位的生產要素。
一、基于知識管理的企業技術創新新理念
1.基于知識管理的技術創新是企業獲得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從表面上看,技術創新是一個過程,新創意的產生、研發、試制、生產和銷售,即從思想到實物的過程。但從本質來看,技術創新的每一項活動都有知識的參與。技術創新的全過程一般可以分為創新構想、技術創新開發和技術的經濟開發三個階段。一項技術創新的產生往往來源于市場需求,而企業獲取市場信息的過程,實際上就是獲取知識的過程,因為信息根本上來說屬于知識。在獲取市場需求后,企業就開始進行技術創新開發,這個階段就是利用企業內外部的相關知識,把技術創新構思變成包含創新知識的新技術。最后,新技術或新產品開發出來后面向市場銷售,其實就是對包含創新知識的新技術的最大化應用,是對新知識的擴散和傳播。因此,企業技術創新的本質就是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的全過程就是知識創新的全過程。隨著技術創新的展開,新知識的積累產生新的技術,開發出新的產品,從而形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2.基于知識管理的技術創新有助于降低企業成本,提高企業績效。企業技術創新是知識的產生、創造和應用的演化過程。企業內部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知識,有個人知識,也有組織知識;有顯性知識,也有隱形知識;有公認的知識,也有尚未被認可的知識;有總結出來的經驗教訓,也有尚未被總結出來而存在于企業文化中的知識。企業通過知識管理,對企業的各種知識包括個人知識和組織知識、隱形知識和顯性知識等進行識別與處理,將它們用一種適合企業內外部環境的表達方式展現出來,并集中成知識庫,幫助和促進員工獲取、吸收、利用和共享這些知識。知識管理通過傳播和收集知識,及時與消費者溝通,準確了解市場的最新動態,使企業的技術創新更加適應市場的需求;同時針對失敗的案例,企業通過知識管理對企業技術創新的整個過程進行記錄,形成一定的數據庫,從而有效地避免重復開發、重復建設,節約企業資源,減低創新成本,提高開發速度,增加企業績效。
3.基于知識管理的技術創新有助于降低企業創新風險。技術創新給企業帶來倍增收益的同時,也存在成本居高不下的問題,甚至還存在一定的風險。技術創新過程中機會成本偏高,創新的投入時間偏長,且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技術創新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斷地進行嘗試,會存在諸多不確定的因素。很多時候,企業技術創新的風險都來源于一些重要知識的缺失。知識管理從某種程度上就是對企業技術創新知識進行查漏補缺,對于企業技術創新發揮導向作用。新的創意的產生、研發、試制、生產和銷售全過程借助于知識管理可以建立企業內外部知識網絡,將顯性知識、隱性知識,外部知識與內部知識有效集中,實現有效的知識交流和知識共享,這樣可以避免企業在技術創新時因為收集信息和掌握知識不充分造成的技術創新的失敗;通過對知識的分析和利用,可以使企業的技術創新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降低技術創新過程中的一些不確定因素造成的風險。同時,技術創新中獲得的新知識又豐富了知識管理理論。
二、企業技術創新中知識管理的內容
1.企業技術創新構思(與決策)階段。企業技術創新的構思階段是創新的起始階段,創新構思的質量與來源決定著創新水平的高低,它的來源可以是自然科學家或者從事技術活動的工程師的發現,也可以是營銷人員對市場環境的機會和消費者需求的感受。企業需要對潛在的市場需求、當前先進技術、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企業內部資源狀況和外部可利用資源等知識進行辨識、收集、整理與儲存。有了創新構思就需要企業結合自身的生產能力、可獲得的資源進行系統評估,最后將其運用到技術創新的系統過程中。決策階段要解決的問題是通過技術創新的產品是否可以從一個構思變成為真正具有可行性的商業化產品。這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對以上各種知識的獲取。同時,在企業內部成員之間注重知識的交流與共享,通過知識管理使創新人員及時獲取信息,進行分類整理,形成創新方案,為技術創新的下一階段打好基礎。
2.企業技術創新開發階段。企業技術創新開發階段的是根據前面階段所產生的需要,調配企業自身擁有的各種技術、人力、物力、資金、設備等,將創新產品由一個創意轉變為具有清晰特征的產品原型的研究階段,即創造新技術,研制出可利用的新產品、新工藝。這就要求企業員工需要具備產品開發有關的前沿科學知識、技術知識、市場信息,并能將這些知識綜合運用到企業所要開發的新產品中。通過知識管理,企業全面監督技術創新過程中涉及的信息,包括企業內部、外部市場環境變化、消費者需求以及競爭對手等方面的信息,最大程度地共享在技術創新過程中的組織知識和個人知識,促使個人的隱形知識轉化為顯性知識,并分享利用使其再激發出新的隱形知識。這個階段有效的知識交流最為重要,只有交流才能實現最大范圍的知識共享,使知識發揮出應有價值和作用,提高新產品、新工藝開發的效率。有調查表明,實施知識管理越成功的企業,其產品開發實現生產能力所耗費的時間就會越短。
3.企業技術創新實現(與擴散)階段。此階段是企業從小批量生產新產品到大批量生產的過程,新工藝運用到生產過程中需要企業員工長期積累的實踐經驗,員工各種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很重要,知識需要轉化為各種技能,即顯性知識向隱形知識進行轉化。除此以外,企業為了順利生產還會遇到新的工藝問題,所以需要員工重新學習與新產品生產制造相關的知識。技術創新過程中存在許多不確定性,企業形成技術創新知識需求的根本原因就是要減少不確定性,降低技術創新風險。所以,此階段的知識管理是對客戶知識的管理。
三、針對技術創新目標,實現有效知識管理
1.借助信息技術搭建知識管理的平臺,建立知識管理數據庫。在企業技術創新過程中,針對企業的技術創新目標,企業采用信息的搜索、開放式交流、競爭實戰、項目反饋、外部參照等方式搜集信息,并以文檔、數據、表格方式建立知識體系;同時通過借助外力,比如各個渠道之間的知識共享,與企業信息調查、咨詢等服務機構建立關系等方式獲取企業所需外部知識。企業通過對每個階段信息的分析反饋,運用知識管理,對技術創新的整個過程進行詳細記錄,并將各個階段的數據整理成數據庫對知識進行貯存,借助信息技術搭建知識管理的平臺,形成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個人知識與組織知識的轉化機制,有利于知識的獲取、共享、創新和應用。
2.注重營造有利于創造新知識的文化環境,建立學習型組織。在企業知識管理中,企業通過企業內部個人知識與經驗的傳遞與共享,與企業外部的客戶、供應商、研究機構及其他有關人員的交流與學習來增加知識存量,營造好一個有利于組織學習、共享、創造的企業文化環境,可以鼓勵員工毫無保留地奉獻他們的個人知識與經驗,使員工之間建立信任、協作、互助的關系,變被動為主動,可以更好地促進組織學習能力的提高、知識的交流和共享。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就是將企業內外部的知識激活,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建立學習型組織,通過五個方面促進學習型組織的形成和發展:運用系統思考,激活員工的自我超越,挑戰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促進團隊學習等。企業通過建設富有合作意識的團隊,依靠團隊力量獲取、整合與創造知識加快實現企業技術創新的目標。
3.導入合適的知識管理模式。目前知識管理模式一般分為人物化管理模式和編碼管理模式兩類。其中,人物化管理模式強調積極投資人力資源,包括引入專家、學者或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在企業內部發現和培訓具有隱形知識的員工。編碼管理模式強調投資與信息技術,注重開發收集與傳播知識的管理系統,知識被編碼并貯存在數據庫,企業可以將這些知識進行重復利用。人物化管理模式和編碼管理模式兩種知識管理模式各有利弊,編碼管理模式可以降低企業知識共享成本,提高新技術開發效率;人物化管理模式依賴專家的經驗和技巧(隱性知識)。企業需根據自身的條件選擇合適的知識管理模式,比如企業自身主要依賴顯性還是隱性知識、企業產品的特點等。同時,企業也可以將兩種模式有機地融合,建立起符合自身特點的知識管理模式。
4.重視技術創新人才以及人才隊伍的建設。企業的技術創新離不開高素質的技術創新人才,要想留住人才除了給他們充分的發展空間外,還應制定公平多樣的激勵制度,重視員工的個體差異性。注重人才的吸納和對人才的培養,重視能力而非資歷,企業要為人才創造培訓機會,要有完善的增進員工成長的管道,協助員工的自我成長;同時提供適當的誘因,對于有成果的創新人才給予獎勵;鼓勵創新,允許失敗;培育相互信任的價值觀和知識共享的文化氛圍,努力建設一支優秀穩定的技術創新管理人才隊伍。
參考文獻:
關鍵詞:企業;技術創新;對策
技術創新理論,最早是由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特于1912年在其著作《經濟發展理論》中提出的。自50年代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以技術創新為核心的技術進步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越來越大,技術創新也日益成為各國普遍的熱點。現代技術創新理論從不同的角度理解、研究技術創新,賦予技術創新不同的定義。技術創新就是以市場為導向、以產品(服務)為龍頭、以企業為主體、以管理創新為基礎、以制度創新為保證,以實現利益(商業利益、社會效益)為目標的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的新設想(思路)的產生(獲取)、技術開發、生產、進入市場首次實現商業化以及新技術擴散整個過程的一切技術經濟動態活動的總和。
不斷開發滿足持續多變的市場需求的產品,是企業實現資產增值和自身價值的根本形式。開發新產品的能力是企業創新的核心問題。現代企業必須能夠在廣泛的地域范圍之上,不同結構的企業組織之間,根據市場需求的特點,協調高效地使用產品開發活動的資源,解決產品開發過程中的各種問題。由此可見,企業創新的核心問題是產品創新,具有持續的產品創新能力,是保證企業持續發展的關鍵。
一、 我國企業技術創新的現狀分析
“2002年我國科技研發經費的支出只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23%,遠低于美國(2.82%)、日本(3.09%)、韓國(2.96%)等”、“我國企業2002年獲得的職務發明專利授權量只有1461件,僅為IBM一家公司當年發明專利3288項的44%”……? 這樣的統計數字,在2004年7月6日-7日舉行的主題為“國家創新系統中優化配置R&D資源”第233次香山科學會議上,給與會專家帶來震動。會議執行主席、中科院研究生院的周寄中教授說:“就目前情況來看,在我國,科學技術在諸生產力要素當中,遠未起到‘第一’的作用,這將嚴重阻礙我國今后的發展。”企業作為國家技術創新的主體作用還不突出。
有資料顯示,我國企業所擁有的技術開發機構與研究機構、高等院校等社會組織擁有的技術開發機構所占份額比,可以說企業占據著半壁江山,有著較為廣泛的技術創新組織基礎。2000年,我國企業擁有技術開發機構16978個,占全國技術開發機構總數的55% 。但是,就企業組織內部來看,我國企業擁有的技術開發機構比重卻較低。2002年,我國大中型工業企業中,有技術開發機構的企業僅占25.3% ,大部分的企業技術創新活動仍處于一種松散狀態,而且這一趨勢還有加劇之勢。1991年,我國大中型工業企業中有技術開發機構的企業數占52.9% ,這些年不斷下降,2002年,僅為25.3% ;有科技活動的企業數也由 1995年的56.9%下降到2002年的44.8%,我國大中型工業企業技術開發機構及活動處于萎縮當中。
當然,在有些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比如在計算機軟硬件技術、集成、網絡、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技術產業化方面,我國取得了顯著成效,首先,企業科研機構整體實力得到加強,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初步形成。20年紀80年代以來,我國企業的科研機構、科研條件得到了較大改善,經費投入不斷增加;其次,以科技為先導,原始創新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重點抓了一批對我國工業經濟增長有重大影響的科技項目,如光電子技術、軟件和數字網絡技術、基因工程等;第三,開發了一批具有帶動作用的新產品,推動了工業產品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一批先進適用技術在企業中得到推廣應用,企業技術裝備水平不斷提高;第四,以高校作為重點的產學研結合取得一定進展,部分高校研究機構與企業共建技術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第五,民營科研機構迅速發展,民營科技企業不斷發展壯大,技術創新的內涵不斷增加;第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框架初步形成,高新技術產業化已成為技術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七,我國技術創新的政策環境、體制環境、產業配套環境不斷完善,為技術創新營造了較好的外部環境。
二、 我國企業技術創新存在的問題
1.是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薄弱,缺乏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產品。造成這種局面,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企業技術投入少,沒有成為創新主體。除了大型龍頭企業外多數大中型企業一是技術開發與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缺乏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二是在一些項目的安排上,往往按照國內一些名企和國外的經驗和做法,對企業發展所需要的重大問題關注不夠。在科研主攻方向上,習慣于跟蹤國內外先進水平的思路,選擇人家做過并取得成功的項目。長此下去,難以實現重大原始性創新技術創新。
2.技術引進與消化、吸收及創新的關系沒有定位好。大多數企業只重視把技術引進來,掌握技術的基本情況,達到提高國產化率即可,忽視了對技術詳細的消化、吸收及進一步創新、開發,導致不少項目的低水平重復引進。即使對技術進行改造,也是起點很低,未能形成與工藝、技術、裝備、試驗加工、測試同步配套的整體改造。
3.企業基礎管理薄弱,運行機制不夠完善。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問題,也是一個管理問題。一批破產企業,究其原因,管理決策層素質低,管理水平落后是主要因素之一,這也是管理工作長期不思進取,缺乏創新的結果。另外,在資源配置上,部門、地方之間相互分割,重復研究現象比較普遍。在政策導向上,科技政策與產業政策、投資政策、貿易政策、消費政策之間缺乏有機的銜接。
4.有效的技術創新中介服務體系沒有形成。技術創新能否成為一個國家可持續的經濟增長點,關鍵在于技術成果產業化。我國目前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能力弱,高技術產業化程度低,科技成果實現產業化的轉化率不足20%,遠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盡管我國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明顯增強,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達到30%左右,但與世界發達國家70%左右的水平相比,差距十分明顯。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沒有形成有效的技術創新中介服務體系。在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中,中介服務機構能有效地傳遞信息、協調產需、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
三、 加強企業技術創新建設的對策
針對我國企業技術創新的現狀,要解決我國企業技術創新所面臨的問題,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企業應強化技術創新意識。要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必須樹立強烈的創新意識,具備濃郁的創新氛圍。目前,由于企業管理體制及企業資金實力、科技水平、技術創新人才等方面的限制,我國企業的創新意識不強或不夠深入;由于技術創新效益的滯后性,特別是基礎研究短期內看不出效益,企業技術創新積極性不高。企業技術創新包括工藝創新和產品創新,工藝創新要冒一定時期的質量穩定性風險;產品創新推向市場后,消費者有一個逐步接受的過程,面臨著一定的市場經營風險。因此企業員工特別是企業領導應高瞻遠矚,應用戰略眼光看待技術創新,克服由于制度、體制等不合理造成的企業短期行為,敢冒一定風險進行產品及工藝創新實驗,將企業技術創新納入企業戰略規劃,分步實施。科技工作者要立足科技發展,著力自主創新,爭做創新型人才,建設創新型行業。
第二,企業要成為技術創新的投資主體。要轉變投資方向,建立以企業為投資主體的多渠道技術創新投融資機構與體系。企業可在國家產業政策的宏觀指導下,根據市場變化和市場競爭格局,自主地選擇適合本企業發展目標的創新項目。企業要逐步加大技術創新的資金投入。由于技術創新項目具有規模性、科研長周期和收益不確定性,所以要引入風險投資機制,風險資本是高新技術產業的助推器。在優化企業資本結構過程中,可實行主銀行制度,建立銀企互補機制。企業通過戰略聯盟,形成創新“雙贏”。政府應完善證券市場,加大監管力度。政府要加大引進外資的力度,同時要支持企業在港、澳、臺地區及海外融資和招商引資。
第三,解決企業價值鏈中的技術創新難點問題。影響企業技術創新的因素是多方面、多層次、多維度的,涉及到政府、科研部門、企業、中介組織、大學等機構的理念、行為以及國際交流與合作,但難點問題主要體現在人才、資金、科學技術、市場、管理機制以及這些關鍵要素的組合效應和整合機理。企業要建立高素質創新企業家隊伍和創新人才隊伍,構筑人才高地,推進企業技術創新。使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投資主體,建立以企業為投資主體的多渠道技術創新投融資機構與體系。有條件的企業要建立技術創新中心,以產品為龍頭,把新工藝、新技術滲透在新產品的研究開發過程中。要成為市場競爭的主體,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及時調整自己的發展戰略和經營方針,擴大創新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和名牌效應。大力推進組織管理的創新,重塑創新管理機制。
第四,強化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創新。為了縮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首先,要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管理經驗,縮短國有企業與國外先進企業的差距;其次,要加強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進一步的開發工作。在技術引進中應加強宏觀管理,防止重復引進、盲目引進和低水平引進。對一些產業共性技術、關鍵技術,國家應統一引進,然后組織產學研進行聯合消化吸收,最后再轉移到企業。
第五,重視培養和引進創新人才。首先,在企業內營造尊重知識、尊重勞動、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創新氛圍。搞好企業現有人才的開發和利用,加強培訓力度,不斷擴充科技人員的研究領域,改善其知識結構,使之成為既有技術專長,又有市場眼光的創新型人才。其次,加大急需人才的引進力度。尤其要針對關鍵技術人才、技術創新管理人才和具備綜合素質的人才引進。最后,強化激勵機制,在制度上形成“事業留人”環境。
?第六,企業要大力推進組織管理的創新,重塑管理創新機制。企業要鼓勵創新思想的迸發,使研究與開發、生產和市場營銷中諸要素完善地組織、協調、平衡,達到整體上的優化配置,使企業成為“學習型”組織、“知識管理型”團隊,同時要加強產學研聯合和企業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政府要為企業技術創新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發揮技術創新與經濟創新的宏觀戰略引領、調控、資源配置、整合作用,大力推進集成創新和合作創新,對優強企業要給予必要的扶持,使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和技術擴散的擴散源。現代企業要完善法人治理結構,以權利制約權利,同時大力推進企業的信息化建設,構筑企業競爭情報系統(CIS),實行民主決策,科學決策,規避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各種風險,最終實現企業的技術創新目標。
第七,建立規范的技術成果交易市場。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重要的生產要素。在我國現階段,科研部門技術開發能力較強,經濟實力相對而言比較薄弱,企業科研力量相對國家科研部門而言比較弱;企業經濟實力相對較強,規范的技術交易市場是產業資本與知識資本相結合的橋梁。由于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差異,對于本企業經營急需但自身還不具備的技術創新成果,只能通過技術交易市場取得,這就要求建立規范的技術交易市場。草企業或科研部門取得重大創新成果后應及時申報專利以尋求《專利法》的保護,企業要能通過規范的技術交易信息系統查詢急需的創新技術成果,經過規范的技術評估機構評估成果價值,技術供需雙方能順利地交易技術創新成果。
作者單位:上海電機學院
參考文獻:
[1]嚴基河,陳佳桂,馮紅.現代企業技術開發與技術創新[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56-62.
[2]葉帆.我國技術創新的環境制約及其對策[J].決策研究,2003,1:23-26.
【關鍵詞】技術創新;企業發展
在當前經濟全球化的國際形勢下,技術創新對于企業的生存與發展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綜合實力和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企業技術創新是企業提高經濟效益和增強市場競爭力的內在源泉,是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的基本途徑,其對促進企業經濟增長和提高國際國內市場競爭力,有著巨大的影響力。
一、技術創新理論概述
技術創新的概念最初是由約瑟夫?熊彼特于1912年在《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提出來的。熊彼特把創新定義為一種生產函數的轉移,或是一種生產函數的新組合,其目的在于獲取潛在的超額利潤。他把創新概括為五種類型:第一,生產新的產品;第二,引入新的生產方法、新的工藝過程;第三,開辟新的市場;第四,開拓并利用新的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供給來源;第五,采用新的組織方式。根據前人學者的相關理論研究,本文將企業技術創新定義為企業應用創新的知識和新技術、新工藝,采用新的生產方式和經營管理模式,開發生產新的產品、提供新的服務,提高產品、服務質量,從而占據市場份額并實現市場價值。
二、企業技術創新的特征
企業技術創新的特征,主要有以下三點:(1)創造性。技術創新是以新技術取代舊技術的過程,技術需要有所創造,無論這種創造是漸進的還是跨越的,都要具有一定程度的創新性,或是創造出全新的功能價值,企業技術創新要十分注重強化創造性。(2)商業性。技術創新是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而不是以學科為導向和易學術水平為中心。因此,技術創新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贏得利潤,獲取其商業價值,取得市場成功。(3)差異性。這種差異性不是指不同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有強弱之分,而是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各具特色。這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不同類型的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側重點不同。二是同一類型的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各具特性。(4)積累性。技術創新能力不是企業一朝一夕就能擁有的,而是要企業經過長期的技術學習和不懈的技術創新實踐的積累才能逐步具備的。通常情況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是在特定的技術創新領域,沿著企業現有的技術軌道,并以企業特定的產品和工藝技術為主線逐步提高。
三、企業技術創新的動因
企業技術創新的動因是復雜的,來自內在和外在不同方面,可以歸結為以下四點:(1)企業發展的需要。企業自身發展的表現是實現擴大再生產,而擴大再生產要采用高技術以縮短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達到企業獲取更高利潤的目的。因此,對利潤的追求是推動企業自身發展的動力,也是企業技術創新的源泉。(2)市場和用戶的需求。市場經濟的核心是建立競爭機制,企業作為市場的主體,企業的技術創新需要遵循市場經濟的規律,適應市場的需求。企業需要形成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有利于自主創新的企業技術進步機制,建立以客戶實際需求驅動的產品開發流程,縮短產品開發周,減少開發成本,提高產品競爭能力。(3)國家科技政策的影響。政府所頒布實施的一系列科技政策,為企業技術創新指引方向,便于企業確立技術創新的發展目標。科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的投入和熱情,因此科技政策是企業技術創新的外在重要動因。
四、結論與展望
長期以來,我國重視技術研究而忽視技術創新。從科技成果數來看,我國與日、美水平相當,但科技成果轉化率不足30%,推廣應用率不足10%,技術創新已成為我國科技活動中的薄弱環節。面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技術創新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更顯突出。伴隨著國際環境的復雜化,經濟關系日趨國際化,新技術革命突飛猛進,經濟競爭更加白熱化,適者生存和優勝劣汰是落后國面臨的嚴酷現實。只有不斷進行技術創新,求得科技進步,我們才能立于不敗之地。因此,我們一方面要正確地借鑒國外技術創新的理論及其運用,加強可行性論證,對技術創新的影響、后果做到有戰略有策略有對策。另一方面在市場經濟體系逐步培養的過程中,為加強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發揮我們的優勢、集中力量攻關,恰當地保護和協調國內的市場,樹立技術創新觀念和不斷深化我們對技術創新規律的認識,將是一項十分有意義的工作。
參考文獻
[1]傅家驥.技術創新學[M].中國物質出版社,2010
[2]高建.中國企業技術創新分析[M].清華大學出版社,1997
摘要:由于缺乏有效的企業技術創新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致使相當部分國有企業缺乏創新的熱情和責任,不能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激勵機制與約束機制是企業技術創新的動力機制.只有盡快建立相對完善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才能保證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企業 技術創新 激勵機制 約束機制
在人類社會進入21世紀之際,面對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咄咄逼人的國際國內競爭,技術創新已成為企業乃至國家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基礎。然而,我國企業至今還不是技術創新的主體,相當部分的企業既缺乏創新的熱情,也缺乏創新的責任,致使國有大中型企業面臨的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形勢相當嚴峻。目前,國有大中型企業的主要專業生產設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僅占26.1%;國有重點企業的關鍵設備,達到和接近國際先進水平的僅占15%,近70%的設備屬于國內一般水平或落后水平,尚有15%以上的設備在“超期服役,,。導致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缺乏有效的企業技術創新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不能激發企業技術創新的內部動力則是至關重要的問題。因此,加速建立企業技術創新的激勵機制與約束機制是推動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的核心問題。
一、激勵與約束是企業技術創新的內在動力機制
對市場經濟的理解,我們經歷了一個逐步深化的認識過程,最為重要的一點是,不再簡單地認為市場經濟只是資源配置的一種手段,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的區別不僅在是否用價格實現資源配置,更本質的是激勵與約束機制的不同,簡單地說,市場經濟通過制度安排給予廣大的人民對生產和對創新提供了非常強有力的激勵;同時它又對每一個經濟決策者有約束,這種約束使得他要對自己的經濟決策的后果負責。正是市場經濟特有的激勵與約束機制構成了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企業的經濟活動包括技術創新的內生動力。創新理論最早是由美籍奧地利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提出的.在1912年出版的《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他認為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或者說是生產要素的一種新組合.創新并不是單純的技術或工藝發明,而是一種不息運轉的機制。技術創新是科學技術成果商品化過程中的技術經濟活動,這一活動的實施,需要有良好的動力機制,即激勵和約束機制。激勵就是通過誘發企業內部的動力源.調動人們技術創新的積極性,促使科技成果商品化過程的不斷加速。沒有積極性,一切經濟發展都無從談起。約束是指企業能自覺、主動、有效地制止技術創新活動中的一切不合理行為,保證創新活動的有效率和合理化。激勵與約束兩者缺一不可,但又是非對稱的,尤如汽車的動力機制一樣,激勵就像汽車的發動機,汽車要起動,須要有發動機,但是僅有發動機汽車照樣也不能開上路,還必須要有剎車裝置,這就是約束,所以激勵與約束機制是企業技術創新的動力機制。只有建立相對完善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才能保證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的健康運行。
二、建立企業技術創新激勵機制的路徑選擇
激勵機制是企業技術創新動力機制的主導部分,構成企業內部動力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經濟利潤驅動力、企業社會價值驅動力、經營管理者成就驅動力、創新人員社會價值驅動力等等。要最大限度地激發企業內部動力,關鍵是要建立并強化企業技術創新激勵機制。企業技術創新激勵機制的建立涉及到企業內部因素和企業外部環境,以下主要從企業內部因素分析:
首先,通過企業生產經營目標—利潤最大化來充分激發企業技術創新活動。企業技術創新受利潤最大化經營目標的支配,即經營目標是企業技術創新的動機。企業創新動機并不是為創新而創新,也不是追求一般利潤,而是為獲取作為創新收益與創新成本之間差額的超額利潤。市場經濟存在兩個必須遵守的最基本法則:競爭法則和利潤法則,企業必須通過不斷地技術創新,把握和贏得技術機會和市場機會,向用戶推出所需的新產品,特別是那些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較高技術附加值和市場竟爭力的名牌產品,有利于替代進口和改變外貿出口結構的高新技術產品,才能開拓和占領市場,獲取相應的利潤。同時企業自身利潤最大化,企業的持續發展,既是經營管理者的成就,又是企業良好社會價值的體現,也與廣大員工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因此,要使所有企業形成一個共識,要實現企業利潤最大化的經營目標和持續發展,必須以技術創新為基礎,從“要我創新”轉向“我要創新”,進而自覺成為技術創新主體。
其次,企業應積極探索和設計自身的產權結構,尋找適合自身特點的、能有效激勵創新的產權制度。我國國有企業的產權不夠明晰,產權形式是國有產權,產權的轉移變化主要是經營權的變更,其產權的二重化所采取的是委托管理模式,即國家委托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再委托投資主管部門,各投資主管部門再委托企業,這種層層委托使各委托或受托主體僅作為人,并沒有與國有資產的保值和增值建立真正聯系,自然也不可能建立起相應的激勵和監督機制。黨的十五大已明確把非公有制經濟納人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并提出了公有制可以而且應該有多種實現形式,為企業進行產權結構的調整和探索新的產權形式奠定了理論基礎。為此,國有大中型企業應積極主動探索自身產權制度改革和產權結構調整,尋求有效激勵創新的產權制度。近幾年,我們對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和《公司法》的實施,使不同勞動者和股東擁有不同的產權,并承擔相應的責任和義務,從而對調動起各方技術創新的積極性起到較好的效果。在這方面,合肥榮事達集團為我們提供了典范。榮事達集團面對日愈激烈競爭的家電市場,從資本運作人手,通過產權制度創新,先后與香港地區、日本、美國合資和引進技術,形成由內地單一投資主體向日本、美國、香港地區和內地多元投資主體的轉變,成功地建立起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多元化產權結構,尋求到有效激勵創新的產權形式,使集團走上“引進—消化吸收—獨創,的良性循環道路,資產規模從合資前的1.4億元猛增到25億元。1995年以來,連續三年居全國洗衣機行業產銷量第一。
第三,加快企業進人市場的步伐,使國企成為真正的獨立法人,通過市場激勵企業技術創新。增強企業活力,確立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始終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尤其在市場經濟體制建設過程中,只有加速確立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使企業成為真正的獨立法人,依據市場規律求生存和發展,惟有這樣,企業才能感到市場的壓力,進行技術創新。同時,也只有通過技術創新,才能使企業獲得技術創新收益,從而吸引企業進一步進行技術創新。云南玉溪紅塔集團從80年代中就以市場為導向,緊緊依靠技術創新,不斷搶占技術制高點,開拓國內、國際市場,創出一個個受市場歡迎的名牌香煙,集團也一躍成為亞洲第一,世界排名前五位的現代化煙草企業。1998年實現利稅突破200億元大關,1999年紅塔山無形資產價值攀升到423億元,成為名符其實的中國第一品牌。形成了市場激勵企業創新,創新收益又不斷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