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4 10:46:3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生活的準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從字面上來看,準則有規范,約束這類的意思,是的,每個地區,每個區域,我想在不同的方面,空間都有其所謂的準則,或者我可以稱其為規則,沒有了這一些規則,這個空間,這個社會也就無法運行了,必然生活也應有其準則。
生活的準則——"我的"
每一個人有每一個人的生活,我也有屬于自己的生活,那我的生活準則我想也一定不同與他人。在我的世界里,"準則"不同于"規則",因為我的生活"準則"是我自己定的,我的生活準則不是早上幾時起床啊,也不是幾點上幾節課這類的規則,我的準則是我作為一個人,作為自我的標準,作自己真要這樣的標準嗎 當然了。不然這怎幺稱我為"我"呢 我的準則說簡單,其實也有一些復雜,總之我想它就是——快樂的享受生活,做自己的事!可能有人聽到過此類的說法,但我自認為這個就是我的生活準則了!
我認為這一條準則對我有不少好處,起碼可以過的開心,順心,還有就是做我自己所認為對的事啦!
生活的準則——"你的"
大哥(大姐)說了這幺多我的想法,你也說說你的吧!啊 不是吧!你說你沒有準則!那你是怎幺做人的 拿出一些讀者的職業精神好伐 哦……和我一樣,停!不許盜版我的話!做人要有個性,不同的人就要有不同的人生目標,這也可以作為人生的準則啊,自己的目標,理想都可以以其為藍本為自己準則的起始點,這樣不就有了屬于你自己的生活準則了嗎 對吧!有了自己的準則你才會有前進的動力呀!
生活的準則——"他的"(上帝的)
呼……世上本沒有上帝,只是信的人多了就有了上帝,如果有上帝,他也一定有他的生活準則了,不過他也一定對我們的生活的生活準則有所思考,他的準則也一定會影響到你我,我想他的準則也就是我們內心對社會,對他人的種種準則吧!因此人內心中才能聽到那"上帝"準則的指示的真理之音了。
我對生活的準則
——挑戰極限,奇跡出現
步入初中神圣的殿堂,迎面而來的不是喜悅和甜蜜,而是最嚴酷的考驗——軍訓。在這短暫的三天軍訓生活里有許許多多的場面都令我刻骨銘心,永生難忘,尤其令我難忘的是,在烈日的暴曬下站軍姿。
我清楚地記得,那個下午,毒辣辣的太陽在頭頂上肆意地暴曬著,我們這一代從小就嬌生慣養,哪能經得住風吹日曬,操場上除了不斷重復的“一——二——”之外,連風兒吹動樹葉的聲音都聽不到,38度的高溫下,我們站著“軍姿”!
“挺胸、抬頭、收腹、提臀、收腹,別放松,這是在鍛煉你們的耐力與意志……”教官澆灌的教誨一遍遍地響在耳邊大家一絲兒也不敢放松。汗,梳著臉頰滑下來,滴到地上成了鹽,深色的校服滲出了點點白斑,那是汗,是鹽,更是意志的體現,時間一分一秒地流失,汗水由起初的滴變成了股,在這嚴峻的考驗下,我不止一次地想過放棄,但教官的話卻一次次地回響于耳畔——“‘軍訓’是很苦的但苦是相對而言的,要記住,最苦的不是你們,而是你們的父母,老師和2008,汶川地震中的那些莘莘學子,他們與你們同歲,卻遭受了多么大的不幸??!比起他們,你們這一點苦又算得了什么呢?不要總認為自己挺不住了,沒有什么是人力不可以達到的。于是我咬緊牙關堅持下去……終于超越了自己,掙脫了束縛,達到了極限。
曾幾何時,我被挫折的灰塵蒙蔽了明媚的雙眼。曾幾何時,我被失敗的污泥沾染了美好志向。又是曾幾何時我被困難的鐵強,堵住了前進的道路,款步邁入2008諸多考驗,災難出奇的密集而連續,考驗著我們這一代對人生的極限。然而,面對災難,無數團結而堅毅的心在凝聚無數愛國者的熱血在沸騰。雪災突降,我們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啊眮砼R,我們冷靜應對,撥亂反正;地震突發,我們捐資捐物,火速救援;災難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遭受災難后的一蹶不振。中國人民是強大的。地震,震碎了祖國的河山,確震不斷祖國的意志和情懷,在地震中,偉大祖國所涌現出的公仆情,人民情,親情,友情,師生情……匯成一股強大的動力,推動著祖國勇敢地站起,繼續向前。這樣一個偉大的祖國,將我怎么能不為她自豪!
哪怕在災難的土壤中,我們不屈的花朵依然怒放!你聽,汶川的孩子們正用朗朗書聲詮釋這樣一份奇跡:“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蒼南?!贝藭r的我,忽然有一種想哭的沖動。淚水中沒有抱怨,沒有委屈,而是激動。中國有我,中華民族有我,我為自己是中國人而感到無比的驕傲與自豪,汶川大地震像是一場噩夢。它像一把尖刀刺痛了每一個中國人的心,同時也刺醒了我們這些養尊處優的孩子們。高爾基在詩中寫道:“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災難在一個充滿斗志的民族面前顯得那么渺小,那么脆弱,那么可笑。
人生如杯,能容納多少挫折、失敗。災難無人能知,但,只要我們在面對時多一份勇敢,少一份膽怯,多一份堅強,少一份脆弱,多一份愛心,少一份私心,那么我們就有理由相信:人生無極限,奇跡會出現。
彭浦第三中學
預備(3)班
生活的準則是什么?有人說,就是吃飽、穿暖。又有人說,生活的準則是,做一個無愧于心的人。那么,生活的準則究竟是什么呢?
有這樣一句話:人各心中一把尺。這尺是用來作什么的呢?這尺是用來量度的。那么這度又是什么呢?這度就是準則,人們心中處世的準則,對于人生需要的準則。我想,生活無所謂準則,生活的準則就是生活,而生活就在每個人的心中。
貧窮可以是高尚的,富有可以是鄙俗的。歸根結底,就是我們是如何去看待生活,又如何去生活的。善者可以無愧于心,惡人亦可以無愧于心。
其實,吃飽穿暖也好,無愧于心也好,應該是同時存在;而生活的準則又是在不斷變化著的??赡茏蛱炷愫芨辉#裉炷阋回毴缦?,明天便背信棄義;也可能,昨天你一貧如洗,今天你富可敵國,明天還是背信棄義;可能昨天你背信棄義;今天你良心發現;明天便財德兼備;也可能昨天你助人為樂,今天你助人為樂,明天就舍己為人??赡堋@個世界有太多的可能。生活的準則就像是一條完美的曲線,隨著人生的起伏而起伏。它與我們的人生曲線可以完全吻合,當我們的人生處于低谷時,我們的生活準則可以同樣在低處徘徊;同樣,當我們的人生處于低谷時,我們的生活準則可以處于高峰,這兩條曲線可以成為一個完美的軸對稱圖形。另外,生活的準則也可以是一條比什么都直的直線,可以是一條向上的射線,更可以是一條向下的射線。
生活就是這樣的,生活的準則就是生活!也可以說,生活的準則就是人,就是我們自己!
交大附中初三(9)班 李悅瀅
在人不斷成長的過程中,他們會不知不覺地學會一些在這個社會中生存、生活下去的本領。隨著他們年齡的一天天增長,他們便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生活準則。
我覺得我所秉承的生活準則就是中國古人所提出的中庸之道。簡單點說,我認為中庸之道的核心就是方與圓的智慧。
我一直認為做人應該外圓而內方。在懂得圓滑處事的同時又絕不在道德底線和做人原則上退縮。記得以前的我,向來是跟著感覺走。這樣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別人的感受,因而被現實的挫折一次次所教育。與此同時,我逐漸明白了,在這個社會上每個人都不是一座孤島,即使你想把自己與世隔絕,實際上也絕對做不到,社會也不會允許。因此,學會在社會上與人相處、接人待物的本領,是一個人生存生活所必須具備的最基本的本領。而在這些為人處世的眾多基本準則中,我認為,方與圓的準則無疑是最充滿智慧的。
方是原則和規矩,圓是機變和靈活。方是以不變應萬變的法寶,圓是以萬變應不變的錦囊。二者的結合所鑄就的不是一個循規蹈矩的人,而是一個既堅持原則又懂得靈活變通的人。這就是方與圓的智慧,這就是中庸之道,也是我所認可的生活準則。
方,就是要做人堂堂正正。自己始終遵循一種原則,不因外界事物而改變自身,也不因為自己的欲望而破壞規矩。古往今來被人們譽為英雄的人物基本上都具備著這種品質。
圓,就要懂得變通。以前我一直認為改變自己來將就他人是一種愚蠢的做法。而現在我才發現,凡是能做到修其自身來適應社會的大多都是一些極為機智和聰明的人。這么說必有他的道理,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其實一定意義上就是懂得變通。能伸不能曲者,勢必會被社會“修剪”其枝葉,而能伸又能屈的人才是無論何時何地都可以生活的很安穩人。看似是他將就社會,實際上卻是社會在成就他。
一句流行語這樣說,“讓理智牽著你的手,然后跟著感覺走”。我非常欣賞這種思想。無論何時,“隨心”都會讓人覺得快樂與自由,而一旦變成“隨心所欲”,就必定會受到社會的鉗制。小到警告,大到法律制裁。從前我一直認為這樣生活缺乏自由,失去的生活的意義?,F在我逐漸明白,其實不然。有時,生活的價值不在于你能在無限的空間中創造出多少無限的價值,而在于你能在有限的空間范圍內創造出多少無限價值。這樣才可以體現出一個人的能力和智慧。
以辯證的方圓觀作為自己生活的準則,是我的目標,甚至也是我所希望的一種生活方式。用“方”來規約自己,用“圓”來化解矛盾和煩惱;用“方”來讓自己成熟,用“圓”來讓自己有一顆“不老”的心;以“方”來讓自己在這個社會中立足,以“圓”來讓自己在社會中生活得游刃有余。這或許就是方與圓的智慧吧。這或許就是我們大家應當遵循的基本生活準則。
人生在世,雖然諸如此類道理大家可能可以達成共識,能以方圓智慧作為自己生活準則的人也或許不少,但是能夠真正做到方圓智慧準則的人又有多少?
我們都知道太過方正也許會被碰的頭破血流,可多少人卻為此“義無反顧”?我們也同樣明白太過圓滑將會遭到社會的唾棄,可又有多少人為此付出了代價?說到底,方圓的道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無比艱難。他需要你經歷世事、體味世事、感悟世事。就像是我們所說的“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一樣。上天是公平的,每一個人所要面對的挫折都是一樣多的,至于你之后又為自己“創造”了多少,掌控權就全在你的手上了。
關鍵詞:合作原則;人物對白;人物塑造
合作原則是指對話的雙方在有意無意地遵循某一原則,以求有效地配合從而完成交際任務。語言哲學家格萊斯將合作原則分為:量的準則,質的準則,關系準則,方式準則?!冻T的世界》包含了這四個基本準則,卻也違反了這四個準則,來達到了一個新的藝術效果。
1 楚門的世界人物性格到經典對白
(1)楚門是電影公司收養的嬰兒,在出生的那一刻就注定了是真人秀里面的主角。楚門不是一個被制造的主角,他是也是一個追求真實的人。但是他離不開海景鎮,電視的制作群體不想讓他離開。給他安排女孩、父親讓他永遠的被束縛在海景鎮中,無論楚門怎樣的努力,到處都有人安排他的生活。即使是這樣,我們也不得不說他是一個追求真實的人。當這個謊言被揭穿,讓他沮喪,痛苦還有恐懼,他在安排的世界里是安全的,但這個世界很虛假。楚門決定離開,他想在外面的世界生活,因為他追求真實。在這個過程中,影片中一些經典的對白表現了人物的性格和他的真實性。語言能夠很好的塑造一個人,語言對人物形象有展現作用,個性化的語言表現人物性格。在電影《出門的世界》中I have given Truman the chance to lead a normal life. The world,the place you live in,is the sick place.(我給了Truman過正常生活的機會。而你所生活的世界,是一個病態的世界)這樣的語言表現了主人公的性格和生活的環境,他的性格和環境因素有著重要的聯系。
(2)在合作原則上有四個基本準則:量的準則、質的準則、關系準則、方式準則。在人們的實際交流中,不是都在遵循合作原則,在《楚門的世界》中主人公或影片處于需要,故意的違反合作原則,這種違反很好的幫助觀眾了解了故事情節,推進了故事的發展,最重要的是塑造了人物的性格和形象。在影片的開始便體現了出門的性格和形象,為電影增加了幽默的效果,《楚門的世界》也成為了一部黑色的經典喜劇。
2 合作原則
(1)量的準則。量的準則是所說的話應該滿際所需的信息量,所說的話營部能超過交際所需的信息量。在電影《楚門的世界》中,影片的開始就有一句楚門楚門和鄰居一家打招呼的話:“Good morning,and in case I don’t see you,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and good night!”(早上好。假如再也見不到你,就再祝你下午好,晚上好,晚安?。┻@句話違背了量的準則。在楚門問候鄰居時,將一天的問候全都表達出來,楚門本就是一個單純,友善的人,這樣的表達將他的性格刻畫的淋漓盡致。在人們的交談中都會遵守的規約,我們都期待對方說的話跟話題有關,期待對方會使用簡單明了的語言來表達,不會說假話。在我們看似約定俗成的準則前,并不是絕對不可違反的。影片中楚門的對白都是有違反量的準則和其他三個準則。正是由于這種違反楚門的性格,對白才會產生一定的意義。楚門在和同事一起時,說道:“go ahead,you first please,I’m not that anxious to get in there.”(請進,您先,我一點也不急著進去)表明楚門不著急工作的意思,這樣說是為了避免同事不好意思。Look at what you’ve done to him?。纯茨愣紝λ隽耸裁矗。┓从沉巳藗兊南M徒箲],影片的精彩對白,都在襯托著這個與眾不同和創意十足的電影和楚門的復雜個性。
(2)質的準則。質的原則要求不要說自知是虛假的話(Do not say what you believe to be false);不要說缺乏足夠證據的話(Do not say that for which you lack adequate evidence)。這部影片完全的違反了這個準則,在《楚門的世界里》到處都是謊言。在楚門生活的小城中,實際上是一個巨大的攝影棚,在他出生的一顆就已經是一個演員了。他的周圍全都是謊言,他的妻子和同事,都是安排好了,每次的事情都會有意想不到的戲劇性效果。在楚門有意識的知道自己無法擺脫監視時,找自己的好朋友來傾訴。朋友的一番真誠的話,讓楚門感動,卻不知道這番話的背后是導演操控的。這樣的故事情節在質的準則下來看,明顯的違法了質的準則,但很深刻地表現了影片中楚門的境遇和環境。
(3)關系準則要求人們說話要有所關聯(Be relevant)。在影片中的故事來看,很顯然關系準則在這種環境中是不具備應有的條件的。在看到已經死了的父親時,母親為了這個謊言,用許多的謊言去掩飾。母親本身的回答就違背了關系準則,影片形象的刻畫了楚門身邊的人對他的冷漠和虛偽。楚門的妻子在他心力交瘁的時候沒有正面的回答,為什么為他生孩子,只是去拿飲料還做起了廣告。在觀眾覺得搞笑的同時,楚門卻在絕望。絕望與身邊沒有一個關心他的人,周圍除了冷漠的表情就是一個個虛偽的人,這也是在最后他離開海景鎮時面臨的阻礙。
(4)方式準則說話要清楚、明了,避免晦澀,避免歧義簡煉,井井有條。在影片中,無論是和母親還是妻子說話時,他們的言語中沒有很清楚的表達。當楚門打算離開時,他們想用感情將楚門留在這里。楚門意外的發現妻子當初的誓言是假的,妻子在去醫院為病人看病時,楚門說:I’ll cross my fingers for you.看上去是對妻子的祝福,卻是楚門對妻子的指責。
3 結束語
在電影中運用合作原則不僅可以很好的刻畫人物形象,還能增強整個電影的幽默效果。通過對楚門的對白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真實的信息掩飾在言語中是人物的意圖。在另一方作為合作的對象來看,如果交際可以進行下去,就要正確的理解說話人的意思,看清楚現象的本質。在《楚門的世界》中,合作原則貫穿了整個影片。無論是量的準則、質的準則、關系準則和方式準則,在影片中都有很好的表現。在合作原則中,去刻意的違反反而刻畫了楚門的人物性格和形象,幽默、真實、善良。在影片中人與人之間和人與社會之間的那種深刻的認識,人物內心情感的表達都一一刻畫出來,使人們歡笑之余,能夠很好的思考人生和認識自己。
參考文獻:
[1] 張若蘭.合作原則與電影藝術的表現力[J].瘋狂英語,2009(06).
提綱:傳統初中作文教學以教授寫作知識和訓練作文能力為重點,而忽視引導學生關注生活,漠視學生的情感體驗,迫使學生失去寫作興趣。因而作文教學出現脫離學生生活,學生作文缺乏真情實感,作文呈現公式化、模式化的傾向等問題,我認為作文教學應充分激發學生情感因素,培養學生寫作興趣。構建寫作中“生活--情感體驗--寫作”的橋梁。
正 文:作文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活動中重要內容之一,過去傳統的作文教學就是教師指導學生學習作文,培養他們的作文能力的活動。作文教學擔負的任務,往往側重于傳授寫作知識、訓練作文能力。作文教學存在著以知識和技能為本位的教學理念,教學過程呈現一種框架式,模式化的結構。作文教學脫離學生生活,正是這種作文教學,使學生作文出現諸如內容陳舊,題材大同,思想單薄幼稚,情感缺乏,甚至歪曲,大話、假話、空話、套話、廢話湊足字數,語言死板化,人物臉譜化,結構模式化等問題。我認為要解決作文出現的這些問題應注重作文教學關注學生生活,作文應“生活化”,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培養學生寫作的興趣。
一、培養學生關注生活,作文生活化
我們常說“文學來源于生活”,“社會生活是文學創作的文學創作的唯一源泉”,別林斯基也曾說“把藝術設想成活在自己特殊的小天地里,和生活的別的方面毫無共通之點的,純粹的,排他的東西,這種想法是抽象而空幻的。這樣的藝術,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是不存在的。”①從一定意義上來說,中學生的作文也是一種寫作。關注學生生活,作文回歸學生生活是作文教學的必然要求。眾所周知,作文最是一件來不得急功近利的事情。中學生之所以為中學生是有其特定的心理機制,生活閱歷,知識層次的,這是制約其作文水平的瓶頸,其實也是其作文特色的最大優勢。雖然由于學生生活的境況。學校和家庭的往復,不可改變地構成了中學生生活的大部分,但我們還是應相信葉圣陶所說的“這個源頭很密邇,很廣大,不用外求,操持由已,就是我們充實的生活”。只要中學生用心去品味生活中的點滴,一樣能寫出個性化的文章來。羅丹說:“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現美的眼睛?!笔欠窨梢赃@樣說,中學生并不缺少生活,而是缺少發現生活的“眼睛”,而我們教師應做的恰恰是擦亮學生觀察生活的眼睛,鍛煉學生表達真實生活的語言能力和寫作技巧。
二、關注學生情感,培養寫作興趣
從魏晉風骨到明代“公安派”提出的“獨抒性靈”的主張,從中都可以看出文學作品帶有作者極強的個性化的情感體驗。初中生的作文也應如此。我們應關注作文教學中的學生鮮活而獨特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寫作興趣。
培養美感,感受生活美好
美感是指對美的需要而產生的肯定與否定的審美情感。中學生的身心發展正處于由幼稚向成熟的過渡期。在這一時期,及時地有效地對他們施以美感教育,逐步地使他們具備一定的審美修養,培養他們追求美的情趣,這不僅有利于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發展,還有利于提高學生對寫作的興趣,增強對寫作的認識。尤其我們知道語文教學中美育的內容極為豐富,例如文學作品中的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語言等都給學生的寫作提供了一個“美”的示范,一次“美”的情感體驗。而且,一般來說,中學生的作文初期學習和模仿多于創造,如果作文教學不注重培養學生美感,不關注學生是否感受生活的美好,那么學生作文就難以取得進步,學生寫作的興趣也難以調動起來。
樹立道德感,正確評價生活
道德感是根據社會道德行為準則評價別人和自己的言行所產生的情感。古人講“文以載道”,由此可見培養學生道德感對于學生的寫作有著重要意義。它可以幫助學生按照道德準則的要求,正確地去衡量周圍人們的各種思想行為,同時,也可以促使自己的思想行為符合社會道德觀念。學生不僅可以借此提高自己的思想認識,也可以提升自己在作文中對生活的認識和評價。樹立道德感有助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積極、主動地思考生活問題,為其寫作提供很好的思想基礎,也極大地調動學生寫作的興趣。
一、“生活即教育”從灌輸德育到生成德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也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本體論。陶行知認為教育與生活不可分。他說:“生活與教育是_個東西,不是兩個東西。它們是一個現象的兩個名稱,好比一個人的小名與學名?!薄笆巧畋闶墙逃?不是生活便不是教育?!边^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昂蒙钍呛媒逃?壞生活是壞教育;高尚的生活是高尚的教育;下流的生活是下流的教育?!盬陶行知把生活教育界定為“以生活為中心之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須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盵2]他主張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他說“從生活與教育的關系上說,是生活決定教育。從效力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生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盷陶行知始終把生活作為教育的中心,認為教育與生活密不可分;教育必須在生活中進行,教育應該為人類生活服務。
當前學校德育面臨的困境與挑戰,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去生活化”所導致。德育內容經過教育者的“選擇”和“過濾”越來越遠離學生的曰常生活、脫離學生的生活經驗。_些德育工作者往往把德育過程主要看作是學生獲得道德認知的過程,一味地向學生灌輸道德規范和道德守則,使本具有生活意蘊和生命活力的道德活動,蛻變為被動地對道德規范與道德守則的遵從。這種“去生活化”的學校德育,不能與學生實際生活有效的融通、滲透、互動,缺乏時代氣息和生命活力,德育實效性差也就在所難免。陶行知認為,道德教育要為人類過積極的、健康的、向上的生活服務。德育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為生活世界服務,才具有深厚的基礎和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學校德育在內容上要反映現實生活、在方法上要貼近現實生活、在目標上要引領現實生活,脫離生活的學校德育只能是一種毫無實際意義的空洞說教。正如俄羅斯教育家魯賓斯坦曾經指出:“教育的主要方面怡怡在于,使人同生活發生千絲萬縷的聯系、從各個方面向他提出對他有重大意義的、富有吸引力的任務,因而被他看做自己的、必須親自解決的任務。這比什么都重要,因為道德上的一切缺陷,_切越軌行為的主要源泉,都是因人們的精神空虛而造成,當他們對周圍生活漠不關心、冷眼旁觀的時候,他們對一切都會滿不在乎?!币虼?,生活是德育出發的地方,也是德育最終要回歸的地方。
“生活即教育”德育模式,是以生活為中心,德育內容來源于生活,德育實踐在生活中展開,讓學生道德品質的形成過程回歸學生的實際生活。學生通過自身的道德生活實踐和道德生活體驗,理解道德規范、豐富道德情感、培養道德意志、養成道德行為習慣?;貧w生活世界的學校德育,讓學生以內在體驗的方式參與豐富、具體的德育活動,學生不再是消極、被動地接受道德知識灌輸的客體,而是作為道德自我建構的主體,在教育者的引領下通過道德實踐和道德生活,積極主動參與對自己的道德品質的塑造和建構,從而大大凸顯了學生的主體性和品德的生成性。學生在曰常生活的交往過程,在現實生活的道德選擇過程,在真實生活世界的實踐、感悟和體驗過程,都是學生道德的自主生成過程。將學生視為德育過程中的道德生成的主體,是“生活即教育”德育模式的內在要求。為此,學校德育應該更多地關注學生道德生活的需要,要把學生看成有血有肉的鮮活的生命個體,為學生參與豐富多彩的道德生活創造條件。要善于從身邊發生的事尋找德育內容,要讓學生在真實的社會生活中了解道德的價值、學會道德判斷和道德選擇。要通過引導學生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通過學生過積極的、向上的道德生活,理解道德內涵、領悟生活意義和生命的價值。
二、“社會即學?!保喝朔忾]德育到開放德育
與“生活即教育”一脈相承,“社會即學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又一個重要主張,被稱為生活教育理論的領域論。陶行知認為,“自有人類以來,社會即是學校”這同“生活即是教育一樣”。他說:這種學校是以青天為頂,大地為底,二十八宿為圍墻,人人都是先生都是學生都是同學。不運用社會的力量,便是無能的教育;不了解社會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倘使我們認定社會就是一個偉大無比的學校,就自然而然地運用社會的力量,以應濟社會的需求?!盷在陶行知看來,放眼社會,凡是生活場所都是教育之場所,工廠、農村、店鋪、家庭、戲臺、茶館、軍營、廟宇等等,無—不可成為課堂。在社會這所“偉大的學?!崩?,人人可以作先生,人人可以作同學,人人可以作學生,“隨手抓來都是活書,都是學問都是本領”。陶行知曾拿鳥籠來比喻傳統學校,指出這類學校既狹小又與社會生活隔絕,“在學校與社會中間造了_道高墻”。“社會即學?!本褪且鸪龑W校與社會之間的高墻,“要把學校里的一切伸張到大自然里去”,“要把籠子里的小鳥放到天空中去,使它能任意翱翔?!碧招兄吧鐣磳W?!钡闹鲝埵菫榱丝朔W校教育脫離社會實際的弊端,實現學校教育與社會生活的徹底融通。
馬克思說“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的固有的抽象物,在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鄙鐣允侨说谋举|屬性。道德教育就是要培養符合社會要求、適應社會生活的“社會人”,應該為學生將來步入社會奠定基礎。從一定意義上說,德育過程也是人的社會化過程。德育目標、德育內容、德育途徑都是由一定社會歷史條件決定的,離開現實的社會歷史條件,德育不僅蒼白無力,而且毫無意義。杜威曾經說過“離開了參與社會生活,學校就沒有道德的目標,也沒有什么目的”。?當前學校德育,由于教育者往往從主觀愿望出發,自覺或不自覺地向學生封鎖外在的部分真實信息,只把自認為“純凈的”、“安全的”信息灌輸給學生。殊不知,在當今開放的信息時代,這種控制和封閉不僅不可能,而且會激發學生的逆反心理,導致學生對學校提出的德育內容信任度下降,從而造成學校德育功能的弱化。
陶行知“社會即學?!钡闹鲝堃髮W校德育走出象牙塔,從封閉的學校走向開放的社會,讓學生在置身于廣闊的社會實踐中形成和發展品德。這在現代信息社會尤為重要,因為社會信息化使學校德育處于一個完全開放的社會環境中,學校的圍墻越來越只具有形式的意義。學生知識的來源,經驗的獲得,觀念的確立更多地來自于社會。社會上各種群體截然不同的利益觀、價值觀,人際關系的是與非、大眾傳播內容的善惡、美丑,不可避免地會對學生產生這樣或那樣的影響,學校無法把這些影響拒于門外。美國學者赫舍爾說“沒有哪一個真正的難題是從純粹的尋根究底中產生的。難題是處境的產物,它是在處境艱難、理智困窘的時刻產生的,是在經歷到不安、矛盾、沖突時產生的”。[9]可見,只要發生在學生周圍、學生可感知的一切社會現象都是德育元素,都具有德育價值。學校德育只有回到現實社會、回歸真實的社會生活,才能實現德育的最原本意義的目標。社會是道德的熔爐,社會的開放性決定了德育的開放性,“整個的社會是生活的場所,亦即教育之場所”。按照“社會即學?!钡囊?,實現學校德育由封閉走向開放,_要正確引導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感受社會、認識社會,通過對社會道德熱點事件、熱點問題的分析、判斷,不斷增強學生辨別是非、善惡、美丑的能力;二要努力構建學校、家庭和社會三位一體的德育體系,形成統_的德育合力,要動員全社會的力量,重視、關心和支持學校德育工作;三要加強德育基地建設,優化社會環境,通過弘揚社會正氣、振奮民族精神,為學校德育營造一個奮發向上的精神氛圍;四要注重對學生曰常生活的道德引導,充分發揮曰常生活對學生的道德教育功能。
三、“教學做合一”從知性德育到踐行德育、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方法論。陶行知說“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彼鲝垺笆略鯓幼鼍驮鯓訉W,怎樣學就怎樣教?!薄氨热绶N田這件事是要在田里做的,便須在田里學,在田里教。游泳也是如此。游泳是在水里做的事,便須在水里學,在水里教?!?陶行知認為道德是生活中的道德,必須在生活實踐中學習,要讓學生在具體的生活境遇中接受道德教育“我們道德上的發展,全靠著遇了困難問題的時候,有自己解決的機會,解決了一個問題就長進了一層判斷的經驗,問題自己解決得愈多,則經驗愈豐富?!碧招兄敖虒W做合一”思想突出以“做”為中心,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德育方法上體現了知行合_的辯證統一。
道德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道德教育是在道德認知基礎上付諸實踐的過程。當前,學校德育或多或少的存在知性德育傾向,即把德育看作是一種道德知識的傳授過程。它一味的注重道德知識的傳授和道德思維能力的訓練,忽視道德情感的培養和道德行為的踐履。這種道德教育方式是造成受教育者知而不行、言行不_、德育實效性低的重要原因。
生活中的準則
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準則,在心中深深地埋藏著一把尺——衡量各種生活標準的尺!而對于小學生而言,首要的準則就是好好學習,遵守行為規范;大人們的準則卻有很多……在我看來有一條準則卻是我們大家都必須共同遵守的——交通法規。
美好的生活是燦爛的,而如果不遵守交通法規就會付出血的代價,沉痛的教訓。有一次,我們照列圍坐在飯桌前邊吃飯邊看新聞。突然,一個畫面的出現讓我們不約而同地放下手中的筷子,迫不及待地沖到電視機前,恨不得一頭鉆進去,場面非常的凄慘:有個人側面躺在地上一動不動,看不到臉,只看見鮮血流滿了遍身:身上、衣服上都染成了紅色,一只鞋飛了老遠,足有一米多,身邊倒著一輛壓扁了的助動車,兩只前轱轆都變成了橢圓形,一輛警車??吭谄渖磉叄€有一大群圍觀的過路人,大家議論紛紛,有說是喝酒了才被撞的;有說是另兩輛車相撞,他是受害者。經過警方的調查,結果發現這個人是因為亂闖紅綠燈而造成車禍的,救去醫院后不治身亡,聽說他的孩子還不滿一歲呢!我們看后心里都很沉重:生命是如此的脆弱,經不起一點馬虎,不能為了圖一時方便,違反交通規則而失去寶貴的生命。
再過180天就是我們萬眾矚目的世博會的召開,到那時五湖四海的外國朋友們都來到上海,我們要以“主人翁”的身份去迎接他們,更加要遵守交法規,讓我們通過自己的言行、至誠至熱的心來實現上海對全世界的承諾:“城市,讓生活更好!”
讓遵守交通法規成為我們熱愛生活的首要準則吧!
[關鍵詞]倫理;存在;善
[作者簡介]郭增花,吉林財經大學學院副教授,哲學博士,吉林長春130117
[中圖分類號]B82-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728(2010)07-0065-03
倫理學,即研究“倫理”之學,對“倫理”的系統化追問與反思??疾臁皞惱怼倍郑瑥脑~源學上分析,中國古人理解“倫”的本義為“關系”或“條理”,人們常說的“人倫”就是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理”的本義是指事物的內在機理、秩序?!皞悺薄ⅰ袄怼焙显谝黄?,便是指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時所應遵循的行為準則。在西方,ethics源于希臘文(在希臘語中“倫理”、“道德”二者是同一個詞),本意是指“本質”、“人格”,后來意義逐漸擴展為表示“風俗”、“習慣”。亞里士多德最早在嚴格學術意義上使用“倫理學”,他將倫理學明確劃分為一門單獨的學科,是研究在風俗習慣中所形成的人的品性、品質即道德德性的科學。
可見,倫理的核心在于“人”,在于人的自我養成。作為對“倫理”的追問與反思之學,倫理學就是要探討人的存在方式、存在樣態,尋求人的存在價值與意義,探尋人的行為的合理性根據,對人的生存與發展作出積極的理論反思和概括。無論是東方的“行為準則”,還是西方的“風俗”、“習慣”實質上所表達的都是人的一種存在樣態,一種自我約束的機制。人們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時按照行為準則行事,在行為活動時遵從約定俗成的品性、品質,這些行為準則、品性、品質所內含的實質就是個體對類的認同。也就是說,這時個體所展現出來的實質是作為“人”的一種存在樣態和存在方式。自我養成的“行為準則”、“品性”、“品質”所表現的不僅是一般意義上的處事原則,更是對人生的價值、意義,對人的生活方式、存在樣態的積極認同、接受和踐行。
一、倫理的實質:人真實的存在
人究竟是何種存在,緣何區別于其他動物性存在,這是人們一直思索的問題。作為生命的存在,人首先必須使生命得以延續,為此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正是這一由人的肉體組織所決定的生命的生產,把人同動物區別開來。
人們在生產自己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過程中,實質上就是在生產著自己的物質生活本身。在肉體生存需要基本滿足的基礎上,人們衍生出了新的需要,新的需要的滿足使人的生產無限得以繼續。物質生產方式不僅體現了人的自我生命的滿足,更直接體現了人的具體生活樣態。人的生活就直接體現在這種當下的物質生活樣態中。同時,人為了克服自我生命的有限性,使生命能以另一種形式延伸,就必須進行生命的再生產,即增殖。這便形成了夫妻關系、親子關系,即家庭產生了。這種原初的、奠基于自然血緣基礎之上的家庭,隨著人口的增多、新的需要的產生便逐漸隸屬于更為寬泛的,以需要或地域等不同紐帶為聯結的大家庭。“這樣,生命的生產,無論是通過勞動而達到的自己生命的生產,或是通過生育而達到的他人生命的生產,就立即表現為雙重關系,一方面是自然關系,另一方面是社會關系?!?/p>
人的存在實質就是一種關系的存在。作為行為準則,品性修養等規定的倫理正是為應對這種關系而產生的,是對這種關系的合理把握與實踐。倫理在此顯示了其存在的必要性與合理性,它是使人的自然關系、社會關系得以健康良性運轉的內在前提,表征著人的存在及存在關系的特征。
作為維系人的存在與存在關系的倫理,其最終指向必定是善的理想。人總是力圖揚棄自己的片面性,揚棄“關系”存在的片面性,走向一種真實完滿的存在?!皼]有一個人可以有要求快樂、要求良好行為和良好生活的欲望,而不同時有要求生命,行為和生活,亦即要求真實存在的欲望。”人從獲得生命、開始他的關系存在始便面臨選擇、面臨價值判斷、面臨反思。以一種自由的、倫理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過一種真正區別于物的人的生活成為人真實的追求。“絕對遵循德性而行,在我們看來,不是別的,即是在尋求自己的利益的基礎上,以理性為指導,而行動、生活、保持自我的存在。”“德性的基礎即在于保持自我存在的努力,而一個人的幸福即在于他能夠保持他自己的存在?!币笳鎸嵈嬖诘挠3肿晕掖嬖诘呐Γ^一種有德性的生活才能達到人的幸福,即倫理是人真實的存在。
倫理是人真實的存在,體現了倫理的實質意蘊。以善為最終指向的倫理使人不再消極地適應當下生活,滿足當下存在,而是對自我存在進行積極反思,從而完成存在的提升。人作為一種關系的存在只能在關系中使自己的本質得以確證。這種關系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主要體現為自然關系與社會關系。作為自然關系中的存在,人在生存過程中打破了原初境遇中的物我兩忘、天人合一的混沌狀態,使自然成為獨立于人之外的存在,人與自然的和諧不復存在,人的存在成為孤立于外界的獨存。倫理的出現為人解決這一片面性存在提供了可能。它要求人們重新反思人與自然的關系,從而提出一種行為規范、道德規范,為人與自然和諧完美提供一種保證。作為社會關系中的存在,人們在物質生產實踐中組成了多種多樣的復雜社會網絡,這些社會網絡賦予每一個人以特定的社會角色。
首先,人生存在一個狹義的家庭網絡中,這種網絡要求個體承擔起自己擔負的家庭職責,處理好自己所在的家庭關系;其次,人生存在一個更為廣義的家庭網絡中,分工在這一網絡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它不僅使社會物質生產分化為細致細微的各個不同環節,更使社會成員分化為不同的存在方式和存在樣態。每一個個體擁有了不同的社會角色,處于不同的社會地位,卷入更為復雜的經濟、政治、社會關系中。也就是說分工不僅造就了個體間的差別,更造就了個體間的親密協作。那么個體問如何協調運作、個體如何參與社會的協調運作、社會本身將如何協調組織等這一切就都離不開倫理的干預與介入,即倫理成為個體與社會形成有秩序、有規范的內在依據。
作為自然關系的存在與作為社會關系中的存在,這兩種存在總是互為關聯,互為前提,歸根結底所體現出來的就是人與人的關系。離開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會直接威脅到他人對資源的獲取,威脅到代際資源的獲取,進而直接威脅到他人與自我的生存;離開人與社會的和諧共處則會將人單一化為自我存在定位,使個體的人與類的人處于對立的矛盾中,使人在為提高自己片面化的生存與地位而不顧他人攫取利益時威脅到他人的生存與發展,威脅到社會的正常運轉秩序。倫理真實的存在提供了一種現實可能,使人在反思的層面上,確立人應遵循的行為規則、道德規范,通過自我約束與自律內
化為自身的道德品質與修養,使人真正以人的方式過一種有德性的生活,同時使人類社會得以和諧發展。
倫理作為人的存在方式,實質內含了兩個層面的含義。其一,它體現了人之為人的內在規定。過一種有德性的生活,這是只有人才能在反思的層面為自己所提出的獨特要求與理想。其二,它為人走向具體而真實的存在提供了可能。“在關注為什么我應該是道德的(why should be moral)的同時,又將自我實現列為沉思的對象,這里似乎已蘊含著從人的自我實現(self-realization)這一層面來考察道德所以必要的趨勢。”人在實踐過程中總是力圖擺脫自我存在的抽象性、片面性,達到具體而真實、全面的存在,這同時也是倫理產生與存在的真實依據。
二、倫理的特質:善的生活
倫理學作為一種實踐哲學,探究來自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試圖為我們提供某種價值與規范,向我們提出善惡是非的界限,對“我們應該如何生活”作出一種解釋。作為一種理解生活、規范生活的哲學探討,倫理學的使命就在于使我們更為成熟,更為理性、更負責任、更盡義務、更好地做一個人、更好地構建一個社會、最終使我們達到一種美好的即善的生活。因而,本質上而言,“一種倫理學就是一種好的生活的學說:它教出一種好的生活道路,遵從它我們就能獲得最高的善和至福。它的目標就是好的生活與好的社會”。
蘇格拉底曾經說道,未經省察的生活,對人來說是沒有意義的。也就是說,人作為一種反思的精神性的生命存在,總在不斷地追問:我應該如何生活,什么樣的生活對我來說是有意義的,什么樣的生活才能使我配享幸福,達至至善。這一追問源于人總是不滿足于當下的既定的現實生活,總是向往一種美好的、完滿的生活,這種對理想的超越的追求是人的理性規定。
在《理想國》中,蘇格拉底與色拉敘馬霍斯在探討“正義者是否比不正義者生活得更好更快樂”這一問題時,蘇格拉底講道,“你以為你說的是件小事嗎?它牽涉到每個人一生的道路問題一究竟做哪種人最為有利?”同時他指出,“這并不是一件小事,而是一個人該怎樣采取正當的方式來生活的大事”?!白瞿姆N人最為有利”這實質上說明了人的存在并不是一種簡單的動物式的無反思的存在,而是必須不斷作出選擇判斷的價值性存在。“該怎樣采取正當的方式來生活”,這句話進一步對我們提出了生活的要求所在,即以一種正當的方式來生活。何謂“正當的方式”,“正當的方式”如何為人所把握,這些追問就使人的存在得以提升,使人的生活不再是一種簡單的生活,而是一種豐富而生動的生活。
當代著名倫理學家B?威廉姆斯在其名著《倫理學及哲學的限度》中,將蘇格拉底的問題直接概括為“人應該如何生活”。蘇格拉底的問題是道德哲學最好的起點,它優于“我們的義務是什么?”、“我們怎樣才能幸福”等問題。
“人應該如何生活”,“該怎樣采取正當的方式來生活”反映了人對一種美好生活方式的向往。在這種對生活的理性思考與追問中,人的整個存在過程即具體的全面的人的存在成為我們探討的核心,一種積極的向善的生活便產生于對生活的整體而完滿的理性籌劃中。在此意義上,蘇格拉底的問題,便成為一個“更為一般的、確是長期的、對生活的視角”。
新《守則》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核心價值觀對個人的要求,是每個公民必須恪守的基本道德準則。新《守則》以核心價值觀對公民的要求為核心,結合中小學生的特點而提出。如“愛黨愛國愛人民”是“愛國”的基本要求;“好學多問肯鉆研”是“敬業”的基本要求;“孝親尊師善待人”是“友善”的基本要求;“誠實守信有擔當”是“誠信”的基本要求。此外,《守則》中的“不吸煙不喝酒,文明綠色上網”“堅決遠離”“遵守國法校紀,自覺禮讓排隊”“熱心志愿服務”等也反映了社會層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文明”“法治”“和諧”等對中小學生行為的要求。
新《守則》以中小學生生活為載體,體現著生活德肓的理念。新《守則》是中小學生生活的基本行為規則,因此,它必須直面中小學生的生活,發揮對中小學生生活的價值引領作用。班級、課堂、學校、家庭、社會是中小學生最重要的生活場域,《守則》對這些場域的生活都提出了道德要求。如在班級集體生活中,要“愛集體助同學,虛心接受批評,學會合作共處”;在課堂學習生活中,要“上課專心聽講,積極發表見解,樂于科學探索,養成閱讀習慣”;在學校生活中,要“遵守國法校紀,自覺禮讓排隊,保持公共衛生,愛護公共財物”;在家庭生活中,要“自己事自己做,主動分擔家務”、“不比吃喝穿戴”;在社會生活中,要“熱心志愿服務”、“低碳環保生活”,等等。新《守則》突出中小學生生活中的新問題。如面對生命的漠視,新《守則》提出“自強自律健身心”“珍愛生命保安全”。面對中小學生沉溺于網絡,新《守則》提出“文明綠色上網”;面對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新《守則》提出“低碳環保生活”。這既是時代對中小學生生活的新要求,也是當前中小學生生活遇到的新問題。新《守則》對此提出明確的行為要求,使得對中小學生行為的指導更具針對性,更符合中小學生的實際需要。
新《守則》強調通過踐行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活不是知識,而是生命的持續活動。生活德育要求道德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以行動展現良好的道德品質。新《守則》把對中小學生的要求,以行動動詞的形式表達出來,轉變為學生的行為實踐,增加可操作性和可評價性。新《守則》的每一條首先是原則性要求,然后是原則性要求在實際生活中的行為表現,把原則性要求在行動中具體化,如“愛黨愛國愛人民”具體化為“了解黨史國情,珍視國家榮譽”;“誠實守信有擔當”具體化為“保持言行一致,不說謊不作弊,借東西及時還,做到知錯就改”;“明禮守法講美德”具體化為“遵守國法校紀,自覺禮讓排隊,保持公共衛生,愛護公共財物”,等等。新《守則》以學生為本,強化學生的生活實踐,改變了以往教師“假大空”的道德說教,使《守則》真正變成學生生活的行動指南,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使道德成為穩定的行為習慣。
1、說謊話的人所得到的,就只是即使說了真話也沒有人相信。——伊索
2、感情有著極大的鼓舞力量,因此,它是一切道德行為的重要前提,誰要是沒有強烈的志向,也就不能夠熱烈地把這個志向體現于事業中。——凱洛夫
3、感情有著極大的鼓舞力量,因此,它是一切道德行為的重要前提。——凱洛夫
4、道德是一種獲得——如同音樂,如同外國語,如同虔誠撲克和癱瘓——沒有人生來就擁有道德。——馬克·吐溫
5、世上最奇妙的是我頭上燦爛星空和內心的道德準則。——康德
6、如果兒童任意地讓自己不論去做什么而不去勞動,他們就既學不會文學,也學不會音樂,也學不會體育,也學不會那保證道德達到最高峰的禮儀。——德謨克里特
7、良心是一種根據道德準則來判斷自己的本能,它不只是一種能力;它是一種本能。——康德
8、社會和自然的區別就在于,社會是有一定道德目標的。——赫胥黎
9、美,是道德上的善的象征。——康德
10、道德能幫助人類社會升到更高的水平,使人類社會擺脫勞動剝削制。——列寧
11、每一個人都知道,這些喝酒上了癮的,是因為做了錯事而受到良心的呵責的人。人人可以注意到,過著不道德生活的人比旁人更缺少不了使自己昏迷的藥物;強盜或小偷,賭徒與沒有麻醉品是不能生活的。——托爾斯泰
12、人應當頭腦清楚,道德純潔,身體干凈。——契訶夫
13、歷史使人賢明,詩造成氣質高雅的人,數學使人高尚,自然哲學使人深沉,道德使人穩重,而倫理學和修辭學則使人善于爭論。——培根
14、那最神圣恒久而又日新月異的,那最使我們感到驚奇和震撼的兩件東西,是天上的星空和我們心中的道德律。——康德
15、如果不去加強并發展兒童的個人自尊感,就不能形成他的道德面貌。教育技巧的全部訣竅就在于抓住兒童的這種上進心,這種道德上的自勉。——蘇霍姆林斯基
16、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
17、曇花一現的感情,不能真誠地可靠地長期地相愛,是相當一部分青年人道德方面存在的嚴重缺陷。——蘇霍姆林斯基
18、美德有如名香,經燃燒或壓榨而其香愈烈,蓋幸運最能顯露惡德而厄運最能顯露美德也。——培根
19、害羞是畏懼或害怕羞辱的情緒,這種情緒可以阻止人不去犯某些卑鄙的行為。——斯賓諾莎
20、自覺心是進步之母,自賤心是墮落之源,故自覺心不可無,自賤心不可有。——鄒韜奮
21、一個人如果能在心中充滿對人類的博愛,行為遵循崇高的道德,永遠圍繞著真理的樞軸而轉動,那么他雖在人間也就等于生活在天堂中了。——弗蘭西斯·培根
22、勞動是人類存在的基礎和手段,是一個人在體格智慧和道德上臻于完善的源泉。——烏申斯基
23、只有那不論公私都以道德為上一心要做出高貴的事的人,方可算是最可尊崇的人。——喬叟
24、道德是永存的,而財富每天在更換主人。——普盧塔克
25、教育的唯一工作與全部工作可以總結在這一概念之中道德。——赫爾巴特
26、養成他們有耐勞作的體力,純潔高尚的道德,廣博自由能容納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沒的力量。——魯迅
27、生命不可能從謊言中開出燦爛的鮮花。——海涅
28、理智要比心靈為高,思想要比感情可靠。——高爾基
29、美德與過惡,道德上的善與惡,都是對社會有利或有害的行為;在任何地點,在任何時代,為公益作出最大犧牲的人,都是人們稱為最道德的人。——伏爾泰
30、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道德行為與追求美的理想這兩者常常統一在一起,是密不可分的。——
31、沒有偉大的品格,就沒有偉大的人,甚至也沒有偉大的藝術家,偉大的行動者。——羅曼·羅蘭
32、人要正直,因為在其中有雄辯和德行的秘訣,有道德的影響力。——阿米爾
33、要是一個人的全部人格全部生活都奉獻給一種道德追求,要是他擁有這樣的力量,一切其他的人在這方面和這個人相比起來都顯得渺小的時候,那我們在這個人的身上就看到崇高的善。——車爾尼雪夫斯基
34、道德衰亡,誠亡國滅種之根基。——章炳麟
35、勞動卻是產生一切力量一切道德和一切幸福的威力無比的源泉。——拉·喬乃尼奧里
36、道德教育成功的“秘訣”在于,當一個人還在少年時代的時候,就應該在宏偉的社會生活背景上給他展示整個世界個人生活的前景。——蘇霍姆林斯基
37、遵照道德準則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亞里士多德()
38、我愿證明,凡是行為善良與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擔當患難。——貝多芬
序言
2001年修改后的《婚姻法》增設了總則第四條,即“夫妻應當互相忠實,互相尊重:家庭成員間當敬老愛幼,互相幫助,維持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關系?!豹ミ@一規定指明了婚姻雙方及家庭成員間的共同責任,充分體現了婚姻法的主旨。本條原則與其它兩項原則有著特殊的關系。第二條:“實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的合法權益。實行計劃生育?!豹サ谌龡l:“禁止包辦、買賣婚姻和其它干涉婚姻自由的行為。禁止借婚姻索取財物。禁止重婚。禁止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員的虐待和遺棄。”第二條是從積極方面規范婚姻家庭生活的。而第三條是從消極方面規范婚姻家庭生活的。一正一負,已幾臻于完善,似乎沒有必要再增設第四條了。其實大不然,可以說,第四條的增設一方面反映了我國社會經濟文化較好的發展現狀和水平,同時也是我國婚姻法的一大進步。很明顯地,本項原則并不是并列于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合法權益及計劃生育等原則的原則,而是從總體上反映了上述各項原則的基本要求。或者說,是對這些原則的一個富有彈性的解釋與補充。以下主要就“夫妻應當互相忠實,互相尊重”原則作出解析。
一、互相忠實,互相尊重原則的含義
總的來說,互相忠實,互相尊重原則要求夫妻雙方充分意識到彼此的合法夫妻身份和獨立人格,不得從事傷害對方人格、尊嚴、利益的行為。從更具體的程度來說,它又有廣義和狹義的區分。廣義上指的是:夫妻應當互相信任和忠誠,不得欺騙、侮辱、歧視、遺棄配偶,不得為第三者利益損害配偶他方的利益。狹義上指的是:夫妻共同生活中,應當保持性生活的專一性,不得從事婚姻外性行為,包括重婚、同居、通奸、、等。這是夫妻關系的本質要求,是婚姻的專一性和排他性的集中體現。這一規定對夫妻關系來說,具有導向性和規范性的功能。當然,要求夫妻間互相忠實,絕不意味著用法律手段強行維持感情已破裂的婚姻關系。感情確已破裂的夫妻可以依法離婚。因一方的不忠行為(如重婚、與他人同居等)導致離婚的,受害方可以依照《婚姻法》有關規定獲得法律上的救濟。這些在第二十二條、四十三條、四十五條、四十六條均有體現。
二、互相忠實,相互尊重原則產生的背景及緣由
在《婚姻法》的修改過程中,關于是否應當增設有關夫妻忠實義務的規定,有不同的意見。有的認為:夫妻應當互相忠實是婚姻的應有之義,法律毋需另作規定。有的認為:互相忠實是婚姻道德的要求,要靠當事人自律;婚姻關系不能靠法律的強制來維持。也有的認為:在法律上指明夫妻應當互相忠實有其必要性,這對維持一夫一妻原則、保護婚姻家庭和受害方的權益均是有益的。很顯然,前兩種觀點存在明顯的缺陷,沒有看到現實的需要性,沒有真正理解法律與道德的關系。事實上,互相忠實、互相尊重原則于婚姻法等同于誠實信用原則于民法。誠實信用原則起源于羅馬法,最初主要作為契約法和債法的原則。它的產生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當時,歐洲的商品經濟迅速發展,立法者面對各種紛繁復雜的商品交換關系,日益感到對其詳加規定的困難。而誠實信用原則卻可以彌補契約條款之不足,可以更好的規范當事人的行為,可以更好地解釋契約法、債法,可以給法官更大自由裁量權去更好地處理這類案子。于是逐漸確立了誠實信用原則的法律地位。20世紀以后,市場經濟更趨發達,面對更為復雜的社會關系更不得不借助于“誠實信用原則”這樣的彈性很強的條款。1907年,《瑞士民法典》首次將其作為民法的基本原則。誠實信用被奉為現代民法的最高指導原則,學者們稱之為“帝王條款。”
當然,誠實信用原則同樣適用作為民法一部分的婚姻法。而具體到婚姻關系來說,就是夫妻間應互相忠實、互相尊重的原則。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人際關系變得更為復雜,這種變化極大地沖擊著婚姻家庭關系,使之越來越失去其昔日的穩定性,日趨于復雜。很明顯地,在這個過程中,純粹依靠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等原則很難完全規范包容婚姻家庭關系健康穩定所需。從這些原則的深度來說,互相忠實、互相尊重是對夫妻關系的最本質的、最有人情味的要求,是對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等原則的更為深入的闡釋。可以說,這個原則是從最積極的角度來解釋婚姻家庭關系要求的,是婚姻道德的法律化。由于本原則極大的彈性和最高的指導性,可以說,它不失為《婚姻法》的“帝王條款”。三、互相忠實、互相尊重原則的本質
互相忠實,互相尊重首先是一個道德準則,是婚姻道德的要求。同時,它又不僅僅是單純的道德準則,而是法律化的道德準則。互相忠實,互相尊重的目標在于從最深處協調婚姻雙方的關系,包括人身的、財產的以及性的關系。在這種關系中,要求婚姻雙方不但從形式上更要從本質上處理好彼此之間的關系,達到夫妻之間的真正完美的結合。這種結合,不但要求不能損害對方最基本的利益,也不能損害彼此之間的情感。因而這個道德化的原則是法律條文中最溫柔的一筆,是《婚姻法》的主旨所在,是其最終所希望達到的目標。同時,既然已作為《婚姻法》基本原則的一條,那么它就不再是單純的道德準則,已是一條法律化的道德準則?;蛘哒f,更是道德化的法律準則。因而,從這個層面說,它又超越了道德的相對微弱的約束力,具有了較強的指導意義和更強的約束力。然而,婚姻關系畢竟不同于其它社會關系,不同于商品的交換關系,對其干預過多勢必給婚姻家庭生活帶來種種負面的影響。家庭生活畢竟是人們的私生活,因此必須平衡隱私權和社會知情權之間的關系,要把握好公權力的介入程度和方式。
因而,從這個意義上說,互相忠實原則更多的是指導性原則,并不像誠實信用原則一樣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因此,它的可訴性必然地要受到限制。
四、互相忠實、互相尊重原則的功能
首先,互相忠實、互相尊重原則具有指導性規范性的功能。指導規范功能是一切原則的基本功能。而本原則對《婚姻法》即具有此種功能,同時也是婚姻雙方生活中行為的向導。夫妻雙方在性生活及其它生活上都應該以此為指導,不作出不忠實于對方,損害對方利益,傷害雙方感情的行為。其次,具有解釋與補充法律規定之不足的功能。如前所述,互相忠實、互相尊重原則是對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等原則的深入的解釋與補充,而不是與其平等的原則規定。這種解釋從更深層次反映了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等原則的本旨。同時,當今社會關系日益錯綜復雜,婚姻家庭關系也愈加復雜,其它的原則條文很難完全包容婚姻家庭關系健康穩定的要求,而互相忠實原則因其靈活性,便是對整個婚姻法的有益補充,使婚姻法更臻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