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4 10:46:2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奇妙的克隆教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作為一線教師,筆者認為,從教師的角度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探討如何提高小組討論的有效性。
一、教育理念一定要切實可行地轉變,為師生“課堂心理零距離”奠定基礎
小組在進行討論時,教師不能將自己置身事外,而應該將其主導作用發揮出來。教育理念一定要切實可行地進行轉變,這樣才能在小組討論中找到最適合于學生和教師在課堂學習的好時機,最終提高小組討論的有效性。
教師對教材的“二度開發”,對課堂進行組織教學,一定要將新課程理念作為強大的支撐。
小組討論有效進行時,教師要準確地對新課程理念研究掌握,并認真地分析,對教材進行重組,做到真正貼近學生,營造出和諧融洽的課堂學習氛圍。除此之外,教師還要深入地研究學生的學習心理和學習實際(素養及現實發展水平等),最大限度地實現學生的共鳴。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合作行為需要從自身做起,如,教學《奇妙的克隆》這一節課時,要求每一個小組進行討論,向學生提問。例如,如果有克隆技術了,你最想克隆什么呢?經過教師的問題引導,學生紛紛發言,第一位學生大膽舉手發言會帶動后面的學生爭先恐后想要表達自己的看法。如,克隆水、糧食、雨林等,通過發言和小組的通論活動,學生能夠將憂國憂民的愿望表達,但是熱帶雨林、糧食(沒有細胞),如何進行克隆技術操作呢?此時教師可以把學生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二、精心設計教案、學案,使學生產生“可學習、要討論”的積極愿望
教師在對教材進行學生“可學習”加工的基礎上,要精心設計具體的教學方案,組織教學活動,才能真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小組將要討論的問題、課題與學生密切相關的。學生通過討論,有可能生成新的討論、爭議。正是在生成的過程中,學生會產生表達和說服別人的愿望。如《羚羊木雕》一課,在課文學習結束后,教師引導學生小組討論:如果是你,怎樣做才能避免不愉快的結局呢?這個話題學生有很多的話要說,所以能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
教師在教學結構設計時要合理,這樣才能夠將學生的合作需求喚起。教師可以設計出學生在個體上力所不能及的活動形式,讓學生自己對工作進行分工。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在學生針對某些問題焦點進行討論時,通過教師巧妙的設計,在現有的時間、資源、方法等條件下,學生不能夠通過自己來完成,此時學生會怎么辦呢?這種情況下,教學結構中無形會包含著教師對學生產生合作動機的預見性。合理的教學結構會適用于班級中的絕大多數學生,教師要做的便是讓學生懂得小組進行討論后的成功喜悅以及收獲的快樂!
三、將小組討論過程進行巧妙調整,使學生投入“討論情景”
怎樣才能夠讓每一個學生都投入小組討論中去呢?
首先,教師要尋找到最佳的適合小組討論的時機,給學生一種良好的感覺和心理暗示!在小組進行討論時,一般說來,新知識的出現,往往會讓學生感到作為個體的自己能力有限,不能夠解決現有的問題,當學生的意見相左且存在爭論時,學生的欲望此時會通過實踐被激發出來,這時教師要充分地抓好時機,時間要控制好,因為學生不能夠總是一直保持著愉快的心情進行學習活動。
其次,實行動態分組,小組成員角色要明確。在進行分組時,教師要進行原則性的互補,比如敢于大膽發言的學生要同平時沉默不語的學生進行搭檔,成績好的學生同成績較差的學生進行搭配等。進而讓不同程度的學生之間有默契的接觸和團結的合作,最終達到縮小差距的目的。
各組實力應該是接近的,這樣各組之間才具有可比性――學生喜歡富有挑戰性的課堂。在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基礎上,教師要保持各小組成員的互換、流動。這樣能夠帶給學生新奇感:學生不僅鍛煉了與不同的學生交往的能力,而且可以扮演更多的角色。小組成員要定期輪換角色,使其掌握新的合作技巧,促進個人的全面發展。分中有合,合中有分才是真正有效的合作。
再次,互動是小組討論的靈魂。小組討論不僅僅是交往,更多是信息互動。教師要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和廣闊的研究空間,使小組間、小組內進行相互切磋、共同進步,小組內的相互切磋能夠使學生共同進步,一起提高,讓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將其主動性發揮出來。成功學專家拿破侖?希爾說得很有道理:“如果沒有與他人的互動和合作,任何人都無法取得持久性的成就。在進行課堂的評價時,我們要時刻關注,還要注重其過程、細節和環節。教師要讓自己的學生在肯定中取得進步,在引導下懂得領悟,在激勵性的評價中不斷提高自己,獲取精神支持,進而將學生富有創造性的潛能激發出來,團結合作的積極性啟發出來。教師還要做到組內自評和組間互評,在總結成績和經驗的基礎上,一起分析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找到各自優點和不足,取長補短、互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