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4 10:46:1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加工貿易特征,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我國加工貿易發展的新特點
加工貿易總額占貨物貿易總額的比重是衡量一國加工貿易地位的重要指標。我國加工貿易可分為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是1978~2000年,加工貿易占總貨物貿易比重迅速上升,由1981年的3.6%上升至2000年的48.5%。這一階段,加工貿易總額的年平均增長率高達92.5%,是對外貨物貿易總額年平均增長率(41.6%)的近兩倍。第二階段是2001~2007年,這一階段加工貿易占總貨物貿易比重維持在47%~48%,發展較為穩定,尚未有明顯下降趨勢。第三階段是2007年至今,加工貿易比重出現下降趨勢,由2007年的47.3%下降至2011年9月的35.9%,下降11.4個百分點。截至2011年9月,加工貿易出口額為6127.6億美元,占商品出口總值的44.01%;進口值為3488.4億美元,占商品進口總值的27.14%。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直采取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戰略,將出口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引擎,促進了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而加工貿易在我國進出口貿易中占據半壁江山。但2006年至今,我國加工貿易額開始出現下降,這一現象勢必會影響我國的經濟增速。總體來看,當前我國加工貿易呈現出以下幾方面的新特點:
(一)加工貿易比重下降近年來,加工貿易出口增長速度逐漸下降,下降幅度超過一般貿易。2006年以來,我國貨物出口增速呈下降趨勢,其中加工貿易的增速低于一般貿易,且差距不斷擴大。2009年后,出口增速迅速反彈,但加工貿易的增速依舊低于一般貿易。截至2011年12月,加工貿易出口同比增長12.9%,遠低于一般貿易27.3%的增速。①同時,加工貿易進口增速也開始滯后于一般貿易。自2006年以來,加工貿易進口增速持續低于一般貿易,且其差距不斷擴大。2011年,一般貿易進口同比增長31.0%,接近于加工貿易進口增速(12.5%)的2.5倍。2011年1~9月,一般貿易進出口額14157.5億美元,增長31.7%,高于加工貿易16.9個百分點;一般貿易出口額6740.9億美元,占出口比重48.4%,加工貿易出口額6127.6億美元,占出口比重44%。一般貿易出口比重近年來首次超過加工貿易。總之,受進出口兩方面的共同影響,加工貿易比重不斷下降。
(二)外資加工企業主體地位開始下降近年來,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總額占加工貿易總額的比重開始下降,私營企業發展迅速。2006年以前,外資企業在加工貿易進出口中占據絕對的主導地位。2006年以后,外資企業加工貿易進出口額占總加工貿易比重呈下降趨勢,平均每年下降0.42個百分點,下降雖比較緩慢,但趨勢明顯。尤其是出口,2010年以來下降幅度更為明顯。(見圖1)
(三)加工貿易增值率開始下降加工貿易增值率是加工貿易進出口差額與加工貿易進口額的比率。2006~2009年,我國加工貿易增值率大幅度上升,由2006年的58.8%上升至2009年的82.1%,上升23.3個百分點;2009~2010年,加工貿易增值率開始下降,下降趨勢延續至今。
二、我國加工貿易新特點形成的原因
(一)后金融危機背景下外需萎縮和新貿易保護主義抬頭
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加工貿易有較大影響,而這種影響在后金融危機時期還有一定慣性。隨著歐債危機、西方發達國家高失業率的增長、財政赤字的持續,對我國加工貿易出口產品的外需萎縮也將持續。同時,加工貿易帶來的貿易順差也將誘發西方發達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傾向。一方面,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發達國家經濟增速放緩,國內失業率上升,國家財政赤字嚴重,對進口商品需求下降。而我國的加工貿易很大程度上是由跨國公司在華直接投資行為所引致的,中國是處在為跨國公司提供附加值較低的中間投入品和最終品的相對中低端垂直專業化地位。[1]因此,我國的加工貿易易受外部經濟沖擊。2008年,我國加工貿易出口至美國總值達1920億美元,占同期加工貿易出口總值的28%。[2]同時,美國名義GDP增速由2008年2.2%下降至2009年-1.7%,就業率也由2007的71.8%下降至2010年66.7%,截至2011年10月,美國失業率上升至9%。①而歐洲一些國家為應對債務危機采取緊縮政策,進一步導致市場緊縮,影響了我國加工產品的出口。發達國家居民收入的減少和政府支出的減少,導致國際市場需求緊縮,制約了我國加工貿易的出口。另一方面,經驗表明,當全球經濟保持較快增速時,貿易保護呈下降趨勢;反之,貿易保護會有所抬頭。中國加工貿易“大進大出”造成巨額貿易順差,[3]為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提供借口。同時,受失業率上升、政治選舉壓力加大的影響,一些國家傾向于采取貿易保護措施。有關國際組織報告顯示,首爾峰會后(2010年12月~2011年5月),受新的貿易保護措施影響的貿易額占全球貿易的0.6%,比上一報告期(2010年6月~2010年11月)增長一倍,全球新發起的貿易保護措施多達463起,比上一報告期上升61%。其中,化工品、肉類、鋼鐵、機械、電子、乳制品和汽車受影響最為嚴重。我國受貿易保護措施損害比較突出。2011年1至9月,我國遭受貿易救濟調查案件50起,涉案金額達30億美元。美國、歐盟和澳大利亞等國相繼出臺了強化貿易救濟效力的政策,并對我國出口產品發起“雙反調查”和反規避調查。發展中國家針對我國貿易限制措施也明顯增多。2011年1至9月,巴西、土耳其、印度尼西亞、阿根廷和印度五國共對我國發起貿易救濟調查18起,占我國遭受調查總數的36%。[4]貿易摩擦的加劇進一步惡化了加工貿易的出口環境,導致加工貿易出口增速放緩。
(二)加工貿易政策調整
針對加工貿易單位產品資源消耗高、區域發展不平衡、附加值和利潤率低、貿易順差過大等問題,我國提出了“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戰略方針。2007年,我國在出口退稅和加工貿易政策等方面出臺一系列新措施,如,進一步取消了“高污染、高耗能、資源性”(簡稱“兩高一資”)產品的出口退稅,將容易引起貿易摩擦產品的出口退稅率下調至13%、11%、9%、5%,針對資源性產品加征關稅;在加工貿易商品分類管理方面,商務部、海關總署先后發出公告,禁止包括零部件、拆散件的舊機電產品的進口,涉及1759種產品。2010年,根據國務院關于做好節能減排工作的要求,商務部和海關總署對加工貿易禁止類目錄進行調整:將44個十位商品編碼增列入加工貿易禁止類目錄。對加工貿易企業分類管理,實行銀行保證金臺賬的實轉管理,增加企業的資金使用成本,達到限制和逐步減少初加工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隨著國家政策和措施的推行,加工貿易處于轉型升級階段。傳統的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型生產加工方式受到限制,這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增速放緩、占貨物貿易總額比重下降。
(三)加工貿易企業經營成本上升
我國加工貿易是基于勞動力比較優勢和外商直接投資發展起來的。豐富廉價的勞動力是我國加工貿易參與國際競爭的比較優勢之一。近年來,受勞動力供給需求缺口的推動,我國勞動力工資水平不斷上漲。2010年,城鎮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達31747元,增長率達13.5%。其中,制造業在崗職工年工資水平達44496元,增長率達16.4%,在所有行業中增速居第一位。[5]同時,2010年以來,我國原材料、燃料、動力價格呈現大幅上升趨勢。加工貿易受到國內外原材料價格上漲的影響較大,主要表現在進口絕對值擴大和利潤空間的下降,最終導致加工貿易增值率下降,不利于中小加工貿易企業的發展。
(四)外資企業投資行業分布的調整
受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增速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影響,外商投資企業在加工貿易中的主體地位在緩慢下降。2011年1至10月,外商投資企業出口額達135.11億美元,同比增長17.07%,增幅低于全國平均水平4.93個百分點,占全國出口總值的52.49%,所占比重與上年同期相比下降2.22個百分點;進口7101.48億美元,同比增長18.76%,增幅低于全國平均水平8.14個百分點,占全國進口總值的49.81%,所占比重比上年同期下降3.42個百分點。①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外商投資產業分布的調整。我國利用外資一直以制造業為主,占三分之二以上,服務業占外商投資產業的比例不高,不到30%甚至更少。2002~2005年,服務業實際利用外資金額分別為140.11、131.36、122.28和116.79億美元,占全部外資總額的比重分別為26.57%、24.55%、20.17%和19.36%,[6]比重呈不斷下降趨勢。
2006年,這一趨勢發生逆轉,工業制造業外商直接投資近6年來首次下降,服務業外商直接投資迅猛增長。2011年1至10月,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金額445.13億美元,同比增長20.65%,占同期使用外資總額的47.9%。從產業鏈看,低端制造業、勞動密集型行業吸收外資的數量進一步減少,更多資金流向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高端制造業、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等新興產業。“兩高一資”(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性)行業吸引外資進一步減少,這將進一步降低外商投資企業在加工貿易中的主體地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外貿迅速發展,貿易順差也進入持續擴大階段,加工貿易曾經是外貿順差的主要來源。但當前加工貿易呈現比重逐漸下降的新特點,說明我國進出口貿易方式正在逐漸改善,這有利于貿易失衡狀況的進一步調整,進一步減少基于外匯供給增加的貨幣投放量,緩解當前通脹壓力。加工貿易比重下降和外資主體地位下降,一方面促進加工貿易企業的轉型升級,另一方面提高了內資企業的參與度,減少貿易利潤外流,有利于推動產業結構升級,提高我國企業和商品的國際競爭力。但面對國內外不確定因素的增多,加工貿易發展速度在放緩的同時,對我國吸納就業的能力也有所收縮,不利于擴大勞動力就業和人力資本積累,尤其不利于大量農業勞動力向非農就業的轉變。同時,成本上漲推動加工貿易增值率的下降說明我國加工貿易的產業鏈短、輻射范圍窄、處于價值鏈低端,而且出口的產品大多屬于勞動密集型產品。這一特點不利于我國產業結構升級和出口產品結構的優化,也不利于我國加工貿易在效益水平上的改善和價值鏈的提升。
三、對策
我國加工貿易的新特點非常值得關注,因為它關乎我國貿易收支平衡和加工貿易增值率的提高,更關乎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方向。為繼續保持進出口貿易的快速增長,實現出口商品結構和貿易增長方式的轉變,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首先,制定一般貿易發展目標,在穩定加工貿易對貿易增長貢獻的同時,逐步加大一般貿易在我國進出口貿易中的比重。加工貿易進出口凈額與貨物貿易進出口凈額呈弱正相關關系,這表明加工貿易對貿易順差的影響逐漸減弱。因此,改善我國貿易順差的重點應從加工貿易轉移至一般貿易,發揮一般貿易改善貿易失衡狀況的作用,實現從總量調整向結構調整的轉變。應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法規,轉變以加工貿易方式為主的傳統貿易增長方式,鼓勵一般貿易的發展。
改革開放20多年以來,中國的外貿增長率領先于國民經濟增長率,主要得益于加工貿易的蓬勃發展。自1996年以來,加工貿易在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中一直占據半壁江山,目前加工貿易涉及到中國絕大部分產業。不可否認,加工貿易在推動國內配套產業發展、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利用外資方面的建設性成果,但是鮮花之畔往往就有陷阱,加工貿易對國民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正日益顯現。
低效應的產業結構提升
評價外資政策和發展加工貿易的成效,必須要與產業結構升級相聯系。國際上通常以加工貿易增值率來衡量一國加工貿易對該國產業的提升作用。加工貿易增值率是指加工貿易出口值與進口值之比,它反映了生產加工環節的附加值程度。若加工貿易的鏈條較長,即所需零部件和原材料由國內生產供給,或加工過程中技術含量較高,則該增值系數較高,反之則低。
結合加工貿易增值率可大致判斷出中國加工貿易的技術引進質量和對產業結構提升的力度。據資料比較,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增值率變動徘徊在1.2―1.53之間,并有下降趨勢。主要原因在于中國加工貿易相當部分處于典型的簡單加工和組裝的發展階段,對國內中上游產業的帶動作用小,對經濟的貢獻有限,而隨著勞動力成本上升,逐漸失去了發展后勁,因而對產業結構升級作用不大。
傾軋一般貿易
相比一般貿易而言,加工貿易由于過分依賴于國際市場,只能作為一般貿易的重要補充,但由于我國對加工貿易實行不限企業、不限地區、不限產業的準入政策,所以幾乎所有企業都可以從事加工貿易,同時由于一般貿易出口退稅渠道的長期不暢,一般貿易與加工貿易在進出口稅收上存在的政策落差,使得眾多一般貿易企業紛紛轉而從事加工貿易,傾軋了一般貿易領域,對整個國民經濟的健康運行產生多方面的不利影響,例如關稅收入減少,國內基礎產業受到重創等等。
并且由于中國的加工貿易仍處于傳統發展階段,發展水平較低,技術含量不高,尤其是加工貿易出口的產品仍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低下,導致中國整個對外貿易出口缺乏持續增長潛力,發展后勁不足。
毒化國內原料工業
傳統加工貿易的最突出特點就是“兩頭在外”和“大進大出”,因此傳統加工貿易的大規模發展,必然要大量進口原料,這給中國國內相關原料工業的發展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使原材料工業的發展受到阻礙。而一國的原材料工業是整個工業的基礎,原材料工業的落后將最終損害整個工業的發展,不利于帶動國內產業結構的升級,這是一個十分重大的問題。并且從長期發展的眼光看,許多加工貿易對環境破壞大,對土地等資源消耗多,且大多是受控于外國企業,“依附性”特征明顯,對經濟發展難以形成長久推動力。因此,有學者甚至指出,如果不改變這種依附性加工貿易的發展現狀,中國經濟發展將面臨“拉美化”效應的危險。
引發國外反傾銷浪潮
當前傳統加工貿易的發展已成為導致中國與發達國家貿易摩擦的主要因素之一。加工貿易的發展以國際市場存在擴張空間為前提,而國際市場的擴張需要看世界經濟的發展,若世界經濟發展緩慢,國際市場的擴展空間也將變小,爭奪國際市場的競爭也就愈加激烈。
過去10年來,中國對外貿易高速增長,中國加工貿易產品出口高數量低價格,在國際市場攻城略地,已經引起了其他國家的高度關注,使中國的出口貿易成為眾矢之的,世界各國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紛紛采取措施限制中國商品進口,導致最近幾年外國對華反傾銷案件明顯增加。1995年1月1日至2004年6月30日,中國出口產品被其他WTO成員提起386起反傾銷調查,占全世界反傾銷總數的15.21%;同期,中國出口產品被采取反傾銷措施272起,占總數的17.36%,占發起數的70.47%。
規避“拉美化”
事實上,利用加工貿易實現工業化也曾經有過成功經驗,如亞洲“四小龍”;但是反面的例子也有,如一些拉美及亞洲的發展中國家,外資的進入和本土企業被吞并、被消滅同時發生,加工貿易規模在不斷擴大,本土經濟卻在不斷萎縮,國家經濟最終陷入對外資的嚴重依賴中無法自拔,此即所謂“拉美化”效應。“拉美化”往往伴隨著以經濟危機、政權更迭、社會失范、貧困化和兩極分化等社會問題為特征的整體性危機。
如何避免“拉美化”傾向,新加坡是一個成功的范例。上世紀60年代的新加坡擁有港口優勢,又靠近印尼、馬來西亞等自然資源豐富的國家,利用這些優勢引進外資發展加工貿易,擴大出口,帶動經濟增長。而在發展加工貿易的過程中,新加坡政府注意引導,使加工貿易由“兩頭大中間小”狀態逐步演變為“中間大兩頭小”的格局,讓外來產業逐步改變為植根于本地的產業,新加坡的經濟由此獲得巨大成功,實現了工業化的夢想。
由此可以看出,加工貿易是國際經濟貿易中具有較強生命力的發展模式,它不以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作為其是否應該存在的判定依據,只能根據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來對其內容提出新的要求和作必要的調整。所以中國的加工貿易在目前并不存在取消或限制其發展規模的問題,其著重點應放在如何繼續發展上。
關鍵詞: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經濟新常態;產業結構
一、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理論依據
比較優勢理論對加工貿易的發展方向有著指導性的意義,但是也不斷有學者提出了新看法。筱原三代平的動態比較成本說,便強調了后起之國的幼稚產業經過扶持后,其產品的比較成本可以轉化,故而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那些潛力巨大,但在本國暫時在國際貿易中處于劣勢的、關系國民經濟的產業發展,對其進行扶持;邁克爾波特的國家競爭優勢理論也強調一國的產業結構狀況在開放型經濟背景下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固有的比較優勢不應成為增強國際競爭優勢的障礙;巴薩拉的比較優勢階段論則從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的要素比例變化說明每個國家的生產要素稟賦等經濟因素都會在經濟發展的動態過程中發生改變。而我國近些年加工貿易發展中遇到的問題也足以證明這些理論———我國近年的勞動力成本不斷上漲,過去的勞動力成本優勢已經日趨衰微,發達國家紛紛將目光轉投向東南亞和南美等新興的加工貿易國,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加工模式難以為繼。同時,“比較優勢陷阱”的提出為發展中國家敲響警鐘,如完全按照比較優勢生產并出口初級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從長遠來說將阻礙本國產品結構的升級,使發展中國家長期處于國際分工的不利地位。我國加工貿易的發展已經印證了這一理論,加工貿易產品附加值低,長期處于產業價值鏈低端,對國內相關產業帶動力不足等問題十分明顯,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勢在必行。
二、現階段我國加工貿易主要特征
1.貿易方式:進料加工占主體地位
自1987年以來,我國加工貿易的主導地位便一直由進料加工所占據,其所占比重近年來更是一直高達85%左右,相比來料加工而言具有壓倒性的優勢。進料加工的主體地位增加了我國地方財政與外匯收入,為我國加工貿易增值率的提高和外向型經濟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2.企業性質:外商投資企業為經營主體
我國加工貿易企業早期以國有為主、外商投資機器設備等進行生產和管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鄉鎮企業也逐漸參與進來;九十年代以來隨著經濟發展和加工貿易水平的不斷提高,外商投資進入。外資企業在加工貿易中所占比重不斷增加,外資企業在現階段已占據了我國加工貿易絕對的主體地位。
3.產業結構:由勞動密集型產業占主導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轉變
我國加工貿易早期所出口的產品主要是農副產品、服裝玩具等,之后產品范圍不斷擴大到紡織、皮革等行業,但總體仍是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入世以來,隨著加工貿易水平的不斷提高,加工貿易逐漸向勞動密集型和技術、資金密集型產業并重的方向轉變。
4.貿易伙伴:美、日、韓、歐盟為主
我國加工貿易主要的進出口伙伴國有美國、歐盟、韓國和日本,其中美國和韓國是我國加工貿易近幾年的主要發展對象,而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以及近年來我國與非洲國家貿易合作的增加,我國與這兩個地區的加工貿易合作也在增多。
5.地域分布: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
我國整體加工貿易的地理結構屬于“東強西弱”。我國加工貿易的發展是從沿海開始逐漸向周邊擴撒,而到目前為止,加工貿易主要集中在沿海一帶。
三、新常態下我國加工貿易自身發展存在的問題
“新常態”一詞是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時首次提出,用以描述新周期中的中國經濟。經濟新常態為我國經濟轉型升級提供了新的動力。加工貿易作為國民經濟“三駕馬車”之一的對外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轉型升級更是迫在眉睫。
1.核心問題:加工企業處于國際產業鏈低端,核心技術缺乏
我國加工貿易發展至今,主要從事的仍是低端零部件的配套生產和最終產品的組裝代工;雖然近年來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已占據我國加工貿易的主導地位,但這些產品的生產內容也多是集中在勞動密集型加工環節。如果我國仍然堅持這種結構的加工貿易的發展,必然會導致產品附加值的不斷下降,大部分增值利潤由外方獲得,從而使我國加工貿易產品的增值系數低下、出口產品競爭力缺乏和對外貿易發展后勁的不足。核心能力方面,由于資金、人才受限,國內的加工企業自主研發的能力和積極性不高;而外方也將核心技術、品牌控制、產品設計、關鍵零部件配套和設備等環節留在國內,從而使我國加工企業總體技術能力水平較低,產品技術含量低下,過度依賴于國外母公司,高額附加值流入國外。
2.加工貿易本土化程度偏低,產業發展帶動力不足
外資企業比重過大是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過程中面臨的又一大問題。雖然外資企業為我國經濟發展帶來了大量的資金技術和先進設備,一度促進我國財政收入的提高和企業發展。但不可忽視的是,這一特征也在一方面加劇了我國經貿發展的對外依賴性,降低了抵抗風險的能力;同時在另一方面削弱了對國內相關產業發展的帶動能力。由于外資企業占據我國加工貿易的主導地位、內資企業發展不足,導致我國加工貿易的關鍵技術和營銷渠道都由外方壟斷控制。在這種情況下一旦外方從我國撤資撤廠,將對我國加工貿易造成沉重打擊,進而引起我國經濟的不小動蕩;同時造成大量的失業人員,影響民生狀況。
3.地區發展不平衡
我國加工貿易企業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城市,所占比重要遠遠高于中西部地區。這種分布地區的極度不平衡使得我國加工貿易所帶來的產業集聚仍是集中在東部地區,降低了加工貿易對全國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同時還會產生較強的“虹吸效應”,引起中西部落后地區資金、人才、勞動力和資源等生產要素的流失,導致國內區域經濟發展差距的愈拉愈大;同時加工貿易先進城市的環境和資源壓力也將不斷加重,不利于全國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
4.我國加工貿易的勞動力成本上漲
勞動力成本上漲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勞動力供給量的下降,二是勞動力工資的提高。勞動力資本的上升使得我國廉價勞動力的優勢逐步喪失。外資企業為追求利益最大化,已將目光放在了勞動力價格更加低廉的東南亞和拉美國家。傳統的外資加工貿易工廠的撤離大潮已是山雨欲來。
5.金融危機后國際環境對我國加工貿易的影響
首先,外需減少,出口受阻。我國加工貿易進出口主要面向美國、歐盟和日韓等國,2008年金融危機后發達國家的經濟復蘇乏力,市場疲軟,使得我國加工貿易企業原有的客戶資源減少;而新興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速也有所放緩,使得新興市場的開拓也遭遇了一些障礙。其次,印度、越南等東南亞國家以及巴西等南美國家近年來開始利用其低成本優勢大力發展加工貿易制造業,使得原來在華投資的企業紛紛轉向這些地區,致使我國加工貿易產業遭受沖擊;而其更為低廉的成本和能源資源使得出口產品頗具競爭力,搶占了我國企業的部分市場。
四、新常態下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對策
1.政府層面
(1)提高引資門檻,優化引資結構政府需要對提高引進外資的質量,變“招商引資”為“招商選資”。要有目標、有重點的開展招商引資,大力引進優質項目。同時建立倒逼機制,堅決禁止對高污染、高耗能、粗放型等與國家政策導向不符的外資項目的引進。(2)營造創新環境,構建自主創新體系政府需要堅持技術創新的市場導向,構建有利于加工貿易在價值鏈內轉型升級的自主創新體系。要構建公平競爭和包容鼓勵的創新環境;整合國內加工貿易企業資源,引導企業向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并育龍頭企業;在提高能力和發展效率的基礎上追求規模的擴大化。(3)提高本土化程度,創建產業集群根據邁克爾波特(1990)的產業集群理論,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應該是整個加工貿易產業集群的整體升級。要實現這一目標,實現我省加工貿易的健康、穩定發展,必須要實現內資企業的主導地位。因此政府需要鼓勵內資企業參與到加工貿易中,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和扶持政策,為內資企業提供發展支持和與外資企業平等的競爭機會;同時促進配套產業的發展,增強產業間的關聯度,從而達到我省加工貿易產業鏈的延長和深加工能力的提升;選定本省最具競爭優勢的特色加工產業,進行嚴謹考察和評估后確立重點扶持對象,培育本省知名品牌,發揮“大品牌”的帶動作用;根據重點產業和區域,合理規劃后進行產業集群建設,最終形成以加工產業為中心的產業集群,實現各產業之間的配套協作和規模效應。(4)構建服務型監管模式,完善法律監管體系加工貿易的管理涉及到貿易政策、產業政策和財稅政策的綜合平衡,因此要加強服務型政府建設,為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提供必要支持支持和良好的外部環境。在立法方面,需要出備的法律監管體系,與國際接軌的同時結合我國加工貿易自身發展特點,從行業標準、發展規范等方面明確企業責任義務及經營內容和準則;從職責范圍和管理標準的明確,理順和協調各部門職能、加強對加工貿易的監管力度。通過發揮行政和立法兩種職能的雙重作用,推動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
2.企業層面
(1)加強自主創新,打造自有品牌自有品牌的培育是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必須完成的重要任務,是謀求更多國際話語權、沖破技術封鎖和市場壟斷,提升我國加工貿易的效益、安全性和可持續性的重要手段。因此為促進我國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我國發展已較為成熟的加工企業要重視創新能力和自主研發能力的提高,提高創新投入,廣泛吸收和積極培育培育相關的研發、管理經營和銷售人才,同時把握住新一輪國際產業轉移的機遇、引進高水平加工產業,加強與全球價值領導企業的聯系與合作,積極學習和吸收轉化先進管理經驗和技術,逐漸實現由傳統的OEM向ODM和OBM的轉變,最終掌握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爭取國際流通渠道的主動權和終端市場控制權,邁入全球價值鏈的高端環節,從而引領全國加工貿易產業的轉型升級。(2)增加產品技術含量,煥發傳統產業活力對于我國眾多尚處于發展階段的加工企業來說,要積極承接技術含量高的加工貿易項目,通過技術溢出效應,對國外先進技術進行吸收、模仿和創新,從工藝流程提升到產品提升,通過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提升企業的加工貿易產品附加值;以高新技術改造傳統加工貿易,實現由傳統向現代加工貿易的轉變,從而為我國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提供助力。
參考文獻:
[1]陳世清.什么是新常態經濟?求是理論網[DB/OL].2015-03-19.
[2]趙云城.新常態下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分析.中央黨校網[DB/OL].2015-1-22.
(一)陜西省加工貿易進出口情況。我省加工貿易產業分布于果汁、機械、電子產品、紡織服裝以及有色金屬等領域。目前,加工貿易進出口額不僅在量上增勢迅猛,而且在進出口額占比也大幅提高,對全省外貿進出口的貢獻不斷加大。2008年全省加工貿易進出口額為16.43億美元,占全省進出口額的25.84%;2009年全省加工貿易進出口23.50億美元,占全省進出口總額的27.97%,加工貿易進出口額較上年增長43.03%;2010年全省加工貿易進出口42.77億美元,占全省進出口總額的35.40%,加工貿易進出口額較上年增長82.01%。
(二)陜西省加工貿易外匯收支情況。加工貿易收匯在貿易收匯總額的占比呈逐年上升趨勢,加工貿易的不斷崛起表明其在整個貿易收匯中的份量逐漸增加。2008年全省加工貿易收匯額為10.60億美元,占全省貿易收匯總額的17.17%;2009年全省加工貿易收匯額為9.25億美元,占全省貿易收匯總額的23.55%,加工貿易收匯額較上年減少12.74%,其中,來料加工收匯額增長68.3%,但進料加工收匯額占加工貿易收匯額的98.2%,進料加工收匯額減少13.03%;2010年全省加工貿易收匯額為14.33億美元,占全省貿易收匯總額的26.05%,加工貿易收匯額較上年猛增54.95%,其中,來料加工收匯額激增294.76%,進料加工收匯額增長53.06%。可以看出,來料加工收匯增勢迅猛,然而來料加工收匯占比僅為2%,基數小、占比低,遠遠少于進料加工收匯,因此加工貿易收匯的變化趨勢仍由進料加工收匯的漲跌起伏決定。
二、陜西省加工貿易發展的主要原因
(一)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為了促進陜西省涉外經濟持續快速發展,解決資源瓶頸約束,緩解出口退稅負擔,地方政府大力引進外資,采取多項政策措施,改善投資軟環境,鼓勵加工貿易轉型升級。
(二)出口退稅政策的調整。為緩解貿易順差過大、人民幣升值的壓力、減少貿易摩擦的發生,我國進行了多次出口退稅政策調整,刺激企業開展加工貿易的積極性,因為“兩頭在外”的加工貿易出口能有效降低退稅調整帶來的消極影響。
(三)人民幣升值預期的影響。加工貿易兩頭在外,來料加工僅收加工費,進料加工需對外支付原材料費用,可抵消大部分外匯收入的結匯風險,相對一般貿易來說,加工貿易受匯率變動的影響較少。因此,為減少匯兌損失,部分企業轉變出口貿易方式,改一般貿易為加工貿易或逐漸擴大加工貿易的比重。
(四)國內原材料價格的上漲。近年來,國內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為降低生產成本,出口企業轉向國際市場尋求原材料,以進口料件來對國產料件進行替代,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加工貿易的發展。
(五)承接加工貿易轉移的促進。近年來,沿海加工貿易發達地區土地資源緊缺,能源、原材料供應緊張,勞動力成本上升,部分產業特別是傳統產業的加工貿易逐漸失去競爭優勢,導致加工貿易逐步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西北地區加工貿易的發展。
三、當前加工貿易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加工貿易企業工繳費收入核定自主性過大,潛存異常資金流入的隱患。當前加工貿易工繳費收入是由外經貿部門根據企業與外方的來料加工合同予以核定。海關負責來料加工手冊審批及工繳費的備案,考慮對原材料價格、國際市場行情和匯率的不斷變化等客觀原因,海關對于工繳費收入的核定在一定幅度范圍內仍以企業報價為準。外匯局負責對來料加工貿易收匯進行核銷管理,沒有對工繳費率高低的審核義務,其監管的重點是外匯資金能否及時收回。由于各部門的監管重點不同,往往會形成各部門都管但又都不管的局面,企業可以通過根據外匯形勢隨時調整工繳費比率,缺乏監管,自主性過大,這樣就存在異常資金隨意流入的隱患。
(二)來料加工超比例結匯缺乏上限控制,外匯指定銀行難以審核其真實性和合理性。按現行出口收結匯聯網核查政策規定,對于來料加工貿易項下收匯超過出口額的20%為超比例收匯,由外匯指定銀行直接審核后進行超比例收匯登記、核注,不需外匯局審核。然而對來料加工貿易收匯比例并沒有設置上限,且企業只需向銀行提供《出口收匯說明》、出口合同、加蓋企業公章的出口貨物報關單及承諾書等資料即可向銀行申請超比例登記,外匯指定銀行在日常操作中難以確認其真實性和合理性。
(三)借道服務貿易項下支付,暗藏異常資金流動的漏洞。加工貿易中,加工企業以簽訂技術服務合同、技術咨詢等方式匯入外匯,或以支付商標等無形資產費用匯出外匯,金額往往較大。由于服務貿易的多樣性及其交易過程的無形性等特征,外匯局和銀行只能根據企業提供的單據和合同進行表面真實性審核,難以把握服務貿易的真實性及定價的合理性,其收匯的真實性和付匯合理性實難掌握。
四、政策建議
(一)加強各監管部門間的協調配合,科學核定加工貿易工繳費率。加工貿易企業的業務管理涉及到多個部門,建議由政府牽頭搭建聯席工作平臺,各部門結合自身職責,從不同的環節進一步完善對加工貿易企業的監管措施,強化部門間的溝通協調,實現政策、數據和信息共享,制定科學的加工工繳費率計算方法,從而建立有效的加工貿易監管體系。
【關鍵詞】加工貿易,現狀,對策
一、我國對外加工貿易現狀
加工貿易是指從境外保稅進口全部或部分原輔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裝物料,經境內企業加工或裝配后,將制成品復出口的經營活動,包括來料加工和進料加工。來料加工是指進口料件有外商提供,既不需付匯進口,也不需用加工費償還,制成品由外商銷售,經營企業收取加工費的加工貿易。進料加工是指進口料件由經營企業付匯進口,制成品由由經營企業外銷出口的加工貿易。
加工貿易是當今國際貿易的主流。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化,跨國公司通過產業轉移,將一個產品的不同生產環節放到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地區,已成全球產業與貿易發展的趨勢。產業鏈條越長的產品,越可能成為加工貿易產品;傳統上從源頭到最終產品在一國完成的“一般貿易”產品,在國際貿易中所占比重越來越低。技術含量越高的產品,通常加工環節也越多,相應地,全球化采購、全球化加工、全球化銷售成為這種產品的基本特征,也就可能采取加工貿易的方式。
中國的外貿事業長足發展,成績顯著,外貿增長迅速,外貿增長率領先于國民經濟增長率,按出口貿易額,2011年已排到世界第1位,這和加工貿易在我國的蓬勃發展是分不開的。日益壯大的加工貿易已經在我國的國民經濟中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近20多年來中國出口以比GDP增長率平均高出一倍的速度發展,中國出口商品占世界市場的份額已經從2001年的0.75%上升2002年的5.1%,中國在世界出口大國中的排名相應地從2001年的第32位上升2002年的第5位;出口占中國GDP的比重從2010年的20.3%上升到2010年的26.6%。出口商品結構也有了顯著改善:初級產品與工業制成品的比例已經從2001年的25.2∶74.8變為2010年的9∶91,其中,高技術產品出口比例從20.18%上升到34%。這表明我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地貿易大國。
近年來,隨著科技興貿計劃的實施,我國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貿易快速增長,高新技術產品在我國商品進出口中的地位不斷提高。在全球高新技術產業出口增長乏力、高技術產業發展普遍不景氣的環境下,我國高新技術出口依然保持高速增長態勢,成為全球關注的亮點。在連續10多年高速增長、且出口基數接近500億美元的情況下繼續增長了近5成,顯示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已進入鼎盛的發展時期。“十五”計劃實施的頭兩年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速,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累計突破已1000億美元,達到1143.17億美元,超過了整個“九五”期間的1109.60億美元,是“八五”期間的4倍。與2006年相比,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10年翻了4番,年均遞增32.7%,是同期GDP增長率的3倍多。2010年,技術含量較高的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一直是拉動中國對外貿易快速增長的主要商品。前三季度,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分別為1564.4億美元和733.3億美元,增長41.4%和58.2%,增量分別占全國總出口增量的61.0%和35.9%。
二、我國對外加工貿易在發展中主要存在的問題
近幾年來,我國加工貿易取得了長足發展。2011年,加工貿易進出口13052億美元,增長12.7%。加工貿易出口8354億美元,增長12.9%。加工貿易進口4698億美元,增長12.5%。過去20多年中,加工貿易快速發展,對我國出口的貢獻率達到60%以上。這些都表明加工貿易已經成為我國對外貿易的主要方式。但我國對外加工貿易在發展中還存在許多問題。
(一)加工貿易附加值過低
由于加工貿易國內采購率低,加工鏈條短,往往只承擔產品增值鏈條中附加值較低的加工組裝環節,從而使得中國在國際分工體系中處于低位。
根據“微笑曲線”模型(微笑嘴型的一條曲線,兩端朝上,在產業鏈中,附加值更多體現在兩端,設計和銷售,處于中間環節的制造附加值最低),一個國家在國際分工中究竟做什么,參與高端分工還是低端分工,主要取決于本國的要素稟賦。只要按照本國的要素稟賦,利用本國具有競爭力的要素去參與國際分工和競爭,那么不管是做低端還是做高端,都可以獲得國際分工與貿易的福利。而且,在市場競爭的作用下,不管做低還是做高,資本的所得最終都會走向均等化。所以,我國加工貿易產品附加值較低,是由于受到中國存量稟賦的制約,即稀缺的資源、技術含量低、嚴重不足的內需和大量過剩的勞動力等諸多因素決定。
(二)發展加工貿易所造成的外部依賴
當今世界,幾乎所有的工業國家都是從國外進口能源與原材料的,而所有出賣資源的國家最終都沒有能夠走上工業化發展道路,除了少數幾個石油生產國家,大部分都走上了貧困化的發展道路。那些歷來強調資源自給自足的國家,大都沒有能夠走上經濟高速增長的道路。由此可見,中國目前這種通過發展加工貿易、引進外部資源來發展經濟的做法是正確的和可行的。應該看到,能源價格,特別是石油價格的上漲實際上是一把雙刃劍,它在提高企業成本、削弱其競爭力的同時,也在激勵人們進行技術與產業創新。所以政府要做的事不是人為地壓抑加工貿易的發展,而是應當為未來的技術創新和產業創新創造良好的社會與經濟條件。
(三)加工貿易造成中國出口貿易對外商企業嚴重依賴
中國今天的許多加工貿易是掌控在外商手中的,這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因為政府給予外商較多的政策優惠所造成的,其結果將使內資企業發展長期受到壓制。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中國只有生產單位,而無企業,隨著中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中國開始有了自己的企業,但是數量還是太少,中國有太多的干部的企業(國有企業)和資本家的企業(民營企業),就是缺乏企業家的企業(真正的企業)。因此,對于中國的開放來說,我們需要引進的不僅是外資和外國的先進技術,還需要引進外企和企業家資源。隨著外國企業的進入,中國對外開放度有了顯著提高,與此同時,中國對外貿易(包括加工貿易和一般貿易)被外資企業所壟斷的現象也是不可避免的。
三、我國對外加工貿易發展的對策分析
(一)大力支持加工貿易企業的技術創新,培育本土的跨國公司
繼續吸引跨國公司建立獨立的科研機構,實行科研設備進口免稅、研發投入抵扣所得稅等稅收優惠政策。各級政府應增加財政資金投資力度,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或市場潛力巨大的關鍵技術商業化給予支持。同時,選擇治理結構良好、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公司,開展培育本土跨國公司試點。按照便利跨國經營的要求,在試點企業對外投資、外匯管理、人員進出境、境內外融資、知識產權保護、自主品牌等方面實行便利的管理與政策。這樣可以使本土跨國公司逐漸成為引領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龍頭。
(二)抓住國際產業轉移機遇,努力推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
目前新一輪全球生產要素優化重組和產業轉移呈現新的特點,跨國公司開始將更高術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環節和研發機構向外轉移,國內企業可以加強國際間的科研合作,不僅把加工貿易作為承接新一輪產業轉移的載體,更要采取措施進一步提升加工貿易發展水平。參與國際分工的模式要從引用外資為主轉化為引用外資與對外投資齊頭并進的新思路。政府要出臺支持研發機構開展加工貿易的監管模式和更加積極的出料加工產業引導政策,在承接境外高端產業轉進的同時,將我國的飽和產業向境外轉出,使加工貿易由單向轉移向雙向轉移升級。
(三)正確處理好三個關系,積極實現加工貿易轉型升級
第一,要處理好轉型升級與產業結構調整的關系。要通過對加工貿易產品的深加工、精加工,提高加工程度,延長加工貿易的產業鏈,增強國內配套能力,釋放加工貿易的輻射能力和聚集效應,打造一批帶動性強的龍頭企業和配套協作型企業。
第二,是要處理好轉型升級與區域協調發展的關系。鼓勵東部地區發展空間較小、已趨飽和的勞動密集型加工貿易逐漸向中部地區轉移,并輻射至西部地區,帶動中西部的發展。政府在“梯次轉移”中要體現區域間的政策落差,給予不同地區以不同的加工貿易管理模式。
第三,處理好轉型升級與引資量質并舉的關系。吸引外資加快向有條件地區和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領域擴展。加強加工貿易的產業分類評估,明確細化限制類、禁止類的商品目錄,引入企業準入機制,通過政策上的落差,有效地將資金和資源引入高新技術、高附加值的產業。同時,政府在給予政策優惠之外,還可給予高新技術行業、高附加值加工貿易企業管理上的優惠,根據企業規模、行業特點為企業提供個性化的服務方式。
(四)主動突破傳統監管理念,創新引領加工貿易轉型升級
傳統監管理念認為,經營加工貿易的企業應當具備生產能力,否則不得開展加工貿易;加工貿易應以有形物質為監管對象,無形知識產權的生產不能成為加工貿易監管對象。在這看似合理的理論基礎上制定的加工貿易產業政策,已嚴重不適應當前產業垂直分工引起的產業鏈環節外包化的加工貿易發展趨勢,如不加以調整必將嚴重制約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
無論是高端產業還是傳統產業,對于跨國公司而言,產業鏈上研發設計、營銷、服務等環節蘊涵的附加值最大,因此在國際分工中也是各國爭奪的焦點。我國在國際分工中要擺脫單純制造業基地的不利境地,就必須調整加工貿易監管制度,創造一切條件使產業鏈“上伸下延”,提高加工貿易的質量和效益。
當企業的產業鏈有效延長,產業層級向高端推進的時候,政府部門管理職能必須及時從平面監管向立體監管躍升。
(五)提高加工增值含量,共同助力加工貿易轉型升級
近年來國際、國內市場競爭激烈,加工貿易企業的利潤相應削薄,有的企業甚至已處在虧損邊緣,加工貿易制造環節中的增值含量有不斷降低的趨勢。為此,政府要通過完善監管機制,抵御監管風險。如制定加工貿易準入規則,通過“控制增量”來“提高水平”,將不符合條件的加工貿易企業逐步淘汰出局;完善風險管理機制,對企業出現加工增值含量降低的情況及時作出反應,進行客觀分析;完善進出口金額“倒掛”手冊保稅料件的內銷補稅審價機制,防止國家稅收流失。在對加工增值規律研究的基礎上,出備的法律監管體系,指導海關、國稅、外匯管理等部門加強對加工貿易的聯合監管,促進守法企業轉型升級,對心存僥幸的違規企業加大打擊力度。
(六)重視社會責任標準,協調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
目前,歐美國家正在積極強制推行SA8000標準認證。這個被稱為“社會責任認證”的標準,越來越多地出現在許多跨國公司訂單的附加條件中,如果企業沒有取得認證或者存在違反標準要求的行為,就會被停單、撤單,它們的產品將無法進入歐美市場,這對我國廣大中小型加工貿易企業來說無異于雪上加霜。這要求企業在加工貿易備案環節貫徹社會責任標準采取不同措施,也為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作貢獻。
(七)發揮政府部門管理效能,著力引導加工貿易轉型升級
近年來,加工貿易活動發生了很多新變化,對現行政策與監管體制提出了不少新要求。加工貿易管理,涉及到貿易政策、產業政策、財稅政策的綜合平衡,涉及到區域經濟發展以及利用外資、增加就業等。要做好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及其監管工作,有賴于國務院各部門的協調配合,有賴于商會、行業協會、報關行、會計師事務所等社會中介機構的積極參與,更需要與企業建立起更緊密的伙伴關系。必須積極、有效、充分、合理地發揮綜合協調的整體效能,實現制度創新和手段創新,形成促進與監管的整體合力,使加工貿易與國內工業體系融為一體,著力引導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真正把我國發展成為具有較強競爭力的世界制造業基地。
參考文獻:
[1]高建.對加工貿易的幾點思考[J].中國商務報,2009(6) :10-32.
[2]洪瀅.試論21世紀前期我國的加工貿易[M].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7):12-32.
[3]汪五一.從經濟全球化看我國加工貿易的發展[M].經濟問題探,2009(3):10-24.
(一)陜西省加工貿易進出口情況。我省加工貿易產業分布于果汁、機械、電子產品、紡織服裝以及有色金屬等領域。目前,加工貿易進出口額不僅在量上增勢迅猛,而且在進出口額占比也大幅提高,對全省外貿進出口的貢獻不斷加大。2008年全省加工貿易進出口額為16.43億美元,占全省進出口額的25.84%;2009年全省加工貿易進出口23.50億美元,占全省進出口總額的27.97%,加工貿易進出口額較上年增長43.03%;2010年全省加工貿易進出口42.77億美元,占全省進出口總額的35.40%,加工貿易進出口額較上年增長82.01%。
(二)陜西省加工貿易外匯收支情況。加工貿易收匯在貿易收匯總額的占比呈逐年上升趨勢,加工貿易的不斷崛起表明其在整個貿易收匯中的份量逐漸增加。2008年全省加工貿易收匯額為10.60億美元,占全省貿易收匯總額的17.17%;2009年全省加工貿易收匯額為9.25億美元,占全省貿易收匯總額的23.55%,加工貿易收匯額較上年減少12.74%,其中,來料加工收匯額增長68.3%,但進料加工收匯額占加工貿易收匯額的98.2%,進料加工收匯額減少13.03%;2010年全省加工貿易收匯額為14.33億美元,占全省貿易收匯總額的26.05%,加工貿易收匯額較上年猛增54.95%,其中,來料加工收匯額激增294.76%,進料加工收匯額增長53.06%。可以看出,來料加工收匯增勢迅猛,然而來料加工收匯占比僅為2%,基數小、占比低,遠遠少于進料加工收匯,因此加工貿易收匯的變化趨勢仍由進料加工收匯的漲跌起伏決定。
二、陜西省加工貿易發展的主要原因
(一)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為了促進陜西省涉外經濟持續快速發展,解決資源瓶頸約束,緩解出口退稅負擔,地方政府大力引進外資,采取多項政策措施,改善投資軟環境,鼓勵加工貿易轉型升級。
(二)出口退稅政策的調整。為緩解貿易順差過大、人民幣升值的壓力、減少貿易摩擦的發生,我國進行了多次出口退稅政策調整,刺激企業開展加工貿易的積極性,因為“兩頭在外”的加工貿易出口能有效降低退稅調整帶來的消極影響。
(三)人民幣升值預期的影響。加工貿易兩頭在外,來料加工僅收加工費,進料加工需對外支付原材料費用,可抵消大部分外匯收入的結匯風險,相對一般貿易來說,加工貿易受匯率變動的影響較少。因此,為減少匯兌損失,部分企業轉變出口貿易方式,改一般貿易為加工貿易或逐漸擴大加工貿易的比重。
(四)國內原材料價格的上漲。近年來,國內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為降低生產成本,出口企業轉向國際市場尋求原材料,以進口料件來對國產料件進行替代,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加工貿易的發展。
(五)承接加工貿易轉移的促進。近年來,沿海加工貿易發達地區土地資源緊缺,能源、原材料供應緊張,勞動力成本上升,部分產業特別是傳統產業的加工貿易逐漸失去競爭優勢,導致加工貿易逐步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西北地區加工貿易的發展。
三、當前加工貿易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加工貿易企業工繳費收入核定自主性過大,潛存異常資金流入的隱患。當前加工貿易工繳費收入是由外經貿部門根據企業與外方的來料加工合同予以核定。海關負責來料加工手冊審批及工繳費的備案,考慮對原材料價格、國際市場行情和匯率的不斷變化等客觀原因,海關對于工繳費收入的核定在一定幅度范圍內仍以企業報價為準。外匯局負責對來料加工貿易收匯進行核銷管理,沒有對工繳費率高低的審核義務,其監管的重點是外匯資金能否及時收回。由于各部門的監管重點不同,往往會形成各部門都管但又都不管的局面,企業可以通過根據外匯形勢隨時調整工繳費比率,缺乏監管,自主性過大,這樣就存在異常資金隨意流入的隱患。
(二)來料加工超比例結匯缺乏上限控制,外匯指定銀行難以審核其真實性和合理性。按現行出口收結匯聯網核查政策規定,對于來料加工貿易項下收匯超過出口額的20%為超比例收匯,由外匯指定銀行直接審核后進行超比例收匯登記、核注,不需外匯局審核。然而對來料加工貿易收匯比例并沒有設置上限,且企業只需向銀行提供《出口收匯說明》、出口合同、加蓋企業公章的出口貨物報關單及承諾書等資料即可向銀行申請超比例登記,外匯指定銀行在日常操作中難以確認其真實性和合理性。
(三)借道服務貿易項下支付,暗藏異常資金流動的漏洞。加工貿易中,加工企業以簽訂技術服務合同、技術咨詢等方式匯入外匯,或以支付商標等無形資產費用匯出外匯,金額往往較大。由于服務貿易的多樣性及其交易過程的無形性等特征,外匯局和銀行只能根據企業提供的單據和合同進行表面真實性審核,難以把握服務貿易的真實性及定價的合理性,其收匯的真實性和付匯合理性實難掌握。
四、政策建議
(一)加強各監管部門間的協調配合,科學核定加工貿易工繳費率。加工貿易企業的業務管理涉及到多個部門,建議由政府牽頭搭建聯席工作平臺,各部門結合自身職責,從不同的環節進一步完善對加工貿易企業的監管措施,強化部門間的溝通協調,實現政策、數據和信息共享,制定科學的加工工繳費率計算方法,從而建立有效的加工貿易監管體系。
論文關鍵詞:加工貿易結構升級因素
1.山東加工貿易結構升級的現狀
受國際金融危機惡化,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外需減弱以及近一兩年來加工貿易政策調整等因素影晌,我省加工貿易發展速度明顯減緩,2009年1-8月,全省加工貿易進出口369.6億美元,下降13.6%其中,出口240.2億美元,下降11.4%;進口129.4億美元,下降17.3%所以在這種嚴峻的形勢,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迫在眉睫。
山東省的加工貿易在改革開放30年來取得了巨大的發展,貿易結構也在逐步的優化,由表1我們可以看出,資本技術密集型商品的出口和產品附加值都在不斷增加,用加工貿易的增值率來表示產品的附加值n,即加工貿易產業鏈的延伸。隨著山東半島制造業集群的建立與發展,加工貿易產業關聯度也不斷增強。用山東加工貿易對GDP的貢獻率來表示加工貿易產業關聯度以及加工貿易技術溢出效應,從2005年到2007年山東加工貿易對GDP的貢獻率由21%上升到29%。
但是目前山東加工貿易還只是處在量的發展階段,結構升級的速度并不快,且具有很大的波動性,由圖1我們可以看出這一點。并且由圖2看出,山東與江蘇等先進省市相比,加工貿易結構升級的步伐明顯趨于緩慢。
2山東加工貿易結構升級的實證研究
2.1計量模型的建立
為了檢驗以上這些因素對山東加工貿易結構升級的影響,建立如下回歸計量模型:
y=a+(3c1+3,x2+32x3+(33x4+(34x5+)ic6
其中,Y表示山東的加工貿易結構,為被解釋變量,x1代表外直接投資,x2代表勞動力資源享賦,x3代表的是技術進步水平,x4代表的是對外開放度,x5代表的是產業結構水平,x6代表的是勞動力的文化水平,£是隨機擾動項,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其他未考慮的因素對加工貿易結構的影響。
2.2變量及數據說明
(1)加工貿易結構,由于加工貿易結構的數據難以找到,而大部分的加工貿易出口產品為制成品,此處我們以歷年山東制成品出口占總出口的比重來代替衡量。
(2)產業結構,這里以歷年山東第二產業產值占GDP的比重來表示。
(3)外商直接投資,用歷年外商直接投資額占山東GDP的比重表示。
(4)國內的技術水平。選取的技術水平指標是根據“索洛余值法”計算而得,并取1979年數據為初始數據。
(5)貿易開放度。關于貿易開放度的衡量有多種指標,一般采用貿易依存度指標,即一國進出口總額與GDP之比。于中國論文下載(6)勞動投入常用勞動力人數替代。出于數據可獲得性考慮,本文假定勞動力總量等于就業人員數。勞動力的文化水平用受過高等教育的勞動力占社會勞動力總數的比例來表示。
2.3計量結果分析
估計方法則采取最小二乘法,用Eviews3.0做的回歸分析,回歸結果如表2所示。
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出,RZ=0.9918,回歸的結果是比較顯著的,勞動真賦和對外直接投資對山東加工貿易的結構升級促進作用比較明顯,但是我們可以發現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對加工貿易結構升級有著負的影響,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l)山東技術水平的提高對加工貿易的影響有限,加工貿易在一定時期內有著明顯的“大進大出,兩頭在外”的“飛地”特征,所以技術水平的提高的作用并沒有顯現在加工貿易結構升級身上,技術水平提高給山東加工貿易帶來的利小于弊,由于技術水平的提高,企業不僅要引進先進的技術設備,培訓專業人才,所花費的成本大于由技術水平提高帶來的高效率而增加的利潤。
(2)產業結構與現實的貿易結構存在錯位的現象。在加工貿易中占優勢的產業,出口產品結構是以輕紡工業為主,而國內的生產結構卻是以重化工業為主,這種明顯的錯位現象將會隨著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的增加而逐漸消減。
3促進加工貿易結構升級的對策
3.1努力提高國內技術水平,促進核心技術的開發應用
一方面,需要國家積極利用信息通訊技術改造傳統加工貿易產業,提高傳統加工貿易產業的技術含量;另一方面,要結合當地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和未來國際產業的發展方向,制定專門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弓}導外資投向國際化生產鏈條中附加值大、科技含量高的產業或加工工序環節,提升加工貿易產業發展的層次。
3.2充分發揮要素票賦優勢,實現比較優勢的動態轉變
我們知道勞動力資源豐富是我國的資源優勢,也是山東加工貿易迅速發展的主要原因,正因為如此,山東加工貿易面臨著發展的瓶頸,無法實現突破,只是進行者簡單的組合加工。所以我們在充分利用勞動力這一資源優勢的同時要實現其動態轉變。動態比較來自于資本積累的加速、技術和勞動力素質的提高,它所導致的結果就是加工貿易商品的結構升級和增值比率的提高。
1.構建一個健全完善的政策平臺
這是就宏觀層面來說的,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內容。首先要實施更多的基于加工貿易這一產業,行業內部的價值鏈環節、模塊的政策。在全球化生產網絡的大背景之下,難以通過單一的行業來判斷某一國的優勢,卻可以通過全球價值鏈的一個或多個環節、方面。過去實施的政策和分工模式難以反映這一產業的特征,也難以體現一國的相對優勢。所以,傳統的貿易對策有待完善,政策應該對這一行業內的價值鏈環節、模塊更有針對性。其次要實施轉移政策,實現集群轉移,為了優化產業結構,可以把東部沿海的相關加工貿易轉移到中西部,增強中西部的接收能力,發展潛力。中西部地區相較于東部地區來說在勞動成本低有優勢,但與東南亞等國家相比優勢就不太強,所以要防止本來的業務流向國外,就要實施更有利的政策來引導、促進加工貿易產業的轉型升級。同時,東部地區也要抓緊機遇,主動的承接國際加工貿易業務,至東向西的逐漸促進加工貿易的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再次,要實施保護知識產權、專利技術的政策。很多國外的企業不愿意與中國企業合作,不愿意把業務轉移到中國,原因之一就是害怕相關的技術外泄。所以,要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實施更加全面的知識產權保護政策。
2.構建良好的行業環境
這是就宏觀與微觀之間的中觀層面來說的。首先要構建一種加工貿易集群的學習創新能力體系。加工貿易企業的轉型升級不僅是某一個環節的轉型升級,而且是整個產業的轉型升級,是一個集群的轉型升級,轉型升級實現的關鍵在于整個集群的學習和創新能力。特別是在我國加工貿易企業較集中的區域,構件這樣一種學習、創新的體系是實現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的重要保障。其次要針對目前加工貿易企業發展的走向,培育、促進相關配套產業的健康發展。加工貿易產業不是孤立的,它處于與其他配套產業的聯系當中,所以,為了保證加工貿易產業的成功轉型升級,就必須要注意相關配套產業的發展。可以為它們的發展提供一些政策上的支持,出臺相關的優惠政策,把配套產業做好,把國內的加工貿易企業引向全球生產系統。通過與國外企業的合作,為國內加工貿易企業提高優良的設備,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創造力。另外,要創造機會,接近國際加工貿易產業內的領導者,以促進國內加工貿易產業生產網絡的發展。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深入,國與國之間會形成比較優勢,實現加工貿易產業的轉型升級。但是,事實證明,要實現這種升級就必須要與國際生產網絡中的領導廠商密切聯系,學習他們的經驗、技術以應用于國內企業,從而建立一個與世界生產網絡相聯系的國內生產網絡。
3.提升加工貿易企業自身的能力
這是就微觀層面而言。企業自身的能力要有所提升,首先要著眼于創造與國際生產網絡相適應的學習型、創新型加工貿易企業。加工貿易企業轉型升級的動力來源于學習新知識而獲得的相關能力的提升。要注意企業的創新,并且把創新運用到生產環節,實現創新的價值。要轉變目前加工貿易企業在技術上、創意上沒有競爭優勢的狀態,實現“中國創造”。其次要實現加工貿易企業的功能升級。功能升級可以使加工貿易產業的結構適當調整,使企業擁有行業內的關鍵環節,最終獲得行業內的價值鏈上的主導權。提升企業自身的能力還需要人才的培養。傳統的加工貿易企業對從業人員的要求不是太高,但是,如果要實行轉型升級,那相關人員的素質、能力都需要有所提高。要加強技術人員、管理人員等的培訓,引進優秀的專業人才和先進的、科學的管理理念,為實行轉型升級打造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
4.結語
目前我國的加工貿易企業已經走上了轉型升級的道路,也呈現較好的發展態勢,但新的挑戰也不斷的出現。面對挑戰,要成功的實行轉型升級,從宏觀、中觀、微觀上都要采取相應的措施對策,用合理優惠的政策、健康良好的環境、競爭力強的企業來保證轉型升級目標的實現。
作者:吳莉 單位:海口經濟學院
關鍵詞:對外貿易;加工貿易;轉型升級
改革開放以來,憑借自身勞動力資源的比較優勢,我國加工貿易得到了迅猛的發展。2006年,我國加工貿易的進出口總額達到8319億美元,占全年貿易總額的48.6%。加工貿易出口占GDP的19.0%,順差增量拉動GDP增長近1.5個百分點。目前,加工貿易已經成為我國出口創匯的主要來源,其規模也不斷擴大。
1我國加工貿易發展現狀
(1)我國加工貿易出口產品結構明顯改善,技術進步效應逐漸顯現。
近年來,我國加工貿易產品結構的動態優化趨勢十分明顯。隨著越來越多的外商投資企業來華從事加工貿易,機電產品在加工貿易中的比重越來越高。2004年全國以加工貿易方式出口的機電產品為2398.9億美元,占機電產品出口比重的74.2%。技術產業對外貿易更是以加工貿易為主,加工貿易所占的比重呈不斷上升的趨勢。
(2)從事加工貿易的企業主體結構不斷優化。
2003年外商投資企業在我國加工貿易中的比重達到78.7%,其中,進料加工出口的90.2%和進口的93.4%來自外商直接投資企業。進一步考察發現,加工貿易投資主體從20世紀80年代港澳臺到90年代初的亞洲“四小龍”國家或地區,主要從事服裝、紡織品和皮革制品等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九十年代初開始,以跨國公司為主體的FDI成為我國加工貿易的主要資金和技術來源,電子、電器設備、辦公用品、通訊、計算機以及生物制藥等高科技產業的中間品生產以及制成品的組裝在東南沿海較發達地區開始拓展。
(3)境外加工貿易作為新的加工貿易方式正在得到發展。
境外加工貿易是指我國企業以現有設備和技術投資為主,在境外以加工裝配的形式,帶動和擴大國內設備、技術、原材料、零配件出口的國際經貿合作和對外投資方式。作為對外投資的一個組成部分,境外加工貿易是我國企業走出國門的重要方式,對推動企業國際化經營、調整產業結構以及擴大出口具有重要意義。發展加工貿易的國家,往往有兩種背景,一是國內資源匱乏,一是經濟剛剛起步或正處趕超階段。我國屬于第一種情形。
2我國加工貿易發展存在的問題
(1)我國加工貿易的產業關聯度較低,未能有效配置國內資源和帶動國內產業結構的升級。
目前我國產業進出口呈現出“大出大進”特點,即在對外加工貿易中,我國國產料件的利用率并不高,很多原材料是從國外大量進口的,從而導致了本應與加工貿易進行配套生產的上下游產業沒有得到長足發展,整體產業關聯度較低,未能提高產業結構。
我國加工貿易多為跨國公司綿長生產鏈上的一個環節,整個產業鏈中,中國僅以廉價的勞動和使用成本偏低的土地參與加工貿易。而原材料、技術含量高的零部件、技術、品牌、管理模式、資金以及營銷網絡等附加值高的生產要素基木是跨國公司從國外市場上配置的。
(2)我國產業整體競爭力處于國際鏈條低端。
調查顯示,目前我國加工貿易發展面臨一系列問題:第一,我國加工貿易產業整體競爭優勢仍在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和中低技術、成熟技術的工序上,加工制造檔次仍處于低端。第二,外商投資企業成為我國加工貿易主體,其戰略和目標影響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方向。第三,珠三角等地區加工貿易勞動力比較優勢在逐步減弱,不斷受到周邊國家或地區的優惠政策和勞動力成本的挑戰。第四,我國加工貿易地區間發展很不平衡,東部沿海地區加工貿易基礎好、發展快、規模大,中西部地區無論從規模還是發展速度看,承接加工制造產業和加工工序轉移的條件還不成熟,存在較大差距。
(3)加工貿易企業的營銷能力普遍弱化。
目前,我國參與加工貿易的企業營銷能力差,甚至不具備營銷職能。企業不研究市場及消費者的需求,不掌握新產品的開發能力,沒有自己的市場營銷網絡。開發市場乏力,沒有創建自己的核心競爭優勢。比如,據一次統計材料顯示,武漢市加工貿易業務以評單委托加工為主,自主設計生產不多;產品品牌主要控制在外方手上,中方自有品牌不多。
3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對策建議
(1)調整加工貿易產業結構,促進加工貿易向高新技術產業發展。
國家應該強化產業政策對加工貿易的引導,實行加工貿易產業評估制度,向高端產業環節升級,重點發展電子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新材料和環保型高新技術產業,著力吸引跨國公司把更高技術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環節和研發機構轉移到我國。以促進加工貿易的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升級。
為加工貿易科研開發成果商業化生產創造基礎,是提高我國加工貿易產業結構升級換代能力和高新技術產業國際競爭力的一個重要環節。目前,我國在加工貿易領域突出的問題是缺乏核心技術的研究、開發和生產能力,在國際高新技術產業制造業中沒有形成水平分工的格局。對此,需要國家在促進加工貿易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方面,設立具有標志性的國家級研究開發中心,制定高新技術產業加工貿易的扶持性政策。在制定加工貿易政策時,應將高新技術產業與一般制造業區別對待,鼓勵企業利用加工貿易參與高新技術產業國際分工。
(2)提高貿易企業的營銷能力。
要積極發展加工貿易電子商務。在全球化經營中,利用電子商務可以快捷地掌握各地的生產、銷售、原料供應等情況,及時調整經營戰略;可以對加工貿易產品的種類或技術含量進行遠程控制,為消費者提供網絡化和個性化的服務;可以通過電子網絡把商品的全部信息瞬間傳遞到生產第一線,按照顧客的要求進行加工生產;還可以實現各國加工貿易企業的聯網,為企業節省大量開支,提高工作效率。因此,我國加工貿易企業也必須充分利用國際互聯網來加強與貿易伙伴之間的關系,更好地為客戶提供服務,同時,通過互聯網信息資源的優勢,第一時間對市場作出準確判斷與決策,以取得市場競爭的主動權,使我國的加工貿易獲得持續健康發展。
(3)有效運用貿易政策措施,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保護并擴大高新技術產業加工貿易的發展。
我國利用外資的主要目的是“以市場換技術”,也的確有一些企業通過加工貿易的發展,提高了技術的自主創新能力,動態比較優勢開始顯現但尚有一些企業還要經過一段時間的適當保護和扶持,才有可能擺脫對國外技術的依賴我們應利用貿易政策措施,加大對這類企業的扶持力度,使他們盡快完成由技術引進到自主創新的實質性轉變。
(4)完善加工貿易產業政策,帶動加工貿易產業升級。原材料采購率是帶動加工貿易產業升級的關鍵環節,因此,要實現這個目標,就要改變我國稅收、投資等政策向下游產品傾斜的狀況,引導資金向中上游產業投入,延長加工貿易的產業鏈條,提升加工貿易的產業關聯度。
參考文獻
[1]王蕙珍.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策略思考[J].華東經濟管理,2005,(4).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經濟出現了兩個特征:一是宏觀經濟波動與外部需求沖擊如影隨形;二是外部需求結構演變為加工貿易和一般貿易兩分天下。在這樣一個外部需求結構下,外部需求沖擊的傳導機制出現異質性特征,即來自加工貿易部門的外部需求沖擊對投資和進出口產生更大影響,而來自一般貿易部門的外部需求沖擊則對GDP產生更大影響。面對外部需求沖擊,上述異質性效應造成的后果就是:中國無法通過單純地調整貿易結構中的任何一部分來降低外部需求沖擊造成的影響。鑒于此,提高本國企業對價值鏈的控制力,或者進一步多元化外部市場,都是政策的應有之義。
[關鍵詞] 加工貿易; 一般貿易; 外部需求沖擊
Processing Trade, Normal Trade and the Transmission Channels of Foreign Demand Shock
Lang Jinhuan1 Shi Jinchuan2
(1.College of Economics,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7, China; 2.Center for Research of Private Economy,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7, China)
Abstract:
In the new millennium, two features have developed in Chinas macro-economy: The first is the close association of macroeconomic fluctuations with foreign demand shocks; the second is the addition of processing trade to the foreign demand structure and its eventual precedence over normal trade in gross value. Ow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se two features, the classic International Real Business Cycles Theory has failed to explain Chinas macroeconomic fluctuation and meanwhile there has been little research on such a typical foreign demand structure. To fill the gap between theory and reality, this paper further categorizes the trade sector in the International Real Business Cycles Theory into processing trade and normal trade. Under such a categorization, two key assumptions are put forward: (1)the home elasticity of substitution for intermediate goods is relatively small in the processing trade sector; (2)the home value added for intermediate goods is relatively small in the processing trade sector. With these assumptions, two contradictory mechanisms of the home effect of foreign demand shocks emerge in partial equilibrium: Assumption 1 means that the processing trade sector is adjusted more readily in the case of foreign demand shocks; Assumption 2 means that it is adjusted less readily in that case. After calibrating and simulating the theoretical model,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compound effect of the two contradictory mechanisms in general equilibrium.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oreign demand shocks in the processing trade sector more strongly affect Chinas investment and import/export, while those in the normal trade sector more strongly affect Chinas GDP. These results indicate a possible dilemma that the adjustment of Chinas foreign demand structure may encounter. In other words, the rise in the share of either the processing trade or normal trade will not reduce the influence of foreign demand shocks on Chinas macro-economy. The only difference lies in the fields affected most strongly by the shocks.
As the model indicates, the dilemma in the macro-economy partially stems from the changes in Chinas foreign demand structure in the past decade, which reflects its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labor and technology in its participation in the global production process, a fundamental and constant fact. There is a need for greater tolerance for a more volatile Chinese macro-economy as it is the result of the encounter of economic fundamentals and globaliz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new ways to reduce the volatility of Chinese economy, such as seeking bigger control in the global value chain and diversifying foreign markets.
This paper is an attempt to incorporate China's foreign demand structure into an international real business cycle model, with the quantit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cessing trade and normal trade as the starting points of modeling. Future research may examine the links between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processing trade, which means that if one link in the supply of intermediate goods is affected, the whole production will be affected (the most famous example is the 2011 Fukushima earthquake, which led to an abrupt stop in the global semi-conductor industry) .
Key words:
processing trade; normal trade; foreign demand shock
一、 問題的提出
隨著2008年9月美國雷曼兄弟銀行的倒閉,世界經濟在2008—2009年間進入衰退期。在這場衰退中,中國仍然保持了較高的經濟增長率,維護了宏觀經濟和金融體系的穩定,但貿易部門受到巨大沖擊,進出口月度同比跌幅最大超過25%。由于2009年中國進出口部門產值占GDP的48%,與進出口相關的就業人數超過一億,所以外部需求下降對中國貿易部門產生重大影響,進而對實體經濟造成沖擊。
回顧自2000年以來中國外貿發展歷史,不難發現外部需求沖擊始終與中國經濟波動如影隨形。圖1反映了這一時期中國出口增長率的月度同比變化,其中出現過兩次下跌幅度超過20%的時間窗口,分別對應于2000年下半年開始的全球高科技泡沫破滅以及2008—2009年之間的全球性衰退。表1給出了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GDP增長率的年度數據,可見,在出現外部需求沖擊的兩個時間窗口中,中國GDP增長率都經歷了較大幅度的下滑。
從上面的這些觀察出發,本文在真實商業周期理論的框架下研究外部需求沖擊對中國的作用機制,通過對Backus、Kehoe和Kydland的理論模型[1]作進一步改進來適應對中國問題的討論,其關鍵特征是將貿易部門劃分為一般貿易和加工貿易,其中一般貿易是指通過普通方式進出口貨物并按正常手續收匯、付匯的貿易方式,加工貿易則是指在出口的成品中含有部分進口料件的一種貿易方式。
將貿易部門劃分為一般貿易和加工貿易,主要源自中國貿易結構在過去二十年中發生的變化。根據余淼杰
等人的研究②,自1996年以來中國貿易結構逐漸轉變為一種“兩頭倚重”的模式,即一頭是出口一般貿易產品,另一頭是進口原材料和中間產品,加工后再出口的加工貿易。而且,從出口產品的產值來看,加工貿易已經超過一般貿易。這一趨勢帶來的大規模垂直專業化生產,使以Backus、Kehoe和Kydland為代表的對外部需求沖擊的國內效應的研究出現局限性。
首先,加工貿易往往需要進口產自國外的料件,因此其生產過程中使用的部分中間投入品可能無法從國內獲得。當外部需求沖擊通過全球供應鏈進行調整時,任何一個中間投入品生產和供給環節受到影響,都會導致加工貿易部門的產出中斷。因此,加工貿易具備了放大外部需求沖擊的能力。
其次,從加工貿易對國內產出的貢獻來看,根據Koopman等的測算[2],中國一般貿易部門的國內增加值含量在60%以上,而在電腦、通訊設備、電子設備等加工貿易最為密集的部門,出口產品的國內增加值含量不足30%。這意味著給定外部需求下降的比例,貿易結構中加工貿易所占的比重越大,則GDP受到的影響反而越少。于是,“兩頭倚重”的貿易結構又可能降低外部需求沖擊對中國的影響。
鑒于此,如何在理論模型中體現上述兩類機制,并在一般均衡的框架下考察由此引起的GDP、投資和進出口變動,便是本文所要研究的問題。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大致可分為兩類:
第一類研究考察垂直專業化生產(可將加工貿易視為一類特殊的垂直專業化生產,其特殊之處在于廠商在附加值較低的那些生產環節進行專業化生產)與一國經濟周期之間的聯系。Di Giovanni和Levchenko基于美國產業層面的數據發現垂直專業化生產可以解釋32%的雙邊貿易波動[3]。Burstein等使用美國跨國公司的數據發現垂直專業化生產比例越高的制造業部門,其貿易和產出所經歷的波動也越大[4]。這些結論預示著至少在制造業中,垂直專業化生產在決定貿易流量和產出波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Arkolakis和Ramanarayanan基于Eaton和Kortum的模型[5],在不完全競爭的假設下使用貿易成本的變化來調整模型中垂直專業化生產水平,并進一步指出垂直專業化生產的密集度和產出波動之間存在強烈的正向聯系[6]。
另一類研究考察全球性衰退如何傳導至世界其他地區。這一研究領域的經驗文獻與本文的結論相一致。比如不少學者都指出貿易在全球衰退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Eaton等的研究中,他以Eaton和Kortum[5]及Alvarez和Lucas[7]的一般均衡框架為基礎,發展出一個多部門的貿易模型,以此來研究需求沖擊和貿易成本分別在衰退的全球傳導中起到什么作用,并指出全球貿易和產出的下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制造業部門需求下跌造成的[8]。Bems等使用全球投入產出表研究了來自美國和歐盟的最終需求下降對其他國家有何影響。研究結果顯示,正是由于垂直專業化生產,美國需求下跌的27%最終通過全球供應鏈傳導至其他國家,成為這些國家經濟衰退的重要原因[9]。Levchenko等的研究發現,美國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中Trade/GDP的下降幅度要大于歷次衰退,而且那些存在廣泛中間投入品貿易的部門往往經歷更大的下降[10]。此外,James分析了來自美國貿易局(US International Trade Commission)的數據,發現美國與其最惠國的貿易下降要大于美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貿易下降,因此,衰退的傳導機制主要來自國際貿易[11]。以Chor 和Manova為代表的研究從貿易成本的角度出發,指出在貿易沖擊的傳導過程中,信貸約束造成的貿易融資下降是貿易沖擊傳導至其他國家的重要原因。他們發現在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時期,信貸市場收縮越緊的國家,對美國的出口下跌越嚴重[12]。
本研究的著眼點集中于具有中國特色的垂直專業化生產——加工貿易,關注出現外部需求沖擊時中國在加工貿易和一般貿易上形成的結構性特征如何決定這一沖擊的國內效應。由于在全球金融危機時期,中國并未出現大規模的信貸緊縮,因此,以Chor和Manova為代表的從貿易成本入手的研究可能與中國實際不符,所以,這里的模型抽象掉了文獻中涉及的信貸市場和貿易成本。
本文在接下來的部分如下安排,在第二部分給出真實商業周期模型的基本設定;第三部分從針對加工貿易和一般貿易施加的假設出發,在局部均衡中解釋外部需求沖擊的影響機制,為第五部分的數值結果提供來自影響機制的解釋;第四部分討論對模型的校準和模擬;第五部分給出模擬結果,分別從GDP、投資、進口以及出口四方面來討論兩個部門的外部沖擊導致的不同結果;最后一部分總結全文并提出政策建議。
二、 模型設定
為了求解兩類不同的貿易部門在傳導外部需求沖擊時發揮的作用,這里對模型中各部門進行設定(見圖2)。在模型中,中國經濟由可貿易部門和不可貿易部門組成,其中不可貿易部門主要指服務業、建筑業和房地產業等部門,可貿易部門則主要指制造業以及農業和初級產品生產部門。在可貿易部門中,可進一步分為加工貿易部門(Vt)和一般貿易部門(Xt)。這兩個部門的共同點是它們在生產過程中都需要將進口中間投入品(Mt)與國內中間投入品(Zt)相結合。不同之處有兩個:(1)加工貿易部門的產出完全供給出口,而一般貿易部門的產出一部分出口,另一部分可以形成國內的最終產品;(2)由于加工貿易部門是全球供應鏈的一個環節,因此進口中間投入品和國內中間投入品之間的替代性較弱。最后,供國內使用的一般貿易部門產出與不可貿易部門的產出結合起來,生產最終產品Yt,該產品可供最終消費,也可形成資本品用于投資和資本折舊。為了與傳統的真實商業周期理論模型相一致,避免外部需求沖擊下國內投資的大幅波動,模型中引入一個資本調整成本
Mendoza最先引入了這一概念,詳見E.Mendoza, ″Real Business Cycles in a Small Open Economy,″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81,No.4(1991),pp.797818。
,這一成本使外部需求沖擊下投資的變化從一期內變動完成轉化為多期內緩慢變動,以便構造本模型的動態特征。
在開放條件下,國家之間除有商品交易外,還存在資本流動,為簡單起見,模型將國際金融市場設為一個一期、獲得固定無風險收益的債券市場。此外,如無特別說明,模型中變量均代表人均值。
(一) 消費者最大化問題
假設經濟中存在一系列相同的代表性家庭,這些家庭要選擇消費和閑暇,以此來最大化自己的效用:
E0∑∞t=0βt(cμt(1-nt)1-μ)1-σ1-σ
這里0
具有上述效用函數的家庭向產出部門貢獻勞動力,同時出租自己所擁有的資本。因此,在國內中間投入品生產部門以及不可貿易部門,總投資滿足下面的方程:
ij,t=kj,t+1-(1-δ)kj,t+ψk2kj,t+1-kj,tkj,t2
這里j表示兩個部門,分別是國內中間投入品生產部門及不可貿易部門,
ψk2kj,t+1-kj,tkj,t2
表示兩期之間資本變動所需付出的成本,即資本調整成本,這個二次型資本調整成本來自Cogley和Nason[13],其中ψk>0,是個參數,其含義為調整資本存量所發生的邊際成本是調整速率的線性方程。通過調整參數ψk,可對資本調整成本的大小進行設定,1/2是為了方便求解最大化問題的一階條件。
代表性家庭的資本既可以供給本國的產出部門,也可以在國際市場上進行借貸,以獲得回報并平滑消費。于是,代表性家庭債務變動的動態方程是:
dt+1=dt(1+rdt)-tbt
這里tbt=出口-進口,表示貿易的凈平衡水平。
對代表性家庭而言,調整債務與調整資本一樣,也需要付出成本。由于本文使用對數線性化(log-linearization)方法[14]來求解均衡,也為了避免單位根的出現,這里沿用Schmitt-Grohe和Uribe的方法[15],設代表性家庭在調整債務規模時存在一個二次型的成本。如果設債務的穩態水平為
d,則超過這個水平的債務會出現一個成本,即
Φt+1=ψd2(dt+1-d)2
,這里ψd>0,是用來定義債務調整成本的參數。
于是,家庭在t期面對的預算約束就是:
ct+∑jij,t+(1+rdt)dt+Φt+1≤
∑j(rkj,tkj,t+wj,tnj,t)+dt+1
也即用于消費、投資、借債和調整債務成本的花費,應該小于本期的要素回報與下一期債權之和。
(二) 企業和技術特征
在模型中,代表性企業生產一類中間投入品,一類不可貿易商品,并在兩類貿易部門和最終產品部門進行生產。
(1)中間投入品生產:在模型中,假設代表性企業采用Cobb-Douglas型的生產技術生產中間投入品:
Zt=KαtL1-αt
其中α表示產出中資本的貢獻,這里0
maxK,LPZtZt-PKK-PLL
(2)加工貿易與一般貿易部門:在加工貿易部門和一般貿易部門,中國在生產中都要同時使用國內中間投入品和進口中間投入品。為了將這兩個貿易部門進行區分,這里引入兩個關鍵性假設:首先,對于處在加工貿易部門的企業而言,它們處于高度垂直專業化的全球供應鏈中,生產過程中使用的國內中間投入品和進口中間投入品之間的替代關系較小。其次,根據Koopman等的研究[2],在中國的加工貿易部門,國內增加值比例只有30%左右,而在一般貿易部門,國內增加值在60%以上,因此,在加工貿易部門使用的進口中間投入品比例相對較高。
具體而言,這里對兩類貿易部門的建模使用Armington加總函數
對為何使用Armington加總函數的說明請見A.Kose & K.M.Yi,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Business Cycles: Is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the Missing Link?″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Papers and Proceedings, Vol.92, No.2(2001), p.372。
,其中進口中間投入品使用量為Mt,于是對加工貿易產品Vt而言,其生產技術為:
Vt=[λ1-ζ(Zt)ζ+(1-λ)1-ζ(Mt)ζ]1ζ
對一般貿易部門Xt而言,其生產技術為:
Xt=[θ1-ρ(Zt)ρ+(1-θ)1-ρ(Mt)ρ]1ρ
如果設Xft和Xht分別表示一般貿易部門中出口和供本國最終消費的產出,那么一般貿易部門的市場出清條件為:
Xt=Xht+Xft
在上述生產技術的假設下,兩個關鍵性假設可以轉化為對生產函數參數的假設:首先,易知1-
?SymbollA@ 和1-θ分別度量了進口中間投入品在生產加工貿易產品和一般貿易產品中的相對重要性。由于加工貿易部門使用更多的進口中間投入品,所以有1-?SymbollA@ >1-θ,即θ> ?SymbollA@ ;其次,易知11-ζ和11-ρ分別度量了進口中間投入品和國內中間投入品之間的替代彈性,于是可以假設
11-ζ
。
在兩類貿易部門的生產過程中,廠商仍然面對利潤最大化問題,不妨設加工貿易部門的產出品Vt和一般貿易部門的產出品Xt的價格分別為Pvt和Pxt,相應的最大化問題就變為:
maxZt,MtPVtVt-PZtZt-PMtMt
以及
maxZt,MtPXtXt-PZtZt-PMtMt
(3)不可貿易部門的生產:不可貿易部門的生產也使用了Cobb-Douglas型生產函數,即
Ynt=KαntL1-αnt
其中α是不可貿易部門產出中資本占比。這個部門的廠商面臨的問題是最大化利潤:
maxKnt,LntPntYnt-rntKnt-wntLnt
(4)最終產品的生產:在最終產品生產部門,國內廠商將不可貿易部門產出和一般貿易部門中留在國內的產出結合在一起,生產出最終產品:
Yt=(Xht)γ(Ynt)1-γ
該產品可供最終消費,也可成為資本品進入投資、外債以及存量資本折舊過程。因此,最終產品上發生的資源約束條件就是:
ct+∑jij,t+Φd(dt+1)≤yt
(5)要素部門出清條件:在這個假設的經濟中,勞動力和資本分別在國內中間投入品生產部門和不可貿易部門出現,因此,兩類要素市場的出清條件就是:
L=L1+L2
K=K1+K2
(三) 外部需求沖擊
為了考察在面對外部需求沖擊時,兩類不同的貿易部門在傳導衰退時表現出的不同特征,并與真實值進行比較,這里將2009年一季度中一般貿易部門和加工貿易部門中發生的外部需求下降的真實值帶入模型中,這兩個值分別是-18.3%和-23.4%
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綜合司、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中國對外貿易形勢報告(2009年春季)》之2009年一季度中國對外貿易特點,,2012年9月4日。
(四) 求解均衡
在上面給出的模型中,均衡由兩類條件構成:一類是消費者最大化問題,此類問題決定了消費和勞動力供給之間的最優比例,由此可確定勞動力收入。注意到模型中沒有假設勞動力市場存在任何成本,因此均衡中各部門的勞動力工資水平相等。另一類則是各部門以及最終產品生產過程中廠商最大化利潤后的一階條件。由于此類一階條件是非線性函數,所以求解過程中使用真實商業周期理論中常見的對數線性化方法[14]。不過,在正式求解
均衡之前,我們可以先從兩類貿易部門的最優中間投入品使用量入手,在這個局部均衡中已經可以一窺外部需求沖擊的兩種傳導機制。
三、 局部均衡下外部需求沖擊的傳導機制
通過求解加工貿易和一般貿易部門利潤最大化的一階條件,可以得到兩個部門中國內中間投入品和進口中間投入品的最優使用比例,即:
MtZt=PZtPMt11-ζ1λ-1
和
MtZt=PZtPMt11-ρ1θ-1
當面對外部需求沖擊時,國內外中間投入品相對價格
PZtPMt
發生ΔPZtΔPMt
的變化所引起的中間投入品調整速率分別是:
ΔMtΔZt=11-ζ
ΔPZtΔPMtζ1-ζ
1λ-1
和
ΔMtΔZt=11-ρ
ΔPZtΔPMtρ1-ρ
1θ-1
可見,給定國內外中間投入品相對價格
PZtPMt
發生1%的變動,上式給出兩個外部需求沖擊的傳導機制:
機制1:
其他條件不變,在加工貿易部門提供的國內增加值較小的假設下,θ>
?SymbollA@ 且0
?SymbollA@
1λ-1>1θ-1
。所以,當國內外中間投入品相對價格PZtPMt發生1%的變動時,加工貿易部門對中間投入品的調整速度更快。這意味著面對外部需求沖擊,加工貿易部門更容易進行調整。
機制2:
其他條件不變,在加工貿易部門使用的國外中間投入品的國內替代性較小的假設下,
11-ζ
。所以,當國內外中間投入品相對價格PZtPMt發生1%的變動時,加工貿易部門對中間投入品的調整速度較慢,這意味著面對外部需求沖擊,加工貿易部門不容易進行調整。
上文在局部均衡中考慮了外部需求沖擊影響中國的兩類相互矛盾的機制。在一般均衡下,一般貿易部門的產出還可以成為最終產品以供國內居民消費,而且在面對外部需求沖擊時代表性家庭還可以調整投資和負債,所以還需要在一般均衡中對上述兩類機制的綜合影響進行考察。下面使用宏觀經濟學中常用的校準和模擬的方法來求解這個均衡。
四、 模型校準
在本文給出的模型中存在兩類參數:一類是經典真實商業周期理論所常用的參數,對這部分參數沿用文獻中常用的賦值;另一類是本模型特有的參數,對這部分參數的賦值則主要參考了一些經驗研究文獻的結論。
在傳統經濟周期理論所使用的參數值中,代表性家庭的外債調整成本
ψd=0000 74,這一成本來自Schmitt-Grohe和Uribe[15],是針對小國開放經濟進行校準,通過匹配這些國家的經常賬戶/GDP波動而得到的。此外,將產出中資本的貢獻α設為032;將效用函數中消費和閑暇的占比μ設為036;將表示相對風險厭惡程度的σ設為20;這里,無風險債券的利率β定為099,由于本文中的一期所指的時間跨度是一個季度,所以這意味著無風險債券的年利率為4%;相應的,每一季度的資本折舊率δ設為0.025,這意味著資本的年折舊率為10%;在一階自回歸的隨機沖擊中,設ρ=0.95,在這個數值設定下,外部沖擊的持續性較強,這主要是為了讓模型產生足夠的沖擊和變化。在傳統的開放宏觀模型中,Armington加總函數的投入品替代彈性11-ρ=3,但這一數值針對的是一般貿易部門,依照關鍵假設2,這里將加工貿易部門的投入品替代彈性11-ζ設定為1.5。
此外,模型還存在5個參數需要校正,這些參數沒有出現在傳統的真實商業周期模型中,或者是需要通過現實數據來實際計算的。其中,資本調整成本ψk設為1.8,這個數字等于投資相對于GDP的波動性,即在過去十年中,中國的投資波動是GDP波動的1.8倍,計算方法來自Schmitt-Grohe和Uribe[15]。代表性家庭外債負擔比例d采取外債占GDP的比重而定,由于中國目前是外匯儲備盈余國,因此是凈債權人而不是負債人,所以這個值為負。但是,具體的取值目前尚不存在公允的標準,為此我們以成思危在2011年的講話為依據
參見《華爾街日報》的相關報道:http:///gb/20111111/bch083410.asp?source=rss,2012年9月4日。
,他認為中國的外匯儲備應該是GDP的20%左右,所以我們在這里假設外債的穩態均衡值為-0.2。最后,貿易部門占GDP的比重
?SymbolgA@ ,以及加工貿易和一般貿易下國內投入品占比
?SymbollA@ 和θ的取值來自Koopman等的研究[2]。
五、 數值結果
本文通過控制外部需求沖擊的不同來源來回答兩個問題:(1)如果外部需求沖擊作用于加工貿易部門,中國的GDP、投資以及進出口會受到何種影響;(2)如果外部需求沖擊作用于一般貿易部門,中國的GDP、投資以及進出口會受到何種影響。
(一) 外部需求沖擊作用于加工貿易部門
圖3給出了當外部需求沖擊發生在加工貿易部門時中國GDP增長率的變化,同時也給出了從2008年第二季度到2009年第四季度中國GDP增長率的真實值。可見,模型估計值大約可以解釋GDP下跌的一半左右,這意味著在抽象掉國內信貸市場,不考慮勞動力流動成本以及人們面對外部沖擊時對預期的調整時,加工貿易部門發生的外部需求沖擊已經可以解釋GDP變動的一半,因此,圖3表明貿易部門確實是2008—2009年全球衰退時期中國GDP下降的最大因素。此外,從形狀上看,模型基本上與真實數據相一致。
圖4給出了當外部需求沖擊只發生在加工貿易部門時中國投資的變化。模型結果指出如果外部需求沖擊只發生在加工貿易部門的話,那么投資率將會逐漸成為負值,但真實數據給出的結論為正且在2009年之后出現翹尾的狀況,這主要是源自2009年后中國推出的各類經濟刺激政策。在模型中,外部需求沖擊帶來負的投資率源自以下機制:從影響機制2可知,加工貿易部門使用的中間投入品的國內替代性較弱,因此,作用于加工貿易部門的外部需求沖擊會導致國內中間投入品生產部門出現更大的產出停滯,并由此導致對投資的更大規模調整。
圖5給出了當外部需求沖擊發生在加工貿易部門時中國進出口的變化。模型給出的變化可以解釋大部分進出口下跌的原因。因此,在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源自加工貿易部門的調整是中國進出口變化的最大因素,這一特征也符合真實數據。
表2給出了我國商務部統計的2009年1—9月份中國進出口重點商品情況,可見在加工貿易部門集中的高新技術產品及機電產品中,中國的進出口經歷了最大幅度的下跌。
(二) 外部需求沖擊作用于一般貿易部門
圖6給出了當外部需求沖擊發生在一般貿易部門時中國GDP增長率的變化。與圖3相比,發生在一般貿易部門的外部需求沖擊對GDP造成的影響有兩個特點:首先,模型給出的GDP增長率在4%-7%之間,比發生在加工貿易部門的外部需求沖擊造成的影響大;其次,從圖形上看,模型給出的GDP增長率較為平坦,沒有圖3中較為明顯的GDP增長率恢復情況,因此,發生在一般貿易部門的外部需求沖擊對GDP的影響較為持久。
圖7給出了當外部需求沖擊發生在一般貿易部門時中國投資的變化。與圖4相比,主要的變化在于模型給出的投資率變化最后出現翹尾的情況,成為正值,因此,發生在一般貿易部門的外部需求沖擊對投資的影響要比加工貿易部門小。
圖8給出了當外部需求沖擊發生在一般貿易部門時中國進出口的變化。與圖5相比,發生在這一部門的外部需求沖擊對進出口的影響較小。
六、 結論與政策建議
本文在真實商業周期理論的框架下研究了貿易方式的結構特征與外部需求沖擊的國內影響之間的聯系,主要得到兩個結論:首先,發生在加工貿易部門的外部需求沖擊對投資和進出口產生較大的影響;其次,發生在一般貿易部門的外部需求沖擊對GDP產生較大的影響。發生在不同貿易部門的外部需求沖擊造成上述異質性影響的機制在于:加工貿易部門使用的中間投入品的國內替代性較弱,當發生外部需求沖擊時,國內產出部門能夠進行的調整有限,因此對投資的影響較大;同時,一般貿易部門的國內增加值較大,當發生外部需求沖擊時,一般貿易部門的出口下跌往往帶來更大的GDP下降,因此,一般貿易部門中出現的外部需求沖擊往往對GDP造成較大影響。
從上述貿易結構和外部需求沖擊影響機制的聯系中可知:貿易結構中加工貿易份額上升,則外部需求沖擊會帶來更大程度的國內投資和進出口波動;當貿易結構中一般貿易份額上升時,外部需求沖擊會帶來更大程度的GDP波動。因此,在一個“兩頭倚重”的貿易結構下,單純調整貿易結構中的任何一部分都無法降低中國經濟的宏觀風險。在這樣一個兩難困境下,可從三個方面進行調整:
首先,從總體判斷來看,“兩頭倚重”型貿易結構是中國融入全球經濟、憑借良好的勞動力稟賦和基礎設施條件參與全球分工的必然結果,因此,在“兩頭倚重”型貿易結構下中國易受外部沖擊的特點是發展的必然結果,對此類因素造成的宏觀經濟波動應該有一定的容忍度。
其次,從調整當前貿易模式、降低外部沖擊的影響來看,重點不在于如何降低貿易結構中加工貿易的比例(雖然它一直是一種常見的政策取向),而在于如何加強國內企業對價值鏈的掌控,避免外部沖擊來臨時,跨國企業通過調整中間投入品來轉移經濟下行的惡果。著名的微笑曲線理論告訴我們,研發端和銷售端的企業往往對價值鏈具有較強的控制力,因此,需要從這兩端入手提高對價值鏈的掌控。從研發端來看,就是要在一批有前瞻性、對國民經濟帶來全局影響的產業上積累研發優勢,可以通過自主創新、海外引智的方式實現,也可在走出去戰略的引導下,以海外并購的方式獲得;從銷售端來看,經典做法是發掘和培育市場。中國是一個具有巨大增長潛力的國家,如果人均GDP每年以6%-8%的速度增長,15-20年后即可進入高收入國家。在這個階段,中產階級的涌現和消費升級將是經濟結構轉型的基本特征,這一特征包含著巨大的市場潛力,可通過建立專業交易市場(平臺)、培育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消費增長點,以及發展新興商貿流通企業等方式來培育市場,控制流通渠道。
最后,從外部需求沖擊的特征來看,推動貿易多元化,分散外部需求沖擊的風險,也是調整貿易結構、穩定貿易部門的應有之義。
(感謝《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匿名審稿專家提出的寶貴意見!)
[參 考 文 獻]
[1]D.Backus, P.Kehoe & F.Kydland,″International Business Cycles: Theory and Evidence,″ in T.Cooley(ed.),Frontiers of Business Cycle Research,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4,pp.331356.
[2]R.Koopman, Z.Wang & S.J.Wei,″How Much of Chinese Exports Is Really Made in China—Assessing Foreign and Domestic Value-Added in Gross Exports,″ http://usitc.gov/publications/332/working_papers/ec200803b_revised.pdf,20120904.
[3]J.di Giovanni & A.Levchenko,″Putting the Parts Together: Trade, Vertical Linkages, and Business Cycle Comovement,″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Macroeconomics,Vol.2,No.2(2010), pp.95124.
[4]A.Burstein, C.Kurz & L.Tesar,″Trade, Production Sharing, and the International Transmission of Business Cycles,″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Vol.55,No.4(2008),pp.775795.
[5]J.Eaton & S.Kortum,″Technology, Geography, and Trade,″Econometrica,Vol.70, No.5(2002),pp.17411779.
[6]C.Arkolakis & A. Ramanarayanan,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ycle Synchronization,″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Vol.111,No.4(2009),pp.655680.
[7]F. Alvarez & R. Lucas, Jr., ″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 of the Eaton-Kortum Mode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Vol.54,No.6(2007),pp.17261768.
[8]J.Eaton, S.Kortum & B.Neiman et al.,″Trade and the Global Recession,″ http:///papers/w16666.pdf,20120904.
[9]R.Bems,R.Johnson & K.M.Yi, ″Demand Spillovers and the Collapse of Trade in the Global Recession,″ IMF Economic Review,Vol.58,No.2(2010),pp.295326.
[10]A.Levchenko, L.Lewis & L.Tesar,″The Collaps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during the 20082009 Crisis: In Search of the Smoking Gun,″ IMF Economic Review,Vol.58,No.2(2010),pp.214253.
[11]W.E.James, ″US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he Global Economic Crisis,″ http:///abstract=1617147,20120904.
[12]D.Chor & K.Manova, ″Off the Cliff and Back: Credit Condition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during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Vol.87,No.1(2012), pp.117133.
[13]T.Cogley & J.Nason,″Output Dynamic in Real-Business-Cycle Models,″The 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Vol.85,No.3(1995),pp.492511.
[14]H.Uhlig,″A Toolkit for Analyzing Nonlinear Dynamic Stochastic Models Easily,″ http://www2.wiwi.hu-berlin.de/wpol/html/toolkit/toolkit.pdf,20120904.
[15]S.Schmitt-Grohe & M.Uribe,″Closing Small Open Economy Model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Vol.61,No.1(2003),pp.163185.
DOI:10.3785/j.issn.1008-942X.2012.06.261
[收稿日期] 20120626
[本刊網址·在線雜志] http:///soc
[在線優先出版日期] 20121022
廣東是國內開展加工貿易最早、加工貿易規模最大的省份。廣東經濟的起飛很大程度上源于加工貿易的蓬勃發展,加工貿易已經成為廣東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使廣東長期占據著全國各省份經濟總量、對外貿易額、引進外資額等多項經濟指標的榜首位置。然而,作為我國加工貿易的主要聚集地,廣東的領頭羊作用更多地表現在規模和速度上,總體上仍未擺脫低附加值和非差異化加工為主的基本特征。
在經濟全球化和國際分工演進的背景下,現代企業競爭優勢的基礎已經超出了單個企業自身的能力和資源范圍,它越來越多地來源于企業與產業價值鏈上下各環節的有效整合中,企業間的競爭已經演繹為產業價值鏈之間的競爭。企業的競爭優勢主要來源于企業價值鏈上的戰略環節。戰略環節是價值鏈上的制高點,抓住了價值鏈上的戰略環節也就抓住了整條價值鏈。因此,企業應該集中力量控制其戰略環節,而把不具有競爭優勢的非戰略環節分離出去。這種分離過程就是價值鏈在全球范圍內的片斷化,即同一價值鏈條的生產過程的各個環節通過跨界的全球生產網絡被組織起來而并非在單一企業內部完成。企業必須積極應對價值鏈上價值重心的不斷轉移和變化,努力使自己處在高價值的關鍵環節中,以保持競爭優勢。
二、延長廣東省加工貿易價值鏈存在的問題
(一)廣東加工貿易技術含量、增值率低
廣東加工貿易依然以代加工、代設計為主,自創品牌生產較少,多數企業以貼牌、來樣加工賺取微薄的加工費,出口品種檔次低、技術含量低。多數行業的關鍵技術和關鍵零部件依賴進口。技術密集型產業和一些資本密集型產業,產業升級還遠遠落后于工業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制造基地。工業模仿能力強,但創新能力差。廣東省生產的工業品絕大多數檔次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工業研發能力差。由于缺乏核心技術,相當數量的加工貿易企業是制造中心,而非利潤中心,出口增值率偏低。“技術在外、資本在外、市場在外,生產在內”就成為了廣東省制造業的主要特點。廣東省只是充當了世界“加工廠”的角色。
(二)廣東省加工貿易仍處在產品價值鏈的低端環節
廣東省加工貿易發展之初主要是以服裝、紡織品、玩具等輕工業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進入90年代,機電產品在加工貿易中的比重迅速增高。但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高新技術產品與機電產品加工貿易在廣東的大規模發展,主要得益于世界機電產業模塊化、標準化的輕型加工組裝產業向廣東省的大規模轉移,即通過從日本、韓國、臺灣省和東盟等地大量進口零部件,在國內加以組裝而形成最終出口產品。本地企業出口的是技術與資本密集型產品,但負責的仍是勞動密集型環節,我們切不可把出口產品結構升級等同于產業升級。廣東省加工貿易產品結構的優化并沒有帶動相應的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加工貿易仍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負責附加值最低的加工裝配環節。
三、廣東加工貿易產業鏈延伸受制約的原因
(一)分析的理論依據:微笑曲線
產業經濟學中的“微笑曲線”表明,加工制造位于產業鏈附加值曲線的最底端,利潤相對薄弱,企業如果要獲得更多的附加值,就必須向兩端延伸——要么向上游端的零件、材料、設備及科研延伸,要么向下游營銷端的銷售、傳播、網絡及品牌延伸。總體而言,越向兩邊走,企業獲得的附加值就越多。
(二)微笑曲線中的加工貿易產業鏈及增值率
加工貿易產業鏈是加工貿易企業通過深加工結轉、外發加工及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國內供給,從單一企業加工向多企業的生產聯合體深加工方向轉變,逐步形成深度關聯、相互配套的產業集群,進而不斷實現價值增值的過程。這一過程包括研發設計、加工生產、運輸倉儲、物流配送、營銷及售后服務等各個環節。對國家來說,加工貿易留在國內的加工環節越多,產業鏈越長,國內增值率就越高,對國民經濟的發展就越有利。在加工貿易產業鏈的環節分配中,可以用“微笑曲線”加以分析。
這個理論描述的是,曲線左端(產業鏈上游)的知識產權開發企業,隨著研發和設計的投入,產品增值收益逐漸上升;在曲線右端(產業鏈下游)的品牌銷售企業,隨著品牌運作、銷售渠道的建立,產品增值收益也大幅上升;而弧底部分的成品裝配和低端產品為主的制造業則是“流汗多拿錢少”,技術含量低、產品增值少,而且市場競爭激烈,容易被成本更低的同行所替代。目前我國絕大部分加工貿易企業顯然就是處于這個位置。加工貿易產業鏈上的“微笑曲線”其實就是“增值率(附加值)曲線”,即通過新品開發、品牌創意、行銷渠道、運籌能力提升工藝、制造、規模的增值水平,也就是要通過向“微笑曲線”的兩端滲透來創造更多的價值。
綜上可知,作為出口大省廣東,通過加工貿易貼牌組裝生產的,企業并不具備生產技術上的優勢,研發設計、特殊材料、關鍵部件及產品銷售均嚴重依賴外方。組裝用零配件主要通過跨國集團內部采購和調撥,內資企業難以進入料件配套體系,加工貿易企業產業鏈自主延伸能力弱。
四、延伸廣東省加工貿易產業鏈的措施
(一)提高出口產品競爭力,培養品牌,加快產業結構升級
目前,廣東初級產品產量已居于世界前列,但由于產業技術落后,導致生產過程中能源、原材料消耗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低。加速經濟發展方式從粗放型為主向集約型為主的轉變,實現產業結構的升級是今后一個時期廣東經濟發展面臨的戰略性任務。從宏觀上看,一是要努力培育國內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主導產業通訊設備、家用電器、形成出口產品的競爭優勢。要充分利用產業扶持優惠政策服裝、農副產品的質量和技術水平,由初級加工、精加工轉變,提高單位出口產品的附加值。從微觀上看,還要進一步改革,構成技術密集的企業,發揮資本和技術優勢;加大高新技術產業和資金密集型機電產品的出口量,創造較多的外貿收益。要特別注意對成套設備、動力機械等產品出口的培育。二是要提高傳統的紡織、現有的加工貿易優勢相關產業結構升級的作用將更加明顯。擴大加工貿易的產業鏈條,提高加工貿易中間投入品的本地化比例,使從事加工貿易的企業真正落地生根。
(二)鼓勵加工貿易企業使用國產原材料和配件
加工貿易行業與原輔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裝物料等中間投入品行業的產業關聯性很大,中間投入品市場是加工貿易產業與國內產業,外資企業與國內企業聯系的重要紐帶,提高國產料件在加工貿易產品中的使用是消除加工貿易“飛地效應”實現加工貿易落地生根的最有效途徑。要提高加工貿易中的國產原材料采購率,可采取以下政策措施:首先,制訂鼓勵加工貿易企業使用國產料件的相應政策。主要有以下幾點建議:對于加工貿易出口產品中所使用的國產料件,視同國外進口料件與其享受一樣的保稅政策,減輕企業資金壓力;改革現行的出口退稅制度,加快出口退稅的速度,實現出口及時退稅,提高加工企業國內采購的積極性;依據國內采購價值占產品價值總值的比例制訂各檔不同的優惠措施,國內采購價值所占比例越大,享受的出口優惠條件越多;此外,我國的價格、投資、稅收以及貸款等政策幾乎都向下游最終產品傾斜的狀況,應對中上游產業的發展提供政策支持,引導資金(包括外資)投入中上游產業,以便為加工貿易提供優質低價的國內原材料和中間投入品,促進加工貿易中間投入品的國產化。其次,政府做好各項鼓勵本地采購的服務工作。由政府組織定期舉辦各類國產材料展銷會,促進加工貿易企業與本地配套企業的交流與溝通,了解本地材料市場的發展情況。最后,建立中間投入品市場供求信息平臺,促進加工貿易企業與國內配套廠商建立業務聯系。
(三)建立完善加工貿易企業深加工結轉政策
目前,企業在辦理結轉時受到的限制較多,且所需時間長,有時難以如期結轉。轉出、轉入地海關對商品名稱、數量和價格等存有異議時,手續更難以辦理。轉關查詢實需耗時1至2個星期,嚴重影響了周轉速度和貿易效率。鑒此應對加工貿易品轉廠的政策予以適度簡化,從企業實際情況出發,將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促進加工貿易轉廠效率的提高。政府應通過有效途徑向加工貿易企業宣傳深加工結轉的重要性,制訂鼓勵出口深加工產品的政策,按照出口產品有無在國內進行深加工以及深加工的具體環節與工序對加工貿易企業給與獎勵或稅收減免,提高企業深加工積極性。
(四)大力發展加工貿易企業的本地配套體系
促進加工貿易企業轉型升級,一方面需要制訂優惠政策措施,鼓勵其在本地進行采購與深加工,延長產業鏈,發揮對當地產業的帶動作用。另一方面,要切實提高本地配套企業的水平,為加工貿易本地化的發展制造進一步條件。目前,我國國內配套企業產品質量整體不高,從而嚴重制約了加工貿易企業的國內采購。政府應對加工貿易配套企業提供技術與資金支持,促使在本地建立規范的配套產業體系,吸引加工貿易企業采用國內原料替代進口原料,促進和拉動國內其他產業的發展,促進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首先,鼓勵企業利用先進技術改造落后生產方式,提高國產料件的質量與技術含量,向國際標準靠攏。為使國內企業生產的材料和零部件在質量、規格和成本方面適應加工貿易出口的要求,廣東政府應提供專項資金扶植本地企業技術研發、試制新產品以及向加工貿易企業提供試用品,促進產品質量迅速提升;加大對人力資本的投資以培養現代化生產所需要的工人;對國產料件配套企業給與稅收用地等方面的優惠。其次,抓住跨國公司基于市場驅動向當地轉移較先進技術的機遇,加快學習實現技術本地化,擴大本地產品領域并提高產品層次。
關鍵詞:全球生產網絡;外商直接投資;加工貿易出口升級
1相關研究綜述
ErnstandKim(2001)提出了“全球生產網絡(globalproductionnetwork)”這一概念,在文中它們提到全球生產網絡不但帶來產品的轉移同時伴隨著知識擴散。全球生產網絡帶來的是中間品貿易,而加工貿易正是中間品貿易的主體。發展中國家的加工貿易基本上處于全球生產網絡的低端,有低附加值、無自我品牌、缺乏自我創新等特點。加工貿易產業的升級,是加工貿易企業在生產網絡內部的自我提升和外部產業、政策環境的引導促進這兩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關于加工貿易企業在生產網絡中的自我提升,學者們普遍認為需要依靠生產網絡所帶來的知識和技術溢出作用。JayBarney(1996)在文章中提到發展中國家可以通過加工貿易中跨國公司對東道國的技術轉移及技術外溢來提高本國企業的技術水平,促進本國產業的升級。由于加工貿易的投資方需要形成一定的生產規模,占領產品的國際市場,這使得投資方會主動提供一部分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劉志彪、劉曉昶(2001)認為,全球生產網絡的產品生產鏈會不斷向具有更低勞動力成本的國家延伸,我國企業應抓住機遇、總結經驗和積累知識,從而達到產業優化與升級的目的。PerterJ(2004)在文章中論述到加工貿易方式可以將東道國與投資方利益捆綁在一起,由此,通過技術和市場的不斷滲透和溢出,東道國企業可以逐漸建立起自己的營銷網絡,形成自主的知識產權,促進本國的產業升級。Grossman和Helpman(2005)認為,同加工貿易密切相關的垂直專業化分工對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影響,既與發展中國家本身的技術水平有關,也和制度環境有關。劉德學等(2006)提出,在全球生產網絡中,高層級主體特別是領導廠商之所以能夠占據附加值相對較高的價值鏈環節,是因為他們控制著相關的“稀有資產”,這些稀有資產既包括有形資產,也包括無形資產。加工企業要想取得網絡主體地位及其所從事價值鏈環節的提升,就必須逐步獲得或創造這種“稀有資產”,而這一過程可借助于全球生產網絡中的知識轉移與擴散機制得以實現。
在分析我國加工貿易產業升級的外部影響因素時,學者們分析因素的焦點基本上集中于勞動力稟賦、技術、外資企業的戰略和目標以及政策環境等方面上。如龐大同(2001)在文章中提出,要促進加工貿易,特別是高新技術產業加工貿易產業的轉型和升級,應從優化配套環境,制定發展戰略,設立研究開發中心,建立出口加工區等幾方面入手。潘悅(2002)動態考察和調研分析了我國加工貿易的產業分布和產品性質,指出中國加工貿易正處于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產業升級換代的階段,中國的加工貿易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較之從前已有了顯著提升。BoyLüthje(2004)在以IT產業為例論述全球生產網絡和中國的產業升級時認為,除企業內部工資和工作標準等因素外,經濟、產業的狀況和外商投資政策也會影響到產業的發展。
綜合已有的研究觀點,本文認為外部環境的作用只是輔的,加工貿易產業的升級根本在于加工貿易企業在全球生產網絡中地位的轉變和提升。要達到這一目標,外商投資企業的技術溢出以及東道國企業的自主創新將是關鍵;政策環境也將從外部對加工貿易企業的發展提供引導和支持。
2加工貿易出口升級影響因素實證研究
加工貿易企業在全球生產網絡中的升級取決于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內部因素包括外商投資的技術溢出效應和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外部因素包括服務聯系成本、環境因素等。然而內部和外部環境這兩方面是否對于中國加工貿易產業的升級有顯性影響,需要實證的檢驗。
針對中國加工貿易的現狀,本文選取了加工貿易增值率作為衡量加工貿易產業升級的指標。依照全球生產網絡的特征,所處網絡層級越高,企業獲得的利潤越多,因此增值率可以綜合反映加工貿易產業在全球生產網絡中地位狀況。
加工貿易增殖率=(加工貿易出口額-加工貿易進口額)/加工貿易進口額
在對外商直接投資技術溢出效應的衡量上,本文選擇中國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額(億元)作為衡量標準。而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指標由科研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額(億元)來代替。
外部環境方面,郵政電信業產值(億元)將作為服務聯系成本的衡量指標。
數據選取自1992-2007年,數據來源為中國統計年鑒。實證分析所用計量軟件為SPSS10.0和EVIEWS5.0。
通過相關性分析發現,1992年至2007年中國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FDI)、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研發)同郵政電信業產值(郵電)三個變量之間有很強的相關性如果直接用于分析,可能會帶來嚴重的共線性問題,這里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做變量轉換來解決共線性問題。
通過SPSS軟件的因子工具,確定各個變量權重可得:
表1主成份分析法各變量權重
由上表中可看出回歸變量的T值分別為-3.341和5.292,在1%的顯著水平下T檢驗通過。調整后R2=0.659,方程擬合度較好。回歸方程為:
增殖率=-0.731+0.131LN(0.911*FDI+0.980*研發+0.981*郵電)(2)
根據以上計量回歸分析結果可以看出,解釋變量外商直接投資、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電信業產值與江蘇省加工貿易出口結構比的變化之間有較強的相關性,且對加工貿易增值率的影響效應均為正。由此可見,加工貿易企業的升級,同自主創新、研發與知識的吸收;外商直接投資帶來的知識與技術溢出效應;以及信息服務、基礎設施的建設與完善有密切的聯系。
考慮到外商直接投資(FDI)的投入和加工貿易出口增殖率(Y)之間可能存在的時間上的滯后關系,利用計量軟件對兩個變量做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結果如下:
表3格蘭杰因果檢驗結果
由相伴概率知,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拒絕“FDI不是增殖率(Y)的格蘭杰原因”的假設,而不拒絕“增值率(Y)不是FDI的格蘭杰原因”的假設。因此,從2階滯后的情況來看,FDI的增加是加工貿易增殖率上漲的原因,從而進一步說明FDI的技術溢出效應促進了加工貿易企業的發展。
3加工貿易出口升級策略
加工貿易出口的產業升級源于加工貿易企業在全球生產網絡中地位的提升。這種提升要從企業自身和外部環境兩方面入手。根據實證研究的結果,首先在企業層面上,要鼓勵企業加大吸收外商直接投資帶來的技術溢出效應,并且在生產經營中進行學習積累和自主創新,提高自身在全球生產網絡中的地位;其次外部環境方面,通過制定和完善相關的產業政策來引導加工貿易的發展,為企業的升級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具體而言,可以借助于以下策略與渠道加以改進和提高。
3.1加強外商投資的技術溢出效應
外商直接投資的技術溢出效應有多種渠道,包括市場競爭、技術示范、人員流動、前向聯系和后向聯系等。可以通過建立公平的競爭市場,打破壟斷和改變原有的市場結構,提高企業效率;制訂相關政策來促進外商投資企業對內資企業技術信息的傳遞;建立合理有效的人才利用機制,鼓勵有外資企業工作背景的高層次人才進入內資企業,由此會把外資企業先進的技術和管理文化帶給內資企業;加強內外資企業的合作開發和生產,通過生產鏈上下游的聯系將先進的技術和管理傳遞到內資企業。
3.2提高國內企業的學習能力和技術吸收能力
國內企業的學習能力與技術吸收能力同樣影響著技術溢出的效果。具體可以采用的方法為:(1)制訂相應的促進政策,鼓勵內資企業同外商直接投資企業開展合作項目,聯合培訓其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同時鼓勵內資企業參與跨國公司的各種重大科技活動,承擔部分研究工作,加強外國直接投資企業與內資企業之間的技術溝通。(2)充分利用高校的研究優勢,鼓勵國內企業與大學、科研機構進行技術及員工的培訓合作,提升內資企業的技術支持能力,從而達到更好地吸收技術外溢的目的。
3.3鼓勵技術自主創新和開發
加大政策對加工貿易企業技術創新和開發的支持力度,鼓勵和推動企業的設備更新、技術改造和員工培訓,推動加工貿易的更快升級。同時要努力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加工貿易的發展,制定高新技術產業加工貿易的扶持性政策。在制定加工貿易政策時,可以采用將高新技術產業與一般制造業區別對待的方法,利用優惠政策鼓勵企業通過加工貿易參與高新技術產業的國際分工。
參考文獻
[1]劉志彪,劉曉昶.垂直專業化:經濟全球化中的貿易和生產模式[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1,(10).
[2]龐大同.深圳加工貿易產業結構優化的思考及建議[J].企業改革與管理,2001,(1).
[3]潘悅.在全球化產業鏈條中加速升級換代——我國加工貿易的產業升級狀況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2002,(6).
[4]劉德學,付丹,卜國勤.全球生產網絡、知識擴散與加工貿易升級[J].經濟問題探索,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