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2 11:34:0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山雨教學設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字:語文 教學 實施 高效課堂
高效課堂是指課堂教學的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它以學生終身發展的教學理念為指導,以規范具體的教學目標為導向,促進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使學生“會學習”。因此,課堂上教師要以“精講多練”的方式落實教學重點,要讓學生扎實掌握基礎知識,發展熟練的基本技能。課堂上學生可以采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學習方式,讓學生變“被動學習”為“自主學習 ”,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引導他們在民主,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中自主學習,才能達到高效課堂的教學的效果。那么,如何讓小學語文課堂高效起來呢?
一、“備課高效”——高效課堂的基礎
備好課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基礎,這是每一位教師都熟知的。而怎樣的備課才是最有效的呢?我們學校實施的三級備課就較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所謂三級備課是指提前備、集體備和詳細備.提前備是指教務處組織教師在假期間鉆研下個學期的教材,制定好教學計劃,定好教學目標,分年級組,每人備一個單元,先自己通讀教材,再在學習時集體討論;集體備課是指在開學前,學校抽出一天的時間進行集體備課,年級組成員輪流主講,共同制定好本冊教材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進度,集體備課的重點是學生情況分析和教法學法探討,以及教學重難點的確定及突破。而詳細備是指教師根據各班學生實際情況和自己獨有的思考充實教學各個環節。這樣以來既集思廣益,形成共性:又發揮特長,形成個性。
通過三級備課以后,教師對上課的內容,有了充分的準備,避免了拿著課本進課堂邊講邊備的現象,有效地避免了“低效”,為高效教學作好了鋪墊。
二、“精心設計”——高效課堂的關鍵
全國小語會理事長崔巒說:“語文教學一定要刪繁就簡,要返樸歸真,簡單實用,提倡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展?!焙沃^簡單?“簡單不是草率,不是省事,是要改變繁瑣的、或面面俱到地分析課文內容、或離開課文語言挖掘人文內涵的教學套路,依據閱讀教學的基本規律,突出語言的理解、積累與運用,來構建簡約、實用的閱讀教學。”例如在《山雨》一課,整堂課以“美”為主線,描寫了下雨時的“雨聲美”和雨中山林的“色彩美”,因此,可以設計了三個部分:1、在呈象感形中發現美;2、在品詞悟情中感悟美;3、在移情入境中意會美。課堂設計緊扣語文學科特點,根據學生學習興趣,從表象的美到意會的韻,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引導學生在潛心會文的過程中發現、感悟、意會美,最后用自己的情感和語言去創造美。整節課一氣呵成,重點突出,在看似簡潔的教學環節中包含著豐富的內容。
簡簡單單教語文,其中一點要做到教學環節要簡化,而環節的簡化,最重要的體現在對學習內容的精選,對理解、積累、運用語言整合的處理上。在教學中,根據文本,結合學生的特點精心設計,實現了老師在簡單中教,學生在快樂中學的教學境界。
三、“課堂展示”—— 高效課堂的保障
課堂展示是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啟發學生思維、調動學生的主動性,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引導他們生動活潑的學習,使他們經過自己獨立思考,對知識融會貫通,從而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是進行自學反饋的一個重要手段。它貫穿于課堂的始終,直接體驗著學生自學成敗。當學生展示時,杜絕形式主義的問答,學生答案與老師的答案不一致時,教師不引導,不點撥,讓學生再答,直到山窮水盡還是解決不了。這時,教師必須細細揣摩,絕不能袖手旁觀,要“點”“導”,要點到有用之處,導到學生心里去,撥出水平來,才能更好的促進我們的教學,利于學生的發展。教師在課堂中,只有通過“點”“導”的技巧與藝術,才能體現出高效課堂的理念及價值。但展示時要盡量使全體學生都積極參與思考,使更多的學生得到展示的機會,并激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對答案置疑辨析。
四、“教學反思”——高效課堂的推進器
關鍵詞:化學教學;整體設計;設計藝術
文章編號:1005-6629(2010)10-0021-04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眾所周知,優化化學課堂教學設計是提高學生化學科學素養的基本途徑,是化學教師課堂教學的基本功,更是一種組織協調的導演調控藝術。如何把握好這門藝術,使它發揮出應有的作用,是廣大同仁值得探討的一個話題。那么,如何去追求這種化學教學整體設計藝術呢?
1統籌安排,突出整體性
化學課堂教學是由多種成分和要素組成的,只有藝術地體現自己的教學思路,即怎樣開頭,怎樣結尾,哪里為,哪里為收筆,對哪里作鋪墊,哪里作照應等構成一節課的各種要素作合理搭配,才能達到整體的和諧美。因此,在化學課堂教學中,貫徹整體性原則是實現化學課堂教學設計藝術性的第一步。
1.1 整體設計教學目標
化學新課程的教學目標必須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化學科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的先進理念。據此,教師要充分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有機整合。首先要分析學情,明確教學的起點。其次,要深入鉆研教材,準確地進行教學目標的分解。要揭示教學內容中知識與技能的關系,分析蘊涵于教學內容中的教育因素,力求設計一個全面、具體、適度的可操作性強的教學目標,提高其整體功能,發揮其在化學教學過程中的導向作用。
案例一:在設計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下冊“金屬的化學性質”一課的教學目標時,可從以下幾點考慮:
① 依據九年級學生的形象思維和基于學生已有知識基礎的學情分析,以及本節教材的特點――通過實驗探究達到“做中學”,進而“學中用”,確定知識目標是:能用自己的話依據置換反應解釋一些與日常生活有關的化學問題;了解金屬活動性順序并能對有關的置換反應進行簡單的判斷,以及利用金屬活動性順序解釋與日常生活有關的一些化學問題。
② 從“常見金屬與氧氣的反應”出發,一步一步地揭示出學生是通過哪些途徑構建知識和獲取信息的,并能運用比較、歸納、概括等方法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和用圖表以及化學語言表達相關的信息,確定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分析、綜合、表達、運用、思維、總結等能力是否得到發展。
③ 運用金屬化學性質的知識,讓學生在設計一個利用化學方法粗略進行鑒別黃金和黃銅(銅鋅合金)方案的過程中,了解化學與日常生活和生產的密切關系,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培養學生勇于實踐、勤于思考、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自然凸現“主動參與社會”、“互相合作學習”這樣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
1.2整體設計教學內容
化學課堂教學內容的整體設計,主要是為學生提供一個“結構化”的知識體系,把教材中各部分分散的知識組成一個整體的知識結構,從而引導學生進行整體感知、整體理解、整體建構和整體運用。這就要求教師在加工處理教學內容時,力求使化學課堂教學內容的容量和深度廣度得當,重點、難點突出,排列有序且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有利于理解、鞏固和遷移,為達成教學目標(落實知識,形成能力)服務。
案例二:在學習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上冊“物質的變化和性質”一節時,抓住“培養學生科學的觀察和分析能力,使之受到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的教育”這一核心問題,按照“物質變化的現象物質變化的特征物質變化的判斷變化、性質的區別”的線索,引導學生概括總結出物質的變化與性質的區別、聯系和判斷。
2脈絡清晰,體現層次性
如果說“整體性”是串起化學課堂教學各個環節的一根紅線,那么,在這根紅線上,開頭串上什么,中間串上什么,末端又串上什么則體現出層次性。一般而言,一堂化學課的教學往往包含教學活動的若干環節,教師要科學合理地安排這些環節,使下一步設計層次的輸入正是上一步設計層次的輸出,步步銜接,環環相扣,這樣才能保證整個教學過程脈絡清晰,層層遞進,形成鮮明的教學藝術性。
2.1學生學的層次性
課堂教學的主體是學生,而學生的學習活動是個復雜的認知加工過程,遵循從易到難,從簡到繁,從淺到深,從已知到未知,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的規律。因此,教師要根據這一認知規律,適時引導學生從一個層次的學習遞進到下一個層次的學習,逐步深化,螺旋上升。這實際上也體現了教學中對人的關注。根據化學課堂教學的特點,一般可將學生的學習簡單劃分為以下幾個學習層次: 動機階段獲得信息理解信息儲存信息信息輸出信息反饋。每個層次的學習決定了學生將會得到什么樣的結果,即學生會形成什么樣的能力。
2.2教師教的層次性
根據學生學的層次性,教師的教也要追求層層剝筍。首先在信息的取舍上注意層次性。如在教學目的要求上,認知要求、技能要求與情感要求做到搭配有致;在教學內容上,哪些是需要學生理解的,哪些是需說明、解釋、區分、判斷的,還有哪些是認識、了解、看懂、識別、能表示層次的,教時要做到心中有數,不可輕重不分,本末倒置;在課堂提問上,要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展示自身才華和顯示自己存在價值的機會等。其次,是要發揮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啟發誘導學生充分發揮其學習的主體作用,進入層次化學習階段,善于將教的諸事件與學的各階段有機對應聯系起來,形成教的層次性。即:激活動機點撥指導刺激識別增強保持促進遷移及時反饋。這樣,教與學相得益彰,波浪式推進,順暢自然,使學生能夠在富有美感的規律性變化中學習。
案例三: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上冊“質量守恒定律”一節課堂教學層次設計(見圖1):
3靈活多變,具有動態性
教學作為一門藝術,要提高效率,增強感染力,不能不注意教學方法的靈活多樣,要運用各種媒體、教學情景、組合方式使教學事件的呈現具有跌宕起伏、曲折發展的特點,符合一種有生氣的變化規律,正如樂曲里的“漸強”和“漸弱”一樣,通過規律性的變化,體現出一種動態美。
3.1教學程序――動靜結合
所謂“動”和“靜”是就教學活動的外部表現而言的?;瘜W課堂教學方式的間隔變換,有助于消除學生的疲勞,保持注意力,提高學習效率。“動”是指教師運用啟發式教學原則,讓學生多動腦、多動口、多動手,敞開思路,廣開言路,使每個學生都有表現自我的機會?!办o”則是指因教學目的需要,在課堂上有意安排短時間的寧靜狀態。靜是為了動,靜的目的最終還是動,即讓學生冷靜地思考問題,消化吸收所學習的內容。高明的導演總是在鬧場之后又安排一個靜場,以調節觀眾的情緒。許多優秀化學教師的教學也都非常重視動與靜的科學合理搭配,使學生在動與靜的狀態和交替過程中,輕松愉快的學習,即“動靜搭配,學習不累”。
案例四: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下冊“化學肥料”一節如按照動靜結合的模式來組織教學,程序可是:認識化肥的種類并觀察其樣品(動)閱讀教材“氮肥、磷肥、鉀肥的作用”(靜)討論施用化肥的利與弊(動)自學課本“常用化肥的簡易鑒別”(靜)探究并體驗(動)總結歸納填表(靜)。
3.2 教學形式――師生互動
化學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有著豐富的內容。既有通過講練結合、演示實驗與探究體驗、播放視頻與視頻信息處理、展示課件模型等知識層次上的交流互動,又有教師借助親切的語調、恰當的肢體語言等與學生進行的情感層次上的復雜的交流互動。教師的動是根據學生的實際和教學目標,從引導、示范、創建情景、誘發問題和解決問題、提出任務來激勵學生行動;而學生的動則是在教師的點撥指導下,以興趣投入、思考問題、動口、動手、完成任務,動腦、動情,提高求知欲為準。師生互動才能為達成教學目標服務。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案例五:在學習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上冊“分子和原子”一節時,可實施“三促動”策略,即情景促動、問題促動和任務促動。教師首先通過播放“水在敞口容器中逐漸減少”、“溫度不同水減少速度不同”的動畫情景,促動學生的興趣;接著通過向盛有水的燒杯中加入少量品紅的實驗觀察,促動學生發現問題;然后通過提出任務:敞口容器中的水為什么會減少?為什么溫度不同水減少的速度不同?品紅為什么能擴散?促動學生去思考、去討論、去分析和解決問題,教師則在其中穿針引線。整堂課在伴隨著知識信息交流的同時,情感也在互動。如教師期望的眼神、幽默詼諧的語言、會心的微笑、鼓勵的手勢都能激活學生的學習欲望和興趣;以平等的心態創設的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無拘無束的環境中自主學習和體驗。
4 講究藝術,注重審美性
從美學的觀點來看,教學活動本身是一種對自己的認知活動進行審美的活動。教師和學生既是美的感受者,欣賞者,又是美的創造者。教師的教達到預期目標,學生的學達到自我要求,即實現了自身的價值,于是就感到滿足、幸福和愉悅,從而產生美感。這種審美體驗也恰恰有助于提高化學課堂教學的效率,有助于師生的共同發展。如何使化學課堂教學具有審美性?筆者認為,在教學實踐中應注意:
4.1提高審美意識
化學課堂教學是否具有審美性,關鍵在教師。一方面,教師要自覺地運用美的尺度去指導教學活動,使自己的教學行為滲透著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趣味和美的創造,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獲得能力的艱辛中同時伴隨著教學藝術美的陶冶。另一方面,教師在學生眼中,既是教育者,又是被審美和評價的客體。因此,教師不能只是一個按部就班完成教學任務的教書匠,而是要具備良好的品質、廣博的知識、較強的組織協調等能力,具有語言美、行為美,從而以其特有的人格魅力和審美形象印在學生的心目中。
4.2營造審美氛圍
美的氛圍本身就是一部立體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化學教科書”。教師要充分利用各種美的因素,在化學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上展現美的內容和形式,使學生感到美的氣息撲面而來,產生求知欲。課的開頭,引人入勝,留下懸念。課的中間,波瀾起伏,開合有度,使學生領略到節奏美和結構美;借助新穎的板書、精美的教具(各種教學媒體,如掛圖、模型、實驗儀器、視頻、動畫等)、生動的語言、優雅的教態等,給學生帶來美的氛圍。課的結尾,余音不絕,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