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2 09:59:1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語篇分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主題性多詞單位;話步;策略;商務英語函電
中圖分類號:H0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1101(2012)02-0049-06
語篇分析通過研究句子銜接、段落結構和篇章結構來解釋語篇的構建理論。語料庫方法提供大量特定類型的語篇,使研究語篇結構和規律的體裁分析成為可能。體裁分析主要研究語篇的交際目的和語言的使用策略,是語篇分析的延伸。語言的使用受語言規則和社會實踐的制約,語言的意義在社會實踐中實現,因此實踐活動的類型也就決定語言使用的類型。一種體裁包含許多具有相同交際目的的事件[1],以話步(move)和策略(step)為基礎的語篇分析認為話步有特定的交際功能和明確的交際目的,策略是實現每一話步的交際手段[2]。與對語言特征進行簡單描述的語篇分析不同,體裁分析力求解釋語篇構建的社會現實性[3-4]和心理認知因素[5-6]。
多詞單位是詞語以兩個及以上詞形在線性維度上的共現,體現了語言運用的預制性和模塊化特征。利用語料庫方法對多詞單位的研究是詞語搭配現象研究的補充。對特殊用途英語的模塊化研究表明多詞單位是語篇內容的組織手段[7]和意義載體[8]。商務英語文本中的多詞單位在詞匯型式、語法型式和搭配型式的限制下表達詞語的語境化意義[9]。
近年來,對商務語篇的研究大致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用體裁分析理論和系統功能語法理論分析商務語篇[10-13]。這些研究主要采用單詞、短語、簡單句和復雜句分析商務語篇的體裁特征和圖式結構,從某種程度上忽視了語言的結伴性;二是利用主題詞(key words)對商務語篇進行分析[14-16],而依靠孤立的主題詞進行語篇分析往往忽略模塊化的主題表達。以上研究對商務語篇教學提供了有益參考,但未能夠解釋多詞單位作為重要的意義載體在語篇信息組織、體裁分析和文體識別方面的作用。多詞單位是詞語的搭配現象,利用多詞單位從搭配角度進行語篇分析可以彌補依靠孤立的主題詞進行語篇分析的不足。如利用主題詞進行商務函電語篇分析,在生成的主題詞表里含有主題詞chamber和commerce,但兩個詞的意義比較孤立,而基于主題性多詞單位的語篇分析則能夠識別和提取多詞單位the chamber of commerce,它形式固定,意義明確,共現頻數高,是商務函電文本中重要的意義載體。本文利用主題性多詞單位對商務英語函電語篇進行分析,旨在揭示商務環境中語言使用者為實現交際目的而選擇的話步和策略,并分析各話步和策略的語言實現形式。研究問題包括:1)在商務語篇體裁的限制下,語言使用者如何選擇話步和策略實現其交際目的;2)各話步和策略的語言實現形式是什么;3)主題性多詞單位對商務英語函電教學的啟示作用。
二、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多詞單位在工作定義上有兩個特征:兩個及以上詞形的共現和重復的頻數。根據工作定義,在語料處理時軟件按照單位長度以標點為中止符在線性維度上從左向右切分并計算每一多詞單位的共現頻數。為了保證數據的真實性和研究結果的可驗證性,本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說明如下:
首先,選擇自建的商務英語函電語料庫(Business English Correspondence Corpus,BECC)作為觀察語料庫。該庫從2005-2010年間國內外公開出版的主要商務英語函電教材中收集了800個獨立、完整的書面語篇。所有語料均為函電教學語篇,具有一定的自然性和代表性;在建庫過程中,按照建立業務關系、詢價與報價、包裝、運輸、付款、保險、異議與理賠共7個主題模塊將語料進行分類,然后掃描并入庫,盡可能保證語料的平衡性和建庫的科學性。該庫有10萬詞次,定性為小型ESP專業教學語料庫,主要應用于課堂教學和研究;同時選用100萬詞次的Brown作為通用英語參照語料庫;
第二,利用Wordsmith Tools分別生成BECC和Brown對應的N(2≤N≤8)詞詞表,通過合并兩個語料庫的N詞詞表,生成Wordlist 1和Wordlist 2。軟件做線性切割并計算每一多詞單位的共現頻數(Frequency≥5);
第三,對比Wordlist 1和Wordlist 2,生成商務英語函電文本中常用的主題性多詞單位(key multi-word units)詞表Wordlist 3。在由多個相同主題語篇構成的語料庫中,表達主題的多詞單位具有超常的共現頻率。通過語料庫對比方法將這些多詞單位提取出來并生成一個詞表,這個詞表就可看作是此類函電語篇的主題性多詞單位詞表。在文本處理中,軟件自動計算高頻共現的多詞單位的“主題值”(Keyness)并應用“對數或然檢驗”(Log Likelihood Test)標識出顯著水平卡方(X2)值。本文中的主題性多詞單位在操作定義上的參數分別設定為Frequency≥5;Keyness≥25;X2
近年來,商務英語獨立學科的發展不斷推進,商務英語語言理論發展也不斷推進,取得了一定的理論研究成果,其中比較顯著的有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的發展為商務英語語言學科的發展提供的理論基礎,對于商務英語學科體系的完善具有極大的推進作用。研究商務英語的功能語言學需要基于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基礎進行框架分析。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的中心觀點是以功能理論指導語言應用的實踐,因此該系統理論最為顯著的特點便是指導性與應用性,對于商務英語的發展具有極高的理論基礎性價值。從系統功能語言學的內容來看,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最大的價值在于其實用性,這也是進行語言功能理論研究的目的與宗旨所在。商務英語研究的功能語言學理論研究能為商務英語語篇與語境研究提供理論框架指導,也能為語言的發展提供支持。系統化的功能語言學理論的發展經過了多重研究與匯總,其中具有多元化的理論特色,為商務英語的發展提供多角度化的理論指導,利于商務英語的多元方向上的發展。就系統化的功能語言理論的內容而言,商務英語功能語言學理論主要包括三大功能概念,分別是概念功能(ideationalfunction)、人際功能(interpersonalfunction)、語篇功能(textualfunction),這三大概念理論相互影響、互為基礎。其中概念功能理論主要包括及物性語言系統、作格性與語態理論三大環節;人際功能理論包括交際背景下交際者角色、交際應用的言語功能、交際語氣及情態、語調等要素;語篇功能涉及到語言語法理論,細化來看可以分為主謂等語法結構、語句信息結構及語句間語義、語境的銜接等內容。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及語篇功能三大功能是相互聯系、互為一體的,而且在功能語言學理論中不存在先后、主次地位上的差別。語言中語句、語場、語式、語旨及語境等要素間的聯系需要以這三種功能為基礎,可以說這三種概念是語言各要素間聯系的基礎與紐帶,同時在理論研究與總結中要注重三大功能理論間互為基礎的關系,切不可將其混為一談或割裂開來,為語言研究中各要素的統一性研究提供整合、系統化的理論基礎。
2商務英語功能語言學中的語篇研究
商務英語作為系統的語言主要是指商務活動中應用的語言,具有一定的行業慣例與應用程序,主要服務于商業目的的實現。語篇研究是商務英語功能語言學研究中的重要環節,但是,目前的語言理論研究中,語篇這一概念在不同的語言理論闡述中存在不同的闡述。語篇概念闡述中被廣泛認可的定義是胡壯麟語篇定義,他將語篇歸納為“在一定語境下不完全受語句結構理論約束而又具有完整語義的自然語言,具體分為書面語與口語”。在商務英語應用過程中,會根據語篇來選擇相應的英語詞匯及語法機構理論等,這便決定了商務英語功能理論研究中語篇研究的重要性與必要行。
2.1語篇體裁與結構構建
語篇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語篇研究中最重要的便是語篇內容準確性構建及語篇結構確定等。該文選擇以外貿銷售合同中的商務英語應用語篇的構建為研究對象,著重分析了商務英語語篇體裁與結構方面的問題,并進行了語言理論總結。2.1.1語篇體裁語篇體裁理論研究中較為典型的成就便是體裁結構潛勢理論與綱要式結構理論兩大理論體系。語篇體裁的確定與語言應用的社會文化范圍因素有關,需要借助一定的綱要或結構來體現,具有一定的結構性與階段性。語篇體裁研究在系統功能語言學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國外語言學家JamesR.Martin將語篇體裁歸納為“說話者進行的有步驟、有目的、有目標的語言行為”,該觀點明確說明了語篇構建目的與語篇體裁確定之間的關系,即語篇構建目的與目標決定了語篇體裁形式的類型,語篇目的具有決定性作用。在選取或確定語篇體裁形式的過程中要注重結合語篇內部組織形式,以語篇構建結構為基礎來確定語篇體裁中的構成成分。語篇體裁研究屬于宏觀層面語篇研究中,也涉及到語篇結構內部的微觀分析,能為語篇綱要式結構的構建提供理論與思路指導。2.1.2語篇結構構建商務英語中外貿銷售合同應用語篇結構構建較為典型,本部分以外貿銷售合同語篇為例分析語篇綱要式結構特點。外貿銷售合同語篇結構構建中需要考慮語域中語旨、語場及語式三要素。語域三要素與語言元功能間存在對應關系(語旨對應的是語言的人際功能,語場對應的是語言的概念功能,語式對應的是語言的語篇功能),語言元功能決定著語言應用過程中詞匯的選取、語式結構的確定等,因此,在語域三要素運作時也會間接關系到語法、語氣及語式結構的選用。語言使用過程中會伴隨語域的變化而發生變化,換句話說,語言使用本質上便是一種語域變體。語域變體一般決定著交際過程中交際內容、交際關系及交際方式等環節,這便決定了語域變體與語旨、語場及語式等三大語域要素間的關系,在語言使用過程中語篇結構會受語域三要素的影響。外貿銷售合同語篇結構分析研究分為宏觀分析與微觀分析。從語場來看,外貿銷售合同語篇結構中包括行業合同要素(具體包括買賣原則、貨號、規格、付款細節等方面);從語旨來看,合同中語篇使用的語言背景是公平、合法、無感彩的;從語式來看,合同語篇中使用的語言須書面語,保證合同語篇風格的正式化。
2.2語篇的體現
語篇作為語言應用過程中的形式基礎,在語篇構建中需要依賴一定的語言或社會文化情景,后借助一定的句法結構與形式來體現。語篇的體現形式是語篇內在意義的外在化,就外貿銷售合同語篇的外在形式體現主要包括合同雙方合法身份的確定、合同簽訂原則、商品數量等細節、附加條款等。就語篇外化形式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幾點特點:語篇內容中還有相關的法律條文與細節;合同雙方需要履行的權利與義務;合同語篇的構建需要以當事人間達成的協議為主要內容,確保雙方的權利。
3商務英語功能語言特色研究
商務英語功能理論研究中語篇研究屬于語義范疇的研究,可以說語篇的存在依賴于一定的語境,以保證語言合理性與合情性。在商務英語功能語言學理論研究中,還涉及到商務英語功能語言特色相關方面的理論研究。就商務英語功能語言學特色化研究中主要借助于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及語篇功能三大元功能間的相互影響運作,具體語言特色分析如下。
3.1語篇功能的分析研究
語篇功能主要是指語句間意義具有貫徹性的整合連接功能,語篇功能是商務語言功能發揮的基礎,具體說來,它能為語言的概念功能與人際功能的實現與發揮提供便利。語言的語篇功能主要體現在語句組織機制內,如語句主謂等語法結構的表述與語句結構形式方面。如常見的外貿銷售合同中的語篇主要是借助于主謂同一的語句結構形式,盡管部分合同語篇中采用簡單的主謂結構句,但是其結構間的規律性不容忽視,而且具有表述意義明確,表達語氣清晰的特點與優勢,已經成為了當前銷售合同的主流語篇風格。
3.2概念功能的分析研究
語言概念功能主要借助于定義要素的形式來進行功能實現。通俗來講,概念功能主要闡釋主客觀現象,概念具有客觀性,具體包括時間、地點、人物等要素的參與,在語言應用能夠增加語言的直觀性與重點性。如在銷售合同中,語言的概念功能可以具體表現為十分明晰的關系或物質過程,在合同語篇中,語言的概念功能發揮的十分到位,能夠為合同簽訂雙方提供十分調理、清晰化的商品信息與法律條文。
3.3人際功能的分析研究
近年來,人際功能的分析研究中針對人際功能發揮中兩大影響要素的特色研究已經成為了語言功能研究的重點。語言人際功能發揮過程中主要包括言語角色需求與給與,給與的語言信息十分豐富,具體包括文字信息、有形勞務及貨物等內容。在外貿合同簽訂過程中,合同簽訂者雙方給與的信息與需求的信息具有對應關系,能夠滿足雙方對各種合法的商業化信息的需求。
4結束語
一、以語篇分析為視角的大學英語閱讀教學
以語篇分析為視角的大學英語閱讀教學是對傳統的基于句子語法的語言教學模式的反叛。它以語篇為基本單位,圍繞語篇的整體內容分析人物性格或事件的緣由,總結中心思想和寫作技巧,分析句子和句子之間、段落和段落之間的銜接與連貫,從而把握語篇的主要內容。以語篇分析為視角的大學英語閱讀教學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展開:微觀結構分析和宏觀結構分析。
(一)微觀結構分析語篇的微觀結構分析主要研究語篇聯接的基本手段及語篇連貫的機制。語篇聯接的基本手段包括語法手段和詞匯銜接,其中語法手段包括照應、省略和替代[1]。1.語法手段a.照應:照應指的是語篇中的一個成分成為另一個成分的參照點。b.省略:省略指的是把語篇中的某個成分省去不再提及,被省略的成分一般能從上下文中找到。作為連句手段,省略使上下句在語義上建立一種相互依賴關系,使語篇緊湊。c.替代:替代指的是用替代詞去取代某一個成分,替代詞只是形式,其語義要從所替代的成分去尋找。替代是一種避免重復的語法手段,也是一種連續句子的手段。[3]例如:Blandfordresistedtheurgetofollowtheyoungerwoman,thoughitwasnoteasytodoso.[2]在這個句子中,前后兩個小句之間的語義銜接是通過替代詞“so”來實現的。2.詞匯銜接詞匯銜接指在語篇中通過詞的重復、同義詞、近義詞、反義詞、上下文等形式的重復或共同出現,使句子關系相互銜接。
(二)宏觀結構分析經過從微觀結構層次上對語篇中的語法手段和詞匯銜接進行分析后,學生基本上可以搞清楚文章中句子的內部關系和句子與句子之間的意義關系,這也就為進一步理解文章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要想深入理解文章的含義,發現作者謀篇布局的結構與意圖,還必須引導學生對語篇進行宏觀結構分析。宏觀結構分析是以文章的整體、層次結構及組織來研究,它可借助一些語篇分析模式來展開。下面將分別對敘述語體結構和論證語體結構舉出一例,以其來展示語篇宏觀結構分析的過程。1.敘述語體結構拉波夫指出,一個完整的敘事語篇應該包括六個組成部分:點題、指向、進展、評議、結局和回應。[4]點題是在敘述故事之前對故事主題的簡明扼要地概括。指向描述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環境及涉及到的人物。進展是故事的主體部分,包括故事的開端、經過和。評議指敘述者對故事發生的原因、經過、結局以及故事發生等方面的評論。結局指故事的最后結果,包括人物的下場,目的的實現或失敗等。回應又稱尾聲,敘述者往往在故事的結尾用一兩句話來照應主題。所以,根據拉波夫的敘事分析模式,一個完整的敘事語篇應該從點題開始,然后從指向到進展再到結局,最后是回應,而評議則貫穿于整個故事之中。但并不是所有的敘事語篇都是由這六個部分組成的,有的敘事沒有點題,有的沒有回應,但必須含有進展和結局。現以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新版大學英語》第三冊中的Unit4:TheWateryPlace這篇文章為例[5],參照拉波夫的敘事語篇分析模式,談談如何對敘述語體結構進行宏觀結構分析。這篇文章是一個科幻故事,作者用第一人稱的口吻講述了兩個金星人到地球的一次失敗的旅行,整個文章一共有48個小段構成。第1段到第3段是文章的“點題”部分,點出了故事的主題“外星人再也不會來地球了”。第4段到第5段是文章的“指向”部分,交代了故事發生的地點是美國愛達荷州一個偏遠的小鎮,主人公是這個小鎮的長官巴特.卡默倫,他是一個沒有耐心的人,每個月的4月14號左右他的脾氣是最煩躁的,因為他要填復雜的稅表;而“我”是卡默倫的助手。“指向”中對于卡默倫性格暴躁的介紹為故事的“進展”埋下了伏筆,預示了外星人和卡默倫非常不愉快的談話過程。第6段到第34段是文章的主體部分“進展”,它主要是以主人公卡默倫和兩個外星人之間的對話展開的。其中,第6段到第11段是故事的開端,“我”親眼目睹了飛碟的降落和兩個外星人的出現而卡默倫根本沒有注意到。第12段到第27段是故事的經過,外星人向卡默倫講述了他們到來的目的。第28段到34段是故事的,因為卡默倫煩躁的脾氣導致了他和外星人談話的沖突升級,直至談話破裂。第35段到第46段是文章的“結局”部分,卡默倫親眼看見外星人乘坐飛碟離開了。第47段到第48段是文章的“回應”部分,作者寫道:“Itwasjustanerror,astupiderror.OnlynowourEarthisnevergoingtohaveanotherVenusianvisitus”,與文章的“點題”部分前后呼應。至于“評議”部分,文章中比比皆是,包括“我”對卡默倫的評價,對外星人的態度和反應,還有對“自己”心理活動的描寫。2.論證語體結構論證語體結構一般由三個主要部分組成:緒論、本論和結論。緒論指議論文的開頭部分,引出文章要論述的中心論題或論點。本論是議論文的主體部分,對問題進行分析、論證或反駁。結論是作者在分析論證的基礎上最后得出的結論部分。[6]現以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新版大學英語》第三冊中的Unit3:TheLandoftheLock這篇文章為例[5],談談如何對論證語體結構進行宏觀結構分析。這篇文章的第1段到第3段屬于緒論部分,作者明確提出自己的觀點“在美國,前門虛掩不落鎖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從文章的第4段一直到第15段,作者開始分析和論證自己的觀點,這是文章的主體部分──本論,作者列舉了美國家庭中新出現的安保裝置像“防盜鎖、防護鏈、電子報警系統”等,然后又分別列舉了美國公司、機場、居住小區和商業人士安保裝置的變化,以此來證明“美國出現了一種充滿不信任和恐懼的新生活氛圍,它已經滲透到了美國人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第16段到第19段是文章的結論部分,作者總結到“我們雖然有了這一切安全措施,但我們或許是人類文明史上最不安全的國民。我們雖然用鎖把恐懼鎖在了外面,但同時我們也把自己鎖在了里面”。
二、結束語
以語篇分析為視角的大學英語閱讀教學是對傳統的基于句子語法的語言教學模式的反叛,它以語篇為基本單位,旨在培養學生的“語篇能力”或“交際能力”。通過對語篇的微觀結構分析,可以讓學生挖掘詞與詞、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深層關系,把握語篇是怎么樣實現語義上的銜接和連貫的,克服了傳統教學法當中對單詞和句子的逐個解釋。另一方面,通過對語篇的宏觀結構分析,可以讓學生把握文章的框架結構,發現作者謀篇布局的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含義。與傳統的基于句子語法的語言教學模式相比,語篇分析理論為大學英語閱讀教學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和思路,它不僅能有效地幫助老師提高教學效果,同時也能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和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作者:劉俊英 單位:河南科技學院外國語學院
【Key words】Genre; Genre Analysis; Genre Pedagogy
體裁(genre)是一種社會交際活動的分類,與一個社會的政治、文化結構和慣例緊密相關(Kress,1985)。體裁分析是語篇分析的新發展,其根本宗旨是研究語篇的交際目的和語言使用策略。該分析法超越了語言的表層描述,注重探討語篇的宏觀結構及其交際功能,試圖解釋特定語篇所具有的認知結構。
體裁和體裁分析理論越來越多地應用于語言教學中,“體裁教學法” 成為二語教學領域的研究熱點。本文就其理論依據和教學模式進行探討,以期為語言教學實踐提供參考。
一、理論依據
1.體裁。“體裁”最早被用于文學和修辭學研究,后來人種學家將其引入語言學研究領域。在語言學領域中語言學家們對“體裁”的概念進行了詳盡的界定。目前國外從事體裁理論研究主要有三個學派:以Swales,Bhatia為代表的特殊目的英語學派(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ESP),以Halliday,Martin為代表的系統功能學派(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 School,SFL )和以Miller,Berkenkotter & Huckin(1993)為代表的北美新修辭學派(North Rhetoric)(依次簡稱ESP學派,SFL學派和NR學派)。
ESP學派中的Swales最早對體裁做出界定,認為“體裁”是一組具有共同交際目的的交際事件。這一定義又被Bhatia進一步闡釋為:(1)體裁是一種可辨認的交際事件;(2)體裁不是一般的交際事件,而是一種內部結構特征鮮明、高度約定俗成的交際事件;(3)在建構語篇時,我們必須遵循某種特定體裁所要求的慣例;(4)盡管體裁有其慣例和制約性,內行人仍可在體裁規定的框架內傳達個人的意圖或交際目的。
SFL學派中的Martin 認為體裁是“一種有步驟的、以交際目的為導向的、某一特定文化成員參與的社會交往過程”。Eggins把體裁定義為“使用語言達到的有步驟、有目的的活動類型”,他認為“在我們的文化中有多少種已被承認的社會行為就有多少種類型的體裁”。
NR學派的Miller認為體裁是“社會行為”,在“作為社會生活的體裁”一文中,她指出“體裁不是分類的形式名稱,而是一種社會活動,它是建立在典型修辭活動上的、規約的語篇分類”。
三個學派對體裁的界定在本質上一致,即交際目的決定體裁的存在,同一體裁的語篇具有基本一致的圖式結構。然而,由于文化因素或語篇變量的不同,屬于同一體裁的語篇仍存在某些差異,使用者可以在不破壞其基本結構的原則下發揮創造性,創作出符合特定情景的語篇。
2.體裁分析。體裁分析是多學科交叉研究的產物,既涉及文體分析,又涉及語篇分析,其根本宗旨是研究交際目的和語言使用策略。體裁分析超越了對語篇語言特征的表層描述,力求解釋語篇建構的理據,揭示實現交際目的的特殊方式和語篇建構的規范性。所以,體裁分析最顯著的特征在于它的解釋性。體裁分析將語言學、社會學和心理學方法緊密結合起來:語言學分析方法主要用來描述語篇的體裁特點;社會學方法則把語篇作為社會現象和社會行為來研究,探討語篇的社會性和規范性以及影響語篇的社會文化因素;心理學方法分析語篇的認知結構和構建策略,探討特定的交際目的在語篇中實現的理據。因此,體裁分析不僅關注語篇的語言特征的描述,更重視解釋語篇的構建理據,探討語篇背后蘊含的社會、文化和認知因素。
二、體裁教學法
體裁教學法是把體裁和體裁分析理論運用到課堂語言教學中,圍繞語篇的圖式結構開展教學活動。其目的是培養學生的體裁能力(genre competence),使學生認識到語篇不僅是一種語言建構,更是一種社會意義建構。體裁教法根本宗旨是讓學生掌握語篇的圖式結構,又能理解語篇的建構過程,以幫助他們理解或創作屬于某一體裁的語篇。
對于體裁教學法,尤其是顯性教學(explicit teaching),三個學派持不同的觀點。NR學派大多數研究者反對顯性教學,認為體裁在課堂上是難以捕捉、不可學得的,教師的顯性教學會限制學生的創造性,學生的體裁意識可通過大量接觸同類體裁的語篇而不斷滲透獲得。體裁知識與得體的交際行為不是通過課堂指導學得的,是在參與日常活動和職業生活中自然習得的。因此,基于該學派的理論主張的教學活動受到限制。
另外兩個學派的教學理念則恰好相反。ESP學派主張顯性教學,認為那些尚未滲透到目標文化中的二語學生,必須通過有效的體裁教學才能了解體裁規約。這一學派的教學通過對專門用途英語的語篇進行體裁分析,引導學生掌握語篇的宏觀結構和語言資源特征。SFL學派也支持顯性體裁教學,該學派研究者認為,體裁教學的目的就是解釋語言是如何表達意義的,只有顯性教學才能幫助學生掌握各類體裁。因此,學生需要教師通過范文分析有計劃、分步驟地引導才能掌握語篇。Martin等人設計出“Teaching-Learning Cycle”教學模式,該模式分為三個階段:示范分析(Modeling)、共同協商寫作(Joint negotiation of text)、獨立創作(Independent construction of text)。整個過程涉及大量的師生和生生間的交往活動,通過理解語言、分析語言、運用語言,討論語篇產生的社會文化語境、交際目的、構篇機制、語法修辭等特點。這些教學活動涉及大量的語言輸入,有效地促進學習者的語言輸出。
三、體裁教學法的綜合評價
從實踐應用層面可以看出,將體裁理念應用語言課堂教學的,實踐效果顯著。然而,該教學模式也存在著不足。
1.體裁教學法的優點。(1)體裁教學法可以使學習者認識到不同體裁的的語篇具有不同的結構。該教學法提供相對固定的語言模式,對閱讀和寫作教學有重要的意義。如學生可根據不同體裁的圖式結構,很快抓住語篇的框架,同時可以模仿圖示結構來組織新語篇。(2)體裁教學不僅注重語言知識的學習,也關注語言符號與語境之間的關系以及它們所表達的意義。將語篇建構過程看做是一種社會行為,更加注重語言資源的社會性。(3)體裁教學法模式中師生之間、學習者之間的協作有利于創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全面提高學習者的人文素質,可更好地實施素質教育。
關鍵詞:新課標 趣味 詞匯 限時讀
中圖分類號: G633.4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4)10-0117-01
新課標向每一位教育教學工作者提出了新要求、新標準及新理念。教師應不斷提高專業水平及自身素質,利用現代化教育技術,開辟學習和運用英語的新途徑。課堂教育教學要面對全體學生,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在生活及學習中力求關注學生的情感,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更主要的是加強對學生學習策略的引導,提高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自主學習能力。
作為從事中學英語教學長達十多年的普通一員,在科技競爭愈益激烈,教育理念不斷更新的環境下,如何全新地去面對教與學?尤其是眾多學生倍加關注而又一籌莫展的閱讀理解問題?帶著這一點,筆者進行了大量的嘗試與探究。下面不妨拋磚引玉,談談自己的切身感受,與諸位同仁共勉。
1 詞匯競賽閱讀教學法
很多時候學生苦于詞匯量偏少,閱讀過程障礙過多,從而大大影響了閱讀速度和通篇理解。中考對學生的詞匯量要求越來越高,能否攻下這一關,決定著中考這一科的成敗,決定著學生將來的前途與命運。經過積極的探索與實踐,我認為采用競賽法幫助他們豐富和拓寬詞匯量,既能鍛煉他們的反應能力,又能提高記憶效率。具體方法是采用各小組寫的形式或男女生之間的對抗賽。要求后面一個單詞的第一個字母必須與前面單詞的最后一個字母相同,看哪個小組寫的既多又準。
例如:scale一employer一retell一landmark一kilogram一merchant一technology
課堂競賽活躍了學生的身心,增強了學科的趣味性,促進了全體學生的參與、競爭意識,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增強了其速記強記能力。同時教師的情緒高漲,師生之間產生了強烈的共鳴。一段時間下來,學生的詞匯量豐富了,讀起文章來,不再象往常那樣蝸牛行了。
2 獨立限時閱讀教學法
中考實際上考查的是學生的自主能力與速度。在歷年的中考送考中,老師在與考生交流考試情況時,學生的普遍反映是時間緊,任務重。試卷中幾篇閱讀理解讀下來,時間便所剩無幾。以至于最終不是錯過了書面表達,就是拋下了短文改錯。能抓的分因時間所限而不得不忍痛割舍,那時才意識到平時限時讀的必要及重要性。
在這方面,傳統的做法采用的是放羊式:老師將幾篇文章布置下去,不關心學生究竟讀不讀,在多長時間內讀完,課堂上簡要地說說文章的大意,最后核對一下文章的答案便大功告成。從不分析、查找每一道閱讀題答案的來源和出處,學生上課如聽天書,不知所云,收獲甚微。這與新課標對此項的相關要求著實大相徑庭、相去甚遠。久而久之,學生便養成了依賴、懶散、厭學、拖拉的壞習慣,到了考場便會腳忙手亂起來。
針對這一點,從一開始,無論課堂課后,應當讓學生養成獨立、限時作業的好習慣,使其一直處于考試的氛圍中。此外,在閱讀過程中,應強調讓學生自己到文章中去找關鍵詞、關鍵句、關鍵段;做到有的放矢、有理有據,進而增強其自主分析、綜合及判斷能力。經過大量的限時讀,學生在語言綜合運用能力、語感及語速諸方面較前均有長足進步。這時,他們終于意識到老師要求自己限時讀的良苦用心,嘗到了限時讀的甜頭,好的閱讀習慣就這樣養成了。
3 語篇分析閱讀教學法
3.1語篇知識和語篇分析的關系
中學生的語篇知識實際上必須與語篇分析理解能力平行發展。語篇分析理解活動是語篇知識的實際運用;語篇知識是語篇分析活動的前提。語篇分析的具體內容包括:①領悟和運用句法;②領悟和運用邏輯表達手段;③領悟和運用修辭手段;④領悟和運用篇章組織手段;⑤領悟和運用文體。
3.2語篇分析與閱讀教學
語篇理論下的閱讀教學,包括對語篇層次進行外部分析和內部分析。語篇層次的外部分析,從語場(field)、語旨(tenor)和語式(mode)著手。語場指發生的事情,進行的社會活動和交流的內容,與概念功能(conceptional function)相關。語旨指的是參加者間的人際關系及語言在特定語境中的使用目的,與人際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相關。語式指的是在特定語境中使用何種方式來表達意思和傳達信息,與語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相關[cf. Halliday(1973)在Explorations in the Function of language]。從教學角度看,就是把文章作為整體,從文章的層次結構和內容上人手,要求學生掌握文章所傳遞的主要信息。
語篇層次的內部分析,是對實現語篇的語言手段展開分析。具體包括語句、語篇、語義、修辭文體及信息結構。側重培養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和交際能力。
語篇分析法的學習,將會對學生完型填空、閱讀理解能力的加強與提高,有著現實的指導意義。實踐已經證明,語篇分析能力較強的學生對于完型填空上下文的聯系、文章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邏輯關系;表層及深層含義、語法意義上詞組與句法搭配等均有一個較為全面的、深刻的認識和把握。這與不注重或不進行語篇分析的學生在次項的得分高低方面會形成鮮明的對比。
4 結論
詞匯競賽閱讀教學法、獨立限時閱讀教學法、語篇分析閱讀教學法是筆者在長期英語閱讀教學實踐中的切身感悟。這些方法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教學階段等教學情況靈活把握。在可能的情況下,最好選擇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融知識性與趣味性為一體的、可讀性比較強的課外閱讀材料供學生訓練,使其感到閱讀理解是一種享受。不是呆板、被動地“讀”文章,而是主動、愉快地“欣賞”文章。良好的閱讀習慣,切合實際的閱讀途徑,會使人受益終生。在此基礎上,盡可能地放飛學生的思想,教會他們自主分析、綜合、判斷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以期在考試限定的時間內,以強語感、高速度,厚積薄發,教學雙收。
參考文獻:
[1]胡壯麟,劉潤清,李延福.語言學教程[M].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8.
[2]張維友.英語詞匯學[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7.
內容提要:主位理論應用于英漢語篇翻譯研究集中體現在四大方面,即主位作為語篇翻譯單位的研究、主位結構在英漢翻譯中的轉換研究、主位推進在語篇翻譯中的作用研究和主位推進模式在語篇翻譯中的轉換研究。本文在對不同時期國內外學者的相關研究進行總結和簡要評述的基礎上,認為應加強實證性的研究,在描寫譯學的總體框架下對英漢語篇翻譯過程中主位結構和主位推進模式的轉換進行深入細致的觀察和描寫,基于大型語料來探討和總結這種轉換規律。
一、引言
隨著篇章語言學的興起并引入到翻譯研究中,語篇逐漸成為翻譯實踐和翻譯研究的關注點。“主位”作為一個在語篇的大背景下針對小句結構進行描述時的重要概念,被廣泛地應用到語篇翻譯研究中。對不同時期國內外學者的相關研究進行總結和簡要的評述,可以幫助我們對此有一個概略性的認識,并啟發人們對此作出新的深入思考。主位理論應用于英漢語篇翻譯研究集中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二、主位結構與語篇翻譯研究
根據布拉格學派的創始人馬泰休斯(Mathesius)提出的句子實義切分法,每個句子都可以從語言交際功能的角度劃分為主位(Theme)和述位(Rheme)兩個語義組成部分。后來系統功能語言學派的代表人物韓禮德(Halliday)接受并發展了這一理論。Halliday和Thompson均認為任何句子或話語從交際功能的角度都可以分為主位和述位兩個部分。“主位是小句信息的出發點,是小句所關心的成分;述位則是對主位的陳述,是圍繞主位而展開的內容。”主位和述位構成主位結構,主位結構的基本單位是小句。Halliday認為主位結構是一個重要的結構性語篇特征和語篇的結構性銜接手段之一。方琰、艾曉霞將系統功能語法中的主位結構理論應用于漢語研究并探討了漢語語篇中的主位結構。研究主位和主位結構的意義在于了解信息在語句中的分布情況及其體現出的交際功能和句子的內部結構。事實上每個語篇都可以看作是一個主位的序列,在結構形式上表現為主位的相互銜接和層層推進。主位的選擇決定了語篇的信息起點和發展方向,主位和述位組成適當的推進模式,體現了語篇的結構框架并有效地傳遞語篇的信息。小句主位還具有銜接上下文的作用,作者通過對主位成分的選擇引導讀者對語篇進行連貫的解讀。由于翻譯時兩種語言之間的轉換通常發生在小句的層面上,因此主位對于語篇翻譯中句子的分析、轉換和構建以及語篇的銜接和連貫都具有重要意義,在翻譯過程中將其作為翻譯單位應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譯者首先通過主位、述位所包含的已知信息和新信息來了解源語語篇中句子信息的分布情況,以及它們在語篇中的地位與作用,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語言轉換;而且在譯語語篇的構建過程中,選用什么成分充當主位會影響到譯文的句子結構以及上下文的銜接與連貫。徐盛桓最早就主、述位和英漢翻譯問題進行了探討,認為主位、述位的理論有助于更精確地理解原文,指導翻譯實踐。楊信彰從主位角度探討了英漢翻譯中的意義等值問題,認為與英語原文相比,漢語譯文中出現的主位錯位會破壞原文的信息結構,影響原文和譯文之間意義傳遞的效度。劉士聰、余東根據主/述位切分和翻譯思維的特點,提出以主/述位作為翻譯單位,對原文進行分析和轉換。認為以主/述位作為翻譯單位,對譯文句子的構建有直接幫助,同時也注意到了它本身的形式特點及其在語篇中的銜接功能,特別是它在翻譯過程中的可操作性。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以主、述位作為翻譯單位還必須考慮到語篇中信息的層層推進和發展,否則就無異于以句子作為翻譯單位。由于語篇中小句所承載的信息是不斷地向前推進和發展的,進而構成段落和篇章,以語篇為視角研究翻譯,就必須考慮到主位推進以及由此形成的語篇宏觀組織結構,體現出語篇的連貫性和動態性,而不能僅僅停留在主、述位的層面上。
三、主位結構在英漢翻譯中的轉換研究
既然主位和主位結構對于理解源語語篇和構建譯語語篇具有如此重要的意義,英漢翻譯轉換時如果能夠保留原文的主、述位結構當然很好。然而,在實際的翻譯過程中不是總能做到,因為兩種語言在句子結構和表達方式上都有各自的特點,在這種情況下,譯者應該尊重不同語言的表達習慣并進行適當的主位結構轉換。根據美國語言學家李訥和湯普森提出的新的語言類型學的觀點,英語是主語突出的(subject-prominent)語言,漢語是話題突出的(topic-prominent)語言。作為一種主語突出的語言,英語中的主位在大部分情況下和主語重合。“一般情況下,除標記性主位以外,英語的主位結構和主謂結構具有極高的相關性。同時主位與述位的區別在很大程度上與傳統語法中主語與謂語的區別相同。”而漢語作為一種話題突出的語言,句子大多不具備像英語中那樣明確的形式結構特征,常常是以意合組織在一起,以話題為中心輔以評論的句子大量存在。“漢語句子從本質上講是一種以‘話題+評論’為鋪排格局的語義結構,漢語的主位基本上就是話題。”而且漢語中的主位不局限于小句,有時既有小句主位,又有句子主位。英漢語在主位結構上的這種差異是英漢語篇翻譯轉換過程中需要慎重考慮的因素,將其應用于英漢語篇翻譯研究集中體現在主位結構在英漢翻譯中的相互轉換規律。Baker認為由于不同語言之間在句法結構上的差異,譯者無法總能保留原文的主位結構,重要的是譯文要有自身的語篇組織發展方式并具有連貫性,并且不損害原文的信息結構。她還特別探討了英語中的主位與漢語中的話題之間的關系以及如何英譯這種“話題+評論”結構。Fawcett認為有些語言之間在翻譯轉換時可以完好地保留主位結構,而在其它一些語言之間卻無法做到,因此譯者不能盲目復制原文的主位結構,應該知道在譯語中借助何種手段以達到原文主位結構的語篇效果。Ghadessy&Gao首次通過計量研究方法對比分析了英語文本中的主位結構與其在漢語譯文中的轉換情況,認為英漢語篇在翻譯轉換時主位之間具有較高的相似性。
王桂珍在比較主語、主題和主位的基礎上詳細討論了漢語句子主題的英譯,認為漢語的主題主語句多用轉移和補加的方式進行英譯,應根據英語的句法結構來選定句子的主語及語序。李運興把“主位”概念應用于英漢翻譯研究,描寫發生在小句主位上的語際轉換現象。并針對英漢兩種語言在主位結構上的兩大差異,結合語料探討了英漢互譯中英語主語主位與漢語話題主位之間的相互轉換,以及漢語空位主位上的隱性成分在英譯中的顯性化處理,使之成為英語小句中的主語主位。楊明基于“英語是主謂結構的語言、漢語是注重話題的語言”這一理論基礎,分別討論了英譯漢和漢譯英中的主位與話題。認為主位問題在英譯漢中往往具體體現在如何把英語中的主語轉換成漢語中的話題,在翻譯中需要重新安排主位,確立話題;漢譯英往往具體體現在如何把漢語中的話題模式轉換成英語中的主謂結構模式,同時相應地轉換原文與譯文的主位與述位。王俊華認為在英漢翻譯中要處理好兩種語言之間的主位、述位轉換問題,就是要處理好英漢語言中的“主語+謂語”和“話題+評論”的適當轉換問題。成麗芳認為漢譯英時影響譯文質量的重要一步是主語的確定,提出要增強超句意識、以句群或語段為操作單位、分析主位結構、利用主位推進來恰當地選擇和確定主語。(說明:此節是在綜述他人的研究,而這些研究者區分了英語的主位和漢語的話題,故綜述時只能保留這些術語。)上述學者將語篇分析理論中的主位和主位結構應用于語篇翻譯研究,描述了英漢翻譯轉換過程中發生在語篇內小句主位上的轉換現象,并結合語料探討了英漢語篇翻譯過程中主位結構轉換的規律。當然,這些結論尚需更多的語料來印證、改進和深化,以期對翻譯實踐具有更強的解釋力和理論上的指導。
四、主位推進在語篇翻譯中的作用研究
當一組有意義的句子構成一個連貫的語篇時,小句的主、述位之間會發生某種聯系和變化,并推動著語篇的有序發展,這種聯系和變化被稱之為主位推進(ThematicProgression)。捷克語言學家Danes首次提出了“主位推進”這一概念,他認為“主位推進是指語句主位的選擇和排列,它們的相互關系和領屬層次,以及它們與上一級語篇單位(如段落、章節等)的超主位、整個語篇和情景的關系”[22]。主位推進是語篇的一種重要組織結構,也是語篇銜接與連貫的一種重要手段,而且構成語篇中信息傳遞與延伸的重要途徑。每個語篇都可以看成是一個主位的序列,在結構形式上表現為主位的銜接與推進,“隨著各句主位的向前推進,整個語篇逐步展開,直至形成一個能表達某一完整意義的整體”。Hatim指出主位推進是翻譯過程中解讀語篇、分析語篇組織結構的一個潛在的有用工具,并把主位推進模式與語篇類型(texttype)聯系起來。Papegaaij&Schubert[25]在探討翻譯中的語篇連貫時指出,恰當的主位推進有助于譯文連貫的構建。王斌是國內較早通過主位推進來探討翻譯問題的學者,他指出了主位推進在英譯漢中的解構功能和在漢譯英中的結構功能。趙小品、胡梅紅以主位推進和銜接理論為指導,探討了在以語篇為翻譯單位的漢譯英中,如何從結構層次上和語法詞匯層次上來加強語篇的銜接和連貫。認為主位推進模式構成譯文語篇的框架結構,銜接手段則加強語篇語義的聯系和實現語篇語義的連貫,在漢譯英中應當把兩者結合起來。以主位推進為切入點探討語篇翻譯還應該考慮到語篇語義的連貫。翻譯就是兩種語言之間以語義為基礎的轉換活動,主、述位的銜接所形成的主位推進只是語篇表層的銜接,而語篇的內在聯系體現在語義的連貫上,因此必須把語篇通過主位推進所構建的形式上的銜接與語篇的內在語義連貫結合起來。
五、主位推進模式在語篇翻譯中的轉換研究
雖然語篇的體裁、類型多種多樣,語篇中的主、述位的銜接千變萬化,但語篇中的主位推進又是有規律可循的。國內外許多研究者都在探討語篇結構的基礎上歸納了各自不同的主位推進模式。Danes提出了常見的五種主位推進模式,目前常見的分類還有:徐盛桓提出的四種主位推進模式;黃衍總結的七種主位推進模式;黃國文歸納的六種主位推進模式;胡壯麟提出的三種主位推進模式以及朱永生歸納的四種主位推進模式。語篇中各句之間主、述位的聯系和發展就是基本按照上述幾種基本模式逐步推進的。主位推進模式是語篇中語言材料的排列組合形式,是語篇中小句匯合成篇的信息流動與走向,是實現語篇功能的一種重要手段,它不僅可以幫助作者有效地生成語篇,也有助于譯者準確地解讀語篇。主位推進模式體現了語篇的結構框架和整體走向,反映了作者的謀篇方式和交際意圖,是譯者解讀原文和構建譯文時的重要參照,因此是語篇翻譯中需要著重考慮的一個因素。研究表明,一般情況下譯者都在譯語語篇中較好地保留了源語語篇的主位推進模式,因為在翻譯實踐中譯者總是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參照原文的主位推進模式。譯文在主位推進模式方面應盡量與原文保持一致,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我們要以犧牲譯語語篇的語義連貫為代價來模仿源語語篇的主位推進模式,主位推進模式的保留必須以不扭曲譯語語篇為基本前提。
由于英漢兩種語言分屬不同的語系,在句法結構和表達方式上各有自己的特點,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語篇翻譯中原文主位推進模式的保留。鑒于英漢兩種語言之間的差異,當語篇翻譯中無法直接保留原文的主位推進模式時,應在符合譯語規范的前提下適當調整或重新建構譯語語篇的主位推進模式。Ventola探討了英語和德語中的科技語篇在翻譯過程中主位推進模式的轉換情況。Hatim&Mason認為主位推進模式總是為特定語篇中的整體修辭意圖服務的,它作為語篇結構的一個方面在譯者構建譯文時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他們還把主位推進模式與語篇體裁(genre)聯系起來,指出特定的語篇體裁總是傾向于選擇某種特定的主位推進模式,譯者應該對此有所了解并設法在譯文中加以再現。張道振認為翻譯中對原文主位推進模式的保留或重建不僅僅是保持譯文銜接和連貫的問題。文學語篇的特殊性使主位推進模式也往往承載著原作者的詩學意圖和審美傾向,小說翻譯中保留原文的主位推進模式不僅有利于建構相似于原文的連貫模式和創造類似原作的藝術效果,更重要的是要傳達原作者的詩學意圖。劉富麗認為在語篇翻譯中,源語語篇句群中各個小句的主位推進模式所體現的語篇目的和整體語篇效果,要求譯者必須在譯文中再現或重建原文的主位推進模式以求達到與原文相近的語篇效果。同時她認為“從嚴格意義上講在漢語譯文中保留英語語篇的主位推進模式的可能性并不大,”在無法保留源語語篇主位推進模式的情況下,順應譯語的主位推進規范才能構建出銜接得當、語義連貫的譯文,再現原文信息結構所產生的交際效果。從目前的研究成果可以總結出英漢語篇翻譯過程中主位推進模式的三種轉換情況,即在譯語語篇中直接保留、適當調整和重新建構源語語篇的主位推進模式。應當指出,目前將主位推進模式應用于語篇翻譯研究中的探討多為理論上的思辨,輔以少量例證,這種經驗式的研究不利于準確觀察和有效描述翻譯過程中實際發生的語際轉換規律。今后還應在較大規模語料的基礎上進行更加深入細致的考察,對語篇翻譯中主位推進模式的調整和重建的情況進一步分類,使之細化;在對其進行理論上的解釋時還要考慮到譯者的主體性等因素。
六、發展趨勢
盡管將主位理論應用于語篇翻譯研究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深化了對主位理論和英漢翻譯轉換過程的認識,但是不難發現目前的研究多為經驗式的,即對其進行理論上的思辨并輔以例證,而缺少實證性的研究,這不利于基于大型語料來觀察和總結翻譯中的普遍規律。因此,應從規定性的研究轉向描寫性的研究,在描寫譯學的總體框架下對英漢語篇翻譯過程中主位結構和主位推進模式的轉換進行深入細致的全面描寫。首先要合理地選取語料,并且語料的數量要足夠大以確保觀察的充分性;然后就實際翻譯文本中發生的具體轉換現象進行全面的統計和系統的分類并逐一分析,以保證描寫的充分性;最后要在認真觀察和充分描寫的基礎上說明轉換中的規則現象和不規則現象,總結轉換規律,分析轉換過程中的各種制約因素,并從理論上作出闡述,盡量做到解釋的充分性。在充分觀察、描寫和解釋的基礎上深入探討英漢語篇翻譯中主位結構和主位推進模式的轉換規律,并在翻譯實踐中驗證這些規律,必將大大推動這一領域的研究。
參考文獻:
[1][3][4]Halliday,M.A.K..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2ndedition)[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0:37-38,38,334.[2]Thompson,G.IntroducingFunctionalGrammar[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0:119.
[5]方琰,艾曉霞.漢語語篇主位進程結構分析[J].外語研究,1995,(2),20-24.
[6][29]徐盛桓.主位和述位[J].外語教學與研究,1982,(1),8-9,3-4.
[7]楊信彰.從主位看英漢翻譯中的意義等值問題[J].外國語學院學報,1996,(1),44-48.
[8]劉士聰,余東.試論以主/述位作翻譯單位[J].外國語,2000,(3),61-66.
[9]Li,C.N.Subjectandtopic:anewtypologyoflanguage[A],inC.N.Li(ed.),SubjectandTopic[C].London:AcademicPress,1976:457-490.
[10]Li,C.N.&S.A,Thompson.MandarinChinese:AFunctionalReferenceGrammar[M].Berkeley: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81.
[11][13]Baker,M.InOtherWords:ACoursebookonTranslation[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0:123,141-144.
[12]李運興.語篇翻譯引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200.
[14]Fawcett,P.TranslationandLanguage:LinguisticTheoriesExplained[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7:85-90.
[15]Ghadessy,M.&Gao,Y.Smallcorporaandtranslation:Compar-ingthematicorganizationintwolanguages[A],inM.Ghadessy,A.Henry&R.L.Roseberry(eds.),SmallCorpusStudiesandElt:TheoryandPractice[C].Amsterdam:JohnBenjamins,2001:335-362.
[16]王桂珍.主題、主位與漢語句子主題的英譯[J].現代外語,1996,(4),46-50.[17]李運興.“主位”概念在翻譯研究中的應用[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7),19-22.
[18]楊明.英譯漢中的主位與話題[J].外語學刊,2003,(3),84-88.
[19]楊明.漢譯英中的主題、主語與主位[J].山東外語教學,2006,(3),23-28.
[20]王俊華.主位、主語和話題──論三者在英漢翻譯中的關系及其相互轉換[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6,(1),24-27.
[21]成麗芳.超句意識、主位結構與漢譯英主語的確定[J].中國科技翻譯,2006,(2),16-18.
[22][28]Danes,F.Functionalsentenceperspectiveandtheorganizationofthetext[A],inF.Danes(ed.),PapersonFunctionalSentencePerspective[C].TheHague:Mouton,1974:114,118-119.
[23]朱永生,嚴世清.系統功能語言學多維思考[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102-103.[24]Hatim,municationAcrossCultures:TranslationTheoryandContrastiveTextLinguistics[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1:80-85.
[25]Papegaaij,B.&K,Schubert.TextCoherenceinTranslation[M].Dordrecht:Foris,1988.[26]王斌.主位推進的翻譯解構與結構功能[J].中國翻譯,2000,(1),35-37.
[27]趙小品,胡梅紅.主位推進與銜接手段在漢譯英中的應用[J].山東外語教學,2003,(3),76-80.
[30]黃衍.試論英語主位和述位[J].外國語,1985,(5),34-35.
[31]黃國文.語篇分析概要[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81-85.
[32]胡壯麟.語篇的銜接與連貫[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4:144-145.
[33]朱永生.主位推進模式與語篇分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5,(3),7.
[34]Ventola,E.Thematicdevelopmentandtranslation[A],inM.Ghadessy(ed.),ThematicDevelopmentinEnglishTexts[C].London:Pinter,1995:85-104.
[35]Hatim,B.&I,Mason.DiscourseandtheTranslator[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1:217-222.
關鍵詞: 功能文體學 語法隱喻 新聞英語 文體特征
1.功能文體學
文體有狹義和廣義的兩種理解狹義的文體指文學文體,其中包括文學語言不同于其他文體的藝術特征、作者個人的語言習慣和表現方式,以及某個文學流派的語言風格等。廣義的文體指的是包括文學在內的所有語言變體,即語體或稱語域,如新聞、法律、商務語體等。這里所說的文體是指狹義的文體即文學文體。功能文體學應用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進行文學文體的分析,有其深厚的語言理論基礎。
2.語法隱喻
語法隱喻有廣義和狹義之別。廣義的語法隱喻指所有與語法術語有關的隱喻,包括古希臘時期以現實世界喻語法術語,以及中世紀以語法隱喻現實世界。狹義語法隱喻特指Halliday的功能語言學內的包括情態隱喻在內的語法層面上的隱喻現象。本文在狹義語法隱喻理論框架內進行討論,從韓禮德三大純理功能出發,分析語法隱喻的三種類型在科技英語中的分布特征及其對語篇分析的意義。
2.1概念隱喻在新聞英語中的文體
概念功能指人們用語言來談論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經歷,描述周圍所發生的事件或情形。其主要體現形式為“及物性”系統。概念語法隱喻在科技英語中的表現之一是“及物性”系統中的各個過程的隱喻化,隨著隱喻化的出現,過程也相應發生了變化,一個過程可以隱喻化為另一個過程。同時,隨著過程的變化,過程中的參與者、環境等功能角色也發生相應的變化;隨著功能角色的變化,它們在詞匯語法層的體現形式也發生相應的變化。概念隱喻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將經驗意義抽象化。
由此可見,新聞報道的語場是對作者認為具有某種新聞價值的社會實踐進行報道。這一語境特征,加上新聞寫作的時間限制,使作者在正文中較少使用名詞化。但在標題和副題中,為了節省版面,同時也為了更加醒目,作者有時也使用名詞化。
2.2人際隱喻在新聞英語中的文體
人際功能指的是人們用語言和他人交往,建立和保持人際關系,用語言影響他人的行為,同時用語言來表達對世界的看法甚至改變世界。人際功能在語篇中體現為語氣和情態兩個系統。
一是語氣系統中的語法隱喻。語氣系統的功能是表達人們希望通過講話所達到的目的。在新聞英語語篇分析中,僅僅注重語言的形式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分析形式所體現的意義或功能。發話者選擇語氣的隱喻形式,不僅本身是有意義的,還是發話者在交際活動中作出的適宜的文體選擇。導致發話者作出不同選擇的因素可能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說話者的角色、態度、會話雙方的權力關系、親密或熟悉程度等。
二是情態系統中的語法隱喻。情態系統是發話者表達自己對事物態度和看法的語義系統。歸一性是作出肯定或否定的選擇,然而在肯定與否定兩極之間還有一種中間程度,就是情態。情態包括可能性和經常性。根據交換物的不同所涉及的不同情態意義,英語的情態系統可分為情態和意態。為達到某種特殊的目的或效果,發話者有時會故意采用情態的明確主觀隱喻形式,強調自己的看法或判斷的不確定性。有時這種明確的主觀取向也反映出會話雙方的權力關系或情感卷入程度。
語篇中的情態隱喻在形成過程中要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其一,社會因素。其二,認知因素。兩個因素在語篇情態系統的建構過程中相互作用。新聞報導作為一種特殊的體裁更能充分地說明這兩個因素的作用。
2.3語篇隱喻在新聞英語中的文體
語篇功能是與概念和人際功能同樣重要的一種純理功能(即元功能),它與概念、人際純理功能是三位一體的關系。語篇功能是語言所具有的創造語篇,使其與語境――交際場景及前文相關聯的功能。說話人將詞和句組成適合于特定語境的完整語篇,語篇具有完整性、一致性和銜接性。
信息結構的一致式分布為“已知信息+新信息”。當作者用分裂局或擬式分裂句將新信息移至句首,或通過對比重讀、斜體或大寫等音系或書段賦予小句中其他成分以新信息地位時,就構成隱喻式新信息,以凸顯相關信息。
新聞報道,尤其是其中的引述語,具有更多口語體的特征,主要依靠音系手段來體現語篇隱喻。
3.結語
系統功能語法對語法隱喻的研究,一般只關注其純理功能和詞匯語法結構,很少涉及其文體區分功能。語法隱喻作為一種特殊的語言現象,在新聞英語語篇中表現出其自身的一些特點,對新聞英語語篇中概念隱喻、人際隱喻和語篇隱喻分布及其特點的分析,有助于我們進一步深刻了解新聞英語作為一種重要的功能變體的語篇特征。
參考文獻:
[1]劉承宇.語法隱喻的文體價值[J].現代外語,2003(2).
[2]張德祿.功能文體學[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
[3]胡壯麟等.系統功能語言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4]范文芳.英語語氣隱喻[J].外國語,2000(4).
[關鍵詞]主位推進模式 句子
一、主位推進模式
主位(Theme)和述位(Rheme)最初是由布拉格學派信息結構理論創始人――捷克語言學家馬泰修斯(Mathesius)于1939年在他的《功能句子觀》(Functional Sentence Perspective)中提出來的。他指出,在一個句子中,主位是句子中的先說部分,述位為句子中的后說部分。一般來說,主位表示已知信息,述位表示新信息。每一個句子都有自己的主位結構,當某個句子單獨存在時,由于沒有上下文,它的主位和述位是已確定的,孤立的,沒有發展的。但是當我們接觸語篇時,就會發現絕大多數語篇都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句子構成。這時候,前后句子的主位和主位、述位和述位之間就會發生某種聯系和變化,這種聯系和變化就叫主位推進。隨著各句主位的向前推進,整個語篇逐步展開,直至形成一個能表達某一完整意義的整體。
國內的許多語言學者也對主位推進模式進行了分析和歸納。徐盛桓提出了四種推進模式:平行模式,延續模式,集中模式和交叉模式(徐盛桓1982)。黃衍在綜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也提出了反映英語語篇中連貫性的七種模式,即平行型,延續型,集中型,交叉型,并列型,派生型,跳躍型(黃衍,1985)。后來,朱永生也對主位推進模式進行了研究,他采用了四種基本的主位推進模式,分別如下所示:
A:主位同一型(Parallel Progression亦稱平行型或放射型,主位相同,述位不同)
T1 R1
T2 (=T1) R2
T3 (=Tl) R3
Eg:Jazz is in part music for dancing, but it is more than that?;it is the popular music of the people.
B:述位同一型(Focused progression亦稱集中型,主位不同述位相同)
T1 R1
T2 R2(=R1)
T3 R3(=R1)
Eg:A Chinese is an Asian. A Japanese is an Asian. And an Indian is an Asian.
C:延續型(Continuous Progression亦稱梯型,前一句的述位或述位成為后一句的主位)
T1R1
T2 (=R1) R2
T3 (=R2) R3
Eg:Outside my window is a bit lawn. In the middle of the lawn is a flower bed. This bed is full of daffodils.
D:交叉型(Overlapped Progression前一句的主位是后一句的述位)
T1 R1
T2 R2 (=T1)
T3 R3 (=T2)
Eg:The play was interesting,but I didn’t enjoy it. Ayoung man and a young man troubled me.
朱永生認為主位推進模式的研究至少可以發揮三個方面的作用:反映單個語篇中話題發展的方式以及語篇的不同組成部分在語義和邏輯上的相互聯系;屬于同一體裁的語篇在主位推進方面有哪些相似之處;不同體裁的語篇在主位推進模式的選擇上有哪些差別,或者說體裁如何影響語篇對主位推進模式的采用。
二、語料研究
本研究從旅游官方網站選取中英文旅游文本各30篇進行定性分析。作者提出四種主位推進模式作為當前的分析工具,即主位同一型,述位同一型,延續型和交叉型。這一分析模式是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當前研究需要而形成的。通過分析,發現每種主位推進模式在中英文旅游資料中的分布情況,從而得出其異同點。
經過分析語篇,對句子的主位推進模式進行歸納統計,用表格表示如下。
從表格中,我們可以看到,在中英文語篇中,主位同一型占有絕對優勢。其他主位推進模式分布則有一些差異:在中文語篇中,延續型次之,述位同一型緊隨其后,其兩者比例相差無幾;而在英文語篇中,述位同一型位于第三位,與居于第二位的延續型的比例差距很大。而交叉型模式在中英文語篇中應用都比較少,特別是在中文語篇中。
三、結論
研究結果表明,兩種語言的語篇都傾向于使用平行型和延續型的推進模式,而很少用到交叉型的推進模式,這與體裁和交際目相關。然而即使是同一種體裁,主位推進模式也有不同體現,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第一,跳躍型推進模式在中文文本中出現頻率較高,與中西方的不同思維方式不無相關。中國人是螺旋式思維,重意象,輕邏輯,而西方人是線性思維,重視邏輯連貫性。第二,缺省主位在中文中很突出,這一點與兩種語言的不同特征相關。中文重話題,英文重主語,在形式上有不同體現。第三,延續型推進模式在英文中占30.2%,遠大于中文的20.7%,這也是與西方人的思維鎮密、重邏輯密切相關的。本文研究結果有助于增強跨文化意識,加深跨文化理解,并對語言對比教學和體裁分析有一定的啟示。
參考文獻:
一、互文性在閱讀教學中的重要性
從文化符號學來看,一切表意實踐其實都是一個文本,大學英語閱讀教學這項老師和學生均能受到啟發的實踐,用符號學來分析,也是一項表意實踐,那么,大學英語閱讀教學的實踐活動就可以當做是一個文本。互文性理論中涵蓋了兩個重要的觀點,一是某個語篇中必然含有同其他語篇有明顯相關性的話語;二是某個語篇在語義上一定存在引起人們聯想其他語篇的相關東西。從大學英語閱讀自身的特點來分析,也不難發現,英語閱讀本身就存在互文性,閱讀中的各個語篇都與其他語篇相關聯。用符號學分析大學英語閱讀教學,可以獲得狹義和廣義兩個方面的互文性。狹義的互文性是指,在具體的語篇閱讀過程中,可以找到其他語篇的影子和碎片。而廣義上的互文性,不單是指語篇自身展現出的關聯,更融入了帶有學生參與的對話構筑成的閱讀教學中的各個因素。從對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來看,學生對某個具體文本的參與和對話存在有意識與無意識兩種狀況,在有意識的狀況下,學生可以對閱讀進行理解,而在無意識的狀況下,學生就很難對閱讀進行正確的解讀。所以,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中,需要老師運用互文性進行教學,幫助學生對閱讀內容進行理解。
二、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互文性的體現
1.體裁中體現互文性
在一個語篇中,存在著不同的體裁、不同的風格和不同的語域,但是這些不同的語篇體裁,或者說是不同的語篇形式,是處在混合交融的形式之下的,這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體裁的互文性。大學英語閱讀從體裁上劃分,最為常見的語篇體裁就有戲劇、小說、議論文、說明文和記敘文等幾種文體,由此可見,大學英語閱讀語篇豐富多樣的體裁,而且,在某些語篇中,所體現出的體裁形式并不是單一的一種,而是將好幾種混合在一起使用。從以往的大學英語閱讀教學的實踐來看,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的語篇,通常看做由詞匯組成,因為每個成型的句子,都是由詞匯組成的,所以,語篇的組成也可以看做是詞匯的組成。從這種理論中衍生出來的英語閱讀教學方法,就是將重點內容放在詞語和語法的記憶與理解之上,而忽略了對語篇的整體把握,這就導致了學生對語篇的理解力不夠的現象。培養學生閱讀過程中的體裁互文性意識,不僅要有對詞匯和語法的學習內容,更需要老師不斷地引導學生將注意力漸漸地轉移到語篇中透露出的信息上,先從宏觀上把握語篇信息的大脈絡,再從微觀上逐步將語篇內容細分,從而理解英語閱讀中的思想和意義。
2.文化中體現互文性
由語篇的主題和主旨而喚起的讀者內心包括信仰、認知、價值觀和風俗習慣等內容被稱之為閱讀語篇的文化互文性。其實,讀者在閱讀語篇之前,頭腦中就已經存在相關的認知和認識,它們以一種圖式和符號的形式存在于讀者的頭腦中,這也可以說是頭腦中對某些事物的印象,當讀者閱讀到與這些印象相關的內容的時候,他們就會自動地運用自己頭腦中已經存在的圖式和符號對這一文本進行解讀,這也就是實際生活中的文化互文性,從中也證明了語篇的非獨立存在性。大學英語閱讀中所包含的內容十分廣闊,既有哲學歷史方面的,又有社科文學方面的,還有民俗民風方面的,除這幾種以外,還有許多的內容。從英語閱讀語篇的豐富性可知,學生閱讀的速度與學生自身知識的豐富性有直接的關系,單純依靠詞匯和語法等知識去解讀閱讀語篇,仍然不能獲得最佳的效果。所以,在大學英語閱讀的教學過程中,需要老師引導學生利用文化互文性對文本進行解讀。簡而言之,就是需要學生在進行語篇閱讀時,將語篇的分析與文化特點相聯系,去透視語篇中可能涵蓋的社會因素。
3.媒體中體現互文性
媒體互文性是指在閱讀語篇的過程中,利用文字、圖像和聲音等介質創設出語篇互文性的閱讀和欣賞效果,就像插圖和動畫等形式。在傳統的大學英語閱讀教學活動中,老師所使用到的教學內容都是從教材之中獲得的,很少利用其他的媒體形式對閱讀語篇的文本進行解釋和分析,這種閱讀教學方式,在學生看來不僅枯燥乏味,而且語篇中的一些中心思想很難全面把握。媒體互文性下的大學英語閱讀教學,要求老師盡量打破傳統的教學方式,將互文的意識融入教學當中。傳統的閱讀教材局限于紙質的課本,而媒體互文就需要打破這一傳統,不斷地創新教材形式,將有聲音、畫面和文字結合的教材帶進閱讀教學中,充分讓學生體驗到立體學習,并且不斷地從學習中感受愉悅,汲取快樂學習的養分。媒體互文性是新時代、新科技的發展之下,大學英語閱讀教學必然經歷的道路,也是提高大學英語閱讀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大學英語閱讀無論是從其內容來看,還是從其形式來看,或者說是從其目的來看,都是一個需要多種力量共同作用的復雜過程,所以,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不可能將語篇分割為獨立存在的部分,再進行學習,互文性理論是指導大學英語閱讀教學較好的理論。
關鍵詞:評價理論;閱讀教學;態度;介入;級差
一、引言
評價理論是由JamesR.Martin等學者于20世紀90年代,在系統功能語言學的框架下發展起來的,研究詞匯人際意義的闡釋性理論。2003年Martin和Rose指出,我們采用評價資源來告訴讀者或聽眾我們對事物和他人的感受或想法,從而構建社會關系。評價是任何語篇意義的中心,對語篇的人際意義分析必須把評價考慮在內[1]。2005年Martin和White合著的《評價語言—英語的評價系統》是評價理論的最新發展。[2]本文認為評價理論能夠幫助我們解讀語篇作者在運用評價資源時的交際策略,它是語篇分析的有效理論工具,對英語閱讀教學也有很大啟示。
二、評價理論簡述
評價理論包括三大系統:態度,介入和級差。態度分為情感,判定和鑒賞。情感是作者對人或事的感情反應或傾向。判定是作者根據社會規范對人類行為的評價,其中包括屬于道德范疇的社會尊重和屬于法律范疇的社會約束,而社會尊重又分三類:行為規范,做事才干,和堅忍不拔;社會約束則分兩類:真實可靠和行為正當。鑒賞是作者依據某領域內的審美原則和價值標準對事物的評價,包括三方面:反應,構成和價值。可見,態度系統就是針對人品或物值的評價系統,其中的評價資源都可分為積極或消極,顯性或隱性。
介入是作者參與話語的方式,協商與話語參與者關系的手段,具有主體間特征。利用介入資源,作者表明自己對所寫內容的責任和態度,并建立和讀者的同盟關系。介入系統分為單聲和多聲,單聲是指作者肯定且直接地陳述某一命題,對此命題負全責并拒絕引入其它觀點,因此單聲關閉了與其它聲音磋商或對話的空間。多聲是指作者把同一命題的幾種不同觀點引入語篇,創造多種聲音共存的空間。多聲又分為對話緊縮和對話擴展,前者通過壓制或排斥其它聲音從而緊縮對話空間,后者則通過強調某一聲音的主觀性和非唯一性來喚起其它聲音,從而擴展對話空間。
級差是作者調節評價語言強弱或精密程度的資源,可分為語勢(force)和聚焦(focus),前者調節作者評價立場是基于語義強度和數量,而后者的依據則是語義清晰度。
三、評價理論和閱讀教學
(一)態度系統:表情達意的資源
態度主要研究傳統意義上的感情,道德和審美。在評價理論中相對應的術語為情感,判定和鑒賞。情感分為積極和消極:悲傷或快樂,自信或焦慮,興趣盎然或無聊透頂。判定是指人行為的態度:贊賞或批評,表揚或譴責。鑒賞涉及對某一領域內語言符號和自然現象的評價。Martin(2005)把情感系統按照以下6個標準分類:
1.積極情感/消極情感:Hewashappy./Hewassad.
2.行為過程/心理過程:Hewept./Hedislikedleaving.
3.有對象/無對象:Hedislikedleaving./Hewassad.
4.低/中/高:Hedisliked/hated/detestedleaving
5.已實現的/未實現的:Hedislikedleaving./Hefearedleaving.
6.幸福感/安全感/滿意度:sadorhappy./anxiousorconfident./boredorinterested.
態度系統中的判定針對人的行為是否符合常規,是否有能力和韌性,是否誠實可信以及是否有道德,例如:Michaelishighlyintelligent,shrewd,intuitive,understanding,sympathetic,andgeneroustoalmostafaultofhimself.這些形容詞體現了作者對于Michael多方面的判斷。
鑒賞中的反應,構成和價值都有積極和消極之分,例如:arresting/lovely(積極反應);dull/ugly(消極反應);logical/harmonious(積極構成);irregular/contradictory(消極構成);penetrating/innovative(積極價值);shallow/worthless(消極價值)。
以上便是態度評價資源,語篇作者用這些資源來表達情感,評判人物和事件,其實是在邀請讀者分享并認同他的評價姿態,從而和讀者建立一種同盟關系,這樣一來,讀者就會對語篇蘊含的更廣泛的人際意義持開放的態度。
(二)介入系統:協調主體間立場的資源
介入系統使語篇作者能夠直接或間接地運用別人的話語,在表明自己對自述或引述話語的態度時,也希望讀者對此做出適當的反應,使得對話成為可能。故介入其實是一種無形的對話,參與者包括語篇作者,潛在讀者,和其它持有相似或相反觀點的人。在介入系統內,對話緊縮包括棄言和宣言。棄言指語篇作者通過駁斥相反立場,以支持某一觀點,宣言則指語篇作者通過把某命題描述為高度可信,從而壓制或排除其它觀點,例如:
1.Youdon’tneedtogiveuppotatoestoloseweight.(棄言)
2.Naturally,givinguppotatoescanhelphimloseweight.(宣言)
對話擴展包括內言和外言。內言指語篇作者表明自己的認知情態,承認自己的觀點只是一家之言,外言則是語篇作者明確引用他人話語,并與之保持一定距離,例如:
3.Itseemstomethatgivingupsmokingcanhelphimloseweight.(內言)
4.Hebelieves/claimsthatgivingupsmokingcanhelphimloseweight.(外言)
通過分析語篇中的介入資源,我們可以揭示語篇作者如何協調自己的聲音和別人的聲音,如何調節自己的立場和讀者的立場。作者在表明自己觀點的同時也請求讀者的認同,這種對話性使得讀者能易于分享作者的價值觀。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可以運用評價理論特別關注語篇中那些提示讀者對作者觀點做出積極回應的語言資源。
(三)級差系統:調節程度的資源
級差是對態度和介入程度的分級資源,所以它不局限于某個次領域,而是充斥在整個評價系統中,幾乎所有評價資源都可以
位于強弱,高低的連續體上。語勢分為增強和減弱,聚焦分為清晰和模糊,例如:
1.Heisarealfather/atruefriend.(清晰聚焦)
2.Theysortofplayjazz./Theyarekindofcrazy.(模糊聚焦)
3.Heisextremelyfoolish.(增強語勢)
4.Thecarstoppedsomewhatabruptly.(減弱語勢)
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分析語篇中的級差資源,來揭示語篇作者如何調節評價態度和立場的強弱和清晰度,從而達到不同的交際效果,完成不同的交際任務。
(四)對閱讀教學的啟示
系統功能語言學認為[1],言語交際不僅是人類傳遞信息的主要手段,也是話語參與者之間的一種社會交往。語言不僅能識解經驗,還能建構或維持人際關系。換言之,語言不僅有概念功能還有人際功能。任何語篇都在同時實現傳遞信息和構建人際關系的功能。如果我們僅僅關注語篇的局部意義,而忽視對于語篇存在更為重要的人際功能,那么我們對語篇的理解必將是片面的。我們的習慣做法是把語言交流,特別是書面形式的語言交流,看作是作者的自我表達,交流者內在思想的外化或者信息持有者向信息缺乏者提供信息。評價理論對語篇人際意義的拓展,尤其是對于介入系統的研究使我們認識到這種觀點是狹隘的,甚至是錯誤的,語言交流其實是交流關系參與者之間的互動。因此,話語,無論是獨白還是書面文本,決不是孤立的,而是作者和讀者之間的對話,旨在形成兩者間的同盟關系。語言作為人類交際的工具,是交流信息和表達情感的有效媒介。語篇中的評價是作者對事件,人物和話語所持的態度。通過分析語篇的評價手段,我們可以揭示作者的主觀傾向,反映出作者的價值取向和態度立場。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不應僅僅幫助學生理解語篇的概念意義,而要鼓勵學生挖掘語篇的人際意義,特別是作者如何運用評價資源來表達評價姿態。
四、總結
本文通過具體實例分析,證明評價理論是解讀語篇交際功能的有效工具,對英語閱讀教學有指導意義。筆者認為,在具體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評價理論來揭示語篇作者對于語篇本身和潛在讀者的評價姿態,具體包括三方面:作者對于自述或引述內容的態度,作者對于讀者反應的判斷,以及作者如何與讀者建立同盟關系。
參考文獻
關鍵詞:商務英語;體裁分析;學術論文
Abstract:Business English major belongs to English for Especial Purpose,which leads to new development in terms of English discipline.At present,the academic study of BE has been a focus for ESP.As a result,more and more BE research papers have emerged.This paper aims to discuss the introduction of BE research paper based on Genre Analysis,which may provide some enlightenments for BE academic writing..
Key words: Business English;Genre analysis;academic paper
中圖分類號:H3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2-0000-03
1.引言
隨著國內外學術交流的不斷深入,對于學術論文寫作和交流能力的要求也相應地提高。學術科研論文寫作作為各種科研學術交流的主要形式已經成為學術交流的必備應用能力。學術論文具有高度的“規約性”,其屬于賦有特定目的的交際事件類型,因此一般遵循約定俗成的慣例,而引言是學術論文的第一部分,具有可辨認的語步模式。根據Swales的觀點,他采取“語步”(move)和“步驟”(step)來研究學術論文的引言,進而創建了CARS模式。CARS即 Create A Research Space,意為建立學術研究空間,這一模式表明學術論文引言作為一類體裁,體現了“建立學術研究空間”的交際目的。
基于體裁分析法的商務英語學術論文引言研究是本文關注的焦點,因為學術論文的引言部分對于整篇文章的構建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通過引言的介紹,整個語篇的宏觀結構及典型的交際目的便非常清晰,因此,就學術論文體裁的特征結合商務語言的特定交際目標,商務英語學術論文引言的體裁分析對這類文章的語用策略指導具有一定積極意義。本文基于體裁分析方法討論商務英語學術論文引言的建構,以期能夠挖掘商務英語學術論文引言語境的確定,模式的建立和語步分析的結構潛勢。
2.相關研究綜述
體裁分析理論最早是與文學研究密切相關的,之后由人種學家引入語言學領域(Swales,1990,p34)。經過二三十年的發展,而今,語言學家們就體裁概念的界定而言,有兩個主要學派即:以斯維爾斯和巴蒂亞為代表的ESP學派(Swalesian ESP School)和以馬丁為代表的澳大利亞學派(Australian School)。 John M.Swales的觀點是“體裁是指包括具有共同交際目的的一組交際事件”(Swales,1990,p58);而深受韓禮德影響的澳大利亞學派則認為“體裁是一種有步驟,有目的的活動類型,其數量和社會行為的數量一致”。上世紀末,秦秀白教授對巴蒂亞的定義作過比較詳盡的總結,包括以下4個方面:(1)體裁是一種可辨認的交際事件;(2)體裁是不一般的交際事件;(3)在建構語篇時,我們必須遵循某種特定體裁所要求的慣例;(4)盡管體裁有其慣例和制約性,內行人仍可在體裁的框架內傳達個人的意圖或交際目的。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各個學派在定義上存在差異,但本質是一致的:
(1) 體裁是對交際事件的一種分類;
(2) 交際事件的分類標準由語篇的內部結構特征和約定俗稱的交際目的兩個方面決定;
(3) 體裁具有常規性和制約性,語篇內容和形式需要遵循體裁要求;
(4) 同一體裁下的不同語篇存在差異。
ESP學派的代表人物斯維爾斯和巴蒂亞是把語步(move)和(step)作為語篇分析的出發點,以學術和職業語篇為分析對象,總結歸納出特定體裁的基本語步和步驟。例如:斯維爾斯(1990)總結了學術論文中引言,研究方法,結論各部分的話步和步驟,這就為高級寫作和學術英語的教學等實際應用環境提供了一個理論框架。專門用途英語研究方法也都把體裁視為一種社會活動,認為體裁可能隨著交際需要的變化而變化和發展。而本文所討論的商務英語學術語篇也正是基于這一學派的理論框架進行分析與演繹,并借助語料庫的思路預期這類型文章引言寫作實踐的謀篇布局。
3.研究設計
3.1 研究問題
本研究集中討論商務英語學術語篇是否具有可辨認且固定的語步?這對同類型文章的引言寫作有何意義?
3.2 研究方法及設計
眾所周知,有關商務英語的學術期刊并不很多,事實上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這方面的研究,因此本文所分析的100篇文章主要從來源上分為2個部分:其中60篇選自于《中國ESP研究》,《商務外語研究》和《全國國際商務英語研討會論文集》3類與商務英語專業密切相關的期刊及會議。目前,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在商務英語研究領域獨占鰲頭,由其主辦的期刊可以被看作是國內這一學科發展最新,最全面且最專業的水平。而全國國際商務英語研討會則是在商務英語學科不斷發展前進的見證者,因此,選自于以上期刊及會議的60篇文章可以被視作發表于專業類期刊及會議的商務英語學術語篇,其余40篇選自于中國知網最新的以商務英語為題的學術論文。這些文章的選取旨在能夠多渠道的采樣文本,具備廣泛性。本研究依據斯維爾斯的學術語篇引言分析的理論框架對所選取的篇章進行了語步分析及頻率統計,并根據數據討論給出了研究結果分析與說明。
4.結果與討論
4.1語步分析
商務英語學術論文引言部分的體裁結構特征:
斯維爾斯的體裁理論為體裁分析提供了基本框架,并強調交際目的的關鍵作用。他首先著重研究了學術研究論文的引言部分,提出了“創建研究空間”分析模式,并對引言部分進行了語步分析:首先,建立研究范圍;其次,建立研究地位;再次,占據研究地位。論文引言的語步模式、專業類期刊商英論文引言特征及專業類各語步統計頻率分別如表1、表2、表3所示;表4、表5分別給出了非專業類期刊文章語步模式和非專業類各語步統計頻率。
表1非常詳細的列出了斯維爾斯關于學術論文引言語步的模式建構,共3個Move,每個語步下面細化為具體的步驟層次,但當這個語步分析應用到實際刊發的商務英語學術論文時就發現,這類文章的作者并不是嚴格按照語步順序撰寫文章,即使出現循環的步驟,只要滿足寫作需求都可以實行。這一點在下面語步統計的具體數據中得到了證實。表3專業類各語步統計頻率中,例如摘自《中國ESP研究》中的文章,論文引言中雖然也出現了3個Move(語步),并且第一個Move中的3個Step與斯維爾斯的完全重合,但是當引言分析進行到第二個Move時,發現傳統的學術論文引言中所包涵的4個步驟縮減為2個,第三個Move中的4個Step也只出現了其中2個。由此可見,學術論文的嚴謹邏輯是3個語步大框架所承載的,豐富的步驟推進會讓文章的交際功能獲得銜接鏈條的集約化,但是省略其中的一些具體步驟也并沒有影響到語篇所應完成的交際目的,因而,對于專業類期刊中商務英語學術論文引言的分析可知,這部分寫作的基本架構是3個宏觀語步分別是Move 1:確定研究范圍;Move 2:提出研究具體問題;Move 3:介紹自己在研究的具體問題上所作出的貢獻(研究成果),當這3步確立之后,引言部分的語篇功能已經建立,具體步驟的參與例如表2,表3中的各個步驟實施順序使得商務英語學術論文引言的這類交際事件類型完整而嚴密。這也說明,學術論文引言這類語言體裁,是有一定的,相對固定的典型的整體建構形式,體裁組織著功能語體,并且這些體裁不僅有語體的共性,還具有各自不同的語言使用特點和語言組織特點。從以上的表4和表5統計的頻率可知,這些發表在中國知網非商務英語專業類期刊的學術論文的引言部分的Move1和Move3也基本符合斯維爾斯的提出的“創建研究空間”語步模式,但Move3中的step4在只有很少一部分文章直接在引言部分指出了文章的結構,這主要是由于各類期刊或文章篇幅的要求不一致,因為非專業類期刊所發表的商務英語學術語篇對文章引言的邏輯安排并不作要求,畢竟這些期刊所刊發的是各學科各門類文章,因而更加注重論文內容的創新及結論的時效性。另外,CARS模式的Move2中的:step1:對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質疑(Counter-claiming);step2:指處其不足之處(Indicating a gap)基本都沒有出現在引言中,可見我國論文作者對Move2即提出研究的具體問題(Establishing a niche)這一步驟的寫作習慣傾向于注重step3和step4的提出問題與繼續研究這兩個語步。總之在非商務英語專業類型的期刊上所發表的文章中,語步統計頻率表基本呈現出了學術論文的引言步驟,但商務英語語篇的學術結合商務專業的特征并不明顯,而且并未涉及CARS模式的全部步驟。但是Move1與Move3:確定研究范圍(Establishing a territory)和 Move3 的概括研究目的(Occupying the Niche)的各個步驟基本在絕大多數的文章都得到了謀篇布局時的重點陳述。這證明了斯維爾斯的學術論文語步模式是廣泛,通用及規約性的,它對商務英語學術論文引言的建構是有指導意義的,當然由于文章內容和交際目的的異同,當作者在應對不同的征稿意見及個人特定的寫作習慣時,引言中的各個語步有所變動。就這點而言,無論是商務英語專業類抑或是非商務英語專業類期刊中的文章在引言寫作中都沒有差別。
5.結語
中國的貿易發展是有目共睹的,商務英語的學科建設是時展的客觀要求。但只局限于模仿通用英語的教學與
研究方式是無法與現實的需求接軌的,因此,商務英語必須建立本學科實踐特有的并且可循環的認知模式,而這就一定要在理論上得到基礎層面的支持。商務英語學術科研的發展從根本上制約著此類人才的培養,商英學術論文正是承擔這類科研的載體,本文所討論的商務英語學術論文引言就是試圖以體裁分析的方法探索這類新興學科的學術論文的結構潛勢,體裁的雙重性即商務交際性及學術交際性使得這類特定的語篇在引言部分充分體現出了學術體裁的語步建構,全文的分析以期能夠通過體裁的分析方式提高商英學術論文引言的框架指導,進而推動商務英語學術論文寫作的更多的探究與研討。
參考文獻:
[1]Bhatia V K.Worlds of Written Discourse:A Genre-based View[M].London & New York..
[2]Bhatia V K.Analysing Genre: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M].London & NY:London & NY:Longman,1993.
[3]Swales J M & Feak C B.English in Todays Research World:A Writing Guide[M].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2000,120 -156.
[4]Swales,J.Genre Analysi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5]陳平.外貿英語寫作教學新思路:語篇體裁分析理論及其應用[J].外國語,1999(3):28-30.
[6]韓金龍,秦秀白.體裁分析與體裁教學[J].外語界,2000,(1):11-18.
[7]鞠玉梅.體裁分析與英漢學術論文摘要語篇[J].外語教學,2004(2):32-36.
[8]葛冬梅,楊瑞英.學術論文摘要的體裁分析[J].現代外語,2005(2):138-146.
[9]李戰子.學術話語中認知型情態的多重人際意義[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5):353-358.
[10]李宣松.體裁分析與商務語篇[J].外國語,1997(2):26-29.
關鍵詞: 建構主義 圖示理論 大學英語課堂 分析文章結構
一、概述
美國語言學家哈里斯(Z.Harris)在《語篇分析》一文中指出:“語言不是以零散的詞或句子的形式存在,而是以連貫的語篇形式存在。”語篇分析教學法,就是從語篇分析入手,把語篇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筆者擬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如何幫助學生掌握分析文章結構的方法。
二、理論基礎
1.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教學觀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注重發揮學生的首創精神,重視教學中教師與學生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倡導協作學習和交互式教學。
2.圖示理論
圖示理論認為閱讀理解產生于文字及文字含義與讀者的背景知識的有機結合。當讀者具備足夠的背景知識并結合文字所表達的具體含義,由此產生新的聯想即為理解。圖示有內容圖示和形式圖示之分。內容圖示指文本的具體信息和大意包括內容方面的預設知識比如單詞、詞組及句子結構或文章大意等。形式圖式是關于語篇的文化和結構方面的知識,比如小說、報道、說明書、報紙等各類不同體裁文章間的區別等。
三、幫助學生分析文章結構的方法
根據建構主義及圖示理論,在幫助學生分析文章結構時,教師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背景知識的介紹
圖示理論認為閱讀理解產生于文字及文字含義與讀者的背景知識的有機結合。因此,教師在讓學生分析文章結構之前,對于某些文章要較為詳細地介紹相關的背景知識。
2.分析文章的文體
形式圖示包括文章體裁或文章結構等方面的知識比如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描寫文各類不同體裁文章間的區別等。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總結不同體裁的語篇結構特點。例如,記敘文一般具有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原因和結果等六個要素且常常以時間為線索。因此在劃分段落時,可以讓學生以時間點為節點。議論文一般由論點、論據和論證三要素組成。議論文的結構通常采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各段落通常有主題句、支持句和結論句。因此在劃分段落時應該以上面所提到的特點為線索。說明文是用來說明事物、闡明事理的一種文體。在說明文中常用的寫作技巧為因果關系、總述與細節、例子支持、問題―解決、列舉等。描寫文,就是用形象的語言對人物、環境、事物作具體的描繪、摹寫。
3.注意語篇的銜接
銜接是語篇特征的重要內容,它體現在語篇的表層結構上。語法銜接靠語法手段來實現,而詞匯銜接是通過詞匯的選擇和運用在語篇中建立一個貫穿篇章的鏈條,并以此來達到連貫的目的。在文章段落的劃分當中,銜接的語言也是很好的信號。以《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三冊Unit 6 Section A “How to Prepare for Earthquake”為例。本文可以分為4段。文章結構及段意如下:
在以上幾個段落的主題句中教師要提醒學生注意這些語法連接詞:also―besides―in addition to―however,它們都是劃分段落的重要信號。同時,教師也應該提醒學生注意這些詞匯連接詞,如predict―prevent―great destruction of property―improve building structure―preparing their house―preparation,每一個新的段落的開始都照應上一個段落的主要內容。這也是分析文章段落的非常重要的標識語。
參考文獻:
[1]Brown,G. & Yule,G.Discourse Analysi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2]Halliday,M.A.K.&Hasan,R.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1976.
[3]程雨民.英語語體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