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低碳農業發展

低碳農業發展

時間:2023-06-02 09:58:0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低碳農業發展,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低碳農業發展

第1篇

1發展低碳農業的必要性

1.1低碳農業是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現實選擇

低碳農業的核心是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及生活方式,通過技術創新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以最小的要素投入獲取最大的農業生產效益[3]。因此,低碳農業既符合現代農業發展的理念,又符合我國特殊的生產條件。

1.2低碳農業是低成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有效途徑

低碳農業是低碳經濟在農業上的發展,其要求轉變農業生產方式,發展農業生物質能源,既保證農作物高產穩產,又不會對氣候變暖增添壓力。發展低碳農業本身就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產體系的內容,是農業發展的生態文明之路[4]。

1.3低碳農業符合提升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趨勢

隨著食品安全問題和環境污染問題的日益嚴重,國際市場對農產品質量要求越來越高,綠色壁壘形成的倒逼機制,促使發展低碳農業,嚴格控制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等各個環節的環保指標,以提高農產品國際市場占有率,提升區域國際競爭力。

2大荔縣低碳農業發展現狀

2.1農作物高產創建技術

縣農技中心圍繞項目建立主要作物萬畝高產示范區,先后開展了小麥、棉花、花生等高產創建技術示范。在各示范區整合農技、土肥、植保等技術力量,按照統一良種、統一種植模式、統一肥水管理、統一病蟲草鼠害防治、統一機械化收獲的“五統一”要求,實施了規格化精量播種、平衡施肥、合理密植、節水噴灌、田間科學管理、病蟲草鼠害綜合防治等關鍵技術,達到了預期的目標,為帶動全縣作物豐收高產打下技術基礎。

2.2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體系

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主要在設施蔬菜上實施,秸稈在微生物菌種、凈化劑等的作用下,定向轉化成蔬菜作物生長所需的氣肥、熱量、抗病孢子、酶、有機和無機養料,進而實現作物高產、優質和有機生產。縣農技中心在設施蔬菜示范園區開展了此項技術示范,取得了很好效果。這種有機栽培技術成本低、易操作、資源豐富、投入產出比大,環保效應顯著。以秸稈代替化肥,以植物疫苗代替農藥,密切結合農村實際,促進資源循環增值利用和多種生產要素有效轉化,使生態改良、環境保護與農作物高產、優質、無公害生產相結合,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食品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等提供了科學技術支撐及開辟了新的途徑。

2.3節肥節水技術

實施測土配方平衡施肥,增施有機肥,盡量減少化肥施用,提倡化肥深施,推廣緩釋長效肥,提高化肥利用率。針對設施蔬菜產業開展了水肥一體化技術示范,將灌溉系統與施肥系統相結合,根據蔬菜需水需肥規律,把施肥融于滴灌環節,提高科學施肥的技術含量,提高水肥利用率,節水節肥,是一項先進的節本增效實用技術,將成為助農增收的一項有效措施。

2.4病蟲綠色防控技術

在加強農業病蟲害監測預警體系建設、提高監測預報水平的基礎上,加快農作物病蟲標準化防控進程。從提高生態控制能力入手,綜合運用殺蟲燈、色板及昆蟲性信息素等“三誘”防治技術及防蟲網阻隔等物理措施,增加生物防治比重,使用生物農藥、植物源農藥等高效低毒農藥,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量。縣農技中心近兩年在省植保總站的項目支持下,在大荔縣阿河建立設施蔬菜病蟲綠色防控示范區,開展了以黃板誘殺害蟲技術、太陽能殺蟲燈誘殺技術、科學用藥技術為主的綠色綜合防治技術示范,取得了良好效果。縣農技中心還在沙苑地區建立了千畝黃花菜蘆筍地下害蟲綜合防治示范區,開展了以頻振式殺蟲燈誘殺害蟲物理措施為主的技術示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將進一步得到推廣。

2.5加大推廣農村沼氣建設的力度

近年來,縣農技中心以“一池三改”為主要內容,因地制宜地推廣了“四位一體”能源生態模式,逐步普及農村戶用沼氣,即把沼氣建設與改廚、改廁、改圈結合起來,將生活垃圾、牲畜糞便、作物秸稈發酵成沼氣,而沼液可以代替農藥,沼渣可以代替化肥,既變廢為寶,美化環境,又節省開支,增加收入,這就是典型的農業低碳化。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推廣農村沼氣建設的力度,以集約化養殖場和養殖小區為重點,加快建設養殖場沼氣工程;在人畜分離、實行小區集中養殖的村莊,建設沼氣集中供氣工程。

3目前農業生產存在的問題

3.1氣候性自然災害發生的頻次增加由于溫室氣體排放不斷增加,全球氣候變暖,對農業造成很大影響,最明顯的是自然災害發生的頻次不斷增加,農業生產的不穩定性增加。氣候變暖后,農作物病蟲害發生規律和出現的范圍擴大,異常氣候出現的概率大大增加,尤其是極端天氣現象增多,如大荔縣近年春季低溫凍害和夏季暴雨冰雹災害明顯增多,這些都造成農作物減產和品質降低,形成較大損失。

3.2生態環境惡化對農產品質量安全構成了威脅

農業環境污染嚴重,一方面由于工業的發展引起了土壤、水分的污染;另一方面由于濫用化肥、農藥,使土壤板結,有機質含量下降,從而導致農產品質量下降。

3.3社會環境條件弱化

隨著二、三產業的發展,占用大量土地資源,另外,農產品增長的空間日趨變小。農村人口基數過大與農村教育、醫療衛生等條件不適應,加劇了人口數量與質量的矛盾,給資源環境造成壓力,從而使農民收入降低,農業生產投入下降,農業科技滯后。

4低碳農業發展對策

4.1發展低碳農業與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相結合

積極地提升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形成結構合理的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的大農業,使各業之間相互支持、相互依存、相得益彰。把優勢農產品集中連片,并按照自愿、有償、依法的原則,引導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促進土地等要素向專業大戶集中,集約化經營,多途徑節水、節地、節約能源,適度規模經營,逐步擴大低碳農業試點,及時推廣應用。

4.2發展低碳農業與創新機制相結合

發展農業產前產后的延伸產業,積極招商引資,扶持龍頭企業,強化龍頭企業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形成種養加、農工貿相配套的農業產業化體系,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根據大荔縣農產品豐富的縣情,可以招商引資,引導和扶持企業對農產品進行深加工,對各類農產品加工后的副產品及有機廢棄物化害為利,變廢為寶,進行系列開發,深度加工,做大做強加工業,增加附加值,既節約資源,又減少了對生態環境的污染。另外,要把發展低碳農業與創新投入機制相結合,探索建立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多元化投資的低碳農業發展機制。

4.3引導專業合作社健康發展

目前農業生產的經營機制,從整體上講,還是一種以家庭承包為基礎的小規模的農戶和農場模式,這為規模化的低碳農業發展帶來困難。要改變這種狀況,就需要在傳統農業的組織形態上進行改變,大力推進各種形式的農業專業合作,擴大現有農業專業合作社的合作規模和合作內容,引導不同專業合作社圍繞發展低碳農業進行經營合作,引導小規模的生態農戶和農場,通過生態合作社擴大規模。

4.4發展低碳農業與生態農業建設相結合

可在果園建立“果、草、畜、沼、水”五位一體的循環工程,大田建立“糧(菜)、畜、沼、水”四位一體的循環工程,即農業生產與養殖業相結合,利用畜禽糞便建沼氣,配套實施節水灌溉等節水技術。在果園可通過種草實現立體種植,既為畜禽提供飼料,又能保水保肥。這種模式以土地為基礎,以沼氣為紐帶,形成以農帶牧、以牧促沼、以沼促果、果牧配套發展和良性循環體系,可實現凈化環境、減少病蟲害、減少投資、增產增收增效等目的。近年生態觀光園發展較快,可因地制宜,整合農業旅游資源,積極引導和發展生態觀光農業,增加群體效益。

4.5推進相關技術培訓

目前農村廣大干部群眾對發展低碳農業了解較少,要通過行之有效的相關技術培訓,提高廣大農村干部和農民群眾特別是基層干部、農技人員及經營大戶對發展低碳農業的認識,尤其是要掌握一定的技術和知識,使低碳農業真正良好地發展起來。

第2篇

關鍵詞:低碳經濟;農業發展;農業生產技術

1低碳經濟與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1.1缺乏對低碳經濟的認識

農業發展中低碳經濟實現遇到的主要阻礙是公眾認識程度不足,在農業發展技術方面更是缺乏創新。低碳經濟中注重對資源的高效利用,減少污染與排放,在農業種植技術水平達到標準的前提下,更重要的是在經濟發展理念上要達到先進標準,受基層群眾的低碳環保理念落后影響,經濟發展計劃在落實推廣中也受到了嚴重的影響。

1.2農業發展管理模式較為落后

農業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現有管理體系大部分是針對生產過程開展的管理,并沒有形成配合的體系,這樣的管理模式對低碳經濟發展很難起到促進作用,同時農業生產效率提升也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響。管理模式中對環保以及污染治理的體現仍然不足,導致農業生產中隨意的污染排放不能得到控制,所使用的農業也沒有達到環保規定標注,對生態平衡造成極其嚴重的破壞。

2實現低碳經濟與農業協調發展的有效措施

2.1提升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

在農業生產區域內雇傭專業的技術人員進行田間指導,幫助提升農產品的產量,這樣農業在種植生產中也能夠意識到科技環保的重要性,為低碳經濟發展體系建立創造有利的環境。農民只有真正認識到低碳經濟的優點才能夠主動在生產技術上做出轉型,因此所開展的宣傳教育中要注重理論與實踐比例之間的調節,加強技術實踐指導,使農民能夠更熟練地應用技術。

2.2完善低碳農業發展工作體系

在基層農業發展區域內建立低碳體系,對所應用的技術合理性進行監管。低碳農業發展更要結合地方的實際情況來進行調整,可以借鑒早期工作經驗,但要注重不同農業區域的生態環境特征。工作體系建立后在落后過程中發現問題可以進行后續的完善,通過調整提升工作體系的可行性,這一點也是傳統工作中需要重點解決協調的問題,通過這種方法可以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在經濟收益上也會有明顯的進步提升。加強各部門之間工作關系的建立,實現經驗交流與資源貢獻,在先進技術研究成果的推廣效率上也可以得到保障。

2.3不斷提高低碳農業生產技術

低碳農業生產技術提倡資源高效循環利用,最大程度的降低損耗與排放,對于一些比較常見的基層生產問題,通過先進的低碳技術落實可以起到預防控制作用。低碳經濟與農業協調發展目標的實現,需要創新技術方法的支持與配合,根據地方的環境特征對農業生產技術做出改進,例如灌溉,傳統的土渠道灌溉技術應用過程中水資源的損耗比較大,同時也增大了農業生產的成本投入,針對這一生產技術的改進,主要是通過噴灌、滴灌技術的結合運用來實現,并對原有的灌溉渠道做出了改進,這樣在輸水期間所造成的水資源損耗也會被降到最低,一次建立成本投入后可以反復使用,符合低碳經濟理念下的農業發展特征。

2.4制定長期的發展計劃

低碳經濟與農業發展計劃制定也是十分重要的,要從長遠角度考慮,在資源利用與發展目標實現中做到協調。目標設定過于遠大可能會出現落實實現困難的現象,并不能在短時間內實現綜合治理計劃,因此長期發展計劃具體實施需要分段進,階段性的發展更有利于經濟計劃實現。低碳環保工作計劃更要同時從污染預防與治理兩方面來開展,在污染問題發生前采取預防控制措施,避免生態系統平衡性受到破壞,這樣能夠使資金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對提升農業經濟收益也能起到促進作用。

結束語

低碳農業在實際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著巨大的阻礙,實際的建設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農業管理工作部門需要明確自身肩負的重要責任,針對目前低碳經濟與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發揮干預和引導的作用,制定有效的工作措施,提高農民在生產過程中的低碳意識,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的技術水平,實現低碳經濟、農業生產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師帥,龐金波,王剛毅.基于BP神經網絡的低碳經濟下區域農業協調發展研究[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4(04):45-46.

第3篇

【關鍵詞】低碳農業;化肥施用量;農業播種總面積;多元線性回歸模型;政策建議

一、我國低碳農業發展現狀

農業的低碳化是一項綜合工程,必須從經濟和生態的角度衡量其發展效果。農業碳排放量降低并非低碳農業發展的全部,它只是其中的一個子集,但只有通過了解農業的碳排放總量、強度、結構等因素,才能對癥下藥,為農業低碳化發展提供改進的方向。

農業的碳排放主要來源于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在農業生產中使用化肥、農藥、農膜等導致的直接或是間接的碳排放;二是農機具在使用柴油等化石能源過程中直接或間接所產生的碳排放;三是土地利用過程中破壞了土壤有機碳庫,造成的碳流失從而形成的碳排放;四是灌溉過程中電能利用間接耗費化石燃料所形成的碳排放。

(一)我國農業碳排放總量

農業碳排放總量是一個總體衡量碳排放數量的指標,它一方面有助于從側面來比較各個產業間的排放量,另一方面也可以衡量一個跨度內農業自身的排放數量。由圖可以看出:(1)1997年以來我國農業碳排放量始終處于增長階段,從1997年的5642.648萬噸增加到2009年的8086.845萬噸,13年累計排放88114.08萬噸,年均農業碳排放量為3.044%。(2)農業碳排放增長率呈現小幅波動的情況,從1998年開始連續四個倒U周期,以2004年為分水嶺,其中2004年增長率最高漲幅達8.261%。

(二)化肥過量使用導致溫室氣體排放增多

我國是世界上化肥消耗量最大的國家。近期研究表明,我國單位耕地面積的化肥平均施用量已上升至434.3公斤/公頃,是化肥使用安全上限的1.93倍,但利用率僅為40%。

(三)化石能源高消耗導致溫室氣體排放量大

近幾年的數據表明,農業領域的三大能源――煤炭、石油、電力的消費彈性大于1,農業生產中能源利用效率呈下降趨勢。此外,我國農業能源消費中煤炭的比重不斷上升,能源消費結構呈現不合理趨勢,而煤炭的排碳量比其他能源要高。以2007年農林牧漁水利業的煤炭消費為例,其導致的排碳量就高達1673噸。

二、我國低碳農業發展存在問題

資源環境問題本質上既是一個經濟問題,也是一個社會問題。其產生的根本原因是人類工業化的經濟增長模式超越了資源環境承受能力,它是人類經濟社會發展同資源環境非協調性矛盾的產物。就低碳農業而言,人們生活方式“高碳化”、生產主體行為短期化、低碳技術演進鎖定和政府制度碎片化等已成為其發展過程中不可逾越的阻礙。

(一)生活方式高碳化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消費水平提高,飲食結構和消費結構都發生改變。存在對糧食等農產品的剛性需求增大,但農業自身的自然生產力是有限的,逐步提高的物質生活水平將導致農村環境的污染和農業碳排放的增加。另外,由于不良消費方式造成了大量食品的浪費,據估計,我國每年僅浪費的糧食就相對于1億畝耕地的生產量,也就說相對于農業多釋放了1億畝耕地的碳排放量。

(二)低碳農業財政資金投入不足

發展低碳農業,國家財政資金的支持是必要保障,當下的農業發展過程中,國家一直很重視“三農”問題,在相應的政策和資金投入上有相當的傾斜,但與我國農業發展的需要和世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財政支農資金投入總量還顯得不足,支農資金投入結構不合理。

(三)低碳農業技術研發與普及不夠

低碳農業的發展,科技創新是基石和關鍵。要實現農業能源節約,降低生產成本,減少溫室氣體從而保護生態環境,這些目標的實現,都需要技術創新和發展。在我國,當前對低碳農業技術的重視和研發力度遠遠不夠,國家的支持工作也做的不到位。當今,制約推廣應用低碳農業科技的直接因素是投入資金缺乏,科技水平落后,缺少農村技術人員,沒有完善的科技推廣及服務體系。

三、影響我國農業碳排放的因素分析

(一)化肥施用量與農業總產值

化肥的誕生與應用實現了糧食的增產增收,實踐證明,充分和合理使用化學肥料是促進農作物增產,加速農業發展的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其投入能增加作物產量、提高土壤肥力、發揮良種潛力、增加有機肥量,但同時,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也會造成碳排放的急劇增加,在提高農業總產值的作用下,作為碳排放主要來源的化肥毋庸置疑地成為首要考慮因素。

(二)農業機械總動力與農業總產值

科學是第一生產力,用先進的工業帶動落后的農業,用經濟和科技帶動農業機械化的發展。農業機械總動力的增加會有效提高農業的科技化程度,從而以更高的生產效率促進產出的增加。但是,也造成了農機具在使用柴油等化石能源過程中直接或間接所產生的碳排放,加劇了資源環境壓力。

(三)科技水平與農業總產值

它是種植業碳排放量與種植業實際生產總值的比率,也就是單位種植業所產生的碳排放量的多少。農業生產活動的能源效率指標越高,產生的碳排放量相對越少。所以該指標常用來反映農業科技水平對碳排放的影響。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農業科技資源對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和生產方式的變革,轉變都非常重要。它不僅可以提升農業的生產力,而且可以改革農業的生產方式。

(四)農業人均GDP與農業總產值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消費品的需求會相應提高,消費影響生產,進而增加總產值。但同時,人們更關注現實和未來的生活環境,產生了對高環境質量的需求,不僅愿意購買環境友好產品,而且不斷強化環境保護的壓力,愿意接受嚴格的環境規制,并帶動經濟發生結構性變化,減緩環境惡化,即環境庫茲涅茨理論。

(五)農作物總播種面積與農業總產值

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增加會在一定范圍內提高農業總產值,但是,也加大對機械動力的需求,從而間接增加碳排放。為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國家需要科學合理調控,確保農業穩定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趙一平,孫啟宏,段寧.中國經濟發展與能源消費響應關系研究[J].科研管理,2006(3):128134

[2]李趕順,李富軍.我國低碳農業發展的優化路徑探討[J].商業時代,2012(28):113114

第4篇

【摘要】介紹了低碳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提出通過改變施肥結構、提高農業資源利用效率、發掘新型農業能源等對策,以期促進低碳農業的發展。

【關鍵詞】低碳農業;發展;存在問題;對策

由于全球氣候變暖,有些地區發生極端氣候事件(干旱、洪澇、冰雹、高溫天氣等)的頻率與強度加劇,根本原因是大量排放溫室氣體CO2所致。基于這種嚴峻形勢,我國政府和農業部門十分重視氣候變化問題,為逐步降低農業生產中CO2等溫室氣體的排放,提出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三低一高”的低碳農業發展模式[1]。

1發展低碳農業存在的問題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農業大國,發展低碳農業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從2003年開始化肥農藥使用量呈不斷增加的趨勢,而化肥中氮、磷、鉀肥主要生產原料為天然氣、煤炭、重油、磷礦石、氯化鉀礦粉等,其生產過程中也要用到大量煤、氣、油,化肥大量使用直接導致農業生產的高碳化和高污染化。據調查,2003―2008年水稻用藥次數從3~4次/季上升到9~12次/季,最高達16次/季,稻田農藥成本從150~225元/hm2增加至975~1 275元/hm2,其中化學農藥占總使用量的93%。二是畜禽養殖業畜禽糞尿未經處理的污水,直接排放到溪河、魚塘、農田占97.2%;使用污水處理設施處理的只占2.8%。三是秸稈隨意丟棄現象普遍,大面積露天焚燒量占總量的10%,導致空氣中煙塵、顆粒物和其他污染物濃度的急劇增加,影響大氣和水體質量,對人民生活和自然環境造成不良影響。四是隨著農業生產的規模化、科技化發展,農業機械使用面積越來越大,在降低勞動力成本的同時,也導致石油燃料使用量的提升。

2發展低碳農業的對策

2.1降低化肥農藥使用量,提高其利用率。 一是推廣秸稈還田,擴大冬季綠肥種植。綠肥不僅是最清潔的有機肥源,其還能有效利用農田殘余化肥,減輕污染,改善土質,增加生物覆蓋,減少耕地,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按產秸稈18 t/hm2計算,相當于尿素195 kg/hm2、鈣鎂磷肥90 kg/hm2、氯化鉀135 kg/hm2。據調查,冬季種植綠肥田翌年水稻產量可增加300 kg/hm2以上,共節本增收1 389元/hm2。推廣秸稈還田技術,能有效減少化肥用量,改良土壤結構,促進微生物活力和作物根系的發育。田間試驗表明,采取秸稈還田的田塊一般可增產3%~5%。二是引導積造農家肥。農家肥積造占用場地少、簡單便捷,整個過程基本沒有碳消耗,是低成本、低污染的綠色肥源,不但能有效利用廢棄物,減少污染,美化農村環境,還能降低化肥用量。三是全面運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西方發達國家化肥利用率在60%以上,而我國的化肥利用率只有35%,盲目過量施肥和施肥方法不科學等,都會造成化肥利用率下降。通過對農田環境監測,以大量采樣數據為基礎,經專家系統探研出最優的配肥結構,減少單質肥料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和耕地質量。四是推進綠色植保。采取生態治理、農業防治、生物控制、物理誘殺等生態環保安全的綜合措施,以及選用高效低毒農藥,減少農藥殘留和污染,確保環境安全和生態安全。

2.2建設標準糧田,提高耕地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整合農田水利建設、綜合開發、土地整理等項目,以機耕路為骨架、以田間道路為網絡,平整土地,達到排灌自如和農業機械操作便利的標準糧田,提高耕地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同時,積極推進耕作制度改革,采取秸稈覆蓋、免耕播種、簡單松翻等措施,減少耕地翻耕,保護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和土壤墑情,同時降低勞動力成本、減少水土流失和節約能源,發展循環農業。一是推廣立體種養模式。如種植-養畜-漁業、糧菜-林糧-果蔬等復合生態系統模式,充分發揮人力、物力、空間、資源和技術作用,有效地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和產值,實現一地雙收甚至一地多收。大力推廣稻鴨共棲、稻魚共育、葡兔魚共養等立體種養模式,提高資源利用率,提高種養效益。二是有機廢物多級綜合利用模式。積極推廣運用雞糞喂豬、豬糞喂魚、沼氣發電、秸稈還田等模式。尤其要大力推廣“豬-沼-燈-果”模式,以山地、大田、庭院等為依托,采用先進技術,建造沼氣池、豬舍、廁所三結合工程,形成物質與能源的良性循環[2]。

3開發農業生產新能源,促進低碳農業全面發展

農村面積廣闊,自然資源豐富,擁有大量新能源增長點,若能利用新型能源轉換技術進行開發,對低碳農業發展意義重大[3]。一是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推進生態工程。以新農村建設為載體,將太陽房、日光溫室或太陽能畜禽舍、沼氣池和秸稈氣化等農村新能源技術與生態農業技術進行集成組裝,與農村改房、改廚、改廁、改圈、改庭院統一規劃配套建設,進一步完善農村新能源綜合利用技術。二是與養殖小區建設相結合,推進沼氣工程。要求各養殖小區及規模化養殖場,都要配套沼氣工程,有效地解決畜禽糞便所造成的空氣污染和水質污染等問題,實現資源化、減量化和無害化,達到節能減排的目的。三是與設施農業建設相結合,推進太陽能利用工程。利用玻璃、薄膜等材料,建設太陽能日光溫室,通過人工光、溫、濕等調節,使農業生產不受自然氣候影響和限制,促進工廠化生產;利用太陽光熱轉換技術,使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灶、太陽能取暖器等滲透農村生活;利用太陽能光伏發電轉換技術,將太陽能轉換為獨立的電能,用于農業機械、植保病蟲物理防治器材等,減少設施農業對石油的依賴[4]。四是與農業生產相結合,推進生物能源工程。利用秸稈能源,將其生成的氣、液、固態燃料直接作為生活用能,或深加工處理后可替代柴油、汽油等用于生產;開發生物柴油,生物柴油是一種優質清潔柴油,已被歐盟、美國等發達國家大量使用,其中主要的提煉原料是油菜,因此建立生物柴油基地必須鞏固擴大油菜生產面積,保證原料供給。發展低碳農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面廣。因此,除應制定發展戰略、出臺扶持激勵政策外,還要加大低碳農業宣傳力度,讓廣大民眾了解發展低碳農業的好處,形成政府推動、市場引導、全民參與的濃厚氛圍。

參考文獻

[1]謝立勇,林而達.適應二氧化碳肥效作用的農業技術潛力分析[J].中國農業氣象,2006,27(3):161-166.

[2] 曾國揆,謝建.沼氣發電技術及沼氣燃料電池在我國的應用狀況與前景[J].現代農業,2006(8):14-15.

第5篇

關鍵詞:低碳農業;溫室氣體;安徽;生態農業;碳匯

0 引言

農業大概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13%(Smith等,2007)。如果將人類繼續砍伐并且將其清理用于種植、農用化學品的生產以及農產品貿易所釋放的溫室氣體計算在內的話,農業排放的溫室氣體將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30%(Hoffmann等,2010),到2030年該比例將提高到40%(Smith等,2007)。為了降低農業對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負面影響,低碳農業已經成為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的共同選擇。許廣月(2010)、馬曉民(2011)、張新民(2012)、王珊珊等(2012)分別對中國低碳農業發展的現狀、挑戰以及低碳農業的生產方式與實現路徑等展開了研究。黃鋼等(2010)提出包括節水農業、土壤改良與科學施肥等在內的發展低碳農業的十大關鍵技術領域。羅吉文(2010)提出了包括有害品替入、清潔能源等低碳農業發展的十種模式。梁龍等(2011)、田興國等(2012)、劉永賢等(2011)、孫紅霞(2011)、李光全(2011)、湯衛東等(2012)則分別對北京、廣東、廣西、河南、浙江、重慶等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低碳農業發展進行研究。漆雁斌和陳衛洪(2010)、杜華章(2010)、師帥等(2013)等對低碳農業發展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實證研究。漆雁斌和陳衛洪(2010)使用中國1985-2008年的時間序列數據對低碳農業發展影響因素進行的實證研究表明,化肥施用量每增加1噸,農業產值就會增加12.4591萬元,化肥施用量成為制約低碳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杜華章(2010)利用江蘇省2008年52個縣(市)的截面數據進行回歸分析的結果表明,在農業主要投入要素中,對農業增加值的貢獻由大到小依次是農用柴油使用量、農機總動力,化肥施用量對農業增加值起負作用,而農用薄膜的貢獻不顯著。師帥等(2013)利用黑龍江省1989-2010年的時間序列數據進行實證研究的結果表明,化肥、農藥和農膜是影響農業產值的主要因素,三者的投入是增加農業生產碳排放的主因。盡管已有研究結論有所差異,但都明確指出低碳農業是中國農業發展的新方向。但是到目前為止,尚未有學者針對安徽省低碳農業發展進行研究。本文試圖對此進行補充。

1 低碳農業——安徽農業發展的方向

從全國范圍來看,安徽省屬于典型的農業大省,表現如下:(1)《中國統計年鑒》(2012)的數據顯示,2008年底安徽省耕地面積總數為5,730.2千公頃,占全國耕地面積的4.71%,排全國第7位。在不足全國5%的耕地面積上,安徽實現了全國5.56%的農作物播種總面積(表1)。(2)盡管農業占安徽省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2000年的25.56%下降到2011年的13%,但是農業占安徽省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仍高于比同期農業占全國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3個百分點(10%)。(3)安徽省人口和勞動力主要集中于農業。安徽省人口和勞動力主要集中于農業。2010年安徽省非農業人口總數占安徽總人口數的22.71%,意味著安徽省77.29%的人口仍舊從事農業生產,遠遠高于同期全國平均水平(36.7%)。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農業災害尤其是洪澇災害的頻繁爆發,安徽省的農業生產面臨挑戰。受水災和旱災等災害性天氣的影響,安徽農業受災面積從2006年的1990.16千公頃增加到2010的2070.95千公頃。如何在緩解和適應氣候變化對安徽省農業可持續發展帶來的影響的同時,繼續保持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鞏固安徽作為農業大省的地位,是值得思考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低碳農業將為安徽農業發展提供新的方向。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2)。

2 安徽低碳農業發展面臨的問題

本文將結合《中國統計年鑒》、《安徽統計年鑒》的數據,對安徽農業生產中的機械總動力、化肥、農藥等投入要素使用情況進行分析。

2.1 機械總動力的使用總量和比重相對較高

從表2中可以看出,在1995-2011年間,安徽省農業總產值從1995年的637.91億元提高到2011年的1714.84億元,增長了2.69倍。農業機械總動力使用量增長更快。2011年安徽省使用的農業機械總動力大約是1995年的3倍。2011年安徽省農用機械總動力占全國農用機械總動力的5.79%,比農業總產值占全國的比重(4.26%)高出大約1.5個百分點(表3)。安徽農業生產呈現能源投入密集型的特點。

2.2 農業生產對復合肥和氮肥依賴度較高

安徽農業生產也使用了數量較多的化肥和農藥。從表1可以看出,安徽省包括氮肥、磷肥、鉀肥和復合肥在內的化肥使用量從1995年的203.3萬噸提高到2011年的329.67萬噸。2011年安徽氮肥、磷肥、鉀肥和復合肥使用量分別占全國的4.8%、4.4%、5.43%、7.73%(表4)。2011年復合肥占安徽省化肥使用量的44.4%,氮肥占34.7%,磷肥和鉀肥則分別占10.95%和9.95%。這些數據都說明安徽農業生產中比較依賴復合肥和氮肥。這些化肥無論其生產過程還是在農田中的施用都會帶來溫室氣體排放。

數據來源:《安徽統計年鑒》。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2)。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2)。

2.3 農藥的使用量逐年增加

農業總產值不僅受到季節性氣候和極端氣候條件變化的影響,同時也受到生產實踐變化的影響,比如新的生產工具、新的作物品種、新的疾病和蟲害以及政府政策的影響(Adams等,2001)。為了保障農產品產量,減少病蟲害對收成的影響,安徽農業生產也離不開農藥。安徽省農業生產中的農藥使用量從2003年的78,843噸提高到2011年的11,7575噸(圖1)。農藥在農業生產中的使用,不僅增加了碳的排放,而且對土壤和水資源造成污染。農產品中殘留的農藥甚至對人體健康產生威脅,危及到整個農產品的食品安全。

數據來源:《安徽統計年鑒》。

2.4 林業存量資源不足,限制了碳匯功能的有效發揮

和工業所不同的是,農業既是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來源,同時又具有碳匯功能,尤其林業在這方面的功能更為明顯。從表1中可以看出,安徽省林業創造的生產總值占全國林業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84%,高于農業、牧業和漁業各自所占比重。由此可見,安徽林業發展具有很大潛力。但是和安徽農業大省地位相比,安徽林業的森林覆蓋率、森林蓄積量和森林面積均有待提高。盡管安徽省森林覆蓋率已達到27.53%,超過了全國20.36%的森林覆蓋率水平,但是在全國排名第18位。安徽的森林蓄積量1.81億立方米,居全國第19位;現有森林面積5706萬畝,居全國第20位。不僅如此,安徽丘陵和平原地區綠化造林相對滯后,缺林少綠現象在一些地方還相當突出,占全省國土面積46%的丘陵地區平均森林覆蓋率僅為14.5% 。加上偏遠山區的林業資源由于護林工作人員數量限制以及林業資源管理不到位等問題,林業資源亂砍亂伐和森林火災時有發生,對林業資源的保有量帶來不利影響。安徽林業發展相對滯后,制約了碳匯功能的發揮。

2.5 農業生產以傳統的耕種方式為主

緩解和適應氣候變化是低碳農業發展的核心(張新民,2012)。盡管有機農業具有投入品外部性較低而且能帶來高產出的特點,被視為可以應對氣候變化確保食品安全的可持續發展方式,但是在安徽農業生產中有機農業并沒有得到普遍推廣。在耕作方式上,安徽農業生產仍舊停留于傳統的耕種方式。與傳統的耕種方式中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率主要取決于輪作中的碳投入所不同的是,免耕輪作方式中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率首先取決于殘茬的數量和管理方式,其次取決于有機糞便的數量(Gaiser等,2010)。盡管免耕法能夠有效減低農業生產后期的二氧化碳等其他溫室氣體排放量,而且有部分地區的農戶也開始逐步采用免耕法,但是在實踐中卻出現了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擴大的事件。比如一到麥子成熟的時節,就容易出現農民燒麥桿的情況。大片的麥稈燃燒不僅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時造成空氣嚴重污染,對農業生產安全和城鄉居民正常生活造成威脅。如何從源頭上有效改變傳統農業生產方式進而向生態農業、有機農業轉變是安徽低碳農業發展面臨的一大難題。

3 促進安徽低碳農業發展的對策

安徽農業發展具有典型的投入密集型特征,而傳統的投入密集型農業對氣候變化產生的重要影響,僅次于能源部門(Aravindakshan等,2010),成為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來源。為了降低安徽省農業生產中的碳排放,保障安徽農業可持續發展,安徽有必要大力發展低碳農業。本文認為,安徽省低碳農業發展一方面要實行減少碳的排放,另一方面要增強農業尤其是林業的碳匯功能。由于農業溫室氣體的40%來自土壤(主要是N2O),27%來自于腸道發酵(CH4),10%來自于水稻種植(CH4),9%來自能源相關部門(CO2),7%來自肥料和糞便(CH4),6%來自于其他部門并且以CH4和CO2為主(Smith,2007)。在安徽農業生產中,首先要在逐步改變土壤耕種方式的基礎上,加強對農村家畜家禽腸道發酵的有效控制,同時合理調整農作物結構,降低農業的碳排放,并大力發展林業,增強安徽林業的碳匯功能,促進安徽農業向低碳農業轉型。

1)改變土壤的耕種方式,從傳統的農作物生產方式向有機農業、生態農業等轉變。本文認為,在土壤耕種方式轉變中一定要充分發揮農民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近年來之所以化肥使用量頻繁增加實際上和農作物單一品種的種植方式有很大的關系。通過生態農業和當地農民知識發展起來的多樣化和外部性投入較低的農業,比工業化單一作物的農業不僅總體產量更高,而且生產出的農產品更富有營養(McAfee,2010)。要改變傳統的土壤耕種方式,尤其是改變主要依賴化肥的農田營養供給模式,就要通過多種措施鼓勵農民利用已有的農業生產知識對農田和土地進行管理。比如在免耕的同時,通過作物輪種的方式為農田的下一年生產提供營養補給。具體來說,皖南地區的農戶可以在秋季水稻收割以后,在農田中播種紫苜蓿或者油菜等油料作物。這些作物既能減少土壤翻耕釋放的碳,同時又能為下一年的農作物播種提供肥料。不僅如此,成片的紫苜蓿或者油菜花可以為當地提供旅游資源,這樣既幫助農戶獲得經濟效益,同時又因耕種方式變化降低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而且可以有效減少工業化肥的使用,為農業發展和農村經濟發展帶來生態效益。

2)了解安徽農作物基本種植結構,尋找降低碳排放的重點區域。以2011年為例,《中國統計年鑒數據》(2012)顯示,安徽省2011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達9022.9千公頃,其中包括谷物(稻谷、玉米和小麥)、豆類和薯類的糧食作物播種面積達6621.5千公頃,占總播種面積的73.99%。基于水稻生產和小麥生產在安徽省種植結構的絕對比重,安徽省低碳農業發展就要積極圍繞降低水稻和小麥生產全過程中的碳排放進行低碳技術的開發與運用。從安徽農業實際需要出發,迫切需要開發麥稈等殘茬的有效利用技術,從源頭上解決麥稈焚燒帶來的系列問題。在農用肥料的來源上,要積極鼓勵農戶對家禽家畜糞便的使用。在農業病蟲害防治上,要通過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完善性,對于青蛙等農作物害蟲的天敵要進行保護,通過生態系統的自我更新和完善來加強對病蟲害的治理,減少農藥的使用。針對安徽省農作物容易受

到旱災和水災影響的事實,要積極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對年久失修的水利工程進行維護,對河道溝渠淤泥進行疏理,提高水庫、湖泊、池塘、溝渠等的蓄水、防洪、泄洪等功能,為農田灌溉和正常生產提供相應的水利基礎設施。在農田改造和城鎮化建設過程中,要遵循水文規律,不能隨意更改河道及其走向,充分發揮自然灌溉功能,盡量減少農用排灌柴油機等的使用。

3)繼續提高森林覆蓋率,加強對林業資源的管理、開發和利用,增強農業碳匯功能。根據“千萬畝森林增長工程”實施計劃,到2016年,安徽省新增森林面積1,000萬畝,使森林總面積達到6,70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3%。本文認為,在安徽省大力開展植樹造林提高森林覆蓋率的同時,必須同時進行保林、護林工作,減少森林火災等其他方式對森林資源的消耗。對于森林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也要采取相應的措施,比如封山育林、對苗木進行定期保護和監測等。適時將已有的林業資源開發,轉化成旅游或者其他生態價值更高的資源進行開發利用。為了解決偏遠地區林業管理人員數量較少、管理不到位的問題,可以在結合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和林業資源未來收益等情況基礎上,對退耕還林的農戶建立合理的補償機制,同時將部分有參與保林、護林意愿和能力的農戶納入到保林、護林隊伍中,切實保障安徽林業的存量資源,為安徽農業的碳匯功能發揮提供物質基礎。

參考文獻:

[1] Smith P et al.. Agriculture. In: Climate Change 2007: Mitigation.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I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Metz B et al.,eds.).Cambridge an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2] Hoffmann, Ulrich, Promoting Poles of Clean Growth to Foster the Transition to a More Sustainable Economy UNCTAD Trade and Environment Review, United Nations, 2009/2010,March 3, Available at SSRN: http:///abstract=1564069,2010.

[3] 黃鋼,沈學善,屈會娟,王宏.發展低碳農業的關鍵技術領域[J].中國軟科學增刊,2010(S1):1-7,接47.

[4] 羅吉文.低碳農業發展模式探析[J].生態經濟,2010(12):142-144.

[5] 漆雁斌,陳衛洪.低碳農業發展影響因素的回歸分析[J].農村經濟,2010(2):19-23.

[6] 杜華章,江蘇省低碳農業發展影響因素的綜合分析[J].農業經濟與管理,2010(4):63-71

[7] 師帥,陳紅,池佳.基于協整分析的黑龍江省低碳農業影響因素研究[J].軟科學,2013(2):81-85.

[8] Richard M. Adams,Chen AKA, Bruce A. McCarl ,David Schimmelpfennig ,Climate Variability and Climate Change: Implications for Agriculture (April 18, 2001). Advances in The Economics of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Volume 3, the long term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 beyond a doubling of greenhouse gas concentrations, pp. 115-148, Darwin C. Hal, Richard B. Howarth, eds., Amsterdam: JAI, an imprint of Elsevier Science, 2001. Available at SSRN: http:///abstract=1814211.

[9] 張新民.低碳農業發展核心目標——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J].生態經濟,2012(6):79-81,接145.

[10] Thomas Gaiser, Mohammad Abdel-Razek,Heike Bakara.Modeling carbon sequestration under zero-tillage at the regional scale. II., The influence of crop rotation and soil type [J].Ecological Modeling 2009 (220):3372-3379.

[11] Kathy McAfee, Climate Change, the Global Food Crisis and Food Sovereignty. Wester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2010 Annual Meeting Paper. Available at SSRN: http:///abstract=1580405.

第6篇

[關鍵詞]低碳;現代化農業;黑龍江

1低碳現代化農業主要發展模式

(1)立體型。該模式的特點為多個生產系統利用其他生產系統的廢棄物,充分實現對資源的高度利用,并可以減少外來因素干擾,以保證農業產出的質量以及安全。立體農業發展模式通常由養殖業和種植業共同參與。種植業生產的落葉、秸稈等可以進行初步簡單加工,作為牲畜的飼料。牲畜排出的糞便進行加工轉換可以用作漁業餌料,或者作為有機肥料用于種植業。漁業需要定期清理魚塘,魚塘清理出來的淤泥也可以用來作為有機肥料,提供給種植業,最終形成一套完整的內部循環的生態農業系統。立體農業還可以利用時間差和空間差在有限的自然條件下對已擁有的資源進行合理分配,達到最充分的利用,發展出農田間作套種、水產品分層混養、果蔬間作等一系列新型種養方式。

(2)循環型。任何生產活動都對資源有一定的要求。循環型農業的特點就是建立起一套使生產過程中的能量與物質良性循環的系統。該生態系統通常以高效與低耗為原則,將光、熱、水、土壤等資源的利用率盡可能地提高,從而減少對燃料、化肥、飼料等的使用。在現能量多層轉換的同時,實現物質循環利用。由于我國農村多以家庭為生產單位,生產規模有限,所以,循環型農業發展模式廣泛適用于我國農村地區。

(3)高科技型。該種模式的特點為科技含量高,農產品附加值高,產業類型豐富多樣,其中包括旅游觀光、教育培訓、科學研發、深度加工等。發展該農業模式需要投資建立生態農業科技園區,運用高新技術手段,開發出極具地方特色和科技含量的產業與產品。在引進先進的農業技術的同時加大當地的科研投入,形成極具價值的農業科技專利成果。以教育機構為起點,培養一大批掌握先進技術的科技人才,將人才源源不斷地投入到技術再進步與農業生產中。以當地獨特的自然景觀為依托,生態農業為主題,在交通便利位置建立旅游觀光基地,吸納游客,擴大市場,建立完善的服務體系,促使服務業蓬勃發展。對農產品質量要求進一步提高,打造名牌產品,使其擁有獨特的市場定位或者強大的競爭力。

(4)保護型。我國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嚴峻,部分地區不適宜進行農業生產工作。對于這部分地區,首先要進行生態恢復,當其具備生產條件時,再進行農業生產活動。針對不同的生態環境問題,如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土地鹽堿化等對癥下藥。通過興修水利工程、植樹造林、改良土壤多種手段,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提高環境承載力。一方面可以開拓農業生產空間;另一方面又可以防止環境繼續惡化,影響原先的農業生產活動。

2黑龍江省農業發展環境

21客觀條件概況

(1)自然條件。黑龍江省介于東經121°11′-135°5′、北緯43°25′-53°33′。全省轄10個市、4個地區、69個縣(市)。全省土地面積68億畝,約占全國的48%,居全國第六位。其中耕地168億畝。地處歐亞大陸東岸,大部分屬中溫帶,具有明顯的大陸季風氣候特點。年均氣溫4℃~5℃,無霜期100~140天,≥10℃積溫在1500℃~2600℃。

(2)社會條件。黑龍江省農村人口教育水平明顯低于城市,多數僅為小學文化水平,一方面,農村地區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農民受教育的意愿不強,教育相關基礎設施不夠完善,提供教育的能力有限。另一方面,高素質、高學歷的人口不斷向城市轉移,農村對人才的吸引力不足。

(3)生產特點。農業裝備已經達到全國領先水平,墾區現已裝備266個現代農機裝備作業區,農業生產田間作業綜合機械化率提高到96%。科技貢獻率接近現代農業標準,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達82%,農業科技貢獻率達67%,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農產品商品率接近現代農業標準。黑龍江墾區已成為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糧食戰略后備基地和現代農業的示范基地,農產品商品率達到了現代農業平均95%以上的商品率標準。

22現存問題

(1)農業財政投入不足。黑龍江省作為全國重要商品糧基地、農業大省,農業是重要經濟支柱,但對農業財政投入明顯不足,農業現代化、低碳化改造升級需要大量資金,財政投入不足使農業升級十分緩慢,無法達到預期要求。

(2)農業人才嚴重匱乏。2013年黑龍江省具有農學專業的高校80所,農學碩士學歷510人,本科學歷10225人,專科學歷14359人,與巨大的行業需求相比,十分匱乏。與此同時,東北地區人才流失與人才吸引力不足的問題也導致農業技術水平發展緩慢。

(3)信息化水平低下。缺乏合理的信息規劃,對信息化在農業的應用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沒能建立有效的信息化應用網絡,缺少合理的信息化管理體制。低碳經濟和信息化必須緊密結合,信息化水平不夠,低碳農業難以運行。

(4)經濟效益。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沖突,農民對可持續發展認識不足,優先經濟效益、低碳經濟驅動力較弱。以秸稈為例,我國秸稈回收利用率不足70%,遠低于發達國家的90%。秸稈回收主要方向為發電、還田、飼料、有機材料等,但在回收過程中都面臨著技術不成熟、成本過高的問題。秸稈還田每畝成本約為50元,占耕地收益的10%左右,農民不愿意額外支付費用,地方政府也很少出臺相關制約措施或提供財政補貼,所以多數農民對秸稈處理方式還是就地燃燒。

3黑龍江省現代化農業發展模式選擇

針對不同地區、不同環境,應因地制宜地選擇農業發展模式。就黑龍江省而言,農業生產環境主要分為四種。以大興安嶺地區為代表的山區、以三江平原為代表的平原耕作區、以齊齊哈爾為代表的半干旱地區和以哈爾濱為代表的城市郊區。

(1)在平原區發展機械化農業模式。一方面對落后的、老舊的農機進行升級換代,提高生產效率,減少碳排放。對耕地進行整合,從耕作制度、農業技術、生產方式等多個方面著手,全面提高整個農業區的產出,使單位能源消耗和單位碳排放水平降低。另一方面減少對傳統化石能源的消耗,開發以風能、太陽能為主的新能源,建立綠色能源體系。制定科學的檢測方法,對范圍內的所有耕地深度分析,針對當地農作物的生長需求和土地質量,進行精確施肥,降低化肥使用比重,提高有機肥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

(2)在山區發展立體型現代化農業。黑龍江省的山區主要分布于牡丹江、伊春、黑河及大d安嶺地區。該地區森林資源十分豐富,是我國面積最大的森林之一,對碳循環起重要作用。山區地形崎嶇,傳統農業產出極低,同時對生態環境有不可修復的破壞。發展立體農業,充分利用土地、光照、淡水等資源,提高單位面積產量。鼓勵支持果樹栽培、食用菌培植技術推廣,積極發展林蛙、人參等特色產品,實現規模化集約化經營。

(3)在半干旱地區發展節水型現代化農業。黑龍江省西部地區由于遠離水系和地形地勢因素,形成大面積半干旱地區,降水量少且時間空間分布很不均勻,難以滿足農業生產需求,使得該地區農產品產量相比其他地區偏低。針對此情況,需根據當地氣象條件選擇適合半干旱地區種植的作物。與此同時,引進先進技術,在農作物生長的關鍵時期進行灌溉。借鑒以色列等類似條件的發達國家農業發展模式,采用噴灌滴灌技術,大力推廣節水設施,擴大節水品種的種植面積。興建科學的水利工程,減少輸水過程中蒸發和滲漏導致的損耗。將工程、生物、科技、人力多種節水方式結合起來,全面提升農業生產的水資源利用效率。

(4)在城市郊區發展觀光型現代化農業。近年來,城市人口對農村生態觀光休閑旅游的需求越來越高。黑龍江省面積廣大,自然景觀豐富多樣,地形平坦,交通便利,十分適合在大中城市附近發展休閑觀光旅游農業。以綠色、自然為主題,建設農業產業園區、現代化農業示范基地、生態旅游度假村、特色農村。以現代化農業為核心,打造一批名牌農業產品,同時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加入,形成完備的服務業體系。

第7篇

1中國農業低碳化轉型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1.1如何提高低碳農業的經濟效益?

低碳農業是典型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發展低碳農業就是要統籌農業的經濟功能、生態功能和社會功能Ol。雖然節約能源資源、應對氣候交化是每個公民的社會責任,但在法律制度、市場機制、政府政策還沒有把這種社會責任轉化為經濟利益之前,農民的本性還是“經濟人”,特別是在經濟不發達地區,農民首先考慮的是生存,而不是社會責任、生態發展。“經濟”性是低碳農業的生命力所在,對缺乏經濟可行性的發展模式農民必然缺乏積極性,即使在政府大力扶持下這些項目實施了,但如果沒有長久的經濟效益作保證,這些項目也難以持久。目前我國低碳農業的標準還未制定,但是從功能卜來看,目前在實踐中推行的循環農業、綠色生態農業、節水農業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我國農業低碳化轉型的努力,可以說是我國低碳農業的雛形。因此,從這些模式推行的艱難就可以預測農業低碳化轉型可能面臨的困難,這些模式至今難以大面積推廣的原岡主要是因為不“經濟”:循環經濟的推廣過于注意循環,忽視“經濟”性;我國推行的十大生態農業模式在技術上雖較成熟,但是生態農業規模化生產的要求與我國農業的小規模生產、分散經營相沖突,生態農業推廣的基礎條件難于得到滿足,生態農業發展也難于取得規模效益;我國市場機制還不完善,水、能源、化肥等農業資源脫離市場實際價值造成資源濫用,目前的市場機制也不能把這些模式產生的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切實轉化為農民的經濟效益,如由于我困綠色食品市場體系尚不規范,某些綠色食品被假冒偽劣食品打敗,即劣幣驅逐良幣;還有的模式雖然項目落地時是‘‘經濟”的,但是隨著外部條件發乍改變,以前‘經濟”的模式很可能不再“經濟”,例如,在豫北的清豐縣,政府鼓勵種植速生林改善當地生態環境,并大力扶持利用林地空間進行林菌、林菜、林藥問作,林下養殖等復合種養,實行以短養長,在政府扶持下這種模式曾經得劍較快推廣,然而,受經濟危機的影響木材價格大幅度下跌,導致在農民眼里種植速生林已不再“經濟”,因而出現大量毀林濫伐現象,也凸顯生態農業發展的脆弱。

要使農業的低碳化轉型從理想成為現實,必須進行制度創新、技術創新,在設計的制度框架下使低碳農業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

1.2如何消除現代農業生產方式的不利影響?

在為國家糧食安全做出重大貢獻的同時,現在的農業生產也產生很多弊端:不僅消耗大最的化石能源,還加劇能源危機,加劇水土大氣污染,破壞生物多樣性,影響氣候變化,危害人類健康。因此,人們常常把現代農業稱為石油農業、機械農業、高碳農業。推動農業的低碳化轉型,應揚長避短,趨利避害,既要利用和發揮現代農業的積極成分,又要繼承發揚傳統農耕生產方式和技術的優勢,不斷探索、推行新的能夠適應我國國情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和技術體系。另外,推動農業低碳化轉型不僅要解決技術問題、經濟問題,還要考慮農民需求層次升級對農業生產方式的影響問題。譬如,如果擬推廣的低碳農業模式會改變農民業已習慣的高石化能源投入、低人工投入生產方式,有可能因為不能滿足農民對安全、便利、舒適、健康的工作環境和生活環境的需求而遭到農民反對。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仍然處于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的轉變之中,農業發展具有化學化、機械化、水利化、設施化、規模化、集約化和牛物化等特點。在諸多變化中,化學化和機械化轉變傾向最為明顯,例如,我國農民已習慣了使用以石油和電能為主要動力的各種機械而不是依賴過去的人力和畜力,習慣了使用大量的化肥和農藥而不是以往費時費力的農家肥、人工除草。

1.3如何消化產業轉型的初始成本?

高碳農業的低碳化轉型足對舊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的否定,期問必然伴隨技術的變遷、設施設備的更新改造、勞動力素質提升、低碳文化創新、組織方式和管理模式轉型,從而將產生較高的轉型成本,某些模式如有機農業的轉型周期長,見效慢,還帶有較高的不確定性風險。雖然政府會因為低碳農業的正外部性承擔一部分轉犁成本,但作為農業低碳化轉犁發展的主體,農民仍將額外承擔大部分的初始轉型成本和風險。原則上,低碳農業帶來的高效益可以逐漸彌補部分或全部成本,但對農民來說,這些更多屬于長遠的利益,預先支付的轉型成本過大有可能阻礙農業轉型,如噴灌、滴灌足高效節水農業技術,但設施造價高這一門檻阻礙了該技術的大面積推廣。低碳農業發展迫切需要解決當前轉犁成本與長遠利益的分離問題。

1。4如何培育發展與低碳農業相適應的高端生產要素?

與現有農業發展模式相比,低碳農業要求的生產要素相對高端,如先進適用的低碳技術、高層次的技術研發推廣人才、與規模化相適應的管理人才、高素質的農民等。

目前,我國農業科技投入明顯不足,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不健全,科技人才斷層、知識老化問題嚴重,科研成果的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不適應,與低碳農業發展的許多相關問題目前還缺乏科學合理的解決辦法,一些科研成果缺乏產業化支撐。例如,我國節水農業技術的總體技術水平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還比較大,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先進技術和產品很少,節水灌溉設備產業化程度低,缺乏適宜于不同區域水土條件的節水農業技術集成體系和應用模式。

低碳農業需要規模化經營、公司化運作、合作化發展等,因而要求一批有帶頭能力的經營能人、管理高手,以及大批懂技術、會經營的生產者,而我國從事農業生產與經營的多數是年紀大、文化低的中老年人和婦女,這些勞動者不易接受新技術和新的生產模式,必將制約低碳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

2中國農業低碳化轉型的推進路徑

2.1加強法律保障

以國家規范形式保障低碳農業健康發展是國際通彳『的規則,我國的法律設計必須跟上低碳農業發展的要求。目前,我國與低碳農業有關的法律并不完善,例如還沒有為低碳農業專門立法;低碳農業發展理念還沒有融入《農業法》、《節約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清潔生產促進法》、《循環經濟促進法》、《水污染防治法》等相關法律;相關法律不夠詳細,缺乏操作性,導致執法效果不佳等。

完善法律體系,盡快把低碳農業發展納入國家正式制度,一是要制訂專門法律來規范低碳農業發展;二是要修訂現有相關法律,注入低碳農業理念的新內容,加強法律的可操作性口】。各地也要根據地方實際,制訂相應的法規條例以促進本地區低碳農業發展。

2.2加大政策扶持

歸根到底,氣候是一種困際公共品,低碳農業的正外部性也需要發揮政策的扶持作用。構建農業產業政策、財稅政策、金融政策、人才政策等綜合政策體系,旨在提升農民、企業等低碳農業主體轉型的積極性,引導資源、要素流入低碳農業。適應低碳農業發展要求,農業科學技術政策重點應放在有利于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項目上,推動低碳農業技術的研發、引進、應用、推廣。適應低碳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發展的需要,農業組織政策要鼓勵、引導農民開展多種形式、多種內容的合作,支持涉農企業展開產業鏈整合,延伸產業鏈條。利用財稅政策促使農qk低碳化轉型,一方面是通過設屯低碳技術研發推廣的專項資金、稅收減免、貸款貼息、低碳產品政府采購等鼓勵低磷農業發展,另一方面是通過能源稅、碳稅、資源稅、排污收費等限制高碳農業發展。農業低碳化轉型往往需要先期投入轉型資金,有些模式如生態農業雖然先期轉型成本不高,但是往往在項目實施幾年后才能實現贏利,在這種情況下,也需要足夠的資金支持。除了政府財政資金支持以外,還應通過金融政策創新引導社會資金流向低碳技術開發、購買低碳農業設備等。低碳農業發展不僅需要培育、引進高層次科技人員,壯大科技推廣隊伍,還要大力開展農業實用低碳技術培訓,把農民培育成為有文化、懂技術、能經營、會管理的低碳農業生產者、經營者。

2.3強化市場推動

單純運用行政方式強制推動節能減排的成本較高,引導資源要素向低碳農業方向配置還必須完善市場機制,只有完善的市場機制才能真正把資源環境的約束和壓力轉變為農民實施農業低碳化轉型的自發動力。政府要加快構建清潔能源市場、能源效率市場、碳交易市場等,完善資源環境價格體系,探索利用碳交易機制、碳金融機制、低碳農產品市場機制進行生態補償的有效途徑,晟終使低碳農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有利町圖。

2.4加強技術支撐

技術是農業低碳化轉型的內生動力。農業的溫室氣體排放問題是由多種原因引致的,低碳農qk技術開發與創新必須具有‘系統”視野,高度重視各種技術創新與集成。由于低碳農業涵蓋了產業鏈各個環節,低碳農業技術體系也應該涵蓋整個產業鏈,如低碳原料與設備、低碳種養業、低碳加工業、農產品低碳物流、農業廢棄物低碳處理等綜合配套技術。從農業與溫室氣體的排放關系來看,農業低碳化轉型的技術路徑從理論上講既包括節碳技術,也包括生物同碳技術。目前農業領域的節碳技術有節能技術、立體種養的節地技術、節水灌溉技術、精準施肥技術、生物農藥及綜合防治技術、秸稈綜合利用技術、農業機械節能減排技術、農用廢水凈化技術、可降解地膜技術等。目前生物固碳技術開發與應用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通過耕地免耕、培育“固碳型”作物品種等技術,增加耕地閻碳能力;二是通過提升生態系統管理技術,保護林地、草地、濕地等碳庫資源,保持生態系統的長期閌碳能力【3】。另外,我國發展高碳農業還有來自人121方面的壓力,低碳農業技術研發推廣不能以降低農業產量為代價實現低碳目的;從滿足農業勞動者工作、生活需求層次上升角度出發,發展低碳農業不能讓人類回到農耕文明時代,我國還要開發推廣節約人力、改善勞動者工作條件的技術及設備。從低碳技術來源看,除了加強自主創新之外,我圍還要加強與發達國家和地區之間低碳技術交流與合作,積極借鑒國外低碳農業發展先進技術和模式。

2.5培育低碳文化氛圍

第8篇

關鍵詞:農業經濟 發展方式 低碳化轉變 外在必然 內在可能

中圖分類號:F3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4)02-024-02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面對日益惡化的農業和農村環境,不斷創新農業產業發展方式,積極探索一條投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低、效益高的農業現代化發展道路,大力發展低碳農業,切實促進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低碳化轉變,努力實現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這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必然選擇。深入研究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低碳化轉變的外在必然、內在可能以及具體內外路徑與措施,這對促進我國農業發展,提高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一、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低碳化轉變的外在必然

世界經濟已經進入到了低碳經濟時代,農業的發展也應適應全球經濟發展的新形勢,努力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走低碳化之路。特別是當今我國農業的進一步發展面臨著資源和環境問題的約束,要保持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更需要切實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創新農業發展路徑,努力實現農業低碳化發展,這是我國農業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提高我國農業生產現代化水平的必然要求,更是破解我國農業內涵式發展困境的必由之路。

1.農業經濟發展方式低碳化轉變是我國農業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客觀需要。首先,我國人均資源短缺且浪費嚴重,這要求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進行低碳化轉變,努力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在我國,由于工業化進程的加快,人口的不斷增長,耕地資源、草地資源、水資源等農業生產基本自然資源要素短缺問題越來越突出,加之傳統農業中粗放的生產方式,生產資源要素浪費嚴重,利用率不高,更是雪上加霜加重了我國經濟發展的資源和環境壓力,這些都迫切要求我國農業加快發展方式轉變,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其次,傳統農業中粗放式生產方式破壞生態環境,生態問題突出,嚴重威脅我國農業生產的可持續性發展。在我國,由于過去多年粗放式的掠奪性開發,致使草地資源退化、沙化、堿化嚴重;水土流失加重、土壤沙漠化、森林、草原退化現象突出;天然林面積大量減少,森林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等生態功能不斷下降,這些都迫切要求我國農業生產發展方式急需轉變,切實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再次,傳統農業中不合理的生產方式致使環境污染問題突出,客觀要求轉變生產方式,走低碳化可持續發展之路。在我國農村存在著大量不合理的使用化肥、農藥,獸藥及飼料添加劑問題,造成土、水的富營養化以及動植物的品質質量下降。此外傳統農業生產方式中大量種植、養殖廢物有效利用不夠,在廣大農村隨意丟棄、堆放或無控焚燒嚴重,造成資源浪費,環境污染,農業源碳排放高等問題。這些都要求我國農業產業發展必須走低碳化、可持續發展之路。

2.農業經濟發展方式低碳化轉變是我國農業提高現代化生產綜合效益的必然要求。我國傳統農業現代化科技含量低,生產方式落后,綜合生產效益差。大力發展低碳農業,努力實現農業生產方式的低碳化轉變,可以有效提高農業生產的經濟、生態和社會綜合效益,大力提升農業現代化綜合生產水平。首先,在低碳化農業生產方式中,土地的綜合利用率、勞動的綜合生產率以及資源的循環利用率都能得到有效提高,從而能夠有效實現農業生產的節能減排降耗,以此促進農業生產綜合經濟效益的有效提高。其次,低碳農業生產方式能加速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減少農業生產要素投入,提高土地、能源等要素的利用效率,從而能有效從根本上減少農業源溫室氣體的產生,有效治理農業源污染,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凸顯農業生態效益。再次,農業生產方式低碳化轉變不僅能夠有效滿足人們對綠色、生態、有機農產品不斷增長的需求,同時借助低碳化生產過程中的各種生態措施,還能將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中可能對人類經濟、社會、環境帶來的不良影響降低到最低限度,從而不僅提高農產品的安全水平、品質水平,同時增強農產品生產的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

3.農業經濟發展方式低碳化轉變是我國農業破解內涵式發展困境的必由之路。我國傳統農業發展方式比較粗放。在粗放型發展方式下,農業產出主要依靠土地、勞動等生產要素數量投入的增加獲得,而不是依靠農業生產要素投入效率的提高來實現。在這種粗放型、外延式生產方式下,農業生產要素投入多,效率低,利用率不高,碳排放量大,對環境破壞影響深、對資源浪費嚴重,是一種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而與之相對應,在集約型、內涵式農業生產發展方式中,農業產出的獲得將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和管理創新來實現,主要依靠減少生產要素投入,大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來實現,是一種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農業經濟發展方式。這就要求我國現代農業生產必須轉變發展方式,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切實改變過去低效率的資源利用方式,努力提高土地產出率和資源利用率,改變過去農業發展單純依賴資源大量投入的粗放型發展思路,千方百計提高資源和要素的使用效率,不斷破解資源和環境的約束壓力問題,走內涵式農業生產發展之路,從而切實實現農業生產方式的低碳化轉變。

二、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低碳化轉變的內在可能

1.傳統農業中優良的精耕細作生產方式,為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低碳化轉變提供先天性基礎優勢。我國傳統農業強調精耕細作,這為我國農業從高碳農業生產方式向低碳農業生產方式轉變,實現節能減排,提高現代農業生產水平提供了可能,奠定下了先天性基礎優勢。事實上從20世紀60~70年代起,我國農業在精耕細作生產方式基礎上就自覺不自覺地在積極探索和實踐有機農業、生態農業、生物農業、綠色農業等概念,就自覺不自覺地積極探索和實踐低碳化農業生產方式,主張內涵擴大再生產與外延擴大再生產相結合,強調無機農業與有機農業相結合,注重現代農業技術與精耕細作的傳統技術相結合,突出生物技術與機械技術相結合,提倡大力發展農業的產業化、專業化、集約化經營,大力發展無污染、無公害的綠色農業。這些自覺和不自覺地農業低碳化生產方式的探索和實踐,特別是在傳統農業中優良的精耕細作生產方式基礎上所進行的探索和實踐,為我國當代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由高碳向低碳化轉變提供了先天性基礎。

2.農業自身的內在本質特征使我國農業生產方式具有轉向低碳化發展的先天可行性。固碳和碳減排兩種方式是我國農業轉向低碳發展的重要路徑,而農業的本質特征在這兩種轉變方式上具有先天可行性。首先,農業是一種自然生態產業,與自然環境關系最為密切,因而農業天生具有固碳功能。許多農業生產活動,例如秸稈還田、植樹造林,退耕還林、濕地保護等都具有固碳功能,都能增加農業自然生態碳儲量,實現農業生產的低碳化。其次,在農業生產活動中,農業自身具有碳減排功能,比如農作物的生長本身就要吸收二氧化碳,減少碳排放,這是農業天生的最有效最現實的減碳形式。這些都使我國農業生產方式在向低碳化方面轉變提升上具有先天可行性。

3.我國農業發展方式現階段存在從高碳向低碳轉變提升的巨大空間。目前我國現階段的農業生產方式從總體上看仍處于高碳農業發展階段,存在著巨大的由高碳農業向低碳農業轉變提升的巨大空間。首先,從目前我國農業生產投入角度看,所產生的碳排放量高。由于農業生產中大量投入使用化肥、農藥、農用薄膜等,這些農資產品進入土壤后,經微生物分解,會釋放出大量的CO2等溫室氣體,因而碳排放高,屬于典型的高碳農業。其次,從我國目前農業生產過程角度看,所產生的碳排放量高。由于在農業生產各環節中,包括產前、產中、產后以及種養、加工、運輸等都要大量消耗石化能源,產生大量溫室氣體,因而排放量高。再次從我國目前農業生產意識角度看,農民低碳農業意識不足,缺乏低碳農業生產的意識自覺性。例如農民隨意焚燒秸稈,污染大氣;隨意堆漚大量未利用的畜禽糞便,直接釋放出甲烷和二氧化碳等現象都比較普遍與嚴重。這些都充分說明,目前我國農業減排空間巨大,低碳化農業生產方式將大有作為,面臨著極大的轉變提升空間。

三、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低碳化轉變的內外路徑

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低碳化轉變必須走一條投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低、效益高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為此,在現代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過程中,必須提升農業低碳化發展理念、優化農業低碳化發展結構、創新農業低碳化發展模式,以此形成農業經濟發展方式低碳化轉變的長效機制,從而大力促進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低碳化轉變。

1.提升農業低碳化發展理念。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低碳化轉變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牢固樹立和大力強化農業低碳化發展理念。首先,要樹正確的現代農業發展觀。農業的發展是一種全面的發展、科學的發展和可持續的發展。現代農業所要追求的GDP是綠色的GDP,是低碳的GDP,是農業經濟、社會、人口、資源、環境相互協調的GDP。其次,要走正確的現代農業發展路。現代農業發展要在科學發展觀的基礎之上,努力探索出一條投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低、效益高的現代農業低碳化發展之路。再次,要干正確的現代農業發展事。現代農業的發展就是要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大力發展綠色生態型農業、環境友好型農業、資源節約型農業,充分利用好農業資源,降低農業能源投入品消耗,減少農業溫室氣體排放,避免以往農業發展中的高投入、高排放、低效益。

2.優化農業低碳化發展結構。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低碳化轉變必須建立和優化農業低碳化發展結構。首先,要建立農業低碳生產結構。其中主要包括要種養結合,建立合理的用地結構;要科學核定單位面積草場的載畜量,建立合理的畜群結構;要統籌規劃,強化農村工業科學布局,建立合理的農村工業結構。其次,要建立農業生產低碳能源結構。在農村要努力開發和利用新型能源,例如生物能(沼氣)、風能、地熱能、太陽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以此大力減低對傳統高排放的石化能源的依賴。再次,要建立農業生產低碳技術結構。具體而言在現代農業發展中要充分利用減碳技術、去碳技術和無碳技術,大力發展高效集約化農業、有機化農業、無公害低排放綠色農業。

3.創新農業低碳化發展模式。第一,全力發展循環農業經濟。循環農業是一種農業經濟增長新方式,是實現人口、資源、環境相互協調發展的新型發展模式。這種發展模式強調經濟發展與生態平衡相協調,要求建立起“農業資源—農業產品一農業廢物再利用”的新型物質資源循環利用機制。目前在我國大力發展循環農業有利于促進我國農業發展方式由外延式增長向內涵式發展轉變,有利于解決我國農業資源短缺與環境退化等現實發展問題,有利于實現我國農業生產資源消耗低、廢棄物排放低、物質能量利用高的新型農業發展新目標。第二,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經濟。生態農業不同于一般農業,它是以合理利用農業自然資源以及保護和改善良好農業生態環境為前提,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結合各種現代生產技術以及傳統農業經典經驗建立起來的人類農業生產與自然環境相互協調,和諧發展的現代農業生產體系。這種農業生產體系強調降低能量消耗、保護自然資源、改善環境質量、提升農產品品質,是一種能獲得很高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可持續發展農業生產方式。在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可以有效避免石油農業帶來的弊病,強化自然資源生態保護;可以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生物能利用率以及物質循環利用率;可以增強以綠色生態農產品生產為支撐的新型農業比較優勢,從而實現我國農業經濟增長方式低碳化轉變的新跨越。第三,深入發展有機農業經濟。有機農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高級階段。有機農業強調以有機物質自我循環為基礎,在遵循自然規律以及生態學和生態環境系統運行規律基礎上,避免在生產中使用農藥、化肥、添加劑等化學合成物;要求利用天然性農業耕作法、物理法和生物法等防治病蟲害;主張建立作物輪作體系,強化秸稈還田、施用動物糞肥等土壤培肥措施,以此保持農業生產的低碳、環保、可持續化。在我國大力發展有機農業,有利于生態環境的恢復,有利于提高農產品的品質,有利于增進現代農業發展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從而有利于實現我國現代農業發展方式的低碳化轉變。

總之,當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低碳化轉變是我國農業進一步現代化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有著充分的外在必然性和內在可能性。為此,在大力推進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低碳化轉變過程中,必須努力提升農業低碳化發展理念、大力優化農業低碳化發展結構、全力創新農業低碳化發展模式,以此有效形成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低碳化轉變的長效機制,從而切實促進和深入推動我國農業經濟的現代化、可持續化發展。

參考文獻:

[1] 黃國勤.中國農業發展研究—現狀與問題[j].安徽農業科學.2008(36)

[2] 周玉新.南京市發展設施農業的SWOT分析及對策研究[j].鄉鎮經濟2009(10)

[3] 尹昌斌,周穎.循環農業發展的基本理論與展望[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8(16)

第9篇

[關鍵詞] 低碳農業 必然性 實施策略

[中圖分類號] F30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04-0049-01

低碳農業是當今國際上有關低碳經濟研究的主要領域,是低碳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農業大國更不可忽視農業發展對于我國整體經濟模式的作用。

一、我國低碳農業經濟發展的必然性

1.低碳農業經濟發展是我國農業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客觀需要

傳統農業中粗放式生產方式破壞生態環境,生態問題突出,嚴重威脅我國農業生產的可持續性發展。在我國,由于過去多年粗放式的掠奪性開發,致使水土流失太快、土壤沙漠化、森林草原退化現象嚴重;草地資源退化、沙漠化、鹽堿化不斷蔓延;天然林面積大量減少,林木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等生態功能不斷下降,這些都迫切要求我國農業生產發展方式急需轉變,切實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其次,嚴格執行相關規定,有利于保護農業生態系統,以低碳農業經濟為中心,推動農業經濟的發展,預防環境污染的形成,要積極利用資源,追求可持續利用的循環模式。要摒棄傳統農業中不合理的生產方式,實施低碳化可持續發展之路。在我國農村存在著大量不合理的經營方式,特別在使用化肥、農藥、添加劑等方面存在嚴重問題,造成水、土的富營養化以及動植物的品質質量下降。這些因素都要求我國農業產業發展必須走低碳化、可持續發展之路。

2.低碳農業經濟發展是提高農業現代化生產效益的必然要求

我國傳統農業現代化科技含量低,生產方式落后,綜合生產效益差。大力發展低碳農業,努力實現農業生產方式的低碳化轉變,可以有效提高農業生產的經濟、生態和社會綜合效益,大力提升農業現代化綜合生產水平。首先,低碳農業生產方式能加速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減少農業生產要素投入,提高能源、土地等要素的利用率,從而能有效從根本上減少農業源溫室氣體的產生,有效治理農業源污染,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凸顯農業生態效益。其次,在低碳化農業生產方式中,土地的綜合利用率、勞動的綜合生產率以及資源的循環利用率都能得到有效提高,從而能夠有效實現農業生產的節能減排降耗,以此促進農業生產綜合經濟效益的有效提高。再次,農業生產方式低碳化轉變不僅能夠有效滿足人們對綠色、生態、有機農產品不斷增長的需求,同時借助低碳化生產過程中的各種生態措施,不斷提高農產品的安全水平、品質水平,同時增強農產品生產的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

3.低碳農業經濟發展是破解農業內涵式發展困境的必由之路

我國傳統農業發展方式比較粗放。在粗放型發展方式下,農業產出主要依靠土地、勞動等生產要素數量投入的增加獲得,而不是依靠農業生產要素投入效率的提高來實現。生態農業是目前農業生產的發展趨勢,它是生態學和經濟學的結合,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建立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發展。在生態農業的發展的同時,也增加了我國植物覆蓋面積,在預防水土流失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土地的沙漠化,充分保護了我國的后備土地資源,也有效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提高了農業的生產率,也建立了低碳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從根本上保證了農業發展的經濟效益。我國現代農業生產必須轉變發展方式,走內涵式發展道路。

在內涵式農業生產發展方式中,農業產出的獲得將主要依靠科技力量、提高勞動者素質和創新管理方法來實現,主要依靠減少生產要素投入,大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來實現,是一種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農業經濟發展方式。這就要求努力改變以前低效率的資源利用方式,努力提高土地產出率和資源利用率,改變以往農業發展單純依賴資源大量投入的粗放型發展思路,努力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不斷破解資源和環境的約束壓力問題,走內涵式農業生產發展之路,從而切實實現農業生產方式的低碳化轉變。

二、低碳農業經濟發展的實施策略

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低碳化轉變必須走一條投入成本低、能源消耗低、污染排放低、產出效益高的現代化農業發展之路。

1.提升低碳農業經濟發展理念

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低碳化轉變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牢固樹立和大力強化低碳農業經濟發展理念。首先,要樹正確的現代農業發展觀。農業的發展是一種全面的發展、科學的發展和可持續的發展。其次,要走正確的現代農業發展路。現代農業發展要在科學發展觀的基礎之上,努力探索出一條投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低、效益高的現代低碳農業經濟發展之路。再次,要做正確的現代農業發展大事。現代農業的發展就是要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大力發展綠色生態型農業、資源節約型農業,充分利用好農業資源,降低農業能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避免以前農業發展的高投入、高排放、低效益。

2.優化低碳農業經濟發展結構

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低碳化轉變必須建立和優化低碳農業經濟發展結構。第一,要建立農業低碳生產結構。其中主要包括要科學核定單位面積草場的載畜量,建立合理的畜群結構;要種養結合,建立合理的用地結構;要統籌規劃,強化農村工業科學布局,建立合理的農村工業結構。第二,要建立農業生產低碳能源結構。在農村要努力開發和利用新型能源,以此大力減輕對傳統的石化能源的依賴。第三,要建立農業生產低碳技術結構。大力發展高效集約化農業、有機化農業、無公害低排放綠色農業。

3.創新低碳農業經濟發展模式

第一,全力發展循環農業經濟。我國目前人口眾多,農業生產效益低土地資源沒有得到較好的利用,污染也相當的嚴重,人口在不斷的增加土地資源卻是沒有變的,要想在這有限的資源里來養活眾多的人口,就必須轉變農業經濟的發展方式,只有發展農業循環經濟體系,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循環農業經濟主要是節約資源、良好環境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加強資源的綜合利用,實現資源回收再利用,這是發展農業經濟的必然需要,同時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平衡的共贏。

第二,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經濟。生態農業就是生態學和經濟學的結合,利用先進的農業技術進行生產,將各種生產技術結合起來,最終建立人類生產和自然環境共同發展的生產體系。合理開發利用生態發展農業,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保護好自然環境,控制一些不合理的開發活動,并做到充分利用土地資源,最大程度的利用可用資源,減少裸地面積,大量生產無公害的綠色食品,增加農產品出口。

第三,深入發展有機農業經濟。有機農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高級階段。有機農業強調以有機物質自我循環為基礎,在遵循自然規律以及生態學和生態環境系統運行規律基礎上,避免在生產中使用農藥、化肥、添加劑等化學合成物;主張建立作物輪作體系,強化秸稈還田、施用動物糞肥等土壤培肥措施,以此保持農業生產的低碳、環保、可持續化。

總之,當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低碳化轉變是我國農業進一步現代化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有著充分的外在必然性。為此,在大力推進我國低碳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過程中,必須努力提升低碳農業經濟發展理念、大力優化低碳農業經濟發展結構、全力創新低碳農業經濟發展模式,以此有效形成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低碳化轉變的長效機制,從而切實促進和深入推動我國農業經濟的現代化、可持續化發展。

參考文獻

第10篇

 

關鍵詞:低碳農業;節能減排。 

 

1 低碳農業的含義與特點。 

“低碳”是近期最熱的詞之一。但現在人們一談到低碳經濟,講工業的多,講城市的多,講農業的少,講鄉村的少。事實上,聯合國糧農組織新近指出,耕地釋放出大量的溫室氣體,超過全球人為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30%,相當于150億噸的二氧化碳。同時,聯合國糧農組織估計,生態農業系統可以抵消掉80%的因農業導致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無需生產工業化肥,每年可為世界節省1%的石油能源,不再把這些化肥用在土地上還能降低30%的農業排放。所以,低碳經濟在農業上大有可為。 

低碳農業就是生物多樣性農業。農業的發展經歷了刀耕火種農業階段、傳統農業階段和工業化農業階段。工業化農業過程對生物多樣性構成威脅:農田開墾和連片種植引起自然植被減少,以及自然物種和天敵的減少;農藥的使用破壞了物種多樣性;化肥造成了環境污染,進而也引起生物多樣性的減少;品種選育過程的遺傳背景單一化及其大面積推廣,造成了對其他品種的排斥??如果用碳經濟的概念衡量,這種農業可以說是一種“高碳農業”。改變高碳農業的方法就是發展生物多樣性農業。生物多樣性農業由于可以避免使用農藥、化肥等,某種意義上正屬于低碳農業。 

低碳農業是指以減少大氣溫室氣體含量為目標,以減少碳排放、增加碳匯和適應變化技術為手段,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結構調整、提高土壤有機質、做好病蟲害防治、發展農村可再生能源等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方式轉變,實現高效率、低能耗、低排放、高碳匯的農業。低碳農業首先是一種理念,是農業轉變發展方式的一個發展方向,它更注重整體農業能耗和碳排放的降低。不僅要像生態農業那樣提倡少用化肥農藥、進行高效的農業生產,而且在農業能源消耗越來越多,種植、運輸、加工等過程中,電力、石油和煤氣等能源的使用都在增加的情況下,還要更注重整體農業能耗和排放的降低。但這是不是就意味著低碳農業只是一個離我們比較遙遠空洞的概念呢?絕對不是。最簡易、最有效的例子就是植樹造林。據科學測定,1hm2茂密的森林,一般每天可吸收二氧化碳1005kg,放出氧氣735kg,可供975人1天的需要。1hm2玉米地產出的秸稈就可以壓制出7.5t秸稈炭,1.3t秸稈即可滿足1戶農民全年的取暖做飯。 

低碳農業具備五大特點。一是低耗性。低碳農業體系是科學地安排不同生物在系統內部的循環利用或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農業環境條件,以盡可能少的投入得到更多更好的產品。二是持續性。低碳農業的轉型,不僅意味著農業經濟形態的轉變,更意味著一場深刻的農業革命,它涉及農業資源與環境保護,農業生產技術轉型、食品安全、國民健康、城鄉關系,以及農村發展、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等多方面的問題。低碳農業并不意味著產出劇烈下降,生產停滯不前,而是要求農業可持續發展。三是高優性。低碳農業是生產綠色產品的過程,既要收獲優質產品,又要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生產生態雙安全。四是協調性。低碳農業運作與發展涉及多領域,尤其是生產與生態的協調。資源與環境是農業生產的自然基礎,資源貧乏、環境保護、生態建設等現實困惑都要求人們必須發展低碳農業。低碳農業的本質是生態農業經濟,建立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有利于緩解資源貧乏的壓力;而通過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和強化生態建設來提高農業生態環境質量,更是保障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前提。五是系統性。發展低碳農業,要有統籌的思維,即要考慮如何從技術、制度、管理等方面避免農業生產對環境的破壞作用,提高農業生態環境質量,實現農用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障食品安全和人們健康,這無疑是發展低碳農業、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 

2 發展低碳農業的意義。 

2.1 發展低碳農業,有利于踐行科學發展觀。 

發展是硬道理。農業面臨的問題是如何科學發展。建設低碳農業與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本質一致,是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科學發展觀所蘊涵的關于發展的科學思想和解決發展問題的根本方法,又為我國低碳農業發展提供了方法論指導,拓寬了低碳農業發展的思路,提高了低碳農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促進了農民的增收和生活質量的改善,推動了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 

2.2 發展低碳農業,有利于調整產業結構。 

發展低碳農業是轉變農業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產業結構、減輕農業資源與環境壓力、解決面源污染的一場革命,是我國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最佳途徑。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從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以及與國際市場接軌的進程中,農業經濟增長方式、農產品的安全性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要從粗放經營到集約化生產、從大量使用農藥到生產源頭和全過程控制污染、從農業有機廢棄物亂堆亂放到無廢物、從難以為繼到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大力推進低碳農業。通過發展低碳農業,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降低農業經濟的碳強度,促進我國經濟結構和農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2.3 發展低碳農業,有利于實現農業跨越式發展。 

我國農業科技水平參差不齊,研發和創新能力有限,這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現實,也是我國由高碳農業向低碳農業轉型的最大挑戰。近年來,我國新農村建設步伐加快,鄉村清潔工程穩步推進,再生資源開發利用產業呈快速增加之勢,如果加大投入,大力發展低碳農業,就可實現農業跨越式發展。 

2.4 發展低碳農業,有利于農業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 

發展低碳農業,可以避免對自然資源掠奪式經營和濫用,對農業的可更新資源注意增殖,對不更新資源注意保護和利用,使自然資源能得到持續的利用,促進生態良性循環,為農業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2.5 發展低碳農業,有利于提高農業生產的綜合效益。 

低碳農業能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土地利用率、土地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從而大大提高經濟效益。低碳農業又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保護和增殖自然資源,加速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有顯著的生態效益。它能為社會創造數量多、質量好的多種多樣的農產品,滿足人們對農產品不斷增長的需求。因此低碳農業的發展,必將促進整個國民經濟的全面發展。 

3 推動低碳農業發展的思路。 

發展低碳農業,最終實現低碳生活,任重道遠。因此,要大力推進低碳農業的發展,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11篇

“低碳”這一概念是在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生存和發展構成嚴峻挑戰大背景下應運而生的。從這一概念衍生出的低碳技術、低碳經濟、低碳金融、低碳生活等將影響世界、改變中國。其中,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核心是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的創新、產業結構和制度的調整以及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近年來,以實現鄉村可持續發展、推動鄉村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生產生活方式轉變為目標的低碳發展理念在我國越來越受到重視。

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題中之意

“低碳農業首先是一種理念,是農業轉變發展方式的一個發展方向。低碳理念的本質就是降能節約。”全國政協委員、甘肅省農牧廳副廳長尚勛武說。

全國政協委員、河南農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院長張全國對低碳農業又做了進一步的解釋,他說:“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是主要的溫室氣體來源之一,也越來越多地受到溫室效應的影響。如何制定低碳農業發展政策,降低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越來越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和區域經濟發展中重點考慮的領域之一,盡快轉變農業生產模式,發展低碳高效農業已成當務之急。”

當前,在我國的農業生產方式中,有一些生產習慣不符合低碳的要求,既不節約又污染環境。廣西忻城縣土肥站副站長蒙代表以施肥為例說,由于當地雨水比較多,暴雨通常會造成農田被淹沒,傳統的施肥方法使肥料的流失非常嚴重,不僅加大了成本,而且還污染環境,農民急需要一種能夠控制釋放速度的肥料。資料顯示,我國化肥利用率低是化肥引起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除作物吸收利用和土壤殘留外,約有50%以上的氦沒有被作物吸收而流失到農田外,引發了一系列環境及食品安全問題,如水體富營養化、土壤板結、溫室效應、農產品品質下降等。

張全國提出了發展低碳農業的建議,他認為,要培育低碳農業的管理理念,大力推動農業生產制度創新,實行涉農生產節能減排的管理考核責任制,從國家法律法規高度,逐步開發完善農業能源效率標準。他還提出,要重視對低碳農業的研究,包括能源、環境、建筑結構、給排水、綠地等碳減排與擴碳匯技術的集成應用研究。

科技支撐農業生產低碳化

尚勛武說,發展現代農業,實現農業從粗放型向精細化發展,低碳可做的文章很多。可以說,在農業領域,實現低碳可行性很強。

他說,農業多個環節都可以考慮如何做到低碳。他具體舉例說,從農業投入品來看,比如水資源,農業耗水很大,但現在用水方式不合理,造成極大浪費。水用于灌溉,還要消耗電能,如果節水,就節約了灌溉用能,也就低碳了。

張全國則對低碳農業給出個概念,“低碳農業是一種現代農業發展模式,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利用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能源消耗,減少碳排放,實現農業生產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他進一步解釋說,低碳農業是生態農業、綠色農業的進一步發展,不僅像生態農業那樣提倡少用化肥農藥、進行高效的農業生產,而在農業的能源消耗越來越多,種植、運輸、加工等過程中,電力、石油和煤氣等能源的使用都在增加的情況下,低碳農業還更注重整體農業能耗和碳排放的降低。

如何推行低碳農業,尚勛武給出了自己的建議。一是加強技術的作用,在農業領域多推行低碳技術。二是生產模式的創新。比如集約化生產,通過合作社,專業協會推動集中生產、經營,提高效能。

張全國也持同樣的觀點:通過提高低碳農業的技術含量,支撐農業可持續發展。

以肥料研制的科技發展為例,我國在肥料技術研發上支撐了施肥的低碳化。來自山東臨沭縣農業局農經中心的劉建文代表表示,近年來臨沭的肥料企業在研發、生產、推廣應用的緩控釋肥在低碳方面成效顯著。他舉例說,亞洲最大的緩控釋肥生產基地――金正大集團研發并推廣的上百種緩控釋肥產品,適合我國大田作物。河南省農科院小麥研究中心副主任許為鋼代表歸納了緩控釋肥在低碳方面的優勢:緩控釋肥可根據作物養分需求控制養分釋放,改變了化肥因溶解過快、養分流失而難以滿足作物各生育階段對養分不同需求的缺點,可以大大提高肥料的利用率、保護環境、節約能源、簡化農作物生產技術、幫助農民節本增收。

對于用科技支撐低碳農業發展,張全國提出了更為具體的建議。他建議:第一,提升糧食核心產區的低碳農業基礎建設。加大整合力度,重點建設現代設施農業示范園區、生態畜牧業、糧食(葉菜)功能區等項目,為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打好基礎。第二,加強培育適應低碳環境的優良品種。同時,要大力推動農作制度創新,推廣一批穩糧高效、農牧循環、水旱輪作等發展模式。第三,大幅度地減少化肥和農藥使用量,減輕農業發展中的碳含量。如用糞肥、堆肥或有機肥替代化肥,通過秸稈還田增加土壤養分等。

農村生活低碳時代來臨

低碳方式不僅僅在農業生產上大有作為,農村發展低碳的條件也已經成熟。張全國說,發展低碳農業,要發展鄉村新能源,實現農村用能結構多元化。如綜合利用秸稈、畜禽糞便、太陽能等多種可再生能源資源,滿足農村生活炊事用能、村鎮生活用電及生活用熱水需要。

20年前,將環保寫進村民公約,并成立了當時全國唯一的村級環境資源保護委員會的浙江省寧波市滕頭村,就是農村低碳的先行者,村黨總支書記傅企平代表介紹說,建設“低碳”生態鄉村,是農村發展的金鑰匙。“發展‘低碳’經濟,實現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農村也應挑起擔子。”傅企平認為,未來“低碳”生活是一種優質、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在西部農村大量推廣太陽能灶,會大大減少因燃柴(草、木)、燃氣、燃煤而產生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全國政協委員、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任啟興說。他說,我國西部地區日照時間長,太陽能資源相對豐富,最適宜大量推廣太陽能灶。任啟興建議建立財政支持政策,對農村購買太陽能灶給予適當的財政補貼。同時,大力扶持太陽能灶生產企業,給予稅收優惠,幫助企業提高產量、質量和科技含量,以滿足在農村推廣使用太陽能灶的需求。

第12篇

關鍵詞:農業經濟;低碳經濟;轉變;措施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的發展關系著我國經濟的增長和社會根基的穩固,影響著人民的生活的穩定。由于長期在經濟發展中沒有足夠重視對環境的保護,我國的生態環境愈發惡劣,霧霾等生態問題逐漸凸顯,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改變經濟增長的方式,以更加環保、健康的方式來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低碳經濟核心在于技術和政策的創新,提倡的是“能耗低”、“污染低”和“排放少”的經濟發展模式,是未來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我國要將此作為農業發展的方向,調整農業經濟體系,才能確保我國農業走向健康、穩定的發展之路。

一、傳統農業發展的弊端

(一)環境污染

由于我國大部分農民接受教育的水平相對較低,文化素質整體不高,因而在農業生產方面,很多人創新性不強,不愿意在農業生產中使用新技術、新科技,仍然沿用傳統的粗放式的生產方式,不僅導致生產效率不高,農產品農藥殘留量超標、重金屬含量超標,也導致環境污染、環境破壞比較嚴重。隨著工業的發展,一些企業開始在農村建立工廠,給當地土地帶來了很大的污染,一些農民由于認識不到污染的嚴重性和危害性,而繼續在污染的土地上進行農業生產,進一步加劇了糧食污染的程度。

(二)農業科技滯后

農村地區一般都偏僻落后,農民大多都依靠種地和外出打工生活,整體生活水平比較低,再加上農村教育發展程度不高,農民思想觀念落后,因此,很多農民的文化素質都比較低,對于新型農業科技認識不足,也不愿意改變傳統的耕作方式,因此,在很多農村地區,農業科技推廣與實施效果不是很理想,農業機械化程度比較低,農產品科技含量比較低,極大地降低了農業的生產效率和農產品的質量。

(三)農業產能偏低

長期以來,我國農業都是二、三產業發展的基礎,為工業和服務業提供人力、物力、財力的支撐,而且,國家為了促進國民經濟發展,也將支持的重點放在了經濟效益比較顯著的工業和服務業上,從而導致如今農業經濟之后、農村地區落后的局面。盡管近年來我國加大了對農業的投入力度,城市開始反哺農村,以促進農業、農村和農民的發展。但是,因為農村地區廣闊,發展也需要一定的時日,因而,如今農村很多基礎設施,雖已有了很大的改觀,然而問題卻仍然存在,尤其一些落后、欠發達的中西部農村地區,其基礎設施建設仍然比較滯后,土地生產能力不高。例如,農業必須的水利設施,很多農村地區仍然是沿用20世紀中期修建的那些,不僅灌溉能力不強,而且損壞嚴重,也影響了農業產能的提高。

二、在農業經濟發展中滲透低碳理念的重要性

低碳經濟相關概念是在21世紀初英國首次提出。不同的國家,對于低碳經濟的要求也不同。歐美發達國家發展低碳經濟的目標是減少碳排放絕對量,而發展中國家發展低碳經濟的目標是減少碳排放相對量。低碳經濟實現的是世界各國的長久的、可持續發展,每個國家都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來進行低碳經濟發展,以有效杜絕環境污染和氣候改變,做到節能減排并促進經濟發展。低碳經濟具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特征,是一種強調綠色、可持續的經濟形式。在農業經濟發展中,滲透低碳經濟理念,將有助于減少農業生產過程中,對于土地、環境和大氣的污染,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和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同時,還能提高農民保護土地、環境的意識,以及生產創新的意識,從而促使他們自覺地采用新技術、新生產方式來進行耕作,這樣,不僅農業生產效率得到提升,農產品的科技含量也會提高,最終,將會從整體上來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低碳經濟背景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措施

(一)轉變傳統發展模式,實行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生產模式

傳統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不僅效率低,而且污染大,不利于農業經濟的長期發展。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生產模式,是以保護自然環境為前提的,在確保人與土地、與自然、與環境和諧共生的基礎上,實現農業高效、高質地發展。可持續發展模式能夠推動我國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促進新技術、新能源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從而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減少農產品污染。

(二)加強低碳經濟宣傳,提高低碳生產管理力度

目前,低碳環保理念在工業產業中,已經得到了大力的普及和宣揚,但是,在農業領域還沒有進行大力宣傳。農民對低碳經濟的認知和理解還不夠多,因此,在農村和農業生產中,要加大對低碳經濟的宣傳和推廣。在實行低碳生產的地區,要加強對低碳生產管理的力度,當地領導要從思想意識上重視,注意培養典范和標兵,讓更多農民認識到低碳生產的好處,這樣,將有助于低碳生產的進一步推廣和應用。

(三)提高對低碳農業的支持力度,促進低碳環保成本內在化

在推進農業生產低碳化的道路上,促進低碳環保成本內在化,是非常關鍵的一個環節,也是我國農業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必由之路。在此目標指導下,政府應在堅持市場調控的基礎上,加大對低碳農業發展的宏觀調控力度。根據農業生產實踐,采取有針對性的策略,來優化農業資源配置,規范農業生產行為,以達到低碳環保的目的。例如,低碳環保稅就是一種有效的資源配置手段,它將環境污染的成本,融入到農產品生產成本中,利用經濟手段,從一定程度上約束了環境破壞及資源浪費等行為,符合低碳經濟的發展理念,有利于實現農業發展與保護環境和資源協調統一。

(四)強化文化教育,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

人是生產的重要因素,在實行農業低碳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加強對農民的文化教育,培養出一批文化素質相對較高、頭腦比較靈活、肯鉆研的帶頭人,在此帶領下,因地制宜地發展低碳農業。專業技術人員往往缺少豐富的農業生產實踐經驗,因而,培養出一批帶頭人,將有助于加快農業低碳發展理念的宣傳和推廣,農民也會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這對于快速推進農業低碳生產發展進程,將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五)加強制度建設,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

對于農業低碳發展的問題,我國尚沒有完善的法律法規,為了規范低碳農業發展,實現農業生產方式轉變,國家必須要加強對相關法律法規的建設,只有以制度和法律作為發展的依據與參考,農業生產才會真正走上低碳發展之路。在建立健全相關制度的時候,需要加強對農業實際的調查研究,使制度和法律的制定和完善,都切實符合農業發展的實際,符合低碳經濟的內在發展理念,這樣,才會從根本上實現農業生產的轉變和農業機構的優化升級,促進我國農業走上健康、良性發展之路。

(六)加強新技術指導和培訓,堅持走科學化發展之路

農業生產方式低碳化的目的,就是實現農業生產與環境保護協調統一,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因此,在實踐中,應當加強對農民的新技術指導和培訓,提高農民的技術素質,合理配置低碳農業發展的各項資源,以促進低碳農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實現最大化。國家積極倡導走科學化發展之路,實現環境友好型農業發展。在知識經濟時代,信息科技日益成為重要的生產力,在農業生產中,積極引進先進的技術和生產方式,將能推進農業產業化進一步發展,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使農業、農村、農民都獲得充分的發展進步。

四、結語

低碳經濟已經成為現代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和選擇。農業作為我國的基礎,要改變傳統粗放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注重環境和生態的保護和平衡,大力開發和利用自然能源和太陽能等新能源,逐步的改善農村環境,做好產業結構及社會、發展、生態三方的協調發展,從而實現我國綠色、低碳、健康的現展之路。

作者:王陽 劉宇新 單位: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

參考文獻:

[1]周玉新.低碳經濟時代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探析[J].農業經濟,2010(04).

主站蜘蛛池模板: 荆门市| 镇雄县| 布尔津县| 于都县| 格尔木市| 灯塔市| 岱山县| 邹城市| 海宁市| 德安县| 龙海市| 敦化市| 密山市| 漠河县| 始兴县| 潍坊市| 文成县| 高陵县| 惠来县| 商丘市| 年辖:市辖区| 钟祥市| 宿松县| 乌审旗| 横山县| 澄迈县| 建阳市| 扎囊县| 光山县| 台中市| 百色市| 铁岭县| 中方县| 阿拉善左旗| 沈丘县| 肃宁县| 苍梧县| 祁门县| 泸西县| 福清市| 旬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