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2 09:57:3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蘆花蕩教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公開課初探“快樂學習”
在全面推進課程改革的背景下,2003年5月在縣優質課評比活動中,我幸運地取得了決賽的資格。接到教研室的通知后,我非常高興,立即著手編寫教案《故宮博物院》。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所以在備課上我很下功夫。首先吃透教材,把課文內容通讀好幾遍,查閱有關資料,并向同行虛心請教,然后精心進行教學設計。為了能激發全體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使每個學生都能快樂學習,我在設計教案時,就盡量兼顧各層次的學生,尤其是對基礎薄弱的學生。對于這些學生絕不冷落他們,而是多創設機會,鼓勵他們積極參與,發現閃光點就表揚,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的潛能蘇醒過來,使他們感到“我要參加,我能完成”。
在教案編好以后,我反復閱讀,熟記于心。為了便于學生感受故宮的規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統一;便于學生直觀了解文章的說明順序,增加課堂的感染力,我還制作了不算精美的課件,使抽象的說明生動化、形象化。
準備工作做好以后,我決定先借班試講,并邀請領導和語文組的骨干成員前來聽課,請他們給我找缺點、提意見。
由于準備充分,各個細節處理得都不錯,因此在開課時,面對眾多的評委和老師,我基本不緊張。首先是故事的導入,引起學生的很大興趣;其次是四人小組討論(找出說明參觀路線的詞語,并按文章的說明順序填寫示意圖),學生討論得很熱烈;接著分組活動:學生推薦景點,找出他們最喜歡的景點并以“我喜歡?搖?搖?搖?搖句,因為它使用了?搖 ?搖?搖(說明方法或修辭手法),表現?搖?搖 ?搖(說明對象)?搖?搖 ?搖?搖特征”的形式介紹,學生參與的主動性、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了,課堂氣氛活躍,效果非常好。針對課堂作文《介紹我的學?!?學生們能夠運用當堂所學的知識,按照空間順序有條理地介紹自己的學校,而且說明方法使用得很精當,活學活用,博得滿堂喝彩。
此次比賽我榮獲一等獎,當然榮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領悟到了――語文教育應該是大眾教育而非精英教育。作為語文教師,我們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必須尊重他們的情感體驗,讓他們都能積極地參與,都能享受到語文學習的快樂。
二、觀摩課精心打造“快樂學習”
2007年4月,我很幸運地被安排面向全縣開一節觀摩課《蘆花蕩》。在接到任務后,我既興奮又緊張?;氐綄W校后,立即潛下心來,認認真真地反復研讀教材,查閱各種資料,設計草案。草案成稿后,我反復閱讀,把不滿意的地方認真修改,直至滿意為止。經過兩個不眠之夜,我苦心經營的教案和課件,終于出爐了。
在教案編寫好后,我又反復演練,不斷修改,切實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夜已深了,但我還在一遍一遍地講給自己聽:如何導入?重點、難點如何突破?如何讓學生充分活動起來,快樂學習,真正做課堂的主人?……反復的修改,終于字句順暢,條理清晰,各個教學環節環銜接緊湊,過渡自然。并做好了應急處理,對于哪些地方可能出現的狀況,如何處理,都做到精心準備。思前想后,覺得一切都滿意之后,才放心去睡。
由于準備充分,進入課堂后雖然面對臺下近百名前來探討語文教學的教師們,我倒也不覺得緊張,按照自己既定的思路,娓娓道來。由于導入設計精妙(看一段“荷花淀戰斗”的視頻后,讓學生自由談感想),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一下就被調動起來,無拘無束,踴躍發言,課堂氣氛民主、和諧。當我問道:“通過預習,你們最喜歡課文的哪一部分?”學生們踴躍發言,很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中的對話部分。分角色朗讀把課堂氣氛推到,小品表演寓教于樂,臺下掌聲一片??吹綄W生精彩的小品表演,我隨機設置了“現場采訪”活動,讓學生結合小品,當回小記者,共同探討小品中“老頭子”的人物性格。學生們非常投入,問答非常精彩,博得滿堂喝彩。看到學生神采飛揚、快快樂樂的樣子,聽到領導和老師們的嘖嘖贊嘆,我體驗到成功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深深懂得:教學是一門藝術,輕松快樂的課堂能激發起學生的積極情緒,激發起學生想表達的欲望。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引領學生智慧地學習,教師就必須講究教學的藝術方法。
三、送課下鄉共享“快樂學習”
前不久,為了配合縣委縣政府的送文化下鄉活動,教育局安排一批骨干教師送課下鄉,我有幸成為其中的一員。既然是送課下鄉,就要努力把課上好,要真正起到示范和引領的作用。因此要注重實效,給人親切感、真實感,不能讓人感到形式主義,是在作秀。
在編寫《桃花源記》教案時,我費盡了心思。首先,我認真分析了農村學生的情況:農村教學條件不太好,學生的生活環境淳樸簡單,那里有田野、小溪,有鮮花有青草。所以在設計教案時我注意一貼近他們的生活,二除了設計好“教”和“學”之外,對于可能出現的狀況進行了設想,如果遇到與實際教學環節不一致的情況,我要怎樣取舍?怎樣將精彩留給學生,讓“學”的環節充分發展?
在開課那天,由于課堂氣氛民主、和諧,原定教學環節“讀”、“說”、“寫”三大板塊的教學內容,最后被迫作出調整。原因是在“讀”時,同學們紛紛發表意見,對于重音、節奏和停頓都有自己的看法;在“說”時,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勾畫出一幅幅美麗的畫面,談情感、談體驗非常踴躍。尤其是在探討本文的思想意義時,大家積極發言,各抒己見,并逐漸形成兩大派。一派認為:作品批判了當時的黑暗社會,反映了人民希望擺脫剝削壓迫的愿望,對推進社會進步有積極意義。另一派認為:這只是一種幻想,有復古傾向,是不可能實現的。雙方各執一詞,在這種情況下,我就改變計劃,引導學生舉行一次小型辯論賽。要求:1.發言要有觀點;2.要有依據;3.要有評價。一石激起千層浪,雙方引經據典,辯論氣氛異常熱烈。雖然“寫”的環節尚未完成,但充分保證了學生的學習時間、空間,讓學生得到了充分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