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2 09:23:1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對老人的心理護理,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老年人;身心健康;生活滿意度;心理護理
【中圖分類號】R19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8517(2010)18-133-1
20世紀60年代后,我國興建了各種福利機構,對社會上的孤寡老人、無保老人、棄嬰等進行不同形式的收養活動,體現了我國的文明和進步。我市老年護理院創建于2000年10月,8年來共收治老人1086人,為進一步了解老人的軀體及心理健康、生活滿意度,現調查如下。
1對象和方法
1.1對象全部是我市2000年10月創辦首家老年護理院以來的院民,排除家庭護理的老人及縣級敬老院的老人,共調查1086人,最大104歲,最小14歲(先天病兒代養)。其中男性432人,女性574人。
1.2方法采用一般健康問卷、老年人臨床評定量表、生活滿意度指數(A)、個體心理護理及集體心理護理。
2結果
2.1一般資料
1086人中,自愿進住老年護理院占60%,被動進住占40%;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占40%,部分能自理占50%,能自理占10%;對老年護理院生活完全滿意占40%,基本滿意占60%,不太滿意占10%。
2.2軀體疾病及心理問題
進院前后均有各種軀體疾病占98%,其中高血壓腦血管病占60%,冠心病占30%,糖尿病占6%,外傷喪失功能占4%。
老人性格內向占40%,外向占60%,輕重失眠癥占30%,興奮、話多占30%,焦慮緊張占20%,情緒不穩占10%,罵人打人占10%,話少懶散占10%,老年癡呆、植物人占2%。
3心理護理方案
老年人住院后,根據醫生不同的臨床診斷,除給予醫療護理、生活護理外,重點給予心理護理,方法如下:
3.1集體心理護理
由護士長負責,責任護士組織,每周兩次,講解包括老人軀體疾病知識、康復知識、養生知識等內容,幫助老年人正確對待疾病,積極配合醫生治療,促進康復進度。
3.2個體心理護理
針對老年人心理特點由專業護士對病人進行個體心理疏導,耐心與病人進行溝通,傾聽病人內心感受,緩解病人的心理壓力,幫助他們樹立對生活的勇氣及信心,心情愉快地安度晚年。
3.3對被動住院老年人的心理護理
責任護士及時做好病人家屬和親朋好友的工作,多來探望,支持和關愛老年人,保持家庭關系和諧。
4討論
4.1隨著社會的文明和進步,人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學習工作節奏日益加快,子女對老人的生活照料已成為家庭難以解決的重要問題,這是老人主動或被動進住護理院的主要原因。從建院8年來,每年進住院民人數可知,老人對護理院養老的認識明顯提高。且女性多于男性,這與女性比男性長壽5到10年有關。老人生活滿意度取決于家庭狀況、生活條件,家居農村的老人進院前家庭生活較差,對目前生活狀態很滿意;家居城市的老人進院前生活條件富裕,對目前生活狀態不太滿意。
4.2從調查結果看,患腦血管病占第一,心血管疾病占第二,糖尿病占第三,其他外傷、風濕病次之,這符合我國目前的疾病譜,也是直接導致老人軀體殘疾和影響生活功能的大問題。
4.3老人心理問題不容樂觀,調查結果分如下幾類。
4.3.1老人失眠癥
各種軀體疾病均能引起老人出現輕重不同的失眠表現。特點多為入睡困難或早醒,也有白天嗜睡,晚上難眠,一般不響情緒及進食。
4.3.2焦慮狀態
多見于軀體疾病和剛進院對環境不熟悉的老人,整日擔心害怕、緊張焦慮,情緒難以穩定。
4.3.3抑郁狀態
多見于被動進院老人,由于脫離親人照顧及家庭環境,無朋友交流機會,他們有一種傷心感、無用感和被遺棄感,從而產生孤獨、失落、消沉、抑郁,經常話少無笑臉,重則出現悲觀、厭世情緒,甚至出現出走、自殺。
4.3.4興奮狀態
老人多有懷舊心理和不服老心理,近記憶力差,遠記憶力尚好,對年輕時做過的事情總是念念不忘,對人說起來興奮不已,嗦、嘮叨,也有脾氣變得暴躁、易怒、罵人打人。
4.3.5老年癡呆癥
由于年齡和軀體疾病,使部分老人過著木僵、植物人、癡呆的生活,給護理、生活照料帶來極大困難。
5心理護理的重要性
系統的心理護理能提高老年人對醫護人員的信任度,增強醫護患溝通,和諧人際關系,提高老年人住院滿意度。增強其日常生活的能力、控制力,緩解老年人的緊張焦慮、抑郁恐怖情緒,促進老年人身心健康。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老人護理院是個社會大家庭,針對在院老人,除做好醫療護理、生活保障外,心理護理顯得特別重要。呼吁全社會都應獻出一片愛心,關心老年人生活,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使他們安度晚年。
參考文獻
【關鍵詞】空巢老人;心理危機;心理護理
空巢就是“空寂的巢穴”,比喻小鳥離巢后的情景,現在被引申為子女離開后家庭的空虛、寂寞的狀態。換句話說,空巢老人是指無子女或子女不在身邊共處,只剩下老年人獨自生活的家庭。其中包括單身老年人的家庭和夫婦兩人的家庭。在城市化過程中,大量的農村勞動力流向城市,從而產生了大量的農村空巢老人。
我院地處勞務輸出的大鎮,是一個綜合性的二級醫院,近年來收治的住院老年患者其中空巢老人占了相當一部分,現將空巢老人住院期間的心理護理體會總結報告如下:
1空巢老人心理危機[1]
1.1孤獨寂寞感:主要是由于生活工作環境的改變和子女獨立門戶的環境因素所造成的。孤獨是一把刀,它可以殺人,不要小看孤獨對健康的影響。
1.2抑郁憂傷感:主要是由過去或目前的不良生活事件所留下的消極影響。例如,失去親人或老伴、生活上的困難無法解決,不免會讓老人感到傷心難過。多數自殺者都是由抑郁癥所導致的。
1.3焦慮恐懼感:主要是身心功能退化所引起的不安情緒,或者面對疾病與死亡感到恐懼和害怕。對于有缺乏安全感和恐病恐死癥的老人,尤其是殘疾或高齡、多病、重病的“空巢”老人,我們要給予更多的關愛。實驗證明,恐懼癥就是慢性自殺。
1.4空虛失落感:兒女長大成人、外出打工或獨立門戶,留下孤獨的老人自然會感到不適應,產生一種空虛失落的情緒。這種不良情緒進一步發展,就會導致孤獨癥、恐懼癥或抑郁癥等心理障礙。
2空巢老人住院治療的心理困惑
2.1經濟原因:他們擔心醫藥費用昂貴,家庭經濟困難不湛重負,擔心給子女增加負擔,將來生活困難甚至難于養活自己,因此大多老人都不安心住院治療。只要病情稍有緩解就想出院,導致疾病得不到徹底治療。
2.2無人照顧:空巢家庭老年人在生病時,主要求助于子女與親屬,由于子女不在身邊,老人怕影響其工作和生活,不愿意通知兒女。又怕麻煩親屬,因此空巢家庭老年人在生病時,由于無人照顧常常都是拖延或間斷治療。往往使病情加重或急性轉為慢性,失去最佳治療機會。
3空巢老人住院治療的心理護理
3.1消除孤獨與寂寞感:空巢老人住院治療期間,護士要主動聯系身在異地的子女們,除了托人照顧父母,更要注重對父母的精神贍養,讓他們盡量回家看看老人,或經常與父母通過電話等進行感情和思想的交流。
對于喪失老伴的空巢老人,護士應當盡可能地勸其子女支持老人的求偶需求。另一方面,鼓勵老人病愈后,積極而適量地參加各種力所能及的有益于社會和家人的活動,在活動中擴大社會交往,既可消除孤獨與寂寞,更從心理上獲得生活價值感的滿足,增添生活樂趣。
3.2消除抑郁憂傷感:抑郁病人常會不自覺的對自己或事情保持負向(消極)的看法,護士應協助病人確認這些負向的想法并加以取代和減少,可以幫助病人回顧自己的優點、長處、成就來增加正向(積極)的看法。嚴重抑郁病人思維過程緩慢,思維量減少,甚至有虛無罪惡妄想,在接觸語言反應很少的病人時,應以耐心、緩慢以及非語言的方式表達對病人的關心與支持,通過這些活動逐漸引導病人注意外界。同時為病人創造和利用各種個人或團體人際接觸的機會,以協助病人改善處理問題、人際互動的方式和增強社交的技巧,識別和鼓勵病人的適應性行為,忽視不適應性行為,從而改變病人的應對方式[2]。
3.3消除焦慮恐懼感:認真分析焦慮恐懼的原因和表現,正確對待身心功能退化問題,幫助解決家庭經濟困難,積極配合治療原發疾病,盡量避免使用或慎用可引起焦慮癥狀的藥物,指導老人保持良好的心態,學會自我疏導和自我放松,建立規律的活動與睡眠習慣,幫助老人的子女學會謙讓和尊重老人,理解老人的焦慮恐懼心理,鼓勵和傾聽老人的內心宣泄,真正從身心上去關心體貼老人。
4指導空巢老人心理自我護理
空巢老人心理自我護理必須以變“獨”為“群”,變“空”為“豐”,變“小家”為“大家”作為基本目標;以預防為主,治療為輔,防治結合作為護理方針[1]。空巢老人心理自我護理,必須通過各種活動和心理的自我調適才能實現。其活動方式主要有:
4.1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增強生活的自信心,笑對人生,正確對待生老病死自然規律;創建家庭娛樂游戲環境,變夫妻為游戲玩耍伴侶。
4.2把現代科技成果和各種媒體變成自己的生活伴侶和朋友,做到常有笑聲相隨、天天快樂開心;邁出家門探親訪友,不忘老朋友,結識新朋友,不回避忘年交,融入老年(或年輕人)群體尋找快樂。
4.3加強與親情(子女和孫輩)的聯系,享受“天倫之樂”,堅持適量運動,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活力。
5設立和完善方便、快捷的社區醫療機構
充分發揮社區醫院“方便、快捷、溫馨”的醫療衛生服務,從建立社區老年人醫療保健服務網和老年人健康狀況監測卡片,設置家庭病床、為老年人提供送醫送藥、定期體檢,醫療咨詢等多種形式的上門服務。同時社區醫務工作人員應定期看望、慰問空巢老年人,為他們解決困難;設立專業的老年人心理咨詢場所和服務熱線,普及老年人心理知識,及時排除老年人的心理壓力。
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不斷加快,空巢家庭在社會上所占比重越來越大,空巢老人是社會弱勢群體,其健康問題需要得到社會的高度關注,對空巢老人的關心與護理是社區護士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完善社區衛生服務,給予空巢老人實際的幫助和必要的情感支持,從而提高空巢老人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關鍵詞】 老年人心理問題護理
作者單位:450007 鄭州市中醫院心內科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世界人口老齡化已經日趨明顯,這已成為各國面臨的頭等問題。老年期是人生中的一個特殊時期,這時期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能力的下降,身體狀況逐漸減退,容易產生各種心理障礙。因此,為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最低限度實現其人生價值,對老年人的心理護理尤其重要。
1 老年人的心理問題
11 孤獨與寂寞 日益緊張的工作和生活壓力讓年輕人護士了對家里老人的關心,減少了和家人的來往,使老人去燒繞膝之歡,天倫之樂,與子女難以及時進行情感交流。更有甚者,老人生病住院后,只能請護工照顧,家人極少探視。讓老人的心理空虛,變的少言寡語,情緒失落,憂愁聯想,對周圍的事物不感興趣。
12 焦慮,抑郁及疑病 老年人的焦慮和抑郁主要來源于對醫院環境的陌生感和住院帶來的經濟壓力,家庭因素等原因。老年人怕醫院治療費用高,給家里子女增加負擔,往往延誤病情,不能及時治療。有些老人由于長期與子女分居,感到無依無靠,經常吧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過度關心自己的身體,疑心有病,神經過敏,焦慮多疑。
2 護理對策
21 關心老人,消除孤獨,寂寞感 首先,盡可能的豐富老人的生活,及時分散他們的精力。介紹同齡同愛好的人一起聊天,進行唱歌跳舞,書法下棋等娛樂活動,讓老人心情愉悅。其次,幫助他們和外界多聯系,增加交往,是老人體現自我價值,滿足自我需要。再次,子女多與老人溝通,遇事多與老人商量,經常看望老人,讓老人了解到自己對家人的重要性,慢慢使其孤獨寂寞感消失。
22 消除老人焦慮抑郁 家屬應通過新聞,報紙,廣播等一切傳播媒體,讓老人了解國家最新醫改動向,使老人知道國家在盡一切努力讓人人都看的起病,吃的起藥,住的起院,減輕老人對于看病難看病貴的心理壓力。住院后,護士要與住院老人建立起良好的護患關系,充分的掌握老人的心理狀況,讓老人產生信任感,通過語言,態度,表情和行為,影響和感染老人。做好健康宣教,讓老人對住院環境充分了解,對于文化水平差異,要選擇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溝通。消除老人對陌生環境的焦慮。鼓勵老人多表達自己的想法,提出疑問,護士要積極,耐心的正面解答,消除老人的疑病心理。
總之,老年人的健康往往在于三分治療,七分心理,充分尊重并滿足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實施心理護理,達到老有所依,老有所醫,老有所學,老有所樂,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參 考 文 獻
[1] 李浜.福利院老年人的心理護理.當代護士,2010,8:148149.
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醫學模式的轉化要求對病人進行心理護理:新的醫學模式要求我們將對疾病的護理轉向對病人的護理,而病人不僅僅是肉體或生理活動,還有豐富復雜的心理活動和社會功能。同時,心理因素在疾病的發生、病程和轉歸中起重要作用,因此,不能忽視對病人的心理護理。其次,醫學的非人性化傾向要求加強心理護理:由于醫療器械的進步,醫療診斷、監護、治療日益依靠先進的儀器,如CT、MRI、B超、大型x線機、多普勒等。這就造成見物不見人,見病不見人。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醫患關系,這是醫學的非人性化傾向。因此,要克服這一傾向,改善醫患關系。最后,行為衛生階段要求心理護理:當前預防疾病已經由環境衛生階段、個人衛生階段,步入到當前的行為衛生階段。這是因為現代多發病多是由于不良行為所引起,只有從小養成健康行為和改變不良行為才能預防現代疾病。心理護理責任之一既是改變不良行為,預防現代疾病。因此。臨床護理中急待心理護理的參與。
隨著我國經濟衛生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老年人(>60歲)在全國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斷增加,據有美部門統計資料顯示:我國到1999年底,60歲及以上人口占我國總人口比例的10.09%,我國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盡管理解衰老是生物體不可抗拒的規律,但一般都希望自己盡量健康長壽。他們自己不服老,也不希望別人說自己衰老。老年人一般會出現以下常見心理問題:
1 衰弱綜合征
1.1 常見原因
長期煩惱、焦慮;腦動脈硬化、腦損傷后遺癥;離退休后,生活及居住環境太靜,與周圍人往少,信息不靈;各種疾病引起的腦缺氧等。
1.2 常有表現
疲乏、頭暈、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睡眠不穩、不易入睡、多夢易醒、醒后不解乏。有時晨起頭痛、眩暈,情緒不穩。
2 焦慮癥
經常處于明顯的焦慮狀態,對心身健康有很大影響。常見因素有:體弱多病、行動不便;疑病癥;退休后經濟減少,生活水平下降;兒孫上班上學時的交通安全;社會治安問題等。容易焦慮的老人衰老過程可加快,助長高血壓、冠心病的發生;當急性焦慮發作時。可引起腦卒巾、心肌梗死、青光眼眼壓驟升而頭痛、失明;或發生跌傷等意外事故。
3 抑郁癥
老年抑郁癥是老年期最常見的功能性精神障礙,以持久的抑郁心境為主要臨床特征,表現為情緒低落、焦慮、軀體不適為主,多發50~60歲,80歲后少見。表現:情感障礙、思維活動障礙、精神活動障礙、意志行為障礙、軀體癥狀。
4 離退休綜合征
是指在離退休后出現的適應。這種應激因素對心理、心身方面的干擾,使一些老年人在一個時期內難以適應現實生活,并且出現一些偏離常態的行為,甚至由此而引起其它疾病的發生或發作。嚴重地影響了健康。主要表現:坐臥不安、行為重復、猶豫不決,不知所措;煩躁、敏感、失眠、心悸。絕大多數人在一年內能基本恢復,對性情急躁而較固執的老年人則所需時間較長。
5 空巢綜合征
“空巢”是指無子女或子女成人后相繼離開家庭,形成中老年人獨守空屋的特點,尤其是老人單身家庭,西方國家稱之為“空巢”。這樣。老人晚年盼望的理想落空,空虛、寂寞、傷感、精神萎靡,常偷偷哭泣,如體弱多病、行動不便時,上述消極感會加重,久之,會減低身體免疫功能,為疾病敞開了大門。
6 高樓住宅綜合征
是指一種因長期居住于城市的高層閉合式住宅里,與外界很少接觸,也很少在戶外活動,從而引起一系列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異常反應的一組癥候群。多發生于離退休后久住高樓而深居簡出的老年人。其主要表現:不愛活動,性情孤僻、急躁,難以與人相處等。它是導致老年肥胖癥、糖尿病、骨質疏松癥、高血壓病及冠心病的常見原因。而老年人一般都有慢性或老化性疾病,所以當某種疾病較重而就醫時。他們對病情估計多為悲觀,在此基礎上,原有的心理問題凸現,有的甚至發展為嚴重的心理疾病。老年人在患病后,由于社會角色的轉變、住院后環境的改變都會產生患者特有的心理反應,具體說來,老年病人會有以下的幾種心理類型:
6.1 孤獨型
最常見的一種類型,表現情緒低落、憂愁、聯想,對周圍事物不感興趣,自尋煩惱,且多自卑。
6.2 失落型
表現為自制力減弱,性格急躁、易怒、心悸、失眠。
6.3 多疑型
表現為毫無根據地懷疑別人,對他人言行愛追根問底,心情悶悶不樂。
6.4 老年性癡呆型
表現為整個心理功能的衰退,智力低下,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精神失常。
6.5 高度健忘型
表現記憶衰退,轉眼就忘。
同時,住院治療又面臨適應新的生活環境和人際關系,若病人不能適時得到生活需要的滿足和精神需要的支持與安慰。這些均會使病人心理壓力加重。心理問題增多,不良心境加劇,乃至加重病情。而提供心理援助將有利病人適應新的環境,有利調動病人的良好情緒,促進疾病的康復。因此,在老年患者護理中急需心理護理。總結起來,我們對老年患者實施心理護理主要有以下目的:①幫助老年病人適應新的醫院生活環境。②幫助老年病人建立新的人際關系、適應新的社會環境。③幫助老年病人接受病人角色,認識疾病,正確對待疾病。
④幫助老年病人解除或減輕在疾病過程中由各種因素引起的緊張、焦慮、悲觀、抑郁等情緒,調動病人的主觀能動性,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念,以積極態度與疾病作斗爭。
同時,在對老年病人實施心理護理的時候應遵循心理護理的原則:①以病人為中心的原則:人的心理壓力對疾病的影響是眾所周知的,只盯著疾病的護理是片面的,而患者不良的心理因素又往往是圍繞所患疾病而產生的。軀體疾病和心理疾病可以相互作用,相互轉化,“因郁致病”和“因病致郁”是常見的。因此,在進行護理時,要從病人的心身整體來考慮。既對患者進行軀體護理,又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以減輕情緒對軀體的作用,通過阻斷病人的惡性循環鏈,逐步建立一個心身良性循環鏈,達到心身整體的協調。②個體化原則:每個病人所處的社會環境不同,遺傳素質不同。個性特點不同,所以,在護理上應強調心身護理的個性化,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心身反應特殊性及不同性格特征,進行有計劃的護理。③治療性原則:通過對病人心理資料的觀察、收集、整理、分析、
實驗與研究,制定心理護理計劃,實施心理護理措施,都必須符合病人對治療疾病恢復健康的迫切要求,必須與治療措施緊密配合,決不允許出現任何有損于病人身心健康和有悖于治療原則與目的的心理護理措施。④抓主要矛盾的原則:“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是指在疾病的不同階段。其矛盾的主次也有所不同。如在疾病的急性期,其癥狀和體征雖然為“標”,卻是主要矛盾,應首先采取恰當有力的醫護措施緩解癥狀爭取治療護理時間;而在疾病的緩解期,癥狀體征這個“標”已經下降為次要矛盾,其主要矛盾是解除病因和消除病理變化。所以,醫護人員應根據病人患病的不同階段極其具體情況靈活掌握,恰當處理。⑤重視病人親屬影響的原則:病人住院離開他所熟悉的家庭環境。中斷工作,打亂了他日常的生活習慣,陌生的病房環境,滿目的陌生人,還要忍受疾病的折磨,甚至會面臨死亡的威脅。病人因此會產生緊張、焦慮、恐懼等各種心理反應。這些心理反應既可能來自對疾病本身的擔心,也可能來自于對醫院環境的不習慣,或因家庭、經濟、事業問題而加重的心理反應。因此。醫護人員應根據病人的心理反應和需要,注意觀察其對周圍環境的認識和適應、對住院的反應、對病友的態度、對家庭親友探訪的態度以及與發病有關社會心理因素等。詳細觀察和了解病人的情況,能有的放矢地幫助病人適應醫院環境。配合醫療護理過程,從而有利于疾病的康復。
因此,臨床上,護理人員應針對老年人住院患者的心理特點,根據心理護理的目的,遵循心理護理的原則,設計與其相應的心理護理方案,具體分述如下:
6.6 入院時的心理護理
由于病房環境陌生、安靜,使患者感到焦慮、恐懼、不安,因此,患者進入病房時,責任護士就應主動熱情接待患者,攙扶患者到病床,幫助整理用物,親切介紹病房環境、作息時間,介紹同病室病友,幫助患者建立病友關系。同時向家屬了解老人生活習慣、心理特征、性格、愛好等,為患者住院后的心理護理打好基礎。并使老人感到受尊重、重視。消除憂慮恐懼心理。
6.7 密切護患關系,滿足患者的感情寄托及心理需求
由于患者離開家庭、親人,感到孤獨、失落,護理人員應以熱情關懷的態度,對患者進行護理,使他們得到慰籍,在感情上得到一定滿足。同時根據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的溝通技巧,與患者溝通,使他們愿意把心里話傾吐出來,尋求護士對他們的理解和幫助,縮短患者與護理人員之間的距離,增加信賴感。同時用禮貌得體的語言,做好家屬的思想工作,動員家屬經常陪伴,探視患者,避免產生被遺棄感。護理人員應諒解多疑患者的異常行為,應主動關懷體貼他們。并適時組織老年患者進行力所能及的文體活動,轉移情緒,活躍精神生活。
6.8 滿足患者了解對自身疾病及相關知識的需求
患病后患者最關心的是疾病的轉歸及預后,在遵守保護性醫療原則下,根據患者個人承受能力,向老人解釋說明,同時介紹同種疾病患者恢復較好的情況。消除思想顧慮,并及時告訴患者治療效果及身體恢復情況,使他們看到疾病治愈的希望,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
6.9 注重治療與心理護理的有效結合
在平時的護理操作過程中有效運用心理護理的技巧。使病人積極配合治療,增進護理效果。
6.10 注重精心的生活護理
護士對老人應主動問寒問暖,在生活上提供方便,對癡呆、健忘患者應加強生活護理,不應急于求成和粗暴的督促。應協助完成特殊檢查和服藥,日常生活用品如:手紙、眼鏡、水杯等,隨時準備妥當,放在伸手可取的地方。對能自理的患者,鼓勵適當活動,提高自我護理能力,避免產生依賴心理。
6.11 注重環境因素對患者心理的影響
環境是支持生命活動的重要因素,在注意病室清清幽靜的基礎上,注意病房的安排,盡量將同一社會層次的患者安排在一病室,使他們之間有共同的語言。心靈容易溝通,保持心情舒暢。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盡量把病房布置成家庭模樣,使患者有住在家里的感覺。
6.12 注重患者對護理工作的反饋調查,修正具體措施
護士必須注意護理的效果,才能真正體現護理的價值。應收集患者對護理工作的反饋信息,采用上級部門下查,不記名問卷,聽取家屬意見等。找出護理工作中的不足,以及老年人對護理人員的要求,改進護理計劃,完善護理工作。
6.13 注重出院心理護理
根據老年患者不同疾病和文化層次講解治療和康復保健知識,并向家屬交待老人住院期間心理活動及護理效果,以及出院后護理措施。使心理護理不間斷。有助于老年患者的康復。
6.14 護理人員應繼續學習,擴大知識面,達到和不同層次的患者進行交流目的
現代科學日新月異,發展很快,隨著護理學的發展,護理的內涵不再僅僅是對疾病本身的護理,而是涉及患者生理、心理、社會等方面,因此要求護理人員要有廣泛知識,以適應發展的需要,以便能與不同層次的患者進行溝通,才能達到應有的護理效果。如護理人員在心理、自然科學、藝術、人文科學等方面都要有一定的知識。
【關鍵詞】老年消化道疾病患者;心理護理;一般治療階段;內鏡檢查階段;手術階段;以人為本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455(2012)01-0254-02
自我國1994年引進系統化整體護理開始,護理的科學性、系統性和整體性的辯證和統一得到了充分重視,尤其在近年來,真正實現整體護理更成為了眾多醫院向國內甚至國際一流邁進的重要課題。心理護理主要是在護理過程中,根據醫護心理學理論,通過人際交往,影響或改變病人的心理狀態與行為,促進疾病康復。心理護理的特點決定了其根本原則必然是“以人為本”,即根據每個人的情況和特點,有針對性的制定不同的心理護理計劃。而對于老年患者而言,通常具有以下一些心理特點:
1.更加要求被重視、被尊敬;
2.容易感到孤獨和無價值感;
3.情緒不穩定,多有衰老感;
這些特點決定了老人在患病治療過程中更加的敏感,更容易對治療產生排斥心理,甚至缺乏對生活的興趣,從而對康復治療產生巨大不利影響。
而對于消化道疾病的護理而言,心理護理更具有其特殊意義。人體消化道功能受神經和內分泌系統協同支配、調節,其所擁有的神經細胞數量僅次于中樞神經,對外界刺激十分敏感。甚至可以說胃腸道是人類最大的“情緒器官”。由是可見,心理護理對于老年消化道疾病患者而言,具有極為特殊和重要的意義。在臨床護理工作中,我們通過反復實踐和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總結出了包括一般治療期、消化內鏡檢查前和檢查中、術前和術后等幾方面的較為有效的心理護理方法,現將其分述如下:
1 一般治療期心理護理
對于各種消化道疾病的患者而言,疾病對其生活質量的影響都十分巨大。此外,消化道疾病中有相當大部分是慢性疾病,具有病程長,治療見效慢的特點,更易令病人產生焦慮、悲觀和抑郁的情緒。所以,在普通治療期間,對患者需要加以有效的心理護理。
1.1融洽良好的護患關系
護患關系是其他各種心理護理的重要基礎,如果能夠令患者產生充分的信任感和溫暖感,對于治療的展開和其他各種更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如術前術后和檢查時的心理護理)的有效進行具有決定性意義。具體到老人而言,要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除了各種心理護理共同要求的主動關心、溫和、耐心之外,還必須要考慮到老人的特點,根據我們的臨床護理實踐,需要注意的主要有以下兩點:
1.1.1 對老人要表現充分的尊重,由于老年患者經歷的年代跨度較大,在一些習慣上難免與護理人員不同,從稱呼到生活習慣,都應盡量事先了解給予充分的尊敬和重視。
1.1.2 老人通常在聽力上有所衰退,因此在交談時盡量用較大的合適音量,并減慢語速;老年人有時說話會比較繁瑣,但在其說話時應保持專心。
1.2 親切而溫暖的環境
在中國常有“葉落歸根”的說法。老年患者往往更需要一個親切的環境。我們通過與老人的交流,在不影響治療和其他病人的前提下,適當的將環境增加老人的個人色彩,例如擺放綠色植物和魚缸等、改變病房色調、布置字畫、增加老人的娛樂方式和與外界的交流渠道(電視、報紙)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減輕了患者焦慮,提高了信任感和配合治療的愿望。
1.3 幫助舒緩情緒,調整生活節奏
老年人易于感到焦慮、孤獨甚至抑郁,而離退休綜合癥的存在更有可能加劇這些狀況,護士應該在了解老人情況的條件下,幫助老人調整生活節奏,如讀書、看報、與病友聊天、適當活動等。同時應該注意避免讓患者接觸易感因素。當老人感到情緒波動時,可以引導老人進行自我放松:端坐閉目,為自己下達自頭頸至手指到腳趾的放松指令。
1.4 好懂易記的自我護理
消化道疾病通常在治療期間需要注意的事項較多,各方面禁忌也較多。老年患者通常容易忘記一些事項。我們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為每個病人單獨制作了自我護理單,用好懂易記、一目了然的自我護理清單讓每個患者及其家屬都清楚的知道自我護理的注意事項,這一措施使病人和家屬能夠做到心中有數,避免了不良習慣,提高了治療效率。
1.5 提高患者的家庭支持
在治療過程中,保持與患者子女親人的聯系,鼓勵其多對老人探望、陪伴,及時與家屬溝通,交流情況,讓他們對老人的治療給予更多的支持和鼓勵。此外,還可以提倡病友間的自我保健和治療心得的交流,從而提高其治療信心。
2 消化內鏡檢查前及檢查中心理護理
消化道疾病患者在治療中經常要進行消化內鏡檢查。消化內鏡檢查通常會給病人帶來一定的不適與痛苦。而由于病人對檢查的不了解和其他一些方面的心理原因,往往會降低其在檢查中的配合度,從而妨礙檢查的順利進行,甚至可能會發生創傷,增加患者的痛苦。在消化內鏡檢查前及檢查中進行正確的心理護理,能有效提高患者的配合度,從而順利完成檢查。
2.1 建立對檢查過程的正確認識(不夸大,不縮小,引導,啟迪)
在進行消化內鏡檢查前,首先要對病人的情緒和心理狀態進行充分的了解和評估,然后以此為依據,利用心理學知識原理,討論制定心理護理方案,為患者將消化內鏡檢查的過程用適當而易于接受的語言進行描述,通過引導的方式以多種方法(視頻,圖片,示范等)詳細指導配合技巧及注意事項,用恰當的語言交待必隨的痛苦,讓患者通過充分的了解消除緊張甚至恐懼的心理,從而以較為平和的心態等待內鏡檢查。
2.2 臨近檢查時的跟蹤關懷
在臨近檢查時(通常為提前一天),通過為患者制作“檢查準備單”,將注意事項和配合過程等再按序為患者簡單明了的敘述。在即將檢查前的一段時間(通常為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護理人員在協助檢查準備工作的同時,利用心理學知識,適當增加與患者的交談,輕松和活躍氣氛。
2.3 檢查環境的改善
與病房的布置類似,內鏡室的環境在不影響檢查的前提下,可以通過改變色彩、增加擺設等起到調節氣氛,舒緩情緒的作用。
2.4 檢查中的陪同與支持(擇機分散注意力,安慰、鼓勵)
鼓勵病人家屬陪同病人進行內鏡檢查。臨床實踐證明家屬的陪同能夠有效減輕患者的緊張,并且在遇到不適時給患者提供更大的心理支持。而護士應盡量進行全程陪同,并在檢查過程中通過交談擇機分散注意力,給予病人安慰和鼓勵。
2.5 滿足病人的合理需求(適當暫停休息等等)
對于病人在檢查中的一些合理要求,可以配合檢查醫生予以滿足,例如病人出現較重不適癥狀時,可以暫停操作,之后根據情況擇機恢復檢查。
3 術前及術后心理護理
手術前和手術后的心理護理與內鏡檢查的心理護理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主要有:
3.1 使患者建立對手術過程的正確認識
通過對對病人的情緒和心理狀態的了解和評估,討論制定心理護理方案,用易懂的語言簡明介紹手術,同樣也要用恰當的語言交待必隨的痛苦,同時介紹相關專家怎樣反復研究患者病情并已研究出最佳方案,最后還要突出患者本人手術的有利條件,從而消除恐懼心理。
3.2 術前跟蹤關懷
在術前一天,通過為患者制作“準備單”,將注意事項為患者簡述。術前的一段時間(通常為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護士可以在協助檢查準備工作的同時,利用心理學知識,適當增加與患者的交談,輕松和活躍氣氛。
3.3 術后及時告知結果
在手術后應及時告知結果,以減輕家屬或患者的思想負擔。遇到手術結果不理想的,需采取謹慎態度,由家屬配合,根據患者的不同心理狀況,以向病人傳達有利信息為原則,逐步告知或不告知。
3.4 術前與術后患者的家庭支持
在手術前后尤其應爭取患者的家庭支持,在特殊時刻家人的支持往往會給患者帶來配合治療的強大動力。應該在術前術后積極聯系患者子女,鼓勵其多陪伴老人,避免老人可能會產生的孤獨感和無價值感,從而建立起更大的戰勝疾病的信心。
3.5術后的心理護理
對于術后伴隨的疼痛和不適,應通過主動關心和適當語言作出心理暗示,綜上所述,對老年消化道病人而言,在治療的不同階段進行相應的心理護理,對于治療的順利開展具有重要意義。正確的心理護理能夠極大的促進老年消化道病人的疾病向康復方向進展。
參考文獻:
[1] 郭爭鳴主編,心理與精神護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24-231.
[2] 隋樹杰,董國思主編,護理人際溝通,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20,28.
[3] 張瑞麗,章稼主編,老年護理(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1-32.
[4] 劉曉紅主編,護理心理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150-190,291-312.
膽囊結石是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病,心理干預可以使患者建立信心,調整心態,增強對手術的耐受力,讓家屬及患者以獲得最大的心理支持為目的,根據不同的心理特征,用科學的護理方法積極進行心理疏導和生活習慣的修正,進行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可以使患者對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認識和自我控制能力加強,以預防急性事件的發生。由于老年人身體各器官生理功能下降,免疫力低下,自理能力差,針對老年人的這一特點,注重心理護理在老年患者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護理中的應用,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共50例,男20例,女30例,年齡最低55歲,最高79歲,平均65歲。
1.2手術方式本組全麻下行LC,手術歷時30-120min。
1.3患者的心理問題
1.3.1焦慮、煩躁有的患者對自己的病情有錯誤的認識,認為自己的身體出現了很嚴重的問題,很容易出現有病亂投醫的心理,對醫院的治療有過多的疑問和不信任。
1.3.2情緒不穩定膽囊結石是一個長期的慢性疾病,患者一般都深受結石的影響,生活工作出現了過多的不便,長期的病痛折磨使部分患者出現情緒不穩定的現象。
1.3.3對治療不信任腔鏡技術是自20世紀90年代后逐漸發展的新興產物,還不被大部分人理解和接納,患者對這種治療持有懷疑態度,擔心疾病不能被很好的治療,甚至擔心這種治療會增加新的不適[1]。
2心理護理
2.1有效溝通①與患者有效溝通要建立在充分了解患者的基礎上,對不同教育程度、工作環境、生活習慣的患者采取有針對性的溝通技巧。②非語言性溝通也十分有必要,即用表情、眼神、姿勢、動作等進行交流,對一些心情不平靜的患者很有效,可以幫助他們接觸過多的擔心,給他們積極的心理支持,也能樹立良好的護士形象,促進護患關系的和諧。為下一步的治療和護理打下堅實的基礎。
2.2以誠相待患者在傾訴時要耐心聽取他們的講述,不時迎合患者,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同情,對患者提出的合理要求要盡量滿足,使患者得到尊重,同時問題得到較好的解決,更加信任護士,愿意把自己的感受告訴護士,有利于疾病的治療。
2.3穩定情緒患者的情緒變化直接影響到血壓、心率的變化,尤其是高血壓、心臟病的患者。所有的穩定情緒對治療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患者出現情緒不穩定的時候要及時發現,解決患者的問題,耐心回答患者的提問,察言觀色為患者普及相關疾病知識,是患者理解自己被關心、照顧,能夠得到積極優秀的治療。
2.4環境和飲食護理環境和自身的調節對積極抵御不良情緒能產生良好的效果。結石患者應該適當的多運動,平時飲食中要注意多食一些高纖維、高維生素的食物[2]。
2.5心理護理在手術前各項護理中的應用①老年人入院后多數無子女直接陪護,而是護工陪護,老人會感到孤獨,情緒低落,多疑易怒,護士需多于這樣的老年人溝通,平靜他們的情緒,讓老人覺得自己被關心。老人反應能力下降,護士們的關心為老人安心住院治療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礎。②老年人的記憶力、理解力差,在平時的工作中較難積極配合,護士應該有耐心,對患者交代事宜時要多說幾遍,及時檢查,發現不對及時糾正,不可粗心大意。宣教時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對這類患者要加強巡視。③老年人除了生理功能、免疫力下降以外,合并癥也增加了。他們大多都有其他的疾病如心臟病、高血壓、慢性支氣管炎、哮喘等,因此在治療過程中比較復雜,要加強護理,在觀察患者結石相關表現時對于出現的其他情況也要積極記錄,發現變化及時報告醫生,爭取盡早的得到治療。針對老人的這一特點,護士要多一份細心和耐心。④術前準備:護士為老人備皮時,告訴老人家:“因為您歲數大了肌肉松弛,不好處置,忍耐點。”動作輕柔、態度和藹,老人出現較差的衛生條件時,護理中要細心,細致的術前護理能避免手術中較復雜的一些情況,如術中感染。對這類老年人要更多的理解,不要抱怨。
2.6手術后護理
2.6.1及生命體征監護患者回到病房,去枕平臥位,頭偏向一側;給予低流量吸氧,接心電監測儀。護士做這些操作時,柔聲對老人解釋吸氧、心電監護是每個術后患者必須做的,與病情的嚴重程度無關,解除患者的擔心。叮囑患者頭偏向一側,防止誤吸,出現呼吸受阻,6h后拔掉氧氣,患者會有輕松的感覺。
2.6.2加強巡視和病情觀察老人多數有:“我老了,沒用了,我多余,我累贅等不良想法”護士必須加強巡視,除去老人的一切顧慮。老人身體各器官反應能力、應激能力下降,護士必須加強巡視,防止意外的發生。
2.6.3并發癥的護理手術和麻醉對心臟和血壓影響較大,容易出現一些并發癥,如果老人本身就存在高血壓、心臟病一類的基礎疾病,護士則要提高警惕,做好血壓、心率的監測。若有慢性支氣管炎等呼吸系統疾病給予霧化吸入、叩背排痰,幫助患者做深呼吸、吹氣球等鍛煉肺功能的運動。
3結果
本組病例全部于3天后痊愈出院,無一并發癥,無一意外情況。總之,通過對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老年患者的心理護理能夠解決患者出現的心理問題,使患者積極的配合治療,并在手術前、中、后的護理工作中取得良好的護理效果,沒有出現患者較大的情緒波動和不良的護患糾紛。能幫助患者解決病痛,同時保持一個良好心態,以提高生活質量。
4討論
老年人身體素質差,反應能力、應激力下降,麻醉和手術的危險性高于一般患者。良好的圍手術期護理,能提高手術的安全性,減少手術并發癥,有利于術后患者恢復,同時重視心理護理,在圍手術期護理過程中的運用,能建立老人的自信心,營造快樂的心情,使老人積極熱心地配合治療和護理,給醫護人員的工作帶來極大的益處,大大地提高治愈率。
參考文獻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科學的不斷進步、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尤其是醫療水平及醫保體制的不斷完善,老年人的健康與護理已成為護理工作中最具挑戰性的課題。人口老齡化也是我國面臨的重要社會問題。因此,關愛老人、了解老人、重視老年患者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就成為當今護士必須面對的首要問題。
1臨床資料
我院骨科自2007年9月至2008年9月共收治187例老年患者。其中,6l~70歲102例,71~80歲73例,80歲以上12例。治愈178例,占95.2%。回訪102例,功能恢復良好。
2老年患者常見心理問題
2.1焦慮老年人住院后對疾病過分擔心,能否治愈,手術是否成功,有無并發癥及后遺癥,昂貴的醫療費以及對家庭、子女帶來的影響等使他們憂心忡忡,常表現出焦慮、抑郁情緒,往往要求放棄治療。
2.2對治療存在恐懼感老人大都是因為車禍或不慎摔倒致傷,導致生活不能自理,對醫院環境生疏,骨牽引、打石膏、穿刺等都易產生恐懼感。
2.3擔心出院后無人照顧多數老年人對功能鍛煉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對恢復過程不了解。擔心出院后不能正確功能鍛煉,又加上出院后身邊無人給予指導,因此,患者不愿意出院。
2.4多疑對別人的言語表情及周圍環境敏感多疑,老以為別人在議論他的病情。一再追問醫生:病情嚴不嚴重,能不能治愈,今后生活能不能自理等。懷疑親友及醫生隱瞞病情,懷疑醫生和護士的技術水平與治療效果,始終處于焦躁不安狀態。
2.5過分敏感希望受到周圍人員的關心重視,認為自己年長,社會、生活經驗豐富,應該受到人們的尊重,一旦自尊心受挫,往往遷怒于醫護人員,百般挑剔。
2.6被動依賴、悲傷自憐部分老年患者入院后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都不愿意做,變得軟弱無力,希望更多的親友探望、得到更多的關心和溫暖。
3護理方法與經驗
3.1健康心理護理人員應及時了解老人的心理需要,觀察其心理反應,收集分析心理信息;主動與老人打招呼,迎合老人心理給予適當的稱呼,問寒問暖,耐心傾聽老人的陳述,不可表現為不耐煩的情緒,對老人的健忘和噦嗦給予諒解。指導鼓勵老人正確看待疾病,介紹比他(她)年齡更大的同類型成功病例,增強其治療信心。心理護理必須貫穿于整個治療階段的始終。教育內容以患者需要了解的健康知識及自我護理技巧為主。由于老年人記憶力較差,每次講解的內容不宜過多,時間不可過長,要簡單易懂,反復多次。
3.2適宜環境環境性質決定患者的心理狀態,它關系到治療效果及疾病的轉歸。所以,要為康復患者提供一個安靜、舒適、整潔的環境。因老年人喜歡靜,要盡力消除噪音和惡性刺激,保持光線充足、室溫恒定、溫度適宜、定時通風。舒適美好的感受有利于心身保持最佳狀態,以利康復。
3.3文明禮貌,親切體貼在患者心中留下好印象,尤其患者剛入院時。由于病房環境陌生,使患者感到焦慮、恐懼、不安,因此,護士應主動熱情地與患者打招呼,自我介紹,親切自然地介紹病房環境、作息制度、探視時間,耐心傾聽患者詢問,對有特殊需要的患者盡量予以滿足。這樣,可使老年人感到受重視、被尊重,產生信任感,減輕緊張、恐懼的心理。
選擇形式多樣、適合老年人生理心理特點的教育方法,如形象生動及圖文并茂的小卡片、幻燈、電視、宣傳冊等,圖片和宣傳冊的字跡要略大一些,方便患者閱讀。在口頭講解的同時配合動作示范,對于文化素質較低的患者一般采取語言教育方法,口頭進行教育講課、解釋、討論和開導,還可使用視聽教育方法.如廣播、錄音、電視等形式進行健康教育。老年人害怕孤獨。希望得到他人的重視和關心,因此,聊天是老年人喜聞樂見的一種溝通形式,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可以了解患者對健康知識的需求,還可以了解患者對健康知識的掌握及執行情況,使不良健康行為得以糾正。
3.4合理飲食老年人消化功能減弱,胃腸功能紊亂,加上活動減少,對飲食常有特別要求。飲食多樣化,富有營養,易于消化吸收,少食多餐,低脂高鈣,如瘦肉、蛋類、魚蝦、牛奶等,并鋪以鈣類藥物治療。少辛酸麻辣,多補充水果蔬菜,以利大便通暢。飲食營養護理有支持性和治療性的作用,科學、適宜的平衡膳食有利于疾病治療與康復。
3.5預防并發癥很多老年人自述平時身體健康。但是,老年人本身功能減退,許多合并癥未被發現。加上臥床的不良刺激、抗病能力下降,很容易出現并發癥。具體措施是保持床鋪的整潔,注意翻身,定時按摩受壓部位,必要時用防褥墊,以防褥瘡發生。鼓勵患者咳嗽、排痰,經常拍叩背部,囑咐患者做深呼吸和上肢擴胸運動,可以防止肺部感染。保持外清潔衛生,預防泌尿道逆行感染,囑患者多飲水,以保持尿液的機械沖洗作用。對觸覺不敏感的患肢要注意防止燙傷和壓傷。
3.6做好家庭、社會支持工作老年骨科患者一般恢復期較長,需要長時間被人照顧,給親屬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一定的影響,個別患者家屬會產生一定的厭煩心理而加重患者的心理負擔。此時。護理人員除了掌握患者的心理動態并積極進行心理護理外,還要做好親屬的心理工作和健康知識的宣傳,讓家屬有良好的心理狀態,耐心、周到的護理,給患者帶來戰勝疾病的信心和力量,消除自卑感、孤獨感,以健康的心態去面對現實。良好的家庭環境、親戚朋友的真情關懷,常常能使老年患者得到源源不斷的動力。因此,醫護人員應做好家屬的心理工作,在院期間,讓家屬及周圍朋友經常來探望患者,使患者感到家庭和社會的溫暖、關心、照顧,而不再依賴醫護人員,增強他們戰勝疾病的信心,使其能積極配合治療,以達到生活自理。這樣,才能真正減輕家庭負擔。
3.7恢復性訓練恢復性訓練是治療骨折的重要環節,沒有正確、積極的功能訓練,即使是骨折治療復位很理想,也往往不能很好地恢復功能。根據老年人的生理特點及不同的骨折類型,在不影響病情恢復的情況下,進行正確的恢復性訓練。要按照循序漸進、由輕到重、由少到多的原則進行。
老人體質差而懶于活動,每天要督促患者訓練,給予指導和協助,以不感到疲勞為度。凡是未被固定的關節及未被制動部位,護理人員要指導患者早期進行臥床功能訓練,促進周身血液循環,防止肌萎縮或關節僵硬,促進骨折愈合。要注意訓練時的安全,穿平底鞋,地面不宜太滑,室內設置扶手.減少障礙物,防止跌倒。在進行康復指導時要告知患者,平時要適當參加一些體育鍛煉,以增加體力,但要避免過快或突然用力的動作和在雪地上快步行走,并注意多曬太陽、保持健康愉快的心態。新晨
3.8注重出院心理護理根據老年患者不同疾病和文化層次講解治療和康復保健知識,并向家屬交待老人住院期間的心理活動及護理效果。針對每位老年患者制定有針對性的康復計劃,發放愛心聯系卡,交待具體復查時間、咨詢電話,使患者和家屬感到出院后仍能隨時得到專業的護理指導。打消患者擔心出院后無人指導的顧慮。
4總結
老年骨傷患者由于其獨特的生理及心理特點,導致護理難度大,需要護士具備良好的老年護理知識及高度負責的工作態度,以絕對的耐心幫助老年患者。采取以上護理方法后,提高了患者對疾病的認識和生活質量,提高了患者的自護力,解決了后顧之憂,使老年患者的身心盡可能處于接受治療的最佳狀態,這對老年患者的身體康復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我院骨科護理實踐中取得巨大成功。
參考文獻
[1]呂志瑤.老年患者的心理護理[J].實用醫技雜志,2005,(10):1356一1357.
【關鍵詞】高齡老人;股骨粗隆間骨折;術后護理;壓瘡預防;啟示
Inspirations obtain while administrating post-operation care and prevention of bedsores for elderly with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surgery
LI PingQIU Dao-xiang.
Author’s addressLuojiang People’s Hospital,Deyang,Sichuan 6185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nfer on Post-operation care and prevention of bedsores for elderly who have been through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Surgery,preventive measures for complications,thus promoting a speedy recovery for the elderly.Methods Enhance post-operation care,daily living care,psychological care,prevention of bedsores and undergo early functional exercises.Results Post-operation elderly,who had been through the meticulous care during the treatment,increases their compliance and consciously take the initiative to discipline themselves to the treatment.Conclusions The period of time spent taking care of these elderly had inspired,to not only intensify the treatment of injuries to strengthen elderly,provide care and concern,carrying out of safety education to the elderly are of utmost importance.Advocate establishing a secure and elderly-friendly barrier-free environment and facilities in the society for the elderly,so as to prevent unnecessary injuries of the elderly from falls,thus effectively avoid bringing excessive burden to the elderly,their families and the society.
【Key words】Elderly;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Post-operation care; Preventive measures; Inspire
隨著人口的結構改變,高齡老人比例增高。據報道,目前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到1.53億,老齡化率為11.6%。老年人的護理和醫療服務需求日趨重要,特別是高齡老人骨折術后護理及壓瘡預防就更加重要。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自2006年5月至2008年12月,本院收治股骨粗隆間骨折63例,男42例,女21例,年齡25~96歲,60歲以上56例,60歲以下的7例,平均69歲。內固定術61例,牽引2例。
2 圍手術期護理
2.1 心理護理 老年人骨折后,懼怕手術和擔心術后功能恢復而出現焦慮,護士應給予老人人性化護理,耐心詳細向患者和家屬介紹手術的必要性和危險性,可能發生的并發癥及康復過程中的注意事項,減輕老人的恐懼心理,使其愉快配合,順利完成手術。
2.2 做好基礎護理,避免并發癥發生
2.2.1 加強呼吸道護理 老年患者術后因傷口疼痛及長期臥床,呼吸道分泌物粘稠難咳。因此在麻醉清醒病情允許時,早期抬高床頭,鼓勵老人有效咳嗽排痰,定時翻身拍背,少量多次飲水、保持呼吸道濕化通暢,防止墜積性肺炎、肺不張及肺栓塞發生。
2.2.2 口腔護理 老年人唾液分泌減少,食物殘留均適合細菌生長繁殖,易引起口垢口臭、口腔炎、喉炎,因此應加強口腔護理,早晚刷牙飯后漱口,保持口腔清潔濕潤,防止口腔并發癥,促進食欲。
2.2.3 加強皮膚護理,預防壓瘡發生 老年人皮下脂肪少,彈性及抵抗力差,感覺遲鈍,對痛覺不敏感,極易引起皮膚破損而形成壓瘡。壓瘡常因壓力、剪切力、摩擦力、潮濕而導致局部皮膚及皮下組織損傷。尤其好發于老年、危急重癥、長期臥床患者。壓瘡具有高患病率及高昂的治療費用,并且與患者死亡率密切相關。據美國衛生保健研究委員會(AH-PCR)估計,美國用于壓瘡的費用每年為13億美元,治療1例壓瘡約花費500~5000美元,花費金額與壓瘡程度正相關[1]。
壓瘡給老人帶來巨大痛苦并嚴重影響老人的生活質量。因此,要加強老人皮膚護理,保持清潔干燥完整,防止護理不當發生壓瘡。如有一位高齡老人內固術后,高度緊張,怕解便時污染床單、被褥,給護理人員添麻煩,趁陪護不在時,自己放便盆解小便,不慎將尾骶部多處擦傷。為了防止擦傷擴大和感染形成壓瘡,護理人員及時給予碘伏消毒處理,待干后涂上紫草油,再用電吹風吹干擦傷處,4次/d。做到勤翻身、勤擦洗、勤觀察,并懸空擦傷處,避免受壓,同時保持床單清潔干燥平整。經過認真的防壓瘡護理,老人的尾骶部擦傷不到1周結痂愈合,也無新的壓瘡形成。
2.2.4 預防泌尿道感染 高齡老人腎和膀胱功能減退,可發生尿潴留或尿失禁,臥床易引起泌尿道感染。因此對老人要做好心理護理,消除患者怕喝水致小便多,給陪護者添麻煩的顧慮,囑老人多喝水不要憋尿,協助老人按摩腹部,聽流水聲誘導排尿。小便便意過多時采取分散注意力,如看電視聊天等,夜間給服用地西泮,促進老人睡眠,減少排尿次數,防止多次放便盆擦傷尾骶部。
2.2.5 預防消化系統并發癥 老年人胃腸蠕動減慢,臥床易引起腹脹、食欲減退,便秘,應指導老人多吃蔬菜、水果、喝蜂蜜水,變換食物種類,合理搭配營養,保證營養供給。但本組病例仍有一位老人因年齡大,臥床排便不習慣而出現便秘。經口服潘瀉葉、石臘油及開塞露塞肛等效果均不好,為及時解除老人便秘,護理人員戴上手套,耐心為老人掏大便,幾次后終于解除便秘。以后每天督促排便,有效防止便秘的再次發生。
2.2.6 早期患肢訓練,預防深靜脈血栓 術后保持下肢外展中立位,抬高患肢20°~30°,利用重力原理,促進靜脈回流,預防深靜脈血栓。在麻醉消失后指導老人早期行足趾及踝關節伸屈運動,并按摩下肢。術后2~3 d行股四頭肌及小腿肌肉等長收縮運動,密切觀察患肢腫脹程度、膚色溫度感覺、淺靜脈充盈情況、傷口滲液滲血、引流液量顏色、傷口有無感染等,發現異常及時處理。在保持髖部穩定情況下,將雙上肢置于前胸作前伸外展上舉擴胸運動,同時作深呼吸,10~20 min/次,2次/d。指導老人加強患肢訓練,逐漸由被動鍛煉過渡到主動鍛煉,鼓勵老人盡可能日常生活自理,促進老人早日康復。
3 討論
3.1 加強老年人安全教育,防止跌倒受傷 老年人骨質疏松,常因輕微跌倒而受傷骨折。跌倒是老年人最常見也是最嚴重的問題之一。據統計我國至少2000萬老年人跌倒,直接醫療費用超過50億人民幣[2]。跌倒已成為美國社會導致老年人死亡的第6位死因[3]。因此,在全社會應加強老年人防跌倒安全教育宣傳,增強防范意識,倡導在公共場所和居住空間盡量為老年人營造舒適、安全、方便的無障礙空間。廚房、臥室、衛生間等應保證老人行走方便,無門檻,便于輪椅進出,在墻壁設置不同高度的扶手,便于老年人從蹲位到站位時扶手;樓梯設置牢固扶手;老人睡的床高度要稍低,防止老人墜床受傷;老年人要穿防滑鞋,走路做事小心防跌倒;有老人的家人要處處關心老人,上樓梯爬坡上坎、過街道時盡量攙扶老人,防止老人跌傷。
3.2 溫馨親情護理,提高老人生活質量 從本組病例護理體會到,對高齡老人護理要特別尊重,充滿愛心和耐心,實施溫馨的親情護理,處處關心老人,盡量滿足老人的需要,以真情換取老人的信任和配合。如不厭其煩的為老人接大小便;不怕臟臭為老人掏大便,解除便秘痛苦;認真處理擦傷,避免形成壓瘡;指導老人早期訓練,鼓勵老人生活自理等。有效避免老年人骨折術后各種并發癥的發生,促進功能恢復,提高生活質量,預防高齡老人骨折后給社會和家庭帶來的沉重負擔。
參考文獻
[1] 王英,蒙張敏,黃丹莉.壓瘡評估和預防的循證醫學證據.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6,22(3):37-39.
1 老年抑郁癥患者的臨床表現
1.1 精神狀態方面 主要表現為腦功能減低:出現思維遲緩、反應遲鈍、精神恍惚、記憶力減退、理解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有的還可產生幻覺、人格解體、疑病觀念等癥狀。
1.2 情感方面 主要表現為感情淡漠、悲觀絕望、憂心忡忡、愁眉不展、消極厭世、喪失自信;常常緊張不安、疑神疑鬼、杞人憂天;有的甚至有自傷、自殺的企圖。
1.3 軀體狀況方面 主要表現為行動遲緩、少言寡語;有的還有睡眠障礙。
2 老年抑郁癥的護理體會
2.1 心理護理 根據老人的癥狀特點,給予心理上的支持與鼓勵,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對思想有顧慮、精神緊張的患者應多加安慰,使其情緒穩定,消除顧慮,克服自卑情緒,消除不良的行為習慣。提高人際交往適應能力,保持良好的心境和樂觀向上的心理。引導老人多與患者、醫生及護士進行心理語言溝通,適時傾訴苦悶心情,隨時注意老人的心理動態,多關心,多問候,耐心傾聽老人的敘述,掌握其癥狀、思維、信念、情緒和行為,讓老人最大限度傾訴內心的痛苦,起到情感宣泄的作用。
1.2 生活護理 病房里保持安靜,不要大聲喧嘩,應做到說話輕、走路輕、關門輕,給老人創造安靜、和諧、舒適的居住環境。勸導患者要養成良好的生活規律、起居定時的習慣,且不可嗜煙酒,下午和晚上不喝濃茶或咖啡,保證充足的睡眠。合理搭配飲食,晚餐不宜過飽,少食肥肉及不宜消化的食物,忌食油炸食品,保證營養供給,多飲水,避免辛辣刺激食物,保持大便通暢。
1.3 安全護理 因老年抑郁癥患者多有自殺的念頭或行為,在患者情緒恢復以前,家屬必須24 h陪護在患者身邊。如患者有企圖自殺的歷史,情緒低落,表現為緊張、無助、無望、經常哭泣、失眠、體質量減輕以及害怕夜晚的來臨,將自己與他人隔離,對現實中的或想象中的事物有負罪感,覺得自己不配生活在世界上。在抑郁了較長一段時間后,突然顯得很開心,且無任何理由,問一些可疑的問題,議論死亡與自殺,表示想死的意念,常常發呆,對將自己的事情處理得有條不紊表現出異常的興趣,收集和儲藏繩子,玻璃片,刀具或其他可用來自殺的物品時,最好不要讓患者獨自活動,不能有絲毫懈怠,甚至患者上廁所時間長了都要進廁所看看。不要將水果刀等危險品放在患者身邊,以防發生不測。凡能成為自殺、自傷的工具、藥品都妥善保管,不可大意。發現身體出現不適癥狀應及時向醫生匯報。
1.3 服藥護理 老年抑郁癥患者服用藥物時,要倍加注意,由家屬保存,以確保患者在醫生指導下,按時定量服藥,避免患者一次吞服。同時應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因為這類患者反應欠敏感,年齡較大,主動性較差,又不能用強制手段,所以對于他們應對護理人員強調更多的是耐心和獻身精神[2,3]。
4 加強體育鍛煉
幫助老人協調與病房患者之間的關系,平時鍛煉老人收拾床鋪、清洗衣物,保持室內衛生,讓老人活動起來,分散患者對消極想法的注意力,并增強患者的毅力,提高自信心,讓患者意識到在病房中所具有的重要性和應負的責任。要鼓勵督促患者堅持鍛煉,如散步、打撲克、玩麻將、棋類等,循序漸進增加活動量,以促進身體健康,減輕疲勞,增加愉,從而產生對生的渴望。
總之,護理過程中綜合考慮患者生理、心理、社會因素,采取積極的護理干預措施,給予老年人有效的心理和社會支持,包括積極與患者溝通、重視心理護理、進行健康教育和加強生活護理等。患者抑郁癥狀能得到較大程度的改善,治療過程中鼓勵患者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配合臨床護理,指導患者控制情緒,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指導患者改善睡眠,緩解焦慮情緒,提高老年抑郁癥患者的生活質量。提高老年人心理功能的整體水平,增強老年人適應社會的能力,就可以降低其抑郁癥狀的發生率。護理過程中同時顯現出護理人員專業知識和職業道德素質起著關鍵性作用,護理人員應具扎實的專業知識技能和良好的職業心理素質,臨床護理患者同時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和幫助。針對引起老年人抑郁癥的相關因素,在進行危險因素的評估、預防性護理上下工夫,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因此,護理人員將在老年抑郁癥的預防、診療、護理方面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參 考 文 獻
[1] 張明園.精神科量表評定手冊.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34-36.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生活及醫療條件的不斷改善,人口老齡化已成為世界人口發展的普遍趨勢,老年人占患病人群的比例逐漸增加。由于各種因素的作用形成了老年人比較特殊的生理特點及心理狀態,成為護理上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健康面臨新的挑戰。患者的護理應做到腿跑勤一點,觀察細一點,關心多一點,行動不便時多幫一點,做到對每一個病人心中有數。
1 生理特點
老年患者由于機體機能的減退,智力、記憶力、感覺均減退,呼吸消化功能、代謝功能、排泄循環功能均下降,免疫功能明顯下降,易感染各種疾病,且病程長,康復慢,并發癥多。
2 心理特點
老年人由于器官老化及疾病的原因導致身體各種功能受限以及社會地位、經濟狀況的變化易產生悲觀失望等不良情緒。對新鮮事物缺乏好奇心,且敏感多疑。有的因資歷大、經驗足,喜歡得到周圍人的尊敬,所以對護理的要求高,一不如意就產生急躁情緒,甚至不服老,固執己見。住院以后一旦離開了熟悉的環境就倍感孤獨、寂寞或循環重復訴說一件事情,情緒反復無常,像常說的老小孩。
3 護理措施
3.1 基礎護理
3.1.1 生活護理
是各項護理的基礎,病室內溫濕度適宜,空氣新鮮,房間清潔安靜,使患者心情舒適,保證充足睡眠。
3.1.2 護理操作
操作前耐心細致做好解釋,操作時盡量做到輕柔,準確熟練,最大限度減少病人的痛苦。
3.1.3 飲食護理
老人牙齒脫落,嚼而無味,消化能力減弱,食欲缺乏,因此飲食要適量,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少食多餐,營養豐富,多食蔬菜、水果等含纖維素多的飲食,增進食欲幫助消化。
3.1.4 安全護理
患者身體不適時,如頭暈、頭痛時應臥床,避免走動防止跌倒受傷,并發其他疾病,需有人陪護,交代改變動作宜慢,防止性低血壓而摔倒。
3.1.5 用藥護理
老年人隨年齡的增加機體各器官和組織發生衰老,肝腎功能降低,藥物清除緩慢,血藥濃度增高,易蓄積致毒性作用。因此,必須特別慎重合理用藥,用藥劑量間隔時間根據肝腎功能作相應調整,用藥前嚴格查對,正確給藥,盡量讓老人熟悉用法,用藥時密切觀察,避免不良反應,提高藥物療效。
3.1.6 鍛煉指導
根據不同的病情選擇合適的鍛煉方法,適當進行活動以老年人能耐受為原則。
3.2 心理護理
3.2.1 加強舒適護理
老年人就診最大的希望就是要求得到最舒適的醫療護理服務,因此應將舒適護理貫穿于護理程序的始終,使他們在生理、心理上達到最佳狀態,降低因疾病帶來的不愉快程度。
3.2.2 理解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應始終以和藹可親的面容,熱情中添幾分平靜的表情來接待他們,介紹醫院的環境、主管醫生、護士,消除緊張陌生感;尊重患者,讓患者信任,需經常與其交談,了解其思想情況,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各種問題,全面溝通,使病人感受到溫暖、誠懇以及自己被尊重[1]。
3.2.3 鼓勵患者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有些老年患者對疾病產生悲觀失望情緒,護理人員要鼓勵病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正確面對及認識疾病,提高戰勝疾病的信心。由于不服老心理,患者對自己機體功能產生恐懼失望,對周圍人的言語舉止非常敏感,因此護理人員在對其病情密切觀察的同時,要做到給予病人積極的暗示,根據患者不同的性格給予指導,解除精神上的壓力積極配合治療,達到治療的目的。
3.2.4 有針對性地提供護理服務
確立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一切從老年患者的需求出發,讓護士有足夠時間貼近患者,使護理觀察被動變為主動。
3.2.5 關心老年患者
關心老年患者需給予其精神支持和無微不至的生活照顧。老年患者因病住院,可因原有生活方式改變而倍感不方便,但又不肯經常求助他人,因此老年患者的住院生活更需要得到護士的細心關照。護理老年患者除勤快、細心、耐心、周到、不怕麻煩外,還要充分考慮其特點和習慣,如把物品放在老年患者的易取之處,考慮老人的飲食特點的同時盡量滿足老人的口味,不勉強老人接受不喜歡的食物,安排好老人的休息、睡眠。此外,病室設備和布置也需考慮老年人人性化的需要,如病室放有輪椅,走廊和清潔室設有扶手,地面干燥不滑等。對老年患者的生理心理護理,既要遵循醫學護理原則,又要用個人心理特點和規律來指導工作,要因人而異、因病而異。做好老年人的心理護理,能起到藥物所起不到的作用,使老年慢性病的患病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質量[2]。
【參考文獻】
關鍵詞:老年人心理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8801(2013)02-0190-01
人隨著年齡增加,機體將會逐漸衰老。機體的衰老表現在頭發變白、皺紋增多、老花眼、聽力下降、行動不便等等,還有一些隱形的影響,例如:體力下降、記憶力下降、食欲下降、免疫力下降等等。隨之而來的疾病更加增加了老年人的痛苦。生理上的不適,會引起心理的不穩定,容易出現情緒不穩定、暴躁,甚至是心理產生陰影,這直接影響了老年朋友的晚年生活。這時候,我們就應該針對老年人的具體情況,進行一定的心理維護,已達到減輕老年人心理負擔的目的,讓老年朋友都有一個美好的晚年生活。
1老年人的心理問題
國內外有資料顯示,高齡老年人,主觀幸福感受經濟因素和社會支持影響,而且影響老年的生活質量。生理,心理的第一需要就是老有所養,這是最基本的心理需求。缺乏勞動力和經濟來源的老年人,需要兒女的照顧和贍養,對他們的身心健康不利,尤其是健康狀況比較差,生活不能自理和經濟狀況比較差的老年人,生病時不能及時就醫,或者因為家庭經濟負擔過重,使原本和諧的家庭關系失去平衡,增加其心理負擔。
1.1情緒改變。老年人,一般情況下出現的突發性情緒不穩定,主要是由于生理上的不適而引起的。由于身體機能老化,導致機體出現不適感,這很容易引起老年人的情緒變化。就像嬰兒一樣,嬰兒哭鬧,一般是身體不舒服。這種突緒主要表現為暴躁、憤怒等等。當然,還有很多原因同樣會導致老年人情緒變化。突然改變的生活環境,也容易引起老年人的情緒不穩定。不熟悉的生活環境、不熟悉的鄰里街坊、不熟悉的周邊道路,限制了老年人的行動。大多數老年人,在這種情況之下,只能選擇呆在家里。久而久之,就容易悶出心理疾病。出現心理疾病之后,情緒就會出現變化,例如不愛說話,情緒低落,沒精神等等。有一種情況和上訴情況很相似,剛剛退休的老年人,少了同事之間的交流,一下子沒有了生活重心,整天在家無所事事,孤獨感倍增,也會出現情緒低落,精神萎靡不振的狀態。兒女長時間不回家看父母,導致父母心理空虛、寂寞,缺乏親情的滋潤,同樣也會引起心理疾病。
綜上所訴,我們可以得到這樣一個結論,老年人情緒變化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孤獨。老年人缺少必要的溝通、交流,導致凡事都憋在心理,這就是引發老年人心理疾病最關鍵的因素之一。
1.2情緒變化時該如何對老年人進行心理護理。對于老年人情緒變化的護理,初期不需要進入醫院接受治療,我們可以采用親情療法。簡單來說,家人、兒女需要多抽出一些時間陪陪老人,讓老人找到可以傾訴的對象,將心理的想法全部說出來,苦悶全部傾吐出來,心理沒有積壓,自然心情就會感到舒暢,心理自然就會很健康。老年人在很多時候不能夠很好的和人溝通,親人們就應該學會包容,用親情溫暖老人的心靈,老人感到家庭的溫暖,自然而然,心情就會變得開朗起來。親情們應該想辦法突出老人在家里的重要性,凡事多與老人溝通溝通,適當聽取老人的意見。當老人認為自己還有作用,對家庭還有貢獻的時候,他們會有很強烈的成就感,這對于老人心理健康同樣有很大的幫助。
1.3智力衰退。智力衰退不僅僅是生理機能退化導致的,老年人的心理對于智力也很有影響。心理健康的老年人,通常智力都比較正常,這是因為心理因素會直接反映在生理上。據科學研究表明,良好的心理,有助于減緩老年人的身體機能退化。身體機能退化減緩,智力衰退也會變得緩慢,間接幫助老人穩固智力。
2老年患者心理護理
2.1患病初期或新入院時的心理護理。醫院陌生的環境加上受疾病的煎熬,病人首先易產生孤獨感,缺乏安全感而感到焦慮,擔心工作和經濟負擔,而病人的“角色”使病人處于被動地位,因此病人變得拘謹、沉默,而病人此時需要安慰。老年人適應新環境的能力較差,多年來養成的生活習慣一旦被打亂會影響老年人情緒,因此我們在護理工作中應多給予照顧和諒解。醫護人員應主動介紹醫院環境和院規,使其心理上有安全感。學會談話技巧,主動接觸病人,要多了解老年患者的思想變化和情緒波動,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經常與患者交流,態度要和藹,語言要親切溫柔,處處尊重老人,以獲得患者信任。
2.2恢復期的心理護理。一些病人的病情已經基本穩定,各項指標均在正常范圍內,但他們仍不放心下床活動和出院,我們就應通過適當的科普宣傳和交談給病人指導,鼓勵其恢復病前的生活習慣,減少依賴性,增強病人恢復健康的信心。我們也應該讓老人們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運動和室外活動,保持一定體力,以維持生活自理能力。
2.3出院時的心理護理。當患者出院時,一方面將有關注意事項告訴患者家屬,另一方面要寫好一份詳細的出院指導交給患者或患者家屬,以保證患者出院后護理工作得到延續。對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首先要使其理解人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不應由于身體機能減退而惶惶不安,進而產生不必要焦慮,子女及周圍人對于老年人的心理和行為變化應給予諒解。對性格改變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我們不應討厭而應幫助他們,使其愉快地安度晚年。
關鍵詞 聘用護理員 思想 問題 決策
中圖分類號:R179 文獻標識碼:A
隨著中國老齡化進程的不斷加快,選擇入住社會福利院養老的老人日益增多。社會福利院作為服務性事業單位,其編制數有限,為更好的提高養老服務品質,福利院只能通過聘用部分護理員來滿足入住老人的需求。所以福利院聘用護理員隊伍也是職工隊伍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要服務好老人,必須以思想政治工作為先導,思想政治教育的好壞直接影響到福利院老人的切身利益,是福利院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社會福利院聘用護理員思想政治問題分析
思想政治工作就是以人為對象,解決人的思想、觀點、政治立場問題,提高人們思想覺悟的工作。護理員工作就是對不同護理等級的老年人日常生活進行照料,但目前由于實際工作情況出現以下問題:
從思想政治工作本身存在的問題看:沒有處理好護理工作與思想政治工作的關系,抓護理質量比較積極,抓思想政治工作相對較弱,導致護理工作與基礎工作、護理員素質提升不同步。其原因:思想認識上存在誤區。社會福利院認為思想政治工作是虛的,是軟任務,提高護理質量,提升服務水平是實的,是硬任務,忽視了思想政治教育,對相關思想政治培訓和時政新聞漠不關心或者敷衍了事,這嚴重阻礙了護理員整體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
從護理員思想動態中反映的共性問題分析看:當前影響護理員思想穩定的主要因素:一是收入水平低。近幾年,在福利事業的改革進程中,增加了專業技術崗位的設置,使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在薪資體系和崗位晉升上得到了保障,而忽視了聘用工作待遇和相關機制的建立,工作積極性不高,工作消極應付,缺乏對社會福利院的歸屬感,影響了護理員思想的穩定。二是工作任務重。隨著養老事業的不斷推進,服務對象的家屬都希望老人在社會福利院里能得到好的照顧和護理,對護理員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護理個案化、服務親情化、操作規范化,加之社會福利院運營成本有限,有的護理員一人兼多崗,部分業務崗位人員除要認真完成本職崗位工作以外,還要兼顧其他工作,從而造成工作忙于應付,質量有所下降,造成這部分護理員的工作壓力和精神壓力較大。三是護理員的心理壓力大,情緒化較嚴重。入住福利院的老人中臥床和老年癡呆老人所占比例較大,護理員要照顧好他們的日常生活,并要求護理員做到打不還手,罵不還口。被認為是“伺候人”的工作,其他行業人員投來異樣的眼光,加之由于癡呆老人的特殊性,有的護理員甚至不公平待遇,對員工造成很大的工作壓力和心理壓力,工作中容易出現情緒波動。這種思想雖不是主流,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聘用護理員思想政治問題的對策
(一)加強聘用護理員學習,提高自身技術水平。
聘用護理員整體年齡層次偏大,加強對理論知識的學習尤為重要,可以通過青年職工帶動護理員學習的形式,采用看報、看新聞、讀書等通熟易懂的方式了解時政,學習黨的思想方針、政策以及黨的十大會議精神,用知識武裝頭腦,與時俱進,才能確保政治上的堅定和思想道德上的純潔性,只有學好科學理論,不斷更新思維方法和工作思路,才能做好老年人的服務工作。其次,加強專業知識學習,鼓勵聘用護理員參加全國養老護理員職業技能考試,既能對護理員職業道德以及相關法律法規有所了解,還能規范實際操作流程,掌握護理技能,讓他們學以致用,更好的為老人服務,提升服務質量,同時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
(二)建立健全機制,穩定聘用護理員隊伍。
1、建立領導機制,結合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勢,為使想想政治工作常態化、制度化、規范化,成立專門思想政治工作領導小組,有專門的分管領導負責護理員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到抓思想政治工作的力量不消弱,抓思想政治工作的勁頭不放松,抓思想政治工作的領導不空缺,把思想政治工作與業務工作放在同等的位置,齊抓齊管。
2、健全考評考核等相關機制,將護理員工作根據福利院相關規章制度,對護理員崗位工作進行量化、細化,對于日常護理工作勤抓勤考核,并可以建立一些激勵機制,例如,工齡增長機制,在護理員工資中增加工齡補貼,即對于工作時間超過1年的人員每年遞增工齡補貼;多帶多拿機制,即在保證護理質量的同時,鼓勵護理員服務于更多的老人,給予額外的工作補貼;專業技術崗位設置機制,即對于取得不同級別的護理員給予不同的崗位工資等等多方面鼓勵護理員,促使他們主觀上去改變自己不足的地方,充實自己,以此來穩定護理員隊伍。
(三)豐富護理員生活,做好正確引導。
1、成立心理咨詢室,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聘用護理員長期在福利院面對老弱病殘的人員,有的老人甚至是老年癡呆,除了會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外,有的護理員可能會被老年癡呆老人無故打傷,他們會感到壓抑,受到情緒困擾,成立心理咨詢室,請專業人員幫助他們理順情緒,疏導他們的情緒,積極引導他們向積極的方面去看問題,不僅能增進護理員的心理健康水平,而且還能提高護理員的心理素質。
2、開展娛樂活動,豐富護理員的文化生活。比如護理員聯歡會、運動會等,讓他們再活動中放松自己,同時也在活動中充分表現他們的聰明才智,形成一批活動的積極分子,也是幫助他們解壓的一種方式。
3、定期開展評優評先活動,為客觀、公正、合理的評價護理員人員的德、才表現和工作實績,用制度來激勵,督促護理員認真履行自身的工作職責,定期表彰一批愛崗敬業、開拓進取的先進典型,建設一支高素質的護理人員隊伍,進一步提高社會福利院的精神文明和職業道德建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