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2 09:22:3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教學設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課題猜想——引導探究的契入點
課文的題目就是課文的“眼睛”。不少課文題目有能揭示中心、點明主旨的作用,從題目入手,引導學生探究,有利于契入文本,深刻地體會思想感情。
師:讀了題目你想知道什么?
生1:高爾基是什么人?
生2:他的兒子怎么樣?
生3:高爾基和他的兒子之間會有什么事發生?
生4:寫這樣的事情有什么意義?
……
師:請同學們畫出文中蘊含高爾基和兒子內心情感的句子,體會子愛父、父教子的濃厚親情。想一想生活中你的父親是怎樣教育你的?你是怎么做的?
這些問題的提出,激發了學生想從課文中獲知答案的積極性。學生通過積極地閱讀資料和課文,順利解決了前面的問題。引導學生聯系自身實際,結合鮮活的實例,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二、課中推進,探究式學習的核心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應為創新型人才提供充分的生存和發展空間。但是,由于長期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教師一味地灌,學生被動地學,已成為習慣。那些直覺、想象和虛構和“不切實際”的幻想完全被排除在課堂之外,嚴重影響著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講授的內容和教材實際上只是學生學習的一個“劇本”,一個個生動的“案例”,讓他們去感受、表演、分析,由于每個人的經歷、體驗和解讀方式不同,從而得出的結論和觀點也不盡相同。我們不應視教材為“金科玉律”,應積極鼓勵學生的奇思妙想、大膽創新,賦予其“思想漫步”的自由,使其感受到學習及其成長的樂趣,獲得一種自我價值實現的體現,從而不斷實現自我超越,提升自己的生命價值和意義。
例如: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八冊《云雀的心愿》一文,主要描寫了小云雀和它的媽媽在外面飛翔時,看到貧瘠的沙漠、被咆哮的洪水沖垮和淹沒的河堤與村莊時所想的。故事層次清楚,語言豐富。如何讓學生通過自己的閱讀,從云雀和媽媽的對話中,領略云雀的心情,最終理解云雀的心愿,并從中受到啟迪呢?
如果以常見的教學設計,采取直敘的講述,很有可能是學生對“云雀的心愿”只停留在認識上,而達不到真正理解的實效。而探究性的教學,對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都有較大的優越性。
本課教學片斷:
片斷1:初讀課文,發現問題
師:什么叫“心愿”?
生1:就是心里想要的。
生2:就是“心中的愿望”。
師:有“心愿”常有一定的“原因”。請大家先初讀課文,認識云雀心愿是什么,她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心愿?
生1:(自我閱讀后):云雀的心愿,“讓沙漠變成綠洲”。
生2:云雀產生這樣的心愿是他路上的所見所聞。
片斷2:.深入閱讀,理解教材
在學生發現并提出以上兩個問題以后,教師進行適當點撥,讓他們再仔細閱讀課文,先讀最后一段,再讀前面部分。從具體的語言材料中去深入探究,理解教材,并作為討論發言的依據。從對文章的閱讀中,學生體會到“云雀的心愿”是多么地重要!
師:誰能用“失去了——,就——”或者用“有了……就……”說一段話?
生1:失去了森林,肥沃的土地變成了沙漠。
生2:失去了森林,洪水沖垮了堤岸、淹沒了村莊。
生3:有了森林,就有了森林水庫。
生4:有了森林,就有了“自然空調器”。
這個過程中,學生用書上的材料用自己的發現,尋求答案,是學生親自參與閱讀、實踐,經過分析、歸類、思考所得。經過這一過程,學生對語文的學習不僅僅是停留在故事情節的表面,而是通過閱讀有了真切的內心感受。
片斷3:印證結果,形成認識
師:讓沙漠變成綠洲的意義這么大,你的心愿是什么啊?
生1:我也想讓沙漠變成綠洲。
生2:我想治防沙漠,治沙漠。
師:好,我們一起為創造美好的環境而努力吧!
探究性的教學設計,能使學生的潛能被充分挖掘出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獨立閱讀文章、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管是在語文教學中,還是在其它學科的學習中,探究性的教學,都是有效的、可行的。
三、課外延伸,探究式學習的拓展
學生自主探索需要一種內在的欲望,如果學生這種欲望和勇氣被調動起來,他們將會有效、深入地進行探索活動。要怎樣激發這種欲望和勇力呢?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聯系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置身于一種探索問題的情境中,產生對新知識的需求,形成探索的動機。
【關鍵詞】農村小學;小班化;語文課堂;教學質量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和人口出生率下降,農村小學學生人數每學期都有所減少,農村小學也從原來的大班教育過渡到現在的小班教育。如何充分利用小班班級容量小、師生交流空間大的優勢,體現小班教育的優勢,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呢?以下是我作為一名農村小學語文教師,近幾年來努力嘗試打造農村小班化高效課堂的一些教學心得體會。
一、將生本理念融入課堂教學
小班化教學是指教師的教學模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互相轉變,提倡學生自主探索,以一種相互合作的方式進行互動學習,改變了以往以教師為中心,教師教學生被動學的傳統“填鴨式”教學模式。這種小班化教學方式不僅促進了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學習,還能夠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的發展和創新意識的提高。
要想提高小班化教學課堂的教學質量,我認為教師首先要有“生本理念”,即以生為本,因材施教。小班化教學模式,最大的優勢就是靈活多變,因材施教。既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教授不同的知識,還可以根據學生的需要進行授課,選擇適當的教學內容,調整進度,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完成教學任務。例如,三年級的小學作文教學正處于從一、二年級的簡單寫話到完成正式文章寫作的過渡階段,是小學生寫作的關鍵時期。教師可以在小班教學課堂上根據每個學生不同特點,以表揚主為,注重培養學生學習寫作的興趣,積極帶領學生們深入生活,鼓勵學生們大膽寫出心中想寫的東西。
總之,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觀察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所呈現出來的不同特性,以及學生不同的性格特征進行小班化教學,或者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知識水平、不同接受能力、不同的興趣愛好進行小班化教學,以保證學生在小學階段的學習中得到身心全面健康發展。
二、多樣化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在課堂教學特別是小班化教學中培養學生深厚的興趣,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愛語文的熱情,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但是,如何去發掘教學內容的“趣”,這需要教師有足夠智慧。眾所周知,小學生對新鮮的事物都比較敏感,好奇心特別強。如果一味地用同一種方式進行課堂教學,學生們很容易覺得乏味,不愿意學習。所以我在小班化教學中采用多樣化教學模式,用各樣方式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我曾經用講故事、播電影短片、排練課本劇、表演生活劇等多種方式導入我的語文課堂教學,不僅激發學生們學習語文的興趣,使學生們在學習中找到樂趣,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學生們不但在課堂上樂于參與,積極思考,而且還養成了主動學習、主動探索的好習慣。
總之,力求形式迥異、方法多樣的教學模式,加上多媒體輔助教學,讓學生對語文學習保持新鮮感,讓傳授的知識點在潛移默化中被學生汲取。學生們一旦對語文這門學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學習語文的潛能就會噴薄而出,教學質量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三、多媒體是小班教學不可缺少的輔助
語文學科是語言學科,教學內容比較枯燥,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較差,運用電教媒體進行語文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情感,調動學生積極思維,有助于輕松解決教學難點。因此,小學生語文課堂教學不應局限于原有的教學手段,應該發揮多媒體的優勢,主動參與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我在運用多媒體教學中進行了多方面的嘗試。比如:在語文教學中有許多抽象的文字、符號,我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多媒體恰當地將這些抽象的文字、符號,轉化為形象生動的畫面。這樣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于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農村的小學生見識少,知識面比較窄。他們對直觀形象、色彩鮮明的事物非常感興趣。電教多媒體教學的特點是圖文并茂,能向學生提供形式多樣、功能各異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動的動感畫面、悅耳動聽的音樂背景,能把學生帶進寬松愉悅的學習環境,從而為課堂教學營造一種濃厚的學習氛圍,以此撥動學生的心弦,蕩起思維的火花。根據低年級學生的認知心理,我在設計課件時,充分運用直觀的外部刺激,即運用生動鮮艷、聲像一體的動態畫面,動靜結合、色彩變幻的圖像文字,使原本無聲、靜止的語文知識展示得栩栩如生,使學生在更廣闊的空間里接受信息。這種直觀無疑會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大限度地喚起學習的“內驅力”,在不知不覺中進入學習情境,主動學、樂于學,取得最佳學習效果。
四、分階段重點教學是小學班教學的優勢
語文教學其實是一門語言教學。人類的語言來自生活,又運用于生活。語文教學的實質就是通過師生之間的交流活動來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交流能力。教師應該注重對教材內容的研究,注重交流的策略和運用,將課本上的內容盡量向生活延伸,盡可能多地創設語言情景,讓學生之間進行交流溝通,進而領悟語言所蘊含的深層次內涵。
每本語文課本都分為好幾個單元,每個單元都有不同的知識點、不同的側重點,培養學生不同方面的能力。小班化教學能更好地進行重點教學。我通過有趣的課文,幫助學生掌握每個單元基本的語言知R,發展學生聽、說、讀、寫能力,讓學生有良好的語文素養。還可以通過一些趣味性強、互動性強語言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們熟練掌握教材中呈現的主要詞語和句型,提高學生運用語言交流的能力。這樣的教學設計,非常適合小班化教學中的階段教學和分層教學。教師可以通過學生不同的語文水平、語言能力,以及語文學習興趣安排好教學的側重點,從而使小班化教學的效果發揮到極致。
五、小班教學培養學生細品慢讀的好習慣
指導學生學好語文課的一個大前提,就是要培養學生養成“細品慢讀”課文的好習慣。品讀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讀,品讀可以讓學生發現拿不準讀音、意思不理解、字形易混淆的生新詞;品讀可以讓學生讀出作者的創作思路;品讀可以讓學生發現理解不透的句子;品讀有利于背誦,并且培養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能夠讓學生很輕松地把握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表現的主題。因此,小班教學更有利于語文教師有的放矢地指導學生去細品慢讀課文,培養學生品讀習慣。學生們有了品讀課文的習慣,教師在講解課文時,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生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能漸漸增強。
六、培養學生的賞析能力
賞析能力是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努力培養學生的賞析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課堂教學質量也能事半功倍地提高。因為語文課堂教學的主體部分,離不開對文本的深入剖析,但是賞析課文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指導學生賞析課文時,不要拘泥于對課文傳統的理解與判斷,應該讓學生大膽地猜想與假設,允許學生表達個人的觀點和見解。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對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及作者的寫作用意有深刻的認識和領悟。我在教學過程中,喜歡指導學生多個角度、多方面地對課文進行賞析,比如寫作特點、語言風格、人物形象、人物性格特征、修辭手法、表達方式等,讓學生對課文有更深刻的理解。
七、課堂練習是小班教學不可缺少的部分
眾所周知,練習是對已學知識的鞏固與加深。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采取直接或間接的形式指導學生練習。習題可以是講授過的,也可以是拓展延伸的;練習過程可以是口答的,也可以是板書的;答案可以是討論出來的,也可以是獨立思考后完成的。當然,也可以分學習小組、分人員分時段進行練習。練習題的設計要有針對性,應是本節課教學重點難點的延續與突破,要既能鞏固知識又能提升能力,要有y易梯度,照顧不同層次的學生。我一直認為,沒有練習的課堂是不完整的。也只有在練習上下功夫,教師才能直觀地知曉學生對本節課教學內容的掌握程度,以便于在課后輔導時進行重點把握。
八、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