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2 09:21:5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對聯的種類,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春天的對聯
過年的時候,人們都穿嶄新的衣服,不知你發現沒有,大門也穿著紅通通的衣服——對聯。說起對聯,我有一種說不出的喜愛。我眼中的對聯是高雅、博才,富有很深的含義。說起貼對聯來,我更是喜愛至極,兩只小手被對聯染得紅紅的,心里卻偷偷樂著,別提多高興了。
今年三十,我和爸爸、小叔一起貼對聯。今年貼對聯,我不僅見識到了一幅幅含義深刻的對聯,還知道了關于對聯的一些知識。大年三十早上,爸爸大聲喊:“快起來了,今天貼對聯!”一聽貼對聯,我從被窩里趕緊爬起來。吃完飯,我們就貼起對聯來。啊!對聯好多呀,真令我目不暇接。爸爸讓我分一下類。我在那分類,爸爸一本正經地說:“來,我給你講一講關于對聯的知識吧!”我舉起雙手同意。“我國最早的春聯是五代時期孟昶寫在桃木板上的‘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用紅紙寫春聯始于明朝。春聯的種類很多,有街門對、屋門對、短春聯、大春條。每幅春聯都有橫批和一個‘福’字,還有斗方和影壁單貼、門心和抱柱。”爸爸得意洋洋地對我說。爸爸又靈機一動,說:“由你幫對聯找家吧!”我信心十足地說:“好!”
春聯找家開始了。“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肯定是灶王爺旁的;“一庭多樂事”是哪的?噢,是餐廳的;“喜慶福有魚”就是堂屋檐下的;“招財進寶”應貼在最顯眼的地方了……沒過多會兒,我就給春聯找到家了,爸爸撫摸著我的頭,笑嘻嘻地說:“嗯,關于春聯的知識沒白講,我希望你能對中國傳統節日的有關常識了如指掌!”
今年貼對聯,真是快樂和知識一網打盡。我希望每個春節都充滿快樂的氣氛,每個人都懂得更多、更深的知識!
對聯,雅稱“楹聯”,俗稱對子。它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漢語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可以說,對聯藝術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與對聯緊密相關的橫批,可以說是對聯的題目,也是對聯的中心。好的橫批在對聯中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相互補充的作用。
對聯的基本句式來自駢文和律詩。但是律詩或駢文中的對仗句,只有在脫離律詩或駢文而獨立存在時,才能稱為對聯。
對聯的種類約分為春聯、喜聯、壽聯、挽聯、裝飾聯、行業聯、交際聯和雜聯(包括諧趣聯……)等。
對聯文字長短不一,短的僅一、兩個字;長的可達幾百字。對聯形式多樣,有正對、反對、流水對、聯球對、集句對等。
2、對聯的特點
對聯的特點是既要有“對”,又要有“聯”。形式上成對成雙,彼此相“對”;上下文的內容互相照應,緊密聯系。一幅對聯的上聯和下聯,必須結構完整統一,語言鮮明簡練。對聯的特點具體如下:
⑴字數相等,斷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達到某種效果外,上下聯字數必須相同,不多不少。
⑵平仄相合,音調和諧。傳統習慣是“仄起平落”,即上聯末句尾字用仄聲,下聯末句尾字用平聲。這主要是為了音韻和諧,錯落起伏,悅耳動聽,鏗鏘有力。例如: 云帶鐘聲穿樹去
平仄平平平仄仄
月移塔影過江來
仄平仄仄仄平平
⑶詞性相對,位置相同。一般稱為“虛對虛,實對實”,就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
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數量詞對數量詞,副詞對副詞,而且相對的詞必須在相同的位置上。這種要求,主要是為了用對稱的藝術語言,更好地表現思想內容。
⑷內容相關,上下銜接。上下聯的含義必須相互銜接,但又不能重復。如明代東林黨首領顧憲成,在東林書院大門上寫過這樣一幅對聯: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上聯寫景,下聯言志,上下聯內容緊密相關,使人透過字面,很容易理解作者的自勉自勵之心。
此外,張掛的對聯,傳統作法還必須直寫豎貼,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顛倒。
3、對聯的分類
⑴按反映的內容和使用的場合分:
春聯:
以除舊迎新,言明志向,充滿豪情,展望未來為主要內容,專門在元旦、春節時粘貼的對聯,因時效性較強,人們就稱為春聯。 如:
爆竹一聲除舊
桃符萬戶更新
楹聯:
為了表達某種愿望或滿足裝飾需要,過去常在宮廷、府宅、廟宇、園林的楹柱之上,或用木板刻制,或在壁石上雕琢的聯語,統稱為楹聯。
如:一九七九年,杭州“岳廟”修復一新,當代著名詞人兼書法家趙樸初,化用岳飛《滿江紅》詞意,為重新塑好的岳飛巨像兩邊的大柱上,精心撰寫了一幅古為今用、氣魄宏偉大新楹聯:
觀瞻氣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開老柏,千尋抬頭望
收拾山河酬壯志,看此日神州,奮起新程,萬里駕長車
婚聯:
祝賀結婚所用的對聯。如:
百年恩愛雙心結
千里姻緣一線牽
挽聯:
為了評價先人的生平業績,抒發后人誠摯的懷念之情,在追悼會或紀念會上所用的對聯。 如《黃興挽七十二烈士聯》:
七十二健兒,酣戰春云湛碧血
四百兆國子,愁看秋雨濕黃花
壽聯:
當老人喜過生日,子女為了表達對長輩的祝福之情,常以延年益壽、福滿家門為主要內容,精心書寫一些吉祥的詞語,或貼在門上,或掛在廳堂 ,這樣的對聯就叫壽聯。 如:
福如東海闊
壽比南山高
贈聯:
頌揚或勸勉他人用的對聯。如龔自珍贈魏源聯: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綜一代典,成一家言
中堂聯:
掛于客廳、居室醒目處配合字畫的對聯。如: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⑵按藝術特點分:
疊字聯:
同一個字連續出現。
綠綠紅紅處處鶯鶯燕燕
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
復字聯:
同一個字非連續重復出現。
天近山頭行到山腰天更遠
月浮水面撈到水底月還沉
頂針聯:前一個分句的句腳字,作為后一個分句的句頭字。
開口便笑 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
大肚能容 容天容地與己何所不容
嵌字聯:
包括嵌入序數、方位、節氣、年號、姓氏、人名、地名、物名(如藥名)等。
當歸方寸地
獨活世人間
拆字聯:
將聯中某一合體字拆成幾個獨體字;有人細分為“拆字、合字、析字”等。 閑看門中木
思間心上田
音韻聯:包括同音異字和同字異音。
同音異字
無山得似巫山好
何水能如河水清
同字異音
朝朝朝朝朝朝汐
長長長長長長消
上聯讀音:朝朝潮,朝潮朝汐
下聯讀音:長長漲,長漲長消
諧趣聯:
取詼諧幽默之意。
一大喬、二小喬,三寸金蓮四寸腰,五匣六盒七彩粉,八分九分十倍嬌 十九月、八分圓,七個進士六個還,五更四鼓三聲響,二喬大喬一人占無情對:上下聯意思毫不相干,但每一個字詞卻對仗工整。多數無情對都非常有趣,完全可以同時歸入諧趣聯。
五月黃梅天
三星白蘭地
回文聯:
順讀,倒讀,意思完全一樣。
關鍵詞:德國功能理論;對聯;對聯翻譯;明喻
1.引言
對聯這種既有廣泛使用價值,又雅俗共賞的文學形式,至今仍煥發著青春,受到人民群眾喜愛,也將有永久的生命力。由于對聯是我國獨有的文學藝術形式,翻譯對聯困難不小。如何翻譯對聯,把這種具有獨特形式的文學藝術介紹給其他國家的人們,滿足跨文化交流的需要,是值得翻譯工作者研究的問題。本文試圖從德國功能翻譯理論的角度研究對聯翻譯,并著重探討對聯中明喻的翻譯。
2.德國功能翻譯理論及其核心概念
德國功能翻譯理論于20世紀七八十年代在德國出現并興起。代表人物是:凱瑟林娜·賴斯,漢斯·弗米爾,賈斯特·霍斯·曼特瑞,克里絲汀·諾德。
凱瑟林娜·賴斯認為理想的目的語文本應該是譯文的目的在概念內容、語言形式和交際功能上同源語文本是等同的。[1]賴斯提出了三步驟的源語文本分析過程。第一步確定源語文本的類型:信息型文本,表達型文本,或是操作型文本。信息型文本的重點是所傳達的內容;表達型文本是作者用以表達個人態度的一種創作型文本;操作型文本是為了吸引讀者以某種方式行事的文本。第二步確定原文的文本變體。文本變體是依據某一語言群體中現成的社會文化交際模式,對源語文本進行的分類。第三步分析源語文本的風格,幫助譯者決定采用何種翻譯策略。賴斯指出,信息型文本的翻譯應包含源語文本中的所指內容或概念內容。表達型文本強調語言的形式和美學功用,在翻譯表達型文本時,原文的美學和藝術形式應在譯文中保留。操作型文本的譯文應具有和原文相同的效果。
漢斯·弗米爾提出的目的論有兩個核心概念:目的和委任。他認為,源語文本主要是面向源語讀者的,所以原文的寫作目的和譯文的目的很可能不同。因此翻譯時確定翻譯的目的十分重要。弗米爾指出,譯者是根據他人的委任進行翻譯。委任包括兩方面:委任的目的以及達到目的的條件。作為委任的產物,譯文最終要滿足目的語讀者的需求。賈斯特·霍斯·曼特瑞提出了翻譯行為的觀點。她認為翻譯過程是一個由多個參與者加入的交際過程,每位參與者發揮不同的作用。因為譯者負責為目的語讀者譯出交際性很強的文本,譯者應是翻譯行為中的專家。曼特瑞認為翻譯是一個文化交流過程,應在翻譯目的和目的語讀者需求的指導下進行。克里絲汀·諾德支持目的論,同時認為譯者和源語文本作者的關系也應該納入到目的論中,于是她引入了一個新的概念—忠誠,忠誠意味著目的語文本的意圖應和原作者的意圖相協調[2]。忠誠概念的引入充實了目的論的內容。
3.德國功能理論在翻譯對聯明喻中的應用
對聯常常不僅是單純的敘述,還蘊含著對聯作者的情感。根據賴斯文本類型的定義,對聯可被歸類為一種表達性占主導的文本。對聯上下兩聯字數相等,用書面形式展現后的對稱美是其作為一種表達性文本在美學形式和藝術形式上最顯著的特點。只有保留這一特點,才能達到給外國讀者介紹對聯這種中國獨特文學藝術形式的目的。然而,漢語和英語差異大,不可能做到完全傳達原文的美學形式。在對聯英譯時,應將上下聯翻譯成單詞字母的數量基本相同的兩句,從而將對聯的對稱美在譯文中得到體現。修辭手法的使用在對聯中很常見,下文就著重談談對聯中明喻的翻譯。
使用修辭手法能加強語言的表現力和生動性,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明喻是比喻的一種,是漢英兩種語言中都很常見的修辭手法。明喻用另外的事物來比擬某事物,表示兩者之間的相似性。漢語常見的喻詞有“像”,“好像”,“如”,“似”;英語常見的喻詞有“like”,“as”。
(1)萬頃湖平長似鏡,
四時月好最宜秋。
The vast, calm lake is bright as a mirror;
The year-round moon is brightest in autumn.
陳剛譯
此聯是對杭州西湖十景之一“平湖秋月”的描述。上聯“似”是喻詞,“似鏡”是明喻,把平靜寬廣的西湖比喻成一面鏡子。德國功能理論指出“表達型文本是一種創作性文本,其中語言的美學層面得到了體現”。[3]從定義可以看出,對于對聯這種表達型文本來說,文字中的美學形式很重要。因為對聯中的明喻是源語文本一個最顯著的美學和藝術形式,只有將這一美學和藝術形式在譯文中保留下來,才能將原文的文字特點傳達出來,使譯文達到與原文同樣的表達型文本的語言效果。上述譯文中,譯者使用了英語比喻詞“as”引導喻體“mirror”。譯文不僅完整地保留了原文所傳達的文字內容,也把原文的美學形式在譯文中得到了很好地體現。
(2)正邪自古同冰炭,
毀譽于今判偽真。
Justice and injustice are always incompatible as ice and hot coal;
Now is the time to judge who is laudable and who is condemnable.
陳剛譯
上面這副對聯是題寫于岳飛墓的對聯。對聯講正義與邪惡猶如水火一樣不相容。別人對岳飛的詆毀或贊譽,是真是偽,如今人們已做出清楚判斷。上聯用了明喻,“正”指岳飛,“邪”指陷害岳飛的秦檜之流,“正邪”是明喻的本體。“同”是喻詞,“冰炭”是喻體。把“正邪”和“冰炭”相比,是說正義與邪惡猶如冰和炭一樣不相容。諾德認為,譯者翻譯時目的語文本的意圖應和原作者的意圖相協調。此聯的意圖是用明喻頌揚岳飛,譴責誣陷岳飛的奸臣。譯者用“as”作比喻詞,保留了原文的本體和喻體“正邪”和“冰炭”,譯為“justice and injustice”和“ice and hot coal”。從德國功能理論視角分析這個譯文,譯者通過英語明喻的形象描述,傳達出和原文相同的思想內容,使目的語讀者擁有和源語讀者相同的閱讀感受,譯文的意圖和原文的意圖相協調,譯文充分體現出德國功能理論的理念。
(3)青天似水無魚月鉤空釣,
白露如珠出蚌雨線難穿。
The blue sky is like water without fishes;
the moon-hook dangles aimlessly;
The clear dew-drops are like pearls from oysters;
the rain cannot thread them.
賴恬昌譯
這副對聯描繪了自然景色。上聯說藍色的天空如同無魚的水面,一輪彎月像釣魚鉤,釣不到魚。下聯講露珠如同蚌里的珍珠,如線一般的細雨無法穿過。上聯把“青天”比作“水”,說明天空的明凈。“青天”是本體,“似”是喻詞,“水”是喻體。下聯把“白露”比作“珠”,“白露”是本體,“如”是喻詞,“珠”是喻體。德國功能理論認為,確定翻譯的目的在翻譯過程中十分重要。對聯翻譯的目的是向目的語讀者介紹一種中國獨有的文學形式。為了實現這個目的,譯文就要體現出原文的形態特點和文字特色。譯文上下兩聯長度基本相等,體現了原文對稱的特點。譯文用“like”做喻詞,保留明喻,不但目的語讀者沒有理解上的困難,還將原文的文字特色保留下來。這個譯文能夠順利完成對聯翻譯的目的,是功能性很強的譯文。
(4)傳家節操同松竹,
報國勛功并斗山。
《金瓶梅》
The Tradition of Integrity in this House stands ever firm
as the pine-tree and the bamboo.
His services to his country were many
as the stars and glorious as the mountains.
Clement Egerton譯
古人喜愛借自然界的事物表現自己的思想品格和對精神境界的追求。松象征著堅貞、長壽;竹象征謙虛的態度和積極向上的氣節。上聯中“節操”被用來和“松竹”作比較,說明“節操”具有和“松竹”一樣的特點:正直、誠實、謙恭、剛強。譯文中用“as”作喻詞,保留了本體“節操”和喻體“松竹”,翻譯為“Tradition of Integrity”和“pine-tree and the bamboo”。賴斯指出,如果寫源語文本是為了傳達一定的藝術內容,目的語文本應以一種類似的藝術形式把源語文本的內容表達出來。譯文保留了漢語原文中的比喻,準確地傳達了中國文化的精神和原文的內容。譯文上下聯單詞長度基本相同,句式也相似,很好地體現出對聯文字形式上的特點。用德國功能理論指導對聯翻譯,譯文不僅保留了源語文本的美學特色和藝術特色,能使目的語讀者更好地欣賞原文,而且符合對聯翻譯過程的目的要求,是交際性很強的譯文。 參考文獻
[1]Reiss, Katharina.“Text types, translation types and translation assessment”[A] in A. Chesterman (ed.) Readings in Translation Theory [C]. Finland: Oy Finn Lectura Ab, 1989: 112
品牌聯合實踐10多年來增長速度進一步加快,增長率一度達到40%。學術界回應品牌管理實踐的需要,對品牌聯合相關領域進行了積極探索,積累了一定的文獻,但現有文獻不足以建立完整的品牌聯合分析模型。成分品牌研究起步較晚,作為聯合品牌戰略的一個分支,同樣缺乏完善的理論分析模型。通過對現有文獻的梳理,構建出較為完善的成分品牌聯合的理論模型。
關鍵詞:
成分品牌;研究現狀;理論模型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3)02007602
企業品牌資產的建立,打造能夠讓消費者產生共鳴的強勢品牌,鞏固其在市場上的地位,已經成為市場營銷中的重要議題。能夠成功快速地推出新產品是至關重要的,利用現有品牌資產推出新產品成為一個重要的成長戰略,使用現有的品牌來進行新產品的推介將減少投入和提高成功率。多數企業已經認識到利用現有品牌資產推出新產品的重要性,積極開展品牌延伸策略,但是在受益于該策略帶來的利益的同時不可避免的要承擔品牌核心價值稀釋的風險,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學術界提出了品牌聯合策略。
1品牌聯合
品牌聯合很早就被應用于商業實踐中。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海鮮連鎖餐廳紅龍蝦在知名酒店連鎖企業的假日飯店開設了餐館這件事之后,聯合品牌的概念就被Juliette Boone提出。
國內外學者從不同角度對品牌聯合進行了定義,其中比較典型的有:Anderson 和Narris(1990)認為,品牌聯合是參與聯合的企業之間形成的合作協議,企業之間合作的目的就是希望通過品牌聯合能從對方處受益進而擴大本企業的知名度。Rao和Ruekert(1994)認為參與合作的兩個或更多的企業的品牌、產品或其他專有資產的短期或長期聯合與組合就是品牌聯合。范秀成認為,聯合品牌是指(分屬不同企業的)兩個或多個品牌進行合作的一種形式,這些品牌在消費者心目中具有較高的認知度,而它們各自的品牌名稱又都保留在聯合品牌之中。本研究認為“品牌聯合”的定義為:兩個或兩個以上現有品牌合并為一個新品牌或以某種方式共同銷售的品牌戰略。其中,由品牌聯合所形成的新品牌稱為聯合品牌,而現有的這兩個或兩個以上品牌則為合作品牌。
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成分品牌才作為一個營銷新概念被大眾所接受且逐漸流行起來,它出現較晚,屬于品牌聯合的一個分支。比較有代表性的定義有:McCarthy和Norris考慮到一個產品想借助產品中某些主要成分來說明自己產品是具有某種品質保證的,從而提出了元素品牌(brand ingredient)概念,他們認為成分品牌是最終產品的品牌同已經注明的包含在其內的成分的品牌名稱一同呈現的一種營銷策略。Desai和Keller則把一種品牌的關鍵屬性以產品成分的形式納入另一種品牌中的現象稱為成分品牌化。Keller認為所謂成分品牌就是指那些包含在有品牌產品里的材料、成分、零件創造品牌權益。綜上所述,本研究認為所謂成分品牌就是使某一品牌的主要屬性按照材料、成分、零部件、技術或者服務等形式納入進其他品牌之中,成為其他品牌的主要成分的一種品牌。
2品牌聯合研究的現狀
自20世紀90年代初,Norris和Rao等引入該研究主題之后,聯合品牌的相關研究在學術界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國際學術界為了回應品牌管理實踐的需要,對品牌聯合相關領域進行了探索,積累了一定的文獻。學術界對于品牌聯合的研究包括如下幾方面:
2.1對品牌聯合概念的研究
總體而言,品牌聯合在市場營銷相關文獻中還沒有一個被普遍認可的定義。國內外學者從不同角度對品牌聯合進行了定義。從現有文獻看,品牌聯合的基本內涵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現有獨立品牌進行聯合,向市場提供新的產品。
2.2對品牌聯合類型的研究
不同的品牌聯合類型可能會對品牌聯合效應產生影響,為此學者們對品牌聯合類型也進行了探討。Rao和Ruekert將品牌聯合區分為聲譽式與功能式兩種類型。Blackett和Boad提出了品牌聯合的價值共享層次分類模型:獲取認知的品牌聯合;價值背書的品牌聯合;成分品牌聯合以及互補型品牌聯合。湯姆·布萊科特將品牌聯合分為兩種類型:主次結構和平等結構。范秀成將其由低到高分為四種類型:接觸/認知聯合品牌、價值注釋聯合品牌、元素聯合品牌及能力互補聯合品牌。成分品牌聯合是品牌聯合中一個非常重要且普遍的類型,它指兩個品牌共同組成一個實體產品,成分品牌聯合與一般品牌聯合具有共性,還要其特殊性。不同的學者對品牌聯合的定義有不同的觀點,不同的學者也從不同角度對品牌聯合予以分類與研究。
2.3對品牌聯合的消費者評價機理的研究
學術界對品牌聯合主要采用了幾種理論分析方法進行研究:信息整合理論(Simonin和Ruth,1998)、聯想記憶網絡理論(Samu等1999;Washburn等2004)、信號理論(Rao和Ruekert,1994;Rao1999)。信息整合理論解釋了消費者如何將新的信息整合形成新的態度或信念的過程。聯想記憶網絡模型認為,當消費者面對兩個聯名品牌時,比起單一品牌的聯想節點變得豐富起來,可能會導致更聯想。信號傳遞理論認為品牌聯合能使消費者對聯合品牌產品有更完整更容易的評價。如果對怎樣進行品牌聯合和什么時候進行品牌聯合才能創造更加積極地評價有更好的了解,品牌聯合的研究將更有價值(Kirmani和Rao,2000)。
2.4對品牌聯合的前因變量的研究
到目前為止,學術界在品牌聯合研究中提取了三個前因變量:合作品牌的態度、合作品牌的產品契合度、合作品牌的契合度。現有研究證明了消費者對聯合前合作品牌評價對聯合品牌評價有影響。產品契合度是消費者對兩個伙伴品牌所標定的兩個產品類別契合度的感知。研究證明了產品契合度對聯合品牌態度有正性的影響。品牌契合度是指兩個聯合的品牌在形象和聲譽上的匹配程度。現有研究證明了品牌契合度對聯合品牌的消費者態度是有影響的,契合度越高,對聯合品牌的評價越高。
2.5對品牌聯合的溢出效應的研究
在品牌聯合背景下提出“溢出效應”的西方學者Simonin和Ruth認為,消費者對品牌聯合的態度影響其隨后對各合作品牌的態度。其研究也證實了消費者對聯合品牌的態度能產生顯著的“溢出效應”,它改變了消費者對合作品牌的原來態度。其他西方學者雖沒明確提出“溢出效應”這一概念,但在他們的相關研究中,除重點探討品牌聯合的前置因素以及合作品牌向聯合品牌的價值轉移外,也對聯合后消費者對合作品牌的感知變化做過實證研究。通過對文獻的梳理發現,目前尚無品牌聯合戰略對合作品牌影響作用的統一定義,并且有些研究成果存在相互矛盾之處。
2.6對成分品牌和成分品牌聯合的研究
作為一個市場營銷領域的一個概念,成分品牌化已經被提出來很久了,但最近才流行起來。成份品牌化最大的優勢或許就是通過市場對聯合產品需求的增加會帶來銷量的迅速提高,形成的規模經濟帶來成本節約以及品牌的建立。最能體現成分品牌化策略對銷售的刺激作用的案例還是上世紀80年代初計算機處理器制造商英特爾借助“Intel Inside”策略所取得的巨大成功。McCarthy和Norris通過實驗研究方法探索了成分品牌對產品競爭力的影響,發現了成分品牌對主品牌的消費者評價、購買意愿有影響。
根據以上文獻的梳理發現現階段對成分品牌聯合研究的不足有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由于對成分品牌聯合的消費者評價機理還需要完善,作為品牌聯合的分支,品牌聯合的消費者評價機理的不完善勢必導致成分品牌聯合消費者評價機理的不完善。第二個方面是根據目前積累的文獻,不足以建立完整的品牌聯合分析模型,表現為調節變量的缺失,故同樣不足以建立完整的成分品牌聯合分析。就作者目前掌握的情況來看,國內外對成分品牌聯合缺乏規范和系統的研究。
3成分品牌聯合模型的構建
3.1成分品牌聯合前因變量
成分品牌聯合的前因變量的構成有兩類:合作品牌態度和合作品牌契合度。文獻探討發現,對品牌態度的多維度觀察將提供對消費者行為的了解更加豐富和更加深入的內容。本研究使用了反映情感評價和反映認知評價作為合作品牌態度的測度構面,也作為聯合后產生的聯合品牌的態度測度構面。成分品牌的聯合是兩個互補品牌產品的結合,并不要求兩個合作品牌具有特定一致的品牌聯想。
3.2成分品牌聯合的聯合效應和溢出效應
當伙伴品牌和主品牌進行聯合,形成新的聯合品牌時,消費者的反應包括兩個部分:聯合效應和溢出效應。前者是指品牌進行聯合后,消費者對形成的聯合品牌的態度和行為;后者是指消費者對品牌聯合的態度影響其隨后對各合作品牌的態度。本研究認為僅僅用消費者對聯合品牌的態度還不能完全反映消費者對品牌聯合的反應。在消費者行為學中,品牌態度與品牌行為高度相關,但是品牌態度不必然導致品牌行為。因此,本研究將聯合品牌態度作為聯合品牌行為的中介變量,將聯合品牌行為納入品牌聯合效應中,將更全面反映成分品牌聯合效應。這部分聯合效應用三個構面進行測量:品牌感知質量、品牌溢價支付意愿、品牌購買意愿。
3.3成分品牌聯合調節變量
根據現有文獻分析,品牌聯合分析模型不完善的原因之一就是調節變量的缺失,所以本研究在成分品牌聯合模型中添加四個特殊調節變量:產品知識、產品介入度、品牌依賴度和品牌排他度。產品知識的測度指標包含:專門知識和熟悉度。產品介入度的測度指標包含五個構面:產品感知重要性、感知風險、感知風險可能性、象征價值和感知情感價值。在成分品牌聯合中,如果上游品牌能夠獨立銷售和消費,將減少對下游品牌的依賴,品牌聯合對主品牌效應將降低;如果主品牌依賴伙伴品牌提供獨特屬性,伙伴品牌的價值意義將依賴于合作伙伴之間的合同排他性,品牌聯合從排他性合同中得到的利益更多。本研究將選擇獨立伙伴品牌和非獨立伙伴品牌與主品牌聯合樣本對照,對品牌依賴度的調節效應進行測量。
3.4成分品牌聯合理論模型結構
基于以上對文獻的分析以及各變量的分析基礎上,本研究給出成分品牌聯合的理論模型,其結構如圖1所示。
4結論和展望
本文通過對以往學術界關于品牌聯合研究文獻的整理,分析當前品牌聯合研究中的不足,并以品牌聯合的一個分支領域——成分品牌聯合為切入點,對品牌聯合的一個獨特領域展開理論研究,提出成分品牌聯合的理論分析模型。后續研究就在本研究的基礎上進行問卷的設計,以期通過實證分析的方法分析出聯合品牌態度的中介效用以及各調節變量的調節作用。
參考文獻
[1]Anderson J C,Narus J A.A Model of Distributor Firm and Manufacturer Firm Working Partnerships[J].Journal of Marketing,1990,54(1):4258.
[2]Rao,Akshay R.,Robert W.Ruekert,Brand Alliances as Signals of Product Quality[J].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94,(36):88.
[3]范秀成.論近年西方跨國公司品牌管理的戰略性調整[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0,(10).
[4]McCarthyM S,NorrisD G..Improving competitive positionsing branded ingredients[J].Journal of Product and Brand Management,1999,(8):267283.
[5]DesaiKK,KellerK L.The effectof ingredientbrand strategies on host brand extendibility [J].Journal of Marketing,2002,(66):7393.
[6]KellerK L.Strategic branding management:building,measuring,and managing brand equity [M].2nded,2002.
[7]Rao,Akshay R.and Robert W.Ruekert.Brand Alliances as Signals of Product Quality[J].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94,(36):8797.
[8]Blackett,T.,R.W.Boad,Cobranding:The science of alliance[M].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1999:161.
[9][英] 湯姆·布萊科特,鮑勃·博德.品牌聯合[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6:127.
[10]Bernard L.Smonin and Julie A.Ruth,Is a Company Knownby the Company It Keeps?Assessing the Spillover Effects of Brand Allianes on Consumer Brand Attitudes[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February,1998:3042.
[11]Samu,S.,Krishnan,H.S.,& Smith,R.E.Interaction between product complementarity and promotional strategy[J].Journal of Marketing,1999,(63):5774.
[12]Washburn J H,Till B D,PRILUCK R.Br and Alliance and Customerbased Br andequity Effects[J].Psychology and Marketing,2004,21(7):487508.
[13]Rao A R,Qu L,Ruekert R W.Signaling Unobservable Product Quality through A Brand Ally[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99,36(2):258268.
[14]Kirmani,A.and A.R.Rao,No pain,no gain: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n signaling unobservable product quality[J].The Journal of Marketing,2000:6679.
幸早里,且從容
奈這事,須當歸(諧音聯)
簡析:據傳,蘇軾到史學家劉家做客,因有事急欲回家,劉出上聯勸慰,蘇對下聯。上聯六字含三種果名(“幸”諧“杏”、“早”諧“棗”、“里”諧“李”)和一味中藥(“從容”諧“蓯蓉”),下聯亦含三種水果(“奈”諧“柰”、“這”諧“蔗”、“事”諧“柿”)和一味中藥當歸,聯語巧用諧音,果對果,藥對藥,一語雙關,令人擊節。
畫上荷花和尚畫
書臨漢帖翰林書(同音聯)
簡析:相傳上聯是唐伯虎游古寺時在畫上所題,后來清代文學家李調元游玩到此揮毫寫下下聯。聯語不論順讀、倒讀,字音都一樣,成為千古妙對。
此木為柴山山出
因火成煙夕夕多 (析字聯)
簡析:相傳李調元赴任途中遇一樵翁,樵翁出上聯,李略一思索對出下聯。聯語工整妥貼,又緊扣句意,渾然天成。
明日逢春好不晦氣
終年倒運少有余財 (斷句聯)
簡析:相傳一財主請祝枝山撰聯,祝為他撰寫了此聯。財主一時不解,祝為其念曰:“明日逢春好,不晦氣;終年倒運少,有余財。”財主一聽十分高興。后有人說破:“明日逢春,好不晦氣;終年倒運,少有余財。”財主氣得忙把對聯撕了。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橫批:南北(藏字聯)
簡析:北宋丞相呂蒙正撰。呂早年生活窮困潦倒,撰此聯,自況缺衣(上聯缺“一”)少食(下聯少“十”)無東西(橫批沒有“東西”)。
長長長長長長長 樂樂樂樂樂樂樂
行行行行行行行 朝朝朝朝朝朝朝 (復字聯)
簡析:這兩副復字聯,前一副流傳廣泛,后一副是北京故宮太和殿聯。你知道怎么讀嗎?歡迎來信告訴我們。
東升木,西生木,掰開枝丫用手摸,中間安個鵲窩窩
左繞絲,右繞絲,爬到樹尖抬頭看,上面躲著白哥哥 (謎聯)
簡析:聯面似講農家小孩爬樹掏鳥蛋,描繪生動,其實是副謎聯,上下聯各打一字。你能猜出嗎?請來信。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東當鋪,西當鋪,東西當鋪當東西 (方位詞聯)
目的:調查春節對聯的起源 過年時家家戶戶都貼春聯,可是春聯的歷史有誰知道呢?
過程:xx年的寒假我和姐姐一起對住在奶奶家附近的老人們進行了調查
內容: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于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于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于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于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于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俱、影壁中
體會:在調查中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一些關于時代與傳統的摩擦,不僅一些過年之后的祭廟祭祖的活動消失而且連一些很有意義的活動也消失,以至于很多被調查的人不知道一些習俗、甚至不知道他們每年做這些是在干嗎!現代人對于春聯的意義與重要性的了解已經非常淺。所以,以后我們要加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
愛因斯坦有句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對學習有著神奇的驅動作用,要想讓學生學好語文,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勢在必行。因而,我嘗試著從融入傳統文化的角度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首先,以謎語激趣。
開學第一課,我一般以謎語形式來介紹我的姓氏 。示例一:多勞多得,少勞少得(打一字)――羅;示例二:轉眼到黃昏(打一字)――羅。學生在小學階段的趣味語文學習中,對謎語已有所接觸,因而牛刀小試后,就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因而,我會在七(上)開設一節簡單的“字謎”課,教學生一些基本的猜字謎方法――離損法、組合法、離合法、半字法、方位法、包含法、調整法、運算法、抵消法、推理法、會意法、筆畫法、尋遺法等。以便春節時,學生能參與猜謎活動,進而引起學生學習謎語的更大興趣。此外,有了一定的謎語入門知識后,學生會在今后的閱讀中,留意相關的字謎知識。
為了促進學生更深層地學習謎語知識,我會在八(上)開設一節“常用謎格”的介紹課,如:求凰格、脫靴格、挖心格、隱目格、驪珠格、素心格、粉底格、徐妃格等。或許有人認為,用謎格制作謎語對猜謎的人來說,是增設了一道障礙。其實,只要了解了謎格的特點,掌握謎格的規律,再加上勤學多練,謎格的使用不但不會使你感到是一種障礙,而且能讓你的思維得到訓練,智慧得到啟迪,在“謎”海中感受到無窮的樂趣。
其次,以對聯激趣。
七(上)放寒假時,我會布置學生收集左鄰右舍所貼的春聯,讓他們先自行品鑒春聯的特點。
我一般會在七(下)開設一節“趣聯欣賞課”――主要是收集一些趣味對聯,引發學生學習對聯的興趣。例如:一聯多對(反對、意對)、矛盾聯、歇后聯、缺字聯、拆字聯及其他類型的趣聯。從對聯欣賞中明白對聯的基本特征:
1.字數相等。對聯由上下兩聯組成,上聯稱出句,下聯稱對句。字數可多可少,但上下兩聯的字數必須相等。
2.詞性相對。如: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虛詞對虛詞等。往細里說,顏色詞要對顏色詞,方位詞要對方位詞等等。“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上下兩聯相應位置上的詞詞性完全相同。
3.結構相應。如:主謂結構對主謂結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4.節奏相合。就是上下聯停頓的地方必須一致。如“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上下兩聯依次都是(二/二/三)的節奏。
5.平仄相協。平仄相協的起碼要求是:上聯末字必仄,下聯末字必平。 平仄相協,富于音樂美。
6.意義相關。即在內容上必須關聯,體現一定的邏輯關系,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如:“寵辱不驚,任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看天上云卷云舒。”
學生了解對聯的寫作常識后,根據學生平時的積累,我一般會要求他們在八(下)時嘗試著寫寫名字聯。下面就是學生為我寫的名字聯:
(1)柳條披風風似幔
清水映月月如鉤
(2)柳葉拂搖一樹倩影
清波蕩漾滿泉英姿
(3)柳蔭搖曳,風拂幾抹淡雅
清波靜旋,雨攬千絲香魂
(4)柳條直直向下垂
清水彎彎走四方
(5)柳蔭雙青莫忘志
青山并蒂當知時
(6)柳絮飄飄落 青松擺擺搖
還可列舉部分學生的名字聯:
(1)翠柏枝枝傲雪立
蘭花朵朵迎風開
(2)西湖望美景 北海觀波濤
(3)玉芒耀川谷 玲響飄蒼穹
當然,學生撰寫的對聯雖有些不足之處,但對于八年級的學生而言,我覺得他們最起碼有了基本的對聯寫作興趣。
再次,以節日激趣。
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流傳下來的節日風俗里,我們似乎可以看到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目前,我國法定休假的節日有春節、清明、端午、中秋四個。另外,我還根據本地習俗介紹了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十五)。
歷代的文人雅士、詩人墨客,為一個個傳統節日譜寫了許多千古名篇。這些詩文膾炙人口,滲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蘊。因而,在傳統節日及習俗的學習中,主要是開展綜合性學習――培養學生上網收集材料的能力,開展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指導學生了解傳統節日的起源傳說、習俗、趣聞軼事、特別要注重對傳統節日的古詩文的積累。
最后,以名著激趣。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哲理使人思想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總之,“知識能塑造人的性格”。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會使人受益終生!
閱讀名著,如同與大師們攜手共游,可以增長見識,啟迪智慧,提高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新課標》對中小學生名著閱讀有了明確的要求:“九年課外閱讀的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對七到九年級學生,要求更為明確:“學會制定自己的閱讀計劃,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所以,名著閱讀應該是初中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
例:引導學生閱讀《水滸傳》可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
1.講《水滸》故事比賽。
2.“我印象最深的《水滸》人物”演講比賽。
一系列的活動,不僅能幫助學生有目的地讀完《水滸傳》,還能從各方面調動學生閱讀的興趣,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領會作品的深刻意蘊。
語文綜合性學習,就是將能力與知識結合,課外與課內結合,語文性與趣味性結合,知識性與本土資源結合,并進行綜合性評價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
首先是知識和能力的綜合。初中階段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按照內容進行分類,可分為成長情感類、歷史文化類、知識運用類、科學探索類、自然地理類、生活時事類。這些內容的實施,都需要學生搜集整合資料,小組合作協調,匯編展示成果,學生在此過程中分工合作,發揮長處,真正將自己的組織領導能力、協調能力與知識水平綜合起來。如《我愛我家》的綜合性學習,同學們將自己的家與其他同學分享,各自分工進行了攝影展,集思廣益,圖文并茂地表現了家庭的溫暖。
其次是課本知識與課外實踐的綜合。具有大語文觀,不局限于課本,將課本中的聽說讀寫和語文知識與課外實踐活動結合,講究實際運用,讓學生走出校門,從生活中體會語文的重要性和實用性,以此來加強對語文學習的重視,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為此,我們可以設計一些社會實踐活動,如《漫游語文世界》,讓學生走上街頭對各種商鋪的店名進行調查、訪問,然后將這些店名分類,可以從修辭的角度分類,商品內容的角度分類,也可以從店名的由來故事角度分類等等,結果表明:學生們興致勃勃,非常喜歡這種新穎的實踐。
再次是語文性與趣味性的綜合。有的老師忽視了綜合性學習中的語文性,而一味強調趣味性,使語文綜合實踐課變成了一堂生物課、地理課、歷史課、音樂課,甚至思想教育課。這違背了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是舍本逐末。我們應在課堂充滿趣味的同時堅持語文本色,將語文味隱含其中。如《話說千古風流人物》的綜合性學習很容易變成一堂歷史人物介紹課,我們在教學設計時應注意讓學生積累寫作素材,引導學生在理解人物的基礎上嘗試傳記文學的寫作,通過文字介紹歷史人物,開拓學生思維。
最后,將語文知識與本土資源綜合起來,了解當地文化。在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中,利用本土資源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如《戲曲大舞臺》中我設計了學唱粵劇環節,與廣東本土文化綜合起來,贏得了孩子們的喜愛,他們甚至關注起戲曲文學方面的經典來,這不得不算是意外的收獲。
二、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教學形式
在綜合性學習教學中,我不斷嘗試各種教學形式,以期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我的教學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口語表達、知識競賽、演練結合、資料匯報、展板匯編,以學生為主體,在活動中收集資料,吸收拓展,匯報情況,評價學生。
以《漫游語文世界》為例。我的教學形式是資料整合匯報。具體做法如下:我將全班48位學生分成8個小組,每組6位學生,各有一位組長負責統籌、分配組員協作。各組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不同主題:錯別字門診、廣告集錦、對聯知多少、店名集錦、網絡妙語新詞、手機短信、敬語與謙稱、別號匯編。各組學生在組長的帶領下在一兩周時間內收集盡量多的資料,然后整合。學生們很有熱情,錯別字門診小組收集了報刊雜志、廣告牌等地方出現的錯別字,按照生活中的錯別字、錯別字故事典故、不規范用字進行分類整理。廣告小組則將廣告語分成電視廣告語、公益廣告語、游戲廣告語,并根據廣告中的語言特點,從改字、修辭、用途等幾個方面分類。對聯小組則從春聯入手,介紹對聯知識、對聯故事。店名小組則走遍大街小巷搜集店名素材,按照功用、人名、含義進行分類。網絡妙用新詞小組則從網絡火星語、新流行語、外來語等角度進行分類歸納。手機短信小組從語言的角度將短信分成了幽默風趣、簡潔生動、神秘浪漫等類型,還有創意地從修辭的角度自編各種類型的短信。敬語和謙稱小組歸納了敬語和謙稱的種類和有關故事。別號小組收集了不少歷代文人的別號及其由來故事。大家集思廣益,將資料整合成幻燈片用兩節課的時間展示了成果,并制作成了各種小冊子,放在教室里展覽。這次綜合性學習使學生明白生活中處處有語文,并從接觸的周邊生活中關注與語文息息相關的一切信息,不斷添加到自己的知識儲備中去,從而拓展視野。
以《走上辯論臺》為例,我進行了一次辯論賽,也算是一堂口語表達課。課前準備兩周,讓學生推薦辯題和辯手,在投票決定辯題《中學生該不該上補習班》和8名選手之后,由學生主持人查詢辯論賽程序,向選手介紹比賽步驟。選手收集資料,按職責分工,進行了一場精彩紛呈的辯論,尤其是自由辯論部分和學生提問環節,各有根據,各有實例,出乎我的意料,學生的潛力實在不可小覷。最后請了嘉賓老師進行點評,學生收益良多,有了踴躍表達觀點的積極性。
以《戲曲大舞臺》為例,我進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知識競賽,分必答題和搶答題。必答題以戲曲知識為內容,搶答題以臉譜人物和學唱經典為主要內容,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學唱經典部分,同學們爭相學習朗朗上口的名曲,對戲曲文學也有了興趣。
關鍵詞:古代建筑;裝飾設計;書法藝術;裝飾
中圖分類號:J501 文獻標識碼:A
Calligraphy Decor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e
YIN Juan
書法藝術是中國獨有的藝術,書法藝術在建筑上的運用,使得中國古代建筑具有其它民族建筑體系無法比擬的深度和豐富性。即使在今天,加強對書法藝術的發展及運用,仍然是中國建筑語言探索中的一個卓有成效的努力方向。建筑裝飾是以美化建筑及建筑空間為目的的行為,是建筑的物質功能和精神功能得以實現的關鍵。中華民族從遠古起,就有著獨特的居住和生活方式。與原始的生產方式相適應、相促進,中國建筑逐漸形成了以木質作為基本的建筑材料,以梁柱構架為組合形式,講究中軸對稱具有穩定特征的方式和格局。中國的建筑裝飾有著穩定、獨特、豐富的面貌,也造就了眾多的藝術特色,其中漢字書法裝飾就是其典型之一,這種傳統的裝飾方法形成了獨一無二的“中國風”。早期的書法比較具象,重視文字的象形性,隨著文化的發展,象形字減少,書法更多通過結構疏密、點畫輕重、行筆緩急,來表現人們對形象的情感,抒發意境,逐漸由寫實走向寫意。建筑中的碑碣、摩崖、匾聯等大部分是研究書法藝術的寶貴資料。優秀的書法作品不僅自身造型美,而且書體氣質和所在的建筑環境高度相協調。例如王體行書洋溢著環境之嫵媚,顏體楷書增添了環境之壯美,漢碑體勢可使環境有古樸的內涵,懷素的草書神韻使環境充滿動態之美。書法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在提高建筑文化品位、深化建筑意境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漢字書法作為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藝術,以其裝飾建筑,更體現了中國建筑的民族特色。中國古建筑的漢字書法裝飾,大多表現在建筑構件上,如文字磚石、門、墻;文字瓦當、影壁上鑲嵌的書法雕刻等。構建上附加的物件如匾額、楹聯、書條石、題刻等上均有漢字書法裝飾的體現。文人士大夫是中國古代社會結構中的一大階層,他們的書法文化觀,直接影響著古代漢字書法裝飾風格的走向。他們的書法文化觀偏于書法的趣味和意境,他們的觀念使古代漢字書法裝飾向藝術升華。在“文士”書法觀的影響下,書法藝術作品也漸漸作為裝飾元素進入建筑,如楹聯、匾額、屏風等。文人氣息的摻入,使得古代漢字書法裝飾在重視雕刻等工藝制作的同時,更注重再現筆墨的傳情達意。中國古代建筑上的漢字書法裝飾自漢代以后便大量使用并沿襲至今。
一、文字瓦當
古代建筑構件上漢字書法裝飾的形態主要是瓦當與磚文。瓦當與磚文是中國古代傳統建筑的主要構件材料,西周時已經開始使用。“瓦當”俗稱“瓦頭”,是筒瓦頂端下垂部分,能庇護屋檐避免遭受雨水侵蝕,一般有半圓形和圓形。“磚”,是由粘土制坯,入窯燒制而成,用于砌墻、鋪地、貼壁燈,一般有方形和長條形兩種。瓦當和磚應建筑構件的功能需要而產生,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一些重要的建筑物向裝飾化發展,從而導致磚瓦類也趨于裝飾化。因此出現了畫像瓦當、幾何瓦當、文字瓦當等;磚也由素面磚發展為文字磚、畫像磚等。在裝飾性強的漢代瓦當文字、磚文中,幾乎都以篆書為載體,究其因,大抵是因為篆書本身象形、會意成分多,點畫、結構可塑性、裝飾性比較強,橫平豎直容易通曉、筆畫珠圓玉潤、清秀雅致;且篆書在漢代已經不作為日常書體使用,在客觀上有利于文字裝飾的設計。古代建筑上的文字瓦當和磚文,主要是從筆畫的形態變化和結構的屈曲扭動等方面凸顯了整體的裝飾意味,具體表現在裝飾筆畫姿勢、裝飾結構形態、裝飾的整體意識等方面。瓦當文字內容包含面也很廣泛,主要有:紀事類的“漢并天下”、官署類的“都司空瓦”、宮殿類的“蘄年宮當”、私宅類的“吳尹舍當”、吉語類的“長樂未央”、“長生無極”等(圖1),品種多樣、內容豐富,在書法藝術中獨樹一幟。
瓦當融繪畫、書法、工藝及雕刻于一身,是實用與藝術相結合的產物。北宋時期就已見于著錄,如北宋王辟之所著的《澠水燕談錄》載:“秦武公作羽陽宮,在鳳翔、寶雞縣界,歲久不可究知其處。元佑六年正月,直縣門之東百步,居民權氏浚池得古銅瓦五皆破,獨一完瓦。面徑四寸四分,瓦面隱起四字,曰‘羽陽千歲’。”文字瓦當的大量出現,不僅完善了瓦當藝術,也更加鮮明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經濟和思想意識形態。漢代建筑更加普及,皇室貴族的建筑日趨豪華,一般平民的居室普遍舒適美觀。漢賦中也出現了很多詞藻來贊美漢代的樓閣等建筑。用作建筑裝飾物的瓦當,調動和發掘了藝術家的才智。瓦當在文字之余常配以圖案、乳釘,字為畫添趣,畫為字增色,雖然字少卻生動活潑,圖文并茂,毫無單調呆板之感。曲折方正的文字和單線云文相映成趣,富有裝飾意味。瓦當圓圈的形狀,根據記載文字字數多少,分割成半圓、扇形等,極大地發揮了藝術家的想象力、創造力,獲得出神入化的文字變形,在變化中追求本質的和諧。①
二、匾聯 我國自古講究人有人名,地有地名,一切事物都有名稱。各種建筑中,從單座房屋到大的建筑組群也都有名稱。建筑的名稱因其外觀形狀或主人的身份地位特征被人們口頭傳播而約定俗成,如“花廳”、“白家牌坊”、“八角樓”、“九間頭”等;而大部分則以匾聯形式表明。我國古建筑上用的匾聯有兩種意義:一是表明建筑名稱,另一種是建筑主人對事業、環境、建筑本身的贊揚語句。匾聯以文字藝術表現,用語言文字進行裝飾,意境深遠、意義深邃。它又是一種裝飾手法,若沒有匾聯,則總感覺缺了些什么,名不正,言不順,建筑的妙處就不能深刻地傳達。②匾聯為建筑畫龍點睛,這種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蔚為大觀。雖然匾聯只是附屬于建筑的一個名稱、代號,但其內容豐富多彩。在房屋或者殿堂的房檐下,門上掛一個牌子,在牌匾上注明什么堂或什么廳,一目了然。比較重要的建筑前端橫匾兩側還要掛上詩文條幅,這叫做對聯或楹聯。這一套方式稱為匾聯。③匾額、楹聯與古建筑融合密切,與建筑渾然一體,既標明建筑的用途、意境,又解讀了建筑物的內涵、風貌、周圍環境等。在《營造法式》中,專門設置了匾額(牌)的形式與做法的內容。匾聯是我國古代的經倫義理、經史文字、三綱五常等在建筑上的體現, 既給人們精神享受,又體現出華夏文明。匾聯一般用于大門、二門、佛殿、佛龕、牌坊上。我國浙江、福建的民居住宅大院都有名稱。例如敬愛堂、展鴻堂、福和堂、風云堂、喜望堂……用堂之名來代表大住宅之名。吉林、黑龍江一帶,也有許多堂名。如 “東盛堂”代表吳家,“百忍堂”代表張家等等。公共建筑更有許多牌匾及對聯。和普通民宅不同的是,在廟宇、宮廷、佛寺等大建筑組群中,匾聯一般用木板刻制或者石材雕出匾聯的字樣,終日懸掛或是平時摘下保存,節日才安裝掛起。匾聯及其文字既有了裝飾的意義,又別有風味,溫文爾雅,體現出一種詩書門第,光宗耀祖的思想。(圖2)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圖片來源:《桃花源里人家――黟縣》,安徽文藝出版社)[KH*2]
(一)匾額匾額是古建筑的必然組成部分,相當于古建筑的眼睛。匾額中的“匾”也作“扁”字,《說文解字》對“扁”作如下解釋:“扁,署也,從戶冊。戶冊者,署門戶之文也。”而“額”字,即是懸于門屏上的牌匾。用以表達經義、感情之類的屬于匾,而表達建筑物名稱和性質之類的屬于額。故對“匾額”作定義為:懸掛于門屏上作裝飾之用,反映建筑物名稱和性質,表達人們義理、情感之類的文學藝術形式即為匾額。也有人認為,橫著的叫匾,豎著的叫額。匾額一般掛在門上方、屋檐下。如果建筑四面都有門,四面都可以掛匾,但是正面的門上必須有匾,如皇家園林、殿宇以及一些名人府宅莫不如此。 匾額原用于標明建筑物的名稱,后來發展為多種類別,包括商業字號匾、文人齋館匾、堂號匾、喜慶匾、牌坊匾(圖3)等。南朝宋羊欣曾記載:“前漢蕭何善篆籀,為前殿成,覃思三月,以題其額。”
(圖片來源:《桃花源里人家――黟縣》,安徽文藝出版社)[KH*2]
說明西漢時已經出現在建筑上懸掛匾額。匾額的書法裝飾多為長方形,其中豎式的常稱“華帶型”,橫式的常稱“大匾”。華帶牌一般用于宮殿、廟宇、寺院等古建筑的殿堂,如北京故宮各個殿宇的正門中間部位都懸掛有“華帶牌”(圖4)、浙江普陀佛庵的門頭也是如此(圖5)。匾額的制作一般是書寫或者刻在木板上,懸掛在需要的地方,有的做成磚雕或石刻,鑲嵌在需要裝飾的建筑部位。匾額書法的字體根據其裝飾的用途而不同,如門楣、廳堂等重要的位置多用篆書、隸書、楷書,以示端莊;書齋、庭院、臺榭、庭閣等位置的匾額字體則較為自由。
匾額將我國傳統文化中的詩文辭賦、建筑藝術、書法篆刻等融為一體,集字、印、雕、色之大成,以凝練的詩文、深遠的寓意、精湛的書法,指點江山、評述人物,成為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匾額按其性質來說,大致分為五類:(1)堂號匾,例如紀曉嵐的閱薇草堂;(2)牌坊匾,常用作表彰;(3)祝壽喜慶匾,這類匾額較為常見;(4)字號匾,如北京的同仁堂、榮寶齋等;(5)文人的題字匾額,即具有文學色彩或是座右銘式的匾。
匾額就題材而言大概分為:(1)樓堂殿閣的名稱,如“滕王閣”、“望月亭”、“望江樓”等;(2)商家字號的名稱,如“榮寶齋”、“同仁堂”等;(3)歌功頌德的題詞,如“桃李滿園”、“高山仰止”等;(4)繪景抒情的題詞,如“山清水秀”、“春和景明”等;(5)述志興懷的題詞,如“天道酬勤”、“海納百川”等。(6)慶典開張的題詞,如“生意興隆”、“財源廣進”等。
縱觀屋舍或者景點的匾額裝飾,都表達了勞動人民向往、追求美好生活的意愿。民居屋舍匾額大致都是:芝蘭入室、忠厚傳家、安樂等;或者是自然景觀的如:山清水秀、碧水縈繞之類。這些象征著吉祥、安寧、祥和的文字,表達了我國人民的吉祥愿望、幸福追求和欣賞趣味。祠堂府第、民居屋舍的匾額,大多數反映了傳統的倫理觀念和道德觀念,也有部分具有積極意義。如“世德流芳”、“五馬流芳”等,具有一定的教育和啟迪作用。各種匾額文字大多拜求名人或文人潑墨書寫,這類匾額集字、印、雕、色于一體,辭藻華美、言簡意賅、書法精湛,反映了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民俗等。
(二)楹聯楹聯不同于喜慶時張貼的對聯,是指雕刻在木板上,長久懸掛于廳堂閣樓,與建筑融為一體,作為抒發和寄托情懷的載體。楹聯是一種集書法、雕刻、詩詞、建筑藝術為一體的立柱裝飾藝術。④與匾額同樣是我國古典文字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往往與匾額同時配合使用。楹聯也稱“對聯”,因古時多懸掛于樓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根據《宋史•蜀世家》載,五代后蜀主孟昶曾在歲除之日寫了“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的桃符聯語,掛在宮中迎春祈福,后將此引為對聯的初例,距今已逾千年歷史。楹聯的文字較之匾牌更多,更為詳細深入地描寫、表述這一建筑、景區、景點、景物的內涵和環境。對聯掛在中堂上稱“堂聯”,附在楹柱上稱“楹聯”或“柱聯”,貼、鑲在門上或者門框兩側稱“門聯”,吊掛在佛寺、道觀等建筑空間稱“吊聯”。對聯的上下聯字數相等,句法相似,平仄協調,結構相應,其書法形態是對稱的。附于建筑上作為裝飾,有一定程度的公共性,與中國古代建筑結構中軸對稱的特點相得益彰。名勝古跡處的亭臺樓閣,騷人墨客紛紛題聯裝飾;皇家園林、私家園林也少不得對聯點綴勝景;另外,宗族祠堂、廟宇牌坊、佛寺道觀也都有對聯裝飾;一般百姓家也在春節或者其他喜慶之日張貼對聯于門上、中柱上等,盡顯中國古代建筑裝飾的特色。書法對聯多以立式長條形成對出現,對聯在古代建筑上的裝飾手法有多種,有直接雕刻于楹柱和門框兩側,有的雕刻于木板上分別掛在對稱的兩根楹柱上、門窗兩側或者中堂兩邊(圖6),也有裝裱成掛軸懸掛在中堂、齋館等需要裝飾的地方。對聯的書體也有相應的要求和選擇,在皇宮、佛殿、道觀、祠堂、廟宇、牌坊、衙署以及私宅的廳堂等重要的地方一般用莊重的書體,主要有楷書、篆、隸。在風景名勝的樓閣亭臺、園林等地方,對聯書體相對自由,草書、行書等常見使用,更注重書法的藝術性。明代起,對聯的使用漸漸盛行,或題詠山川名勝,或歌頌風物歲時,或抒懷心意,成為廣泛應用的文體表現形式。
[HT5”,6H](圖片來源:《中國古建筑磚石藝術》,樓慶西,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KH*2]
中國建筑與文學藝術相結合的特色不僅表現在帝王宮殿、園林、寺觀、風景名勝等等之上,還表現在廣大的民居宅第之上。普通老百姓過年過節也要在柴門、草房的門上貼上對聯以增喜慶。名人故居大門或廳堂、亭閣之間的匾額、楹聯就更講究了,內容和書法的精品與故居融為一體,交互生輝,成為一份完整的文化遺產,值得很好地保護和弘揚。
三、店鋪招幌
店鋪招幌是為了告示店鋪經營的類別、品種和特點以及店鋪的字號。很多店鋪把幌子高高掛在店前柱子上,盡其所能地吸引著行人的目光,通過這些附加在幌子上的裝飾、文字彰顯其寓意的經營范圍。⑤我國古代的招幌,分為幌子和招牌兩種基本類型,主要用于商店的標識。幌子原為布幔,后擴展到多種可懸掛的實物形式。幌子主要表現經營的商品種類或不同的服務項目,可稱之為行業標記;招牌最初是一種無字的布簾,后來在簾上題寫了店鋪的名號,繼而以木牌代替布簾,在木牌上題寫文字,大多用來指示店鋪的名稱和字號,起店鋪標記的作用。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中可以看到,店鋪林立,招幌也琳瑯滿目,圖中有數十個形態各異的招幌(圖7)。招幌作為中國古代社會商業廣告的一種重要形式,具有明顯的行業特征,洋溢著豐富多彩的商業民俗氣息。
店鋪招幌最初僅僅用于告示的目的,后來為了招攬生意,店家開始重視其裝飾性,并逐漸把招幌視為自家店鋪的門面。于是就成為建筑上實用和裝飾共存的漢字書法形態。店鋪招幌的漢字書法裝飾特點主要有:字體莊重且活潑;書法和紋飾共存且相得益彰;招幌色彩穩中求變等。招幌橫跨唐、宋、元、明、清千余年,作為一種廣告裝飾形式,同時也作為概念化的符號而成為古代商業街市景觀的一部分,它既具有個體的形式美,同時也是整體環境中的一個裝飾元素和組成部分。古代各種招幌千姿百態,形成了中古古代建筑上漢字裝飾的一道風景線,例如明刊本《紅拂記》中的酒店招幌(圖8)。
中國古代的招幌廣告是中國古代商業廣告的重要組成部分,招幌的萌生和演化,反映了中國古代社會商品經濟和商品交換日趨繁榮的歷史進程,顯示了古代商人對廣告表現手段、方法的總結和廣告藝術形式的加工、提煉過程,也從一個獨特的角度折射了中國古代社會的商業民俗和商業文化。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四、中堂、條幅、扇面等
與建筑上附加的漢字書法裝飾的制作形式相對固定不同,古代建筑室內陳設的漢字書法裝飾形態具有一定臨時性,可以經常更換。常見的有:中堂(尺寸小的稱斗方)、條幅、扇面、插屏等。“中堂”書法是一種比較大型的立軸字幅,一半懸掛在廳堂正面墻劇中的位置作為主體裝飾。中堂位于堂正中,視覺醒目,要求端莊大方、軒昂儼然。條幅是較為狹長的立軸書畫品式,源于有書畫的屏風,亦稱“單條”或“單幅”。條幅書法一般裝飾在室內側墻上,可以裱成掛軸,也可以裝成木框或者制成瓷片,載體多樣。明清時條幅書法多為行草,從上到下縱引的筆勢一瀉千里,以適應高堂大屋的空間需要。扇面書法裝飾源于扇子上的題書圖畫。明代起就有這種裝飾形式。另外還有其他一些書法裝飾形態,如書條石、室外假山石上題刻書法、園林等建筑群的碑亭等都可以視作室內外書法陳設。總之,古代建筑上的漢字書法裝飾形態豐富多彩,它們既各自盡顯其美,又可以在統一平面內有機組合,致使形式統一中有變化。書法有著為建筑服務的特殊功效,建筑物則為書法提供了展示藝術水準并且流傳后世的平臺和窗口。換言之,書法為建筑物正名、添彩、增輝,使其達到一目了然的效果。一個好的書法牌匾,能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給商號提高檔次、加大知名度。古代漢字書法裝飾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縮影,它形成了獨特的建筑形態和形式構成等特殊的文化現象,反映了中華民族深層思維結構和認知方式,并且從審美、價值取向上對中國文化發展起到一定的規約作用。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發展,中國古代漢字書法裝飾不斷延伸、演變和擴展,多樣性和統一性高度協調。其形式的構成和審美特征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地域特征,其內涵則有人文屬性和社會屬性,形式和內涵共同造就了古代漢字書法裝飾的一般規律。
① 中國收藏交易網,。
② 史仲文主編《中國藝術史――建筑雕塑卷》,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第186頁。
③ 建筑論壇,省略/jzsb/read.php?cate=5&recid=16366。
④ 教育,88mm.省略/bencandy.php?id=3333 Treedu。
中衛高廟位于中衛縣城北.建在接連城墻的高臺上(包括高臺下的保安寺)。經歷代增建重修,至清代已成為一處規模較大的古建筑群,表現出寧夏古建筑的風貌。它與“大漠奇觀”齊名,是中衛兩大景觀之一。
高廟是一座三教合一的寺廟。廟的磚雕牌坊上有一副對聯:“儒釋道之度我度他皆從這里;天地人之自造自化盡在此間”。橫批是:“無上法橋”。廟里供奉不僅有佛、菩薩,還有玉皇、圣母、文昌、關公。佛、道、儒三教的偶像,濟濟一堂。 kt250.com整理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原出處所有。
高廟前有保安寺,山門朝南,兩側建有廂房,正面為單檐歇山頂的大雄寶殿。殿后為高廟,有24級臺階,拾級而上,經牌坊、南天門、中樓,最后是高達三層的五岳、玉皇、圣母殿。這些主要建筑,都在一條中軸線上,氣勢雄偉。在高廟主體建筑的兩側,還有鐘樓、鼓樓、文樓、武樓、靈官殿,地藏殿等配殿。在僅2000余平方米的高臺上,建造了近百間九脊歇山、四角攢尖、十字歇山、將軍盔頂等各種類型的殿宇。整個建筑群重樓疊閣,亭廊相連,翼角高翹,構成了迂回曲折的內外空間,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寧夏古建筑的精湛的藝術風貌,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零一四年春節期間邯鄲市博物館舉辦了武強年畫展,正月初四,我和爸爸一起去博物館看年畫。
到了博物館遠遠地我就看見博物館的大門上貼了兩對巨大的年畫,爸爸告訴我,其中有一幅年畫是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紅臉的是秦瓊,大花臉是尉遲敬德。我發現這對門神的動作很對稱,這使我對年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便仔細打量起這副年畫。
走進博物館,眼前一幅幅色彩鮮艷、種類繁多、形象逼真的年畫令人目不暇接。前面的年畫大多都是門神、門畫,其中就有博物館門口的那幅。從介紹中我知道了門神是年畫中最古老的題材,最早的門神是神茶、郁壘,后來轉化成鎮殿將軍的形象。再仔細一瞧,我發現每幅年畫只需四五種顏色,就能把它染的五彩繽紛,真是太厲害了。通過介紹,我還知道了門神的頭與身子的比例是1:3,我一看,的確是,這個形象好夸張呀!這兒的門畫畫得都很精彩,個個活靈活現,栩栩如生,讓人一看就會喜歡。
再往里走,有一些民間風情和歷史故事的年畫,其中民間風情年畫中有一幅《四川真景全圖》非常形象立體,通過不同方式把每個人的形象都表現了出來,還有的是吉祥喜慶的年畫,如《五福臨門》、《招財進寶》等,像仙鶴、仙桃、石榴、梅花、搖錢樹等象征著吉祥的圖案隨處可見,這表現了人們對美好愿望的強烈渴望。《富貴花開》和《三魚爭月》也各有吉祥的寓意,《富貴花開》讓人感到幸福美好,而《三魚爭月》有富裕美好、興旺發達之意。
我覺得最精彩的年畫還是字畫對聯。“父子協力山成玉,兄弟同心土變金”這幅對聯寫的真好呀,告訴我們一家人要團結、和睦相處,才能興旺發達。這幅對聯不僅寫的好,而且畫的也不錯。每個字的一筆一畫,都是由一只喜鵲組成的,旁邊還有朵朵梅花,有喜上眉梢之意。“竹林鳥啼明月上,青山雨過白云飛”,這幅對聯的每一個字都是一幅圖畫組成的,富有詩情畫意,不論是文字還是畫,都把我們帶到了美麗的自然風景中。“八仙組字對”也很有意思:“鐘離點石把扇搖,果老騎驢走趙橋,洞賓背劍清風客,國舅瑤池品玉簫,采和手執云揚板,捌李先生得道高,仙姑敬奉長生酒,湘子花籃獻潘桃”,這個“八仙對”每一句里都有一個八仙的名字,這個想法既新穎又獨特,讀起來朗朗上口。
《六子爭頭》這幅年畫也很有趣,畫面上有三個小朋友的腦袋,六個身體圍成一圈,一個頭可有兩個娃娃,坐著一個,爬著一個,共有六個娃娃,而且每個娃娃的穿戴也不同。《六子爭頭》這幅年畫上面,是九九消寒圖,《九九歌》是這樣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凌上走,五九萌芽生,春打六九頭,七九河開河不開,八九雁來雁準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聽講解員說,這個《九九歌》很重要,以前沒有天氣預報,看九九消寒圖,就能知道天氣怎樣了。講到小說戲曲年畫時,講解員還給我們說當時武強有“一天唱了千臺戲,不知戲臺在哪方”的說法,以前很多人喜歡看戲,但是一年也看不了幾場戲,現在往家里貼上年畫,在家都能看戲了。這句話還形象的描繪會當時武強年畫業繁榮的景象。
年畫雖然好看,但它的制作過程卻很復雜,要經過起稿、刻板、印刷、套色等多種程序,才能印出一幅幅精美的年畫。在邯鄲市博物館,我也親自體驗了印制年畫。因為今年是馬年,而且我正好屬馬,所以我印的是小馬的年畫。博物館的阿姨教我怎樣印畫,我拿著用棕絲制成的刷子先蘸了些黑墨,往年畫木版上均勻的涂抹,然后拿一張宣紙蓋到年畫木板上,用搪子在紙上輕輕地推,搪平撫實。先印出一張墨線版的小馬年畫。接著開始套色,阿姨說套色和剛才一樣,先刷畫,再印畫,不一會我就印好了兩張漂亮的小馬年畫,真的好高興呀!
通過這次參觀,我知道了每一幅年畫都是由畫師、刻版師、印畫師等人精心制作而成的。武強人真是心靈手巧啊!他們為了印出漂亮的年畫,用了很大心思,這真讓我佩服。我從書中知道武強人以前很貧窮,武強地處冀東南平原,無山澤之利,境內又多河道,黃河故道、滹沱河、滏陽河、漳水等都曾穿境,長年形成春旱秋澇,特別是遇到霪雨連綿,極易造成嚴重的洪澇災害。他們為了生活,就開始制作年畫,他們用家鄉很普通的材料就能印出這么精美的年畫,我真應該向他們學習,學習他們勤勞、不怕困難,勇敢樂觀地面對生活的精神。
河北邯鄲叢臺區和平小學六年級:藺益萱
關鍵詞:近體詩 聲律 對仗
近體詩(也叫格律詩)是相對古體詩而言的,從形式上來看,常見的近體詩就是絕句和律詩;而《詩經》《楚辭》《漢樂府》,漢“五言詩”和我們剛剛學過的《將進酒》《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春江花月夜》以及我們所熟悉的《行路難》《石壕吏》《登幽州臺歌》等都是古體詩。關于近體詩有這樣一首歌訣:
格律詩,有規定,主要內容要記清:
四句為絕八為律,更長就叫排律名。
首句入韻可自由,雙句末尾定押韻。
中間各聯要對仗,詞類力求對工整。
講平仄,不含混,不講平仄不好聽。
一聯平仄要對立,一句平仄交替行。
出句對句定要粘,各句不能犯孤平。
規矩嚴,不易學,青年之中不倡行。
學民歌,寫新詩,優秀傳統要繼承。
一切形式為我用,唱出時代新精神。
近體詩是南朝齊梁以來,詩的聲律越來越講究的產物,唐朝初年初步形成,盛唐時期成為全盛。與古體詩相比,近體詩的框框就多了。粗分只有兩體,律律和絕句,律詩一首八句,絕句一首四句;因為一句可以是五個字,也可以是七個字,所以細分有四體,五言律詩和五言絕句,七言律詩和七言絕句;此外有五言排律不限八句,通篇對偶(末聯例外),作的人不多。一般押平聲韻,隔句一韻(首句例外);平聲三十韻,不許通用。語句要合律;所謂合律,是以兩個音節為一個單位(后一個是重點),平仄要變化,如上句是仄仄平平仄 ,下句要是平平仄仄平(非重點字可以通融);不這樣就是不合音律。照一般習慣,律詩中間兩句要對偶,成為兩副對聯,其他各句(包括絕句的四句)以不對偶為常,對偶為變。變得最多得是律詩和絕句通篇對偶,以及律詩通篇不對偶。前者如:“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杜甫《登高》)“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杜甫《絕句》)后者如:移家雖帶郭,野徑入桑麻。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扣門聞犬吠,欲去問西家。報道山中去,歸來每日斜。(皎然《尋陸鴻漸不遇》)
唐人寫近體詩,一般是照規矩作,并且時間越靠后,要求越嚴格。這從寫的方面看是又不能不承認是收獲很多。所謂多包括兩種意。一是至少從聲音美方面看,近體詩確是遠遠超過了古體詩。
唐朝以后,近體詩的氣運還沒有消減。例如我們常說唐詩宋詞元曲,好像到了宋朝,詩已經被詞擠到次等地位。其實情況并不是這樣,宋朝的詞人也大量地寫詩,而且出了不少的詩人,如王安石、黃庭堅、范成大、陸游等,宋朝以后,文人習慣作近體詩的風氣還是一直沒有消減,如元明清各朝的文人不只都作,而且出了不少大家;甚至到“五四”以后,白話文已經取代文言,有些人深有所感的時候,如魯迅先生,還免不了要寫“慣于長夜過春時”的七律。
我國古典詩歌文學形式,種類很多,但總的可以分為“古體詩”和“格律詩”兩大類。規矩很嚴格的詩歌是“格律詩”,一切非格律詩是“古體詩”。不過,格律詩這名稱是我們當代人取的,古人并不這么叫。唐人把“格律詩”叫“近體詩”或“今體詩”,把“古體詩”叫“古風”。這是因為,“格律詩”形成于唐代;唐代以前的詩,除了押韻之外不受格律的束縛。現在,人們習慣把“近體詩”或“今體詩”叫做“格律詩”了。
律詩八句,兩句為一聯,一共四聯。開頭兩句叫“第一聯”,又叫“首聯”;第三四句叫“第二聯”,又叫“頸聯”;第五六句叫“第三聯”,又叫“頸聯”;第七八句叫“第四聯”又叫“尾聯”。每聯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對句”。除第一聯和第四聯以外,中間的兩聯要求對仗,即出句和對句應成為一副對聯。也有極少數律詩,中間兩聯有一聯不對仗甚至兩聯都不對仗的。
對仗又叫對偶,就是兩句中相應位置的詞的詞性要相同,語法結構要相似。拿詞性來說,要求名詞對名詞,形容詞對形容詞,代詞對代詞,數詞對數詞,副詞對副詞,等等。不但詞性要相對,詞組的結構也要相對,如動賓詞組對動賓詞組,聯合詞組對聯合詞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