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2 09:21:5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低風險項目投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只要風險與收益對稱,不同風險偏好者的不同選擇就是無差別的,不存在孰優孰劣的評價。不過,不同風險偏好的人實際控制風險的能力是不同的。
人們常常面臨不同的風險收益選擇。在經濟生活中,尤其是在理財中,類似的例子普遍存在。
日本人和美國人投資方式的選擇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從自然條件和文化上講,日本是一個島國,自然條件相對較差,人均擁有自然資源很低,各種自然災害經常侵襲,使得這個民族不得不考慮采取以防萬一的策略。在投資方式選擇上,日本人更喜歡將資金投入到收益比較穩定的投資項目上。在股票投資和銀行存款之間, 日本人通常選擇后者。與此相反,美國入主要由移民組成,移民者本身就是偏好冒險者,加之美國幅員遼闊、資源豐富,災害比日本少得多,使得美國人無論從自然狀態還是歷史淵源上都考慮采取“不妨試一把”的策略。在投資方式選擇上,美國人更喜歡將資金投入到雖不確定、但收益比較高的項目上去,比如股票投資。
由于兩國人對投資的風險偏好不同,導致兩國企業的資本結構也存在很大差異:日本企業的資本結構更偏向于負債比例較高,而美國企業的資本結構更偏向于負債比例較低。這里我們至少會提出兩個問題美國人和日本人的這種投資偏好選擇何者為佳?日本企業和美國企業的這兩種負債比例何種為好?
不僅不同人的投資偏好存在差異,同一個人不同生命階段的投資偏好也存在差異。實證結果表明,一般來說在人生命周期的年輕階段會更多選擇收益較高但確定性較低的投資項目;而在生命周期的年老階段會更多選擇收益較低但確定性較高的投資項目。這種差別與投資者的生理狀態、心理狀態和預期收益水平密切相關。年輕時期處于生命的旺盛階段,充滿了渴望和追求,人的經濟生命周期也剛剛開始,對未來有較高的收益預期,自然而然都會選擇風險較高但收益也較高的投資項目;年老時期處于生命的衰退階段,歸于寧靜和保守,人的經濟生命周期也基本結束,對未來沒有太高的收益預期,需要保證每一元投資都有確定收益,自然而然會選擇風險較低但收益也較低的投資項目。
讓我們回到企業財務管理的實例中。在進行銷售時,賒銷與現銷的選擇就與企業的風險偏好密切相關。如果選擇現銷,銷售方只可能獲得一個較低的銷售價格,好處是不會發生壞賬損失的風險如果選擇賒銷,銷售方可能獲得一個較高的銷售價格,但應收賬款很可能因購買方的惡意行為或無支付能力而導致血本無歸。究竟進行何種選擇更為有利呢?
在社會經濟生活甚至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會面臨兩難選擇。這種兩難選擇會把人們區分為兩種不同的偏好。我們能否對這兩種偏好做出好或者壞的評價呢?實際上,要做出這種評價實屬困難,也確實沒有必要。上述兩種完全不同偏好的選擇都是符合選擇人的意愿的,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每個選擇人都很清楚:有失必有得。如在賒銷的例子中,雖然失去了收現的好處,但得到了較高收入的好處。這一失一得的選擇中,最關鍵的是失與得之間的平衡關系。所謂兩難選擇,就是失與得正好相稱時,人們很難依靠得失的多少做出有利選擇,而是根據人們的心理偏好去選擇其中之一,即所謂風險偏好者會選擇收益高、風險也高的項目;風險保守者會選擇收益低但比較穩定的項目。只要風險與收益對稱,不同風險偏好者的不同選擇就是無差別的,不存在孰優孰劣的評價。
盡管如此,不同風險偏好者實際控制風險的能力是不同的,這就導致選擇高風險高收益投資項目的人,其實際的投資結果會存在巨大的差異:有的人會取得高收益,而有的人可能陷入投資失敗的困境。而選擇低風險低收益的投資項目的人,因投資項目的風險很小,不同投資人控制風險能力的差別不會對收益結果產生實質影響。正如固定利率存款對能力不同的投資人所獲得的投資效果都是固定的,投資者的能力差別就顯得無關緊要。
風險與收益對稱包涵了兩個方面:高風險高收益、低風險低收益。前者是指預期收益的波動區間較大,而后者是指預期收益的波動區間較小。在這個區間的兩端,形成了高峰值和低峰值。高風險高收益項目的高峰值要大大高于低風險低收益項目的高峰值,相應低峰值大大低于低風險低收益項目的低峰值。這意味著,風險偏好較高的投資人為了取得較大的高峰值,必然選擇風險較大的投資項目,但一旦失敗,因低峰值較低,損失必然較大;反之亦然。但高風險高收益的投資項目更有利于投資人實現其投資能力,低風險低收益的投資項目卻難以實現投資者的投資能力。
[關鍵詞]中小企業;融資;道德風險;逆向選擇
1 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現狀
目前,中小企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自2003年以來,個體私營經濟加速發展,其速度成倍高于全國經濟增長速度。截至2008年年底,中小企業創造的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價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0%左右,上繳稅收接近國家稅收總額的50%,解決了我國75%以上的城鎮就業問題。中小企業成為我國技術創新和機制創新的主體,2008年年底中小企業完成了我國65%的發明專利和80%以上的新產品開發。
2 我國中小企業融資中的“道德風險”問題
據統計,目前我國民營中小企業的貸款規模僅占銀行信貸總額的10%左右,全國鄉鎮企業、個體私營企業、“三資”企業的短期貸款僅占銀行短期貸款的14.4%。這與中小企業的實際需求還有相當大的差距。我國中小企業與銀行融資困難有許多原因,其中銀企信息不對稱正是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最主要問題之一,信貸中的信息不對稱主要包括貸款前的信息不對稱和貸款后的信息不對稱,貸款以前的銀企信息不對稱會產生“逆向選擇”現象,即銀行不了解借款人的投資風險時,隨著貸款企業貸款成本的提高,低風險的借款人退出銀行信貸市場的現象;貸款以后的銀企信息不對稱會產生“道德風險”現象,即借款人取得貸款后,銀行難以了解企業的資金使用情況,企業可能改變貸款投向,將貸款投入高風險、高收益項目。本文主要針對中小企業融資中“道德風險”問題,利用博弈論的方法,研究中小企業融資中的銀企關系,得出雙方均衡的行為結果。通過這樣的研究,有助于我們分析各種現實因素如何影響我國中小企業與銀行間的信貸行為,銀企之間如何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使分析結果更能反映經濟活動的本質:即強調個體理性,在給定的約束條件下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
3 中小企業貸款后銀企動態博弈假設
企業向銀行貸款時,在銀行與中小企業簽訂貸款合同以前,銀行就要對企業的信用等級、還款的可行性等進行分析,有的企業信用等級低等原因就被排除在貸款的范圍之外,可是對大部分中小企業來說,它們的成立時間短,信息披露不完善,有時候銀行不能夠客觀地掌握中小企業信用和風險狀況,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銀行就要對企業貸款以后有一個預期期望得益,如果這個期望得益大于零,銀行同意貸款,反之,銀行拒絕貸款。文中的博弈模型就是建立在這個期望得益的基礎上進行分析的。
(1)企業與銀行簽借款合同:借款金額為A,投資某項目,企業交給銀行固定抵押物為c(c
(2)借款企業選擇自己的風險狀態,既可能投資低風險項目,也可能投資高風險項目。銀行不知道借款人的風險狀態。貸款合同規定投資低風險項目,借款人按貸款合同的規定投資低風險項目的概率為t,不按照貸款合同的規定投資高風險項目概率為1-t(0
(3)借款企業投資低風險項目時,投資成功的概率為PL,失敗的概率為1-PL,成功得益s,失敗得益s‘;投資高風險項目時,投資成功的概率為PH,失敗概率為1-PH,成功得益u,失敗得益u‘。PL PH,投資低風險項目成功的概率大于投資高風險項目成功的概率。
(4)當借款企業不能按照合同規定還清貸款時,銀行以q和1-q的概率選擇是否審核(0
(5)信貸博弈的參與人即商業銀行和中小企業都是理性的。
(6)此模型中考慮的道德風險是指借款人借款后,不按照合同規定投資低風險項目而是投資高風險項目。從而失敗的概率上升,給銀行帶來損失并降低了銀行市場的效率。本文是建立這種道德風險下的銀行與企業信號傳遞博弈模型:銀行和企業是該模型的參與人,銀行首先向借款人(企業)發出審核概率的信號。企業會根據銀行發出的信號選擇自己的類型并做出最優策略。企業知道自己的類型而銀行不知道。銀行只知道企業屬于某種類型的概率。
4 中小企業貸款后銀企動態博弈分析前提
本文的博弈模型設定為動態博弈。此模型中主要是考慮借款人借款后,是按照合同規定投資低風險項目還是不按照合同規定投資高風險項目,在整個博弈過程中,雙方均是基于各自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選擇。博弈雙方的信息是不對稱的、不完全的,企業知道自己是否按照合同進行投資而銀行不知道。
本文的博弈模型分為三步。第一步:借款企業在借款后有按照合同規定投資項目與不按照合同規定投資項目兩種選擇;第二步:借款企業投資項目后是否能成功;第三步:借款企業投資失敗后銀行是否進行審核。下圖的博弈樹正體現了這三個階段。
5 中小企業貸款后銀企動態博弈分析
首先,通過上面的假設,我們可以計算企業的總期望收益
參考文獻
[1]張維迎.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關鍵詞】 融資成本;風險溢價;道德風險
一、債務融資道德風險的理論評述
企業債務融資一般有銀行貸款和企業債券兩種形式。理性的企業在選擇債務融資方式時會遵循成本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原則,其中,融資成本是企業融資時必然要考慮的主要因素。債務融資的成本由基礎利率和風險溢價構成。對銀行貸款而言,基礎利率就是銀行間拆借利率、央行再貸款或再貼現利率,企業債券的基礎利率是相同期限的國債收益率?;A利率取決于宏觀經濟形勢和社會資金供求狀況,宏觀經濟形勢好的時候,投資機會多,社會資金供求狀況偏緊,利率水平較高,企業整體債務融資成本上升。風險溢價與企業融資期限和違約風險有關,融資期限越長,企業違約風險越高,風險溢價也越高。
風險溢價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債務融資過程中企業和債權人之間由于信息不對稱而產生的逆向選擇成本和道德風險成本,其中道德風險成本還對企業選擇債務融資方式有很大影響。
道德風險成本源于債務融資后債權人與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債權人的監督能有效防范企業的道德風險,降低債務融資的道德風險成本和整個融資成本。由于銀行對企業的監督比債券投資者更有效,對于道德風險高的企業而言,道德風險高的企業一般經營時間短,知名度低,規模較小,或負債率高,進行債券融資的道德風險成本高,而銀行的監督能夠降低其融資的道德風險成本,所以這類企業一般會選擇銀行貸款。相反,道德風險低的企業進行債券融資的道德風險成本低,更愿意發行公司債券籌集資金。而且這些道德風險低的企業一般經營時間較長、知名度較高、負債率較低、規模較大、可抵押的資產較多,投資機會也較多,債券融資的道德風險成本低,能夠以較低的成本發行債券。
在多數情況下,由于信息不對稱,公眾對企業的道德風險水平不知情,那些道德風險低的企業為了降低融資成本,就需要在投資者心目中建立良好的聲譽。對于那些公眾投資者了解不多的企業,如果沒有聲譽,發行債券的成本相當高,在公開發行債券之前需要在投資者心目中建立聲譽。大企業在長期經營過程中已經有了良好的聲譽,因此具有比中小企業更大的融資優勢(Diamond,1991)。
道德風險還與企業投資機會有關。在融資金額有限的情況下,企業不可能投資于所有的項目,選擇一個投資項目就意味著放棄別的項目。因此企業的投資機會可以被看作期權,其價值取決于企業以最優方式行權的可能性(Barclay&Smith,1995)。企業投資機會越多,股東和債權人對行權方式的沖突越大,發生資產替代和投資不足等道德風險的可能性越大,用高風險項目替代低風險項目越容易,債券融資的道德風險成本也越高。為了降低融資的道德風險成本,這些企業更依賴于銀行貸款。投資機會也是企業的增長潛力,所以銀行貸款的比例與企業增長潛力正相關,而企業債券的比例與增長潛力負相關(Christopher W. Anderson,Anil K. Makhija,1999)。
企業債券可以選擇在公募債券市場或者私募債券市場發行。公募債券市場面向所有的個人投資者和機構投資者。私募債券市場的投資者主要是金融機構。金融機構精于信用評估,能夠對企業進行有效的監督,所以發行私募債券與銀行貸款相似。道德風險成本是影響債券發行市場選擇的重要因素,規模較小的企業道德風險較大,在公募債券市場上融資的道德風險成本高,會選擇在私募債券市場籌資,私募債券更多的監督及更嚴格的債務條款也降低了道德風險成本。債券發行成本是影響企業債券發行市場選擇的另一個因素。公募債券發行成本高,但債券發行成本具有規模經濟,債券發行量大的企業能夠充分利用公募債券發行成本的規模經濟,通過公募籌集債務資金(Sudha Krishnaswami,Paul A.Spindt,Venkat Subramaniam,1999)。
雖然銀行監督能夠降低債務融資的道德風險成本,但銀行可能利用其優勢“要挾”企業,從企業中抽取額外的費用,因此一些道德風險小、債券融資道德風險成本低的企業會選擇企業債券(Christopher W. Anderson,Anil K. Makhija,1999)。
二、基于道德風險的債務融資方式選擇模型
道德風險是影響企業債務融資方式的重要因素,道德風險小的企業債券融資較容易;道德風險高的企業難以在債券市場上融資,只能依靠銀行貸款,通過銀行的監督來減少或消除道德風險。道德風險與企業的投資項目質量、經營業績、經營時間長短、資產結構、負債率等都有關系。下面將通過一個建立在道德風險基礎上的企業債務融資方式選擇模型來分析企業對銀行貸款和企業債券的選擇。
模型的基本思想是:由于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經理和股東的利益不完全一致,在選擇投資項目方面意見不一致,經理會選擇有高回報的好項目或低回報但能給經理個人帶來好處的壞項目。如果經理把股東價值放在第一位,那么有好的項目、好的經營業績、資產盈利能力強的企業更傾向于發行債券,其他企業從銀行貸款。如果經理不關心股東價值,經理傾向于選擇使其受監督最小的融資方式以投資于能給經理私人帶來收益的壞項目,就會選擇債券融資。
(一)模型的假設條件
根據以上論述,筆者作出以下假設條件:
1.銀行有監督企業的動機,而個人投資者沒有;
2.有一個企業總資產為A r,其中可以用作抵押的有形資產為
A c,其余為無形資產;
3.企業現有債務為D E,D E
4.企業的潛在投資項目能給股東帶來收益π,給經理帶來的私人收益為β;
5.經理是風險中性的,其預期效用是企業收益和私人收益的加權平均,令α∈[0,1]表示企業收益的權重,那么經理的預期效用為απ+β, α與企業被收購的概率或經理被大股東撤換的概率正相關;
6.假定經理人有兩種投資項目可以選擇,兩個項目都有正的凈現值,都需要投資F,項目i(i=1,2)的收益為X的概率為Pi,收益為0的概率為1-Pi,項目2的預期收益高于項目1,即P2>P1,但項目1給經理帶來的私人收益β為B(B>0),項目2給經理帶來的私人收益為0。假定項目2的社會收益高于項目1,即:
p2X>P1X+B (1)
7. 假定經理人私人收益B與項目的投資規模F成正比,項目投資規模又與企業規模A r成正比,即:B=bA r,b>0。
(二)模型
假設企業公共秩序資金為F,承諾到期償還金額為D,原有債務比新的債務優先級別高。如果企業無力償還新老債務,債權人將清算所有抵押資產A c。
經理從項目1獲得的收益為:
α[p1(X-D+A r-D E)+(1-p1)(A r-A c)]+bA r(2)
經理從項目2獲得的收益為:
α[p2(X-D+A r-D E)+(1-p 2)(A r-A c)](3)
如果
α(p2-p1)(X-D-D E+A c)≥bA r (4)
那么經理會選擇更有社會效益的項目2 。
如果新債權人認為經理會選擇項目2,那么在不考慮資金的時間價值的情況下,新債權人愿意借款的最低條件是:
p2D+(1-p2)(A c-D E)=F (5)
這就是經理選擇項目2的條件。
在公式(1)成立而公式(6)不成立的情況下,經理會選擇項目1,此時經理的私人收益扭曲了經理的項目選擇行為。
如果公式(6)成立,那么經理會自動選擇好的項目,無須通過銀行的監督來保證經理選擇好項目,因此經理發行債券融資。
如果公式(6)不成立,在企業選擇債券融資的情況下,債券投資者會要求更高的回報(同樣不考慮資金的時間價值),比如說D1,使:
如果沒有銀行監督,存在兩種結果:公式(6)成立,企業發行債券并選擇項目2;公式(6)不成立,企業則發行債券并選擇項目1。
如果有銀行監督,那么情況會發生變化,因為銀行監督會促使企業選擇好的項目。假定企業從銀行借款,到期償還金額為L,銀行的監督成本為m, 此外假設監督成本不太高。
不考慮資金的時間價值,銀行愿意借款的條件是:
如果公式11成立,經理會選擇從銀行借款并受銀行監督;如果不成立,那么企業選擇發行公募債券。
綜合上述分析,公式6成立或公式11不成立時企業就會發行債券。
公式6和公式11可以被重寫為:
當項目2的市場價值與企業總資產的比例高時,經理有足夠的動機投資項目2,不需要監督,因此選擇發行企業債券為項目融資。當項目2的市場價值與企業總資產的比值處于中等水平時,經理從銀行貸款投資于項目2,接受銀行的監督,項目2的增加值足以抵消監督成本及項目1給經理帶來的私人收益;當項目2的市場價值與企業總資產的比值低時,經理選擇債券融資并投資于項目1。
從公式12和公式14還可以看出,負債率高的企業更傾向于從銀行取得借款。因為這時新的債務風險高,融資成本高,經理從項目2得到的收益少,更傾向于投資項目1,只有銀行監督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反過來,負債率低、凈資產高的企業更傾向于債券融資。
該模型的基礎假設是銀行比分散的債券投資者的監督更為有效,銀行有監督企業的動機,而個人投資者沒有。分散的債券投資者具有強烈的“搭便車”行為傾向,很難對企業進行有效的監督,而銀行不能“搭便車”,且銀行在挑選和監督企業方面具有優勢,因此個人將資金交給銀行,委托銀行貸款給企業,代表他們對企業進行“授權監督”(Booth, 1992)。
銀行的自有資金很少,絕大部分資金來自于存款人。根據委托-理論,在不存在道德風險的情況下,當委托人是風險規避者而人是風險中立者(或愛好者)時,委托-合同應該由委托人取得固定收入,而人獲取剩余收入,這樣的合同同時滿足約束和激勵,促使人盡心盡力工作。銀行可以看作是風險中立者,企業是風險中立者或愛好者,個人則是風險規避者。個人以固定利率存款到銀行或借款給企業,并簽訂一份委托-合同。而銀行的道德風險較低,企業的道德風險相當高。銀行滿足委托-合同的前提條件而企業不滿足,因此個人愿意與銀行簽訂合同而不愿直接與企業簽訂合同。
銀行監督企業的動機有以下三個方面。首先,存款人與銀行的委托-合同讓存款人取得固定收入,而銀行獲取剩余收入,這使銀行的收入與其工作努力程度和盡責程度直接相關,使銀行有強烈的動機監督企業。其次,金融監管當局對銀行的資產質量有較高的規定和要求,為了達到這些要求,銀行必須對貸款企業進行監督。最后,聲譽和誠信是銀行最重要的無形資產,一旦銀行因為對貸款監督不力而出現問題,就會失去存款人的信任,其經營會碰到很大困難,甚至會破產。
此外,從宏觀環境看,銀行監督企業還需要滿足一個條件,即銀行面臨著預算硬約束,如果經營不善,就有可能破產。如果這一條件不滿足,那么銀行監督企業的動機就會削弱。如果政府會對陷于困境的銀行施以援手,或者存在存款保險制度,銀行的預算約束軟化,缺乏監督企業的動機,就會出現一些放任企業損害銀行利益的“非理性”行為。
三、結束語
本文基于道德風險,對企業債務融資選擇方式進行了理論研究。研究假定企業、銀行和債券投資者都是理性的“經濟人”,在既定的規則下追求自身利益極大化,企業和銀行都是預算硬約束的。企業為了追求自身利益極大化,總是力求以盡可能低的成本從銀行和債券投資者那里獲取資金。銀行和債券投資者為了其利益極大化,既要以盡可能高的利率向企業提供資金,又要通過各種措施保證企業如約償還債務。
銀行貸款和公司債券存在的基礎是不同的。作為一個理性的“經濟人”,企業在選擇債務融資方式時,融資成本是必然要考慮的主要因素,而道德風險又是影響企業債務融資成本的重要因素。道德風險小的企業債券融資較容易。而道德風險高的企業難以在債券市場上融資,只能依靠銀行貸款,通過銀行的監督來減少或消除道德風險。本文通過建立一個基于道德風險的企業債務融資方式選擇模型,對債務融資方式的選擇進行深入研究。研究結論表明,與中小企業相比,大企業的資產規模大,經營時間長,聲譽高,進行債券融資的逆向選擇成本和道德風險成本低。一些信用好的大企業能夠以低于銀行貸款的融資成本進行債券融資,因此進行債券融資的通常是大企業。
【主要參考文獻】
[1] Barclay, M., Smith C., The Maturity Structure of Debt, The Journal of Finance, 1995, 609-631.
[2] Christopher W., Anderson Anil K. Makhija, Deregulation, Disintermediation and Agency Costs of Debt: Evidence from Japan,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99, 309-339.
【關鍵詞】風電;投資風險;CIM模型;層次分析法
風電在我國得到廣泛的發展應用,但在某些省份一度出現風電項目投資過熱現象,因此在風電項目投資時應對其進行風險分析再決策。與傳統能源發電投資相比,風電項目投資在技術、資金、政策環境上面臨更多的風險[1-2]。國內外學者對風電項目投資風險評估的研究很多,主要方法有基于生命周期理論、基于實物期權理論、蒙特卡羅仿真法、基于CVaR(條件風險價值)法等[3-6]。本文選用CIM模型結合層次分析法對風電項目投資風險進行分析,CIM模型在工程項目風險管理決策中有很多應用,該模型可以有效地對復雜風險變量概率分布進行綜合疊加。
1.CIM模型
CIM模型又稱概率分布的疊加模型或“記憶模型”,該方法以直方圖替代了變量的概率分布,用和替代了概率函數的積分。CIM模型分為“并聯響應模型”和“串聯響應模型”,按變量的物理關系分別進行變量概率分布的“并”或“串”聯組合與疊加。在風電項目投資、建設、運用全過程中,各級風險因素的出現具有不同的隨機概率,因此適用于CIM模型的并聯響應方法。
假設活動A有n個風險因素存在,只要其中任意一個風險出現,活動A都會收到影響,則風險因素B1,……,Bn的概率分布組合稱為“并聯響應模型”,這種并聯概率曲線的疊加稱為“概率乘法”。在實際計算中概率乘法是由一系列的兩個概率分布連乘組成的,即先將兩個風險因素的概率曲線相乘,然后再與第三者相乘,繼續下去,最終確定活動全過程的風險概率曲線。
假設風險B1與風險B2進行并聯概率疊加,它們的概率分布疊加利用等寬度概率區間的直方圖進行疊加。其計算公式可以表示為:
式中,B1,B2為兩個風險因素,di為概率區間的組中值,n為分組數。
依據上述計算法將B12和B3進行并聯概率疊加,得出B123的概率分布。依次進行計算疊加,當n個風險因素疊加完后就得到了活動P的概率分布。
根據CIM模型對風險疊加的方法與順序,針對風電項目投資風險的特點,對其進行評估的過程如圖1所示。
圖1 CIM模型并聯疊加圖
風電項目投資風險評估的研究是建立在各個風險變量相互獨立的基礎上,變量之間的相關性涉及的理論和算法均較復雜,本文在設定主觀概率的數值時一定程度上已經體現了其相關性,因此在實際的計算過程中不再考慮。
2.風電項目投資風險的CIM評估模型
2.1 建立風電項目投資風險評估指標體系
建立風電項目投資風險評估指標體系是風電項目投資風險評估的基礎,根據大量調查和專家咨詢,本文提出風電項目投資風險評估指標體系如表1。
2.2 基于CIM模型的風電項目投資風險評估
風電項目投資風險評估指標體系具有結構多層次、因素多方面、評估模糊性等特點,對各類風險因素的直接量化比較困難,因此選用層次分析法確定評估指標權重,用模糊評價確定最末層風險因素的概率分布。
(1)建立風險因素集合 通過風險識別將風電項目投資的各個層次上的風險列出,建立風電項目投資風險因素集B。
(2)建立風險因素權重集合 每個因素對風險的影響程度是不同的,為了反映各因素的重要程度,對每個因素要賦予一定的權重,運用層次分析法建立起對應于B的權重集合U。
(3)建立風險因素評價集 風險因素評價集是評價者對評價風險因素可能做出的各種評價結果組成的集合,用V表示,本文采用評價集V={風險高,風險較高,風險適中,風險較低,風險低}。
(4)確定最末層風險因素的概率分布 向專家發放調查問卷,讓每位專家對每一最末層風險因素i給予評價j。根據下式計算每個末層風險因素的概率分布。
(1)
式中:Nj為把風險因素i歸為同一風險檔次j的專家人數;N為專家的總數。
(5)運用CIM的并聯響應模型,逐層求出各級風險因素的概率分布。
(6)根據各級風險因素的權重,最后得到風電項目投資風險的概率分布。
3.CIM評估模型實證分析
錫盟蘇丹特右旗朱日和風電場一期(49.5MW)工程位于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朱日和鎮西北12km處,風電場規劃容量200兆瓦,一期建設49.5兆瓦。朱日和風電場一期49.5兆瓦風電機組工程以220千伏電壓等級接入系統,在風電場建設一座220千伏升壓站,將風力發電機電力匯集后以一回220千伏線路接入溫都爾220千伏變電站。
根據項目開發方案,采用專家調查法,對項目中的風險因素進行評價。
(1)風險因素集合表分為4個一級風險因素和18個二級風險因素,如表1所列。
(2)基于層次分析法計算一級風險因素的權重,計算過程及計算結果如表2。每個一級風險因素集中的各二級風險因素權重相同。
(3)針對本風電項目的特點從專家庫中抽取10名不同專業的專家,專家對項目最末層風險因素作出風險等級的判定,本文采用評價集V={風險高,風險較高,風險適中,風險較低,風險低},根據專家對每個二級風險因素i的評價j,由式(1)計算每個二級風險因素的概率分布Pij,計算結構如表3所示。
(4)運用CIM并聯響應模型,計算各主風險因素的概率分布。以環境風險B4為例,計算其風險等級概率分布。首先計算B41、B42組合概率P(B41,B42),計算過程如表4,
依次運用并聯響應模型計算得P(B1),P(B2),P(B3),P(B4),概率分布如表5。
(5)有上述數據綜合計算得出本風電場投資總風險概率分布,計算過程如表6所示。
由表6可知,本風電投資項目風險較低的可能性最大,概率為44.36%,其次為風險低概率為43.41%,表明該風電項目投資風險程度較低,應當盡快立項建設該風電場。
4.結論
本文建立了以建設風險、經濟風險、管理風險、環境風險為主要風險類別及18個風險因素構成的風電項目投資評估指標體系,該評估體系涵蓋了影響風電項目投資的主要風險因素。采用層次分析法分析計算出一級風險因素的權重,再結合CIM法對各指標定量分析計算出各級風險因素概率分布。將各級風險因素的概率分布并聯疊加后得出項目總風險概率分布,從而確定出風電項目風險概率。在此基礎上,并進行了實證分析,結果表明該實例項目具有較低的風險,可以進行投資。
參考文獻:
[1]梁芙翠,陳立斌.標桿電價下風電項目投資收益分析[J].能源技術經濟,2012,24(5):21-25.
[2]蔣莉萍,王乾坤.中國風電與電網協調發展的思路與策略[J].能源技術經濟,2012,24(2):1-4.
[3]李峰,劉正超,賈曉希,等.基于全壽命周期理論的風電項目投資風險評價模型[J].華東電力,2012,40(4):0531-0535.
[4]韓仁德.復合實物期權方法在風電項目投資決策中的應用[J].電網與清潔能源,2012,
28(7):69-74.
[5]孫涵.基于蒙特卡洛的風電項目風險評價分析[J].企業改革與發展,2011(11):166-169.
[6]趙會茹,蘇婕,楊雯.基于CVaR方法的風力發電項目投資風險度量[J].可再生能源,2012,30(10):29-37.
作者簡介:
關鍵詞:風險投資;契約機制;風險評估
中圖分類號:F83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428(2016)12-96 -03
風險投資也被稱為是創業投資,在本質上風險投資是一系列契約的連接,存在風險投資者與風險投資家,風險投資家與風險企業家之間兩個層次的委托關系,加上風險投資項目往往是處于創業階段或者高成長性階段,所以風險投資運作中可能存在一系列的風險?,F階段關于風險投資契約機制的研究多為定性的研究,缺少定量研究,對投資運作中的信息不對稱等問題無法妥善的解決,因此本文進一步探討了風險投資的契約機制以及風險評估對策。
一、風險投資的契約機制
(一)風險投資契約機制
風險投資是一系列契約的連接,是契約理論、經濟理論、博弈方法等理論、方法的運用,也是金融、經濟和管理理論、方法的研究。風險投資的契約機制是風險投資運作中各參與主體相互之間由于信息不對稱發生的博弈行為的一系列契約作用結果,并非單純的外部環境對風險投資造成的影響結果。
風險投資涉及到風險投資者、風險投資家與風險企業家三個主體,并以此形成了風險投資者與風險投資家,風險投資家與風險企業家之間兩個層次的委托關系,前者關系為風險投資者交給風險投資家風險投資資金,由受委托的風險投資家選擇風險投資項目進行投資并管理;后者關系為風險投資家交給風險企業家資金用于企業的發展,并為之提供增值服務,制定企業的發展戰略,實施監控與管理,幫助風險企業成長與發展。
(二)風險投資主體之間存在的問題
首先,由于風險投資運作的主體涉及到三個,有著兩層委托關系,因此在風險投資運作過程中信息表現出高度的不對稱,并由此產生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問題,對風險投資的運作效率造成嚴重的影響。所以在進行風險資金的籌集中,針對上述特點要對契約進行合理有效的設計,對風險投資家做出甄別與激勵,督促其努力工作,減少道德風險與逆向選擇問題。在風險投資家將資金投入到風險企業后,還會對其提供一系列增殖服務,包括制定發展戰略、進行管理監督等,所以需要合理有效地設計風險投資契約機制來對風險企業家的工作進行激勵,避免道德風險的發生,減少二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
其次,風險投資企業往往是出于創業階段、高成長階段的高新技術中小企業,有著風險高、不確定性高等特點,因此風險投資具有高風險性,同時也有高收益性。在風險投資過程中存在著諸多的風險,高收益也都是以高風險為前提的,對風險投資項目進行風險評估,一方面為風險投資家進行項目選擇提供依據,同時也對風險企業的現金流權、控制權有著直接的影響,并對風險投資契約的制定產生影響。所以在風險投資的運作中,要重點考慮風險投資項目的風險等級,以此進行項目的選擇,并控制和管理風險。
二、風險評估對策
風險投資本身的性質使得其投資對象,主要是中小型高新技術企業、項目這類不確定性非常高,投資收益高,同時風險也較高。風險投資機構是風險投資運作的核心所在,是從事風險投資具體運作的組織,作為中介機構連接著風險投資者與風險企業家。風險投資家在進行資金投資前需要基于長期的經驗、知識信息來綜合評價投資項目的風險構成因素與風險的大小。風險投資所涉及的風險實際上包括了兩個方面,一是傳統意義層面的風險,二是不確定性。傳統意義層面的風險指的是決策者對將來可能發生的所有結果以及每種可能發生的概率都有一個全面的掌握;不確定性則指的是決策者了解各種可能發生的結果,但是并不能確定其發生的概率。
(一)構建風險評價指標體系
對風險投資中“風險”上述特征進行考慮,以全面、系統、科學、可行、可比為原則,選取風險評價指標,并構建風險評價指標體系。以國內外相關風險投資項目風險評價指標研究結果為基礎,考慮將以下幾個指標作為風險投資的風險因素:
第一,技術風險(e1),風險項目在由于新技術、新思想的不成熟、具有缺陷,加上可替代新技術等,都面臨著諸多的風險。第二,環境風險(e2),如經濟環境、國家的政治、地理位置、社會服務狀況、基礎設施建設情況等等。第三,管理風險(e3),指的是由于管理不當造成的項目失敗的風險。與組織結構、經營方式、團隊能力、約束和激勵機制等因素有關。第四,生產風險(e4),指的是和生產設備、人員結構、知識產權、能源材料有關的風險。第五,市場風險(e5),指的是新的技術、新的產品市場競爭力的不確定性導致的風險。與產品的生命周期、市場需求度、銷售網、市場占有率等因素有關系。第六,投資工具風險(e6),和項目投資的規模、投資工具以及企業資本結構等有關。
(二)單個項目風險等級的確定
在風險投資機構面臨著一個風險投資項目時,則會提出融資申請,這種情況下會由多個風險投資家對風險企業家提交的計劃書進行分析評估,根據項目各個情況評估其所承擔的風險,首要的便是確定風險評價指標的權重。
1、確定指標權重
將 作為 的一個區間數。定義
(1)
其中 表示可能度,以及二者的次序關系。
由于不確定層次分析法不需要精確判斷風險投資家對各個指標的重要程度,因此根據各風險評價指標的重要性,構建指標區間數判斷矩陣A=(Aij)6×6, Aij=[a-ij,a+ij]{t|1/9≤a-ij≤t≤9}這一區間數,表示的是ei對ej的相對重要程度,a-ij =1/a+ij , a+ij =1/ a-ij(i,j=1,2,3,…,6)。假設第h位風險投資家所給出的區間數為Ahij=[a-hij,a+hij](h=1,2,3…,n),則有
(2)
假設A-=(a-ij) 6×6,A+=(a+ij) 6×6,則有A=[A-,A+],利用方根法等排序法,求得兩個矩陣的權重向量w-=(w1-,w2-,w3-,…w6-), w+=(w1+,w2+,w3+,…w6+),
(3)
則區間數權重向量為:
W=(W1,W2,…,W6)=[kw-,mw+] (4)
Wi=[kwi-,mwi+](i=1,2,…,6) (5)
當0
(6)
2、風險等級評價
風險投資做為創新投資的一種,由于缺少例數數據,所以專家通常是采用語言形式來對投資項目的風險評價指標做出評價的,各個評價指標的風險等級被劃分為9個級別,設置相應的語言標度集:S={S-4=極低,S-3=很低,S-2=低,S-1=比較低,S0=一般,S1=比較高,S2=高,S3=很高,S4=極高}。為了確保決策信息不丟失,方便計算,則在原語言標度上定義擴展語言標度,假設EWAA SS ,得到函數EWAA,即加權算術平均算子:
EWAAw(sβ1,sβ2,…,sβ4)=w1sβ1 w2sβ2 … wnsβ4=sβ (7)
假設對某個項目的第i個風險評價指標語言第h位風險投資家評價其值為Shβi(i=1,2,…,6,h=1,2,…,n),根據公式(7)集結指標評價信息,獲得針對項目的第h位風險投資家的風險語言評價結果(8),以及所有n位專家對項目風險的語言評價結果(9):
(8)
(9)
其中, ;假設b為隨機變量取值,且服從[u,v]均勻分布,則項目風險等級評價為:①當0≤b-u≤0.5時,表示項目風險置信度低于(1+u-b)%的風險等級為Su;②當0≤v-b≤0.5時,表示項目風險置信度低于(1+b-v)%的風險等級為Sv。該評價準則可對一定置信度下風險投資項目進行風險等級評估,避免絕對化,符合風險投資的不確定性情況。
(三)多個項目的風險排序
根據上述單個項目風險等級的評價方法可獲得項目的風險等級,考慮到實際風險投資中是需要對項目的諸多風險進行比較的,因此需要建立起對多個項目的風險排序評價方法。
1.決策矩陣
為了方便計算,將多個風險投資項目評價指標風險分為5個級別,即低風險、較低風險、一般、較高風險與高風險,分別以V1、V2、V3、V4、V5表示,構成等級集合V={V1,V2,V3,V4,V5},分別賦值1,2,3,4,5分,介于相鄰等級之間則得分為1.5,2.5,3.5,4.5。假設有風險投資項目s個,評價指標為e1,e2,……,e6,分別對項目的風險評價指標進行打分,根據公式(3)以區間數形式給出指標的判斷值,得到決策矩陣 ,其中 ,指的是第i個項目第j個指標風險等級區間。
三、單個項目、多個項目風險評價實例分析
(一)單個項目風險等級
以某個風險投資項目為例,假設由3個風險投資家進行評價,假設3個風險投資家有相同重要性,對3個風險投資家區間數判斷矩陣處理后得到矩陣A=(Aij)6×6,然后分別得到A-與A+;并根據方根法求得二者的權重向量w-與w+。
根據公式(3)求得k=0.913,m=1.103,矩陣A符合一致性要求。根據公式(4)求得W1,W2,……,W6區間,并建立可能度矩陣P,求得各個評價指標的權重為W=(0.217,0.150,0.183,0.117,0.2500,0.083)。對3個風險投資家的各個風險評價指標評價值進行集結,得到風險語言評價值為S-0.8703,介于S-1與S0之間。按照上述單個項目風險評價等級標準,確定本項目風險在置信度87.03%下的風險等級為S-1,即該置信度下本項目的風險“比較低”。
(二)多個項目風險評價
以5個風險投資項目為例(x1,x2,……,x5),供風險投資家選擇,獲得項目決策矩陣 ,對矩陣進行規范化處理后得到矩陣 ,并求得最優權重向量:
求得各個項目風險綜合屬性值,建立可能度矩陣P,計算出的矩陣P的排序向量為:
ω=(0.207,0.196,0.209,0.204,0.185)T
5個風險投資項目風險排序結果為:
結果顯示,項目3的風險最小,項目5的風險最大。
四、結束語
在對風險投資項目進行選擇式,風險投資家都需要對項目的風險進行評價,包括風險的大小以及風險構成。對風險投資項目的風險評價結果是投資者選擇投資項目的依據,并且對風險項目的運作現金流權、控制權分配起著直接的影響,同時也影響到風險投資契約的制定。所以在投資資金投入前,風險投資家必須要對項目風險做出科學的、準確的評價。
參考文獻:
[1]鄒輝文, 周夕志. 契約理論和實物期權在風險投資契約設計中的應用評述[J].金融教學與研究, 2014,(06):11-21.
[2]陳庭強, 丁韶華, 何建敏等. 風險企業融資中控制權轉移與激勵機制研究[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 2014,(05):1145-1152.
[3]劉曉梅. 風險投資者與風險投資家之間的契約設計淺析[J]. 時代金融旬刊, 2015,(08):280-281.
關鍵詞:房地產投資;風險管理;對策
一、房地產投資的特點
1、房地產產品具有區域性和位置的不可移動性。
房地產位置的固定性導致房地產的區域性和不可移動的特性,造成城市與城市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同一城市不同地段之間的差異性,因此房地產的價值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所處的地理位置。
2、房地產資金需求量大、來源渠道廣
房地產投資資金需要量大,少則百萬、多則幾千萬甚至上億元,單純依靠開發商自有資金的投入是比較困難的,需要多方投入。目前,我國房地產投資資金主要來源于自有資金、前期的銀行貸款、中期的商品房預售收入、建筑商帶資承包,有些保障性建設項目由政府財政撥款。
3、開發經營周期長,變現能力差
房地產項目的建設期少則1年、多則2~3年,甚至更長。房地產投資規模越大,投資額越大,投資周期越長,資金周轉也就越緩慢,流動性也就越差。房地產商品只有在完全配套建成之后,才能發揮其功能,因此其變現能力較差,房地產開發商經常面臨能否按期籌措項目所需資金及償還資金的風險。
4、高風險與高回報
由于不確定性因素大,投資具有高風險性。由于房地產投資金額巨大,投資回收周期較長,投資過程會涉及政治、經濟、技術等各個方面,投資回收期間會受很多不確定因素的影響,使得項目在進行過程中,始終伴隨著高風險。所以在房地產投資決策中,投資風險的大小、可接受程度及風險評價分析準確程度是決定投資與否的重要依據。
二、房地產投資風險管理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1、融資方式單一,自有資金比例低,房地產金融風險高
目前我國房地產融資主要依賴于金融機構的支持與配合。房地產項目的融資結構中銀行貸款比例過高,占到60%~70%,這部分資金來源于開發商直接向銀行貸款和預購商品房抵押貸款。由于受房地產調控政策的影響,在銀行逐漸壓縮信貸的大環境下,各房地產開發企業試圖通過其他渠道融資,利率風險高。
2、投資經營管理不規范,投資決策水平低
目前許多房地產企業習慣于探討產品創新、品牌建設、規模擴張等熱點問題,而很少關注內部的管理問題,管理手段與水平相對落后,并且缺乏專業人才,尤其缺少投資策劃、營銷策劃、資本運作等方面的高級管理人才。在這樣的房地產行業整體背景下,房地產企業投資極易產生較大的非理性。很多事實證明,我國房地產企業幾乎不采用現代的投資決策理論與方法來進行房地產投資決策,由此造成投資決策水平低下,大量房地產企業出現盲目投資的趨勢,而這種房地產企業投資決策的盲目性及非理性成為房地產投資失敗的主要根源。
3、產生風險的因素較多
從產生風險的因素來看,房地產投資風險主要有政策風險、財務風險、利率風險、變現風險、意外事故風險等因素。其中尤以財務風險居高,財務風險因素主要有融資風險和購房者拖欠購房款風險。房地產投資通常通過集資或貸款等方式籌集資金的,如果房地產的總投資收益率低于銀行利率,則不僅資金籌集變得非常困難,而且會造成負債經營的局面,出現融資風險。在房地產經營過程中,由于購買者財務狀況與開發時預測的財務狀況發生了變化,直接影響到房地產投資回收的可靠性,造成資金回收的拖欠風險,這兩個風險是構成房地產投資開發經營中財務風險的主要因素。
三、房地產投資風險管理的對策
房地產投資風險管理是企業通過風險預測、風險回避、風險分散 、風險控制等一系列活動來規避和防范風險,并在此基礎上有效地處置風險,以最低成本實現最大安全保障。
1、風險預測
由于房地產投資一旦進行,所面臨的將是一個相對狹窄的消費市場,這就具有較大的風險性。通過房地產市場的供求狀祝和趨勢進行全面的調查分析,從中選擇社會最需要的并能夠取得較大收益的投資項目,這將直接影響到房地產投資項目的成功與否。
2、風險回避
在房地產投資過程中,選擇風險小的投資項目或者放棄那些風險較大的投資項目,這是一種相對保險的處理房地產投資風險的方法,這種策略的一個不良后果是得到高額利潤的機會相對減少了。但預期收益值隨著風險的大小而增降是市場經濟中一個不可避免的特性。假如預期獲益的機會沒有風險,投資者將很快涌入市場,使預期收益降低。
3、分散風險
不同類型房地產的商業風險不一樣,獲利能力不一樣,為了降低投資的商業風險,又要保證獲取預期的投資收益,較理想的對策是進行房地產類型組合投資。利用不同類型房地產功能的相互補充,以及不同類型房地產資金的調劑作用,適應市場需要,提高總體抗風險能力和獲利能力。 另外,開發商還可以采用分期付款、貸款購房、預租預售等方式來分散風險。投資者應該積極研究和分析當前的金融政策,采取有效的銷售方式來規避和分散投資過程的風險。
4、風險控制
工程建設既是投資項目資金的消耗過程,又是工程項目建設完成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節約資金的可能性很小,但增加資金的可能性很大。因此,房地產開發商要認真簽訂施工合同,保證經濟利益,聘請工程監理對項目施工進行全面的監督和管理,在施工過程中不對施工圖做較大的修改等有效的管理措施,減少因工期、質量、成本所引起的風險。
5、風險自留
投資者預期某些風險不可避免時,可以自行設立風險基金,自行承擔風險變現后的財務后果。通過風險的分析,明確風險的性質及其預期變現損失,對多種預計方式的優劣對比后,投資者主動選擇風險自留措施,同時做好財務準備。在房地產的開發建設中,可以在工程概預算時設置不可預見費用,在資產運營過程中,可建立意外損失基金。這將在一定程度上轉移風險。
在房地產投資環境日益復雜,企業間競爭日益激烈,企業經營風險不斷提高的大環境下,對企業的經營風險進行準確的辨別、分析、控制和防范,已成為房地產投資機構內部控制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
參考文獻:
[1]孫思忠,史偉利.關于房地產投資風險防范策略的探討:集團經濟研究,2007,(18).
關鍵詞:P2P平臺;投資理財;風險防范
中圖分類號:F832.4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5)011-000-01
一、P2P理財的實質
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P2P平臺充分利用互聯網開展對等聯網融資業務提供融資貸款。即由P2P平臺公司作為中介機構,把借貸雙方對接起來實現各自的借貸需求,互通資金余缺。P2P 理財,泛指個人與個人之間的借貸,簡單講,就是有閑錢進行投資理財的自然人通過網絡將資金借給需要借錢的自然人。和眾多傳統理財產品不同的是,P2P 種新型的互聯網金融服務不但突破了時間、空間上的限制,更有著門檻低、收益高的特點。在此基礎上,傳統P2P得到延伸和升級,許多個人和企業開始涉足P2P業務,采取P2P融資模式,通過P2P公司第三方平臺將錢借給其他個人或小微企業,實現資金融通。
P2P理財交易平臺具備合規運營,具備完善的風險控制制度的條件下,相較其他理財渠道,存在很多競爭優勢。傳統的金融機構信貸投放成本高、效率低、目標不精準、無法批量獲得客戶,嚴重影響其從事小微企業信貸業務的積極性,小微企業融資和個體經營消費貸款是一個藍海市場,但目前大多數金融機構沒有投入足夠的資金和精力去布局。另一方面,我國專業財富管理機構少、資產證券化水平低,受最低投資額限制等,新崛起的中產階級與富裕階層也需要P2P網貸平臺來實現收益更高的理財需求。而現在投資者可以利用業余的時間和閑置的資金在P2P平臺獲得收益。資金大小沒有限制,可根據投資人個人經濟情況來進行投資。而借款人也不需要經過類似銀行的繁瑣手續就能得到資金周轉。P2P借貸主要是通過網絡平臺對接供方與需方,能夠做到信息的快速對接,使得投資和融資需求的快速匹配。
P2P理財具有收益較高、操作簡單、資金對接快速的特點。P2P平臺主要提供1-30萬元的小額貸款,同時為投資者提供10%左右年化收益率。P2P理財給借款人提供了安全快捷的融資渠道,也使貸款人的閑置資金有了更多的升值空間。對于投資者來說,因為P2P投資門檻低,學習成本較少,但收益卻遠遠高于普通理財產品。這方便了很多理財者小額投資的需要,而且分散了投資的風險。
二、P2P理財投資的風險
但作為互聯網金融的一種發展模式,其在運行發展的過程中面臨以下風險。
一是信用風險。信用風險是指交易雙方發生違約等因素在到期日無法履行或不履行其義務而導致損失的風險。其實質資金借貸雙方同樣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信息不對稱。相對于銀行來說,P2P投資理財平臺缺乏健全的征信系統。網絡投資平臺對借款人的信息掌握不可能全面、真實,借貸雙方的信息存在不透明情況,由此加大債權人的風險。P2P投資理財平臺對借款人的審核的真實性相對薄弱,導致詐騙行為的出現。信用風險具體表現就是違約風險的產生。
二是流動性風險。流動性風險是指借款方或企業資金流動性不足、短期資產價值不足以應付短期負債的支付或出現籌資困難等風險。在P2P平臺中,很多平臺借款項目出現資金無法提現,引起投資者集體向P2P平臺集中兌付,而巨大的資金需求使平臺無法應對,造成平臺資金流動性不足。事實上,P2P借貸的資產流動性較大,同時負債流動性也相對較高,因此流動性風險也成為P2P理財中較為突出的風險。
三是市場風險。這也是一種信息安全風險。P2P理財以“低門檻、高收益”的特點吸引著投資者,但在目前我國對互聯網金融理財仍然缺乏監管的情況下,客戶信息泄露、賬戶資金被盜、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非法籌資等資金安全問題頻發。長期而言,信息安全的不安全性影響了投資人的信心。
三、風險防范與對策
1.信用風險防范。P2P理財產品的違約是信用風險的防范關鍵。P2P理財要求投資人具有較強的風險識別能力和吸收損失能力。P2P理財產品吸引消費者的地方,即便明知有風險,但在高收益的承諾下,許多投資者無法抵擋誘惑。P2P理財可以通過平臺控制、防范違約風險的發生。從理財角度看,所選擇P2P理財產品信息是否透明,取決于P2P平臺本身。如果平臺提供的理財項目沒有明確的借款人,而是僅按照期限吸收資金給與收益,則有很大風險。投資者可以通過理財產品每個月定期郵寄賬單和債權列表等進行判斷。
2.流動性風險防范,強調了P2P平臺安全保障模式。P2P平臺的廣受歡迎,基于平臺的準入資金門檻低。由此造成各平臺資質不一。對于一個平臺的風險能力,并沒有一個量化指標可以衡量。比較安全的做法是基于平臺的風險保證金的保障。雖然投資者個人難以判斷資金劃轉進入平臺后的流向,但是通過風險保證金的監控,能夠從公司治理層面確保風險管理的有效執行。此外,對于平臺的判斷,投資者可以從平臺是否具備有一套完善的風險管控技術,是否有抵押,是否有一套嚴格的審查流程,是否有一個成熟的風險控制團隊等方面做進一步判斷。
3.市場風險防范,基于信息安全來實現。P2P平臺網絡系統利用互聯網技術得以實現,然而開放性的網絡系統仍存在漏洞。這導致 信息安全發生意外的可能性增大?;ヂ摼W絡上,各種計算機病毒、黑客攻擊甚至假冒網站的出現,導致P2P理財交易信息無法正常傳輸,甚至引發系統崩潰,這一切都會為投資者帶來巨大的損失。正確做法是投資者可根據不同情況采取多種方法客戶項目的選擇,將資金分散到各個平臺,唯一的目的和作用是降低市場風險。
參考文獻:
[1]候詩軍.中國P2P網絡借貨平臺發展現狀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2014.
[2]張國文.論P2P網絡借貨平臺的風險防范與監管[N].武漢金融,2014.
[3]梁笑雨,魏鵬.P2P網絡借貸風險[J].新產經,2013
[4]楊群華.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特殊風險及防范研究[J].金融科技時代,2013.
1、2001年以來,民間風險資本增長幅度大為降低。本文采用國內企業創業資本增長比例這一指標近似地代替民間風險資本的增長比例。(因為,我國國內企業創業資本主要是民間風險投資企業和地方政府出資的風險投資企業構成,其中民間投資是主體)1995至2001年國內創業資本比上年的增長率分別是137%、37%、100%、149%、195%、167%、13%(全國是:36%、29%、111%、37%、98%、81%、9%。)如果考慮2002年狀況,增長幅度數據將會更低,這首先是由國民經濟的大環境決定的,同時民間風險資本發展中的外部環境、內部機制也是對其制約重要的因素。當然就總量而言,已有1994年的10424萬元上升為2001年的1 499470萬元。在全國總創業資本的構成比例也由1994年的4.7%上升為2001年37%。
2、有關資料顯示國內風險投資各案均為投資額800萬人民幣,而外資創投為570萬美元(相當4560萬人民幣)。盡管本土風險投資起步不久與外資創投不能簡單相比,但過于懸殊投資額差別,將使我國高科技企業無法獲得充足的資金、無法同外國類似企業進行R&D競爭。
3、民間風險企業投資選擇過于謹慎。從我國民間風險資本的投資方向看,都是高科技領域,如IT、生物制藥、新材料、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環保、新能源等科技領域,已有了一定的發展規模。但在2002《科學投資》雜志評出的中國民間本土風險投資機構中,只有4家企業的投資內容包括種子期或初創期的項目,其資金投入投資不超過公司資本30%。北大方正投資有限公司表示:“方正投資較為謹慎,在投資階段上,盡量不投種子期項目,只投向已有一定規模、較為成熟的企業。”這種現象不利于我國高科技型中小企業在起步階段的資金籌集。事實上,我國許多民營高科技型中小企業不得不靠自己積累和向親朋好友籌集資金起家。
4、民營風險投資機構目標收益率制定的兩難選擇。有資料表明:對風險投資家而言,在軟件產業其目標毛利率是14%至50%,并期望到五年后,能以15倍以上的市盈率套現,獲得10倍的初始投資價值。再考慮風險資本在企業中享有的特殊地位,企業一般每年要為所獲得的風險投資支付50%以上的利息,對于籌資企業而言實在是一個沉重的負擔。顯然,投資目標收益率過低將使風險投資家難以接受;投資目標收益率過高,將使投資者企業難以接受。這表明我國風險投資的籌資成本很高,而接受風險投資的企業,也得承擔更高的資金成本負擔。
上述現象帶來的后果是:我國民間風險資本的發展不能滿足高科技企業發展的融資需求,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產生這一問題的原因加以分析與提出對策。
一、政府對民間風險投資機構發展的支持程度
我國民間風險資本的發展不能滿足高科技企業發展的融資需求首先是與政府對民間風險投資機構發展的支持程度有關。我國高科技發展能有今天是與政府于1999年正式啟動國家創新基金,重點支持產業R&D活動分不開的。但政府風險資本的運行有著這樣幾個特點:(1)風險資金額度少。前面已提風險投資各案均為投資額800萬人民幣,而部委的貸款貼息總額一般不超過100萬元人民幣,個別重大項目最高不超過200萬元。無償資助數額一般不超過100萬元,個別重大項目最高不超過200萬元。顯然,國家風險資金的數量有限。(2)資金使用期限短。上海政府支持項目的期限一般為二年。(3)對項目風險程度的控制較嚴。浙江《省創新資金》貸款貼息和無償資助項目的有關條件是:其產品具有一定水平、規模和效益,銀行已經有貸款或有意向的項目;貸款貼息項目總投資在2000萬以下,資金來源基本確定,投資結構合理,無償資助項目總投資一般在1000萬元以下。上述三點無疑使高新技術中小企業從國家風險基金中獲得籌資甚少,或者幾乎排除在外。其原因不外乎:(1)在國家資金有限的條件下,國家創新基金重點支持是基礎技術和共性技術的發展。(2)高新技術中小企業數量多,相對每單位使用R&D資金數量少,即便國家創新基金傾向中小企業也存在項目考察的難度。
根據國外經驗,政府除了直接給高技術中小企業R&D補貼外,更主要的是支持、發展民間風險投資機構,由民間風險機構向高科技中小企業R&D提供資金來源。民間風險投資機構是通過投資風險企業獲得回報,因此,他們必須提高項目的選擇效率,必須逐步積累資本投入后的產權經營管理。由此,解決高科技中小企業籌資難的問題關鍵是政府如何支持民間風險投資機構的發展。
我國政府對民間風險投資機構的支持政策應是:1政府向民間風險投資機構投入資金,已發揮吸引民間風險資金來源的杠桿作用。如同加拿大政府的做法。2給予民間風險投資機構經濟補貼。美國政府除了向高新技術企業提供補貼外還向風險投資企業提供補助3通過對高科技中小企業的銀行貸款提供擔保,增加了民間風險投資機構的投資安全感。根據國外經驗,政府吸引民間風險投資的支持措施還包括:通過向高科技企業提供與民間創業投資相配套的政府低利息長期優惠貸款和為相關銀行貸款提供政府擔保等措施,來支持風險投資機構,增加他們的安全感。
二、風險投資主體的退出渠道
我國民間風險資本的發展不能滿足高科技企業發展的融資需求是與風險投資主體的退出渠道有關。風險投資企業它不僅要獲紅利收益還要獲資本收益,即不僅選擇投資項目和企業,還要選好退出渠道,以保持其良性循環和周轉。因為風險投資機構對高風險企業進行權益投資,并且在資本循環中實現投資增值,因此,選擇退出渠道的也是投資決策的依據。我國民間風險投資選擇之所以過于謹慎,一是行業特點;二是與風險資本的有效退出通道不暢通有關。我國風險投資業要得到真正的發展,必須徹底解決風險資本的有效退出通道。即早日創建二板市場,是解決風險投資股權轉讓困難、增強風險投資流動性的重要措施。同時,改革前置審批辦法,簡化審批程序和手續,加強對民間投資的產業引導,根據高新技術產業的特點,采取符合市場經濟慣例的多樣化項目組織形式和投融資形式,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風險投資領域,以及確保風險投資主體之間的契約自由、公平、平等競爭,并形成利益和風險相對應的投資風險責任機制,也是極為關鍵的措施。民間風險投資機構只有得到真正的發展,才能滿足不斷增長的高科技企業的融資增長需求。
三、民間風險投資的融資成本
我國民間風險資本的發展不能滿足高科技企業發展的融資需求是與民間風險投資的融資成本過高有關。我國民間風險投資目標回報率較高是與我國民間風險資本數量少、融資成本高有極大的關系。在美國,倡導全民投資,風險投資的主力是民間投資。美國具有各種基金會如共同投資基金、互助基金、套期保值基金、高收益基金、過渡基金、私募基金、退休基金、風險資本基金等等,其中許多從事進行風險投資。大多數的風險資本采取以私募方式募集機構投資者的資金。在美國,60%的高新技術企業的初創階段就是有天使投資的,天使投資的特點在于:1規模小。2融資成本較低。因為從天使手中籌集資本,其成本要低于從金融機構籌集資金的成本;3投資標準、投資期限、投資程序更具靈活性。這樣就解決了風險投資中的關鍵問題――融資成本低、目標回報率相對較低。因此,廣泛吸收民間投資,對支持我國高科技中小企業融資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四、政府的稅收激勵
我國民間風險資本的發展不能滿足高科技企業發展的融資需求是與政府的稅收激勵不足有關。在投資領域,只有當預期收益大于風險代價時,投資者才有可能進行投資。政府的稅收減免可提高投資收益,影響風險投資者預期收益和風險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別在風險投資的創業投資公司初始時期,因缺乏經驗,籌集資本力也較弱,政府應采取減免所得稅辦法就能鼓勵風險投資。
目前我國對民間風險投資稅收方面存在三個問題:一是實現雙重征稅:既有33%的企業所得稅;又有20%的個人所得稅。二是“低國民待遇”,外資企業利潤轉增資本金或另行投資,均可按投資額的40%得到所得稅的返還,民間風險投資卻沒有。三是缺乏對風險投資公司的優惠稅收政策。借鑒國外經驗,應鼓勵風險投資主體實行有限合伙制的組織方式,避免雙重征稅,對公司制的風險投資機構應在較長時間內免其所得稅;實行“國民待遇”原則;還應對風險投資采取實現稅收減免。我國自1994年稅制改革以來,在增值稅、關稅、所得稅上對高科技企業陸續實行一系列優惠政策,但對風險投資主體一直沒有實行所得稅優惠。雖然風險企業實現稅收減免,增加收益,風險投資主體的收益也相應增大,但稅收減免的激勵有限。因為,一般來說,風險投資主體R&D投資項目的成功率低。如果在對風險投資企業實現稅收減免的基礎上,在對風險投資主體收益實現稅收減免,就能加大稅收減免的激勵深度,減少運作成本。這樣不僅可吸引我國民間風險資本、也可吸引海外風險資本,擴大風險資本額度總量。
五、風險投資的法律保護
我國民間風險資本的發展不能滿足高科技企業發展的融資需求是與私人風險投資缺乏法律保護有關。我國至今尚未制定一部規范風險投資發展的《風險投資法》,無法對風險投資公司進行法律定位和經營行為的規范,其發展處于一種無序狀態。一些風險投資公司因擔心合法權益受損而缺乏風險投資的積極性。而現行的一些法律規定也制約著風險資本市場的發展。如:(1)目前我國已有規模龐大的養老基金、保險基金和社會保險基金,而現行政策規定尚不允許其進入高風險的風險投資市場;(2)私募基金的合法化還有法律障礙;(3)在我國現行的有關規定中,只允許技術入股,且不超過注冊資本的35%,而禁止管理干股的存在,也未設立股票期權。顯然,上述規定無法發揮典型的風險企業私人持股制度的激勵作用,從而影響高科技中小企業的融資。《風險投資法》是規范風險投資的基本法律,是風險投資金融機構的生存依據和操作指南。因此,早日制定《風險投資法》,可完善風險投資法律體系,可引導風險投資的方向,保障私人投資權益,推動風險投資健康發展,從而為高科技企業提供更好的融資服務。
六、風險投資的行業管理
關鍵詞:投資企業;投資決策;財務風險;動態關系
中圖分類號:F2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2-0-02
根據現代財務理論,財務風險將客觀地決定企業項目投資后的總體風險狀況,因而也會對投資決策產生重要作用。公司投資行為與財務風險存在密切的關系,不僅是投資效率的一種刻畫,也是投資科學性的一種度量。因此,通過對企業投資決策與財務風險的動態關系,分析企業投資決策的效率水平,并且可以深入地揭示企業投資行為的科學性和有效性,以期能夠為更多的企業提供相應指導,同時對促進投資型企業健康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財務風險對企業投資決策產生的影響
1.企業財務風險對投資支出產生的抑制作用
基于企業財務風險與企業投資決策之間的關系探討,最早源于MM理論①下的企業界人士對投融資關系的探討。最初,人們認為在一個機制完善的市場下,企業的投融資決策是可以相互獨立的[1],此時,人們并不以為財務風險為核心下的融資變量會與投資決策產生多少關聯。但是,隨著現代企業以及各種理論研究的推陳出新,人們越發意識到所謂的“相互獨立”的論點,似乎沒有考慮到其諸多不完善的因素,特別是對企業破產因素的考量。因為,企業投資的行為會加大企業負債率的增加,而企業負債率的增大,隨之會出現遞增的破產風險,進而產生和增加期望的破產成本,最后對負債提供的稅收節約產生相應的抵減效應[2]。此種作用機制下,財務風險會逐漸減少企業的期望價值,另外,這種作用機制下還會導致企業的資金成本曲線呈上升趨勢,由此而對企業的投資項目價值以及投資資金成本產生一定的負向作用關系?;谶@個角度下的綜合因素考量,企業的財務風險會對企業的投資行為、特別是對企業的投資支出會產生相應的抑制作用。
2.存量財務風險對企業過度投資行為產生的治理效應
通常,企業進行項目投資決策過程中,對是否進行投資,更多取決于財務風險對投資收益的權衡。這里的權衡更多是基于謂權衡理論②下,平衡債務利息的抵稅收益與財務困境成本的基礎上,而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和最佳的資本結構[3]。 通常,企業的股東對存量的財務風險較高的投資項目,即便后期投資失敗,股東也只會產生較少的損失,因其投資失敗的大部分的成本都由債權人承擔,反之若決策的項目投資成功,股東則可以從中獲得最大化的收益,因此,一些企業出現股東存在過度投資的現象。而相對于低成長的企業,存量財務風險則會對企業的過度投資行為產生相應的治理效應,因為,此時企業存量財務風險越高,企業的控制權轉移的壓力就會越大,此種作用下公司的投資行為就會相對更加謹慎,起到對財務風險的約束,從而形成一定的“治理效應”。
但是,現代企業的“理論③”則認為,在以典型杠桿經營的眾多投資企業里,投資決策往往并不能符合企業價值最大化的行為特征[4]。主要表現在:以杠桿經營的企業里,進行任意項目投資都存在著一定的財務風險,此時,如果企業投資后財務風險得到下降,股東此時則會認為原有債權人在投資過程中無償的瓜分了他們的一部分收益,因此,這就是很多投資企業為什么會面臨投資不足現象,且存量破產風險越高的投資項目,股東認為財富收益被原債權人瓜分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企業投資不足現象越來越典型。反之,企業投資后的財務風險上升,股東則會以為原債權人在沒有索取企業額外利息費用的情形下為企業分擔了超額的投資風險成本,企業股東此時往往會產生過度投資的問題。
二、企業投資對財務風險產生的影響
1.企業現金流分布狀況對企業破產概率產生的影響
當前,現代企業理論認為:財務風險作用于企業投資的同時,企業投資行為也會對財務風險產生重要的作用[5]?;谪攧诊L險本身而言,企業進行的一系列的投資行為是為了增加企業的經營收入,這個觀點下,企業的投資支出越多則企業的經營收入就會越高,而此時的企業則具有更低的財務風險。然而,基于現代企業的資本預算決策研究則對該觀點進行了啟迪性得思考。在該定義中,破產被認為是企業現金流無法履行債務責任情況下而出現的狀況[6],該觀點下認為企業破產概率的高低最主要取決于該企業的現金流分布狀況。基于此,企業可以通過投資行為對其現金流量以及企業的資金波動狀況相機進行管理,也就是說,加大企業的投資則會影響和降低其財務虧空的風險。企業進行頗有成效的投資,也將有助于控制好企業的現金流波動,從而降低企業的財務風險,強化企業的負債能力。
2.股東財富轉移問題對企業有效投資動力產生的影響
在以杠桿經營條件下的眾多投資企業,一旦企業內部出現股東財富轉移問題,勢必就會減少企業有效的投資動力??傊?,在企業低成長情形下,財務風險導致企業過度投資的現象下也會對企業投資行為產生相應的治理作用,而企業的過度投資問題占到主導地位,此時,企業的投資行為不僅不會降低其財務風險,反而加大企業財務風險的發生。
三、企業投資決策與財務風險存在的動態作用關系
綜上,財務風險與投資決策以及企業投資對財務風險相互作用機制的分析和闡述下,得出一個基本的結論:就是企業投資決策與財務風險會存在一定的動態作用關系。第一,企業的財務風險會對企業的投資支出產生一定的抑制作用;第二,基于高成長的現資企業,財務風險的發生會導致股東投資不足現象,反之財務風險的增大對企業投資支出產生的抑制作用就越明顯;而在低成長企業中,由于出現過度投資問題的影響,企業財務風險抑制投資支出的作用則會相對減弱,而由相機治理效應的影響,企業的財務風險抑制投資支出的作用又會增強;第三,企業投資支出會通過收益效應降低其財務風險。
1.過度投資影響企業財務風險抑制投資支出的作用減弱
企業過度投資與投資不足問題的存在,將會對投資債權人以及企業股東收益造成損失。同時,企業投資決策對股東收益和企業債務價值產生不同影響時,就會發生利益沖突,最直接可以使得企業陷入財務困境,加劇財務風險,由于企業在遭遇財務困境時,即使投資項目的凈現值為負,企業股東仍可能從企業的高風險投資中進行獲利,即存在“過度投資問題”[7];因而要規避過度投資現象的發生,企業的財務風險抑制企業投資支出的作用就會提升。而權衡理論有助于我們進行企業財務風險抑制投資支出的作用會有所增強;財務風險成本的存在也能有助于控制企業投資行為,有助于我們了解不同行業之間的企業杠桿水平的差異。
2.相機治理效應影響財務風險抑制投資支出的作用增強
權衡理論的核心是使得企業獲取最佳的資本結構。而最佳資本結構則取決于企業對自身債務邊際成本與邊際收益水平的控制,而企業債務的成本收益則會驅使低負債企業提高杠桿比例、高負債企業降低杠桿比例;因此,企業對其投資決策過程中進行相機治理效應,進一步使其財務風險對企業投資支出產生的抑制作用增強。也就是說企業的投資運行的高效管理目標就是控制好企業的財務杠桿比例。在權衡理論中,企業的負債比例變化是對舉債利弊進行權衡的結果[8],因此,在一定的投資機會下,盈利能力強的企業具有更高的杠桿比例,同時該類型企業的財務風險抑制投資支出的作用力也越明顯。
3.投資支出可以通過收入效應降低企業財務風險
企業通過投資支出發揮財務杠桿效應從而給企業帶來收益。對眾多以杠桿經營的投資企業來說,只要企業通過投資決策進行投資支出就會產生財務杠桿效應,給企業帶來收入,因此,企業通過投資決策帶來的投資支出充分發揮財務杠桿作用,通過不斷的收入效應從而降低企業的財務風險。為了保障企業良好的投資收益應把握好幾個原則:首先,要做好企業財務風險和收益相統一。因為,財務風險和投資收益是呈正比的,企業的投資決策要權衡好收益和風險的依存關系。 其次,作為杠桿類投資企業其自身的負債要與金融市場的完善程度相適應。只有健全完善的金融市場機制下,才能使企業的投資行為更具靈活性。再次,投資企業應做好負債與資產結構以及債權人的相配合。也就是說企業在進行投資過程中,出現的負債情況、比例,以及要不斷對其自身資本結構以及債權人抵償債務的能力進行分析。 總之企業進行投資支出要結合企業實際決策,唯此才能更好地運用財務杠桿,保障企業良好的投資收益。
四、企業投資行為中降低公司財務風險的有效措施
1.對企業現金流量及波動狀況進行管理降低財務虧空的風險
企業的投資決策會不斷加大對其現金流的均值以及方差帶來后續的影響,從而改變企業的財務風險能力。企業富有成效的投資決策下,對投資項目的選擇與優化有助于提高企業期望的經營收入,并能控制好企業現金流量波動的幅度,從而改變企業未來的破產概率以及降低企業可能帶來的財務虧空風險,進而影響企業的投資收益。
2.對企業進行多元化投資促進控制公司整體收入產生波動的作用
多元化投資能夠起到控制公司整體收入波動的作用,從而降低公司的財務風險。對企業投資決策過程中,進行多元化投資的最重要的一個理由就是分散財務風險?,F代金融理論普遍認為[9],投資的兩項以上的資產收益之間只要呈現出不為1的相關系數,其多元投資或者投資組合的風險就會降低。實行多元化的投資除了避免投資單一項目造成全面虧損的風險;另外,對于投資大、回收期長、風險高的投資項目,投資企業可以尋找共同投資的合作單位,以實現收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原則,進行投資風險的分散,避免獨家承擔投資風險而產生一定的財務風險。
五、總結
投資決策和財務風險的關系不僅是一種資金供求關系,而且是基于負債、稅收、利益凈值以及風險協調與適應的關系[10]。因此,在認識投資型企業進行投資決策和財務風險相互作用關系的過程中,應當超脫于當前,金融學、資金流學說的理論束縛,從金融市場大格局下:基于不完善因素角度,如稅收利益與破產成本,進行深入挖掘這些因素的關聯作用和關系,從而確保豐富的相關理論為現資企業的投資決策和財務實踐提供相應的指導和借鑒作用。
注釋:
①MM理論是莫迪格利安尼(Modigliani)和默頓·米勒(Miller)所建立的公司資本結構與市場價值不相干模型的簡稱。
②權衡理論是企業最優資本結構就是在負債的稅收利益和預期破產成本之間權衡。
③理論(agency theory)最初是由簡森(Jensen)和梅克林(Meckling)于1976年提出的。這一理論后來發展成為契約成本理論(contracting cost theory)。
參考文獻:
[1]王偉.關于企業財務風險防范措施的研究[J].財經界,2012(12):236-237.
[2]鄭崴,徐峰林.淺析企業對外投資的財務風險及其對策[J].商業會計,2011(6):65-66.
[3]黃詩全.物流企業財務風險的防范與控制措施探討[J].現代商貿工業,2012,24(5):119-120.
[4]孫毓.財務杠桿效應分析[J].世紀橋,2012(7):54-55.
[5]趙強.財務管理措施優化性研究[J].財經界,2011(24):146-147.
[6]劉星,彭程.負債融資與企業投資決策:破產風險視角的互動關系研究[J].管理工程學報,2009,23(1):104-111.
[7]徐飛.企業投資決策及其選擇行為分析[J].浙江學刊,2009(4):160-167.
[8]劉建奇.對企業投資決策中凈現值法的評判與改進[J].管理學家,2011(3):60,73.
[9]李元東.企業財務風險管理和防范研究[J].華章,2012(14):50.
[關鍵詞]項目投資決策風險凈現值法
一、凈現值法的基本原理
凈現值法是運用凈現值作為評價方案優劣的決策方法。根據NPV公式,當凈現值為正數,即貼現后現金流入量大于貼現后現金流出量,投資項目的報酬率大于預定的貼現率,方案可行;否則,項目不可行。
二、運用凈現值法進行項目投資決策的實例
經公司董事會研究決定,某公司欲租用一條生產線用于生產新款休閑鞋,其租用支出為1000000,租期為10年,租金要求一次性付清。生產線每年的維護費用為100000,假設每年這條生產線可生產休閑鞋為50000雙,日前平均批發價為30元/雙,平均生產成本為25元/雙,且較為穩定,必要報酬率為10%,不考慮所得稅對項目現金流的影響,公司實行零存貨管理制度。每雙鞋的未來現金流量為5元(30元-25元),根據凈現值計算公式,該新生產線項目的NPV為:
NPV=(30-25)×50000×(P/A,10%,10)-1000000-100000×(P/A,10%,10)=1536150-1000000-614460=-78310。
NPV為負,說明此項目不可性。然而這樣的決策并非完全正確,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
但事實上,隨著時間的推移,物價要不斷上漲,故而生產休閑鞋的成本會提高,由于品牌的效應逐漸突現,休閑鞋的出售價格會上升,同時,由于生產線的老化,生產能力有所下降。因而,假設休閑鞋的成本在第五年開始上升到30元/雙,其批發價格也上升到了40元/雙,生產線每年能生產休閑鞋為35000雙,此時該新生產線項目的NPV為:
NPV=(30-25)×50000×(P/A,10%,5)+(40-30)×35000×(P/A,10%,5)×(P/F,10%,5)-1000000-100000×(P/A,10%,10)=947700+823797.70-1000000-614460=157037.7。
NPV為負,說明此項目具有可行性。
三、項目投資決策風險的形成原因分析
通過以上凈現值法對項目投資的評價與分析,可以看出:項目投資的好壞,直接取決于項目現金凈流量的高低。正是由于項目現金凈流量的預期目標與實際結果之間的不相符,也就是說現金凈流量的不確定性,導致了不同的決策效果,這也使得決策者做出不合理的項目投資選擇,形成了項目投資的決策風險。具體而言,本案例項目投資決策風險形成的原因在于:成本現金流、出售收入現金流和生產能力現金流的非持續穩定性和難預測性。
對于成本現金流的穩定性主要由成本控制方法和與供應商的談判能力所決定,成本控制方法的健全性和完善性,以及供應商的談判能力的高低決定了成本現金流的穩定性,最終決定了未來成本現金流變動的可能性大小。成本控制方法(包括產品的廢品損失管理,產品的保管倉儲及運輸)越不健全,對于產品的加工,保管和運輸成本變動就越大,對于產品的加工,保管和運輸成本的估計就越不合理,項目投資的決策受到的影響就越大,未來的項目投資決策風險也就越大。與供應商的談判能力越弱,就越不擁有原材料供貨談判中的話語權,就越不能掌控產品原材料的購買支出,供應商提高購買成本的可能性就越大,同樣使項目投資的決策受到的影響就越大,未來的項目投資決策風險也就越大。
擔保貸款是銀行的一種主要的貸款方式,在各國信貸市場中被廣泛運用。本文把這種信貸現象定義為“銀行擔保偏好行為”,即偏好發放擔保貸款。我國商業銀行發放貸款時一般要求企業提供擔保。論文選取某銀行共5175筆貸款數據,擔保貸款4564筆,占總貸款筆數的88-19%,擔保貸款金額占總貸款金額的75-26%。信用貸款611筆,占總貸款筆數的11-81%,信用貸款金額占總貸款金額的24-74%(見圖1、圖2)。
信貸交易有三個階段:貸前銀行通過篩選活動,識別企業的還款能力,篩選出那些沒有還款能力的企業(制造虛假信息、隱瞞不利于自己的信息的企業);貸中銀行要監督企業貸款的使用,防止出現企業擅自改變借款用途等機會主義行為;貸后銀行要進行審查行為,防止企業違約、逃債。[1]銀行為了克服信貸交易不確定性,需要進行搜集信息的活動,分別付出了篩選、監督、審查等交易成本。擔保機制就是
銀行采取的一種降低信貸交易成本的機制。下面對此進行具體分析。
銀行在信貸交易前,需要搜集有關企業的各方面信息,運用信貸評估方法對申請者進行篩選,判斷企業的信用等級和風險狀況,然后選擇低風險的企業發放信用貸款,選擇高風險的企業發放抵押擔保貸款。
假設經濟中有N家企業,這些企業有兩種類型:優質企業和劣質企業。假設銀行對優質企業發放貸款,貸后能夠安全回收;對劣質企業發放貸款,貸前銀行不能確定貸后能否回收。銀行對N家企業進行篩選,銀行的篩選強度為e,0e1。銀行對企業進行篩選時,受到有限理性和信息約束,常犯兩類錯誤:第一類錯誤是將優質企業判為劣質企業;第二類錯誤是將劣質企業判為優質企業。分析方面,假設優質企業和劣質企業被正確分類的概率相同,都為π(e),則企業被誤分類的概率是1-π(e);銀行提高篩選強度能增加企業正確分類的概率π(e),即π′(e)>0。篩選后,銀行對兩部分企業發放信用貸款,即優質企業中被銀行判為優質企業和劣質的企業,其他被銀行判為劣質的企業,銀行提出更嚴格的信貸條件,即若企業提供擔保,則可獲得貸款,否則銀行將其拒之門外。
銀行對每家企業篩選強度為e,篩選成本為k(e),滿足k′(e)>0,k″(e)>0。企業不提供擔保的情況下,銀行總的篩選成本是Nk(e),獲得貸款的企業數目是L=[π(e)v+(1-π(e))(1-v)]N。銀行發放貸款的企業數目小于N,L家企業就要分擔銀行篩選成本,若假設獲得貸款的企業平均分擔篩選成本,每家企業分擔的成本是:
π(e)v+(1-π(e))(1-v)<1,Ψ>k(e)。銀行將Ψ加成在銀行基準利率上,向L家企業收取。L家企業承擔了銀行對自己的篩選成本和那些被判為劣質企業的篩選成本。
這種安排不符合這些企業的參與約束條件,因為這些企業(主要為優質企業)可以在向銀行申請貸款時主動向銀行交納自己的篩選成本k(e),而沒有必要負擔Ψ>k(e)的成本。通過比較企業承擔的篩選成本,被銀行判為優質的那些企業愿意支付篩選成本k(e),這符合它們的參與約束條件,而銀行也接受這種選擇,對企業進行篩選,向判斷為優質的企業發放貸款。
選擇支付篩選成本k(e)的那些企業總的成本是:
篩選后,銀行要求那些被判斷為劣質的企業提供擔保。其中優質企業不愿意提供擔保,轉向其銀行,銀行對這些企業的篩選成本就成為沉沒成本,即H=(1-π(e))vNk(e)。這些成本肯定要被分擔,銀行將這些成本轉嫁到那些本來就是劣質的企業,這些企業承擔銀行的篩選成本H=(1-π(e)v)Nk(e)。
依據前文假設,M=π(e)(1-v)N家劣質企業提供擔保,他們承擔的篩選成本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自己的篩選成本Mk(e);另一部分是銀行的沉沒成本H=(1-π(e))vNk(e)。總共為H+Mk(e)=(1-π(e))vNk(e)+π(e)(1-v)Nk(e)。則平均每家企業分擔的成本為:
明顯可以看出,φ>k(e),這些企業分擔篩選成本較多。因此,這些企業的利率加成高于那些被判為優質企業的利率加成。
下面放松前面的假設,進一步研究存在項目不確定風險的時候,銀行的篩選成本與擔保偏好的關系。
假設銀行貸款的基準利率是R,R為1加貸款利率。優質企業和劣質企業進行項目投資,項目成功的概率分別為PH和PL,pH>pL。優質企業項目成功時,劣質企業項目成功時,
假設企業提供的擔保品為C,由于擔保品資產的專用性以及擔保品市場價值的波動,銀行對擔保的評估價值有一個折扣,為λC。為分析方便,假設企業提供的擔保品能夠覆蓋銀行的貸款風險。保證銀行獲得安全收益,
每家企業向銀行申請一單位貸款,銀行的存款利率是固定的i。因此,銀行的預期收益是:
銀行的目標函數是Max∏(e)。假設e∈[0,1],隨著e的增加,π(e)增加,lin[DD(X]e1[DD)]π(e)=1,同理隨著e的增加,k(e)增加,lim[DD(X]e1[DD)]k(e)=∞。
本文沒有進行相關的函數設定,不能解出最優解。但是這不是問題的關鍵,我們直接引入一種機制:假設銀行對提供擔保的企業不篩選,對沒有提供擔保的企業增加篩選強度。銀行進行完篩選活動后,僅會對三部分企業貸款,即優質企業中被銀行判為優質的企業和劣質企業中被銀行判為優質的企業,以及被銀行判為劣質的但是愿意提供擔保的企業??偣驳玫姐y行貸款的企業數是:
這種篩選機制將會降低對優質企業的篩選成本,進而降低銀行對優質企業索要的貸款利率。貸款擔保偏好行為是銀行在有限理性和信息約束下的最優選擇。
通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擔保具有降低銀行篩選成本的作用,銀行通過轉移篩選成本,銀行的收益提高了,被銀行判為優質企業比例也在接近經濟中的現實比例,而且被銀行判為優質的企業的利率加成也進一步降低了。這解釋了為什么擔保貸款的利率高于信用貸款的理由,也解釋了銀行為何偏好發放擔保貸款。
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環境較差、企業投資項目成功率較低,優質企業在經濟中比例較低,銀行的理性選擇就是發放擔保貸款,此時,擔保發揮著降低篩選成本的作用。
二、監督行為與擔保偏好行為
銀行在第二階段對項目進行監督,防止借款人中途改變資金用途的風險。這里的監督活動意指銀行減少企業道德風險的行為。
對于銀行來說,借款人的信息是不完全的和不對稱的,銀行要在與企業的信貸交易過程中扮演監督的角色。銀行承擔了監督的職能,就要付出監督成本。
假設銀行和企業為風險中性,二者在當前階段簽訂一份信貸合約。銀行對企業發放貸款,企業獲得貸款用于投資。企業有兩個投資項目可供選擇:一個是高風險項目H;一個是低風險項目L。信貸合約約定企業只能投資低風險項目L,不能投資高風險項目H。但是,企業獲得貸款后,可能受到利益誘惑,采取機會主義行為,將貸款挪用投資高風險項目。每一個投資項目具有兩種可能的結果;成功時企業投資于低風險和高風險項目的收益分別為yL和yH,項目成功的概率分別為pL和pH;失敗時的收益為0。進一步假定貸款項目具有相同的平均收益T,pLyL=pHyH=T,銀行知道T。[4](439-456)
企業投資項目之間的差異僅僅在于其成功概率和成功收益不同:當p較大時,投資風險較小,但收益y也較??;當p較小時,投資風險較大,但收益y也較大。因此,企業項目投資的成功概率p是代表投資風險的指標,
銀行貸款采取標準債務合約形式:項目成功時還款R,項目失敗時企業無法還本付息。所以企業的期望收益為:πe=p[y-R],銀行貸款的期望收益為:πb=Rp。企業的參與約束為:πe0。當信貸合約中不包含任何激勵措施時,企業投資于低風險項目和高風險項目的期望收益分別為:
當企業項目成功時,銀行經營收益為R;項目失敗時,企業不能還本付息,則銀行收益為0。銀行期望利潤分別為:
。即當企業違約投資于H時,企業的期望收益增加了;但是對于銀行來講,期望收益下降了。因此在不含有任何激勵措施的信貸合約中,銀行由于道德風險的發生不可避免地承擔了一定的信貸風險。[5](21-42)
為了防范這種情況發生,銀行要在信貸交易過程中對企業進行監督,一旦企業違約投資高風險的項目,銀行就中止后續貸款,甚至收回貸款。假設銀行的監督強度為e,監督成本為k(e)。再假設監督強度能夠保證企業低風險項目L,此時銀行的預期收益為:
但是,銀行的這種監督行為一方面要為此付出監督成本:一方面由于受到銀行監督技術和有限理性的約束,監督行為并不一定能夠發現企業的違約行為e。假設銀行監督強度為e,企業投資低風險項目L的概率為p(e),企業投資高風險的項目的概率為1-p(e)。此時,銀行的預期收益為:
銀行能不能找到一種替代機制,節約銀行的監督成本呢?答案是肯定的,這就是擔保機制。
銀行在信貸合約中要求借款企業提供一定的抵押擔保C,當企業在項目失敗不能歸還銀行本息時,銀行可自由處理抵押擔保品。[6](458-472)[7](84-95)設擔保品的變現率為λ。在企業提供擔保品的情況下,企業開展項目L和H的期望收益分別為:
方面,貸款投資的預期收益大于不貸款時的預期收益,企業有積極性申請貸款;另一方面,企業違約時的期望收益小于遵守合約時的期望收益,企業的最優選擇是按照信貸合約進行低風險的項目投資。此時銀行的期望效用函數為:
理性地選擇項目L,銀行獲得的期望效用隨著C的增加而增大,故銀行的最優擔保要求為C的上限。此時銀行的預期收益即為正常預期收益,即: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發現,擔保是防范信貸道德風險發生的有效激勵手段。抵押品有效地弱化了企業的違約風險,對違約的企業的懲罰就是喪失擔保品。銀行則減少了監督的不確定和監督成本。
三、審查成本與抵押偏好行為
在信貸交易的第三個階段,企業項目進入收獲期,銀行要回收貸款。此時,銀行就要面臨部分借款人假裝經營失敗而騙貸,銀行從控制風險的角度必須對借款人實施必要的檢查,通過審查行為發現那些主動違約的企業。下面研究擔保與審查成本之間的關系。
企業若按照信貸合約約定的償還條件向銀行償還了貸款R,此時銀行不進行審查,銀行的非
四、擔保偏好行為評價
上文分析表明擔保機制降低了信貸交易成本:篩選成本、監督成本、審查成本。特別是在經濟轉軌階段,銀企之間信貸交易不確定性較大,銀行更具有發放擔保貸款的偏好。但是,從整個社會來講,擔保貸款降低了銀行在信貸交易過程中創造價值的活動的激勵,銀行大量發放抵押擔保貸款,對借款人篩選和監督的強度就會降低。此外擔保品本身的清算會耗費清算成本。可以預測,在經濟、法律環境較好的情況下,傳統的以擔保貸款的信貸模式將會以授信為主導的信貸模式所取代。
主要參考文獻:
[1] 朱祖寧, 馬衛東-銀行信貸風險管理中的篩選審查與合約設計[J]-上海大學學報,2006(2)
[2]謝進城,張家峰-論抵押擔保在不對稱信息信貸市場中的作用[J]-經濟評論,2003(6)
[3]嚴太華,張 龍,李傳昭-抵押條款在信貸合約中的經濟意義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4(3)
[4]Barro,R-J-,1976,The Loan Market,Collateral,and Rates of Interest [J]-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8.
[5]Berger, A- N- and G- F- Udell,1990-Collateral, Loan Quality, and Bank Risk [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25-
[6]Boot, A- W- A-, Thakor, A- V- and Udell G- F- (1991), Secured Lending and Default Risk: Equilibrium Analysis, Policy Implications and Empirical Results[J]- Economic Journal, 101.
[7]Chan, Y- and G- Kanatas- 1985- Asymmetric Valuation and the Role of Collateral in Loan Agreements[J]-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17.
Commercial Banks’ Preference for Collateral Loan:
Analysis on the Transaction Cost
Yin MengboHe Xiangming2Abstract:The article holds that collateral loan with security can reduce transaction cost and uncertainty. There are two schemes for banks to reduce uncertainty. First, commercial banks get the information of enterprises through screening, monitoring and auditing. Second, relying on collateral, commercial banks can save the costs of those activities. But collateral and screening /monitoring functions are not substitution because screening /monitoring functions are bank's important function, which is the reason why banks exist.
Key words: Preference for Collateral Loan;Transaction Cost;Information;Uncertainty
美國全美創業投資協會定義:創業投資是由職業金融家投入到新興的、具有巨大競爭潛力的企業中的一種權益資本。世界經合組織科技政策委員會在1996年發表的一份題為《創業投資與創新》的研究報告中,對創業投資下定義:創業投資是一種具有發展潛力的新建企業或中小型企業提供股權資本的投資行為。1997年,國家創業投資機制研究課題組(原國家風險投資機制研究課題組)經過反復推敲,將“創業投資”界定為:是指向主要屬于科技型的高成長性創業企業提供股權資本,并為其提供經營管理和咨詢服務,以期在被投資企業發展成熟后,通過股權投資獲取中長期資本增值收益的投資行為。
2創業投資中的風險
創業投資的核心特征是“高風險、高收益”,這些風險分布在與創業投資的各個階段,受創業運作機制等相關因素的影響。
2.1與創投行業運作機制相關的風險
2.1.1政府在創業投資事業中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
創業投資的“高風險、高收益”決定了其是一個經營風險的行業。在行業發展的初期,良好的外部環境特別是政府的規范化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投資中可能遇到的風險,從而促進行業的健康發展。目前我國大力倡導“以創業帶動就業”,鼓勵創業投資行業的發展,但是卻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和規范化的管理辦法。
2.1.2資金嚴重短缺,投資主體單一,抗風險能力低目前我國的創業投資資本主要來源于財政科技撥款和銀行科技開發貸款,投資主體單一,社會化程度不高,導致我國的創投資本增長緩慢。創司在整個創業投資領域勢單力薄,籌集資金的渠道很少,運作效果也欠佳,對于高風險的項目很難把握,往往容易導致運作過程中資金鏈斷鏈,抗風險能力偏低[1]。
2.1.3轉軌中的市場體系不完善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一直不完善,現在又遇到社會轉型期,各種矛盾錯綜復雜,還沒有真正走向商品化和以市場為杠桿,從競爭中求發展的道路。主要表現在:一是技術市場發育滯后,研究者和生產者在商品化轉移方面缺乏競爭,新技術轉變為現實生產力的轉化率不高,技術風險很大。二是產權市場不健全,創業投資賴以生存的基礎,在于是否有完善的風險企業產權或股權轉讓的市場,我國的股票和證券市場尚不成熟,產權流動不暢。三是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存在著較為嚴重的生產要素短缺現象。四是我國的高科技市場長期被外國產品占領,使得本國的創投企業面臨著巨大的技術風險和市場風險[1]。
2.1.4創業投資的法律環境不健全
我國的法律環境還很不完善,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不力,一方面挫傷了高技術創新活動的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另一方面,無疑增加了高科技在商業化過程中的市場運作風險,讓創業投資機構在甄選投資項目的時候,心生憂慮。此外,現行的法律法規很難適應創業投資發展的要求[1]。
2.1.5缺乏高效的信息流網絡
企業無法迅速了解和跟蹤國內外高技術發展狀況和最新動態,造成企業應變能力低,增加了技術風險。
2.1.6創投過程不規范,隨意性大
我國的創業投資機構形式不一,名稱各異,各種管理咨詢公司和投資公司名目繁多,造成行業體系不完善,規范不統一,項目甄選過程不嚴謹,投資后往往很少參與企業的經營管理。
2.2選項過程中的風險
2.2.1主觀因素造成的風險
在選項過程中,可能由于投資者本身的經驗或水平的局限性,或者錯誤判斷該科技成果商品化的可能性,或者沒有對項目的產業化價值和市場價值作系統考慮和量化分析,導致選擇項目失誤[2]。
2.2.2投資對象本身的風險
創業投資最大的投資領域是高新技術產業,高技術本身由于其前期的技術成熟度低,技術上成功的不確定性,產品生產和售后服務的不確定性,技術效果的不確定性,技術壽命的不確定性,產權市場不健全,知識產權保護機制不完善等,而具有很大的風險性。
2.2.3投資者和被投資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導致的風險
創業投資涉及的多數是高科技項目,其中又以小型企業為主,在公開市場上的企業信息很少,并且信息的可靠性很難保證,這就使得投資市場上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比其他市場更加嚴重,創業投資機構面臨“逆向選擇”的可能性增大。
2.3投資過程中的風險
2.3.1種子期的風險
種子期即企業技術發明與醞釀階段,這一階段的風險屬于種子期風險,主要有:高新技術的技術風險,高新技術產品的市場風險,高新技術企業的管理風險。這些風險的不確定性很高,影響因素很復雜,且不易估測。種子期的風險需要創業投資機構擁有完善科學的選項體系,富有技術經驗、市場經驗、財務經驗等方面的專業人才。
2.3.2導入期的風險
導入期又稱創建期,即技術創新和產品試銷階段。在這個階段,開始進行產品的二次開發、市場定位,開始確定企業經營管理的框架,技術風險和資金風險仍然存在,同時市場風險開始顯現。此時,技術風險比種子期大大降低,技術風險主要來自其技術結構缺陷,財務風險在這一階段最為突出,因為這一階段的資金量需求大增,另一方面,雖然商品化導入階段可能會產生經濟效應,,但效益是不確定的。一旦風險投資者發現不可克服的技術風險或者市場風險超出其自身所能接受的程度,就有可能果斷退資[2]。
2.3.3成長期的風險
成長期風險,即技術發展和生產擴大階段,這一階段的風險主要已不是技術風險,如何既保持技術先進又盡享市場成果,成為市場與管理風險的重要來源。此階段,已基本完成產品創新,逐步形成經濟規模,并占有一定的市場,但尚需注入大量資金進行工藝創新、管理創新和開拓市場,建立起完善的營銷網絡、創立品牌,并形成主導型的技術產品。這一階段的技術風險和財務風險已成為次要矛盾,市場風險成為主要矛盾。此階段的技術風險主要是技術替代風險,它會使該產業喪失原有的技術優勢而改變產業的競爭態勢,該階段的市場風險主要來自兩個方面:外部風險,主要是產品能否適應消費者千變萬化的需求的不確定性和國內外同類產品的競爭風險;內部風險,主要是市場營銷策略是否合理和企業的經營能力能否適應市場擴張的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2]。
2.4退出過程中的風險
退出過程中的風險是指創業投資在成熟期時的主要風險。成熟期是指技術已經成熟、產品進入大工業生產階段。隨著各種風險的大幅降低,這一階段是創業投資的收獲季節,也是創業投資退出階段。創業投資能否順利的退出成為最大風險。創業投資撤出的主要方式有首次公開上市(IPO)、兼收并購、股權回購、清算等。若創業資本不能適時、順利的撤離,滯留的資本將使創業投資主體陷入投資的死循環,無法及時獲得投資收益并進行新的投資。
3創業投資的風險對策分析
3.1轉變政府職能,推進創業投資制度創新
3.1.1正確界定政府角色,充分發揮政府間接引導作用
在我國,創業投資一向被認為是政府的事情,國家應該成為創業投資的主體。從世界范圍來看,創業投資離不開政府的支持,但是本質上說應該是一種市場行為,政府在創業投資中的職能范圍應該嚴格限定在扶持和引導方面,而不應該直接投資經營。發達國家政府在創業投資方面主要做以下幾方面的工作:(1)政府補助;(2)稅收優惠;(3)政府擔保[1]。
3.1.2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拓寬創投資本來源渠道
拓寬資金來源,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是發展風險投資的首要條件。在解決風險投資資金短缺難題時,必須廣開投資渠道。結合我國國情來看,我國的創業投資資本來源在政府資金的基礎上,應該充分利用民間資本,吸引民間各類資本積極向風險投資領域,主要包括:(1)個人和家庭的資本;(2)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資本;(3)金融機構及契約性金融組織的資本;(4)國際風險資本[1]。
3.1.3加強法律建設,規范創業投資運作機制
完善關于創業投資基金組織形式、募集方式、投資限制、退出渠道等方面的法律制度。修改《公司法》、《合伙企業法》的相關條例,或者通過特別立法的形式,制定適合創業投資基金組織形式的法律法規。解決個人投資于公司制創業投資企業的雙重征稅問題,改變公司制創業投資公司在吸引社保基金資金方面的不利地位;完善《公司法》、《證券法》等相關法律,為創業投資基金提供暢通的退出渠道。修訂《證券法》,制定與并購和企業回購相關的法律,規范和發展創業投資基金采用并購和股份回購方式回收資本;逐步完善投資企業破產清算的程序,為創業投資基金的清算退出提供法律指導。
3.2創業投資風險的分階段控制
3.2.1選項階段
重點要評估風險。調查并選擇信譽度高、具有權威性的評估專家和中介機構,盡量保證目標項目及企業相關信息充分、及時、準確、有效。
3.2.2投資階段
(1)種子期:針對此時期的技術風險,需要從理論和實踐上反復論證其技術的可行性、先進性和實用性等,掌握該技術最新發展動態,改善R&D條件。
(2)導入期:針對存在的財務風險,需要投資主體組成辛迪加方式聯合出資;針對本時期技術風險,通過大量實驗排除風險;針對市場風險,需要通過產品試銷檢驗市場的容量和潛力。
(3)成長期:重點在于市場風險,需要積極開拓市場,進一步細分市場,增加營銷投入,完善銷售網絡,擴大市場占有率。
3.2.3退出階段
重點評估風險(退出方式及時間選擇)。需要實施投資過程的動態評估;將受資企業分為三類:成功、一般、失敗。對于成功的企業,要加快培育輔導,盡早公開上市,以獲得最大利潤并及時退出;對于一般的企業,要保持穩定發展,通過并購、次級轉讓等方式退出;對于失敗的企業,要及早提出預警,協助其改變經營方向或選擇破產,以將損失降到最低程度。
3.3創業投資風險的系統管理方案
3.3.1集合出資,實現風險共擔
創業投資主體一般分為:長期性基金(如養老金、保險金)、風險投資公司、非銀行金融機構、商業銀行、大企業及富裕家庭和個人等創業資本提供者。由確定或不確定的多數投資者進行“集合出資”,能夠較好地保證創業企業適時、足額的資金需求,同時能共同分擔成本和風險,還能夠在創業公司的未來上市方面提供多方協助。
3.3.2進行分階段投資
創業投資主體根據企業發展狀況,將資金進行分階段投入。其最初投資額比較少,隨著企業逐步走上正軌,創業資本再不斷跟進,一旦發現問題,立即中止投資嗎,通過這種策略把風險降至最低。
3.3.3實施動態評估機制
要使創業資本低風險運作,實施動態評估機制是其根本保證。投資前,能否從大量項目中篩選出,并對其進行全方位科學評估,是進行創業投資風險管理的首要環節。它包括產品技術評估、經營計劃評估、市場營銷評估、財務及投資報酬預測等。投資后,按照風險管理的要求,實施分段、分期的動態評估,以確定下一步是繼續追加投資還是中止或退出投資。
3.3.4適度集中產業領域
今天的專業化分工越來越細,任何單個的創業投資機構都不可能涉及所有領域,只能選擇優質,相對熟悉的投資領域進行投資。這樣利于:一,在自己熟悉的專業投資領域,對項目的技術、產品和市場的價值有較強的洞察力,能夠更準確地把握投資的方向和動機;二,在熟悉的領域進行投資可以大大降低投資活動中的交易成本和風險。
3.3.5對項目投向的組合管理
創業投資主體可以對不同階段的多個企業進行組合投資以分散和降低總體投資風險。為避免對一個企業投入過多精力,更好地把握創業投資機構的戰略發展,同時為了發揮其他股東特別是創業企業的積極性,創業投資機構主體一般不單獨控股,通常只占被投資企業全部股權的10%~30%。
3.3.6財務風險的管理
資金的風險貫穿創業投資的全過程,一般可以采取以下3種策略來降低財務風險:盡量投資多個企業資金需求的不同階段,以免造成由于資源配置的不合理帶來的資金周轉困難或資金的無謂閑置;在項目的組合上,將項目的投入和退出時間盡量錯開,以方便資金的流動運作;在整個的資金運用中單獨劃出一塊進行短期資金運作,在保持適度流動的同時,可獲得一定的收益。
3.3.7進行創業投資的風險轉移
風險轉移是指風險承擔者通過經濟和技術手段將風險轉移,它分為保險轉移和非保險轉移兩種。保險轉移是指創業投資主體通過向保險公司投保,將風險部分地轉移給保險公司來承擔。非保險轉移指創業投資主體利用其他途徑將風險轉移,如合同擔保等。
3.4強化投資后的管理
3.4.1建立風險控制體系
風險投資家對風險企業的監管與控制主要分為事前風險評估、制定風險管理決策方案、監管跟蹤與事后風險評估。
3.4.2構建投資后的約束機制
約束機制是通過對被投資企業經營管理的監控使管理層盡力去增加企業價值,從而使投資者的期望收益得以實現。
3.4.3完善投資后的激勵機制
對投資后的管理,一方面要采取科學的約束機制,另一方面也要實施積極的激勵機制,即通過激勵安排來激勵管理層為投資者利益最大化或企業價值最大化而努力,防止犧牲投資者利益來謀求個人利益或管理集團利益。
3.4.4做好投資后的管理服務
風險公司除了參與企業重大問題的決策外,主要還要提供各種管理服務。在企業發展的前期,幫助企業挑選高級管理人員,主要是參與面試并提供參考意見,在資金的籌集及配套使用方面提供咨詢服務。在企業發展后期,風險投資公司所擁有的關系網絡有助于風險企業尋求專業服務。當企業再發展資金缺乏時,風險投資專家會考慮再投資或幫助企業尋找一個相關的投資伙伴[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