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課堂教學教學實錄

課堂教學教學實錄

時間:2023-06-02 09:21:3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課堂教學教學實錄,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生:高興。(鼓掌)

師:大家是否還記得王安石描寫江南春色的千古名句?

生:記得,(興奮)齊誦“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師:一個“綠”字,寫活了春到江南綠滿江南的綺麗景象?,F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雖然在秋天到江南,也描繪了一幅“奇異的醉人的”綠的圖畫,令人陶醉。今天,咱們就一塊去領略一番。

現在,請同學們在預習的基礎上再瀏覽課文,從中找出一個最能概括全文內容,表現作者感情的句子。

生甲:我第二次到仙巖的時候,我驚詫于梅雨潭的綠了。

生乙:我第二次到仙巖的時候,我不禁驚詫于梅雨潭的綠了。

師:由此可見,梅雨潭的綠是課文描寫的重點。那么,究竟梅雨潭怎樣的綠使作者感到“驚詫”呢?請你從第三段中找出兩個詞加以說明。

生:(瀏覽課文后)奇異、醉人。

師:“奇異”和“醉人”正是文章內容的重心,可是,你看,作者在描寫梅雨潭的綠之前還寫了什么?請你快速閱讀課文的第二自然段。

生:梅雨瀑。

師:既然主要寫潭水的“奇異”“醉人”,那么,為什么還要寫梅雨瀑呢?請你再一次瀏覽第二自然段,抓住其中的關鍵語句作答。

生:(瀏覽課文后答)“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一句,交代了梅雨潭名字的由來。

師:其實,不光交代了名字的由來,作者也描繪了瀑布的美,請大家朗讀“那瀑布從上面沖下”到“微雨似的紛紛落著”。

生:朗讀課文。

師:梅雨瀑雖然沒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壯觀,卻如小家碧玉般的可愛,可人。由此看來,作者寫梅雨瀑還有另外一個目的,請你從第三段的前半部分找出一個句子來說明。

生:瀑布在襟袖之間,但我的心中已經沒有瀑布了……

師:為什么找這一句?

生:以瀑布的美襯托潭的美。瀑美,令人詫異;潭美,更令人驚詫,突出綠的“奇異”“醉人”。(鼓掌)

師:這位同學的概括很準確,表達很精練。這樣,我們把這篇課文的中心和思路濃縮成一個句子,那就是……?

生:我驚詫于梅雨瀑下梅雨潭的“奇異”“醉人”的綠了。

師:現在,我們來看看作者是怎樣對“奇異”“醉人”的綠展開描寫的。請同學們朗讀第三自然段的開頭到“但你卻看不透她”,要求邊讀邊劃出以下詞句:

1.從亭邊下到潭邊,使用了哪些精彩的動詞?

2.從整體上描寫潭水的一個句子。

3.具體描繪水波、水色、水質的比喻句。

生:讀,劃。

師:好,哪位同學來回答第一個問題?

生甲:“招引”、“追捉”、“揪”、“攀”。

生乙:還有“探身”和“鞠躬”。

師:我們把“招引”“追捉”換成“吸引”“追逐”,好不好?

生(又是剛才的那位同學):不好?!罢幸蔽覀?,“追逐”她,都把潭水擬人化了,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真的像一位十二三歲的小姑娘,令人喜愛;“吸引”而不招手;“追逐”而不“捉”,缺少靈氣。(掌聲如潮)

師:這位同學的語言真是很精彩,讓我們再次為他鼓掌。好了,這開頭幾句的內容,可以用一個字來概括,“追”。那后邊的幾個動詞表現了作者當時怎樣的情態?

生:作者小心翼翼地探尋綠,急切見到的渴望之情溢于言外。

師:從整體上描繪潭水的一句是……?

生:仿佛一張極大極大的荷葉鋪著,滿是奇異的綠呀。

師:很準確。作者初到潭邊有什么感受?

生甲:我的心隨潭水的綠而搖蕩。

生乙:“我想張開雙臂抱住她……”

師:為什么說是“妄想”?“遠”作何解?

生:幽深。

師:理解準確。我們看第三個問題,老師提示,大家齊讀。

生:齊讀“她松松的皺纈著……她滑滑的明亮著……她又不雜些兒塵滓……”

師:現在,把書合上。看著屏幕上的提示,老師說本體,同學們說喻體,能說準嗎?

投影:她松松的皺纈著,……

她滑滑的明亮著,……

她又不雜些兒塵滓,……

師:(師生齊誦后)你能把這幾句背下來嗎?看誰背得快!

生:大聲誦讀(情緒激昂)

師:誰來試試?

生:(爭先恐后)

師:咱們一塊再齊背一遍。

師:現在請大家根據本體和喻體的相似點,想象一下,說說潭水的綠具體美在哪些方面?請注意打比方的三個角度。

生:輕柔、明亮、柔嫩、溫潤、清純。

師:后兩個方面概括得好,第一個方面不夠味,為什么呢?因為,一個好的比喻句不僅能繪其形,還要能傳其神,一兩個詞語可能概括不盡比喻句描繪出來的事物的神韻,這就需要我們從句外去體味。作者為什么不說“像少女的裙幅”呢?

多媒體放映:一、《小城舊事》中英子在皇城根跑跳的畫面。

二、《茜茜公主》中,女主人公身穿深綠色長裙靜坐的畫面。

師:請大家把和少女的性格氣質比較一下,然后用“少女…………”的對句回答,說說她們的不同。

生甲:少女天真活潑,溫柔沉靜

生乙:少女的裙子短,的裙幅長,所以要“拖”。

……

師:大家的想象很豐富,由此可見“像拖著的裙幅”一句,除了描繪了潭水波紋“輕柔”的形態之外,還蘊涵著一種特有的豐腴醇厚的神韻,甚至可以說,這“汪汪一碧”的“滿是奇異的綠”的梅雨潭,幽深的仿佛就是溫柔嫻靜的那雙含情脈脈的眼睛。

師:現在,大家根據自己的理解,再加入一些想象,我們一起再次領悟朱自清先生曼妙飄逸的文筆和細膩溫婉的情懷。

師生共同低聲悟讀這一精彩的文段。

師:此時,作者已沉醉在眼前“綠”的美色中了?,F在請大家默讀“我曾見過北京什剎海拂地的綠楊”到段尾,思考并討論:(投影)

1.作者由梅雨潭的綠產生了哪些豐富的聯想?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2.“奇異”“醉人”的綠引發了作者哪些神奇的遐想?具體表現為哪些可愛的形象?

3.找出具有強烈感彩的句子,結合上下文人稱的變化,談談作者的感情是怎樣發展的?

生:默讀課文后,分組討論,準備發言。

師:好了,第一個問題,誰先說?

生:聯想到北京的綠楊,杭州的綠壁,西湖的波,秦淮河的波。目的是要表現梅雨潭的“綠”濃淡相宜,明暗適度,恰到好處。(掌聲)

師:這使我們不由想起了蘇軾描寫西湖的詩,是哪一首?名句是什么?一起說。

生: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齊誦“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師:西湖如西施般美,可是比起梅雨潭來卻遜色不少,這種寫法叫……?

生:襯托,以美襯美。

師:第二個問題。

生:可愛的形象有、盲妹、小姑娘。

師:作者對這個“十二三歲的小姑娘”特別鐘愛,是怎樣描寫的?看哪位同學讀得好?自己先準備一下。

生:讀“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著你,撫摩著你,如同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著她了。我送你一個名字,我從此叫你“女兒綠”,好么?”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反復誦讀,從語氣、感情、節奏等方面不斷加以矯正。

師:作者為什么這么鐘愛這位十二三歲如女兒般的小姑娘呢?

生:因為小姑娘的身上凝聚了“綠”所蘊含的青春與活力。

師:是的,“十二三歲的小姑娘”這一藝術形象,已經不再是單純的人物形象,而是綠的精靈,美的化身,是美神!

生:齊讀“那醉人的綠呀!……好么?”

師:第三個問題呢?請注意一個關鍵句。

生:人稱的變化是由“她”到“你”,感情的發展是由“贊嘆”到“摯愛”。關鍵句子是:“可愛的,我將什么比擬你呢?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

師:這位同學能抓住上下文的聯系,仔細揣摩,表達也非常簡潔,讓我們為她鼓掌。(掌聲)現在我們再看開頭句,能否將“驚詫”換成“驚訝”?

生:不能換,“驚訝”太輕了。

師:此時單是“驚詫”也輕了,而是……?

生:不禁驚詫!

師:這里“不禁驚詫”的內容恐怕已不再只是綠的色彩、綠的情狀了,而是一種只可意會的東西……?

生:是綠的神韻,即青春的活力,蓬勃的生機。

師:板書學生的話:“青春的活力,蓬勃的生機?!?/p>

師:請同學們隨著音樂的旋律,跟著錄音,輕聲地誦讀課文,回味作者的溫情和優美的語言。

生:聽音樂,跟讀,品味。

第2篇

生:小球被桌面反彈改變了其運動方向。

師:沿直線運動的小球遇到桌面后發生了反彈改變了運動方向。(同時給出PPT2) 那么沿直線傳播光遇到物體表面后又會怎么樣呢?

生:猜測。

師:老師手里拿著一個激光筆打開開關把一束激光射向桌面上的一平面鏡,同時用白板承接。同學們你們看到了什么?

生:一個小紅點。

師:怎么產生的?

生:光射到平面鏡上發生了發生改變了傳播方向。

師:光射到物體表面上時會被反射改變傳播方向。我們把這種現象叫做光的反射現象。今天我們就來學習 光的反射。(板書課題,同時給出PPT3、4、5)

師:那么各反射時遵循什么規律呢?也就是說反射光將沿什么方向射出?反射光與入射光有什么樣的位置關系呢?(再次演示:把一束激光射向桌面上的一平面鏡,同時用白板承接)。同學們你們看到光的路徑了嗎?

生:沒有。

師:有什么辦法顯示光的路徑嗎?(學生思考,同時給出PPT6)

生:用水霧、煙霧。

師:大自然是我們最好的老師。請同學們注意觀察當入射光變換方向、方位時反射光將如何變化。猜測反射光與入射光有什么關系?(叫一同學用噴壺噴水霧,老師用激光筆打出一束 激光并變換方向和方位)

生:入射光入射角度變化時反射光入射角度也發生變化。入射光方位變化時反射光方位也發生變化。

師:那我們應該探究它們的什么關系呢?

生:角的關系、和面的關系。

師:下面我們師生一起來探究“面”的關系。剛才我們用水霧顯示光的路徑,老師還能用棉線顯示光的路徑。(鐵架臺夾著一只帶有棉線的激光筆打開開關清楚的觀察到入射光,用透明膠帶在入射點處將棉線粘在平面鏡上,利用另個鐵架臺找到反射光,并固定棉線可清楚的觀察到入射光。整套實驗裝置放在轉盤上,老師轉動裝盤并讓學生注意觀察)同學們你們觀察到了什么?

生:入射光和反射光。

師:再注意觀察。

生:入射光和反射光相交于一點。

師:我們把這一點叫入射點,數學知識告訴我們兩直線相交在同一平面。由此我們得到了什么?

生:反射光和入射光在同一平面上。

師:同學們請大家再注意觀察:反射光和入射光所同的平面與反射面有什么位置關系?(同時緩慢轉動轉盤,讓學生觀察)

生:垂直。

師:通過以上探究我們知道了反射光和入射光在同一平面上。而它們所在的平面與鏡面垂直。,下面我們要探究“角”的關系。(在黑板上畫出一條入射光和反射面)同學們請看:入射光和平面鏡有幾個夾角?

生:兩個。

師:如何用唯一角描述入射光的方向?

生:過入射點畫垂直于鏡面的輔助線。

師:我們同學太聰明了,我們做的這條輔助線叫法線,用ON表示。這樣我們把入射光和法線的夾角叫入射角,反射光和法線的夾角叫反射角。我們知道了反射光和入射光在同一平面上,這個面又與鏡面垂直,由此我們推知:反射光、入射光、和法線的關系?

生:反射光、入射光、和法線在平面上。

師:為了探究反射角和入射角的關系,老師給大家提供了如下的實驗器材:(利用PPT8、9)介紹實驗器材:引導學生觀察裝置特點。反射點在箱子底的正中央,兩邊小孔等高切與反射點共面。請同學們點燃蚊香,蓋上蓋板。進行實驗。

生:小組合作進行實驗。

師:巡視指導。

師;那個小組先來給大家匯報一下你們組的探究結果?

生:我們第二組先說:我們探究的結果是:反射角和入射角相等。我們在探究過程中發現入射光在26厘米小孔入射,反射光在共面的26厘米小孔射出,入射光在22厘米小孔入射,反射光在共面的22厘米小孔射出,入射光在18厘米小孔入射,反射光在共面的18厘米小孔射出,我們組在紙上繪制了26厘米、22厘米、18厘米的三次光路圖,用量角器量出三次的反射角和入射角都相等。

師:第二組同學組用描點法繪制了光路圖,用量角的方法得到:反射角和入射角相等。他們非常聰明也表現出嚴謹的科學素養。其他組的同學你們探究的結果呢?

生:我們第一組的結果也是:反射角和入射角相等,我們的依據是繪制了光路圖發現是軸對稱,對折后反射光和入射光重合。

師:你們太聰明了!方法非常巧妙。

生:我們組的依據是利用三角形全等證的:反射角和入射角相等。

師;你們也非常棒:能把數學知識應用到物理探究中。請大家繼續探究看還有什么新發現?

生:光路可逆,垂直入射原路反回。

師:(要求學生熄滅蚊香)以上我們探究了光的反色規律,下面誰來為大家總結一下?

生; 反射光、入射光、和法線在平面上; 反射角和入射角相等。

師:我們同學還發現反射光路是軸對稱,想想看反射光、入射光、和法線還有什么樣的位置關系?

生:反射光和入射光反居法線的兩側。

師:(打出PPT11、12)。我們把這個規律叫做光的反射定律。我們知道了光的反射定律我們就可以確定反射光的位置,(叫一名學生上黑板完成黑板上的光路,其他學生在下面練習)。

師:請同學們注意觀看畫面(打出PPT13)看到了什么?

生:2008北京奧運會吉祥物福娃,還有溫洛克。

師:溫洛克是誰?用我們物理類比的方法猜猜看。

生:2012倫敦奧運會吉祥物。

師:同學們注意(老師拿一塊平面鏡放在畫面前)

生:溫洛克不見了。

師:哪去了?

生:(找)在屋頂。

師:讓幾個學生上黑板觸摸投影幕布和鏡面說出感受。

生:幕布凹凸不平,鏡面非常光滑。

師:(拿去平面鏡,畫面還原,)這是為什么?這里有奧秘。讓我們一起來揭秘。請大家完成下面兩個光路(打出PPT14、)講解鏡面反射和漫反射。

生:完成光路圖(兩條平行光入射到光滑表面和粗糙表面)

師:(打出PPT15、16)講解鏡面反射和漫反射。并用受電筒照射到平面鏡和白紙上讓學生感受兩種反射。同學們我們生活中那些反射是鏡面反射?那些反射是漫反射呢?和生活中的應用。

生:舉例。

師:(PPT17)講述光污染。(PPT18、19)進行知識拓展)由打傘到利用反射給地球降溫,激動地告訴同學:生活是我們最深刻的實驗,科技創新就在我們身邊。同學們今天我們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都掌握了那些知識呢?

生:光的反射現象、光的反射定律、兩種反射現象。

師:還有嗎?

生:知道了怎樣去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師:總結一下:我們這節課有幾種辦法顯示了光的路徑?

生:水霧、煙霧、棉線、描點。

師:你還有什么體驗嗎?

生:要怎樣觀察、知道了探究中相互合作的重要性。還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因為??萍紕撔戮驮谖覀兩磉?。

師:同學們總結的真好,現在各小組查看一下桌上的實驗器材,還有那一個器材沒有用?

生:彈力小球。

師:同學們我們知道:彈力小球與到物體表面也會反彈改變運動方向,在打籃球、玩臺球時我們也有這種體驗,那么彈力小球反彈時是否也遵循“光的反射定律”呢?老師送給每組一個彈力小球,希望大家下去設計實驗繼續探究。

師:同學們今天的表現都非常優秀:每個小組的同學都能勤于動手、仔細觀察、認真思考、這種好的學習習慣在以后的學習在希望大家繼續保持、發揚下去。下面老師給大家準備了一段視頻請大家輕松一下:(視頻:加菲貓照鏡子)

生:激動的、好奇的觀看。

師:加菲貓照為什么那么驚奇?

生:它看到了一個了和自己一樣的加菲貓。

第3篇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理》八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一節“光的傳播”。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聯系實際提出問題,激發興趣,引起注意。)

(播放動畫:一人走進一間漆黑的屋子,接著把燈打開,緊接著又進來一人將他的眼睛蒙上。)

師:如果在伸手不見五指的夜晚,我們能看見物體嗎?為什么?

生:不能看見物體,因為夜晚沒有光,我們什么也看不見。

師:站在明亮的屋子里,將眼睛蒙上,你能看見物體嗎?為什么?

生:仍然什么也看不見,因為將眼睛蒙上就是看不見物體。

(其他同學在思考,教師用鼓勵的眼神望著同學。)

師:想一想,誰能進一步解釋一下?

生:是不是沒有光線進入我們的眼睛里?

(同學們露出茅塞頓開的神色,教師露出滿意的微笑,點點頭。)

師:他說的對不對?

生齊答:對。

師:實際上我們的周圍就是一個充滿五顏六色的光的世界,陽光使我們的世界絢麗多彩,光使我們的生活五彩繽紛。同學們一定都想知道光的奧秘吧!從本章開始,老師和同學們一起走進光的世界。

二、教學目標(投影顯示)

1.知道什么是光源。

2.知道光在同一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并能用來解釋簡單的現象。

3.知道光線是表示光的傳播方向的直線。

4.知道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

三、預習指導(投影顯示預習內容)

1.________________叫光源。光源可分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2.光在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__傳播的。

3.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光線。

4.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是________________。

5.解釋影子、日食、月食的形成原因。

(通過圖片的直觀展示,說明光對人類生活和生產的重要性,對學生進行勞動創造人類文明的思想教育。)

師:同學們閱讀課文并完成預習題,有問題請在書中作出標記。遇到問題同學們可以一起討論。

(此時教師全場巡視,檢查同學們的完成情況,將具體的問題記錄下來。)

師:通過預習,同學們知道了哪些有關光的知識?

生:我們把能發光的物體叫做光源。

生:太陽、閃電、電燈、蠟燭、螢火蟲……可以叫光源。

生:霓虹燈、篝火、手電筒、火把……也可以叫光源。

生:光源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自然光源,一種是人造光源。

師:很好,可是,光是如何傳播的呢?

生:小學自然常識中曾經學過──光是沿直線傳播的。

師:在生活中,你們見過光是沿直線傳播的嗎?能否舉例說明?

生:見過,比如電影放映機射向銀幕的光是直的……

生:在有霧的天氣里,可以看到從汽車頭射出的光束是直的……

生:現在有的建筑物上打的光束也可以說明光是沿直線傳播的。

師:既然光是沿直線傳播的,我們怎樣才能形象地表示光的傳播呢?

生:用光線──表示光的傳播方向的帶箭頭的直線。

師:誰能上來示范畫光線?

(生舉手示意,生在黑板正確畫出點光源發出的光線,師微笑著點頭表示肯定。)

師:同學們注意,光是真實存在的,光線是人們用來表示光的傳播路線的一種方法。因此畫光線時必須用箭頭標明光的傳播方向。

生:太陽發出的光也可以這樣畫嗎?

師:太陽離我們很遠,它發出的光可看成是平行光線;手電筒、探照燈射出的光線也可看成是平行光線。

(教師示范畫出平行光線)

生:光在哪里是沿直線傳播的?

生:光是否總是沿直線傳播呢?

生:光沿直線傳播需要什么條件?

師:好,接下來我們就來研究這些問題。物理是一門以觀察、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同學們就要注意觀察、實驗,深入探討、自主探索和總結物理規律。要想確切了解光的直線傳播規律,同學們必須自己去探究。

(各組學生選用已準備好的小激光、水、玻璃、蠟燭、手電筒、帶孔的紙板、三球儀等器材進行實驗。各組選擇的不同,實驗的步驟不同,探究的問題不同,遇到的問題也不同,氣氛異常活躍。此時教師要適當地向學生指導和點撥。)

(教師把小組實驗中探究的共同問題投影在屏幕上)

師:通過實驗,請同學們談談自己的觀點。

生1:光可以在空氣、水、玻璃等介質中傳播。

生2:光在這些介質中都是沿直線傳播。

生3:光在透明的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

生4:這說明光總是沿直線傳播的。

師:還有其他觀點嗎?

生5:光必須在同種介質中才沿直線傳播。

師:(質疑)光在同種介質一定沿直線傳播嗎?

(同學們顯示出疑惑、求知的神態。)

四、教師點撥

師:我們生活在地球上,它周圍的大氣并不均勻,請看從大氣層外射向地面的陽光還是沿直線傳播的嗎?(利用微機動畫演示早晨太陽光線的偏轉)

生1:通過動畫演示,我看到光在疏密不均勻的空氣中,不能沿直線傳播。

生2:早晨,當太陽在地平線以下時,我們就看見了它。

生3:這是因為不均勻的大氣使光線變彎了。

生4:光在同種介質中沿直線傳播是有條件的。

生5:光沿直線傳播的條件是──在同種且均勻的介質中。

生6:應該說,光在同一種均勻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

師:同學們分析總結得很好,光在同一種均勻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這就是光的直線傳播規律。你們是不是對光的直線傳播有了新的理解?

全體生:是。

師:請同學們在書中“光在同一種均勻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下面用紅色鉛筆畫線引起注意,并且在“同一種均勻介質”下畫重點符號。

(教師微笑點頭,師生鼓掌,教學難點突破,目標達到。)

(播放雷鳴閃電動畫)

師:打雷時閃電和雷聲實際是同時發生的,我們先聽到雷聲還是先看到閃電?

生:先看到閃電。

師:(質疑)這說明了什么?

生:光的傳播速度比聲音的傳播速度快得多。

生:光的速度到底有多大呢?

師:(釋疑)光的傳播速度很大,測定光的傳播速度是非常困難的。第一個測量光速的科學家是伽利略,但遺憾的是他失敗了。后來經過幾代科學家的不懈努力,測出的結果一次比一次精確,現在公認光在真空的傳播速度是3×108m/s。

生:這3×108m/s的速度能有多大呢?

師:光在1秒內傳播的距離相當于繞地球7周半;光從月球傳播到地球只需1.3秒。

五、探究訓練

(發掘生活中的問題和現象,啟發學生思維,在變化的情境中,激發學生去探索。用科學知識解釋實際生活中的現象。)

師:(演示手影)請看,這是生活中常見的一種光學現象,誰能用今天所學的知識來解釋一下?

(學生討論后得出結論)

生:光在均勻介質沿直線傳播過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體,在物體后面光不能達到的區域便形成了影子。

師:同學們都在路燈下走過,(動畫演示一個人在路燈下走過時的情形)請大家仔細觀察,這里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看誰能發現。

生:人的影子會發生長短變化。

師:誰能用學過的知識解釋,為什么人的影子會發生長短變化呢?(學生回答,老師鼓勵,微機輔助演示釋疑。)

師:能否根據影子的形成,說明汽車的前燈為什么安裝在車的下部?

(提示:夜間行車,燈光照射的路面一片光亮,表明路面是平坦的;如果有黑影,說明路面是坎坷不平的。)

生:(釋疑)由作圖可知,對于同樣高的障礙物,如果光線從較高的地方射向障礙物,其影子比較短;光線從較低的地方射向障礙物,其影子長一些,這樣有助于司機看清前面路面的凹凸情況,所以汽車的前燈要安裝在車頭的下部。

師:回答得非常好!老師還知道同學們最愛看動畫片,請看《寶蓮燈》片段中發生了什么自然現象。(播放)

生:月食。

師:(質疑)你相信月亮確實被天狗吃了嗎?用微機動畫模擬演示日食、月食的成因。

(學生討論、交流后回答。)

生1:月球運行到地球與太陽中間并成一直線時,太陽的光被月亮擋住,地球表面上某些地區短時間看不到太陽就出現日食。

生2:地球運行到月球與太陽的中間并成一直線時,太陽光被地球擋住,不能射到月球上,月球上出現陰影,就是月食。

師:光的直線傳播在實際生活中還有什么應用?誰能再舉例說明?

生:檢查排直隊,打靶瞄準時。

生:什么是激光準直?

(教師用微機模擬利用激光準直來鑿隧道,并演示掘進機在激光束的引導下工作。)

師:激光的方向性好,而亮度隨距離增大而減弱得小。因此,用它能保證掘進方向不變。

生:小孔成像是怎么回事?能利用這節的知識解釋嗎?

師:你提的問題很好!請同學們觀看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科學家墨翟的介紹,并欣賞小孔成像的動畫演示。

師:(啟發)通過圖片介紹和動畫演示,你了解到了什么?

生:我們知道墨翟是世界上第一個論述光的直線傳播規律,并最早進行小孔成像實驗的科學家。

師:(引申)同學們在明確小孔成像的特點和原理后,還可用白熾燈和不透光的紙觀察燈絲的像,根據小孔成像制作針孔照相機,這個“小實驗”及“小制作”留給大家去研究。

六、總結點撥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同學們都學到了哪些知識?

生:能夠發光的物體叫光源。光源可分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生:光在同一種均勻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

生:光線:表示光的傳播方向的帶箭頭的直線。────

生:用光的直線傳播解釋光現象: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小孔成像。

生: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是300000000m/s。

第4篇

1.學習觀察情境。

2.說出自己的見聞。

3.學會傾聽,并學習辨別同學說的話。

4.明白做事不能只是紙上談兵,要親自動手試一試。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細心觀察的能力。

教學難點:

辨別同學說的話。

教學過程:

一、情景鋪墊,引導復述

師:同學們,上學期我們學習了《躲雨》這篇寓言故事,內容你們還記得嗎?

(生:記得)

師講述故事:有三只猴子耐不住林中的寂寞,相約下山一游。大概是貪戀于田野的景色,竟忘了時間,已到黃昏,天陰沉沉的,就要下雨了。恰巧,路旁有一座看護樹林人的小木屋,三個猴子便決定進去躲雨。

誰還記得第一只猴子是怎么做的?(生:第一只猴子說:“別急,別急,我去看看?!彼w快地跑到門口,一看門是關著的,它心里特別失望,轉身對兩個伙伴說:“唉,倒霉!這門是關著的?!保?/p>

第二只猴子又是怎么做的呢?(生:第二只猴子聽第一只猴子說完,它說:“唉,還是我來看看吧!”它急忙繞小屋轉了一圈,然后垂頭喪氣地告訴大家:“窗子也都關著呢,進不去?!保?/p>

第三只猴子呢?(生:第三只猴子一聽著急了,它喊道:“別浪費時間了,我們快來想想辦法吧!”)

然后怎么樣了?(生:于是,三只猴子圍成一團,冒雨商量進屋的辦法。它們想:如果墻有個洞就好了,那就可以進屋避雨了;又想如果找到屋子的主人就好了,可以開門讓他們進屋避雨,他們想來想去,卻沒有一個有用的辦法。最后,它們都認為這木屋是根本不能進了,只有冒雨回到樹林中去了。正當它們要走的時候,一陣風把門吹開了)呀,原來門沒鎖呀?那猴子為什么沒找到進屋的辦法呢?

生1:花那么大的勁兒去開會研究,還真不如動手推一推呢。

生2:做什么事,不能光想,要親自動手試一試才行。

生3:做事只看和想不行,要動手做一做,試一試。

生4:猴子太笨了,都不知道用手推一下門。

師:同學們對這件事認識的可真深刻??!既然大家這么聰明,我就想請你們幫我解決一個問題。

二、再現情景,引導表述

情景設置:(老師拿出一個空空的小桶,把手伸進桶里,再把桶倒過來甩兩下)

師:我在干什么?我這樣做是想告訴你們什么?

生:這是一個空桶。

(再捧出一個大的桶,用手在水面上撩起水。或稍擠一下,讓水溢出來。)

師:剛才老師又做什么了?你看出這是一個什么桶?

生:裝滿水的桶。

師:觀察的可真仔細。同學們,你們同意他的說法嗎?

生1:同意

師:那現在問題來了,我想把大桶里的水,倒到小桶里,小桶能裝下嗎?誰來告訴我答案?

生1:小桶那么小,大桶那么大,我覺得根本就裝不下。

生2:也有可能。

師:那同意能裝下的請舉手。你們有改變自己看法的嗎?其實剛才有個秘密我沒說,我的這個桶有點問題。站著的同學有什么話說嗎?

生:我感覺我被騙了。

生:我也想改變主意。

師:那這樣吧,想改變主意的同學請坐下。現在場上的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能裝下的變多了,裝不下的變少了)現在還有改變主意的嗎?你是站著的,那就是認為裝不下,能用你的理由說服我和對方嗎?

生:裝水的桶粗,空的桶細,我覺得空桶裝不下那些水。

師:你是坐著的,認為能裝下,那你能用你的理由說服我和對方嗎?

生:我覺得空的桶高,裝水的桶矮,所以能裝下。

師:兩方都說了自己的理由,現在有改變主意的嗎?唉,誰也勸不了誰,這可怎么辦呢?要不開會研究一個方案出來吧?

生:動手試一試(動手把水倒到空桶里,還剩下一些水)

師:水沒裝下,對不起坐著的同學,猜了這么久也沒猜對?,F在我宣布站著的同學猜對了結果,可以坐下了。我們大家前面做了很多的猜想,看起來就像是那三只小猴子一樣,猜來猜去呀,還有很多的同學猜錯了。

三、多向互動,延伸表述

師:現在我想采訪幾個同學。這個結果和你們想象的一樣嗎?

生1:不一樣。

師:你當時怎么想的?

生1:空桶那么細,而裝水的桶那么粗一定裝不下的。

生2:我和他的觀點是一樣的。

師:想終究是想,這個結果和你想的背道而馳了,看來說的、猜的、想的都不如(動手做)。那你現在想說點什么嗎?

生2:不管做什么事,都不能只是想,還要動手試一試。

師:剛才的結果和你想的一樣嗎?你怎么想的這么準呢?

生:我和他想的是一樣的。

師:有沒有猜的成分在里面?

生:有

師:這也挺懸啊,以后可得做點有把握的事啊,想說點什么嗎?

生:以后堅決不亂猜,要做有把握的事,有些事情一定要動手試一試才行。

師:今天我們大家懂得了凡事要動手試一試的道理,那么今天的收獲可能會讓你一生受用?,F在就請大家把你心里的想法寫下來。你可以寫你的收獲,也可以寫你這節課經歷的事。

師:現在已經有一部分同學寫完了,現在請你給小組內的同學讀一讀你的作文,請組內的同學給你一些建議,好好修改自己的作文。

第5篇

師:同學們我們又見面了,俗話說:“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成朋友。”今天,我們將共同度過一堂生動、有趣的語文課。

導入:

師:看!老師給你帶來了好多神話故事呢。出示夸父追日圖、后羿射日圖、嫦娥奔月圖、開天辟地圖。一幅畫一個美麗的神話故事。老師呀,還有一幅美麗的圖畫。請看:(出示女媧補天圖)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第31課《女媧補天》(板書課題,生書空,齊讀課題)

生:31 女媧補天

師:讀了課題,你想提出哪些問題?

生:為什么補?怎么補?……

師總結:同學們的問題很有研究價值,相信在接下來的學習中這些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整體感知:

課前讀了幾遍課文?用手告訴老師(你真棒!不過讀得少的也別灰心,相信在接下來的學習中認真讀,積極思考,也能趕上?。?/p>

師:課文主要講了什么,誰來試試?

生:課文主要講的是古時候女媧為了拯救處于水深火熱中的人們,冒著生命危險補天的故事。

師:女媧怎樣補天?為了補天她先做了什么又做了什么?

生:先找石又煉石。

師:女媧是怎樣找石、煉石的?

師出示自學提示:默讀課文3―4自然段,邊讀邊畫出相關語句和感受深的詞語,再讀讀,看能體會到什么?

(生自讀自畫自悟,同桌互相交流,全班交流:三四段都可以,讓學生充分發揮。)

生:女媧找石頭很辛苦。

師:從哪體會出?

生:幾天幾夜。

師:這些天里她始終在做著同一件事,那就是?

生:找石。

師:為了找石,她來到?可能碰到什么危險或困難?

生答。

師:她怕了嗎?

生:沒有。

師: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女媧?

生:不怕困難

……

師:五彩石終于找齊了,女媧?

生:高興極了!

師:帶著你的感受讀一讀。

生:……

師:五彩石找齊了,女媧開始煉石了。

師:大家知道找全五彩石的女媧已經筋疲力盡、疲憊不堪,是什么力量一直支撐著她一直做下去?

生:拯救人類。

……

師:面對著在痛苦中掙扎的人們,女媧才這樣義無反顧的,冒著生命危險去找石、煉石、補天,談談你的體會?

……

師:這種不怕危險、不怕困難,為他人著想,不計較名利,不計較匯報的精神叫?

生:無私奉獻(師板書:無私奉獻)。

……

拓展升華:

師:同學們你還知道哪些像女媧一樣,為了人們的幸福無私奉獻著的神話人物?

生:后羿、夸父、……

師:讓我們永遠記住他們將他們的故事傳承下去!

師總結: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女媧補天的神話故事,了解到為了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的人類,女媧不怕困難、不怕危險去找石、煉石、補天。從而拯救全人類,贊揚了女媧無私奉獻的精神。

相信在座的各位同學一直被深深感動著,希望同學們課下把這個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布置作業:

第6篇

[關鍵詞]11~20各數的認識 直觀操作 認知結構 數感 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29-071

【教學內容】

蘇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82~83頁“11~20各數的認識”。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數數、讀數等活動中認識計數單位“一(個)”“十”,初步理解“10個一是1個十”,初步感受十進制計數法;學會正確地數出11~20各數,并能正確地讀出來;掌握11~20各數的大小、順序,并初步感知數的組成。

2.使學生經歷數數和用數描述簡單生活現象的過程,體會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培養初步的估計意識,發展數感。

3.在認數活動中,結合學生的動手操作,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比較和歸納能力。

4.使學生在認數活動中獲得一些成功的體驗,培養對數學學習的自信心,增強對數學學習的情感。

【教學重點】

認識計數單位“一(個)”“十”,能正確數出11~20各數,并能正確地讀出來。

【教學過程】

一、數出11~20各數

師:開學以來,我們學習了1~10的各數。今天,我們學習11~20的各數。(板書課題)我先請小朋友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把它們數出來。

(生從1數到10)

師:再往下還能數嗎?一起來試試。

生(齊數):11、12、13、14、15、16、17、18、19、20……

[設計說明:11~20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并不陌生,他們或多或少都有過數數的經歷,但他們對具體的意義可能不是特別清楚。安排數數導入,既可以了解學生的實際經驗,又能讓學生更快地進入本課的學習。]

二、認識“10個一是1個十”

師(課件出示情境):兔寶寶一家在菜園里,展示散放的10個蘿卜。寒冷的冬天就要來到了,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起去菜園里拔蘿卜,準備過冬的食物??矗@是小白兔拔的蘿卜,這里有多少個?

生:10個。

師:這10個蘿卜是小朋友一個一個數出來的,如果不數能一眼看出是10個嗎?

(大部分學生若有所思,搖起了頭)

師:請拿出我們數數的好伙伴小棒,代替蘿卜,也數出10來。

師:在這里1根小棒代表1個一(板書:一),2根小棒代表2個一,3根呢?

生:3個一。

師:接著數下去。

(師生一起數4個一、5個一……一直數到10個一)

師(追問):10根里面一共有幾個一?

生:10個一。(板書:10個一)

師:通常,我們會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捆成一捆后我們就把它叫做1個十(板書:1個十)。

師:下面請小朋友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

師:大家捆好的小棒有幾根?是幾個十?

生:這捆小棒有10根,是1個十。

師:這1捆是由10根小棒捆成的,所以我們就說――10個一是1個十。

師:如果把這捆小棒再解開,會有幾根?

生:10根。

師:那1個十就是幾個一呢?

生:1個十是10個一。

師:這里“一”和“十”都是計數時常用的單位。(把“一”和“十”描成紅色) “1個十”在生活中應用很廣,人們常常把10件東西裝在一起,你們見過嗎?

生1:我們買鉛筆時會發現一般是10枝鉛筆捆成1捆的,這1捆就是1個十。

生2:火腿腸滿10根裝1包。

生3:1大包餐巾紙里有10小包,10個羽毛球裝一盒。

……

[設計說明:針對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通過數幾個一、滿10根小棒捆一捆、生活中“一個十”的應用,讓學生真切地體會計數單位“一”和“十”。]

三、認識12

師(課件演示):小白兔拔了一捆蘿卜高高興興回家了。小灰兔也來拔蘿卜,它拔了多少個呢?

(生一起數12個蘿卜)

師:用小棒代替蘿卜,擺出12根,看誰的方法又對又快。

(生展示各種擺法)

生1:我是1根1根地擺,擺了12根。

生2:我是2根2根地擺,也是12根。

生3:我是先擺1捆,再擺2根,合起來就是12根。

師:你們覺得誰的擺法比較好?

生4:生3擺法比較好。

師:為什么這種擺法比較好?

生5:先擺1捆表示1個十,再擺2根表示2個一,合起來就是12。

生6:用1y小棒表示1個十,既快又清楚。

師:你們真棒。(板書:12)

[設計說明:通過蘿卜這個具體的事物,讓學生經過擺小棒、捆小棒的過程,找到了優化小棒的擺法,發現了1y小棒和2根小棒與1個十和2個一相對應,由具體的數量轉化為抽象的數,從中感受到12的具體含義及讀法,同時也為認識十幾中的其余各數打下了基礎。]

四、認識十幾

師:小灰兔見小朋友們這么快就認識了12,決定考考你們。(課件出示小棒圖,讓學生讀出來)

師:你們怎么看出是13的?

生1:因為它擺了1捆,又擺了3根,所以是13。

生2:它擺了1捆就是10根,再擺3根,合起來是13根。

(板書“13”,引導學生讀數:十三)

師:就像這樣,1捆就是1個十,再數旁邊有幾個一,合起來就是十幾了。這樣的方法,你學會了嗎?那接下來進行同桌合作,一人說十幾,另一個人擺出來,兩人各說2到3個數。

師:請介紹一下你是怎么擺的。

生3:我是先擺1捆,再擺7根,是由1個十和7個一組成的17。(板書:17)

生4:我擺的是19,是由1個十和9個一組成的。(板書:19)

生5:我擺的是1捆加4根,是14。(板書:14)

……

師:請小朋友看看我們是怎樣用小棒擺出這些十幾的數的。1個十和2個一合起來是――(12),1個十和3個一合起來是――(13),1個十和9個一合起來是――(19)。那么,十幾是怎樣合成的?

生:一個十和幾個一合起來就是十幾。

師:對!大家一起跟我說一說――1個十和幾個一合起來是十幾。

[設計說明:學生通過相互“擺一擺”“說一說”,回顧歸納、遷移類推,理解了十幾各數的意義。]

五、認識20

師:在剛剛擺的左邊一捆小棒右邊9根小棒旁再添上1根是多少?

生:20根小棒。

師:19根小棒添上1根后,為什么是20根呢?

生1:再把這10根捆成一捆又是1個十,現在有2個十根,所以是20根。

師:這20里面有幾個十?

生2:20里面有2個十。

師:我們回顧一下,剛剛認識了哪些新的朋友呢?

生3:12、13、19、20。

生4:是11~20,共有10個新朋友。

(師生一起唱《找朋友》這首歌,歡迎11~20各數的到來)

[設計說明:20的認識,讓學生用知識遷移的方法去學習,其中在19根小棒上添上1根,數出20,再次讓學生體驗數來自“數”,又繼續強化“10個一是1個十”的數學思想方法,理解“2個十是20”,明確20的組成。師生同唱《找朋友》這首歌,既是對11~20各數認識的系統歸納,又讓學生在緊張的學習中得到放松和調整,以便于更積極地完成后面的學習任務。]

六、練習內化

1.看一看

師:1~10是老朋友了,今天又認識了11~20這些新朋友,這些新、老朋友在學習用品上有,我們經常帶在身邊,猜猜這是什么?

生:學生尺。

師:看大屏幕。(出示直尺)請大家在學生尺上認一認,輕輕地從左往右再從右往左讀一讀,看看有沒有什么規律。

生1:我發現從左往右數,越來越大;從右往左數,越來越小。

生2:在直尺上,從左往右,是依次多1;從右往左,是依次少1。

生3:比10大的在10的右邊,比10小的在10的左邊。

生4:15前面的一個數是14,15后面一個數是16。

生5:比19小1的數是18;比1的數是20。

師:請大家把這些數有順序地記在心里。

[設計說明:通過“看一看”和“數一數”,引導學生發現數的順序和規律,以及各數之間的關系,強化對11~20各數的認識。]

2.估一估

師:兔媽媽看到小白兔和小灰兔那么勤勞,買來了一些水果獎勵它們。你能估計一下這一籃子的橘子大概有幾個嗎?怎樣數才能做到不重復也不遺漏?

生1:我們可以數一個劃掉一個。

師:你的意思是在數過的橘子上做個標記。(板書:做標記)

生2:數滿10個就圈起來,再數出圈外有4個,一共有14個。

師:這樣數好在哪里?

生3:數滿10個圈起來,可以看出有1個十和幾個一,合起來就是十幾。

師:同樣大的籃子,裝滿了草莓,猜一猜,草莓的個數比橘子多還是少?為什么?

生4:草莓的個數比橘子多。因為草莓比橘子小,所以草莓的個數要比橘子多。

(師生一起驗證,數出草莓有20個,果真比橘子多)

3.捏一捏

師:在書上先數出10張紙,用手捏一捏,感覺一下有多厚;再數出20張紙,也捏一捏,比一比和10張紙的厚度有什么不同。

生1:10張紙感覺有點軟,20張紙有點硬。

生2:我發現20張紙比10張紙要厚。(用手比劃2種的厚度)

師:是呀,20張紙是2個十,有2個10張紙厚呢!

[設計說明:通過估計橘子和草莓的個數及紙張厚度,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和能力;通過圈圈、做標記等數數方法的示范指導,既引導學生感受“一個十”和“幾個一”在生活中的具體運用,又讓學生掌握切實有效的數數方法。]

4.找一找

師:今天認識了11~20的新朋友,你還在哪里看見過它們呢?

生1:生日蠟燭上有。

生2:電影院的座位上也有。

生3:打游戲時也看到過。

師:的確,這些數無處不在。瞧,我們的年歷上有,鐘面上有,紅綠燈上有,電梯上有,我們的書上也有……(課件顯示生活中的數)

[設計說明:通過尋找生活中的數,讓學生感悟數來源于生活又運用于生活,體會數與生活的聯系和學習數學的價值與作用。]

【總評】

這節課不是觀摩課、展示課,而是隨堂課。執教老師依據教材和兒童的年齡特征及思維特點,注重直觀操作,讓學生充分經歷探究過程,溝通數與理之間的內在聯系,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兒童的思維特點是由具體的形象思維向抽象的邏輯思維過渡,特別是一年級的學生,抽象思維水平弱于形象思維水平,在教學中必須讓學生通過經歷具體的實物或學具的操作過程,去理解比較抽象的數學知識。在本課的教學中,教師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已經認識10以內的數和加減法,基本上都會讀、會數11~20的各數,但對其中有關的知識點并不怎么理解,結合教材上提供的簡便易行的小棒操作情景圖,幫助學生理解有關知識。

一、注重操作結構與知識本質的聯系

操作小棒的目的是借助具體的小棒數量轉換成抽象的數。教師在每個知識點的操作中,無論是師生共同操作、學生相互操作或獨立操作,都應將操作材料、操作程序與有關知識一一對應。例如,教學10個一與2個一是12時,先數10根小棒捆成一捆,表示10個一,再數2根小棒表示2個一,合起來是1個十和2個一,就是12。這樣,以結構化的操作材料和操作過程,以可視的形式進行了數與量之間的動態轉換,幫助學生透過11~20各數大小的表象,溝通了直觀形象與抽象數字概念之間的聯系,讓學生初步理解數的組成和位值制原則。

二、注重直觀操作與構建認知結構的匹配

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是將數學知識結構轉為學生的認知結構,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本節課的知識點及直觀操作主要是三個層次:( )個一是1個十,1個十和( )個一合成十幾,( )個十是20。這三個層次之間聯系非常緊密,前一個層次是后一個層次的基礎,后一個層次是前一個層次的發展,層層推進。教者在分層操作、分層得出數的概念之后,要引導學生回顧思考,感悟這三個層次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初步形成1~20的數概念系統,體會數學知識之間的邏輯結構,從而逐步完善認知結構,不斷提高認知能力。

三、注重技能訓練與表象思維的協調

第7篇

教學目標:

1.學生能理解和掌握分數的基本性質,知道分數的基本性質與整數除法中商不變的性質之間的聯系。

2.學生能運用分數的基本性質把一個分數化成分母不同而大小相等的分數。

3.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概括的能力,滲透“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系”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課前導學:

“分數的基本性質”導學指南

這四個環節在課前由學生通過自主預習完成,課堂上讓學生根據自學情況進行交流討論。

教學過程:

一、以學定教,切入新知

師:同學們,昨天你們根據分數與除法的關系以及整數除法中商不變的性質進行了大膽的猜想,大多數同學認為分數和整數除法一樣,也有這樣的基本性質(課件出示分數的基本性質)。

【說明:教師回收課前導學指南,對學生的自學情況進行了解梳理,真正實現以學定教?!?/p>

二、交流驗證,揭示新知

1.交流驗證。

師:這三個圖形,你能根據要求先涂一涂,再比較它們的大小嗎?(學生涂色)

師:比比看,這三個分數的大小怎么樣?看一看它們的分子、分母,又是按照怎樣的規律變化的?

(2)揭示規律。

師:通過大量的驗證,現在這個問號可以擦了嗎?這就是分數的基本性質,但為什么要“0除外”?

生:0不能做除數,也就是說分母不能為0。

師:今天同學們根據分數與除法的關系以及整數除法中商不變的性質對分數的基本性質進行猜想,并且經過了積極的探索、驗證,得出了同樣的結論。讓我們回到起點,你能根據分數與除法的關系以及整數除法中商不變的性質,來解釋一下分數的基本性質嗎?

師(小結):對了,分數的分子就相當于除法中的被除數,分母相當于除數,得到的分數值相當于除法中的商,即被除數和除數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商不變。

【說明:課前,學生初步經歷猜想、驗證的過程,體驗充分;課中,學生圍繞自學情況交流、質疑,思維活躍。同時,教師給予適時的強化、點撥,使學生的思維水平不斷得到提升?!?/p>

三、應用擴展,鞏固新知

1.填一填。

5.開心一刻。

師:說得非常好!是的,分數的基本性質可以幫助我們解決許多問題。瞧,猴王也深諳其中的道理,利用這一性質幫小猴公平地分好了蛋糕呢!

多媒體出示:一天,猴王帶小猴去逛街,它買了大小一樣的三個蛋糕,準備給小猴們吃。猴王一進家門,小猴們就嚷開了:“我要一塊?!薄拔乙獌蓧K。”“我要三塊?!薄锿醵挍]說,就把第一個蛋糕平均分成兩塊,分給小猴莉莉一塊;把第二個蛋糕平均分成四塊,分給小猴貝貝兩塊;又把剩下的一個蛋糕平均分成六塊,分給小猴沙沙三塊。小猴沙沙高興地說:“我分得最多?!?/p>

師:你們同意小猴沙沙的說法嗎?

【說明:設計的練習扎實、靈動,既夯實基礎,又將知識性與趣味性融為一體。由于課前導學充分,新課學習的時間相對減少,所以練習容量得以加大,使課堂教學更加高效。】

四、全課總結,升華新知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

師:是的,這節課我們根據商不變的性質猜想出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并且進行了驗證與運用。這種通過舊知獲得新知的方法是我們學習數學的一把金鑰匙,老師把這把金鑰匙送給每一位同學,希望同學們能利用這把金鑰匙去開啟更多知識的大門。課后,請同學們想一想,今天所學的知識對我們的學習還會有什么用處呢?

第8篇

1.賽項內容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含信息技術必修課)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反思、教學實況錄像、教學課件、教學陳述稿。

2.作品要求

作品包括:作品申報表(通過.cn下載作品申報表,填寫后與作品同時提交)、參評課的教學設計、教學反思電子稿、參評課的完整課堂教學實況錄像。

技術要求:根據教學設計實施的一節普通話課堂實錄,視頻分辨率為720×576,保證畫面清楚,聲音清晰。課堂教學實錄視頻為單一視頻文件,視頻的片頭為藍底白字,時長6秒,包含“第十三屆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創新與實踐活動”字樣及選手姓名、學科、規范的教材版本、課程名稱或知識點名稱信息。

參評課的教學課件須能在Windows 7或Windows XP環境下運行。10分鐘的教學陳述稿為PPT格式。陳述稿中須嵌入課堂教學實況錄像中與信息技術應用相關的精華部分。

教學實踐評優賽項作品提交及競賽流程

1.作品提交

網站報送:選手須通過NOC網站競賽平臺在線提交作品。課堂教學實錄容量較大且通過網絡提交有困難的,可刻錄光盤郵寄或快遞至全國組委會,并注明競賽平臺報送時獲得的競賽編號(有地方組委會的地區,按照地方組委會文件要求提交)。

光盤報送:選手須將作品申報表打印一份,隨光盤一起郵寄或快遞至全國組委會(有地方組委會的地區,按照地方組委會文件要求提交)。

光盤表面用光盤筆寫明所參加賽項、選手姓名、作品名稱等關鍵信息,不要貼標簽,以免影響光驅讀取。

光盤內容以參賽作者姓名建立文件夾,文件夾下分別建立“電子報名表”“教學設計與反思”“教學課件”“教學課堂實錄”“配套教材”“教學素材”“陳述PPT”為名稱的二級文件夾,對應文件夾名稱放入作品提交內容。教學課件應為授課使用課件最終版本,并確保能夠正常運行。配套教材為完整教材電子版或教材封面、版權頁、目錄及參賽作品對應章節課文的掃描件;教學素材為本課程教學相關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素材,按類別名稱在“教學素材”文件夾下建立子文件夾并存放,不提交修飾類素材;PPT中使用的文件和PPT文件保存在同一文件夾下。

2.競賽流程

報名:參賽選手須通過NOC網站競賽平臺在線報名和提交初賽作品(有地方組委會的地區,按照地方組委會文件要求提交)。

第9篇

一、“七環組合”教學策略

筆者把教材看成情境、問題、習題三部分,把每一個情境、每一個問題、每一道習題看作是一個個數學活動。以一個數學活動為單位,根據需要從“七環”中取而用之,進行“組合”并開展數學活動,這樣就構成了“七環組合”教學策略。

1.嘗試做做,包括嘗試動手操作和嘗試動手練習。操作性活動的內容可以讓學生嘗試動手操作,練習性的內容可以讓學生嘗試動手做練習。學生在自我練習中獲得真實踐、真思考、真反思。

2.觀察靜思,包括看情境思問題和觀演示靜思考。學生獨立觀看情境,帶著問題思考;學生觀看教師演示操作,安靜思考;學生觀看“微課”,先學后教。學生在安靜觀察中學會思考。

3.生生交流,包括同桌交流想法和小組合作學習。學生同桌交流想法和同桌作業校正,第一學段應以同桌交流為主,第二學段以同桌交流為主,適當增加合作性學習。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學會口頭表達和學會傾聽。

4.全班分享,包括學生獨自表述和教師啟發引導。在同桌交流后,教師應關注對學生傾聽能力的培養,積極引導學生表述自己的想法,引發學生間的思維碰撞,獲取學生的原始想法,促進課堂的有效生成。

5.閱讀課本,包括先閱讀后教學和先教學后閱讀。教師組織學生邊看書邊自學、邊嘗試邊看書、邊講解邊看書、邊操作邊看書、邊小結邊看書、邊復習邊看書。學生在課堂中學會數學閱讀。

6.講解提升,包括生做課本補丁和師做總結拓展。教師對知識進行總結,必要時進行拓展提升,形成板書,抄到課本上形成課本補丁,為復習時的閱讀課本和制作思維導圖做好準備。學生在摘抄課本補丁中學會自我反思。

7.小卡反饋,包括小卡檢測回授和舉手調查反饋。學生做小卡,前測是為了了解學情,中測是為了獲取原始想法,后測是為了得到真實錯誤,舉手調查更快獲取效果信息,實施效果回授教學。學生在小卡檢測中了解自己。

二、“七環組合”案例解讀

下面以北師大第4版教材四上第24頁的“角的認識(一)”一課為例,談談如何踐行“以學定教,七環組合”策略。

【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實例,經歷角的度量過程,體會角的度量的本質,了解1度角實際有多大。

2.知道直角、平角、周角的度數及其大小關系,并會估測生活中角的大小。

3.體會角的大小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設計與實錄】

(一)新知探索

1.微課情境。

(1)問題引領:那么,角又是如何測量的?

(2)教學策略:觀察靜思―生生交流―全班分享。(學生帶著問題觀看“線和面的測量”,看完后讓學生獨立思考一下,再同桌交流想法,最后讓學生獨自表述)

(3)目標達成:了解線是用一小段去測量的,發明了測量單位1厘米等,測量工具為尺子。面是用一個面積單位去測量的,并產生用公式計算的方法。引出問題:那么,角是如何測量的呢?

(4)教學實錄。

師:今天,我們來學習“角的度量(一)”(課題板書),先來看微課。想一想:角可以怎樣度量?(生看錄像)

師:參照線和面的測量,想一想:角可以怎樣度量?

生:用小角來測量大角。(師稱它為標準測量法)

生:用尺子來測量。(師稱它為尺子測量法)

生:用公式來計算。(師稱它為公式計算法)

生:用量角器來測量。(師稱它為量角器測量法)

教師根據學生的闡述進行了適當引導,同時粘貼四種方法。

2.課本情境。

(1)問題引領:你喜歡玩哪個滑梯?為什么?

(2)教學策略:觀察靜思―全班分享―觀察靜思。(教師出示情境圖,學生觀看,學生獨自表述自己喜歡哪個滑梯,并說說理由。最后教師出示紙形角,學生觀察靜思比大小,教師演示得結論)

(3)目標達成:溫習角的相關知識。

(4)教學實錄。

師:大家都玩過滑滑梯吧!請看情境圖。

師:你喜歡玩哪個滑梯?為什么?

生:我喜歡機靈狗的滑梯,可以慢慢滑下來。

生:我喜歡笑笑的滑梯,滑下來比較快。

生:我喜歡淘氣的滑梯,滑下來非??欤艽碳ぁ?/p>

師:其實,下滑的速度與滑梯的角有關,(課件一一呈現三個角)也就是和“角的大小”有關。

3.課本問題1。

(1)問題引領:淘氣是怎樣用尺子來測量角的?

(2)教學策略:觀察靜思―生生交流―全班分享。(教師出示情境,學生獨立思考淘氣是怎樣用尺子來測量角的,有想法后同桌交流想法,最后教師啟發引導)

(3)目標達成:呈現學生作品,啟發學生從多角度探索量角的方法。從而引發思考:有沒有量角的工具?

(4)教學實錄。

師:那么,如何度量這三個角的大小呢?我們就用這四種方法來研究一下。

師:先來看看淘氣的“尺子測量法”。

師:請靜靜地想一想:淘氣是怎樣用尺子來測量角的。

師:有想法了,同桌交流一下。哪組來匯報一下?

生:我們小組來說,從角的頂點出發,沿兩條邊,分別取1厘米長的線段,再測量出兩個新點的長度是4毫米。

師:我們可以用同樣的方法,測得角2是6毫米,角3是9毫米。

師:這樣,三個角的大小就比出來了,可是,角到底有多大呢?還是不能反映出來。

師:這時,笑笑提出了一個問題:有專門量角的工具嗎?

生:有,它就是量角器。

4.課本問題2。

(1)問題引領:淘氣是這么量角2的,你也試試。

(2)教學策略:觀察靜思―嘗試做做―講解提升。(學生觀看微課《小角測量大角》感知角的測量,教師演示淘氣的“標準測量法”,引出笑笑的問題,再次演示新角測量過程,實現先學后教。接下來學生嘗試動手操作,感知測量過程。最后,師做總結拓展)

(3)目標達成:經歷角的度量過程,體會角的度量的本質,感受極限思想。

(4)教學實錄。

師:量角器是在“小角測量大角”的活動中產生的,請看微課。(生看微課)

師:現在研究量角器測量,看看淘氣的“標準測量法”。(課件演示)

師:先用角1去測量角2,得到2個角1。

師:這時笑笑又提出新的問題了,“如果折的角再小一點,會更準確些”。(師就把角1變小些,一起數一數,1,2,3,4,5,有5個這樣的小角。所以說,折的角再小點,會更準確)

師:接下來你也試一試,并完成導學單活動一的內容(見圖1)。(演示將角1對折)角1的對折是這樣的。這個是老師手上的角,這個是你們手上的角,它們的大小是一樣的。(指著黑板前面粘貼的兩個角)同桌合作量一量吧。(生操作)

師:好,同學們操作得很認真,哪組來匯報一下?你們一組來匯報一下。

生:我用角1直接測量,有2個角1。

生:我是將角1對折1次再測量的,有4個對折的角1。

師:如果將角對折的次數越多,測得的數會越多,也就越精確。

5.課本問題3。

(1)問題引領:想一想,認一認。

(2)教學策略:閱讀課本―小卡反饋―講解提升。(學生觀看微課,看后閱讀課本,并獨立完成小卡檢測,師做總結提升,這是先學后教)

(3)目標達成:感知1 度角的由來及量角器的發明,了解1度角實際有多大,知道直角、平角、周角的度數及其大小關系,并會估測角的大小。

(4)教學實錄。

師:量角器就是在你們這樣的活動中發明的,請看微課《1 度角的由來及量角器的發明》。

師:接下來,請靜靜地閱讀課本問題3。

師:閱讀后,獨立完成導學單活動二的小卡檢測(見圖2)。

師:好,都完成了,我們一起來交流一下。請看第1題:將圓平均分成(360)份,其中的1份所對應的角的大小叫作(1度),記作(1°),度量角的單位是(1°)。1周角=(360°),1平角=(180°),1直角=(90°)。請看第2題:你是不是這樣描的1度角,先描出角的一邊,再描出角的另一邊,這個小小的角就是1度。10度角,先描出角的一邊,再描出角的另一邊,它是由10個1度的角組成的。大家對1度角和10度角的大小要做到心中有數。請看第3題:把這些角放到360度大圓盤中測量一下。角1在10度與20度之間,大約15度。角2在30度與40度之間,大約35度。角3在50度與60度之間,大約55度。你估的數在它們的左右都對。

(二)新知總結

(1)問題引領:這節課我們學了什么?

(2)教學策略:講解提升。(教師對課堂知識進行總結,之后學生做課本補丁)

(3)目標達成:學會整理知識。

(4)教學實錄。

師(指黑板):今天,我們學習了角的度量知識,玩了小角度量大角的活動,(粘貼標題)知道了角的度量單位是1度,1周角是360度,1平角是180度,1直角是90度,了解了量角器的由來。請把這些抄到書上去。

(三)應用實踐

(1)整體教學策略:嘗試做做―生生交流―全班分享―講解提升。(這是大致的教學策略,根據題目難易可適當調整,容易的生生交流就可,難的可以進行小卡檢測,以解讀學生學習困難處)

(2)教學實錄。

師:接下來我們來用一用。(出示練習1)

師:看第1題。先數一數它們有幾個標準角,再從小到大排列起來。(生練習)

師:好,都完成了,誰來說說自己的想法?

生:角1有11個標準角,角2有12個標準角,角3有12個多標準角。所以,角1小于角2小于角3。

師:做對的請舉手。

練習2、3、4(略)。

第10篇

關鍵詞:教學案例;教學設計;課堂實錄

中圖分類號:G6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2)01-0137-01

可以說,教學案例就是關于某個具體教學情景的故事,既有故事發生背景,又有故事發展情節。在敘述這個故事的同時,常常還發表一些自己的看法――點評。所以,一個好的案例,就是一個生動、真實的故事加上精彩的點評。

一、教學案例的特點

1.案例與論文的區別。從文體和表述方式上看,論文是以說理為目的,以議論為主;案例則以記錄為目的,以記敘為主,兼有議論和說明。也就是說,案例是講一個故事,是通過故事說明道理。

從寫作的思路和思維方式來看,論文寫作一般是一種演繹思維,思維的方式是從抽象到具體;案例寫作是一種歸納思維,思維的方式是從具體到抽象。

2.案例與教案、教學設計的區別。教案和教學設計都是事先設想的教學思路,是對準備實施的教學措施的簡要說明;教學案例則是對已經發生的教學過程的反映。一個寫在教之前,一個寫在教之后;一個是預期達到什么目標,一個是結果達到什么水平。教學設計不宜于交流,教學案例適宜于交流。

3.案例與教學實錄的區別。案例與教學實錄的體例比較接近,它們都是對教學情景的描述,但教學實錄是有聞必錄,而案例則是有所選擇的,教學案例是根據目的和功能選擇內容,并且必須有作者的反思(價值判斷或理性思考)。

4.教學案例的特點是

――真實性:案例必須是在課堂教學中真實發生的事件;

――典型性:必須是包括特殊情境和典型案例問題的故事;

――濃縮性:必須多角度地呈現問題,提供足夠的信息;

――啟發性:必須是經過研究,能夠引起討論,提供分析和反思。

二、數學案例的結構要素

從文章結構上看,數學案例一般包含以下幾個基本的元素。

(1)背景。案例需要向讀者交代故事發生的有關情況: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等。如介紹一堂課,就有必要說明這堂課是在什么背景情況下上的,是一所重點學校還是普通學校,是一個重點班級還是普通班級,是有經驗的優秀教師還是年青的新教師執教,是經過準備的“公開課”還是平時的“家常課”,等等。背景介紹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說明故事的發生是否有什么特別的原因或條件。

(2)主題。案例要有一個主題:寫案例首先要考慮我這個案例想反映什么問題,例如是想說明怎樣轉變學困生,還是強調怎樣啟發思維,或者是介紹如何組織小組討論,或是觀察學生的獨立學習情況,等等?;蛘呤且粋€什么樣的數學任務解決過程和方法,在課程標準中數學任務認知水平的要求怎么樣,在課堂教學中數學任務認知水平的發展怎么樣等等。動筆前都要有一個比較明確的想法。比如學校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不同的研究課題、研究小組、研究階段,會面臨不同的問題、情境、經歷,都有自己的獨特性。寫作時應該從最有收獲、最有啟發的角度切入,選擇并確立主題。

(3)情節。有了主題,寫作時就不會有聞必錄,而要是對原始材料進行篩選。首先需要教師對課堂教學中師生雙方(外顯的和內隱的)活動的清晰感知,然后是有針對性地向讀者交代特定的內容,把關鍵性的細節寫清楚。比如介紹教師如何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數學的方法,就要把學生怎么從“不會”到“會”的轉折過程,要把學習發生發展過程的細節寫清楚,要把教師觀察到的學生學習行為,學習行為反映的學生思想、情感、態度寫清楚,或者把小組合作學習的突出情況寫清楚,或者把個別學生獨立學習的典型行為寫清楚。不能把“任務”布置了一番,把“方法”介紹了一番,說到“任務”的完成過程,說到“掌握”的程度就一筆帶過了。

(4)結果。一般來說,教案和教學設計只有設想的措施而沒有實施的結果,教學實錄通常也只記錄教學的過程而不介紹教學的效果;而案例則不僅要說明教學的思路、描述教學的過程,還要交代學生學習的結果,即這種教學措施的即時效果,包括學生的反映和教師的感受等。讀者知道了結果,將有助于加深對整個過程的內涵的了解。

(5)反思。對于案例所反映的主題和內容,包括教育教學指導思想、過程、結果,對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反思是在記敘基礎上的議論,可以進一步揭示事件的意義和價值。比如同樣是一個學困生轉化的事例,我們可以從社會學、教育學、心理學、學習理論等不同的理論角度切入,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學的規律。反思不一定是理論闡述,也可以是就事論事、有感而發,引起人的共鳴,給人以啟發。

三、初中數學教學案例主題的選擇

新課程理念下的初中數學教學案例,可從以下六方面選擇主題:

第11篇

師:文章為什么以“背影”為題?

生:因為背影是文章的寫作線索。

師:是因為父親的背影感人至深,最能夠體現父親對兒子的愛。文中哪一次寫背影最詳細?

生:望父親買橘子的背影。

師:這是一個偉大的背影,一個難忘的背影,一個凝聚著父愛的背影。為什么背影凝聚著父親的深情呢?使用了哪些動詞呢?

生:蹣跚、探、爬、攀、縮等。

師:從這些動詞中,可以深切體會到一個父親對兒子的關愛與呵護之情。除了動作描寫,還寫了什么呢?

生:衣著。

師:父親的衣著有什么特點呢?

生:父親穿著很樸素。

師:父親穿著不好,兒子卻穿著紫毛大衣。這是鮮明對比,父親對兒子的深情溢于言表。兒子看到父親的背影有什么反應呢?

生:流下了感動的淚水。

師:你讀到這里是不是感覺父愛的偉大呢?

生:是的。

【思考】這是《背影》課堂教學實錄片段,從這段師生互動對話中,我們能夠清晰體會到教師的用心并沒有得到學生的普遍回應,學生沒有感動,情感教育當然是無效的。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這與教師教學設計和教學引導功利化有關。

一、 “三維”教學目標不是硬性規定

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是從不同維度、不同方向對課堂教學目標

設定的基本要求,如果教師硬性制訂了“三維”目標,為完成這些目標,肯定要引導學生向目標靠攏。結果很可能就像上面教學片斷那樣,教師生拉硬拽,學生依然無動于衷,教與學失衡,教學效果如何能夠體現出來呢?

《背影》教學目標設計時,須要掌握作者、作品、字詞等知識,也要學習語言、動作、肖像、心理描寫等方法,還要對學生展開多種形式的思想教育。教師面對眾多學習要求,須要有篩選意識,畢竟課堂容量有限,要求一節課解決所有問題也不現實,不妨將有些教學目標隱身處理,不作為公開任務去完成,卻可以貫徹于施教行動中。如多種描寫方法學習,只要有學習機會,都可以作為學習目標對待,且不用單獨列出。如果教師有主動意識,提升課堂教學目標達成度就成為可能。

二、 “三維”教學情感目標是“軟”任務

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能單獨展開,任何割裂式情感態

度培養,都屬于無力說教,學生并不買賬。如上面教師一味灌輸情感教育,而學生并沒有受到觸動一樣。《背影》課堂教學中將情感滲透作為教學目標是無可非議的,這的確是一個教學重點。但是,情感目標有自身特點,其時效周期長,并非短時間內可以完成。讓學生通過一節課就能夠明了父愛內涵,這當然是不現實的。而且情感目標達成衡量標準不好確定,評估準確度不易掌握。對于這樣的教學任務,教師要有長遠目光,不糾結一事一時。如果像上面那樣,教師急功近利式地設定教學目標,結果可想而知。

三、 “三維”教學目標主體是學生

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學習主體,教學目標設計是讓學生達到一定的高度,所以教學目

標又稱為學習目標。既然學生是教學目標主體,教師是客體,在具體教學過程中主客置要擺正。教師隨意幫助學生回答問題,或者直接給出問題答案,都屬于越俎代庖行為。學生得不到鍛煉,教學目標達成自然是偽結論,如上面師生對話中,教師替學生思維,直接點出思想結果,學生處于被動的不接受狀態,教學效果如何體現呢?

第12篇

關鍵詞:課例研究;教學方法;教學改革一、概述

課例研究就是聚焦課堂教學,以課堂教學為載體重視教師的行為跟進、理論提升、能力提高以及個體的自我反思,從而促進教師群體共同成長。教師在個人已有的教學經驗的基礎上,關注新的教學理念和學生的行為,不斷改進已有的教學方式方法。課例研究在教學實踐最后幫助教師學會怎樣去做,達到提高教師學科專業水平的目的,引導更多的教師掌握并運用這種方法,改進常態教學的質量。

二、課例研究的三個組成部分

教學課例研究主要包括三個部分,即教學設計、教學實錄和教學反思。“教學設計”是某節課或某些課的教學設計方案;“教學實錄”是實際教學場景;“教學反思”則描述了“教學預期”的實現程度,也就是對教學的評價。中小學教研活動中最常用的形式與課例研究的三個部分相對應。教研活動中的“集體備課”與“說課”――教學預期解決問題的方案(教學設計方案),“聽課”――實際教學場景,“評課”――教學反思(授課教師與其他教師對課的討論與評價)。從一定意義上講,課例研究屬于教研活動的范疇,是教師研究課堂教學的主要方式和成果。

三、Y合課文《社戲》進行的課例研究實踐

筆者以在武漢市京漢學校的實際教學經歷為基礎,結合初中語文課文《社戲》,立足教學現實,圍繞研修主題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鎖定本次課例的研究問題。本課例研究的問題是:如何提升教師依據學生學習能力和需要以及文本特點科學合理地選擇合宜的教學內容的能力;面對初中低年級的學生,如何準確選擇切入點,通過本課主旨問題的引領,促進學生主動閱讀,深悟文章主旨。

針對第一個問題,基于學生學習能力、需要以及文本特點靈活使用了教材,即對教材進行了“增、刪、調、融”的創造性使用。具體來說,“增”加了“社戲的野外風致”與“羅漢豆”兩段文字,拓寬學生的視野,增進對文本的深入理解;“刪”除了文中與本節課主題幾乎無關的大量篇幅,留出更多的時間來精讀重點情節;“調”出了船頭看戲中最無聊的一段與回味社戲之“好”的末尾一段作比較,“調”出了景物描寫與人物描寫最精彩的段落做重點賞析;最后,縱觀全文,“融”合教材,“融”會貫通,理解主旨。

針對第二個問題,筆者也進行了比較靈活的處理。基于一個“趣”字,大膽地把船頭看戲部分做了切割手術,因為這一大段的內容與本節課的目標關系很小,幾乎無趣可言。所以取其一段,窺斑見豹,得出戲不好看。然后出示結尾“好戲”,凸顯文本的矛盾。從文本的矛盾之處切入,針對文本的矛盾設計課堂教學的主問題:戲不好看,為什么說“好戲”?通過主旨問題的引領,促使學生主動閱讀,領悟文章主旨。綜合以上,兩個研究問題在課堂上都得到了很好的解決。

四、課例研究案例分析

本課例研究圍繞“落實課標,基于學生學習”的研修主題,以學生為主體進行教學設計?!渡鐟颉肥囚斞缸髌分猩儆械娜坎捎妹髁琳{子的文章,文中多次寫到少年們的笑聲,童年的盎然情趣令人開懷。圍繞“樂”與“趣”,由“嘻嘻”“哈哈”的笑聲展開了探尋“樂趣”的閱讀旅程,欣賞了趣景、趣事、趣人,并意外地品出了“情”――平橋村人的淳樸自然熱情。這種設計本身充滿情趣,與學生的年齡特點非常吻合。從筆者的教學實踐可以看出,在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很高,能夠深入文本,主動閱讀,達到預設的學習目標。

本課例研究所選課例是閱讀教學,旨在通過教師對教學內容的合理選擇,找準切入點,設置主旨問題,引領學生主動閱讀,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閱讀體驗。課堂上,筆者在很多環節非常注意對學生的問題引領,如模擬動作,在比較中追問;揣摩性格,在演讀中追問;找出矛盾,在細節中追問。但是在賞析景物這一環節,學生的閱讀體驗還是流于淺層次。筆者在這一環節設計了靜謐的閱讀情境,讓學生聽讀想象,問題設計是新穎生動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水城县| 西吉县| 台安县| 密山市| 绍兴县| 堆龙德庆县| 双鸭山市| 三台县| 合阳县| 柯坪县| 育儿| 枣强县| 原平市| 冀州市| 西青区| 微山县| 苏尼特右旗| 乐至县| 电白县| 英山县| 瑞昌市| 安达市| 太仆寺旗| 赤城县| 和田市| 信阳市| 天台县| 万荣县| 永德县| 醴陵市| 蓬莱市| 中阳县| 麻阳| 遂宁市| 五原县| 贵港市| 临海市| 德格县| 龙泉市| 定安县| 阿拉善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