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2 09:21:1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三國鼎立教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作為一名一線的中學歷史教師,在傳統與現代教學方式的博弈中我選擇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找到適合自己的講課方式,適應學生年齡特征的歷史教學方式。
一、學案教學中的傳統教學
傳統教學老師課堂上的板書量很大,歷史課同一板書我們一般要寫六遍,實在是個高強度的體力活。學案教學可以把教師從繁重的板書中解放出來,考察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名校學案大多是這樣的框架:學生先自己學課本,然后根據學案提示找出正確答案,個別難點經過討論解答不出來的由老師負責做答。上課時基礎知識老師基本不講,由學生討論得出答案。這樣體現了教改中以學生為主體的要求,也改變了一言堂的狀況。但這樣的課堂很難體現歷史教學的豐富性和人文化的特色,我們從一個極端過分關注教師、教科書走向另一個極端過分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在教學中如何才能兼顧主體和主導?學案教學與傳統教學如何才能融合好?我的做法是:
精心設計好教學案,師生同用學案。課堂下發,給出一節課的基本知識框架,類似以前教師講課的主板書,邊講學生邊寫,涉及邏輯思維、理性思維的部分初中生不易理解時,教師要用豐富的史料、前因后果的論證把要講的知識點推理出來;基礎知識的部分引導學生讀書自行找出。如我將七年級上冊第18課《三國鼎立》設計的教學案出示如下
導入新課
春秋戰國秦漢的大一統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再分裂,簡單的圖示使學生明確本課在本書及本單元的地位。
教學主體
講解的第一步給出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的圖片,給學生分析東漢末年為何會出現軍閥混戰的情況,講解與圖例共同呈現給學生,依據老師的講解會寫出第一個填空:“軍閥混戰。”我想這比光看課本第一句就寫出答案印象要深刻。第二步讓學生看明白老師給出的結構,指導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都是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的表現,至于兩次戰役的基礎知識學生看書就能找出,而其中的難點是每場戰役的影響,這時把課前的幻燈片出示給學生,師生可以得出正確結論:官渡之戰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赤壁之戰為三國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其他的知識點依次類推。
我認為可行的教學案的基本設計思路是:教師把一節課的骨架簡單明了設計好,這中間要留有學生自主學習得出答案的空地,邊講邊推理,初中學生會對這節課的線索有宏觀的把握,這對缺乏邏輯思維的初中生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培養。
二、教師講授與課件的博弈
傳統的歷史課堂大多是一支粉筆、一個教案、一片板書。這種課堂授課教師更像一個說書先生,書說得好學生聽得很有興趣,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同時板書與講解精妙配合,把學生的理性思維和歷史線索結合在了一起。傳統授課方式在這一層面對講課教師要求認真備課、精心設計板書、流暢的語言表達、突出教學中的重難點。
但是不能回避,在對歷史地圖、對社會文化習俗、對戰場上戰略意圖等分析與講解時,現代化的教學方式要比傳統方式形象生動。例如在講解七年級下冊第11課《萬千氣象的宋代社會風貌》時,以往只是指導學生看書把宋代人的衣食住行了解,知道宋代的節日和我們今天的節日有何異同就行了。我們沒有用直觀的圖片讓學生去感知那段歷史。教材中涉及的歷史問題,基本屬于社會史的范疇,很難用傳統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的標準來衡量。現在再講這一課時加入了很多現代化的東西。如用女真人的服飾和宋朝勞動者的服飾對比明確宋代以來民族間的友好往來起到了豐富人們物質文化生活的作用。另引入《清明上河圖》的一部分講解宋朝的社會風貌,能夠直觀感受宋朝人的衣食住行。 最后再用簡潔的板書概括本課知識結構:
新教學模式下課件做得像好萊塢大片那樣吸引人的眼球,但往往忽視了歷史課更深層次的東西。所以我們要明確課件的選擇是為教學服務的,既要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要讓學生從中感知歷史,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這就要有提綱挈領的好的板書, 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一、從淺嘗輒止到讀有所思,培養學生閱讀批注的習慣
閱讀,是學生以讀者的身份,通過文本閱讀,實現與作者的情感溝通。小學生受人文修養、個人閱歷等條件的限制,還不能獨立閱讀;即使到了中年級以后,仍然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因此,小學的閱讀教學需要一個“由扶到放”的過程。
(一)改善淺嘗輒止的閱讀現狀,引導學生讀思結合
小學生的閱讀,多停留在表層,“淺嘗輒止”的現象相當普遍。對文本的閱讀,多流于文字認知、內容梗概了解的層面,甚至無法準確把握文章的主旨;走馬觀花似的閱讀頗為常見,讀過即忘,未在內心形成共鳴,因此對文本的深層次蘊意極少探究。閱讀,是學習他人智慧,并使之內化的過程。為避免閱讀成為“無用功”,在閱讀中,給文本加上批注,以筆代心,既實現知識的遷移,又促使學生手與腦并用、讀與思結合。比如,在閱讀《三顧茅廬》(蘇教版四年級下冊)中,批注出劉備三次造訪“茅廬”時諸葛亮的態度,借此分析課文為什么著重描寫第三次造訪的情形。另外,通過批注出劉、關、張、諸葛四個主要人物的態度,分析出劉備與諸葛亮的人物特點,在課文中進行總結式的批注:劉備――尊重人才;諸葛亮――博學多才、雄才大略。通過這些批注,文章的主線顯現出來,幫助學生理解文本,加深記憶。
(二)從各時點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實現讀有所思
教與學是循序而行的。盡管課堂是實施教學的主要場地,但課堂并不是教與學的全部。知識從輸入到輸出是一個完整的閉環,根據各時點的不同,批注式閱讀從“預習”、“教學”和“延伸”三大環節來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
預習,是在授課之前,學生自行閱讀的行為,是培養學生探究心理的關鍵。學生初見新的課文,難免出現生字、新詞、句意等疑惑之處。此時,在文中隨時添加批注,記錄下初次閱讀的疑問、好奇所在;并及時反饋給教師,方便教師對教案進行“二次調整”。 “教”與“學”的過程,實際上是教師和學生之間思想碰撞的過程。教師鼓勵學生將批注的文字,與大家分享。當新文變成舊文時,批注的好處便顯現出來。它可以幫助學生回憶閱讀思路,縮短探究文本世界的時間。
二、從形諸筆墨到心境交融,引領學生進入文本的世界
閱讀,注重心與心的交融,是讀者從“識”到“得”,最終到“悟”的過程。批注式閱讀增進了作為讀者的“學生”與作者之間的情感溝通,實現了由理性認知向感性共鳴的轉化。
(一)識――循序漸進
從認識心理學來講,人類的認知過程是一個由淺到深漸次發生的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螺旋式的運動軌跡。在閱讀中,漸進式地閱讀方式――由表及里,更符合認知的特點。即教師引導學生從整體著眼,對文章形成直觀的認知,通曉其意,理順層次,標注出重點段落;而后再由細微處著手,如生詞、句意等,逐個挑出,使學生腦中呈現出立體的文章層次。以教學《》(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為例,首先要讓學生自行通讀全文,標出文中段落;其次,標出“寨”“渣”“繳”“侮”等生字,標出文中人、事、物和時間、地點、事件等內容,引導學生逐層深入閱讀。
(二)得――熟讀精思
初識文本后,便進入熟讀精思的階段。朱子認為:熟讀要達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的境界,而精思要達到“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口”的境界。實質上,就是要通過細品,由理性認知上升到情感認知,實現知識的內化,引導學生逐步探究文本的世界。在《》中,教師適時引導學生,在教材中批注何為“銷煙”,而“煙”又為何物;在閱讀中批注出全文的主旨,按順序羅列出銷煙的步驟:撒鹽拋煙灑石灰棄入海中;對文中描寫的佳句,也進行批注,如“水泄不通”“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以想象當時的情景。
(三)悟――切己體察
閱讀的意境,即為領悟。它是通過批注,結合自身經歷,去體驗作者的心境,使自己融入文本世界中,與作者進行一場心靈觸碰,達到心靜理明的境界。朱子主張“須反來就自家身上推究”。可見,要達到心境交融,就需要不斷地推及己身,探究作者所要表達的深層蘊意。在《》中,在讀到林則徐的語言和動作時,可加入學生個性化的理解;當讀到“煙渣”被波濤洶涌的大海吞噬時,可批注上學生自身的感受,對作者如此著墨用意的體察。由此,學生對《》一文,經歷了從“識”到“得”,最終“悟”的過程,實現了自身與文本和作者的心境交融。
三、從方法得當到解其中味,教會學生閱讀中活用批注
閱讀是個性化的二次創作,并沒有固定的格式。閱讀不是流程,它更需要“因裁施法”。這個“裁”,即文章體裁。不同的體裁,運用不同的批注方法。方法得當,才能事半功倍。
(一)抓住主旨,提煉脈絡――小說節選類課文批注閱讀法
小說節選類的課文,在批注閱讀中要抓住“三要素”,找出全文主旨,再依循主旨,提煉出整個故事脈絡,使平面的文字富有立體感,使故事鮮活起來,躍然紙上。如《三顧茅廬》一文,第一步弄清人、事、環境,重點放在寫作背景上:在漢末三國鼎立時期,劉備初得一隅,欲求世外高人相助,這樣便間接找到了文章的主旨;第二步依循“求賢”的主旨,提煉故事脈絡;第三步批注人物、景物描寫等,列出不同人物在不同時間、不同場合的表現,也可以是學生揣度的“思想變化”;第四步通過文字,體察作者的深刻意蘊。
(二)神來之筆,深化意境――散文類課文批注閱讀法
散文,形散而神聚。閱讀時,往往不好理清文章的結構,但散文不乏點睛之筆。學生可以在閱讀中找出關鍵性的語句來批注,即“神來之筆”,從中體會作者所構筑的意境。如,教學《番茄太陽》(蘇教版四年級下冊)一文,教師引導學生分層次批注關鍵性的詞語:第一步挑出“角膜”“拐杖”“面頰”“盲童”等詞語,啟發學生想象主人公的遭遇,將心中勾勒出的小女孩形象見諸筆端;第二步挑出“番茄”“親戚”“捐獻”“天使”等詞語,啟發學生揣度小女孩內心世界的積極與樂觀,同樣見諸筆端。此時,一個生動具體的小女孩形象已在學生腦海中鮮活起來。
(三)情由心生,感自體發――詩詞類課文批注閱讀法
詩與詞是我國燦爛文化中的瑰寶。這一高度凝練,又言簡意賅的體裁,給予讀者豐富的想象空間,不斷提升讀者的審美情趣,使讀者的思想得到升華。但對小學生而言,讀懂其中的意味并不容易。如蘇軾的《但愿人長久》(蘇教版四年級上冊),教師啟發學生去想象“皓月當空”的景象,通過批注對月的思念與悵惘,感懷作者對親人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