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1 09:47:3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英語文化,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引言
諺語是成語的一種特殊類型。但它不同于其他種類的成語。諺語是語義相對完整的固定句子,通俗簡練、生動活潑,使用時可作為句子成分,也可作為獨立的交際單位,表達完整的思想。有傳授經驗教訓的作用。
在一個民族的語言中,諺語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它具有重要的使用價值,用的好能使語言增色,文筆增輝。然而,作為一定文化背景下的產物,諺語可以啟迪人生、指導人們的行為、傳授經驗、進行道德教育、宣傳鼓動等社會功能。諺語的價值不僅僅囿于此,通過它還能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那么英語諺語的文化價值表現在哪些方面呢?本文就此作簡要論述。
2.諺語的文化價值
2.1諺語反映大不列顛民族的歷史
社會歷史的發展對語言的影響是巨大的,隨著時代的變遷,舊的語言逐漸衰亡,新的語言不斷產生。在語言的發展過程中,歷史文化的痕跡主要殘留在習語當中,翻開一本中型英語詞典,在“Rome”(羅馬)的詞條下就會找到至少三條與“羅馬”有關的諺語:
DoinRomeastheRomansdo.(在羅馬就要像羅馬人一樣生活。比喻:入鄉隨俗)
Romewasnotbuiltinaday.(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比喻:偉業非一日之功)
AllroadsleadtoRome(條條道路通羅馬。比喻:殊途同歸)
公元前六世紀,羅馬人征服不列顛島,其后占領不列顛島長達400年之久羅馬文化與風俗逐漸滲入不列顛,形成一個不列顛拉丁文化。羅馬人走后,他們的文化及其對不列顛的影響仍然留在不列顛島上,以上三條諺語可見羅馬帝國昔日的輝煌。
大不列顛島除了被羅馬帝國侵占過以外,還曾先后被日耳曼部落、諾曼底族侵占過,所以,英語中有很多來自拉丁語、法語、西班牙語等歐洲語言的諺語。
來自拉丁語語的諺語有:
Fortunefavorsthebrave.(勇敢者交好運)
Thereisnorulewithoutanexception.(沒有一條規則沒有例外)
來自法語的諺語有:
Don’tputthecartbeforethehorse.(不要本末倒置)
Onceisnocustom.(一次不是習慣)
Nurtureisabovenature.(教育生于天賦)
來自西班牙語的諺語有:
AcoldAprilthebarnwillfill.(四月寒冷谷滿倉)
Hehastwostomachstoeatandonetowork.(他有兩個肚子吃,只有一個肚子做工作。意為“好吃懶做”)
2.2諺語反映大不列顛的地理位置
英國是一個島國,位于歐洲西部大西洋中的不列顛諸島上,英國所處的這樣一個島多的位置,對其自身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在這樣的地理環境中,海上運輸在英國運輸業中占有特殊位置,因此許多英國諺語與航海有關。這些諺語大部分都是水手在長期航海生活中創造和使用的,既是水手們的經驗之談,直接適用于航海,又具有廣泛的意義。例如:Iftheraincomesbeforethewind,loweryourtopsails,andtakethemin;ifthewindcomesbeforetherain,loweryoutopsails,andhoistthemagain.(如果先下雨后刮風,就收下你的中桅帆;如果先刮風后下雨,就把中桅帆再揚起。)這條諺語不僅指導水手何時,收帆而且是一種普遍的氣象常識,它告訴人們,雨后刮風,雨要不停地下,而雨前刮風,雨下不長。
再如Hoistsailwhenthewindisfair.(趁著好風揚起帆)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它教育人們,要利用好機會干事情,趁熱打鐵,乘風破浪,機不可失,時不再來。Agoodsailormaymistakeinadarknight.(好水手在黑夜航行也會出錯)Thegoodseamanisknowninbadweather.(壞天氣才能使出好水手)等。
捕魚業在英國經濟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為英語留下不少與漁業有關的諺語
Allisfishthatcomestohisnet.(進到網里的都是魚)這條諺語的比喻意義是“任何有用的東西或有好處的事都來者不拒”,含有貶義。Thebestfishsmellwhentheyarethreedaysold.(再好的魚三天也變臭)比喻“在一起相處得太久,再好的朋友都會生厭。
Thebestfishswimnearthebottom.(好魚居水底)比喻“有價值的東西不會輕易得到”.
Fishbeginstostinkatthehead.(魚要腐爛頭先臭。比喻意義與漢語諺語“上梁不正下梁歪”相似)
Hewhowouldcatchfishmustnotmindgettingwet.(要像抓魚就不能怕弄濕衣。比喻意義與漢語諺語“要吃龍肉,就得親自下海”相似)
Neveroffertoteachfishtoswim.(不要教魚兒游泳。比喻“不要再內行人面前賣弄自己”。相當于漢語諺語“不要班門弄斧”)
2.3諺語反映不列顛民族的風俗習慣
風俗習慣是一個地區的人的生活方式,它包括很多、很廣,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它既受到一個民族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學藝術等方面的影響,又反過來影響這些方面。一個民族的語言作為這個民族的文化的一個特殊組成部分,必然反映出該民族的風俗習慣,諺語更是與民族的風俗習慣緊密相關。
任何一個民族都有自己喜愛的動物,寵物文化有鮮明的地域性、民族性。中英兩國人民都有養狗的習慣,但兩國人對狗有不同的傳統看法。英國人對狗有好感,認為狗是忠實可靠的朋友。因此,英語中有許多關于狗的諺語:Letthesleepingdogslie(讓睡覺的狗躺著。比喻“莫惹事生非;別自找麻煩”)Everydoghashisday(每只狗都有它的好時光。比喻“人人皆有得意日”。)Loveme,lovemydog(愛屋及烏)等等。而中國人一般厭惡鄙視這種動物,常常用狗來形容和比喻壞人壞事,比如:狗拉耗子,多管閑事;狗掀門簾全憑一張嘴;狗眼看人低;好狗不擋道等。
2.4諺語反映不列顛島多雨多霧的氣候
大不列顛地處歐洲大陸西部的中緯度,是典型的溫帶海洋性氣候。氣候特點是雨量充沛,風大霧多。英國不僅經常下雨,而且雨下得很大。因此產生諺語Itneverrainsbutitpours.(不雨則已,一雨傾盆)。這條諺語的比喻意義是“倒霉的事情總是一起發生的”相當于漢語成語“禍不單行”的意思。Smallrainlaysgreatdust.(小雨壓大塵)比喻“小的東西也可派上用場“。另外,雨過天晴,天空會格外美麗:Afterraincomesfairweather.這條諺語告訴人們:“困難過后,勝利就會到來。”
大不列顛島不僅雨多,而且霧多。過去倫敦素有“霧都”之稱。多霧的天氣也給英語留下不少諺語。Whenthemistcomesfromthehill,thengoodweatheritdothspill;whenthemistcomesfromthesea,thengoodweatheritwillbe.(霧從山上來,好天要變壞;霧從海上來,好天氣會來).
氣象對農業生產至關重要,農民在長期與天奮斗的實踐中,總結了關于氣象的經驗,也反映在有關的諺語中,Asnowyear,arichyear.(下雪的一年,豐收的一年)CastnotaclouttillMaybeout.(到了五月末,才把棉衣脫)Foramorningrainleavenotyourjourney.(早雨不耽擱旅行).Eveningredandmorninggrey,arethesignsofafineday.(晚霞和晨霧是晴天的征兆)Amistymorningmayhaveafineday.(有霧的早晨可能是晴天)Whenthewindisintheeast,it’sneithergoodformannorbeast.(風起東方,人畜不安)Whenthewindisinthewest,theweather’satthebest.(風起西方,氣候最佳)。
2.5諺語反映大不列顛的幣制和度量衡制
反映大不列顛幣制的諺語有:inforapenny,inforapound.(一旦開始就干到底;一不做,二不休)Pennywiseandpoundfoolish.(小事聰明,大事糊涂)Takecareofthepence,andthepoundswilltakecareofthemselves.(小事謹慎,大事自成)Givehimaninchandhe’lltakeanell.(他得寸進尺)這幾條諺語中的penny,pound,inch是大不列顛的貨幣單位和度量衡。
3.結束語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英語諺語中的文化印跡是很明顯的,可以通過對諺語的溯源分析和分類研究來考察大不列顛文化。當然并非每條諺語都有它的文化含義,但是確實有不少諺語能夠反映出大不列顛文化的面貌及其發展過程,因此可以說,英語諺語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是研究大不列顛文化的重要材料,雖然不是唯一的材料。
參考文獻:
[1]汪榕培.盧曉娟.英語詞匯學教程[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2]陸國強.現代英語詞匯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3]王德春.楊素英.黃月圓.漢英諺語與文化.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關鍵詞:英語;文學;文化;疆界;人物形象
以英語作為母語的作家在進行英語文學創作的時候具有先天性的優勢,他們成為英語文學發展的先鋒。然而隨著世界經濟的飛速發展,全球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使用英語進行文學創作已經不再局限于英語為母語的國家。這些作家所創作的英語文學作品所呈現的文化底蘊充滿了異域風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傳統的英美文學中的人物形象的思維特征、文化特質大相徑庭。對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進行分析需要進行跨界研究,我們要充分考慮到作家本身的民族文化和其生活軌跡。下面本文將就英語文學的文化疆界問題進行探討。
一、英語文學的文化疆界的變遷與重構
從英語文學的發展歷史來看,在20世紀中期之前英美作家在英語文學界始終保持領先地位,對整個發展潮流起到引領作用。除了印度作家泰戈爾和智利作家米斯特拉爾之外,歐美白人作家幾乎囊括全部的世界重大文學獎項。然而隨著世界英語文學的迅猛傳播,進行英語文學創作的作家開始呈現出多元化發展趨勢,亞非拉地區的作家的英語創作水平迅速提高,開始參與諾貝爾文學獎之類的重大文學獎項的角逐。在全球化趨勢下,世界各國之間的移民現象越來越普遍,更多從事英語文學作品創作的作家具備了多元化的文化發展背景。到了20世紀末期,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作家中非歐美裔作家人數甚至過半。英語文學的文化疆界出現重大變遷,我們需要突破傳統,對英語文學的文化疆界進行重構。對世界文化疆界的劃分方式按照作者寫作所使用的語言和所處的地理環境進行。在通常情況下,這兩者之間是保持一致的。然而當前的產生跨界的英語文學作品在語言文化方面采用英語作為藝術文化創作的工具,它在語言形式上符合英語為母語國家的民族傳統、表達方式、風土人情、思想觀念[1]。然而其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屬于作者本身的民族,其人物形象所生活的背景明顯具有該民族的歷史文化,人物的活動特點也會打上明顯的地域烙印。著名的諾貝爾文學家獲得者奈保爾出生于南美洲西印度群島,家族信奉印度教,出身于婆羅門家庭。1948年,奈保爾從西班牙港女皇學院畢業之后,到英國牛津大學留學,主要攻讀當代英國文學。他從牛津大學畢業之后在英國的廣播公司工作,并在英國結婚定居。奈保爾遍游世界,這些經歷為他的文學創作提供了素材。因為奈保爾的祖國是英國的殖民地,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所以不同的文化之間相互交流,形成獨特的社會環境。在這樣一個社會政治復雜的環境里,奈保爾擁有較為多元的文化意識,這在他的文學作品中有所體現。奈保爾的文學作品多采用諷刺的寫作手法,用較為詼諧的語調介紹自己在世界各地的見聞。從已有的英語文學作品來看,英語作為一門世界性語言,為多元文化的傳播與交融提供了有效的媒介,為英語文學疆界的重構提供了可能。非歐美裔的作家在用英語闡釋人物形象時可以呈現出文化多元化趨勢。在奈保爾的作品中,讀者既可以領略到英語文學的語言魅力,又可以欣賞到西印度群島的社會文化生活。
二、英語文學作品人物形象的民族特性
作者一旦完成對文學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其對人物形象的控制力就向讀者轉移了。讀者要通過對作品的理解和自己的生活經歷完成對文學作品人物形象的再創造。世界經典作品中的主人公的形象可以使讀者在閱讀時獲取審美上的愉悅感,并能夠受到道德上的熏陶。文學形象在讀者的頭腦中建立起來之后就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其所使用的語言載體就可以忽略,而人物形象的民族特性也會和人性的共性融合在一起,因此就有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觀點。莎士比亞作為偉大的戲曲學家,其作品是世界文學典范,而不僅僅屬于歐洲文學。文學作品的人物形象所表現出來的價值觀念既有民族特性,又具有普適性,因此就為文學形象在全球范圍內跨界傳播提供了可能[2]。文學形象更像中國古詩中的“意象”,既有對人物形象的塑造,又有文化意境的傳播,是“形”和“意”的巧妙結合。在美國詩人龐德的詩歌中借鑒了中國古典詩中的意象,將美國詩歌關注的中心從形象轉移到意境。形象學也將研究的重點由表層意象轉移到深層文化價值觀念上。意象派詩人在寫作的時候多采用自由體的方式,突出形象的多變,使讀者跟著詩人所建立的意象而進行思維的轉換。當詩歌所描寫的意象透射到讀者的頭腦之中后,讀者就獲得該意象所代表的民族特征的經驗感知。人的思維方式具有概括性的特點,可以將對意象的感知和自己的生活經驗結合起來,所以對人們在體會語言表述意義的同時也能夠感受到作品中所蘊含的民族文化特征。康拉德曾經對隱喻中的語言和審美體驗進行過區分。隱喻中的語言所塑造的是形象,而審美則需要一種氛圍,需要作者破除語言的藩籬,使文學形象跨越民族的疆界,使其精神向全世界傳播,成為世界各國人民的精神食糧。惠特曼的《自我之歌》主要宣揚的是自由、平等和博愛,具有鮮明的美利堅民族的精神特征,它所塑造的文學形象跨越民族的疆界,在世界范圍內具有普適性。中國詩人郭沫若感受到了詩歌中所蘊含的激昂和個性,從而在其詩歌中體現出了張揚的個性,開創中國現代詩歌的浪漫主義先河。英語文學中的形象塑造是跨民族、跨文化的,比如哈金小說中對中國人的形象塑造就是將語言載體作為他者,而將人物形象作為自我,兩者之間的文化互動形成了跨界文學作品。然而美國詩人龐德的詩歌則是相反,它是將語言載體作為自我,將所描繪的人物形象作為他者而創作的文學作品。這兩類文學作品都體現了語言載體和人物形象的文化融合,形成了文化疆界的突破。文學作品中人物形象中的共性促使了異質文化的跨界傳播,實現了異域文化的本土化。在文化遷移的過程中,英語語言中所具有的特質能夠促進不同地域文化間的溝通。1931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印度作家泰戈爾,可以同時使用英語和孟加拉語進行文學創作,他的許多作品用雙語寫作,在世界范圍內廣為流傳。比如泰戈爾的作品《吉檀迦利》將當時歐洲所流行的人道主義和古印度《奧義書》中所宣揚的泛神論思想結合起來,既體現出作者對本民族人們的命運的關切,又展現出對整個人類的前途思考。從這個角度說,《吉檀迦利》是英語文學的典范,又是世界的文化遺產。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跨越了民族文化的疆界,被翻譯成了多國語言。英語文學和世界各國的文化都有所交融,現在所看到的英語文學作品已經不再是單純的歐美文學,而是世界文化融合的結果。當然,這并不否認英語文化所具有的民族性特征,各種文學人物形象通過英語語種的塑造,都會打上英語文化發展的烙印。在工業革命之后,英語隨著資本主義擴張的步伐走向世界,成為世界上最為通用的語言,同時也將歐美文化推向亞洲,在與東方文化的沖突和互動過程中實現交流[3]。我們通常所說的英語文學包含了所有以英語為創作語言的文學作品,既包括英美文學,又包括其他地區如澳大利亞、加拿大、非洲、亞洲英語文學。所以對英語文學的考察應當采用全球化視野,將英語文學中所塑造的不同民族的經典人物形象都納入到研究范圍之中。
三、英語文學中跨文化作品的人物形象實例分析
約翰•馬克斯韋爾•庫切是南非著名小說家,200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的小說《羞恥》中描述了南非白人教授盧里一家的生活狀況。生活在黑人聚居地之中,盧里和他的女兒感到恥辱,小說描述了后殖民時期社會矛盾的發展狀況,展現了種族之間的沖突。這部作品以英語為創作語言,以非洲本土文化為寫作背景,重塑了當地白人的族裔身份與社會地位。盧里雖然是一位白人,但是隨著經濟來源的喪失,其社會地位也隨之下降。她的女兒甚至成為了黑人的幫工和小妾。作品通過對當地黑人文化特征的揭示和對人物命運轉變的描寫,向讀者展現出轉型期的社會深層矛盾。在以往的英語文學作品中,白人從來都是占據優勢地位的,在《羞恥》中白人卻成為了弱勢群體,實現了人物形象民族特征重構。這種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一定的象征意義,用具有優勢感的英語來塑造非洲本土文化形象,也是對英語的一種“羞辱”。從該作品可以看出,西方文化在對東方民族進行文化殖民的同時,也會受到東方文明的影響,成為一個為自己預設的文化陷阱。小說對人物形象的定位,完全是站在本民族的立場之上的,實現了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重新界定了白人在非洲的文化身份。因此,庫切通過文學人物形象實現了在英語環境中的對本民族文化特征的重塑。作品完全沒有了以西方文化為中心的殖民痕跡,向世界展現了一個全新的非洲文化形象。通過英語來了解非英語文化背景中的人物,讀者更容易體會出不同文化差異帶來的矛盾。奈保爾的小說《比斯瓦斯的房屋》的主人公比斯瓦斯的原型是作者的父親。小說描述了一個真實人物的生活歷程,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中,社會中小人物在奮斗的過程中有更多的痛苦與無奈。該作品深受英美國家讀者的喜愛,后來被翻譯成多國文字在世界范圍內傳播。在小說中,主人公比斯瓦斯出生于特立尼達殖民地的一個普通勞工之家,因為先天性的手指缺陷受盡人們的歧視,其父親因為家庭貧窮而不能為他提供良好的教育。然而他卻在逆境中艱苦奮斗。最終成為一名記者,并擁有了屬于自己的房子。比斯瓦斯的長子阿蘭德和他一樣是一位追求上進的年輕人,為了追求更高的目標去英國留學。比斯瓦斯因為長期勞累而積勞成疾,最終病死。學成歸來的阿蘭德要面臨一個更加窘困的家庭環境。在該作品中,人物之間充滿各種沖突,這些沖突既是家庭生活沖突的表現,也反映了當時尖銳的社會矛盾。奈保爾以寫實的手法重塑了印度族裔和當地白人的社會形象,透視了印度社會文化的時代背景。主人公比斯瓦斯通過奮斗擁有了自己的想要的生活,卻因為積勞成疾病死在追求夢想的道路上。比斯瓦斯的長子阿蘭德因為生活軌跡的差異,其命運和家中其他人的命運形成對比,揭示了殖民地特有的社會矛盾。該作品用獨特的方式闡述了印度族裔和當地族裔人民之間的關系。殖民地的非白人族裔成為英語文學的主人公,英語作為一種載體具有更強的世界性,形成了與英語文學宗主國作品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對比。奈保爾的文學作品以“反叛者”的角色實現了西方文學文化疆界的突破[4]。海明威在他的代表作《老人與海》中塑造了一個漁夫桑提亞哥,主人公身上所具有的百折不回的精神是全人類的共同體現[5]。海明威用桑提亞哥的勇敢和堅強來展現自己的人生追求。在對漁夫形象塑造時,作者完全可以選擇一個青年人,這樣更能夠給人以勇往直前的想象空間,然而他卻選擇了一位年老體衰的漁夫,希望能夠通過漁夫的身體和精神的對比,來塑造出一個硬漢的形象。這也是對當時社會文化的反映。作者所生活的時代正處于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戰爭在帶給人們災難的同時也賦予了他冒險精神。在這樣的社會文化的熏陶下,作者具備了堅強的意志,同時也賦予其作品獨特的時代文化魅力。世界文化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而不斷出現融合,從而揭開新的歷史篇章。英語作為世界各國交流最為常用的語言,其文學創作中也出現了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的狀況,傳統以歐美文化為背景進行文學創作的方式逐步向以全球文化為背景進行文學創作轉變。世界各國的作家在用英語進行人物形象闡釋可以推動本土文化向世界傳播。我們在進行文學人物形象分析的時候,要注重從人物所處的文化背景進行考慮,從民族性的角度對其進行解讀和定位。
參考文獻:
[1]王寧.全球化、民族主義及超民族主義[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7(07):48-52.
[2]李勇.闡釋的邊界及其可變性[J].學術研究,2016(01):14-20.
[3]金健人,許心宏.基于文字的中西思維差異新解[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預印本,2010(03):64-74.
[4]江寧康.論英語文學的文化疆界及形象闡釋[J].南京社會科學,2004(2):77-81.
關鍵詞: 英語教學 文化教育 可行性 途徑
語言是人類社會文化中的語言,與人類社會的文化息息相關。一個民族的語言必然承載了這個民族的文化和所有的社會生活經驗,反映了該民族文化的重要特征。在國際交流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往往缺乏對異質文化的了解,可能產生誤會,進而妨礙正常交流。美國教育家溫斯頓?布倫姆伯格說過:“采取只知語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養語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辦法。”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綜合國力增強,國際交往增多,國家所需要的是面向世界、對異國文化有深刻理解力的人才。這就要求我們在英語教學中重視文化教育,將之提高到應有的高度,使學生在實際交流中具備多元文化的包容性。
一、文化教育的可行性
現今英語教學中,人們忽視跨文化教育的原因有二:一,普遍認為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傳授語言知識;二,認為跨文化教育太深奧、復雜,且不易操作。實際上,跨文化教育是可以在語言教學的各個階段、各個層次上進行的。現今各個等次的英語教材均依據“結構-功能”理論編寫,并且涉及英、美、加、澳等國的英語及其變體,含有極其豐富的內容。其鮮明特點就是“文化滲透”,即在教材中逐步介紹中西方文化背景知識,有意識地讓學生了解英語文化和漢語文化的差異,增強其跨文化意識。教師應該確信一個理念:運用各種語言素材,采取多種方法對學生進行跨文化教育是可行的。
二、文化教育的內容
在英語教學實踐中,文化差異及其對學生帶來的干擾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稱呼(Addressing)
在習慣稱呼方面存在很大的中西差異。比如,稱呼某位女士的時候,在不明對方是否已婚的情況下,可用女權運動的產物――Ms,因為是否結婚,婦女都會接受這個稱謂。在中國,人們已經習慣了被叫做“張主任”,“李校長”,而在英美國家,除了某些特定的工作頭銜,如法官、醫生、博士等,一般都是直呼其名,從而感到親切、自然。
2.感謝(Appreciation)
一般來說,我們中國人在家庭成員之間很少用“謝謝”。如果用了,聽起來會很怪,或相互關系上有了距離。而在英語國家“Thank you”幾乎用于一切場合,所有人之間,即使父母與子女、兄弟姐妹之間也不例外。當別人問是否要吃點或喝點什么時,我們通常習慣于客氣一番,回答“不用了”、“別麻煩了”等。而按照英語國家的習慣,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辭,說聲:“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說“No,thanks.”即可。
3.隱私(Privacy)
初次見面問及年齡、婚姻、收入,英語國家人對此比較反感,認為這些都涉及個人隱私。比如當你問道:“How old are you,Ms.Smith?”Ms.Smith答道:“Ah,it’s a secret!”為什么Ms.Smith不肯說出自己的年齡呢?因為英語國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對方眼中顯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駐,對自己實際年齡秘而不宣,婦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國人表示關心的“你去哪兒?”(Where are you 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 are you doing?)在英語中同樣不受歡迎。
4.謙虛(Modest)
受到贊揚時,中國人常常通過自我否定來表示謙虛。當此種贊揚遭到中國人拒絕時,美國人常常懷疑自己是不是做了一個錯誤的判斷,他們之間跨文化的交流有可能以失敗而告終。因此,在教學中要強調對贊揚的正確回答應是:“Thank you.”
5.介紹 (Introduction)
西方國家在介紹他人時,有正式場合和非正式場合之分。會議上介紹來賓的時候,主持人應該說:“It is such a pleasure for me to introduce Professor Wang to you all,president of Qinghua University.”這樣的介紹鄭重而得體。而非正式場合就相對隨便一些 :“This is Mike, my friend.”在介紹兩個人認識的時候,一般要注意以下順序:先男后女,先少后老,先低后高,先客后主,等等。
三、怎樣加強英語文化教育
1.揭示英語詞匯的文化內涵
詞匯教學的難點是某些詞語的文化內涵。教師應著重介紹或補充與之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必要時進行漢語文化比較,使學生不但知道它們的表層詞義,還能了解其文化內涵。
例如,英語中的親屬稱謂詞比漢語少得多,一個cousin涵蓋了“堂/表兄弟,堂/表姐妹”等幾種關系;漢語中的“白”字指的是顏色,但在某些詞中對應的英語單詞不是white,如“白熊”(polar bear),“白蟻”(termite)。而且,漢語中“白費事”(all in vain,a waste of time and energy)、“”(idiot),其英語對應詞中都與“white”無關。這種現象,英漢兩種語言中俯拾皆是,從詞匯著手,簡單明了,成效大,能避免學生望“詞”生義的毛病出現。
2.創設對話的文化語境
在日常對話中,學生最容易出現語用錯誤。這不僅因為對話涉及交際用語的規范使用及禮儀習俗,更由于在具體的言語交際中,語言形式的選用總是受到時間、地點、話題、交際雙方的情感、個性、社會角色及其文化背景等語境因素的制約。因此,成功的對話課,除了要讓學生記住相關的交際用語,傳授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識,還應該設置特定的交際語境,靈活選用適當的訓練方法,鼓勵學生進行口頭或筆頭、雙邊或多邊的言語實踐活動。
3.挖掘語篇的文化信息
現行的英語教材大多選材廣泛,大部分語篇涉及英語國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識,特別是其中的文學作品,為學生了解外部世界提供了生動鮮明的材料。在語篇教學中,我們不但要讓學生把握文章的內容主旨,學習語言知識,提高語言技能,還要引導他們隨時隨地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使學生在習得語言的同時,拓寬自己的文化視野。
總之,在英語教學中不能只單純注意語言教學,而必須加強語言的文化導入,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及其對語言的影響。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在實際中正確運用語言。
參考文獻:
[1]何自然.推理和關聯[M].外語教學,1997.
[2]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J].上海:上海外國教育出版社,1998.
一、讓學生在口語教學中體會文化
教師在日常英語口語教學中,要給學生介紹英美國家的交際文化,讓他們遵循西方人的生活習俗,以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誤會和麻煩,使交際能夠順利地進行并達到預期的目的。如當和西方人見面打招呼時,我們可直接稱呼Mr.或Miss/Ms,加姓,而不能用teacher,director,president等表示職務或身份的詞加姓使用,更不能錯把名當成姓。可以說Goodmorning(af-ternoon)或Hello,而不能說Whereareyougoing?Whatareyoudoing?也不能說Haveyoueaten?以免別人誤以為你要邀請他吃飯。商場售貨員和西方人打招呼應說CanIhelpyou?而不能說Whatdoyoubuy?或Whatdoyouwant?當英美人問你“Wouldyoulikesomethingtoeat?”倘若你需要,不要感到不好意思,而要直接回答“Yes,please.”而不能說“Don’ttrouble.”倘若你不需要,可以說“No,thanks”西方人在交談中忌諱對方問及自己的年齡、工資和婚姻等問題。我們還要注意英美人的禮節,英美國家的上下級之間、男女之間、長晚輩之間施禮時必須是上級、女土、長輩先伸出手來,否則不能貿然行動。另外,握手時間的長短、握力的大小也要適度,否則是失禮。親吻、擁抱也是英美人交際的重要禮節,其習慣是“長晚輩之間吻臉和額,平輩之間宜貼面,夫妻之間吻唇,男子對尊貴女子吻其手背,在不熟悉的人之間和工作場合,一般不施親吻禮。
二、讓學生在語法教學中了解文化
英語和漢語在句子結構上有很多相似之處,但英語有表語成分,而漢語沒有;漢語的地點表達按從大到小的順序,而英語的地點表達習慣是由小到大;中國人一般是姓在前,名在后,而英美人卻名在前,姓在后;附加疑問句“Lovelyday,isn’tit?”實際上是無疑而問,只是英美人引出話題的一種常見句子罷了;“Whynot...”或“Whydon’tyou...”這類句子形式上是疑問句,實際上卻表示提出建議;“Wouldyoupleaseturndownradio?”不表示疑問而表示請求。中國人寫信時日期常常寫在正文結尾后一行的右下角,而英文信的日期常常寫在稱呼一行的右上角;又如“李紅是一個學生,而王紅和張平是教師”,在漢語里同用一個“是”,但在英語卻有單、復數的變化,即“LiHongisastudent,whileWangHongandZhangPingareteachers.”。
三、讓學生在翻譯教學中感受文化
如果不了解西方文化的特點,我們很難翻譯得準確、明白無誤。因此在指導學生翻譯時我們要注意以下幾點:1.在進行英漢翻譯時我們要注意英漢形義上的差異。英語和漢語有時在形義上類似。如Wearestudents(我們是學生);Wallshaveears(隔墻有耳);Outofsight,outofmind(眼不見,心不煩)等;有時形異義似,如spendmoneylikewater(揮金如土);aspoorasachurchmouse(一貧加洗),這跟文化背景有關:中國的廟堂里放置食物作供品,有可能養肥老鼠,而西方的教堂里無供品,只有耶穌像,連老鼠也一貧如洗。2.在進行英漢翻譯時必須符合各自的文化背景。如astimidasarabbit(膽小如鼠),likeaducktowater(如魚得水),killtwobirdswithonestone(一箭雙雕),ascoo1asacucumber(鎮靜自若);killthegoosethatlaysgoldeneggs(殺雞取卵)。3.很多句子有時失去原來句子的意義,單從表面上很難解,如:Sheistheappleofherfather’seyes(.她是她父親的掌上明珠);”Shegavebirthtoabluebaby.(她生了個先天不足的孩子);Everydoghasitsday.(凡人皆有得意時);Thefilmwasagreathit.(那部電影極為叫座);Sheisatomato,everybodylikesher.(她是個美貌女子,人人都喜歡她);Heputonhisshirtonthis.(他為此孤注一擲);Don’tcryforthemoon.Youshouldbemorepractical.(不要期望那些不現實的事,你應該現實些)。
四、讓學生在課外活動中積累文化
我們在課堂教學進行文化滲透的同時,還應引導學生進行文化實踐和積累,如舉辦涉及異域文化的專題講座、學唱英文歌、看英語電影、電視等、組織英語角、英語晚會、英語沙龍、出英語黑板報等,還可組織以文化內容為主題的研究性學習,如以飲食文化為內容,讓學生通過各種渠道(報刊、雜志、圖片、書籍、網絡等)收集一些有關國內外飲食方面的內容加以研究。總之,教師應有計劃、有步驟地長期安排好英語文化背景知識的學習,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更新教學思想,從而近一步提高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
作者:楊娟 單位: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界集中學
任何語言的學習都不能脫離對文化的學習,“文化意識”的培養已是英語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英語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文化意識”是綜合運用語言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得體運用語言的保證。因此,教師在進行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應注重對英語文化的滲透。
一、小學英語教學中英語文化滲透的方法
1 比較法。即在教學中通過比較母語和目標語之間的文化異同來加深學生對目標語文化的了解和認識。這種方法特別有利于加深學生對英語文化的理解,培養他們的英語文化意識。如在教學句型“Where are you from?”時,筆者通過板書“I’m from Lanzhou Gansu China”使學生了解地名的英語表達順序是從小到大,而漢語則是按照從大到小的順序。比較法可以讓學生直觀地了解漢語和英語兩種語言表達方式的不同,從而使他們在交際中正確靈活地運用。
2 講解法。即對教材中涉及文化特異性的內容加以講解。學生們理解有困難的,有時還會引起理解偏差的內容用講解法就比較適合。如冀教版小學英語第四冊中第三單元不同國家的服飾常識和一些常見外來詞的由來介紹、第六單元中由動物名詞構成的諺語都可以運用講解法,這樣既能擴大學生的詞匯量,又能使學生了解英語文化。
3 融入法。即直接把英語國家的文化內容作為語言教學材料,或把英語國家文化中具有特異性的內容直接編成教材開設課程,介紹英語國家的習俗、歷史、風土人情等。例如在教學時,可以介紹了中國的幸運數字是6,加拿大的幸運數字是7,還告訴學生13在英美國家是個不吉利的數字,人們在生活中部會盡量避免它。
4 體驗法。即通過語言實踐讓學生學習和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這些實踐活動包括看電影、看錄像和閱讀英語文學作品等。西方有許多傳統節日,如萬圣節、復活節、愚人節、圣誕節等,每逢這樣的節日,筆者都會進行專題介紹,讓學生了解西方節日的文化。例如,在教學Chrtstmas一課時,筆者讓學生聆聽美妙的圣誕歌曲,欣賞多媒體課件中美麗的圣誕樹和豐富的圣誕活動,盡量讓學生在模擬的環境中有身臨其境的感受,深刻體驗圣誕節文化。
二、小學英語教學中英語文化滲透的原則
1 實用性原則。小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有限,教師導入的文化內容應與學生所學的語言內容密切相關,應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導入形式也應符合學生的特點,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英語文化的興趣。
2 階段性原則。小學生的語言水平并不高,因此教師在進行文化滲透的過程中,應按照由淺入深和循序漸進的原則。例如,對于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在教授完顏色的詞匯后,為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了解英語文化的興趣,教師可以簡單介紹中西方國家給顏色詞匯賦予的不同含義,補充簡單的關于顏色的習語和成語。若滲透更多更難的詞組,不僅不能達到活躍課堂氣氛的目的,還會給學生造成過重的負擔,甚至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
3 針對性原則。在滲透英語文化的過程中,一定要有針對性,避免過多、過雜,教師要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對相關的英語文化進行介紹,不應過多地涉及其他內容。如在介紹圣誕節時,教師應集中介紹西方圣誕節的來歷和習俗等,不應該導入復活節的來歷和習俗等。
語言教學與文化滲透并重是幫助學生克服中國式英語的一個重要手段。在小學生學習英語的初始階段,教師在課堂中應將語言與文化有機地結合起來,并按照科學的方法和原則進行文化滲透,加深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的了解,培養他們對異國文化的正確態度,進一步提高他們學習英語興趣。
一、在校園里營造英語文化氛圍
為了營造校園良好的積極的英語文化氛圍,我們應力求做到:讓學生一踏進校園,就能被強烈的英語氛圍所圍繞,這樣師生可以共同在充滿人文氣息的英語文化氛圍中潛移默化地提高英語素質。
1.英語遍及校園的每個角落
充分利用校園中一景一物的教育意涵,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循序漸進地接受熏陶。校園的一花一草一木、所有的辦公室、教室名稱、玩樂場地的器材名稱、所有指示牌、警句牌、德育專題用語等都用英漢雙語書寫。如教師辦公室Teachers' Office;女廁所Ladies' Restroom等。在花壇綠草中的警句牌如:I'm sleeping. Let me alone.(小草正在睡覺,請勿打擾)
2.充分利用英語板報
校園板報的編輯內容應不拘一格,具有適合少年兒童閱讀的特點,可適當介紹一些節日的小知識,英語趣聞,諺語等;可以介紹異域風情,展現別樣的外國文化;可以答學生問;可以反映最新的校園動態;可以展示學生的優秀作業和適當的課外材料補充等。盡量做到形式的形象生動,內容的豐富知趣,充分融合英語學習的知識性和趣味性。
3.構建多方位的英語視聽系統
學生每天早上在門口站崗時用響亮的英語向師生們問候,這樣大家每天進校門時便輕松地感受到濃濃的英語氛圍。還可利用校園自動廣播系統的播音功能進行早晚問候的廣播節目。當學生興高采烈地走進校園時,如果聽見這樣的問候“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 Today is fine. Have a good day!”心中便覺得一天有了良好的開始。傍晚時分學生們離開校園時,如果從廣播里聽到這樣的叮囑:“Hello, everyone. Are you happy today? It's time to go home. Keep the line . Don' t forget your things. See you tomorrow!”這種別致的告別與祝福又會讓學生倍感關懷。也可以用英語兒歌作為上下課的音樂鈴聲。
二、教室環境的布置具有英語特色
教室學英語的氛圍營造好,能激發學生學英語的興趣,誘發語言學習的潛能,讓學生在耳聞目睹中感知英語。
1.教室物品用雙語標注
首先,用英漢雙語書寫的名人警句貼在教室兩邊的墻壁上,并定期更換。教室的其他布置都努力做到與英語學習相掛鉤。如:印有英文詞組的窗簾,標有英文說明的盆景植物,英漢雙解的班級常規,還有擺放整齊、隨手可及的學習輔導書等。另外,還可以用英語標簽粘貼教室的用品及各自的文具:schoolbag(書包)、pencil-case(文具盒)、textbook(教科書)、notebook(筆記本)、computer(電腦)、teacher's desk(講臺)等。
2.教室前墻的黑板設“英語角”
學生在教室里視線停留最多的地方是黑板,積極利用這塊寶地,使學生隨時感受英語的存在。在黑板左上角特地加一欄,輪流的值日生擔當起用英語書寫的任務,寫好當日日期、時間、天氣和課程安排,以及每日一句名言或日常用語。鼓勵大家一起練習說,通過直接刺激、盡力模仿、反復強化,由少到多、由易到難地逐漸掌握簡短的日常用語表達方法,從而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集體學習環境。
3.教室后墻的黑板報設英語園地
英語園地可以由“英美文化薈萃”、“英語快餐”、“詞匯銀行”等幾個固定板塊構成,根據課本內容適當安排布置,有利于學生們更進一步地了解相應主題的內涵。在學了“Animal”話題后,要求同學們在“詞匯銀行”中搜集一些常見的動物單詞(包括書中出現的和查閱到的),在“英美薈萃”中呈現各個國家的標志性動物,圖文相應成彰,使學生在做做、說說、畫畫等環節中感受英語融于課外的快樂。還可根據學生掌握的英語水平,布置一些與教材同步的練習,語法知識,也可以是一些復習詞匯的項目活動,如填字游戲,單詞接龍等。
三、利用實物教具營造教學情境
心理學研究證明,教學中所展示的形象越是直觀、鮮明、有趣、生動,就越能縮短學生感知的時間,越能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胃口,激發學生認知的潛能。大部分單詞在小學英語課本中是表示具體的事物,如學習用品、交通工具、動植物、顏色、身體、食品、玩具、衣物、學校等。那么在教學這些類別的單詞時,可通過實物或實物模型來再現單詞,激發學生大腦興奮,形成深刻持久的印象。
1. You have matches
最近我有一次機會登上一艘豪華游輪觀光。我在吧臺拿了兩杯雞尾酒回房間享受,途中遇到一位女士,她看看我后笑著說:“You have matches?” 我一愣,回答說:“很抱歉,我十五年前就戒煙了,所以沒有火柴。”她立刻會意到我誤解了她的意思,好像是有點抱歉的說:“It’s a joke.” 然后,我們就相互尷尬的笑了笑走開了。事后和朋友在吃晚飯的時候聊天,我趁機向一個美國朋友請教白天的那句話,他解釋說:“因為她看你兩手都占著,就故意開玩笑跟你要火柴,這是個非常普通的笑話,非但沒有惡意,反而是想問你需不需要幫忙。”
2. Turn the tables
一位親戚和妻子失和到了要離婚的地步。幾天前接到親戚電話,說他們在走進律師樓之前,先去求助于心理和婚姻問題專家。夫婦倆心平氣和地坐下來談了好多次,互相之間多了一份理解,少了一份猜疑、埋怨,結果化干戈為玉帛。說簡單也簡單,就這么拯救了這場婚姻。我打心眼里為他們高興,把這一消息告訴了同樣也認識他們的一位美國朋友。這位朋友挺激動的,連連說著“感謝上帝,感謝上帝”,她還補充了一句“He turned the table.”。
這話讓我心里很不舒服,她是指我親戚動粗嗎?我打抱不平說:“不會,不會,他很斯文,很有紳士風度,不會以粗魯的舉動壓制對方,不會以高壓讓對方屈從。” 結果,越說越讓人糊涂。看著我那一臉不快的表情,朋友突然茅塞頓開了,以另一種方法向我解釋。終于我明白了,她是說我親戚“扭轉了局面”,那 “table”和我想到的“桌子”根本無關。
再說遠一點, turn the tables (on someone)這個短語也和“桌子”沒什么關系, 它的意思是to suddenly take a position of strength or advantage that was formerly held by someone else (反敗為勝,轉弱為強), 例如: “She played badly in the first set, but then she turned the tables on her opponent and won the match.”
3. Wearing two hats
同事朋友聚會,少不了相互介紹。先生在向我介紹他的同事 Larry 時,說他可是個大忙人:“He is wearing two hats.” 我說,你開什么玩笑,他根本就沒戴帽子。 Larry 一直以笑作答,倒是先生察言觀色,知道我不懂,便幫我找臺階下。原來,先生是指Larry在醫院某一部門擔任要職,除此之外,還有自己的生意,就是說 Larry 身兼兩職,而不是真的戴了兩頂帽子。
4. With a grain of salt
一天吃飯的時候,好友 Allen 和他的中國籍太太坐在餐桌旁大談最近流行的一種草藥,說它能包治百病。Allen 說了一句:“I’d like to take it with a grain of salt”。他太太笑道:“你以為它是蔬菜啊,還要加點鹽再吃。健康專家可沒有說過要加鹽。”Allen 愣了一下,然后大笑不已,解釋道“ Take something with a grain of salt” 是“對某事有保留、持懷疑態度”的意思。 原來剛才Allen 是說他對這種草藥的神奇療效表示懷疑,而不是說要“放些鹽再吃”。
5.You are in for a treat!
這天,同事們正在討論為我和 Rhonda 開生日 party的事情,為了尊重壽星,大家讓Rhonda 和我選擇一家中意的餐廳。Rhonda建議去鎮上一家叫做BBQ 的美國餐廳。我從來沒有去過那里,于是就問她那里有什么特色。Rhonda便開始滔滔不絕的介紹他們的招牌菜,聽得我胃口大動,直咽口水,Rhonda便笑著說: “You are in for a treat!” 我愣了一下,以為Rhonda要請我去那里吃飯,心里十分不好意思,試探著問過她之后,Rhonda 笑著解釋說: “You are in for a treat means you’ll like it!”
6. Knife and fork
朋友D說日前在某大酒樓飲茶,見鄰桌有青年夫婦和大概是他們在外國結識的老太太一起飲茶。老太太對操作筷子很感興趣,在那里學用 chopsticks夾蝦餃。D說他有個美國朋友,曾花了一些時間學習正確使用筷子的方法,每有機會就要表演一下,還說用筷子是一種藝術,是古老的中國文化的表現。
中國人吃飯用筷子,洋人進餐用刀叉。其實洋人從前沒有knife and fork,用的是木片削成的叉。這種木叉從意大利經伊斯坦堡傳到英國,是兩刺的肉叉(two-pronged fork)。在此之前,人們吃肉用手,因此對于改用肉叉有人說是“對賜人以五指之神的侮辱。”
筷子又叫做“箸”,據說由于箸與住同音。住有停止之意。航船忌停,江蘇一帶行船的人們改稱箸為“筷兒”。筷音同快,不住而快,一帆風順矣。日語中筷作箸,但讀作hashi,和作橋解的hashi相同,似乎和行船有點關系。日諺有“只會拿著筷子吃”指“茶來伸手,飯來張口。”中餐桌上每人有一份箸匙 (zhuchi),一雙筷子一把湯匙,也許就沒有knife and fork那么殺氣騰騰了吧?
7. Skeleton in the closet
一天朋友談及一則大爆“名人”家丑的八卦新聞,說那些家族中人以搬弄“skeleton in the closet”為樂事,難道這些名人家的壁櫥中真的有骷髏? 他說的“skeleton in the closet”(英國人則習慣說成skeleton in the cupboard)現在的意義并沒有那么可怕。不過據說當年這個習語產生的時候的確指那些有錢人家謀殺了一個人,把骸骨暗藏在壁櫥中,不讓外人知道,從此 skeleton in the closet 就成了那家人的秘密,后來這個短語用來指不可或不愿外揚的家丑,簡稱作family skeleton。例如: Many old families have a number of skeletons in their closets which they are loath to discuss. (許多古老的家族中有很多秘密,他們不愿談及這些話題。)
8. Skin off one’s nose
Joe很熱心公益,每周固定有一天去做義工。在他的影響下,我也參加了幾次。有一次跟他提起如果能到附近的劇院做義工的話,也許會比較有趣。有一天他拿了一份報紙,上面就有劇院要找義工的消息,我打算下班后過去看看,可是不巧碰上那天身體不舒服,下了班躺在床上就不想動了。第二天碰到Joe,問我有沒有去,我把實情跟他解釋。他聽完后說: “No skin off my nose.”我不懂,只好怔怔地望著他,心想,他大概以為我是“葉公好龍”吧。
回家查了俚語詞典,才知道skin off one’s nose是與某人有關的意思。Joe是在說我去不去其實“不關他的事”,他只是順便問一下罷了。
注: no skin off sb.’s nose 也可說成 no skin off sb.’s teeth
9. Small beer
Small beer是“小啤酒”的意思嗎?難道啤酒還分大小?其實,在英國small beer指的是口味比較淡啤酒,但是在美語中則是“少量啤酒”的意思。比如說夏天有客人來訪,問他要喝些什么:Anything to drink?客人就可能回答說:“I’ll have a small beer.(給我一點兒啤酒。)”比喻用法中說的small beer,指規模或者格局不大的事物或自以為了不起,不是小人物的人:He thinks no small beer of himself. Be small beer常用作與人比較的表現。 口語中常用small beer作形容詞,因此開快餐店的朋友可以說:Ours is a small-beer fast-food joint beside McDonald.
10. Spaghetti
朋友S說,意大利面食pasta,除實心粉spaghetti外,還有通心粉macaroni,寬面條lasagna,有肉餡做小方塊形的意大利餛飩(云吞)ravioli,細長面條tagliatelle以及細線狀的細面vermicelli(我們將“粉絲”譯作vermicelli,原是意大利細面之名)。
意大利是歐洲第一個吃面食的國家。十三世紀時馬可波羅從中國傳去制面食方法后,大受歡迎,特別是實心意粉spaghetti,以其容易烹調,可以配上各種佐料, 很快就風行全國。不過那時沒有刀叉可用,因此吃的都是無湯汁的實心意粉,便于用手抓送入口。現在的肉汁意粉(spaghetti with meat sauce),是后來才出現的吃法。當然,馬可波羅當年在中國也吃過我們的牛肉湯面或者排骨湯面。但是有湯的spaghetti乃至以之作湯的 spaghetti soup,全是后來出現的意粉吃法。
Spaghetti一詞源于意大利語spago,意思是一條線。一條意粉是spaghetto,復數常用spaghetti。意粉一碟,面條雜亂,因此車輛往來多,交通混亂的街口稱為 spaghetti junction。
11. Speaking of the devil
幾個同學聚到一起聊天,大家都到齊了,唯獨不見Wayne。其中一個說“今天好像沒見到Wayne”,另一個接著說“他的女兒放暑假,東西要從宿舍里搬出來,他大概幫忙去了”。正說著,只見Wayne從外面走過來。Joe于是說“speaking of the devil”。幾個人樂了起來。我心想Wayne 這個人平常挺老實的,為什么說他是devil呢?于是我悄悄地去問Joe。
原來“speaking of the devil”是一條成語,相當于中文的“說曹操,曹操到”,也就是剛說Wayne 不在,結果他就來了。我不禁驚詫于語言的共通性,因為曹操不是也有“奸雄”的稱號嗎?中英文在這一成語上有著這樣驚人的異曲同工之處。
12. Stolen from ……dealer
高速公路上人車奔馳,朋友突然指著前方一部小轎車,說:“哇!這人好囂張,賊車還敢掛上招牌!”我順著他的目光看過去,不禁啞然失笑,我說:“先生呀!人家車牌上寫著 ‘stolen from… Dealer’,是指他這部從…… Dealer那兒買來的車,價格低廉,便宜得像偷來得一樣。” 這是一種美式幽默廣告手法,吸引顧客去……Dealer那兒買車,不是賊車啦。
13. Sweet tooth
我最害怕看牙醫,但是因為有一顆蛀牙讓我實在疼痛難忍,所以只好鼓足勇氣,到牙醫診所掛號。當醫生為我檢查的時候,他問我:“Do you have a sweet tooth?”我很無辜地回答:“I had a doughnut this morning before coming here. I brushed my teeth. There is no sweet tooth.”他聽了后搖搖頭,便開始替我補牙。 很敏感的我知道可能答非所問,鬧了笑話,但是卻百思不解。我懂 sweet 及 tooth 這兩個單字,但把這兩個字放在一起合用,我就不知道意思了。回家查了字典后,我才恍然大悟,原來sweet tooth的意思是“愛吃甜食”。
14. The Hong Kong dog
一次在一堂電腦課上,鈴響后,系里的女秘書突然跑到教室來宣布:“Dr. Walker has a touch of the Hong Kong dog and will be here a little bit late.” 聽完宣布后,我一臉正經地向坐在隔壁的美國朋友抱怨說:“Dr. Walker 怎么可以撫弄他的愛犬以至于來不及上課呢?”老美聽完后居然大笑著說:“真是太好笑了!The Hong Kong dog 并非指一種狗,而是指某人吃壞了肚子、拉肚子的意思。” 這一解釋讓我尷尬得無地自容。
【關鍵詞】大學英語 英語文化 飲食文化 體驗式教學 教學內容優化
一、文化體驗教學的基本內容
1.文化體驗教學中的文化產品學習。文化體驗教學中首先接觸到的就是對文化產品的學習,而文化產品主要就是英語文化背景下的物質物品如桌子、衣服等,同時還包括房屋、城市、政治、經濟、音樂、繪畫等多個方面,凡是與文化意識相結合的實際生活中可以接觸到的物品,都屬于文化產品。通過對文化產品的學習,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完整對英語文化的具象化認識,對英語習慣具有生活化的認知。
2.文化體驗教學中的文化實踐活動。文化體驗教學中還離不開對英語文化實踐活動的學習,主要集中表達在對日常生活用品的使用、情緒的表達與語言的組織、社會交際活動以及社會經濟活動、文化作品中的人物經歷等,都是屬于文化實踐活動,這些都是以人為主體進行的社會性質的活動,屬于文化意識的實踐,可以幫助學生完成對英語文化的現實性掌握,提高學生對英語文化的掌握。
3.文化體驗活動中的文化觀念探討。文化體驗教學過程中,尤其需要關注的就是對英語文化觀念的探討,主要表現就在于英語文化背景下的普通民眾對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認識與理解,重點在于對生活中真、善、美的判斷標準的確立與細化,英語思維習慣以及英語能力的主要依據,因此應該積極加強對英語文化觀念的學習,提高學生對英語意識層面的深度理解。
二、在大學教學過程中開展文化體驗教學的具體措施
1.了解每一個學生的英語學習實際情況,了解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老師應該全面掌握每一個學生的實際情況,尤其是應該掌握每一個學生的英語基礎能力以及興趣愛好,比如了解學生喜歡看怎樣類型的電影,喜歡聽怎樣類型的歌曲等,然后結合英語文化教學內容,在保障學生學習興趣的前提下,進行教學內容以及教學進度的安排,提高學生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參與度與興趣度。
2.利用互聯網收集相關文化介紹的視l、圖片、文獻資料,擴展教學資料的渠道。老師應該積極利用互聯網技術手段,收集相關的介紹英語文化的視頻、圖片、文獻資料,尤其是應該積極擴展對英語文化精髓講解的資料形式,應該從多個方面進行英語文化的講解,提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認知深度與廣度,有利于提高學生對英語文化的整體性把握,提高學生對英語文化形式以及英語文化精髓的理解,提高文化體驗教學的質量。
3.積極利用英語電影、英語紀錄片等進行英語生活場景以及英語文化形式的擴展。在進行英語文化講解的同時,老師還應該積極利用電影片段或是紀錄片等形式進行英語生活場景以及英語文化形式的擴展,重點在于對英語文化環境下的生活習慣、自然環境、語言交流的的介紹,提高學生對英語文化的具體性認知,提高學生對英語生活、英語交流技巧的掌握,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4.積極利用大學校園中留學生資源,進行零距離的英語溝通與交流活動。現代大學校園中,具有數量龐大的外國留學生,且主要利用英語進行日常的交流,因此應該積極利用這一部分學生資源,進行英語文化教學與語言溝通培訓。老師應該積極發揮留學生的語言優勢,組織留學生與中國大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提高大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語言表達技巧,同時促進英語文化與中國文化之間的溝通與融合。
5.積極開展英語生活體驗,尤其是提高學生對英語生活習慣、生活細節的了解與掌握。老師在進行英語文化教學時,應該積極安排英語生活體驗活動,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英語場景的模式與展現,比如要求學生進行生日宴會場景下的交流與學習,不僅要求學生進行該情景下的語言交流,同時還要求學生進行相關生活活動的模仿,提高學生對英語文化環境下的思維習慣以及行為表現的認識,實現學生對英語文化具象化掌握。
6.組織相關的演講比賽、辯論比賽、舞臺劇表演比賽,擴展英語課堂教學形式。老師應該積極組織學生進行英語文化的演講比賽、辯論比賽、舞臺劇表演比賽等多種形式下的英語文化體驗活動,尤其是應該針對英語文化與中國文化之間的差異與共同點,積極開展相關的競技類比賽。老師應該積極做好輔導工作,一方面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文化活動中來,另一方面提供稿件修改、臺詞改編等輔導工作,提高學生在相關文化活動過程中的語言準確性與文化準確性,積極擴展現代英語課堂教學形式。同時由于大學生自我學習能力以及信息收集整理能力的提高,老師還應該將一部分的課堂教學內容讓學生自己來完成,通過學生自己講解與分析,然后通過多媒體教學資源進行呈現,提高學生自我學習、自我擴展的能力。
三、結束語
大學英語教學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以及交流能力,而一切的英語能力都依托于對英語文化的掌握與理解,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應該積極滲透文化體驗教學,一方面提高學生對英語文化全面、系統、科學的了解與掌握,同時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習慣以及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的英語素質,尤其是提高學生實際生活中運用英語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對學生的綜合發展以及全面素質的培養具有積極作用。
[關鍵詞]文化失語 失語現狀 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5962(2013)03(a)-0167-01
“失語”一詞原本是用于描述語言功能障礙,但越來越多的被移植到文化領域。作為中國人,我們所說的母語文化即中國文化,“母語文化失語”指的就是英語學習者在跨文化交際和英語學習過程中無法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相關內容的現象。早在21世紀初,這個問題就引起了教育界的關注,很多學者已經指出了“母語文化失語”的危險,不少的研究者也呼吁進行教學改革,但是這種現象在大學英語教育中依然存在,尤其在英語教學中又有些不同。很多學生不能很好地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所想所感,存在很大的功能障礙,以至于詞不達意,造成理解困難。
1.英語教學中文化失語的現狀
最早由南京大學從叢教授提出來的“中國文化失語癥”存在于各種水平的英語學習者當中,不僅英語水平一般的學生有著“失語”現象,就連學了十幾年英語,考試成績突出的學生在說英語時也會遇到各種困難,尤其是談論到中國文化,就會變成“結巴”英語,“啞巴”英語。比如讓學生用英語簡單地描述中華民族的一些傳統節日和風俗習慣時,困難重重。學生要么因為英語的相關詞匯有限,只會用漢語描述,要么就是對節日習俗了解的不夠全面,無法詳細講解。在正常的課堂教學中,“失語癥”也是屢見不鮮。平常的一個句子,段落的翻譯,學生也常常會辭不達意,不知所云。例如:在課文中有這樣一個句子“I’m enjoyed,really,I’m walking on air.”(我很開心,實際上,我陶醉了。)。“walk on air”被學生翻譯的五花八門,有的說成“漫步云端”;有的說成“在空氣中行走”;有的說成“樂在九霄云外”。其實這不僅僅是理解的問題,也有文化表達的原因,這樣也給英語教學帶來了哭笑不得的煩惱。
2.反思英語教學中“母語文化失語”的原因
2.1對于文化教學中的“文化”理解有誤
語言學習必然要進行文化交流,任何一種語言都是它所屬文化的載體,文化的缺失也就會導致語言學習的失敗,因此,更多的英語教師會在教學中強調目的語文化的學習,并且現行的英語教材中也越來越多地引入跨文化學習的內容,設置文化沙龍的環節來導入目的語國家的文化概況。然而,介紹母語文化的題材卻很少,這樣就會引向一個教學誤區: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就是英語文化的學習。當然,在教學中,多涉及英語文化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一說起英語典故,風土人情,學生會傾注熱情,兩眼放光。可是當學生連‘What do you usually have for breakfast’這樣的問題都回答不出來時,我們就應該多關注一下母語文化在英語學習中的滲透了。其實,任何外來語的學習都得以自身母語文化為基礎,脫離了母語文化的外語學習就如同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母語知識儲備欠缺,相應的英語表達能力也會受限,因此在強調英語文化導入的同時,我們也該反思文化教學中的“文化概念”,考慮在文化教學中母語文化與英語問化并重。
2.2英語教師母語文化意識的欠缺
如今的外語教學不僅僅是教會學生正確使用語言,通過考試,同樣也要把外語學習作為文化雙向傳輸的手段,所以教師也要有意識提高中國文化素養和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可是目前的大部分英語教師是在應試教育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自身的文化素養也很不足,用英語來表達中國文化,對很多英語教師來說也是一種挑戰。而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注重英語知識點的講授而不能把中西文化緊密結合去了解語言點背后的文化內涵。教學內容會很空洞,也會弱化學生的文化感知能力,英語教學也只能變成單純的語言教。久而久之,母語文化失語的現象會愈來愈嚴重。
2.3大學各類英語過級考試中母語文化導向的缺乏
學生自打學習英語開始就面對五花八門的考試。從入學的英語考試,期中期末英語考試到各類英語過級考試,簡直是讓學生應接不暇。學生的英語水平似乎是需要用各種考試成績來證明,我們的英語教育也似乎走向了應試教育。但是在各類級別的英語考試中,卻很少涉及到文化能力的測試,幾乎所有的考試重點都在考查詞匯、語法、篇章分析等。這種無形的考試指揮棒的影響使得大學英語教師不得不固守傳統的教學模式,忽視母語文化的滲透從而導致文化缺位也是必然結果。
綜上,對母語文化失語現象的反思迫切需要應對的策略。
【關鍵詞】 高中英語 文化背景 培養策略
1. 高中生英語語言及文化背景簡析
1.1 高中生英語語言和文化的關系
文化和語言是密切聯系的,語言具備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英語語言中的很多文化內容會對高中生英語的學習產生影響。學習跨國文化,不僅能促使高中生學好英語,還能加深他們對本國文化的理解,有利于他們愛國主義精神的培養、人文素養的提高和文化意識的加強,這也是高中英語教學的重要任務。
1.2 高中生對英語文化背景教學感興趣的影響因素分析
綜合分析,高中生對英語文化背景教學感興趣的影響因素如下:首先,文化背景知識具有開放性。高中生在學習中的化學、生物、物理和數學等課程教學內容枯燥單一,歷史、地理、語文等課程的內容雖然涉及了較多國家,但內容固定,無法很好的吸引學生注意。而英語文化背景知識具有開放性,包括了戀愛和婚姻、社會制度、政治活動、個性解放、禮貌用語、戰爭和平等多方面的知識,這些都能成為英語文化教學的合理素材。其次,英語文化背景具有趣味性。由于英語文化內容在選擇時較為靈活、廣泛,與主題相關的都能學習,因此具備趣味性。
2. 高中生英語文化背景形成的培養策略
2.1 高中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文化背景形成策略
在高中英語詞匯教學文化背景形成的策略中,首先,要對學生介紹英語詞匯的特殊來源。例如,英語和漢語在文化底蘊上的不同使得詞匯空缺的情況出現,有些是因為社會生活的差異,有些是因為社會認識的不同。例如,在swan(天鵝)這個詞匯的學習中,常常代表才華橫溢的偉大詩人。傳說希臘音樂之神阿波羅的靈魂融入了一只天鵝體內,因此出現了畢達哥拉斯寓言,即優秀的詩人的靈魂都會進入天鵝體內。又例如,高中英語中的oyster(牡蠣),一般代表寡言沉默的人。傳言英國肯特郡生產的牡蠣質量最好,而品種好的牡蠣的口都閉的很緊。教師應該在教學中深入挖掘這些文化內涵,并詳細介紹給學生。其次,對英語詞匯包含的不同的文化內涵要進行比較。高中英語中statesman和politician都代表政治家,但是在美國英語中politician具有貶義,指的是為個人利益而耍手腕、搞政治的人。教師在課堂上應該對這些詞語的文化色彩進行辨別,讓學生從文化層次上理解詞匯。
2.2 高中英語聽力教學中的文化背景形成策略
聽力是高中英語學習必須具備的一種基本能力,在聽力學習中,首先,教師應該對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進行介紹,加強學生對本國和外國文化差異的掌握,幫助他們清除聽力學習中的文化障礙。例如:When you’re down, 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 這個句子原來是拳擊術語,表示比賽中如果被對手擊倒,數到10還無法站起來,則會被判輸。但大多數情況下在裁判沒數到10的情況下,拳擊手會爬起來繼續比賽。所以,此話的實際寓意是:在遭遇挫折的時候,并不代表沒有成功的機會。如果教師能將這種深層的文化含義講述給學生,那么學生在聽力學習中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其次,利用英文歌曲和原聲帶進行聽力教學。在聽力練習過程中,可利用電影原聲帶的一些片段來激發學生興趣。
2.3 高中英語口語教學中的文化背景形成策略
口語是高中生交際能力較為直觀的體現,在英語文化背景的培養策略中,首先,教師應該應用講解對比法,在對英語文化和母語文化進行對比的基礎上,選出英語文化中比較典型突出的文化特點,尤其是日常交際中容易導致交際困難的特征,在英語課堂中向學生講解。例如,很多外國人在中國常常收到提問:How old are you? Where are you going?之類的問題,以上語句沒有語法問題,但在交際中,顯示出了這些句子的不合理性。因為外國人注重個人隱私,日常交流中,一般不應該涉及以上問題,不然容易產生誤會。其次,應該利用模仿法,通過組織學生觀看原版電影、錄像帶和光盤等,如BBC廣播,讓學生模仿相關語調、語音,在加強英語口語表達水平的過程中,對英語國家的文學、藝術、歷史、教學和政治等文化知識逐步了解。例如,在高中英語第一冊第八單元的教學中,可以選擇一首體育歌曲We are the Champions進行SPORTS口語部分的教學,而在Festivals的教學中,可以向學生播放圣誕歌曲Jingle Bell,來烘托節日氣氛,同時讓學生對國外的圣誕節文化感同身受。
3. 結語
高中英語語言教學與文化背景教學關系密切,文化教學可以融入語言教學的多個方面,包括從詞匯教學、聽力教學和口語教學等方面入手,二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這對于提升高中生英語學習能力、改善高中英語教學模式具有較好的參考意義。
摘要:高中生英語文化意識的培養對于提高學生語言綜合應用能力與人文素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結合筆者多年的教學經驗,查閱相關文獻,闡述了高中生英語文化意識培養的重要性,并且就如何培養高中生英語文化意識進行了探究分析,提出了一些有針對性的策略,旨在提高高中生的英語文化意識,進而提高高中生英語綜合運用能力,同時,也為廣大高中英語教師在今后教學中提供一定的借鑒意義和參考價值。
關鍵詞:高中生;文化意識;培養;策略
0 引言
高中生接觸和學習英語的主要場所就是英語課堂,所以要培養學生的英語文化意識,首先要對他們進行課內文化意識的培養。英語教師在課堂上應通過教材滲透進英語的文化,讓學生們了解和體會到不同情境下語言蘊含的不同的情感。學生有了英語文化的知識,才能更好的培養文化意識。
本文主要結合筆者多年的英語教學經驗,針對目前高中生英語文化意思薄弱這一弊病,就如何培養高中生英語文化意識,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一些有效措施,旨在提高高中生英語文化意識,進而提高高中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同時為廣大同仁借鑒參考。
1 高中生英語文化意識培養的重要性
語言存在于一個地方的文化背景下,學習外語如果不能了解外語的文化背景,那么對外語就不可能做到正確的理解和運用。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傳授給學生英語的文化背景知識,讓學生體在外語的文化環境中學習運用外語,這樣他們才能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文化的修養程度得以提高。
隨著經濟發展的不斷全球化,我國迫切需要一批具有較高英語綜合素質的人才,要求他們具有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有開闊的視野、廣闊的知識面。這樣的人才不僅對本國的文化很了解,而且深入了解國外的文化精華,以便我們吸收和借鑒,推進我們在軍事、航天等科技領域的步伐。因此,培養一批精通英語的跨文化交際的世界一流人才,成為外語領域中一個緊迫的任務。就高中英語教學來講,教師必須在每個教學環節中把培養學生的英語文化意識落實到位。
2高中生英語文化意識培養策略
2.1對比中西文化,學習背景文化
中國的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隨著現代文化的相互融合,我們在英語教學中都會接觸到很多相關的內容,中國的傳統節日也受到外國朋友的歡迎。如高一英語Celebration中涉及到的燈籠節在我們中國成為元宵節(Lantern Festival),龍舟節又叫端午節(Dragon-boat Festival),課文中還涉及到中秋節(Mid-autumn Day)的來源和其象征意義。
中國的學生在學習英語的時候自然會受到母語---漢語的干擾,例如學生會用漢語語法來套用英語語法。如:這個一問一答的例子A:I don’t think that he is a teacher, is he B:____,he isn’t a teacher.這句的中文翻譯過來應該是:“是的,他不是老師。”由于漢語思維模式,學生會填Yes,但在英語中,在回答別人文化時是根據事實來用肯定的“yes”或否定的“no”來回答。英語教師應該幫助學生了解英漢語用法的差異性,同樣的內容漢語和英語的表述有何不同,以及與人交流時應該如何表達,兩種語言之間是否有共通的地方,是否有規律可循。
2.2重視文化差異,做好文化滲透
跨文化進行交流交際的一個重大的障礙就是文化的差異性,語言思維的環境不同,語言的習慣、社會文化以及語言語境就會不同。在社會交往中,人們往往用自己所熟悉的思維方式來解釋對方的話,這就很有可能出現錯誤的推理,造成理解上的故障。所以,要培養英語人才的核心就是培養他們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高中英語的教學中,滲透入英語國家的文化,但是不可能面面俱到,應有合理的取舍。運用實踐中發現,文化差異給學生帶來的干擾主要有:1、稱呼2、感謝語,英語國家,任何場合都可以用“Thank you.”來表達感謝之意,也適用于所有人之間。3、贊美詞:英語國家會常用贊美來引出一段交談。4、隱私問題:英語國家認為年齡、婚姻以及收入都是屬于個人隱私。5、打招呼:英語國家人們經常以天氣、身體健康狀況、體育、交通燈作為話題談論。6、節日:中國人收到別人禮物一般不會當面打開。而英語國家中,人們都要當面打開,并贊賞一番同時欣然道謝。
2.3創設真實語言環境
高中英語老師要為學生學習英語擴大實踐途徑,要盡量營造一個英語交流的環境,為學生創造條件,學生親身體驗到英語交際的場景,對于英語文化的感受才能更加深刻。在英語的文化氛圍中,學生能更好的融入進去,他們對于中西方文化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也得到相應的提高。人與人之間的交際都是在社會環境下進行的,社會文化的環境也決定了語言的運用與發展,社會、語言、文化三者相輔相成。因此,中學生除了在課堂學習英語文化外,社會也是一個非常寶貴知識寶庫。一切有利于學生學習的社會資源,我們都要進行大膽的嘗試和努力的探索,以提高他們的英語能力。例如,我們可以加強學生與外國友人接觸的機會,讓他們能面對面的交流,這樣學生便可直接體會到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學習到很多課堂所學不到的知識,更有利于了解英文國家的社會背景。
2.4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
教師是培養高中學生文化意識的參與者和引導者,教師的綜合素質水平會直接影響到培養的效果,因此,高中英語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一方面,教師要重視文化意識的培養,樹立合理的教學理念。高中英語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作為教師應當及時更新教育觀念,重視英語文化,分清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文化意識和語言教學的關系。高中英語教學要引導學生認識不同文化的差異性,通過對比掌握文化和語言。另一方面,高中英語教師應提高自身的教學設計能力。教師要明確高中英語教學的目標,優化教學設計,提高教學的科學性和系統性。教師應該講書本中零散的文化知識點串聯起來,做一個文化專題,來引導學生將中西方文化進行對比,提高學生的文化意識,加深他們的理解能力。
3 結語
總之,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導致了風俗、價值觀以及思維方式等的差異,不同文化背景下,語言也各具特色,表達的方式也各不相同。要讓學生牢固掌握英語知識,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就要培養他們的英語文化意識。教師通過提高教學設計能力,自身的英語水平,課內外采取合理的措施來培養學生的英語文化意識,提高學生的英語文化水平和人文素養,促進他們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周柏林.在英語教學中滲透文化意識[J].校長月刊,2006(8):93
[2] 馮志軍.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的內涵分析[J].延安教育學院學報,2005(3):66-68
那么該如何認識中國文化在英語學習中的作用?如何才能比較適度地平衡中西兩種文化教育在英語教學中的地位,不至于出現從“重西方文化教育”的一端轉而跳躍至“重中國本土文化教育”的另一端,再次讓兩種文化的教育產生新的失衡。
一、關于文化、跨文化交際和母語文化的定義界定
1.文化
文化(culture)是一個內涵豐富而又復雜的概念,綜合各家所述可理解為: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價值觀念等。而語言本身就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所以社會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語言使用者的思維方式和表達能力。換而言之,英語交際活動實際上也是漢英兩種語言文化之間的交流和轉換,缺乏一定的文化認知基礎,將導致無效溝通(communication failure)。
2.跨文化交際
跨文化交際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 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之間的交際。在交際過程中,雙方要想達到預期的交際目的,就必須具有共同的背景知識(shared background knowledge)或語用前提(pragmatic presupposition),即文化。因此人們在使用英語交際時,其本質上也是兩種不同文化的交流,交流雙方對彼此文化的了解顯然有助于提升溝通的效果。
1959年,美國著名人類學家霍爾(Hall)發表了跨文化交際的奠基之作《無聲的語言》,他在文中指出:“文化是人類的媒介,人類生活沒有哪一方面不涉及到文化并受到文化的改變。”他點出了語言交際中文化對于溝通效果的影響和重要性。隨后人們開始意識到原有的語言教學中文化缺省的問題。在20世紀70年代末,全美國已有450所教育機構開設跨文化交際學課程;到了20世紀80年代,許國璋先生將跨文化交際概念引入中國,自此之后跨文化交際研究在我國迅速發展。尤其是近年來,隨著全球化進程加快,世界各國對于跨文化交際的研究呈現蓬勃興盛的趨勢。
但實際上,我國近幾十年興起的跨文化交際學研究往往偏向于西方文化(目的語文化)的教育,在全球化趨勢下,把焦點落在“世界語”――英語的文化導入上,而忽略了母語文化。因此,S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日漸提高,中西方實力的接近和文化交流的增加,中國文化在英語交際中“失語”了。
3.母語文化(中國本土文化)
母語文化(mother tongue culture)是與目的語文化(target language culture)相對而言的。母語(mother tongue)即語言學習者的本族語,如中國人的母語為漢語,那么中國人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所缺失的母語文化即中國文化。從教育界的角度看,中國文化教育一般是指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中國文化體系磅礴、分支繁雜。
近幾年來,中國傳統文化正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人們開始意識到,越是在全球化的發展背景下,越需弘揚中國文化,在國際社會中立標簽、展示中國特色。那么用國際通行語言英語恰當地介紹中國文化顯得更加重要。
二、目前英語教學中母語文化教育的情況
1.在長期的英美文化輸入教育下,部分學生的文化立場發生變化,對英美文化的認同甚至超過了對母語文化的認同
若仔細觀察,人們不難發現大多數的青少年、兒童對于西方節日、服飾(實際上我們現在所穿的服裝大部分都是“西裝”,即西方的服裝)、影視音樂等娛樂文化、食物等的喜愛和接受程度逐漸超過了中國文化,這種趨勢和現象是值得重視的。長此以往,在中國加速現代化建設與世界化進程的同時,人們對于母語文化的認識和歸屬感將逐漸湮沒在全球化趨勢下。2000年10月19日,《光明日報》發表了《“中國文化失語”現象:我國英語教學的缺陷》一文,對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幾近空白的現象和可能產生的嚴重后果表示擔憂。
2.現有的教學大綱雖然已經開始意識到中國文化教學的實際需要和重要性,但仍然缺乏相應的課程和教材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版)》對英語教育目標這樣描述:“學習英語不僅有利于他們(學生)更好地了解世界,學習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傳播中國文化,增進與各國青少年的相互溝通和理解……”而在《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中,中級課程群里的自選模塊則設置有“中華傳統文化類英語課程”,并給出中國古典文學名著賞析、中西禮儀、中華傳統節日文化、閩南文化、中華飲食文化等課程的開設建議。
雖然從義務教育的英語課程標準和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中,都可以看出國家和教育部門開始重視中國文化在英語教學中的輸入,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第一,相應的教材是否已同步配套,特別是在義務教育階段要通過什么課程和教材在英語教學中輸入中國文化?這是一個需要深思及長期規劃的問題。第二,中華傳統文化類英語課程是選修課,與英美文化概況、英美報刊選讀等必修課的西方文化類英語課程地位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第三,《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中建議開設的可供學生選修的課程是否已經開發了配套課程猶未可知,市面上可作為教材的書很少。因此,要將中國文化融入英語中,并通過這門語言作為媒介向外傳播中華文明,還需要探索。
3.“應試教育”使得英語教學的核心落在語言知識的積累和交際運用能力培養上,對英語文化的重視使教育者和學習者雙方都淡化了母語文化
2002年,清華大學張為民教授等人對該校126名非英語專業本科生進行了“使用英語轉述中國特色文化話題的能力測試”。結果顯示,大多數被測試者無法很好地用英語表達中國的民族文化。另外2002年在對廈門集美大學157名英語系英語專業學生“是否熟悉中國文化內容的英語表達”的抽樣檢查中,發現“所有被試者的該項能力都相對較弱”。這些現狀都應該引起的重視和深思,語言是一種交流交際的手段和工具,學習英語的目的既要吸收外來文化,也要著力于傳播自己的民族文化。
三、對于目前英語教學中母語文化回歸的幾點想法
1.學習先輩翻譯家,心中有中華文明,筆耕口述傳播中國文化
要在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文化的教學,除了教學大綱、課程標準外,還需要有一定的教學內容載體,即教材或讀物。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是一件嚴肅的事情,不能只通過老師們從各種渠道收集相關的資料或自編的校本講義作為教學材料。因為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本質上存在差別,中國文化要用西方語言表達存在一定的難度。一些無法在目的語中找到對應翻譯的詞匯、短語,著實需要資深的專業翻譯家和團隊研究、推敲,才能在照顧西方讀者理解需要的同時,不失中國特色與味道。同時,也只有借助于地道的教材和讀物,才能將中國文化教育在英語教學中有效實施,使學生掌握跨文化交際能力,通過英語實現中西雙方文化的無障礙溝通。
我們來看林語堂先生在《京華煙云》中的一個例子:“... for vigilant guard should be kept lest Mannia in her despair should seek a ‘short-sighted way’ out, by which she meant suicide.”林先生為了保持中國語言文化特點,在這個句子中將漢語“尋短見”直接譯為“short-sighted way”,同時又在其后補充了英文解釋,既保持了漢語的原汁原味,又不影響原文的意義。這是一種值得學習的翻譯策略,尤其對于在英語表達中輸入中國文化來說更值得借鑒。
2.在英語教學中進行本土化身份構建
統計顯示,目前全球約有1/4的人在使用英語工作、生活、學習,另外當今世界上的先進科學研究及成果報告基本都使用英語表達,英語已經成為一門“世界語言”。與此同時,英語作為世界范圍內的通用語言,在與其他文化碰撞時,也逐漸失去了“標準英語”(King’s English)的本真性。英語一旦在一個地區被采用,其在科技、文學活動等方面,都會發生再生現象。其部分是語言再生,部分是文化再生。這些情況說明英語在流通使用過程中已獨立于美國英語或英國英語,根植于使用英語的國家文化基礎上,出現了澳大利亞英語、新加坡英語、非洲英語等,其中當然也應該包括中國英語。
中國文化認同教育是我國各層次教育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是培養學生民族情感的需要。在今天的英語教學中,如果還繼續將跨文化教學等同于英美文化的導入是有失偏頗的,忽視母語文化的導入必將導致中國英語學習者出現“母語文化失語癥”現象,因此在跨文化教學中進行本土化身份構建是十分必要的。英語學習者既要了解西方文化,又要承擔起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責任,并要在英語學習中加強母語文化的積淀,用英語進行母語文化的有效輸出。
3.提高英語教師的母語文化知識和教育意識,強師才能出高徒
對于目前大多數英語教師來說,跨文化教學無疑面臨著新的挑戰,即有關母語文化的導入及母語文化的英語表達。課堂教學一直以來都是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要場所、渠道,因此英語教師的文化素養高低也是在英語教學中推行母語文化教育的關鍵。要在英語教學中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英語教師需要同時具備深厚的英語語言功底和較高的中國文化修養,能夠用英語談論本土文化的根源、演變和成果等基礎知識,提高學生的興趣和認知度,培養他們的民族情感,幫助他們將母語文化內化于英語思維之中。但有關調查表明,目前我國約80%的英語教師在28~48歲之間,他們是在應試教育環境下成長起來的,所接受的英語教學中有關中國文化素養的教育十分缺乏,因此首先必須從師資源頭抓起,加強英語教師的中國文化學習。
英語教師首先應確立一個堅定的文化立場,具備深厚的雙語基礎,正確認識中西雙文化教學,有強烈的跨文化意識,這樣才能引導學生學習中國文化地道的英語表達方式,樹立異國之間文化交流的平等意識。
4.要在英語教學中融入母語文化內容,而不是改變英語課程的性質
強調跨文化教學中母語文化導入及用英語表達本土文化的重要性,并不意味著不重視語言的基礎知識教學。要以理性的態度看待母語文化內容和基礎知識教學之間的主次關系。母語文化知識在英語教學中的導入,應該在語言教學的大前提下進行,尤其在基礎階段的教學中更應加語言基本功的訓練,而不能讓文化教學喧賓奪主、本末倒置。
四、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