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小學信息技術教學反思

小學信息技術教學反思

時間:2023-06-01 09:47:2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學信息技術教學反思,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小學信息技術教學反思

第1篇

一、在教學中要真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大多采用的教學方法是教師演示加學生模仿的模式來學習。在這種模式下,教師是課堂的主體,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沒有任何主動權,雖然,最后學生也掌握了具體的操作方法。但是,他們的思維、觀察、探究、自主性等各種能力都沒有得到發展。造成這種思想的原因,主要是我們原來沒有真正把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總是怕他們自己學不會,怕放開課堂后教師無法控制課堂的節奏和內容,認為他們自己探究太浪費時間,不如直接教給他們快。正是由于這種思想作怪,導致了自己的課堂越來越沉悶、越來越機械,最終,教師就像在唱獨角戲,學生則成為昏昏欲睡的觀眾。

所以,一定要轉變觀念,把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要敢于放手,給予他們充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時間,要把課堂變成他們思考、探討、交流、展示、發展的舞臺。同時,教師也要掌握好整堂課的方向,做好引導者。因此,就需要教師課前做好充分的預設,對于課堂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心中有數。

二、信息技術課中每一個技術運用都應與生活緊密相連

作為信息技術教師,在日常授課中,我們往往只注重技術的講解,而忽視了傳授給學生這種技術的目的。實際上,我們傳授技術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利用電腦高效、快速地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能幫助我們在工作、學習中處理一些我們手工無法完成的任務。

信息技術的最終目的是應用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因此,在傳授技術的時候,應該將技術隱藏在每個生活應用之中,不但讓學生學會這些技術,還要讓學生明白這些技術可以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問題。

三、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方法時要合理設計任務

任務驅動是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普遍采用的一個教學方法,實踐證明,采用這種方法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效果非常有效。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經常一節課給學生一個很大的任務,但是由于學生的年齡和知識特點,學生對于比較大的任務往往不知道從何下手。結果,一節課下來,比較好的學生很早就完了,無事可干,慢的學生無所適從,不知道先完成什么,再完成什么。一節課下來,教師也無所適從,對于學生遇到的問題不能有序地進行引導。因此,在以后的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特點,設計任務時遵循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小步子、層層遞進的原則。我們要注意將整堂課按照操作步驟設計成一個個小的任務,這樣既便于學生按照操作順序來,也有利于學生明確任務,進而快速地完成任務。

第2篇

1 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整合誤區

1.1 忽視教材的自身特點

多媒體說到底是一種媒體,不是一種處處適用的媒體,它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不利于某些內容的教學和學習。因此,教師不能不顧課文實際,盲目地為了用而去使用。如一部分課件的練習設計,只是將“組詞”“填表”等課后習題移到屏幕上,缺少啟發性、趣味性和創造性,制作的價值也不大。

1.2 偏離教學的主要目標

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是語文課的主要目標,語文多媒體課件也必須為這一“要求”服務。但有些課件,卻或多或少地偏離了這一要求。如有位教師制作課件,讓學生在欣賞課文的配音朗讀時,由于文字下方配有能動的畫面,學生的注意力很難集中到文字的朗讀上。教師應嚴防教學媒體所激發的淺層興趣,干擾學生對文字教材研讀的興趣。

2 走出誤區,注意“三性”

那么,如何走出小學語文計算機輔助教學的誤區呢?筆者認為應著重注意以下“三性”。

2.1 實效性

小學生的理解、感受語言的能力比較弱,尤其對一些抽象的語言文字,理解就更加困難。那么就需要為學生提供學習的“媒介”,借助其交互優勢和視聽優勢將抽象的、難以用語言表達的概念或過程以形象的、易于接受的形式展現給學生。

筆者在教學《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一課時,為了更好地讓學生感悟到雷利的“失父之痛”,播放了在機場接爸爸的畫面和悲傷的大提琴伴奏曲,筆者隨音樂深情朗誦:“現在這頂藍盔回來了,但它是釘在爸爸的靈柩上回來的。……他呼喚的是:和平!和平!和平!”情景的創設,真情的投入,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撥動學生心靈上的琴弦,使學生的情感得以升華。

2.2 趣味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和教材特點及教學需要,運用計算機、實物展臺、網絡技術等創設教學的情境,讓學生走進情境,體驗學習。如《海底世界》一課,筆者借助多媒體技術編制集畫像、音樂、語言解說為一體的課件,把學生帶入課文所描述的神奇的境界中去,伴隨著優美悅耳的配樂朗誦,學生仿佛置身于海底世界中,他們隨著鏡頭欣賞了瑰麗無比的海水、豐富的水產,他們似乎正在側耳傾聽海底動物的竊竊私語,使他們對美麗的海底世界產生濃厚的興趣。

2.3 超文本性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意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為了豐富信息量,不僅可以為學生提供圖片、動畫等,還可適當增加一些文字資料。

如執教《桂林山水》一課時,為了讓學生能走進桂林,了解桂林,教學之前,筆者教會學生收集資料的方法,讓學生從電腦網頁上收集有關“桂林”的資料和圖片,并在課堂上充分利用這些圖片和資料,學生被桂林美麗的風景深深地吸引住了。此時筆者又趁熱打鐵,提供了桂林的旅游資源網站,學生在旅游網中自由選擇,閱讀了桂林的傳說、桂林的概況、桂林的風味小吃,并欣賞了桂林的風光圖片。這些豐富的閱讀內容促進學生閱讀習慣的養成。可見,在課堂上利用網絡廣泛閱讀,自由地汲取知識。不僅逐漸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還能逐步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良好習慣。

3 小結

第3篇

一、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現狀

當前,受到硬件設施和教學理念的影響,小學信息技術的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效率還存在著低效甚至無效的教學現狀,主要問題如下:

1.硬件設施薄弱

在小學信息技術的教學中,由于受到教學理念的影響,很多學校在信息技術的教學設施的配置上還存在很大的不足,學校領導或教育主管部門將少量的資金投入到信息技術的建設上,使得硬件設置薄弱已經成為影響當前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主要因素。硬件設施的不足,嚴重影響了當前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同時也不能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個性化需求。

2.課時少

當前, 在小學階段的教學中, 主要科目是語文和數學, 而屈于副科地位的小學信息技術,存在著不被重視和課時少的現狀。對于大部分的小學而言,信息技術課程一般為一周一課時,甚至有些學校是兩周一課時。這樣的課時量,就算教師有回天之力,也難以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術水平。因為,信息技術本就是一門技術活,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需要掌握理論知識,還需要掌握相應的操作技能,而一周一課或者兩周一課的教學現狀,難以讓教師實施有效的信息技術教學,更難以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術水平。更有甚至,有些學校的信息技術課程還會被其他科目的教師所擠占,這就使得原本就捉襟見肘的信息技術課時更加的狼狽不堪,嚴重影響了當前小學信息技術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

3.教學模式單一落后

對于小學生而言,其接受能力和接受水平稍顯落后。但對于信息技術課程來講,其嚴謹性和理論性強的特點,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尤其是教師給學生講解的一些計算機基礎知識,較強的理論性使得小學生在理解的過程中倍感乏力。尤其是對于現階段的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來講,絕大部分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其教學模式和教學理念單一落后,有些教師的課堂教學僅僅是給學生講解枯燥乏味的理論知識,學生在聽課的過程中不知所云,久而久之,學生失去了學習的興趣,教學的效率也就難以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小學信息技術教學對策

以上,筆者簡要分析了當前小學信息技術教學存在的問題。那么,在小學信息技術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進行怎樣的改革和創新,來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呢?

1.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學習興趣是激發學生努力學習的動力和源泉。因此,在小學信息技術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以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例如,在小學信息技術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游戲教學的辦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寓教于樂的教學模目的。此外,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還可以立足于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采用問題情境教學法,滿足小學生的好奇心,教師在問題情境的教學中,要善于提問,激發小學生的探索熱情,促進小學生積極發問,并在發問的過程中達到良好的課堂教學互動效果。

2.重視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

對于小學信息技術的課堂教學而言,教師的理論教學很重要。充分的理論基礎知識,是鞏固學生知識能力水平的基礎。但是,相比較理論知識的教學而言,實踐教學則顯得更加重要。因為,信息技術是一門操作性很強的學科。因此,在小學信息技術的課堂教學中,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通過引導學生操作實踐,在操作實踐的過程中全面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3.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教學模式逐漸受到廣泛的重視。在小學信息技術的教學中,教師也應當尊重新課程改革理念和要求,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無論是教學內容、教學模式的選擇,教師都應當充分立足于學生的興趣愛好、接受能力和接受水平,采取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模式,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小學信息技術的課堂教學效率。

4.進行有效的教學反思

第4篇

關鍵詞:信息技術;反思;角色轉換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32-251-01

這一組數據應該引發我們教師進行更深一層的思考,特別是對網絡的認識問題、信息技術教師的角色問題、信息技術的教學模式、信息技術課的教材、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等方面的問題,我們應該進行反思。

反思一、對網絡的認識問題

我們都知道“學生一旦接觸互聯網就會被其無窮的魅力所吸引,通過正確的引導,網絡會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然而如果缺乏引導,學生也會被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但正確的引導方法是什么?學生們知道網絡是五彩繽紛的世界、清楚電腦不僅是“游戲機”、“影碟機”,但他們仍然會不由自主地沉迷于“玩”中。“玩”是年輕一代的天性,兒童時代的“玩”性在網絡的包羅萬象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延續。現在有人提出要開發教育游戲,所針對的正是學生“要玩”的這種心理。從心理學的角度,這不失為一種好方法,但這會不會令中小學的信息技術教育變得被動呢?畢竟我們要培養的是具備較高信息素養的學生,如果學生駕馭信息的能力還要過分地依賴“游戲”,那么“網絡”就真的逃脫不了被一部分人排斥的命運,那真是我們的悲哀了。

反思二:信息技術教師角色的轉換

信息技術的世界是空洞的么?目前,我們很多教師只是教技術,一味追著技術的發展,而我們自己所能學到的只是浩瀚信息海洋中的一滴水,所能教給學生的更可能只是這滴水的幾分之一。從“計算機教育”到“信息技術教育”,信息技術教師的職能和使命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我們已經沒有精力去關注純信息技術的世界空洞與否,我們應該關注的是我們是不是一名合格的信息技術教師。

現行的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反思三:信息技術的教學模式

在課堂教學改革的路子上,我們信息技術學科借助本學科優勢走在前列。我們抓住“任務驅動”的要點,對每一個知識點都進行了任務的設置,為學生提供了一定數量的網上學習資料,有時也進行了分組學習的設計,并要求學生將每一個任務都反映到網上的實時系統中,接受其他同學學習和評價。應該說,這種在建構主義理論的指導下設計出來的以學生“學”為中心的課堂(乃至延伸到課外)學習模式讓學生們擺脫了傳統課堂的被動狀況,是受歡迎的、有效的。

但是,不管采取哪種理論來支持我們的教學,如果我們不注意多種形式相結合,單一的課堂模式最終仍然會使得教、學雙方都感到厭倦。因而我們教師需要面對課堂上的混亂狀態,進行新的思考。

反思四:“微軟培訓班”與信息技術課程

有人戲說:中國的信息化教育是辦了一個全世界最大的微軟培訓班。廣東省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的教材幾次改版,但在“微軟培訓班”中兜了很多圈子。的確,微軟軟件以其友好的界面、完善的功能占據了世界上絕大部分計算機,對其軟件應用的學習無疑是必要的。但是信息技術課程一門綜合性的基礎性課程,在知識、技術、能力和倫理道德方面都應有所涉及,它有其作為一門課程所必須包含的教育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活動及評價方法。因而沒有理解(或曲解)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目標,只停留在講講某個應用軟件的操作、講講瀏覽器、講講某一殺毒軟件的操作……,用教技術的方法來教技能將造成“穿新鞋走老路”――無法達到信息技術教育目標的效果。

另一個問題,因為教材的編寫是“螺旋式上升”的,從小學到高中,一部分信息技術內容一直、在“螺旋”中重復著,如果信息技術課程仍然沿用舊的課程觀,那么信息技術課堂上學生無心學習、被動地“玩”的現象肯定很難被扼制。因而,運用“新課程觀”來執行信息技術課的教學是我們信息技術教師面臨的新課題。新課程觀中強調的是師生共同創造、開放性、個性化、超文本鏈接的課程體系,因而,讓學生參加到信息技術課堂的資源建設和教的活動中,學生有了學習的自組織的過程,就會自覺地回歸到學習中來,成為學習的主動者。

反思五: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

第5篇

關鍵詞:反思, 信息技術, 教學

一、引言

信息技術是一門年輕而又新鮮的學科,充滿活力又內涵豐富。它對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以及對信息社會的適應能力等方面都有著重要的意義。2009年10月9日,北京市高考改革新方案,將信息技術會考成績作為高考升學錄取的依據,提升了信息技術課在中學學科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同時,這也對我們信息技術教學提出了挑戰[1]。

反思,現代漢語詞典將其解釋為:思考過去的事情,從中總結經驗教訓。所謂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并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教學反思一直以來是教師提高個人業務水平的一種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視之。美國學者波斯納認為: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可見,教學反思的寫作是提高教師素質的重要途徑。作為信息技術教師從自己的教育實踐中來反觀自己的得失,通過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來提高教學反思的質量。

新課程的創造性實施要求教師進行自我反思,成為反思型的課程實踐者,成為反思型教師。反思對于信息技術教師有什么意義,反思對信息技術教學會產生怎么樣的影響,信息技術教師如何進行反思,如何成為一個反思型教師,就成為一個急需探討的課題。

二、反思對信息技術教學的意義

(一)反思促進信息技術教師的專業發展

自我反思是校本教研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三大的核心要素之一。葉瀾教授有言:“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2]美國學者對于教師的專業發展提出了很明確的公式:教師成長=經驗+反思。教師只有在教學中不斷反思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3]。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錄像功能也迅速發展起來,并逐漸應用到教育教學領域中來。課堂錄像有著其他媒介不能比擬的直觀性和真實性。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教師在課后,以旁觀者的身份來審視自己的教學,可以清晰地分析自己的教學過程[4]。

(二)通過反思不斷優化教學

信息技術教師往往是一個老師帶一個年級的好幾個班級,經常存在著一節課上好多次的現象。對于教師如果將此當做簡單的機械重復,那么我們的信息技術課會月上越沒有意思。教師很快就會出現職業倦怠。但是,如果,教師沒上完一個班級,就靜下心來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學,反思一下在哪個班級里上的效果好,為什么效果好。在哪些班級里出現問題,對于出現的問題是如何處理的。例如:我在新疆實習的時候給學生帶圖形圖像處理,讓學生制作大頭貼,給第一個班級上課的時候,我從網上下載了一下素材,包括人物圖片和背景圖片。然后將素材分發給學生,我給學生連上網,說明可以在網上下載圖片,然后讓學生制做大頭貼。結果學生給我提交上來的作品就是我發給他們的素材拼合而成的。下課之后,經過反思,在第二個班級上課的時候,我帶上了自己的數碼相機,提前進教室,給每學生找了一張照片,然后我講大頭貼的制作,講完之后我將學生的照片分發給學生,讓他們制作自己的大頭貼,然后,將作品提交到教師機,在學生做作品的時候,我發現學生為自己做大頭貼很上心,結果提交的作品令我也很滿意。

(三)反思促進成長

信息技術發展可謂是日新月異,而學生也是一個個發展變化、個性迥異的個體,我們必須學會不斷地反思總結,不斷地研究眼前的教育對象、 教學內容,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的實際問題,靈活地運用我們的經驗,這樣才能使我們的教育、 教學方法充滿活力,才適應學生,更受學生的歡迎[6]

三、反思的方式

教學前反思。運用已有知識、經驗對教學進行“精心設計”,提高教學的預測和分析能力。反思自己的教學設計是否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是否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教學中反思。邊教學邊反思,具有監控性。在教學中發生預想之外的情況是要巧妙創新。在教學中通常要反思的是課堂氣氛,加強應變能力。

教學后反思。對教學中出現的現象、問題及時進行分析、研究總結、提煉、是教學經驗理論化。課后的反思不一定就是教師一個人在那里苦思冥想,教師可與學生進行溝通。及時了解教學效果,以調整教學。

四、反思的記錄

在反思的基礎上,教師還應該勤動筆,勤動手將自己所無所得記錄下來,反思的結果就是思想的火花,這些火花產生于一瞬間,如果不及時記錄可能會因此而熄滅。

博客是一種表達個人思想,并且不斷更新的網絡出版和信息交流方式,博客能夠聚集這些零碎的反思,教師完全可以借助博客平臺及時對反思的火花進行記錄。

知識需要交流,信息技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有對教學行為、教學方法、教學策略、教學藝術等的反思;學習者在學習、閱讀資料、探究問題、做作品時會產生一些見解、疑問、思考和靈感,特別是一些疑問令自己百思不得其解,那么此時就可以借助網絡平臺,比如BBS,百度貼吧,博客等平臺進行交流學習。

不要讓反思成為負擔,而要讓反思成為習慣。新課改倡導研究型學習,倡導教師記錄反思,個別學校會給教師下指標,讓教師每天都寫反思,這就像家長逼迫小學生寫日志一樣,只有量的增加,缺乏質的突變,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我們提倡讓反思成為一種習慣,就像我們現在寫日記一樣,是一種習慣。只有讓教師普遍認識到反思的意義,讓教師自發地去寫教學反思,才能不斷地促進教學。

參考文獻:

[1]梁平兵.高中信息技術課教學反思[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0(1):67.

[2] 陳世濱.教師成長的“亞狀態”問題及對策――校本培訓三大核心要素的實踐反思[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7(11):13-14.

[3]李玲.反思促進教師專業成長[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6):62.

[4]韓程明.利用錄像進行反思,促進教師專業成長[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0(8):10.

第6篇

關鍵詞:新教育理念;信息技術;教育教學;新課堂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13-345-01

我國當前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任務是: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技術手段的能力。在小學階段,我們更注重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與信息能力;把計算機作為信息技術教學的工具,使學生掌握這種工具的使用方法,并借助于這一工具來幫助他們學習,提高學生的信息素質,培養他們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各種能力。新課標要求采用啟發式、探索式、研究式等教學方法,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積極主動發展的空間,培養學生運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和工作的能力、可持續發展的能力,為終身學習打好基礎。

一、樹立新理念,拓深新思維,構建新課堂

教育觀念對教學起著統領和指導的作用,一切教學改革的嘗試都是新舊教育觀念斗爭的結果。因此確立新的教育觀念,是教學改革的首要任務。隨著基礎教育新課程的發展,教師不僅要考慮教什么和怎樣教的問題,而且思考為什么教的問題。要讓學生學有用的信息技術,必須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切實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保證學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學習落到實處。同時,也要認識到推行信息技術整合是以其小學充足的基礎設施以及師生較高的信息技術素養為前提。作為信息技術教育教師,應帶頭轉變原有的工作方式,拓深思維,跳出思維定式,應擁有現代教育觀念、懂得反思技術,做一個善于合作的探究者。在教好計算機基礎知識的同時,主動跳出只教計算機知識的誤圈,對課堂進行必要的革新,主動邀請語文、數學、音樂、美術等學科教師,并協助他們把課堂搬到機房里或多媒體教室來,以共同構建信息技術的“新課堂”。以信息技術促進各科教學,以各科教學鞏固信息技術教育成果。

二、注重課堂延伸,加強課程實用性

從信息技術課程的本身出發,如果我們的信息技術教學僅囿于教材和課堂,那么,對于那些天資聰穎,創造能力較強的學生無疑會挫傷他們學習信息技術的積極性,對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是一種摧殘。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提出:要注意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對其他課程進行學習和探討的能力。努力創造條件,積極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各類學科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信息技術教育必須走與其它學科相結合的路子,改造舊“課堂”是信息時展的必然選擇,通過調整現有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結構,改變學生學習內容的呈現方式,使學生的學習方式得到改變,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可以使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得到提高。信息技術課程的教材內容往往滯后于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因此,教師一定要關注信息技術的發展,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在課堂教學中適當選取教材以外信息技術的最新成果充實到教學中,引導學生不斷鉆研,緊跟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步伐。

三、“新課堂”構建的理念與教師角色的轉換

首先,“新課堂”是充滿活力的“生命課堂”,學生和教師都是充滿生命活力的,學生接觸和接受新事物的方法也是多樣的,但更趨向于對直觀事物接受,但是,我們如果把信息技術教育的課堂看作是“知識課堂”,純粹講授操作技巧和方法,那將是單調、枯燥、無味的一節課。學生是充滿生命活力的,教師是充滿生命活力的。但是,我們如果把信息技術教育的課堂看作是“知識課堂”,如教學畫圖軟件,僅僅講授畫圖程序怎么用,然后讓學生像書上畫一棵樹、一個房子什么的,那將是單調、枯燥、無味的一節課。

其次,信息技術教育不僅包含計算機教育課程本身,還應包括運用計算機進行輔助教學的其他學科教育;對小學生興趣和意識的培養,實際上是培養學生對現代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學生智力的開發,就是培養學生獲取、分析、處理各種信息,最后內化為主動探究的學習主體上來。因此,我們在反思我們的教育時,要充分認識到目前信息技術教育的這種特殊性。信息技術與其它學科的整合,將會徹底顛覆我們習慣的“教學”和我們的教學習慣,將喚起學生的經驗,打開學生的想象,啟動學生的情感,引起學生的共鳴。

四、信息技術與各學科整合,共創“新課堂”

第7篇

一、小學英語信息化教學的現狀

在小學英語信息化教學中,由于信息技術集圖片、文字、聲音、影像于一體,能營造生動、形象、交互的開放式英語教學環境,具有大容量、趣味性和高效性等特征,給傳統的課堂教學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更好地體現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進一步促進了師生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和學生的英語能力。但由于許多小學英語教師對信息化教學的含義理解不到位或不具備較高的信息素養,致使教學中出現諸多誤區,信息技術與小學英語課程的有效整合無法實現,信息技術的教學功能不能在課堂上得到最大化的發揮,不能最大限度地改善傳統的課堂教學。

二、小學英語信息化教學的誤區

1.信息技術的喧賓奪主弱化教學實效

運用信息技術可以將抽象、乏味的文本知識轉化成生動、形象的視聽語言,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并充分活躍課堂氛圍。但部分教師在信息化教學中過于注重形式,授課更多地變為精美課件的展示,湮沒了小學英語課堂上為數不多的知識點。而小學生好奇心強、注意力易分散的特點使得他們在這樣的課堂上可能只是單純地看圖畫、聽聲音,不知該怎樣學,甚至不知在學什么,課堂學習僅僅停留在感官享受和直觀水平的學習上,弱化了對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這都直接影響到學生對所學知識點的獲取分析和理解加工,更不用說對重難點的掌握了。[2]

2.教學工具的簡單替代淡化教師角色

信息化教學是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基礎,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對教學媒體和手段的改變,是整體教學體系的一系列改革和變化。[3] 在信息化教學中,許多教師只是簡單地用多媒體投影儀屏幕取代黑板,不再使用傳統的教學工具。如朗讀英語短文時教師不再領讀,而是讓學生跟讀課件錄音。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退居二線”操作多媒體教學設備,對學生“發號施令”,學生依舊是被動接受,改變的只是知識傳授主體。長此以往,教師在學生心中的形象必然大打折扣。小學生初識英語,需要教師的指導及創設語言環境,僅靠聽讀課件無法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3.信息化教學技能的缺乏延續傳統教學

信息化教學是在信息技術環境下實施的,強調多媒體信息資源與學生教材文本內容的有機結合,這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對教師的教學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實現有效教學,教師要了解并掌握更多的信息技術,也要積極引導學生將信息技術作為學習工具加以有效地利用。然而在實際教學中,許多教師不具備相應的信息技術操作技能或片面理解信息化教學的內涵,對他們而言,所謂的小學英語信息化教學只是將課堂所學知識點線性羅列于電子教學課件上,多媒體屏幕只是學生教材文本內容的復制品,課堂上依然延續“一塊黑板,一支粉筆,外加一張嘴”的傳統教學模式。

4.多媒體的單調使用忽視情感教學目標

小學英語信息化教學有助于創設教學情境,有利于加強師生、生生互動,提高教學質量。而在實際教學中,許多教師沒有充分利用這些優勢,僅將多媒體視為知識呈現的工具,甚至不管重要與否,將相關知識點全部呈現于多媒體屏幕,以求學生學得更多、更好。如此一來,課堂上大部分時間都被用來呈現知識,很少有時間進行師生、生生互動,甚至教學互動時間也都被擠占了。學生在課堂上多半時間所面對的是無生命、缺乏互動、毫無表情的布滿文字代碼的屏幕,教學也僅僅成為智育訓練的一種手段,師生、生生情感交流的缺失違背了新課程改革提出的課堂情感教學目標的要求,不能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

5.教學平臺的欠缺加大課件制作難度

鑒于小學英語課堂所學知識量少,小學生初識英語且抽象思維能力較低,課件制作不能僅是簡單而抽象的文字堆砌,必須借助圖片、動畫、視頻、音頻等來創設教學情境,使知識以形象、直觀的方式呈現。由于缺乏完善的教學平臺,許多教師只能自己制作教學課件,信息素養的欠缺導致他們更多地傾向于直接復制使用他人的課件,或將幾個相關課件簡單地拼湊,沒有結合所教學生的認知特點,更沒有融入自己的教學特色,可能會使學生難以理解,對教學起不到同樣的促進作用。[4]

三、小學英語信息化教學誤區之應對策略

小學英語信息化教學中諸多誤區的存在阻礙了信息技術教學功能的最大化發揮,給教學帶來了負面影響。通過多角度、深層次探究誤區背后的原因,筆者給出以下建議,以求今后的信息化教學能夠進一步助教促學。

1.課件制作突出教學重點、難點

小學英語課堂知識點相對量少且簡單,小學生抽象思維能力較低,課堂教學需要做到寓教于樂,課件的制作除文本外,還應結合課堂所要呈現知識點的難易抽象程度及小學生認知特點和思維發展程度,選擇切合教材內容、學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圖片、視頻、音頻等信息資源,通過恰當的方式將其融入課件之中,為學生建構高效的學習情境,使所有知識點以形象、直觀的方式呈現。課件的制作要避免過于花哨,應層次分明、條理清晰,可通過字體顏色等變化突顯教學重點、難點,使學生對本課所學一目了然,在輕松愉悅的情境中全面而系統地掌握知識。

2.現代信息技術與傳統教學有機結合、優勢互補

無論是傳統的還是現代的教學媒體,都是在一定背景下產生并逐步發展成熟的,盡管新型媒體越來越豐富,對教學方法、教學形式的作用和影響越來越顯著,但傳統教學媒體并不因此退出教學領域,而且仍具有難以取代的作用。[5] 實踐證明,相比于傳統的教學媒體,現代化的信息技術具有諸多教學優勢,但課堂上視頻、音頻的播放人為控制因素少,多媒體課件畫面切換速度也并非適合每個學生,不能保證每個學生及時翔實地記錄教學的重點、難點。而作為傳統教學書寫工具的黑板則具有教學時空上的可調控性,教師可自由支配的余地相對較大,這正好彌補了多媒體教學的不足。而且,從小學生自身的認知特點來看,課堂教學更需要現代媒體與傳統媒體的有機結合,運用多媒體營造虛擬現實的英語學習情境,通過黑板演示主要知識點,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領悟課堂所學的知識,另一方面有助于學生把握教學的重點。在教學中,應依據教學內容,將傳統教學媒體與現代信息技術進行科學的優化組合,達到揚長避短、優勢互補的目的。

3.繼續信息技術培訓,注重教學實踐反思

小學英語教學需要借助信息技術來營造良好的語言學習氛圍,而部分教師不具備較高的信息素養,不能有效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因此加強信息技術培訓是必要的,也是必須的。現行信息技術培訓主要有參與式面授培訓和自學、協作式網絡培訓。同時,教師應反思自己的教學,反思是教師融入教育改革主流社會的必然趨勢和必要條件,要明白當教師吸收新的教育觀念時,新舊觀念及即將產生的教育教學行為與已經實施過的教育教學行為會發生激烈沖突。初步接觸信息化教學這一新的教育理念難免不能快速適應,因為傳統的教育理念及教學模式要保持它們的慣性,并企圖占據統治地位,而信息化教育理念以及由此支配的信息化教學模式代表著教育發展的方向,教師不將“舊我”改造成“新我”就不能融入主流社會。[6] 因此,教師應樹立終身學習理念,除參加日常培訓外,還應多向其他教師請教,可現場觀摩或討教經驗,將其運用到教學中,在實踐反思中逐步提升信息技術操作技能,實現信息技術與小學英語課程的有效整合。

4.創建教學情境,加強師生、生生互動

葉瀾教授曾說,學生對一個教師的認可,是生命體的對接,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對這個活生生個體的認同。因此,在小學英語的信息化教學中,教師在運用多媒體呈現知識的同時,要根據教學的需要和學生的實際靈活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來加強師生、生生互動。小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記憶力有限,課堂上教師不能因書本知識量少,就以開闊學生視野為由向其灌輸過多的拓展知識,這會加重學生的負擔,教學效果也會適得其反。小學英語教學要寓教于樂,可借助游戲、歌曲、角色扮演等互動建構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在快樂中不知不覺掌握知識。這樣一方面能增進師生、生生情感,建構和諧的師生關系。另一方面也讓學生在互動中達到自我情感升華,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內化。

5.合作搭建教學平臺,有效利用網絡資源

小學英語課件的制作需要大量相關圖片、視頻、音頻等的輔助來建構高效的教學情境,但素材資源的欠缺造成教師不能制作高質量的課件,導致課堂上不能有效地開展信息化教學。因此,可以考慮建立一個教學資源平臺,將各位英語教師平時制作課件時搜集的資源分門別類地集中起來以備用,也可以加強英語教師與學校信息技術教師的合作和交流,英語教師提出課件設計理念,信息技術教師協助制作課件,集思廣益,發揮各自所長。同時應充分利用已有的網絡資源,選擇與教學內容、學生認知特點等相關的課件,但需要在此基礎上進行改進并形成融入自己教學風格的課件,這樣的課件才是理想的課件,在課堂上教師才能真正做到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有效整合。

小學英語課堂開展信息化教學已是大勢所趨,在看到其優勢的同時,也要正視信息化教學中存在的諸多誤區,教師要認真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并通過切實可行的策略來避免或消除這些誤區,從而最大化地發揮信息技術的教學功能,開展高效的信息化教學,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作者單位:西南大學教育學部,重慶 北碚,400715)

參考文獻:

[1]王繼新.信息化教育概論[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石淑婷.信息技術與中小學課程整合的優勢與誤區[J].企業導報,2011(13).

[3]張嘉志.信息化教學方法與技術[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4]劉曉明.多媒體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0(3).

第8篇

論文摘要:筆者通過參加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的過程,對培訓中出現的一些認識上的誤區進行了分析,從范疇、目標、內容體系等方面對信息技術培訓和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的認識進行糾正和澄清,并提出了在教育實踐中提高教育技術能力的措施。

2004年12月25日,國家教育部正式頒布了《中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這是建國以來我國頒布的第一個教師專業能力標準,它的頒布與實施是我國教師教育領域一件里程碑的大事,將對我國教師教育的改革與發展產生深遠影響。2006年,相應的教育技術能力培訓開始在全國中小學教師之間推開。

2009年11月,作為培訓試點省轄市——安陽市第二批學員之一,筆者通過河南省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網絡遠程培訓平臺,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和以往進行的信息技術培訓相比,這次培訓無論從培訓形式,還是從培訓內容上來看,都有較大的差別。信息技術培訓注重的是計算機技術的實際操作,這次培訓注重的是現代教育理念和教學設計思想,以系統論的觀點為指導,對教師關于教育技術的理解和如何基于信息技術進行教學設計,整體上進行一次全方位的培訓,完成了從信息技術培訓走向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的轉變。下面是筆者的一些培訓感悟及淺見。

一、端正思想,糾正和澄清認識誤區

教育技術能力培訓模塊中有一項作業是:我所理解的教育技術。筆者瀏覽了小組討論學員發的帖子,發現對教育技術的理解存在著誤區,將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和信息技術培訓等同起來,認為信息技術就等于教育技術。一位學員這樣認為:“教育技術就是在教育領域所涉及的技術都應用出來,目前感覺接觸比較多的就是,計算機的輔助教學,利用課件幫助學生學習,理解所講內容。”其實輔助教學是教育技術應用的其中一個方面,對于學生的有效學習也很重要。教育技術能力更多的是對我們教學的輔助和把握作用,給我們的教學提供一個理念和方向。還有學員認為教育技術應該是教學手段和方式的運用,從掛圖到幻燈片再到多媒體的運用,從紙質教案到電子備課等。這種認識偏重于技術,是有失偏頗的。按照這樣的認識,必然會走到信息技術培訓的老路上去,其做法是以信息技術培訓取代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對此認識我們必須加以糾正和澄清。

1.信息技術與教育技術在學科、對象、研究范疇上是不同的

信息技術屬于技術學科,其研究對象是信息,研究范疇是對信息的獲取、存儲、分析、加工、變換、傳輸與評價;教育技術則屬于教育學科,其研究對象是有合適技術支持的教學過程與教學資源,研究范疇則是對有合適技術支持的教學過程與教學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與評價(這里所說的合適技術,包括現代技術、傳統技術、有形的物化技術和無形的智能技術,當然在很多情況下是指信息技術,但是決不應把這里的“合適技術”僅僅理解為信息技術)。

2.信息技術與教育技術培訓目標不同

信息技術培訓是要使被培訓者具有信息技術素養,即具有利用信息技術的意識、能力與道德。其中,利用信息技術的能力是指獲取、存儲、分析、加工、變換、傳輸與評價信息的能力。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則是要使培訓者具有教育技術素養,即具有運用教育技術的意識、能力與道德。其中,運用教育技術的能力是指對有合適技術支持的教學過程與教學資源進行設計、開發、利用、管理與評價的能力,也就是在有合適技術支持的教學環境下進行教學設計并有效地組織與實施教學的能力。

3.信息技術與教育技術培訓內容體系不同

信息技術培訓教材圍繞各種信息處理技術展開,盡管信息技術培訓中也涉及教學資源開發、教學軟件利用和教學自動測評等教學應用的內容,但目的是將這類教學應用作為案例去驗證相關的信息技術的實用性與有效性。教育技術能力培訓教材則是圍繞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的各個環節展開。教育技術能力培訓涉及信息技術的內容,但目的是利用這類技術優化教學過程以提高學習的質量與效率。

二、立足教育實踐,促進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

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教育技術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影響到教育技術的研究內容,如學習資源的呈現方式、學習過程的組織。由此產生了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思想,即通過將信息技術有效地融合于各學科的教學過程來營造一種新型教學環境,實現一種既能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為特征的教與學方式,從而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較充分地發揮出來,使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結構發生根本性變革,從而使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真正落到實處。“整合”并不是簡單的混合,而是在充分考慮實際教學的情況下,利用信息技術的輔助與滲透,從而實現對教學的促進作用。在教學過程中,并不是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合與信息技術進行整合,而應該根據教學目標、學習者特征、教學內容等選擇合適的工具。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要以先進的理念做引導,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和課程有機結合,建構有效的教學方式,促進教學的最優化,而且要經常反思自己的教學,立足于對自己的行為表現及其依據的回顧、診斷、自我監控和自我調適,達到對不良的行為、方法和策略的優化和改善,從而適應不斷發展變化著的教育要求。

三、增強創新意識,提升教育技術能力

這次初級培訓雖然結束了,但對于整個教學來說,這僅僅只是一個開始。教學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參加培訓的教師應當以此次培訓為契機,反思過去的教學方式,以創新意識、綜合意識、反思意識為立足之本,打破以往只重知識不重育人的傳統教育思維模式的束縛,以教育技術融入學科教與學為切入點,切實研究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切實把握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對教師來說,提升教育技術能力的根本目的就是對學生的發展起到積極作用。從信息技術培訓到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的轉變,是時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學改革與發展的必然要求。

綜上所述,教育技術是一種能力,是具有技術含量的教學能力,信息技術培訓為教育技術能力培訓提供了基礎,從信息技術培訓走向教育技術能力培訓是必然的,是教學改革發展的必然要求,教育技術能力培訓最終受益者是學生,其目的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

參考文獻

第9篇

【關鍵詞】:小學教學 信息技術 教育改革

中圖分類號:G40-058.1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1003-8809(2010)-08-0131-01

教育部2000“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工作會議”提出:在大力推進信息技術教育的同時,提倡信息技術在各科教學中的普遍應用。2001年教育部頒發的《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進一步明確提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 內容 的呈現方式、學生的 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 發展 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近幾年,我國小學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明顯加快,為了確保信息技術整合的有效推進,小學教師應通過專業引領下的校本教研模式,不斷提高自身素質,落實信息技術在促進學科教學、學生學習和學生全面發展等方面的實效性。

一、小學教學中的信息技術整合,專業引領下的校本實踐模式

校本層面的信息技術整合推進模式。小學教師的“信息技術整合素養”是學校層面落實“整合”實效性的能力保障,專業引領下的校本實踐和校本教研是促進教師信息技術整合素養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校本層面推進“整合”持續發展的有效模式。

(1)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整合素養的靜態結構分析。小學教師在開展信息技術整合時,是以其教育基本理論修養、教學理念和教師角色的改進等其它一般性能力和素養為基礎的,但除此之外,“整合”對中小學教師提出了全新的、系統的要求。信息技術整合素養主要由以下六個方面構成:不斷更新的信息技術知識技能;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教學設計能力;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教學實施能力;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中的教學評價能力;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中辯證的價值觀和良好的信息技術使用習慣;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自我職業發展能力。

(2)專業引領下的校本實踐模式。理論建構和實踐對教師信息技術培訓及其自我職業發展的研究普遍發現, 影響 教師信息技術整合能力的因素主要有:教師的職前教育;教師的校本實踐;教學實踐中的自我反思、 總結 ;教學實踐和教學研究中的同行交流、合作;專業引領。除了職前教育外,其余因素均屬于教師培訓和自我職業發展的范疇。“專業引領下的校本實踐”模式,該模式可以概括為下述前后相繼的行為鏈:“教師在專業引領下進行系統教學設計――在系統教學設計基礎上的校本實踐――在校本實踐過程中開展教學反思并與同行進行交流研討――新一輪教學設計基礎上的校本實踐”。

(3)專業引領下的校本實踐模式。實施流程:①專家報告,專家――教師研討。②以教師為主體,合作教學設計。③展示、交流、評價教學設計方案。

二、在目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形勢下,信息技術在小學教育中的應用研究

我們追求的是一種學科教學或者課堂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原來可能比較狹隘,過多的使用講授式,今后我們在一定的情況下使用講授式,因為講授式不可能完成新的課堂所賦予的任務,提倡要增加探究、體驗、實踐、包括一定的研究學習,最終形成小學課堂教學的多樣的這樣一種情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共同探討。

(1)對“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理解先從對整合的理解和推進整合的意義、目標談起。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性質是以信息技術為先導,以系統論和教育技術理論為指導,根據學科教學規律而進行的學科教學改革。落腳點是學科教育改革,實現什么目標呢,在各科教學中,有效的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促進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學習方式、教師教學方式、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這是一個核心的內容,通過這種變革為學生的多樣化學習創造環境,同時還要使信息技術成為學生認知、探究、解決問題的工具。除了這個以外,培養學生的興趣素養。

(2)學習方式的變革。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追求的目標。但是不是說用了信息技術,學生學習方式就一定能拓展,關鍵是用的是不是 科學 恰當,用的好可能能促進學習方式變革,用的不好可能還促進不了。用的好的話,是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按照學生的自主探究,分層教學、個別化學習和合作學習這樣的思路來設計的話,它比沒有信息技術變革還快的多。

(3)教師教學方式的變革。如果學習方式發生變革,就必然引起教師教學方式的變革。如果分層教學,個別學習,合作學習,小組學習,教師的身份必然會從一個簡單的講解者要轉向教學過程中設計者,轉向教學過程實施中的組織者,學生活動的引導者,學生在活動中提出疑問的解答者。

第10篇

一、小學教學中的信息技術整合,專業引領下的校本實踐模式

校本層面的信息技術整合推進模式。小學教師的“信息技術整合素養”是學校層面落實“整合”實效性的能力保障,專業引領下的校本實踐和校本教研是促進教師信息技術整合素養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校本層面推進“整合”持續發展的有效模式。

1.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整合素養的靜態結構分析。小學教師在開展信息技術整合時,是以其教育基本理論修養、教學理念和教師角色的改進等其它一般性能力和素養為基礎的,但除此之外,“整合”對中小學教師提出了全新的、系統的要求。信息技術整合素養主要由以下6個方面構成:不斷更新的信息技術知識技能;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教學設計能力;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教學實施能力;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中的教學評價能力;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中辯證的價值觀和良好的信息技術使用習慣;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自我職業發展能力。

2.專業引領下的校本實踐模式。理論建構和實踐對教師信息技術培訓及其自我職業發展的研究普遍發現,影響教師信息技術整合能力的因素主要有:教師的職前教育;教師的校本實踐;教學實踐中的自我反思、總結;教學實踐和教學研究中的同行交流、合作;專業引領。除了職前教育外,其余因素均屬于教師培訓和自我職業發展的范疇。“專業引領下的校本實踐”模式,該模式可以概括為下述前后相繼的行為鏈:“教師在專業引領下進行系統教學設計——在系統教學設計基礎上的校本實踐——在校本實踐過程中開展教學反思并與同行進行交流研討——新一輪教學設計基礎上的校本實踐”。

3.專業引領下的校本實踐模式。實施流程:(1)專家報告,專家——教師研討。(2)以教師為主體,合作教學設計。(3)展示、交流、評價教學設計方案。

二、在目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形勢下,信息技術在小學教育中的應用研究

我們追求的是一種學科教學或者課堂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原來可能比較狹隘,過多的使用講授式,今后我們在一定的情況下使用講授式,因為講授式不可能完成新的課堂所賦予的任務,提倡要增加探究、體驗、實踐、包括一定的研究學習,最終形成小學課堂教學的多樣的這樣一種情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共同探討。

1.對“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理解先從對整合的理解和推進整合的意義、目標談起。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性質是以信息技術為先導,以系統論和教育技術理論為指導,根據學科教學規律而進行的學科教學改革。落腳點是學科教育改革,實現什么目標呢,在各科教學中,有效的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促進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學習方式、教師教學方式、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這是一個核心的內容,通過這種變革為學生的多樣化學習創造環境,同時還要使信息技術成為學生認知、探究、解決問題的工具。除了這個以外,培養學生的興趣素養。

2.學習方式的變革。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追求的目標。但是不是說用了信息技術,學生學習方式就一定能拓展,關鍵是用的是不是科學恰當,用的好可能能促進學習方式變革,用的不好可能還促進不了。用的好的話,是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按照學生的自主探究,分層教學、個別化學習和合作學習這樣的思路來設計的話,它比沒有信息技術變革還快的多。

3.教師教學方式的變革。如果學習方式發生變革,就必然引起教師教學方式的變革。如果分層教學,個別學習,合作學習,小組學習,教師的身份必然會從一個簡單的講解者要轉向教學過程中設計者,轉向教學過程實施中的組織者,學生活動的引導者,學生在活動中提出疑問的解答者。

第11篇

中圖分類號:R857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文摘:近年來,隨著信息化技術的日益發展,信息技術滲透到了各行各業的應用領域,信息技術教育從早期的社會職業技術培訓漸漸上升至從“娃娃抓起”,隨著多媒體輔助教學的迅速興起,小學信息技術教學從單一的指法練習發展到現在的多元化應用教學,包括語數在內的各種課程教學,幾乎都可以涉及到信息技術的應用,在欠發達地區,由于多媒體教室數量和多媒體教學需求上存在嚴重的失衡,學校機房自然承擔起了多媒體教學任務上的第二主陣地,即要在信息技術教學中進行學生上機實踐,又同時承擔了其他課程的多媒體教學演示,這種現像使得學校機房在功能和維護上存在了較大的矛盾。在肯定其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充份發揮好教學輔助功能的同時,本文從“小學機房負荷過高,故障率高”“機房電腦應用程序的安裝選型”、“機房管理維護”和“小學機房軟硬件管理優化”等幾個方面去審視和認識當前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機房管理,結合自己的實際工作做了進一步反思與探索。

關鍵詞:小學信息技術 多媒體 機房管理 審視 反思與探索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the 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 application field,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from the earlier social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training to rise from "doll grabbed", with the rapid rise of multimedia assisted teaching elementary school,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from a single fingering practice development to the present teaching diversity application, including several language, a variety of course teaching, almost can be related to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less developed areas, because of the multimedia classroom number and the multimedia teaching needs exists serious imbalance, the school computer room natural assume the task of multimedia teaching on the second principal position, that is, to in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students practice, and the other courses and undertake the multimedia teaching demonstration, which now makes room in school like function and maintenance on the larger contradiction there. In the sure in certain historical condition the maximum utilization of good teaching auxiliary function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from the "primary school computer room load is too high, high failure" "room computer applications install selection", "computer room management maintenance" and "primary school computer room management software and hardware optimized" and so on several aspects to examine and understand the primary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computer room management, combined with their actual work to make further reflection and exploration.

Keywords: elementary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ultimedia room management examines reflection and exploration

近年來,隨著信息化技術的日益發展以及多媒體技術迅速興起,信息技術迅速進入了課堂,信息技術以以圖文、聲像、互動等多種形式的應用展示,使得課堂更加生動起來,充分調動起了學生視聽和行動感觀,極大的提高了課堂學習興趣,促進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進一步加深了課堂教學內容的理解,較好的提高了教學效率。由于多媒體教室數量和多媒體教學需求上存在嚴重的失衡,學校機房自然承擔起了多媒體教學任務上的第二主陣地,即要在信息技術教學中進行學生上機實踐,又同時承擔了其他課程的多媒體教學演示,這種現像使得學校機房在功能和維護上存在了較大的矛盾。在肯定其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充份發揮好教學輔助功能的同時,對當前機房使用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也要作進一步反思與探索。下面我針對其中的幾個主要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問題一:機房建設數量少,班級多,電腦設備超高負荷運行,故障率高。

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多媒體輔助技術開展課堂教學,逐淺成為現代教學的發展趨勢。正是由于現代多元化的網絡媒體等技術賦予了計算機更加精彩的表現,使得在課堂教學任務中都盡可能使用CAI課件進行輔助教學,由于多媒體教室建設的匱乏,學校機房承擔起了絕大部份的多媒體教學任務,使得學校機房每天超高負荷運行。但是,由于不少教師缺乏計算機軟件使用管理經驗以及小學生好奇多動的性格行為,每一次多媒體教學都對計算機軟件系統和硬件系統設備造成了相當程度的破壞和損耗,使得機房故障率頻發,甚至出現了機房整體宕機的現象。機房的使用不當,不僅不能使學生更好地學,有時甚至會對正常的教學起干擾作用。我就曾在機房上碰過這種現像:教師在教師機上進行語文課程的CAI多媒體輔助教學,由于部份學生電腦網絡故障,教師機未能獲得控制權限,學生在電腦上玩小游戲,和打開其他與課堂教學無關的軟件,由于周邊學生的好奇,迅速就形成了圍觀態勢,嚴重干擾了課堂紀律,由于教師對計算機軟硬件管理缺乏經驗,對電腦一通胡整,演變成了機房整體宕機!此時才通知學校有關人員處理,不但耽誤了課堂教學,也同時后面的CAI教學課程也要重排。

第12篇

關鍵詞:小學信息;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設計;分析

隨著目前我國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也得到廣泛的應用,在和傳統教學模式對比,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則可以借助教學資源從而不斷鞏固以及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不斷深化教學效率。所以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要和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有效融合,實現信息技術教學的全面發展。

一、翻轉課堂的概念

所謂的翻轉課堂也稱為反轉課堂,也可以叫做翻轉教學或者反轉教學,其翻轉課堂主要為了培養學生快速及思維或者能力從而采取的以學生為中心,以信息技術以及數字化資源為作為支持翻轉傳統的課內以及課外、課前以及課后等學習的活動。

二、小學信息技術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設計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1.可行性分析

(1)教師和學生的素養已經是得到較為明顯的提高。對于翻轉課堂而言,否能順利進行需要教師以及學生具有較高的信息素養,教師可以熟練的使用現代化教育技術,例如可以制作視頻工具以及軟件等,甚至可以通過網絡平臺進行視頻的等,對于這些信息技術是教師所擅長的,使用網絡搜集的信息和資料。

(2)物質條件已經基本具有。實施翻轉課堂需要豐富學習資源以及信息技術進行支撐,現如今電腦已經成為普通家電,并且網絡也幾乎無處不在,各種文本以及圖片等學習資料的獲得十分方便,物質條件對多數學生來說已經不成問題,所缺少是教師以及學生和家長之間的觀念轉變。

2.必要性分析

(1)信息技術課程的發展分析。課程的改革要重視學生培養,在課前學生要從多種渠道獲得學習資料,從而培養學生獲取以及處理信息的能力,這也是信息素養培養的具體要求。課上學生以及教師能有相對來說比較充足的實踐進行合作和討論,這樣做的目的能加深理解所學內容,更好的利用所學內容。現階段由于信息技術的越來越人性化,以及大眾化發展趨勢下,學習技能本身并不困難,最大難處就是怎樣通過技術的運用對現實的問題進行解決,這在一定程度上是信息技術課程的價值所在,同時也是目前信息就是課程在日后發展過程中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只有對該問題有效的處理,才能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促進信息技術課程的發展。

(2)信息時代的教學改革以及發展需求,目前所提倡的培養是具有創新精神以及實踐能力強的人才,是信息技術高度發展、傳統的人才目標已不能滿足要求的使然。信息技術出現的問題要經過信息技術配合教育進行解決,這符合教育以及技術的關系。但如何才能利用信息技術從而促進以及支持教學活動改革,人們不斷研究和解決的問題。信息技術課程中通過采取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能更加有效的提高學生提出問題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提高學生合作探究以及終身學習的能力,使教學的過程中的方法目標能更好的滿足新課程標準的實際需要,所以對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來說,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過程中進行應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促進信息技術教學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帶動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

三、小學信息技術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設計

1.以移動儲存設備為基礎的小學信息技術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設計

(1)課前設計,需要學生自主學習,但由于網絡條件的限制,學生不能在線進行學習以及交流,教師可以將微視頻拷貝到U盤中,從而傳給學生回家進行觀看學習。同時也可以對現有的學習資源充分利用,在遇到問題時及時向家長或者同學請教。

(2)課中設計。由于網絡限制也抑制學生在線平臺交流的機會,教師不能及時通過在線測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此在課堂組織交流活動中,要重點感知學生的難點,從而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

(3)課后設計。學生要對所學習內容給予了解和整理,如果存在問題要通過查閱資料進行解決。通過課后學習,學生能對所學習知識內容有效的梳理,借助現有的資料進行學習。

2.以網絡為基礎的小學信息技術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設計

(1)課前設計。是教學模式的關鍵,首先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目標進行明確,根據目標制作一些微視頻等教學資源,將學習任務布置給學生。其次根據教學任務開展教學活動,充分對教學資源進行利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如果遇到問題可以在交流平臺中討論,做到有針對性的調整課堂教學設計。

(2)課中設計。其目標主要是答疑解惑以及f助學生之間的綜合應用,學生將其課前不能解決的問題拿到課件中,通過同學之間的合作和教師指導,從而幫助學突破難點,在課堂中教師可以采取任務驅動教學方法組織學生課堂活動,學生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進行獨立思考。

(3)課后的設計。在課后需要學生對所學習的知識內容進行系統反思,作為知識內化的過程。學生通過課前以及課中學習后,已經對知識具有比較深的把握,前面的兩個環節屬于對知識形象化的過程,而最后的環節是對知識進行抽象的概述,從而反思自己哪些地方存在問題,通過在線輔助交流做好解答。

四、結語

所謂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能對小學生信息技術教學的應用進行全面提高,保證教學的質量以及效率,同時在具體教學設計時,要從課前以及課后以及課中等三個方面分析,在保證教學環節質量的基礎上,抓住重點以及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其真正的應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實現教學改革。

參考文獻:

[1]廖雅婷. 基于翻轉課堂的高中信息技術教學設計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5.12(05)123-128.

[2]霍惠芳. 基于翻轉課堂的初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模式研究[D].延安大學,2014.15(08)125-129.

[3]張妍.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用于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行動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4.16(05)145-149.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盟| 嘉祥县| 鸡西市| 屯昌县| 西乌珠穆沁旗| 河池市| 平乐县| 天水市| 清丰县| 兖州市| 扬州市| 滨海县| 法库县| 兴海县| 虞城县| 西丰县| 乌拉特中旗| 天气| 治多县| 石棉县| 微山县| 中阳县| 萨迦县| 莒南县| 星子县| 文化| 祥云县| 秭归县| 柏乡县| 利川市| 原平市| 名山县| 翁牛特旗| 璧山县| 呼伦贝尔市| 嘉善县| 剑河县| 五大连池市| 图木舒克市| 团风县| 鹤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