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1 09:47:0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奧巴馬演講詞,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如果我們重視演講詞的口語文體特征,并落實在課堂教學中,從教師層面能做的是引導學生對這種實用類文本“從多方面進行分析研究,總結其經驗和教訓,從中獲得啟示”。課堂教學的內容,應該是從演講詞的獨特表達方式和內容,從受眾的角度探究演講所達到的效果,從探究演講詞發表的背景和社會影響力,來還原文本的某些典型特征。我深信,只要我們能抓住這些特征來開展教學活動,最終必然讓典范的演講詞還原到它本來的生存狀態,也會讓實用類文本教學的課堂重獲生機,產生真正活化的課堂話語,形成師生共同探究的自由空間。
而從學生層面來看,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演講、辯論等口語文體的模仿寫作,口語交際的參與程度,口語表達臨場經驗的習得過程,來悉心指導和積極評價。學生在自主模仿、群體糾正、自我完善的語文能力培養過程中,同樣能使課例中的某種難以言傳的經驗得到還原、活化、吸收。但口語交際能力方面的教學努力,目前我們做得還非常有限。希望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我們有時間去嘗試拓寬“讀”“寫”之外的天地,實現語文課的真正價值回歸。
總之,學習實用類文本的真正意義,就是還原文本在社會生活中信息傳遞、人際交流的實際功用。如果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能夠把典范的實用類文本中所包含的寫作、表達的語言經驗,通過師生共同感受、揣摩、探究,最大程度地還原出來,并使之成為學生個體的語言表達經驗,我想這樣的實用類文本教學是語文教學的應有之義,也是學生喜聞樂見并終身受益的。
本文以《我有一個夢想》來設例,參照解讀論述類文本的教學策略,探究口語文體的獨特之處,從三個維度來理清演講詞“文本還原”的課堂教學內容。
文本還原之一:話語功能和受眾
演講詞的話語功能指向抓住聽眾的注意力,引導他們的內心需求。只有當演講者把自己的演講與聽眾發生聯系以后,演講才算完成。演講的準備和進行,都得充分地考慮聽眾的身份立場、知識水平和實際需求。從這個維度來看,我們的課堂教學重點,不再是常規的議論文教學中的結構分析法:提出問題(是什么)、分析問題(為什么)、解決問題(怎么辦)。因為實際演講過程中,演講者和聽眾,他們共同關注的焦點根本就不是什么導入、分析、結論的構思。
而從話語功能和受眾的角度來分析文本,我們必須關注演講者預設和呈現的情感、情緒控制的主線。只有當學生能自覺地關注演講者和聽眾思想情感的契合程度時,我們才能點出隱藏在這條線索后的邏輯結構。以《我有一個夢想》為例,如果設身處地從馬丁·路德·金演講現場的25萬民眾內心的期望來看,他們從各州趕到華盛頓參加民權集會,絕不僅僅是聆聽一場精彩的有邏輯性的演講。他們渴望的是馬丁·路德·金作為他們的代表,宣示廣大黑人同胞的維權意志和決心,表明他們的迫切訴求和莊嚴立場。《我有一個夢想》的全篇話語構成如下:
(1)引起廣泛的身份、價值認同
《我有一個夢想》的開場白看似隨意,其實話語的分寸感極強。第1段:“今天,我很高興能夠參加即將載入史冊的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爭取自由的運動”這句開場白的信息有:①意味著這次運動是全體集會者共同的權利訴求。②“參加”表明“我”是爭取民權運動的全體當中的普通一員。③預示了運動必將得到廣泛認同,能經得住時間和歷史的考驗,從而客觀地展現作為領導者的充分的自信。④明確我們參加活動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⑤沒有故意單獨區分黑人,說明并不排斥白人等其他人群的利益和要求。
作者善于把“我”引向“我們”,不僅能增強感召力,贏得在場聽眾的支持,也充分體現了非暴力抵抗的普世價值,黑人爭取民利并不是制造新的種族排斥。演講中的人稱以“我們”為主,就是時刻在強化,這種共同爭取民利的團結意識。而當出現“我”時,往往是起到引導聽眾情緒的作用。
教學策略:重點可以讓學生聽演講現場錄音,模仿特定語調下的段落首尾句的表達。“我們必須正視黑人……悲慘的現實”“今天我們在這里集會……”“今天我們是為了要求兌現諾言……”,都能讓人體會到號召話語的擲地有聲,激動人心。
(2)層層對比煽動情緒
為什么黑人要通過集會來爭取民權?第二段作者提到了林肯總統簽署的《解放黑奴宣言》,有教師解讀得很精彩,認為這樣寫黑人所爭取的權利是合理、合法的,這次集會的權利訴求立足于法律的制高點。從演講的話語結構來看,我們還能看出這段和以下三段是強烈的對比的關系,目的就是通過對立、矛盾的關系來激起黑人的憤怒情緒,或者本身就是在場的黑人聽眾內心真實情緒的宣泄。
林肯的廢奴運動順應了歷史潮流,而之后的歷屆政府沒有把變革深入下去,沒有消弭種族隔離、種族歧視。只有從話語功能的角度,理解了這種語言表達中情感的轉換,才可能使學生真正掌握口語中比喻、排比、反復等修辭手法的作用。《憲法》《獨立宣言》尤其是《解放黑奴宣言》保障了黑人享有人權,但這作為仍然沒有兌現的“夢想”和殘酷的現實形成對比。法律文件曾被比喻成燈塔,最終還是蛻變成“空白支票”!由此聽眾的情緒形成了演講的第一個——“現在是實現民主諾言的時候”,作者連續用了6個“現在是”的排比句式,一下子打開了情感的閘門,現場的情緒反應亢奮、熱烈。全場產生的無形的力量,既昭示了集會示威的崇高目的,又把矛頭直指美國當局。
教學策略:讓學生把握對比的話語結構貫穿全篇,使全篇演講保持了一種熱情、激進的情感力度。通過反復地辨聽、揣摩錄音,學生不難發現,為什么作者遲遲不說出主題句——我有一個夢想。“在此時此刻,我們雖遭受種種困難和挫折,我仍然有一個夢想。這個夢想深深扎根于美國的夢想中”,夢想是什么?黑人對國家的認同,執著于“美國夢”,卻和前面反復陳述的在這個國家黑人的苦難命運,所蒙受的種種不公待遇,形成鮮明對比。“我”的夢想就是“我們”的夢想,情感從悲慘轉為悲壯。
(3)合理引導、升華聽眾情緒
在通過對比手法,引導聽眾的情緒進入強烈的憤怒后,作者口氣一轉“但是對于等候在正義之宮門口的心急如焚的人們,有些話我是必須說的”。使難以抑制的情感回復到理性的層面,恰當地引出了斗爭的策略,表明了他主張的以寬恕、仁慈的精神力量,以非暴力抵抗的形式,以團結白人的方式,來開展合理合法的斗爭。
那么斗爭的過程和結果又是什么?作者引入了“有人”的挑釁和質問“你們什么時候才滿足?”借著充斥著對立反感情緒的這句話,作者又使聽眾的情緒高漲起來,同時展現一連串黑人四處受欺壓,被剝奪人權的事實,讓大家理性地意識到斗爭道路曲折漫長。“不!我們現在并不滿足,我們將來也不滿足,除非正義和公正……滾滾而來”這個回答,可謂是對所有敵對者的一聲痛喝,讓所有同胞感到酣暢淋漓的痛快,猶如夏日飲冰,既解了征途疲憊暑熱,又在鼓舞前行的信念。
教學策略:重點誦讀結尾,這一處的話語成功運用了演講結尾慣用的視覺化語言。作者用了排比和反復的手法,用鏗鏘而有節律的“我有一個夢想”帶領聽眾進入情感。7次反復“我有一個夢想”仿佛在描繪一幅人人平等、幸福、和諧的大地場景;而7次“自由響自……”,又用山谷回聲為我們勾勒出了一幅寧靜、潔凈、崇高的山嶺場景。讓學生邊讀邊想象,兩幅畫面疊加所構成的渴望自由的廣大疆域。
文本還原之二:邏輯結構和修辭
當演講者以聽眾為中心,用情感飽滿的話語感染了聽眾,用富有視覺化的語言塑造了鮮明的景象,他已經成功地把自己的思想、理念、感覺移植到了聽眾的內心。因為聽眾產生了情感共鳴,主動強化了演講者的話語。但為了使演講取得更好的效果,清晰的思路、恰當的修辭手法也是演講的重要因素。那究竟怎么開展這第二維度的文本還原呢?
有位老師以嚴密的“邏輯的力量”來解剖《我有一個夢想》的邏輯結構:為什么我們要集會,為什么我們要有這種爭取自由和民主的“夢想”(分析問題)——我們應該怎么爭取自由和民主的“夢想”(解決問題)——我們實現自由和民主的“夢想”的展望(提出問題),我覺得這樣分析,思路清晰,有助于高中生的理解。這篇演講雖然語句淺顯,但因為是大型的公眾演講,演講所牽涉的人群、階層并不單一,實際上所謂邏輯結構的嚴密,不再囿于典范三段論的理想化模式的。而且,馬丁·路德·金在民權運動中為達到最大的傳播效果,他的演講常常圍繞“美國夢”展開,本篇演講結合了他幾年來演講的精華,并有一個團隊負責幫助他策劃和撰寫,并確定主題,難免構成復合論辯。
教學策略:選擇邏輯結構典型的“例文”是關鍵。
只有經歷過字斟句酌的品味,真切感受絲絲入扣的演繹、歸納、置換等的邏輯之美,他們的語言表達才可能逐步趨向嚴謹和思辨。
文本還原之三: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的交錯
我們有引導學生解讀經典演講的責任。如果重讀經典,學習內容的意義一旦消解,學生就會迷失學習的方向。所以,還原的第三個維度,追尋文本的意義也是必要的。
種族對立是美國的社會痼疾。《我有一個夢想》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交織得更加密切。黑人一踏上這塊廣袤的新大陸,就是作為奴隸的身份。他們被剝奪了基本人權,長期遭受奴役、壓迫、歧視、剝削、踐踏。正是馬丁·路德·金等領導的歷次民權運動的推動,美國黑人的社會地位有了極大提高。
2009年產生了首個黑人總統奧巴馬,他在競選時提出消除種族分歧、實現“一個美國”的夢想。但是上任半年,偶發了一件引起輿論軒然大波的事件。哈佛大學黑人教授蓋茨回家時因門鎖故障欲破門而入,被鄰居誤認為是賊,后來又拒絕配合白人警察克勞利調查,結果被捕。誤會澄清后,蓋茨指責警方種族歧視,還說要打官司。而克勞利說,他完全是照章辦事。雙方交鋒時,蓋茨的好友奧巴馬說,警方行事“愚蠢”,更激化了矛盾。克勞利要求奧巴馬道歉。最終,聰明的奧巴馬邀請蓋茨、克勞利到白宮喝啤酒解決爭端。聚會上,蓋茨和克勞利都沒有互相指責,但也沒有道歉。
由此可見,長期的奴隸制度和種族歧視,給黑人造成了受害者情結。但隨著黑人社會地位的攀升,白人也逐漸產生了獨特的受害者情結。種族之間的沖突,仍然根深蒂固地扎在精神層面。
論文摘要:翻譯教學的主要任務不僅是幫助學生了解、掌握翻譯技巧,實現詞句之間的簡單對等,更應該培養學生對于各種信息工具的綜合使用能力。將超文本網絡技術應用于翻譯教學突破了傳統教學的局限,更新了翻譯課的教學資源,有利于培養學生翻譯能力。
2000年盧思源教授就曾提出,“當前高等院校的翻譯教學和口、筆譯翻譯人才的培養都是跟不上我國社會發展和需求的……國家對翻譯人才的需求早已不限于文藝領域,涉及當代社會經濟、科技等實用領域的翻譯已上升為翻譯實踐的主體”。Ci7然而,時至今日,大多數高等院校的翻譯課程設置仍以語言文學為主,大多數英語專業的畢業生在工作以后,在從事商務往來、產品宣傳、新聞、法律、金融、廣告等實用性文體翻譯時感到捉襟見肘,難以勝任。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目前的翻譯教學大多仍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主導,教學素材局限于有限的翻譯教材和雙語資料,教學內容主要著重于翻譯技巧的傳授和講解。然而,作為語言教學的一部分,翻譯教學的主要任務不僅是幫助學生了解、掌握各種翻譯技巧,實現詞與詞或句與句的簡單對等,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雙語轉換能力和各種語言信息工具的綜合使用能力。
因此,筆者認為在超文本網絡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研究如何在超文本網絡技術的支持下發揮網絡資源優勢,更新翻譯教學資源,培養學生翻譯能力,拓展翻譯理論教學,對于翻譯教學和翻譯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超文本網絡技術的內涵
超文本(hypertext)一詞誕生于1965年。當時,為了讓計算機能夠響應人的思維,方便地提供人們需要的信息,美國專家泰得·納爾遜(TedNelson)提出了一種利用計算機技術把相關文本組織在一起的方法,他將這種方法命名為“超文本(hypertext)"從此,“超文本”一詞得到世界的公認,成為表示非線性信息管理技術的專用詞匯。
超文本技術是一種將信息以非線性的網狀結構進行存儲、組織、管理和瀏覽的計算機技術。它包含結點(Node),鏈(Link)和網絡(Network)三個基本要素,并以結點為單位組織信息,在結點與結點之間通過表示它們之間關系的鏈加以連接,構成表達特定內容的信息網絡。超文本技術使用超鏈接的方法,將自然語言文本和計算機交互式地轉移和動態顯示線性文本的能力結合在一起,在文檔內部和文檔之間建立起非線性的網狀結構,使讀者在閱讀時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從當前閱讀位置直接切換到超文本鏈接所指向的位置,利用超文本機制提供的聯想式查詢能力,迅速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和有關信息。
在現實操作中,英特網就是一種超文本信息系統。英特網的一個主要概念就是超文本鏈接。它使文本不再像一本書那樣是固定的和線性的,而是可以自由地從一個位置跳到另一個位置。超文本可以鏈接世界上所有其他含有信息的計算機,在網上可以激活任何一點進人另一個點,一個信息單位可以連接到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3j超文本網絡技術的發展突破了傳統文本的線性閱讀方式,不僅極大地推動了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也為翻譯教學提供了嶄新的研究視角和廣闊的發展空間。
二、超文本網絡技術在翻譯教學中的應用
楊柳在其《信息化翻譯教學的圖景》中曾提到“就翻譯教學而論,信息素養就包括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檢索、分析、選擇、存儲、利用、創造和傳遞翻譯信息,提高翻譯能力,解決翻譯的實際問題,從而提高個人素養的能力。這是以信息素養為目標的翻譯教學模式和傳統的翻譯教學模式的顯要區別”。[4j翻譯作為一門綜合性的學科,不僅要求學生熟練掌握英漢兩種語言,還要求學生對東西方文化背景、特定翻譯課題的專業知識都要有深人切實的了解,同時還要具有利用網絡獲取、存儲、提取信息,并進行檢索和咨詢的能力。
將超文本網絡技術引人翻譯教學,將大大拓展翻譯教學的發展空間,其特有的網狀鏈接方式和強大的搜索引擎功能,不僅能為教師和學生提供超出課堂和書本的廣闊資源,還能有效地培養學生利用網絡工具輔助翻譯的能力。
(一)有利于翻譯能力培養
正如Kiraly所言,翻譯能力在當今社會指一種“復雜、高度個體化、社會化的進程,有文化、認知以及直覺相互作用形成”,Csl,培養翻譯能力應著眼于提高譯者對翻譯中涉及的因素的敏感程度,并使其學會運用適于自身的輔助工具。在超文本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譯者的翻譯能力不僅取決于他的語言水平,還取決于他使用翻譯工具的能力,而目前最有效最強大的翻譯工具無疑是搜索引擎。搜索引擎是一種檢索、報道和存儲網絡信息資源的檢索工具,通常由檢索軟件、數據庫、索引和過濾器組成。Cs7強大的搜索引擎為翻譯學習者提供了海量的信息,使學生們可以迅速高效地檢索和獲取網上的專業信息。目前常用的搜索引擎主要有谷歌(),AltaVista()、百度(),Wisnut)等。這些搜索引擎不僅能夠幫助學生順利查找到與翻譯相關的背景資料,對于翻譯專有名詞和專業術語、檢驗譯法的準確性、判斷譯文的規范性均能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
筆者曾經在課堂上選用美國《紐約時報》上的一則關于中國建設銀行在香港上市的相關報道給學生作為翻譯練習,該報道中涉及大量金融機構名稱、金融專業術語以及地道的英文表達方式,給學生翻譯造成了一定的困難。現以該文最后一段為例:
Andnow,majorfinancialservicescompanieslikeAmericanExpress,
GeneralElectricDeutscheBankandAllianzarejumpingonthebandwagon.Now,analystssay,
comestherealtest."ThewholestrategybehindtheIPOsisnotthatthesebanksareperfectlyreformed,
butthatthey''''regoodenoughtobelisted,"saidStephenGreen,senioreconomistatStandardCharteredBank.
這段話的語言表達并不難,也幾乎沒有任何生詞,可是學生在剛開始翻譯時卻覺得無從下手,雖然手頭有各種詞典,卻難以找到相關信息,后來筆者指導學生學習利用超文本網絡技術,使用搜索引擎來輔助翻譯。通過檢索和查詢,學生很快了解到上述金融機構的正確譯名,并在不同的語境中體會了短語“jumponthebandwagon'''',的真實含義,從而很快地完成翻譯任務,順利給出了譯文:
現在,美國運通、通用電氣、德意志銀行、德國安聯等主要金融服務公司紛紛順應潮流,進軍中國金融市場。分析家們認為,現在才是真正考驗的時候。渣打銀行資深經濟學家王志浩(StephenGreen)指出,“首次公開發行背后的總策略并不在于這些銀行漂亮地實現了改革,而在于這些銀行業績良好足以掛牌上市。”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在前期翻譯過程中,幾乎所有的學生都犯了一個錯誤,即把“StephenGreen'''',直接音譯為“史蒂芬·格林”或“斯蒂芬·葛霖”,而沒有想到對該譯名進行進一步的查詢和核實。但是,通過搜索引擎的檢索,我們知道渣打銀行的“StephenGreen"是一位著名的英國經濟學家,因為在中國工作的關系,他專門為自己取了一個中文名字“王志浩”,國內的相關報道都一致采用該中文名字,而非他的英文名的音譯。更為重要的是,在英國的金融界還有一位著名的經濟學家,匯豐銀行的全球總裁也叫“StephenGreen",他的中文名字一般翻譯為“斯蒂芬·葛霖”。兩個Green先生英文名字完全相同,兩人的學習背景、工作經歷和從事行業也極其相似,但其姓名的中文翻譯卻大不相同。如果不是借助搜索引擎,恐怕一般的學生甚至較為資深的譯者都難以正確地翻譯出本文中的“Green”先生的名字。
除了搜索引擎,基于超文本網絡技術的在線翻譯詞典、雙語語料庫等眾多網絡翻譯工具都為翻譯學習者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在進人信息化時代的今天,翻譯教師在課堂上除了傳授基本的翻譯知識外,還要指導學生學習使用上述工具,才能夠真正培養學生的翻譯能力、提高翻譯效率和翻譯質量。
(二)有利于教學資源更新
翻譯課的教學資源一直是困擾翻譯教師的一大難題。鑒于翻譯課的特殊性質,傳統的翻譯教材所呈現出的線性文本模式使學生們打開課本就直接看到原文和譯文,極大地制約了學生在翻譯中的創造性和自主能動性,因此,幾乎所有的翻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都不得不拋開教材,另外搜集資料。而傳統的資料搜集方式通常是由教師翻閱大量書籍,查找合適的雙語對照語篇,再根據課程進度加以編排,應用于課堂教學。由于紙質文本的局限性,教師在教學資源搜集過程中,往往耗費大量的時間、金錢和精力,卻難以找到幾篇題材新穎、內容恰當、難度相當的教學素材。超文本網絡技術所具有的資源豐富新穎、內容更新及時的特點則可以有效地克服這一弊端,改變傳統翻譯教學資源落后、教材陳舊的缺點。
在浩如煙海的超文本網絡資源中蘊含著豐富的雙語文獻資源,運用搜索引擎和雙語語料庫,教師能輕而易舉地檢索到大量的雙語信息,特別是其中一些時效性強、內容新穎的雙語資料,不僅可以有效地用于翻譯訓練,還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翻譯興趣,將這些信息用于輔助翻譯教學,既更新了教學資源,又拓展教學思路、增強教學效果。
2008年11月4日,奧巴馬在美國總統大選中獲勝,當晚發表了著名的獲勝感言“ChangehascometoAmerica",該演講語言優美、難度相當,且蘊含了豐富的文化背景知識,是作為翻譯訓練的極好素材。我在第一時問搜集到相關的中英文語料,將其加以修改并配以奧巴馬演講時的視頻,制作了多媒體課件,應用于翻譯課堂教學,受到了學生的熱烈歡迎,而這樣的資料即使在一年后恐怕也難以在紙質的翻譯教材中找到。
時隔一年,奧巴馬卜任后首次訪華.于2009年11月16日在上海科技館與中國青年對話,并發表了名為"ZseeChina''''sfutureinyou”的演講,引起了中國學生的廣泛關注。我同樣將該演講中的精彩部分作為教學資源,制作成多媒體課件,指導學生進行翻譯,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這些演講詞的翻譯訓練使學生接觸到了鮮活的翻譯資料,體驗了真實的翻譯場景,不僅有效地訓練了學生的翻譯能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使翻譯教學真正做到了資源更新與時俱進,授課內容與社會發展同步。而這一切,無不歸功于超文本網絡技術的強大力量。
(三)有利于理論教學拓展
目前,隨著翻譯研究的逐漸深人和翻譯學科地位的不斷提高,翻譯理論開始被引人翻譯教學。先進的翻譯理論不僅可以指導學生進行翻譯實踐、理解翻澤現象、開展翻譯批評,還可以為英語專業的學生撰寫翻譯類畢業論文提供理論基礎。因此,越來越多的翻譯教材中開始引人翻譯理論介紹,根據叢滋杭的分析和整理,我國翻譯學者一直在努力嘗試將先進的翻譯學理論引人翻譯教材。如陳宏薇的《漢英翻譯教程》中“結合對比語言學、語用學、篇章分析學、文體學、文化學、美學和其他相關學科知識,講述漢譯英的理論基礎與方法”;方夢之的《翻譯新論與實踐》把語言學、社會符號學、心理學和思維學放人教材;王宏印的《英漢翻譯綜合教程》吸收了現代語言學、心理學、文藝學、傳播學和翻譯學的最新成果;呂俊、侯向群《英漢翻譯教程》以傳播學的框架結構將各種內容歸于其中;葉子南的《高級英漢翻譯理論與實踐》著重培養譯者的翻譯觀,通過對中西方譯論的介紹,激發讀者對翻譯的深刻思考,并增加了對西方學者的翻譯思想介紹。
上述翻譯理論的引人,對于翻譯教學無疑起到了很好的指導作用,但僅僅依靠某一本教材或介紹某一種理論已經無法滿足新時期學生理論學習的要求,而超文本網絡技術的引人則迅速有效地解決這一難題。
國際譯聯的會刊I3abe1雜志一直是翻譯界的理論前沿,各種最新的翻譯思想和翻譯理論總是在第一時間出現在該雜志上,然而在國內一般高校的圖書館卻很難看到該雜志的蹤影,而通過超文本網絡功能強大的搜索引擎,我們卻可以迅速找到該雜志的出版社網址。就可以看到13abe1從1984年至2009年的所有文章的日錄和摘要,并可以在線汀閱相關文章的全文,同時該網頁還會提供某一期雜志的全文PDF版本作為樣本供讀者下載閱讀,讀者可以在線免費下載全文,非常方便。而如果想要查看加拿大的著名翻譯研究期刊Meta,,就可以在線訂閱并下載1991至2009年的論文全文。同樣,要了解英國著名翻譯專家MonaBaker的翻譯研究最新動態,我們只需要通過搜尋引擎就可以查到其個人主頁,登陸網站就可以看到她出版的所有學術著作和她寫的所有論文。通過搜索引擎,我們還可以輕易地查找到以色列特拉維夫學派的代表人物、多元系統理論的倡導者之一GideonToury教授的個人網頁。在該網頁上,我們不僅可以查閱其代表著作的概要并在線訂閱該著作,甚至能夠直接看到其多篇著名論文的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