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1 09:46:5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詠物的詩,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臧克家;老馬;形象寓意;身世之感;詠物詩;農民形象;自己的影子;烙印
臧克家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對新詩的發展有著顯著貢獻的詩人。他的詩歌具有堅實,嚴峻的生活內容和泥土氣息,許多詩篇塑造了貧苦農民和城鎮最底層“不幸的一群”的形象。1932年4月,他又創作了一首極具代表性的詩歌――《老馬》
總得叫大車裝個夠,
它橫豎不說一句話,
背上的壓力往肉里扣,
它把頭沉重地垂下!
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淚只往心里咽,
眼前飄來一道鞭影,
它抬起頭望望前面。
本詩堪稱為一件精雕細刻,玲瓏剔透的藝術品。
在我國古典詩歌中一向有所謂“詠物詩”,大至日月星辰,山海臨泉,小至魚蟲鳥獸,花卉草木,以至生活用品,生產工具,皆在吟詠之列,然而以動,植物居多。《老馬》也是一首詠物詩,它通過所詠之“物”寄托了作者的身世,遭遇,情懷,理想等等。作品運用我國古典詩歌傳統的“比興”手法。古代詩論家曾指出:“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漂零,皆可于一草一木發之。”“感懷時事,發為詩歌,便己力劇上游。特不宜說破,止咳用比興休。”從表面上看,《老馬》寫的是一匹負重受壓,在鞭下苦苦掙扎的老馬,但它給予讀者的藝術感受卻不僅僅是動物界的一匹“馬”而是社會上的某一種“人”。
自從《老馬》問世以來,一般評論者和文學史家以教材中的提示,都把老馬看作農民的形象,有的說這首詩是用“沉重的筆觸來刻畫中國農民的命運”;有的說“這里歌詠的匹老馬,軛下的生活卻象征地概括了多少年來農民背上地苦難重荷”。然而臧克家本人在《關于(老馬)》一文中卻說:“《老馬》這首詩寫它的時候,我并沒有存心用它去象征農民的命運。”又在《甘苦寸心知》中說:“我覺得,可以用杜甫的《病馬》,《瘦馬行》和李綱的《病牛》寫作情況與寄托,來理解我的《老馬》時代各異,而感寓正統。”關于杜甫的幾首詠馬詩和李綱的詠牛詩,向來的注釋家和研究者很少有異議,都共同指出那是借馬(或牛)寄托詩人自己的身世之感。其中又有作者自身的影子。上述臧克家的那段話,實質上就是說就他自己的主觀圖來說,是借《老馬》來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感”的。我們把評論者的理解與作者的自白不一致的情況介紹出來是想借此談一談詠物詩的藝術特點。
前人對采用比興手法的詠物詩的創作和鑒賞問題,曾經作過深入的探討,認為寫得好的詠物詩應該是有寄托的,其所寄托的內容與其所賴以寄托的藝術形象,密合無間,“物”和“人”形成了可分而不可分的關系,達到情與景會,人與物合,終于成為一個和諧的整體。始終的“物”可以既是指自然景物,也可以暗比人類社會的某種“人”(既可以暗比作者自己,也可以暗比作者以外的某種“人”),但它本身仍然是一個完整的獨立的藝術形象。因此,前人稱譽這一類詠物詩達到了“極虛極活,極沉極郁,若遠若近,可喻不可喻”的程度,是用比興方法作詠物詩的最高境界。讀者在鑒賞這類詠物詩時,可以自由發揮聯想,即所謂“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也就是形象大于思想,給讀者留有廣闊的想象的藝術空間。臧克家的《老馬》正是屬于這一類的詠物詩,因此才發生了一般評論者的理解與作者的自白不相一致的現象。這也是詩人臧克家在《關于》一文的結尾要寫下如下這樣一段話的原因。他說:“寫老馬就是寫老馬本身,讀者如何理解,那是讀者的事,見仁見智,也不會相同。你說《老馬》寫的是農民,他說《老馬》有作者自己的影子,第三者說,寫的就是一匹可憐的老馬,我覺得都可以。詩貴含蓄,聽憑讀者去品評。”這段話的含義可以概括為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由于讀者的生活閱歷有深有淺,文藝修養和鑒賞能力有高有底,所以有的讀者可能會把《老馬》意識看成“寫的就是一匹可憐的老馬”。詩人之所以說“我覺得都可以”,那是引文謙虛,不愿意強加于人。隨著鑒賞水平的提高,人們絕不會只停留在這種表面的理解上,而會領悟到,必須透過表面的藝術形象――老馬,去探索詩人所寄寓的思想內容。
其次,大多數評論者把“老馬”理解為農民形象,這不是沒有理由的。因為,馬作為運載或耕耘的牲畜,很容易讓人們聯想起與它最接近的一種社會分工――農業勞動,并由此而從事這種勞動的勞動者;同時,由于臧克家初期有不少反應農村苦難現實的優秀詩作,因此不少評論者把“老馬”解釋為舊社會農民的象征,是很自然的。就社會關系來說,農民是處于受奴役的地位,與牛馬相似,甚至比牛馬還不如,因此,讀者通過這短短的八行詩句,仿佛看到了舊中國,億萬農民在封建制度的重軛下當牛做馬,茹苦含辛的生活。殘酷的封建剝削就像沉重的“大車”壓在背上,扣進“肉”里;農民的背被壓彎了,“頭沉重的垂下去”了,但是剝削者仍然敲骨吸髓,舉著鞭子,劈頭蓋腦地抽打他們。農民過著朝不保夕的日子,“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無邊的苦楚無處訴說,“有淚只往心里咽”。他們在重重災難道道鞭影下,還是“抬起頭望望前面”。前面究竟是光明的前景還是困難的深淵?詩人沒有明確的指明。讀者可根據自己的經驗和想象去加以補充,從而體味出詩人對勞苦農民的真摯的愛,對剝削者,壓迫者強烈的恨。如果這樣來欣賞《老馬》這首詩,雖然與詩人自己寫作這首詩是的主觀意圖――寄寓詩人自己的“身世之感”不相吻合,但是符合詠物詩的特點的,與臧克家這個時候的詩歌創作的總的傾向也是相吻合的。
最后如果進一步深入,全面的對詩人的詩作進行研究的,不難發現《老馬》一詩的確也寄寓了詩人某一時期的“身世之感”,其中卻又詩人的影子。
我們知道,當時的民族危機時多么深重,現實的黑云低飛在天空,詩人的心靈時刻烙印著苦痛,因此他感到很大的壓力,“背上地壓力往肉里扣”;在缺乏科學的世界觀的指引,缺乏對末事的具體認識的時候,因此有時也不得不“把頭沉重的垂下”;在那的魔爪到處伸張著的時候,詩人感到生命和生活沒有保障,“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在那“嚼著苦汁營生”(《烙印》詩句)的日子里,抱有“從不把悲痛向人訴說”(《烙印》詩句)的詩人,怎不是“有淚只往心里咽”呢?在充塞著統治者的鞭聲的人生道路上,該怎么辦呢?現實是這樣的險惡――“一萬支暗箭埋伏在你的周邊”(《生活》詩句)既然自己是人生的劇幕上“被排定的一個角色”,在想起了那為“人類臉前安上個明天”的“美麗的希望”(以上系《生活》和《希望》中的詩句)時,詩人還是“抬起頭望望前面!”把這首詩的《生活》,《烙印》,《希望》等合在一起看,就可以看到詩人自己形象的一個輪廓。它不僅表現了詩人個人的痛苦心情,也反映了時代給予人們的窒息氣氛。這形象代表著當時一切正直的、不愿逃避現實,但又缺乏明確出路的青年知識分子所共同感到的悲哀與苦悶。它是有典型意義的。
其實,我們說“老馬”可能指當時同樣悲慘的中國又何嘗不可呢?在外交上的失意以及國內的混亂早已讓有5000年歷史的中國疲憊不堪。描寫老馬的凄慘,更是希望他有一天能夠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能在前方獲得快樂,獲得自由。
《語文課程標準》提到: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高中語文課本的指導思想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育文字的能力,重視積累、感悟、城陶和培養語感,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語的規范意識,提高道德修養、審美情趣、思維品質和文化品位,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詩歌是文學領域里一順璀璨奪目的明珠。詩歌鑒賞不但能提高人們的文學審美情趣,而且能培養人們的良好文化涵養,但由于考生文化底班薄弱,詩歌鑒貧鹿的得分率一直偏低。
特別是近幾年來商考的詩歌鑒賞題打破以往客觀選擇題的命題方式,以主觀表述的形式考察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這種命題方式的轉變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詩歌鑒賞的難度。面對新的題型和要求,怎樣才能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圓滿完成詩歌鑒賞的答卷呢?根據平時的體會,我認為主要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人手:
一、要學會讀準一首詩
當我們面對一首自己未曾見過的詩,對其意思不甚明了時,除了反復吟誦,還須借助和運用已有的信息,我們常說理解詩歌要知人論世,詩的標題往往會透露歷史年代、地點、人物、情感傾向,揭示詩的思想內容,甚至屬哪類詩。詩的作者往往會調動我們已儲備的文學知識,知道詩歌的背景,作者的風格和傾向。對于注釋也莫要輕易放過,它會幫助我們理解內容,還可能暗含答題的信息。
二、積累、運用鑒賞知識
l、文體知識:中國的古典詩詞博大精深。鑒賞古詩,如果沒有掌握一定的詩詞文體知識,就有可能盲目而被動。首先,應對中國古典詩歌的流變有相當清晰的認識,不僅要掌握現實主義和浪饅主義這兩大文學源頭,還要按照歷史的順序理清詩歌發展的脈絡;其次,還應對詩詞的格律知識有比較清楚的了解,諸如句法、用韻、對仗、詞牌、曲牌等知識。再次,還要充分把握詩詞特點:高度的概括性、生動的形象性、強烈的抒情性、鮮明的音樂性。
2、詩歌內容不同類別的詩歌在表情達意、節奏韻律等方面各有特點,按表達方式,可分為敘事詩、抒情濤、哲理詩;按格律,可分為古體詩、近體詩;按語言,可分為四言、五言、七言、雜言等;按內容,可分為山水田園詩(寫景詩)、邊塞詩、詠物詩、詠懷詩、詠史詩等。
①、山水田園詩:山水田園詩屬于寫景詩的范疇,側重于歌詠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園。這類詩歌的主要特點就是“一切景語皆情語”,亦即作者筆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人了作者的主觀情感,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地表達作者的息想感情。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陶淵明、謝靈運、謝眺、孟浩然、王維、楊萬里等。李白、杜甫、蘇軾等也有大量描寫山水的佳作。如王維的《山居秋膜)“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烷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目可留。”通過對山間清幽美景、山村淳樸民風、鄉間勤勞百姓的描述,詩人勾勒了心中理想的社會境界,表達了對目前隱居生活的滿意之情,充分體現了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點。
②、詠物詩:詠物詩的特點是托物言志。鑒賞詠物詩,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有些詠物詩的感情表達比較含蓄,更需要我們在讀解時用心體味。如于謙的《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首詩的價值就在于處處以石灰自喻,表達自己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意愿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詠石灰就是在歌詠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懷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③、邊塞詩:盛唐時期的邊塞詩,豪邁奔放、一往無前,代表人物如高適、岑參;而宋代的邊塞詩更多地表現出報國無門的憤慈壓抑以及歸家無望的哀傷,代表人物如范仲淹。邊塞詩歌的特點在于從不同角度展現時代的風貌,鑒賞時應首先把握時代的特征,然后推敲作品中蘊含的不同思想感情。如岑參的《逢人京使》:“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反映戍邊將土思親的心曲,事情雖小,情意卻深。
④、詠懷詩:如果說寫景詩是借景來抒情的話,詠懷詩的特點就是即事抒懷。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發而成詩,即為抒懷。鑒賞這類詩詞,首先要了解作者寫的是什么事,然后體味作者抒發了什么樣的情懷。李商隱《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南枝獨有花是早梅的詩。《早梅》是唐代詩人齊己的一首詠物詩,寫作者在雪后出行看到早梅開放的所見所感,全詩語言輕潤平淡毫無浮艷之氣,以含蘊的筆觸刻畫了梅花傲寒的品性及素艷的風韻。
這是一首詠物詩。詩人以清麗的語言,含蘊的筆觸,刻畫了梅花傲寒的品性,素艷的風韻,堅強地盛開,并以此寄托自己的意志。其狀物清潤素雅,抒情含蓄雋永。
(來源:文章屋網 )
統觀現行各版本的《大學語文》教材,不難發現,其所選漢賦篇目多為東漢抒情賦和詠物賦。鑒于此,可以以詠物賦為突破口來嘗試進行教學設計創新,如教授樂器賦時,可以從學科融合視角進行觀照,將樂器演奏與文學描摹橫向對比,同時,以文學作品中的樂器詩賦為縱向研究對象,進行教學拓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勢必會得到提高,視野也將得以開闊,他們還可以在樂器詩賦引導下萌生對第二課堂樂器學習的興趣,可謂一舉多得。下面以“笛”賦為例,具體說明漢賦的教學拓展。
一、引導學生理解“笛”賦的審美特質
漢代以前就產生了直接以“笛”命名的賦——宋玉的《笛賦》,對于《笛賦》是否為宋玉所作我們姑且不去追究,但可以肯定的是《笛賦》作于漢代以前,即漢代以前就產生了以“笛”為描寫對象的樂器賦。到了東漢,大賦興盛期過后,詠物抒情小賦盛行一時,此時期出現了馬融的《長笛賦》。《長笛賦》譜寫了制作“笛”的原材料的生長環境和生長過程、樂器“笛”的制作工藝以及笛的音色和笛聲所傳達的情趣等。
其中在寫到笛的生長環境時,可以引導學生“笛”的制作材料竹的艱苦生長環境,使其明白這是在贊譽有志之士的高潔品格,并聯系之前所學的《楚辭·九章·橘誦》,使學生了解詠物賦的寫作手法和寫作目的。《長笛賦》中通過對“老莊之懷、孔孟之方、隨光之介、諸賁之氣、管商之制、申韓之察、范蔡之說”等一系列的排比描寫,表現出笛聲所傳達的深奧哲理,這既是演奏者對笛聲收放自如的掌控,又是聽眾對笛聲藝術魅力的深刻理解,二者相互映襯,共同詮釋出“笛”的審美特質。
“笛”的審美特質還不只于此,接下來的賦中通過傳說來描寫琴、瑟、笙、鐘、磬等樂器制作的繁雜程序,需“曠以日月”才能巧妙、精致。相比之下長笛的制作工藝要簡單得多,然而卻盡顯自然之美:“唯笛因其天姿,不變其材,伐而吹之,其聲如此”,正是“笛”的這種簡易卻不失優美之聲的品格,使得馬融去吟詠笛、贊賞笛,從而引申出“蓋亦簡易之義,賢人之業也”;樂器的制作簡單并非代表它不高雅,如同《周易》所表達的“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的簡易之功一樣,表現出“笛”的獨特審美特質。
二、啟發學生總結以“笛”為描寫對象的詩賦作品
自宋玉、馬融作“笛”賦后,文學作品中以“笛”和“聞笛”為題的詩賦層出不窮。尤其是到了唐代,笛成為詩人筆下的經典意象,據統計,《全唐詩》所有的樂器詩中,除古琴外,吟詠最多的就是“笛”,有47首之多[1]。授課時,教師應先啟發學生總結出詩賦中關于“笛”的描寫:唐詩中直接以“詠笛”為題的有劉孝孫和宋之問的《詠笛》;以“聞笛”為題的有丁仙芝《剡谿館聞笛》、韋應物《聽江笛送陸侍御》、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丘丹《和韋使君聽江笛送陳侍御》、羊士諤《山閣聞笛》、楊巨源《長城聞笛》、宋濟《塞上聞笛》、劉滄《江樓月夜聞笛》、譚用之《江上聞笛》等[2];站在唐詩頂峰的李白創作許多吟詠音樂的篇章,而在這些篇章中,僅詠笛詩就有5首之多,如《觀胡人吹笛》等[3];白居易也作有《江上笛》等詩篇。從笛詩的題目來看,表達最多的是送別與思鄉之情,接下來,讓學生思考、探討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感?這就涉及到笛的音色:清脆、明亮、穿透力強。大調笛子適宜表現細膩婉約之情,悠遠綿長的笛聲勾起演奏者與聽眾對遠方的無限思念,思鄉之情油然而生,送別同樣如此,綿遠的笛聲牽動著送與被送者的依依不舍之情,因此,笛聲在唐詩中表現最多的是游子思鄉、思婦懷人和送友惜別之情。
此外,笛子的音色還可用于表達田園情趣和隱逸情懷,這主要是小調笛子所表現出來的閑適之意,如“牧笛自由隨草遠,漁歌得意扣舷歸”(韓偓《漢江行次》)、“草接寺橋牛笛近,日銜村樹鳥行分”(廖匡圖《贈泉陵上人》)等,這些詩中的笛聲所傳達的是閑適、田園之情;還有表現隱逸之情的“背琴鶴客歸松徑,橫笛牛童臥蓼灘”(劉兼《登樓寓望》)、“臥牛吹短笛,耕卻傍溪田”(崔道融《牧豎》)等詩,借牧童吹笛來抒發隱逸情懷,笛聲悠揚、清脆的音色賦予了它超脫世俗的韻味,這種韻味便使笛聲成為抒發隱逸情懷的載體。通過對笛聲不同表現內容的概括總結,使學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了笛詩和樂器笛的特色。
三、使學生了解笛的產生和流變,弘揚傳統樂器文化
在詠物賦尤其是樂器賦的授課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指導學生對賦中樂器“笛”的縱向把握,還應當從文學與音樂交叉角度加以橫向觀照,使有興趣的同學了解古老樂器“笛”的產生和流變,弘揚傳統樂器文化,提高藝術品味。
笛子的產生可以追溯到新時期時代,最早的笛子是用動物骨頭制成,即骨笛。現出土的有八千年前的七孔笛,到了距今約四千年前的黃帝時期開始出現竹笛,據《史記》記載:“黃帝使伶倫伐竹于昆豀、斬而作笛,吹作鳳鳴”。漢代以前的笛多為豎吹笛,至漢從西域傳入橫吹笛;到了唐代,“羌笛”成為表現塞外征戰的固定意象,笛的演奏在唐代也有了更大發展;笛子發展到元代,成為戲曲中的伴奏樂器,并按伴奏劇種分為梆笛和曲笛兩類,發展到后來成為民間戲曲中的重要樂器;到了現代,排笛的發明,使音域擴大到三個八度以上,音樂更富于變化[4]。
近年來,在媒體地推動下民族樂器在舞臺上大放光芒,一系列悠揚婉轉的曲目如《幽蘭逢春》、《雪映紅梅》、《寒江殘雪》、《陽關古道》、《鷓鴣飛》、《姑蘇行》、《紫竹調》等經過藝術家的創作和演奏,將古典雅致的詩意融入經年傳承的笛聲、笛韻中,耐人回味。在詩化解讀中,撫平喧囂與躁動的年輕心靈,使學生在詩與音樂共同營造的深邃意境中重拾安寧,并能夠調動其對課外樂器學習的興趣,從而也達到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
總之,樂器詩賦教學中通過引導學生理解樂器賦的審美特質,總結以此種樂器為描寫對象的詩賦作品并了解樂器的產生和流變,不僅使學生能夠掌握詠物詩賦特點,還能夠開拓其視野,提高大家的學習興趣。
基金項目:本文系軍械工程學院基礎部教改基金“學科融合視角下大學語文教學設計創新研究”(JXJJ1107)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翟敏.唐代樂器詩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07.
[2](清)彭定求等.全唐詩[M].北京:中華書局,1960.
[3]郝益軍.李白的詠笛詩[J].齊魯藝苑,1998,(03).
下面我們以表中試題為例,具體談一下如何通過“問”來解答古詩歌鑒賞題。
閱讀下面這首律詩,按要求作答。(2012年高考天津卷)
野 菊
〔宋〕楊萬里
未與騷人當糗糧①, 況隨流俗作重陽。
政②緣在野有幽色,肯為無人減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 便忙也折一枝黃。
花應冷笑東籬族, 猶向陶翁覓寵光。
【注】①糗糧:干糧。首句典出屈原《離騷》“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1) 頷聯描繪了怎樣的野菊形象?(2分)
(2) 請自選角度賞析頸聯。(3分)
(3) 尾聯化用了陶淵明哪句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志趣?(3分)
一問題材――
1. 這首詩是什么題材?
2. 這種題材一般表達什么樣的情感?
3. 這種題材常使用哪些手法?
以題材為抓手,先對詩歌的題材進行大致的歸類,然后再采用“由類及篇”方法,來推斷這首詩的形象、手法、思想內容等方面的特色。通過明確詩歌的類型,從而宏觀把握詩歌思想內容。古詩詞可分為:山水田園詩、詠物言志詩、邊塞征戰詩、懷古詠史詩、送別詩等。不同的題材,有不同的主旋律。由題干的表述、標題、內容、注釋等信息,就可以大致判斷詩歌的題材,進而推想詩歌大致的內容和感情,甚至可以大致推測本題材常用的表現手法。
根據以上三小問,從標題中的“野菊”二字和由“隨流俗”、“減妙香”、“相逢”、“冷笑”等極富有情味的關鍵詞,可以判斷出本詩的題材為詠物言志詩。古人很喜歡詠物,大自然的萬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鳥蟲魚,都可以成為詩人描摹的對象,都可以寄托詩人的感情。詠物詩的寫作技巧整體上是托物言志,局部修辭可能是擬人、比喻和象征等。至此,題干中的第二、三問,即可迎刃而解。利用此法也能順利解答其他幾首詠物言志詩,如2012年高考四川卷《子規》、2012年高考全國大綱卷《落葉》等。這種“由類及篇”方法也適用于其他題材。
二問形象――
1. 詩中形象是人、景還是物?
2. 有哪些關鍵詞句來具體刻畫?
3. 形象有什么特點?
優秀的詩篇都是通過形象來傳遞詩人的情思或發現的。形象是作者的意蘊與情感的載體。抓住了“形象”,也就領略了詩歌的精髓。詩歌中的形象可大致分為人、物、景。敘事詩中抓住人物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等特點來分析;寫景詩中通過一系列意象營造的意境特點來分析;詠物詩中借助外物表明心志的特點來分析。
如上例第一問:頷聯描繪了怎樣的野菊形象?細讀本詩即可發現:在這首詠物言志的詩中,刻畫了“野菊”這一形象。首聯中“未當糗糧”、“況隨流俗”,反映其不同流俗的志趣”;頷聯中“有幽色”、54
“肯為無人減妙香”是說不為外部環境而改變內心的高潔品質;頸聯寫詩人與野菊相遇,為之折服;尾聯通過“冷笑東籬族”的細節,表達了率性自然、超凡脫俗的志趣。概括野菊的形象特點是:①野菊生長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氣清馨。②不因無人欣賞而自減其香,不為外部環境而改變內心的高潔。
三問技巧――
1. 這首詩采用了什么表現手法?
2. 采用了何種抒情手法?
3. 在每一句(聯)中采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詩歌的表達技巧本來是和詩歌語言密切相關的問題,比如修辭,它就是美化語言的技巧。《考試說明》把它和語言并列。詩歌的表達技巧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從高考命題情況看,一切用以提高詩歌表達效果的方法都在考查之列。高考試題的“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是指準確判斷詩詞所運用的手法技巧,并賞析其表達效果。古詩中的表達技巧主要包括修辭手法、抒情方式、表現手法和構思立意四大部分的內容。一般情況下,對一首詩而言談表現手法;對某一字(句、聯)而言主要是指修辭。簡言之,整體談手法,局部談修辭,抒情方法單獨設題。
上面例題的第二問“請自選角度賞析頸聯”,就是對表達技巧進行間接考查。本題考查多角度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可以讓學生充分展示靈動的思維空間。準確地解答這類題目,首選作答角度,就是描法、修辭運用乃至語言風格等。根據詩歌的題材和形象,我們知道這首詩整體而言是采用了詠物言志的手法,根據詠物言志詩題材的特點推斷,可能會采用擬人、比喻、象征等修辭。在對頸聯進行“咬文嚼字”后,我們就可從手法、修辭、煉字等角度來賞析。在本題中,手法為色彩的襯托或渲染,修辭為對偶、借代,煉字為“逢”、“忙”兩字。
2012年考題中對技巧考點進行考查的還有:浙江卷第22題“簡要分析這兩首詩的表現手法”、廣東卷第10題第一問“詩的頷聯在寫景上用了多種表現手法,請指出其中一種并結合詩句簡要分析”、上海卷第16題“從情景關系的角度,賞析本詩前兩聯是如何表達作者情感的”等11處。
四問如何答題――
1. 設題的考點什么?
2. 本題的分值是多少?
3. 這種題型一般的答題模式是什么?
設題的考點決定解題的方向。盤點歷年真題,我們就會發現高頻考點為:思想感情、表現手法、形象、語言。往往會設置兩個以上的主問題,對以上考點進行顯性或隱性的考查。如2012年江蘇卷第9題第三問“請簡要賞析這首詞的結句”就是典型的隱性設問,本質上是對思想感情和手法兩個考點的綜合考查。如果不能對考點準確定位,就不可能有完整回答。2012年這樣的隱性問題還有:遼寧卷第9題“‘數峰清瘦出云來’一句妙在何處?‘清瘦’有何種精神內涵”、福建卷第6題第一問“‘箬笠但聞冰散響,蓑衣時振玉花空’,這兩句的描寫頗為精妙。請簡要賞析”等多處。
分值也會暗示答案的容量。一般情況下,1個詞語對應著1分題,一句話對應著2~3分題,一段話對應著4分及4分以上題。2分以上的題目不僅要回答“是什么”,還要回答“怎么樣”。適當拓展答題空間很重要,避免“會做”卻沒有“做”的遺憾。尤其是手法與感情,往往“如影隨形”,缺一不可。
采用答題模式,連綴術語來答題是取得高分的關鍵。人物形象類模式為:感情+性格+身份。景物類模式為:通過××景物,營造一幅××畫面,表達××感情。手法類模式為:采用××手法+具體使用+達到的效果。
關鍵詞: 晚唐五代 詩僧齊己 詩歌藝術特色
齊己,俗名胡德生,晚唐五代詩僧,潭州長沙縣(今湖南)人,著有詩集《白蓮集》及詩論《旨格》,《全唐詩》編其812首詩。齊己出生的生卒年份,在歷代的書籍資料中并無確切記載,本論文依田道英之說,即齊己大約出生于864年,卒于943或稍后。依據晚唐所處時間(877-907),齊己一生大約經歷了唐懿宗、唐僖宗、唐昭宗、唐哀帝以及五代(大約從后梁至后晉高祖石敬瑭時期)等幾個朝代。可以說,齊己一生經歷的社會動蕩不僅僅是國內時局的黑暗,其中有包括亡國之痛,宗教的興衰,這些與其詩歌創作緊密相連。然詩僧之“詩”圍繞的矛盾比一般俗世之詩人要狹窄得多,有孫憲光在《白蓮集序》中稱齊己之詩為“格清無俗字,思苦有蒼髭”。而胡震亨在《唐音癸簽》中亦稱贊其“詩清調平淡,亦復高遠冷峻”。其關鍵詞為“清”、“淡”、“冷峻”,當時孫憲光與齊己有所來往,故而評齊己之詩當是相當中肯的,其余幾類評說大類不出于此。但在此基礎上另有看法的是明竟陵派代表人物鐘惺、譚元春稱齊己詩“高渾靈妙”。但清淡之說只可表述一般僧詩的特色,齊己的詩歌言禪亦不在禪本身,而苦吟也絕非“苦”和“吟”的單純結合上,本文將齊己的詩歌風格特征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獨特的清淡之風
就“清”字而言,除其表現在齊己的情思之中外,直言“清”字并反復地使用這個字亦是齊己詩歌的特色,今人研究齊己詩歌多注重其“清閑”特色的多樣化,但筆者認為若要完整地研究其清淡之風,更需要追本溯源來尋找“清閑”產生的原因,分析原因如下:
1.純粹描摹,不糅雜思而形成清淡之風。
在齊己的大多數五律中,寫景詠物的詩大多主題明確,題何即詠何,其最大的特點還是工于描摹,如其《桃花》:千株含露態,何處照人紅……擬欲求圖畫,枝枝帶竹叢。此處的詠物全在“物”字上,少了寄興,“千株含露”摹寫桃花之姿態,又直言其紅,毫不掩飾直寫其生活的環境,第三句略有所轉,從鶯蝶來襯托其美,最后寫詩人面對桃花欲求其畫。在詠物詩之中,齊己更注重事物本身所帶來的審美體驗,而且層層探求,即便在“物”之外還有詩人的影子存在,但那都是情感的自然流轉帶來的,絲毫不是深遙寄托的結果。為了盡情地描摹,詩人亦不滿足于詠物之際只用八句,如其《蝴蝶》一詩,一共十六句寫蝴蝶的狀貌,由寫蝴蝶“獨出”、“成對”到“防雀”、“避蜂”,再飛入“桃蹊”、“蘭徑”,再寫其“翠裛丹心冷,香凝粉翅濃”,以“猶得采芙蓉”一句收尾,寫蝴蝶,完全看不到詩人的影子,反而對于蝴蝶的飛行狀態和環境極盡描摹,甚至于一物一修飾,在此修飾中事物環境具體,因而讀者的感受亦是具體的,而且詩人所選用的意象“桃蹊”、“蘭徑”無不清幽自然,故而即便詠物,詩人亦是有意識地用環境配合其單純的詠物之心,利用詩歌藝術環境的“清”,以便將精力存放在對物象的描摹之中。
2.追尋田園之樂,寄托詩禪而形成的清閑之風。
據《詩話總龜》前集卷之四引用的《雅言雜載》記載:(齊己)臨終有絕句寄圖兄弟(廖匡)云:“僧外閑吟樂最清,年登八十喪南荊。”所謂“閑吟樂最清”可見其“清”包含“悠閑之樂”,至齊己臨終之前亦念念不忘,所以齊己對于“閑吟”之樂當是有很深刻的體驗的,一方面作為僧人,拋卻俗世,清靜自得,一方面詩歌這種藝術形式又加深了僧人“閑而清”的審美體驗。齊己善于在詩歌中展現一幅幅生化畫面,如其《野步》:“……傍澗蕨薇老,隔村岡隴橫。何窮此心興,時復鷓鴣聲。”詩人向往城外的生活,故閑步到田園,一路觀景,詩中所描繪的“田園”、“桑耕”、“傍澗蕨薇老,隔村岡隴橫”,詩人用“尋”字可見其對于清閑之意的向往,而后詩人由發出議論“何窮此心性”,意指“閑”意的綿延之意,亦表現詩人在詩歌中的情思不盡,盡情抒發,達到優哉自樂。在《獨院偶作》中,則表現出另一種清閑之意,詩先寫“風篁清一院,坐臥潤肌膚”,“清”、“潤”用作動詞可以感受詩人對于幽寂景物的敏感性,后詩中又寫“此境終拋去”,可見詩人對于詩歌中描繪的景物不單純是一種體驗,而是凌駕于此之上的對于自我內心的保持,某種程度上說這性靈的體驗,詩人慶幸“身非王者役,門是祖師徒”,故而詩人對于清閑的定義則更多是對不受俗世干擾的理解,又有宗教精神寄托和詩歌寄托的一種滿足。
二、寫禪不論禪中隱含著禪意美
溈仰宗是南禪五個宗派之一,以頓悟為主要特征的南禪,其五大宗派之間亦有獨特的禪學思想。溈仰宗認為:“父母所生口,終不為子說。”即說者未必達意,聽者未必知意,用慧能的話說也就是:“有道者得,無心者通。”得道之法重在順其自然,無心而悟,因而口舌之言未必重要,故詩僧刻意言禪反而不重要了,在齊己的詩歌中,這一方面體驗得很明顯,如其《山寺喜道者至》:“鳥幽聲忽斷,茶好味重回。知唯南巖久,冥心在綠苔。”寫僧人于綠苔冥心的情形,至于冥想寫什么,具體的佛教觀念并沒有表述在詩歌當中,反而寫“山寺之花”、“鳥之幽聲”、“茶之好味”,情思甚濃,禪意并不是冷淡寂寞的,反而與外界的交互性很強,溈仰宗秉持“觸類是道”的原則亦是這種不言禪的原因之一,故齊己詩歌中總是言幽僻之景,寫僧人生活之際細到只寫佛龕香燭,極盡描繪,如其《永夜》:“永日還欹枕,良宵亦曲肱。神閑無萬慮,壁冷有殘燈。香影浮龕象,瓶聲著井冰。尋思到何處,海上斷崖僧。”此亦為冥想的過程,“壁冷有殘燈”“香影浮龕象”,所“尋思之處”就是道,故詩人觀察入微,不經意之處便將僧人清苦生活描述出來,詩人認為自己“神閑無萬慮”,這樣的境界就是一種禪學思想帶來的審美享受,故而有清靈之美。齊己作詩相當重視詩歌本身,寫詩有禪意,但絕少具體的禪理,期間又雜有溈仰宗本身的特色在里邊,其詩就形成了靜穆沖淡的含蓄的禪意美。
三、偏重“吟”的“苦吟”詩風
“苦吟”之詩的濫觴主要是在中晚唐,其所影響的詩風有連續性地延至宋初,“苦吟”一詞其實早在中晚唐之前就已經出現在各類詩歌中了,將其作為詩歌的一種風格,中唐大文學家韓愈的詩歌算是初露端倪,但其詩風磅礴凌于奇僻,還算不上是真正的“苦吟”詩人,而是先于韓愈的孟郊,算“苦吟”詩風的真正開啟者,包括韓孟詩派里的李賀,隨后有賈島、姚合一輩,晚唐五代有李洞、唐求等,齊己作為晚唐五代的詩僧,及至齊己一代,苦吟已不僅僅作為吟詠內容,作為詩風也向心靈主體挖掘展開,以佛教思想來開辟心靈主體的齊己詩歌,詩歌也更注重“苦吟”之“吟”上,齊己詩歌的“苦吟”表現出以下三個特征:
1.苦吟中包含憂世,聲繁調急。
在詩歌的藝術特色上,齊己的詩風融匯了其憂世的思想內容,或諷刺,或議論,或悲嘆,表現出現實主義的特色。其在《寄錢塘羅給事》中這樣表達了對于世道的看法:“傷心天祐末,搔首懿宗初。”安史之亂后,世道中唐而下,晚唐更甚,《唐音癸籖》卷二十七記載:“咸通以后,奢靡極,釁孽兆……氣萎而語偷,聲繁調急。”這是亂世對于一般詩風的影響,但不可否認的是僧人的詩風亦受此影響,齊己的表現世道關懷的詩風則并沒有因世道“氣萎而語偷”,但略有“聲繁調急”之感,如其《送遷客》:“天涯即愛州,謫去莫多愁。若似承恩好,何如傍主休。……應想堯陰下,當時獬豸頭。”詩人送一位受貶謫的友人,第一句有安慰之意,第二句諷刺君主的恩澤,第三四句情感承變激烈,表現出詩人對堯時期的清明世事和對獬豸善辨忠奸的向往,受此類思想的影響的詩歌還有《丙寅歲寄潘歸仁》、《詠影》等。另外,除卻直接寫世道和對世道議論的詩,齊己的詠懷詩則有昂揚悲涼之意,如其《劍客》:“拔劍繞殘樽,歌終便出門。西風滿天雪,何處報人恩。……翻嫌易水上,細碎動離魂。”寫荊軻拔劍,唱歌,風雪漫天,一面意氣風發,一面悲涼豪壯,以“細碎動離魂”結尾,悲涼之意甚濃。此類詠懷詩還有《老將》,寫將軍和邊塞的風景,頗如盛唐之初的邊塞詩人之氣,全詩從老將寫到老將兒孫,滿是英氣爽朗。與詠懷詩相近的還有一部分送別詩,其有悲涼雄壯之感,如其《送人游塞》寫:……風來漢地,客路入胡天。……那堪隴頭宿,鄉夢逐潺湲。”“客路入胡天”一句頗似王維的《使至塞上》“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有雄渾壯闊之意,結尾一句“鄉夢逐潺湲”想象友人出塞后的思想之意,細膩流暢,與雄壯之氣形成流轉,恰似神來一句,十分出彩。
2.用字狹窄,事物多取冷瘦之物,顏色多有寒白之像。
《唐音癸籖》卷八記載晚唐僧人求詩的情形:“背篋笥,懷筆牘,挾海泝江,獨行山林間,然模狀物態……嗜吟憨態,幾奪禪誦。”僧人求詩“幾奪禪誦”,一方面是僧人的苦行,另一方面就是以上所說的“模狀物態,搜伺隱隙”,為求詩甚至達到“幾奪禪誦”的地步,頗似李賀騎驢苦吟,在齊己的詩歌創作中甚至直接用“吟僧”表現僧人的求詩狀態:“空囊隨客棹,幾宿湖泊山。應有吟僧在,鄰居樹影間。”(《送惠空上人歸》)在齊己的心中,歷經“湖泊山”達到忘我的境界才可稱之為“吟僧”,也就是說除了客觀游歷之外,還得有強大的精神動力,這個強大的精神動力就來源于佛教世界和詩歌藝術世界的聯合,因而齊己詩歌中因方外之趣而造成的意象選擇也就有了特殊的色彩,寫建筑詩,多半圍繞“草堂、寺廟、野橋、塔等”,寫草木時多寫“松、白草、殘菊、蒼苔等”,寫山水的具體景物時則有“沙泉、白石、瀑流、蒼崖等”,寫蟲鳥禽獸時多寫“大雁、羊群、流鶯、鴛鴦等”,寫僧人的生活狀態時多寫“紙帳、空床、鐘聲等”,所有意象幾乎是一物一修飾,因而所謂苦吟,“苦”在對于意象的裁度,更在于對于詩句語言的組織,詩人把關注點落在意象上的時候往往注入太多心力,因而詩歌的流轉性被冷峻的意象組合掩蓋,再加上僧人獨特的世界觀,導致了用字狹窄,事物多取冷瘦之物,顏色多有寒白之像。
3.體味靈感而產生清靈之意。
另外,“吟”字在齊己詩歌中除了表現出詩歌風格以外,還構成了齊己詩歌的內容,詩人不厭其煩地描述自己吟詩的狀態和一些詩歌理論,如其《夜坐》:“月華澄有象,詩思在無形。”將月色與詩人之思作對比,表現出性靈的靈動合一,頗有清新自然之味。而《除夜》中寫:“白發添新歲,清吟減舊朋。”此謂之“清吟”,在吟詠中感受物是人非的酬唱,顯得樸實自然。在《山中答人》一詩中其寫:“謾道詩名出,何曾著苦吟。忽來還有意,已過即無心。”這里討論苦吟與靈感的作用,妙在用“無心”這一佛家說法來解釋靈感的有效性,頗有空靈的意味。
四、精于五律,風格獨遒
清代紀昀認為“齊己七律詩不出當時之習慣”,謂其“雖頗沿武功一派,而風格獨遒”,紀昀所評當是相當中肯的,其所謂“武功一派”指姚合所開創的“吏隱”之風,具體風氣也就是紀昀所說的“風格獨遒”“吏隱”表現的是“雖居官而與隱者通”,包含著士人在做官與不做官之間進行的一個心理上的調和,帶有一種傾向性和理想選擇的性質,而齊己作為一個方外之人,與姚合一類文人相比,心理上少了一種從世內到世外的掙扎過程,因而其律詩往往少了一種自我排遣意味,對山水景物的體驗性強,如其《夏日草堂作》:“靜是真消息,吟非俗肺腸。園林坐清影,梅杏嚼紅香。”“園林坐清影”一句從描寫草堂中景物到對于整個草堂的宏觀體驗,由小到大,情感流暢,但亦沒有很深厚的言外之意,只是一種趣味的體驗,突出了五言律詩的小巧玲瓏之感,因而很清新,體現了齊己熟練的駕馭能力,此類詩還有《野步》、《幽庭》等。
經過對齊己詩歌各個方面的探討,可以窺探出,齊己詩歌藝術特色基本上沿著中唐以來的苦吟詩風而前進,但僧人的身份讓“苦吟”詩歌多了清虛之意。另外,就齊己個人選擇而言,他更傾向于注重“苦吟”中的“吟”字,這拓展了“苦吟”詩歌的題材,在宋初,無論是對九僧,還是對晚唐體中其他隱逸詩人,都有借鑒之意。而其詩歌中對于靈感的重視也體現了“苦吟”研究詩風的一個新切入點。
參考文獻:
[1]彭定求,曹寅,沈立曾,等.全唐詩[M].北京:中華書局,1999.
[2]贊寧撰.范祥雍點校.宋高僧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7.
[3]王秀林.晚唐五代詩僧群體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2008.
[4]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
[5]阮閱編.周本淳校點.詩話總龜[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
[6]張伯偉.唐五代詩格叢考[J].文獻,1994(3).
[7]何林天.齊己初探[J].山西師大學報,1992,19(2).
[8]蔣力余.略論齊己詩歌的禪境美[J].中國韻文學刊,1995(2).
[9]崔煉農.齊己《白蓮集》的詩禪觀[J].中國韻文學刊,2002(2).
[10]尹楚彬.湖湘詩僧齊己與溈仰宗[J].湖南大學學報,2001,4(15).
[11]田玉芳.五七字中苦百千年后清——齊己詩之思“苦”、格“清”及理論成就[J].社科縱橫,2006,21(1).
[12]蔣力余.試論齊己的清美詩風[J].船山學刊,1997(1).
[13]皮日休.蕭滌非等整理.皮子文藪[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4]何方形.唐詩審美藝術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
[15]胡遂.佛教與晚唐詩[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5.
[16]胡震亨.唐音癸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孟浩然
孟浩然(689年—740年),名浩,字浩然,號孟山人,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
孟浩然的詩已擺脫了初唐應制詠物的狹隘境界,更多地抒發了個人懷抱,給開元詩壇帶來了新鮮氣息,并博得時人的傾慕。孟浩然是唐代第一個創作山水詩的詩人,是王維的先行者。他的旅游詩描寫逼真,《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寫得氣勢磅礴,格調渾成。
2、王維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
作品風格關鍵詞:繪影繪形,有寫意傳神、形神兼備之妙。“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王維以清新淡遠,自然脫俗的風格,創造出一種“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中有禪”的意境,在詩壇樹起了一面不倒的旗幟。
(來源:文章屋網 )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朋友,我也有一個朋友,這個朋友可是個跨越千古的“朋友”。讓我為你介紹一下吧!
我的朋友名叫詩歌,他有無窮無盡的知識,也有許許多多的類型。有思鄉的;有抒情的;送別的;還有詠物的……說也說不完。
它帶給我許許多多不同的感受。每當讀到“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時候,我的眼前總會浮現出詩人對故鄉的思念之情,一看到明月,就想起了故鄉。每當讀到“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的時候,我的腦海里仿佛出現了一棵柳樹,好想是用碧玉做成的,萬千柳條像絲帶一樣低垂著。每每讀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我都會聯想到:送別老朋友,心中是多么的不舍和留戀啊,詩人與朋友的情誼深厚,不忍分離。
每一句詩所表達的意境也是不一樣的。如:富有愛國情懷的詩,表達了詩人對祖國的熱愛。描寫事物的詩,表達了詩人對一件事物的喜愛和贊美之情。送別的詩,表達了作者對往日朋友的留戀和不舍的情感。思鄉的詩,表達了作者對遠離了已久的故鄉的思念之情。
讀每一句詩時的情感和語氣都不同。這源自于詩人想抒發的感情不同。我們在讀的時候,一定要用心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情感,跟詩人的心相系。
詩帶給我不同的體會,是因為詩的體裁不同,有的詩豪情萬丈;有的詩激情洋溢;有的詩依依不舍……
所有的一切都是我這位神奇的“朋友”制造出來的,他不僅跨越了千古,更在我們的心里建起了一座與古代相聯系的橋梁。而詩則是這座橋梁的締造者!
六年級:檸檬dragon
嚴鄭公①宅同詠竹(得香字)
杜 甫
綠竹半含籜②,新梢才出墻。
色侵書帙③晚,陰過酒樽涼。
雨洗娟娟凈,風吹細細香。
但令無剪伐,會見拂云長。
【注】 ①嚴鄭公,即嚴武,受封鄭國公。
②籜(tuò),筍殼。③帙,包書的布套。
1. 本詩前三聯描寫了竹子怎樣的形象?
解析 本題鑒賞詩歌形象。
解答本題時,首先從首聯中提煉出“新”字,從頷聯中提煉出“陰”字,從頸聯中提煉出“凈”“香”兩字;其次根據語句概括出竹子“嫩竹新出、竹影陰涼、雨洗竹凈、風送竹香”等特點。
答案 形象是“嫩竹新出,竹影陰涼;雨洗竹凈,風送竹香”。
歸納 鑒賞形象時,要遵循以下步驟:①緊扣詩句,提煉重點詞語。②概括語句含義,理解所詠意象的特征與內涵。
詠物詩往往從所詠之物的特點概括、活動描述、品性挖掘等角度設置問題。詠物詩不僅僅描摹所詠之物的形態、活動、特征等,滿足于形似,更要求神似。
2. 請賞析“色侵書帙晚”一句。
解析 本題鑒賞詩歌語言。解答本題時,首先從句子中提煉出“侵”“晚”兩字;其次明確“侵”字寫出了竹影移動擴大的漸進過程,“晚”字則寫出了竹影給人帶來的時間錯覺;最后解釋整句含義:這句話寫出翠竹的影子投映在書上,使人感到光線暗了下來。
答案 翠竹的影子投映在書上,使人感到光線暗了下來。“侵”字寫出了竹影移動擴大的漸進過程;“晚”字寫出了竹影給人帶來的時間錯覺。
歸納 在鑒賞語言時,要遵循以下步驟:①緊扣詩句,提煉重點詞語,理解詞語含義。②詞不離句,解釋整句的含義。③句不離篇,不僅要鑒賞詞句在語言上的妙處,還要鑒賞詞句在結構上的妙處。詠物詩和其他詩歌一樣多以煉字鍛句為主。
3. 請你談談對最后一聯寓意的理解。
解析 本題談尾聯寓意,實際上是要求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詩,言情;詠物詩,更是托物言志。解答本題時,首先要根據竹子有節、中空、直立的特征明確它可以象征有氣節有才干的人;其次分析前三聯竹子在自然狀態下的特征、品性;最后結合作者身世,不難得出幾個合情合理的答案:要尊重天性,順應自然;要呵護人才,不要摧殘人才;期待得到提攜,使自己有所作為。
答案 ①要尊重天性,順應自然。②要呵護人才,不要摧殘人才。③期待得到提攜,使自己有所作為。④其他符合詩意的答案。
歸納 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時,要遵循以下步驟:①首先要理解所詠之物常用象征意義。②緊扣詩句分析所詠之物的特征、品性。③結合作者的身世背景,挖掘作者的品行操守和情感態度。
詠物詩之“詠”,是“用詩詞等來描述事物,抒發感情”之意,并非單純“歌詠、贊美”的情感。鑒賞時要聯系詩人自身經歷和所處社會環境,揣摩詩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詠物詩中,詩人把自己的情感
志向寄寓于所詠之物的突出特點之中,“志”就在物的特點與詩人的情和志的相通之處。同樣是“詠柳”,賀知章的《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表達了對柳的喜愛和贊美。而曾鞏的《詠柳》:“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則表達了對柳的憎惡和諷刺。
一、 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下列問題。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無心水自閑。
何必奔沖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間。
1. 簡要分析詩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點。
2. 本詩在藝術手法上有何突出特點?試簡要分析。
二、 閱讀下面一首宋詩,回答下列問題。
畫 菊
鄭思肖
花開不并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注】 鄭思肖,南宋老臣。元兵南下,憂國憂民,上疏直諫,被拒不納。痛心疾首,孤身隱居。宋亡后,他改字憶翁,號所南,以示不忘故國。
請分析這首詩的主要表現手法和作者的情懷。
【參考答案】
一、 1. 本詩抒情主人公是一個胸懷淡泊、精神閑適、渴望擺脫世俗,渴望出世歸隱的詩人。詩人的這一思想充斥在整篇詩作中。詩人以“云水無心自閑”自況,表面上寫白云舒卷自如、無牽無掛,泉水淙淙流淌、從容自由,實際上正是詩人內心的獨白。
2. 詩人運用象征手法寫景言志,以云水的逍遙自在寄托恬淡的胸懷和閑適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風浪象征社會風浪,言淺意深,理趣盎然。
1、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翻譯:雖然蟬兒居高食潔,又有誰能相信我的清白,代我表述內心的沉冤?
2、[全文]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3、《在獄詠蟬》是唐代文學家駱賓王的詩作。此詩作于患難之中,作者歌詠蟬的高潔品行,以蟬比興,以蟬寓己,寓情于物,寄托遙深,蟬人渾然一體,抒發了詩人品行高潔卻“遭時徽纆”的哀怨悲傷之情,表達了辨明無辜、昭雪沉冤的愿望。
4、全詩情感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語意雙關,達到了物我一體的境界,是詠物詩中的名作。
(來源:文章屋網 )
一、知人論詩以察詩情
由于作家的生活經歷、感情氣質、藝術素養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創作中表現出各自獨特的格調、氣派和趣味,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風格。如三曹詩風的蒼涼雄健;王維詩風的恬淡生動;王昌齡詩風的雄健渾厚;李白詩風的飄逸灑脫;杜甫詩風的沉郁頓挫;辛棄疾詞風的氣勢雄壯;姜夔詞風的精心刻意、清妙秀遠等等。我們應通過自己的鑒賞活動,加強對作家作品的感性認識,從而歸納出各個作家的風格。了解詩人的風格,有利于把握他們在詩中表達的思想。
二、日積月累 反復吟讀
吟詠詩歌是開啟理解詩歌大門的金鑰匙。詩歌是感性寓于理性。有的詩歌離我們年代已久遠,要讓我們去領會,談何容易,所以,我們就要培養學生學習詩歌的第一要領:反復吟詠詩歌。古人曰:“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當然,我們吟詩時,也并不是單純的反復無目的的吟誦,我們要營造氛圍,把學生帶入詩歌所描繪的意境中,充分發揮聯想與想象。比如學孟郊詩《游子吟》,通過反復吟詠,母親為兒子密密縫合的細節就如電影鏡頭浮現在讀者眼前,母親害怕孩子遲遲不歸的憂心也讓我們感同身受。通過誦讀讓學生逐漸進入詩歌的意境,春風化雨般受到情操的陶冶,從而發揮古詩詞所固有的怡情功能,彰顯其文學魅力。
三、情景交融品析內容
詩歌的創作十分講究含蓄、凝練。詩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輸,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寫景則借景抒情,詠物則托物言志。重點要理清景與景、景與人、景與情的關系。有時詩中所描寫景物比較復雜,要分清景物間的主從、詳略、先后、虛實、動靜、點面等關系,分清景與情之間的并列、因果、互襯、交融或交叉等關系。按內容,可分為山水田園詩(寫景詩)、詠物詩、邊塞詩、詠懷詩、詠史詩等。
(一)、山水田園詩:山水田園詩屬于寫景詩的范疇,側重于歌詠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園。這類詩歌的主要特點就是“一切景語皆情語”,即作者筆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觀情感,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陶淵明、謝靈運、楊萬里等。當然,李白、杜甫、蘇軾等也有大量描寫山水的佳作。如王維的《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通過對山間清幽美景、山村淳樸民風、鄉間勤勞百姓的描述,詩人勾勒了心中理想的社會境界,表達了對目前隱居生活的滿意之情,充分體現了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點。
(二)、詠物詩:詠物詩的特點是托物言志。鑒賞詠物詩,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有些詠物詩的感情表達比較含蓄,更需要我們在讀解時用心體味。如于謙的《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首詩的價值就在于處處以石灰自喻,表達自己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意愿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詠石灰就是在歌詠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懷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三)、邊塞詩:盛唐時期的邊塞詩,豪邁奔放、一往無前,代表人物如高適、岑參;而宋代的邊塞詩更多地表現出報國無門的憤懣壓抑以及歸家無望的哀傷,代表人物如范仲淹。邊塞詩歌的特點在于從不同角度展現時代的風貌,鑒賞時首先把握時代的特征,然后推敲作品中蘊含的不同思想感情。如岑參的《逢人京使》:“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反映戍邊將土思親的心曲,事情雖小,情意卻深。
(四)、詠懷詩:如果說寫景詩是借景來抒情的話,詠懷詩的特點就是即事抒懷。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發而成詩,即為抒懷。鑒賞這類詩詞,首先要了解作者寫的是什么事,然后體味作者抒發了什么樣的情懷。李商隱《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詩的開頭兩句以問答的形式和對眼前環境的敘寫——這就是“即事”,闡發了孤寂的情懷和對妻子深深的懷念——這就是“抒懷”,后兩句設想來日重逢談心的歡悅,反襯今夜的孤寂,這是進一步抒懷。
(五)、詠史詩:詠史詩多以簡潔的文字、精選的意象,融合對自然、社會、歷史的感觸,或喟嘆朝代興亡變化,或感慨歲月瞬息變幻,或諷刺當政者荒,從而表現作者閱盡滄桑之后的沉思,蘊涵了深沉的懷古傷今的憂患意識。詠史詩的代表人物是劉禹錫、杜牧等。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堪稱詠史詩的典范,詩人站在浩浩古戰場、滾滾長江邊,抒發了對歷史、人生的深沉感慨。時光不再,英雄易逝,而那瀟灑儒雅、指揮若定的周郎,更激起詩人雙鬢染霜而功業未就的傷己之情。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等等都是著名的詠史懷古的篇章。
四、品味語言 運用語言
語言是詩歌的載體,分析語言是進行文學鑒賞的重要環節。只有準確地理解了作品的語言,才有可能對其更進一步的評價和鑒賞。詩歌語言特點主要體現六個方面:
(一)清新。其特點是用語新穎,不落俗套。這種清新飄逸浪漫的語言風格以李白為代表。還有相當一部分田園山水詩也具有這樣的特征。
(二)平淡,也稱質樸。其特點是選用確切的字眼直接陳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飾,顯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三)絢麗。其特點是有富麗的詞藻、絢爛的文采,奇幻的情思。賦體,騷體,詞這幾類往往具有絢麗的語言特色。
(四)明快。其特點是斬釘截鐵,一語道破。
(五)含蓄。其特點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敘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傾訴,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發,或欲說還休,讓讀者去體味。
(六)簡潔。就是干凈利落,言簡意賅。
(七)注意評析詩人煉字煉句的作用。題眼、詩眼、體會尋常詞語的蘊涵。宋祁《玉樓春》“紅杏枝頭春意鬧”一鬧字詩意全出:張先《天仙子》“云破月來風弄影”一弄字而境界全出。
五、意為心聲 以象表意
詩歌的詩意美,往往是通過詩歌的意境創造出來的。所謂意境,就是作者的主觀思想感情和客觀景物融合而成的一種藝術境界,它包含著“意”(主觀思想)和“象”(客觀景物)兩個方面,意境就是由這兩方面自然而有機融合而成的。它既是現實生活的寫照,又是作者的主觀之意和客觀之象融為一體的藝術形象,是詩人思想感情的載體。因此,讀者只有在領悟意象寓意的過程中,才能把握詩歌的內容,感知詩人的情感,進入詩歌的意境,領會詩歌的主旨。所以,詩歌的閱讀鑒賞,必須以解讀詩歌的意象為突破口。在講《雨霖鈴》時,講到“楊柳岸曉風殘月”,扣住楊柳、曉風、殘月幾個意象,就很容易使學生體會到作者將自己的離情別緒融入這幾個意象中,渲染出一種凄清、傷感的藝術氛圍。學習王維《山居秋暝》則要通過清泉、翠竹、明月、碧蓮等意象讓學生領會空山秋天恬靜、清幽的意境美。
關鍵詞: 黃婉W 《茶香閣遺草》 清麗雅致 豪邁大氣
一、黃婉W生平介紹
黃婉W,字葆儀,湖南寧鄉人。婉W生于嘉慶八年(1803),卒于道光十年(1830),年僅二十七歲。其父黃本騏,號花耘,嘉慶十三年(1808年)舉人,曾任城步訓導,以詩名著于湖湘。
婉W生而明慧,自幼即能吟詠。其十歲時,見《名媛集》,請而學詩。其父本騏訓之:“女子之德,不在能詩,且能詩,而享厚福者少。”加之“其父足跡遍天下,家居者時甚少,未嘗教以讀書、識字”[1]。可見,本騏并不贊成女兒學詩,但是婉W“不以父親之說為然,逢人問字,漸通聲韻”[2]。婉W除了能詩外,也專于琴。“有湖州沈素生者,其季父虎癡從之學琴,葆儀嘗隔簾幔竊聽,甫數日,能成聲,旋即精其藝”,以致“戚里閨秀爭從學之”[3]。婉W僅隔簾幔竊聽學之就得如此精湛琴藝,可見其稟賦多么聰慧。摘 要: 黃婉W是清代湖湘著名閨秀詩人之一,她自幼聰慧,蕙質蘭心,詩詞尤為有名。其詩歌以花鳥蟲魚、酬贈唱和之類題材居多,雖然缺乏深廣的社會內容,卻有獨特的藝術氣質。黃氏詩歌既有閨秀詩的“秀”和“麗”,又無閨秀詩的脂粉氣和柔弱病,總體呈現出清麗雅致的藝術風貌。尤其是她的部分詩作,寫景壯觀,胸襟開闊,豪邁大氣,可謂閨秀詩之別調。
關鍵詞: 黃婉W 《茶香閣遺草》 清麗雅致 豪邁大氣
婉W的詩學成就除了源于其聰慧稟賦外,也與其家族關聯甚大。由于父親的關系,婉W從小聞其父與座客談詩。父輩們的詩友相酬與詩藝切磋,不僅培養了葆儀對于詩學的興趣,還使她積累了深厚的文學素養。先前黃本騏勸誡女兒勿學詩,婉W不從,后其父“偶見其草,頗有絕佳者,因為指正得失”[4]。除了父親黃本騏,婉W的叔父黃本驥也對她影響甚大。叔侄兩人經常以詩唱和,討論才學。另外,婉W和其胞妹黃婉琳、中表妹唐婉珠感情融洽,經常夏夜聯句,酬唱切磋,頗有雅韻。
婉W是典型的孝子慈孫,“其母劉孺人持齋、繡佛像,以祈男。孺人痛其母早卒,亦持齋,繡所自書《心經》供佛,絕工致。云‘以資冥福’”[5]。對于母親的早逝,婉W并未一味地哀傷自憐,反而用這樣一種方式為冥界的母親祈福。葆儀對于父親,也是孝思不匱。其父在世,婉W盡心行孝,其父離世,“葆儀遂無意于詩,改而學琴,其思親,傷逝之心,嘗拂拂出十指間”[6]。其對繼母的孝心也令人動容,“繼母楊,嘗封臂以療太君疾,葆儀感之。及楊疾,亦封臂以進”[7]。對于祖母劉太君,婉W也是重情重義,父親死后,已嫁的葆儀留侍祖母竟有一年。
婉W十九歲嫁與瀏陽拔貢生歐陽道濟為繼室,其夫前妻,“遺男、女子各一,葆儀撫之如己出”[8]。婉W處分家事十分有禮,待翁姑、娣姒、丈夫甚至奴婢皆十分和善,深得眾人歡心。婉W在世,夫妻兩人曾有詩作唱和。如拔貢有詩《豆花與葆儀分詠》“乙乙藤梢掛月痕,蛩聲催遍短墻根。無端觸我相思夢,秋到江南紅豆村”[9],可見夫妻兩人琴瑟和鳴,感情甚佳。
婉W二十七歲病逝,鄧顯鶴為其撰寫墓志銘。后其夫歐陽拔貢悼亡葆儀,欲將婉W之作付梓以傳,遂囑托叔父黃本驥刊葆儀遺集為《茶香閣遺草》,其中詩162首,詞39首。
二、黃婉W詩歌內容
(一)詠物詩
古人作喜歡詠物,詩人往往通過所詠之物寄寓人生態度和價值取向。黃婉W多以冷靜、客觀的手法描述所詠之物的外在特征和內在神韻。因此她的詠物詩脫去了人為的情感寄托,顯得更加自然平和。如古人寫竹,通常以詠竹表達詩人清高正直的品格,但是在黃婉W的詩中,竹子卻是這樣的:
荷插鋤春雨,移栽草閣西。幾竿生爽籟,涼s綠云低。
她寫竹,著力于竹子的自然形態,體現竹子生涼這一特性,語言簡潔清麗,讀之讓人神清氣爽。《茶香閣遺草》中,詠物詩所占比例甚大。詩中所詠之物,大都是生活常見之物,主要涉及花草蟲鳥等自然景物。尤其是花草,曾反復出現在黃婉W的詩歌中。黃婉W的詩中百花盛開,常見之花幾乎都可以從她的詩中找尋,如《牡丹》、《杏花》、《洋海棠》、《梅》、《牽牛花》、《白蓮》、《白芍藥》等。黃婉W以精巧構思、冷靜筆調、細膩手法,寫出花的千姿百態、婀娜多姿。
(二)酬贈詩
黃婉W的酬贈詩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與父親、叔父等長輩的酬贈唱和,多涉及親情和才學;另一類是與姊妹們的唱和之辭,多涉及閨中瑣事、情思。第一類如《初歸歐陽氏,大人以詩見賜,和韻寄呈》:
含淚別吾父,神傷不語中。晨昏修婦職,早晚盼郵筒。檄捧r山遠,饈承子舍空。矜Q申夙戒,敢愧舊家風。
黃婉W出嫁時,其父黃本騏將所畜古今名人詩詞送予女兒,并贈詩。黃婉W回贈此詩,言語之間洋溢著濃濃的親情。又如其寫給叔父的《虎癡叔父續娶嬸氏陳梅仙,詩以志慶》:
向暖花開第一枝,幾生修到伴瓊姿。憐香解學林和靖,始信吾家叔不癡。
此詩作于黃本驥娶妻之時,寫得頗有趣味。詩中巧妙運用梅妻鶴子的典故,對叔父半開玩笑半祝福,甚是溫馨。黃婉W與姊妹們的酬贈之作,則呈現出與前一類完全不同的風貌。如《答慧儀寄懷詩》:
入夜湘云一片橫,離愁棖觸百感生。忽改蕉雨驚歸夢,起視窗前月正明。
詩中敘寫閨中情思,夾雜著淡淡的哀愁,比起前一類反而更接近女子的內心世界。
另外,由于父輩們的關系,黃婉W與當時一些湖湘著名文士,如鄧顯鶴、張家渠、王金策等人也有過詩歌往來。如其寫給王金策的酬贈詩《聞王香杜先生有見賜之作,時將歸瀏陽,寄此索之》:
閨中唐勒仰師資,摘艷居然附楚辭。我亦會熏香一瓣,鴻篇諾惠敢嫌遲。拜別重慈未忍歸,從今椎髻守荊扉。夜郎西處多明月,應有新詩到大圍。
這首詩一看詩名,就十分有趣。聽聞先生有詩文贈予,而她又將趕回瀏陽,所以寄此詩索要。她自喻閨房唐勒,在家等候師父詩文的到來。這是一個極度愛好詩文的女子,她既謙虛有禮,又自信大方,毫不忸怩。
(三)登臨游覽詩
黃婉W寫過不少登臨游覽之作,如《望岳》、《秋望》、《江亭望雨》、《洞庭秋月》、《湘江夜雨》等。在這一類詩歌中,黃婉W脫去了閨閣女子的柔情纖巧,而略顯慷慨激昂,充滿陽剛之氣,如她的《登定王臺》:
高吟閑上定王臺,黃葉紛紛墮酒杯。湘上煙凝秋色晚,歸帆遙帶夕陽來。
此詩以“閑”為基調,逍遙自得、欣賞秋景而悠然忘懷的意味甚濃。尤其是其用語豪邁大氣,如高吟、墮酒杯、遙帶等次,儼然不像出自一個女子筆下。又如她的《望岳》:
蒼茫滿一望,萬笏排衡陽。云涌白無際,煙凝青有光。春流環九面,秀色墮三湘。絕頂夢飛上,身騎赤鳳凰。
此詩描寫南岳之景,構思巧妙,想象大膽,意境開闊,將南岳的春意之濃、風光之秀描寫得恰到好處。
(四)日常生活詩
黃婉W喜歡作詩,即便是日常生活中的點滴瑣事,她也喜歡用詩記錄下來。如《夜坐》、《放鶴》、《讀書》、《臨帖》、《調琴》、《焚香》、《煮茗》、《納涼》、《種花》、《池上觀魚》等,這一類詩歌集中體現了黃婉W高雅的生活情趣。如《彈琴》:
薄暮滴殘雨,蕭然風滿堂。s聲下高樹,竹影過短墻。音籟出太古,衣襟生微涼。一琴靜相對,寒暑坐中忘。
整首詩寫景敘事巧妙融為一體,無形之中寫出了詩人寧靜淡然的心境。她的另一首《松下圍棋》也同樣具有趣味:
松下呼童掃石枰,虬髯謖謖午風清。手談一局消長夏,山靜惟聞落子聲。
同彈琴一樣,下棋能使人寧靜,人一旦專心于某種活動,便會忘乎所以,包括自己的存在。黃婉W能在日常瑣事中發掘生活的樂趣,體會常人難以體會的心境,可見其熱愛生活、寧靜淡泊、與世無爭的人生態度。
三、黃婉W詩歌特色
古代女性文學的感情基調多為幽怨感傷,即便是在以“秀”為特點的閨秀詩中,也出現了很大一部分柔弱哀怨的詩歌。“與清相似,秀也有其缺點,就是弱。弱是閨秀詩的通病,即通常所說的脂粉氣、女郎習氣”[10]。而黃婉W的詩歌則無此弊病,其詩歌總體呈現出清麗雅致的藝術風貌。正如鄧顯鶴在《湘皋再致虎癡函》中所言:“葆儀詩詞風格俱清麗,有風格,有氣力。”[11]
(一)意象清新、色調明快
黃婉W作詩多使用清新明麗的意象,很少描哀颯之景,抒哀傷之情。因此她詩中的景物往往清逸秀麗、寧靜幽美。如“江樓寒翠”、“林驛夕陽”、“疏煙細雨”都是極為清麗自然的意象。黃婉W善于運用明亮的顏色詞增添全詩的明亮色調。如“雁落輕天外,帆懸赤岸頭。煙光明極浦,暝色上層樓”(《江樓秋望》),“倒影螺峰青十二,浮光沉壁一輪秋”(《洞庭秋月》)。此外,像“輕紅”、“青蒼”、“綠云”、“紅衣”、“翠微”等顏色詞在她的詩中隨處可見。《聽雨》是這一方面的典型:
潤物如酥響未停,一夜雨隔窗聽。明朝添得春多少,洗出遙山朵朵青。
此詩用詞清麗,秀氣靈動,極具自然之美。平凡的春雨,詩人卻有興趣隔窗聆聽,還生發這樣的奇思妙想,不禁使人會心一笑。“青”這一顏色詞的運用十分巧妙,給全詩增添了不少清新雅趣。
(二)才學入詩、更顯風雅
黃婉W“作詩似不為抒情,即使抒情也不抒哀怨之情。其詩大都呈現出一種以才學為詩的風貌”[12]。黃婉W以才學入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寫詩多用典故。其寫給鄧顯鶴的長詩中可謂頻頻用典,如“惜非男兒身,敢立程門雪”,“文姬讀父書,欲比自敢竊”,“副以薛濤箋,百番更勞掇”(《鄧湘皋先生以斑管彩箋琴弦佛手見贈,即用先生東湖唱酬詩元韻志謝》)。其次,其詩作多寫與才藝相關的內容。黃婉W除了作詩外,也專于琴。因此以詩寫琴不在少數,如《彈琴》、《聽琴》、《琴話》等。才藝本就風雅,而以詩寫才藝,便更添雅味。此外,她還有少部分題畫詩,顯得十分風雅。如她的《題畫》:
遙山一發影青蒼,杳靄煙嵐澹夕陽。茅屋人家臨水住,疏林黃葉半溪霜。
此詩描述了一幅山家秋晚圖,遠景與近景,光與色搭配得恰到好處。其用語古樸自然,這種不施胭脂的樸素美與王績的《野望》有著類似的趣味。
(三)詩歌風貌―閨秀與閨秀別調
黃婉W詩歌既有閨秀詩共有的秀和麗,又無一般閨秀詩的脂粉氣和柔弱病。其大部分詩歌呈現出清麗雅致的風貌,但部分作品又洋溢著豪邁大氣的陽剛之美。后一種風貌主要體現在其登臨游覽詩中,平日里深居閨閣的她一旦接觸到雄偉壯觀的大自然,便胸襟大開,豪邁之情溢于言表。大自然只是外在引線,主要還是內在的情思。黃婉W是一個樂觀女子,她的多首詩都表達了率性瀟灑的心境,而這種心境正是使她寫出大氣之作的重要原因。如她的《牡丹花下放歌》“人生對酒還當歌,花前不樂當奈何。太真麗質成塵土,清平有調空摩挲。吁嗟世事真恢詭,寶貴繁華皆爾爾。眼前快意且傾尊,攜杯共醉春風里”。這種及時行樂、瀟灑豪邁的思想于一個閨閣女子筆下寫出實屬難得,可謂閨閣詩中的別調。
黃婉W身為閨閣女子,聰慧靈秀,多才多藝,品德高尚,生前受到眾多文士賞識,離世后更是受到眾多文士的追悼惋惜。其詩歌雖然不出閨閣之境界,卻不流于一般閨秀詩的哀艷,于清麗雅致的詩風中獨具一格。能在這么短暫的年歲,有如此之成就,實屬不易,何況她的文學創作非一般閨秀文人所能達到。借以鄧顯鶴對她的評價就是“葆儀學猶未成,年已不永,使天假以年,進而不已,非第閨閣之雄而已”[13]。
參考文獻:
[1][2][3][4][5][6][7][8][9][11][13]黃婉W.茶香閣遺草.叢書集成續編(第136冊)[M].上海:上海書店,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