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1 09:46:3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孫權勸學的啟示,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積累•感知】
一.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釋
1.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
2.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二.辨析古今異義
孤 (古)_________(今)_________
治 (古)_________(今)_________
博士(古)_________(今)_________
但 (古)_________(今)_________
往事(古)_________(今)_________
三.解釋下列成語
吳下阿蒙:
刮目相待:
四.整體感悟課文后回答
1.魯肅為什么與呂蒙“結友”?
2.本文和《傷仲永》在內容和寫法上有什么不同?
【體驗•探究】
五.課內語段閱讀
孫權勸學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議論,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1.解釋加點字
①謂:
②若:
③益:
④遂:
2.釋句
①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②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3.說說文中描寫的三人各自的性格特點
①孫權:
②呂蒙:
③魯肅:
4.用原文回答
①孫權為什么要勸呂蒙學習?
②表明呂蒙自己治學的毅力和自信心的語句是哪句?
5.用“”將文段分為兩層,并概括層意。
6.文中最突出的描寫方法是什么?
7.本文所揭示的道理對你有什么啟示?
【實踐•拓展】
六.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任末好學
任末年十四時,學無常師,負笈不遠險阻。每言:“人而不學,則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編茅為庵,削荊為筆,克樹汁為墨。夜則映星望月,暗則縷麻蒿以自照。觀書有合意者,題其衣裳,以記其事。門徒悅其勤學,更以靜衣易之。臨終誡曰:“夫人好學,雖死猶存;不學者雖存,謂之行尸走肉耳!”
1.解釋文中加點詞的意思
①負:
②題:
③易:
④終:
2.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或依林木之下(有時)
B:以記其事(書上的)
C:更以靜衣易之(指任末)
D:雖死猶存(還,仍然)
3.翻譯下列兩個句子,并用“/”劃出第②句的朗讀節奏。
①人而不學,則何以成?
譯為:_______________
②暗則縷麻蒿以自照。
譯為:_______________
4.文中畫直線的句子具體表現了任末_______________的精神品質。
一、營造平等氛圍,創設自主學習的情景
營造和諧、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是開展教與學雙向交流的重要前提,是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標志之一。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氛圍。”營造和諧、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能使學生學習的緊張心理得到放松。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并使學生活躍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在組織教學時不能居高臨下,要轉換角色。通過表情、舉止、言語等讓學生產生一種親近感、信任感,使其“親其師而信其道”。改變老師寫學生抄,老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模式,平等地進行雙向交流,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要用協商、認同的口吻來組織課堂教學,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因素,使其平等、主動地參與教學實踐活動。如導入新課時,用親切的語言,把學生當親密的朋友,小組討論,學生答題正確時,用贊賞的語言,學生答題錯誤時,不呵斥,用鼓勵的話語,對一時答不上來的困難生,不急躁,且虛心聽取,總之課堂上激勵的眼神、贊美的口吻,熱情的表揚和委婉的糾錯。都能幫助學生調控自己的興趣、情感、意志。增強自主學習的信心和毅力,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真正感到是一種請求和協商。而不是一種強求和命令,表現出一種和諧、親切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內心感到自己不是在外界強迫下被動地學習,而是在教師合作下自主地進行學習的。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信心和學習的主人翁意識,體現學生主體地位。
二、培養學習興趣,激發自主學習動機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兒童是一個有主動性的人,他的活動受興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動須以某種興趣作先決條件。”課程標準在教學實施建設中也多次強調激發學習興趣的重要性。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設良好的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激情激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從而強化自主學習的意識。比如七年級下冊《孫權勸學》是篇文言文,如老師先讀文譯文,初一學生就會不帶勁,為此,我采取分步教學,先請學生齊讀課文,對照注釋自讀課文,借助資料翻譯課文;然后分組討論:孫權是不是課文描述的主要人物?文中描述主要人物最精彩的部分在哪里?這樣學生很快明確了主要人物是呂蒙,描述呂蒙最精彩處是魯肅與呂蒙的對話部分。緊接著老師讓學生讀、譯、議對話部分,要求準確表達他們說話時的心理狀態和情感色彩,討論時老師規定將魯肅、呂蒙兩人的內容分開進行,從而激發自主學習動機,使學生真正掌握了魯肅卻不乏調侃之意,也表現了兩人關系的親密。司馬光主要用對話表現人物形象,描寫富于個性,情味深遠,耐人尋味。由于教師分步引導得法,既使學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明確了學習方向,又使學生產生了自主求知的內驅動力,由原先的被動接受轉為主動探究,學生自主能力也同時得到發展。
三、精心設計問題,歸還學生自主回答權利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也是學生的合作者和引導者,課程標準啟示我們,在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把問答的權利歸還給學生。大家明白。真正有價值的課堂教學改革,應是學生問,學生答,學生評,教師問,學生答,教師點評,主體激活,通過問題的提出、引導,組織學生動手、動腦、尋找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把知識認識的過程轉化為學生自覺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增強自主學習能力。學習安徒生的《丑小鴨》,我根據學生文化學習差異分為A、B組且讓他們自己設計思考題,結果:
A組學生設計題為:《丑小鴨》講的是一個什么故事?丑小鴨面對種種歧視和打擊抱什么態度?有什么追求?大家贊美丑小鴨變成白天鵝時,它為什么會感到難為情?
B組學生設計題為:丑小鴨為什么拼死也要飛向高貴的天鵝?怎樣理解“只要你是一只天鵝蛋,生在養鴨場里也沒什么關系”這句話?為什么丑小鴨的一生是作者自身生活的寫照?
以上做法旨在讓A組學生掌握課文的內容,復述課文,把握丑小鴨這一形象的特點。因為問題難度不大,教師稍作點撥,學生就完成了學習任務,讓B組學生采用自主質疑、答疑,教師歸納總結,四人小組再討論,補充明確答案。通過師生間這樣的問答,激起了學生思維的層層浪花,使學生主動參與整個教學過程,強化了學生自主學習意識,也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了很大的發揮。
四、鼓勵學生動手,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現代社會信息的渠道需要多元化,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也需要多元化,語文教學中應多采納圖片、幻燈、錄音機、表演、錄像等教學形式,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中應力求使用多種教學手段,營造豐富多彩的教學氛圍,把學生作為服務對象,幫助學生提高自主學習能力。語文教學中的閱讀理解往往需要了解作品反映的時代背景以及作者的生活經歷;積極鼓勵學生去查閱相關的歷史資料或上網下載或走訪教師及同學,這遠遠優于教師的介紹,因為前者是主動學習,而后者是被動接受。自主性的主動學習學生無論是在思維還是在行動上都是處于積極活躍的狀態,不僅鍛煉了他們動手實踐能力,而且培養了他們的發散思維能力。例如教綜合性學習《黃河,母親河》,我要學生在一周內利用課余時間咨詢相關科目老師,翻閱歷史地理課本,去圖書館,上網等這些途徑獲取資料。教師充當幕后策劃者,整個設計成果展示方案過程由學生為主設計、學生主持、學生展示。明確提詢黃河的文化積淀和倡導環保意識這兩大中心,要求主持人串詞一律用班上同學搜集到的有關黃河的俗語、諺語、成語或古今詩詞,讓許多能力強的學生為班級制作課件,因為教師給他們搭架了展示的舞臺。所以無論是唱黃河歌曲,說黃河故事,還是賽黃河知識,解黃河憂患都較為成功,令人感到學生自主的潛力,在實踐活動中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實際能力。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價值;有效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A
悠悠古國,上下五千年,悠久的歷史造就了中華民族特有的璀璨文化。很多民族文化精華都引入了中學語文教學中,文言文即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凝聚著古代先賢們的博大思想、精深智慧、精妙哲理,反映了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情況。面對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結晶的文言文,究竟該如何發揮它應有的功能呢?目前語文教學中存在這樣一個流行說法:學生學語文,文言文、周樹人、寫作文成為三怕。這三怕值得我們教師反思,在害怕和厭惡的情緒下學習文言文,那么文言文的學習效率何在?文言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何在?
一、當前初中文言文教學現狀
(一)教師教學文言文現狀
教師的文言文教學不能有效指導學生學習,教法單一乏味,致使學生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文言文學習方法,學習興趣更無從談起。一些教師認為文言文教學的重難點就在于字詞疏通,字詞句意思理解了,文章就基本理解了。他們只注重字字落實,上課花大量時間疏通字詞,逐字逐句翻譯。有的教師備課囫圇吞棗,草草了事,只知道照搬教科書和“教參”,根本忽視學情,僵化地套用一種或幾種課堂教學模式。文言文的人文價值、文化深意蕩然無存,這樣的文言文教學枯燥乏味,沒有感染力,沒有生命力。
(二)學生學習文言文現狀
社會的迅猛發展和網絡信息時代的到來,一些學生認為學習文言文已經完全跟不上時代的潮流。“現在的潮時代,大家都說網絡潮語,誰去學那些老掉牙的‘古董’(指文言文)?”所以很多同學認為應該多接觸新鮮事物、時代流行語,如“也是醉了”“且行且珍惜”“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等,成為他們經常交流的語句。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意義,他們不會也不屑去深究,于是就硬著頭皮敷衍了事來學習。有些同學為了考試而學,那也是考前匆匆突擊背誦整理,考完就完全放之腦后。現代高速發展的社會,新事物的不斷涌現,讓90后、00后這一代趕潮流的學生越來越疏離文言文,文言文教學的問題也日益凸顯。
二、明確價值,激發學習內驅力
上述現象告訴我們,學生對學習文言文的意義和價值認識不清,缺乏學習的欲望和內需,這是影響文言文學習效果的首要因素。因此,首先要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文言文的價值所在,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這就已經向文言文有效教學邁進了一步。
(一)引導學生發掘文言文的應用價值
首先,學習文言文可以促進文學知識的積累和語言運用能力的提升。現代漢語中的很多成語、文化常識、習俗等都是古代一直沿用下來的,學習了文言文,對這些成語、俗語、文化常識會理解更透徹,運用起來也會更準確自如。如“世外桃源”這一成語,學生經常把“源”字寫成“園”。后來學了《桃花源記》,明白“桃花源”是在溪水的源頭處,因此“世外桃源”就不會寫成“世外桃園”了。其次,學習文言文可以促進寫作素養的提高。如寫作素材的積累,像《孫權勸學》《隆中對》《陳涉世家》等就可以增加學生寫作歷史人物的素材;像《論語》《孟子》《禮記》及唐宋家的文章包含了很多治學為人處世的箴言,如果在作文中巧妙引用,那么學生的習作在文采和思想上都將增輝不少。積累一定的文言文也有助于改進寫作中的語言表達。韓軍曾說過,閱讀和背誦一定數量的古詩古文,打好文言根基,再運用白話來表達,那么寫出的文字就比較簡潔干凈,純粹典雅,形象傳神。
(二)引領學生感受文言文的文化價值
文言文涵蓋了古代文化的精粹,是反映古代社會的一面鏡子。這一豐富的教學資源,教師要好好利用,盡量多拓展課文相關資料,如寫作的社會背景、作者經歷、作者思想等,這樣學生認識到的是整個古代的文化傳承變遷,也能真正認識到古代文化精華對于現代人的意義。諾貝爾獎獲得者曾提出:人類要在二十一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二千五百三十年前中國的孔子那里去找智慧。可見世界頂尖人才對中國傳統思想的認可和重視。先秦諸子散文中,有許多傳統美德精神光耀千古。也可以不時給學生介紹一些在中國傳統文化哺育之下走向成功的人。如楊振寧先生,他曾說,影響他最深的不是他專長的物理學,而是兩千多年前的孟子思想,因為幼年時所背的《孟子》在他心中形成了不可磨滅的思想準繩,成為他日后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學生聽了以后,驚訝的同時也感嘆,原來文言文也有如此的影響力,這無形中就增強了他們學習文言文的熱情和動力。
三、促進文言文學習的有效途徑
在闡明文言文的價值、激發學生求知欲望的同時,教師也要采取一定的教學手段,讓學生能保持長久的學習興趣和熱情。通常文言文教學有誦讀法、質疑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學習法等,那么是否可以探索嘗試運用現代元素來促進文言文學習呢?余文森教授認為,教學是否有實效最重要的是看學生是否有學習主動性以及是否掌握學習方法。因此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肯定是能改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畏難情緒,讓學生自愿主動地投入學習,讓他們能自主參與到文言文課堂中,能豐富學習文言文的體驗等。
(一)拉近古今的距離
文言文堪稱中華文化的精華,只是學生覺得文言文同現實生活的距離太遙遠,很難理解古人的精妙情思。面對這種情況,教師就應該把課文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拉近文言文與生活的距離,讓他們認識到經典其實很實用很有價值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大家都知道于丹的《論語心得》,它之所以能夠吸引廣大讀者,就是因為于丹能盡量聯系生活的事例來解讀《論語》,把《論語》生活化了,拉近了大眾和傳統文化的距離。她的這一做法是值得我們效仿的。如教學《〈論語〉十二章》時,我首先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位老師,他學識淵博,但從不自傲。有一次他去周游列國,在前往晉國的路上,遇見一個七歲的孩子,這個孩子霸道地攔住了他的路,要他回答兩個問題才能繼續通行。一個問題是:“鵝的叫聲為什么大?”他答道:“鵝的脖子長,所以叫聲大。”孩子回話說:“那么,青蛙的脖子很短,為什么它的叫聲也很大呢?”他無言以對。之后,他慚愧地對他的學生說,我不如那個孩子呀,他可以做我的老師啊!故事講完了,我問學生:你怎么評價故事中的這個老師?他是誰?這樣的導入首先給學生一個謙虛好學的孔子印象,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對孔子思想的理解就會結合日常生活的事例,理解難度降低了,理解深度加深了。學完文章后,我又提到這一故事,問學生這一個事例證明了文章中的哪些格言。這就和“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聯系起來了,學生對這兩則語錄的理解當然是更進一層了。然后追問學生在你的學習生活中,有沒有和這兩則格言相符或相悖的行為,請談談你的經歷和感受。這樣學生自然就得到了思想情感的熏陶,無形中會對自己的學習態度進行反思修正,“見賢思齊”就在課堂上產生了,豈不妙哉?
(二)運用網絡流行語
現代社會發展迅速,網絡已經非常普及,網絡流行語、年度熱詞紛紛亮相,層出不窮,這些“流行語”“熱詞”成為現代人語言交流的“新寵”。在這樣的時代,網絡語言無疑給語文教學帶來一定的影響。《新課標》指出:“語言文字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例如電影、電視、廣播、網絡……”如此看來,面對當前覆蓋生活方方面面的網絡語言,語文教師不能全部采取拒絕排斥的態度,而應該抓住時機為我所用,這在文言文教學中也是可以充分利用的。如看了《湖心亭看雪》這篇文章,學生對張岱這一癡人很是好奇。我借鑒了網上最潮老師的教學方法,在大量介紹了作者的資料后,結合文章讓學生理解張岱的“癡”,我提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用現在的流行語瓜、雷、囧、呆代替“癡”,你會用哪一個,把這個字代進去讀讀文章,并說說你的理由。學生對此極為興奮,課上出現了好幾個版本的“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而且學生對這些網絡流行語都非常熟悉,解釋起來頗有現代味道,這就把文言文學習和現實生活緊密結合起來,難以理解的古人的思想也和現今社會打通了,學生自然印象深刻,自然也喜歡上文言文課了。學生在課后還拋出了一句流行語:師上的不是課,是寂寞。
(三)巧妙編演課本劇
初中教材中的文言文,有些敘事的文章,情節生動,人物形象鮮活,很適合用課本劇的形式來增進對文章的理解,如《陳太丘與友期》《鄒忌諷齊王納諫》《孫權勸學》《愚公移山》《陳涉世家》《曹劌論戰》等。這里的課本劇不是指經過長期訓練搬上舞臺的,而是課堂教學中的小表演。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人物有鄒忌、妻、妾、客、君王等。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把表演這一任務布置下去,學生分組編寫好劇本,確定好角色,熟悉自己要表演角色的對白,想好一些環節的銜接,補充一些自己認為合適的情節話語。每組同學演完之后,教師引導其他同學作點評,指出他們表演中的優缺點,評論他們的表演和課文的實質內涵是否一致,對他們的表演有什么建議等。這樣的點評其實就是對人物風貌的良好再現、對人物形象的把握、對人物精神的領略,這是在表演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提升。
(四)結合影視歌作品
《新課標》實施建議中“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部分提到語文課程資源可以包含電影、電視、廣播等。由此可知,文言文教學中,教師不能忽略影視作品這一教學資源的恰當運用。
1.合理引入影視作品
如今媒體飛速發展,電影電視已是人們生活不可或缺的調味品,也深受中學生喜愛。這時,在文言文教學中恰當加以運用,充分發揮其直觀形象的優點,通過形象鮮活的畫面,幫助學生了解那個距離現今久遠的世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有時為了表演需要,影視劇對文言文作品要進行改編,教師可以利用這一特點,讓學生觀看影片后與課文進行比較研讀,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如教學《隆中對》時,我引入了電視劇《三國演義》的片段,讓學生認真觀看人物的神態、動作、語言,特別是主要人物諸葛亮、劉備。看完之后讓學生分組討論,指出和文言文原文相比,電視表演的優劣。學生紛紛揚揚討論后,師生再一起交流總結。這時,很多驚人之語便從學生口中說出來了。有些同學指出了電視表演中的一些小紕漏,有的同學甚至能聯系諸葛亮的其他事件來評價電視表演,達到意料之外的極佳效果。當然,影視作品只是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不能本末倒置,把語文課上成影視欣賞課,這就失去了文言文教學的初衷,也背離了語文教學的本質。
2.巧妙結合流行歌曲中的“古風”“中國風”元素
“古風”“中國風”是近幾年音樂界出現的一種風格,“古風”是指具有古代的風韻,而“中國風”主要是指在歌詞中融入古詩詞句或者化用詩詞的意象意境。近幾年,“古風”“中國風”元素在網絡中非常流行,甚至網絡流行起歌詞和文言文的互譯,讓傳統和流行巧妙結合起來。這也給我們文言文教學帶來啟示,傳統文化和流行文化并不矛盾,流行文化可以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發揚。比如我在教學《愚公移山》時,在了解了基本內容和人物形象后,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流行歌曲《愚公移山》中這樣唱道:“聽起來是奇聞,講起來是笑談……無路難呀開路更難,所以后來人為你感嘆。”這首歌的歌詞和課文有什么聯系,請你根據課文評價一下這一歌詞創作。這個問題一拋出,有些學生馬上精神高漲,因為他們對《愚公移山》這首歌很感興趣,于是邊回憶歌詞邊討論。課堂其樂融融,學生非常投入,而且結合歌詞,學生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了愚公的不怕困難堅忍執著的意志力和精神。最后我讓同學們共唱《愚公移山》歌曲,記住這個非同一般的“愚公”。這一節課沒有傳統課堂的追問、逼問下學生眉頭緊皺、昏昏欲睡的情景,而是在非常輕松愉悅的氛圍中讓學生體會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精神,這和新課標倡導的讓學生有個人的獨特體驗是不謀而合的。
以上列舉了筆者在文言文教學中的一些嘗試和實踐,但任何方法都不是絕對的。如果教學文言文時矯枉過正,過分追求形式,如濫用多媒體、濫用影視歌作品、隨意討論探究、放任自流美其名曰自主發現式學習等,片面理解新課標的精神,摒棄了傳統的講授法、誦讀法、訓詁法等教學方式。這是另一種形式的低效學習,課堂上看似熱熱鬧鬧,學生似乎討論得很熱烈,但最終學生對重要內容卻模糊不清一知半解,這是應該值得我們注意和反思的問題。總之,我們需要找到貼近現代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合適方法,加以靈活運用,巧妙把現代元素融入傳統文化教學中,真正提高文言文教學實效,體現文言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余文森.有效教學十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錢夢龍.文言文教學改革芻議[J].中學語文教學,19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