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1 09:46:0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國際經濟管理專業,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考號 姓名 錄取專業 畢業院校 230604110001 唐云云 財務管理 楚雄師范學院 310561110007 何肖瓊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德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310861010004 楊啟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德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350604110002 李明健 工商管理 滇西科技師范學院 350604110009 劉穎 會計學 滇西科技師范學院 010604110087 余宏俊 財務管理 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 010604110057 卜青 國際經濟與貿易 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 010604110052 馬爽 國際經濟與貿易 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 010604110017 畢興陳 國際經濟與貿易 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 010604110176 舒承雄 國際經濟與貿易 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 010604110189 朱婷婷 會計學 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 010804100156 王若嫻 會計學 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 010204270005 楊茗涵 會計學 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 270604110004 彭四蓉 財務管理 普洱學院 010104180037 溫家瑞 財務管理 云南工商學院 010804100047 羅林 財務管理 云南工商學院 010804100091 范春梅 工商管理 云南工商學院 010604110063 黃雪 工商管理 云南工商學院 010804100037 孟保均 會計學 云南工商學院 010604110182 陳振 會計學 云南工商學院 010804100096 付爽 會計學 云南工商學院 010604110158 姚麗瓊 工商管理 云南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010104180122 王海濤 會計學 云南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010804100015 張思渝 財務管理 云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010104180081 趙燕梅 會計學 云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010304190012 黃美 會計學 云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010804100014 趙旭然 會計學 云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010804100165 鐘安琪 工商管理 云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010604110217 湯茜 金融學 云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010804100080 王遇嬌 金融學 云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010104180105 王文連 財務管理 云南經濟管理職業學院 010804100131 龔普蓓蓓 財務管理 云南經濟管理職業學院 010604110250 戴林靜 工商管理 云南經濟管理職業學院 010604110241 滕亞靜 工商管理 云南經濟管理職業學院 010104180127 玉應波 會計學 云南經濟管理職業學院 010304190041 史芳 會計學 云南經濟管理職業學院 010304190040 麻麗蓉 會計學 云南經濟管理職業學院 010604110309 王芷薇 會計學 云南經濟管理職業學院 010304190042 張昕瀅 會計學 云南經濟管理職業學院 010604110260 梁雨婷 金融學 云南經濟管理職業學院 010604110231 李璇 金融學 云南經濟管理職業學院 010604110186 楊惠蕓 會計學 云南林業職業技術學院 010304190055 任玲 會計學 云南林業職業技術學院 220104180003 顧殷蓮 工商管理 云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 220804100005 黃鐘暉 會計學 云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 010804100028 董俊呂 工商管理 云南外事外語職業學院全國各地2016年專升本成績查詢時間及入口匯總
全國各地2016年專升本錄取分數線匯總
全國各地2016年專升本錄取查詢信息匯總
關鍵詞:經濟管理類 課程體系 平臺 模塊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3)01-126-03
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社會對經濟管理類畢業生的需求強烈,尤其是經濟發達的長三角、珠三角地區,人才需求旺盛,而應用型人才是市場需求的主體。但目前在我國,經濟管理類專業的應用型人才培養仍存在著一些問題,不能夠完全滿足當前經濟管理類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市場需求。基于該背景,本文對現有的課程體系進行改革,探索滿足社會需求、適合應用型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多級平臺+專業模塊”的經濟管理類專業課程體系。
一、國內外課程體系研究的現狀
國外應用型本科專業課程體系表現的特點為以通識教育為基礎、選修課比例大、強調實踐性教學。美國應用型本科教育強調對學生進行厚基礎、寬口徑的通才教育,重點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寬闊的視野和應變能力。同時學生的選修范圍非常大,除核心課程和少部分通識教育課程為必修外,其它都由學生自己選修。德國應用科技大學非常注重實踐教學,企業在實踐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主導整個實踐教學過程。
針對目前學生的知識面過于狹窄、動手能力不足、社會適應性差等問題,近年來國內各應用型本科院校大都積極開展了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及教學改革的研究,對課程體系進行改革,包括對通識課程進行重新梳理,加大選修力度,提高實踐環節教學比例,大力發展與企業的合作來開展實踐教學。但針對經濟管理類專業,現有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對會計、財務管理、市場營銷等各專業課程體系的研究,尤其側重于對各專業實踐課程體系的研究,而從經濟管理學科大類考慮各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的研究并不多見。
二、經濟管理類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基本原則
課程體系改革是教學改革的主線,課程體系直接反映專業的教學思想,決定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規格和質量。課程體系建設既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途徑,又是教學改革的重點、難點和突破點。因此,發達國家的高教改革往往首先都是從課程改革入手。從整體上來看,筆者認為經管類專業課程體系改革應遵循如下幾個原則:
1.考慮社會需要。用人單位對人才知識、素質和技能的要求是應用型本科高校經管類專業人才培養的發展方向,也是應用型高校經管類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主要依據。應用型本科高校經管類專業的課程設置應適合地方和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對經濟管理類人才的需求,滿足當今社會對經管類專業學生知識結構提出的新要求,培養復合型的經濟管理人才。
2.借鑒國際經驗。我們應深入研究國外同類大學在經管類專業課程設置方面的先進經驗,吸收其長處,如加強通識教育、跨學科專業設置選修課程、注重實踐教學等。在課程體系建設時,應以本科高級應用型人才為培養目標,以“基礎扎實、知識面寬、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為質量標準,調整課程設置,減少必修課,增加選修課;增設一些拓寬基礎和專業口徑、有明顯時代特征、體現學科交叉等的課程;同時,強化實踐性環節教學,把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作為經濟管理類專業課程體系中之重點。
3.形成自身特色。每所高校的經管類專業在多年的發展歷史中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對課程體系進行改革過程中,應根據實際情況,在保持特色的條件下逐步地進行改革。
三、經濟管理類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的思路
應用型本科經濟管理類專業課程體系基本上由理論教學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課程體系兩大塊構成。其中理論教學課程體系由公共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專業選修課程、公共選修課程構成。目前,各高校在制定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時,大多數構建了公共基礎課平臺和公共選修課平臺。公共基礎課平臺主要是學校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和基本規格、要求學生必須掌握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而設置,課程設置因學校而異,但大都包括思想政治類課程、大學英語類課程、自然科學類課程(數學、物理和化學類等課程)、計算機基礎類課程、體育健康類課程等。公共選修課程平臺主要是根據當代大學生素質培養需要,以人文素質拓展課程為主的一系列課程組成,由學生進行選修。除公共基礎課平臺和公共選修課建立平臺外,各高校對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專業選修課程、專業方向課程以及實踐課程大多數根據專業人才培養目的和要求進行設置。
目前,通識教育基礎上的寬口徑專業教育是國內外高水平大學人才培養的通行模式。通識教育體現本科教育的基礎性,強調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教育對人才素養、潛質的形成與發展的重要作用,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寬口徑專業教育的內涵是按學科和專業構建專業知識基礎和能力結構,夯實理論基礎,注重學科交叉、拓展專業面向,強調課程綜合,提高人才的適應性。借鑒國外的人才培養模式,筆者認為目前會計學、財務管理、市場營銷、物流管理、金融學、國際經濟與貿易等經濟管理類各專業在進行課程設置時,應考慮社會對經濟管理類專業類人才的需求,注重專業知識、素質、能力的相互融合。在專業課程設置時應力圖突破原有的專業限制,跨專業從經濟管理大類角度設置相關專業課程,建立“多級平臺+專業模塊”的課程體系,見圖1。具體思路如下:
1.構建“公共基礎課程平臺+經濟管理專業基礎課程平臺+經濟管理專業大類選修課程平臺+經濟管理專業實踐平臺+公共選修課平臺”多級課程平臺模式。即在目前由學校建立公共基礎課程平臺和公共選修課平臺的基礎上,由經濟管理類專業所在學院(通常為商學院或經濟管理學院)建立經濟管理類專業基礎課程平臺、經濟管理專業大類選修課程平臺、經濟管理專業實踐平臺。
2.在多級平臺課程基礎上,根據會計、金融、貿易、市場營銷等經濟管理類各專業人才培養要求,構建特色突出的專業模塊課程體系,包括專業必修課程模塊、專業選修課程模塊、專業技能實踐課程模塊幾大專業模塊課程。
四、經濟管理類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的具體內容
根據以上的建設思路,經濟管理類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的內容包括課程平臺建設和課程模塊建設。
1.課程平臺建設。經濟管理類專業課程平臺包括基礎課程平臺、經濟管理專業大類選修課程平臺、經濟管理專業實踐平臺。各平臺建設的具體內容如下:
(1)經濟管理類專業基礎平臺課程設置。專業基礎課程平臺由學生必須掌握的本學科及專業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的課程構成,具體的課程包括管理學、經濟學、統計學、會計學等課程。會計學、市場營銷、金融學、國際經濟與貿易等專業應根據專業基礎課程平臺確定專業基礎課。
(2)經濟管理類專業選修平臺課程設置。選修類課程是為了進一步拓寬專業口徑,擴大學生知識面而設置的若干選修課程,包括專業選修課程、本學科科學技術的最新成就與發展趨勢的選修課程以及其它學科(專業)的跨學科課程。一般來說,學校的公共選修課平臺多為跨學科設置,以培養學生的跨學科知識和能力。因此,經濟管理專業大類選修課程平臺主要為對包括會計學、市場營銷、金融學、國際經濟與貿易等所有經濟管理類專業的跨專業選修課,幫助學生了解經濟與管理學科的最新發展動態、企業內在和外在資源管理的方方面面。具體課程可包括經濟理論與應用類課程、企業運作與管理類課程、對外貿易類課程、投資與理財類課程、管理素質能力培養類課程等選修課程,見圖2。
(3)實踐課程平臺。實踐教學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關鍵,實踐課程是為了培養學生獲得對實際科學技術問題的分析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尤其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動手能力、分析和綜合能力、合作精神等。目前不少應用型本科院均加大了實踐教學環節開設比例,強化實踐環節教學。為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專業綜合技能,筆者認為經濟管理類專業應在現有的軍事訓練、社會調查、暑期實踐等綜合素質類實踐課程的基礎上,建立經濟管理大類實踐課程平臺(見圖3)。即會計學、市場營銷、金融學、國際經濟與貿易等所有經濟管理類專業,在開設專業技能實踐課程的同時,應盡可能開設綜合專業實踐課,如專業認知實習、經濟管理綜合模擬實踐、創新與創業實踐、畢業實習等。通過綜合專業實踐性課程實破原有的專業實踐局限性,讓學生全面了解、掌握企業的組織架構、內部流程及管理、企業外部資源利用和管理。
2.課程模塊建設。立足本科層次的高級應用型人才培養,需要正確處理好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關系。在通過設置課程平臺夯實基礎知識、提高學生綜合技能的同時,經濟管理類各專業應通過在專業核心、專業選修、專業實踐課程模塊中開設應用性強、能體現人才培養特色的課程模塊,創新人才培養的規格要求和培養要素,實現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的有效結合。
(1)專業必修課程模塊,即專業核心課模塊。專業核心課程是學習本專業必須具備的核心理論基礎知識,專業核心課的設置應在參照教育部頒布的《中國高校本科專業總覽》以及國家教學指導委員會頒布的專業規范設置的基礎上,考慮各專業人才培養要求和特色設置相關課程。
(2)專業方向課程模塊。專業方向課程模塊通常作為專業選修課程的一部分,是由延伸某一方向專業技能的課程組成。在一定的專業基礎上,學生依據自身的性格特點、志趣愛好對專業研究方向進行選擇,是專業的再細分。經濟管理類各專業可在統一的專業培養基本規格之上,注重體現專業自身的特點和辦學特色,在寬口徑專業內柔性設置2~4個模塊的專業方向選修課程組,實現共性培養與個性發展有機結合。
(3)專業技能實踐課程模塊。專業技能實踐課程是針對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核心課程、專業選修課相對應開設的實踐環節。作為經濟管理類專業,專業技能實踐課程通常是模擬企業環境、通過運用和操作經營單位的管理系統,讓學生熟悉企事業單位的運轉和管理過程,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因此,對會計學、市場營銷、金融學、國際經濟與貿易等經濟管理類各專業,應緊密結合本專業對學生能力培養的要求,與理論課程銜接,相互融合,體現特色,合理設置專業技能實踐課程。
綜上所述,本文借鑒國外應用型本科院校課程體系建設的經驗,探索滿足社會需求、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多級平臺+專業模塊”的經濟管理類專業課程體系,希望能夠促進應用型本科院校經濟管理類專業課程體系建設與改革,以更好地培養出符合社會所需的經濟管理類應用性人才。
參考文獻:
1.徐君.工商管理類專業應用型課程體系優化與整合[J].科技信息,2009(32):16-18
2.趙波.論高校經濟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設置和優化[J].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59-63
3.李遠輝,應用型本科“3+1”課程體系改革研究――以工商管理類專業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0(24):147-148
4.楊明秀,夏新斌.基于教育分流理論的選修課程體系研究――以湖南中醫藥大學管理系為例[J].企業家天地(理論版),2010(6):139-140
5.王玉璽.對應用型本科高校經管類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思考.上海商學院學報,2009(5)
6.毛強.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課程體系的優化與完善.科技風,2010(12)
為了滿足經濟全球化對國際應用型人才的需求,經管類人才的培養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而培養此類人才的國際經濟學課程也隨之得到越來越多的青睞。國家教育部特此確認國際經濟學課程為經濟學與管理學類各專業的中心課程。縱觀近幾年,國際經濟學課程教學在不斷的發展與完善,但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國內人士也相對應的對存在的問題作了行之有效的探討(崔艷娟等,2010;費新,2009;韓剛,2009;孫玉紅,2012),但以“學生為本”理念對國際經濟學教學所作的討論成果不多。本文通過調查問卷法發現國際經濟學課程所存在的潛在問題,特針對問題力求找到改善辦法和策略,力爭達到教學改革模式,滿足學生的需求。
1 對國際經濟學課程主要特點剖析
國際經濟學的特點如下:
1.1 國際經濟學的主要分析工具是微觀經濟和宏觀經濟。國際經濟學的發展依托于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所以相對應的它的研究方法也是以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為基礎。國際經濟學包含兩大板塊內容,它們分別是微觀部分,即國際貿易部分,和宏觀部分,即國際金融部分。
1.2 在研究內容上不斷創新演變。為了應對國際經濟發展的復雜性和不斷變化的形式,國際經濟學的研究內容也不僅僅局限于微觀部分對國際貿易純理論、貿易政策、貿易與經濟增長、要素國際流動等問題和宏觀部分對國際收支理論與政策、匯率理論與政策、開放經濟下的宏觀經濟政策和國際貨幣制度等問題的單一性研究,而是對國際經濟學變化中的領域也進行相對應研究,以此來適應全球性經濟的發展需求。
1.3 在課程體系上承前啟后。為了更好的學習國際經濟學,前期的準備工作要做好充足準備,如學好經濟學、貨幣銀行學等相應的基礎課程,為后期學到的財政、投資、金融、貿易等學科埋好伏筆。與此同時,國際經濟學的學習也與后期的相關課程,如國際投資學和國際金融學相連接。
1.4 數學素養在學習國際經濟學中要求較高。國際經濟學因其邏輯性強,理論體系大多運用數學模式進行講解,所以學生的數學知識一定要過硬,才能對國際經濟學有更加滲透的了解。
從教學角度來看,由于國際經濟形勢千變萬化,教師又要求理論聯系實際,從而增加了教學的難度。教師必須有充足的理論支撐,并著重培養學生實際解決經濟問題能力。
2 對國際經濟學教學中存在問題的研究
2.1 對調查問卷內容的設計和樣本的選擇研究 從國際經濟學的課程特點而引發的本科國際經濟學教學問題,這些都有待解決。問卷調查方式能有效解決和實現本科國際經濟學課程教學理念的改革,我們對關于國際經濟本文由收集整理學課程的教學現狀對南京曉莊學院2010級、2011級經濟管理學院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旨在發現現有的國際經濟教學問題,并針對問對提出改革方案。本次調查所涉及到的專業有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金融與保險專業、物流管理專業、會計學專業,因此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250份,其中回收的有效問卷為237份。有調查問卷得出四類主要問題:第一類為學習效果;第二類是教學方式;第三類是教學效果;第四類為教學期望值。調查內容涵蓋范圍廣,所涉及到的有教學方法和質量、教學進度安排、專業考核要求、學生的興趣態度等。
2.2 對國際經濟學教學中存在問題的研究 由問卷調查得出,國際經濟學教學的教學內容、教學水平及教學效果需要改進,其主要問題如下:
2.2.1 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連接不上 在本次調查中,65.2%的學生認為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連接不上。這個問題的根源在于只重理論,而忽視理論聯系實際。這個問題應引起廣大老師的重視。
2.2.2 教學手段不夠豐富 截至目前為止,多媒體教學在國際經濟學中得到廣泛運用。多媒體教學使教學內容更具直觀性和趣味性,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多媒體教學可以在最大程度上給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信息。例如,在國際經濟學課程中存在大量圖形展示,用多媒體展示既美觀又可以節省時間。但是,多媒體教學也有劣勢,比如信息量的大量輸入使學生在短時間內難以消化,這無疑增加了學生學習的難度。最后,學生難以理解教學內容,弱化了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印象。此外,教師在多媒體教學生僅充當放映員和播音員的角色,缺乏了師生互動。從調查問卷中我們得出,有31.1%的學生認為多媒體教學邏輯不夠嚴密,沒有傳統教學嚴密。有13.5%的學生認為信息量輸入大導致教學重難點不突出,有32.3%的學生認為與傳統教學相比,多媒體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教學互動明顯變小。綜上所訴,在國際經濟教學中,多媒體教學應該與其他教學手段相輔相成。
2.2.3 經典教學案例缺乏 國際經濟學作為一門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應用型學科,理應由案例教學對教學內容進行擴展和補充,使學生能通過案例更好的了解教學內容。因此,案例教學在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但是,多媒體教學中教師缺乏引入經典案例,且案例更新速度緩慢。
由調查問卷我們得出,有42.5%的學生認為目前的教學中案例教學恰當,有助于理解和記憶教學內容,但同時仍有45.3%的學生認為教師在教學中的案例教學不夠,這個問題急需提高和改善。在“您對《國際經濟學》教學改革的建議”的調查中,有58.6%的學生認為應該增加經典案例教學,以此作為國際經濟學的教學內容的延伸和擴展,做到理論和實際相結合。
2.2.4 課程考核形式死板 截至目前為止,國際經濟學考核形式死板待久,和傳統考試的考核形式并無區別,都是平時成績加上期末成績。而平時成績的依據是學生的出勤率和作業的完成情況為主,期末成績就是以期末考試的最終得分為基準。考核形式死板容易降低學生學習的興趣,更不能把這門學科應用性強的特點體現出來。很多同學認為這樣的考核形式對于他們將來的實際應用能力幫助甚小,因為期末考試是依據短期內的死記硬背通過的,而不是真正的掌握了知識。從調查問卷中得出,有23.2%的學生認為教師的課后督促不到位,有19.2%的學生認為應該增加考核范圍,如添加課程論文和案例討論環節作為考核形式。由此得出,增加課程論文和案例討論為考核形式勢在必行,如此來跟上教學方式的改革。
2.2.5 教師實踐能力不足 擔任國際經濟學教學任務的教師具有較好的理論功底,但缺乏外貿公司和企業鍛煉的經歷,導致教師對實際工作缺乏直觀認識,在某種程度上也影響了其案例教學的水平。在調查問卷中,我們提出“您認為企業職業經歷對于提高《國際經濟學》教學效果是否有影響。”有66.7%的教師認為企業職業經歷與教學是相關聯的。
3 對國際經濟學教學改革實施的提出的方法策略
3.1 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并綜合運用先進的教學方法 國際經濟學是一門理論聯系實際很強的學科。單單輸入純理論知識如國際貿易理論、國際金融理論,這些是遠遠不夠的。單純的理論知識輸入只能使學生對所學的理論半知半解,最終導致學生只會理論而不會把理論運用的實際上。單純的理論是抽象的,教師應該增加案例教學。通過案例,把抽象的理論知識具體化,加深學生對理論的理解能力,從而增加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運用能力。案例教學摒棄了純理論,從而使教學變得輕松活潑,給學生創造了良好的學習環境,易于學生消化吸收。此外,案例分析、課堂討論的導入還可以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有力的提高了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從根源上顛覆傳統的教學模式。
3.2 全方位提高教師的實踐水平,構建校內校外教師隊伍 為鼓勵教師更多的接觸社會、了解經濟的真實運行過程,可從以下幾種途徑提高教師實踐教學的能力:第一,增加國際經濟學教學任務的教師的實踐能力,通過實踐得到鍛煉和提高。可以制定詳細的計劃把教師調到與國際經濟學相關的公司或部門掛職學習,這些公司或部門有外貿企業、統計部、金融部、宏觀經濟管理部門等。教師可以在實踐中增強自己的專業知識,也做到了理論聯系實際。第二,聘請與國際經濟學相關的兼職教師。可引進外經貿實際工作者加入本專業師資隊伍,補充校內教師的不足。
3.3 努力提高和完善教學內容,并鼓勵參與式雙語教學 國際經濟學的培養目標是國際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為了符合國際發展趨勢和社會對此類人才的需求,國際經濟教學應努力不斷地提高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多樣化并且符合社會對此類人才的需求。由于國際經濟學培養的人才是跨國際的,所以對學生的英語水平也有一定的要求。教師為了提高學生的國際經濟學的專業水平和英語水平,可以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英語水平用英語講解知識點,營造用英語學習國際經濟學的氛圍。教師還需要鼓勵學生用英語回答問題,真正落實到英語教學。考慮到學生英語水平的不均,教師還得以中文為主,英語為輔,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雙語教學。國際經濟形勢變化多端,教師還得以實事為基礎,增強教學內容的動態性,做到內容的與時俱進。學校應積極建立學生實踐模擬基地,讓學生有機會理論聯系實際。隨著網絡的快速發展,學校應建立起網絡學習平臺,建設課程網站,廣泛整合和應用除教材外的網絡多媒體教學資源,如視聽、cai 課件、網絡教學等。學生可以有效運用網絡知識平臺,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擴展自己的水平。
3.4 構建綜合考評方式,使評價學生學習合理化 單純依據試卷來評定學生的成績是遠遠不夠的,這也不能滿足國際化背景下社會對國際經濟學人才的需求。國際經濟學是一門應用型很強的學科,可以把學生的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能力結合作為考核形式,以此提高學生的分析運用能力,也可以測試到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
國際經濟法最早是由英國國際法學者施瓦茨曾伯格提出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各種國際經濟組織逐漸成立,尤其是經濟全球化的到來,各國的經濟交流更加頻繁,這期間包含了一系列的經濟問題,需要有一個規范的經濟法律作為制度保障,而國際經濟法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應運而生,對于調整國家間的經濟關系以及權力與義務的劃分有著重要的作用。對于國際經濟法內涵的界定,各國學者有著不同的見解。一部分人認為國際經濟法的核心重在調整國家之間的聯系,從性質上說,沒有太大的經濟管理意義;而還有學者認為國際經濟法只是單純從外部對國家形成約束來達到對國內經濟管理的目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在國家的經濟交流合作中,由于各國社會性質與經濟發展程度的不同,會存在一些異同,國際經濟法并不是適應所有國家的發展現狀,因此,可以有效的擴寬國際經濟法的制定路徑,使其能夠適應絕大多數國家的經濟發展需要。一方面國家之間的經濟往來需要在交易的過程中有法律依據;另一方面,國內的經濟管理也離不開國際經濟法的規范、約束。目前,國際競爭日益激烈,一些國家為了自身的利益會對其他國家形成貿易壁壘,導致國際關系的僵硬,甚至出現報復,因此,必須采取科學、有效的經濟管理措施來調整這種緊張關系,建立起和諧、友好的國際關系,促進世界的和平發展,而國際經濟法正是具有這種功能的一項國際法律,它能夠有效的保障國際間的交流合作,而且也對國家經濟做出了一系列的規定與調整措施,能夠避免一些國家的壟斷經營,建立起新時期的國際經濟秩序,為各國的經濟發展服務。國際經濟法對國際上的一些經濟組織也有著一定的規范、管理作用,如歐盟,如今國際經濟法已經作為一門專業的學科被人們所認識、了解。
二、國際經濟法與國內經濟法的相關性
(一)研究視角的相關性
對于法學都是有一定的利益作為支撐的,而這些利益也直接關系到法學研究者的視角和立場。在國際法中可以明顯地看出國家和個人的兩個不同結構,在國際經濟法中也存在著國際視角和國家視角兩個方面。國際經濟法是通過各個國家之間的相互協商在做處理妥協之后的產物,其中必然包含著各個國家自身的利益因素,但一些小國的利益也難以避免的會被一些掌握話語權的大國所吞滅。但是國際上并不認同以利益為中心的國際經濟法的制定,而更加突出理念的作用。所以如果國家只以利益為首要目標,就很難獲得國際上的認可與承認。這也進一步的要求我國的法學研究者不能只局限在自身利益的分析與研究,更要考慮到我國的經濟法理念是否與國際經濟法理念相協調。這也為我國的法學研究者提出了更高的挑戰,他們不僅要對我國的國際立場和國家利益有著全面的把握,更要將國家的短期利益與長期戰略目標綜合考慮,充分有效地協調我國利益與國際利益的相關關系。
(二)研究對象的相關性
國際法的研究對象主要是國際經濟環境和發展情況,不止局限于本國對外的法制進程,更要關系到各個國家的經濟趨勢,研究對象具有國際性也是國際法區別于其他法的最顯著特點。盡管如此,在討論國際經濟法的研究對象時還必須要立足于本國的基本國情,不能拋開最根本的問題而只關注國際法則。我國的國內經濟法不僅要具備國際經濟環境下的理念,更需要把握中國特色,提出適合我國國情的經濟法,并且要以國際視角對我國經濟法的研究對象加以審視,確定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內經濟法的合理性。
(三)研究成果的相關性
國際經濟法的研究成果是為了對國際間貿易進行規范,能夠在全世界范圍內共同發揮作用。我國的法學研究者應該密切關注國際形勢,增強國際間交流,擴大我國的影響力。在國際法的制定時,我國也要努力提出自己的意見,并努力取得其他國際成員的認可和支持。而想要使我國國內經濟法與國際經濟法相協調,我國經濟法的研究成果也必須能夠在國際上發揮作用,具有國際社會的影響力。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在經濟上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法律制度的進步也是有目共睹的。中國的法制進程在短時期內取得的突破對于世界上其他國家,尤其是向中國學習的發展中國家,具有十分寶貴的學習意義。但是當前我們必須認識到我國國內經濟法所存在的不足之處,同時在國際經濟法的研究生依舊處于比較落后的位置。所以要想做到,我國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內經濟法與國際經濟法真正相協調,就必須進一步擴大我國經濟法研究的影響力,提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經濟法制模式。
三、我國特色國際經濟法的構建
當前我國在國際經濟法理論的基礎研究上比較薄弱,缺乏相應的理論支持和實踐積累。在我國制定國際新規則時需要對國際經濟法進行借鑒和參考,并且需要使其適應中國特色,建立中國國際經濟法理論。
(一)建立國際化的中國經濟法制文化
雖然當前我國的綜合國力取得了明顯進步,國際地位和影響力也獲得提升,經濟軍事等實力更是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但與此同時,我國的法制進程和法制文化還比較滯后。雖然近些年來我國注重文化的發展,加強我國的文化輸出,促進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但是在法制文化的建設上依然存在著一些缺陷。所以在我國法制的進一步實踐與推廣中,必須要加強梳理我國在國際社會中的法制形象,將我國法制文化研究中的精華與西方國家的法制理論相結合,建立國際化的中國經濟法制文化。
(二)提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經濟規則
國際社會是一個無政府的狀態,在構建國際經濟規則時是通過各個國家之間利益的相互競爭與妥協。雖然國際經濟體制中的這種自由競爭會帶來一定的弊端,但是這也能帶來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促進全球化經濟進程的發展。所以想要使國際經濟制度對自己的國家產生有益影響,關鍵不在于實施的階段,而是在國際經濟制度的提出和制定時。一些發達國家通過提出代表自身利益的國際議題,并通過自身的影響力使之成為新的國際規則,就能夠使國際經濟準則為自己所服務,能夠不斷地鞏固自身的國際地位。過去我國在國際經濟規則的制定時只能夠對于發達國家提出的議題站在發展中國家的角度進行批判,難以提出實質性的建議。而要想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經濟法理論,我國的法學研究者們必須對國際形勢有著準確的預測和判斷,并且提升自身的影響力和主導作用,提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經濟規則。
(三)吸收社會科學的研究成果
將中國化,與中國國情相結合,建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有經濟理論引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也需要與時俱進,不斷融合和吸收其他學科的有利研究成果。我國的社會科學學科一直致力于研究經濟理論與中國社會的結合與發展,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能夠豐富我國國際經濟法的研究。我國的國際經濟法學者通過借鑒和運用這些最新的理論成果,從中歸納出帶有中國特色的國際經濟法理論體系,并且將國際經濟法的研究成果與中國特色的國際經濟法理論體系相結合,能夠進一步促進中國模式的國際經濟規則的構建。
四、結語
金融學是一個專業,主要培養具有寬厚的現代經濟金融理論基礎、較高的金融專業技能、適應國際競爭并具有創新能力
的高級金融專業人才。要求學生全面系統地掌握專業理論基礎知識,具備以專業為核心,以當代財經類相關知識為輔助
的較為完善的知識體系,具備較強分析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較高的數學和計算機運用水平,熟練掌
握一門外語。金融學類是關于金融方面的大類,包括經濟學、國際經濟與貿易、財政學、金融學、國民經濟管理、貿易
經濟、保險、金融工程、信用管理、網絡經濟學、體育經濟、投資學、環境資源與發展經濟學、房地產經營與估計、統
計學、國際文化貿易、稅務、稅收。金融學類包含金融學。
(來源:文章屋網 )
1、浙江工商大學
主要專業:工商管理專業、行政管理專業、項目管理專業、會計學;
2、浙江財經大學
主要專業:項目管理專業、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工商管理專業、商務英語、國民經濟管理;
3、浙江師范大學
主要專業:漢語言文學專業、學前教育專業、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小學教育、特殊教育、教育藝術學;
4、浙江大學
主要專業:工商企業管理專業、行政管理專業、會計學、漢語言文學專業、英語。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 梧州學院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 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6.09.021
Innovative Exploration of Economic and Trade Application Talents Training Mode of Multiple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 and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s
――Taking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and Trade of Wuzhou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WEI Geku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Wuzhou University, Wuzhou, Guangxi, 543002)
Abstract At present, Local universities are in the critical stage of application transformation.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as the earliest establishment of the professional in Wuzhou University, has achieved good results through the use of the school and enterprise multi embedded cooperation in personnel training.This paper expounds the practical exploration in the aspects of talent training goal orientation,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reform, practical curriculum reform,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 qualified teachers and student activities, in the course of international economy and trade specialty construction of Wuzhou University.
Key words Wuzhou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major; talent cultivation
地方性本科院校向應用技術型大學轉型培養實用型和應用型人才,不僅成為我國各類企業人才需求滿足的重要突破口,也是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目前國內越來越多的部門和企業把創新作為發展的首要任務,應用型人才培養與需要與行業企業和地方經濟產業發展相對接,加強校企合作、銜接產業發展需要成為地方性院校轉型發展的關鍵點。梧州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作為梧州學院較具優勢的國家級特色專業,繼2009年獲教育部批準為第六批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2013年完成建設)后,2014年獲批為廣西優勢特色專業建設點,近年來在人才培養上做了深刻的反思和改革,積累了較好的經驗。在轉型發展的道路上,梧州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在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上更加強調本科人才培育的應用性,基于經貿專業涉及較強的政策性特點,其著力推行校政企多向嵌入式專業人才培養,注重學生體系性的實踐操作能力培養,尤其在“一帶一路”、“珠江―西江經濟帶”建設以及“互聯網+”新背景下,對國貿專業對人才專業知識的培養賦予了新的內涵。在整個本科教育過程中采用“雙螺旋、全過程、多平臺”的多向嵌入培養模式。根據學生不同學習階段的不同特點,配套實施與之相適應的多向嵌入式合作模式。
1 依據稟賦條件,確立協同育人培養目標
區別于職業技術學院人才培養目標,依據學校頂層設計的“實基礎,適口徑,重能力,能創新”人才培養要求,凸顯學校“緊貼業界,校地協同,東融西聯,通江達海”的辦學特色,重點面向“一區一帶”(粵桂合作特別試驗區和珠江――西江經濟帶)以及東南亞地區,輻射兩廣,為了實現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梧州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廣泛聯合企事業和政府等部門,以培養從事涉外經濟管理及操作的外向型和應用型專業人才為目標。
2 積極吸進廣泛社會優質資源
通過校政企互動聯合培養模式,借助梧州學院――梧州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國家級、自治區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學基地、西江經濟帶產業發展研究中心等平臺,與政府、企業建立了“校政企聯盟”,充分依托和發揮其紐帶作用,與政府部門和企業共建高水準的校企聯合實驗室和實訓基地,搭建實踐教學與協同研發相結合的互動平臺;以新模式、新課程和新項目為主要內容聯合開展實踐教學,聯合包括梧州海關、梧州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梧州商會、梧州倉碼有限公司、梧州茂盛產業有限公司、梧州中茶有限公司、梧州桂香苑食品有限公司等單位的行業導師,使各高校學生共享企業之間的優秀教師和優質課程,協同參與實際項目,學生可以根據自己所作的職業規劃與不同業務內容的涉外企業參與真實企業項目可行性分析、運營管理、績效評價等相關實訓實踐,支撐和實現多高校、多企業、多層次為特點的人才培養實踐,加快培養高層次、復合型、實用性、國際化涉外人才。充分利用已建成的國家級、自治區級梧州學院―梧州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校外實踐基地,以將以課堂傳授知識為主的學校教育與進出口實踐有機地融于學生培養過程之中,努力使培養的人才與企業無縫對接。
3采取“模塊定課”的專業課程改革
由于梧州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本科人才培養的目標是培養應用型專業人才,區別與科研型高校人才培養,要求在學生適度掌握經貿理論基礎上,重點在于應用型專業技能培養。依據當前國際貿易熱點以及所在地方經濟發展重點行業,結合專業所在院校具有的教學資源條件,將專業限定選修課分模塊進行設置,主要有劃分為國際物流、跨境電子商務、國際商務培養三個模塊方向。模塊方向下設特色化的多門專業課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對專業方向不同意愿選擇其中一個模塊方向課程進行學習,既為學生提供了差異化的教學服務,同時又可以深化學生專業課學習。考慮到課程模塊設置需要學生對專業發展以及職業規劃有較準確的定位,在入學之初,由開展系列針對性較強專業素質培訓講座及學生活動,圍繞專業培養目標、行業發展動態及市場人才需求等使學生能夠明確培養目標以及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有較為準確的把握,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
為保證專業定位和培養目標要求,構建并優化專業基礎課、專業必修課、專業拓展課為主要內容的模塊化課程體系。在專業基礎課、專業必修課、專業拓展課三大模塊中,嵌入由行業專家參與的實踐性課程,構建多層次的實踐課程體系,使實踐性課程所占學分比例進一步提升,以強化對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以精品課為龍頭,加強重點課程、優秀課程的建設。通過在“國際貿易實務”、“國際貿易實訓”、“國際結算”等專業核心課程開展系列課程改革,加大實訓的課時比例,讓學生“在做中學、在思中學”的教學環境,實現教學的實踐性、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開展“賽課結合”的實踐教學模式嘗試。競賽本身不是目的只是手段,人才培養才是最終目標,為實現這一目標,就需要將學科競賽作為導向和手段來實行課程體系的創新。其一,在保證二本規格的前提下,調整公共必修課的課程設置、學分數量與學分占比。合理安排,統籌兼顧,將部分專業任意選修課調整至一二年級開設,比如將“國際經貿地理”、“中國―東盟知識講座”、“西方經濟發展史”等培養專業基礎知識的課程前移,把與應用型教學關聯度不是很密切的經濟學基礎課程“計量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等課程適當壓縮課時和學分數占比,將原有專業技能課的前置內容以引入項目教學模式作為引導,學科競賽通過項目導式從低年級植入學生的課程學習,讓學生從接觸專業知識的初期就明確項目任務。低年級學生以觀摩、協助的角色與高年級學生圍繞專業學科競賽開展合作增強課程與實踐的一致性和結合性。通過舉辦各種形式的專業競賽,如外貿實務綜合知識大賽、外貿制單技能大賽、外貿英語口語技能大賽、外貿函電書寫大賽等專業知識、技能大賽體系,與課程教學相輔相成,以賽促學,學賽合一,形成“學賽一體”人才培養模式。結合學院具有的資源優勢,實行專業課程板塊式設置,并由校內外指導老師共同帶領學生參加全國專業技能大賽(POCIB)、全國大學生跨境電商大賽(OCALE)使得教學內容與專業競賽有機結合后并能在后續的實際項目、真實企業運作實操中得到一線工作能力鍛煉。改革實行后,學生每年在全國及全區的學科競賽中均取得優異成績,大大提高學習動力和效率。
4 采用“請進來”與“送出去”結合,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培養
應用型轉型要求下,地方性院校每年派出現有教師熟悉和掌握學科競賽平臺的運作模式和機制,將學科競賽的知識體系貫穿于專業教學過程,還要求教師到企業兼職,或利用各種培訓機會,實現雙師型教師的成長和培育。同時利用校外實踐基地平臺的資源優勢,地方涉外部門與企業開展產學研項目合作,在專業教師欠缺的條件下,充分利用寒暑假選派中青年骨干教師到實踐單位兼職,增強專業教師對行業的實踐能力和技術指導能力,同時聘請行業中高技能人才擔任專業課授課及學科競賽指導老師。例如梧州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自2013年開展國家級、自治區級梧州學院―梧州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建設點建設以來,以基地為平臺輻射梧州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相關的涉外企業,開展了多種校政企合作方式,如行業專家走入校園課堂、在實習基地開設學生課堂、學生利用寒暑假進行實習頂崗實踐等,既豐富了課堂授課內容和形式,也大大激發了學生對專業知識的興趣和學習動力。
5 教學規模、學生受益面和社會效益
通過多向嵌入式共同培養專業人才,使得梧州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國際經濟于貿易專業在校學生約500人均得到不同層次的應用型高水平培養,保證培養過程能實現學科競賽、項目驅動下專業人才創新能力的培養目標,實現實踐實訓綜合課程和體系的改革。由此,每年可以培養100名左右具有良好綜合素質的應用型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本科生。學生一次就業率達到94%以上,30%以上學生在梧州市或梧州地區就業,20%以上學生實現創新創業。教學改革的一些經驗在其他高校和同行教師中得到了推廣,且得到了較好的評價。
本論文是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2015JG A350);梧州學院教育教學改革項目(2015Wyjg2015B004)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 李國安,童百利,沈光生.“三位一體”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為例[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2).
[2] 方杰,錢葉舒,優化知識結構.提升就業競爭力[J].出國與就業(就業版),2010(19).
[3] 廣銀芳.《進出口業務綜合實訓》課程項目教學的實踐[J].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3).
關鍵詞:漸進式;雙語教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教學;應用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為培養優秀的國貿人才,我國高校在國際貿易專業課程中運用漸進式雙語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和外語表達能力,讓學生能夠將國貿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本身具備國際性和專業性,其專有名詞非常多。教師教學要想培養學生的外貿業務能力,就要讓學生掌握這些專業性詞匯,進而培養學生更深層次的外貿專業知識。
一、漸進式雙語教學
雙語教學就是用外語進行其他學科的教學,該教學模式可以將學科教學和外語教學相融相合,從某種層面上來說提升了外語教學的實踐效果。而漸進式的雙語教學則是指系統規劃雙語教學的課程體系,比如,怎樣設置課程、選擇什么教材以及課上外語使用比例等,同時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如外語水平、專業知識、學習方法等,逐漸增加外語在國際經濟與貿易中的使用比重,從而提升學生的外語實踐效果,達到專業學習目標。實際過程大體上是教師通過滲透和整理,思考教學模式,根據各個專業的特征和專業課程系統,把各個學科綜合成一個載體,為學生提供一個語言教學環境。學生通過思考,用外語解答問題,并且從中獲取相應的科目知識。
二、漸進式雙語教學方式
第一種,外語教學,中文考試。外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使用外語教科書和外語輔材料類型,并運用外語書寫板面及總結課堂教學知識,比如,講解外語中的名詞和定義,適當運用外語課件,但是作業和考試等都使用中文。第二種,外語教材,中文教學。教師使用外語教科書,運用外語教學課件,而課上運用中文講解教材內容。第三種,外語教學,師生外語互動。教師采用外語教科書,用外語進行講解,要求學生也運用外語進行互動,并且作業和考試等都使用外語,但是這種教學方式需要學生具備較豐富的專業知識。這幾種教學方式都是漸進式雙語教學方式,具備合理性和科學性。
三、在國貿專業課程中運用u進式雙語教學
1.國貿專業漸進式雙語教學的目標
目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中雙語教學模式成了一種普遍且效果顯著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不僅強化了國際貿易的專業性知識,還學習到國際貿易的相關專業外語。漸進式雙語教學要求學生做到全程使用外語溝通,提升自己的外語實際應用能力。
2.國貿專業漸進式雙語教學
教師經過教學分析,確立雙語教學的目標,設置漸進式雙語教學課程。國際貿易課程的專業性知識包括國貿理論、國貿市場、國貿結算以及金融等基礎知識,這可以為學生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因此,教師在教學國際貿易專業課程中,可以運用漸進式雙語教學模式,就是在學生剛入學時使用母語,隨著課程的深入教師逐漸使用外語進行教學;對于其他學科可以依然采用中文進行教學,或使用外語教科書但用中文進行講解。比如,單證教學、貿易實務教學、函電以及商務外語教學等,都使用外語教科書。學生只有具備相應的外語知識,才能在實際工作當中靈活運用,無論是日常交流還是書面溝通,都應達到國際標準。因此,教師要采用雙語教學模式,使用外語教科書,在課堂中用外語和中文進行教學;教師也可以在學生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后,采用全外語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用外語思考并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語言環境。
四、結束語
由于我國經濟發展速度逐漸加快,需要培養具備國際性專業知識水平的優秀人才,因而,采用漸進式雙語教學模式,有利于國家盡快走向國際化。但是國貿專業課程運用漸進式外語教學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學工作,需要教師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和外語水平,逐漸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實際狀況,培養學生的外語思維習慣,進而推動國貿專業課程漸進式雙語教學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謝光華.論漸進式雙語教學在國際貿易專業課程教學中的運用[J].山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3):122-124.
摘要:通過對當前高職院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現狀分析,探討出營銷經濟專業的培養方向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能夠從事國內外企業外貿綜合業務工作,具有創新思維和創業能力的應用型、技能型高等職業技術人才。
關鍵詞:高職教育;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
一、高職教育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特點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是培養面向各級工商企業,培養在生產、服務第一線能從事國際結算、國際貿易、單證、報關、報檢等業務工作,能夠勝任企業的經營管理,同時能夠具有高素質復合型技能人才。培養的就業方向包括了政府對外貿易經濟管理部門從事外貿管理工作,外貿企業從事對外貿易業務及國際市場的營銷工作,國家機關、國民經濟綜合部門、商業部門、涉外企業、合資企業、大型工商貿易公司或企業從事貿易經濟、市場營銷、經營管理工作,各大高等院校、科研單位從事教學及科研工作等。同時能夠掌握專業基礎知識,如管理學原理、基礎會計、統計學等;具有一定的專業技能知識,如國際貿易理論、國際貿易實務、國際金融等;熟悉各類涉外經濟知識等,能從事涉外經濟工作。該專業的實踐教學環節由課程實訓、綜合實操組成,課程實訓目的是檢驗所學到的技能點,能夠在今后的現場工作環境下,進行獨立操作,并能熟練掌握本專業的理論知識;綜合實操是通過到實習實訓基地實地工作實習,其實訓目的是通過實訓操作進一步鞏固理論知識,實景重現工作場景。
二、社會需求調查
當前,我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是在全新的經濟發展態勢下我國所推行的重要舉措,是我國充分發揮地緣政治優勢,整合多個國際合作組織,推進沿線國家的多邊貿易合作的重要國家政策,對于國內外的經濟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可以預見,對于當下以及未來將對我國的經貿發展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對外經貿人才將產生極大的缺口。同時,根據國家人事部及各類專業協會等權威機構的統計數據,在近十年內我國將急需的十幾類人才中,經貿人才的缺口是最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多種類型的經濟實體不斷涌現,國稅和地稅的分征等因素,對經貿人才的需求幅度增加較大,尤其是熟知業務和國際事務的會計師將成為熱門人才。因此,對于大多數的學生來說,選擇一個熱門專業、優勢專業,對于今后就業具有很強的前瞻性。2018年互聯網統計數據顯示,目前需求量最大的專業排名中,金融專業排名第二,位列未來畢業后就業前景最好的第二位。同時,各企事業單位除了重視學歷外,更加看重的技能水平和工作經驗。許多單位在招聘人才時,更傾向于富有一定工作經驗的經貿人才,這除了具有扎實的專業功底外,還要有較強的溝通能力、營銷能力以及商務談判能力等,能夠協調處理好各方面關系。
三、革新培養模式與教學形式
(一)培養模式:
當今教育界對高職高專教學模式和教學形式的研討日趨激烈,對于經貿人才的培養模式已經從傳統型人才培養模式逐步向以職業能力為本位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過渡,從而構建出了新型人才培養模式。而國際經濟與貿易是屬于經濟學門類中經濟與貿易專業類的一個專業,肩負著研究國際貿易發生的原因、國際貿易政策、國際貿易實務、跨國投資以及國際貿易與經濟發展關系的一門學科,其新型的培養模式和教學形式將直接決定著這一專業的發展走向。我校探索研究了“藍星職業人成長工程”,藍星職業人成長工程是學校為適應全球經濟發展趨勢,在尊重職業教育和學生成長規律的前提下,本著“立德為先、強能為本、突出特色、和諧發展”的理念,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于學生培養的全過程,而形成的特色育人品牌項目。該項目明晰了每一位學生,從一入校門開始,就要開啟他們的“藍星職業人成長工程”。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通過65個專題項目、上百個實踐內容的培養、分層、分類為學生搭建育人平臺,最終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工匠精神,使學生成為企事業需要的合格人才。
(二)提升教學質量、革新實踐教學模式
為切實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我們學校在教學形式上立足當前國際國內經濟發展實際而不斷創新實訓思路,探索出“二三四”實踐教學模式。幾年來,通過“階段輪崗”、“校企內訓”、“季節性頂崗”等實習方式,使學生的技能訓練與實際操作實現了零距離對接,深化了理論教學,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運用“二三四”實踐教學模式:“二”為引項目入校、引企業入校;“三”為教室與模擬工作場所一體、教學與頂崗實習一體、作業與產品一體;“四”為校企共建、校企共管、校企共用、校企共贏。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經常與同行同專業領軍學校進行交流研討,提升教師的教學理論和專業素養,同時與企事業單位密切合作,校企融合、工學結合,共同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共同確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同實踐教學基本設定、共同實施實踐教學管理、共同實施素質技能考核,從而全方位、立體全面的保證教育教學的培養質量。綜上所述,通過對當前高職院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現狀分析,探討出營銷經濟專業的培養方向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能在內、外貿企事業單位從事外貿跟單、單證制作、報關報檢、外貿業務等工作,具有創新思維和創業能力的應用型、技能型高等職業技術人才。
1.獨立院校要堅持面向市場原則,構建人才培養體系
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就業市場對經濟管理類應用型技術人才的需求主要表現為對學生專業素養、專業思維、專業能力的高層次要求以及對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要求。然而,獨立院校傳統的經濟管理類人才培養方式卻側重于基本經濟管理理論知識的講授,對學生基于專業基礎知識上的創新思維、創業能力以及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和教育不足。因此,筆者認為,在當前嚴峻的就業市場環境下,獨立院校的經濟管理類應用技術人才培養應該嚴格堅持面向市場原則,構建人才培養體系,建立人才培養方案。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一是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要滿足市場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同時要滿足行業和職業對經濟管理類人才基本規格要求的條件;二是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要以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為主線設置相應的課程體系,為學生就業和創業能力的培養提供支撐;三是要立足于學生的就業需要,從專業素養、專業思維以及專業技能等多方面建構專業知識層層遞進培養體系;四是有條件的獨立院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區位優勢開展深度校企合作,拓寬人才培養渠道。
2.加大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教師是教育教學的關鍵因素,是達成教學目標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在獨立院校的經濟管理類應用技術人才培養中,教師是一個不容忽視的至關重要的因素。獨立院校的經濟管理類應用型人才必須兼具理論知識和專業實踐能力,才能在市場競爭中占據優勢。而要將學生培養成理論知識和專業實踐能力兼具的應用技術人才,就必須有一支既擅長專業知識理論研究,同時又擅長動手實踐的經驗豐富的雙師型教師隊伍。例如,在德國的應用技術型高校中,所有高校對教師的實踐能力就有較高的要求,教師必須具有五年以上開發和研究的實踐經歷。反觀當前我國獨立院校的經濟管理類專業教師,絕大多數缺乏從事經濟管理行業的實際經驗,多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精力主要放在了專業知識的深度研究上,與所教授的專業崗位脫軌,成為學生成長為高素質經濟管理用技術人才的主要障礙。因此,我們認為,獨立院校在面向市場培養經濟管理類應用技術人才的過程中,要將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基礎,從資金投入、人才引進、教師進修培訓等角度著手,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推動教師隊伍由教學單一型向雙能型轉變,為經濟管理類應用技術人才培養奠定基礎。
3.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隨著社會經濟機構的升級和調整以及社會職業變換頻率的不斷加快,就業市場需要學生具備從事各種職業的基本素質,即綜合素質。而學生這種素質很大程度上要依靠高校教育來培養。因此,獨立院校在經濟管理類應用技術人才培養中,尤其要注意培養學生這種適應市場就業需求的綜合素質。此外,獨立院校在經濟管理類應用技術人才的培養中還應該將學歷教育和職業資格教育結合起來,將學生培養成具有雙證或多證的復合型人才,以增強學生的職場競爭力和提高其綜合素質。
面向市場開展人才培養已經是當前高校經濟管理類應用技術人才培養的基本趨勢,獨立院校在經濟管理類人才培養過程中,應堅持面向市場原則,按照市場需求的標準,構建應用技術人才培養體系,提高獨立院校人才培養質量,優化人才培養目標,確保將學生培養成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兼具的新型經濟管理人才,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經濟管理類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陳啟虎,李書彥.寧波大紅鷹學院經濟管理類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研究――以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為例[J].寧波大紅鷹學院學報,2010(2):25-28.
[2]李 雪.經管類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2013.
“十一五”期間,中國高等教育迎來了新的機遇和發展階段,提高教學質量和培育特色成為高校的共識。對于中國較早開辦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要辦出特色確實面臨著較多的困難,如何發揮特長,確立競爭優勢,以差異化競爭策略重塑專業特色,從而贏得生存與發展空間形成特色,是擺在所有高校面前的重要課題。
由于各高校對專業特色的含義理解不清,指導思想不明確現象比較普遍,導致各高校在專業特色的建設過程中重宣傳、輕建設,或者只是簡單模仿名校,并不清楚到底什么是專業特色,到目前為止,只能在教育部2004年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方案》當中找到辦學特色的解釋:“在長期辦學過程中積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優于其他學校的獨特優質風貌。特色應當對優化人才培養過程,提高教學質量作用大,效果顯著。特色有一定的穩定性并應在社會上有一定影響、得到公認。”該方案認為特色可體現在不同方面:治學方略、辦學觀念、辦學思路;科學先進的教學管理制度、運行機制;教育模式、人才特點;課程體系、教學方法以及解決教改中的重點問題等方面。對辦學特色的解釋涵蓋了專業特色、人才培養特色以及各學校的特色定位,但是作為專業特色來說,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長期積淀出來的特有的東西;二是要對提高教學質量發揮重要作用;三是特色要有一定穩定性,并被社會認可。
有關特色專業建設的研究,國內學者謝朝陽等(2009)、馬晶(2008)等結合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教育現狀,主要從教學理念、教學計劃、教學管理、實踐教學等方面提出了特色專業建設的思路,在目前的研究中把專業特色等同于人才培養特色,把特色定位與特色本身相混淆,很少有基于區域經濟優勢對本校的特色專業進行規劃建設,本文擬以河南工業大學為例,結合河南省新型工業化和糧食核心區建設研究國際經濟與貿易特色專業建設問題,在此基礎上,著手培育師資隊伍、教學方法、專業課程與教學實踐特色。
一、依托區域優勢培育專業特色
1.打造食品工業強省的戰略機遇。河南省基于全國糧食主產區和糧食核心區建設的戰略要求,力求實現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的轉變,從普通農產品到優質農產品生產,從初級農產品到深加工增值,從“賣原料”到“賣產品”,河南省農業產業演繹著深刻的嬗變,向農業強省進一步邁進。2012年河南省食品工業經濟總量居全省工業行業首位,居全國食品工業第二位,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全國第一糧食轉化加工大省、全國第一肉制品加工大省。河南食品加工業的迅速崛起,是河南由農業大省邁向農業強省的一個標志性變化,這種源自農業的經濟增長,為向經濟強省跨越,實現“中原崛起”提供了不竭的動力。河南省在2009年在《河南省食品工業調整振興規劃》明確將食品工業列為省戰略支撐產業加以支持。規劃明確指出,以河南省糧食核心產區建設為契機,極力推進食品工業與國民經濟發展相結合,今后十年依然要把食品工業作為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實現中原崛起的重要戰略支撐產業,把河南建設成為全國領先、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食品工業強省,實現從“中國糧倉”到“國人廚房”和“世界餐桌”的跨越。
2.建設鄭州中原國際物流園區。河南作為全國交通樞紐,一直努力打造全國乃至國際物流園區,《鄭州現代物流中心發展規劃綱要(2006—2010年)》,指出,要以圃田為中心,在鄭汴路、金水東路(鄭汴快速通道)、京珠高速公路兩側區域,并逐步向開封方向展開,規劃建設集市域、區域和國際物流于一體,具有多式聯運、集裝箱中轉、貨運、保稅倉儲、分撥配送、流通加工、物品展示、信息服務等功能的中原國際物流園區,成為鄭州中心物流樞紐主要的功能載體、中西部地區優勢突出的國際貿易窗口和全國重要的商品集散加工地。
河南作為全國第一農業大省、第一糧食生產大省和重要的經濟大省、新興工業大省,在全國的戰略地位舉足輕重。因此,河南省必須以發展新型工業化為契機,抓住國家糧食戰略工程——糧食核心產區建設的機遇,以及河南省開放帶動戰略對人才的需求,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進行特色專業建設時必須考慮我省新時期發展對人才的要求,提供河南省實現新跨躍、新崛起的“動力源”。 因此,以河南省新型工業化和糧食核心區建設為背景的國際經濟與貿易特色專業建設問題的研究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專業特色培育的實踐
河南工業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經過長期的積淀,專業凸顯了河南工業大學在國際物流和糧食產業研究領域的學科優勢,我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培養的學生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河南省對國際物流和國際農產品貿易方面的人才需求。但是在新的歷史機遇下,基于以上河南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分析,我們認為河南省新型工業道路、糧食核心區建設、以鄭州為中心的物流樞紐中心建設,進一步加大了對國際物流和國際農產品貿易人才的需求,但現有的專業培養模式不能滿足河南經濟發展的實踐要求。
因此,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必須緊扣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突出河南省貿易的區域性貿易特點,加大與相關行業協會、用人單位的溝通力度,廣泛征求相關業務部門意見,集思廣益,以河南省經濟建設與發展為導向,推動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特色建設,以培養具有較系統的國際經濟與貿易理論及實務知識,具備國際商務溝通能力、國際物流管理、國際市場分析能力、國際貿易運作能力、從事國際農產品貿易的高素質應用型專門人才,服務于河南區域經濟建設。特色專業課題組通過問卷調查、用人單位訪談等途徑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規格定位進行調研,進而對該專業特色培育開展規劃等工作,圍繞該專業特色培育的需要,我們主要在師資隊伍、教學方法、專業課程與教學實踐等方面進行特色培育,并將教改成果體現在最新版的專業培養方案中,期待落實到教學實踐并接受實踐的檢驗、評價,不斷完善,直至最后得到社會公認并產生一定影響。
1.師資隊伍:企業家進課堂。河南省獨特的區域優勢造就了一大批國際物流、糧食期貨貿易以及國際農產品貿易方面的專家和企業家,企業家在多年的創業與經營中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引入企業家進課堂,不僅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課本上無法學到或體會的知識,而且一定程度上改變“實踐型”教師缺乏的現狀。具體做法是,由專業教師牽頭規劃,開設專業選修課,邀請企業家通過專題講座方式給學生講學。經過多年的實踐,本專業不僅已邀請多位外向型企業的知名企業家和高層管理人員進入課堂講學,而且還與他們建立了較為穩定的合作關系。
2.教學方法:案例教學。將案例教學法引進課堂是許多院校的經濟管理類專業常用的教學方法。案例如何體現“典型性、時代性、貼近性、借鑒性”卻是一件不容易做到的事情,尤其是貼近性往往是一些國內外經典案例所不具備的。而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將河南省企業的對外貿易、境外投資和國際物流等典型案例引進課堂,不僅增加貼近性,而且更具有借鑒性。通過實地調研、高層訪談或當地商業媒體等多種渠道挖掘河南企業國際化經營案例,并按不同課程匯編成分冊,現已有“實用國際貿易實務案例”、“國際物流教學案例”、“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案例”等,將案例實實在在地融入理論教學,很好地為理論教學服務。
3.專業課程:地方課程。專業課程是專業教學的核心內容,也是培養學生專業素質的特質課程。為適應新型工業化、國家糧食戰略工程——河南糧食生產核心產區建設和鄭州市物流樞紐中心的建設,按照我校在國際物流和糧食產業的學科優勢,進一步強化專業特色,課題組通過長期的準備與就地取材,已經先后開設《糧食期貨貿易》、《國際農產品貿易》、《糧食經濟》、《國際物流》、《國際采購》等課程。具體實施過程是,本專業教師(課程負責人)負責組織策劃,專業教師與校外專家、企業家共同對中小企業創業及經營活動進行深度挖掘,形成課程教學體系,組織自編講義,通過專題講座的方式向學生講授,拓展了學生的專業知識。
4.實踐教學:仿真實訓。利用外貿實習平臺、外貿單證實習平臺、電子商務模擬實驗平臺、國際物流運行平臺,通過整合各類軟件,形成高度模擬的國際貿易實務、海關實務、國際結算、國際物流、電子商務相關課程的實驗環境。
5.實踐基地:對接+滾動式。作為專業教學的重要部分,實踐教學日益受到各方重視。實踐基地更是夯實實踐環節的基礎。以專業人才培養為依托,該專業與相關外向型企業實行對接,建立長期穩定的實踐基地,隨著畢業生人數的增長,不斷創建新的實習基地從而保持其數量的滾動增長,我們稱之為“對接+滾動式”實踐基地。這樣,學校與企業為學生共同構建了穩定的合作基地。通過多年的運作,該專業已與本地20多家有影響力的企業建立了該種類型的實習基地,從而保證專業實習“有組織、有保障、有內容、有收獲”。
銅陵職業技術學院是以高等職業教育為主,集高職教育、成人教育等一體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專科學校。學院設有管理系、醫學系、信息工程系、機電工程系等四個系,開設護理、計算機應用技術、機電一體化技術、數控技術等34個專業。具體專業如下:
交通運輸:報關與國際貨運
土建:工程造價,建筑經濟管理,房地產經營與估價
制造:數控技術,模具設計與制造,機電一體化技術,電氣自動化技術,機電設備維修與管理,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
電子信息:計算機應用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軟件技術,動漫設計與制作,應用電子技術,數字媒體技術
財經:會計,國際經濟與貿易,市場營銷,醫藥營銷,電子商務,連鎖經營管理,物流管理
醫藥衛生:護理,藥學,醫學檢驗技術,醫學影像技術,康復治療技術
旅游:旅游管理,酒店管理
文化教育:文秘
藝術設計傳媒:電腦藝術設計,裝潢藝術設計,旅游工藝品設計與制作,廣告與會展
(來源:文章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