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1 09:32:4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中國皮影戲閱讀答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文/董強 周愷
①蘇州宋錦與四川蜀錦、南京云錦、廣西壯錦,并稱中國“四大名錦”。蘇州宋錦以質地堅柔、古樸渾厚、莊重大方著稱于世。
②紋樣是宋錦的一大特色。一旦織物組織規格確立后,紋樣就成為展現織物品種風格的重要手段。宋錦的紋樣與漢代經錦、唐代緯錦的紋樣有著一脈相承之處,主要有以下諸類:一是寫生式的花卉紋樣,諸如、梅花、蓮花、百合花、海棠花以及由唐代卷草紋發展而來的纏枝花卉紋;二是祥禽瑞獸紋樣,諸如蝙蝠、云鶴、燕、鴛鴦、龍、鳳等;三是壽喜祝辭、吉祥云紋,諸如方勝、古錢、珊瑚枝、如意、百結、蓮花、雙魚等。宋錦紋樣的布局自成一體,即布局嚴謹、造型秀麗、花形小巧、內涵飽滿。
③宋錦的圖案靈活多姿、題材廣泛、造型流暢,多呈現幾何式的圖案,結構甚為嚴謹。一是以方形、八角形、井字形為骨骼的幾何圖形,襯以龍、鳳、鳥等圖案為主花,給人以韻律美,聞名遐邇的有海棠如意、福壽全寶、金錢如意、八角織錦、春燕紋菊等圖案;二是以卷草紋為底紋,襯以幾何紋樣鋪地,其上嵌綴活潑生動的散點花,整幅圖案給人以層次感,極富詩情畫意,馳名的有環藤蓮花、藤鳳菊枝、龜背龍紋、菱角小龍等圖案。明代以后,宋錦的圖案有所改觀,在沿襲以往格調的同時,多采用串枝花,善于將寫生手法與裝飾效果合為一體。
④除紋樣與圖案外,色彩也是織錦的一大特色。宋錦在織錦色彩的裝飾方面,通過運用色相的強烈對比,使得錦面充滿生動、鮮艷、富麗的藝術效果。經過專家的細致考證,宋錦與其他織錦緞在色澤方面有著明顯的不同,宋錦用色的明度均比織錦緞低。事實上,宋錦的常用色幾乎都可以用于織錦緞。反之,織錦緞中明度高的鮮艷色在宋錦中絕不采用。由此觀之,宋錦的配色特點重在強調明度和純度的對比,而非簡單的色相對比。
⑤編織宋錦是一項繁雜的技術工作。據史料記載,從繅絲染色到織成產品,宋錦的生產制作前后要經過20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蘇州的織工都嚴格按照特定的操作標準執行,是中國傳統工藝與吳文化交相輝映的成果。蘇州瑞光塔出土的黃地孔雀寶相花錦以及蘇州云巖寺塔出土的黃地朵云瑞花錦,儼然成為蘇州宋錦制作工藝的典范。
⑥進入新時代,宋錦與其他傳統技藝一樣,面臨著技藝失傳、無人繼承的現狀。如今,通過對宋錦的挖掘研究與保護,千年宋錦開始煥發出新的光彩,工藝有所改良,圖案類型多種多樣,主要涉及有動物、植物、自然景色、建筑器物、文字等。
⑦現代織錦藝人將這些紛紜繁多的圖案有條不紊地組合起來,并加以提煉升華,充分地運用均齊、平衡、重復、漸變、律動等美的法則,形成了千姿百態的宋錦圖案,成為東方圖案的藝術典范。
(選自《百科知識》2012年第20期,有刪改)
1.要點概括。文章從哪些方面介紹宋錦的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題思路】找出各文段的中心句,如“紋樣是宋錦的一大特色”“宋錦的圖案靈活多姿、題材廣泛、造型流暢,多呈現幾何式的圖案,結構甚為嚴謹”“除紋樣與圖案外,色彩也是織錦的一大特色”,然后對這些句子進行合并歸納,用簡潔的語言表述出來即可。
2.文本理解。試比較第④段中宋錦與其他織錦緞在色澤方面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題思路】答題時,分別找出題干段落中描寫宋錦色澤和其他織錦緞色澤的句子,加以比較并提煉歸納即可。
3.詞語品味。“事實上,宋錦的常用色幾乎都可以用于織錦緞”一句中,“幾乎”一詞能不能刪掉?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學生對說明文語言的品味、理解能力。解答時,首先要表明“不能刪去”的態度,然后講述理由即可。
4.拓展延伸。“宋錦與其他傳統技藝一樣,面臨著技藝失傳、無人繼承的現狀”,這種現狀令人擔憂,請你為傳統技藝的重新崛起提一條建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題思路】本題要求提建議,解答時應扣住興趣培養、技藝保護傳承等方面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
5.技法賞析。本文綜合運用了多種說明方法。試分析第③段在介紹宋錦的圖案時主要運用的說明方法及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題思路】答題時先想一想常見的說明方法的種類及其作用,然后結合題干段落中“一是”“二是”“如”之類的詞語,便可知運用的說明方法種類,再結合句子判斷其作用即可。
懷念皮影戲
文/朱成玉
皮影戲在家鄉又稱“燈影戲”,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動影畫藝術,專家認為皮影戲是現代“電影始祖”。
家鄉人無論嫁娶宴客還是添丁祝壽,都少不了搭臺唱戲。夜幕降臨,皮影戲班子一行人馬就帶著簡單的行李到公社的場房里準備晚上的演出了。我們小孩子跟在戲班子后面像一窩蜂似的,東跑西竄,吵著鬧著,那種高興勁比過年還興奮。
皮影戲班不大,六七個人就可以組成一個班子。演員中男的多,女的只要一兩個,班主都是當地有名的老藝人。演戲的行頭和道具很簡單,最多兩只小箱子就可全部盛下。箱子里自然包括表演時用的板胡、二胡、鑼鼓等樂器,兩根木棍撐起一張白紗布,就是演戲時的屏幕,一盞25瓦的昏黃燈泡,一張桌子、幾條凳子,這樣皮影戲的舞臺就搭好了。俗話說“銀燈映照千員將,一箱容下百萬兵”,就是皮影戲最真的寫照。
白發蒼蒼的老爺子、老太太早已提著小板凳占據了戲場中間的最佳位置,相互間談論著即將開演的戲名、演員的唱功,也有乘此機會拉家常者、神吹海侃者,談到高興之處,他們開懷大笑,卻滿嘴看不到一顆牙齒,那種情景仍記憶猶新。我們小孩或追逐嬉戲,或好奇地趴在臺前看演員的一舉一動。這個時候,滿屋子人聲鼎沸,笑聲、打鬧聲此起彼伏。
皮影演唱的戲曲都是鄉親們耳熟能詳的老戲――《楊門女將》《三娘教子》《周仁回府》……小小皮影在老師傅的嫻熟操縱下使得武打場面緊鑼密鼓,伴隨著合拍的樂音,影人槍來劍往,上下翻騰,熱鬧非凡;文場的音樂與唱腔卻又是音韻繚繞,優美動聽,或激昂,或纏綿,有喜有悲,聲情并茂,動人心弦。
記憶里最難忘的是《拾黃金》那場戲,只要那位詼諧幽默的“懶漢”一出場,伴奏便歡快起來,連板胡都拉出輕柔跳躍的曲調。“懶漢”拾到一塊包得嚴嚴實實的包裹,以為是黃金,結果一層又一層地拆開,才發現是一塊石頭,惹得全場人捧腹大笑,特別是我們小孩子異常活潑,笑聲蕩漾在整個戲場。幽默中不失深刻內涵,這就是皮影戲的真諦所在。皮影戲給我們帶來了許多歡樂,陪伴人們走過那些生活貧瘠的年代。
有次,看武斗的一場戲,演到最精彩處,我忍不住和幾個伙伴擠到前面想看個究竟,想知道這么熱鬧的場面是怎么表演出來的。跑到后臺,讓我詫異的是那么多人的打斗戲竟然是兩位六十多歲的老人表演著,只見他們一人控制著三四個影人的動作,還要密切配合場上的配樂,兼顧旁白、唱腔,累得師傅們滿臉汗水。多年后,每每想起這一幕,我不由感嘆皮影藝人絕妙高超的功夫,敬畏起他們不辭辛勞的精神。
皮影戲教會了我許多做人的道理,正應了爺爺說的一句話:“看戲哩比世理。”戲中有除惡揚善的鐘馗,也有劈山救母的沉香,還有正直公平的包拯,他們都是孩子們學習的榜樣。是那些“一口敘說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的皮影人,把他們深深地嵌入了我幼小的心田。
社會發展很快,皮影戲早已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如今,當我們茶余飯后打開電視,看著色彩艷麗、形象逼真的電視節目,或是輕點鼠標下載自己喜歡的電影時,我總感覺這些先進的娛樂方式和當年的皮影戲相比,好像少了點什么。
皮影戲雖然看似拙樸,但拙中寓巧,蘊含著家鄉勞動人民豐富的想象力和奇巧的藝術創造力。當年皮影的制作者和表演藝人都已年逾古稀或相繼辭世,這門精湛的技藝眼看著就要失傳。令人欣慰的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正全面開展,我們期待著皮影戲美好的未來!
(選自《新湘在線》2012年8期)
1.信息篩選。閱讀文章,說說什么是皮影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句子賞析。自選角度,品析下面的句子。
我們小孩子跟在戲班子后面像一窩蜂似的,東跑西竄,吵著鬧著,那種高興勁比過年還興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情感體驗。皮影戲給我們帶來了許多歡樂的同時,又教給了我們哪些做人的道理?試結合文章簡要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內容探究。“我總感覺這些先進的娛樂方式和當年的皮影戲相比,好像少了點什么。”請你說說作者為什么會有這種感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技法賞析。作者選材頗具匠心,試分析作者具體描寫《拾黃金》那場戲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版參考答案見下期)
第38期參考答案
一版
《白天打掃,夜里祈禱》
1.“白天打掃”指祖母喜愛干凈,一生勤于打掃;也指祖母在坎坷的命運面前不屈服,依然井井有條地生活著。“夜里祈禱”指“我”為逝去的祖母禱告以寄托哀思;也指“我”借懷念祖母來回憶和品味生活的美好和溫暖。
2.(1)指生活的希望與美好的寄托。(2)指消解和彌合命運帶給她的苦痛和傷害。
3.要點:①堅韌頑強,不向命運低頭;②樂觀;③勤勞。
《清溪河畔春意濃》
1.從暖暖的陽光、澄澈如鏡的綠水、一排排密匝匝的翠竹林、撲棱棱躍入溪流中的灰色鴨子身上都可看出清溪河畔濃濃的春意。
2.“異曲同工之妙”指都是通過小動物傳遞出春的暖意和生機。
3.(1)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溪岸的翠竹倒映水中的美麗圖景,翠竹的綿長、溪水的澄澈幽靜,綠色青翠欲滴,富有動態的美感,表達了作者的欣賞陶醉之情。 (2)①特點:細微、輕柔。②反襯(襯托)出清溪河的靜謐和幽美(以動襯靜),渲染出靜謐祥和的氛圍,烘托出作者的欣賞陶醉之情。
4.①地形十分神奇:奇妙的清溪河曲與兩岸地形構成了一幅天然的太極圖景;②蘊含陰陽玄機,陰陽平衡是生命活力的根本;③令人遐想聯翩:讓人探望人生,尋找精神的家園,思索進與退、得與失的人生哲學。
四版
《DNA防偽,品牌福音》
1.DNA防偽技術
2.全球范圍內普遍存在的仿冒現象令各大品牌制造商大傷腦筋,DNA防偽能有效制止造假,為品牌制造商們帶來了福音。
3.(1)運用了作詮釋的說明方法,對DNA防偽原理作簡要說明。(2)運用了分類別的說明方法,介紹了DNA防偽有兩個類別。
4.DNA防偽技術的優勢具有唯一性,保密性極高;技術安全可靠,應用領域廣泛。
5.示例:不可以刪去。如果刪去“幾乎”,則說明DNA防偽可以用于各領域的防偽,這與事實相違背。“幾乎”一詞說明了DNA防偽應用范圍廣,但并非適用于所有領域,這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和嚴謹性。
關鍵詞:情感;“戲中戲”;敘事體系;造性
當我們看慣了作為舶來品的話劇,以一種大氣磅礴的氣勢在各大劇院上演之后,當我們看膩了所謂悲劇、喜劇、多么宏大著名的卻不在現實生活之內的改編話劇之后,也許我們會對傳統的話劇演出形式略有審美疲勞。而隨著物質文明的不斷提高,社會壓力的逐漸增大,相信觀眾也會在精神文化方面去要求文化作品能夠反映自己的生活,表達自己的呼聲。那么,如何對話劇進一步發展,把大家看膩了的“高大上”話劇拽到地面上,與觀眾同呼吸,就成為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或許鄒靜之的《我愛桃花》這個小劇場話劇給了我們一個參考。
桃花,這個意象從古至今在詩文中并不少見,畢竟桃花形色嬌艷,許多文人墨客都喜其形,愛其色,陶醉在花開的浪漫中,心醉于花落的傷感中――古詩中既有“竹外桃花三兩枝①”的勃勃春意,也有“桃花亂落如紅雨②”的款款悲情。然而,我們經常忽視的一點是,桃花還是情望的象征。古人認為桃花盛開的季節是男女結合的婚戀季節,桃花具備了原始的基因,所以在古人看來桃花的開放與男女的爆發是密切相關的,因而桃花帶有兩性結合的色彩,遂與艷遇、美色結下了不解之緣。鄒靜之筆下的桃花,便是選取了桃花的這一層易被忽略的意象,并與古代與現代、傳統與現實都讓人心跳的情感問題――出軌相結合,使《我愛桃花》這部話劇的主題意蘊從劇名上就呼之欲出,同時,也使觀眾對于這部話劇的探求欲望進一步增加。下面,我就結合話劇內容來對《我愛桃花》所表現出的探索精神作逐一解讀。
首先,這部劇所表達的主題是對當代人的現實生活及情感的探索。
《我愛桃花》這部話劇的元核心在于“出軌”,這本身就是一個讓人避之不及的話題。在現實生活中,也許很多人都會遇到,但很少有人會主動說出來,因為人們深知“出軌”在當今社會是一種挑戰道德底線的行為和象征。而為何人們本知如此,卻依然會選擇出軌呢?究其根本,是本我、自我與超我三者的平衡制約狀態被打破所導致的。弗洛伊德的本我原則中強調說“我們整個心理活動似乎都是在下決心去追求快樂而避免痛苦,而且自動地受唯樂原則的調節”,因為“本我”本身就是由潛意識中的本能、沖動和欲望構成的,是人格的生物面,遵循“快樂原則”,不理會社會道德、外在的行為規范,不顧一切的追求個體的滿足和③。所以不能否認的是,我們所處環境的經濟高速發展帶來的除了社會生活的豐盈飽滿,也帶來了物欲橫流,價值亂判,而在此影響下人們對于婚姻的煩惱,對于自我體驗的重新訴求又卷土重來,不少人渴望“重新洗牌”,在這樣的背景和訴求下,“出軌”產生了。如此,面對欲望、愛情、婚姻,這三者到底該如何調劑?欲望一定會產生愛情,愛情也許會走向婚姻,但是婚姻卻不一定是愛情。這三者的關系正是都市人面臨的頭疼的關系,因為現代人的婚姻在一定程度上也和古人的婚姻一樣被一些外在的、不可忽視的力量所捆綁和裹挾。不同的是,古人是媒妁之命,而現代人則是各種的社會關系和物質利益,所以,這些人根本無法得到愛情與婚姻的完美結合。正由于他們都被捆綁束縛,所以才會像馮燕、張妻一樣陷入糾結――殺、不殺。選擇誰?妻子?情人?留下誰?婚姻?愛情?痛苦的抉擇,實際上是鄒靜之在不停地問觀眾:你選誰?或許這個社會的情感歸屬問題,普遍的、潛在的情感,只有在鄒靜之的小劇場話劇里也許才能找到一點答案。
在劇中,張妻說“你一直想以一種殺戮的方式,把我從你心里除掉!”馮燕說:“你編的謊言把天下的桃花都給殺滅了。”薩特曾說“他人即地獄”,而馮燕與張妻二人就互為彼此的地獄,一方面他們二人活在自己的欲望中,通過對彼此的愛與恨來證實他們存在的真實性;另一方面他們離不開彼此,因為人往往只能通過他人的評價來認識自己。對于他們來說,可以選擇沖破地獄或者安于地獄,沖破地獄就是選擇“殺戮”,安于地獄就是選擇“回歸”,我想或許這就是導演給我們的答案之一,至于選擇權則把握在我們每個人的手上。三位演員在舞臺上為我們展示了這一值得反思的愛情婚姻關系,而這種平民化的主題,深刻的社會意義似乎更適合于小劇場的白領、大學生群體來思考和討論。總體來看,《我愛桃花》在小劇場的親民性上,不同于傳統話劇的大悲大喜,這種更切合實際的主題,往往會吸引更多觀眾群體。由此觀之,小劇場話劇的發展潛力很大,而戲劇主題的普遍性、現實性和深刻性是小劇場話劇在初步探索中取得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
其次,這部話劇的“戲中戲”模式是對話劇敘事體系的探索。
“顯而易見,詩人的職責不在于描述已發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發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發生的事。歷史家與詩人的差別不在于一用散文,一用‘韻文’,希羅多德④的著作可以改寫為‘韻文’但仍是一種歷史,有沒有韻律都是一樣,兩者的差別在于一敘述已發生的事,一描述可能發生的事。因此,寫詩這種活動比寫歷史更富于哲學意味,更被嚴肅地對待。因為詩所描繪的事帶有普遍性,歷史則敘述個別的事”在亞理斯多德《詩學》的啟發下,鄒靜之覺得“自由”了。所以他將《型世言》⑤中第五回唐代馮燕與漁陽牙將張嬰之妻而后發生的一系列陰差陽錯的故事,作為戲劇的內核,采用戲中戲的結構方式,將二人在現代情境中也安排成了一對的戀人,在戲劇之中套演了該戲劇本身的故事,使得主角具有了雙重身份,進而使得《我愛桃花》在被解讀上有了更加豐富的意蘊。如此獨具匠心的敘事結構安排,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使得原本矛盾沖突單一、角色性格扁平的故事原型變得更加豐滿起來。這一安排的直接表現就是在戲劇中出現反復的假設性敘事(被殺對象的多次變更),使得這一切的出現合情合理。也給了觀眾更多的反思空間,因為假設性敘事的意圖并不在于問題的反復提出,而在于問題到底該如何解決。
結局一:馮燕殺張妻。
馮燕想趁張嬰睡著的時候讓張妻取回自己的巾幘,但是張妻會錯了意,抽出了張嬰的刀,馮燕以為張妻要他把張嬰殺死,“我要的是巾幘,你卻給了我一把刀。”認為張妻太狠毒,一氣之下反把張妻殺死了。
結局二:馮燕殺張嬰。
迫于張妻,迫于現實,馮燕殺死了張嬰。他們都以為他們之間的最大障礙已經除掉了,以為他們將會“殺出個幸福來!”但是完事以后看著倒在地上的張嬰,他們痛苦、迷茫、悔恨、不知所措,反而殺出個痛苦來了。
結局三:馮燕自殺。
前兩種結局演員們都不滿意,于是就有了迫于無奈的馮燕――自殺。但是自殺能解決問題嗎?這只會讓問題一直存留,無法解決。
結局四:沒有殺人。
這種結局看似傷害最小,實則傷害最大,看似沒有殺人,實則已然殺情。馮燕和張妻回歸本位,壓抑了內心或愛或恨的情感,夫妻仍夫妻,可每個人心中情感的象牙塔已然崩塌。
不同結局的設置,雙重時空的交錯,不同維度的舞臺敘事,為觀眾深刻強烈地解構了古代與現代共存的“出軌門”。其實,這四種結局代表了四種選擇,鄒靜之把選擇的權利交給了觀眾,結束了對這種自古至今仍然存疑的“情感難題”的探索之路。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鄒靜之一直強調的“三維舞臺劇”――三維的概念顯示了人自身的生存狀態,扮演與被扮演,人與人的不可知性以及戲與生活的分界,讓觀眾在演出中在第三維看到最現代的男女情感。如他所說,“戲中的戲中戲”使“第四堵墻”的存在更加鮮明,使觀眾更容易在觀看的過程中抽離出來,從戲劇中把自己的想法剝離開來,從而對自己內心進行一種深深地叩問。
“戲中戲”結構的運用使得這部話劇在形式上也具備了一定的探索價值,借鑒中外戲劇敘事的基礎上,融入了編劇的自我創新,使戲劇內核更加突出,表達的主題意蘊也更為深厚,為之后小劇場話劇的探索提供了很強的借鑒意義。
最后,在燈光、舞美、音樂等多方面對中西話劇的創造性探索和結合。
鄒靜之曾提及在劇本創作時多少受到了一些《羅拉快跑》的影響,所以在全劇的燈光和色調的配合上也借鑒了其借色調、色感抒情敘事的手法,全劇主要以黑、白、紅為主色調,并且形成了強烈對比,借以表達戲劇中人物的情緒。
《我愛桃花》的舞美設計也十分別出心裁,融合了中國的傳統藝術表現形式。一方面借b了中國傳統戲曲中走臺、身段等表演藝術,另一方面吸取了皮影戲中黑白分明、線條流暢的特點,在此基礎上設計了女主角的一段獨舞,展現出了其優雅美麗的身段,以此來表現出其內心對于自我的認可和對于外界認可的尋求,更深層次上是對愛的憧憬與向往。
在音樂的選取與安排上,可謂是極具中國風。全劇選取了以陶塤為主要樂器演奏的《天喚玄音》為主調,輔之以琵琶、京胡等民樂,使這個劇場內彌漫著一種空靈、悲肅的氣息,這與整個故事基調十分契合。同時,在一些關鍵節點上,如馮燕緊張焦慮,內心十分掙扎之時,插入嗡嗡作響的轟鳴聲,使人物的內心情感更加鮮明的表現出來。
總之,在整部話劇中,一方面吸收了電影蒙太奇剪輯、燈光表現、音樂表現和畫外音等藝術技巧,一方面汲取了中國傳統戲曲中程式化表演形式,是對中西話劇的一種融匯和創新,對于后來的小劇場話劇的舞美設計上具有不可忽視的意義。
總體上來說,《我愛桃花》無論是從主題的選擇,還是表現形式的創新,都為小劇場話劇做出了一個可以借鑒的藍本。中國當代的小劇場話劇是一個新興的話劇表現形式,因為自身的獨特性和受眾的廣泛性,就決定了它必須要緊貼現實,時常創新,我想,這才是小劇場話劇的生存之道。
注釋:
①“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出自宋代詩人蘇軾的《惠崇題春江晚景》,充分展示了早春景象。
②“況是青春日將暮,桃花亂落如紅雨”出自唐代詩人李賀的《將進酒》,桃花的凋零引發了詩人對年華易逝的感慨。
③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論[M],高覺敷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年,第315頁。這種特指性、生理和感情快樂。
④希羅多德(希臘語:ΗΡΟΔΟΤΟΣ),公元前5世紀(約前484年─前425年)的古希臘作家,他把旅行中的所聞所見,以及第一波斯帝國的歷史紀錄下來,著成《歷史》(?στορ?αι)一書,成為西方文學史上第一部完整流傳下來的散文作品。
⑤《型世言》為明代崇禎年間刊行的擬話本小說集,十卷四十回,陸人龍著。原本今藏韓國漢城大學奎章閣。明末以來,湮沒已久,不為人知。
參考文獻:
[1]渠紅巖.中國古代文學桃花題材與意象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2]林雪華.中國古典詩詞中“桃花”意象解析[J].閱讀與鑒賞(教研版),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