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1 09:32:0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九年級英語課文翻譯,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詞塊 句式 結構 輸入 輸出 書面表達
一、問題的提出
中考書面表達分值15―20分,但從中考的書面表達得分結果看,平均分偏低、高分人數較少,學生書面表達能力懸殊,從學生卷面情況來看,不足主要表現為:逐字翻譯,中文式表達多;簡單句多,結構不緊湊;句式單一,不會使用多種表達;文本框架不清晰,缺乏語法結構。這個結果說明初中英語寫作教學的成效不高,廣大初中英語教師需要切實加強英語寫作教學方法、策略。
二、問題的解決
1.大量積累詞塊。詞塊作為一種介于單詞與句子之間的語言結構,是寫作教學的理想單位。詞塊,即詞匯組塊(lexical chunks),是語言使用者在語言輸入和輸出過程中頻繁使用的,集語法、詞匯和功能于一體,具有特定予以和結構并以固定或固定形式存在,有益于提高語言生成能力的短語、固定搭配、習慣用語和句式。例如在九年級Unit5 B2b的文章中,學生可以整理出高頻詞塊,教師應要求學生在書面表達時熟練運用這些詞塊。
2.不斷豐富文章句式。好作文由好句子構成,打好句子基礎是提高英語寫作水平的關鍵。那什么是好句子呢?筆者認為應包含以下要素:語法正確、結構連貫、句意完整、語言簡潔。筆者從學生的日常習作中提取典型句子,讓學生參與評析,然后通過講解,使其對好句的四要素有更感性的認識。
除此以外,筆者對于學生作文進行選擇性批改。每次布置寫作任務時,明確告訴學生本次批改的重點,提醒學生注意。
3.精心錘煉邏輯結構。《英語課程標準》五級標準對寫作有這樣的描述:能使用常見的連接詞表示順序和邏輯關系;能根據圖示或表格寫出簡單的段落或操作說明。
九年級Unit8 B2b閱讀材料中要求學生找到常用連接詞并說明功能。如:so―expressing a result; as, because, since―giving reasons; but, however, though―expressing a difference. 并在課本2d部分加以練習。依托課本,筆者還引導學生歸納總結,補充不同功能的連接短語,要求學生在平時練習書面表達時充分運用。如:
4.課內外結合獲取語言素材。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可以有效地利用閱讀教學,依托閱讀文本,進行寫作技能的指導,對文本的篇章結構、句式、詞匯進行合理的整合、總結,并有意識輸入其他與文本話題相關的詞匯、句型等,讓學生能夠模仿文本并在文本基礎上進行拓展,以提高寫作能力。人教版初中英語教材Go For It中的3a,2b文章具有內容完整統一、文章結構清晰、上下文銜接自然、句式豐富多樣等特點,是很好的學習素材。
5.注重實踐,加強寫作練習。
(1)突出重點,翻譯句子。有些書面表達題目要求學生根據中文提示信息,完成文章。學生很容易用中文句式表達英文內容。因此,要求學生進行中英互譯就很有必要。翻譯練習是培養學生語言意識,排除母語干擾的好方法。
如九年級Unit 7 2b文章中有許多使用頻率高的詞塊,筆者將這些詞塊編成中譯英練習,既要學生熟悉教材中的詞塊,又需要思考靈活使用,而不是死記硬背課文句子。
a.看電視會阻礙我們的學業。
Watching TV can get in the way of our schoolwork.
b. 我不反對跑步。
I have nothing against running.
(2)創設情景,仿寫句子。仿寫是以教材為基礎在課文或其他語言材料中選取具有典型意義的表達方式或結構再引導學生有意識地將其改變成具有其他意義的句子。是實現英語語言優質輸出的有效手段。通過仿寫,學生可以將“書本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選取生活中的話題、情景讓學生仿寫,才能激發他們的表達熱情和積極性,學生對于該句型印象會更加深刻。
(3)實戰演練,限時寫作。限時寫作是檢驗學生所學寫作知識內化程度的最佳方式,也是教師制定下一步教學內容的重要依據。通常,筆者會根據學生的限時作文,提取出易錯點,讓學生進行改錯練習;列舉出好詞好句,并標注使用該詞句的學生姓名,以增加學生寫作信心;歸納改寫范文,并引導學生進行評析。
三、總結
書面表達是綜合性很強的語言運用方式,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同時也要將聽說讀寫綜合起來,以“聽”“說”“讀”促“寫”。通過課本、課堂、課外多方面多層次的輸入,實現句子到篇章的優質輸出,切實提高初三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初高中英語教學 銜接問題 對策
學生從初中進入高中的學習過程既是他們自身的轉折點,又是中學英語教學的一個轉折點。筆者作為廣州地區的一名英語教師,分別承擔過初中和高中的教學工作,在教學過程,感觸特別深的是初中和高中英語教學存在較大的差異,很多學生進入高中后感覺很不適應高中英語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一旦碰到挫折,就很容易產生消極的學習態度,這無疑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成績。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認識到:初高中英語教學的銜接問題是高中英語教師應首先解決的重要課題。筆者通過深入了解初中生和高中生的學習特點,認真分析初高中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差異,在幫助學生順利度過從初中到高中的磨合期上取得了一些經驗,本文試將自己的認識進行歸納和總結。
一、初高中英語教學銜接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教材內容編排的差異及學習要求不同。
廣州地區初三學生使用的英語課本是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實驗教科書,初三上學期共七個單元,下學期共六個單元。按照課時計劃,大概每兩周上一個單元。每個單元的單詞大概60個,但是其中完全要求掌握的大概40個,剩下帶有星號標記的拓展詞匯大約20個。每個單元的內容設置是按照reading,listening,language,speaking,writing這幾個步驟編排。Reading詞匯總量不到300個,其中有一部分是對話。一般情況下,初三的英語每周6個課時,所以課時較為寬松,學生的學習壓力比較小。
相比而言,高一課本無論是內容編排還是課時安排都比初三要緊張了很多。廣州地區高中普遍使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實驗教科書。按照新課標的要求,高中英語課程采取必修課與選修課相結合的課程設置模式。其中,模塊1至5為必修課程,模塊6至11為選修課程,每個模塊5個單元。每個單元的內容設置是按照warming up,pre-reading,reading,learning about language,using language這幾個步驟編排的。每個單元的生詞大概是60個左右。在高一期間,學生要完成前1至4模塊的英語學習,每個學期都完成兩個模塊,即兩本書的學習。而高一的英語課時一般為每周5節課,一般完成一個單元需要兩周。所以,相比初三,高中的英語要求無疑比初三高很多,這就讓很多學生不堪重負。兩種完全不同的內容編排方式和學習要求也使學生感到很難適應。
據這幾年中考試題,其所考的單詞拼寫比較簡單,考查的基本上都是6個字母以內的常用詞,而且給了首字母;句子翻譯基本上是初中課本上出現的幾個基本句型,如被動語態、感嘆句,以及賓語從句等;寫作和聽說都是學生生活當中所耳熟能詳的內容。進入高中后,學生在高一期間的測試基本都是單詞、句子翻譯、語法填空、完型、閱讀理解及寫作,特別是語法完型閱讀的難度也比初中大,所以導致很多學生的測試成績并不理想,這也無疑會導致學生對學習英語產生恐懼和甚至厭學。
2.學生對高中英語學習存在錯誤認識。
在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習內容較少,要求相對較低。進入初三,除了新增部分詞匯以外,基本沒有新的語法項目,所以老師就有充足的時間對考點進行反復操練。經過對考點的反復訓練,學生在中考取得較高的分數相對容易。以筆者所在的學校為例,2011屆初三我校參加中考人數為269人,在總分150分的英語考試中,我校平均分達到了125.4分。其中,140分以上(含140)達到84人,占總人數的31%;135分以上的有125人,占46.4%;120分以上的有196人,優秀率達到了73%。但據筆者對我校學生的了解,部分學生在初一和初二甚至初三上學期學習不用功,但到了下學期,由于升學的壓力,他們才開始努力和突擊,并在中考中都取得了超過預期的成績。這種情況,讓部分同學認為他們在高中仍然復制這種神話:高一高二不需要用功,到高三通過突擊仍可取得優異成績。這種思想的存在毫無疑問會影響的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另外一方面,由于部分同學在初三成績不錯,因此對中考期望值很高,但是由于考試發揮失常等原因,成績并不如預期理想。這就導致他們無法考上自己的理想學校。這部分同學到了新學校以后,難免會有心理落差而垂頭喪氣。這種情緒,會影響到他們對新環境的適應,也毫無疑問會影響包括英語在內的各科學習。
3.初中和高中英語教學方法不同。
初中的學生由于年紀較小,往往在課堂上發言很積極,氣氛比較活躍。而且初中課堂內容容量較小,課時較多,上課進度較慢,有足夠的時間編排各種游戲或競賽讓盡量多學生得到足夠的激勵和參與。同時,中考考點基本都是基礎語法,而分到每個單元就很少,因此老師肯定會在每個單元找到與中考相關的知識點進行反復的操練。
但是到了高中,課時較緊,內容較多,所以老師很少有足夠的時間對每個單元的所有知識點進行反復操練,也沒時間設計更多的游戲及競賽來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同時,高中更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如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但是學生進入高一后,尚未分文理科,學生需要學習九門課程,還不包括體音美等學科。這種情況,學生除了完成課堂作業外,很難找到空余時間來預習和復習。這就要求老師盡量在課堂上完成新課的講解和舊知識點的復習,也就很自然地形成了填鴨式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很明顯降低了對學生的吸引力,教學效果也受到影響。
二、解決初高中英語教學銜接問題的方法
1.了解學生,排除學生學習英語的心理障礙。
在高一教學中教師要盡快了解學生,使教學過程更具針對性。一要通過與初中英語教師交流,了解中考成績中每個分數段的學生初中英語成績相當于什么水平。二要通過與學生溝通,了解所教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差異。在教學過程中要幫助正確認識高中英語學習的特點和要求,讓學生認識到中考英語成績的高低并不能意味著高中英語成績的優劣。教師更應該多關心英語成績較差的學生,特別要關注中考成績與高一測試成績反差大的學生,要讓他們明白學好英語的重要性,幫助他們查找原因,找到學好英語的自信心。
2.做好銜接,補齊學生初中所缺的單詞。
根據教育部制定的英語課程標準,整個基礎教育階段的英語課程(包括義務教育和高中兩個階段)按照能力水平設為九個級別。在九個目標體系中,一至五級為義務教育階段的目標要求,六至九級為普通高中的目標要求。五級對詞匯的要求為學會使用1500-1600個單詞和200-300個習慣用語或固定搭配。為了既檢測學生的理解能力,又檢查學生對基本詞匯短語的記憶,這幾年廣州中考基本上閱讀較難一些,句子翻譯和單詞拼寫就相對容易很多。以2012年中考英語為例,今年中考五個翻譯句子分別考了兩個詞組(keep in touch,neither nor),一個被動語態(was invited),一個感嘆句(what a),一個賓語從句(why they are);而單詞拼寫分別考了age,red,bring,lonely,find五個詞。針對這種命題趨勢,在初三在備考時,就會出現這種情況,即老師只讓學生背那些拼寫簡單及常用的單詞,至于生僻的單詞,只要求認識即可,何況在閱讀時即使碰到個別單詞不認識,也可以運用一些閱讀方法找出答案。這種備考方式,短期效果較佳,但經過中考后漫長的假期,學生會很快忘掉那些復雜或生僻的單詞。因此高一英語老師很有必要把那些對學生來說比較生僻的但又屬于5級的詞匯短語給學生列舉出來,讓學生盡快記住。這就需要高一老師既了解初中教材,又理解高中教材。所幸的是,人教版英語必修一教師教學用書的第154頁附錄中用黑體字列舉出了大部分在初高中銜接階段需要復習的重點詞匯,這可以為高一的老師和學生提供參考。
3.加強學習方法的指導。
在學習方法上,筆者認為教師要求學生做到以下兩點:第一,在初中階段,對學生的課后復習、特別是課前預習要求并不高。但是剛剛進了高一,由于課堂容量加大,要求提高,就必須進行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并且在還未確定是否學文科還是理科的情況下,學生有必要側重語數英三科的學習。既然英語屬于無論文科理科都要學的課程,學生就有必要在英語上多花時間預習和復習。至于預習的內容,每學一個新單元,學生就有必要跟著錄音朗讀課文中的Reading One,并練習概括總結Reading One的中心;有些文章適合學生復述,就要求學生嘗試復述課文。此兩項要求的根據是近年廣東高考對學生的概括、朗讀,以及聽力等方面的能力要求比以前更高,這兩種方法正好可以對學生的聽說能力進行鍛煉。第二,學會記筆記和整理筆記。因為高中英語課本每單元容量較大,知識點比較零碎,需要學生進行課后的整理和復習。
4.改進教學方法。
在教學方法上,教師要改變那種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應該盡量使每個學生都得到激勵并能夠參與到課堂的學習中。根據美國語言學家斯蒂芬·克拉申(Stephen Krashen)情感過濾/障礙假說(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情感因素起著對輸入進行過濾的作用,情感因素因人而異。學習的情感因素會阻礙或加速語言的習得。只有在最佳情感條件下,才會產生真正的習得。因此,老師要采取各種形式的教學方式,把課堂還給學生,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激勵和并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為了讓學生產生有利于學習的情感,老師必須使每個學生都感覺自己受到尊重,并降低學生在課堂上的緊張情緒。為此老師盡量豐富自己的課堂,比如采取小組形式進行討論,使每個同學都參與到課堂中。老師給不同層次的學生分配不同的學習或討論任務。有了小組的幫助,學生不至于因為擔心回答問題不當而丟了面子,特別是那些成績較差的同學。老師要對學生的回答做出積極、有意義的評價。整個過程中,老師所起的作用僅僅是幫助者(facilitator)而不是主導者。
總之,能否做好初高中英語教學銜接對學生能否學好高中階段的英語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高中老師不僅要了解初中教材,還要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了解學生的缺點和長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盡快適應高中英語的學習。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英語課程標準研制組.全日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解讀(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G McArthur and P Etherton.英語English·Student’s Book A 九年級第一學期[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5]G McArthur and P Etherton.英語 English·Student’s Book A 九年級第二學期[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6]人教社.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英語必修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關鍵詞】初中英語 任務型閱讀 教學方式 策略研究
前言
“任務型” 教學 (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重點在于任務型,主要是通過完成任務的過程來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性,利用這樣的教學策略,能更直接有效的鍛煉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在教師的引導下,將任務下達給學生,學生帶著明確目的在討論合作中去探究、尋求答案,這個過程能積極調動課堂的趣味性,也能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下文的課程教學案例9A Unit2 Colours and Moods(Reading)中就是采用的任務型閱讀教學模式。
一、教學案例的設計與分析
第一,教學內容分析:樣本案例中的課文主題是“顏色和心情”,就是通過不同顏色表達的不同情緒。第二,教學目標設計:(1)基本知識目標:掌握和熟識課文中的新單詞、新詞組等。(2)基礎延伸目標:鍛煉學生的整句翻譯能力。(3)課文分析目標: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并進行討論,將個人情感融入其中。第三,教學重難點:怎樣讓學生自行對全文的整體內容理解,而不是由教師片段式的步步引導。第四,教學方法與設備:任務型閱讀教學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多媒體教室。第五,教學形式:集體預習――明確任務――小組討論――代表交流――總結糾正――溫故知新。
二、課堂教學具體任務設計
1.集體預習。任務設計Make a survey of your favourite colour.
目的及意義:讓學生以各自喜歡的顏色為主題做調查,讓他們各自先嘗試用新詞匯來表達本單元課文的最基礎詞匯――顏色。這也是一個口語練習的好機會,良好的口語環境能更快讓學生進入角色,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2.明確任務。任務設計:In the world,we can know some different colours and can you divide them into 2 parts?
目的及意義:學生通過對冷暖色調的區分,又能接觸更多的新詞匯。
3.小組討論。任務設計:Scan the reading,and try to match the colours with what they represent.
目的及意義:針對課本文章的進一步學習,對課文主題有所認識,然后小組討論加深印象。從顏色的表面深層才到情感表達,從單個詞匯認知到進一步帶入課文整體理解。
4.代表交流。任務設計:Help students revise all the information together.
目的及意義:能及時對新接觸的學習內容進行鞏固,增強記憶。
5.總結糾正。任務設計:針對提出的問題進行總結性語言概括:
(1)What colour can make you feel relaxed? (blue)
(2)Does white create a feeling of harmony? (No,blue creates a feeling of harmony.)
三、任務型閱讀教學模式中的分析
任務型閱讀教學不是指要一味的去安排學生,不是讓學生在課堂中機械的去一一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而是在完成這些任務的過程中,讓學生有自我認知的能力,敢于選擇和推論,發展學生多面性的創造性思維。他們可以選用任何自己擅長的自己喜歡的語言形式或者表達方式來互相溝通、交流和討論等等。不是要學生單純的完成一個考核目標或者是一個單元累計詞匯,而是將書面的詞匯靈活運用到實際的對話交談中,在其中我們會安排很多的自由討論環節。很明顯任務模式跟機械練習是有很大區別的,我們就是要給學生足夠的發散思維的空間,調整個人組織語言的能力,讓課堂的互動性更強。
曾經說教師是世界上最愛自言自語、自問自答的人,而在任務型閱讀中老師的角色就有了很大的轉變,除了從主要演員轉化成導演的方向來看,在現在教學中的多媒體設備也是有了很大戲份。最早的英語課堂用的最多的就是錄音機,那時候的老師就像一個播放員一樣,按下播放鍵報聽寫就結束了。而在現在的課堂中,則一切是由老師控制,無論是課前故事引導,還是課間游戲材料這些都是要由老師調動,所以在新型的任務型教學模式中老師既是學生課堂任務活動的參與者、活動的組織者、學習成果的評估者、也是師生之間互動的促進者、更是任務進行時知識的引導者。
總之,思想上的停留已經不再能跟上時代的腳步,真正的新式英語課堂中任務型閱讀是必不可少的一種教學模式。這種模式的提出就是在以后的實際教學中,不應僅僅運用自己的個人知識來引導學生,而是要摒棄死記硬背的模式,將更多知識運用到實踐活動中來,給學生創造一個模擬的語境,這樣才能更好的鍛煉個人觀點的闡述能力。
四、結語
總的來說任務型閱讀教學模式能讓新型的初中英語課堂更加生動有趣,同時也是極具趣味性。目前在我國大部分地區任務型教學還屬于起步階段,大部分都是沒有經驗教師在摸索中進步。但是相信在國家積極推行新課程標準的環境下,又有這么多熱愛教育事業的專家們積極響應,任務型教學模式一定能逐步成熟并普及到各個地區。相信任務型閱讀教學模式一定能讓英語教學有一個新的發展進程。
參考文獻:
【關鍵詞】初中英語教學;兩極分化;原因;對策
英語教學要根據基礎教育的性質和時代的特點確定哪些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學生終身發展必備的。《綱要》指出:“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英語教學要做到面向全體,要使學生掌握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可是多年來的英語教學中普遍存在著“兩極分化”的老大難問題。英語教學通常是:在七年級差別不大,八年級開始分化,九年級基本就涇渭分明了。英語課上通常是學的學,玩的玩。那么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局面呢?下面是英語教學實踐中一些體會與大家分享,如有不當之處,請方家斧正。
一、七年級英語學習差別不大的原因
1、大多數學生對英語這門新語言感興趣。學生在剛進入初中時對英語有一種新鮮感、新奇感,這時他們激情很高。但這種激情并不對知識的渴望而產生的,而是從小學的學習中保持下來一種,對新事物的好奇感而產生的一種激情,可以說他們七年級時對英語的學習是搶著一種試探性學習。一但找到了方法便喜歡英語,反之則放棄,所以初中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首先讓學生在七年級時端正自己對英語學習的態度,在明白英語并不難學的基礎上,還應該了解要學好英語也是需要付出很大努力的。
2、初一每節課學的詞匯數量少,學生即使“死記硬背”也能記住
但隨著詞匯量的增多,還靠“死記硬背”的方法就不行了,那就超出了學生記憶力的限度。經過反復的失敗、挫折,最后只好放棄。但另一部分學生為什么不會掉隊呢?主要原因是這部分同學語音知識學得好,有成就感,語音知識也在以后的學習中得到不斷地鞏固、加強。單詞掌握的越多,語音知識就越牢固,形成了學習英語單詞基本技能。
據有關書籍介紹說,英國的小學生上學時要進行1個月左右的語音知識的訓練,試想我們當初學漢語時語音知識不也是天天掛在嘴邊嗎?并且我們從小就生活在這種漢語環境里,而英語對學生來說本來就陌生,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又有什么理由不先從語音學起呢?因此,對初學者來說要達到聽、說、讀、寫四個方面,就不可不重視語音知識的教學。語音知識,課本上不是沒有,但分散在幾冊書中,沒有集中,并且考試中語音知識方面也不多,教師在教學中沒有作為重點,結果有的學生記住了,有的沒有記住。少數記住的學生,加以運用掌握了,大部分學生沒記牢,記單詞仍是“死記硬背”。這部分學生盡管暫時不會淘汰,但隨著詞匯量的擴大,會被逐漸地淘汰。
因此在教學中要強調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方法。那些只關注學習的結果,而忽略了學生是通過什么樣的方法和策略來學習的教學方法,依靠死記硬背,題海訓練得到高分會掩蓋學生的學習方式存在的問題。所以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方式是引導學生學會學習的關鍵。那么,要怎樣才能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呢?我認為英語教學要求做到面向全體學生,獲得大面積的豐收。在初一的英語教學中,必須重視語音知識的教學。使語音知識成為學生記憶單詞的“工具”,形成一種記憶單詞的“基本技能”。
二、八年級學生開始分化的原因
一是學生的學習負擔加重。學生升到初中二年級后,增加了平面幾何、物理等課,學習負擔比初中一年級重,教材的內容也廣泛、復雜得多,要求也相應地提高了。
二是學生的心理變化迅速。到了初中二年級,學生在心理上表現出半幼稚、半成熟的狀態,在性格上,兒童和成人的成分都有,極不穩定。他們不再唯老師之命是聽,對老師的教育時違時從,對枯燥的說教和單一陳舊的訓練方式都不感興趣,他們的注意力也比較難于集中到學習上來。
三是教師的教學方法不當。特別是對新教材既缺乏教學方法,又缺乏教學經驗,大部分教師把初中一年使用的聽說領先的方法丟棄不用,而采取一味領讀,叫學生背誦、默寫、翻譯等,學生整天疲于奔命,毫無興趣可言。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應該對它的一些文化背景以及東西方文化差異和異同點也應該有所了解,而這些只能是在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向學生一點點的介紹。而許多初中學生由于知識面的廣度和深度不夠,不可能認識到這些,以至于在隨著學習的深入、詞匯一天天的多起來,復雜起來,很多學生激情開始下降,同時對英語的興趣也自然變得越來越淡,作為初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一旦對某件事失去興趣,那么要他學好只能是空話了。這是時很多學生上英語課,也不過是人在心不在了,這樣一出現“兩極分化”那是必然的事了,到九年級時分化現象更是經緯分明了。
三、必要的措施
1、掌握正確的讀音帶寫單詞的能力。語音知識的牢固掌握便是英語學習的最基本的“基礎知識”。熟練地運用這種“基礎知識”,便是記憶英語單詞的一種“基本技能”。 “兩極分化”的原因,也正是由于記不住英語單詞而開始的,而記不住英語單詞就是因為語音知識掌握的不牢固所致。在七年級的英語教學中,必須重視語音知識的教學。使語音知識成為學生記憶單詞的“工具”,形成一種記憶單詞的“基本技能”。
實踐證明,運用語音知識記憶的單詞,記得牢,不易忘,速度比死記硬背快的多。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運用語音知識來記憶單詞,語音知識就會越來越鞏固。記憶單詞的速度就會越來越快。也就是說明了學生已經掌握了記憶單詞的這一基本技能。因此記憶單詞就會有一個飛躍。記憶單詞沒有困難了,也就有效地扼制了“兩極分化”的現象。因為大家都用同一種方法:“語音規則”來記憶單詞,因此差別就不會太大。
2、培養興趣。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察覺,學生的行動是受情感的支配,因此,不間斷地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興趣逐漸成為一種穩定的愛好,是激發八年級學生求知欲的主要途徑,應當從得益感和創新感上做好這方面的工作。學生的得益感主要來自會運用英語。八年級學生要是能聽懂老師和別人說的英語,自己能用幾句英語來表達簡單的思想,能看懂課外的幾段簡易英文,他們就會感到有收獲,興趣盎然。要保證學生每節課有三分之二的時間練功夫(包括說英語、讀英語、寫英語),學生的語言技能才得以形成,得益感也就油然而生。學生的創新感主要取決于學生靈活運用英語的能力。尖子學生由于基礎比較扎實,智力發展水平也較高,教師要允許他們在教材所能達到的程度有獨特的見解和新的運用,讓這些人的興趣不受到抑制。
1 幫助學生對英語閱讀產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無論學習什么,只要對它產生興趣,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英語閱讀也不例外,可以通過課堂教學和課外閱讀來培養學生在英語閱讀方面的興趣。
1.1 抓住課堂閱讀教學
作為英語教師,怎樣利用英語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英語閱讀興趣的重要性感受頗深。在以前的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中,通常是通過對文章進行逐字逐句的翻譯講解,將文中的有關語法知識點寫上滿滿一黑板。這種教學方法不但收效甚微,而且使課堂變得枯燥無味,學生久而久之就產生了厭煩的心理,失去了閱讀英語的興趣。怎樣讓英語閱讀課生動有趣呢?可以利用問答法,圍繞課文的中心來設置問題,問題要由淺入深,前后環環相扣。要注意少用Yes/No疑問句,多用特殊疑問句。這就要求老師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來精心設置問題。此外,還可以利用表格、流程圖、樹狀圖等多種形式來對課文進行教學。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用多種方法和手段,比如游戲、競賽、小組合作等等,這樣就避免了單一的枯燥的翻譯講解,使學生對課文有整體感知,對學生的閱讀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
1.2 做好課外閱讀延伸
為學生提供合適的課外閱讀材料。作為教材延伸形式出現的課外閱讀,材料要多樣化,具有趣味性。首先要注意材料的內容,如人物關系、故事發展、作者的寫作意圖等。淺易的內容有利于鞏固基礎知識,因此,閱讀的難易程度要適中,原則是先易后難,多易少難。起始階段可選擇適合一般水平的材料,篇幅不必太長,使學生經常有成功感,保持閱讀興趣。讓課外閱讀與課本知識相結合,讓課內學習與課外閱讀相促進,把它們緊密的結合起來,使得課外閱讀成為課內學習的延續。
2 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英語閱讀習慣
許多學生都有一些不良的閱讀習慣,我們首先得幫助學生克服不良習慣。比如,學生在閱讀時往往是逐字逐句進行翻譯,過分重視細節,忽視對閱讀材料的整體理解,遇到生詞就查詞典,這樣閱讀速度就受得了影響,容易使學生只停留在某個詞或句子的閱讀上,獲得支離破碎的信息。而良好的閱讀習慣會提高英語的閱讀速度,對于英語學習者產生持久而深遠的影響。
2.1 擴大學生的閱讀量和知識面。新課標要求七年級學生的閱讀量達4萬詞,八年級達10萬,九年級要達到15萬。這就要求學生除了課本外還需要大量的涉獵課外書籍。比如,經常閱讀英文報刊雜志、收聽英語廣播、收看英語電視節目等。這樣,廣泛閱讀可以了解國外的有關歷史、地理、風俗習慣和風土人情等背景知識,擴大了自己的知識面。
2.2 限時閱讀 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英語水平、讀物的長度和難度、題材等規定出閱讀時間,迫使自己定時定量地達到閱讀目標,以利于快速閱讀習慣的養成。可以將現行教材的閱讀課文作限時閱讀材料,在每堂課前十分鐘使用,效果很好。
2.3 整體閱讀。很多情況下對文章的宏觀理解,遠遠重于對某些細節的精確掌握,它有利于我們調動以往的知識和經驗去領悟作者的意圖,掌握中心思想和組織結構。閱讀中切忌只見水滴不見大海,在只言片語上長時間滯留。要學會用英語思維即直接用英語接收信息,避免出現將英文翻譯成漢語再去理解這一中心環節。
3 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英語閱讀技巧
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和技巧,在做閱讀理解題時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1 猜詞:
閱讀中往往遇到生詞,影響我們對材料的理解和閱讀速度。其實大部分生詞都可以根據上下文的關系猜出來。如通過構詞法猜詞:掌握英語的前綴、后綴、詞根就可以做到;通過語法功能猜詞;通過同義詞、反義詞的關系來推測詞義;通過描述猜詞,在閱讀中通過對某人或某物作出的外在相貌或內在特征的描寫來猜詞;通過因果關系猜詞,首先找出生詞與上下文之間的邏輯關系,然后猜詞,有時可以借助文章關聯詞(如because, as, since, for, so, of course等等)表示前因后果猜詞。
3.2 設置疑問,營造學習英語氛圍
(1)教師要根據書面信息設置情景、誘發興趣、提出問題,所提問題要有階梯性,層層遞進,讓學生有目的、有需要地去閱讀。
(2)討論有關的問題,為幫助學生對材料的理解,可出示有關的圖片、電子動畫、實物。如禁止停車、禁止拍照、危險等,可以叫學生根據以上問題進行討論。
(3)讓學生自己試譯文章內容,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性。對于有些短文,讓學生自己說出對這一材料的理解,老師可以適當給予幫助,以鼓勵的方式對學生理解進行評價,保護學生閱讀理解的積極性,使學生始終處于積極狀態,有助于閱讀速度和理解能力的提高。
3.3 采用多種閱讀方法和手段
閱讀材料種類很多,可根據不同類型采用以下方法:
(1)粗讀:理解大意,抓重點詞、句,對較容易的內容可用。
(2)細讀:較難的材料要詳細去讀,認真分析上下文關系,根據任務,反復閱讀、思考、比較、研讀。
關鍵詞:新課程;小學英語教學;中小學英語教學銜接
《全日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后簡稱《標準》)的頒布為實現中小學英語教學一體化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標準》明確指出小學、初中、高中畢業時學生的英語水平應分別達到二級、五級、八級標準,這就意味著高中的起點是六級,初中的起點是三級,這兩個起點都以小學達到二級目標為前提,因此加強小學英語教學,做好中小學英語銜接,是新課程得以順利實施的保證。
一、目前初中和小學英語教學的銜接現狀
通過對初一新生學習情況的調查,發現目前初中和小學英語在銜接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英語可持續學習能力欠缺。
初一新生英語可持續學習能力的欠缺主要體現在:一是開口難。雖然小學英語強調聽說,但很多學生仍存在開口難的問題,特別是聽、說能力較差,語音語調不標準,個別學生還在用漢語給單詞注音,絕大部分學生不認識音標,好多學生仍對用英語組織教學深感不適。二是讀寫能力很弱。閱讀方面速度慢,怕生詞,語篇閱讀準確率低,書面表達方面,詞匯與語法錯誤多,規范性弱,慣于翻譯式的寫作,不能用英語方式思考,書寫不規范問題較普遍。三是學習習慣差。好多學生還沒有養成良好的朗讀和背誦習慣,勤聽多說、多練的英語學習方法更是缺乏。
(二)兩極分化現象嚴重。
初一新生,個別優秀者甚至達到九年級的英語水平,而較差的不僅達不到小學英語要求的水平,甚至出現“負水平”(一些錯誤的語音定勢,語言習慣定勢反成了在學習中需要清除的障礙)。這就使得教師很難照顧到各層次學生的需求,加上初中英語教學內容多,步子快,要求高等原因,一部分學生在初中英語的起跑線上就感到無所適從,出現小學學過英語的比沒學過英語的成績差的現象。
二、中小學英語銜接問題成因分析
(一)教材的脫節。
目前小學階段選用的教材大都是PEP,中學階段選用的是新目標GO FOR IT。兩套教材從自身的編排而言,都不失為較好的入門教材,但教材在詞匯、語法、話題等方面都出現了斷層和重復,如小學六年級的內容要比初一的內容難度大,初一教材又是從ABC重新開始學起。在初一的實際教學中,多數教師不得不回到以傳授知識為本的教學模式,以彌補小學英語教學的不足,這種重復危害極大。當學生們發現英語課的內容都是小學階段學過的知識,就會產生驕傲和自滿心理,但他們小學的知識又學得半生不熟,沒有完全掌握,就會出現“一瓶子不滿,半瓶子逛蕩”的狀態,新開端和最佳學習時機都沒有被真正地把握。結果出現這一現象:初一上學期吃“老本”,初一下學期能勉強應付,到初二隨著知識點的增多而出現知識和能力的缺陷,到初三成績還不如從未學過英語的學生。
(二)教學方式的不同。
從《標準》來看,小學英語強調語音和聽說,強調通過聽聽說說、認認讀讀、唱唱玩玩等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力培養。這種簡單輕松的學習方法,在初期對調動學生興趣無疑是有效的,但長期下去,則不利于學生真正掌握知識并轉化為能力。也正是由于小學英語過重的強調學生的口語,而忽視了學生語法知識的強化;過重的強調課堂活動的形式,而忽視了活動的效果;過重的強調課堂的習得,而忽視了課后的鞏固,過重的強調快樂教育,而忽視了習慣養成,結果是只有快樂,而沒有教育。當小學生升入初中后,面對大量的單詞、語法、課文時,不易適應和接受,從而影響到初中英語學習的開端和整體效果。
(三)評價方式的不同。
多年來小學英語一直作為副課對待,沒有引起人們的關注。家長對子女的關心僅限于今天所學的單詞要記會,社會對于小學英語的評價尚未完全建立。教學如果沒有評價,就不能促進學生的學習,同時也不能促進教師的教學,進而影響整個課程的開設效果。小學英語測試評價的不規范確實給初一的英語教學銜接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如何把小學英語的考查方式與評價機制與中學英語教學的考查方式與評價機制有機地結合起來,是值得研究和探討的一個重要問題。
(四)小學英語師資狀況堪憂。
小學自開設英語以來就一直面臨著師資不足的問題,一些小學英語教師存在學歷不達標、缺乏教學經驗、專業基本功弱等問題,影響了教學質量。另外,小學班額大,許多教師要跨年級任課,或兼任多門學科的教學工作,教學任務繁重,這勢必造成教師備課時間不足,影響教學效果,在某種程度上,無疑也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可持續學習能力的培養。
中小學英語教學銜接是當前義務教育階段英語教學中的一個難點。中小學英語銜接問題需要社會、領導、學校、家長等各方面的重視和關注,齊心協力,共同解決。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小學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試行)[S],2001.
[3]陳詩穎.中小學英語教學銜接狀況的調查報告[M].中小學外語教學,2002.6.
一、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改變學生懼怕寫作的心理
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方法,總是教師“滿堂灌”,課堂上教師總是向學生灌輸。學生始終處于消極、被動的地位。沒有什么輕松、愉快而言,因而也就無興趣可談。我曾經覺得自己在課堂上就是把文字就進行肢解。教者如是想,更何況是學生呢。因此,必須改變這種方式。語言學習是一個積極的動態過程。而以任務型教學活動為模式的英語課外活動,它是以學生的興趣為出發點,學生帶著真實的目的任務去學習,學生是任務的探索者、研究者和發現者;在任務活動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主動性;學生在心靈深處將學習變成一種積極的心理需求;日常學習中許多不能獨立解決的問題,在集體活動中,通過互動、互助,都能得到很快解決。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不僅主動高效地獲取知識。還可充分感受到成功的樂趣,且最大限度展現學習者學習的潛能。
二、英語寫作教學的特點與設計
英語寫作能力包括書寫端正、拼寫正確、語句通順、語法規范,層次分明、內容完整、重點突出、詳略得當等。英文書面表達包括三個階段:①構思階段,根據自己的目的在頭腦中構思所要表達的思想,選擇寫的內容。②轉換階段,選擇表達思想的語言形式,或者利用語法規則把要表達的思想轉化為語言信息。③執行階段,將頭腦中的語言轉化成用英語表達的文章,這個階段也包括成文后的修改、加工與潤色。
寫與聽、說和讀的能力密切相關,是學生綜合能力的體現,它既涉及遣詞造句,又涉及對語篇結構的分析;既有語言訓練,又有思維訓練。教師應基于寫作本身的特征和學生的心理特點、寫作能力的現狀,設計難易程度適當的任務。任務太難,學生難以完成;太易則會使任務缺乏挑戰性,學生也學不到什么東西。
在構思階段,我們可以給出與題目相關的話題,幫助他們構思。
在轉換階段,我們可以根據寫作的特點,以短文、提綱、圖表、圖畫等形式提供情景進行統一的訓練。同時,教師所設計任務的難易梯度也應由低級到高級,依一定層次逐步展開。
在執行階段,成文后的評估應從①主題是否突出,有無中心句;②段落安排是否得當:③語言是否流暢、地道;④是否有重復使用的詞語和表達方式;⑤是否有拼寫錯誤;⑥文章的格式是否正確;⑦文章的開頭和結尾是否合理;⑧文章是否有條理、有邏輯等方面去考慮任務的完成情況,讓學生在此過程中學會自我評估。
①快速閱讀;
②學生就文章相互提問;
③提供關鍵詞如:last night,in the middle of the concert,after Maxleft,at the end of the concert,讓學生復述課文;
④給5-8分鐘的時間,讓學生小組討論,將原文的第三人稱改為第一人稱來敘述音樂會的情景,并寫成文章;
⑤我將自己改寫的文章打亂順序,并以填空的形式出現,讓學生填空并排列順序。在排列的過程中學生已經在自動檢查自己的文章,及時發現自己的問題。
通過這次訓練,學生先在閱讀的過程中了解課文,理清文章脈絡,在腦海里有個初步認識。然后在復述課文時,進入轉換階段。最后,將我的范文排序、填空,使得學生學會檢查、潤飾。
三、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不能急于求成。 “學生口語句型結構和表達方式往往是他們寫作的基礎。”在英語教科書上,寫作是按照詞、句子、段落、篇章四個層次來編排的。所以,教師從七年級到九年級的寫作教學必須進行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按照新大綱的要求,從七年級開始就注重抓基本功訓練,嚴格要求學生正確、端正、熟練地書寫字母、單詞和句子,注意大小寫和標點符號。教師要安排學生進行日常口語訓練、遣詞造句和翻譯方面的寫作訓練,在造句上要鼓勵學生多模仿課本上的例句。進行組詞造句、組句成段練習時,教師要求學生寫出最簡單的短句,為以后英語作文打好扎實的基礎。
例如,寫“My family”時,教師要指導學生寫出一些簡單句,其中包括There are three people in my family. They are my father ,my mother and I. My father is thirty-eight .He is a worker. My mother is thirty-seven. She is a nurse. I am fifteen. I am a middle school student. My father and my mother love me very much . I love them very much , too. 要求學生寫出含有幾個基本時態等形式的句子。例如,Yesterday I went to call up my English teacher. He said he was preparing his lessons. He told me that he began to teach English in 1992. He has taught English for more than ten years.這樣才能使學生逐步提高寫作技能,逐級提升英語寫作水平。
四、英語寫作習慣的強化
【關鍵詞】學為中心 詞匯教學 有效性 情境 提高
一、引言
英國語言學家威爾金斯曾經說過:“沒有語法,能表達的內容甚少;沒有詞匯,則什么都表達不了。”可見,詞匯是構成語言最基本的材料,詞匯的掌握直接影響學生的語言運用發展。學生只有掌握大量的詞匯,才能進一步提高聽、說、讀、寫的能力,英語學習的效果才會更好。
在當下的英語教學中,詞匯教學仍然存在許多不如人意的現象。教師通常通過跟讀,聽寫的手段進行教學。這種枯燥乏味的、低效率的詞匯記憶足以使他們喪失學英語的興趣和信心。因此許多學生遠遠沒有達到課標規定的1680的詞匯量。
面對這種現狀,我們在英語教學中能做怎樣的改變呢?筆者在詞匯教學中作了課前、課中和課后的詞匯教學方法的嘗試。
二、靈活多樣的詞匯教學嘗試
1.課前詞匯教學,留下初步詞匯痕跡。
(1)直接帶讀,用母語輔助理解英語單詞。一個單詞的掌握需要一個過程,包括時間和單詞的重復。因此早讀階段筆者會對即將進行教學模塊的單詞進行整體拼讀,帶讀,讓詞匯在學生的大腦中留下初步痕跡。然后挑出那些無法用圖片,也無法用英語解釋的幾類單詞進行重點跟讀。最后,讓學生翻譯幾個句子以便加深印象。
(2)直接帶讀,用構詞法來推斷新詞匯。英語中很多詞匯是借助構詞法變化的。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運用構詞法來辨認和記憶英語單詞。構詞法中最常見的是前綴、后綴以及合成詞。例如:教學九年級Module12 save our world,文中有新詞匯如reusable是由reuse加了后綴-able變化而來的,-able是形容詞的后綴,表示“能的”等等。這樣根據構詞法可以輕而易舉地學習到新詞匯并能更快的理解記憶新單詞,同時也拓展了學生的詞匯量。
2.課中詞匯教學,體會詞匯運用的多樣性。課中主要是文本的輸入階段,但同時也蘊含著操練性的輸出成分。教師要加強目標詞匯在不同的上下文語境的復現率。誠然,詞匯練習的設計不僅要體現詞匯的銜接性和連貫性,以便能使以前的詞匯教學活動為后面的學習鋪路搭橋。
(1)借用多媒體創設語境直觀形象的教學詞匯。單詞的運用離不開具體的語境,沒有了語境,詞匯教學也就失去了生命力。而多媒體的使用可以創設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課堂教學豐富多彩,并且學生接受新知比較直接有效。如上九(上)Module 5 Unit1時,針對里面全是與博物館這一話題有關的生詞,我就利用博物館的豐富資源,利用圖片進行單詞教學,效果不錯。
(2)在創設的情境中教學新單詞。借助一定的情境引出新詞匯,并進行解釋與領讀。例如,在教學八年級Module 5 Problems時,新詞匯很多,教師可以創設情景:Yesterday there was something wrong with my computer. Do you know why? 進行猜測,通過這個環節一則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通過情境導入新詞匯。二則很自然地引入文本的話題。學生對這些詞匯的關注程度就會比較高,印象也會比較深刻。起到強化和鞏固這些詞匯的作用。
(3)借助英語解釋英語單詞。教師在英語教學中要盡量用英語,可以通過近義詞、反義詞或英語語句解釋,培養學生用英語思維與表達的習慣。比如:在教學八年級Module 10 Unit 2 We wouldn’t know what to do. 在教學新詞匯“on business”時,筆者解釋為“go to another place for work”,通過簡單的英語語句對新詞匯的解釋,不僅使學生理解了意思,還培養了學生英英互譯的思維方式。
(4)改寫語篇,再一次鞏固重點詞匯與文本內容。詞匯知識離開語境,就變成了單純的符號,所以詞匯教學必定要與文本融合在一起。因此,在處理完閱讀材料后,在最后的5分鐘左右,我要求學生改寫語篇,再一次強化本課的重點詞匯。如,八(上)Module 4 New Technology,我以蛇的語氣來改寫這一文章,學生學得輕松愉快。
3.課后詞匯教學,應用鞏固詞匯。
(1)晨讀5分鐘,把單詞串聯成一個故事或嵌在另一個話題中。每個單元的重點詞匯分散在每天教學內容中重點詞匯并不多,讓大部分的學生掌握其中大部分的詞匯應該不是件困難的事,這種化整為零的游擊做法學生心理上也比較容易接受。筆者用本單元出現的重點詞匯和句型寫成小短文,要求一部分學生背誦,一部分學生熟讀,這樣學生能輕松掌握。
(2)借助寫作這一平臺來輸出單詞。根據文本內容,聯系實際生活,要求學生進行仿寫。例如:在教學Module 10 My perfect holiday后學生對這個話題進行仿寫,這種延伸活動培養了學生的詞匯運用能力。
(3)通過泛讀,拓展詞匯。泛讀是擴展學生英語知識儲備、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有效途徑。Nation(1990) 指出,通過泛讀間接或偶然習得詞匯是擴展詞匯的好方法。例如:當學生學了Module 8 My past life 中Betty Rixon 寫的My life in Quincy 后,可以鼓勵學生去讀讀two presidents of the USA來增大詞匯量。
三、結束語
詞匯是語言的最基本的建筑材料,是語言最主要的組成部分。因此設計良好的詞匯教學法是英語教學中不可忽視的一個環節。教無定法,但教有良法,教師應該結合自己學生的實際情況,恰當地理解各類詞性、結合語篇情景及文本內容,采用多種積極有效、新穎有趣的活動。以便既激發學生的興趣,又促進學生加速理解和掌握詞匯,為課文教學掃清一切語言障礙,如此以來英語教學的有效性也將大大提高,真正達到詞匯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書面表達;課程標準;教材;教學策略
寫是書面表達和傳遞信息的交際能力,寫作能力是衡量學生學習英語能力的重要標志。書面表達主要訓練學生英文寫作基礎和寫作能力,要求學生既具備一定的語言知識,又具備運用語言和組織語言的能力,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多年來英語書面表達一直是學生英語學習中最容易被忽略的環節,大多數學生只是把英語當作知識來學習,只會死記硬背語法知識和單詞,而一旦要使用這些知識進行意義表達時,就會出現各種的錯誤。因此無論從中考時學生的得分情況來看,還是從平時的練習、測試來看,學生書面表達的得分率普遍不高。學生對英語寫作感到無從下手,充滿恐懼心里,視其為洪水猛獸。那么,如何才能科學地進行寫作教學,幫助學生提高寫作水平呢?
一、教師必須深刻研讀英語課程標準對寫作的要求
英語課程標準三級要求寫作的目標是:能正確使用常用的標點符號;能使用簡單的圖表和海報等形式傳達信息;能參照范例寫出或回復簡單的問候卡和邀請卡;能用短語或句子描述系列圖片,編寫簡單的故事。四級目標描述有:正確使用標點符號;能用詞組或簡單句為自己創作的圖片寫出說明;能寫出簡短的文段,如簡單的指令、規則;能在教師的幫助下或以小組討論的方式起草和修改作文。五級目標描述有:能根據寫作要求,收集、準備素材;獨立起草短文、短信等,并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修改;能使用常見的連接詞表示順序和邏輯關系;能簡單描述人物或事件;能根據所給圖示或表格寫出簡單的段落或操作說明。因此,教師可根據不同年級的特點,在安排寫作訓練時可分設不同的要求。例如,七年級側重于造句、擴句、聽寫、漢英翻譯等方面的訓練;八年級側重于仿寫、寫日記等方面的訓練;九年級側重于縮寫、看圖表達、創造性作文等方面的訓練。據此,就形成了“給關鍵詞——造句——擴句——段落的寫作訓練方式,直到最后創作。
二、教師必須深刻研讀并分析新課標教材
(一)新課標寫作的特點
1.寫作量大,六冊書共計66個模塊,66個寫作,每學期學生都有22個大小作文。
2.交際型的寫作占主流,寫作不是漫無目的的,重視了讀者的反饋。
3.題材豐富,以學生的個人生活、學校生活、家庭生活、一般社會生活、與國際友人相處等為主要寫作內容。
4.寫作的趨勢向交際型、實用型發展。
(二)新課標寫作按體裁劃分:
1.記敘文 :30篇(寫人或寫事)
2.應用文 :28篇(信、賀卡、圖表、調查、email、海報、傳單、報道、計劃等)
3.說明文:6篇(建議、how to improve, make a list of……)
三、如何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一) 打好基礎,循序漸進
1.過好詞匯關和口語關,做到“見詞讀音,聽音寫詞”。詞匯是語言的三要素(語音、詞匯、語法)之一,是語言的基本材料,離開詞匯就無法表達思想。沒有足夠的詞匯就不能有效地進行聽、說、讀、寫,就無法有效地用英語進行交際。英國學者布里頓根據多年的研究指出:“學生口語句型結構和表達方式往往是他們寫作的基礎。”因此,在學生學會“寫”之前,應該讓他們先學會“說”,而且必須是在符合英語語言環境、習慣和西方文化氛圍的前提下學會準確地道地“說”。平時在抓好學生課文讀背和一些基本單詞、詞組、句型的理解掌握和融會貫通的基礎上,要引導學生能夠根據一定的主題或所提供的圖片用簡單的語言描述自己或他人的經歷。鼓勵學生先在口頭上用自己所學的語言點來表達自己初步的想法或圖片所傳遞的信息。
2.過好造句關。造句是以單個的詞或詞組為主干,組詞成句、連詞成句、寫簡單句、由短句到長句、由簡單句到復合句,這樣不斷地給詞干注入血和肉,使之成為一個有血有肉的逐漸豐滿的句子。用詞準確是寫作最基本的條件。英語語言的功底指對這門語言中各種語言知識的掌握和運用能力,其中包括用詞的準確和精煉、修辭手段的自如運用、時態的準確運用以及語法和句法結構的熟練掌握等。教師可充分利用教材中呈現的句型,以圖片、實物、情景、教師的語言等為輔助,開展造句聯系。
(二)自主探究、強化寫作
1.以背助寫:指導幫助學生摘錄格言、諺語好詞、好句、好段,進行背寫。
2.以說促寫:除了平時課堂中的口語交際教學活動;課前可以進行一分鐘倆倆對話比賽;也可讓每個學生準備每天的值日匯報,英語成績差的學生。可簡單匯報每天的日期、天氣、出勤人數等情況;能力強的學生則要求能說、寫一些小故事,或小短文等;還可進行采訪活動等。
3.以讀導寫:把教師課堂上課文教學和學生課外大量的閱讀有機地結合,引導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善于在語境中學習詞匯,明辨同義詞,近義詞的用法,詞與詞在句中的修飾關系和邏輯關系以及習慣用語和固定搭配,并讓學生進行有意義的句型操練。從理解整篇課文內容入手,分析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關系,然后分段找出中心思想的重要信息,并有計劃安排一定數量的課文概要寫作練習,或挑出課文中的一些關鍵詞,給出主題句,讓學生按課文內容,將這些關鍵詞連詞成句,連句成段,連段成文。
(三)以寫提寫
1.續寫:可根據文章進行續寫,有時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新目標》八下unit3 Section 3a 描寫外星人進入博物館時,可讓學生想象此刻的人們都正在做些什么。這就迫使學生不得不大量用上when 和while的句式。這樣,教師對學生是否掌握when 和while的用法就一清二楚了。
2.仿寫:俗話說的好,有創見比模仿好,Originality is always better than imitation. 但對于初學者來說應該反過來說更好,即模仿比創見好。仿寫可使學生盡快入道,可以進行段落仿寫,課文仿寫甚至于經典句子的仿寫。
3.改寫:我們完全可把不同文體的文章嘗試著進行改寫。在學了《新目標》八上Unit 7 怎樣制作Beijing Duck后,可以讓學生把它編成對話、信、email等,學生寫起來就很有新鮮感。
4.縮寫文章:適當給出提示詞即key word,讓學生進行縮寫。
(四)寫作時注意的幾個問題
1.寫作應注意四定
(1)定內容, 不折不扣。例如:寫作時有的要求寫一封書信,有的要求以對話形式表達,有的要求寫e-mail等。寫作前須仔細審題,以免不必要的扣分。再如明明是一份應聘信,結果學生卻加上一句:I hope you will have a good time,一下子就離題千里。
(2)定時態。時態前后呼應。記敘文、日記一般用一般過去時;說明文、通知、布告、介紹等用一般現在時;計劃等用一般將來時。
(3)定人稱。用第一人稱親近自然,用第三人稱客觀真實。
(4)定句型、定詞語。依據內容,盡量用上三年來所學的好詞好句。
2.恰當運用“避繁就簡”原則。如果復合句用不好就不要用,用簡單句,文章雖算不上完美,但很實用。
3.把握要點,避免遺漏,注意適度地發揮。
4.注意句子與句子、段與段之間過渡自然,行文連貫,注意適當使用連詞。
總之,英語書面表達是英語語言的一種綜合性表達方式,是聽和說的能力的提高。它涉及造句能力、語法知識、邏輯思維等方面。將英語寫作融合于各種英語教學方法之中,是有效提高學生英語實際能力的好方法,可以使學生聽說讀寫的語言綜合應用能力得到良性互進的整體提高。學生要想掌握這門技巧,必須經過一段長時間有計劃、有步驟地嚴格訓練,才能逐漸提高。因此,教師平時要鼓勵和指導學生多讀多練,堅持不懈,才能熟能生巧,能做到“下筆如有神”。 參考文獻
[1]胡春洞.英語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汪福祥.英語寫作構思與技巧[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7.
【關鍵詞】英語教學策略 創新 教育改革
創新是教育改革的核心,不管是時代的發展,還是現實的需要,創新已成為破解英語改革發展瓶頸的關鍵舉措。
一、創新英語口語教學
傳統的英語教學,沿用的是以語法翻譯法為主的教學模式。該模式以教師為中心,注重講解和傳授語言。即使間或開展口語教學,亦偏重于只聽不說或只說不聽的單一畸形訓練模式,不利于學生口語能力的全面發展。學生熟知語法、詞匯和語言材料,口語發展能力卻相當滯后,很多學生除了能用最簡單的應答和招呼語之外,難以用得體的語言來直接表達思想和進行交際,即學生所接受的是“啞巴式英語”,現代口語教學注重以語言功能意念為綱,著眼于實際生活中的交際,側重于說什么而不是怎么說。教師主要引導學生進行真實的言語交際活動,并將其與學生的實際需要密切聯系,通過課內外言語實踐發展口語。
(一)提高口語的重要意義。我們教師必須摒棄那種“急功近利,只重視筆試,而忽視口語交際能力”的思想。我們應充分認識到我們要培養的是一種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而不是那種高分低能的“考試機器”。語言教學的最終目標是為了交際,因此,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培養學生英語口語交際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創設口語教學環境。《新英語課程標準》的教學建議中倡導“教師應自始至終關注學生的情感,努力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英國教育學家克魯姆認為:“成功的課堂教學應在課內創造更多的情景,讓學生有機會運用已學到的語言材料。”可以采用Duty report的形式,在課前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學生初學英語時有一種強烈的新奇感和求知欲,但同時也總難免會有一種畏懼感,教師應抓住學生的這一矛盾心理,設法撬開學生的嘴,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地引領學生做好Duty report。
二、創新教學方法,切實培養英語能力
在英語教學課堂上要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以教師為主導,指導、組織、協調和監督學生進行英語交際活動。教師應該把課堂大部分時間留給學生,把機會留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去參與,自己去說、去聽、去對話、去應用,可以鼓勵同學們通過singing、dancing、speaking比賽等多樣的形式進行自我表達和交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手段,如電子白板、多媒體等,優化教學,活躍課堂氣氛,進行有效教學,提高學生素質。
三、創新教學情景,優化課堂教學
在課堂教學中設置語言情景,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增強教學的趣味性,更能培養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設置語言情景時,應注意靈活性,要隨機應變。例如:學習形容詞的比較級、最高級時,可以事先準備一些教具,利用實物如尺子、鋼筆、書、書包,來進行long/short,big/small,tall/short,fat/thin這幾個詞的比較級、最高級的學習。在設置情景時,形式要盡可能多種多樣,有時用實物,有時用簡筆畫,有時用電子白板。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把課堂變成了一個小舞臺,使學生不斷得到鍛煉和實踐,讓學習在輕松、娛樂的氣氛中進行,以提高學習效率。
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在英語教與學中,教師應多動腦筋,寓教于樂。另外,教師可以較為靈活地采用games、guessing、singing、acting等多種形式教學新課,利用英語角,多讓學生說練,課堂上多讓學生參與,組織課堂教學活動。注意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開闊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進一步提高他們的英語學習效率。
(一)通過目標激勵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目標和興趣是學生進行學習中的內部誘因。英語教學活動中,要讓學生樹立明確的英語學習目標,培養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其在積極動機驅動下產生良好效果。首先要規劃整體目標,要使學生明白學好英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要設立階段性目標,定期組織學生觀看英文電影,欣賞英語經典歌曲,舉辦英語演講比賽、英語晚會等活動,培養學生讀英語、寫英語、說英語的興趣和能力,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與課文有關的趣味表演,激發學生用英語的興趣
(二)適當的評價激勵能夠保持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老師肯定性評價對學生保持學習英語熱情、促進學習進步、成績提高都能起好的激勵作用。課堂上老師要能夠多使用些肯定性評價,如對于些表現出色的學生用“Good Great Excellent Wonderful”等語言激勵;作業批改多使用恰當批語,對于完成好的寫上“Very good Go on”等,作業整潔或出現錯誤用“Don’t worry.I believe you can do it better next time.”等。積極恰當的評價既滿足了學生對成功的需求,更強化了積極學習的情感
(三)巧用競賽激勵提升學生學習英語的驅動力。學習競賽是很好的刺激手段,課堂活動能激發學生情緒,學校適當組織競賽有利于學生各自施展才能,并相互學習、取長補短,能激勵他們向更高層次發展。英語教學教師有意識地巧用外部誘因激勵學生,會誘發們的競爭意識。
(四)運用情感激勵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和創造力。英語教學活動注重情感教學,通過教師主導、師生雙方共同參與情感互動,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習動機。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善于運用教學技巧,打通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心理溝通渠道,創造出真誠、民主、愉快、融洽的課堂氣氛。
【參考文獻】
[1]龔亞夫,羅少茜.任務型語言教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06.
[2]李泉.對外語教學理論思考[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26.
【關鍵詞】英語教學 文化意識 跨文化交際能力 培養
我國中學英語教學長期以來比較注重語言知識的學習,而忽視了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隨著我國對外交際日益增長的需要,英語教學應重視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已經成為英語教學的重要任務。同時,《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文化意識的教學目標也作了明確規定:英語教學應有利于學生理解外國文化,加深對祖國文化的理解,進而拓展文化視野,形成跨文化交際意識和初步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而英語教學的目的是進行跨文化交際,培養在具有不同社會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進行交際的人才。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結合自己十多年的英語教學實踐,本文擬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在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
一、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的重要性
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對外交往日益頻繁,國與國之間的交流也越來越廣泛,特別是社會信息化提高,國際互聯網的開通使更多的人足不出戶便涉及到跨文化交際。中國成功地加入WTO后,國際市場對能用英語熟練有效地進行交際的復合型人才的大量需求給外語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在外語教育界,廣大師生也充分認識到語言能力遠遠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才是外語教育的最終目的,而跨文化交際意識是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前提。所以,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有其現實意義。
二、教學中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的策略
(一)、重視文化導入
在英語教學中光傳授語言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必須重視文化導入,重視跨文化意識的滲透,告訴學生中西文化的差異和西方的一些禁忌風俗等,提高學生對中西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適應性,從而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
例如:在美國,一位留學生因聽不懂美國人的口語“Freeze!”而被槍殺。“Freeze!”意為“站住”、“不許動”,在美國是盡人皆知的日常用語。想必這位留學生學過“Freeze”的基本含義“冰凍”、“結冰”,但由于不了解該詞在美國的文化含義,以至于付出了生命的代價。這個慘痛的教訓很值得我們深思:如果這位留學生對中西方文化差異了解得多些,就不會遭受
這樣的不幸了。再如:在中國,我們常用“你上哪兒?”“你吃飯了嗎”“你在干什么?”等作為問候語,因為中國的傳統文化常以詢問別人的私事來表示關心別人。而英美文化不喜歡別人詢問私事。如果我們不了解中西文化背景的差異,將這些問候語譯成英語:“Whereareyougoing?”“Havey-ouhadyourmeal?”“Whatareyoudomg?”這不但會造成交際障礙或中斷,出現文化錯誤,甚至“文化休克”(cultureshock),還會引起他們的不愉快,這樣就達不到跨文化交際的效果。
(二)、教學中注重介紹英語詞匯的文化意義
詞匯是語言教學中的重要一環,是文化負載最重大的部分。在英語學習中詞匯學習占據了最重要的一部分,而且大量英語單詞、短語、成語都具有和英語文化密切相關的內容。PeterTrudjill在《社會語言學》一書中指出:“一個社會所用語言中的詞匯體現出該文化與其他文化的差別。所以在平時教學中應注意介紹英語詞匯的文化意義。了解一些這方面的文化知識,有助于學生對英語詞語的理解和運用。而且,英語詞匯在長期的使用中,積累了豐富的文化意義。教師在教學中注重對英語詞匯的文化意義的介紹,可以防止學生單純從詞匯本身做主觀評價。新目標教材中有很多與文化有關的詞匯可挖掘,如“name,old,dog,tea,breakfast,lookout,sports,Christmas”
以及表示顏色的詞匯等。對這些具有文化背景意義的詞匯,教師除講清其概念意義外,還要介紹它們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識,有時還可適當擴展其知識內容,順便將一些相關的外國風俗習慣等。以“dog”一詞為例,在語義上,中國的“狗”與英美國家的“狗”沒有區別,但兩個文化群體里的“狗”的文化意義又相差甚遠。“狗”一字在中國人看來常是貶義的,漢語中常用“走狗”、“喪家犬”、“狗急跳墻”、“狗仗人勢”、“狗眼看人低”等來表達人們對狗憎惡的情感。但是英語國家的人對狗的看法與我們截然不同,他們認為“狗”是人類最好的朋友,忠誠可靠。所以“dog”在英語中往往含有褒義,如loveme,lovemydog(愛屋及烏);aluckydog(幸運兒);topdog(重要的人)。在教學中還要教給學生這些詞、句經常使用的場合,使學生會正確使用。在以后的課上,我又有意識地提到“aluckydog”,再看學生的反應,他們再也不會理解成“幸運狗”了。遇到有同學交上好運時,他們也會來上一句:Youarealuckydog.
在英語教學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一些具有文化背景意義的詞匯,教師應給予介紹,使學生真正達到跨文化交際的目的。
(三)、從課文中尋求有關文化背景知識和信息
英語教材選材廣泛,內容豐富,不少課文涉及英語國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識。在課文教學中,我們不但要讓學生把握文章的內容主旨,學習語言知識,提高語言技能,還要引導學生隨時隨地地尋求其中的文化信息,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同時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
例如,在講授(新目標)九年級的Unitl2You’resup-posedtoshakehands.時,我們就可以將西方的初次見面方式、餐桌禮儀(tablemanners)和時間觀念滲透到教學中,加深對西方文化的了解。Forexample,inJapanandKorea,they’re-suoposedtoboweachotherwhentheymeetsomeoneforthefirsttime.AndinBrazil,theyaresupposedtokisswhent-heymeetsomeoneforthefirsttime.However,inChina,weoften-shakehandswhenwemeetsomeoneforthefirsttime.InJapan,sometimesitispolitetomakenoisewhenyou’reeating,especially-whenyou’reeatingnoodlesinJapan.Itshowsthatyoulikethe-food,butintheUnitedStatesitisimpolitetodothat.InFranceitis-veryrudetosayyouarefullifyoudon ’twantanymorefood。youshouldiustsay,“Itwasdelicious.”InColombian,peo-pleareprettyrelaxedabouttime,butinSwitzerland,itisveryim-portanttobeontime.Forexample,ifsomeoneinvitesyou-tomeetthemat4:00,youhavetobethereat400.Ifyou’reevenfif-teenminuteslate,yourfriendmaygetangry.再如,在講授JEFC教材第二冊(下)的Unitl5WhatDoEnglishPeopleEat?時,我們就可以將西方的價值觀、人生觀和生活方式滲透到教學中,增加對西方社會的了解。在西方,人們將“成功”作為人生的一大追求,他們愛工作,視時間為金錢,所以大街上人們都行走匆匆,過著快節奏的生活,以致“吃飯”問題在他們看來倒顯得無足輕重了,這與我國“民以食為天”的傳統觀念是不同的。
教材里還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文化信息,如:西方節日習俗、中西方對待老人的不同態度、西方人探索自然奧秘的科學精神等等,在學習有關課文時,除了運用“對比法”、多媒體手段以外,還可以采取讓學生討論或上網查找資料等方法,逐一讓學生了解。同時,通過這些方法也培養了學生有意識地運用文化背景知識的能力。實踐證明,學生的文化背景知識越豐富,理解課文內容的能力就越強,學習英語的信心也就越足。
(四)、利用直觀化教學手段,體驗異國的文化氛圍
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教學手段,創造一個文化語言環境,能使學生自覺或不自覺地體驗異國的文化氛圍。可以通過收集和利用一些有關英語國家的物品和圖片,讓學生獲得較為直觀的文化知識,了解外國藝術、雕刻、建筑風格和風土人情。利用電影和電視引導學生注意觀察英語國家的社會文化等各方面情況:各階層人們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樣的房子,如何跟朋友交往,進行什么娛樂活動,什么節日對他們最重要,在節日如何慶祝,以及說話的表情、手勢等。如在英美等國家,人們舉行葬禮時一般穿黑色禮服,表示莊重和對死者的哀悼;而在中國,人們多穿白戴孝表示對親人死者的懷念。在英美等國家恰好相反,人們舉行婚禮時,新娘一定要穿白色,以示“純潔高貴”,而中國的新娘一般多穿紅色,以示“吉祥幸福”。這樣富有情趣的對比觀察,有利于學生體驗和感受英語國家的文化,排除民族文化差異的偏見,培養尊重他人的民族習慣,以期達到語言、情感上的溝通。此外,還可以組織英語角、英語知識講座、英語晚會、開展無漢語日、節日主題活動、英語短劇表演等活動形式滲透英語文化意識,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結束語
實現跨文化交流是外語教學的根本目的,全面提高外語教學質量、提高學生外語語用能力,是中國教育面臨的重要任務。因此,我們英語教師必須結合教材和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靈活運用各種方法和手段,在日常的語言教學中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內涵,提高跨文化教學重要性的認識,緊跟世界教育的發展方向,大膽探索跨文化教學,做到語言知識與文化知識的有機結合,重視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不斷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胡文仲《跨文化交際與英語學習》,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年
[2]鄧炎昌《語言與文化》,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年
[3]陳光磊語言教學中的文化的導入[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2,(3)
[4]何安平新課程理念與初中英語課程改革[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5]楊自儉,英漢語比較與翻譯[M],第1版,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年
[6]范玲玲談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J].中學外語教與學.2002(7)
[7]高一虹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跨越”與“超越”[M].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10)
關鍵詞: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04-0054
閱讀是初中英語教學的關鍵部分,加強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可以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提升英語實踐應用的綜合能力,激發學生對英語的興趣等。英語閱讀更是一個英語知識積累的過程,通過提高英語閱讀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可以讓學生感知豐富的語言材料,豐富英語詞匯和其他基本知識等。一門語言的學習,尤其是外語,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通過廣泛的閱讀來培養語感。所以,在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尤其注意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提高英語閱讀教學效率,需要英語教師不斷更新自身的教學理念,加深對文本的研讀,要學會根據閱讀文章的特點,設計各類型的練習,幫助學生掌握所讀文章的主題思想,抓住文章的重要細節,快速、準確、高效地獲取所需信息;在課堂營造和諧、積極的學習氛圍;在課外采取一些活動激勵方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還要注重學生基礎知識的儲備,提高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下面,筆者結合近幾年的教學實踐,就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探究,提出了幾點關于提高英語閱讀教學效率的有效措施。
一、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 對閱讀教學不夠重視,忽視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
教師在進行英語閱讀教學中,依舊停留在講解者的層次上,并且過多強調語言知識的學習。每篇文章都在講解生詞、補充詞組,逐句逐段分析句子結構等,而忽視了對閱讀材料的整體理解,導致學生的課篇分析能力得不到訓練。整節英語課都以教師講解為主,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英語知識。并且,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缺乏對學生閱讀策略的指導,讓學生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不懂得如何尋找有效信息,難以作出正確的推理和判斷,導致學生的閱讀能力沒有得到發展。
2. 學生英語知識儲備少
初中學生普遍掌握的英語單詞詞匯量比較少,導致他們在閱讀課文時,受到的阻礙較大,不得不停下來查找翻譯,花費時間較多,影響閱讀效果,還會讓部分學生喪失學習英語的興趣。在英語實際教學中,由于應試教育的壓迫,學生都忙于完成教師布置的各項作業,根本沒有時間看課外書,導致學生的詞匯積累量一直無法加大,并且大量的練習讓學生做得心煩意亂,興趣全無,其英語水平沒有得到實質性提高。此外,學生基本沒有形成良好的閱讀方法,不能準確把握課文的重難點,久而久之,學生失去了學習英語的興趣。
3. 閱讀材料單一
閱讀是一個廣泛積累的過程,需要大量不同類型的閱讀材料作為支撐。然而,在英語實際教學中,教師除了使用英語教材中的閱讀內容外,就是練習試卷的閱讀練習題,很少涉及到課外閱讀材料,導致學生的閱讀材料范圍比較單一,學生無法真正提升他們的閱讀能力。目前,大部分英語教師幾乎不會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向學生推薦適合他們的優秀的課外閱讀材料。即使有少部分學生主動閱讀課外材料,也會因為沒有引導而無法提高自身的閱讀效率和質量。所以,英語教師除了使用課內閱讀材料之外,還應該挑選一些時事性強、趣味性強的英文材料,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并逐步引導學生學會閱讀,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二、提高初中英語閱讀教學效率的有效措施
1. 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提升教學計劃設計能力
教師作為實施教育的主力軍,要明確自身的主導性,充分重視學生的學習主體性,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明確“一切以學生為主”的教學理念。教師必須在“一切以學生為主”的教學理念下,不斷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教師要引導學生,讓學生掌握學習英語的正確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要加深對文本的研讀,要學會根據閱讀文章的特點和學生的個性化需求,設計各類型的練習,幫助學生掌握所讀文章的主題思想,抓住文章的重要細節,快速、準確、高效地獲取所需信息,提高自身制定教學計劃的能力。此外,教師需要培養對多媒體教學的使用能力,讓科學技術服務于教育;要積極地對教學效果進行總結,在課堂教學中總結實踐經驗,提升自己的理論知識水平和課程創新能力;要不斷豐富自身的知識,滿足學生不斷增長的文化需求。
2. 營造和諧、積極的學習氛圍
課堂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地方。在課堂上,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有利于激發學生閱讀英語的興趣,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和諧、輕松的課堂氣氛下,教師和學生都會精神煥發、思維活躍、靈感迸發,從而讓學生和教師更好地融入課堂教學,提高閱讀教學的效果和閱讀質量。例如:在學習九年級英語Unit 3 Teenagers should be allowed to choose their own clothes時,可以提出懸疑,讓學生帶著懸疑去閱讀,這樣學生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濃厚的求知欲望進行文章的閱讀,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誘發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還可以根據閱讀材料的特點,設置一些高效的導入,讓課堂從一開始就能進入積極的學習氛圍,如在課堂可以播放相關閱讀材料的視頻,進行相關的小游戲,給學生講解一些與材料相關的有趣的故事,這樣可以很大程度上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閱讀課堂中來。
3. 開展課外活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課堂的時間是有限的,要提高英語閱讀教學效率僅僅靠課堂時間是不夠的,教師還可以在課外的時間開展一些課外活動,也可以在課前幾分鐘開展一些閱讀競賽、閱讀速度(上接第54頁)比賽、單詞王比賽等,以此激勵學生,利用學生爭強好勝的特點,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例如,教師可以挑選一些簡單易懂的文章,讓學生之間進行速度的比較,還可以挑選一些優美的文章,讓學生分別朗讀,評選出閱讀最好的一個進行激勵。
4. 注重學生的知識儲備
要有效提高初中英語閱讀教學效率,首先,必須要讓學生掌握一定量的詞匯量。其次,還要掌握閱讀的方法,這是提高學生閱讀質量的基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課后每天記憶一定量的單詞,并進行定期的檢查。教師還要想方設法讓學生學會如何進行泛讀和精讀,如何選擇泛讀還是精讀,如何快速從文章中找出中心思想,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掌握閱讀的方法。教會學生閱讀的方法,才能讓學生在課外進行高效閱讀,才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這對學生的終身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