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1 09:30:3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中小學青春期教育,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在一切對人的不利影響中,最使人短命夭亡的,莫過于煩惱情緒和惡劣心境,諸如憂慮、頹廢、懼怕、怯懦等,引起身心障礙,危害健康。這在青春期表現得尤為顯著。青春期煩惱,作為一種特殊的情緒體驗,是由個體青春期的生理變化,個體對生理變化和環境刺激的認知引起的,一般地講是消極的。認識和消除這些負面影響,自覺地調節和控制煩惱,學會做自己情緒的主人,是學校青春期教育,也是心理輔導的重要內容,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十分重要。
二、研究設計
1.被試
上海市普陀區具有典型特征的四類學校是完中、初中、完小和九年一貫制學校。在各類學校中都選一所重點和非重點學校,在小學五年級和六年級、初一和初二年級、高一和高二年級中進行機械取樣,均從一、三班中選取編號為1、11、21……的學生,共得被試小學生194人(男95、女99),初中生166人(男76、女90),高中生198人(男112、女86),共558人。其中男283人,女275人。
2.材料
根據情緒認知理論,情緒分為煩惱、一般、快樂三個等級,分別記為3分、2分、1分。其中煩惱包括傷心、擔憂、害怕、焦慮、不安、厭倦、厭惡、沮喪、內疚、羞愧、失望、無能、自卑等。本研究自行設計了一套問卷,調查的主要內容是中小學生中對于體象煩惱、遺精或月經、和在異往中的煩惱。問卷的專家效度為0.75,測得的結果與班主任評價的相關系數為0.68。問卷的項目分析結果表明,相關系數在0.55~0.73之間。
3.調查方法
將被試按學校、年級分別集中起來,向他們講明此次調查的目的與保密原則,告訴他們調查時只記性別、年級,不記姓名、學校,同時要求學生認真對待,根據自我體驗真實回答。然后,學生自答問卷。在問卷調查同時,通過小組座談、個別訪問了解不同學校的校園文化和所在社區的社會文化特點。
三、結果分析
1.各類煩惱不同內容的頻率分布與年齡段差異
中小學生體象煩惱的內容居于前五位的依次是:身材過高或過矮(24.73%):體型是否魁梧(男)或苗條(女)(24.19%),皮膚是否白皙、光滑(17.56%);相貌是否漂亮(16.85%);或是否粗大、豐滿(13.98%)。中小學生的體象煩惱無論是在總體上,還是在各學齡段之間都存在顯著差異(P
由遺精或月經帶來的煩惱居于前五位的內容依次是:煩躁不安、不愿活動(22.68%),羞愧內疚、少交往(18.04%);厭倦、失望、學習興趣減退(16.75%):厭惡、沮喪、生活信心下降(15.98%);學、自卑(14.18%)。中小學生遺精或月經的煩惱,在初高中學生之間存在顯著差異(P0.001)。這是由于絕大多數學生的首次遺精或月經初潮是在小學或初中發生。遺精或月經煩惱,不論表現形式如何,其發生頻率都是由小學向高中逐漸降低。這種情況與首次遺精或月經初潮時缺乏教育、缺乏預測、缺乏準備(精神的和物質的)密切相關,與個體的生活經驗和學習經歷相關。
由帶來的煩惱居于前五位的內容依次是:損害健康、痛苦、焦躁不安(36.96%);不道德、責備和討厭自己(22.47%);控制不住、恨自己無能(18.61%);害怕下降或喪失(12.37%);恐懼影響今后生育(4.64%)。中小學生的煩惱無論在總體上,還是在小學與初中學生、初中與高中學生之間都存在顯著差異(P
中小學生異往中的煩惱居于前五位的內容依次是:交往不自在,煩惱叢生(15.05%);暗戀某人,苦惱萬分(15.05%),為友情送禮被拒,羞愧難當(13.08%):愛慕行為受人討厭(12.01%),渴望交往而得不到(10.25%)。中小學生的異往煩惱,在初中和小學學生之間存在著顯著差異(P0.001)。
綜合來看,中小學生青春期的各類煩惱,學齡間都存在顯著的差異。這種差異從發生頻率看,煩惱居第一位,占25.05%,以高中生為主,占27.07%。體象煩惱居第二位,占19.46%,以初中生為主,占23.49%。遺精或月經煩惱居第三位,占17.53%,以小學生為主,占25.71%。異往的煩惱居第四位,占12.72%,以初高中學生為主,均占16%以上。
這些煩惱的產生,是由于青少年身心發展的階段性規律決定的,是生理發育加快、心理發育和倫理教育滯后帶來的身心變化決定的。
2.各類煩惱的性別差異
除異往中的煩惱外,體象、遺精或月經、等煩惱在男女生之間存在顯著差異(P
四、討論
針對學生中青春期煩惱的顯著差異,我們在小學進行青春期前期教育(4課時),在初中進行青春期教育(10課時),在高中進行青春期人生教育(4課時)。青春期是青少年自我意識,特別是性意識的覺醒期,在認知、情感、行為諸方面都發生巨大的變化,而過去學校青春期教育忽視問題行為后邊隱藏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礙,這種治標不治本的做法,使青春期教育難以深入,是學生問題行為反反復復發生的根本原因。為了減輕學生負擔,提高教育效益,青春期教育必須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并借助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方法,改革青春期教育,做到標本兼治,把青春期教育提高到一個新高度。
男女學生在小學、初中、高中段性生理、性心理和性認知上存在顯著差異,為解決他們的矛盾,同步進行的課堂教學已不適應他們的需要。性教育中適時性非常重要,既不能超前,又不能延緩,更不能一刀切或無的放矢。讓學生有準備地接受自身的生理變化,有針對性地調節心理矛盾,才能使學生愉快而健康地成長。
性是最難控制而又最需要控制的一種本能,控制中最重要的是自我控制。教會學生自我控制是性教育的根本問題。自我控制不是單純的認知教育能解決的,是一個知情意行的過程,特別是情感意志的發展,要通過在一定情境下的活動來解決。為使男女學生從自己的實際出發,學會自控,更好地解決青春期的發展問題,必須與助人自助的、注重個別教育的、重視自我意識發展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諸如針對特殊學生群體開展青春期團體輔導,針對個別學生進行心理咨詢:借助心理輔導,組織班團隊青春、人生、理想的主題活動,探索人生價值:借助角色訓練,結合各種社會實踐,組織性別社會化活動,學習控制自我,適應社會:借助角色訓練,結合行為規范養成,組織自尊、自愛、自強、自制的異往活動,學習性別角色,互尊互愛……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3783(2008)-9-0123-02
【摘 要】目的 了解德陽市中小學生營養狀況,為制定相應的干預措施提供相應的科學依據。方法 采用身高標準體重法,對德陽市2007年7520名在校中小學生現時營養狀況進行評價分析。結果 中小學生營養不良率為13.3%,超重率為12.9%,肥胖率8.4%;各年齡組學生營養不良率差異有顯著性;中學生營養不良率高于小學生,超重率、肥胖率低于小學生,女生營養不良率高于男生,男生超重率、肥胖率高于女生。結論 德陽市中小學生現時營養問題較為嚴重。應制定相應防治方案,采取相應的干預措施。
【關鍵詞】學生營養 現時營養狀況
中小學生正處于生長發育的重要階段。合理的營養能促進其生長發育、預防疾病和提高學習效率,而營養不良或營養過剩均會對學習、健康造成不利影響,阻礙其生長發育。為了解德陽市中小學生現時營養狀況,及時發現問題,制定干預措施,筆者于2007年9~11月對該市7~18歲7520名中小學生的營養狀況進行了評價。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市直管學校在校中小學共7520名,年齡為7~18歲。
1.2 方法 按照《中國學生體質、健康狀況調查研究工作手冊》進行身高、體重測試,測試人員經過統一培訓。以《1985年全國學生7~12歲身高標準體重值》為評價標準,將營養不良分為較低體重、輕度、中度、重度代替以前的輕度、中度、重度、極重度。采用Visual Foxpro 5.0編程,錄入的數據指標有姓名、年齡、性別、身高、體重,自動運行評價程序顯示該學生的營養狀況。采用SPSS8.0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營養狀況 7520名中小學生中,營養不良率為13.3%(1002/7520),以較低體重為主,占營養不良學生的90.1%,未檢出中、重度營養不良;超重率為12.9%(972/7520),肥胖率為8.4%(632/7250);營養正常者僅占65.3%。
2.2 不同年齡學生營養狀況見表1。
2.3 不同學習階段學生營養狀況比較 中學生營養不良率高于小學生(χ2=156.8,P<0.01),肥胖率低于小學生(χ2=37.0,P<0.01)。見表2。
2.4 城鄉學生營養不良狀況比較 城市學生營養不良率、肥胖率均高于農村學生(x?=9.1,P值均<0.01),農村學生超重率高于城市學生(χ2=3.88,P<0.05。見表3。
2.5 男女生營養狀況比較 女生營養不良率高于男生(χ2=92.5,P<0.01),男生超大重率、肥胖率高于女生(χ2=8.9,P值均<0.01)。見表3。
各年齡組學生營養不良率差異有顯著性(χ2=190.0,P<0.01),營養不良率在小學時期隨年齡增長而上升,13~15歲(初中階段)形成一個高峰,并在16~18歲(高中階段)保持較高水平;肥胖率以10~12歲較高。
3 討論
德陽市2007年中小學生營養不良率為13.3%,低于全國2000年水平(19.5%),肥胖率(8.4%)與全國2000年的水平(6%~8%)接近,且營養不良以較低體重為主,營養不良總數的占90.1%,輕度營養不良只占9.9%無中、重度營養不良。提示德陽市中小學生營養水平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和膳食營養明顯改善,營養狀況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但是營養不良和營養過剩問題仍然較嚴重,中小學生肥胖率從7~9歲開始升高,10~12歲持續位于高峰,以后逐步下降,說明小學階段是肥胖發生的主要階段。因此,對學生肥胖的防治重點應在小學階段,包括合理膳食、加強鍛煉、營養健康教育和科學合理的安排生活制度。較低體重的主要原因是能量攝入不能充分滿足旺盛生長發育的需求,或存在偏食、挑食、過多吃零食、盲目減肥、節食等。2種營養問題同時存在,導致學生的營養總體分布出現“雙峰現象”,即肥胖、超重和營養不良并存,正常體重者比例減少。
中學生營養不良率高于小學生,超重率與肥胖率低于小學生,與青春期突增規律相吻合。中學生處于生長發育第2個突增階段,生長發育迅速,新陳代謝旺盛,體重增長速度往往不如身高明顯,加上學業負擔重、活動量大致消耗增多,因而超重率與肥胖率均比小學生低,而營養不良則高于小學生。
當前,有些中學教師埋怨小學教師沒打好基礎,使他們很難展開教學,甚至影響中考和高考。我認為并不是小學教師沒有打好基礎,而是中小學教師缺乏溝通,沒有有效銜接,才會出現中學教師難以展開教學的情況。筆者結合語文教學淺談如何做好中小學銜接。
一、正確認識中小學銜接
第一,中小學教育管理體制方法存在差別。目前的中小學多是獨立的整體,管理模式和對學生的考評方式是相對獨立的。小學教育沒有過多延伸學生的能力、心理素質和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注重短期效應;而中學教育對學生前期的管理模式也缺乏研究,導致學生很難在短期內適應中學教育和管理模式。
第二,中小學教育目標、教育思想和方法不同。小學語文的課前預習多數只限于生字、詞語的理解及課文的朗讀,內容的理解主要依靠課堂的講解分析。初中更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課前要充分預習,為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打下堅實基礎。剛升入初中的學生依賴性強,獨立學習能力較差。部分中學教師在開展教學時也沒有關注學生的適應能力,使學生感覺失去依靠,茫然不知所措。
第三,學生的心理調節速度沒有跟上中學課程開展的步伐。此階段的學生正處于青春期,身體和心理的不斷變化使他們產生許多困惑,此時還會產生逆反心理,課業量的增加增添了他們的負擔,致使一部分學生產生厭學情緒。
二、中小學教育銜接的方法
第一,與家長協作,幫助學生做好心理轉變。教師可以建議家長關注孩子升學前后的變化,及時進行青春期教育,做好心理疏導。教師要利用早會、班會等,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排除升學恐懼。學段銜接問題不能回避,更不能暴力解決,教師要正面引導,建立學生與家長、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良好溝通。
第二,課堂知識的有效銜接。小學畢業班的語文教師不應將工作的重點僅僅放在畢業考試的成績上,應把眼光放遠。每節課的備課內容要全面,要做好有效補充。比如,在《威尼斯》一課的教學中,我不僅注重講威尼斯的特點,而且針對說明的寫作手法,讓學生在充分朗讀之后歸納出說明方法,與初中語文教學接軌。
第三,中學和小學之間、中學教師和小學教師之間要多聯系。升學前的假期是良好的機會,學校和教師應該安排好學生的假期生活,引導學生接觸并了解中學課程與生活,使之產生興趣并做好心理準備。小學教師要多了解中學教師的需要,中學教師要擠出時間深入小學,為以后的銜接工作奠定基礎。
第四,班主任之間要做好工作銜接。在學生眼里,班主任是他們心目中的偶像,班主任所做的各項工作將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成長。作為小學畢業班的班主任,除了要幫助學生積累知識外,還要在畢業前引導學生做好心理準備;初一班主任應在學生未進校前對學生的基本情況有大致了解,最好能深入小學了解情況。
做好中小學銜接工作并非易事,需要中學教師和小學教師共同努力。我們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重點、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我相信,通過學校、教師和家長的共同努力,一定會讓學生從容走進中學大門,以樂觀的心態面對中學生活。
流;耐心
【中圖分類號】 G63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08―0031―01
十三四歲的青少年生理已經發育,性沖動時常出現。開放的網絡環境,躁動的社會大環境,催化了中學生的性心理、性認識的早熟和復雜性。七年級新生走進一個新的學習生活環境,這一躁動就自然出現了。青春期躁動,對學生成長的影響不可低估。學生能夠正確解決這一問題,十分有利于其健康成長。如果這一問題得不到正確解決,將會一直困擾這些學生,嚴重危害其身心健康,甚至會導致其違法犯罪。因此,教師要積極教育引導學生,解決成長中遇到的這一必然問題。
一、無端打壓是錯誤的
面對七年級學生的青春期躁動,教師家長最可能的態度是無端打壓。常常會嚴厲警告甚至批評這些學生,要求他們結束這一危險舉動。有些教師會通知學生家長,而學生家長同樣不能正確引導孩子,或者無視這一問題,或者簡單訓誡孩子要求其停止這一舉動。個別教師甚至會諷刺挖苦學生,全然不顧學生的自尊心和感受。
解決這一問題,無端打壓是錯誤的。因為,這一問題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必然問題,是主要基于身體發育和心理發育中的成長問題。無端打壓,結果往往適得其反。由于逆反心理,孩子往往會把這事當做對抗老師父母的武器,和老師父母對著干,會使這一問題最終得不到解決。學生往往把自己對異性的追求看做最珍貴的秘密,尤其不愿意老師父母干預,無端打壓是學生最反感的。遭到無端打壓,孩子往往把這事藏得更加隱秘,最終變得不可收拾。教師不要低估了出現青春期躁動的學生的數量,幾乎每一個學生都會出現這一問題。只不過,大多數學生表現得不明顯,只有一些學生明顯地表現出來。
二、看成早戀是片面的
七年級學生出現的這一問題,最大的特點是,發生這一問題的學生面廣,一些學生表現強烈。但如果教師家長教育引導得當,學生解決得也快。七年級學生有一個從小學生到中學生的轉變時期。在這一時期,他們一時難以適應初中學習生活。同時,他們并沒有丟棄小學生的大膽和兒童時期的行為特點。升入初中,他們覺得自己已經長大了,什么都可試一試了,所以有一個時期,七年級學生會表現得十分活躍。青春期躁動就是這一時期出現的。把七年級學生的這一青春期躁動看成早戀處理是錯誤的。當做早戀解決反而是對學生的一種錯誤的誤導。如果出現了誤導,學生往往把自己的行為也看做戀愛,學生會十分反感老師父母的教育,或者行為變得更加隱秘,或者我行我素,最終使這一問題得不到解決。
三、正確引導是可取的
解決七年級學生的青春期躁動,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家長要予以正確有效地引導,使學生走出成長中的這一階段。要教育孩子正確認識解決這一問題的知識。面對青春期躁動,孩子最缺的其實是相關知識,七年級學生擁有的關于青春期身體發育和心理情緒特點的知識十分貧乏,不能全面正確認識自己的青春期發育,更不會自覺調節自己。當前,我國中小學校缺乏對學生進行系統的青春期教育和生理衛生教育。在學校對學生生活介入日益深入的今天,學校應該自覺承擔起對學生進行青春期和生理衛生教育的責任,引導學生比較全面地學習關于青春期身體發育心理發展規律特點的知識,引導他們正確認識和解決自己進入青春期產生的各種問題。要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提升孩子解決自身心理問題的能力。要對學生進行初步的性教育,讓他們初步樹立正確的性觀念和自覺控制青春期性沖動,引導孩子過健康高雅的生活。
[關鍵詞]大通縣青林鄉;少年兒童;身體自尊
[DOI]10.13939/ki.zgsc.2015.41.169
1 引 言
身體自尊是“個體對自我身體的不同方面的評價”,它是整體自尊的一個具體領域,身體自尊對研究人們參與體育鍛煉的心理前因和心理效益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1]。當考察有關個人的許多問題,如參與體育活動、競技表現、肥胖以及傷病和老齡問題時,身體自尊被給予了極大的重視。身體自尊不僅對健康的發展至關重要,而且這種身體確認與我們的身體活動的選擇以及同參與或回避參加競技運動、休閑活動、體育鍛煉或減體重的策略訓練等與健康相關的行為有關[2]。由于它的變化能引起整體自尊水平的同方向變化,因此它在西方鍛煉心理學領域已成為研究的一個熱點。少年兒童時期是個體個性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個體所面臨的各種心理矛盾和心理危機的解決與其自我認識和自我評價的發展水平有直接關系。因此,對少年兒童身體自尊現狀的調查和影響因素的研究對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2 研究對象與方法
2.1 研究對象
青海省大通縣青林鄉9~15歲青少年兒童,其中小學生(9~12歲)73名,中學生(13~15歲)127名。漢族學生83名,土族學生117名。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獻資料法
查閱國內外心理健康學、社會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發展心理學、行為心理學以及相關身體自尊的有關文章。
2.2.2 問卷調查法
選用由武漢體育學院段艷平編制和檢驗的《少年兒童身體自尊量表》[3],在青林中心學校隨機抽取250名學生對其進行問卷調查,發放問卷250份,當場回收214份,剔除無效問卷14份,有效率為80%。
2.2.3 數理統計法
本研究回收所有數據均運用SPSS18.0軟件對問卷所得數據運用數理統計知識進行數據分析。
3 結果與分析
3.1 男女生身體自尊的性別差異分析
通過統計分析,從整體來看,土族和漢族中小學生在身體自尊方面沒有表現出明顯的民族差異。而男女生則在身體活動、速度、耐力三個方面表現出了差異(見表1)。這提示傳統文化和性別的社會角色定位中小學生有影響,人們傾向于接受[4]“活潑好動的男孩,安靜聽話的女孩”,因此在身體活動方面,男生較女生更好一些,而進入青春期后,男生由于生理特點表現出了速度和耐力方面明顯優于女生。
3.2 中小學生生身體自尊的差異分析
從表2、表3、表4分析來看,小學生和中學生主要在身體吸引力、身體柔韌程度和外貌自尊方面存在明顯差異。可能有以下幾點原因:①初中生處在生長發育的特殊時期,自尊新比較強,虛榮心也比較強,但過于虛榮和過強的自尊心就導致了缺乏自信,特別是女生。而小學生的自尊心和虛榮心沒有中學生那么強,因此在身體吸引和外貌自尊方面自我認高于初中生。②兒童的骨質有較好的韌性,而隨著年齡增長,原始結締組織逐漸被板層結構所代替。彈性也會隨之減少,所以小學生的身體柔韌比初中生的身體柔韌性好。
3.3 小學生生身體自尊的差異分析
漢族小學生在運動技能、力量、耐力、整體自尊和外貌自尊方面均比土族小學生要高(見表5)。特別是力量和耐力方面有差異極為顯著,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漢族和土族的家庭教育觀念不同,漢族更重視小孩子的身體活動、社會交往、外表行為等因素,造成了漢族小學生身體自尊更好一些,特別是對自己力量和耐力的認識上傾向好評。
通過表6分析來看,小學男生和女生在速度認識上存在差異。男生的速度比女生要高。這和男女性別生理方面的特點有關。同時由于男生比女生更愛運動,所以小學男生比女生對自身速度的認識方面要好于女生。
3.4 初中學生生身體自尊的差異分析
初中生從民族角度來看,土族和漢族學生在身體自尊方面,并沒有表現出差異,而從性別方面看(見表7),初中男生在身體活動、速度、耐力方面都明顯高于女生。初中生都處于青春期,進入青春期后,由于性別不同,男性的雄激素明顯的促進肌肉組織發育的功能,而雌激素促進脂肪沉積,所以,男生的肌肉增長比女生多。而男生喜歡活動導致心肺功能也強于女生。身體活動、速度、耐力是青春期男女最具差異的特征。
4 結論與建議
4.1 結論
(1)整體來看青海省大通縣青林鄉的學生,男生在身體自尊上要略好于女生,主要表現在身體活動、速度和耐力方面。這跟男女的發育特點和社會角色認知對學生的影響有關。
(2)由于受到青春期發育的特征的影響,初中生的身體自尊不如小學生。這可能是由于初中生自我意識的進一步發展、個人活動范圍、人際關系發展以及社會評價等環境的影響,都會被學生納入到身體自尊概念中,以各種不同的角度對自己身體的各個方面加以評價,因而對自己身體的要求更高,導致其對自己身體不滿意的程度加大。
(3)土族小學學生的身體自尊要比漢族的低,但初中生土、漢兩族學生沒有表現出明顯差異。其原因可能在生活習慣上,教育理念上土族和漢族還是有不同之處。小學階段,孩子對自身的認知更多受家庭教育影響,因而表現出了差異,而初中階段,孩子對自身的認識更多依賴與學校和同伴,所以這一學段土、漢兩族學生身體自尊沒有表現出民族之間的差異。
4.2 建議
(1)應在家庭和學校教育中,重視對女生身體自尊方面的教育,鼓勵女生正視和接納自己的身體,特別是在速度、耐力等身體素質方面,明確男女生理性的正常差異,樹立對自身身體素質的信心。要提高青林鄉青少年兒童的身體組尊,改變家長的觀念是重要前提。
家長會是為了讓家長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情況的好機會。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八年級學生家長會講話稿,歡迎閱讀。
各位家長:晚上好!
歡迎各位尊敬的家長前來參加八年級的家長會,首先我代表學校向各位家長對學校工作的支持和配合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各位家長,八年級是整個初中階段的關鍵時期,是孩子由少年步入青年的重大轉折時期。這個時期孩子的身體發育變化最快、心理變化最大,也是思想最不穩定的時期。八年級的孩子自我意識迅速發展,情感豐富而情緒不穩定,性意識開始覺醒。所以對于八年級的孩子,學校、家長都要給予特別的關注、萬分的重視。
對于學校來說,八年級一直是我們特別重視的一個年級,本屆八年級從三個方面加強管理和教育。
一是教師方面:通過宣傳和學習《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倡導“松江六中教師八項承諾”,引導教師愛崗敬業,愛生奉獻,自覺踐行師德規范;通過校本研修、校本培訓,提高教師的育德育人能力。
二是班級層面:開展“溫馨教室”的創建,構建和諧、文明、舒適的育人環境和民主、融洽、平等的師生關系,讓學生能心情舒暢的學習。
三是學生層面:以“十四生日儀式”為抓手,開展青春健康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青春期的變化,指導他們珍惜十四歲的青春年華,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集體主義觀念和社會責任感,邁好青春第一步。
我想,除了學校的努力外,家長的支持、配合及家庭教育水平的提高尤其重要,今天的家長會,就是一起來探討和交流家庭教育特別是孩子青春期教育的問題,提高親子溝通的能力,同時希望家校合一,形成共識,努力提高八年級學生的綜合素質,穩定學生的思想情緒,為進入九年級順利畢業、考入理想的高中打好基礎。
今天家長會的第一個議程是請“中國家庭教育專家”、“中國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科普報告會全國巡回演講報告團”特邀主講嘉賓、“南京大學南博科學教育研究所”掌于榮教授給大家作一個“青春期家庭教育” 專題講座,《親子溝通的技巧》。
報告之后的第二個議程,是回到班級與班主任進行交流溝通。
最后介紹一下以“邁好青春第一步”為主題的“十四生日儀式”系列活動的內容:
關鍵詞: 小學生 青春期教育 “性”教育
青春期是人生的必經階段,當中充滿快樂同時具有憂愁。而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食品添加劑隨意濫用,青春期比我們以往來得更早些,再加上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青春期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所以,正確認識和開展青春期教育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一、研究的原因
在傳統教育中,我國兒童小學適齡階段一般定在6周歲到12周歲之間,這個年齡層正是孩子獲取知識、高速發育的時期。隨著身體的發育,孩子的心理、生理開始自然成長變化,再加上我國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物質水平空前提高,孩子的第二“性”征開始紛紛提前呈現,如男學生出現、腋毛、聲音低沉和胡須等成年男性體態特征,女學生發育長大、長出、并有月經來潮等,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講的性早熟或者提早進入青春期。青春期是人生必經階段,是我們從兒童期逐步邁向成年期的重要階段,一般我們將從初一到高中這段時期,即9周歲到19周歲之間,稱為青春期。青春期是一個活躍時期,對于處在當中的孩子來說,受到身體內部神經系統及內分泌的影響,身體結構快速發生巨變,男女的第二性征開始顯現。由于身體部位、形狀、功能的快速變化,男女迅速得以辨認和區分,而生殖系統的快速發育,再加上現代食品添加劑隨意濫用,到小學六年級,大部分女生開始出現月經來潮癥狀,男生開始出現遺精現象。在性激素的作用下,孩子的身體結構不僅發生了變化,而且心靈、情緒、日常行為同樣受到了影響。而這些影響同時會因人而異,個體之間差別比較明顯。就好像同一年級的兩名男孩,當中一個看起來比另一個高大威猛,體態粗壯,聲音粗啞,十足十是個真正的男子漢;而另一個就遜色很多,體態外形好像沒有很大改變,就是一個小男孩,這常常是孩子煩惱的原因。受傳統保守教育的影響,“性”作為教育的,學生平常難以接觸到,因此在男女身體發育方面,尤其在其影響下出現的正常男女生理變化,常常讓孩子感到焦慮、疑惑。就好像遺精這種男性正常的本能生理現象,由于對“性”知識的缺乏,男生往往對其進行種種猜想,難以釋除心中疑慮,更有甚者將這種男性特有的本能現象看做一種疾病,終日悶悶不樂、疑神疑鬼。由于生理上的種種變化,孩子對“性”知識的熱切渴求就不足為奇,好奇本來就是孩子的天性,但是如果缺乏家長與老師正確的指引,心中的疑慮得不到確切的解答,同伴之間又羞于發問,那么就很容易受到社會上各類書籍、影視作品的不良影響。正由于“性”教育的重要性,學校、老師、家長三方必須及時開展教育,對孩子進行及時有效的疏導和教育,務求令處在青春期的孩子有良好的生活學習環境,讓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
二、研究的需要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經濟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空前提高。但我們在吸取西方國家優秀文化的同時,其糟粕思想也悄無聲息地滲入實際生活當中。“性開放”、“性解放”等思潮嚴重沖擊著我國5000多年的傳統性觀念。對傳統中國文化來講,性是一個神秘的禁地,國人對“性”的態度一直是敬而遠之,尤其對孩子來講,更不能觸碰。長期的禁欲思想造成國民對“性”的歪曲心態,嚴重影響孩子的健康心靈。而對于處在青春期這個特殊時期的人群來講,生理的提前與滯后發育嚴重擾亂其正常行為,再加上社會上不良信息的相互作用,青少年發生現象屢見不鮮。未婚媽媽,也見怪不怪。對于初接觸“性”的學生來講,所有知識與現象都是新穎的,再加上對生殖與健康知識的嚴重不了解,對性疾病及避孕知識同樣知之甚少,這樣孩子往往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走向歧途。有關文獻表明,1988年6月國家教委和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聯合召開現場會,并了《關于在中學開展青春期性教育的通知》,當中明確提出如何開展中學生青春期“性”知識傳授,而1978年的“關于青春期性教育研究”的課題更被教科研劃定為重點研究工程。而國家教委也對青春期教育給予相當重視,在1987年7月,1990年10月及1992年8月,分別召開三次關于青春期教育理論的全國性研討會,建立具有中國特色又符合我國國情的青春期教育理論體系,奠定科學基礎。但是,我國小學青春期教育課程的開展基本上還處在起點狀態。受長期我國傳統“性”觀念影響,對于教育者來說,青春期教育等于“性”教育,對學生講授“性”知識是難以啟齒的、羞恥的。再加上我國傳統的錯誤“性”教育觀念,如“無師自通論”、“應急論”等,以及家長對青春期教育的認識不足,都大大地制約我國小學青春期教育的正常開展。自本世紀80年代,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東西方文化相互交流,傳統現代文化相互交融,價值觀念相互碰撞,現代學生的“性”觀念、“性”思想和“性”行為已從保守走向開放,近年來“性”犯罪越來越少年化。在這樣嚴峻的形勢下,從小對孩子進行青春期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
三、研究的意義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以及食品添加劑的濫用,發育出現提前現象,如部分小學五六年級男生開始出現遺精現象,女生開始月經初潮,還伴隨出現青春期沖動等現象。孩子因為這突如其來的生理變化,開始出現焦慮、恐懼等心理現象。如不及時對提前發育的學生進行青春期教育,那么學生將就如何對待這些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等問題變得不知所措。適時對處于青春期的學生進行青春期教育,使其知道該如何處理自己面臨的生理和心理問題。這對于促進青春期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以及防止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問題的產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有利于幫助學生及時消除有關青春期的神秘感。當學生進入青春期后,隨著第二性性征的出現,他們對自身及對異性的生理變化產生強烈的好奇心。這個時候,教育者需要對其加以正確的引導,傳授正確的青春期知識,一味地禁錮與阻止,只會進一步增強學生對“性”的神秘感。只有主動地對其進行青春期教育,才會逐漸使處于青春期的學生消除對“性”的神秘感和好奇心。
(二)有利于學生健康發展,預防青春期疾病,培養正確的行為道德觀。處于青春期的學生,自我意識開始覺醒,開始以自我為中心,不樂于聽從別人的意見,我行我素,也就是我們經常所講的“青春期叛逆期”。如這時學生得不到適時的引導,那么對其今后發展將產生嚴重影響。由于青春期學生正處在生理走向成熟但心理還處于幼嫩階段,再加上社會上大量充斥各類文化,不良影視作品、網絡信息,這些都嚴重影響學生對青春期知識的正確判斷。這時對其進行青春期教育,不僅促進青春期知識的傳遞,而且更有效抵御社會上錯誤的“性解放”、“性自由”思潮對青春期學生的腐蝕,有利于引導處于青春期的學生遵守社會道德。
四、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疏導平臺
(一)學校是青春期學生獲取青春期知識的主要場所。教師可根據教育部門的明文規定及教學大綱和專用教科用書,對學生進行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青春期教育,但必須掌握合理的標準。如2011年,北京朝陽區第二小學首次使用關于青春期“性”知識的讀本《跟上孩子的成長的腳步》,它的出現標志著北京市實施《北京市中小學性健康教育大綱》的歷史性成果,是我國針對小學生傳授“性”知識的教育讀本和試點教材。該讀本由香港家庭計劃指導委員會合作編寫,突破傳統教學模式,改變以往保守思想,主要針對4歲~7歲兒童設計,全書配有通俗明了的彩色插圖,內容簡潔,如書中提到“媽媽的卵巢制造卵子。卵子的形狀圓圓的,像個荷包蛋”、“爸爸的用來制造。的形狀像蝌蚪,腦袋尖尖,尾巴長長”。其中書本里的知識還令有些成年人回想起童年的趣事。如一位成年人說:“媽媽,我是怎么來到這個世界的?”這位媽媽說:“你是孫悟空,石頭蹦出來的。”相信大家都曾聽過這個“神話”。《跟上孩子成長的腳步》按照我國孩子不同成長階段的特點,大致劃分為低、中、高三個階段,即三個學習模塊。第一模塊課程知識主要內容有“我的身體”、“我是從哪里來的”、“可愛的男孩、女孩”、“你會保護自己嗎”;第二模塊課程知識包括“青春期身體的變化”、“青春美少女”、“小小男子漢”、“學習與父母交流的技巧”;第三模塊課程知識“悅納自我”、“同學交往”、“預防艾滋病”、“做個健康小網民”。該書本跟我們過往使用的試點教材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原因是該讀本涵括的內容打破,以往傳統教育固守的界限。如書中第四章節“我們是從哪里來”,大膽加入了有關“”的內容,這都是父母難以啟齒的內容,本書用通俗生動的方式進行了解析。如原文引述:“人類繁衍后代是靠男、女兩性共同完成的……爸爸陰囊里的可以產生,他們的樣子像個小蝌蚪,活動能力特別強,像游泳健將,他們都想找到卵子做新娘,形成一個新生命……為了讓淘氣的盡快找到卵子,爸爸用插入媽媽的陰道里,用力把射入媽媽的陰道內……”每一章節都配有大量富有色彩又形象生動的圖畫。北京性健康教育研究會副會長、首都師范大學性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張玫玫總結:“這本看上去相當前衛的教材,吸收了國外性教育精華,同時結合了中國傳統文化和未來發展方向,可以為學生、教師和家長提供相關的性教育知識、價值判斷和行為指導。”
(二)家庭是孩子成長、吸收知識的內環境。孩子最早關于青春期知識和“性”方面的認知來源于父母。但因為男生與女生的青春期成熟度有所差別,家長在早期的青春期生理知識教育方面更注重女生一些,所以在十二三歲時,家長們對女生月經來潮已習以為常,而男孩子的生理變化及個人衛生則不太能引起他們的注意。但是孩子第一次經歷生理變化時,由于缺乏這方面的知識,往往出現緊張、煩操的情緒,不知所措。此時直接、有效地幫助孩子消除心理上的障礙的重任自然落到家長身上,因此家長這時必須特別關注孩子的一舉一動,以及他們心理、生理的變化,聆聽孩子的需要,幫助他們順利渡過這一時期。預防勝于治療,要消除青春期對孩子心理的影響,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有意無意地給孩子講解與青春期相關的生理知識,以及應對方法,才能使孩子在青春期到來之際,保持積極健康的心態。
(三)社會作為孩子成長的外環境,它的純潔度無時無刻不影響孩子的成長,但時至今日,我國還未正式出臺關于青春期教育的法律法規。因此,學生的青春期教育并沒有獲得很好的保障。青春期教育是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要有效開展青春期教育,國家有關部門必須給予大力支持,因為處在青春期的小學生正是青春期知識嚴重缺乏的階段,如果得不到適當的疏導和指引,必然誤入歧途。再加上青春期學生自我控制能力較差,性道德理論知識欠缺,心智還未發育成熟,極易受到外部環境種種不良信息的影響,這無疑會嚴重損害他們的身心健康。所以,我國教育部門必須加大對青春期教育的宣傳力度,轉變社會對青春期教育的錯誤觀念,凈化社會的不良風氣,打擊社會上各種違法現象。過往人們對青春期教育采取可避免則避免的消極態度,其實這種做法往往適得其反。處于青春期的學生對知識極其渴望,再加上心理控制能力差,往往出現逆反心理,使學習生活受到嚴重影響。我們應該采取積極正面的疏導,開展豐富的課外文化活動,如體育、美術、音樂等,尤其是體育、舞蹈等活動效果更佳,既能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又能激發學生的活力,使其旺盛的精力得以釋放。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使他們興趣轉移,激發他們積極向上的情感,從而使他們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發展。
總而言之,青春期是學生一生中精力最旺盛、興趣最廣泛,同時對人生充滿美好向往的階段,青春期的到來是成熟的標志,是身心發生巨大變化的開始,只有適時地、正確地引導,開展一系列有目的、有計劃、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并且積極鼓勵和引導男生、女生共同參與、成長,才能轉移他們的注意力,不要陷于自身生理變化帶來的困惑情緒中。這樣做的目的,一方面可以使青春期學生在各種文體活動中培養健康的興趣、發展特長愛好,使其過剩的“青春期能量”得到有效發揮。另一方面可以促進男女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和相互了解,使其在活動中學會如何與異性相處,如何尊重異性,使學生的青春期生活豐富多彩、健康文明。
參考文獻:
[1]姚佩寬.當代青春期教育研究[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2]李鴻生.關于性教育的思考[J].四川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07.
[3]李鷹.關于青春期教育若干理論問題的探討[J].教育研究,1999,(5).
[4]肖揚.青春期教育:全球青年發展的重要議題[J].中國青年研究,2000.
[5]姚云.國外青少年性教育的比較及啟示[J].比較教育研究,1996.4.
【關鍵詞】 抑郁;心理學,應用;問卷調查;兒童
【中圖分類號】 R 179 R 395.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9)04-0336-03
Application of Child Depression Inventory Among 9 258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WANG Jun*, ZHANG Hong-bo, HU Hai-li, et al. * Department of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Anhui Medical University, Hefei(23003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prevalence and epidemiological features of depressive symptoms by using Child Depression Inventory(CDI) amo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prevention measures against children' s depression.Methods By stratified-cluster sampling method, 9 258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were collected to complete CDI. Results The total prevalence of depression symptom was 14.3%. The prevalence of boys was higher than girls in depression symptoms, especially among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n urban areas.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CDI mean score for all ages presented figure of "U", 11-year-old group with the lowest mean scores of CDI and 18-year-old group with the highest. The prevalence of depression symptoms had grea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urban areas, the prevalence was highest in students of senior high school and lowest in students of primary school. Conclusion Improvement in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school students depends upon reinforcement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promotion.
【Key words】 Depression;Psychology,applied;Questionnaries;Child
兒童抑郁主要表現為情緒低落、興趣降低、信心缺乏、睡眠障礙及食欲不振等癥狀,并常與一些心理和行為問題伴隨存在,如常伴隨有焦慮障礙(30%~75%)、品行障礙(30%)、注意缺陷伴多動障礙 (24%)、物質濫用(20%~30%)等[1],嚴重影響兒童學習能力和社會功能。值得關注的是,兒童抑郁與自殺行為密切關聯,約49.3%的抑郁障礙兒童有自殺意念[2],而自殺死亡者中患抑郁癥狀的比例高達25%[3]。目前,國外兒童抑郁癥狀檢出率為5%~35%[4-8],國內為10%~40%[9-12]。本研究采用兒童抑郁量表對合肥市9 258名8~18歲城鄉中小學生進行抑郁癥狀的評定,了解兒童抑郁癥狀流行狀況與特點,為進行兒童抑郁預防干預提供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采用分層整群抽樣方法,選取合肥市市區小學2所、初中2所、高中5所,鄉村小學2所、初中2所、高中4所,共計抽取小學三年級至高三在校學生9 984名,收回有效問卷9 258份,有效率92.7%。其中男生4 919名,女生4 339名;城市學生5 356名,鄉村學生3 902名;小學生2 813名,初中生2 650名,高中生3 795名。平均年齡(13.70±2.69)歲。2周后再選取小學三年級、五年級、初一和高一各2~3個班級的在校學生501名為調查對象進行復測。
1.2 調查工具 采用由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提供的中文版兒童抑郁量表(Children's Depression Inventory, CDI)。CDI共包括27題,包含5個分量表:負面情緒、人際問題、效能低下、缺乏和負性自尊。每題都由描述不同頻度的3句話組成,分別列舉了一般反應、中等抑郁癥狀和嚴重抑郁癥狀,并按0~2記分,總分在0~54分范圍內,得分越高表明抑郁水平越高。評估時段為最近2周。該量表在國內外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13-15]。本次研究結果顯示,CDI量表內部一致性Cronbach系數為0.81,重測信度為0.89。根據Benedikte等[16]研究結果,將19分確定為抑郁癥狀的劃界分。
1.3 調查方法 對調查員進行技術培訓,統一方法和指導語。以班級為單位,采用無記名的方式由學生獨立填寫問卷,調查員現場進行問卷驗收。
1.4 數據分析 采用EpiData 3.1進行數據錄入,SPSS 13.0統計軟件包對數據進行統計處理。
2 結果
2.1 抑郁癥狀檢出率的性別分布 中小學生抑郁癥狀總檢出率為14.3%,其中男生為15.1%(745/4 919),女生為13.3%(579/4 33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103,P=0.013)。城鄉學生抑郁癥狀檢出率分別為13.8%(740/5 356)和15.0%(585/3 902),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2.438,P=0.118)。考慮年級、地區和性別對抑郁癥狀的檢出率可能存在交互作用,故進一步按城鄉和年級分組進行性別差異檢驗,結果表明,抑郁癥狀檢出率僅城市小學男生(13.2%)和女生(9.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OR=0.665,95%CI:0.496~0.890),而城市初中、城市高中、鄉村小學、鄉村初中和鄉村高中男、女生抑郁癥狀的檢出率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表1)。
2.2 抑郁癥狀檢出率的學段分布 小學、初中、高中學生抑郁癥狀總檢出率分別為12.8%(359/2 813)、13.3%(353/2 650)和16.1%(612/3 795),總體呈現隨年級升高而上升的趨勢(χ2趨=15.894,P=0.000),即高中>初中>小學。進一步分析可知,城市學生抑郁癥狀檢出率為高中>初中>小學(χ2趨勢=23.654,P=0.000),而鄉村學生抑郁癥狀檢出率在高中、初中和小學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城鄉小學、初中及高中各年級間的學生抑郁癥狀檢出率比較,抑郁癥狀檢出率在農村小學隨著年級升高而下降( χ2趨勢=10.603,P=0.001),在城市小學、農村高中的學生中僅顯示為抑郁癥狀檢出率年級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而初中和城市高中學生抑郁癥狀檢出率年級間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
2.3 抑郁癥狀評分的年齡分布 按照不同年齡段繪制CDI得分均值的折線圖。由圖1可見,8~10歲組抑郁程度隨年齡的增加而下降,11歲組最低,而12歲后CDI平均值總體趨勢隨年齡的增加而上升;其中男、女生CDI平均分折線圖呈現2次交叉,在13~16歲之間女生CDI平均分超出男生,而在此前后的各年齡段均為男生高于女生。
3 討論
3.1 中小學生抑郁癥狀的流行特征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中小學生抑郁癥狀總檢出率為14.3%,總體上男生抑郁癥狀檢出率高于女生;但進一步分組分析表明,僅城市小學男生的抑郁癥狀檢出率高于女生,而城市中學、鄉村中小學男、女生抑郁癥狀檢出率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該結果與張洪波等[10]和劉鳳瑜[14]采用CDI進行測評的研究結果相符,與國內諸多采用其他抑郁評定量表的研究結果[12,17]不一致,與國外的相關研究[13,18-19]也不相符。出現以上差異的原因可能為:(1)造成與國內比較出現差異的原因除與研究樣本設計、樣本數量、調查對象及統計分析等方面有關外,主要與采用了不同的抑郁評定工具有關,使用不同的抑郁評定工具所獲得的抑郁癥狀檢出率以及男、女性別差異各異[20];(2)造成與國外比較出現差異的原因主要是國內外的兒童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尤其是家庭和學校對男、女童教育方式的不同,故兒童出現的心理問題也可能各異。因此,選擇一套有效、可行的和便于國際比較交流的抑郁評定量表是進行抑郁研究的基礎。
不同年齡段中小學生的CDI得分均值顯示,男、女生CDI平均值總體走向呈現近似“U”字形,即自8歲組CDI平均值開始下降,直至11歲組后總體趨勢隨年齡的增大而上升,其中16~18歲組上升較快,與俞大維等[15]研究結果相似;不同年齡段男、女生CDI平均值折線圖存在2次交叉,呈現13~16歲組女生CDI平均值高于男生,其余年齡段均為男生高于女生;而Birmaher 等[21]研究認為,兒童期(13歲以前)男女抑郁癥狀檢出率大致相同,在青少年時期,女性檢出率明顯上升,與男性之比大約為2∶1。可能與兒童抑郁癥狀的嚴重程度與青春期有關的生物學因素改變有關,而女童進入青春期后生物因素改變更明顯,因此,在進入青春期后女童更易出現抑郁情緒。針對出現13歲前(小學階段)和16歲后(高中階段)男生的抑郁水平高于女生,前者可能更多地與小學男、女生的性別特點有關[14]:通常小學男生比女生活潑、頑皮、具有破壞性、愛打架等,因而比女生受到更多的批評、痛打和責怪,功課也往往比女生要差,所承擔的壓力自然比女生多,所以比女生表現出更多的焦慮不安、煩惱、憂愁、孤獨等,抑郁水平常常會高于女生;而后者出現16歲后(高中階段)男生的抑郁水平高于女生,與張洪波等[17]研究結果不一致,但無論城市還是農村,高中階段的男、女生抑郁癥狀檢出率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因此造成出現此情況的原因可能與混雜因素(如地區)有關,故不認為16歲后(高中階段)男生的抑郁水平高于女生。
不同年級中小學生的抑郁癥狀檢出率比較表明,城市學校學生抑郁癥狀檢出率隨年級升高而上升,即高中最高,小學最低;而鄉村學校的學生抑郁癥狀檢出率在高中、初中和小學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該結果與既往研究[14-15]不盡一致;前者可能與學校環境的改變、升學壓力及學生進入青春期生物學因素的改變有關。出現鄉村學生抑郁癥狀檢出率在高中、初中和小學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的情況,可能與家庭教育方式和接觸時間有關,與城市學生相比,農村學生進入初中和高中階段更多地選擇住校生活和學習,受父母管制的時間少,同時與同學之間的接觸時間增多,生活環境更寬松,所以出現的心理癥狀也較少[22]。但值得關注的是,農村小學生抑郁癥狀檢出率表現為年齡越小,檢出率越高。因此,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健康促進宜盡早進行。
4 參考文獻
[1] ELIZABETH B, WELLERA, RONALD A. Depression in adolescents growing pains or true morbidity. J Affect Disord, 2000,61:9-13.
[2] HARRINGTON RC, BREDENKAMP D, GROOTHUES C, et al. Adult outcomes of childhood and adolescent depression. Ⅲ. Links with suicidal behaviours. J Child Psychol Psychiatry, 1994,35:1 380-1 391.
[3] MARTTUNEN MJ, ARO HM, LONNQVIST JK. Adolescence and suicide: A review of psychological autopsy studies. Eur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1993,2:10-18.
[4] DUNDON E. Adolescent depression: A meta synthesis. J Pediatric Heal Care, 2006,20(6):384-392.
[5] SALUJA G, IACHAN R, SCHEIDT PC. Prevalence of and risk factors for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young adolescents. Arch Pediatr Adolesc Med, 2004,158:760-765.
[6] LARSSON B, MELIN L. Depressive symptoms in Swedish adolescents. J Abnorm Child Psychol, 1990,18:91-103.
[7] MARTHA YK, LESLIE AL, AMANDA SB, et al. 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depressive symptoms in young adolescents. Am J Health Behav, 2003,27(5):546-553.
[8] RAFAEL TM, MAREN B, NADIA K, et al. Correlates of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Latino and Non-Latino White adolescents: Findings from the 2003 California Health Interview Survey. BMC Public Health, 2007,7:21.
[9] POLI P, SBRANA B, MARCHESCHI M, et al. Self-reporte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a school sample of Italia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Child Psychiary Hum Dev, 2003,33(3):209-226.
[10]張洪波,許娟,王堅杰,等.合肥市小學生抑郁癥狀及相關因素分析.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7,21(12):809-811.
[11]湯,蘇林雁,朱焱,等.小學生抑郁癥狀現況調查.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3,11(4):264-266.
[12]王凱,蘇林雁.8~10歲兒童抑郁癥狀的隨訪研究.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5,13(5):369-371.
[13]SAMM A, VARNIK A, TOODING LM, et al. Children's depression inventory in Estonia. Eur Child and Adol Psych, 2008,17(3):162-170.
[14]劉鳳瑜.兒童抑郁量表的結構及兒童青少年抑郁發展的特點.心理發展與教育,1997(2):57-61.
[15]俞大維,李旭.兒童抑郁量表(CDI)在中國兒童中的初步運用.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0,14(4):225-227.
[16]BENEDIKTE T, CAROLINE B, LAURA D. Assessing depression in youth: Relation between the Children's Depression Inventory and a structured interview. J Clin Child and Adoles Psychol, 2004,33(1):149-157.
[17]張洪波,陶芳標,曾廣玉,等.安徽省中學生抑郁心理癥狀及其相關因素.中國學校衛生,2001,22(6):497-498.
[18]ELIZABETH B, WELLERA, RONALD A. Depression in adolescents growing pains or true morbidity. J Affect Disord, 2000,61:9-13.
[19]DENNY S, CLARK TC, FLEMING T, et al. Emotional resilience: Risk and protective factors for depression among alternative education students in New Zealand. Am J Orthopsych, 2004,74(2):137-149.
[20]陳祉妍,楊小冬,李新影.我國兒童青少年研究中的抑郁自評工具.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7,21(6):389-392.
[21]BIRMAHER B, RYAN ND, WILLIAMSON DE, et al. Childhood and adolescent depression: A review of the past 10 years. Part 1. 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1996,35:1 427-1 439.
也許用障礙一詞顯得嚴重,但確實有達到這個地步的。筆者所在地區是不發達的農村,他們在小學時課程少,基本上處于無競爭、無壓力的學習狀態,并且無論學習好壞,都能順利地升入中學(只要愿意上)。然而到中學后,面臨的卻是十幾門課程,每天八節課的學習任務,各科作業此起彼伏,讓他們應接不暇,學習稍好的尚可維持,而本就學習差的學生就感覺難以適應。于是出現厭學心理,待堅持一段時間得不到好轉后,就可能輟學。
二、人際關系障礙
如今在農村家庭孩子一般也就兩個,有的甚至是一個,平時家長疼愛有加,孩子與外界交往少。因此,多數學生顯得心胸狹隘,缺少一份寬容、一份豁達、一份理解。
三、青春期心理問題
因生活水平的提高,學生身體急劇發育,心理行為變化,對自己和異性都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很在乎別人的評價,成人感明顯增強。在各種事情上都努力以成人的姿態出現,用來表現自己,但他們的心理并沒有發展成熟,做事不考慮后果,往往帶有盲目沖動性。比如打架,因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發生校園暴力及其他惡性行為,一時的沖動給自身、家人及對方釀成大禍。面對這些,我們不能簡單地歸結為道德問題,而應該從心理的角度去思考。此外,還有因家庭貧困、家庭不幸,或因相貌不佳等產生的自卑、自閉心理等。以上列舉的許多心理問題,當學生表現不當時,給人的感覺就是品德問題,往往家長和教師都作為品德不好來處理。
1.針對學生問題特點,進行積極的切實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簡單地將心理教育混同于思想品德教育,學校應根據教育部印發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從實際出發,有計劃、有步驟、有常人管理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作為一門課程來開設、來管理、來評估。
2.由班主任承擔日常心理疏導的主要工作,與其他各科任老師協調統一,達成共識,共同教育。以一份愛心、一份責任心去教育。
3.要建立學校與家庭聯系機制,可以開設農村家長學校,提高家長的教育水平,使家長與學校共同做好學生的心理工作。
4.為重點學生建立心理健康檔案,提出不同的教育方案,采用不同方式和方法,找到心理癥結,對癥跟蹤教育,不讓一個孩子輟學。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廣東;模式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2684(2009)11-0016-03
一、“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構建與意義
1.廣東中小學“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構
什么是“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所謂“模式”,是指具有相對標準的結構形式和比較穩定的運行樣式。所謂“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以中小學生為教育對象,以發展學生心理健康、培養學生良好心理品質為目標內容、方法過程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對標準的結構形式和比較穩定的教育運行樣式。
廣東省中小學校“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結構形式和運行樣式,可以用下面的框架圖例來表示:
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構架圖
我省中小學“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以“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為主要內容,以“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為形式特色,以“積極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原理理論”為學理支撐,以“三預工作機制和四個規范工作文件”為管理機制,以“兩個服務和三和諧建設”為目標理念,以培養學生“積極心理和良好心理品質”為目的宗旨的教育模式。
我省中小學“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 模式是一個整體,既有發展性的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又有學理支撐、管理機制,還有目標理念、最終目標;既有內容、方法的結合,又有發展性目標、教育形式的結合,形成了專業教育、行政管理的合力,形成了相對標準的結構形式和比較穩定的教育運行樣式。
2.構建“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意義
構建“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總的意義是:發展性教育的內容與方法的有機結合,發揮專業力量與行政力量的合力,使教育原理、內容、方法、管理等要素擰成一條繩,構成一種矢量和樣式。具體的意義是:
(1)促使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規范發展、提升發展
構建“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目的是:規范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方向和工作重心,促使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沿著“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規范發展,不斷提升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水平。
(2)促使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實現“兩個服務”
構建“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主要宗旨:通過開展“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促使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實現“兩個服務”,即“心理健康教育為學校中心工作服務、心理健康教育為學生的成才服務”。
(3)促進中小學校“三和諧”建設
構建“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意義:加強“和諧心理、和諧班級、和諧校園”建設。營造一個和諧的校園人際氛圍、營造一個適合學生成長的育人環境,努力使學生在和諧的氛圍里形成和諧心理。
(4)促進中小學生健全人格品質的形成
構建“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最終目的是:發展中小學生積極心理,培養中小學生的良好個性、健全人格和心理品質,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充分開發學生的潛能,增強學生抗挫折能力,增強學生社會適應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學理支撐
無論是“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還是“補救性心理健康教育”,均要有學理支撐理論依據。要加強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就要針對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加強對學生的積極心理、良好心理品質方面的教育。我省中小學“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構建的學理支撐,主要是:
1.積極心理學的學理支撐
積極心理學是20世紀80年展起來的新興的心理學分支,主要是研究人的積極心理的作用和形成,研究如何培養人的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積極的心理與行為。假若社會上每個人均具有積極心理,則無論對個體,還是對社會都具有積極意義,因此,積極心理學是構建“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學理支撐。積極心理包含:積極情緒與表現;積極品質與人格;積極社會心理與行為。
2.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的學理支撐
發展心理學揭示了人的心理發展的階段性和各種心理過程形成、發展的規律性;以及研究人的階段性的教育方式方法。教育心理學則主要闡明了人的學習過程中所表現的心理規律與原理;以及研究教育過程的教與學的方式方法。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的原理知識對學生的學習與人的素質發展具有促進意義;發展心理學與教育心理學為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過程及教學方式、方法的設計提供了學理支撐。
三、“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內容與方法
1.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我省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共分15個方面:個性品質、自我認識、自信心理、情緒心理、意志品質、環境適應、品德心理、學習心理、青春期心理、交往心理、親子教育、生命教育、智力開發、社會適應、升學就業等。其中,自信心理、情緒心理、學習心理是核心內容。
所謂核心內容,就是它能起到關鍵作用,影響其他內容的發展。如:(1)自信心理:能促進學生的自我認識、學習心理、情緒心理、交往心理、意志品質、智力開發、升學就業等方面的發展。(2)情緒心理:能促進學生的品德心理、學習心理、青春期心理、交往心理、環境適應、生命教育、社會適應等方面的發展。(3)學習心理:能促進學生的智力開發、交往心理、親子教育、社會適應、升學就業等方面的發展。
核心內容,各個年級學生都要開展教育。其他內容,根據學生年齡、心理特點,不同年級有不同的側重內容。例如,小學生:側重環境適應、品德心理、交往心理的教育內容;初中生:側重青春期心理、親子關系的教育內容;高中生:側重社會適應、智力開發、升學就業的教育內容。
2.學科滲透的教育內容
社會學科類課程滲透教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主要有個性品質修養、社會認知能力、建立自信心、消除自卑感、情緒調節、品德與行為、珍惜生命與熱愛生活、親子關系與感恩情懷、集體精神與團隊協作、社會環境適應、人生規劃與生涯指導等。
自然學科類課程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主要有學習動機與學習品質、學習行為習慣、邏輯思維和擴散思維、創造力和潛力開發、崇尚科學與嚴謹態度等。
藝術與體育類課程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主要有情緒調節、陶冶情懷、意志力與耐挫力、合作與協助精神、團隊凝聚力、人際交往等。
3.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
(1)心理教育活動課。它包括教育活動課、班會課、專題訓練課等。這些課程要列入教學計劃和課程表,一般每個班級、每學期8~10節/次。心理教育活動課主要是進行普遍性的心理素質教育。
(2)團體輔導課。根據學生出現的心理與行為的實際,有目的地開設專題的團體輔導課。團體輔導課主要是進行針對性的心理教育。
(3)個別輔導。這里指的是對有輕微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發展性的個別輔導,而非補救性的心理咨詢活動。
(4)學科教學滲透。通過學科課堂教學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即以學科教學內容為教學主體,有目的、有針對性的、適當的、有機的對學生滲透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活動過程。
(5)全校性大型教育活動。面對全體學生,通過課外大型活動的形式,開展發展性的專題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6)專題講座。根據學生出現的某一心理問題或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而開展的有目的性、有針對性的專題性教育。如:考前心理壓力疏導。
4.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內分工
主要方式 分工負責
心理教育活動課(列入課程表)……心理教師和班主任等
心理教育班會課(列入教學計劃)…班主任
學科教學滲透…………………………學科教師
團體輔導與個別輔導…………………專職心理教師
全校性大型教育活動…………………全體教師
專題講座…………………………專職心理教師或外請專家
四、“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保障機制
“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如果要比較穩定地運行,除具有相對標準的教育目標、內容、方法和學理支撐要素的結構形式外,還必須有管理機制要素作保障,才能構成完整的模式,否則其運行過程不穩定,會出現斷斷續續的現象或中途夭折的局面。我省中小學“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保障機制有:
1.“三預”工作保障機制
我省在構建中小學“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過程中,建立起學生心理危機的預防、預警、干預的“三預”工作保障機制。
預防――以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方式,去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預防和減少學生心理問題和不良行為的發生。
預警――以心理測量、心理健康情況分析和心理危機評估方式,實施對學生心理危機行為的預警和防護。
干預――以心理咨詢輔導、心理危機干預手段,應對、消除和干預個別學生出現的心理危機和極端行為。
2.“規范管理”保障機制
我省在構建中小學“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過程中,建立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規范的管理機制。省教育廳頒發了《關于印發等四個工作規范文件的通知》(粵思教[2008]83號)文件,簡稱“四個工作規范”文件:
《廣東省中小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規范(試行)》:對全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目標、原則、任務、要求、內容、方法等作了規范性的界定。
《廣東省中小學建立起心理危機“三預”工作機制實施方案(試行)》: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三預”工作的目的意義、工作內容、管理機制作了明確的規定。
《廣東省中小學專職心理教師工作職責規范(試行)》:對中小學專職心理教師的工作職責范圍、素質技能要求、工作程序規范和工作待遇作了相關的規定。
《廣東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指南(試行):對全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階段教育教學目標、各年級教學內容課程作了指導性的規定。
3.“科研引領”保障機制
我省在構建中小學“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過程中,以科研引領,加強“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專項課題研究,包括模式構建的研究、發展性心理教育理論研究、發展性心理教育內容與方法研究、發展性心理教育實驗研究等專題研究。我們依托華南師范大學心理系教授和中小學第一線專家,分成10個課題組,開展發展性健康教育專題研究,如“自信心理”培養專題研究組,保障“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科學性、專業性和教育過程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4.“實驗驗證”保障機制
【關鍵詞】 月經初潮;年齡分布;因素分析,統計學;學生;少數民族
【中圖分類號】 R 179 R 339.3+5 R 711.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9)10-0913-02
月經初潮年齡是研究兒童青少年青春期性發育規律的一個重要指標,能反映女生發育和成熟的早晚及其發展趨勢。目前認為,月經初潮年齡與遺傳、生活水平和營養狀況有關[1]。為了解蒙古族女生月經初潮年齡的20 a變化趨勢及其影響因素,探討蒙古族學生青春期性發育情況及其發展規律,為進一步開展青春期與性教育的研究提供科學依據,筆者對1985和2005年內蒙古族學生體質調研資料進行了分析,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選取能夠代表蒙古族集居區通遼市(通遼市占全國蒙古族人口總數的1/4,占全區蒙古族人口的1/3,占內蒙古東部蒙古族人口的1/2)的科左后旗、科左中旗、庫倫旗、科爾沁區中的蒙古族中小學校的7~18歲蒙古族女生。按《全國學生體質健康狀況調查研究工作手冊》[2]的要求,用分層整群抽樣方法, 2005年與1985年分別抽取7~18歲蒙古族女學生(父母均為蒙古族)1 264名與2 797名。2005年漢族學生月經初潮數據來自文獻[3]。
1.2 方法
1.2.1 月經初潮年齡調查 由女內科醫生詢問月經初潮情況,并填寫在統一調查表中。
1.2.2 形態機能指標測試 由統一培訓的人員,按照《全國學生體質健康狀況調查研究工作手冊》規定的體檢方法統一進行測試。
1.3 統計分析 全部數據核準后輸入計算機,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相關的統計學分析。用概率單位回歸法計算月經初潮的平均年齡,同時采取Logistic回歸分析法,探討月經初潮的影響因素。
2 結果
2.1 2005年與1985年蒙古族女生月經初潮年齡比較 1985年蒙古族城市女生月經初潮平均年齡為13.77歲,至2005年已經提前至12.90歲,提前了0.87歲,平均每10 a提前0.44歲。1985年蒙古族鄉村女生月經初潮平均年齡為14.16歲,到2005年為12.80歲,提前了1.36歲,平均每10 a提前0.68歲。1985年蒙古族女生月經初潮年齡為城市早于農村,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2005年蒙古族、漢族學生月經初潮年齡比較 2005年城市漢族女生月經初潮平均年齡為13. 30歲,鄉村漢族女生月經初潮平均年齡為13.40歲,城市與農村相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3]。與蒙古族女生月經初潮平均年齡相比,城市(差0.40歲)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農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 2005年蒙古族女生月經初潮影響因素分析 以月經初潮為因變量(月經初潮:有=1,無=0),以年齡、身高、體重、胸圍、肺活量(5等分)、收縮壓、舒張壓、脈搏、握力(5等分)、BMI指數、維爾維克指數(5等分)11個因素為自變量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城市女生月經初潮年齡與年齡、身高及維爾維克指數3個因素有關聯;鄉村女生月經初潮年齡與年齡、身高、握力及維爾維克指數4個因素有關聯。見表3。
3 討論
青春期性發育是連續、復雜的遺傳和環境(社會、自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能反映青春期發育的早晚與發展規律。文獻報道顯示,我國青少年近年來呈現身高、體重發育水平普遍提高、性發育不斷提前的長期趨勢。本研究結果顯示,20 a間蒙古族學生月經初潮平均年齡城、鄉分別提前0.87歲與1.36歲,平均每10 a分別提前0.44歲和0.68歲。蒙古族、漢族之間月經初潮年齡差別在鄉村相差0.60歲(P
蒙古族、漢族女生月經初潮平均年齡的差別在城市間無統計學意義,而在農村間有統計學意義。在城市可能與蒙古族、漢族居民長期生活在同一地區,其居住條件、生活習慣、營養狀況、文化傳統等已經逐漸相近有關[7];但在農村可能與蒙古族、漢族各自傳統的飲食習慣和生產方式有關,其更深層次的原因有待進一步探討。
學生通過青春期的生長發育及性發育過渡到成人,身體發生一系列變化,這是在神經內分泌系統控制調節下進行的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8]。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表明,年齡、身高、握力和維爾維克指數是蒙古族女生月經初潮的重要影響因素。有關文獻報道,青春期身高突增高峰普遍處于月經初潮之前[9]。初潮來臨的女生身體形態、第二性征發育水平都超過同齡未來潮女生[10-11]。李雯英[12]近年對昆明地區漢族女生月經初潮的研究證實,相同年齡女生月經來潮組的身高、體重等形態指標優于未來潮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青春期性發育的提前趨勢帶來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就是如何有效開展青春期性教育。性發育提前,性教育年齡也要相應提前。研究結果提示,女學生青春期性教育最好從小學四五年級(10~11歲)抓起,通過家長、學校、社會共同協作,更早、更系統地開展青春期性教育。教育部門、衛生保健部門要聯手合作,制定出一整套嚴謹、科學、實用的性教育教材,培訓一批專業師資力量,將青春期性教育納入學校教學計劃。同時將性生理、性心理、倫理道德、法制教育融為一體,借鑒國際上性教育成功國家的經驗,例如英國和荷蘭等[13],因人施教,開展青春期性教育。通過家庭-學校-社會的三聯環境,讓青少年樹立正確的性道德觀念,防止他們過早發生,降低未婚少女懷孕率,減少性病、艾滋病對青少年的危害。
4 參考文獻
[1] 葉廣俊,主編.兒少衛生學.3 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23.
[2] 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組.2005年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工作手冊.北京: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2005:6.
[3] 何瑞芝,金寅淳,楊文舉.2005年學生體質與健康狀況調查研究. 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7:98.
[4] 陳天嬌,季成葉.中國省會市女生月經初潮年齡的地域分布及變化趨勢.中國預防醫學雜志,2003,4(4):264.
[5] 李愛芳,侯愛萍,任淑芳.威海市女子月經初潮、男子首次遺精的年齡變化.中國校醫,2002,16(5):394.
[6] 陳美娟,吳卡玲.廈門市女生月經初潮年齡動態分析.中國學校衛生,2002,23(1):50.
[7] 胡虞志,余毅震,王禮桂.22市少女月經初潮年齡及性心理行為調查分析.中國學校衛生,1995,16(1):22.
[8] 麥明章.廣州市學生首次遺精和月經初潮年齡變化趨勢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中國校醫,2002,16(3):208.
[9] 麥明章.廣州市城鄉男生首次遺精和女生月經初潮年齡的研究.中國校醫,1998,12(3):229.
[10]肖麗華,王冬妹.女孩月經初潮與其他發育指標的觀察.中國校醫,1993,7(2):82.
[11]孔淑琴.濟寧市女生初潮年齡與形態發育的關系.中國校醫,1993,7(4):77
[12]李雯英.昆明地區漢族女生月經初潮年齡的研究.中國校醫,1994,8(2):16.
著名外語教育家張正東先生曾經說,我國英語教育普及面之廣,接近漢語,而學程之長則超過漢語。我國學生的英語成績有的能在國際競賽中奪標;有的只能在課標、教學大綱要求上下浮動;有的則遠遠不能達標。僅就基教而言,我們有高水平的外語學校、雙語學校、有較高水平的重點高中和英、外語特色學校,也有大批一窮(稍有使用外語的需要)二白(少教師、設備)的普通中小學。教育部教材審定委員會專家組組長、中小學英語教材主編,1977年起就負責中小學英語課本編寫和教研工作的劉道義說;“眼下,我國有億萬人在各級學校里學外語(以英語為主)。其中,學習優秀者占少數,平庸和不成功者占大多數。”兩位外語教育專家的話語概括了我國外語教育的現實狀況,而社會生活的信息化和經濟的全球化,使外語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外語作為最重要的信息載體之一,已成為人類生活各個領域中使用最廣泛的語言。許多國家在基礎教育發展戰略中,都把外語教育作為公民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將其擺在突出的地位。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調整的變革時期,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使國際力量對比出現新態勢,全球思想文化交流呈現新特點,綜合國力競爭和各種勢力的較量更趨激烈,給我國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外語對我國的社會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為我國的發展需要足夠的國家外語能力。為了讓中國更好地了解世界,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外語教育顯得越來越重要,外語教育已經成為國民教育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外語教育在我國教育體系中的基礎地位隨著時代的發展將會愈加突出,外語教育的效果在整個國民教育中將實現更大的跨越。???
筆者在多年的外語教學工作中看到這樣一種現象:在不同學校,甚至不同班級存在著英語教育教學的優劣常常主導這學生其他科目學習成績優劣的現象。拿某一所普通的義務段教育學校來說,如果它的英語教學成績比較好的話,那么同時這所學校的整體教學成績相應的要好;相反,如果一所學校的英語教學成績比較差的話,那么這所學校的總體教學成績就相應的要差。在同一所學校的不同班級,同樣也存在上面的現象。就中小學階段而言,常常會出現某一個學生的英語科目如果發展優異的話,那么他的其它科目同樣也不會落后。分析發現,這種現象是學生個體基于優勢心理形成的結果。所謂心理優勢是心理活動時所發揮出來的壓倒一切的力量,它比較有明確的奮斗目標,而且還伴隨著實現目標的強烈行為,它具有為實現目標的強烈的成功渴望,成功的體驗與成功的把握。心理優勢的表現形式:對實現所追求的目標有深厚的感情,濃厚的興趣,頑強的意志,堅強的毅力,振奮的精神,還有不斷增添實現目標的能力、方法與手段,并且不斷地獲得成功,不斷的強化優勢。外語作為一種外來語言工具,被確定為我國基礎教育階段的必修課程。外語學習具有形成青少年兒童心理優勢狀態的天然條件。
同成人相比,少年兒童學外語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下面幾個方面;生理方面,兒童、青少年與成年人在大腦發育方面的差異主要是大腦發育的成熟程度。研究表明,人的大腦兩側隨著發育的逐漸成熟分別被“賦予”不同的功能,這便是腦半球側化現象。人類語言智力、邏輯、分析的功能逐步被側化到左半球,而情感的社會功能則漸漸被側化到右半球。
但人在青春期前,大腦中主管語言的區域處于不斷的發展變化中,其言語中樞尚未定位,大腦左右兩個半球都可參與語言學習;同時幼兒的發音器官柔軟,其聲帶、唇、舌等運動神經的調解有很大的可塑性。可見,早期接觸外語能激發神經功能系統,從而促進以后的外語學習。心理方面,兒童學英語的特點是沒有心理障礙,不怕羞、不怕錯,喜開口,敢于在集體面前大膽進行語言實踐。我們發現,越是小的孩子,越敢大膽用語言表達。而隨著年齡的增長,人會產生一種心理防御性,以保護脆弱的自我。在第二語言習得中,青春期或青春期后的習得者往往會循規蹈矩,瞻前顧后,害怕犯錯誤,被人笑而不敢輕易應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從而限制了語言習得的靈活性和創造性。 轉貼于
習得者的態度、動機也是第二語言習得成功的關鍵所在。兒童對第二語言的學習興趣會如他們認識新事物的興趣一樣比較持久,因為他們的認知能力與語言的發展是同步的;同時,老師、父母的贊賞、考試取得高分等使兒童更樂意學習第二語言。對成人來說,不少人學外語是出于考試的壓力,或由于社會的重視等,因此,學起來就不如兒童那么積極。此外,對待目標語社團及其成員的態度,年齡較大的習得者比起年齡較小者來說復雜得多。人們發現在二語習得中,對待第二語言的態度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呈積極發展趨勢,相反會呈消極發展趨勢,這也就是說年齡越小的習得者越能在學習中保持積極的態度。認知方面 克拉申認為,認知的發展對第二語言的習得有滯后的影響。兒童和成人的第二語言習得涉及不同的過程。前者主要引用語言習得機制,如同習得第一語言一樣習得第二語言,而后者除“自然”習得語言外,還側重于利用一般的認知能力有意識地學習語言規則。語言習得機制屬于兒童大腦中的一種初始狀態,受人類內在的語言普遍性制約。兒童習得語言主要依賴語言習得機制,可以在輕松隨意的氛圍中自然而然的習得語言。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利用語言習得機制的能力逐漸降低。語言學家還發現,自然吸收的語言才能轉化為熟練掌握的口頭語言。兒童的認知水平還處于發展階段,兒童在習得語言時,有時甚至意識不到自己是在學習語言,這種“無意識”正是第二語言習得的先決條件。兒童在應用語言時全看“語言能做什么而不是看語言是什么”,只要能表達出意思就可以。他們的大腦功能沒有固定化,短時記憶強,接受新事物快。成人學習外語時往往依賴其他的一些大腦機制,如邏輯和數理機制等,向已有的知識尋求總體的相似性,接受新事物慢。
外語優勢心理狀態是一種寶貴的精神素養,培養和發展中小學生外語優勢心理的的重要陣地最主要的是日常外語課堂。英語教學大綱就指出:“外國語教學有助于對學生進行思想情感教育,有助于學生發展智力,開闊視野和提高文化素養。”由此可見,我們不能簡單的把英語課當作只是進行外語教與學的課,它同時還擔負著思想教育和心理發展的任務。其次,教育教學管理部門乃至全社會都應該認識到這種心理優勢的重要性,要在學時安排、師資投入、分班授課等多個環節密切關注,實時搭建形成外語優勢心理平臺。一旦學生擁有了良好的思想基礎與健康的優勢心理狀態,他們就能經受磨練,增強抗挫力,不會因困難而喪失信心,退縮動搖。同時經過對學生英語學習技能的強化訓練,增強學習能力,提高了學習成績,好的外語成績又反過來促進了心理素質的改善,形成優勢心理態勢,輻射到其它課程甚至青少年全面素質的方方面面,從而形成良好循環,達到良好的教育目的,最終使青少年在身心全面發展方面得到最大化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