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1 09:30:2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農民英語,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農民工子女受教育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進城務工的農民日益增多。他們的子女也跟隨父母一起入城求學。由此也帶來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農民工子女教育公平問題也越來越受到人們以及整個社會的密切關注。
1.農民工子女擇校的難點
受到城鄉戶籍制度的影響,農民工子女想要進入城里公辦學校是非常困難的。他們不僅要申請一系列的程序,而且還要上繳很多的費用,這給家庭條件本身不太好的農民工增加了額外的負擔。并且,農民工進城務工不是永久固定的,隨時會搬遷至另一地方,因而流動性相對比較大,這就使得他們的子女也不能在同一學校長期學習。大多數農民工子女從小在鄉村生活,英語基礎薄弱,性格生活習慣等各方面都與城市孩子有一定的差別,這也給他們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響,影響學習成績。
2.農民工子女學校的難題
在各個城市雖然有專門為農民工子女辦的學校,但這類學校也存在一定的問題。首先,學校的辦學條件比較簡陋,教學設施也不太不完善,不利于學生的學習活動。其次,學校的師資力量不足,許多老師的專業知識還有待提高。大部分農村孩子英語學習起步晚,與城市孩子在英語基礎上就存在一定的差距。第三,有些學校的收費相對較高,收費項目不明確,給廣大農民工造成很大的經濟負擔。
3.農民工子女的身心健康問題
大多數的農民工子女家庭條件較差,從小在偏遠的地方長大,接受教育的條件有限,在英語學科上更是不能及時的跟上老師的思維。其次,農民工子女參加英語有關活動的機會少,性格比較內向,容易產生自卑膽怯心理,遇到困難不知所措,這也給他們的生活學習帶來一定的負擔。
二.農民工子女英語教育差異的原因
1.戶籍制度的影響
城鄉戶籍的差異,使得兩地的孩子在英語教育方面受到不同的待遇。城市孩子家庭條件優越從小就開始接觸英語,并且在城里還有更多的機會和外國友人交流。但是,大多數來自鄉村的孩子基本上都是和知識水平本身不高的父母或者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所以,他們在英語教育的起跑線上就落后了。
2.農民工自身的原因
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農民工屬于社會的弱勢群體,社會地位不高。他們進城從事的行業也是技術含量較低的工作,收入不高。并且,農民工本身文化層次較低,對教育尤其是對英語沒有足夠的重視,認為是浪費金錢和時間。由于他們自身知識水平的局限性,在家里以及生活中就不能給孩子營造一個積極學習英語的氛圍。這對孩子的學習成績以及學業的完成有一定的負面影響。
3.個別學校及老師對農民工子女態度的差異
城市和農村的孩子無論在知識水平上還是精神生活各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異。城市孩子膽大,更早接受好的教育,善于溝通。而大多數農村孩子害羞膽怯,很容易產生自卑心理。在英語上課過程中也難免會跟不上進度。有部分學校會根據這些差異來進行分班分組等等。可能部分老師會更愿意抽城市孩子回答問題,任命他們為班委干部,這給農村孩子的心理上也造成一定的陰影。
三.解決農民工子女英語教育的對策
1.改革戶籍制度
城市和農村戶籍的人無論在求學還是工作上都有一定的區別對待。農民工子女在城市上學由于戶口限制遇到了很多的問題,不僅不能優先考慮,還得多繳納相應的費用。如果這一問題不能及時解決,也就不會從根本上解決教育公平問題,將會給農村戶籍的人增加很多的經濟負擔。
2.加大對農村教育資金投入和扶持力度
政府需要加大對農村教育的資金投入,對貧困地區的學校加大扶持力度。將農民工子女的教育作為城鄉全面發展的重要一環。要優化教育配置,對非常困難的農民工進行補助,以此來幫助他們的子女順利完成學業。社會可以放寬農民工子女上學條件,降低門檻,對他們給予扶持和幫助,為城鄉孩子的學習共同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3.學校和老師要客觀看待每位學生
學校在選擇學生方面要給予每位學生同等的學習機會,這樣才能使他們處于平等地位,互相幫助,共同進步。而任課老師在授課過程中更應該做到一視同仁,不能因為他們英語基礎差而產生偏見。分班分組以及任命班委時都應做到農村和城市孩子平均分配。對英語基礎不太好的農村孩子更要細心照顧,多關心多鼓勵,消除他們的自卑膽怯心理,教會全班同學互幫互助,為他們營造一個良好和諧的學習氛圍,促進孩子們的身心健康成長。
四、總結:
教育問題始終是一個國家應該非常重視的話題。農民工子女在城市生活求學各方面都存在不公平現象,這對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都有一定的負面影響。這一問題也關系到我國和諧社會的建設,政府必須加大扶持力度和資金投入,盡快從根本上加以解決。這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政府以及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促進整個社會的全面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金磊.農民工子女就學問題解決途徑探析[J].天津教育,2005,(8)
[2]劉淑萍.賴以柱.蔣常香.農民工子女的心里健康問題探析[J].農業考古,2007,(8)
關鍵詞: 農民工子弟學校 英語教材 教學方式
一、研究背景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英語學習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玉溪市農民工子弟學校也開展了英語課程的教學。有必要對玉溪市農民工子弟學校的英語教學現狀作調查了解。在體現對農民工子弟這一群體的關注的同時,希望更多的人關注、關心農民工子弟學校的英語教學。
本研究圍繞兩個問題展開:(1)玉溪市農民工子弟學校使用什么樣的英語教材?(2)玉溪市農民工子弟學校英語教師們使用什么樣的教學方式?
二、研究內容
1.教材
為了適應不斷發展的教學環境,高凌飚(2003)認為,我們不能將教材局限于課本,也包括各類輔助材料。隨著多媒體的發展與運用,教材已經變得十分多元化。簡言之,教材已不再是最初提供適應大眾學習、普通的傳統教科書,而是包括各種輔助資料、多媒體教材、電子教科書等在內的用于教學的各種教學材料。
2.教學方式
表1 教學方式
褚遠輝、輝進宇(2008:35-37);胡曉麗(2011:94-95)
現代社會,教育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關注度越來越高,原有的教學方式已經不能滿足越來越多的受教育者們的需求。然而,傳統的教學方式也有值得傳承的部分。要實現教學方式的轉型,必須在保留傳統方式的大前提下,進行傳統模式向新型模式的過渡與結合。
三、研究方法及對象
研究方法:查閱文獻、制作問卷、問卷調查。
研究對象:云南省玉溪市紅塔區的兩所農民工子弟學校,錦程學校和文興學校。具體調查對象為錦程學校的3名英語教師及文興學校的2名英語教師。
四、研究結果
1.第一個研究問題及研究結果
研究問題:玉溪市農民工子弟學校使用什么樣的英語教材?
研究結果:見表2。
表2 玉溪市農民工子弟學校的教材使用情況
注:表中符號“√”表示在使用,符號“×”表示沒有使用。
玉溪市農民工子弟學校使用的英語教材主要是國家級教科書。與其他公立學校一樣,該類學校也在使用一些輔助教材。教師的教學內容只是緊緊圍繞課本,極少根據授課內容及學生的需要在教學上采取延伸或是補充。另外,由于該類學校尚未配備用于英語教學的多媒體教室,所以多媒體教材、電子教科書還未得到運用與推廣,致使英語教學單一、乏味。
2.第二個研究問題及研究結果
研究問題:玉溪市農民工子弟學校英語教師們使用什么樣的教學方式?
研究結果:見表3。
表3 玉溪市農民工子弟學校采用的英語教學方式
注:表中符號“√”表示采用,符號“×”表示未使用。
玉溪市農民工子弟學校英語教學方式的共性是,教師都在采用傳統教學方式授課。教學過程中,教師占主導地位,而學生只是信息的接收者。讓人滿意的是,教師們課前課后都會對教學內容進行反思。同時,教師們能通過課堂討論的方式鼓勵學生主動合作。另外,教師們往往會結合學生的個性特點進行備課。但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教師并沒有重視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不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也沒有教會學生學以致用。
五、啟示
英語教材及英語教學方式在英語教學過程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就玉溪市農民工子弟學校使用的英語教材而言,我們希望相關部門能加大資金投入,提供必要的硬件、軟件設施,為教師提供更多輔導資料、可利用的網絡資源。同時,加強與其他學校之間的合作,盡量做到英語教材方面的資源共享。就教學方式而言,教育機構應適時安排在崗教師進行專業素質和教師教學技能方面的培訓,促使他們與時俱進。教師之間最好開展一些教學觀摩活動,互相學習,共同進步。根據褚遠輝、輝進宇(2008)、胡曉麗(2011)的觀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最好不要采用某種單一的教學方式,而應結合實際需要對更多的教學方式進行合理整合,多種方式并用,使教學效果更佳。
參考文獻:
[1]褚遠輝,輝進宇.新課程改革中教師教學方式的變革[J].2008(75):35-37.
[2]高凌飚.教材分析評估的模型和層次[J].華南師大課程教材研究所,2003(3):1-5.
有件事情讓這個“中國通”百思不得其解:為什么一說到中國的高考改革,制定教育政策的官員卻總是言必稱英國、美國?最典型的,就是高考增加面試招生這個環節。
“中國有13億人口,2000多所高校,美國、英國有多少人口?他們有多少所高校?他們的情況可以進行面試,中國可以嗎?”劉澤思問。
他最不能理解的是,制定政策的官員似乎忽視了一個大前提:中國的13億人口中,有9億是農民。
幾年前,劉澤思曾經到寧夏西海固轉了一圈。
著名的國家級貧困縣西吉下面的一所學校讓他很震撼。在劉澤思看來,這個學校都是危房:教室除了凳子、桌子和燈,其他什么都沒有,甚至連窗戶玻璃都沒有。100多個孩子每天早上五點多就要起來讀書。一整天的時間,除了看書,孩子們就只吃一個饅頭,喝點水。
一名叫小馬的孩子盡管已經是高三的學生了,但是看起來只有十二三歲。在小馬那張蒼白的小臉上,充滿著渴望的眼神。小馬告訴劉澤思自己的學習計劃:幾點學英語,幾點學數學,幾點學……
劉澤思現在還記得小馬告訴自己那個計劃時,雙眼中透出的那種決心:“我一定要學出來,上大學,光宗耀祖。讓全家有一個好的未來。”
當地的農民告訴劉澤思,農村出來的孩子,什么人也不認識,也可能家里非常貧窮,父母可能連普通話都不會說,但是可以通過高考這個途徑上全中國最好的學校,最好的專業,最后成為國家的棟梁。
“高考是個非常適應中國國情的人才選拔方式。但是,如果讓小馬這樣的孩子去參加面試,他能進得了學校的大門嗎?”劉澤思問。他替農村的孩子算了筆賬:到當地去面試,要多大一筆錢啊!在西海固,連溫飽都有問題,更別說讓他們到大城市面試了!“這個政策簡直是糊涂!這樣一搞,農村的孩子根本上不了大學。這個機會就不是給貧困家庭的孩子準備的。”他說。
在劉澤思看來,現行的這套高考體制已經很讓農民吃虧了。一個明顯的事實是,從各個學科來說,無論是教材還是師資,農村都要遠遠落后于城市。英語是最典型的。對農民而言,英語是“鳥語”,而英語在高考總分中占的權重又很高,很多地方高考總分750分,英語就占了150分,這已經讓農村考生虧了很多分,還不算不少地方把英語聽力計入總成績。
“我們吃的是農民的糧食,住的是農民蓋的樓,為什么不能保證他們的公平?”他問,“沒有金融家,我們可以活下去。但是沒有農民,誰能活得下去呢?他們才是國家的根本。
“中國的高考需要改革,但是萬萬不能這樣改革,不能動搖公平的基礎。中國與國外不一樣,必須有自己獨到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改革不可以阻斷底層向上流動的渠道。”劉澤思說。
通過這次下鄉,我發現了很多潛存于農村的問題,這些問題正是制約農村經濟與教育發展的根本原因。只有我們盡早的發現并提出這些問題,只有我們全社會的人共同行動起來,幫助廣大農民們解決這些問題,那么,我們農村的未來將會是充滿希望的,我們的國家的明天會更加輝煌。在15天的支農支教活動中,我就談談對下面幾個問題粗淺的認識吧。
支教方面:我在這次支教活動中主要帶的是英語,具體來說張大灣和曹灣學生在英語方面的問題是相同的。
一,我總共給學生們上了20個課時的英語課。在張大灣小學是12節,曹灣小學8節。在剛到張大灣時村支書就告訴我們說這里學生的英語底子很差,因為缺少專業的英語老師,這里學生的英語口語、語法等已形成了惡性循環。同時還要求我們能不能把教學重點側向于英語方面。當時我們就感覺到形勢真的是不太樂觀,但我們還是進行了仔細的討論,針對這種情況,我們作出了一些課程變化,同時教案也都刪減了一些比較難、比較偏的內容,我們的目標是從最基本開始。在我上第一節課時,我也深刻的體會到了這一點,而且在年級越高的同學反映出的問題越多,就三年級跟五年級相比吧,五年級學生上課效果明顯不如三年級學生。可能是三年級學生剛接觸英語,他們的課堂反映和接受能力都較好,而五級卻不同,口語大多是錯的,由于長久養成的習慣,在短時間內也很難改正過來,今天專門強調了,第二天又是讀錯的。更不可思議的是有些上五年級的學生連26個英文字母還沒掌握,沒辦法,又只能從頭開始。我覺得這里英語差的原因除了缺乏專業的英語老師外,其中更重要的一個問題是學生思想方面的,他們打一開始就對英語產生一種“怕”的感覺,從一開始就認為英語是一門很難的課程,這樣,在很早的時候他們就對英語產生很強排斥感,我想,要從根本上解決這種狀況,應該先從培養學生的興趣出發,讓他們在喜歡英語的基礎上學習英語,這樣會達到更好的效果。
二,我在帶英語課的同時,我每天還有初中班的習題輔導課,習題課我總共上了xx節,每節課上學生們都會提出不同的問題,在這些習題輔導課上,同學們都顯的比較積極,最后的效果也是可以的。在這過程中我發現在張大灣和曹灣的學生理科都比較強,首先值得肯定的是學生們的認識都很到位,敢于面對問題,接而挑戰問題。
三,素質拓展課我帶的是籃球班,一共是xx節,張大灣6節,曹灣4節。由于在體育方面也欠發達,所以這類課我們規定的時間比較長,同學們的上課熱情也很高漲,他們學的都很認真,玩的很盡興。負責這個課的是我和李康,每節課之前我們都教些不同的熱身動作。前幾節我們交了學生們基本動作,接球、傳球、搶斷、上籃等。值得慶幸的是學生們的進步都很快,最后幾節課我們集中打比賽,為我們后面將要開展的村民籃球賽做準備。
支農方面:
活動:為了豐富村民的業余生活,我們開展了“村民籃球賽”、專門針對婦女開展的“刺繡比賽”、“村民志愿者座談會”、還有一些有關農村發展的講座(“三農問題與農村合作社的介紹”、“xx大精神的學習”、“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婦女的合法權益與醫療健康”等)。
存在的問題:一,剛開始來的群眾并不是很多,但通過我們的廣播宣講,最后還是來了不少村民,最后我們集體組織了我們的講座活動,因為那幾天村民們相對比較忙來的人也很零散,流動性很大,所以我們最后大多以座談的形式進行。在這過程中村民反映的有些問題讓我們都大為吃驚,就拿收成來說他們每年20多母小麥的收成才是一千斤過一點,那就相當于每畝地的收成只有一百斤,像其它農作物的收成也是非常低的。所以近年來很多人都外出打工,導致年輕勞動力大量外流,在家的只有老人和孩子,這樣的情況在這占到70%。這樣,孩子的教育存在很大問題。
二,農民文化水平偏低,缺乏先進的農業技術。
三,農民的思想認識水平還不夠高,他們認為“人的命是天注定的”,所以他們甘于貧困,有些家長早早的讓孩子退學,在家幫忙干農活。最小的孩子早上去放羊,稍大點的下地,干著和大人一樣的農活,這種情況在這里是很普遍的。這就是很多學生早上老是遲到的原因(這是后來我才了解到的)。
調研方面:調研活動是我們每個隊員輪流進行的,我總共走訪了6家農戶,對我感觸最深的是走訪的村民們都很熱情,他們很配合我們的工作,這就使我們的工作方便了很多。我們最后總共完成問卷xx0多份,這次調研活動還是比較成功的。從調研中反映出來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教育方面,鄉土農民兄弟都迫切地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上大學去學習更多的文化知識。
2、農民兄弟外出打工時,其工資待遇不好、生活水準低下,常常還出現被騙的情況。
3、當地農村信用合作社對農民兄弟的支持力度過低。如農民兄弟在遇天災人禍或突發事件時,很難得到農村信用合作社的幫助。
4、當地村委沒有起到很好的帶頭作用,國家很多關于農村的政策沒有進行很好的宣傳。
5、國家一些好的政策如“兩免一補”等在基層并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
我的家鄉近幾年來,家鄉的發展很快,中外合資企業是“遍地開花”,街上走幾個老外,回頭率可不比當年了。不過,老外買菜倒還算是新鮮,前幾天我就碰到了一回。
那天,媽媽叫我到菜市場買些番茄。對于這樣的活兒,我早就輕車熟路了。來到菜市場,我就直奔蔬菜攤兒。剛摘下的番茄看上去特別新鮮,我到一個攤位便稱了兩個番茄。
買完了,我剛想走,只聽一聲異樣的嘀咕:“tomato!”咦,老外也在買菜?我可得瞧個究竟!
之間一位老外站在一位菜農的攤位前,菜農領會了老外的意思,連連說道:“OK!OK!”他倆開始一個稱,一個挑,忙活起來。老外的個頭少說也有1.80米,皮膚白里透紅;相比之下,農民的個頭很矮,皮膚是黝黑發亮的古銅色。反正,一看就是兩個不同國度、不同民族的人。只見農民稱好了菜,豎起兩個指頭,嘴里還是一個勁地“OK”,看來他只會這個詞兒。老外見狀,很爽快地拿出一張20元的人民幣遞給農民。農民接過錢,正低頭摸零錢想找給老外時,我也緊跟了上去。農民比劃了半天,可老外還是莫名其妙,又聳肩又搖頭。唉,真是“書到用時方恨少”,我看著也著急,真想幫他倆解圍,剛才還笑農民只會說一句英語,嘿,動真格時,自己還不是一樣沒戲?“two元,nottwenty元!”我大聲說道。總算擠出三個英語單詞來。這下,老外可明白了:“OK!OK!”農民也跟著說道:“OK!OK!”我也不由自主的說道:“OK!OK!”
老外高興地接過農民找給他的錢。此時,兩個不同國度、不同民族的人臉上洋溢著同樣的笑容。
江蘇宿遷沭陽縣如東中學初一:繆小諾
關鍵詞:人文精神 ; 人文教育
20世紀9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告誡我們,邁向21世紀,請帶好兩本護照,一本是知識護照,一本是道德護照。眾所周知,我們不缺乏對知識的重視,科學知識已成為21世紀經濟增長最具決定性的因素。然而在人類依靠知識不斷進步的同時,我們的道德護照又怎樣了呢?物質生活的充實并不能代表精神世界的充實,經濟的發展并不能避免價值觀的失落和道德的淪喪,在人類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的精神領地卻顯得荒蕪與萎縮。
我們的學校必須培養具有新時代人文精神的人。那么,什么是人文精神呢?人文精神是指知識、能力、觀念、情感和意志等多種因素綜合而成的一個人的內在品質,表現為人的人格、氣質和修養。培養人文精神就是將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通過知識傳授、環境熏陶以及自身實踐使其內化為人格、氣質和修養,成為人的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
人文是許多學科,甚至是所有學科都要體現的共性特點,人文教育是所有學科都要承擔的共同責任。
一、營造人文氛圍 ━━ 讓學生體味“自由”和“寬容”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這首先是人學。”陶行知說:“真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動。”師生交往在本質上就是教育情景中師生之間人格的相遇、精神的交往、心靈的理解。要營造人文課堂,首先要關注學生的感受,必須要有“自由”而“寬容”的氛圍作為前提。對于課堂教學來說,所謂自由,就是盡量減少對學生的行為和思維的限制,讓他們有自我表現的機會。所謂寬容,就是不對學生不合常理的見解進行批評和挑剔,要理解學生身上存在的暫時不足,包容學生一時的錯誤。教師要用積極的態度對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充滿信心,要堅信每一個學生都有與生俱來的成功欲望,用微笑、撫摸與他們進行精神對話,用表揚、贊美為他們高喊“加油”,為他們心中播撒自信的種子,使其品嘗到成功的喜悅,感受到被欣賞的幸福。
二、滲透人文思想 ━━ 讓交際中充滿“善”和“美”
任何學科都是真善美的統一,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不能僅僅注重知識的傳授,過分追求學科的智育功能,更要將求真、求善、求美作為一種使命,為學生的人格培養奠定基礎。我們應該充分發掘英語學科內在蘊涵的“善”與“美”,實現英語學科的德育和美育價值。
曾看到過這樣一則教學案例,一位老師上一節講述職業的新課。當表示職業的單詞新授完之后,有這樣一個環節,老師向學生提問:What do you want to be when you grow up ? I want to be a teacher.∕ I want to be a singer.∕ I want to be a reporter.∕…(當你長大后你想干什么?我想做教師/歌唱家/記者….) 這時一位學生畏畏縮縮地將手舉了起來,老師示意他發言,沒想到他站起來只說了“I want to be …”(我想…)便停了下來,在老師和學生的等待中他還是沒能把句子說完,看得出這是一位學習不太好的學生。這時,一些調皮的學生輕輕地沖他喊起來:farmer, farmer, farmer…(農民) 這位學生聽了同學們的“提示”后便說出了I want to be a farmer.(我想做農民) 還沒等老師開口,教室里便哄堂大笑。“farmer是農民啊,你想當農民嗎?”有些學生嘲笑道。原來學生是對農民的歧視啊。而剛剛回答問題的學生也已是滿面通紅。這時老師開口說話了“My father is a farmer. My mother is a farmer, too. ”(我的父母都是農民)此時教室里安靜極了,學生們一定在想:老師怎么會把自己父母是farmer的情況告訴大家呢?老師繼續說:Farmers grow rice and vegetables for us. They are very important. We need them. Do you think so? “Yes.” (農民為我們種菜和大米他們都很重要,我們都需要,是不是.)隨即響起了學生響亮的回答。接著便有學生站起來說:I want to be a farmer, too. ∕I want to be a cleaner, because I can make our city clean.∕…(我也相當農民,/我想當清潔工,因為我可以把我們的城市變得更干凈.)
看了這則案例,我不禁要為這為老師暗自叫好,通過她的正確引導,學生們知道了職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在本案例中這位老師很好地體現了把人文教育滲透到英語教學之中的理念,教師對學生在語言交際中表現出的錯誤思想給予即時引導,將文化知識的傳播與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相結合,體現了高度的人文關懷,學生的知識和情感都得到了健康發展,獲得了心靈的啟迪。
在我們的教材中還有很多充滿“真善美”的內容,教師要善于發現并及時引導學生從中品味,進而受到感情的熏陶。例如講述東西方各種節日的風俗,其中說到:At Spring Festival people usually visit their relatives and friends. At Mid-Autumn Festival people usually spend time with their family. It’s a day full of love and joy. At Christmas people usually give some presents to each other.(春節的時候,人們都會拜訪他們的親朋好友.中秋節都和家人在一起.圣誕節人們通常會彼此贈送禮物.)這里面所涉及到的內容不管是在東方還是在西方都體現了家人、朋友間的那種關愛、和諧,這些濃濃的團圓氛圍、友愛氛圍都會促進學生良好情感的發展,所以教師在教學這些內容時,就應該注意滲透相關的文化知識。
三、拓展人文內涵 ━━ 讓活動促進“成長”與“提升”
一種良好情感的活動,一個深刻認識的強化,乃至個性品質的最終形成,都需要個體多次、反復的實踐體驗才能更好地形成。寓教于樂的教育活動更能啟迪他們的心智、陶冶他們的情操,因此應該充分利用校園內外的教育設施和文化資源,通過各種活動載體,以獲得最佳的育人效益。
【關鍵詞】高職英語;真實性;措施
一、問題的提出
一天,在新聞中聽到這樣一則消息:在八達嶺風景游覽區做小買賣的農民能用流利的語言與外國游客交談、做生意、還有的會說好幾國外語。而上過外語課的人都有這樣的感受,不論老師多么努力地教,總有些學生學不好,甚至一提到外語就頭疼。學外語留給他們的記憶只有上課出丑和考試不及格。而這種失敗的經歷使他們對外語更加產生抵觸心理,乃至影響到其他學科的學習。
接受正規教育的學生還不如自學的農民?這種帶點諷刺意味的反差自有其道理。農民一開始就用英語做事,并且涉及到真正的交際,在交際中的著重點在于如何得體使用語言,交往雙方都是平等的。而教室里的學生則是用英語做不真實的事,對他們的語言輸入都是不真實的問題,語言的集中點在于語言的結構規則,且教師控制課堂交際,學生使用語言的機會也很少。對比之下,加強英語教學的真實性顯得刻不容緩。
二、真實性在外語教學中的重要地位
雖然教室里的學生題目做了一大堆,考試成績也不錯,但由于所接觸的語言材料都是不真實的,他們想學的卻不是所教的;所教的卻不是他們想學的。由于所接觸的語言材料與他們自身的相關性不大,所以難以引起他們的情感共鳴,在課堂上只好選擇玩手機、睡覺來消磨難熬的時光。這種非真實的英語教學讓學生易處于學習英語的三種不利狀況:
1.缺乏興趣和動力
大家知道,缺乏興趣和動力是因給予的語言輸入不符合他們的胃口,或者因為某次上課出丑和考試不及格而使他們不再對英語有興趣。學習者一旦缺乏學習興趣,他就不會采取相應學習策略來學好英語,也不愿在使用語言中冒險、出洋相, 更談不上利用一切機會使用英語,也就達不到熟能生巧的要求。
2.很少能體會到成就感
英語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語言,如不能讓他們豎立那種“我能用英語做事” 的成就感,這就會加固他們原有的觀念―學好英語沒什么用 。他們很容易把自己置身于“看客”的位置。 相反,如經常讓學生償到學習英語的“甜頭”,讓學生明白今天能用英語介紹,明天又能用英語訂房間了,那學生就會由“要我學”變成“我要學”。
3.在應用時缺乏的遷移的能力。
由于我們上課的集中點在于語言的結構規則而不是如何得體使用語言,學生不能把學到的應用到實際工作生活中去,缺乏遷移能力,就更容易挫敗他們的自信心。
三、方法之我見
1.以項目任務取代邏輯作為課程內容的載體。
我們以往的英語教學都是以單詞、對話、課文、語法為單位實施教學,學生往往由于沒有預習而只得被動跟老師指揮棒走,這樣容易產生“掉鏈”的現象。但如果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通過給出一個個具體的項目任務,如接待外賓,讓學生實際體驗如何介紹,如何訂餐,如何打電話,如何購物等等,則情況就大不一樣。學生主動探索欲望則大大增強,有些學生還沒等任務下達就迫不及待搶占先機。為增加真實性,我們不妨請外籍教師做評委。我們還可以在課堂上根據專業需要多設計一些相關項目:現場翻譯、洽談合同、產品宣傳介紹。還可以以表演或競賽的形式讓學生去完成英文歌曲的演唱、英文詩歌或英文美文的朗誦、英文短句的表演、經典英文電影配音表演或英文小故事、小幽默、典故的講解,也可來段時事評論。這一個個項目任務的設計與實施,不僅能讓學生因切身感受英語是一門集趣味性和應用性于一體的科目而喜歡上它,而且還讓學生的“與人交流、與人合作、解決問題、信息處理、革新創新、外語應用、自我學習”等核心能力都能得到有效鍛煉與提高。
2.加強教學材料的開發
我們可根據學生的需求和就業導向把課堂變成研討會、產品展示、市場調查,以滿足他們獲取不同知識的心理需求。無論以哪種方式呈現,我們都不會忽略學生的快樂需求,如學生累了或情緒低落,我們就變換呈現方式,自始至終保持他們用英語做事的成就感。因而學生不會覺得學習外語是苦差使。筆者在教授Toast at a wedding 這篇課文時,我要求學生置身于同學的婚禮現場,在主持人的要求下,給新娘和新郎致辭。這時他們讀得是那樣流暢,他們的表情是那樣富有激情,其效果決不亞于真的婚禮祝酒辭。由此看來,我們高職的學生雖不太可能去英語國家生活和學習,但只要讓他們用語言去做對自己有意義的事情,談的都是自己當時的愿望、需要和興趣,他們絕對不會對英語產生抵觸心理。此外,通過加強計算機網絡教學,把一些課本沒有的東西直觀形象呈現給學生,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也能彌補第二語言教學環境的不足。
3.加強外語教學和專業的有機結合
由于高職院的學生將屬于生產一線的高技能應用人才,我們外語教師有能力有義務幫助學生掌握專業必備的外語知識,例如結合專業講解應用文的寫作與閱讀、洽談合同以及如何與外賓有效交流等。
總之,在以培養高技能人才為目標的高職教育中,要想讓學生的英語應用水平得到真真切切的提高,只有教師充分利用自己所處的教學環境,充分開發語料庫,并通過一個個項目引導學生做真實的事,學生才有可能象八達嶺的農民那樣對英語產生學習的需求并讓外語給學生的職業發展助一臂之力。
【參考文獻】
[1] 戴士弘, 職業教育課程教學改革 [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關鍵詞:英語詞匯;文化內涵;學習方法
詞匯是語言的建筑材料,學習語言就要下工夫學習詞匯。在詞匯學習中,人們往往較重視詞匯的讀音、拼寫和詞義,而有時卻會忽視詞匯的內涵。不了解詞匯的內涵在特定的場合下就會影響交際。例如,有位中國學生為表示對英國女老師的尊重,稱年輕的女老師為“Madam”,而這位女老師聽了卻不高興。因為“Madam”一詞在英國人的語言中還有鴇母之意。可見英語學習必須重視英語詞匯文化內涵的學習。如何加強英語詞匯文化內涵的學習呢?
一、詞匯學習要有意識地滲透文化學習
語言的使用離不開其所屬的社會環境,那么語言的學習當然包括語言所在的文化學習,詞匯學習就不能忽略詞匯文化內涵的學習。
例如,peasant一詞在我們頭腦中代表的是辛勤的勞動階級的形象,而peasant一詞在英語中除了有雇農之意外,還指沒受過教育的人,含有貶義。英國19世紀的農民叫peasant,如今的英國農民稱之為farmer了。可見,在詞匯學習過程中,若是滲透了文化學習,必然有利于學習者對詞匯深層次的理解。
二、要有意識地擺脫漢語對英語詞匯學習的干擾
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往往會受到漢語的干擾,將漢語與英語等值,從而影響詞匯的正確理解。
例如,美國人崇尚“individualism”。也許有中國人受漢語影響,認為“個人主義”就是以個人為中心,自私自利,因此對此不理解。實際上,“individualism”一詞是美國人價值觀最基本的內容。它強調只有依靠自己才能得到和保持個性自由。因此他們才具有很強的個人奮斗意識。可見,若從漢語出發,就不能正確理解“individualism”一詞,也不能理解美國人的價值觀了。所以學習者在詞匯學習過程中,要記住“英語是英語,漢語是漢語”,要有意識地擺脫漢語對英語詞匯學習的干擾。
三、提高自身對外國文化的理解
只有對外國文化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學習詞匯的內涵。如何提高對外國文化的了解呢?首先應該了解一些國外有影響的文學作品。因為文學藝術作為社會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對語言產生了巨大影響。有的文學作品所塑造的經典形象讓人印象深刻,人們一再引用。例如,人們常把Friday比作忠心的奴仆。可見不了解《魯濱遜漂流記》中的人物,就不知其意;其次,要多閱讀一些英文時事報刊,注意詞匯的發展動態。有的詞匯隨著時間的推移,原有的文化內涵會發生變化。有的詞匯原本是普通名詞,卻有了特殊的含義,再次應了解一些英語的典故、諺語和習語。只有了解這些有特殊含義的詞語后,有意識地記錄下來,這樣再次閱讀時就能避免產生誤解。
四、培養自己的語感,發展英語思維
學習英語,最好的境界就是無需用母語作為中介語進行理解翻譯,即培養語感發展英語思維。例如,“情況不同了”,我國學生會說:The situation has changed.而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卻說:It is a new playing field. 這是因為英美人士多熱衷體育運動。你一說情況變了,他就想,比賽場地變了。因此我們在記詞匯時,不能死記漢語解釋,而要用英語去理解英語,通過廣泛的閱讀觀察英美人士是如何使用詞匯的。
總之,英漢詞匯之間的文化內涵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只要加強了這些方面的學習,把握了詞匯的文化內涵,就一定能學好英語詞匯。
參考文獻:
[1]范家財.英語修辭賞析[M].上海交通出版社,1992.
[2]賈德江.“英語詞匯的內涵及其翻譯”[J].外語與外語研究教學,2000(02).
由于歷史、地理、宗教等方面的原因,世界各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模式。這種文化模式又從各個層面影響著社會的方方面面。當代美國語言學家克拉姆斯基說“語言教學就是文化教學”。因此,語言教學如果脫離了文化教學,就失去了其意義。只有在英語教學中滲透英美背景知識和其文化的講解,才可以從一個更高的層次上使學生的英語水平得到更快的提高。而且在英語教學中融入文化教育,有利于消除因文化差異而引起的跨文化交際障礙,從而激發學習者與西方人的交流熱情,形成正確得體的交際,從更高層面上增強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
二、途徑與方法
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化整為零地積極穿插文化方面知識,采用靈活多變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這樣才可以提高學生對文化的敏感性,可以使他們更加積極主動地、自覺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環境中,進而達到逐步完善學生英語知識構建的目的,最終使學生在實際工作中能夠運用地得心應手。
1.教材
教材是教學三大要素之一。教師可充分利用教材引申文化知識。例如,在講到《旅游英語》打招呼時,講解名字的知識是很必要的。在西方國家,人們的宗教觀念根深蒂固,名字都要賦予宗教意義。如John(約翰),宗教含義是上帝是仁慈的;Elizabeth(伊麗莎白),宗教含義是奉獻上帝的祭品;Peter(彼得),宗教含義是耶酥十二門徒之一。接觸到peasant,“農民”一詞時,如果用它去稱呼一個英美國家從事農業生產的人,他會不高興。因為“農民”在漢語中是中性詞,而peasant在英語中常表示一個“沒有多少文化的人”,是貶義詞。而真正的農民在西方稱為farmer。再比如,學習向客人推薦商品時,顏色有很多種含義。例如,white通常表示幸運的、吉利的意思,white day指的就是吉日;yellow則表示“膽怯的、靠不住的”意思;blue常用來表示“沮喪的”意思;red則是指“暴力的、流血的”“a red battle”指的是“血戰”。
2.節日
日常教學中,春季一般有情人節、復活節、愚人節等節日;秋季有萬圣節、感恩節、圣誕節等。在課堂上以節日為主題,講解英語國家節日、宗教、風俗、禁忌等。如講到選擇出行日期,就要向學生講一下習俗。例如,英語國家忌諱數字13,其實英語國家也很忌諱星期五,因為耶穌在這一天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因此,很多基督徒都不會在周五開始旅行,害怕從一開始就被注定是厄運。在北美和歐洲,有相當一部分人每逢13號且當天又是星期五的時候,從不乘飛機、辦聚會。學生了解到這些知識,就會中西兼顧,避免旅游工作中的失誤,取得良好業績。
3.習語
習語一般指那些常用在一起、具有特定形式的詞組,其蘊含的意義往往不能從詞組中單個詞的意思推測而得。英語習語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所以,學習一定數量的習語,就容易拉近與西方人的距離。例如,“That''s something.”“太好了,太棒了”;“It''s a deal.”“一言為定”。電影里經常聽到“it''s a deal,that is a good deal.”或是兩個人打算達成某個協議或是做成某個生意會說:“deal?Deal!”還有一些諺語,有助于學生與外國游客相處。“To pass under a ladder brings bad luck.”“從梯子下面走過會帶來厄運。”“Lighting three cigarettes from one match brings bad luck to the third person.”“一根火柴點燃三支香煙會給第三個人帶來厄運。”“To break a mirror brings seven years'' bad luck.”“打碎鏡子會帶來7年厄運。”西方人尤其忌諱用黑貓,認為黑貓是不祥之物:“Don’let the cat out of the dog”。而下面諺語可見西方人喜歡兔子、蟋蟀,尤其喜歡狗。
Carrying a rabbit''s foot brings good luck.提起兔腳可交好運。
A cricket in the house is good luck.屋里有蟋蟀會帶來好運。
如果打碎了鏡子,站在了梯子底下,又遇見了黑貓,會被認為厄運即將降臨。
4.流行語
流行語是學生最喜歡也最容易接受的,所以,穿插在教學中,效果會更好。例如,“That''s cool!”等于臺灣年輕人常用的口語“酷!”表示“很好”,用于人或事均可。“Hang in there.”意為再撐一下;“Go for it.”意為加油;“Let''s get a bite.”意為去吃點東西吧;“I''ll buy you a lunch (a drink; a dinner).”意為我請客;“Let''s go Dutch.”意為各付各的。如《好奇害死貓》這部電影名字來源于西方流行語“Curiosity killed the cat”;“曬”來源于“share”指分享;“秀”來源于“show”指表演等。
三、結論
通常情況下,本族人對外國人的語音和句法錯誤是很寬容的,但違反文化習俗的錯誤則被認為是不禮貌的。從這個意義上說,符合文化規范的表達法比符合語言規范的表達法更為重要。在高職新課程實施背景下,教師應該注意在教學中將英語教學和文化教學同步進行,在教學中滲透文化知識教育,寓文化教學于平常的教學之中,讓學生能夠通過感官接觸的方法體驗外國文化并感悟其文化內涵,提高學習語言的自覺性和積極性,使學生真正成為高素質的、具有深厚文化修養的外語人才。
參考文獻:
\[1\]Claire Kramsch Language and Cultu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關鍵詞: 中學英語教學 母語負遷移 文化素質培養
語言是人類交流的工具,也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折射。各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歷史文化,這必然形成外語學習中的文化意識差異,也對我國的英語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幾年高考英語命題提供了這樣一個信息:高考試題所負載的文化信息量不斷增加,著重考查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而不再只是語言知識。如果我們忽略了文化背景知識,用大量時間孤立地教授語言知識,則不僅費時費力效果不佳,而且會加重學生負擔,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所以在高中英語教學中進行文化教育,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不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
一、中學英語中常見的口語及書面語文化差異的分析
(一)書面語表達及口語交際文化方面的差異
1.在中國文化中,dog常被用來形容和比喻壞人,如走狗、狗仗人勢等。在西方文化中dog卻象征人類忠實的朋友,甚至是家庭的成員,如:a clever dog(聰明的人),a top dog(身居高位的人),Love me,love my dog(愛屋及烏),Every dog has his day.(每個人在一生中皆有得意之日。)等等。
2.問候語。中國人見面時打招呼說:“你到哪兒去?”“你出去?”這只是打個招呼而已。在英語國家這樣打招呼,人們聽了會不高興,他們的反應很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英美人見面時常用的是“Hi!”或“Hello!”來招呼對方,然后談論天氣、健康狀況、交通、體育或興趣愛好方面的話題。
(二)生活習性文化方面的差異
1.私事與關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私事,就像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領土一樣。對他人私事的干擾,就好比對一個國家的侵犯。在跨文化交際中,我們要避免去問以下這些問題:“How old are you?Are you married or single?What’s your religion?”等等。這些“關心”式的問題對中國人并沒什么不妥,但是對英美國家人士來說,這些是屬“個人私事”問題,他們不愿別人過問。
2.稱贊與謙虛。謙虛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之一,中國人常常是用自我否定來表示謙虛。當受到別人稱贊和夸獎時,總是客氣地說“我不行。”“我還差得很遠。”之類的話。而西方人重視個人價值的實現,他們會欣然接受對方的鼓勵和稱贊,并用“Thank you.”來回答。
(三)社會交往文化方面的差異
1.打電話。打電話的對話,不同的文化有著不同的規則。教師要提醒學生用以下常用語:“This is ... speaking.”而不是“I am ...”要說:“Is that... speaking?”而不說:“Are you ... speaking?”談話結束時,英美人大多會說:“Thank you for calling.”因為在他們看來,給人打電話一是要花錢,二是要花時間。中國人沒有說“謝謝你打電話來”的習慣,所以有時候會給英美人留下“無禮”的印象。
2.社交禮節。以please(“請”)為例。在某些場所我們不宜用please,比如讓別人先進門或先上車時,美國人不說please,一般說:“After you.”但是初學英語的學生常用You go first,這也是不恰當的。在餐桌上請人吃飯、喝酒,或者請人抽煙時,一般用“Help yourself”,也不用“Please”。
二、《新目標英語》教學中英漢文化融合意識培養的策略
(一)營造文化氛圍,做好對比分析。
通過對漢英兩種不同文化中交際規則及言語行為習慣的語用對比分析,有意識地展示兩種文化的共性和差異,可提高學生語言表達的得體性與跨文化交際的能力。結合必修二中的body language這一單元對“介紹、問候”等語言功能項目,我告訴學生如何跟英語國家人士互致問候,向學生介紹英美等西方國家人士見面的禮節:多數講英語的人初次見面時要說I’m pleased/glad to meet you.分手時,他們會說It’s nice meeting you.或Nice to meet you.
(二)在詞匯教學中滲透文化。
在平時教學中應注意介紹英語詞匯的文化意義。了解一些這方面的文化知識,有助于我們對英語詞語的理解。例如:the cat’s paw(貓爪子)。有一則寓言說,猴子慫恿貓從火中取栗,約定分而食之。貓每取出一顆,猴子即剝開吃掉,結果猴子受惠,而貓被火灼傷爪子,受人利用而一無所得。英語中常用“貓爪子”來比喻“被人利用而自己并無所得的人”。再如學習peasant(農民)一詞,如果你用它去稱呼一個英美國家從事農業生產的人,他會不高興。因為“農民”在漢語中是中性詞,而peasant在英語中往往是貶義詞,常表示一個“沒有多少文化的人”,真正的農民在西方稱為farmer。
(三)進行拓展練習,重視考試評價。
《國家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在評價建議中指出:“各級別的評價要以課程目標為依據”,“必須以考查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為目標,力爭科學地、全面地考查學生在經過一段學習后所具有的語言水平”。考評學生的英語語言文化知識,大多數是通過兩個人的對話形式進行。因此,教師要特別重視英漢口頭言語方面的文化差異。這里僅舉高三復習優化探究上許多學生問到的一題加以說明:
――Lucy,let me help you fix your computer.
――______.I can manage it myself.
A.That’s Ok B.No, thanks C.Perhaps not D.Not at all
這個題目,不少同學選擇了C。中國人含蓄,當中國人要拒絕別人主動提供的幫助時,一般是不好意思直接說:“不用!”否則好像顯得太魯莽太沒禮貌。我們一般會先說:“不好意思麻煩你。”“還是不用了吧。”或者“別麻煩了。”等等。英美人坦蕩直率,喜歡開門見山。按照英美國家的習慣,若不想要別人的幫助,一般只要說:“No,thanks.”就行了。因此,本題應該選B。我們應該了解和習慣不同文化的差異,才能更好地同英語國家的人進行交際。
采用對學生的英語語言文化知識進行考查評估這種策略,可以進一步推動對學生英漢文化融合意識的培養。在處理歷年高考題及學生用學習報紙的習題分析發現,幾乎每份試題中都出現了一定的以英漢文化差異知識為內容的考題,這進一步說明了培養學生英漢文化融合意識的重要性。綜上所述,英語教師在教授英語知識的同時,必須十分注重英語文化背景的教育,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英語文化意識,消除文化障礙,提高對英語國家文化的敏感性,加強文化教育。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關鍵詞: 英語教學 興趣 聽說能力
一、激發學生學英語的興趣
走進教室,站在講臺上,沒有比激發學生的興趣更重要的了。七年級的學生剛開始學英語時積極性較高,課堂氣氛很活躍,但隨著學習知識越來越多,到了八年級英語難度逐漸增大,學英語的積極性有所降低,課堂上不開口,也不積極主動地回答問題,出現英語成績兩極分化現象,甚至有些學生把學英語當做苦差事。面對這種情況,為學生創造輕松活潑、樂于開口的課堂氣氛,就成為必要。所以我試著通過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學英語的興趣。
在課上,我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和創設語言情境。多媒體教學直觀形象,其中有教學圖片、有趣的實物、吸引人的動物玩具等,有時還發動學生制作教學用具。教delicious這個單詞時,我分別請兩位同學吃香蕉,然后告訴他們什么是delicious,其余的學生對我的這種做法感到有趣,結果delicious這個詞就牢牢地記在他們的腦子里。在教七年級下冊Unit 5 Topic 2 Section A時,我讓學生先說說中文的打電話用語,再讓學生學習英語打電話用語。我準備了兩個木偶娃娃,還讓學生用紙做玩具電話,結果非常吸引學生,用娃娃扮演人物角色,生動形象,學生在表演對話時,既動口又動手,從而培養聽、說的能力。學生在豐富的語言環境中學習一個單詞,一個詞組,一個對話,從中得到學習英語的樂趣。
二、讓學生自我表現
因為學生有了學習英語的興趣,就產生一種要表達的欲望。所以每一節課上課時,我們都開展5分鐘的英語口頭練習,只有當他們用英語談論校園生活或用英語表達他們的思想時,才能真正感到學習英語有用。比如每天讓學生做值日報告,談天氣、日期、星期、教室的衛生情況等。學校中學生試穿校服,就讓他們談論對校服的看法,如合不合身、顏色、款式、價格等。學生大部分來自農村,缺少語言環境和場所,所以這5分鐘的英語口頭練習,讓他們有一個說英語的機會,這樣他們可以充分“自我表現”,課堂氣氛也活躍。
英語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是相互促進的,比如有的學生對英語語法厭煩,但唱英語歌卻很投入;有的學生不愿意回答問題,但卻對英語朗誦感興趣。根據這種情況,我們有組織地開展一些課外活動,如英語書法小展、英語朗誦、唱英文歌等。遇到秋天農民收獲季節時,就組織學生下地勞動,然后讓他們談季節、談收成、談農民勞動的艱辛。有的學生說:Summer is the hottest season of the year.有的學生說:The farmers get in rice in Summer.It lasts from may to July.其他學生也不甘落后,一個接著一個說:The rain is enough...我就是這樣盡量找機會把課堂教學搬進真實的生活中,為他們提供情景操練的機會,滿足學生用英語表達的欲望,久而久之,學生就會自動地多聽、多說英語。
三、多聽外國人的語言
每節課都讓學生聽課文里的英語錄音,根據授課內容設置2―5個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聽錄音,然后請學生根據內容回答問題。還要求學生做聽力測試,比如單詞或句子,遇到短文時,先讓學生當堂作測試內容,課后要求學生把聽力短文整理出來,這樣課后也可以強化學生的聽力,對他們來說,僅僅聽授課老師的語音還是不夠的,多聽標準語音,學生英語可以說得標準,語音語調也可以得到訓練。
四、堅持用英語組織教學
我在教學過程中堅持用英語授課,可以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比如在課堂上用英語提問題,讓學生用英語回答問題,練習題和試卷的講評或各種題型都盡量用英語講課,引導同學們用英語思維。比如在教過去進行時這個語法時,先不著急介紹這個語法,而是自己先寫上一句在黑板上:What was Miss Wang doing?自己回答:I was writing.接著請一些同學來演關門、關窗、站、讀等一連串動作后,再讓另一些學生概述剛才同學所表演的內容:He was closing the door.They were standing.這樣使學生自然形成過去進行時的語感,再賦予這個時態的定義、結構、句型等。
1. 當前農村中學英語教學的現狀
1.1師資現狀
(1) 英語師資匱乏。在我市很多的農村學校里,年齡大的教師以及不是科班出身的英語教師占很大比重。其中,有一部分英語教師在教英語之前,甚至是政治、體育教師。還有一部分水平較高的英語教師,在農村培養出自己的能力之后就選擇向城鎮學校發展,追求更好的待遇。正因為如此,導致了農村英語教師的匱乏,嚴重影響著教學水平的提高。(2) 教學觀念陳舊, 教學手段落后。以我市農村中學為例,由于有一部分英語教師年齡大且不是科班出身, 因而其課改的意識不強,力度不大,導致教學觀念和手法落后,難以適應新課改的要求。
1.2學生現狀
(1) 英語基礎普遍較差。在我市農村小學,由于大部分學校不重視英語教學。所以,英語在小學階段一直處于副科的地位,甚至有部分學校不開設英語。正因如此,導致進入中學后學生的英語基礎參差不齊。 (2) 知識面窄。由于農村地區相對比較偏僻,交通相對落后,因而導致學生與外界交流較少, 加之經濟條件的限制,很少或沒有條件使用互聯網等現代化的設備, 導致其視野不夠寬闊, 知識面相對狹窄。(3) 厭學情緒較強。在我市農村小學,由于英語一直被看作是“副課”,所以學生從一開始就對英語缺乏興趣,加之小學英語基礎較差,進入初中之后,隨著所學內容逐漸增多,難度逐漸加大,久而久之,大部分學生就對英語產生了厭學情緒,導致學習成績越來越差。
1.3教學環境現狀
(1) 學校的學習氛圍不濃。在農村學校里,大多數的學生對學習的興趣都不高,他們只是為了讀完初中而讀書。其次就是昂貴的學雜費,很多的農村家庭都承擔不起這樣的教育支出。這樣整個學校的學習氛圍就不夠厚。(2) 社會重視度不夠。在農村,因為經濟條件不好,要培養一個大學生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很多人就不愿意對教育進行投資。學生受家長的影響,基本就抱著初中畢業或高中畢業就外出打工的心態完成他們的中學學業。在這種環境下,他們怎么能把英語學好呢?
2. 解決策略
2.1加強英語的師資培養和在職培訓
面對農村英語教師的師資狀況,對高校的英語師資培養提出了新的挑戰,所以,高校必須進一步深化英語專業的教學改革,為農村中學輸送合格的英語教師,這是提高中學英語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為此,高校要進一步加強與中學的聯系,把研究義務教育的指導思想、教材教法列為重要的學習內容,對當前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做進一步的調整,以適應當前農村地區的教學需要。與此同時,還要借《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年-2020年)》的東風,開展在崗教師的在職培訓,以適應新課改的需要。
2.2加強教學設施建設,優化教學環境
我們在關注農村教師改變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的同時,還要進一步改善農村中學的辦學條件。特別要加大對農村中學基礎教育的投資力度,逐步提高農村教師的待遇,豐富教學資源、增加教學設備,逐步縮小城鄉差別。同時,各級教育管理部門要進一步加強農村學校軟環境的建設,為教師和諧溫馨、寬松愉快的教學環境,充分調動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和主動性。
2.3深化教材改革,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現行教材知識體系雖然形式新穎,但與農村中學的教學現狀不太適應。為此,希望教材編寫的專家和機構,能針對農村學生的實際,進一步調整和改革現有教材,以調動農村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確保農村中學英語教學質量的提高。
2.4大力發展農村經濟,營造“重教興學”的社會氛圍
國家要加大對“三農”的支持力度,大力發展農村經濟,改善農村經濟狀況,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減輕農民負擔。只有從根本上解決了經濟問題,教育才能得以發展,反之,教育的發展又能促進經濟的進步。這種良性的循環必能促進農村的全面發展。同時,社會要重視教育,崇尚知識的力量,不宣揚讀書無用論,要在農村創造一種良好的教育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