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中西方教育差異總結

中西方教育差異總結

時間:2023-06-01 09:09:4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中西方教育差異總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中西方教育差異總結

第1篇

一、中西方教育思維的差異

(1)中西方教育思想中,對知識獲取方式的界定不同。中西方自思想文化產生以來就存在了強烈的對比和差異性,同時也為教育理念的不同埋下了伏筆。中國古代有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墨子、孟子,在古希臘同樣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三大哲學家。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主張,他尊重學生“材”的多樣性,針對學生的特點實施不同的教育方案。而蘇格拉底認為人的一切知識均從疑難中產生,教師的作用是“助產”,通過不斷地引導和詰問,用剝繭抽絲的方法使學生逐漸發現自己的錯誤,從而建立正確的知識觀念;(2)中國教育求“穩”,而西方教育求“變”。季羨林教授認為。東西方思維模式的不同在于東方文化體系的思維模式是綜合,而西方文化則是分析。東方人思維縝密做事謹慎,西方人個性張揚直截了當,反映到教育思維模式上就表現為東方教育重“和諧、統一、穩定”,而西方文化重“競爭、創新、變化”。中國人都有較強的群體文化心理,很注重“別人怎么看”,這種從眾傾向的思維模式導致了在教學過程中,很少有學生主動表明觀點,很少有學生敢反駁老師。與中國文化求“穩”截然不同,西方的個體文化鼓勵獨特、推崇個性、倡導變革。

二、中西方教育內容上的差異

傅斯年認為,由于中國與西方的社會結構(性質)不同,所以形成了中、西方教育內容上的不同。中國是一個政治型的國家,其教育內容首先是為政權、為政治服務的。這就形成了中國的教育重視人文學科而輕視科學技術的傳統。而歐美等西方國家以工商立國,加之它們的實用主義哲學和抽象思辨的民族思維方式,它們的教育內容也就以科學技術和實用技能為主。

三、中西方課堂教學方法的差異

(1)中西方課堂教學中知識的講授順序不同。顧泠沅教授曾用一個學游泳的例子來說明中西方教育的差異,西方:先把學游泳者全部扔入泳池中,他們相信總有一部分人會浮出水面,當然也有部分會淹死,然后撈上來進行動作教學。中國:在學游泳前將動作要領說清楚,然后將學習者扔入泳池,絕大部分人不會淹死,然后繼續進行鞏固。從學游泳例子中可以看出中西方課堂教學最大的不同是理論與實踐的先后之別,中式的課堂教學當中,雖然學生的探究性學習能力差一些,但學生所學內容都已經總結成綱,這要比探究性學習更節省時間、效率更高,而且中式課堂教學的最大好處就是低錯誤率。這兩種課堂教學模式都有其精妙之處,但這樣的教育模式是在固有的文化思維模式和教育思想及背景下產生的,別人的方法固然優秀,如若生搬硬套拿來就用必然會造成自身的不適應,因此中西方教育者不斷地尋求兩者之間的融合,以提高教學效果;(2)中西方課堂教學中信息的傳遞方向不同。本研究按照中西教育思維的不同,將這些教學方法進行分類,即中式課堂教學法和西式課堂教學法,中式課堂教學法更側重于講授式、解說式、示范式教學,其知識信息是從教師向學生單方向傳遞的,教授順序是先理論歸納后實踐練習;西式課堂教學方法更偏重于討論式、探究式、提問式、情境式教學法,其知識信息是在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雙向傳遞的,教授順序是先實踐練習后理論歸納。

四、教學目的的差異

中國教育重視基礎知識的鞏固,西方教育重視創造力的培養;中國教育注重知識的灌輸和知識的熟練掌握,重視“精”和“深”,西方教育注重對知識的靈活應用,重視“廣”和“博”。西方人比較重視兒童自我意識的自然發展,鼓勵兒童自由且自然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與情感,力圖使兒童通過自身的體驗和經歷發現自己的存在和認識與開發自己的能力。中國人認為孩子都是富有可塑性的,其必須經成人的幫助才知道去發現社會的存在和要求,于是老師和家長比較注重通過不斷引導孩子了解自己的位置和調整自己的行為來成為適應和符合社會需要的人。

五、教學活動的差異

第2篇

關鍵詞: 高職英語教學 文化教育 中西文化差異

語言與文化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一方面,語言是文化的基石和重要載體,文化通過語言文字的形式被傳承、傳達、記載、反映出來。另一方面,語言又是文化的產物和主要表現形式,語言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文化影響和制約著語言的變化發展,語言的正確使用一定要遵循文化的規則。由此可見,要掌握一門語言,必須了解使用該語言的國家的文化知識。如果忽視了語言教學中的文化教育,就無法真正理解、掌握和正確運用這種語言。毫無疑問,要讓學生學好英語,就必須重視西方文化尤其是英美文化教學,要讓學生深刻地理解英美國家的歷史、傳統、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等,培養他們對中西文化差異的感知能力,從而提高學生運用英語進行有效交際的能力。

然而多年來,我國高職英語教學中普遍存在著語言知識輸入多、文化知識輸入少,對語言形式和語法結構重視多、對語言的語用目的及所達的交際效果注意少的問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大多將精力傾注在語言形式上,只強調語言知識的講授和語言技能的訓練,而忽視了語言背后所依賴的龐大文化背景知識的傳授,以及學生的中西方文化差異意識的培養。文化知識的欠缺和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不了解,不僅影響學生對語言知識的掌握,而且導致許多學生的英語理解能力和實際運用能力差,在跨文化交際中屢屢出錯,困難重重。因此要想真正提高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高職英語教學就必須一改以往的教學模式,把向學生傳授語言知識與傳遞文化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在獲取語言知識的同時,有步驟地、系統地掌握文化知識,理解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差異。高職院校的學生大多英語基礎不太好,對英美國家的歷史、文化知識及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也不甚了解,那么教師在英語教學中該如何進行文化教學呢?通過實踐,我認為可以從下列幾個方面入手。

一、英語課堂教學中要注重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

語言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深深地蘊含在該民族的語言中,制約著語言的表達形式。因此在高職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適度引入文化教學,避免單純的語言講解,合理地將傳授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結合起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根據具體教學內容,向學生介紹與之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以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尤其要注意分析那些隱藏在語言背后,容易引起誤解和沖突的文化因素,使學生正確理解其中的文化內涵。例如,《新目標英語》Unit 6“Grooming and Personal Hygiene”中有這樣一句話:“If Americans have a bad hair day, they have no one to blame but themselves.”很多學生對這句話不理解。這是因為這句話中涉及到了美國人的一個生活習慣,美國人特別注重外表的整潔,并且喜歡自己洗頭和整理發型。如果哪天他們的發型糟糕的話,心情肯定不好,所以“a bad hair day”指的是“很不順利的一天”,而發型是他們自己整理的,因此他們也只能自責了。了解了這個知識后,學生不但理解了句子所載的信息和文化內涵,而且拓展了文化視野。

二、通過中西方文化差異對比分析,提高學生的文化感知能力

語言的交際實際上就是文化的交際,而由于中西國家不同的歷史、地理、傳統等,使中西方在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有相當大的文化差異,這些差異往往容易造成交際的障礙與失敗,甚至可能引起誤解和沖突。比如一個中國人得知其一位美國朋友到了婚嫁年齡而沒有結婚,就關心地說:“You reach the age of marriage and you should find a girlfriend.”這句關心和建議的話反而使對方很不開心。這是因為在中國,對別人的婚姻和家庭狀況表示關心是禮貌的表現,但對英美國家的人而言,這些都是他們的隱私,別人不應干涉。所以在高職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將教學內容所涉及到的中西方之間的文化差異給學生進行對比分析,并及時歸納總結。教師可以分別把中西方在、價值觀、社會習俗、思維方式、禁忌、英語習語等方面的差異作為教學中的話題,和學生一起進行比較討論。比如,在講到“Table Manners and Customs”這篇課文時,老師可以就課文內容讓學生比較中西方用餐禮儀上的異同,表演在具體就餐時“該做什么”和“不該做什么”,讓學生在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中意識到中西方文化的差異,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文化感知能力。

三、運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學習了解西方文化,增強學生的文化學習自主性

大多數高職院校學生缺乏英語學習自主性,對西方文化學習也不夠重視,因此教師要善于運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學習了解西方文化,促使他們主動自覺地學習西方文化。比如老師可鼓勵推薦學生多閱讀英美原版的書籍、報刊和雜志,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擴大知識面,增加文化知識的積累。高職院校一般都配有多媒體教室,我們可充分利用這一條件將國外的文化習俗、風土人情鮮活地呈現在學生眼前。還可根據需要,安排學生觀看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的電影或錄像,并在觀看過程中指導學生觀察西方國家的社會文化情況。此外,還可組織學生排演英美國家的經典話劇,寓教于樂地讓學生學習西方文化的方方面面。通過這些方法,學生不但體驗和感受到了英美國家的文化,了解了中西方文化差異,而且強化了學習西方文化的意識,增強了文化學習自主性。

四、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強化學生的文化學習意識

除了在課堂教學中傳授文化知識外,教師還應充分發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并引導學生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這樣既拓寬了學生文化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也強化了學生的文化學習意識。具體可在課余時間利用校園網播放英語歌曲或教學片來增加學生的視聽信息輸入量,使學生沉浸在英語的文化氛圍里,在潛移默化中感受西方文化。還可幫助學生成立英語學習社團,開辟英語沙龍,定期舉行英語演講比賽,邀請英語專家就中西方文化、風俗、禮儀等方面進行專題講座。此外現在英語教學網站數量繁多、層次豐富,為各個層次的學生提供了生動的資源。教師可給學生推薦一些優秀的英語學習網站,鼓勵學生通過這些網絡資源查閱和學習關于語言和文化的資料,增強學生對文化的了解,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文化意識。

總之,英語教學中不能只注意語言教學,而要把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緊密地結合起來,注重文化知識的輸入,重視中西文化差異及其對英語語言的影響。只有這樣才能增強英語教學效果,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正確運用英語。

參考文獻:

[1]尹錫榮.中西方文化差異與大學英語教學[J].合肥大學學報,2002,(6).

第3篇

一、中西方禮儀文化的差異

1.交際禮儀的文化差異

中國人日常見面打招呼,一般都是關于吃飯、去處、去做什么事情等,這使得人們感覺到一種親切感。然而在西方國家,這種寒暄方式反而會使對方感覺到突兀、尷尬,甚至厭惡,在他們看來這種打招呼的方式是在“盤問”,是在打探他們的私生活。對于西方人來說,日常問候只需一聲“你好”或標明時間來區分的問候:“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又如,尤為特殊的是,英國人見面一般只談論天氣:“今天天氣很好啊!”

在稱呼上,漢語中一般只有彼此很熟悉甚至親密的人才可以直呼其名。而在英語文化中,人們則在很大范圍內都可以“直呼其名”。在英語中,“先生”和“夫人”是用來稱呼不知名的陌生人的。對于女性來講,十幾或二十幾歲稱呼為“小姐”,之間不分長幼尊卑,已婚的可稱其“女士”或者“夫人”。家人之間可以互稱姓名或者昵稱,可以叫父母的名字。所有男性長輩均稱之為“叔叔”,所有女性長輩均稱之為“阿姨”。而在漢語文化中,一定要嚴格分清老幼輩分等關系,否則就是及其不禮貌的。

在告別語方面,中英兩種語言差距也較大。如醫生和病人告別的時候,漢語中多數會說“多喝溫開水”“注意加減衣服”“好好休息”之類的話,以此表示對病人的關切。但英語中這樣的表達往往會被認為是唐突和冒犯,西方本文由收集整理人一般只是簡單地用“請多保重”或者“祝您早日康復”等來表達。

2.餐飲文化的差異

中國有句俗語“民以食為天”,可見中國人是將吃飯看作頭等大事的。中國菜肴素來講究色香味形意俱全,營養反而顯得不那么重要了。而西方國家則是講究科學的飲食,注重營養的搭配以及吸收。西方人的飲食多是為了更好的生存和健康狀態,似乎不太講究色香味形意的搭配。

對于餐飲氛圍,中國人很享受喜慶熱鬧的氛圍,喜歡大家圍在一起營造一種其樂融融的氛圍。中國人在餐桌上沒有很特別的禮儀,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會上。而西方人則享受幽雅嫻靜的用餐環境,他們很重視自己的用餐禮儀,強調文明用餐,如在進餐時絕對不能發出不雅的聲音。在宴請禮儀方面,中西方也是各具特色的。在中國,向來都是以左為尊,地位最尊貴的客人要被安排在最左邊的上座位置。而在西方則是以右為尊,男女間隔而座,女賓的席位要比男賓的席位稍高些,男士要給自己右邊的女賓拉椅子,以示其對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在用餐時要端正而坐,他們認為低頭,彎腰或者用嘴湊上去用餐,都是很不禮貌的行為。用餐時,西方國家的主人不提倡大肆飲酒,而在中國的餐桌上酒卻是是必備之物,以酒助興,有時也是為了表示對對方的尊重。

二、中西方教育背景的文化差異

教育是所有國家振國固邦的重要因素,中西方國家都著力發展現代化教育,推動教育改革與創新。教育的改革與創新包括與教育有關的一系列環節的改革與創新。這其中教育理念與教育模式的改革與創新尤為重要。

就教育模式來看,考試是當前世界各國選拔人才的最主要手段。然而,考試在各國考試又存在很顯著的差異,這種差異就體現在各國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上。

深受幾千年來科舉考試制度的影響,中國歷來重視考試成績。建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后,政府大力發展現代教育,我國的教育事業為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全面發張提供了了大量的人才。但由于受種種的社會因素及某些傳統觀念的束縛,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教育事業仍然處于相對落后的狀態。

就美國而言,美國的基礎教育及其注重對學生創新精神以及實踐能力的培養。而我國的基礎教育相對漠視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培養,尤其是不夠重視對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的培養。中國的家長和學校都將“應試”作為學習的目標。

就國際數、理、化“奧賽”而言,我國對其重視程度無疑超過了任何國家。某位參賽選手在“奧賽”中獲得了金牌,其省教育部門的領導及學校地領導和教師們為其組織了隆重的儀式并全程拍攝,此段拍攝在其省電視臺黃金時段播放。相比之下,美國教育對此事要很漠然得多,有甚至連相應的正規輔導也不進行,這僅僅被看做是對學生某種能力的日常測試。

華裔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教授結合自己親身經歷及其成功經驗,對中美教育的差異發表了自身的見解:楊振寧教授指出:“中國留學生學習成績往往比美國學生好得多,然而,10年以后,科研成果卻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國學生思想活躍,動手能力和創造精神強。”楊教授還通過他所指導過的中國研究生總結了中國學生的某些共性:在考場上游刃有余,一到實驗室卻不知所措。他曾在一次演講中用一個生動事例來強調實踐的重要性:對一個將上海交通地圖背熟了的外地學生和一個完全沒有背上海交通地圖的上海本地學生進行有關上海交通知識和能力的測試。在考場上,外地學生的分數遙遙領先,當兩人進入上海市內交通中進行實地比賽時,外地學生不知費了多少周折才能成功,而上海學生卻能輕車熟路地達到目的。

就具體的教育實踐而言,中國的傳統教育重視知識的傳授而輕視能力的培養;重視分數的提高而輕視人格的塑造培養。在這種教育模式下,不可能有真正的培養出學生和人格本位,培養出的只能是分數本位。

基于以上差異,經過反思,我們得到如下幾點認識:

其一,我國的基礎教育存在著明顯的強弱不等的現象。強是指我們過多強調對學生基礎知識的全面傳授和牢固,過多強調對學生考試能力的訓練扎實而有效。弱則是是指我們對學生的動手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普遍薄弱,對學生創新精神和能力的培養重視不足。

第4篇

論文摘要:中西文化差異一直是制約中國人與講英語國家的人進行交流的重要因素。對中西文化差異知之甚少或缺乏必要了解,在交際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問題,造成誤解或陷入尷尬境地。所以了解文化差異的表現及找出其深層次的原因,避免文化沖突顯得非常必要。本文主要就中西文化差異和產生差異的主要原因進行分析和比較。

前言

近年來,文化差異研究正在引起專家學者以及普通語言文化教育者的普遍關注。這反映了時代的變化和要求。文化差異研究的基本目的是培養人們對文化差異的積極理解的態度,是培養不同文化接觸時的適應能力和文化交際的技能。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到來,我國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擴大,尤其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走出國門或留在國內參與跨文化交際的人越來越多,他們都需要學習、掌握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時的實際技能。正是基于這一點,本文就中西文化差異的主要表現和產生差異的原因作簡單的論述和比較。

一、中西文化差異的表現

1、思維模式的異同

中國人喜歡站在生命的更高處思考問題,跳出現實,重視對生命的思考,在對人和人之間,人和自然界之間,人的精神和肉體之間的關系都有深刻的思考。西方人偏重于邏輯思維或者理性思維;中國人屬于抽象思維或者感性思維。而西方人更注重于從物質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證問題的本源。

2、對待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國家利益的異同

中國人更看重集體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國家利益,主張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對極端個人主義和英雄主義,往往把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國家利益聯系在一起,富于愛國和獻身精神。而西方人更重視個體利益,追求人權,崇尚自由,認為如果連個體利益都無法保障,更談何集體利益,正是這樣的思想認識,最終推動了西方民主政治的發展;

3、民主觀念的異同

中國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權貴的賞賜。所以我們的人民總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現為民謀利。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認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權只是人民授予,讓政府來行使的一種公權力。

4、科學觀的異同

中國人更相信先人的經驗和權威,相信古人甚至超過相信今人,迷信權威,缺乏創新和探索精神。而西方人重視實踐和理論,富于探險精神,倡導理性思維。通過正規的學院式教育對科學成果進行普及和推廣,極大的促進了科學的發展,也最終建立了完整的科學體系;

5、中西方的道德觀是迥然不同的

西方強調個體本位,而中國人提倡群體本位。中西方道德觀的不同,使中西方的倫理體系和道德規范具有了不同的特點:西方重契約,中國重人倫;西方重理智,中國重人情;西方倫理重于競爭,中國則偏重于中庸、和諧;西方的倫理道德是以人性惡為出發點,強調個體的道德教育,中國儒家是從人性善的觀點出發,強調個體的道德修養。

6、法制觀念的異同

中國人主張用禮、道德來約束,通過先賢的教誨和學習提高自己的修養,講究克己復禮,導致了人格的缺陷,喪失了獨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認為人的原欲是不應該被壓制的,對于社會和個人的規范,主張用“法制”,通過制度,如三權分立的組織、政治機構來約束制約,道德則處于從屬的地位。

7、在為人處世方面的異同

中國人內斂、自省,喜歡“每日三省吾身”,為的是合于先王之道,把修養身心看的很重,推崇中庸思想,導致思想的保守、缺乏創新和開拓進取精神。西方人更熱心于公益事業,把服務社會當成自己的職責。

二、中西文化差異的原因

從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世界可以分為東方和西方兩大區域。導致它們文化差異的原因很多,本文主要歸納為三個方面:

1 、受經濟制度的影響。

中國的傳統經濟是典型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人們比較安分保守。因為他們依靠一塊土地可以活一輩子,文化比較內向。而且中國的古代文明,發源于大河流域,屬于農業文明,“農業文明性格”造就了東方人注重倫理道德,求同求穩,以“和為貴,忍為高”為處世原則。

西方的古希臘文明,發源于愛琴海沿岸,屬于海洋文明,況且歐洲的農耕遠不像中國的農耕在古代社會那樣重要,所以歐洲人喜歡向外探索,文化比較外向。而且西方國家經過工業革命很早就進入了工業經濟時代,“工業文明性格”造就了西方人有較強的斗爭精神和維護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識,以獨立、自由、平等為處世原則。

2 、受地理環境的影響。

封閉的大陸型地理環境使中國人的思維局限在本土之內,善于總結前人的經驗教訓,喜歡“以史為鏡”,而空間意識較弱。這種內向型思維導致了中國人求穩好靜的性格,對新鮮事物缺乏好奇,對未知事物缺乏興趣。

而西方國家大多數則處于開放的海洋型地理環境,工商業、航海業發達,自古希臘時期就有注重研究自然客體,探索自然奧秘的傳統。同時,海洋環境的山風海嘯、動蕩不安,也構成了西方民族注重空間拓展和武力征服的個性。

三、結 語

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歷史背景、審美心理的不同而產生的,是在社會的發展、歷史的沉淀中約定俗成的,是一種永久性的文化現象。我們應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知識以及社會風俗習慣。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人們居住的世界變得越來越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越來越多。了解不同文化差異,提高文化適應性,對于現代人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學習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有利于我們實現從感性到理性質的飛躍,排除東方思維負遷移的影響,進而使我們的跨文化交際更有效,更順暢。

參考文獻

[1]胡文仲.英美文化辭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

[2]鄧炎昌.語言與文化.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第5篇

一、中西方幼兒教育的現狀

(1)中國幼兒教育的現狀

中國幼兒教育服務著世界上最龐大的學齡前人口,中國擁有超過1億的0-6歲學齡前人口,占世界同齡人口的五分之一。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7年《全民教育全球監測報告》公布的數字,2004年全球適齡幼兒毛入學率為37%,其中有四分之三的國家達到了75%以上,而中國僅為40.75%。如此龐大的人數致使徘徊在幼兒園門外的適齡兒童的數量十分巨大,先圣孔子“有教無類”的理想還遠遠未能實現。

(2)西方幼兒教育的現狀

新西蘭:

早期幼兒教育不是強制性的,但是有185000名0-5歲適齡幼齡兒童,早期幼兒教育的價值已經是被家長和社會廣為認同。早期幼兒教育可分為由孩子父母或親戚的家庭看護,老師上門看護或送到老師家看護,到公或私立幼兒園、看護中心不等。新西蘭的幼兒教育的課程是建立在這樣的宗旨下:“讓孩子們成長為勝任的,能自信的學習和交流的人,身心健康;在幼兒園有歸屬感,長大后能對社會有所貢獻。”

美國:

1、具有清楚的哲學教育基礎:以皮亞杰和杜威的教育思想為主。

2、具有明確的教育目標。

3、立法及執法嚴格。

4、重視特殊幼兒、貧窮及少數民族幼兒的受教機會。

5、結合學術界不同領域,配合實務廣做研究。

6、課程及形態多樣且有彈性。

7、重視幼教師資培育。

8、幼稚教育與小學教育有良好的銜接。

英國:

英國是目前世界各國推展幼兒教育較早,且具成效的國家之一。在教育上有一個共識,即教育對民智的提高及民主政治的了解甚有必要。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當歐陸許多國家大力推動國家教育政策時,英國教育基本上均能在內部行政制度、教材與教法保有相當的自,不受太多的人為干擾。

二、中西方幼兒教育目標的差距

(1)中國幼兒教育的目標

幼兒園的總目標包括教育目標和管理目標,二者有機地構成“目標管理”系統。在幼兒園里,起主導作用的不是園舍和設施等物質條件,而是要把幼兒培養成怎樣的人。明確的教育目標,體現著辦園方向,統率著幼兒園全部教育活動并制約著全部管理活動。強調幼兒發展寓于“保教結合”之中“保教結合”,在幼兒園是一種教育思想,也是一條教育原則。這是由幼兒身心發展的統一性所決定的,也是幼兒教育工作規律所要求的。在實踐中應做到“教”中有“保”,“保”中有“教”,二者并舉、有機結合,滲透于幼兒一日生活和全部教育活動之中,統一在幼兒全面發展上。

(2)西方幼兒教育的目標

西方幼兒教育系統是一個民主、效率、彈性的開放系統。首先要保育好幼兒的身體健康,以及訓練簡單的生活習慣;其次,利用平時的直接環境,激發幼兒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并于其成熟程度范圍內,鼓勵其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幼兒敏銳的觀察力和運用簡介的語言來表達。最后,要學會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培養良好的社會態度,在心中永遠樹立一個“集體”的概念。

三、中西方幼兒教育的主要差異

(1)家庭教育的差異

在中國,孩子(特別是獨生子女)被當成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從小就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慣養著,父母只懂得如何去滿足孩子的需要,而未想過如何讓孩子學會獨立。父母一直把他們看成是不懂事的小孩子,事事都會插足,如果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想出去闖一闖時,父母往往會加以阻止,甚至和孩子發生爭執。他們習慣于為自己的孩子安排好未來,讓孩子照著安排的計劃行事才滿意。

在西方,孩子在年滿18周歲甚至更小就離開家,學會獨立生活,他們不喜歡伸手向父母要錢,而是靠自己去掙。

對比這兩種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中國的孩子可以說是比西方的孩子幸福的多,他們一直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之下,缺少鍛煉自己的機會,其結果,在一定程度上來說,中國的孩子的獨立生活與克服困難的能力遠遠不如西方的孩子。

(2)教育理念的差異

我們中國有句老話:孩子是一張白紙,你在上面畫什么他就是什么。而西方教育的理念是,孩子是一個獨立的有自己內在的發展規律的胚胎,自己任意發展,什么時間做什么,完全是他自己的發展規律決定的,家長不會進行干預和阻撓。正是因為這個大前提的不同,國內的早教方式更多的是重視填鴨式,知識成了早教的主體,孩子僅僅是知識的載體而已。而西方的教育,整體上把孩子看成一個個不一樣的個體,他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取決于他自己是不是已經準備好了,所以西方早教對于孩子來說,在什么階段必須達到什么水平沒有硬性的要求,只是一個參照系。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國內的早教熱衷于孩子之間的橫向比較,西方幼兒園都是一對一的獨立點評。

(3)從點到面教育的差異

西方幼兒教育非常看重集體(eommunity)這個概念。從小開始,從小處開始,為最小的集體作貢獻,從中獲得歸屬感和價值認同感。在他們的教育中,你成為什么樣的大人物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做著自己感興趣的事情,為他人服務,也是一種生活的樂趣,enjoy life最重要。

四、中國幼兒教育的誤區

(1)過分寵愛

在中國,一些家長過分的寵愛自己的孩子,甚至凡事都包辦或代替。孩子不吃飯,家長會端著飯碗,從家的這頭跑到那頭,只為喂一口飯給孩子吃;出門怕孩子走路累死,動不動就抱著;生活上什么都不讓孩子做,倒杯開水怕燙著,用把剪刀怕剪著……這樣的寵愛,反而適得其反,導致孩子的動手能力、自理能力、社交能力都很差,等走上社會后不能適應,往往以自己為中心,不會與人交往。

(2)過多管制

中國早教既然認為孩子是一張白紙,那么誰來畫?自然是成人了,不是老師就是家長。所以國內的孩子很早就“被教”各種大人認為他這個年齡應該會的東西。不但被教,還要有成果,所以才有各種各樣的證書橫行于世。而西方早教認為孩子的成長取決于其自身的內在發展規律,大人的作用永遠是在孩子的身后,在他準備好的時候你才出現,給他提供他所需要的素材和幫助。

對孩子提出的要求,應該勁量去尊重,而不是強加,不要把成人的思維加給孩子。孩子和家長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應該保持民主的關系。

(3)幼兒教育小學化

很多人認為,小孩像個空瓶,吸收能力特別強,于是有計劃、有目的、有步驟地往里灌輸知識。教其背唐詩、誦古訓,盡管他們不一定理解,但先讓其被動吸收,然后慢慢消化,最后將這些知識融匯貫通。美國人盡量讓小孩多玩,提倡利用幼童的探索天性,通過讓其接觸大自然、認識真實世界,建立認知基礎。多讓幼童用五官感覺大小、形狀、顏色、質地,用心去體會數字的意義,而不是只獲得正確答案。他們認為幼童不能像大孩子或成年人一樣抽象地學習,只有用真實世界的印象建立邏輯思維。中國孩子可以不加理解地知道3+4=7,將乘法表背得滾瓜爛熟,但那只是鸚鵡學舌。

五、關于中西方幼兒教育的總結

第6篇

關鍵詞:初中教學;英語閱讀;文化教學

如何將文化教學系統有效地融合應用到初中英語教學中,這項課題是需要學校老師做深入思考和探究的。依據對英語閱讀教學的實際調查以及相關文化知識的系統介紹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加強對教材的理解。初中的英語老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學生年齡階段的特點,在結合文化教學時,盡量要符合學生在初中時期的認知規律,逐步滲透和擴展相關的文化背景內容,激發學生對英語閱讀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閱讀能力以及跨文化的語言交際水平,進而提高初中英語教學質量。

一、英語閱讀教育中,文化教學應用的重要性

初中英語課程的教學內容比高中英語教學知識淺,更多的是以了解和認識國外生活日常用語以及文化風俗為主要目的,初中階段的學生所接觸的英語知識多數與生活文化有關系。所以,在英語教學中,文化教學的滲透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文化教學的重要性在于,一方面,可以讓學生了解中西方的文化的差異。例如,學生在網上可以觀看一些外國電視或節目,可以直觀地看到外國人和中國人在風俗習慣等方面的不同。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對英語閱讀的教材內容有更深的理解。英語閱讀教學中,同樣的英語詞匯在不同的意境中,也能體現出不同的含義,所以,文化教學的應用是必要的。第三方面,可以讓學生對中西文化的價值觀有一個認識和了解。對于中西方文化價值觀的了解,有利于學生對中西方行為差異的理解。中西方在學生教育方面的不同在于,中國學生大多是在被動性地進行學習,大都學習壓力較大,而外國更注重的是學生學習興趣與探索能力的培養。通過對中西各方價值觀的認識和了解,對于初中學生英語閱讀的學習具有積極意義。初中英語老師可以將以上所述作為參考內容,再根據英語閱讀實際教學中所涉及的地方文化背景進行解析,以提高和培養學生閱讀水平和交際能力為目的。

二、文化教學的研究與應用策略

1.改變傳統英語教學方式,加強文化交流

英語學科作為中考必考項目,學生和老師大都對其非常重視,而這種只注重分數層面的應試教育,導致老師與學生之間的文化交流少之又少,學生對西方文化缺少深入性理解,也就不可能真正學好英語課程。老師可以通過分組的形式,讓學生進行合作交流,學生通過搜集總結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并在課堂上分享交流,當然老師也要進行輔助引導。這種文化教學方式,不但增強和提升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同時也加深了其對文化差異的認識理解。

2.加強文化教學的實踐體驗

文化教育在英語閱讀教學應用中,老師不僅要注重課堂教學,也應該多讓學生體驗實踐性教學,這樣,英語教學才不會過于枯燥無味,同時也能激發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學校應該給學生多多創造實踐機會,讓他們去實踐學習和交流,比如,一些學校與外國學校簽訂的交換生教學制度。

3.以文化講座和欣賞形式進行英語閱讀的文化教學

在初中英語閱讀的教學過程中,文化教學的應用,可以通過文化講座等教學形式開展。在英語教學中,老師先針對英語閱讀教學的內容提出相對應的文化專題,并讓學生進行準備工作,其可以以個人或是以小組成員身份,在英語課堂上進行演講解說,學生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分享對文化差異知識的體會和感受。通過這種形式的教學,可以達到文化知識與信息共享的目的,也能讓學生對文化背景有更深刻的認識和了解。當然,老師要注意留有一定的實踐,讓學生可以提出問題,最終理解消化問題。

4.老師要多組織學生參加文化參觀活動

在實際的英語閱讀教學中,老師可以根據確定的相關文化主題,組織學生參加一些文化參觀活動。比如,博物館展覽或是藝術表演等活動。這種教學形式可以激發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并有助于其思維能力的提高。

文化教學在英語閱讀教育中的結合應用是一種系統有效地教育方式,所以,初中英語老師要做到不斷探索與創新,積極推動文化教學與英語教育的應用結合。

參考文獻:

第7篇

一中西方文化差異對英語閱讀的影響

文化背景與英語閱讀理解之間的關系是一個相互影響的過程。換句話來說,是否具有相應的文化知識在很大程度上都將會影響到自身對閱讀的理解。本文簡單舉三個例子,來闡述一下中西方文化對英語閱讀的影響。例一,在英語當中“Runalresidents”,用中國文化背景下理解,就會認為這單詞指的是在偏遠地區的經濟不富裕人。但是對西方文化有所了解的人,都是知道住在郊區的一般都是有錢富人,因此這個單詞不可能是按照字面的意思進行翻譯。其在西方當中,這詞意思為運行居民。例二,以“LastnightIwenttovisitJohntwice”為例,這句話翻譯成中文的意思就是昨天我去了兩趟廁所。但是如果不具備相應的西方文化背景,就很難理解“John”的意思就是“廁所”。從這也可以看出來,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是能夠影響到英語閱讀翻譯的。例二,“房東”這個詞在中國文化當中,是指那些將自己房屋出租給其他需要居住的人,并且從中獲得相應的報酬。但是由于中國歷史的原因,就造成對“房東”這個詞理解成指那些擁有土地然后去壓榨勞苦大眾。在西方國家,對于這個詞理解是沒有其他什么意思,就只是單純指一種身份狀態。通過上述三個例子的研究,不難知道英語背景知識是對英語閱讀理解能力有著比較強影響。所以在學習英語過程中,需要加強培養學生對西方文化的學習,從而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理解能力。

二、加強文化背景知識來提高英語閱讀理解能力

文化知識的作用就是能夠使得閱讀理解更加方便。簡單來說,文化背景知識學習是能夠幫助學習者在閱讀理解當中提取所需的信息。這也就需要英語教學者引導學生通過學習英語文化背景知識來加強英語閱讀理解方面訓練。通過多年的教學經驗,筆者認為可以通過下述三方面來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理解能力

(一)引導學生對西方文化的學習

想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能力,就需要結合英語現有的文化背景知識以及閱讀材料本身相關的資料,將其進行合理的輸入與輸出,這樣就能夠加深學生對閱讀理解印象。這也就需要英語教學者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引導學生對西方文化進行學習,并且對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進行對比,從而加深學生對西方文化的理解。同樣,這也需要英語教學者,能夠結合自己教學實踐經驗,抓住閱讀訓練當中的重點,從其閱讀中的重點來引導學生對西方文化進行學習。

(二)增加文化背景知識的積累意識

通過上述論文的研究,不難發現閱讀理解能力不足與文化背景知識的缺乏存在著一定關系。所以想要更好學習英語,就需要增加相應的文化背景知識。也就是說,對文化背景知識的積累在提高閱讀理解能力中起著關鍵作用。保證學生在英語基礎知識學習的同時,也需要加深學生對英語文化的學習。對英語教學者來說,一方面是可以通過加強直觀的視頻資料環境的熏陶,加深學生對西方文化的記憶。另一方面,是可以通過文化背景知識引導,來吸引學生對其文化產生興趣并進行學習。英語教學者是不僅僅需要培養學生對英語語法和英語語句進行了解,還需要提高學生對英語閱讀理解能力。在提高英語閱讀理解能力的時候,就需要培養關于西方的歷史、教育、社會、科學、經濟等方面知識。

(三)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中實現文化背景知識的學習

在英語的學習過程當中,因為缺乏相應的文化背景知識,也就限制了學生在閱讀理解的能力,從而也就打擊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所以建議英語教師,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加深學生對于英語文化背景的學習,才能夠保證文化背景知識與英語閱讀學習進行有機的結合。例如,英語教學者是可以通過加深學生對于“美國西部牛仔”形象的認識、“蘇格蘭短裙”文化的認識等等,讓學生在英語文化當中學習英語,也能夠讓學生在學習英語當中了解英語文化背景,讓二者學習進行有效的融合與提升。四、總結對于從事英語教學的一線工作者,是需要具備豐富的英語文化背景,并且能夠通過英語文化背景來加深學生在英語方面的學習。本文就是研究文化背景知識與英語學習之間的關系,尋找中西方文化背景知識差異對學習英語的影響,提出來加強文化背景知識來提高學生英語閱讀理解能力的觀點。在加強文化背景知識來提高英語閱讀理解能力當中,提出引導學生對西方文化的學習。增強文化背景知識的積累、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中實現文化背景知識的學習這三種方法。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夠為英語教學者帶來英語教學可借鑒的地方。

作者:陳芳 單位:山西省晉中市壽陽一中

第8篇

關鍵詞:中職英語教學;文化導入;跨文化意識;培養途徑

中圖分類號:G7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2)11-0221-01

一、培養跨文化意識的必要性

(一)新大綱要求所需

教育部2009年1月頒布的《中等職業學校英語教學大綱》對原大綱內容做了修訂,修訂后的新大綱明確指出: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和文化素養;引導學生了解、認識中西方文化差異,培養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可見,大綱要求我們有必要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因此,中職英語教學必須重視跨文化教育,通過英語語言這個載體,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英語文化,體驗中西方文化的異同,從而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

(二)現實交際所需

在英語學習中,學生經常會遇到由于不了解語言的文化背景或中西文化的差異,而出現歧義、語用失誤迭出的現象。大家對這兩種現象并不陌生:一是苦讀多年英語的學生碰見英美人士,根本沒有勇氣開口與之攀談,只有“Yes”到底或“No”到底。二是一見老外便激動地說: How old are you? /Where are you going? /How much money do you earn a month? 他們可能只是想打破見面時的尷尬,殊不知這是一些冒犯的問話,侵犯了對方的隱私,會引起對方的反感。可見,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與能力是跨文化交際實踐中所需。

二、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與能力的途徑

(一)巧妙利用課堂教學

1、詞匯教學

中等職業學校英語教學新大綱要求學生到畢業時應達到的詞匯量:基礎要求1700w,200phr;較高要求1900w,300phr;拓展2200w,400phr。在日常的詞匯教學中,教師不應只是單純地教給學生詞匯的讀音、本義,而應適時地介紹詞匯的文化意義,重視其文化的影響,特別應重視詞匯的文化差異。 教學實踐表明,在詞匯教學中重視文化導入,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準確使用詞匯,從而提高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鑒賞力。

2、聽說教學

中職英語教材中每單元的Listening & Speaking 模塊,是基于語境的對話形式呈現。在情景對話中,英美人士的待人接物、言行舉止、風俗民情自然顯露出來。因此,在聽說教學中,一方面,教師應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觀察和理解語言的社會語境。而學生通過了解對話中的文化語境,可以體驗到不同的交際氛圍和文化氛圍,掌握正確的交際規則。另一方面,教師要多鼓勵學生總結歸納出英美人士在口頭交際中常涉及話題的語言規律,尤其是與母語觀點相差較大的。

3、閱讀教學

中職英語教材中各單元都編有Reading & Writing 以及Life & Culture 板塊,旨在提高學生閱讀和寫作能力,同時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開拓國際視野。這些閱讀材料內容涉及到很多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充分體現了“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的這一重要理念。因此,教師應在閱讀教學中不失時機地向學生傳輸相關的文化知識,引導學生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加深學生對閱讀材料的理解。事實上,閱讀教學堅持文化信息的導入,堅持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不僅能較好地消除閱讀理解上的障礙,而且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不會膚淺地停留在課文所提供的那點信息,而是向他們開啟了一扇了解異國文化的窗。

(二)充分利用課外優秀英語教材和讀物

僅靠一套中職英語教材來進行跨文化教育是遠遠不夠的。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程度的差異,向學生推薦一些優秀教材以備選用,如《新概念英語》《環球英語教程》《初級英語聽力教程》等,通過對這些原汁原味的教材的學習,學生對英美國家的文化才有更深的了解,無形中也加強和培養了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同時,鼓勵學生閱讀一些簡易的文學作品。

(三)充分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多媒體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日益廣泛和深入,網絡技術的發展突破各種資源的時空限制,使得課程資源的廣泛交流與共享成為可能,給英語學習者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各種網絡資源為教育、教學服務,學生則可以合理選擇和有效利用網絡資源,更直觀地感受并比較中西方文化異同,增強跨文化意識與能力,同時使得英語學習更有趣。另外,優秀的英文影片同樣為學生提供了異國風土人情、歷史人文等豐富翔實的文化信息。

(四)積極開辦第二課堂

中職院校完全有條件開辦英語第二課堂,如組織英語角、開設語言與文化講座、舉辦圣誕夜晚會等,讓學生在參與各種活動過程中,真實體驗異國文化氛圍,從而有效地促進跨文化交際意識與能力的培養。

第9篇

關鍵詞:警務英語教學;跨文化交際;能力;交流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29-0144-02

語言學習應以交流為最終目的。涉外警務英語的教學,更應以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為最終目標。在教學中應結合涉外警察特殊的跨文化角色進行教學觀念,重點,方式的轉變,全面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一、中西文化差異與跨文化交際

(一)文化與中西文化差異

文化的概念很復雜,社會學家Goodenough對其的定義為“由人們為了使自己的活動方式被社會的其他成員所接受,所必須知曉和相信的一切組成。”(Goodenough,1957)。

“在不同的生態和自然環境下,不同民族創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創造。”(賈玉新,1997)。中國和西方,由于處在不同的地理環境下,產生了不同的生活習慣,不同的活動方式。人們通過交際確認和強化了這些規則和模式,因而在社會化的過程中,習得了不同的交際規范,也就是說習得了不同的群體文化。

(二)跨文化交際

跨文化交際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的交際,正因為文化差異,來自不同文化的人進行有效的,能夠被彼此理解和認可的交際就顯得尤為重要。能夠很好地掌握對方的文化,進行跨文化交際的時候能夠很好地理解和被理解,不產生誤會甚至是沖突,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體現。在國際合作頻繁,信息交換飛速的21世紀,跨文化交際能力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想要具有很好的跨文化交流能力,首先要求對目標文化的語言有很好的應用能力,另外還要掌握眾多的文化層面知識,以及非言語的文化交流手段。就是說,除了能夠在語法層面流利的表達,還需要深層的文化背景知識支撐話語的得體性。

二、跨文化交際的特殊主體――涉外警務人員

(一)涉外警務人員作為跨文化交際主體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涉外警察,作為新興的跨文化交際的主體,其特殊性在于:他們同來自于不同文化的人的交際不僅僅是為了交流,而是擔負著服務與執法的雙重任務。因此,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如何避免因文化差異造成的執法困難和溝通失敗,順利履行職責,為不同文化的公民服務是其面對的主要問題,也是我國涉外警務應著力解決的問題。

(二)涉外警務人員作為跨文化交際主體的三種角色

涉外警務人員,作為跨文化交際主體,擔負著三種不同的文化角色:其一,作為公眾服務人員,能夠流利順暢的用目標語言進行交流,理解不同文化種族人群的需要,為其進行服務是涉外警務人員應盡的職責。其二,作為執法者,用目標語言能夠得體,權威性的表達執法法令,是增強執法力度的要求。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禁忌、宗教習俗的尊重都影響著執法的效果與力度。其三,作為合作者,能夠與國際警務工作者進行正常的工作交流,是對我涉外警務人員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更高要求。在國際化的今天,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國際警務合作。如針對的跨境聯合行動,針對境外逃犯的獵狐行動,都需要警務人員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三、涉外警務英語教學中如何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

我國涉外警務人員的主體是全國各大政法警官學院的畢業生。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主要來源于其在中學學習的英語文化知識,及大學期間的警務英語課程。

然而,當前各警官學院的英語課程大多停留在和普通大學近似的語言層面的教學上,沒有真正地從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教學轉化為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教學,更不要說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提升其交流能力。這樣培養出的學生,一旦到了工作崗位,雖然可以在語言層面掌握最基本的對外溝通能力,但是其交流的效果不能保證,也不能保證不因文化差異,語用遷移產生不應有的誤會和沖突。因此對警官學院在校生的英語教學中要著力培養其跨文化交際能力,努力使其在走上工作崗位時能夠游刃有余的承擔作為跨文化交際主體的三種特殊角色――服務者、執法者和合作者。

這對我國政法類高校的警務英語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一,要保證學生有足夠的語法層面知識輸入,滿足他們語言表達的基本需要。其二,要在課程體系內結合警務工作的實際,警務人員的角色,引入跨文化的理念與意識,選取合適的教材,設置合適的模擬情景,將中西方的文化差異融入教學中,讓學生在學習語言形式的同時擴充文化背景知識,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筆者認為,應從如下方面在警務英語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一)教學觀念的轉變

美國語言學家Kramsch有一段關于語言與文化的重要論述:話語是意義的載體和反映,在承載意義時它具有雙重表達功能,也就是說在表達話語本身意義的同時也表達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獨特的文化語言。外語學習不只是語言知識的學習,同時也是文化的學習,因為任何一種語言都是某種特定文化的反映,都有較深刻的文化內涵,只有了解這種語言所賴以存在的文化,語言學習才能達到較高的造詣。

因此,政法類院校的外語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認識到文化知識對跨文化交際的重大影響,尤其對未來的涉外警務人員,更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在對他們的課程傳授上,不再以語言知識的習得為目標,而是以語言使用的得體和特定警務情景下能夠完成特定任務為課堂的最終目標。

(二)教學重點的轉移

警務英語課堂如果仍舊采取傳統的篇章教學模式,把重點放在傳統的語法和詞匯教學上,即使學生獲得了元語言層面的知識,并不能提高其語言的實際應用能力,更無法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

因此應將教學重點從元語言層面轉移為文化與交流層面。利用特定的情景,在特殊的文化差異背景下,為學生展示真實的跨文化交流語境。從警務英語的特殊性來說,更應針對涉外警察可能擔當的跨文化交際主體角色,還原真實的警用語境,使學生能夠在語境中掌握目標語言使用的得體性,提高執法的權威性。

(三)教學方式的改革

基于警務英語教學觀念和教學重點的變化,筆者認為警務英語應拋棄傳統的篇章教學模式,進行多維立體的文化情景式教學。在一個完整的警務英語教學體系里,應采取以下教學方式。

1.情景浸入式教學

浸入式教學,就是將語言學習者完全置入目標語言的文化場景中進行學習。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創造多維的立體教學環境,盡量使學生浸入真實的語言文化環境。比如,在警務英語課堂中,大量輸入西方警務人員執法、執勤、街頭服務的音視頻材料。而后,以這些特定的警務情景為學生學習西方文化的背景,設計真實的警務課堂任務讓學生進行團隊合作和情景表演,在任務的完成過程中培養其跨文化交際中語言交流和思維文化方面的融合。

2.主題角色式教學

警務英語要設計特定的主題式教學。目前,很多正在使用中的警務英語教材已經開始以特定的主題為學習的單元。但在實際的應用中,筆者認為,應強調在特定警務情景下涉外警察的跨文化交際角色地位。例如,將警務情景按照角色設定為三大模塊:執法、服務、跨境合作。按照三大角色模塊下設計主題情景,例如,執法中的交通違法處理,服務中的社區警務,合作中的中外跨境調查等等都可以成為警務英語教學模塊中的一個主題單元。在每個主題單元中滲透此節出現的中西方文化差異現象,對可能由此出現的誤會,沖突加以總結,達到文化融入情景教學,角色體現文化現象的目的。

3.專題對比式教學

針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表現形式,除了在警務特定場景中體現,還要有針對性地將某些中西方文化總體上的差異以專題講座的形式傳授給學生。

警務情景畢竟是一些特定的場景,但是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是一個普遍的現象。要讓學生對中西方文化普遍的差異有具體的印象,用自己內化了的文化知識在未來的工作中應對變化了的,可能出現的文化差異與沖突。

應采用每周一次的專題講座形式,拋開警務范疇,為學生集中導入中西文化差異的若干層面。如可設計題為“中西文化在時間概念上的差異”的專題講座,將學生在警用情境中潛移默化的跨文化知識進行針對性的整合,或將警務情景下未能涉及的文化差異表現補充給學生,進一步擴充其跨文化交際能力。

4.興趣拓展式教學

(1)建立警務英語文化詞句庫

盡管警務英語的講授形式應以主題角色式教學為主,專題講座為輔,對語言形式的學習還是不能全然放棄。重視聽說,不等于放棄文字與書面表達。針對政法類大學生的特點,為課程體系建立警務英語文化常用詞句庫,讓學生以其為重點,加強對書面文字的記憶,進一步促進聽說能力的綜合提升,提高警務英文寫作和閱讀專業文獻的能力。

(2)非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

有研究表明,日常交流中只有30%的信息是通過語言本身傳達的,而另外70%的信息蘊藏在非語言交際活動中,其中就包括文化所傳遞的信息。因此,除了重視在課堂,專題講座里展現的以語言形式表現出來的中西文化差異,還應重視對學生非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比如,手勢、眼神、肢體語言的表達。

這種很難在純粹的語言課堂進行體現的拓展訓練,可以在課余的時間內以興趣小組的作業形式進行展現。鼓勵學生以興趣小組為單位,利用網絡或圖書館的資源查找世界不同文化的非語言交際表達的內容和意義。每周在主題課堂教學之前讓學生以小組匯報的形式加以補充,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促進學生自覺進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內化。

(3)跨文化興趣培養

想要更加深入的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還要促使其對不同文化產生濃厚的研究興趣。警務英語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廣泛閱讀西方英語文學作品、報刊、時事評論、觀看英文電影、收聽英文歌曲,拓展其文化視野,使其意識到原來中西文化的迥異不是只能成為交流中的障礙,而是可以成為跨文化交流中有趣的現象,成為文化融合的橋梁。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警官類院校的涉外警務英語教學中,應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將課程的重心放在:著力錘煉口語,重在得體交流;創造真實語境,再現警務情景;突出文化融合,避免文化沖突;加強西方文化的輸入,重視中國文化的輸出。警務英語的教學要爭取做到讓我們的學生――未來的涉外警務工作者不但可以成為能得體進行跨文化交際的執法者,服務者,還能夠成為中西方警務合作的參與者,甚至成為促進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

參考文獻:

[1]Goodenough,W.H.,Cultural Anthropology and Linguistics.Washington[M].D.C.: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1957:167.

第10篇

【關鍵詞】食品類詞匯 文化對比 外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H3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05-0059-02

一 引言

食品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是人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食品有主食、副食之分,包括:谷類、奶類、肉類、蔬菜水果、酒水飲料等。由于中西方文化及生活習慣的不同,使人們對食物的聯想也有所不同,關于食物的習語、俚語也不盡相同。對于食品類詞匯,英漢兩種語言在語用方面也都存在差異。本文就從食品詞匯的特殊含義出發,來對比中西語言文化之異同。

二 常見有關食品的習語、俚語之中西對比

A piece of cake(蛋糕),意為:簡單、容易、易如反掌。中文用“小菜一碟”來表達。

My cup of tea(茶),意為:合某人的口味。中文常用“是某人的菜”來表達。

Like two peas(豆子),意為:十分相像。中文用“一模一樣”“一個模子倒出來的”來表達。

Put all one’s eggs(雞蛋)in one basket,意為:把全部財力投于一個方面、把所有希望寄于一件事上。中文用“孤注一擲”這個成語來表達。

Don’t cry over spilt milk(牛奶),意為:后悔無益,于事無補。中文用“覆水難收”來表達。

Couch potato(土豆):字面意思為“沙發土豆”,意為:好吃懶做的人。中文常用“懶蛋”“懶蟲”來表達。

Spend money like water(水),意為:無節制地花銷。中文用“揮金如土”或“花錢如流水”來表達。這一點中西比喻既有相似之處,又有所不同。

The apple(蘋果)of one’s eye,意為:極珍愛的人或東西。中文用“心肝寶貝”來表達。

Apple(蘋果)polish:字面意思為“把蘋果擦得锃亮”,意為:巴結、逢迎、阿諛奉承。中文則形象地用“拍馬屁”來表達。

A big potato(馬鈴薯),意為:大人物。類似的說法還有“a big cheese(奶酪)”等,中文用“大腕”來表達,與英文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A small potato(馬鈴薯),意為:小人物。中文用“平民百姓”來表達。

A cold potato(馬鈴薯),意為:一個冷漠的人。中文用“冷若冰霜”來表達。

A hot potato(馬鈴薯),字面意思為:“熱的馬鈴薯”,意為:麻煩事、難題。中文用“燙手的山藥”“棘手的問題”來表達,與英文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Walk on eggs(雞蛋),意為:小心翼翼地做事。中文用“如履薄冰”來表達這一含義。

Egg(雞蛋)-head,字面意思為:“蛋頭”指知識分子、自以為有大學問的人。中文常用“聰明絕頂”來表達。

Bad egg(雞蛋):指壞人。中文也用“壞蛋”來表達。這一點中英文的比喻是相同的,非常形象有趣。

Good egg(雞蛋):指溫和、善良的好人。中文里沒有這種比喻。好人、壞人在英文里都可以用“egg”表示,而中文卻只有“壞蛋”一說。這也是文化差異的體現。

Fry in one’s own grease(油脂),意為:自作自受。中文用“作繭自縛”“自食其果”來表達。

Bread(面包)and butter(黃油),指:生活必需品、生計。中文用“口糧”“飯碗”“柴米油鹽”來表達。

Bread(面包)-winner,指:掙錢養家的人。中文用“養家糊口”來表達。

Black tea(茶):指紅茶,而不是與中文相對應的“黑茶”。

Black radish(小蘿卜):指紅蘿卜,而不是與中文相對應的“黑蘿卜”。

Black coffee(咖啡):指不加牛奶的咖啡,而不是與中文相對應的“黑色咖啡”。

White coffee(咖啡):指加牛奶的咖啡,而不是與中文相對應的“白色咖啡”。

Brown bread(面包):指黑面包,而不是與中文對應的“褐色面包”。

White meat(肉),意為:“白肉”,指禽類、魚類的肉。中文也有這種說法,有人把它理解為“肥肉”,實為一種誤解。

Red meat(肉),意為:“紅肉”,指牛、羊肉等畜類肉。中文也有這種說法,有人把它理解為“瘦肉”,實為一種誤解。

Say cheese(奶酪),意為:“笑一笑!”中文用“茄子!”來表達相同意義。中英文都取自發音時所展現出的笑的嘴形,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從以上西方關于食品的習語、俚語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有趣的現象:關于水果的習語,“apple”居多,難怪西方有諺語云:“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一天一個蘋果,醫生遠離我)可見蘋果是西方人喜愛的水果。關于蔬菜的習語,“potato”居多,英語中“meat and potatoes”,意為主食,可見肉類和馬鈴薯都是西方人一日三餐不可或缺的食物。關于副食,肉、蛋、奶都有相關習語,無論東西方,它們都是人們餐桌上的常見食品。英語中,關于食品的習語、俚語還有很多,都非常生動有趣。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指導學生多關注、積累這方面的習語、俚語。這將會大大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對西方文化的了解。

三 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們了解了關于食品習語的文化對比。當前,在外語教學中提高學生對“目的語”(target language)的了解度已成為外語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有學者指出:“語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教育。”因此,在外語教學中,教師不應只限于語言本身的教授,更應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次的語言文化的對比,在對比中學習語言、了解文化,使外語教學在橫向的比較中更具趣味性、實用性。作為學習外語的中國學生更應在平時的學習中加強中西文化背景的對比學習,從而取代以往孤立學習語言的狀況,只要多留意、多總結,就會逐漸在趣味學習中擴大知識面,增強語言的自主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盧志鴻.英語視聽說教程[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

第11篇

關鍵詞:中西方 繪畫 色彩語言 差異

在人類語言中,色彩詞語表現出的獨特魅力,令人刮目相看。在漢語和英語中,表示各種不同顏色或色彩的詞都很豐富。我們不僅要注重觀察它們本身的基本意義,更要留心它們含義深廣的象征意義,因為色彩的象征意義在不同民族語言中往往有不同的特點,有些特點甚至構成了人們對經過引伸、轉義以后色彩的崇尚和禁忌。

在繪畫中色彩表現中中國人是線性思維,而西方人是三維的空間思維,這也造成了兩個東西方世界的繪畫藝術各自的特點。東方的繪畫表現更抽象一點是用線來表現主觀的感受,而西方則極力的模仿現實。這也決定了油畫和中國的國畫色彩的差別,西方的油畫色彩是依附在三維空間的,中國的國畫色彩更主觀,有東方獨特的審美觀,而并非只是臨摹現實世界,色彩代表了中西方畫家個人的審美趣味。

在歐洲,自達·芬奇開始,就形成了一種傳統的寫實主義畫法,藝術家通過研究光線表現形式的方式,通過發展并運用直線透視法來獲得景深幻覺的規則通過研究人體解剖,藝術家給他們的作品注入了一種全新的現實主義感。他們的藝術作品弘揚了“人文主義”,在繪畫的總體色彩風格上,姿勢華麗、典雅、宏偉、和諧,寫實技術嫻熟,形成了我們稱之為“古典主義”的畫風色彩。區別與古典畫風色彩的印象派畫家們,用光與色描繪自然和抒發自己的感情,他們擅長表現陽光和色彩。他們對瞬息萬變的光色變化非常敏感,注重色彩的表現,畫家運用分色技術,將色彩合理組合,使畫面變得明快絢麗。印象派畫家不再弘揚傳統的畫法,他們的作品則替我們詮釋了色彩的功用形。在色彩的表現里,印象派畫家完美地表現了一種抒情風格,他們很好地運用了繪畫色彩語言,給作品注入了抒情性外表美。在西方繪畫造型過程中,主要使用形體與色彩語言,即便沒有線的使用,其造型行為不會受到重大影響,其繪畫形態的構架依然能成立。無論何類畫派的藝術家,他們都是借助其獨特的色彩語言形式來完成作品的情感體現的。從這個意義上講,繪畫色彩語言的不同運用,則產生出不同風格的繪畫作品。

在中國,中國畫崇尚文、意、趣,而這一切都是通過筆墨技巧來體現出來的。在這里,筆墨本身不是“具象”的,相對具體塑造的藝術形象來說,它是形式的因素,但卻有著引起形象的聯想和意趣的感受的功能。正如藍色和紅色能引起冷暖的視覺感受一樣,在宣紙上粗糙的干筆能引起樹干及老人似的蒼老的視覺感受;水分飽滿、行筆流暢的筆跡能引起春天般滋潤的視覺感受;徐緩的用筆能引起持重含蓄的聯想;流利靈活用筆能引起灑脫歡暢的聯想;快速而多變的用筆引起蛇龍飛舞的聯想。實際上何止這許多,臨池潑墨,變化萬千,風雪晴雨,因人而異。中國筆墨這種形式因素,是畫家的獨特風格在藝術技巧方面的主要表現。通過構思構圖,合理運用筆墨虛實,水韻,墨色和運筆而產生的肌理形成有個性的繪畫語言。虛實處理,仍然是當代畫家構成新的屬于自己藝術語言的要素。虛實的表現,就是畫者靈氣的表現,是對畫理的悟性。中國畫家歷來認為畫必須有筆墨,無筆墨就不能與畫。并且筆墨技巧還要與表現內容有機結合起來,才能產生好的作品。這種代代沿襲的藝術法則即所謂傳統,已成為中國所獨有的繪畫色彩語言。

繪畫語言是通過色彩、線條、光色或組成一件作品所有的其他因素之間相互作用而產生出來的。繪畫語言是有機的形式體現,它是構成繪畫藝術中多種可視因素的總結構。在符合它自身規律的前提下,用什么樣的方法表達、怎樣表達和表達什么都是值得探索和嘗試的,沒必要用既有的定式或種類來界定,繪畫是人類藝術追求的其中一種方式,那它自身就有其獨特的語言和表達技巧,單就繪畫而言不同的表現題材和不同的工具材料都有其自身的特殊規律、表現語言和表現方式,只要是符合繪畫本體的藝術規律的任何題材、任何表現語言、任何表達方式,只要對人類的精神文明起到積極向上的推動作用,只要符合人類追求的審美理想,任何繪畫語言方式都應該探索,都應該允許存在和發揚,從這個意義上講,藝術家個人的角度、個人的偏執和偏見、個人的獨特的風格面貌都是最可貴的。

中國繪畫尚意,而西方繪畫尚形;中國畫重表現、重情感,西方繪畫則重再現、重理性;中國繪畫以線條作為主要造型手段,西方繪畫則主要是由光和色來表現物象;中國繪畫不受空間和時間的局限,西方繪畫則嚴格遵守空間和時間的界限。總之,西方繪畫注重再現與寫實,同中國繪畫注重表現與寫意,形成鮮明差異。

觀照繪畫中的情態與語言形態,中西藝術家們總是在尋求繪畫觀念和語言上進行著轉型,不斷地揚棄著自己繪畫語言上那些不純凈的和停留在生活表面上的東西,從而在繪畫語言、繪畫圖式、繪畫動機等方面都出現了新的形態。完善和形成有個性的繪畫色彩語言成為藝術家們的孜孜以求,不停地探索繪畫形象與象征符號的關系等問題。現代藝術的演變和發展不僅在多層次上探討了藝術的本質問題,同時也極大地豐富和創造了人類的視覺形象色彩語言,深刻地影響和改變著人們觀察世界的審美方式。

繪畫語言的構成除視覺因素的形、光、色外,在另一層面上看繪畫語言也是一種精神產物,繪畫本身也傳達了一種觀念,繪畫語言不應只是僅僅停留在技巧和形式的探索之中,它是將技巧、知識、直覺和感情與材料融合為一體而形成的。

中西藝術家能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題材范圍、不同的表現工具、不同的表現語言和表現方式不斷地豐富人類的藝術追求,那人類的繪畫藝術必將是燦爛輝煌的。

參考文獻:

[1]周穎.淺析中西方繪畫色彩觀念的差異[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09.

第12篇

【關鍵詞】中西文化差異 外語課堂 教師角色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2-0106-02

語言教學以聽、說、讀、寫為基礎不斷延伸,語言的四要素成為外語教學和提升語言技能的基本步驟。外語教學旨在全面提升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語言是反映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承載著文化中所蘊藏的思維方式和言語習慣以及歷史文化。不同的語言代表不同民族的言語交際習慣和思維方式差異,進而折射出民族文化的迥異。

1.文化與跨文化交際

1.1文化的界定

所謂文化,即人文化成,人文由大腦對自然現象進行認識、改造和重組的一系列活動所形成。文化作為社會歷史積淀產物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我們將與衣食住行等以實用性為重點形成的認識和運用活動視為文化,將長久形成的思維方式、風俗習慣等也視為文化,文化由語言和文字兩大要素組成,特定社會群體創造共同認可和使用的語言文字,它們共同成為社會群體文化的縮影,語言作為社會文化的重要載體和組成部分,體現了文化的地域性特征,人類社會不同地域在長期的歷史發展和演變過程中形成了民族文化,文化和語言相輔相成,二者共同作用,共同影響。

1.2跨文化交際

在外語教學過程中要注意立足中西文化差異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根據學者文秋芳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模式,將其分為跨文化能力和交際能力。交際能力作為語言的最重要功能,交際能力主要包含語言、語用和策略三部分;而跨文化能力主要指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與寬容度以及如何靈活處理文化差異三方面的能力。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主要是對語言深層文化差異的靈敏度和辨別能力,它有效地幫助語言學習者厘清語言文化交際的深層差異性。而對待不同語言文化的寬容度則是指在語言學習過程中能理解與尊重不同語言間的文化差異,。而靈活處理文化差異中則要求在語言學習過程中通過辨別文化差異,用目標語思維方式和文化背景來指導自己的言語活動,盡量減少語言文化差異造成的交際沖突,從而實現語言交際效果。

2.中西文化差異

由于中西文化屬于不同文化體系,導致文化間自然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在外語教學過程中的文化差異集中體現在語言文化的使用方面。作為漢藏語系的漢語與作為印歐語系的英語代表兩種語系的不同文化特征,要想提升外語教學效果和教師的教學能力,外語教師通過專業知識積累與教學經驗不斷進行外語教學中文化差異積累和反思。

2.1 中西語言特征差異

在外語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中文和外文(以英文為典型)在詞法和句法層面具有巨大的差異性,詞法層面差異主要表現為,漢語詞匯缺乏豐富的形態變化、詞匯主要采用詞根復合構成,詞綴不發達;而英語詞匯形態豐富,通過形態實現詞性的轉化,具有豐富的前后綴等。這種詞法差異導致漢語構詞缺乏詞法規律,而外語教學可通過總結詞綴形式在教學過程中減輕學生的詞匯記憶負荷。比如英語中的“friend”、“friendly”、“friendship”、“friendless”由“friend”作為詞根,衍生出一系列相關詞匯,而中文對應的是“朋友”“友好的”、“友誼”、“無依無靠的”,詞法構成的規律相對缺乏,導致詞匯的記憶難度較大。某些詞語出現意義不對等,比如“the one”表示獨一無二的人(唯一),筆者曾錯誤地運用“I’m the one.”是為了表示我也是其中一個,結果讓外國朋友覺得很尷尬,他說“the one”一般用于情人之間,表示對方的唯一摯愛。

而句法上的差異主要表現為中西SVO的句法結構中S的成分有所差異,漢語通常是話題型主語,將話題作為強調部分置于句首。而外語尤其是英語在句法方面強調應用語態,比如英語經常使用被動語態,而漢語在口語中極少使用被動,或以主動代替被動。這種語言句法的不對等導致學生在語言學習中采取語言遷移方法的難度加大。

2.2 中西語言環境差異

中西方由于地理環境和語言所處的經濟政治等社會背景具有極大差異性,導致了跨語言交際的文化差異,進而導致語言對照空缺或詞義不對等,表現為以下幾方面:第一,詞匯空缺。中西方語言詞匯由于語言文化背景不同,會出現部分詞匯對照的空缺,比如英語中Give the person a sack(給某人一個袋子),指解雇某人;Pink list(粉紅色清單),指解雇通知等等。而漢語中一些蘊含民族文化的詞匯如之乎者也、土地廟、觀音菩薩、南柯一夢、中山裝等,在英語中也基本呈現空缺。第二,詞義不對應。由于中方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導致詞的意象與詞義的聯想不同導致詞匯表達不同語義,甚至詞義在不同民族出現詞匯色彩意義的褒貶對立。“aggressive”在中國人理解中會偏向于“有侵略性的”、“好勝的”而在美式英語中多指代“開拓進取”。“狗”在中國的很多表達中含有蔑視和鄙夷色彩,比如“打狗棒”、“狗腿子”、“關門打狗”、“狗仗人勢”等,而西方則常用狗來形容親近的人或忠誠等形象,比如“愛屋及烏”即 love me, love my dog,You are a lucky dog等。詞匯的這些差異背后都蘊含著語言環境和思維方式的差異,容易造成語言交際過程中的語義沖突。

2.3 中西語言習慣差異

語言交際習慣在中西文化差異中屢見不鮮,這種語言習慣滲透進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主要日常用語(見面問候語、告別語、致謝詞、道歉語以及各類忌諱語和隱語等)展現出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巨大差異:見面問候時,西方人習慣討論天氣,而中國人則更常詢問吃飯沒,干什么去等簡單的問候和寒暄形式。對于別人的稱贊采取不同回應,中國人偏向于采用謙虛和客氣,表示不敢當,而西方人會欣然接受并感謝。在日常交往中,西方人注重個人隱私的保護,忌諱在聊天中討論年齡、以及個人收入等私人問題,他們認為這些內容侵犯了個人隱私,或者他們認為與交談者并沒有親密到可以分享私人信息。

2.4中西文化習俗差異

作為外語教師必須充分了解中西文化習俗的差異,要想地道而準確地表達自己,學生在學習語言過程中除了要準確把握語法結構和詞匯,還要考慮目標語使用者的文化習俗,理清母語和目標語雙方存在的生活習俗差異,這種習俗差異成為語言運用是否恰當的重要標志。比如在中西方文化中對于紅色的理解有極大的反差,中國人喜歡紅色,紅色代表喜慶和歡樂;而西方人則不愛紅色,他們認為紅色代表血液和暴力。這些就是民族傳統認知和文化習俗的差異。

3.中西文化差異對外語教師角色影響

中西文化差異作為外語教學提升的關鍵,外語教師引導學生如何準確地運用外語思維方式把握中西文化差異,成為外語教學重難點。鑒于中西文化迥異,導致外語課堂上教師與其他學科的教師角色具有較大不同之處。

3.1教師的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更繁重

由于中西文化差異較大,語言間的區別性特征較多,導致外語課堂教學不能僅從傳統語言教學的聽、說、讀、寫四個方面著手,教師除了把握語言學習的四要素之外,還要充分把握語言間的文化差異,盡量減少由于語言負遷移對語言學習的消極影響。這要求外語教師必須提升自我專業文化素養,教師必須通過自身對中外文化背景的深入了解和對比,把握語言間的文化差異,進而減少跨文化教學過程中的外語教學難度。同時,教師還要以教材為藍本,不斷挖掘教材中所蘊含的文化知識,將文化教學滲透進外語教學的各個板塊之中,及時進行中西文化對比,運用實際的語言材料等語言事實讓學生領會外語思維方式與漢語思維方式的差異,并不斷汲取和吸收外語思維方式,不斷調整外語學習過程中的中式英語錯誤表達方式。從這一角度而言,教師的整體教學任務在中西文化巨大的差異中顯得更加繁重,必須更深入地了解語言間的差異,引導學生進行準確地道的語言表達。

3.2外語課堂氛圍更輕松,師生間的相互關系更平等

中國傳統的師道尊嚴導致師生關系具有等級性,學生對待教師畢恭畢敬,而不敢絲毫懈怠,教師成為課堂的主體,學生應當積極配合教師的教學活動,而削弱了學生的主體性地位。相比之下,外語課堂應當創設外語學習情境,讓學生在仿真的語言環境中熟悉并運用外語思維方式,營造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讓學生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師生關系在教學過程中顯得更自在,處于一種亦師亦友的關系狀態中,教師應當主動讓位于學生,以教學主導的身份引導語言教學過程,讓學生成為課堂主體,在外語教學過程中不斷提升學生外語實踐能力。

3.3教師成為外語文化的引導者

教師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應當注意通過中西文化差異選用靈活教學策略和手段讓學生更準確地把握外語學習過程中,對文化差異準確把握的重要性,讓學生逐漸熟悉中西文化在語言特征、、語言環境、語言習慣、習俗等方面的文化差異,教師應當拓寬教學渠道,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外國風俗和外語表達習慣,可以通過圖片、電影、電視等多媒體手段,以及小說、報紙等文字材料來把握,同時可以創設情景來理解外語遣詞造句上的差別,把握字詞意義差別或句法結構差別,或者把握一些非常地道的外語表達方式。

4.結語

每一種語言都代表著一種文化,民族語言中可窺探出民族文化形態的多樣化,也將民族文化差異表現的淋漓盡致。作為漢藏語系的漢語內部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與信息,儒家中庸思想成為漢語表達的重要準則,強調語言表達的含蓄委婉,重視語言表達中的集體主義等等,而相比之下,以印歐語系為代表的西方文化,強調語言內容表達的直接性,突出個體特征等特征成為與中國文化截然不同的語言思維。外語教學實踐過程中把握不同語言間的文化差異,有效地調整教師的教學策略,轉換自身教學定位,不斷提升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為學生創設和模擬外語語言環境,才能全面提升外語教學質量,共創良好的中西文化差異的課內外學習環境和氛圍。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優秀范文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顺县| 泌阳县| 牡丹江市| 永顺县| 自贡市| 民权县| 南丹县| 呼图壁县| 铁岭县| 万州区| 名山县| 丁青县| 株洲县| 江门市| 舞钢市| 日照市| 蚌埠市| 富裕县| 滦平县| 娱乐| 沙雅县| 措美县| 东山县| 塔河县| 桑日县| 大丰市| 宁武县| 留坝县| 靖西县| 丽水市| 股票| 静宁县| 涞源县| 腾冲县| 水城县| 乐清市| 永寿县| 无棣县| 乌恰县| 建瓯市| 正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