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1 09:09:4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故宮博物院課堂筆記,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 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承現狀
自2003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以來,世界各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我國政府也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領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國務院先后于2005 年和2011 年頒發了《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2]。同時,文化部、科技部等國家部委對非遺保護和學術科研領域給予了大力支持;各級地方政府也通過行政、經濟等手段保護和傳承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然而,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仍有諸多問題亟待解決,尤其是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數字化建設背景下,這些問題更為凸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建設工程,對非遺保護與傳承是一種資源統計、整合、保存、傳播的過程。在非遺的數字化進程中,數據庫建設是傳承保護的基礎,地域間合作共享數據資源是非遺傳承的條件,適當的政策扶持與產業化建設是非遺傳承的手段。
1.1 缺乏數據庫標準化建設
《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明確指出:文化主管部門應當全面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關情況,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及相關數據庫[3]。此法案在法律上明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建設的要求。非遺內容豐富、種類繁多,呈現方式多樣化,有圖像、表演、音樂、制作技藝、模型等形式。在非遺數據庫建設架構、內容、媒介等方面缺乏相關標準,導致各地建設的數據庫標準不一,無法實現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全面標準的數據采集及數據呈現,這將直接導致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應用過程中出現諸多問題。
1.2 缺乏資源共享機制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過程中,由于非遺類別的差異化,導致對非遺資源采集的方式有所不同,其獲得的數據資源也就不同。各地在信息采集、資源應用、傳播媒介等對非遺有效傳承的方式與手段方面沒有實現合理的資源共享,導致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產局限在其原生地,且導致國家的資源浪費和重復投入[4]。非遺數字化的根本目的是對非遺的傳承和應用。只有建立有效的資源共享機制,加強地方非遺保護的溝通合作,建設大數據平臺的數據庫資源,減少無序的資源浪費,才能實現非遺數字化的初衷。
1.3 過度產業化建設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產業化建設有極大的關聯。產業化建設隨著工業發展與經濟建設有了極大變革,但是,過度產業化建設帶來了適得其反的效果。新技術帶來的技術變革,使得非遺傳承陷入了另一個困境,如激光雕刻的剪紙作品、數碼印刷的木版年畫、3D 打印的泥人張泥塑等,讓普通受眾無法分辨真偽。
隨著科技發展,很多傳統手工藝類非遺已經走向生產線式的規模化制作,而表演類非遺則變成了商業活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業化及商業化旅游資源的開發,為非遺傳承與展示提供了平臺,也為大眾提供了更多接觸非遺的機會,然而過度商業化也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喪失了文化的意味。
2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展示媒介
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與傳播,除了借助數字化技術手段外,仍有很多傳統媒介為其提供展示與傳播平臺。傳統媒介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特定區域內的展示與傳播,相對數字化媒介有諸多不便和局限性。然而,傳統媒介在許多經濟欠發達地區仍然作為非遺文化的主要傳播方式。
2.1 非遺原生地展示媒介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生地展示媒介,指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在地進行相關文化、物品、技藝、表演等形式的展示和傳承。非遺原生地作為非遺展示最原始、最原生的展示媒介,直觀再現了非遺生存現狀及傳承狀態。
2.2 公共文化場館展示媒介
公共文化場館承擔著地區文化傳播與建設的社會基本功能,是服務公眾的社會基礎文化設施。從廣義上來講,公共文化場館包含兩類,一類是社會公益性文化場館,如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科技館等具有社會公益性質的公共空間;另一類是商業性公共共享空間,如商場、購物中心、超市等具有商業性質的公共空間。
公共文化場館作為非遺展示的傳統媒介,有著廣泛的受眾基礎,受眾數量大、階層及背景豐富,為非遺傳播提供很好的平臺,一直以來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要傳播和展示渠道。
2.3 公共旅游場所展示媒介
公共旅游場所,以供公眾休閑旅游為主要目的的公共場所,其中很多本身就是文化遺產,如平遙古城、麗江古城。公共旅游場所,除了一些建筑群落、自然資源及人文景觀外,各個旅游景區的旅游集散中心也包含其中。
公共旅游場所作為非遺展示的傳統媒介,作為向外展示地域文化的窗口,集中展示了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及文化遺產,是最常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展示的手段。
2.4 大眾教育展示媒介
利用大眾教育展示媒介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可以使中華文化貫穿在教育體系中。教育機構通過與非遺相關的課程、課外活動及專題展示等方式,對非遺進行傳播展示。中小學邀請非遺傳承人進行課堂教育,高校開設與非遺相關的專業或研究院所,青少年宮開展手工藝類非遺制作培訓等,均為非遺保護與傳承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3 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展示媒介
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展示是建立在非遺傳統展示媒介基礎上,借助多媒體技術、物聯網、4G 移動網絡、智能應用終端、虛擬現實、全息投影等技術手段,來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傳播和展示目的[5]。非遺的數字化展示媒介,充分利用了各項影像及互聯網技術,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可視化、情景化地展示在數字終端設備上,使非遺呈現出交互性、體驗性的新屬性,實現快速、有效的傳播與展示,從而達到非遺傳承與保護的終極目的。
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展示媒介,融合了展示傳播的多種手段和技術應用,呈現出極強的學科交叉性。數字化媒介將非遺展示從傳統的PC 網絡平臺移動到智能設備的應用程序上,從社交網絡的快速傳播到公共文化平臺的公共資源應用,從虛擬現實設備影像呈現還原到現實事物,豐富多元的數字化媒介平臺為非遺展示提供了更多的表現形式。
3.1 基于PC網絡平臺的數字化展示媒介
基于PC 網絡平臺的數字化展示媒介,是數字化展示媒介中較為傳統的一種媒介形式,也是最早應用、最普及的形式。基于個人計算機終端,通過互聯網在線瀏覽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可通過圖片、視頻、音樂等影像方式呈現非遺數字化資源[6]。同時,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各種互動性的虛擬展示也趨于普及化[7]。
基于PC 網絡平臺的數字化展示媒介,如中國藝術研究院負責開發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天津大學馮驥才研究院負責開發的中國傳統村落網以及國際非遺博覽園網站等。此外,VR 虛擬展示技術的應用,使得非遺在計算機網絡平臺上實現了仿真可操作式體驗[8],大大增強了受眾在展示媒介中的帶入感和體驗性。目前故宮博物院在其官網中實現了360 紫禁城全景漫游敦煌研究院數字化研究中心,在騰訊地圖了三維全景敦煌石窟。
3.2 基于移動智能設備的數字化展示媒介
移動智能設備已經悄然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從智能手機開始,智能手表、智能手環、智能可穿戴設備等移動智能產品的出現,對人類生活方式有了極大的影響。特別是智能手機,已然成為現代人不可或缺的隨身物品之一,甚至機不離手。而以Apple Watch,Google glass 為代表的移動智能產品,將再一次用科技改變生活方式。
基于移動智能設備的數字化展示媒介,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和傳播的新興媒介,有著更加廣泛的應用平臺和受眾人群。移動智能設備作為數字化展示媒介,其應用程序是非遺展示和傳播的重要渠道。在應用APP 程序推廣非遺文化及展示非遺成果方面,故宮博物院及社會文化傳播機構已研究出了一些成果[9]。
故宮博物院在近期已了5 款APP 應用程序,使得眾多的故宮館藏文物觸手可及,被受眾收藏在手機中成為指尖上的文物,大眾可以更加容易和便捷地享受文化的饕餮大餐。其中《每日故宮》,每天為用戶推薦一件故宮館藏文物,同時提供日歷、筆記本等功能,界面設計精美,讓受眾在享受文化信息的同時帶來良好的用戶體驗。除此之外,故宮不僅將館藏文物數字化,而且還思考了傳播方式,將宮廷文化和書畫作品以游戲、日歷、教育等形式進行傳播,融入了更多互動體驗,共享交流內容,大大提高了傳播的廣度和速度,切實起到了對中華文化的傳播和展示的目的。
明清古典家具制作技藝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從其制作工藝、使用工具、裝飾紋樣、木料選擇等都是中華文化瑰寶。由中央美術學院彥風設計開發的《中國古典家具》,作為一款APP 應用程序,以360的旋轉、張合拆組家具部件、深入零件至榫卯結構展示明清家具,通過簡單富有趣味性的互動體驗激發用戶探尋古典家具的奧秘。作為非遺的移動智能設備的數字化展示媒介典型案例,體現了數字化媒介的傳播性、交互性、趣味性的全新體驗方式,為非遺保護與傳承起到了積極作用,實現了非遺展示的目的和意義。
3.3 基于社交網絡的數字化展示媒介
社交網絡作為互聯網時代最流行和普及的社交工具,擁有大量的用戶群體?;谏缃痪W絡的數字化展示媒介,恰恰可以利用擁有大量用戶的社交軟件,如微博、微信等,進行社交自媒體的非遺展示,其具有傳播速度快、受眾人群豐富、數量龐大等眾多優勢,勢必成為非遺展示與傳播的重要渠道。
3.4 基于公共文化平臺的數字化展示媒介
博物館、美術館、購物中心等公共文化平臺,除了作為傳統媒介展示非遺外,其在數字化建設上也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展示提供了良好的公眾平臺[10]。以博物館為例,在展示陳列展品的設計中融入數字化手段,同時借助全息投影、可觸摸屏幕、3D 影像、感應設備等互動設施增強觀眾的參與感,通過互聯網實現影像、信息的同步傳輸及分享。
新加坡海事博物館,展示了當地民族服飾的數字化互動設施。觀眾通過照片采集,實現民族服飾的虛擬試穿,并將試穿合成照片發送至觀眾預留的郵箱中。簡單的體驗,使觀眾對當地文化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對地域性非物質文化的傳播有很好的效果。
1 精選優質圖書資源,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興趣是一切動力的來源。學生有了閱讀的興趣,自然也就有了閱讀的動力。教師在讓學生閱讀之前,必須精選圖書資源,選擇適合學生閱讀的、有一定的閱讀價值的圖書供學生閱讀。在精選圖書的基礎上,科學安排閱讀形式,實現有效閱讀,讓每本圖書都能發揮它的價值。結合教學實踐,筆者從課內和課外兩種形式闡述一下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
1.1 利用課本教材進行課內閱讀興趣的培養
可以通過優美的導入語、抒情的歌曲、講故事、播放多媒體課件等形式開啟學生的好奇心,以激發學生對課文的閱讀興趣。比如在講《月亮的足跡》一文時,筆者通過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展示很多關于月球的圖片,這樣學生就覺得月亮真的很神秘,也就有了探索的欲望,學習課文的興趣就此產生。再如在講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時,筆者先用多媒體播放閻維文的歌曲《父親》讓學生欣賞,那種動人的旋律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為接下來對全文的品讀奠定了感情基礎。
1.2 利用圖書館的課外閱讀資源進行課外閱讀興趣的培養
閱讀能力的培養僅僅靠課本上的信息量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教師應該給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條件,使他們能隨時隨地、方便地讀到他們喜愛的書籍。筆者在教室和樓道里為學生開設了“圖書角”,在書櫥上有為他們定制并推薦的優秀的報紙和雜志、經典的文學作品、最時尚的科普讀物,如《意林》《思維與智慧》《讀者》《你在為誰工作》《詩集》及國外的名家大著。學生隨手就可以拿到自己喜歡的圖書,進行課外閱讀,這種方式大大提高了他們的課外閱讀興趣,培養了閱讀素養。而且筆者會定期開展閱讀交流活動,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互相促進,互相提高,還有了爭讀優秀作品、比讀書筆記的好習慣。當然大量的閱讀是需要時間的,所以語文教師要提高課堂效率,少留重復性沒有意義的作業,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閱讀時間。
2 巧妙組合圖書資源,運用比較法培養學生閱讀能力
在《春》和《濟南的冬天》的教學時,可提示學生運用比較閱讀法,感受自然之美。首先明確它們的相同之處:文體一樣,都是借景抒情的文章;情景相互交融,前者描繪了春天的美景,后者突出了濟南冬天的溫情。其次要明確它們的不同點:前者通過五幅畫面來描繪春天,后者隨作者立足點的變化,描繪所見到的山水的景色;結構不同,前者以總——分——總的形式出現,后者則是總——分結構。
還可以把《春》和《海濱仲夏夜》作比較,讀《海濱仲夏夜》要緊緊抓住一個“變”字,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如何描繪活動中的景物,展開想象。作者較多地描寫了春景和仲夏之夜的細節差別,通過比較春天的草、花、風、雨的橫式組合與以時間的變遷為線索的組材方法的不同,讓學生掌握閱讀的方法,提高閱讀感悟能力。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可以運用多種方法誘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體會出文章蘊含的情和意,從而達到語文訓練和思維訓練的目的。
3 感悟圖書的深刻內涵,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有了閱讀的興趣,學生自然會大量地閱讀文學作品,那么為了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深刻挖掘出作品的精華,體會主旨,使學生讀有所獲,教師就應該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感。
3.1 指導朗讀技巧,品味圖書中作品的內涵
教師在選擇篇幅較短的文章尤其是詩歌時,應該鼓勵學生放聲朗讀,在朗讀中品味語言,體會作者的情感。在教學高爾基的《海燕》一文時,筆者讓學生反復朗讀文章,用多媒體播放海燕飛翔的真實畫面,從而感悟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在理解四個主人翁的不同形象時,筆者找了四個學生,分別把寫它們的語句有感情地朗讀,其他學生通過對比很輕松地就能說出各自代表的形象。還有就是對最后兩個自然段的理解,學生反復地大聲朗讀后都能準確地說出其含義。因此,可以看出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感悟語言的能力得到提升,可以順利地引導學生理解內容,掌握主旨。
3.2 豐富手段,形象感知
多媒體引入課堂也拓寬了語文教學的視野。語文教材中的部分文章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差較多,學生理解起來困難。這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課件的作用,直觀展示相關信息,有效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使學生能形象生動地理解文本信息的主要內容,深化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表象的形成。比如,筆者在教學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時,從網絡上下載了音畫作品《水調歌頭》,上課時用多媒體將其展示給學生,學生聽著那泉水般清澈的歌聲、委婉動聽的旋律,很容易入情入境,從而加深對作品的理解程度。
又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一些動詞的運用,與《背影》中寫父親過鐵道買桔的動詞進行比較,不難發現動詞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侗秤啊返摹白摺薄疤健薄按薄斑^”“傾”寫出了父親爬月臺買桔的艱難過程,強烈地表現出父愛,可以給人最深的印象。只有這樣比較,才能清晰地認識到重點詞、句、段的真正作用,才能積累得更多,才能達到語文課程標準中所提出的“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
4 進行紙質圖書或電子圖書閱讀時,應加強閱讀方法的指導
閱讀方法是最好的消化劑。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加強對學生的閱讀技巧指導,不論是紙質圖書閱讀,還是利用網絡進行電子閱讀,都應進行科學閱讀。常見的閱讀方法有略讀、泛讀、檢索式閱讀、全面閱讀、提問式閱讀、細讀、精讀、誦讀等。教師應該指導學生在不同需求下運用合理的閱讀方法,得以獲得所需求的知識。這樣一來,不僅可以節省時間,還為學生提供了交流感悟的空間。除了做到這一點以外,為了使學生在考場上做閱讀題不再愁眉苦展,語文教師還應該教會學生利用網絡資源,了解不同文體的閱讀技巧。比如記敘文文體知識、修辭方法的作用、賞析句子和詞語從哪里入手等,這樣系統地為學生講解之后,學生會覺得做閱讀題也不只是要憑積累、憑感悟,還有一定的技巧可循,那么閱讀能力自然也就會有所提高。
5 通過對比專題圖書的特點,提高學生的閱讀、寫作能力
學生在比較閱讀中,能由此及彼地學習新知識,認識新事物,提高對語文信息的處理能力和總結歸納能力,進而大大提高閱讀寫作能力。如把《故宮博物院》和《松鼠》放在一起比較閱讀,這兩篇文章從形式上看差異很大,這樣更能突出各自的特點?!豆蕦m博物院》可以說是介紹建筑物的典范,通過它可以總結出寫這種說明文應選用空間方位順序,找出立足點,脈絡清晰、詳略得當。而學習《松鼠》則可以指導學生寫介紹動物的說明文時應抓住其主要的特點,運用邏輯順序安排材料,多運用描法,通過生動的語言把作者對小動物的喜愛表達出來。
授人以“魚”利有限,授人以“漁”益終身。在進行新課標語文教學時,讓學生在比較閱讀中想說、會說;讓學生在思考中比較,在比較中探討,在探討中增長才干,真正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以達到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和能力的目的。
在以后的教學中,筆者還會進一步探索和挖掘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方法,也會更深入地鉆研業務,鼓勵學生廣泛閱讀,提升其文學素養。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只要教師常抓不懈,適時引導,學生的閱讀能力定會不斷提高!
一、閱讀課
培養獨立閱讀能力,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基礎。所以,我先設置了閱讀課。一般是每一單元的第一、二課時,由學生獨立閱讀,思考和探索,具體做法如下:
第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增強學生閱讀的自覺性和主動性。為喚起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在課堂上要進行5分鐘左右的必要的啟發講解:或背名言、或講個小故事、或講個成語的來歷等,針對每課的具體內容,確定啟發講解的內容和形式,提出幾個富有啟發性的問題。
第二,指導讀書方法,為學生提供有效閱讀的路標和向導。關于讀書方法,我向學生提出了“三到”的要求,就閱讀的全過程來說要看到、讀到、寫到。所謂看到就是要快,要全。了解全貌,掌握全局。所謂讀到就是心到,邊讀邊思考。寫到就是要動筆進行點、劃、摘、記,以促進思考,加深理解記憶。上述讀書法,從導言課開始逐步向學生介紹,使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習慣。
第三,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記好筆記,寫出體會,以推動學習向縱深發展?!鞍l現問題,等于解決了一半”。這話很有哲理。學習中的問題,就是推動學習深入前進的動力。學生在閱讀中發現問題的時刻,才真正開始了向這個問題的進擊。在學習閱讀過程中,為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我采取了以下四種方法。
1、聯系實際提問題。有些學生在閱讀《中國石拱橋》一文后,聯系實際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你見過文中那樣的橋嗎?古代的人造出的石拱橋,和現代人造出的形式各異的立交橋,那個更美、更先進?它們就僅僅像文中所說的‘天上的彩虹嗎’”?于是出示了自己制作的關于各種橋的幻燈片(即自制的課件)和一些有關橋的圖片,這樣便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以便加深印象。
2、反過來想想提問題。如學生在閱讀《口技》一文時,先放幾段有關藝人吹拉彈唱的錄像,再放幾段音樂,問“這幾幅圖畫上的人和錄音中那些人的演奏好聽嗎?為什么?”“對,好聽,因為演奏技藝高超!”再提出“如果他們的演奏很一般,你愿意聽嗎?”這樣反過來想想提出問題既能加深理解,又能增強記憶。
3、前后對照提問題。在學習《故宮博物院》時,首先介紹有關故宮的一些歷史,再出示幾幅有關圖片,學習過程中讓學生對照《蘇州園林》一文,向學生提出問題“兩文都力圖將有關的事物的各方面知識清楚明白地告訴讀者,但在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上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4、聯系各科提問題。如《氣候的威力》一課,先出示自己制作的課件----南極的冰川,然后讓學生聯系地理、數學、理化提出問題。當然,提問題的方法很多,這是普遍常用的四種方法而已。
二、討論課
閱讀課之后,我設置了討論課。討論課上教師把學生閱讀時提出的疑難問題加以篩選,引導學生進行討論。
首先討論的重點力求符合教材重點和學生思想實際。有時圍繞對某個概念理解展開討論。
其次,提出明確討論要求,以小組為單位,認真組織,具體指導,對學生要求勇于發表自己見解,虛心聽取和思考別人意見,在平等的氛圍中展開爭論或辯論,堅持真理。
第三,指導討論方法。引導學生把握討論題目的中心點;充分運用課本中的要點,針對討論題目進行分析,恰當運用已學文化知識和生活中的實例進討論,分析綜合,提出觀點。然后緊扣要點,理清思路,做出結論。
教師組織重點問題全班討論。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由各組代表圍繞重點問題展開全班討論。這時,教師的主導作用十分重要,教師應直接參討論,但應做到“引而不發”不能直接告訴學生答案,而應起穿針引線、因勢利導的作用。在全班學生對討論的問題產生興趣時,教師應作畫龍點睛的講解,使學生對問題有明確認識。
三、解惑課
討論課上的問題有的解決了,有的尚未解決,特別是全班爭論的重點問題,意見不統一,或理解不夠深透。這時,學生把希望寄托于老師,教師重點講解的時機到了。為此,我設置了解惑課,教師在課上的講解要力求生動有趣,言簡易明,擲地有聲,富有啟發性。
第一、教師講解的重點應放在“三點”上,所謂“三點”指新舊知識的結合點;新知識的關鍵點;前后各節之間的理論與實際的聯系點,這些都是教材最本質的東西。
第二、教師的講解要抓住學生的興奮點,興奮點是為學生普遍關注且同教材有緊密聯系的問題,教師應力求把教材的科學性、系統性同學生的興奮點結合起來。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愉快地進入思考過程。
第三、教師的講解要從形象入手,注意指導學生的思維方法。語文課上的內容和有關問題,都是屬于理性的抽象的,學生較難理解。教師應使學生以形象為入門的向導,步步深入的把握課文內容,理解道理。
四、探索課
教是為了不教,教學應培養具有創造能力人。為達此目的,也就不能只要求學生做完幾道教師規定的練習題,還要培養學生獨立探索前進的能力。于是我就在解惑課后設置了探索課。做法如下:
第一、專題探索。每學習一課,都要引導學生運用有關知識,針對學生中普遍存在的突出思想問題,進行探索性分析,并在各自分析的基礎上全班交流。
第二、自擬復習題目。引導學生自己擬定本單元的復習提綱和自測題目。不搞束縛學生思想的所謂答案格式,而是引導學生逐漸學會對具體題目進行具體分析,歸納總結出分析各種問題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