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1 09:09:2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對聯貼法,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莫做“聯盲”——學貼對聯
春節貼對聯是中華民族的習俗,怎樣貼,哪個貼在左,哪個貼在右,有很多人是不懂的。筆者問過學生這個問題,有的說“亂貼”,有的說“不知道”,貼錯對聯雖然不是什么原則問題,但作為中華民族的子孫,貼錯對聯,實在是愧對祖先。
要正確貼對聯,首先要辨別上下聯。結尾字是仄聲的(也就是普通話的第三聲和第四聲的)就是上聯,結尾字是平聲的(也就是普通話的第一聲和第二聲的)是下聯。如“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笔秦坡?,“江”是平聲,那么,“生意興隆通四?!笔巧下?,“財源茂盛達三江”是下聯。
其次,看橫批的書寫順序。如果橫批是從右向左書寫,如“財發喜恭”那么上聯“生意興隆通四?!?,貼右,下聯“財源茂盛達三江”貼左;如果橫批是從左向右書寫的,那么上聯貼左,下聯貼右。
有學生拿出一副對聯來問筆者“福星高照平安宅,好景常臨康樂家”,這兩句尾字都是平音的啊,怎么貼呢?如果上下聯的尾字都是平聲,那就選擇用方言發聲比較短促的為仄聲,“宅”就是發聲較短促的,因此,“福星高照平安宅”是上聯,“好景常臨康樂家”是下聯。還有“梅開五福(上聯),竹報三多(下聯)”,也是如此。“宅”字“褔”字在普通話里是平聲,但在古代這兩字是仄聲的,而方言保留了部分古音,因此可以用以上方法來判斷。經過學習,學生覺得學到實用的東西了,平時在哪里看到對聯都要按老師教的方法認真檢查人家貼得對不對,有的還把自家貼錯的對聯揭下來重新貼。
二、講讀課文——融入對聯
在課堂上教對聯,只能講幾節課,更多時間是要講課文的。因此,在講課文時融入對聯,就可以把對聯學習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起到很好的潛移默化作用。
1.用對聯導入課文
如講《念奴嬌·赤壁懷古》時,用對聯“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導入課文:大家知道蘇軾是哪里人嗎?這副對聯里的三詞客和四大家又是誰呢?學生七嘴八舌議論起來,筆者適時介紹蘇軾是四川眉山人,這副對聯就是掛在眉山三蘇祠的,三蘇即父蘇洵、弟蘇轍、兄蘇軾,合稱三蘇,四大家是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上下聯都是稱贊蘇門父子的,而蘇門父子中又以蘇軾的成就最高,下面讓我們一起學習他的代表作《念奴嬌·赤壁懷古》吧。筆者教的是旅游專業,學生對眉山三蘇祠的這副對聯很感興趣。
講《藥》時用“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導入《藥》的作者魯迅。用“一夜風流項鏈即鎖鏈,十年勞苦變老婦”導入《項鏈》等等。
2.用對聯概括課文
對聯是非常精煉的語言,言簡意賅,運用對聯概括課文,是一種理清思路、掌握內容的有效途徑,也是一種化繁為簡,變難為易,培養簡潔表達的好方法。如用“楚子刻舟求劍,舟行丟劍;鄭人度足買履,度忘丟履”來概括《寓言二則:鄭人買履,刻舟求劍》。用“天下誓,誓誓不及孝婦三樁靈誓;世上冤,冤冤難比竇娥千古奇冤”來概括《竇娥冤》。
三、帶團導游——嵌入對聯
導游班的同學,節假日會到旅行社兼職,學了對聯知識后,會有意識地從景區的千古名聯和相關的對聯故事中找出許多話題,成為講解的素材,讓導游詞增色不少。如惠州西湖的六如亭,是坡侍妾王朝云的墓,以往同學帶團,從亭子穿過就離開了。學了對聯之后,他們會把這個亭的對聯“從南海來時經卷藥爐百尺江樓飛柳絮,自東坡去后夜燈仙塔一亭明月冷梅花”讀給游客聽,并解析之。這樣,景點就也有了內涵,講解起來內容也豐富多了,學生們逐漸喜歡上了對聯,把導游時拍攝下來的對聯與老師共賞。
四、激發興趣——趣講對聯
在傳授對聯知識時,為了提高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舉例的時候要舉一些有趣的例子。如坡偷改小妹聯: 坡的妹妹才貌雙全,能詩善對。為了替小妹找到如意郎君,蘇家準備以文招婿。富家公子方若虛對小妹早就傾羨,于是呈上幾篇詩文,小妹看了覺得平淡無奇,用聯批復曰:筆底才華少,胸中韜略無。坡生怕這樣的聯語得罪了方家豪門,便悄悄地在小妹的上下聯尾各添一字,方公子讀后喜出望外,筆者問同學們添了什么字?大家議論紛紛,各抒已見,爭先恐后上臺把添的字寫出來,寫了幾十個,然后再篩選,最后一致認為是這樣添加:“筆底才華少(有);胸中韜略無(窮)”,真是準確無誤。同學們學到了知識,也享受到了學習的快樂。
同學們也把網上流傳的對聯拿來與筆者分享:“抄語文,抄數學,抄英語,抄抄就過;考初中,考高中,考大學,考考都愁”,還有“風在刮,雨在下,我在等你回電話;為你生,為你死,為你守候一輩子”,搞笑的“愛國愛家愛師妹,防火防盜防師兄”。在互動中,同學們體會到對聯的妙趣,在笑聲中又了解到有關對聯的知識,真是一舉兩得。
五、降低門檻——學對對聯
據有關統計,各級楹聯學會的會員約有10萬大軍,加上愛好者的人數,有100萬。對于我們這個有悠久歷史的泱泱大國,這個數字實在無法讓人興奮。要讓對聯這一最能體現漢語言文字魅力的形式深入人心,傳承下去,就不能過分講究對聯的平仄、工整。尤其是對文化水平相對較低的中職生來講,難度大,他們就會產生畏難情緒,不利于對聯的普及。就好象把一個蘋果掛得太高,他們跳起來摘不到,跳多幾次就再也不跳了。因此,筆者在對聯教學中,遵循“內容由易到難,字數由少到多,平仄由寬到嚴”的原則。比如,有學生家在黃山洞,就以“黃山洞”為上聯出題,學生也以地名作下聯,有的對“碧水灣”,有的對“碧桂園”“黑龍江”等,學生是脫口而出的,覺得難度不大,興致倍增。然后又加兩字以“日照黃山洞”為上聯出題,學生對“日落黑龍江”“春到碧桂園”“雨打紅河谷”等。雖然第二字的平仄和上聯沒有對立,雖然出現了重字,但字數相等,內容相關,詞性相同,句式相同,就應給予鼓勵。經過老師的提示,學生也能對出“月出金耀園”“春回碧桂園”“雷鳴藍波灣”“風吹銀河灣”等佳對。相信經過科學的訓練,學生是能夠學好對
聯的。
六、提供陣地——開展對聯課外活動
為了鞏固對聯知識,要適當開展一些課外活動,使學生“得法于課內,利益于課外”,提高學習效率。課外活動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第一,征集最喜愛的春聯或收集名勝古跡對聯,并進行展示。第二,組織講對聯故事競賽活動。第三,成語妙對。有些成語是兩兩相對,妙語天成,宛如一副副精妙的對聯,讓學生為這些成語配對,如“瓜熟蒂落”對“水到渠成”等。第四,古詩文對句比賽。古詩詞里有很多對仗工整的詩句,讓學生找出來。第五,指導學生寫反映學校生活的對聯,如寢室對聯、課室對聯、社團對聯等。
寒對暑,日對年。蹴踘對秋千。丹山對碧水,淡雨對覃煙。
對對子也叫對聯是中國人民喜聞樂見的富有民族特色的藝術形式,是語言藝術,書法藝術和裝飾藝術的完美結合。過春節時貼對子,也叫貼對聯是中國的風俗。
對對子就是對對聯,一個人出上聯或下聯,由另一個人對下聯或上聯,這種文字智力游戲對于習作古體詩很有幫助。對對子特點概括起來是:字數相等,內容相關,詞性相當,結構相稱,節奏相應,平仄相諧。
對對子:
對對子,俗稱【對課】,是漢文化在社會生活中貫古通今,應用范圍最廣泛,生命力最強,最精煉也是最經濟適用的文學藝術。也叫對聯對聯是我國人民喜聞樂見的富有民族特色的藝術形式,是語言藝術,書法藝術和裝飾藝術的完美結合。對聯,雅稱楹聯,俗稱對子,又稱聯語、楹貼等等。所謂對聯,是指結構形式上由上下兩句構成,字數相等,內容相關,講究對偶的一種聯語。楹聯是與中國傳統建筑格式有關,古代時稱一間為一楹。楹:指的是廳堂前的柱子,將聯語懸掛或貼在柱子上就叫楹聯。對子是民間對對聯的習慣稱謂。聯語又與律詩有關,律詩講求對偶,其中第三句與第四句,第五句與第六句類似兩副對聯。因此,對聯被譽為“詩中之詩”,是漢語言文學中的奇葩,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珍寶。關于對聯的產生年代,歷來眾說紛紜,傳統的說法是最早的對聯始于五代,認為后蜀主孟昶所作的“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是我國最早的對聯。對子又叫對聯、聯語,貼在楹柱上的稱楹聯。
(來源:文章屋網 )
對聯上下聯怎么貼
1.用平仄方法來區分
看對聯的最后一個字,上聯最后一個字是三聲和四聲(仄聲),下聯的最后一個字是一聲和二聲(平聲),如下聯:興xīng一聲是上聯,旺wàng四聲是下聯。
2.用張貼方法來區分
對聯的張貼撰寫要求是上聯在右側,下聯在左側。因為古代人寫字是從右往左寫的。這個方法現在在觀看對聯時候很難區分了,因為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隨意貼出來的,所以容易辨別錯誤。
3.用含義方法來區分
每副對聯都有自己特定的含義,在寫對聯的時候普遍把含義深刻的作為下聯,上聯的價值更多是在引導作用上。上下聯基本屬于因果關系,因是上聯,果是下聯。
4.用時間關系來區分
舊時在前面是上聯,新時在后面是下聯,這個普遍在過年時候的春聯上有所體現,常用的有生肖和辭舊歲/迎新春之類的。
5.用范圍大小來區分
一般情況下范圍小的是上聯,范圍大的是下聯,如常見的“家和國”之類詞語。
春聯的貼法
今天是新年,我們家跟往常一樣回到老家,開始準備新的一年需要做的事情,特別是在春節這天需要準備的工具,我們一般在過年的時候就會在早上的時候穿新衣服,然后貼新的對聯意味著第2年能夠有新的開始,上一年的壞運氣和一些不好的事情就那樣過去了,新的一年有新氣象,今年也不例外,但是我們家的對聯一般都是自己寫的,因為我的爺爺寫字特別好看,所以我們就買了對聯的紙和一些筆墨紙硯拿回家讓爺爺寫,之后再讓大爹為我們貼在門口。
我們回到老家就把這些遞給了爺爺,爺爺問我們需要寫些什么,讓我們每個人想出幾句來,于是我們想了很久,爺爺看我們憋都憋不出來,于是他就自己寫了幾句,他拿出毛筆,那種毛筆不是我們平時用的,而是比較粗大的能寫出更加粗的字體,然后他就抬起手把一些墨水倒到硯臺里面,然后蘸一點墨抬手寫了起來。我看他寫毛筆字的時候非常的流暢,我覺得如果我也有爺爺這么好的書法功底就好了,于是我開始欣賞他寫字,他寫字的時候不僅不慢,該快的時候快,該慢的時候慢,非常的幸運,流水有氣魄,寫的是草書。當他把這些寫好展現在我面前的時候,我們都為這些漂亮的字而感到驚嘆,因為爺爺雖然年紀大了,但是他的書法還是沒有退步。
于是我就開始迫不及待的挑選對聯,突然爺爺告訴我說這些都是為我們精心準備的,因為每個人的房間門口都需要貼對聯,所以對于每個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祝福,比如像爺爺奶奶就要用福如東海壽比南山,這樣的。對于爸爸和媽媽來說就是家庭美滿,生活如意對于我來說就是學業有成,茁壯成長,他說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祝福,所以對聯是不可以挑的,這些都是為我們寫好的。
然后我的大爹便開始攪一些米糊,然后用一些刷子把米糊刷到對聯上面貼,在每個門的門口貼上了新對聯之后,我感覺家里又紅火了一翻。
中華民族擁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這些賦予了我們偉大的精神和物質文化遺產。當人類產生了語言,創造了文字,我們的文化才更好地被傳承,被記載。本文通過對春聯、行業聯、婚聯等對聯的文化現象的分析和探究,旨在揭示中國漢字文化的豐厚內涵。
關鍵詞:漢字;漢字文化;對聯;對聯
一、從春聯看中國的傳統節日文化
春節,在我國人民心目中是農歷一年中的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來臨,千家萬戶寫春聯、貼春聯,是上千年來流傳下來的象征吉祥、表達人們向往美好生活的民族風俗。這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按照當代藝術大師周汝昌先生的話說“春聯是舉世罕有倫比的最偉大、最瑰奇的文藝活動。”
明初,由明太祖朱元璋的大力提倡,某年除夕,他傳下圣旨,要求官員、百姓各家各戶都要貼上一副春聯。此外,朱元璋還親筆給學工陶安等人題贈春聯。皇帝的重視,使得寫春聯逐漸形成了一種風俗。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貼春聯、換門神,是我國民間過春節的一個重要習俗。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過去一到過年,街上就看到現場揮毫潑墨賣春聯的臨時攤位了。清人沈太侔在《春明采風志》里描述北京過年前賣春聯的情形說:“塾師學長,多賣對聯者。預先貼報‘書春墨莊’、‘借紙學書’、‘點染年華’等語,于鋪肆前,高桌紅氈,炭盆墨盞,縱筆大書門聯橫披。”由此可見舊時貼春聯的盛況。春聯亦名“門對”、“春帖”,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名,春聯多用大紅紙書寫,當新春佳節來臨之際,千門萬戶,到處是鮮紅的春貼,確實能顯示一派盎然春色。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于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于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于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于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具、影壁中。
春聯是歡度春節用的對聯,其主要內容是寫吉利喜慶的話,情調、風格是喜氣洋洋,春意盎然,表現辭舊迎新的愉快心情和繼往開來的奮發精神,反映人們追求幸福的美好愿望和對未來的新生活的憧憬。春聯的作法:第一,春聯的內容要寫吉利喜慶的話。因此,像死、亡、兇、傷、悲等字不能用,甚至這些字的同音字都要避免,不可掉以輕心。第二,寫吉利話要注意分寸,做到恰如其分,不要流于浮夸。如大家都熟悉的春聯“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用在一家小餐館或小賣部,就不免給人以虛夸不實之感,如果用在百貨公司就合適了。第三,不要用一些現成的套話、大話、空話。第四,春聯的內容要新鮮,體現出時代精神。像“爆竹一聲除舊,桃符萬戶更新”這種用了好幾個世紀的春聯,自然談不上體現時代精神了。
春聯讓我們真切的感受到漢字在應用中發揮著及其重要的作用,簡潔的字,簡潔的形式,卻傳神的體現出了人們在新年伊始對來年寄托的深厚祝福。貼春聯、寫春聯是我們中國人傳統的做法,也是我們保持了千年的風俗習慣,與此可見春聯在我國傳統節日春節中的重要地位。
二、從行業聯了解我國的社會行業文化
現如今,社會中涌現出來了各式各樣的行業,其形式之廣,種類之繁多,無不讓人目不暇接。這些形形的行業服務于我們現在高端的社會生活,為我們的衣食住行提供最強有力的幫助。許多行業我們非常熟知,還有些我們也許陌生,但是通過他們特有的環境和裝飾,會帶給我們耳目一新的感覺。行業對聯的張掛也許就會帶來這種效果。
行業聯指的是各行各業的專用聯,可細分為兩類,一是某一類行業通用,如商業通用聯;另一類是某一行業專用或獨家專用。行業聯寫作要求概括地說,就是兩點:第一,內容要切合某一專門行業。在這個前提下,內容可以有各自的側重點——有的側重宣傳經營宗旨,說明本行業的重要性;有的夸自家的貨色好、手藝精,服務周到;有的抒發職業自豪感;有的是對某行業的贊美;有的突出該行業的重要作用;有的表現職業道德等等。如:谷乃國之寶、民以食為天(宣傳糧食的重要和糧食工作的重要意義);胸中存灼見、眼底辨秋毫(這是眼鏡店聯,是說眼鏡的良好功能);飯熱菜香迎客早、桌潔杯凈映春紅(這是飯店聯,側重表明該店服務態度好);雖然毫末技藝、卻是頂上功夫(這是理發店聯,很明顯抒發了職業自豪感)。第二,寫作行業聯,還要注意思想性。如酒店聯“入座三杯醉者也;出門一拱歪之乎”與廣州陶陶居酒家聯“陶潛善飲,易牙善烹,飲烹有度;陶侃惜分,夏禹惜寸,分寸無遺”兩聯雖同為酒店聯,但前者寫的歪歪倒倒的醉漢形象,毫無美感可言,后者告訴人們,飲酒不可過量,那些過量飲酒的人往往浪費光陰,甚至貽誤公事。
曾經見過這樣的對聯,如:“弦中參妙理韻出高山流水;笛里寄深情曲追白雪陽春。”以及“和聲鳴盛世曲奏陽春白雪;鼓樂慶升平音知流水高山”這兩幅對聯給人們一種詩情畫意的感受,似乎把大家帶入大自然的懷抱,讓你在其中幻想著聆聽大自然歌唱的美妙,其實,這是樂器店門口的行業聯,可真是用意深刻呀。還有一副是:“遠求海內珍藏本錦繡成文原非我有,快讀人間未見書琳瑯滿架惟待人求”。不難看出 ,它是張貼在書店門口的對聯,那種磅礴的氣勢似乎有“一覽眾山小”的感覺,也預示這里就是黃金屋。因為古人云:“書中自有黃金屋”。
(三)從婚聯看中國的婚俗文化
在我國,婚姻被喻為是人生中頭等的大喜事??梢?,婚俗中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一個字:“喜”。不論現在的新人以多么罕見、翻新的形式結婚,但有一個流傳了千年的,亙古不變的傳統風俗就是貼婚聯,剪喜字。這些為的就是給新人帶來吉祥的祝福。
婚聯是娶親嫁女的專用聯。婚聯多貼在大門上,也有貼在洞房門或妝臺上的?;槁撛谒囆g上的特點,最突出的是多用比喻的修辭手法。用魚、水、花、鳥、月、珠等美好的事物,來比喻男親女愛,婚姻美滿。從內容上講,就是要用歡欣的語氣,祝賀新婚夫婦百年好合,互相關愛,共建幸福美滿的家庭,共創光輝燦爛的未來。如:紅梅并蒂相映美、矯燕雙飛共比高。寫作婚聯應當注意:第一,內容上,要避免舊時的婚姻由天定的迷信思想,像“良緣由夙締,佳偶自天成”之類;也不要宣傳多子多福的不正確的幸福觀。第二,用詞當然可以亦莊亦諧,但應該文雅,不可庸俗,不可惡謔。第三,寫作婚聯,最好能結合時令或新婚夫婦的職業來寫,這樣更能切時、切人,使辦婚事的人家看后感到十分親切。
有些婚聯就十分新穎,和氣。如:四川一座鄉村中學,一對數學教師結合夫婦,在元旦結婚之日,工會贈一副賀聯云:“世事再紛繁,加減乘除算盡;宇宙雖廣大,點線面體包完。”又如: 某市一對數學教師,幾經波折,終于結為秦晉之好,同事撰一聯相賀,聯云:“愛情如幾何曲線;幸福似小數循環。”,“幾何曲線”形象地表述了這對數學教師愛情歷經坎坷曲折;“小數循環”是一個無窮無盡的數值,借此祝賀新人的美滿幸福,天長地久,實在是神來之筆。
(四)從挽聯看中國的喪禮文化
“白馬素車揮別淚 看山興悲愁碧漢”;“綠水青山悲舊跡;落花啼鳥泣化身”。從這兩副挽聯中我們深切感受到了生者在懷念往生者時的痛楚,真有“驚天地、泣鬼神”的悲壯。
挽聯是哀悼死者、治喪祭祀專用的對聯,作挽聯要在“挽”字上做文章。其內容大多是評價逝者的功業,或頌揚其學藝的造詣,或表彰死者的情操,或敘明他對社會的影響。
濃濃的鄉愁,濃濃的年味征文:沒有年輪的樹
"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 ."席慕蓉一首《鄉愁》道盡無數游子永不消逝的思鄉情感。
每每想起家鄉,特別是家鄉的年,就不由自主充滿懷念和溫馨。家鄉的年和年里的家鄉,究竟有什么讓游子們念念不忘呢?每到過年,返鄉的人潮如滔滔江水,帶著奔向母親懷抱的喜悅和激動,帶著靠近家鄉的微微顫抖和淚意。我是一個外出工作的游子,常常能嘗嘗這種帶著淚意的思念滋味。
年三十晚,我終于趕上最后一趟班車,回到了生我養我的地方—雷州。熟悉又陌生的景致,走過無數次的街道,就讀過的學校,村口的那顆榕樹頭。記得進村口那里有一條羊腸小道,每戶人家都有一條臭水溝伸出路面,一條路被割裂成無數個條形,每到下雨,泥土混著雨水,泥濘難行。每次打車進去,開車的師傅都嘮叨,怎么這樣爛的路啊,得多收錢。每次聽到開車的師傅這樣說,總有一股難堪在心頭??墒菍Υ謇锏倪@種情況,又無能為力。漸漸靠近了故里,心情不僅又忐忑起來。天色有點暗了,家家戶戶燈火通明,熱鬧的氣息順著門縫透出人間煙火的溫暖。開車師傅似乎也被感染了,想著快點干完最后一票,好早點回家跟家人一起吃年夜飯。拐進村口,展現在我面前的是一條光滑的水泥路,沒有了臭水溝的難堪,我還以為走錯了路,不禁左右偷看。可是開車師傅很順利就把我送到了家門口,一個轉身,已經留下了一個遠遠的身影,我還沒有回過神來。父親母親已經在門口笑盈盈的迎接我,我還不敢相信。老媽說,村里今年的坡地租出去,收了不少租金,大家一起投票,頭件事就是弄好村道?,F在啊,村里很多事都經過村民代表投票決定,不是村干部說了算,可民主了。我不禁想笑,連目不識丁的老媽嘴邊也掛著"民主"兩字了。你可別小看我們這些婦女啊,村里的男人長大的孩子都出去賺錢了,村里的主要力量都是我們這些婦女呢。雖然不識字,可是我們是知道民主,懂法律的,村里經常來人給我們上課,給我們說法律知識,給我們說怎么種蔬菜防農害,給我們說選舉,現在啊,我可不比你們這些大學生差呢。老媽洋洋得意的樣子,讓我不僅感嘆,這世界變化的真快,尤其是農村婦女的世界。
飯桌上已經擺滿了各式各樣的年夜飯,吃飯前,母親把一小蝶魚咸鹵放我面前。聞著魚咸鹵咸香的味道,我不禁淚盈眉睫,這可是我想念已久的味道啊。魚咸鹵是雷州人特有的一種醬料,是在家里才能吃到的味道。老媽總是在過年前,買回一缸魚咸鹵汁,再放上一些磨成粉的酒糟,和著一部分鹵汁煮開,再放回瓦缸里,然后密封,大約一個多月,一缸黃澄澄、飄著香咸味的魚咸鹵就制成了。這就是我們鄉下用來頂替醬油的調味料。煮鮮魚湯,放一點魚咸鹵,魚湯清新鮮甜;吃白切雞,我們也愛用魚咸鹵當蘸料。年夜飯的飯桌上,起到畫龍點睛作用的就是魚咸鹵,這是我們從小吃到大的味道,永遠在我們的記憶中。年夜飯要豐盛,熱鬧,老媽一大早就忙到現在,才張羅好一桌子菜,最開心的不過看著兒女都在身邊。
老媽給灶頭的財神爺供上一碗豬肉和拌了香油豆豉的水芹菜,寓意著新年發財。再給圍在一起打牌,聊天的我們端上幾個葉搭餅,軟軟糯糯的葉搭餅,把我拖回小時候的年。小孩子是最愛過年的,才進入十二月,我們一天起碼要問很多次,什么時候才過年啊。大人總說,年就藏在門縫里,找找看吧,我們就傻傻的去扒門縫。過年意味著有新衣服穿,有好吃的,有好玩的,還有大人給的利是,每次過年,都是一次豐收。這個時候,老媽準是在給我們添新衣,以前不像現在都是買的。很多時候,為了省錢老媽上市場扯上一匹布,每個人都給弄一身新衣。年二十四、五,是大搞衛生的時候,所有家里的東西都得拿出來洗涮一新,房梁的蜘蛛網也得一網打盡。
接下來是摘木菠蘿葉子,洗干凈晾干備用。老媽去市場買回椰子、花生、白糖、砂糖、冬瓜糖等做餡。老爸會用鋸子把椰子鋸成兩半,然后用刨子一點一點把椰子刨成絲。每次老爸弄椰子的時候,我們喝椰子汁都能把肚子喝得滾圓,才心滿意足地走開玩去。椰絲要用容器一層一層裝起來,每鋪一層撒一層白糖,最后密封起來,等到做木葉夾的時候再拿出來,密封的椰絲會變柔軟,飄著清清的椰子香,白糖化成蜜汁,浸泡著椰絲,甜里透香,香里有甜,椰絲木葉夾算是我家做的最好的餅食。還有花生餡的木葉夾,也是我們尋常人家愛做的,把花生米炒熟,砸碎然后放芝麻和砂糖進去攪拌,這就是花生餡的做法。做好的木葉夾用兩片菠蘿蜜葉子包住,然后放在柴火燒的大鍋里蒸,老媽會在灶頭那里插上一枝香,等香燒完了,木葉夾就能起鍋了。趁熱吃上一個,邊撕葉子,一邊嘴巴就等不及去咬,燙嘴的木葉夾還帶著椰絲、花生的香氣,正是最新鮮的時候。第一個出爐的葉搭餅,是全家人一人一口分吃的。這個春節傳統,一直到現在都不曾改變,如今的木葉夾的餡料也更為豐富了。只是外出工作的我們,不能參與到其中,家里只剩下老人,也沒有了力氣去弄,更多的人家是從外面買回來當年貨。母親在弄這些的時候,也許想著以前一家人和樂的情形忙碌。全家圍在一起包葉搭餅的情形,我一直記到現在。
年三十是春節的重頭戲,不僅要備年夜飯,祭拜祖先,還要趁著夜幕貼對聯。小時候,對聯是爺爺寫的,讀過幾年私塾的爺爺,不僅為家里寫對聯,很多鄉鄰也來求字。爺爺的對聯都是從一本小冊子里找出來的,意思大多是平安富貴、添丁發財。記得小時候,為了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我會跑到人家的家門口去抄寫別人家貼的對聯。當爺爺握不住筆了,家里的對聯是叔叔給寫的,現在是我們兄妹接過了這一任務。每次貼對聯的時候,我們小孩子就圍在那里看熱鬧,大人就叫我們看看平仄,考考我們那個對聯貼左邊那個貼右邊。我們經常是嘰嘰喳喳一通也討論不出個結果。如今,自己寫對聯的習慣,我們都一直保留著。即使在城市里生活了,我也愿意自己裁些紅紙回來自己寫,自己貼。那種自己的勞動成果展現在人們眼前的感覺,很是踏實。年夜飯后,是春晚是打牌是閑聊的時間,這個夜晚是熱鬧的,人們都整晚不睡,俗話叫守歲,到了凌晨零點,鞭炮聲就從四面八方響起,仿佛在敲響新的一年的鐘聲。這個時候家家戶戶又開始忙碌祭神的事了。到了大年初一早上,母親早弄好早飯,我們的慣例是初一要吃一天素,所以桌上都是各種素菜,連供奉給祖先的,也是水果清飯。初二是探親的好日子,大包小包的人們就奔在去探親的路上。
每年春節,城市漸漸冷寂,農村漸漸熱鬧起來。不管過年的習俗是不是保持,人們團聚的心情卻像沒有年輪的樹,永遠不變。
年情?曾經的年歲
“大人盼插田,小孩盼過年”。小孩子人人都盼著過年。父親常會打趣地在臨近過年時對我們說道。只是后來改了:大人盼賺錢,小孩盼過年。臨近過年,也許是辛苦一年,沒有張羅到什么錢,過年也自然緊巴巴的,才會那么嘆嘆氣地說出來。那會子也沒懂是什么意思。過年有新衣穿,過年有好吃的,過年還可以拿壓歲錢,只知道這些。
年二十三,村里的人開始家家戶戶在灶頭點上香燭,擺上供品,還上好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祈送灶神爺回天上跟家人過年。年二十四以后就開始張羅過年的年貨和食品。聽父親說,往年家里的年貨都自家出產,糖果、麻圓、糍粑、黃酒等等。因為村里沒有打粉機,就只能人工舂米。那時村里人都會集中在一處,有說有笑地,賞介著往年誰家做的糖果最好吃,今年又有什么特色。年二十五起,到二十七、八,各家各戶開始福豬肉,因為殺豬太血淋淋了,為了吉祥就叫福,還有福雞鴨、福魚!除臟跡,年二十七把房子里里外外打掃得干干凈凈,準備新年。年二十九,就是最后的“備戰”,齊備各種年后所需的生活用品、食物,因為元宵前就不再勞作,是專門探親訪友待客的。
吃團年飯,從中午開始。菜肴豐盛:清蒸的魚,蒸好后,在上面撒滿紅紅的辣椒碎,紅紅火火的。年三十晚上的魚不準吃完,要留到初一再吃,象征年年有余。團年肘子、團子肉和香芋扣肉必不可少,這算得上“霸王肉”了,個大肥膩,只要吃上幾塊就可以不吃米飯了;抓錢手的“鳳爪”,是好些人家里必備的,出門在外的人,長輩們都會給夾上一只抓錢手,順便說,出門在外賺大錢啊!故意把“啊”字提高兩倍聲。釀豆腐,也是可以放很多天的菜肴。一般,每家每戶都會在年前大量地釀做,等到年夜飯就擺上來,可以吃上好一段時間。
吃團年飯時,得請上各方神靈和家里祖先一齊吃團年飯。往年是見爺爺非常虔誠地在家門口擺上各式的供品,點上香燭,燒了紙錢,嘴中念念有詞;如今父親也虔誠地這樣做。請神、請祖先之后就上對聯、上門神。小孩也一齊過來湊熱鬧,鬧喊著“貼對聯了、貼對聯了”,家里老人就會更正說,不是貼對聯,是上對聯。后來才知道,為了討好彩頭,都不說貼,因為老家有個詞叫“貼本”,意思是虧本、折本,而取“上”字則是人往上走的意思。
年三十晚上,守歲。守歲時,一家人“圍爐夜話”,喝茶聊天。深夜了,家里點上“長壽燈”,通宵達旦,徹夜通明;而如今也就只是將家里的電燈一直亮著,直到天亮。過了午夜12點,也就到了新年,就可以陸陸續續地聽到此起彼伏地炮仗聲――新年開財門,燒了炮仗之后,家里的門就不再關了,也一直到天亮。年初一的清早,小孩子都起床,那就熱鬧了。在農村里,小孩子們早早起床就要“壓歲錢”,嘴里都說著祝福的話,若是哪個小孩不說吉利話,大人們也一直要兜出他的吉利話,才給“壓歲錢”。之后,小孩子們就各家各戶地竄,去撿沒有點著的炮仗,滿村地跑。若是遇上有下雪的年份,那就更好玩了,做成一個個的雪球,把撿來的炮仗插在中間,比賽著炸雪球,一個個地炸開花,即使弄得新衣全臟了,鞋襪都濕了,有回到家挨罵的危險,也樂此不疲。下雪年份也的確不多,好不容易抓住機會,大人們也會跟著鬧一鬧,開懷地玩玩。
小孩子們有小孩子們快樂的玩法,而大人們也要好好地教教的,譬如講吉利話。初一清早給壓歲錢時都會教導說,大年初一,長大一歲了,要好好學習;說話要好好地說,見人要叫(打招呼),多說吉利話。也會教導著說,去人家串門時,要帶柴(財),人家才會喜歡。
串門也是有講究的?!俺跻会?,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街坊?!闭f的是,大年初一,兒子帶著妻兒給自己的父母拜年,初二就領著妻兒給岳父岳母拜年,初三初四就給鄉里鄉親拜年;“三六九,往外走”,因為討個吉利,外出就得六六大順,這幾個日子離家外出也都爭相出門了;七不去(念kuo去聲,家鄉話發音),八不歸”,初七也都不離家外出,初八出了家門就別惦記回家,在外發財。
1、對聯的來歷:對聯又稱對偶、門對、春貼、春聯、對子、桃符、楹聯(因古時多懸掛于樓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種對偶文學,起源于桃符。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字數相同,結構相同,是中文語言的獨特的藝術形式。
2、對聯源于中國文字語音的對稱性,出現應該在周朝以前,造紙術和書法的發展,使對聯成為獨立文體。
3、對聯形式短小,文辭精煉,既是一種生動的藝術表現形式,又是一種優秀的文化遺產。對聯是在古代的“桃符”和“對句”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中國最早的春聯出現在一千多年前。
4、具史料記載,后蜀廣政二十七年(公元九年)的春節前夕,后蜀主孟昶因平日善習聯語,故趁新年來到之際,忽然下了一道命令,要求群臣在“桃符板”上題寫對句,以試才華。
5、群臣們各自寫好一幅,耐心等待審查。孟昶一一看過,均不滿意。于是他就親自提筆,在“桃符板”上寫了“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這就是中國用文字記載下來的一幅最早的春聯。
(來源:文章屋網 )
對聯比較講究平仄,這是對聯的特點。具體來說,上聯的最后一個字一般是仄聲,下聯的最后一個字一般是平聲,否則讀起來常常感到別扭。比如“春回大地千山笑”(“笑”是仄音),“福滿人間萬民歡”(“歡”是平聲)。
2、按因果關系分。
“因”為上聯,“果”為下聯。比如“方向正確城鄉富,政策英明衣食豐”,因為只有“城鄉富”這個“因”,才會有“衣食豐”這個“果”。
3、按時序先后分。
就是時間在前的為上聯,時間在后的則為下聯;或者說先辦的事情為上首,后辦的事情就為下首。比如“門迎春夏秋冬福,戶納東西南北祥”;“小院栽花香四季,大門結彩樂全家”。
4、按場面范圍分。
在時間、空間和具體事物上一般是從大到小,比如“年年過年年年好,月月賞月月月圓”;“一城花雨山河壯,滿院春風日月輝”。從時間看,“年”比“月”長;按空間論,“城”比“院”大。
5、按語言習慣分。
比如“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風吹楊柳千門綠,雨潤杏桃萬戶紅”。人們常說“福壽雙全”、“風雨同舟”,從來沒有“壽福雙全”、“雨風同舟”的說法。
6、按左右方位分。
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作文一
“啪!啪!啪!”隨著一陣震耳欲聾的的鞭炮響聲,春節來到了。過新年要穿新衣,貼對聯,放炮竹……一切都是那么喜慶,那么熱鬧。
清晨,爸爸和媽媽很早就叫我起床了,邊叫還邊說“春節,小妞妞穿花衣了!”一聽到這,我高興地向一只小猴子一樣一蹦三只高。我穿上新衣服,跑到外面。
爸爸和媽媽正要貼春聯,我也趕忙去幫忙。爸爸舉著春聯,我站在凳子上貼,媽媽拿著膠水,只見一條條喜慶的對聯橫空出世。前幾個對聯貼的還算順利,就是到貼“?!弊值臅r候,我把“福”字貼正了,媽媽忙說“不能把“?!弊仲N正,應該倒著貼,正所謂福到門?!卑职衷谝慌院呛堑匦?。我聽了媽媽的話,連忙把“福”字倒過來貼。我們貼完春聯,就出去放鞭炮。有摔炮,有煙火炮,還有開心果炮……五花八門各式各樣,它們有的是要用火點著的,有的是只要用力一摔就行了。很快我便點著了一個個花炮,只見一會功夫一朵朵禮花綻放在空中,有的像姹紫嫣紅的玫瑰,有的像綠綠的地毯,還有一個個紅紅的小燈籠……引來一群圍觀的人。
隨后,我們來到爺爺、奶奶家去拜年,奶奶和爺爺給我了一個紅包,我把里面的錢掏了出來,哇!里面居然有三百元錢呢!我很興奮。晚上,我們和回來的叔叔、姑姑幾家人吃了一噸豐盛美味的團圓飯,烤鴨、紙燒肉、大蝦、孜然羊肉……真是太好吃了!吃完飯,我們伴著陣陣鞭炮聲高高興興地回家了。
大年初二我們又回到了外婆家,初三初四爸爸和媽媽帶著我走親串友,四處拜年……在陣陣鞭炮響,句句祝福聲中,我們度過了快樂的春節。
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作文二
中國,在外國人眼中,素來就是禮儀之邦。因此,自古以前,中國就有不計其數的傳統節日。春節也不例外,現在春節雖已遠去,可那過年的聲音,過年的味道,還時??M繞在腦際。不管何時,想起春節,總會有些抹不去的美好記憶。
二十六日,是我最高興的日子,因為那刻,我已成功到達老家。
老家有句俗話“二十七、二十八,貼門花?!彼缘诙欤覀儽闳ベN門聯了。
大伯母不知是怎的,貼對聯從來不用膠帶,而是古老的方法,整整熬了一大鍋像玉米粥一樣的家伙,聽伯母說,這就是傳說中的“漿糊”。不過,這家伙果真是名不虛傳,往墻上和對聯上均勻一抹,再把對聯拍上墻去,這就算風再大,也吹不下來了。
老家還有句俗話“二九,吃肉?!彼詻]到二十九日,老家的巷子里便充滿了賣肉的人。老家的肉純天然好吃,所以賣肉的行家雖多,但個個生意不錯。但最好不過的就是我們這些晚輩們,光大伯親戚就有好幾個,隨便進哪一家,就會被熱情款待一番。
大年三十白天沒什么可玩的,于是表姐就提議,斗撲克。五個人圍著一個被倒放的大鐵盆,就可以開始進行真實又激烈的“紙上談兵”了。但老天未必太天妒英才了。那時我的運氣實在不佳。斗了幾盤,我就敗了幾盤。真是太“幸運”了。
大年初一是最累的一天。早上,我們要五點多的時候就起床,然后趕緊穿衣,接著再去吃飯。吃飯的過程中大人還不忘放上長長的一卷爆竹。等飯吃完了,我們也就完全睡醒了。于是,我和表哥、表姐們趕緊去奶奶家,恭賀新春。但給爺爺奶奶賀歲,首先就是拜年。拜年可麻煩了,先不說每一步必須的禮節姿勢,就是光論站站、跪跪、磕磕就得十三下,奶奶心疼我們,就讓我們每個人磕一下,便可拿著紅包走了。但是過了奶奶這一關,剩下的還有很多關。于是,在接下來的幾天中,除了睡覺,剩下的最多時間就是在去某某家的路上,奔波不停。哎!那時最大的感受就是“假如給我三天時間。”
春節的記憶,可以說是“勞逸結合”或“逸中藏累”吧!
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作文三
春節在眾多的節日中是最熱鬧最喜慶的節日。
除夕的晚上,媽媽給了我300元的壓歲錢。我很奇怪,便問媽媽“今年怎么比往年多呀?”媽媽說“今年是你過的第一個十歲的春節,媽媽希望你在今后的日子里做一個腳踏實地、誠實守信、健康快樂的孩子。”哦。原來是這樣,我點了點頭,接過媽媽給我的錢。心里既高興又感激。我又得到一筆不小的財富。我在心里偷著樂。
第二天我起得最早,媽媽說新年第一天誰起最早就預示著誰是一年中是最勤快的人了。準備充足后,我和媽媽準備一起去逛廟會。廟會上人山人海,好不熱鬧!那邊在舞龍,這邊在打鼓,還有很多地方小吃,真熱鬧啊!我和媽媽擠在人群中,不由自主地唱起歌來,隨著人流邊走邊看,路兩旁小鋪真不少有賣臉譜的,賣糖人的,還有賣書和畫像呢,我和媽媽左看看右看看,不知不覺地走到了“滑冰車”這個游樂項目跟前,我央求媽媽讓我試一次,媽媽答應了。
我剛上冰車,還沒有坐穩呢,不好 ;前面阿姨的冰車沒有剎住,直直的沖我撞來!“唉喲!”我被撞下了冰車,狠狠地跌了一跤。兩手頓時碰到冰面上,好涼呀……我趕緊側身再次上了冰車,之后我就小心翼翼的滑,并學會了剎車,總算沒有被再撞?!盎嚳烧嬗幸馑?”我自言自語道。
滑了將近兩個小時,我的肚子開始咕咕叫。我和媽媽走出公園,來到了一家名叫“魚情漁景” 的飯店,我們點了許多菜,有油碌碌的烤魚,有香噴噴的粉蒸肉,還有鮮嫩嫩的炒蝦仁……真多呀!媽媽給我滿滿地倒上了一杯果汁,我們互相碰杯,這一天真是開心……如果每天都過春節多好呀,回想起來,今年的春節真是既快樂又難忘!
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作文四
盼望著,盼望著,終于臨近年末了,春節也即將來臨。
日子一天天過去,春節的氣息也越來越濃了。家家戶戶門前都貼上了喜慶的“福”大街上人們都忙著買年貨,家長領著孩子在服裝店里買新衣服。許多大人們忙著清洗著自己的房屋。這一切都在告訴我們春節即將來臨,好一副生機勃勃的樣子。
春節終于到了,當鐘聲響起時,噼里啪啦的鞭炮聲響遍每個角落,窗外的草地上已經有許多穿著新衣服的孩子在游戲。我重睡夢中醒來,第一反應是我又長了一歲,穿上新買的衣服,和屋外的`伙伴們一起玩耍。
大人們在自家的院子里放鞭炮,鞭炮聲一浪高過一浪,許多孩子都在旁邊捂著耳朵駐足觀看,鞭炮響完后,就是孩子的樂園。孩子沖到鞭炮堆里去尋找未燃的鞭炮,比一比誰找的數量多。看著伙伴們都認真的在尋找,我也拿著一根小木棍努力的找著。
家家戶戶都換上了新的對聯,看著一副副春聯,我不禁想到了一副對聯”新年納余慶,春節號長春”。家家的門前都被裝扮成了紅色,我不禁看到了節日的氣息。還看到了人們對新的一年的希望與祝福。
拜年是每年春節必不可少的,每當到外婆家拜年時,外婆總會端來一杯用冰糖泡的冰糖茶,讓我喝,接過茶一口下肚,那個甜味一下甜到心底,真想再喝一杯,接著就向外婆說著吉祥的話,拜完年后外婆就會從口袋里摸出一張紅包塞進我的手里,此時我不必像平時那樣看父母的臉色,而是大大方方的把紅包接過,心里美滋滋的。
夜幕降臨后,人們都在屋外放煙花,,這激動人心的時刻,“3——2——1”瞬時,煙花四射,仿佛如驚雷般的響聲出現,我忙出來觀看,這一看可了不得,天空呈現迷人的黑色,再加上燦爛的煙花,讓人目不暇接,紅的,紫的,藍的,綠的,金的……五彩繽紛,一個比一個漂亮,一個比一個高,就象在比美似的,只見一個金色的點,高高的飛起,這五彩的煙花仿佛就是印在天上。地上傳出人們的歡聲笑語,歡呼聲隨著煙花飄蕩在節日的夜空中!
春節預示著新的一年又開始了,這你年一定充滿朝氣,一定充滿著希望。
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作文五
小時候,總會盼望春節到來,在我的記憶中,小時候過春節總是十分的開心,十分的放縱,十分的好玩。
在我的記憶中,春節留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放爆竹了。
記得第一次放炮,還是在奶奶家樓下。那一年,爸爸放假回來,給我帶來足足一箱的爆竹。我帶出一袋“煙霧彈”放在花壇邊上,手中拿著打火機,把打火機為在炮的旁邊,十分害怕,不敢點。這時爸爸來了,幫我把炮點燃了,我在一旁捂上了耳朵??墒?,只見一縷紫煙出來了,炮也沒有響。我一看,也沒有危險,就大膽放了一個。果然不響,我又找到了一報二踢腳,望著放在地上用打火機一點?!芭椤钡囊宦暎覈樀米诹说厣?,我以為那炮不不響呢,我從此以后都不放二踢腳了。
還有一次在我姥姥家,想玩火藥,就把二踢腳拆開,把火藥露出來,會燒紅的爐鉤子一點,噼里,一縷白煙升起,火藥宛如一個閃光彈,把我的眼睛刺得生疼。
我拿上了三十多個竄天猴,到了院子里,平著放在地面上,在引火線上撒上火藥,用打火機一點,三十多個竄天猴一起發射,場面十分壯觀。
放了寒假了,2014年有兩個九月,所以這學期的時間較長,放假較晚。一到了假期,同學們一定在家里都規劃好了自己的假期。隨著寒假的開始,也寓意著快要過年了。春節,大家并不陌生,這是我國每年都要慶賀的大事。再說春節習俗,有人說,不就是吃餃子、放鞭炮嗎?其實不然,我國各地人民的春節習俗都是不一樣的。想要了解?我會一一介紹給大家。
我國異地的春節習俗:
河南:
河南地處中原,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過年”的風俗不僅具有很強的代表性,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地域特性使其又有明顯的獨特之處。
祭灶
在河南,春節的祭灶儀式尤為重要。這主要來源于一個民間故事:有一對老夫妻,他們只有一個兒子,兩人非常疼愛他,可沒辦法,家中貧困,只能讓兒子上煤礦去挖煤。有一次,老漢去探望兒子,在路上遇見一個光腳片的同路人,交談中得知,光腳片是閻王派來收回一百名礦工,老漢乞求不要收回他的兒子,光腳片應允,讓他別告訴別人。此事過了三年之后,在臘月二十二晚,老漢將此事講給自己的老伴,誰知被灶神聽去稟告了玉帝,玉帝隨之收回老漢的兒子,懲戒了光腳片。為此,每到臘月二十三這天,人們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宮后,不要再搬弄人間是非。久而久之,人們都在臘月二十三祭灶。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貼窗花和倒貼
“?!弊衷诿耖g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于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于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守得越晚越好。
湖南:
豐盛的年夜
飯大家都知道有俗語稱,江西人不怕辣,四川人辣不怕,湖南人怕不辣,這樣玩弄文字的目的在于形容湖南人嗜辣的飲食習慣。湘菜愛放辣椒,辣椒可說是湘文化的精神圖騰,制法也是多種多樣,辣字當頭,也兼顧色、香、味,讓食客吃罷汗流浹背,唇齒留辣,回味良久?。∵@湘菜中有名的菜式卻都是普通之物,如老姜炒子雞,湘潭剁椒魚頭、毛式紅燒肉等,均是經濟實惠之物,價格與滋味都平易近人,因而廣受大眾食客追捧。
拜六神
打過開門炮,各家男女穿新衣。主婦燒佛茶,以江西瓷碗盛各種祭品,供于香案。中堂懸掛祖宗圖像,先拜祖宗,再拜六神(灶神、檐頭神、白虎爺、井神、土地神、財神)。民間認為這六位神祗,是每家的保護神,新年祭拜,主要祈求全年人口平安,家業興旺。
拜祖
舊時正月初一中午,在洞頭縣,各家要祭拜祖宗。其儀式由家庭主婦主持。先列供品,擺好酒盅、筷子,在酒蠱里斟上黃酒。在神位和供桌中間要擺一條長椅,然后點起紅燭,并在祖先、三官大帝、土地神、灶神等所有神龕香爐上焚香。待紅燭燃過四分之三左右或香引將焚完,此時開始燒"金紙"(一種貼著金箔,折成元寶狀的紙錢,俗信經過念經才有效),放鞭炮。最后撤饌,撤饌前要先移動供桌前的椅子。拜祖時,供桌上的禮品不準動;凡祭拜過的供品,除糕點果品外,均要重新煮過或經蒸氣熱過才能吃。否則,都認為是對神靈、祖宗的不敬。
拜茶
正月初一早上,在洞頭島上至今還保留了一種叫拜茶的習俗。拜茶即以紅棗、桂圓、年糕等煮成甜茶謂"紅棗茶",取其吉利之意:紅棗--日子越過越紅火,桂圓--合家團圓、平安順利,年糕--步步登高。"拜茶"分兩部分:一是拜祖宗,盛小碗,供于灶神像前;二是拜灶神,都要焚香燃燭、燒金紙、放鞭炮。拜茶之后,全家每人各盛一碗喝。因新年第一餐是喝湯的,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或出門在外,或在家干活兒,若遇雨受阻,人們便會以"正月初一喝湯的"這話自嘲。喝過茶后,還要再燒線面吃,俗謂"長壽面",既是圖吉利,祝愿全家老小長命百歲,又因喝茶不夠飽,作為添食,可收一舉兩得之效。
廣州:
年三十
行花街 除夕之夜,吃年飯、守歲和逛花市是老廣州辭舊迎新的三件大事。年三十晚上的年飯是越晚吃越好。
年初一
拜神 凌晨祭祖拜神,殺雞。起床焚香,放炮仗。這天互相拜訪,不問貴賤,奔跑往來好幾日,名曰“賀新歲”。初一的中午飯必須吃齋,用粉絲、腐竹、發菜、冬菇等煮成一鍋“羅漢齋”,希望這一年該吃的素菜都在這一天吃完,往后就可以大魚大肉了。
年初二
開年 一大早,家中婦女要主持“開鍋”,下花生油,煎蘿卜糕、煎魚。現代人更是喜歡將開年飯擺到酒樓吃,吃得越早越好。這天,鄰里和親友之間,往來拜節。廣東流行女兒攜家帶口回娘家。廣州的一些郊區農村還保留著“放生”的習俗,買活鯉魚,用紅紙蓋上魚眼,拜神之后到河塘放生。
年初三
窮鬼日 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因赤口,希望避免與人發生口角爭執。一些廣州人會選擇足不出戶。這天如有人串門,會被當作窮鬼趕出門。
年初四
神落天 接財神回家。如果舊年不如意的可能用“一碗清水、三支香”。
北方過年,有一個影響極為廣泛的俗語:“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贝笾碌莱隽吮狈睫r村過年的安排。
黑龍江農村與這略有區別: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年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貼道有(對聯),三十走油,初一磕頭。其中,貼道有是貼對聯的意思,黑龍江農村,按老規矩,水井上貼的對聯一般是“道有”,兩字為豎著寫,道字最后一笑“捺”同時作為有字的“橫”,意思是水連續不斷,什么時候都有。三十走油,是用油炸面制的干果之類,現在做的已經不多了。
黑龍江農村過年,一般始于臘月二十三,過了正月十五,年算過完了。
1.臘月二十三,要放一掛鞭炮,吃餃子。灶王爺和財神要升天,即將舊的灶王爺像和財神像燒了,有的人家會擺些供品,堵住灶王爺的嘴,讓他們“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2.臘月二十四,掃房,打掃衛生。
3.臘月二十六、七,要殺豬殺雞。不急著吃的肉,外面便是天然冰箱,直接送庫房凍起來。
4.臘月二十八,發面,蒸包子饅頭和豆包,一部分作為貢品,供奉祭祀祖先用的。另一部分則為了吃,過年了,女人們也不會天天做飯,也要歇歇,也要過年。吃飯時,就取來熱熱就可以?,F在這樣做的也不多了,面食買著很方便。
5.臘月二十九,寫對聯,貼春聯。不僅人住的房屋貼,連雞窩豬圈羊圈牛圈都貼,印象中,牛圈經常貼的一幅對聯便是“牛似南山猛虎,馬賽北海蛟龍”,雞窩貼“金雞滿架”,豬圈貼“肥豬滿圈”或“大豬年年有,小豬月月增”。除了春聯,還貼窗花剪紙、掛帖和年畫。
6.臘月三十,早晨要放鞭炮,下午要吃餃子,接神,迎接祖先回來,有家譜的人家,會將家譜貼上,沒有家譜的人家,會用紅紙寫一張“三代宗戚”,貼在墻上,擺上供品供奉。同時,也迎接灶王爺和財神回來。有一些人會印許多財神像到各家送,這是送財,各家是不能不要,而且還要賞些錢的。
年夜飯一般要有豬蹄和雞爪,意味撓錢靶子,來年多多撈錢。年夜飯不能吃蝦和東北人經常吃的酸菜,蝦與瞎諧音,酸是變質了的意思,不吉利。年夜飯最好有雞有魚,象征著新的一年大吉大利連年有余。晚上守歲。一晚上的垃圾不能往外扔,似乎除夕夜扔垃圾是要倒錢,不吉利。午夜鐘聲響起,要給祖先家譜和家中長輩磕頭拜年,長輩要給小輩壓歲錢。
了解了這么多省份的春節習俗,原來各地的春節習俗是不同的。接著,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其中漢族占到92%,剩下的8%都是少數名族。想不想了解這些少數民族的春節習俗是怎樣的?讓我一一介紹給大家。
壯族:
壯族春節一般在臘月二十三過送灶節后便開始著手準備二十七宰年豬,土話叫卡姆景,二十八包粽子,土話叫包口瓬。壯族春節習俗中待農歷臘月二十三“送灶”一過,壯家便處處洋溢著喜迎新春的氣氛:掃房梁,制作肉粽、糍粑、米花糖、糯米餅等新年食品。晚間,村前寨后傳來陣陣清脆的敲餅聲,噴噴油香彌漫著壯村小巷。
除夕這天,各家各戶男女老少,全家歡聚一堂,吃“壓年飯”,迎新春。按壯族春節習俗“壓年飯”飯菜要煮多,吃夠吃剩,這是預示來年五谷豐登來年有余的意思。除夕晚,在豐盛的菜肴中最富特色的是要宰大閹雞,魚,家家必有。大年初一,天還沒亮,人們就起床梳洗打扮,穿上新衣裳迎接新春的開始。做生意的人興在這一天到山上要柴,因為柴與“財”諧音,期盼新年財源滾滾來。
藏族:
除夕之夜,舉行盛大的“跳神會”,人們戴上假面具載歌載舞,以示除舊迎新,祛邪降福。春節期間用青稞酒、酥油茶和糕點招待客人。
傣族:
傣族青年男女喜愛甩糠包的游戲,春節期間,小伙子和姑娘們互相投擲糠包,看誰投得準,看誰接得著。玩到一定的時候,姑娘們就悄悄搶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頭布或拴著的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隨而來。父母見到女兒拿著頭布、牽著駿馬回來,便設宴款待。在傣族春節習俗中,每年4月13日是傣歷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節日——潑水節,他們把潑水看成是驅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征,也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傣族春節習俗:初二、初三,一些村寨將舉行“象腳鼓比賽”,選手們精神振奮、擊鼓不停,誰的動作優美、鼓聲好即獲獎。
回族:
回族——年三十晚上包餃子,這一天要把素日里喜歡搬弄是非的小人的“嘴”捏上。端上熱騰騰的餃子,打開預先做好的臘八醋,一家人團坐在桌前,歡聲笑語,其樂融融!孩子們卻對桌上擺的各種零食更感興趣,果殼可以隨便扔滿一地。
春節這天,噼噼啪啪的鞭炮聲響徹云天,孩子們穿著嶄新的衣服,女孩子抹著紅臉蛋,眉間點個小紅點兒,頭上扎著紅發結,穿來跑去,好不熱鬧,大人們喜上眉梢,互相道喜,祝福新年。初一中午年飯豐盛無比,但晚上要吃面條或是合子,象征新的一年和順、團圓、美滿。
彝族:
彝族過年地板上要鋪一層草。選割巖子上的草,那里的草是純潔的草、干凈的草,羊嘴沒有沾過的草;是獸蹄沒有踏過的草;是豐美的草、茂盛的草。芳草欣榮,鋪青疊翠,綠草茸茸如綠氈鋪地,象征子孫的榮華富貴。彝族過年前除催喂肥豬、釀好酒外,還有一項重要的準備——“堆柴垛”。就是在房前屋后堆一垛又高又整齊的柴垛,過年前要用一兩個月的時間去砍柴來完成這項準備。寨子里家家戶戶堆柴垛,互相攀比,柴垛堆得高,顯示勤勞、康樂。
朝鮮族:
春節早晨起來,首先洗簌干凈,然后換上事先準備好的新衣服,祭祀祖先,也就是祭奠供奉在祭祖房的四代祖先牌位。祭奠結束后,需進行新年第一次行禮,即所謂“拜年”。在家人拜年時,接收拜年的長輩需要給小輩一些壓歲錢;拜年時,公公婆婆除了給新過門的兒媳婦壓歲錢,還會送一些諸如化妝品、頭繩等小禮品。家人百年后有祭祖的飲食做為早餐。然后,小輩們又出門給親戚或鄰居的長輩們拜年。春節的年飯一般為年糕湯、打糕、米糕、松餅等。從春節那天起,各種民俗游戲會陸續展開,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跳板、放風箏等游戲。
一、設計意圖
前言:過新年了,年貨攤位上豐富的年貨真是多啊,今年媽媽帶著我來到幼兒園的年貨攤位上選年貨。通過本次幼兒園教案讓孩子們感受新年的氣息,了解春節在中國人心里的重要性。
二、活動目標
1、充分運用各種感官感受過年熱鬧、喜慶的氣氛。
2、樂意參與活動,能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3、通過欣賞故事,了解“年”的來歷,知道我國過年的幾種習俗。
三、活動準備
1、幼兒操作材料:記號筆、紙。
2、課件:“年”的來歷。
3、收集有關過年的各種慶?;顒拥膱D片(貼對聯、福字,放煙花,買年貨,穿新衣,壓歲錢,拜年,包餃子,放鞭炮,全家團聚吃年夜飯,看春節聯歡晚會等),并把這些圖片集中布置在教室里。
4、音樂:《喜洋洋》。
四、活動過程
1、參觀“過年”圖片展,了解我國過年的幾種習俗。
“今天,帶小朋友們去參觀一個展覽。大家可要認真、仔細地看。”
(1)幼兒自由參觀展覽,放背景音樂――《喜洋洋》。
在喜慶的音樂聲中幼兒自由參觀圖片展覽。各種喜慶、熱鬧的圖片成了孩子們談話的中心。他們邊看邊聊:“包餃子,我奶奶會的?!薄斑@是‘?!郑壹议T上也貼過的。”“這張圖片上講的是超市里,大家在買過年用的東西。”“我知道照片上說的是過年的事情”……
(2)說說自己參觀后的感想,說說自己最喜歡過年時的哪項活動?提問:“誰看出來了,今天我們參觀的展覽的主題是什么?”(“過年”)[這個問題在參觀過程中加加已經發現了:圖片中記錄的都是過年的時候人們做的事情。]
“過年了,大家是怎么慶祝的?”[幼兒圍繞自己剛才參觀時看到的內容并結合自身的經歷講述。因為圖片內容是幼兒熟悉的生活經驗,所以,大家都非常愿意發言。]
(3)小結:過年真熱鬧。
“過年真熱鬧,到處部是喜事?!毖匝赃€把自己聽到的喜慶的音樂也小結進去了,真是個細心的孩子。
2、看課件,了解過年的來歷。
(1)“可是,很久很久以前,人們可沒有過年這個習慣。每年的這個時候是人們最痛苦、最害怕的日子。你們知道為什么嗎?”請幼兒猜一猜,說一說。
豆豆想到的是因為當時人們沒有錢;東東說是因為過年的時候很冷,人們怕冷;龍龍的猜想是因為有怪獸――他是個“奧特曼”迷,所以想象也和怪獸聯系起來了。他的想法和問題的答案是相近的……幼兒想法奇特,這也說明他們的思維活躍,有主見。
“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們來看一段有趣的動畫?!庇變嚎凑n件前半部分,了解人們害怕的原因。[孩子們帶著各自的猜想在課件中尋找答案,所以觀看的過程中鴉雀無聲??础霸瓉砣藗兪桥隆辍@個怪獸。小朋友們,你們快幫這些人想想辦法,怎么對付‘年’這個怪獸吧?!庇變河懻摚l表意見與想法。[孩子畢竟是孩子,很快被漂亮的動畫帶入了故事情境。對怪獸“年”的憎恨和對人們的憐憫之情溢于言表,一個個都積極地獻計獻策,為打敗怪獸“年”而開動著小腦筋。]
(2)繼續看課件,了解人們戰勝“年”的故事?!按蠹蚁氲霓k法都不錯,但最后到底是誰的好辦法戰勝了‘年’呢?我們一起來繼續看下去,看看是誰幫助了這些人們?”“白胡子老爺爺。”“白胡子老爺爺是用什么辦法對付‘年’這個怪獸的呢?為什么他用這些辦法?”[觀看課件有助于幼兒對故事的理解。因此對老師提出的問題,幼兒思維活躍,想象豐富。]
(3)“怪獸‘年’最害怕紅色、燈光、響聲,所以白胡子老爺爺用穿紅衣服、貼紅對聯、放爆竹、點燈的方法來對付它。”
“從此以后,每年過年的時候,人們部穿紅衣服,貼紅對聯、紅福字,放爆竹,亮燈,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守歲。過年的風俗就由此而來?!?/p>
五、活動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