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1 09:09:2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企業的經濟效應,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論文摘要】反壟斷審查機構在使用這些方法的時候,過于倚重市場份額,忽視其他市場因素的重要性;在使用買方力量、封鎖效應等概念的時候沒有弄清楚其真實的含義;使用“市場支配地位的傳導”等似是而非的經濟概念;沒有認識到市場細分等經濟現象的存在。本文以商務部公告的案件為基礎,對企業合并反壟斷審查案件中經濟分析概念和方法的使用進行深入地探討。
自2008年8月《反壟斷法》實施至2010年6月底,商務部反壟斷局立案受理了企業合并審查案件140余件[1],其中經審查后決定禁止的合并以及附條件批準的合并共7件[2]。按照《反壟斷法》第30條的規定,商務部反壟斷局對外公告了全部7個案件的審查過程和審查結果。考察所有這些公告,我們可以明顯發現,反壟斷審查機構在企業合并案件的反壟斷審查方面已經逐漸進入角色,審查技術已經取得了相當大的進步。但是,在筆者看來,這些審查仍有不少疏漏之處,尤其在經濟分析方法的使用方面,仍然存在相當大的改進空間。
一、市場份額高能否與具有市場支配地位劃等號
在企業合并的反壟斷審查中,市場份額無疑是反壟斷審查機構最為倚重的因素。例如,在“英博公司收購AB公司”案中,反壟斷審查機構附加限制性條件的唯一理由是:“此項并購規模巨大,合并后新企業市場份額較大,競爭實力明顯增強”[3]。在“三菱麗陽公司收購璐彩特公司”案中,反壟斷審查機構認為:“從橫向看,此次交易很可能會對中國MMA(甲基丙烯酸甲酯)市場的有效競爭格審查機構產生負面影響。
因此,市場份額的最大意義,僅在于它為市場份額低的企業提供了一個安全港。當反壟斷審查機關發現企業合并后所占的市場份額很低,則可以斷定其完全不具備控制市場的可能,可以批準其完成合并了。因此,使用這一指標,有助于反壟斷審查機關提高審理案件的效率。但是,當企業市場份額比較高的時候,市場份額則僅具參考意義,反壟斷審查機關必須進一步考察市場的其他因素,才能作出最終判斷。
二、為什么需要關注市場細分的情況
在“松下公司收購三洋公司”案中,反壟斷審查機構把其中一個產品市場確定為“民用鎳氫電池”,認為“民用鎳氫電池市場是一個集中度較高的市場,且競爭者數量有限,合并后松下公司市場份額達46.3%,遠高于其他競爭者,合并可能導致松下公司具有單方面提價的能力”。反壟斷審查機構把相關產品市場確定為“民用鎳氫電池”,本身并無問題。但在進行競爭效果分析的時候,它沒有注意到該市場的特點,沒有就進一步的市場細分進行討論。
在“民用鎳氫電池”市場上,除了松下公司和三洋公司外,還有另外三個公司,包括兩個中國公司和一個日本公司(其生產基地都在中國)。但是,市場調查表明,這個市場實際上可以進一步區分為高端市場和低端市場。松下公司和三洋公司處于高端市場,其產品品質高,性能穩定,另外三家公司則處于低端市場,其產品的質量和性能與前者相去甚遠。
市場分析還表明,市場上現有的另外三家公司的產品如欲達到松下公司與三洋公司的水平,必須大幅度改進其生產設備,并且要克服顧客不認可其品牌的困難。另外,由于建設新的生產廠房需要相當高額的資金,而市場對“民用鎳氫電池”的需求處于穩定狀態,所以不太可能有潛在競爭對手進入這個市場。[8]鑒于以上理由,松下公司與三洋公司合并后,提高其“民用鎳氫電池”價格的可能性非常大。
反壟斷審查機構在分析松下公司與三洋公司合并所造成的競爭后果時,沒有注意到市場細分問題,而是直接從46.3%的市場份額推斷松下公司有可能進行限制競爭的行為,顯得說服力不足。引入市場細分概念之后,則可以有說服力地證明兩公司合并對“民用鎳氫電池”市場競爭的巨大影響。
三、市場支配地位的“傳導”是什么意思
“可口可樂公司收購匯源公司”是迄今為止反壟斷審查機構禁止的唯一企業合并案件。反壟斷審查機構禁止該合并的主要理由之一是:“集中完成后,可口可樂公司有能力將其在碳酸軟飲料市場上的支配地位傳導到果汁飲料市場,對現有果汁飲料企業產生排除、限制競爭效果,進而損害飲料消費者的合法權益”。[9]
令筆者疑惑的是,可口可樂公司在碳酸飲料市場上的支配地位通過什么途徑傳導到果汁飲料市場?反壟斷審查機構所稱的“傳導”是否反壟斷經濟學所稱的“杠桿效應”?
反壟斷審查機構所稱的“傳導”,可能還有一種情況,即可口可樂公司收購匯源公司后,利用其在碳酸飲料市場上賺取的資金,在果汁市場上采用低價戰略,把其他果汁生產企業趕出市場。然后再提價,在果汁市場上賺取高額利潤。
總之,關于“可口可樂公司收購匯源公司”一案,筆者認為,反壟斷審查機構不應當使用這種近乎臆想的“傳導”概念。正確的做法是計算合并完成后可口可樂公司在果汁市場上的市場份額(基本上是把可口可樂公司的果汁品牌“美汁源”與匯源公司的“匯源”品牌以及兩公司其他果汁品牌所占的市場份額相加)。如果其市場份額過大,或市場集中度過高,則應進一步考察市場上其他果汁企業的競爭能力、其他企業進入果汁市場的難度以及其他市場因素,最后再做出是否允許合并的判斷。
四、“買方力量”在什么語境下是有用的概念
在“松下公司收購三洋公司”案中,反壟斷審查機構討論了買方力量的問題。該局認為,在“硬幣型鋰二次電池”市場上,松下公司與三洋公司的合并將導致限制競爭效果的發生,并且,“買方力量不足以消除上述限制競爭效果。雖然部分下游大型用戶具有與合并后實體抗衡的買方力量,但此種買方力量并不能擴展至其他不具備同等議價能力的中小型用戶”。
以上述方式討論買方力量其實意義不大。如果上游市場(即“硬幣型鋰二次電池”)形成壟斷,下游買方力量無論強弱都很難降低上游市場的提價欲望。只要存在對“硬幣型鋰二次電池”的剛性需求,無論下游市場買方力量多強,松下公司都有可能提價。這就像我國鋼鐵企業與澳洲鐵礦石企業的博弈。盡管我國鋼鐵企業是大型用戶,但因澳洲鐵礦石企業壟斷了鐵礦石的供應,我國鋼鐵企業也不得不接受提價的命運。我國鋼鐵企業是鐵礦石的接受者,它們沒有渠道對澳洲鐵礦石企業形成鉗制。所以,在進行競爭效果分析的時候,買方的對抗性基本上可以棄之不論。
五、如何看待縱向合并中的“封鎖效應”
在“三菱麗陽公司收購璐彩特公司”案中,反壟斷審查機構運用了“封鎖效應”理論(foreclosuretheory):“從縱向看,由于三菱麗陽公司在MMA及其下游兩個市場均有業務,交易完成后,憑借在上游MMA市場取得的支配地位,合并后三菱麗陽公司有能力對其下游競爭者產生封鎖效應”。
封鎖效應理論多應用于縱向企業合并(即企業之間存在上下游市場關系)或有關縱向企業整合的反壟斷案件之中。假定企業A處于上游市場,企業B處于下游市場,企業C、D、E與企業B相競爭。如果A、B兩企業合并,A可能將原料優先供應B企業,而減少供應或不供應給C、D、E三企業,對于這三個企業來說,A、B兩企業的合并就產生了“封鎖效應”。B企業因而獲得了競爭優勢地位,在極端情況下,C、D、E三企業還有可能被驅逐出市場,A企業以此手段既壟斷上游市場,也壟斷下游市場。
但是,應當注意,在大多數情況下,這種封鎖效應并不明顯。上游市場處于壟斷狀態,下游企業完全依賴于一個企業的情況在實際生活中并不多見。在“三菱麗陽公司收購璐彩特公司”案中,根據商務部反壟斷局公布的數據,三菱麗陽公司與璐彩特公司合并后將占MMA市場上64%的份額,并未完全壟斷上游市場。與三菱麗陽公司的下游公司相競爭的其他企業,仍然可以從其他公司(例如市場份額處于第二位的吉林石化和位于第三的黑龍江龍新公司)獲得MMA。
市場競爭是動態的。為了應對三菱麗陽公司與璐彩特公司合并后的市場效應,處于下游市場的其他企業一定會根據市場形勢,加強與MMA市場上其他企業的聯系,防止原料緊縮或斷檔的情況發生。這樣一來,MMA市場上其他企業反而可以獲得較多的市場份額,從而威脅三菱麗陽公司在MMA市場上的支配地位。
論文關鍵詞:臺資,農業企業,投資,大陸,溢出效應
一、 引言
農業是海峽兩岸交流與合作的重點領域之一,在兩岸關系中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農業投資在兩岸經貿關系發展中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尤其是在兩岸關系還未達到完全正常化的形勢下,農業投資幾乎是臺灣農業技術、農業資金和農業人才與大陸農業生產要素直接結合的唯一途徑和載體。農業是臺商對大陸投資起步較早的領域,在祖國大陸改革開放的80年代初期,就有臺商開始在東南沿海地區進行試探性的投資創業。經過20多年的發展,目前已進入快速發展時期,來大陸發展創業的臺資農業企業不斷增多,臺商投資大陸農業的規模和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兩岸農業交流從大陸沿海地區拓展到中西部、北部地區,從畜牧業、種植業等向農產品加工、休閑農業等二、三產業延伸。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逐步形成了寬領域、多層次、全方位的合作雙贏的發展模式,成為兩岸合作當中最活躍和重要的領域。
二、臺資農業企業投資大陸的現狀與特征
1、臺資農業企業投資大陸農業的步伐不斷加快。目前,在大陸發展的臺資農業企業日益成為大陸農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截至2009年底的不完全統計,在大陸投資發展的臺資農業企業有6100多家經濟學論文,投資大陸農業的臺資達72億美元。截至目前,大陸在16個省(區市)設有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和臺灣農民創業園,已發展成為臺灣農業資金、優良品種、技術、設備、管理經驗以及人才進入大陸的持久、穩定的高效合作平臺。目前,進入園區發展的臺資農業企業已達5000多家,占在大陸臺資農業企業總數的82%左右,實際利用臺資58億美元,占臺資投資大陸農業實際金額的81%左右[1]。來大陸投資的臺資農業企業普遍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為優化大陸農業生產結構、建設現代農業做出了貢獻。
表1:1991-2009年大陸吸收的臺資農業直接投資額(單位:萬美元)
年份
合計(萬美元)
1991
1741.6
1992
12469.9
1993
331684.1
1994
39622.1
1995
10927.1
1996
12292.4
1997
43343.1
1998
20346.2
1999
12527.8
2000
26071.4
2001
27841.5
2002
67230.6
2003
76987.8
2004
69406.6
2005
60069.5
2006
76423.4
2007
99705.5
2008
106913.9
關鍵詞:信息產業集群區域經濟效應評價指標體系
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產業集群已成為各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必然選擇,是提高區域核心競爭力的有效途徑。在中國的經濟版圖上“產業集群”已經成為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成為區域產業發展的一種重要組織形態,成為各類生產和創新要素最聚集的地方。
目前,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國信息產業也在不斷集聚,形成了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區等信息產業集群,對區域經濟增長以及國民經濟增長做出了重要貢獻。因此對信息產業集群的經濟效應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本文在前人的研究與相關理論的基礎上建立一套合理、科學的信息產業集群區域經濟效應的評價指標體系,為我國信息產業集群發展提供借鑒與指導。
一、信息產業集群的概念
信息產業集群是指特定區域的信息制造企業,信息服務企業,科研結構以及信息金融服務機構等輔助機構在地理上聚集,同時企業與企業之間具有競爭與合作的關系。
信息產業集群不僅具有一般產業集群的聚集效應,同時也具有自己獨特的特征,主要表現在:(1)信息制造業和信息服務業都具有高度的專業化,高度的專業化有利于企業的資金會主要聚集在某一特點領域,同時吸引專業化人才,可以加強企業之間的合作與交流。(2)在信息產業集群價值鏈始端為研究性大學和研究所,在信息產業集群中起了主導作用,知識溢出效應顯著。(3)信息產業具有高滲透性,滲透到其他產業,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提高產業的競爭力,產生二次經濟效益,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二、信息產業區域經濟效應
1.外部規模經濟效應。馬歇爾首先提出了外部規模經濟理論,他認為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行業規模較大的地區比行業規模較小的地區生產更有效率,行業規模的擴大可以引起該地區廠商的規模收益遞增,形成外部規模經濟。在信息產業集群內,相關的信息行業聚集在一起,隨著資金、人員和技術都聚集到這個集群,新的信息企業也會不斷加入到這個集群中。同時由于信息產業具有衍生效應,集群中會不斷衍生許多新企業,這些新企業的成員都來源于集群內部原有的各個企業,各個企業之間的分工協作密切,在集群的價值鏈中獲得規模效益。
2.交易成本節約效應。產業集群內各企業利用地理鄰近性,通過合作、聯盟以及競爭等方式進行共同的價值活動。集群這種企業和企業之間的高度分工與合作的關系,使產業獲得較低的成本。利用地理位置的鄰近來節省企業之間的物質和信息流的傳輸,降低了交易費用。信息產業集群內部,企業衍生新企業,從而集群內的擁有共同的產業文化以及價值觀,有利于企業之間建立以信任為基礎的社會網絡,使企業節省尋找成本和談判成本。
3.人力資本聚集效應。信息產業集群作為知識密集型與勞動密集型產業相結合的集群,人力是信息產業集群發展的重要源泉。信息產業集群的人力資本聚集效應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相關的信息產業在一定的區域聚集起來,吸引大量的雇員加入集群;第二階段是產業集群發展進程中,知識溢出所帶來的技術流動以及企業之間的分工協作,加快了從業人員的流動性,同時可以得到最新的管理和技術水平,提高了從業人員的素質,人力資本更容易增值,提高了勞動生產率。
4.知識溢出效應。知識具有非排他性,一個企業創造了知識,其他企業能夠很快地應用這種知識。產業集群的聚集效應和企業分工協作,使得知識溢出更加明顯。信息產業集群中科研結構和大學科研成果很快擴散到企業中,企業之間技術創新業很容易被其他企業模仿,因此企業只有不斷創新才能適應集群競爭機制。集群內專利數量增加,新產品數量增多,產品周期縮短,提高了集群的競爭力,對區域經濟增長中起了關鍵作用。
5.區域品牌效應。區域品牌是產業集群的無形資產,相對于整個產業集群,單個企業的生命周期是短暫的,品牌效應可能難以持續。信息產業的聚集,提高了整個集群的競爭力,創造了營銷優勢,形成區域品牌。同時,產業集群的各個小企業可以借助集群品牌效應做宣傳,降低廣告成本,使每個企業受益。產業集群品牌相較于單個企業品牌更具有影響力,能夠控制更大的市場營銷規模。
6.波及效應。信息產業具有高滲透性,與其他產業之間存在著很強的關聯性。信息產業集群是相關信息產業聚集形成,擴大了信息產業的滲透作用,信息產業集群與區域其他產業形成社會網絡,生產鏈得以延伸和向高端攀升,產生二次經濟效益,區域生產活動的乘數效應顯著提高。
三、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信息產業集群區域經濟效應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科學性原則、針對性原則、可比性原則。根據上述對信息產業集群區域經濟效應的分析,得到評價指標體系,共6個一級指標和其細化的20個二級指標:
1.外部經濟規模效應:地區信息產業對GDP的貢獻率,地區行業企業數量年變動率,相對全國行業的資本產出率,相對全國行業的產值。
2.交易成本的節約效應:非銷售費用占行業產值的比重,非銷售成本占行業產值的比重。
3.知識溢出效應:行業R&D年科技經費支出的比重,行業新產品產值占有率,從事科研活動企業的比重,行業科技人員的比重。
4.人力資本聚集效應:相對全國行業的雇員,相對全國行業的工資水平,相對全國行業的人均產值,就業吸納率。
5.區域品牌效應:區域品牌市場占有率,區域品牌規模擴張能力。
6.波及效應:影響力系數,感應力系數。
一、國外并購效應理論綜述
企業并購效應理論包括企業層面的并購效應理論和社會層面的并購效應理論兩個方面。縱觀國內外有關企業并購效應的研究,企業層面的并購效應理論集中體現在規模經濟效應與交易費用降低效應兩個理論上面,社會層面的并購效應理論集中體現為企業并購的福利效應理論與并購的資源配置效應理論。
對規模經濟比較全面的分析是從馬歇爾開始的,他在《經濟學原理》一書中第一次明確提出了“規模經濟”這一概念,他將規模經濟定義為“在一定限度內企業生產規模擴大而導致單位產品成本降低,收益增加”。企業并購規模經濟效應主要體現在橫向并購上,西方學者在對企業橫向并購的規模經濟效應分析的時候都假設:在一定時期內,企業的生產技術及條件不會發生改變,并且企業實施橫向并購前后的較長一段時間內,企業所需要的生產要素價格保持不變。
在這種較為理想的理論假設前提下,企業并購使得生產要素增加,生產規模擴大。在一定時期內,伴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從而使得企業平均成本下降,規模收益遞增,即收益增加的幅度大于規模擴大的幅度。所以,在企業橫向并購擴張的過程中,企業的規模經濟效應得到越來越完全的發揮。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在現實經濟生活中,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所需要的生產要素價格波動不定,這必然打破了傳統的企業規模經濟效應理論假設。因此,國內外學者關于企業并購的規模經濟效應理論是一種理想狀態,不太符合經濟發展的實際,還需我們進一步加以完善和改進。
企業層面的交易費用降低效應是由新制度經濟學派提出來的,科斯提出的交易費用理論為理解企業縱向并購提供了一個較有解釋力的基礎,他認為當企業發現對其上游的要素供給和下游的產品銷售進行控制可以節省交易費用的時候,就會發生縱向并購。威廉姆森進一步發展了科斯的理論,深入研究了“縱向一體化”問題,認為縱向一體化有效地削弱了人的機會主義和有限理性,克服了環境的不確定性。同時,企業內部的長期雇傭合同也促進了合作,權威性的組織安排避免了討價還價、通信聯絡等方面的交易成本,一體化的組織結構穩定了要素供給和產品銷售分配。
研究社會層面并購效應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斯蒂格勒和威廉姆森。他們在研究企業并購的福利效應時也沒有得出確定一致的結論,在某些方面還有一定分歧。斯蒂格勒認為,只要沒有明顯的規模不經濟,企業并購仍然會發生。這是因為,新企業的進入會有一個時滯,通過并購能使企業獲得市場勢力從而獲得壟斷利潤。Saronovitch和Sawyer通過對1958年~1967年期間的總體集中率變化的分析(主要指標是CR25、CR50和CR100)發現至少有50%以上的集中度的提高是由于并購造成的。斯蒂格勒、Saronovitch和 Sawyer三人的分析都認為企業并購有可能帶來壟斷,從而產生并購反競爭效應,最終有可能導致社會福利的損失。
威廉姆森應用新古典經濟學的局部均衡理論,繼承了哈伯格的早期壟斷福利損失分析的傳統,并結合馬歇爾提倡的規模經濟分析對企業橫向并購的福利效應進行了詳盡分析。威廉姆森通過分析得出結論,并購的福利影響是正的還是負的判斷主要取決于并購導致的資源節約與并購導致價格上升、消費者剩余減少而引起的福利損失之間的比較關系。
但是,威廉姆森的局部均衡的做法在某種程度上會低估并購的整體效應。并購的整體效應還包括發端效應和加重效應。國內外理論界主要側重對并購帶來壟斷使得商品價格上升的福利效應分析,但在現實經濟活動中并不是所有的并購都能帶來價格的上升,很多并購活動會造成價格的下降。而對于并購后價格下降的情況下社會福利效應的
分析,在理論界還是分析的不夠透徹。
二、國內有關企業并購效應理論研究成果概述
我國學者對企業并購的研究,主要圍繞著并購的意義、動機、并購的類型和方式、并購策劃與商業化運作以及政府政策等內容進行描述。由于政府干預較多,有學者認為中國的企業并購仍屬于“準并購”,國內的大多研究是對國外并購理論進行“本土化”,以尋求適合中國國情的并購模式。另外,我國學者對企業并購效應的研究還處于不成熟階段,他們大多數是針對上市公司并購后的實證研究來研究企業并購績效的變化及企業并購效應的。如,陸一的《上市公司資產重組績效的調查報告》;劉國亮、王加勝的《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激勵制度及績效的實證研究》;張的《中國上市公司股權結構與公司績效的理論及實證分析》等,但由于所用數據資料和方法的不同,實證結果也存在差異。由此可見,我國對企業并購效應的研究大多是零散的、單一的定量性的實證研究,還沒有深入、系統地形成我國并購效應的研究分析方法,尤其關于企業并購效應的定性研究理論還有一定的欠缺,還沒有形成一個系統性的并購效應定性研究理論框架體系。
三、西方企業并購效應理論新發展
(一)并購與產業集中。許多研究并購的文獻對于并購會引起壟斷表示了擔憂。美國經濟學家Andrade,Mitchell和Stafford按并購金額對近幾次并購浪潮中并購企業所在行業進行排列,然后對這些行業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發現這些行業不具有顯著的相關性。這說明,在某一次并購浪潮中處于并購高峰的行業在下一次并購浪潮中并不一定就是并購發生的主要行業。如果并購企業長期經營狀況不佳,它就不對市場形成威脅。但是,許多數據顯示,并購企業在長期中雖然銷售額較低,但利潤卻比較高。人們認為其中一個合理的解釋就是這些企業通過市場壟斷力量獲得了超額利潤。然而,Healv,Palepuand Ruback研究發現,產業利潤率的提高來源于運營資本投資水平和工廠、設備管理能力的提升。
產業組織理論也認為,產業集中并不能與缺乏競爭劃上等號。一個產業內的公司可以在產品質量、品種、耐用性、售后服務及服務支持等各個方面展開競爭,昔日的理論所認為的高度產業集中將導致壟斷或少數大公司合謀的觀點并不適用當今異質產品成為消費主流的社會。大公司市場份額的增加得益于他們的高效率和良好經營。
(二)并購與資源配置。并購在經濟中主要發揮兩種作用:擴張和收縮。從行業角度看,行業內并購的即時影響是能夠引起現有資產的重新配置,如果行業內的某些企業試圖增大其經營規模以消化更大的資本投資,這時,并購就成為行業擴張的工具。同時,并購也可以用于消除行業內過剩的生產能力,使其生產規模更符合社會需要,這時,并購則起到收縮行業內現有資產的作用。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分拆作為并購形式的一種占到當時并購金額的近一半,當時許多公司紛紛把本公司內不具有競爭力和盈利能力弱的部門分拆出去,從而導致公司資源從一個行業向另一個行業的轉移。H.Servaes、Andrade、Mitchell和Stafford等研究發現,總是由q值較高的公司并購q值較低的公司,如果反之,則并購將有可能失敗。
Jovanovic和Rousseau的最新實證研究表明,并購加速了新技術的擴散和轉移。Hagedoom和Duysters在對計算機行業的并購研究中證明,在經營戰略和組織結構上相近的兩個公司合并有利于發揮雙方技術協同效應,促進技術資源的重新配置。
關鍵詞:保稅港區 腹地經濟 拉動效應 作用機制
保稅港區的特點
保稅港區既具有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的特點,也具有保稅港區的特點,同時也與其他特殊經濟區域具有明顯的差異。
(一)保稅港區具有“境內關外”的特點
保稅港區具有的“境內關外”特點是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區別于我國其他特殊經濟區域的一個最基本特征。一般特殊經濟區域雖然在經濟政策方面享有一定的稅收、費用優惠,或減化某些環節上的便利,但所有這些活動既是在我國的國境以內,也是在海關的關境以內開展。在其他特殊經濟區域內的經濟活動與國外發生經濟關系時,如進出口貿易等,仍然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辦理相關手續后才能進行。可見,保稅港區具有的“境內關外”的特點,能夠在較大程度上利于發展外向型經濟活動,如出口加工、國際物流、國際貿易等,這是其他特殊的經濟區域無法比擬的。
(二)保稅港區內的所有經濟活動均處于海關監管之下
雖然保稅港區在管理上認為屬于海關關境以外,但進出港區的所有物品、人員等均須處于海關的監管之下,向管理部門備案。與這樣的監管措施相適應,保稅港區與區外之間一般會采取一定的措施進行隔離,如卡口、圍網、視頻監控系統等。這些特點也是海關特殊監管區域與一般特殊經濟區域之間存在的一個明顯區別。
(三)保稅港區僅具有經濟或海關功能且不附加其他社會職能
保稅港區一般僅僅是所在城市區域中很小的一部分,在區內設置有相關管理機構,負責保稅港區的具體管理。但這些管理機構所承擔的功能僅限于經濟功能或海關功能,如工商、稅務、檢驗檢疫等,以及保障保稅港區內經濟主體正常運行所需的公安、勞動保障等相關職能,對于其他職能如區內人員的居住、生活等,不在保稅港區的范圍之內。
(四)保稅港區兼具有海關的口岸職能
保稅港區內的企業和貨物等雖然處于“境內關外”狀態,但當區內貨物離開保稅港區到境外或進入境內其他區域時,必然要涉及到貨物進口報送等一系列通關手續,這也需要在保稅港區內進行辦理,這也是一般的特殊經濟區域所不具有的特點。保稅港區的管理理念先進,通關措施便捷,較一般特殊經濟區域相比,能為區內企業提供更方便、快捷的通關服務。
保稅港區對腹地經濟的拉動效應分析
保稅港區對腹地經濟具有較強的拉動效應,但對保稅港區拉動腹地經濟的具體方法與途徑有不同的理解與看法。本文認為,保稅港區對腹地經濟的拉動效應體現在經濟增長、成本節約、社會發展及技術進步方面。
(一)經濟增長效應
保稅港區對腹地經濟的拉動作用首先體現在經濟增長方面,即保稅港區通過區內各項經濟活動,以直接或間接方式拉動腹地經濟的增長。具體而言,保稅港區通過四種方式拉動腹地經濟增長。
1.通過國際貿易拉動腹地經濟增長。保稅港區是經濟腹地發展對外貿易的重要橋梁,由于保稅港區的各項優惠政策及便利條件,吸引了眾多國際貿易商入駐采購商品,從而降低了內地商品進入國際市場的門檻,提高了外貿商品進入國際市場的機會。同時,保稅港區“境內關外”的管理模式,使區內有了寬松的貿易政策,外貿企業的出口貨物,只要一進入保稅港區,就可以獲得退稅,減少運輸、通關等不利因素,縮短拿到退稅額的時間,降低企業經營成本,提高盈利能力。另外,從產業鏈條的角度看,腹地企業盈利能力的提高,會增加國家的稅收收入、職工工資收入,并拉動對其他商品如原材料等的物資需求,從而進一步促進經濟總量的增加與發展。
2.通過物資采購拉動腹地經濟增長。保稅港區內企業的物資采購可以在兩個方面對區外企業產生拉動效應:一方面,區內企業的采購可以直接增加區外企業的產品銷售量,從而提高企業收入水平,這是對區外企業最直接的一種拉動作用;另一方面,保稅港區內的企業視同“關外”,區外企業產品進入到保稅港區內視同出口,因此可以即刻得到商品的出口退稅,促進企業的資金回流,為區外企業發展提供動力。
3.通過稅費收入拉動腹地經濟增長。為了吸引企業投資入駐,保稅港區會出臺許多優惠措施,如稅收、費用方面的減免等。從表面上看,在短期內會降低一定的稅費收入,但從長期看,隨著區內企業貿易量及加工量等不斷擴大以及企業享受到的優惠政策的逐漸減少或消失,保稅港區的各項收入也會逐漸增長,這會直接對當地經濟產生拉動效應,成為重要的收入增長點。
4.通過吸納人員就業拉動腹地經濟增長。保稅港區內企業的入駐,必然需要人員進行管理、生產、加工等各項經濟活動,這些人員大部分來源于經濟腹地。我國保稅港區所依托的腹地經濟基礎均較好,能夠為保稅港區提供所需要的從普通勞動者到高技術人才等各方面的人才,滿足不同企業的用人需求,這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腹地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并提高勞動者的收入。這也是拉動腹地經濟增長的一條重要途徑。
(二)成本節約效應
所謂成本節約效應,即是通過企業在保稅港區內的入駐,可以有效節約各項運行成本,提升企業的盈利能力和利潤空間,從而在社會整體層面上促進費用的節約,拉動腹地經濟增長。
[關鍵詞]環境稅;經濟效應;技術革新效應;再擴展
本文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0XGL001)“中國企業環境責任信息披露制度研究”的資助。
作者簡介:沈田華(1984―),男,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重慶,400715),博士生。研究方向:財務會計與農業環境核算。
彭 玨(1954―),女,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重慶,400715),教授。研究方向:會計理論與財務會計、農業資源與環境核算、公司理財。
龔曉麗(1988―),女,貴州財經學院經濟學院(貴陽,550004)。研究方向:經濟增長理論。一、引 言
根據西方經濟學的分析,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主要是由經濟活動中的“外部性”所引起的。“外部性”概念最早是由馬歇爾(Marshall)在分析“公共物品”時提出的,[1]隨后由英國經濟學家庇古(Pigou)進行了擴展和完善。他在馬歇爾提出的“外部經濟”概念基礎上引申出“外部性”的另外一個內涵――“外部不經濟”,并從社會資源最優配置的角度出發,應用邊際分析方法,提出“邊際社會凈產值”和“邊際私人凈產值”的概念,認為在經濟活動中,如果某廠商給其他廠商或整個社會造成不需要承擔責任或成本的損失,就會產生外部不經濟,此時,該廠商的邊際私人成本要小于邊際社會成本。此時,依靠市場本身是無法解決的,也即市場在此時是失靈的。[2]這種市場失靈我們可以用圖1①來表示。
在圖1中我們可以看到,企業基于利潤最大化的目標會將產量設定在Q點,但從社會的整體效率來考察,將外在成本考慮進來后,社會所要求的最優產量應該在Q1點,如果最終的產量在Q點水平上,將導致整體社會產生福利損失為ABC。考慮到這個因素,庇古認為,為糾正這種外部性導致的社會福利損失,政府應該采取相應的政策,即對邊際私人成本小于邊際社會成本的部門實施征稅;對邊際私人收益小于邊際社會收益的部門實行獎勵或補貼。而通過這種征稅和補貼,就可以實現外部效應的內部化,這種政策建議后來就被稱為“庇古稅”。這就是環境稅最初的思想源泉,本文所關注的是環境稅的核心問題,即環境稅的經濟效應問題。
二、環境稅經濟效應的傳統分析及其存在的局限性
(一)局部均衡觀點
這一觀點實際上是庇古在系統提出其環境稅概念時所持的一種基本觀點。這種觀點認為,在完全競爭的條件下,消費者效用最大化要求其消費的邊際收益MB等于該產品的市場價格P,即MB=P;同時,利潤最大化約束下的生產者也會使得其邊際生產成本等于市場價格,即MPC=P。在沒有外部性存在的情況下,私人邊際成本和社會邊際成本是一致的,即MPC=MSC。相應的,市場均衡意味著MB =MSC,這是資源有效配置的必要條件。如果在生產或消費過程中出現了負外部性,則MSC>MPC。在生產者和消費者面對著相同的生產價格時,就出現了MB
環境稅經濟效應=基本福利效應=污染矯正收益-基本福利損失
從公式中我們可以看出,傳統的庇古稅的經濟效應分析是基于局部均衡分析基礎上,存在著過于抽象和簡化的假設。[3]
(二)一般均衡條件下的疊加性原則
當人們把庇古稅的原則應用到所有商品時,就產生了所謂的最優稅制結構的“疊加性原則”,這個推理最早是由桑德莫(Sandmo)進行的,他認為,[4]在一個最優的商品稅制下,將庇古稅和拉姆塞(Ramsey)規則用一種簡單形式結合起來,就可以實現既定收入下的稅制效率損失最小化。假設社會中存在n件課稅商品,其中第n件商品為污染品,則對該產品的課稅可以表達為拉姆塞部分和庇古部分的加權平均,但其他的n-1件課稅品則僅僅是考慮其拉姆塞部分。用公式可以將其表述為:
Tk=(1-α)(-1/ek) (k = 1,…, n - 1)
Tn=(1-α)(-1/en) +αdn
這里的ek或en表示商品自己的價格彈性,dn表示商品n的邊際外部負效應(marginal external damage,即MED),α表示政府預算約束松緊程度的參數。因此我們可以將第二個公式中的第一部分稱之為“拉姆塞要素”,第二部分是外部性矯正部分,我們不妨稱之為“庇古要素”。若將公式中α視為一個權重系數,通過對α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環境稅的經濟效應,按照桑德莫的界定,α = - λ/β,λ表示私人部門的邊際收入效用,通常取值為正數。β表示政府征稅對社會效用的影響,因此該值通常是負數。顯然,按照等邊際效用法則,公共部分籌集的最后一單位公共收入所帶來的邊際社會效用應等于從私人部分轉移走的部分所帶來的效用。由此,可以將α表述為私人收入與公共收入的邊際替代率。隨著α的取值越來越高,拉姆塞要素(即效率要素)在產品征稅稅率確定中的權重越來越低,基于邊際外部損害的考慮(即庇古要素)在對污染品n的征稅稅率確定中占據主要地位。如果政府的預算樂觀到僅僅可以通過庇古稅的征收就可以滿足的話,則α =1,也就是說不存在對其他非污染品的課稅問題了。反之則相反,如果政府的預算極其緊張,則所有的權重都放在籌集財政收入上,于是α=0,則稅率的選擇是為了最大化收入的考慮,庇古稅在稅收結構中不能發揮任何作用。
(三)環境稅雙重紅利觀點
在桑德莫開創性研究的基礎上,許多專家學者開始將最優稅收分析原理和環境問題結合起來進行研究,并逐漸產生了環境稅經濟效應分析的“雙重紅利”觀點。該觀點認為,環境稅不僅通過環境質量的改善提供了“綠色紅利”(green dividend),而且還通過收入的返還來削減具有扭曲效應的稅收稅負,減少了稅制效率損失,甚至還能提高就業水平,這常被稱為“藍色紅利”[5](blue dividend),古爾德(Goulder)將此界定為“收入循環效應”(revenue-recycling effect)。[6]雙重紅利觀點最早由皮爾斯(Pearce)[7]正式提出后,很快就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激發了專家學者們極大的研究興趣。隨著研究的深入,鮑溫伯格和穆艾(Bovenberg and Mooij)指出,[8]當稅制中還存在著其他扭曲性稅種時,稅種之間的相互影響和作用是不可忽視的,環境稅的引入可能會放大業已存在的稅收扭曲程度,我們稱之為“稅種間相互作用效應”(interaction effect)。而據鮑溫伯格等人的推理和實證分析,該效應將會大于“收入循環效應”,這是因為“提高窄稅基性質的環境稅率用來削減具有寬稅基性質的收入所得稅顯然會加大稅制的扭曲效用”。[9]由此決定次優條件下的環境稅稅率要低于傳統的庇古稅稅率水平(也即邊際污染損害)。此時環境稅的經濟效應的基本表達式為:
環境稅經濟福利效應=基本福利效應+收入循環效應+稅種間相互作用效應
為了研究的方便,研究者將“收入循環效應”與“稅種間相互作用效應”抵消后的效應概括為“收入中性效應”,則表達式變為:
環境稅經濟福利效應=基本福利效應+收入中性效應
(四)環境稅經濟效應分析的健康受益視角[10]
該觀點是由我國學者司言武教授在放寬雙重紅利觀點的基本假設的基礎上提出的,他認為,“雙重紅利”假說的論證有一個隱含的前提假設是環境質量的改善對勞動力市場是不發生任何作用的。而這種假設顯然是脫離實際且過于簡單的,司言武教授在放寬該假設后發現,提高污染品價格盡管會減少勞動供給量(稅收相互作用效應),但環境質量的提高也會影響勞動供給,環境質量的提高改善了人們的健康狀況,也可能相應提高了人們的勞動時間。也就是說,考慮健康受益的環境稅經濟福利效應也應有所增加。因此,司言武教授把環境稅經濟效應表達式轉變為:
環境稅經濟福利效應=基本福利效應+收入循環效應+稅種間相互作用效應+環境受益相互作用效應=基本福利效應+收入循環效應+相互作用效應=基本福利效應+收入中性效應
圖3 健康受益效應視角下環境稅經濟效應示意圖
三、環境稅經濟效應分析的擴展[11]
(一)遠期經濟效應的視角
前述幾種觀點對環境稅實施過程中的廠商的生產函數有一個靜態的假設,也即認為廠商在承擔了環境稅成本之后,依然會按照原有的生產函數來進行生產,只不過均衡點將沿著原有生產函數下降。這在短期看來是正常的,主要是由于短期內企業除了降低生產量之外還來不及作出其他反應,但僅因此就將企業在環境稅實施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忽略顯然是不合理的。事實上,企業除了降低產量這條路徑之外還存在著其他選擇,而且降低產量顯然無法讓企業在環境稅條件下的市場競爭中獲勝,企業要想在環境稅條件下的市場競爭中生存并發展,就必須走自主創新從而降低企業的環境稅稅負水平的道路,企業要自主創新,就必須進行科研開發,以提升產品質量、開發新產品或者改進現有生產工藝和流程,降低產品污染物質含量,減少生產過程中的排污水平。在短期內,自主創新成本一般會大大高于企業的環境稅成本,企業沒有自主創新的動力;而從中長期看來,企業每年支付的環境稅成本總要超過其可以一次性支付的自主創新成本,此時,企業必將選擇通過自主創新來降低企業的環境稅成本。整體來看,全體企業的自主創新必將帶來國民經濟系統中的產品質量提升、產業升級以及整體經濟結構的優化。根據系統論的觀點,系統的結構是系統的重要組成要素,良好的結構能夠提升系統的整體功能。在這個意義上,環境稅的實施必將對國民經濟系統產生一個經濟結構優化收益,當然也同時會有一個自主創新的成本,兩者之間的差額可以稱為 “經濟結構優化效應”。由于企業的自主創新是在成本收益的限制下進行的,所以一般說來,經濟結構優化收益將大于自主創新成本,也就是說“經濟結構優化效應”為正。且該效應的大小則主要受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科技投入產出率、科技成果轉化率及國民素質等因素的影響。因此環境稅經濟效應的表達式可以擴展為:
環境稅經濟福利效應=基本福利效應+收入循環效應+稅種間相互作用效應+健康受益效應+經濟結構優化效應=基本福利效應+收入中性效應+經濟結構優化效應
(二)開放經濟效應的視角
此外,傳統的環境稅經濟效應分析以及本文的經濟結構優化效應分析都是基于封閉的國民經濟系統而進行的,在經濟全球化日趨明顯的今天,對環境稅經濟效應作一基于開放經濟條件下的分析是必要而且有益的。當一國對其生產出口商品的廠商征收一道環境稅后,其產品的價格必將上升,而價格的上升將導致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下降,出口數量也隨之下降,本文將這視為環境稅征收所導致的“國際貿易損失”。同時由于環境稅的征收,將產生一個對企業自主創新的推動力。長期看來必將使本國產品的質量得到一個提升,而這就可能沖破相關的國際貿易中普遍存在的質量壁壘,從而增加一國的國際貿易額;此外由于環境稅的實施將可以改善環境質量,使得一國的生態環境有所好轉,生態環境的好轉可以吸引國外游客來本國旅游,從而增加本國的旅游收入。本文作者曾將這兩項合并稱為環境稅的“國際貿易收益”,它與“國際貿易損失”的差額稱之為環境稅的“國際貿易受益效應”。由于一國通常在實施環境稅時對出口商品征收的環境稅實行稅費返還政策,故“國際貿易收益”一般大于“國際貿易損失”,也即“國際貿易受益效應”為正。將國際貿易受益效應考慮進環境稅經濟效應的分析框架中,相關表達式可擴展為:
環境稅經濟福利效應=基本福利效應+收入循環效應+稅種間相互作用效應+健康受益效應+經濟結構優化效應+國際貿易受益效應=基本福利效應+收入中性效應+健康受益效應+經濟結構優化效應+國際貿易受益效應
從表達式可以看出,由于“國際貿易受益效應”的存在,更進一步加大了對“收入中性效應”負面影響的抵減作用,增大了環境稅的經濟福利效應,從而可以使得環境稅稅率水平可以再進一步提高。當然,該效應的大小要受國際政治經濟形勢及本國經濟開放程度等因素的影響。
四、環境稅經濟效應分析的再擴展
我們認為,征收環境稅后,企業要想在環境稅條件下的市場競爭中生存并發展,可以選擇走自主創新從而提升產品質量、開發新產品或者改進現有生產工藝和流程,降低產品污染物質含量,減少生產過程中的排污水平,以降低企業的環境稅稅負水平,從而使環境稅獲得一定的經濟結構優化效應。這是從承擔環境稅負的企業原有產品或生產工藝的改進或改良的基礎上進行的考慮,屬于原有產品或生產工藝的技術改良。但不可否認的是,在企業進行科研開發和自主創新的同時,除了能夠改進原有產品或改良原有生產工藝之外,還極有可能產生出新的產品或生產工藝,而這種新產品或生產工藝的形成極有可能演化出一個新的產業或行業,這就超出了技術改良的范疇而進入了技術革新的階段了。此外,在某一行業或產業承擔了環境稅負后,極有可能促使原來有意進入該行業或產業的資本轉而投向該行業產品的替代產品的生產,或投向該行業全新生產工藝的研制和開發,進而演變出新興產業或行業,從而擴大整體國民經濟的容量,環境稅的該種經濟效應我們不妨稱之為“技術革新效應”,可以預見的是,該種“技術革新效應”在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還很可能演變為另一種“技術革命效應”,從而極大地推動經濟和社會的向前發展。
根據市場經濟法則,一個行業能夠得以存續和發展的前提是該行業的從業者和資本所有者能夠“有利所圖”,因此,環境稅的“技術革新效應”總體應該為正。將該種效應考慮進環境稅經濟效應分析框架,本文給出相關表達式如下:
環境稅經濟福利效應=基本福利效應+收入循環效應+稅種間相互作用效應+健康受益效應+經濟結構優化效應+國際貿易受益效應+技術革新效應=基本福利效應+收入中性效應+健康受益效應+經濟結構優化效應+國際貿易受益效應+技術革新效應
該表達式中,前五項的含義與前文相同,從中可以看出,由于將企業在承擔了環境稅負后的自主創新的范疇從改良原有產品或生產工藝的層面再次擴展到了通過技術革新或改造而形成新的產品或生產工藝的層面,再考慮到原有潛在的投資資本在環境稅條件下的反應和應對措施后,可以將“技術革新效應”納入到環境稅經濟效應的分析框架中。當然,該種效應的大小受到一國經濟的活力和市場化程度的制約。
五、結 語
環境稅的經濟效應分析是環境稅實施過程中最為核心的問題,是一個永不失魅力的研究課題,本文在對前人研究成果的回顧及作者已有成果的簡介的基礎之上,對環境稅經濟福利效應的分析視野再次作了一個拓展,從環境稅實施的遠期效應對環境稅的經濟效應作了創新性的細化分析。得出的結論為:環境稅的實施還會在中長時期內產生“技術革新效應”,并將進一步提升環境稅的整體經濟福利效應,均衡稅率可能達到甚至超過庇古稅稅率水平。但正如本文作者對環境稅經濟效應分析進行了兩次擴展,環境稅的經濟效應分析可能還未盡全部,還有待于后續的研究和考察。
注 釋:
①該圖引自:司言武.《環境稅經濟效應研究:一個理論綜述》.經濟學動態.2009年第6期.
②*代表在此圖中將收入中性效應描繪在第四象限僅僅是為了說明該效應整體上為負,并不表示收入循環效應曲線為負值。
③該圖中,為更直觀和簡潔地表達出環境稅的經濟效應,本文將環境稅的經濟結構優化效應和國際貿易受益效應合在一起表示。
主要參考文獻:
[1]劉寒波.公共財政學[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2]庇古著,金鏑譯.福利經濟學[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
[3]馮 薇.環境問題的經濟分析及其局限性[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2(1).
[4]Sandmo, A..Optimal Taxation in the Presence of Externalities[J].Swedish Journal of Economics,1975(77).
[5]Terkla.D..The Efficiency Value of Effluent Tax Revenues[J].Journal of Environm 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1984 (11).
[6]Goulder,L.H..Environmental Taxation and the Double Dividend:A Reader's Guide[J].International Tax and Public Finance,1995 (2).
[7]Pearce.D..The Role of Carbon Taxes in Adjusting to GlobalWarming[J].Economic Journal,1991 (101).
[8]Bovenberg, A.L.,de Mooij, R.A..Environmental Levies and Distortionary Taxa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4(84).
[9]Schob.Environmental taxes and pre-existing distortions: the normalization trap[J].International Tax and Public Finance ,1997 ,4 (2) .
[10]司言武.環境稅經濟效應研究:一個理論綜述[J].經濟學動態,2009(6).
[11]沈田華,彭 玨.環境稅經濟效應的擴展分析及其政策啟示[J].財經問題研究,2011(1).
The Further Expansion of the Economic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Taxes
Shen Tianhua1 Peng Jue2 Gong Xiaoli3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started from the theoretical basics of environmental taxes, reviewed several representative basic point of view about the analysis of economic effects of the environmental taxes, carefully analyzed the limitations of traditional analysis about economic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taxes, and based on results in the inheritance of the original authors, the author introduced “innovation effect” into the analysis of economic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taxes, and the analysis of economic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taxes were then expanded,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environmental taxes were further reinforced.
國內外理論界對產業集群的多數研究主要集中在集群的發展機制及其對區域乃至國家經濟發展產生舉足輕重的正外部性作用方面,而對產業集群負外部性所產生的風險及其對經濟發展的阻礙作用等“負面”角度研究的理論成果還不多見,研究成果也不成熟,對產業集群積極作用的片面和過分強調容易讓人形成一種錯誤的看法,只要建立起集群,地方乃至國家的經濟就會蓬勃發展,這顯然有違各國經濟發展的現實[2]。世界上有很多原來十分發達的產業集群,如今已經或正在走向衰退,如西歐的很多鋼鐵、煤炭、造船、紡織等著名區域性產業。如何充分發揮產業集群的正外部性,控制負外部性的產生,促進產業集群的良性發展以提高區域競爭力是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對于產業集群負外部性所產生的風險,奧地利區域經濟學家Tichy [3]從集群的產品生命周期引發的結構性風險的角度進行探討,Fritz [4]等在Tichy研究的基礎上分析了周期性風險對產業集群的沖擊,文獻[5]提出當產業集群發展到成熟階段以后,可能會形成某種特定意義上的“超穩定結構”,從而抑制產業集群的學習效率和創新效率,致使產業集群走向衰退。文獻[6]從生態學的角度,采用生物學類比方法,分析了集群的內在風險及其危害,并提出相應的防范對策。本文從產業集群效應的有限性分析出發,基于產業集群規模角度來探討集群效應。
1 產業集群效應的有限性分析
1.1 集群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分析
產業集群是現代經濟構成的單元結構,能產生巨大的集群效應[7]。集群效應主要體現為經濟效應與社會效應兩個方面。
1)集群的經濟效應分析。馬歇爾從集群所帶來的外部經濟進行分析;韋伯從集聚因素帶來的經濟性——“一般經濟開支成本”的降低來研究;波特從組織變革、價值鏈、經濟效率和柔性方面分析了產業集群所具有的競爭優勢。一般認為產業集群的經濟效應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①外部經濟效應,包括外部規模和外部范圍經濟。產業集群的外部規模經濟表現在集群內企業實行高度專業化的分工協作,每個企業承擔產業鏈中某一環節的活動,生產效率極高,使無法獲得內部規模經濟的單個中小企業通過外部合作獲得規模經濟,所以企業既能享有規模經濟帶來的好處又不必過分擴大企業規模,使企業實現了“柔性”與規模的統一。產業集群的外部范圍經濟是指企業集聚特別是相關產業的企業集聚時,可通過垂直聯系及時獲得與供應商、客戶之間的業務聯系,通過水平聯系可以借助分包商的生產能力、控制分包商的產品質量,也就是說企業可以調動更大范圍內的資源,實現資源的更優配置。總之,在集群內企業可以在不犧牲“柔性”的條件下獲得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比單個企業有更高的經濟效率[8]。②交易成本的節約,集群內企業大部分交易在群內進行,集群內企業交往頻繁,協作關系較穩定,容易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合作關系,這有利于減少談判環節,提高談判效率,增進協作關系從而降低談判成本,提高合同執行的效率。③群體效應。集群內企業通過聯合可以形成實力強大的集合體,其集合效應遠遠超過單個企業的簡單疊加,具有“1+1>2”的效應,具體表現為:a.同行業的企業利用地理接近性,通過合資、合作或建立聯盟等方式共同進行生產、銷售等價值活動,可以提高經濟活動的效益;b.集群內企業便于采用和推廣相同技術標準,提高該標準的認可程度,并且集群對新標準的制定有較大的影響力,有時甚至可參與國家標準的制定;c.集群的知名度能吸引更多供應商和銷售商,擴大企業的交易范圍,爭取更有利的交易條件,提高企業的獲利水平。④學習與創新效應,產業的空間集聚可以促進知識、制度和技術的創新和擴散,促進產業和產品的更新換代,以及新產業組織的形成。產業的空間集聚,使集群企業通過專業化分工和市場交易逐步形成網絡化組織結構,平等合作下的網絡協同模式使企業能夠集中資源專攻價值鏈中的某些環節,提高專業化水平,促進產業和產品的不斷創新和新產業組織的形成。同時,地理位置接近和頻繁交流,使集群內企業的創新成果擴散更快,更容易為其他企業所學習和吸收,從而促進整個群體創新能力的提高。
2)集群的社會效應分析。集群的社會效應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①有利于形成地區核心競爭力。產業集群所具有的競爭優勢有利于形成地區產業優勢,并進一步形成區域的核心競爭力,表現為具有地方特色的產業集群,就是大量相關企業空間集聚所形成的本地化的產業氛圍和產業綜合競爭力,這是其他區域最難模仿的,這些產業集群往往成為地區經濟強勁持續增長的源泉。②對經濟的貢獻具有乘數效應。產業集群具有的競爭優勢能夠吸引更多企業加入,為區域帶來更多的資金、技術、人才,促進集群的良性發展,不僅可以把某些產業做大,而且這些產業的興旺帶動其上游產業的發展,促進其下游銷售、運輸業的發達,并且從橫向上帶動相關產業以及文化、教育、金融、信息、服務等行業的發展,這會使地區經濟成倍增長。事實也證明了產業集群密集的地區,其工業、商業、文化教育、運輸、金融、服務等行業都取得了迅猛的發展。所以一個地區可以通過對產業集群的培育實現地區經濟的騰飛。
1.2 集群效應的有限性分析
成功產業集群的示范效應使得產業集群正成為許多地區制定經濟政策的戰略工具。但是集群的正效應并不是無限擴大的。產業集群能給企業帶來很多好處,但也正是這種聚集,往往會導致一種內閉號隋性。產業集群的精細分工,使得整體結構較為穩定,企業作為其中的一環,形成一種依賴,轉變往往較為困難和痛苦,這種轉變在產業集群和企業 層面往往呈現一種周期性的低迷;產業集群長期所形成的組織制度、文化,一方面聚集企業,形成活力,另一方面又形成一種惰性,妨礙企業的升級,加速產業集群的退化(參見圖1)。
Saxenian [9]研究了地理位置接近、技術相似的硅谷和128公路地區高科技產業群,認為硅谷地區日趨繁榮,而128公路地區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是社會文化、制度、工業體系差異等因素之間的非協調性抑制了“集群”效應,并產生負外部性。Amin&Thrift[10]從網絡組織的角度對產業集群的效應進行了研究,認為集群企業之間面對面地聯系和隱性知識的依賴使產業網絡易于被鎖定,并且是不斷增強的自我保護型鎖定,最終產生區域僵化。Low & Abrahamson [11]則從文化影響的角度出發,認為產業集群相互依賴的網絡在最初階段是力量源泉,但由于環境動蕩可能成為產業集群僵化、失去彈性的源泉,繼而使集群中企業對外界動蕩的反應能力變得緩慢。Hakansson & Snehota[12]從網絡系統觀出發,提出了影響網絡組織結構的基本變量(活動、行為主體和資源)以及所構成的網絡關系,指出網絡變量——行為主體、資源和活動是彼此依存的(參見圖2)。
Hakansson等認為,企業間這種網絡關系,承擔了企業創新活動的組織功能。產業集群內網絡根植在共同的文化氛圍(macroculture)中,在集群形成階段是促進創新的要素,但隨著各種網絡因素的變化,也可能導致“區域鎖定”,阻礙集群的持續發展[13]。Belussi & Arcangeli[14]認為,不完全契約、道德風險、機會主義和“搭便車”都會引起網絡成本的增加,從而削弱網絡的優勢。筆者認為導致集群效應有限性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
1)網絡組織制約機制的弱化導致網絡結構成本的增加和協同性的弱化,導致產業集群效應的遞減,在集群演進過程中,如果不能形成較強的協同關系制約機制,一些機會主義者追求短期效益,“賺一票”就撤,將給集群整體利益帶來威脅[15]。集群內部知識與技能的高度外溢性和創新的高風險性,使得集群內一些企業不愿進行R&D的投入,而是“搭便車”,對市場上新產品模仿創新,甚至只模仿不創新。結果本地企業產品雷同現象嚴重,本地企業低水平價格競爭最終難以避免。更為嚴重的是“搭便車”行為使集群企業中滋生出“創新”的惰性,削弱了集群對外部環境的應變能力,同時由此而產生創新收益的非均衡分配,進一步導致“集群”創新投入的衰退,結果必然阻礙產業集群的持續發展。
【關鍵詞】高技術園區 區域經濟 輻射和帶動
高技術園區是將科技與工業相結合的一種新型的經濟發展模式,既可以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又可以帶動區域的發展。高技術園區在區域經濟發展中所產生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其實本質上就是園區的自身系統和與之相對應的區域經濟系統相互作用的過程。科學建設高技術園區的機制和尋求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方法,離不開對這一過程的探索和研究。而目前探索的模式中,定性的分析較多,極其缺乏內在的機理分析和深層次的定量評價。
一、高技術園區對于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理論
增長極理論、增長極思想是20世紀50年代的法國經濟學家佩魯首次提出,在漢森、保德威爾等人的研究中得到延伸和完善。增長極理論認為區域經濟的增長在空間上分布不均勻,通常在工業生產的聚集地和經濟發展迅猛的地點首先實現。這一理論借喻磁極是磁場內部最強的位置來詮釋經濟發展迅猛的區域或者產業類型為增長極,增長極通過乘數效應帶動所在區域內其他產業的發展,從而促進了周圍其他產業和其他區域經濟的增長和發展。現在這一理論被用來分析高技術園區對區域經濟的輻射和帶動機制,在各國的區域發展中得到廣泛的使用。
擴散效應和極化效應理論,1957年出版的《經濟理論與不發達地區》一書中,瑞典科學家繆爾達爾把發達地區對周圍地區起到的推動作用或者產生的有利影響起名為擴散效應,把發達地區對周圍地區起到的阻礙作用或者不利影響稱之為回流效應,或者說是極化效應。回流或者極化的現象是將物質、能量和信息集中在發達地區的過程。由于發達地區對其所在的區域內經濟進行正反兩方面的波及,導致區域經濟的發展呈現不同的格局和態勢。在區域經濟的發展中,擴散效應和極化效應之間的關系應該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極化效應使得區域經濟從分散、孤立的均衡無序狀態向著局部聚集、發展不均衡的低級有序狀態發展。擴散效應就是聚集的產業向著全區域發展和擴張,從而朝著區域經濟發展相對均衡的高級有序狀態發展。在擴散效應和極化效應理論下,區域成長的初期,由于生產要素的有限,所以只能聚集在少數點上,產生聚集效應和小規模經濟,極化效應比擴散效應顯著,導致區域經濟的發展不平衡。在區域經濟成長的后期,擴散效應的作用顯著,聚集地的能量向著周圍區域擴散,區域內部的差距逐漸縮小,形成了最終的區域經濟空間模式。
二、高技術園區對區域經濟的帶動和輻射
(一)輻射效應
輻射效應就是高技術園區依靠技術和產品、知識和組織的相關擴散效應,使得整個區域經濟的產業結構得到升級。輻射效應主要靠區域經濟增長結構上的變化來體現。高技術園區的發展過程中體現了輻射效應。有些園區在發展的初期,起的作用是孵化作用,目的是培育新型的高技術產業和高技術產品等。經過一定的時期后,部分高技術企業逐步成長壯大,在園區周圍形成聚集,成為真正的高技術園區。這些企業通過結合更多的生產要素,在園區形成高技術的工業區域,使得高技術產品廣泛地傳播擴散到傳統的產業中。也就是說,高技術園區內形成高技術擴散網絡體系,向園區內及其周邊地輻射,使得傳統產業得到改造,促進區域產業的結構升級。高技術園區對區域經濟的輻射效果,一方面是形成了區域高科技產業,另一方面是改造傳統的區域產業。這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高技術園區依靠區內產業形成高技術產業群;區內企業的技術創新,使得高技術可以全面用于產品開發,促進成熟產品的形成;區內滲透和擴散到傳統企業的高技術,可以促進傳統產業的發展和變化,促進區域產業的結構升級。高技術產業形成和發展中對地理特性和空間的要求直接影響著高技術園區的輻射效應。高技術產業形成的初期,需要強有力的開發研究,需要高質量的人才和科技市場以及良好的氛圍。當高技術產業的發展到增長階段時,對地理位置的要求降低,對生產規模和生產設備以及追求更大的收益等方面的要求提高,這就表明了高技術向著產業化前進。
(二)帶動效應
帶動效應就是高技術園區內的企業或者研發機構依靠產業關聯效應和擴散效應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區域經濟總量的發展是帶動效應的具體體現。高技術園區對區域經濟的作用大體有兩個方面。首先是極化過程,也就是產業聚集的過程。高技術園區依靠自身的經濟實力和優越的條件將區域周圍的社會經濟潛力吸引進來,產生聚集效應。其次是擴散過程,即高技術園區內企業反作用于區域,進行投資或者技術支援,形成相關的附屬機構,提供市場吸引勞動力。聚集效應的產生不是呈線性增長的,而是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聚集效應的必要條件是積累一定的能量,即圍繞核心技術形成一定規模的企業群,具備適宜的外部環境和高技術輻射源,當能量積累到臨界值時就會促進聚集效應的增長。高技術園區發揮帶動效應的依據是區域環境和園區的配合程度。衡量高技術園區對區域經濟帶動效應的標準是高技術園區能否依靠產業內外聯系誘發新的制造業。
三、結語
高技術園區作為區域創新活動和區域經濟增長極的中心,對區域經濟的發展具有強烈的帶動和輻射作用。這種帶動和輻射作用是依靠擴散效應和極化效應體現。能力和效應是園區輻射和帶動評價的兩個方面。高技術園區對區域經濟發展的輻射和帶動作用,真正意義上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發展,使得區域內產業結構上升。
參考文獻
[1]封丹.全面創新,推進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又好又快發展[J].科技智囊,2008(03).
[2]李泉.地區經濟輻射力比較研究[J].中國國情國力,2012(09).
[3]劉爭波.園區經濟與區域經濟互動發展研究[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2010(05).
關鍵詞:金融發展 FDI技術外溢 吸收能力
新增長理論表明技術進步已經成為影響長期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而發展中國家的技術變化往往是國外技術轉移和擴散的結果,其中FDI已經成為國際技術外溢的重要渠道。FDI技術外溢的效果受到東道國自身的市場環境和條件,即東道國“吸收能力”的影響,其中金融發展作為“吸收能力”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在促進FDI技術外溢過程中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
一、金融發展制約FDI技術外溢效應的形成
對FDI溢出效應問題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MacDougall,(1960)在分析FDI對東道國經濟福利影響時第一次明確地提出了FDI溢出問題,此后眾多學者檢驗了FDI對不同國家的溢出效應及溢出效應發生的機制。近年來國內外的相關文獻開始轉向測度技術外溢效果的實證研究,即重點考察在某一東道國境內外資企業的存在對東道國企業的生產率是否有影響及影響的程度。眾多學者利用截面數據、時間序列數據或面板數據對該論題進行了實證檢驗,得出的結論大致可分為兩類。
第一類是流入發達國家的FDI普遍存在技術外溢效應。Caves(1974);Globerman(1979);Nadiri(1991):lmbriani和Reganati(1997)對澳大利亞、加拿大以及其他歐洲國家的檢驗結果均表明外資企業對東道國產生明顯的外溢效應;Branstetter(2001)對美國、日本雙向投資檢驗結果也發現存在顯著的雙向外溢效應。
第二類結論認為流入發展中國家的FDI技術外溢效應是不明確的(ambiguous)。這些研究使用微觀層面數據對FDI外溢與企業生產率增長進行了相關研究。在一些國家發現了正的外溢效應,如墨西哥(Blomstrom和Persson,1983 Blomstrom和Wolff,1994;Kokko,1994)、烏拉圭(Kokko,Tansini和Zeiam,1996)和印度尼西亞(Sioholm,1999);而在另一些國家,如摩洛哥(Haddad和Harrison,1993)和委內瑞拉(Aitken和Harrison,1999)沒有找到存在外溢效應的證據。
對FDI技術外溢效應檢驗出現不一致的原因在于大多數研究僅僅從外資企業的角度來考慮FDI對東道國國內技術進步的影響,而忽略了東道國國內對FDI技術外溢“吸收能力(Absorptive Capacity)”的考察。Cohen和Levinthal (1989)在分析企業研發的作用時首次提出了吸收能力的概念,借鑒他們的這一思想,其后一些學者試圖從東道國吸收能力的角度來解釋FDI技術外溢效應在不同地區的差異,他們認為,跨國公司的技術轉移不會自動地提高東道國的生產率水平,技術外溢的效果是與當地企業吸收能力相聯系的,FDI促進經濟增長的效果可能會受到東道國自身條件的制約,這些制約因素包括人力資本、東道國研發能力、經濟開放度、基礎設施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然而上述研究都忽略了金融發展對FDI技術外溢效應的影響。Levine(1997)在其綜述性文獻中將金融金融發展的作用概括為調節資源分配、動員儲蓄、風險管理等,金融發展影響經濟的長期增長主要通過兩個渠道:物質資本積聚和資本分配效率的提高。傳統觀點認為FDI本身即為一種對東道國的融資,其對經濟增長的傳導作用不需要通過金融市場,而最新的研究成果則認為金融發展在FDI技術外溢中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原因在于:
1、東道國若要吸收利用FDI的先進技術,其國內企業必須改變原有經營方式、結構重組、購置新設備、聘用高級管理者及高技術員工等,在內部融資不足的情況下,只能訴諸于外部融資,這樣,由FDI帶來的技術溢出可能會受到國內金融市場的限制;
2、原有技術與新技術之間的差距越大,外源融資的需求就越大,對金融發展的要求就越高(AIfaro et a1.,2000);
3、由FDI所產生的后向關聯效應也需要通過金融市場籌集資金,一國金融市場不完善可能阻礙潛在的企業家及出現和新企業的建立(AIfaro,2007);
4、此外,發展中國家企業面臨的信貸約束可能由于國外公司的進入而加劇,傳統觀點認為FDI所帶來的資本能夠緩解國內公司的信貸約束,但是如果國外公司從國內銀行大量借貸,那么它們就可能把國內公司從信貸市場擠出,從而加劇國內公司的信貸約束。
因此,隨著人們對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內在關系認識的深化,金融發展、FDI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以強調金融因素在FDI溢出效應中重要作用的理論正逐漸成為最具活力和最前沿的研究領域之一。
二、金融發展影響東道國FDI技術外溢的吸收
FDI吸收能力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能夠使FDI發揮正效應的能力,包括絕對吸收能力和相對吸收能力。Cohen和Levinthal(1989)在分析企業研發作用時首次提出了吸收能力的概念,Abramovitz(1986)也指出一個國家為了獲取外部技術成果必須首先擁有足夠的基礎設施、技術水平等基本條件。
通過對相關文獻的梳理,我們發現大多數FDI和經濟增長的研究都比較強調人力資本、經濟體制、基礎設施、規模經濟和市場化程度、開放度以及產權制度等因素對FDI溢出效應的影響,而普遍忽視了金融因素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事實上,在所有的吸收能力中,東道國金融市場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對金融發展在FDI技術外溢中的吸收作用國內外成果相對較少,Alfaro et al.,(2002)對此進行了開創性的研究。
Alfaro et al.,(2002)建立了一個以金融市場為渠道的作用機制模型,把樣本國家劃分為兩組,一組是只有信貸市場的71個國家,一組是既有信貸市場又有證券市場的49個國家,通過對兩組面板回歸的對比研究發現,不考慮金融市場的差異,FDI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是不明確的(ambiguous);在考慮了金融市場差異后表明,金融市場對FDI的溢出效應的約束非常明顯,一個落后的金融市場甚至會對一國吸收FDI溢出效應的能力產生負效應。
Hermes和Lensink(2003)選用了1970-1995年期間67個LDC國家的數據對FDI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進行驗證,認為FDI對東道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強烈地依賴于東道國的環境條件,東道國金融系統的發展和健全是加強FDI與經濟增長間正向作用的前提,發達的金融體系對FDI的技術擴散會生產正的效應。
Omran和Bolbol(2003)以阿拉伯國家為樣本考察金融發展對FDI外溢的吸收能力,研究發現在既定的金融發展水平下,當考慮FDI與金融指標的相互影響時其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較為明顯:同時發現在阿拉伯轉型國家FDI是金融發展的格蘭杰原因。其政策建議是金融改革應先于其他吸引FDI的政策改革,從而為FDI的引入創造良好的吸收條件。
Chee-Keong Choong,ZuIkornainYusop&Soo Siew Choo(2004)的實證研究則表明,一國金融體系越發達,東道國與FDI有關的吸收能力就越強,從而FDI的技術、效率與管理的擴散效應就越大,FDI就越能夠促進東道國的生產率增長。
Alfaro et al.,(2006)構建了一個強調金融市場發展在促進FDI通過后向關聯效應影響經濟增長的內在機制模型,以此來解釋FDI溢出效應在不同國家的不確定性。檢驗結果表明當外資流入量既定時,高度發達的金融市場對經濟增長率的影響,大約是那些金融市場發展較差經濟體的兩倍;當FDI增加或者外資企業的生產率提高時,與那些金融市場發展落后的國家相比,金融市場發達的國家將會導致更好的經濟增長;其他外部條件,如市場結構和人力資本等對于FDI與經濟增長之間的正效應會產生重要影響。
近年來國內一些學者也開始根據國外的相關研究,以我國為樣本研究金融發展對FDI溢出效應的影響。陽小曉和賴明勇(2006)構建了兩階段世代交疊(OLG)模型,并基于我國1978-2003年時序數據進行了實證分析,指出我國外商直接投資具有明顯的資本積累效應,但由于目前我國金融體系效率相對低下,并不利于國內企業充分吸收外資企業的技術外溢。王永齊(2006)指出金融市場將起到FDI溢出與經濟增長的重要聯結作用,其效率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到FDI溢出的效果進而影響到經濟增長。胡立法和唐海燕(2006)則探討了國內金融市場在FDI和經濟增長中的作用,指出國內金融市場是通過資本形成、就業增加、技術實現和投資效率提高等渠道誘使FDI促進生產率提高和經濟增長的。李國民、王秋石(2007)利用我國各省市1985,2004年間的面板數據分析FDI在地區經濟發展中的貢獻差異,結果發現,FDI和經濟增長沒有必然的正相關關系,但是間接融資市場發展比較好的省市,FDI對當地經濟的增長有很明顯的正出效應。
三、金融發展影響FDI技術溢出的途徑
綜上分析可以看出,吸引外資并不必然意味著東道國能夠通過獲得FDI的技術外溢,FDI技術外溢的發生需要一定的前提條件,其中最根本的條件在于東道國對于外資企業技術及管理經驗的吸收能力,金融發展作為重要的吸收能力對FDI技術外溢效應的實現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目前國內外學者對于FDI技術外溢中金融因素的作用的文獻并不是很多,而且主要集中于對金融發展FDI溢出效應的實證研究,理論研究相對不足,特別是對于FDI溢出效應中金融因素作用的內在機制還存在很大爭議。
1、人力資本效應
東道國獲得技術外溢的必要條件之一就是東道國擁有經過良好訓練的人力資本。總體來說,如果東道國的人力資本水平較高的話,也就意味著學習能力較強,吸收跨國公司的技術外溢就越容易。Benhabib和Spiegel(1994)指出人力資本會影響其吸收跨國公司技術外溢的能力;Keller(1996)認為正是由于人力資本積累的差距導致了技術吸收的效果和經濟增長率的差異;Bin Xu(2000)以全要素生產率(TFP)作為被解釋變量研究20個發達國家和20個欠發達國家的FDI吸收情況,實證結果表明發達國家技術轉移效果明顯而欠發達國家不明顯,其原因就在于欠發達國家沒有充足的人力資本吸收跨國公司的技術轉移,存在著“人力資本門檻”,東道國要想利用FDI所引入的新技術必須要提高本國的人力資本水平。
人力資本技術溢出效應的另一個重要渠道是技術轉移,即外資企業在東道國的本地雇員通過自身的學習和培訓等方式積累一定的技術和知識后,轉向國內企業或成為企業家建立自己的企業(Javorcik,2004),FDI溢出將由潛在轉化為現實。
陽小曉,賴明勇(2006)在一個兩階段世代交疊(OLG)模型中考察了外資企業技術外溢效果是如何依賴于國內金融發展水平的,通過考察本國代表性居民的微觀決策,指出本國金融體系效率、金融深化程度對本國FDI技術外溢的影響,他們認為只有當本國居民能夠便捷地從一個高效的金融市場獲取投資建廠的固定投入時,本國才能充分吸收、利用外資企業的技術外溢來提高國內部門的產出。
王永齊(2006)通過對FDI溢出中金融市場效率的考察,發現一個有效的金融市場將使得東道國可以充分利用FDI的溢出效應,金融市場效率的提高將促進人力的學習能力,提高建立新企業的努力。降低人建立企業的門檻,因而將增加人由外資企業轉向國內企業或者建立新企業的努力,FDI內含的技術和知識外溢將轉化為現實。因此,金融市場效率的提高將使得FDI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遠遠超出單純的資本積累效應,增強了FDI通過人力資本形式進行的溢出效應由潛在轉化為現實的能力。
而建立自己的企業需要一定的資金,特別是對于那些高技術含量創新型的中小企業來說,國內金融市場的發展狀況及金融效率就非常重要,金融市場在FDI的溢出中起著聯結作用。一般來說,金融發展水平越高,融資成本越低,勞動力從外資企業轉向國并建立新企業的概率就越高,從而通過人力資本發生FDI溢出的效果就顯著。
2、產業關聯效應
所謂鏈接效應是指國內中間產品的供應商與其下游部門跨國客戶之間的后向鏈接,或國外中間產品供應商與其上游部門國內客戶之間的前向鏈接,FDI技術外溢會通過其前向和后向的鏈接效應而發生作用。Hirschman(1958)最早從鏈接效應的角度解釋FDI的溢出效應。Rodriguez-Clare(1996)認為FDI通過前向和后向聯系能夠對發展中國家的技術進步產生促進的作用。Javorcik(2004)、Alfaro和
Rodriguez-Clare(2004)分別在立陶宛與委內瑞拉、智利與巴西發現了下游供應商與跨國公司之間后向鏈接效應存在的證據,這些證據與FDI溢出在不同產業之間存在差異的結論是一致的。
上述研究對FDI溢出效應的產業機制作出了很好的考察,但是他們均沒有考察本地金融發展狀況在其中所起的關鍵作用。Alfaro(2006)參考Grossman and Helpman(1990,1991)小國開放經濟下中間產品多樣性的內生技術進步模型,并在他們的框架之上加入了外資企業和金融發展等因素來考察FDI技術外溢的后向鏈接效應,他們的模型強調金融市場促使FDI通過后向鏈接促進經濟增長的機制,當金融市場充分發展時,東道國將會通過后向鏈接效應對東道國經濟產生正向溢出。
李國民、王秋石(2007)利用我國各省市1985,2004年面板數據分析了FDI在地區經濟發展中的貢獻差異,結果發現,FDI和經濟增長沒有必然的正相關關系,但是間接融資市場發展較好的省份,FDI對當地經濟的增長有很明顯的正溢出效應,原因就在于以間接融資度量的金融發展能夠顯著增強FDI與我國地區產業的后向鏈接,從而促進FDI溢出效應的發生。
3、技術創新效應
Kinoshita(2000)將研發的作用分為兩部分:一是研發的創新作用;二是研發的學習效應,即東道國國內研發的增加將提高國內企業對FDI技術的吸收效果。Kinoshita對捷克制造業的研究表明國內研發的學習、增進吸收能力的作用要遠遠大于其創新作用,但對于合資企業而言當地企業并沒有從其國外合作伙伴處獲益。FDI技術外溢效果與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技術差距有關。Cantwell(1989)對歐洲的美國企業的技術外溢效應分析結果表明,當地企業的現有技術能力是決定技術外溢效果的關鍵因素;Kokko(1994)指出,如果東道國企業技術水平較低,技術吸納能力不足,就不能形成關聯效應;Barro和Sala-i-Martin(1995)認為技術外溢效果與兩國之間初始的技術差距成正比;而Keller(2001)則發現在1983-1995年間G7國家的技術外溢的吸收效應要遠遠大于發展中國家。對于初始技術水平很低的發展中國家而言,外商企業的領先技術并不適宜于直接用于當地生產,而且發展中國家的當地企業缺乏足夠的學習能力和吸收能力,因此引進外資未必帶來外溢效應。這也是我們上文分析中對FDI技術外溢效應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存在巨大差異的根本原因。因此,發展中國家要想獲得較好的技術外溢效果,必須大力加強本土研發能力,縮小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
金融發展主要通過兩個渠道促進東道國技術進步和技術創新。首先,完善的金融市場可以為技術創新提供了更多的資金支持。Hicks(1969)第一次對金融市場與技術選擇的關系做出了強調,他認為工業發展的基本特征是對新技術的采用,而對新技術的采用需要大量的流動性資本投資,按照希克斯的觀點,工業革命與任何特殊的技術發明沒有絲毫關系。他認為,在工業革命來臨之前,大多數技術創新已經完成,但是它們在經濟中大規模采用和充分實施卻需要大量的長期的流動資金形式,而金融市場為投資者提供了這種流動性,并使得對這種技術的投資成為可能。
其次,東道國完善的金融市場可以為基于FDI的技術創新提供風險分散機制。在落后地區,為了趕上經濟發達地區,需要熟悉先進技術的外部投資者促進和帶動當地的技術進步。而技術創新通常伴隨高風險。Greenwood和Jovanovic(1990)指出,金融中介通過在大量投資者中分散異質性投資風險而推動高收益性投資和技術進步。BenCjvenga和Smith(1991)認為,金融中介通過提供降低流動性風險的辦法而提高技術進步和促進經濟增長。Rioja和Valev(2004a)認為金融發展還使得經濟主體能夠通過套期保值等手段來轉移和分散風險。
4、市場環境優化效應
東道國的市場體制、法制環境及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等因素也會對FDI的吸收能力產生重要影響。Bhaqwati(1985)、Ozawa(1992)和Balasubramanyam e{a0(1996)等認為,只有在完善的東道國市場體制下,FDI才能通過競爭效應迫使東道國企業加強研發投入以提升自身市場競爭力,否則,如果東道國市場存在嚴重的市場壟斷現象,那么外商企業的加入會強化市場扭曲效應。Dunning(1993)、Kokko(1996)發現外資企業往往趨向于進入那些原本市場集中度較高的行業,其原因就在于這些行業具有較高的壟斷超額利潤。Smarzynska(1999)則從東道國知識產權保護角度考察了吸收能力,認為如果東道國缺乏對知識產權的有力保護措施,那么外國投資企業趨向于進行低技術投資,而且外資企業也缺乏在當地進行研發活動的動力。一個普遍被接受的事實是:發展中國家通過加強知識產權保護能夠吸引更多的FDI,而FDI是產生技術溢出的主要渠道(Lai,1998;Javorcik,2004),因此發展中國家通過加強知識產權吸收FDI并從中收益。
金融發展與市場體制、法律制度以及知識產權保護等市場環境因素密不可分,良好法律體系及產權保護會促進金融發展,金融發展反過來也會對市場環境的提升及改善產生內在動力。La Porta、Lopez-de-Silance、Shleifer(2002)通過對92個國家的實證檢驗證實了明晰的產權安排對金融發展至關重要,金融發展反過來也會推動合理產權制度的構建。而La Porta、Lopez-de-Silances、Shleifer和Vishny(LLSV)的多項研究證明了法律制度在金融發展中的關鍵作用,同時金融發展對法律制度的完善也會產生內在要求并進而促進FDI技術外溢的效果。
四、總結性評論
FDI技術外溢問題一直是學術界討論的一個熱門話題,近年來國內外學者的研究興趣主要是對FDI技術外溢效應的影響因素及其測度的研究上,其中東道國的“吸收能力”作為最重要的影響因素而成為研究的焦點。
但是通過對國內外相關文獻的梳理,筆者發現金融發展作為東道國吸收能力的關鍵因素而被嚴重忽略了,相關的研究成果較少,對金融發展與FDI技術外溢效應的關聯機制研究較為零散。通過對既有文獻系統的回顧和總結,我們可得出以下基本結論:
1、FDI的技術溢出不會自動提高東道國的生產率,跨國公司技術轉移的實現要求東道國必須具備吸納技術外溢效應的能力,東道國的吸收能力主要包括人力資本、東道國研發、經濟開放度、基礎設施以及金融發展等因素。
2、金融發展是吸收能力的核心要素,東道國的金融發展可以通過人力資本效應、產業關聯效應、技術創新效應和市場環境優化效應而促進FDI技術外溢吸收能力的實現,金融發展在所有FDI吸收能力中處于核心地位。
[關鍵詞]技術外溢效應;FDI;經濟增長
[中圖分類號]F1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4)30-0080-03
1 外資技術溢出的研究背景
20世紀60年代,以索洛斯旺為代表的新古典經濟成長理論主張,資本、勞動投入,以及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三要素。技術進步的測量通常以Solow(1956)[1] 的成長會計進行測量,同期的很多實證研究都證明,技術進步決定經濟增長。Caves(1974)使用加拿大和澳大利亞1966年制造業的橫斷面數據,驗證了國內企業的利潤率和同行業的FDI比率之間有正相關關系,由此得出FDI技術溢出效應正面效果是存在的。另外,Blomstrom and Wolff(1994)[3]對墨西哥的1965年至1984年的時間系列數據進行分析,結果表明生產性的提高和產業內外資比率之間有正相關。揭示了技術溢出效應正效應的存在。
70年代后期,東南亞國家相繼開始了工業化進程,快速的經濟增長造成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以及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經濟增長差距加大。進入80年代,國際性直接投資擴大到東南亞等國,帶來了東南亞各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同一時期,中國積極利用外資,擴大出口, 經濟增長取得世人矚目的成就。這一時期,以發展中國家為研究對象,檢驗外資對發展中國家技術外溢效應的實證研究進入研究。Borensztein and Lee(1998)[4] 、Lall(2000)[5],包群、賴明勇(2003)[6]、李杏(2008)[7]對外資的技術溢出效應研究,均證明了技術外溢效應的存在。另外, Aitken and Harrison(1999)[8]利用委內瑞拉的數據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跨國企業在東道國投資市場,可以通過對行業內的競爭激烈,對國內企業的市場產生侵蝕的負面效果。Haddad and Harrison(1993)[9]對摩洛哥制造業進行分析,結果顯示,海外直接投資對摩洛哥國內企業的生產性提升所產生的正面效果不明顯。
上述的研究成果大多數都證明了海外直接投資可以給投資接受國帶來正面的技術外溢效應。但是,由于外資企業的壟斷以及與國內企業間技術差距過大等因素也會對國內企業產生負面影響。另外,經濟轉型的發展中國家,外資企業和國內企業之間的技術外溢效應將很難確定。
2 技術溢出效應的傳播途徑
2. 1 示范效應(Demonstration Effect)
外資企業投資給投資接受國帶來了新設備、新產品,銷售戰略,以及經營經驗等技術。該領域的國內企業通過學習外資企業的技術,提高本企業技術和生產力被稱為示范效應。Glass and Saggi(1998)[10]指出發展中國家的企業對當地外資企業的技術吸收能力高的話,當地的外資企業傾向于引進更高技術。相反,發展中國家的企業技術的吸收能力低的話,本國企業則沒有能力學習外資企業的技術,反而會對提高國內企業生產力也不會產生效果。示范效應是受制于發展中國家的國內企業對外資企業技術吸收能力。技術差距小示范效應容易產生。
2. 2 競爭效應(Competition Effect)
外資企業往往擁有更高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具有經營資源優勢的外資企業一旦進入一國市場,該領域的國內企業的競爭變得越來越激烈。最終的競爭結果,國內企業為了維持市場份額,采取自行研發,或從國外進口技術等方式來填補與外資企業技術的差距。Kokko(1996)[11]以烏拉圭為研究對象,論證了競爭因素是外企帶來技術溢出效應的重要渠道。中國市場的外資系企業與中國國內企業之間產生的技術溢出效果也經常通過此途徑產生。
2. 3 關聯效應(Linkage effect)
關聯效應有前方關聯效應和后方關聯效應。前方關聯效應是國內企業向外資企業提供市場銷售服務,或進行中間產品、零部件、原材料加工時,外資企業向國內企業產生的技術傳播。后方的關聯效果是指發展中國家生產中間產品的企業,接受外資企業技術援助, 通過提供發展中國家的原材料,產生技術溢出。一般來說,后方關聯比前方關聯產生的技術溢出效應更大[12]。
2. 4 培訓效應(Training Effect)
外資企業對發展中國家的員工,尤其是管理層,技術工人進行技能培訓,可以提高當地外資企業的人力資本水平。另外,對國內企業的工作人員進行管理、訓練,當這些員工跳槽到其他公司或自己創業的話,也會發生技術溢出效應(Lall,2000)。但是,這個效果數據的收集相當困難。
3 技術外溢效應的影響因素
3. 1 人力資本的吸收能力
20世紀80年代,盧卡斯把新古典經濟增長中的外生變量技術進步內生化。盧卡斯(1988)[13]認為,通過學校教育產生的是人力資本的內部效應,而邊干邊學所產生的是人力資本的外部效應。Blomstrm and Kokko(2003)[14]關于國內企業是否可以吸收外資企業的技術溢出效應進行了推算。結果顯示,吸收效應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受國內企業的人力資本水平的影響。Lall(2000),Borensztein and Lee(1998),也建立了人力資本和FDI內生成長模型,闡明了人力資本對技術溢出效應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人力資本理論對技術增長的貢獻是迄今為止,被眾多學者最為認可的技術外溢效應的決定因素。它不但應用于技術增長研究,而且也適用于研究經濟增長和社會福利。
3. 2 技術差距
技術差距產生于外資企業和投資接受國國內企業之間的技術差距。如果技術差距非常小,對國內企業產生技術溢出效應的原動力就會消失,可能導致發展中國家市場供應關系的惡化。相反,如果兩者的技術差距超過適當的范圍,從外資企業產生的學習效果降低,對國內企業的技術發展將不會產生影響。
3. 3 研究開發
20世紀80年代開始,為了獲得投資接受國的技術人才和實驗資源,更多的外資企業把研究開發(Research and Development)機構設立在投資接受國。戶堂康之(2008)[15]利用印度尼西亞的數據進行研究,發現在海外進行研發的外資企業可以提高當地企業的生產力水平,而沒有設立研發機構的外資企業則對當地的企業沒有產生影響。
3. 4 經濟開放度
Barrios and Strobl(2002)[16]對西班牙制造業進行分析,指出由于西班牙受國際市場競爭壓力的影響,具有較高的技術吸收能力,技術外溢效應僅產生于出口型企業。另外,其他學者指出實施出口主導型貿易的國家比進口替代型貿易的國家,會得到更多的外資技術溢出效應。[17]
3. 5 地理距離
關于地理距離的影響,國內企業和外資企業的地理距離越大,技術外溢效果越小。中國外資企業的地理分布集中在沿海地區,即使內陸地區擁有更廉價的勞動力,也不會成為吸引外資的有利條件。[18]
4 技術溢出效應的檢驗方法
到目前為止,對外資的技術溢出效應的檢驗手法,主要是參照Feder(1982)[19]和Caves(1974)研究手法,對生產函數模型進行細分之后、以國內企業的產出,勞動力生產率,全要素生產率為因變量,FDI和其他影響因素為自變量,進行回歸分析。具體如以下3種檢驗方法。
4. 1 生產函數
證明了外資企業投資比率的增加,使國內企業的技術進步率得到了提高。
在眾多的檢驗方法中,全要素生產率的使用最為普遍。近年來,包群、賴明勇(2003),李杏(2008)都證明了外資企業對中國國內企業產生技術溢出效應。另外,在中國國內企業和外資系企業之間的技術溢出效應中,選取中國制造業為研究對象,在推測出外資和內資企業的全要素生產率后,以聯合方程式的方式進行實證分析,驗證了外資企業與國內同行企業之間的技術溢出效果是雙向產生的,不過外資企業對國內企業產生的溢出效果大于內資企業對外資企業產生的效果。
5 未來研究方向
首先,先行研究中產業的宏觀數據分析居多,其結果的準確性有待核實。每個產業所具有的特點不同,應該多選取企業的微觀數據進行研究,加強模型檢驗效果的可信性。
其次,檢驗方法應該拓寬到線性模型分析。先行研究手法主要集中在一次回歸分析和檢驗,分析手法單一。
最后,可以把博弈論引入研究中。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吸引外資擴大出口,給國內企業吸收外資企業技術溢出效應提供了發展的土壤,這也是符合我國國情的產業發展策略。但是,隨著我國勞動力價格上漲,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一些追求廉價勞動力的外資企業把投資轉向東南亞等發展中國家。同時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的需要,我國的產業發展也從資金需求型向技術需求型轉移,近年來我國對非洲等發展中國家投資不斷增長。在這樣經濟巨變的國際背景下,中國和日本均對南非加大投資力度,比較中日對南非的技術溢出效應和博弈,這標志著技術溢出效應可以形成向多樣化發展的局面。另外,我國一些國有和大型民營企業為了獲得科學技術,對發達國家的企業加強了并購力度,可見,未來的技術溢出效應研究領域還有擴展的研究空間。
參考文獻:
[1]Solow, R. M. 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56,70(1):65-94.
[2]Cave R E. Causes of Direct Investment:Foreign Fms Shares in Canadian and United Kingdom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74(56):279-93.
[3]Blomstrom, M. and Wolff.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 Productivity Convergence in Mexico[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4]Borensztein, G, Lee. How doe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ffect Economic Growth?[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8,45(1)115-135.
[5]Lall. Sanjaya.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Industrialization in the Asian Newly Industrializing Economies:Achievements and Challenges”, in Linsu Kim and Richard R. Nelson eds. , Technology, Learning and Innovation:Experiences of Newly Industrializing Economie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6]包群,賴明勇. FDI技術外溢的動態測算及原因解釋[J].統計研究,2003(6):33-38.
[7]李杏. 外商直接投資技術外溢效果的研究[M]. 北京:中國市場出版社,2008.
[8]Aitken, Brian J. and Ann E. Harrison. Do Domestic Firms benefit from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Evidence from Venezuela[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9,89(3):605-618.
[9]Haddad, M. , Ann Harrison. Are There Positive Spillover from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Evidence from Panel Data for Morocco[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3,42(1):51-74.
[10]Glass, Amy J. and Kamal Saggi.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the Technology Gap[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8,55(2):369-398.
[11]Kokko A, Tasini R, Zejan M. Local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and Productivity Spillover from FDI in the Uruguayan Manufacturing Sector[J].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1996(32):602-611.
[12]陳明森. 外資企業技術溢出影響要因分析[J]. 東南學術,2006(6):70
[13]Lucas,R. E.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98,22(1):3-42.
[14]Blomstrm, M. and Ari Kokko. The Economic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centives[J]. NBER Working Paper,2003.
[15]戶堂康之. 技術傳播和經濟成長[M]. 東京:勁草書房,2008.
[16]Barrios, S. and Strobl E. Learning by doing and Spillover:evidence from firm-level panel data[J]. FEDEA working paper, 2002(9).
[17]Balasubramanyam,Y. Salisu, M. and Sapford, 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Growth in EP and IS Countries[J]. The Economic Journal, 1996,106(1):92-105.
[18]Broadman, H. G and Sun, Xiaolun. The Distribution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China[J]. Oxford Economic Papers, 1997(3):339-361.
[19]Feder. On Export and Economic Growth[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82(12):59-73.
[20]嚴兵. 競爭換技術和外資溢出效果-中國工業部門相關數據分析[J]. 財貿經濟,2005(1)
[21]Basant,R. and Brian, F. The Effects of R&D, Foreign Technology Purchase,and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pillovers on Productivity in Indian Firms[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96,78(2):187-199.
[22]Kokko, A. Technology, Market Characteristics, and Spillovers[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4(43):279-293.
關鍵詞:擴散效應;增長極;哈大齊工業走廊
增長極理論在中國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各地區紛紛制定了經濟發展規劃,力圖打造區域增長極來帶動經濟發展。學術界對極化效應的著述較為豐富,對擴散效應的研究則較少。雖然打造區域增長極能夠實現經濟的快速發展,但也會帶來地區間發展差距擴大的問題,從而對區域經濟的整體協調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一、擴散效應的發生機制
(一)增長極概述
根據法國經濟學家佩魯的理論,由主導產業中的創新企業在某些大城市進行聚集而形成的產業之間密切協作關系是促進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這些企業通常是位于城市中心,具有生產、貿易、金融、信息、運輸、服務和決策等多種功能,就像一個“磁極”,能夠對周圍地區的生產要素產生吸引作用,同時也能將自己的生產要素擴散到周圍地區,從而既促進自身的經濟增長,又推動其他地區的經濟發展。佩魯將這樣的“磁極”成為增長極。增長極包含了兩方面內涵:一是作為經濟空間上的某種推動型工業;二是作為地理空間上的產生集聚的城鎮,即增長中心。極化效應和擴散效應分別指增長極對周圍區域生產要素的吸引作用和擴散作用。前者容易造成核心地區與周圍區域的經濟發展差距擴大,后者使得增長極的發展能夠帶動整個區域經濟的發展[2]。極化效應和擴散效應是同時并存的復合過程。在經濟開始起飛的初級階段,極化效應占主導。當經濟發展進入成熟階段,擴散效應占主導。關于生產要素,筆者認為,不應僅包括資本、勞動力和科學技術,還應包括信息、制度和文化習俗等更廣義的范圍,它們共同作為擴散效應的載體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二)擴散效應的發生機制
擴散效應的發生主要可以概括為在中心地區影響下以區域生產要素量的聚集和質的優化等方式,實現區域經濟的增長。本文中筆者從產業帶動和區域環境改善兩個角度進行分析。
1.產業關聯帶動擴散效應的發生。產業關聯是指產業間以各種投入品和產出品為連接紐帶的技術經濟聯系。產業關聯的方式主要有產品勞務聯系、生產技術聯系、價格聯系、勞動就業聯系和投資聯系。當中心區的產業經濟處于發展時期,對生產要素的需求擴大,但由于運輸成本的問題生產企業只利用當地的生產要素進行生產,對周邊地區產業的前向關聯效應很弱。另外,創新企業獲得的高額壟斷利潤產生強大的吸引力,造成了周邊區域內資本和勞動力的凈流出,進一步延緩了當地的經濟增長速度。可以看出,這一階段整個區域內極化效應占主導,擴散效應不明顯。
當中心地區產業經濟發展處于成熟階段,眾多廠商的進入使得市場競爭性增強,新產品的生產趨于標準化,中心區的生產要素價格上漲。為進一步獲得競爭優勢,廠商增加了對區農業產品和工業制成品的需求,甚至將生產線轉移到區,使得中心地區產業對當地產業的前向關聯效應增強。前向關聯效應的增強又進一步帶動了資本和勞動力從中心區向區的回流,促進了區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可以看出,在這一階段整個區域內的擴散效應不斷增強。
2.區域環境的改善促進擴散效應的發生。這里的環境包括自然地理條件和人文經濟條件。自然地理條件包括地形、水源、礦產、氣候等等。人文經濟條件包括人口、能源、法制、行政效率等等。不同要素稟賦的地區受擴散效應波及的程度和方向都不同。擴散效應具有選擇性。從擴散效應的空間方向來說,擴散效應的強弱和距離成反比,并且通常沿著鐵路、公路等交通線輸送,帶動沿線經濟的發展。從擴散效應的波及程度方面來說,擴散效應受到區不同的產業結構、基礎設施、人力資本和政策措施的影響。一個良好的區域經濟環境擁有較高的市場效率和投入產出水平,使得擴散效應回流的生產要素能夠在當地得到更優的配置,從而帶來區域經濟更快更好的發展。而這樣的地區往往成為新的增長極。總而言之,一個地區受擴散效應的影響與該區域的地理位置和綜合經濟環境相關,與前者成反比,與后者成正比。
二、“哈大齊工業走廊”概況
(一)“哈大齊工業走廊”簡介
“哈大齊工業走廊”是指由黑龍江省的省會哈爾濱經大慶到齊齊哈爾,規劃建設用地總面積為837.1平方公里的新型工業經濟園區。這三個城市形成一條直線,從哈爾濱到大慶,從大慶到齊齊哈爾,各100余公里,沿途包括位于哈爾濱和大慶之間的安達和肇東兩個縣級市。“哈大齊工業走廊”位于松嫩平原腹地,該地區以肥沃的黑土著稱,草場廣闊。走廊內及周邊地區盛產玉米、大豆和中藥材,奶牛等畜牧業發展迅速;食品和藥材加工原料充足。哈爾濱、大慶、齊齊哈爾三市是黑龍江省裝備、石化、食品、醫藥工業最為集中的地區,科技人才實力較強。走廊綿延280余公里,三市之間高速公路基本貫通,基本上形成了以大慶為中站的兩小時經濟帶。
(二)“哈大齊工業走廊”的經濟情況分析
2006年哈爾濱、大慶、齊齊哈爾三市的GDP分別為2094.1億元、1620.3億元和481.6億元,人均GDP分別為21374元、60493元和8860元。從GDP角度可以看出,哈爾濱、大慶兩市的經濟發展水平要大大高于齊齊哈爾市。三市的產業結構總體上呈現重化工業特征,第二產業產值占到三市總產值的55%。其中大慶市的第二產業最為發達,2006年產值為1387.7億元,占該市GDP的85%,第一、三產業產值分別為50.8億元、181.8億元,分別占該市GDP的3%和12%。哈爾濱市的第三產業最為發達,2006年產值為1010.8億元,占該市GDP的48%,第一、二產業產值分別為312.4億元、770.9億元,分別占該市GDP的15%和37%。齊齊哈爾市的第一、二、三產業產值為121.1億元、141.9億元、218.5億元,分別占該市GDP的25%、30%和45%。①
三、“哈大齊工業走廊”的擴散效應分析
黑龍江省在“哈大齊工業走廊”的建設規劃中將重化工業作為區域內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向,從短期來看,筆者認為,“哈大齊工業走廊”的建設會產生巨大的極化效應,而擴散效應相對較弱。但從長期來講,擴散效應將會逐漸超過極化效應,區域內經濟發展水平趨于均衡。
(一)短期內“哈大齊工業走廊”的建設在省域內的擴散效應較弱
1.投資環境的巨大差異使得資本和勞動力向走廊內凈流入,區的經濟發展暫時難以獲得足夠的生產要素支持
“哈大齊工業走廊”的經濟基礎要優于省內其他市區。政府在用地政策、財稅政策、科技與人才政策、投資政策等方面都給予了很大優惠措施。經濟基礎和政策環境的不平衡使得工業走廊的經濟規模在達到一定的程度之前,生產要素不可能向區大規模流出。區在難以獲得足夠的資本、技術和勞動力的情況下難以支撐經濟的快速發展,從而使得在發展初期,“哈大齊工業走廊”的擴散效應較弱。
2.將重化工業作為主導產業短期內對地區產業的帶動作用不強
“哈大齊工業走廊”的產業發展定位為大力發展裝備制造業、石化工業、食品工業、醫藥工業、高新技術產業等。除食品工業以外,其他產業都屬于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由于周邊縣市的經濟結構以傳統的種植業和畜牧業為主,缺乏足夠的資本、技術和人力資源。經濟基礎的巨大差異使得“哈大齊工業走廊”的產業鏈條難以迅速延伸到周邊地區,對區產業的拉動作用不強。另外,資本和技術密集的產業特征使得“哈大齊工業走廊”的建設創造的就業數量有限,難以有效解決周邊地區的就業問題。
3.市場壟斷的存在限制了擴散效應的延伸
擴散效應的發生需要在中心地區與地區之間存在一個要素自由流動的市場,需要存在一個專業化分工和彼此競爭的企業群體。筆者認為,擴散效應與區域內市場的壟斷程度成正向相關。壟斷使得市場交易內部化,廠商數量變小,市場規模萎縮,創新能力弱,從而對區域內產業帶動作用小。壟斷企業發展產生的擴散作用較弱。
首先,壟斷企業內部一體化的產業鏈條削減了同行業企業的市場空間。哈爾濱、大慶、齊齊哈爾三市的國有大中型企業規模龐大,并且原材料的生產、加工、銷售等大部分環節在企業內部完成。這種企業內部一條龍式的生產方式雖然可以節約成本,但也阻止了各個環節上外部企業的進入,造成市場壟斷,擠壓了區同類企業的生存空間。
其次,單一的產業結構和稀少的企業數量限制了服務行業的發展。哈爾濱、大慶、齊齊哈爾三市的國有大中型企業,數量較少,并且產業結構單一。結構和數量的特征使得這些企業之間的信息交流以直接為主,從而市場中介等生產服務類企業無法發展,市場交易不活躍,對周邊地區就業機會的創造較少。
最后,社會保障的不平衡限制了人才的自由流動。“哈大齊工業走廊”內國有企業職工的社會保障水平要高于非國有企業職工,更高于周邊縣市的勞動者。社保水平的差異使得人力資源配置不合理,市區內國有企業高素質勞動力過于密集,即使人力資本的邊際生產力下降也難以將其配置到資源稀缺的縣市。區由于缺乏足夠的人力資本支持,經濟發展緩慢。
(二)長期內“哈大齊工業走廊”的建設在省域內將帶來較強的擴散效應
隨著哈爾濱、大慶、齊齊哈爾三市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市區內的人力資本價格和土地價格將會上漲,交通擁擠和環境污染等城市化問題將會凸顯。生產和生活成本的上升使得工廠和勞動力外遷,生產要素流出規模的擴大促進了周邊地區經濟的發展,改善了當地的基礎設施和市場環境,從而吸引更多的投資,并有能力承接哈爾濱、大慶、齊齊哈爾三市的產業轉移。
1.“哈大齊工業走廊”建設的擴散效應將首先沿著濱州鐵路沿線傳遞
濱州鐵路是貫穿哈爾濱、大慶、齊齊哈爾三市交通的主動脈,又有哈大高速相伴隨。三市處于廣闊的松嫩平原上,交通十分發達。隨著“哈大齊工業走廊”建設進一步開展,三市的經濟規模將進一步擴大,市場聯系日益緊密。由于濱州鐵路沿線經濟基礎優于其他地區,擴散效應的發生必然沿著濱州鐵路進行,帶動沿線肇東、安達、杜爾伯特三市縣經濟的發展。三地產業將被納入到哈爾濱、大慶、齊齊哈爾三市主導產業的產業鏈條中,進而有可能成為新的經濟增長極。
2.“哈大齊工業走廊”建設的擴散效應將率先依托周邊縣市食品加工工業的發展實現
工業走廊內部及周邊地區發展農牧業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也正因為如此,“哈大齊工業走廊”的建設規劃將食品加工工業作為地區發展的主導產業之一。隨著市場化程度的進一步發展和農業科技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地區農業生產也將呈現規模化和標準化特征。伴隨市場消費需求的擴大,一些從事食品加工生產的鄉鎮企業將會涌現和聚集,從而使得食品加工業將會先于其他產業形成規模,成為當地的主導產業。食品加工業的發展將會加速當地資本和勞動力的積累,為其他產業的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3.“哈大齊工業走廊”建設的擴散效應與區域內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同步擴大
“哈大齊工業走廊”的建設首先將促進哈爾濱、大慶、齊齊哈爾三座城市城市化水平的進一步提高。主要體現在城市人口數量的進一步增加,市區建成面積的進一步擴大,現代服務業的進一步發展,市民文化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其次,將促進市郊及鄉鎮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哈爾濱、大慶、齊齊哈爾三市城市化進程必將對其他地區產生示范效應,使得當地的軟、硬環境建設向現代化建設的標準看齊。環境的改善不但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條件,也會產生新的聚集效應,推動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而經濟的發展又進一步提高了城市化水平。擴散效應與城市化二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
四、提高“哈大齊工業走廊”擴散效應的政策措施
在可預期的時間范圍內,“哈大齊工業走廊”的建設將對區域內經濟的整體發展產生巨大促進作用。但如果政策措施處理不當,有可能加劇極化效應,大規模的擴散效應則無法實現。二者的不平衡可能導致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城鄉二元結構凸顯,收入差距擴大,影響社會穩定。這些可能產生的經濟社會問題與中國目前倡導的科學發展觀和建設和諧社會的精神相背離,因此必須合理規劃,把握正確的經濟發展方向,防止類似問題的發生。
1.要結合地方特色大力發展農牧產品加工工業。“哈大齊工業走廊”內擁有肥沃的黑土和廣闊的草場,但長期以來農副產品加工工業產值一直不高,就業效應和財富效應較小。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資金和技術,以及科學合理的規劃。當地政府應該將農牧業的發展提高到和工業發展同等的地位上來,將農牧業產品加工工業的發展定位為面向全國以及世界市場,并加強政策和資金、技術的扶持力度。應該加快食品工業產業升級步伐,實施標準化生產,對農牧業產品進行深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應該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依托開發新產品,注重營養價值的提高和口味的改善,加強品牌建設,建成以綠色食品為特色的新型食品工業體系。
2.加快國有企業的市場化改革。對國有企業負擔的社會職能進行剝離,如學校、醫院等機構通過資源整合讓其自負盈虧,做大做強第三產業。減少國有企業在生產鏈條各環節的壟斷程度,鼓勵非公有制經濟參與市場競爭。對企業的福利制度進行改革,由免費發放生活用品向提高資金補貼轉變。創造良好的環境大力發展中小企業,適當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加快發展生產服務業。改變資源型城市單一的產業結構,促進各城市產業結構的多樣化。
3.加強學習交流,開拓渠道促進人才流動。可以組織各級地方領導到市黨校進行集中學習,提高執政水平。同時應當選派專家學者到基層,對當地勞動者進行技術培訓,大力發展適合當地產業特色的職業技術教育。提高九年制義務教育水平,建立各地學校教師間的交流機制。擴大社會保障體系的覆蓋面,將農村納入到城市的社會保障體系當中。提高基層技術人員的待遇水平,想方設法留住人才。
4.加強地方信用環境建設,建立有效的融資體系。首先,加強宣傳教育,提高政府官員和生產經營者的誠信意識。其次,加強執法力度,對于欺詐、違規經營以及惡意欠款者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再次,完善相關政策法規,規范企業經營,提高企業的財務透明度,確保銀行等金融機構能夠獲得真實可靠企業信息。最后,大力發展農村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合作社,鼓勵郵政儲蓄在農村地區增設網點,鼓勵發展小額貸款。同時應當鼓勵農村地區金融創新,建立適合當地情況的融資體系。
參考文獻:
[1]茶洪旺,李健美.區域經濟管理概論[M].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130-165.
[2]崔功豪,魏清泉,劉科偉.區域經濟分析與規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34-256.
[3]陳秀山,張可云.區域經濟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56-87.
[4]孫久文.區域經濟規劃[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98-167.
[5]胡欣.中國經濟地理[M].北京:立信會計出版社,2007:50-365.
關鍵詞:貨幣政策;非對稱;傳導機制
一、引言
貨幣政策對經濟活動的影響是否對稱?這實質上是關于貨幣政策有效性的問題。由于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復雜性,因而貨幣政策效力隨具體條件而變,并呈現出了非對稱的特征。貨幣政策效應非對稱是指相同幅度的貨幣政策沖擊在不同經濟周期階段以及不同區域對真實產出的影響存在差異,主要表現為貨幣沖擊與產出變動之間不確定的非線性關系。
貨幣政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不僅依賴于貨幣政策的方向和強度,而且依賴于經濟周期的具體階段。在經濟收縮階段擴張性貨幣政策的加速作用小于經濟擴張階段緊縮性貨幣政策的減速作用。學者們發現各國普遍存在貨幣政策非對稱效應——貨幣政策沖擊(包括貨幣供應量和利率)與真實產出之間不是簡單的映射關系,并非政策力度越強、市場的反應程度就越高,二者存在著隨條件而變的非線性函數關系。
貨幣政策效應非對稱性的根源在于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非對稱。傳導機制因條件而變的性質決定了貨幣政策效應的非對稱性,對此進行深入研究不但有助于打開“傳導黑箱”(BernankeandGertler,1995),而且有利于中央銀行因地制宜制定和實施貨幣政策、提高政策效力。圍繞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本文從理論上分析了貨幣政策效應非對稱性的形成機理。研究表明,名義和實際粘性、傳導渠道、異質主體和地理區位等都會導致貨幣政策非對稱的傳導機制,并最終導致貨幣政策效應出現非對稱性。
二、貨幣政策非對稱性的形成機理
引起貨幣政策出現非對稱效應的因素很多,各流派由于假設前提、研究視角和方法不同,對此給出的解釋也存在較大差異。凱恩斯認為居民流動性偏好可能會導致“流動性陷阱”——通過降低利率刺激投資的擴張性貨幣政策無效;但如果經濟在古典區間運行,則貨幣政策效果最顯著。FriedmanandSchwartzs(1968)發現美國經濟蕭條總伴隨著貨幣緊縮,而擴張性貨幣政策對于刺激真實產出無效。這些研究啟迪人們,貨幣政策的有效性是隨條件而變的。但貨幣政策效力的變化規律不僅僅取決于流動性偏好和市場情緒,還取決于名義和實際粘性、傳導渠道、異質主體和地理區位等因素。
(一)主觀預期和市場情緒的非對稱調整
中央銀行通過向市場發出信號、引導公眾預期來調控宏觀經濟活動,這是貨幣政策的主要傳導機制之一。因為經濟主體的心理預期受到邊際報酬率、通貨膨脹趨勢和市場情緒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公眾預期和情緒調整是不對稱的,使得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具有了不確定性,并最終導致貨幣政策效應的非對稱。
Keynes(1936)將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歸結為資本邊際報酬率與貨幣價值之間的互動聯系。“資本邊際報酬率非常重要,因為預期主要是通過資本邊際報酬率(而非利率)來影響當前的經濟活動。具體而言,貨幣價值的預期變化通過資本邊際報酬率改變當前產出總量。貨幣貶值的預期會刺激投資……因為這提高了資本的邊際報酬率;而貨幣升值的預期則會減少產出,因為這降低了資本的邊際報酬率。”因而緊縮性政策可以達到預期的目標,而擴張性政策則難以達到預定的目標,貨幣政策對產出的影響出現了非對稱。
BallandMankiw(1994)將貨幣政策的非對稱效應歸結為預期調整的非對稱,而通貨膨脹趨勢則是預期調整非對稱的原因。當經濟運行在正向的通貨膨脹趨勢區間內(經濟擴張期),人們預期價格水平還將持續上漲,貨幣政策的正向沖擊將得到強化,負向沖擊將受到削弱;當經濟運行在負向的通貨膨脹趨勢區間內(經濟蕭條期),人們的預期普遍低沉,從而使貨幣政策負向沖擊增強,正向沖擊受到削弱。Choi(1999)進一步指出,居民流動性偏好和通貨膨脹預期隨經濟周期呈現階段性變化的特征,是貨幣政策效應非對稱的主要原因。
市場情緒的非對稱調節也是引起非對稱效應的原因。經濟人在蕭條期間的悲觀情緒要遠大于在繁榮時期的樂觀情緒。在蕭條時期,即使利率水平非常低,對經濟回升的悲觀情緒也會使企業減少投資、消費者縮減支出,擴張性貨幣政策可能出現“啟而不動”的情況;而在經濟擴張期,人們對未來經濟增長充滿信心,消費和投資熱情高漲,只要緊縮性貨幣政策能夠削弱金融體系對經濟主體的信貸需求,就能抑制經濟過熱的局面(FlorioandMilano,2004)。
然而該理論邏輯存在邏輯自恰性問題:如果蕭條時期貨幣政策力度足夠強,仍有可能改變市場情緒和預期,從而拉動經濟增長;而在經濟繁榮期,只要市場熱情足夠高,利率再高也無法阻止投資膨脹,因而緊縮性貨幣政策失效。這一問題引發了經濟學家從其它角度尋找貨幣政策非對稱的原因,尤其在20世紀90年代后涌現出了大量文獻。
(二)名義粘性和實際粘性
由于交錯工資合同、菜單成本、工會力量和政府干預等因素,導致工資或價格不會隨沖擊靈活調整,即名義粘性。因沖擊的方向和幅度不同,名義粘性存在不對稱性——在大的正沖擊下,名義變量向上靈活調整,沖擊主要影響價格水平;而在小的負沖擊下,名義變量向下具有剛性,沖擊主要影響真實產出。由于投資的不可逆、政府勞工保障制度的限制、生產合同的持續性和消費慣性,真實變量也具有粘性,因而真實粘性也具有不對稱性。
貨幣政策非對稱的直接原因在于,粘性因素使得價格在經濟擴張期間向上變動的靈活性高于經濟收縮期間向下變動的靈活性。在經濟緊縮階段,價格和工資粘性使貨幣政策的擴張性效應失效(MankiwandRomer,1991):積極的貨幣政策除了導致名義工資和價格上漲,對真實產出的拉動作用微弱。然而,緊縮性貨幣政策對真實產出的影響力度明顯大于擴張性貨幣政策。在名義變量具有向下調整剛性的假定下,緊縮性貨幣政策在短期內幾乎不會改變名義變量,總需求的減少總是導致真實產出的調整(Morgan,1993)。
BallandMankiw(1994)從名義剛性的角度尋找貨幣政策非對稱的根源。在靜態分析中,標準菜單成本模型表明“大”的貨幣沖擊“中性”,而小的貨幣沖擊才具有真實效應。因為當“大”的貨幣沖擊導致不調整價格的機會成本大于菜單成本時,調整產品價格的策略則為占優策略。這一思想所產生的結論與直覺相悖——并非貨幣政策力度越大,對產出的影響就越大。在央行采取高強度貨幣政策成為社會共同知識的條件下,企業的最優策略是改變產品的價格而非產量,那么政策沖擊會導致物價水平的變動;相反,如果央行采取不可預測的或溫和的貨幣政策時,企業最優策略是改變產量以避免高昂的菜單成本,政策沖擊產生了真實效應。由此可見,貨幣政策的力度與真實產出的波動之間具有非線性、不成正比的關系。
還有學者從真實粘性的角度尋找貨幣政策效應非對稱的根源。ShapiroandStiglitz(1984)認為“效率工資”是菲利普斯曲線凸性的主要原因,而工資變化率與失業率之間的非線性關系是貨幣政策非對稱的深層次原因。一方面,假定經濟本身存在通貨膨脹的趨勢,企業不太可能對負向的價格沖擊做出反應,從而緊縮性貨幣政策的真實效應較弱;另一方面,企業為了減少人的“偷懶行為”將設定一個效率工資,這導致名義工資向下調整剛性,緊縮性貨幣政策對真實產出的影響相對較大。所以,貨幣政策效應取決于菲利普斯曲線凸性——在經濟高漲期,緊縮性貨幣政策的效應主要體現為工資快速下降;而在經濟經濟衰退期,擴張性貨幣政策對產出和就業的效應更大,對通貨膨脹的效應較弱。
名義粘性和真實粘性是產生貨幣政策非對稱效應的主要原因。在存在價格調整成本的情況下,企業連續調整價格以達到最優產出水平的菜單成本高昂。在高通貨膨脹水平時期的價格向下調整剛性得到強化,負向貨幣沖擊會導致真實產量的調整;而正向貨幣沖擊誘使企業提高價格而不是進行產量調整。盡管粘性理論從價格調整非對稱的角度解釋了貨幣政策的非對稱性,但對非對稱程度和貨幣政策效力的個體差異解釋力不足,尚需納入其它重要因素。
(三)貨幣政策的傳導渠道
貨幣政策主要通過“銀行信貸渠道”和“資產負債表渠道”對經濟產生影響,傳導渠道的非對稱決定了貨幣政策作用效果的非對稱。兩類傳導渠道對經濟的影響力度和作用機制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分別從銀行和企業的角度考察貨幣政策的非對稱性效應。二者都認為,信貸市場缺陷使得外部融資比內部融資更加昂貴,這反映在外部融資升水導致借款人凈資產的變化上。貨幣供給的減少會加重金融市場委托一問題,進而影響經濟活動;但貨幣供給的增加則沒有類似的效果,貨幣政策呈現出了非對稱的特征。
1、貨幣政策傳導的銀行信貸渠道。Lamont(1997)把貨幣政策效應非對稱性的潛在原因歸結為“債務積壓”(DebtOverhang),即新項目的投資收益都流向了債權人,使新項目流動性支持不足,因而當前債務形成了新投資的障礙。BlissandKaufman(2003)對債務積壓理論進行了拓展,并在銀行親周期效應、信貸危機和貨幣政策非對稱效應之間建立了一個統一的分析框架。他們將貨幣政策的信貸傳導渠道非對稱性歸之為“雙重約束”——準備金約束和資本金約束。首先,在經濟衰退和貨幣擴張期,資本金將對銀行構成約束。銀行資本金在該階段的實際水平很可能隨著貸款違約、呆帳核銷和呆帳損失準備提取而減少,這迫使銀行減少貸款,除非銀行能夠從外部融入資本金;雖然擴張性貨幣政策為銀行提供了充足的準備金,但資本金約束使銀行無法將超額準備金轉換為貸款。在準備金約束放松、但資本金約束強化的條件下,中央銀行增加的高能貨幣只會轉變為高層次貨幣而滯留在銀行體系內部,出現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因而擴張性貨幣政策對增加信貸總量、拉動經濟復蘇的作用乏力。其次,在經濟擴張和貨幣緊縮期,準備金約束對銀行信貸行為非常有效。在此期間,雖然銀行不受資本金約束,但其信貸擴張的能力受到中央銀行法定準備金政策的約束。所以,中央銀行約束經濟擴張比刺激經濟更加有效,其旨在穩定經濟的貨幣政策具有了非對稱效應。
RavnandSola(2004)進一步指出,信貸約束是貨幣政策非對稱的根源。當經濟周期處于擴張階段時,因為投資收益高,廠商凈現金流充沛,凈資產現值也相應增加,因而可以直接通過內源資金或資本市場進行項目融資,而不必求助于銀行貸款,所以債務積壓不會對廠商形成硬約束,擴張階段貨幣政策幾乎無法通過信貸渠道傳導;當經濟處于蕭條階段時,廠商投資收益降低,甚至可能出現虧損,凈現值和凈現金流萎縮,以至于無法正常歸還銀行貸款,債務積壓問題突出,所以利用內源資金或證券市場進行項目融資的難度較大,新項目投資資金來源主要是銀行貸款,此階段貨幣政策通過信貸渠道發揮的效果明顯。債務積壓生動形象地描述了經濟周期不同階段廠商投資的障礙,正是這種債務障礙的存在隔斷了廠商連續投資的行為。由于廠商其他融資渠道有限,只能求助于銀行貸款,而廠商的凈資產和抵押資產縮水,銀行預期信貸風險增加,其信貸配給形成了對廠商的硬約束,此時,貨幣政策通過信貸渠道產生的效果最為顯著,從而出現貨幣政策的非對稱性。
2、貨幣政策傳導的資產負債表渠道。在金融市場信息不對稱的條件下,銀行面臨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由此導致廠商的融資限額行為受到融資約束和成本約束。這兩重約束在經濟周期不同階段對企業投資行為的影響是非對稱的,從而導致貨幣政策效力的非對稱。
金融市場缺陷會產生投融資雙方的委托—問題,從而導致金融摩擦的存在,致使內外源融資單位成本存在差異(BernankeandGertler,1989,1995;KiyotakiandMoore,2002;GreenwaldandStiglitz,1987)。這一差異稱為外部融資升水,反映了成本的變化。在經濟周期的不同階段,投融資雙方委托—問題的嚴重程度隨價格水平變化,成本也呈現周期性變化的特征。在經濟衰退階段,由于廠商凈資產的現值降低、抵押資產縮水,銀行將向企業索取更高的風險升水和貸款留存。企業收益降低、成本增加、凈資產價值下降、財務杠桿提高,從而惡化了企業的資產負債表和企業的融資條件,導致外部融資的可獲得性降低。由于企業凈資產和貸款抵押資產價值下降,還款保障能力下降、經營風險增加,銀行貸款決策更加審慎。所以,在經濟蕭條期,盡管中央銀行為拉動經濟復蘇實施擴張性貨幣政策,銀行信貸規模不會明顯增大,貨幣政策對真實產出的影響較弱。
沖擊傳導渠道的非對稱是貨幣政策效應非對稱的重要原因。根據Bernanke等人的金融加速器理論,資產負債表渠道對負向沖擊有加速和乘數效應,但對正向沖擊的效應卻較小,擴張性貨幣政策對經濟的影響弱于緊縮性貨幣政策。在經濟繁榮期,緊縮性貨幣政策相當于負向沖擊,金融體系存在的金融加速器能夠將之加速和放大,從而對企業投融資決策產生顯著的影響。由此可見,緊縮性貨幣政策與擴張性貨幣政策效應存在著明顯的非對稱性。
(四)異質經濟主體
經濟人是一個含義深刻而廣泛的概念,不同的經濟人假設會導致分析結果出現差異。古典經濟學假定經濟人是一個具有完全理性的、同質(homogeneity)的“抽象人”概念,其所掌握的信息是完全的、對稱的,所有的家庭和企業對貨幣政策沖擊的反應具有對稱性,因而貨幣沖擊傳導機制的對稱性決定了政策效力的對稱性。然而,事實上經濟人是異質(heterogeneity)的,家庭和廠商可能分屬于不同類型,他們對貨幣沖擊的反應也不同。目前,經濟學家們主要從企業異質屬性來考察貨幣政策的非對稱性。
企業具有不同的屬性,根據規模差異可分為大企業和小企業,按融資條件不同又可分為“受約束企業”和“不受約束企業”。Bernanke和Kiyotaki等人分別從不同類型企業角度研究了貨幣政策非對稱的成因。
BernankeandGertler(1989)認為企業規模差異是貨幣政策非對稱的原因之一。大多數企業的直接融資成本高昂,尤其是新企業和中小企業,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對稱、缺乏信貸記錄等。相反,大企業的信譽卓著、信用評級高、信息披露制度完善,直接融資成本相對較低。因而,小企業比大企業更加依賴銀行信貸,這意味著信貸沖擊對大企業和小企業具有不對稱的效應。
KiyotakiandMoore(1997)將貨幣政策的非對稱效應歸結為異質企業的非對稱融資條件。中央銀行通過基準利率來引導市場利率,因而由資本品相對價格變化而形成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具有沖擊放大和持續效應,靜態乘子和動態乘子分別形成沖擊放大效應和持續效應。靜態乘子取決于當期資本品價格對沖擊的響應程度。負向沖擊導致受信貸約束企業凈值減少,由于其財務杠桿較高,現金流下降更快,從而信貸約束更緊,企業被迫削減對土地的投資。為保證市場出清,當期土地供給缺口必須由不受信貸約束企業的土地投資需求增加來彌補,這相應要求地租下調。因為地價是資本化地租,所以按凈現值原理地價也會下調。地價降低導致受約束企業資產貶值,凈值進一步減少,當期土地投資更低。預期惡性循環形成了當期的靜態乘子效應,強化了沖擊的乘數效應。動態乘子取決于受約束企業的凈值、投資需求、地租和地價的互動關系。在沖擊產生第一輪(t期)靜態效應的基礎上,t+1期受約束企業投資減少,生產資料的減少會降低利潤和凈值,土地投資減少加劇供給缺口,從而進一步降低地租和地價,此邏輯會延伸至未來各期,所以跨期動態乘子的效應更大,等于靜態乘子/實際利率。土地價格的整體下降是現在和未來使用成本下降的積累效應所致,這源于受約束企業凈值和土地需求的持續減少,這反過來會加劇t期土地價格和受約束企業凈值的下跌。市場的新均衡會在地價下跌到不受約束公司的土地投資需求受現金流制約時才形成。在貨幣政策沖擊導致經濟達到一個新均衡的過程中,融資條件不同的企業對貨幣政策的反應存在差異。
從企業財務杠桿角度,Excerpt(2001)進一步指出企業融資條件不同是導致貨幣政策非對稱性的原因。負向沖擊對企業的影響程度取決于企業對金融市場的依賴程度,當企業完全依靠內部資金為項目融資時,沖擊幾乎不會影響企業的投資決策;但當企業完全依靠外部資金進行項目融資時,很小的負向沖擊都可能導致企業倒閉。在兩種極端情況下,金融摩擦導致的均衡產出損失為零,而正常情況下,均衡產出損失與金融摩擦呈倒“U”型關系。金融市場缺陷決定了外部資金與內部資金不能完全替代,金融摩擦增加時,負向沖擊對融資條件不同的企業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應。假定A、B兩企業具有不同的財務杠桿,負向沖擊導致兩個企業的收人降低、凈資產減少,為了保持合理的投資,兩個企業都必然增加外部融資和減少其他開銷。但由于金融摩擦的存在,兩種融資方式不能完全替代;B企業由于財務杠桿高、外部融資依賴性強,問題更突出,必須為外部融資支付更多的風險溢價,從而B企業受到的負面影響更大;而A企業受到外部融資約束小,有能力依靠內源融資平抑產量的減少,所以對政策沖擊的反應較小。因此,對于異質企業而言,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具有不對稱性,貨幣沖擊通常在衰退期或信貸緊縮期效應更顯著。
(五)區域性差異
由于歐洲各國經濟結構、發展水平等方面存在差異,統一的貨幣政策對各國宏觀經濟會產生非對稱影響。貨幣政策的非對稱性對于EMU貨幣政策執行至關重要,因為不同國家間有差別、不對稱的沖擊很可能導致政治沖突和貨幣政策制定框架出現問題,目前這類沖擊使各成員國失業率上升到無法控制的水平,歐洲中央銀行在制定貨幣政策中面臨嚴峻挑戰。
BemankeandBlinder(1992)將EMU成員國間存在的非對稱貨幣政策效應歸之于不對稱的金融和經濟結構。“一價定律”是貨幣政策效應一致的必要條件,各國間經濟結構差異導致這一條件無法滿足,由此導致貨幣沖擊的信貸傳導機制大相徑庭。當各國信貸傳導差異超越某一臨界水平時,最優貨幣政策的確定將取決于沖擊來源國的經濟結構。歐洲中央銀行制定貨幣政策時,必須考慮該國的經濟結構及其在EMU中的地位。Feuerstein(1997)進一步指出,由于德國在EMU中的主導地位,使EMU發展成了一個非對稱體系,這直接導致EMU各國對歐洲央行貨幣政策的非對稱反應。
EMU存在非對稱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是貨幣政策非對稱性的主要原因。Korinek(2000)分析了貨幣政策在金融市場、銀行部門、非銀行部門的傳導效應——包括匯率效應、資本成本效應、收入效應、替代效應、托賓Q效應、財富效應、資產負債表效應、貸款效應等對真實產出的影響,發現歐盟各國之間的這八類效應存在差異,這些效應的差異最終都歸結到貨幣沖擊對商品和服務價格的影響上。經濟人的有限理性預期在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中起著重要作用,經濟主體預期的非對稱導致了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非對稱性。在不同的國家內,共同貨幣政策可能對產出和通貨膨脹具有不對稱的沖擊,非對稱的貨幣傳導機制與利率、匯率、國際收支平衡表、金融結構和銀行信貸渠道有關(DixitandLambertini,2001)。
三、結論與評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