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1 09:09:1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蘇教版六年級語文上冊教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詩教 課堂 新古詩
中國是“詩國”,中國的語文教育素有重視詩教的悠久歷史和優良傳統:既教“讀詩”,又教“寫詩”。近些年來,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和對傳統詩教本位認識的逐步深入,詩教進課堂的呼聲不斷,聲浪漸起。
然而,“詩教”是什么呢?《禮記·經解》中有言:“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薄捌錇槿艘?,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于《詩》者也?!逼湟馑际钦f,詩教具有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善寫詩的人不僅品德不會壞到哪里去,也不會愚笨到哪里去。
在我看來,詩教就是用詩來育人,用詩來進行教育,真正完整意義上的“詩教”就應該是既教“讀詩”,又教“寫詩”的“讀寫結合”才對。
那么,現行的小學語文課堂中有沒有“詩教”呢?回答是:有!因為,小學語文教材中編有相當數量的古詩和新詩。教材中有,教師就得教,學生就得學。這也是“詩教”。但事實上,當下小學語文古詩教學的課堂卻不是完整意義上“既教讀又教寫”的詩教,而是“只教讀不教寫”的“半拉子工程”的詩教。因為,當下小學語文古詩教學實際都是只在教“讀詩”,不教“寫詩”。其原因何在?有研究表明:是因為古詩雖短小精悍、易于記誦流傳,但形式拘謹且深奧難懂難寫,只易于“讀”而不易于“寫”。又因為新詩雖形式自由,易讀且易寫,卻“與中國詩學之根關系疏遠﹐又不易記誦,不易流傳”(楊小亮,《國學經典·詩》)。那么,在當下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有沒有既可“教讀”又可“教寫”的“詩教進課堂”的新途徑可以探尋和開辟呢?這個問題值得探討。我的新探索是:教小學生學寫“新古詩”。
一、何謂“新古詩”?
“新古詩”,也稱新古體詩,就是以新詩寫古詩,也就是現代化之中國古詩?!缎鹿旁姟ぐ倏泼分兄赋觯骸靶鹿旁娛沟霉旁姴槐鼐衅截?,詩之二、四句末仍保有韻,但韻有自然之音樂感即可,不必拘于古韻,新古詩同時用新詩的現代感來寫,保留中國古詩優點,但不必套用古人陳語陳詞,難字僻字。”“新古詩原則上可以每首四行,每行均兩個字,或三、四、五、六、七、八字的古詩形式,也是新古詩的基本形式。但是做慣了以后,就可以更上層樓地加以變化,如成一個六行,或兩個四行聯詩,三個四行聯詩,并無不可。進而把其中一行變成多個字之變體亦無不可,再進而形成新古詞、新古曲均可,變化之妙,存乎一心。”例如,每首四行,每行均兩個字的“新古詩”:“碧荷,紅花。屋小,我家?!贝嗽娭挥邪藗€字,共分四行,第二、四行末一字“花”、“家”有自然之韻,其語句現代化、口語化。又如,每首四行,每行均五個字的“新古詩”:“人生如海潮,起落有定時。若不勤撒網,潮去悔已遲?!贝嗽娭问皆瓌t如古詩,唯不拘平仄,第二、四行末字“時”、“遲”有韻律感,其所使用文字與觀念,均現代化、口語化、大眾化、通俗化。
這樣的“新古詩”學說,是我國臺灣地區學者、“新古詩”創始人范光陵先生首創的。國際名人陳香梅女士說:“‘新古詩’是中華文學的一大突破﹐使詩詞大眾化﹑普遍化。我鼓掌支持,(它)讓人人愛讀詩﹐人人可以寫詩?!毙芪髌较壬诮o我的信中說:“其實,影響很大、流傳很廣的傳統蒙學中的《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幼學瓊林》等古代的普及讀物,它們都是用詩寫成的,都是韻文,都是‘新古詩’?!?/p>
二、小學生能不能學寫“新古詩”?
為了將“學寫‘新古詩’”引入小學古詩教學,2011年下半年,我在鎮江市的一所小學抽了四年級和六年級各一個班的學生上了一節復式調研課。
經啟發引導,每個同學當堂都能寫出以“我”和以“筆”為題材的“新古詩”。如,以“介紹自我”為題材寫的“新古詩”有:“我的名字叫×靜,唱起歌來很開心。數學語文樣樣通,不怕苦累我都行。”“我姓×來名為晟,說起上課不發愣。要是有誰提起我,什么作業都不剩。”“本人姓×名×霆,語文學習我很行。迎難而上不怕苦,苦練本領學得勤?!庇秩?,以“筆”為題材寫的“新古詩”有:“喝進墨水吐出字,龍飛鳳舞真神奇。我的一支寶貝筆,頭發長來身子細?!薄拔沂且恢使P,繪起畫來美如意。身著美麗五彩衣,小小神筆真神奇?!薄拔业拿纸蟹酃P,不見黑板心著急。粉身碎骨也不怕,樂為育人獻心血?!钡鹊?。
通過對以上這些從未學過寫詩的小學生的訪談,和對這節沒有作任何寫詩準備的真實的課堂教學的調查研究,我以為,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不僅非常喜愛“新古詩”,而且也愿意并完全有能力仿寫、創作“新古詩”。
三、能否進行學寫“新古詩”的教學?
為了探索其他老師能否在古詩教學中教小學生學寫”新古詩”,我曾做過多次調查和實踐,和許多學校的語文老師共同研究,不斷地在多個學校進行這樣詩教進課堂學寫“新古詩”的探索。結果不僅是“能”,而且并不難。其實,這就是在古詩教學的過程中增加指導學生學寫“新古詩”的這一教學環節。
如,2009年,我設計了《古詩兩首》(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的教案,請淮安市洪澤縣×××小學的一位青年教師來上課。課堂上,全班的每一個同學也都能仿創出他們各自的“新古詩”。如《學垂釣》:“春光明媚花草香,微風輕拂柳條蕩。小娃坐于池邊草,悄然拋線釣魚忙?!庇秩纭恫兜罚骸帮L和日麗花飄香,桃紅柳綠蠶品桑。持網兒童叢中竄,翩翩彩蝶入籠網?!痹偃纭冻剡吽姟罚骸吧徣~荷花綠映紅,青鱖相戲于水中。小兒伸手摘圓盤,倒扣頭頂當笠篷?!边€如《看紙鳶》:“日落西山鳥林歸,兒童散學遲遲回。忙問稚子這么晚?只言東方紙鳶飛。”等等。
這一課例還得到了小語會會長、人教版小語教材主編崔巒先生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他在肯定“這是一個成功的古詩教學的課例”的同時還指出:“教學有特色,有創新”,“安排了仿、創詩歌的教學環節,應當說,這并不是本學段必須達成的教學目標,但從教學效果看,這個班的學生完全有仿寫乃至創編詩歌的能力。這也提醒我們,教學既要‘依標扣本’,又要‘因材施教’”。后來,本課的教例和點評在《小學語文教學》雜志發表后還受到許多教師的認同和肯定。
2012年,我指導鎮江市的兩位青年教師在《古詩兩首·元日》(蘇教版四年級上冊)和《古詩兩首·觀書有感》(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的教學中,增加了“學寫‘新古詩’”的教學環節。
課上,每一位小學生在“表達童趣仿創古詩作品,學習寫作自己的新古詩”的教學環節中也都能在幾分鐘內仿寫、創作出各具特色的“新古詩”。如,四年級學生現場寫的“新古詩”:“新年團圓真熱鬧,全家幸福樂陶陶。新衣新褲滿身套,爺爺奶奶給紅包?!薄按汗澏家燥溩?,孩子身上穿新衣。鞭炮聲聲響入耳,人們臉上笑嘻嘻?!薄靶履晷履晷履甑剑壹覒魬舴疟夼凇P『⑾驳眉t錢包,全國人民樂陶陶。”又如,六年級學生現場寫的“新古詩”:“身著一件綠衣裳,生命旺盛眾人賞。野火熊熊燒不盡,明年春風吹又長。”(《草》)“小小蠟燭真偉大,烈火焚燒不懼怕。犧牲自己為他人,難怪紅燭精神佳?!保ā稜T》)“月亮彎彎像小船,天上人間來暢游。夜晚亮光當頭照,人人見了皆喜歡。”(《月》)
關鍵詞: 單元整體教學 學習方式 教學方式
近兩年,我校在區課堂轉型的大背景下,不斷摸索前行,立足課堂,深入研究。我們把轉型課堂的教與學方式的關注點定位在以下幾方面:
(1)不是老師的主講堂,而是學生的主講堂。
(2)不是一言堂,而是百家爭鳴。
(3)不是靠死記硬背的積累,而是靠主動積極的思維和與之相伴的情感體驗。
(4)不是被動的接受式,而是主動的探究式。
(5)不看老師講得是否精彩,而是看學生學得是否主動,以學定教。
一
我們理想中的轉型課堂是和諧自由的課堂,學生真正把學習變成自己的事情,自主自發地參與課堂,教師只是陪伴者與點撥者。可見,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課堂轉型重要的培養目標之一,那么學生應具備哪些自主學習能力呢?
1.讓學生會“讀”――培養自主學習的主動性。
教師指導學生閱讀遵循從扶到放的原則,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循序漸進,提出學習要求,抓好三點:(1)預讀。用于課前預習,即“先學后教”,學生提前自學,了解教材基本內容:發現知識疑點,注上標記。為避免預讀放任自流,教師可提供預習單,讓學生依據預習單去讀書。(2)精讀。課中,在教師講解點撥的基礎上,學生主動參與閱讀,深入思考,抓住重點,突破難點。(3)串讀。針對學生的薄弱環節,要求學生串聯閱讀同類型內容,有利于學生將知識線組成知識網,將所學內容融會貫通,運用自如。
2.讓學生會“思”――激發自主學習的敏銳性。
思維是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的襁褓,語文教學應該讓學生從以下三方面學會思考:
(1)善于帶著預習中的問題思考;
(2)善于從同學的發言中啟發自己思考;
(3)善于多角度思考同一個問題。
3.讓學生會“問”――強化自主學習的深刻性。
學生能夠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是他們好學深思,學習主動性充分發揮的表現??v觀日常教學,讓學生質疑的環節往往設置在新課課題出示的環節,例如:《推敲》一課,學生的質疑往往是:誰推敲?推敲什么?最后推敲出來了嗎?這些質疑在課前質疑,孩子早已了然于心,這樣的質疑只是為了迎合教師的教案,并不是對文本真正思考后產生的質疑。
4.讓學生會“說”――提高自主學習的延拓性。
傳統課堂教學“一問一答”的模式,隨著學生主動性及獨立性的增強,逐漸變為互問互答式。教師不再是課堂提問的壟斷者,而是點撥者,啟發學生說思路,然后借助多樣的課堂組織形式,如個人陳述、同桌互說、小組討論、大組交流,等等,讓學生暢所欲言,不僅使團結協作、個性展示等人文精神在合作學習中得到張揚,還促使思維方法得到訓練,觀察、思辨、口頭表達能力得到提高。
二
那么,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途徑有哪些呢?
1.興趣入手,自主學習。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生思考興趣,讓學生活躍在積極思考的世界中是實現自主學習的首要條件。
例如:教師在執教蘇教版六年級下冊《半截蠟燭》一文時,確定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及心理活動,想象伯諾德夫人一家是怎樣與德國軍官巧妙周旋的,并從中體會人物的精神品質。教學中,先通過師生對話進入故事情境,體會故事的緊張驚險。接著引導學生抓住伯諾德夫人的動作、語言及心理等體會她的機智與冷靜。然后放手讓學生自學“杰克”和“杰奎琳”與德軍周旋的段落。因為課堂時間有限,所以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讀書、思考、寫批注,最后組織交流。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的主動性得到了較大發揮。
2.分工明確,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現在已成為語文課堂上常見的學習方式。但有時教師只注重了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的變化,忽視了對學習內容的設計和主題的構建。有的合作運用時沒有把握好“度”,分工不明,時間倉促,課堂秩序較亂;有的合作所提問題過于簡單,無合作價值,有畫蛇添足之感,這種趕時髦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合作學習應該是學習語文知識,形成語文能力的過程,應該是聽說讀寫的實踐過程。在實施小組合作學習時,應注意以下兩點:
(1)教師不僅要在備課時精心設計合作學習的內容和形式,還要在課堂教學中準確及時把握住那些生成合作學習的契機,這是課堂教學生命活力的充分體現,也是提高小組合作效率的關鍵。
(2)合作學習首先要有合作成員對合作問題的獨立思考研究,有了這樣的前奏,才可能在合作時針對問題,各抒己見,并通過思維碰撞、激發火花,互相啟發,實現拓寬思路,開闊視野,取長補短,共同成長的目標。
3.把握契機,探究學習。
教師對每個學生都應抱以成功的期望,用熱情的語言,激發他們探索的情感,如果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勇氣被調動起來,他們就會積極主動地進行探究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