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1 09:09:1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農業統計分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公共財政投入;運行情況;調查研究
中圖分類號:F3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6)22-5995-06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22.066
Construction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CARS
LI Ping1,WANG Wei-wei2,3,ZHANG Jun-biao3
(1.Schoo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 430068,China;
2.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Technology,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Wuhan 430064,China;
3.Hubei Center for Rural Development Research of HZAU,Wuhan 430070,China)
Abstract: CARS,as an important innovation of institutional reform of agricultural science-technology and the integration form of technological resources,is an strategic move to accelera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four modernizations in synchronization”,and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all aspects of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hrough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statistics to relative main bodies of the system,from the responses of system recognition,daily operation,funds management,personnel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and so on,the basic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ystem running were analyzed,and problems of the current system in aspects including as funds management,internal-external communication,work coordination,position competition,examination and evaluation,motivation,local support mechanism were cleared,accordingly som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China agriculture research system; public finance input; running condition; investigation
為深入實施科技創新驅動戰略,全面提升農業區域創新能力,強化農業競爭力,促進現代農業和城鄉統籌發展,2007年農業部、財政部共同啟動了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簡稱CARS,下同)建設[1]。CARS作為一項公共強農惠農制度選擇,是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和科技資源整合形式的重要創新,也是新時期探索農業科技為現代農業建設提供有效服務的重要嘗試,更是在既定的科研管理體制和部門管理體制下,圍繞農業主導產業和優勢特色產業,聚合科-教-推、產-學-研人才,開展聯合研發與技術協同創新,提高農業科技含量,促進產業發展的有效途徑。目前關于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相關研究定性分析較多,定量研究較少。定性上,祁春節等[2]、宋雯雯等[3]、張克俊等[4]分析了體系的制度特征及問題,并給出了協同創新機制建設的建議;張鴻等[5]、伍鶯鶯等[6]主要針對體系創新團隊的建設問題進行了闡述;賴琰萍[7]則就體系建設經費管理進行了探討。定量方面,蘇小珊等[8]度量了體系制度安排創新與技術創新效率的互動關系,并認為技術創新效率提升關鍵在于優化體系制度安排;李平等[9]則利用調研數據對體系研發團隊創新績效進行了測度,并給出了改善體系創新機制的建議。已有研究明確了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協同創新作為新時期財政農業科技投入重要形式,是中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的關鍵內容,能為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提供強大的科技支撐。但由于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是一個新事物,也是一個處于探索中的協同創新管理系統,其積極作用需進一步調查與分析。為此課題組借助于對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各崗位類別所進行的調查,通過統計量化分析的方式闡述體系運行的基本情況,以明確其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有針對性地給出完善體系運行機制的對策建議。
1 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運行現狀
為全面了解CARS運行現狀,課題組依托體系重大專項平臺,根據不同產品及地區特征,對體系運行過程中的相關主體包括首席和崗位科學家、綜合試驗站站長和依托單位相關負責人或管理人員進行了訪問、座談和小型會議交流或開展實際調研,收集了一套統計研究資料,共計2 459份。該資料共涉及33類農產品產業技術體系,遍布全國各省市區。被調查人員中,B崗位專家、A崗位專家、C崗位專家、團隊成員、依托單位管理人員、體系外科技人員、其他人員所占比重依次為0.89%、14.41%、14.84%、65.92%、1.53%、1.74%和0.68%(文中B、A、C分別對應著各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崗位科學家和試驗站科學家崗位);體系依托單位及人員分布于東部地區的居多,占39.20%,中部地區比重為36.22%,西部為24.58%,另外東部地區涵蓋了調查所涉及的33個農產品產業技術體系中的28個,西部地區涵蓋了33個農產品產業技術體系中的26個,中部地區則涵蓋了所調查體系中的25個,可以看出,目前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依托單位區域分布差異并不明顯,總體上處于相對均衡態勢;至于依托單位性質,統計分析顯示,科研單位和高等院校是體系的主要依托對象,兩者合計占到了79.00%以上,依托單位還有企業、推廣機構、事業單位及其他性質的單位,比例分別為8.00%、1.20%、11.80%、0.48%。現代農業體系運行現狀分析具體情況統計描述如下。
1.1 受訪對象認可情況
據調查數據顯示,有34.80%的被調查人員對當前體系的運行現狀表示非常滿意,48.28%的被調查人員表示較滿意,表示滿意的占16.15%,僅有0.47%的被調查人員對當前體系運行的總體狀況表示不滿意或者非常不滿意。
具體而言,一方面被調查人員普遍認可體系建設對農業發展的積極作用,其中64.48%的被調查人員認為作用非常大,28.64%認為推動作用較大,6.51%認為推動作用大,僅有0.33%認為推動作用不大或者很小。分崗位類別來看,B崗位專家充分肯定了體系的建設在推動中國農業發展中所呈現出的巨大作用,其中79.31%的B崗位專家認為體系的建設對推動中國農業發展作用非常大或大,20.69%認為推動作用比較大;A崗位專家也比較認同體系的建設對推動現代農業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82.25%的A崗位專家認為作用非常大或大,17.75%認為推動作用比較大;C崗位專家接觸農業生產實際多,較能感受體系建設對推動中國農業發展的作用程度。統計調查顯示,C崗位專家較認可體系建設的積極作用,其中有76.25%被調查人員認為體系推動作用非常大或大,23.75%認為對推動農業發展具有較大作用;其他受訪對象也較認可體系建設的積極意義。此外,還得知B、A及C等崗位專家對體系作用發揮的認可程度要明顯高于體系團隊人員及體系外相關人員。
另一方面對當前體系建設對農業生產貢獻度的調查顯示,絕大多數被調查者認同體系建設對農業生產發展的貢獻作用,其中33.56%的被調查人員認為體系建設對農業生產的貢獻度很高,47.30%認為貢獻度較高,認為高的占16.61%,僅有不到3.00%的被調查人員認為貢獻度較低或很低。從區域分布差異來看,各區域就體系建設對農業生產貢獻度的觀點趨于一致,基本認為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對農業生產的貢獻度很高或較高。
從體系交流平臺的運行及管理上來看,數據顯示有96.48%的被調查者對體系交流平臺的運行及管理表示滿意,僅1.60%的被調查者表示不滿意,其中“體系交流平臺存在不對外公開,無法接受社會的輿論監督”的問題較受被調查者關注,另有1.95%的被調查者未做答。同時,不同崗位的被調查者對體系交流平臺運行及管理現狀的滿意度不盡相同,其中B崗位專家和體系外相關人員的滿意度最高,達到100%,其次是A崗位專家,滿意度高達99.70%,接下來依次是團隊成員98.16%、C崗位專家96.29%、依托單位管理人員94.29%。
1.2 體系日常運行
1)個人目標與體系目標的一致性。從整體上來看,被調查者認為個人目標與體系目標完全一致的占26.71%,基本一致的占70.09%,不確定個人目標與體系目標一致性的占2.94%,認為不一致的僅占0.22%;從被調查者的不同崗位身份來看,不同崗位的被調查者觀點趨于一致,與總體調查結果基本吻合。
2)體系間崗位專家交流。不同體系之間崗位專家的交流對活躍體系工作氣氛、完善體系文化具有重要意義。統計顯示,有60.56%的崗位專家表示不同體系之間會經常交流,另外39.44%的被調查人員則表示交流較少或不存在交流。當詢問采取何種交流方式時,獲知電話、郵件等方式采用較多。另外,隨著現代信息交流手段的不斷普及,電話和郵件成為各崗位專家交流的最主要方式,分別有82.57%和74.91%的被調查人員通過電話和郵件與其他體系崗位專家進行信息互換與溝通,僅有2.64%的崗位專家通過會議的方式開展合作交流,另還有22.45%的被調查人員通過其他方式與各體系崗位專家保持交流。從調查人員身份類型來看,由于職能分工不一,調查發現B崗位專家更傾向于采取會議交流的方式,有65.22%的B崗位專家通過會議方式與各體系崗位專家進行交流;對于A崗位專家而言,分別有79.81%、78.40%、66.67%的A崗位專家通過會議、電話及郵件三種交流方式與其他崗位專家進行交流;另外C崗位專家則較多地采用電話工具保持與各個體系崗位專家的日常交流,占到C崗位專家調查樣本總數的86.81%。
幕嵋榻渙韉鈉驕次數看,一年度內B崗位專家平均與其他體系專家交流5.30次,A崗位專家平均為4.30次,C崗位專家平均交流為3.10次,團隊成員為2.40次,呈依次下降趨勢。除會議交流外,電話和郵件成為交流的主要工具。調查顯示,B崗位專家年均交流人次最多,達到19人次;A崗位專家次之,達到14人次;C崗位專家與體系團隊成員的年均交流分別為7和6人次。
3)各產業內不同領域崗位專家交流情況。一方面調查顯示,95.11%的被調查者表示會經常與本體系內其他崗位專家進行交流,只有不到5%的被調查者表示缺乏交流或者交流不夠;另一方面從被調查者與其他領域崗位專家交流的平均人次來看,體系內各領域崗位專家平均交流人次差異較大,其中B崗位專家交流人次最多,平均達到50人次;A崗位專家次之,平均達到25人次;C崗位專家除會議交流方式外,平均交流13人次,僅為B崗位專家的26%;團隊成員平均交流9人次,不足B崗位專家的1/5。
從所采取的交流方式來看,會議、電話及郵件這三種方式已成為溝通的最主要方式。調查顯示,分別有90.49%、88.32%、83.98%的被調查者通過這三種方式開展合作交流。從交流頻次上看,B崗位專家通過會議方式與體系內部各崗位專家交流的平均次數多達21.70次;C崗位專家和A崗位專家分別有8.70次、8.60次,團隊成員則只有4.40次。
4)不同崗位類型的被調查人員融入體系程度。從各體系任務占用被調查者工作時間角度來看,69.57%的B崗位專家花了80%以上的時間用于體系工作;其次是A崗位專家,有65.59%的A崗位專家花了80%以上的時間在體系工作上;第三是C崗位專家,有63.72%的C崗位專家花80%以上的時間在體系工作;團隊成員最少,只有41.66%的成員能保證80%以上的時間用于體系工作。
當問及各崗位專家融入體系團隊的程度時,調查顯示各崗位專家總體上有71.45%表示已經完全融入到體系的工作中,另有28.19%反映正在慢慢融入,僅有0.36%表示還未融入。從不同崗位類型來看,各崗位專家融入體系工作均呈較好態勢,其中B崗位專家樣本表示已完全融入到體系的各項工作過程中,幾乎所有的A崗位專家已經完全融入或者正在慢慢融入體系工作中,另外團隊成員也僅有0.54%表示未融入到體系工作。
從區域差異來看,中部地區被調查對象融入程度最高,有75.71%的被調查人員表示已經完全融入到體系工作中,其余的24.29%也正在慢慢融入體系工作;東部地區次之,完全融入體系工作的占到70.59%,有29.30%的人員表示正慢慢融入,僅有0.11%尚未融入;西部地區人員的融入程度較差,尚有32.79%的被調查對象表示未完全融入體系工作。
總體來看,一方面各崗位專家融入本產業技術體系工作和團體環境的程度與其用于體系工作的時間有一定的正向關系;另一方面,各崗位專家融入體系工作過程和團體環境的程度區域差異不大,融入程度基本上是中部地區的受調查者最好,東部次之,西部略落后于東部。
1.3 體系的經費管理
1)經費滿足實際工作需要程度。總體上看,目前經費情況尚不符合各崗位專家的實際需求。調查顯示,認為經費能夠完全滿足實際工作需要的被調查者僅占7.73%,另外27.06%的被調查者認為體系經費能夠滿足工作需要,而41.86%認為經費僅能夠基本滿足工作需要,另有23.35%認為不能滿足工作需要。從不同崗位類型來看,大部分崗位專家認為體系經費能夠滿足或者基本滿足工作需要,但也有一部分崗位專家認為體系經費不能滿足工作需要,其中以C崗位專家表現最為明顯,有39.39%的C崗位專家表示體系經費不能滿足其工作需要;B崗位專家次之,有21.74%的B崗位專家表示體系經費不能滿足實際工作需要;而僅有7.85%的A崗位專家認為經費不足以保證工作順利開展。
2)經費支出及合規性。調查顯示,高達83.26%的崗位專家經費用于體系相關工作的比重達到95%~100%,僅有不到1%的人員其經費用于體系工作的比重低于60%。從不同崗位類型上看,有91.30%的B崗位專家經費用于體系工作的比重高達95%~100%,有88.96%的A崗位專家經費用于體系工作的比重達到95%~100%,此外84.98%的C崗位專家經費用于體系工作的比重達到95%~100%。在費用支出合規性方面,調查顯示B崗位專家經費支出的合規性最高,95.65%的B崗位專家經費支出合規性在85%以上,這其中又有73.91%的B崗位專家經費支出合規性在95%~100%,21.74%的B崗位專家的經費支出合規性在85%~95%,僅有不到5%的B崗位專家的經費支出合規性在75%以下;C崗位專家的經費支出合規性次之,94.03%的C崗位專家的經費支出合規性在85%以上,這其中位于95%~100%區間的占60.00%,而經費支出合規性在85%~95%區間的占34.03%;A崗位專家經費支出合規性在95%~100%之間的占56.30%,在85%~95%之間的占38.42%,僅有5.28%的A崗位專家經費支出合規性在85%以下。
3)經費管理滿意度。從總體上看,目前絕大多數崗位專家對體系經費的管理非常滿意或基本滿意,僅有不到6%的崗位專家表示不甚滿意。就不同崗位類型的專家來說,他們對體系經費管理現狀的態度基本一致,有19%左右的被調查人員對當前經費管理現狀表示非常滿意,有74%左右的被調查人員表示對當前經費管理現狀基本滿意,僅有6%左右表示不滿意,其中B崗位專家表示不滿意的比重最高,達到8.70%,A崗位專家次之,為6.38%,C崗位專家表示不滿意的比重較小,僅為5.34%。
1.4 體系人員的考核及評價
1)考核標準。體系考核內容主要包括基礎性工作、論文專利等技術成果及人才培養、技術培訓與推廣、日志數量、經費使用情況等內容執行的情況。總體上看,在所有考核內容中,有53.80%的被調查人員對基礎性工作這一考核標準最為認可,有27.91%的被調查人員最為認可技術培訓與推廣這一考核標準,另外認同論文專利等技術成果考核標準的樣本占到了10.93%,而將日志數量與經費使用情況作為考核標準的認可率最低。
從不同的崗位類型來看,各崗位專家對考核標準的認識不盡相同。有42.86%的B崗位專家最為認可基礎性工作這一考核標準,23.81%最為認可論文專利等科技成果這一考核標準,另有23.81%的B崗位專家表示認可其他的考核標準;有56.60%的A崗位專家最為認可基礎性工作考核標準,17.30%最為認可論文專利等科技成果這一考核標準,13.84%最為認可技術培訓與推廣這一考核標準,另有10.38%的A崗位專家提出了其他的考核標準,A崗位專家對其他考核標準的認可率較低;C崗位專家由于更多地接|農業生產第一線,因此基礎性工作、技術培訓與推廣是其最為認可的考核標準,認可率分別達到53.09%、32.13%,而其他考核標準的認可率均較低;團隊成員對基礎性工作這一考核標準最為認可,認可率達到53.80%,其次是技術培訓與推廣考核標準,認可率達到29.79%,第三是論文專利等科技成果,認可率達到11.26%,其他考核標準的認可率較低。由此看來,各崗位專家所傾向的考核標準不盡一致,但均對基礎性工作這一考核標準有較高的認可度。
至于各個標準在工作考核中所占的比例,調查顯示:考核標準應以基礎工作、論文專利等技術成果、技術培訓與推廣三大標準為主,其所占比重分別為25%、16%、21%,其余考核標準所占比重依次是人才培養13%、經費使用情況11%、日志數量9%,其他僅占5%。從被調查者的崗位類型來看,各崗位專家的觀點與總體上的情況基本趨于一致,各崗位專家(除體系外科技人員)認為基礎工作、論文專利等技術成果、技術培訓與推廣所占比重最多,其余次之。
2)考評方式。調查@示,當前體系實行B崗位專家、執委會和體系成員打分結合的方式對體系成員進行考評較為合理。從總體來看,這一考評方式得到了96.30%的被調查人員的認同,僅有3.70%的被調查人員表示不認同。從不同崗位類型來看,各崗位專家對該考評方式的認同較為一致,表示認同這一考評方式的均在95%以上水平。而當問及B崗位專家、執委會、體系成員打分結合的考評方式中各成員所應占有的比例時,各被調查者給出的意見也基本趨于一致,總體上看B崗位專家、執委會、體系成員打分趨于32∶34∶34的比例構成。
3)考評結果通報方式。目前體系對各崗位專家工作考評結果的通報方式主要采取分等定級制、單一排名制、定性判斷制三種。調查顯示54.05%的被調查人員認為采取分等定級制較好,18.68%認為采取單一排名制較好,27.27%認為采取定性判斷較好。從崗位類型來看,有43.48%的B崗位專家認為采取分等定級制通報方式較好,43.48%認為采取單一排名制的通報方式較好,13.04%認為采取定性判斷制的通報方式較好;有49.71%的A崗位專家贊成采用分等定級制通報方式,14.16%贊成采取單一排名制的通報方式,36.13%認為采取定性判斷制較好;有51.31%的C崗位專家認為采取分等定級制通報方式較好,16.17%認為采取單一排名制的通報方式較好,33.83%認為采取定性判斷制的通報方式較好;此外,55.01%的團隊成員認為采取分等定級制比較好,19.99%認為采取單一排名制比較好,25%認為采取定性判斷制較好。
4)退出機制。調查顯示,有90.93%的被調查人員認同建立動態調整機制,不認同的僅占9.03%。而從不同崗位專家角度上看,各崗位專家的觀點也基本一致,各崗位專家類型均有90%以上的成員贊同建立退出機制,僅有少數人不予認同。就退出機制中某一條款征求受訪者意見時,如對拿了資助經費但卻沒有完成相應任務的專家和站長的處理方式,總體上看, 40.69%的被調查人員認為應直接解聘,58.21%認為應黃牌警告、查看一年,0.87%的被調查人員認為可繼續留任,0.23%的被調查者認為無所謂。
2 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經費管理機制不夠健全。一方面,體系經費尚不能完全滿足體系人員實際工作的需要,調查顯示近40%的C崗位專家反映其存在體系經費不能滿足實際工作需要的情況,另有21.74%的B崗位專家反映了這一問題;另一方面,在當前經費管理機制上也存在諸多問題,如經費劃撥不及時、經費使用不規范、項目經費支出比例不合理、正常開支難于報銷、單位財務制度與國家制度存在偏差等,經費管理機制的不健全給體系工作的正常開展帶來了較大挑戰。
2)產業領域內外交流氛圍尚需營造。目前濃郁的體系內外交流氛圍尚未形成,在體系之間有近40%的被調查人員與其他體系的崗位專家之間交流較少甚至不存在交流,交流頻次更是自B崗位專家崗位依次遞減,不同體系間崗位專家通過會議平均交流次數僅為3.8次,除會議方式外,不同體系間崗位專家人均交流不足12人次;在體系內部,目前各崗位專家交流情況也不甚理想,通過會議方式各領域崗位專家人均交流僅為11次,除會議方式外,人均交流次數不足25次。另外,當前體系交流平臺還存在信息封閉、交流面窄、對外體系開放不夠、平臺網速較慢、容易斷網等問題。
3)各關聯主體間工作協調度有待優化。當前體系內各關聯主體之間還缺乏嚴格意義上的制度和機制上的聯系,再加之協調主體的缺位,直接導致了體系各關聯主體之間工作協調程度不夠緊密,缺乏有效溝通,另外體系成員對試驗站與推廣示范縣之間的關系認識不明確,缺乏有效的協調,因此在現有管理制度下,體系無法開展先進產業技術的大范圍的集中示范。此外崗位設置和試驗站分布與地區實際需求不相符也是體系運行當中要著力解決的一個難點。
4)體系崗位競爭機制尚不健全。體系崗位競爭機制的建立有利于激發在崗專家從事體系工作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并對專家職能行為實現一定激勵與約束。然而當前體系的崗位競爭機制尚不健全,存在類似于“鐵飯碗”的上崗制度,體系內外部缺乏有效競爭,這導致各體系存在部分專家和C崗位專家拿了體系資助經費,卻沒有完成相應崗位任務,這種狀況削弱了部分體系人員的工作積極性,給體系長遠有序運行帶來了消極影響。
5)體系考核與評價體系有待完善。考核與評價體系是對在崗專家及C崗位專家等相關體系工作人員年度工作的考評及認可,這是體系運行的關鍵一環,應該引起足夠注意。但是目前,體系考核及評價體系并不太令人滿意,一方面當前體系考核實行B崗位專家、執委會和體系成員打分結合的方式,考核結果采用單一排名制方式進行通報,然而調查結果顯示,被調查人員更傾向于采取分等定級制通報方式,由此該通報方式的合理性需重新進行評估;另一方面,體系的考核標準與體系成員依托單位的考核標準存在著差異,兩者在銜接上還存在一系列問題,這給體系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帶來了一定負面影響,如何做好考核機制的銜接工作已是刻不容緩。
6)體系團隊成員工作積極性稍顯不夠。當前團隊成員與體系內外相關領域專家交流溝通仍顯不夠,一方面團隊成員在與其他體系成員通過會議交流的頻次及除會議方式以外交流人次上均是各崗位類型中最低的,另一方面與產業內部專家交流的頻次及人次也是各崗位類型中最低的。另外,從團隊成員融入體系工作和團體環境的程度來看,團隊成員融入體系的程度也是各崗位類型中較低的,而從團隊成員投入體系的工作時間比重來看,團隊成員投入體系工作的時間也是各崗位類型中最少的。由此來看,當前體系團隊成員對體系工作仍缺乏熱情,積極性不夠。
3 討論與建議
1)進一步完善部際協商機制,優化資源配置結構。首先,建議由財政部、農業部、科技部等部門組成部際聯席會議,切實加強對CARS運行的組織領導和協調,對體系運行各方面工作開展平等協商;其次,依托部際協商加強對資源的整合及項目經費監管;最后,完善創新資源配置信息定期交流的制度,避免條塊分割、重復立項、資源分散的不利局面。
2)構建和諧的體系文化,擴大體系的影響范圍。一是建立并完善體系誠信的量化管理制度,采取多維評價指標對體系成員進行綜合評價。二是繼續推進信息交流平臺建設,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增加團隊認同。三是做好體系任務開展中的風險管理工作。四是做好信息的標示工作,加強體系的對外宣傳,增加公眾對體系工作的認可。
3)加強項目資金支持和管理,提高經費使用效益。一方面首先要加強經費與體系任務的銜接,如延長經費使用年限、及時劃撥經費,減少中間環節等;其次要適當調整項目經費支出比例構成,建議增加基礎設施建設、勞務費、會議費和設備購置費在項目總額中的比重;再次要有步驟提高經費使用的靈活度。另一方面,在經費使用上,嚴格遵照體系規定指定資金用途和規范管理,確保專款專用,并定期向社會披露相關財務信息。
4)加強知識產權管理,提升農業創新效率和水平。在具體實踐中,首先應該明確體系運行所形成的知識產權等歸國家所有,而建設依托單位可以在國家授權下決定實施和許可他人實施或者轉讓獲益。其次,基于體系建設的公益性,體系運行中所形成的實驗數、科技資源及產業技術經濟信息,在不的前提下,經審核同意可以面向社會公眾進行。再次,體系運行中所形成的論文、專著等文字作品在發表和出版時應標注體系專項資助字樣。最后還要對體系運行過程中的檔案管理工作加以重視。
5)強化崗位責任,健全人員評價及激勵機制。首先在體系人員的進出上要引入競爭機制,努力塑造一支團結的隊伍。其次建立健全激勵制度,嚴格項目考核制度,促進體系團隊的穩定和水平提高。再次對體系成員的考核要立足長遠、注重實效、采取多元化的考評體系。此外還要確保相對穩定的團隊以及明確的合同任務和嚴格的崗位任務考核,保條件、保待遇,徹底解決科研團隊后顧之憂。
6)加強與地方主管部門的聯系和溝通,促進地方產業發展。首先協調好行政主管部門與產業技術體系的關系,明確體系的社會地位;其次增強與相關政府部門的聯系與合作,建立信息共享平臺;再次以政府為紐帶和橋梁,加大與當地合作經濟組織以及農民的溝通力度,通過示范作用帶動當地農業產業發展;另外,建議各級地方政府及相關農業主管部門聘請崗位專家為“農業科技顧問”,開展本地區產業技術服務;最后,要發揮政府部門在資金、政策、技術、人力、信息上的優勢,加快建成地方性農產品產業技術體系。
參考文獻:
[1] 研究課題組.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0.100-101.
[2] 祁春節,蘇小姍.我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的建設――基于新制度經濟學視角的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14):60-63.
[3] 宋雯雯,韓天富.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協同創新機制的探索與實踐[J].科技管理研究,2013(17):11-15.
[4] 張克俊,張娜敏,伍紅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的制度創新特征、問題及對策建議[J].農村經濟,2014(11):37-41.
[5] 張 鴻,張 熙,龔萬灼,等.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四川創新團隊的構建框架與運行機制[J].科技管理研究,2010(9):70-72,84.
[6] 伍鶯鶯,許 寧,張 昭,等.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地方創新團隊建設探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2(12):70-73.
[7] 賴琰萍.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專項資金管理有關問題及對策探討[J].農業科研經濟管理,2010(1):41-44.
關鍵詞 食品試驗設計與統計分析;教學改革;實踐
中圖分類號 G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22-0335-01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on Food Experiment Design and Statistics Analysis
FU Xiao-ping LI Ling-Fei FAN Jiang-ping HUANG Ai-Xiang*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Kunming Yunnan 650201)
Abstract Food experiment design and statistics analysis is an important basic course of majors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nd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with fairly instrumental,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value;Innovation and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improved teaching quality and students′ study enthusiasm,fostered students capac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and obtained favorable result in practice
Key words food experiment design and statistics analysis;teaching reform;practice
《食品試驗設計與統計分析》作為高等院校食品專業本科生的專業基礎課程[1],具有內容全面、理論概括性強、實踐應用突出等特點,教學內容主要包括科學試驗設計和統計分析方法,課程的開設對學生綜合運用試驗設計和統計分析的思想和理論基礎,從而解決實際生產科研問題的能力有較高的要求,因此常被學生認為是一門學習難度大、考核偏應用的專業課程。在專業課程的教學中如何改進教學方法、手段,激發學習興趣[2],突出課程對學生創新能力和和解決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是目前《食品試驗設計與統計分析》課程教學改革的熱點內容。為不斷滿足社會對高素質食品專業人才的需求,針對該課程存在的問題,結合課程教學特點和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和教訓,對課程教學體系進行探索,期望能提高教學效果,以供參考。
1 重視教材建設,合理選用教材
目前,國內每年都有大量統計方面的新出版教材,種類繁多,但多數內容雷同,能結合專業編輯的教材,并滿足教學大綱基本要求的教材較少。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和使用比較,最后選用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出版,由王欽德、楊堅主編的《食品試驗設計與統計分析》作為教材,該教材為國家級優秀規劃教材,基本滿足了本科階段學生對全面、系統的專業統計知識學習要求。云南農業大學的教學大綱規定《食品試驗設計與統計分析》的理論教學為23學時,實驗教學為時,學時較少,較難實現對學習內容的面面俱到。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按照保障教學學時、突出講授重點內容等特點[3],不斷優化教學內容,課堂下認真做好教案準備,在保證完成教學目標的前提下,根據教學實際,分清教學重點和難點[4],將課程的每一章教學內容劃分為重要講授內容、理解內容和課后自學內容3個部分,適時、靈活地對教學要點、課程進度進行合理調整,既保證了教學活動的有序開展,也滿足了不同學習層次學生在面向不同深度的統計知識學習內容上的個性發展需要。
2 開展案例教學,豐富課程內容針對性
應用案例教學方法是培養學生應用統計的理論、原理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途徑[5]。案例教學具有形象化、生動化、簡單化、具體化等特點,能將沉悶的學習環境變成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能有效避免出現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接受的問題,防止教師在講授理論時過多推導理論公式等情況。因此在講授課程內容時,一方面要增強所講理論知識的實踐應用性,同時還要積極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讓學生參與案例分析的解決,通過引導和啟發學生利用理論原理和方法來思考解決案例中的問題。比如科學試驗研究步驟和程序,借助常見的試驗內容為實例,就可以實現抽象的統計原理轉變為學生熟知的、感性的具體事例[6],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也使他們從食品專業的角度對結果做出科學的分析和判斷。課堂引入案例教學,可以起到豐富課堂教學和增強統計知識的實用性作用[7];有助于啟發學生借助具體的統計分析方法來實現生產科研實際問題的解決,也能促使學生更好的開展自我學習、自我提高,為深入學習課程內容打下堅實的興趣基礎。
3 依托現代教學技術,綜合提高教學效果
現代教學技術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作為基礎理論課程,多媒體技術可以促進文字、圖像、動畫和聲音等教學材料的有機融合,促進不同統計方法在案例中的應用說明,信息量大,形象生動、具體化,對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作用很大,同時也能減輕教師工作強度,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另外,相對于多媒體教學的板書教學方法也有其獨特優勢,能給學生足夠的時間來消化、理解多媒體教學內容,是對多媒體教學技術的有益補充。這種多媒體教學為主,板書教學為輔的教學方式,能大大提高教學效果。
4 強化計算機實驗教學,突出課程應用實踐性
《食品試驗設計與統計分析》實驗教學是理論課程的重要補充部分,能借助各種統計軟件如 SPSS、Excel、SAS等培養學生進行數據處理與分析的能力,也是課堂教學的延續和檢驗。這些統計分析軟件的語法簡單、使用方便[8],學生借助軟件可以對數據輸入后采用的分析方法、結果的識讀進行獨立思考,使學生將課堂上學到的理論、方法原理運用于實驗數據處理[9],讓數據分析結果更具說服力,既增強了學生對統計知識的實踐應用能力,加深統計學原理與方法的理解,也激發學生學習統計分析的興趣。
綜上所述,相對于其他基礎課程而言,《食品試驗設計與統計分析》課程較難教、難學,但教學改革是永恒的主題。在教學過程中,只要刻苦鉆研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和轉變教學理念,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在探索中不斷實踐,就能培養出真正的現代化實用型與復合型人才。
5 參考文獻
[1] 周鑫斌,賴凡,劉峰.《試驗設計與統計分析》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28):16042-16043.
[2] 黃利文.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課程的教學探討[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13(1):117-119.
[3] 于曉芳.農學類專業《試驗設計與統計分析》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5(67):78-79.
[4] 董春玲,王銳,王曉宇.《統計原理》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09(29):18-20.
[5] 李杰勤,王麗華,詹秋文.《試驗統計方法》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安徽科技學院學報,2013,27(1):97-99.
[6] 李蘭會,周榮艷,李祥龍.強化生物統計課程實踐教學[J].培養綜合素質畜牧人才,2013,15(2):46-48.
[7] 孫曉祥,惠英杰.數理統計課程教學中培養學生統計思維的幾點認識[J].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學報,2013,22(1):80-82.
關鍵詞 空間統計分析 GIS 區域經濟分析 應用
GIS與空間統計分析這兩種處在前沿的技術,雖已經得到了大力推廣與使用,并且在它們的結合作用下,能大幅度地加快區域經濟發展方面的研究效率。但是以現階段的情況來看,在GIS與空間統計分析進行結合之后也存在著很大的局限性,讓實際發揮出來的效果打了個很大的折扣。所以說,研究如何將空間統計分析和GIS結合起來讓它們發揮更大的效用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對空間統計分析與GIS進行描述
(一)對空間統計分析的了解
空間統計分析需要建立在統計學的知識體系之上,而在地域領域之中,空間抽樣是最常被使用的一種做法。這一做法主要是要依靠大量的數據在某一區域以及鄰近區域在某些方面的表現值與現象存在很強的相似性。與以往統計分析理念不同的是,它的空間概念打破了先前相互獨立的設想,在操作應用的時候,為了簡化任務的復雜度,應該對全國各區域的散亂的數據資料進行整合,以此實現對區域經濟的分析。雖然這種新型統計方法與傳統統計方法有一定的出入,然而并不是意味著我們就得把先前的統計方法徹底棄置,反而是要對它進行不斷地加強和創新,提高它的科學性和技術性,更適合社會的發展需求。
(二)對GIS的進一步了解
GIS又叫作地理信息系統,他是以信息技術為基礎對空間信息進行整合分析的一種科學方法。它最重要的一種方法就是地理模型法,GIS技術可以為地理研究提供各種不同的信息,其中有動態或是靜態信息等。更重要的是,他可以讓空間信息形成一條完整的信息產業鏈,從信息的收集和整合到后期的分析應用,都起到重大的作用。在GIS與空間統計分析的共同作用之下,我國區域經濟的發展必然會大步向前推進。
二、空間統計分析與GIS協作運用的未來發展情況
對于特異性強的經濟區域來說,做好對它們的分析工作處在推動社會經濟發展工作的核心地位。根據每個地區的具體的經濟形勢,運用分區化的方法來細化所要研究的對象,讓研究工作可以更細致地完成。與此同時,還要堅持經濟區域的概念,抓住空間管理的特性,更加明確哪個是首要經濟區域,并且對這個重要地區以及與它有所關聯的經濟區域做更深層次的研究。在對經濟區域進行分析時,往往都是按照從低等到高等的順序來進行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在進行空間統計分析之前先加入GIS技術,就可以明顯提高分析效率。不僅如此,一方面它還減少了分析數據的工作量,另一方面讓區域經濟分析的進行得到了有力的保證。我相信在這兩個技術的不斷進步之下,它們對國家發展的促進作用也會越來越明顯。
三、如何實施空間統計分析與GIS在區域經濟分析中的應用
(一)建立完善的空間權重矩陣
在進行區域經濟分析的時候,及時對有的信息進行拓展和延伸是非常有必要的,而這些信息通常都是經由GIS來產生的。而在對所獲數據進行分析和拓展時,空間鄰近和空間鏈接都是其中的決定性因素。因此建立一個完善的空間權重矩陣式是極其有必要的,它的空間鄰近關系能夠更清楚地表達出來,就可以讓距離標準和鄰近標準更加精確,這樣就讓處在各個位置的要素得到更好地理解以及分析。
(二)精確空間自相關度的度量
在整個數據分析過程之中,空間自相關度的精確度是非常關鍵的。如果兩個鄰近地域有著極其相似的地理現象或者是有著某個相似的屬性值,這時候就應該將這個屬性值或現象的相似程度與自相關度聯系起來,并經由它進行反映。而一般的自相關度是由局部指標和全局指標來衡量的,而這兩種衡量指標各自都存在著優點以及缺點,所以想要提高空間自相關度的精確度就必須妥善用好這兩種衡量標準,以免不正確的使用造成自相關度的度量的誤差過大而影響了區域經濟的數據分析。
(三)弄清空間關聯識別
在對區域經濟分析中,空間關聯識別也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而衡量它的標準也是由兩個因素來決定,這兩者之間呈現著負相關的關系。當計算出一個值的時候,也就得到了另外一個的值。若是MC的取值處在-1之下而GR又在0之上時,各個屬性值都會呈現聚集分布的狀態,這樣就讓空間自相關變成負的了。當MC的值一直處在0的附近且小于0,這樣空間自相關也將一直是負的。這是由于正負值都有著與之對應的自相關,即正對正,負對負。
(四)空間統計分析與GIS的結合應用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區域經濟的分析工作的難度也在不斷地加大,僅僅只靠空間統計分析早已經沒法再勝任這個任務。當下的專家和相關工作者都在研究如何將空間統計分析與GIS技術更好地結合在一起來進行工作。由于GIS擁有著很強的優勢,它不但可以獲得更為精確的地理信息,而且還能夠得到有關的空間數據信息。在經過無數次的實驗研究后發現,將空間統計分析運用到GIS的結合方式能更好地達到分析作用。先是利用空間統計分析,將MC和GR的值計算出來,然后再利用GIS將這些數據在空間上的分布特征確定出來,以此來了解區域之間所存在的關聯性。
四、結論
結合上面所論述的觀點,為了我國各個區域更好更快地發展,就必須對這些區域的經濟進行更為系統而又科學的研究和分析。若想得到更為科學的數據和信息就離不開GIS的幫助,而只有GIS還無法對這些數據進行全面的分析,所以還需要運用空間統計分析進行分析。所以如何讓GIS和空間統計分析更有效率地對區域經濟進行分析研究成為發展區域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伴隨著GIS與空間統計分析結合的有效性的提高,區域經濟發展也會得到很大的提升,區域經濟發展的加快也會對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起促進作用。
(作者單位為武安市城市供水管理處)
參考文獻
[1] 龍洋洲.空間統計分析在區域社會經濟分析中的應用分析[J].科技傳播,2014 (15).
[2] 陳燦斌.區域經濟分析中空間統計分析理論與GIS的應用探討[J].商業故事,2015 (6).
[3] 李林.基于GIS的空間統計分析在奶牛地氟病監測中的應用[J].農業工程學報, 2012(10).
[關鍵詞]多元統計分析;經濟;經濟學角度
社會各組織機構離不開統計分析工作,其不僅能夠讓各個組織機構明確相關領域過去和現在的發展狀況,更能對未來的發展趨勢做出準確的預判,從而制定出科學的決策。經濟領域是一個復雜、龐大的系統,國家在進行經濟發展戰略的制定時,往往以完整、準確的經濟數據為基礎,進行科學化的決策。而多元統計分析是統計分析方法的創新,對我國經濟戰略的制定和決策具有積極的作用。
1多元統計分析的概述
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在互聯網的發展背景下,多元統計分析方法與智能化分析逐漸融為一體,且在新媒體上進行數據處理與分析的過程中,從傳統統計分析中衍生出來,并在大數據背景下繼續發展,推動著統計分析工作邁向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多元統計分析是利用數理統計的方法研究變量的問題和理論的,在經濟領域中,經濟統計所涉及的變量是多邊的,而傳統的統計分析是“一對一”的統計方式,這種統計分析方法不僅不能實現分析的時效性,更難以保證統計變量之間的關系,而多元統計分析便能彌補傳統分析法的弊端,減少信息的流失,保證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進而全面反映出數據的情況。
2多元統計分析方法在經濟中的應用
2.1多元回歸分析的應用
為了能夠客觀地對經濟規律進行分析,需要對經濟變動形式進行計量模型的建立。多元回歸法是通過經濟計量模型分析經濟走勢的,目前比較常用的是通過數字方程進行模型的建立,通過模型進行數字方程的建立,且將模型中變量之間的關系進行梳理,并通過對經濟計量數據進行預測,從而對經濟的發展態勢進行判定分析,進而全面的研究經濟問題。例如,多元回歸分析在我國通貨膨脹問題中的應用。眾所周知,通貨膨脹最顯著的特征就是整體的物價上漲,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將已上漲的物價按照因變量進行統計分析,并將各種影響因素作為統計分析中的自變量,在此基礎上研究影響各個物價上漲的因素。通過兩種因素的結合制定相應的多元回歸方程,進而讓整個通貨膨脹率能以經濟模型的形式呈現,使引起通貨膨脹的原因得以更系統的形式體現。
2.2聚類分析的應用
聚類分析法是多元統計分析方法中研究分類問題的一種方式,其所研究的領域較為寬泛,例如,在分類研究的問題上,從企業出發,可以將企業的發展類型進行分類、經營方式進行分類、收益模式進行分類。從國土資源出發,可以將國民的生活水平進行分類、土地資源類型進行分類、土地資源等級進行分類。例如,聚類分析法在企業經營效益分類的應用中,其能夠通過對企業自身的指標進行整合,并以這些指標數據為基礎進行統計量的整合。聚類分析法通過統計量的整合數據進行分類分析,將其他一些具有相似性的數據進行類比,以此將各個企業進行分類。最后,建立一個順序排列系統,將不同類別的企業按實際情況從小到大進行排序。此外,還能以時間軸為基礎,對不同的資料進行時間上的排列,這種有序聚類亦是經濟學中經常應用的方式。
2.3主成分分析應用
在經濟學數據分析中,各項經濟指標和經濟要素較多。此外,經濟學指標相互之間多數會存在一定的相關性,這就導致部分數據與指標重復,通過主成分分析便能實現數據的“降維”,將主要數據進行提煉并加以整合,簡化統計分析工作。例如,在評價經濟效益的應用中,為了明確經濟效益,就必須對相關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然而,經濟指標的重疊讓指標體系呈現多個指標。這給經濟效益的評價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主成分分析能夠將指標體系中的多個指標進行“降維”,將重疊指標信息進行重組,防止了數據的疊加統計,進而使經濟的綜合評價更加準確、客觀。
2.4判別分析的應用
在多元統計分析中,判別分析旨在對不同經濟數據與指標進行歸類,這與文中的聚類分析不同,判別分析是在聚類分析基礎下進行的,是將已知的數據進行合理歸類,確定測試樣品的屬性范圍。判別分析是通過分布函數進行統計分析,通過給定的多個個體數據和總體,對各個個體數據與指標相應所屬的主題進行歸類。例如,在經濟指標歸類中,可以依據判別分析法將我國企業的經濟效益進行統計分析,將不同企業的經濟效益進行聚類分析,形成優、良和差三個等級,當對一個新的企業進行等級分析時,可以通過其內部的經營數據與三個大類的企業數據進行對比,與之相似度最貼近的,即為同一類別企業。通過判別分析,能夠明晰社會各個領域的經濟發展情況,以此來有針對性的制定發展策略,實現科學化發展。判別分析法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中常用的一種多元統計分析法。
3結語
在多元統計分析中,任何分析法之間都存在著關聯性。各種方式共同揭示著我國經濟現象的發展形式和規律,所以,在利用多元統計分析時,若能充分進行定量與定性兩種分析的結合,可以使統計分析工作更加全面、更加準確。
作者:程榮榮 單位:山西農業大學信息學院
參考文獻
[1]劉君一.多元統計分析方法在宏觀經濟分析中的運用[J].時代金融,2015(20).
Abstract: Through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four aspects of papers' published year, involving fields, research agencies and the first author which is related to study virtual prototype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ncluded in Chinese sci-tech periodical database of VIP,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condition of application of virtual prototype technology in nearly 10 years, and found that the research institutions of application of virtual prototype technology focus 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suggested enterprise should apply virtual prototype technology actively to improve their market competitiveness.
關鍵詞: 虛擬樣機技術;論文統計;計量分析
Key words: virtual prototyping technology;paper statistics;quantitative analysis
中圖分類號:C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09-0312-02
0 引言
虛擬樣機技術是上世紀80年代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而迅速發展起來的一項計算機輔助工程技術。設計人員在計算機上建立能夠反映產品特性的樣機模型,用樣機模型代替物理樣機在各種工況下進行仿真試驗和分析,測試和評估產品的整體性能,進而不斷改進和優化樣機模型的設計,直至獲得最優設計方案后,再制造物理樣機[1]。虛擬樣機技術改變了傳統的產品研發和設計思想,極大地降低了產品研發和設計的技術風險和開發成本,縮短了研發周期,提高了產品性能,加速了新技術向產品轉化的開發、研制與使用過程。進入21世紀以來,虛擬樣機技術及其應用在發達國家已經獲得重大進展,被廣泛地應用于各個不同領域。世界眾多著名的制造公司在生產開發過程中都廣泛采用虛擬樣機技術,設計、裝機、測試都在計算機中模擬完成,保證了產品一次試制成功[2]。虛擬樣機技術的應用,使企業能夠以最低的成本快速推出產品,迅速搶占國際市場,提高了企業的市場競爭力,為企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本文依托“維普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這一平臺,通過對2003~2012年10年期間與虛擬樣機技術相關的期刊論文的檢索,采用論文計量學方法,對虛擬樣機技術的應用研究論文進行統計分析,概括和總結我國虛擬樣機技術的應用研究狀況,以期為虛擬樣機技術今后在我國更廣泛地推廣應用提供參考。
1 數據來源及分析方法
本文以維普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收錄的期刊論文為統計分析源,以2003~2012年為時間條件,以“全部期刊”為期刊范圍,以“虛擬樣機”為題名或關鍵詞進行全部專業論文的檢索,經過整理匯總,刪除重復論文后共計2508篇。通過EXCEL將整理后的論文數據套錄成數據庫,采用論文計量學方法對論文的發表年份、涉及領域、研究機構以及第一作者等四個方面進行統計分析,概括和總結近10年來我國虛擬樣機技術的應用研究狀況[3]。
2 統計分析結果
2.1 虛擬樣機技術應用研究論文年份統計分析 從圖1和表1可以看出我國虛擬樣機技術應用研究論文數量的增長態勢。2003年至2009年期間,論文數量逐年增加,2004年和2005年,論文數量增加的幅度最大,之后增加幅度在逐年減小,2009年論文數量達到頂峰。這表明,2003年至2009年,我國虛擬樣機技術應用研究發展得比較快,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從2010年開始,論文數量較大幅度減少,特別是2012年,論文數量減少到152篇。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可能是近三年對虛擬樣機技術相關的應用研究力度減小,也有可能是相關研究論文的產出以及中國學術期刊庫的收錄有一定時滯性[4]。
2.2 虛擬樣機技術應用研究涉及領域統計分析 筆者對研究主題涉及到我國航空航天、國防軍工、汽車與發動機、工程機械、礦產機械、農業機械、機器人與機械手、教育等領域的論文數量進行統計,結果顯示,我國虛擬樣機技術應用研究涉及各個領域,部分論文同時涉及多個領域,論文涉及領域分布情況見圖2。論文產出居前三位的領域是汽車、工程機械、機器人,這表明,隨著汽車、工程機械、機器人領域近十年來的迅猛發展,虛擬樣機技術應用研究在這些領域中也取得了不斐的成果。
2.3 虛擬樣機技術應用研究機構統計分析 在2508篇論文中,沒有署名作者單位的共有23篇。筆者將論文作者的工作單位分為本科院校、科研院所、企業和大專院校四類研究機構,統計結果見表2。發文數量最多的機構是本科院校,為2145篇,科研院所、企業和大專院校發文數量分別為419篇、368篇、117篇,其中科研院所、企業、大專院校與本科院校作者合著的論文數量分別為280篇、244篇、46篇,本科院校的發文數量遠遠高于其他機構。這充分顯示,本科院校是虛擬樣機技術應用研究的主要機構。
2.4 虛擬樣機技術應用研究論文作者統計分析 根據論文第一作者發文數量的統計結果可知,無作者數據的論文10篇,大部分作者1至2篇,發文數量排列前10位的作者見表3,其中,七位是本科院校的教授或講師,二位是博士研究生,只有一位是科研院所的高級工程師,由此可見,本科院校的教授和教師是虛擬樣機技術應用研究的中堅力量。
3 結論與建議
從“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檢索及分析結果可以看出,2003~2012年10年期間,我國虛擬樣機技術應用研究發展迅速,至2009年達到頂峰,近年又逐漸回落;應用研究涉及領域極為廣泛,研究成果比較多的是汽車、工程機械、機器人領域;應用研究的主要機構是本科院校,應用研究的主要群體是本科院校的學者和教師。本文的檢索分析結果不一定能夠全面反映我國虛擬樣機技術應用研究狀況,但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國虛擬樣機技術的應用研究機構和群體比較單一。
虛擬樣機技術問世之后,得到許多發達國家制造商的高度重視,立即將這一先進制造技術引入企業的產品開發中,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我國是一個制造大國,虛擬樣機技術的應用研究,不應僅在本科院校,不應僅有本科院校的學者和教師,更應廣泛推廣到企業和科研院所,讓廣大企業和科研院所的技術人員參與研究和應用。
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我國企業應積極主動充分利用虛擬樣機技術,減小產品的技術風險,縮短產品的研發周期,降低產品研發的成本,提高產品的性能,從而增強企業的產品開發能力,提高我國企業在世界制造業中的地位和市場競爭力。此外,虛擬樣機技術的研究專家也應加強向企業推廣虛擬樣機技術,推動這一先進制造技術在我國企業和科研院所的普及和應用。
參考文獻:
[1]郭衛東.虛擬樣機技術與ADAMS應用實例教程[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03.
[2]熊光楞,李伯虎,柴旭東.虛擬樣機技術[J].系統仿真學報,2001,(1):114-117.
關鍵詞:數字農業;信息系統;管理決策
中圖分類號:S126
數字化農業的主要目標是建成融數據采集、數字傳輸網絡、數據分析處理和數控農業為一體的數字驅動的農業產前、產中和產后的管理體系,實現農業產前、產中和產后的數字化、網絡化和自動化。“數字農業”的根本目的是以最節省的投入。獲得農業各個方面運作效率的提高,減少天災的約束,提高農業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數字化研究已經初步建立了我國數字農業技術體系。加速農業生產由傳統、粗放、經驗型向智能、精準、數字化方向的轉變,為墾區農業信息化的發展起到示范、引導和推進作用。
1互聯網的農場經濟統計數字化系統構建
農場經濟統計數字化系統數據庫的研究,是在數字農業網的信息系統框架內的探索和實踐。設計的用戶界面清晰,操作簡易方便,可以直接為農業生產提供數據查詢、統計分析等功能服務。
1.1系統目標
系統目標是明確系統應該完成的主要功能,并確定這些功能由哪些業務對象完成。經過反復的示范基地調查與探討,結合墾區各農場數據統計的現狀及發展,以建邊農場為依托,確定農業管理信息系統的系統目標:①統計資料多終端輸入到數據庫中,表間相關聯的字段的統計自動生成,以防止數據的出錯及冗余,可進行數據的上報;② 農業經濟統計各種指標數據填報后,系統能實現數據查詢與分析;③通過下載選擇的指標數據,基于主成分分析等方法獲得一些綜合指標,結合基本數據統計分析,明確各指標的相關關系和綜合指標的增長狀況,以此來優化資源配置,服務于我場各級領導進行分析評價和決策。
1.2信息系統開發語言的選擇
系統開發語言采用ASP腳本語言。ASP語言是一種服務器端基于Web腳本語言,可以視為HTML、SCRIPT和CGI結合體,其程序編寫較HTML更為方便靈活,程序的安全保密性比SCRIPT好,運行效率也比CGI高。
1.3系統功能
(1)數據顯示模塊:主要方便用戶查看瀏覽數據,當數據記錄較多時,提供翻頁顯示,用戶可通過滾動條查看數據。
(2)數據修改模塊:主要完成數據的編輯修改。
(3)數據統計分析模塊:通過主要完成數據的統計與分析工作,數據統計方面要求表間的合計字段自動生成,數據上報后,可進行有關數據分析工作,如,得出不同統計指標按年度的統計散點圖、柱形圖和縱向各指標的發展趨勢,以及不同指標某年度的增長率,從而進行橫向的比較。
1.4數據庫構建
系統中采用微軟公司推出的Access數據庫,該數據庫是基于Windows的桌面關系數據庫管理系統,它提供了表、查詢、窗體、報表、頁、宏、模塊用來建立數據庫系統的對象;提供了多種向導、生成器、模板,把數據存儲、數據查詢、界面設計、報表生成等操作規范化;通過表間關系和建立查詢范圍的設置,就可以實現各表同步工作,把搜索指定范圍的全部表中所得到的統計資料呈現在界面。此數據庫的優點在于它可擴充修正和便捷的查詢功能,在數據輸入后如果發現錯誤或者需要添加數據,操作簡易,為建立功能完善的數據庫管理系統提供了方便,也使得普通用戶無需了解太多的編程語言就可以完成大部分數據管理的任務,有利于在示范區大面積推廣。
2農場經濟統計數字化系統的功能實現
2.1 系統主界面
本系統是為農場相應管理部門和農場主提供服務的平臺系統。界面主要是從部分信息的保密性和數據庫的安全性方面考慮,禁止非授權用戶進入后臺管理,從而防止非授權用戶對系統數據庫的破壞。系統的人口界面決定了該操作人員是否有權使用該系統進行操作以及該用戶在操作過程中可以使用哪些功能。該模塊的主要功能是對整個農場所有經濟統計信息進行瀏覽以及通過用戶登錄功能模塊進行系統的管理,并記錄下系統的訪問量。
2.2 系統顯示功能實現
系統使用者在系統主頁點擊鏈接就可以瀏覽相關的信息。
農場經濟統計數字化系統數據包含各方面的信息,種類繁多,這些信息在整個系統運行過程中是在不斷的變化,因而對這些信息的管理(包括增加、修改和刪除)是必不可少的。各種信息在進行增加、修改、刪除操作時須進行審核,信息審核主要檢查用戶的權限是否有此權利對數據庫進行操作。有此權限才給予通過,否則不能賦予信息的增加、刪除和修改的權利,在審核通過之后才把數據寫入數據庫中或從數據庫中刪除。同時系統把用戶的操作過程信息寫入系統日志中。
2.4 系統數據分析功能實現
統計與分析是農場的一個重要的管理內容,要求系統能對各年度指標的統計量進行統計與分析,可以點擊超鏈接實現這一功能,得到用戶基本統計分析的數據和圖表通過服務端口實現。通過下載用戶所選擇的一些統計指標數據。利用單機版統計分析軟件,獲得綜合分析指標數據傳給用戶,實現基于用戶的綜合分析功能。
3農場經濟統計數字化系統的推廣運用
通過調查、報表獲得農場經濟發展的各項經濟統計指標,本文利用Access技術創建數據庫實現數據存儲,利用基于ASP技術開發的動態網站系統,實現經濟統計數據的網上查詢、創新性的采用散點圖、求出經濟增長率等方法以直觀、具體的效果展示農業經濟投入和經濟增長的比例關系,基于主成分分析等方法獲得一些綜合指標,該系統集成現有技術,突破了農業數字化研究中單機版系統現狀,實現了網絡下多終端指標共享。
農場經濟統計數字化系統的推廣應用將成為農場經濟的“劑”。通過農業推廣人員對此系統的推廣,為農場主和管理者提供了先進的獲得信息渠道方式,使其對建邊農場的農業經濟現狀有客觀、正確的認識。輔助生產經營者選擇合理的種植業結構,優化生產要素的投入,適應農產品市場競爭,提高種植業經濟效益,同時,可以進一步了解農場主和管理者的需求,為該系統的進一步開發提供合理的目標。
今后的農場經濟統計數字化系統研究中,將對各農場的其他系統進行全面覆蓋連接。逐步形成一些標準的農業經濟統計信息資源倉庫。并能實現資源共享,為決策部門安排農業投資,及時、準確、經濟、全面地搜集所需信息,調整農業經濟活動提供進一步的支持,在系統推廣中幫助農場管理者提高科學文化知識和實際生產技能,促進職工自我發展能力的提高。增加農場職工的經濟收入。
參考文獻:
[1]劉向忠.應完善農場會計報賬制[J].中國農業會計,2012.5
[2]張莉萍.完善會計集中核算制的探討[J].林業財務與會計,2011.12
[3] 宋兆杰,張金良. 數字農業研究進展及發展趨勢[J]. 現代化農業,2007,(5):1-4
[4] 張偉 .數字農業空間信息管理平臺的研究[D]. 華東師范大學,2004
1 區劃原則
區劃原則是確定區劃指標,制定區劃方法,形成完整區劃體系的重要依據。現代農業區劃遵照五項原則:①綜合性與主導因素相結合,農業既是多要素投入的大生產系統,也是多層次功能的生態系統,現代農業區劃通過診斷區域主體功能,劃定功能類型區。同時,甄別農業發展的保障性、動力性和約束性,建立主導指標體系與分區方案;②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發展相結合,農業生產是對水、土、氣等自然資源的有效利用,隨著科技進步、設施條件改善和市場體制完善,農業資源與環境利用方式發生改變,農業生產的地域分工逐漸細化,進而改變了農業地域格局和農業地域功能;③生產現狀與發展方向相結合,農業生產既有區域性、承繼性,又會隨自然條件、社會經濟發展而做出響應,因而農業區劃不僅體現區域農業現狀條件,還要對區域農業發展態勢做出情景預測,明確區域農業現代化方向;④定量評價與定性分析相結合,多元統計分析、模糊數學等定量方法能夠減少人為主觀意向的影響,但其合理性又取決于指標體系的科學性和區域認知的準確性,這就需要進行大量定性分析,厘清農業發展關鍵性因素,研究主導因素作用機理與過程,以此對定量結果進行適度調整;⑤空間連續性與區內一致性原則,區劃單位是一個有機整體,農業區間具有明顯異質性,而其內部具有相對一致性,盡量保持縣級行政區界的完整性,對于性質相似但空間不相鄰的農業區,通過劃分農業亞區的方式,保證農業區在空間上完整連續。
2 指標體系與數據
農業區劃首要任務在于客觀反映農業自然環境藕合條件、農業地域功能類型及其空間分異特征。結合區域數據可獲得性,在農業生產條件方面,選用地形起伏度、灌溉條件下的農田熟制、水資源豐富度指數、人均耕地面積等4項指標,分別表征地形地貌、熱量條件、水資源、耕地資源等生產條件。在農業地域功能方面,選用農業機械總動力、勞均農產品產量表征農業生產現有能力與發展潛力;選用農業從業人口比重、勞均農業增加值反映農業提供就業和社會保障的功能強度與經濟效率;選用地均生態服務價值、生態環境可持續指數反映生態環境保育的需求和水平;選用100 km范圍內地級以上城市總人口、農業多樣性指數反映農業休閑與文化功能的市場需求及潛力;選用縣域單元幾何中心的空間坐標反映農業空間鄰近性。 本區劃所用社會經濟數據,如農業機械總動力、農產品產量、第一產業增加值、第一產業從業人口等來自《中國區域經濟統計年鑒》(2015)和《中國縣域統計年鑒》(2015)。地形地貌數據利用全國DEM數據參照封志明等[[16]研制的方法計算獲得,農田熟制來自徐新良等「‘7]測算的灌溉情境下的農田熟制格網化數據,水資源豐富度指數計算方法來自李九一等[08}耕地面積根據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數據中心全國1 km網格土地利用數據(2010)計算得來,地均生態服務總價值根據謝高地等研制的測算方法,生態環境可持續指數來自Yang等,并利用其提供的生態服務當量值與全國植被類型數據計算獲得。
3 區劃方法與程序
在定性分析的基礎上,采用多元統計分析中的聚類分析方法劃分農業地域。聚類分析從樣本數據出發,將研究對象分為相對同質的群組,可以較好地克服多元統計分析中變量之間的相關關系問題,具體程序為:①數據標準化,考慮到各指標的量綱不盡統一,采用極差標準化對各指標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②計算指標數值,鑒于不同指標在刻畫農業地域格局時,其相對重要性不一樣,為此基于專家評判確定相對權重如表1所示,將標準化值乘以對應的權重后形成新的指標數值作為聚類分析的數據;③聚類分析,將初始數據導入SPSS軟件,采用K-means聚類方法,嘗試將中國農業地域格局分為5一15個類,并測試每種聚類數下得到的類間距離;④聚類數選擇,將聚類結果導入ArcGIS分析平臺,基于其空間可視化和空間查詢與統計功能,綜合山脈、水系、等溫線、等降水線、行政邊界等主要地理界線分布,整合分析不同聚類數量下的分區特征,在類間距離較大的聚類數方案中,綜合考慮分區結果的適宜性后確定合理分區數量(圖4);⑤人工調整區劃界線,按照農業地域類型相對一致性和行政區域相對完整性要求,依據聚類分析結果、各項指數的分布格局及當地農業生產形態,參考大尺度的地貌圖,對聚類一級區域進行適當調整,并以各項指數分布格局,以及城鎮化、工業化、農業現代化狀況為主導,進行農業二級區劃分。
一、Excel在生物統計學教學中的應用
(一)創建圖表和圖形Excel制圖功能強大、便捷、圖形種類選擇性強。Excel提供的統計制圖功能,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提供了一個有力的工具,使用這一工具可以十分方便地制作課件輔助教學。隨著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普及,Excel繪制的統計圖在統計教學過程中的應用已相當廣泛。在Excel的“插入”菜單項,選擇“圖表”選項,選擇合適的圖表類型及其子圖類型,選定數據區域,就可以快速繪制出各種美觀的統計圖形。用戶在繪制中或繪制完成后均可通過設計、布局、格式菜單對圖表類型、數據、繪圖區、坐標軸、圖例、網格線、圖表標題的格式等進行修改調整,直到滿意為止。常見的圖表類型有11大類,包括柱形圖、折線圖、餅圖、條形圖、面積圖、XY散點圖、股價圖、曲面圖、圓環圖、氣泡圖、雷達圖。每種大類中包含2至19種子圖表類型可供選擇。如,在數據資料的整理、直線相關與回歸分析的章節教學中,可借助Excel的繪圖優勢進行繪制常見的統計圖及XY散點圖,將數據資料轉化為更加直觀、形象的圖形表達方式,有助于學生對數據資料特征的認識及操作能力的提高。
(二)數據資料的統計分析在生物統計分析中使用較多的工具是“數據分析”,因此在使用之前需要先安裝“分析工具庫”。方法是打開MicrosoftExcel2007工作薄,單擊左上角的MicrosoftExcel徽標按鈕,在打開的列表中選擇“Excel選項”,選擇“加載項”,并在“管理Excel加載項”后單擊“轉到”,然后在打開的“加載宏”對話框中選擇分析工具庫,點擊確定。如果打開的“加載宏”對話框中沒有可用的加載宏,建議重新安裝Excel2007完整版。使用時打開菜單“數據”,“數據分析”就出現在該菜單的最后一項。在“數據分析”中,生物統計上常用的統計分析工具有直方圖、描述統計、抽樣、t檢驗、z檢驗、f檢驗、方差分析、相關和回歸分析等,可基本滿足數據資料統計分析的要求。利用這些分析工具在課堂上演示,既可以解決教學過程中的大量數據的計算問題,又能使學生很容易地理解和掌握相關檢驗方法的具體操作。
二、SPSS在生物統計學教學中的應用
SPSS原先是statisticalpackageforthesocialscience(社會科學統計軟件包)的縮寫,是由美國斯坦福大學的三位研究生于1968年研究開發成功,同時成立SPSS公司,是世界上第一個用于大型機的統計軟件,也是世界上應用最廣泛的專業統計軟件之一。隨著SPSS產品服務領域的擴大和服務深度的增加,其軟件的應用早已不再局限于社會科學界,因此SPSS被賦予了新的含義:StatisticalProductandServiceSolutions(統計產品與服務解決方案)。2009年SPSS公司被IBM并購,因此現在的SPSS是IBM公司推出的一系列用于統計學分析運算、數據挖掘、預測分析和決策支持任務的軟件產品及相關服務的總稱。自被IBM收購之后,SPSS每年的8月中旬都會推出新的版本。目前的最新版本是2013年8月推出的IBMSPSSStatistics22.0。SPSS軟件在生物統計教學中有以下優勢。
(一)統計分析功能強大SPSS的基本功能包括數據管理、統計分析、圖表分析、輸出管理等。在統計分析方面具有完整的數據輸入、編輯、統計分析、報表、圖形制作等功能。SPSS自帶11種類型136個函數,SPSS軟件囊括了各類成熟的統計方法與模型,為統計分析提供了全方位的數據整理、統計學算法和統計分析服務。SPSS提供了從簡單的統計描述到復雜的多因素統計分析方法。其分析過程包括描述性統計、比較均值、一般線性模型、廣義線性模型、混合模型、相關、回歸、對數線性模型、神經網絡、分類、降維、度量、非參數檢驗、預測、生存函數、多重響應、缺失值分析、多重歸因等幾大類。每大類中又分為幾個或多個統計過程,如,回歸中又分自動線性建模、線性回歸分析、曲線估計、二元Logistic回歸、多項Logistic回歸、有序回歸、Probit回歸、非線性回歸、權重估計、兩階最小二乘法等多個統計過程,而且每個過程中又允許用戶選擇不同的方法及參數,完全可以滿足非統計專業人士的工作需要。
(二)強大的圖表分析功能SPSS具有專門的繪圖系統,可根據需要繪制條形圖、線圖、面積圖、餅圖、高低圖、箱圖、誤差條形圖、人口金字塔、散點圖、直方圖等。也可根據圖表構建程序和圖形畫板模板選擇程序快速地設計或定制所需的統計圖形,其演示圖形系統,可容易地控制創建、編輯圖表的時間,大大減少工作量,并且還可以一次創建一個圖或表,然后使用作圖模板以節省時間。
(三)兼容性較好,具有較強的數據接口SPSS提供的強大的數據管理功能,可幫助操作者使用其他的應用程序和數據庫。支持Excel、Dbase、FoxBASE、FoxPRO、Access、SAS等格式的數據文件,通過使用ODBC(OpenDatabaseCapture)的數據接口,可以直接訪問SQL(結構化查詢語言),訪問標準的數據庫管理系統,通過數據庫導出向導功能可以方便地將數據寫入到數據庫中。SPSS的圖形可轉換為其他7種圖形文件,其分析結果可保存為*.txt、word、PPT及html格式的文件。這種強大的數據接口能夠使數據在不同形式中轉換分析,避免錄入數據的繁瑣步驟,能夠大大提高數據分析的效率和速度。
(四)SPSS軟件操作簡便、輸出結果直觀、針對性強SPSS19.0為多國語言版,使用者可選擇中文進行安裝,其Windows視窗和Excel操作界面清新、友好,全新的中文幫助文檔可使學習更輕松。SPSS的操作除了數據錄入及部分命令程序等少數輸入工作需要鍵盤輔助外,大多數操作可通過鼠標拖曳、點擊“菜單”、“按鈕”和“對話框”來完成。因此,用戶無需花大量時間記憶大量的命令、過程、選擇項。SPSS統計分析結果直觀、清晰、漂亮,其圖表具有高分辨率、色彩豐富、可視化和可讀性強的特點。用戶只要掌握一定的Windows操作技能,粗通統計分析原理,無需通曉統計方法的各種算法,就可根據輸出的圖表讀懂統計分析結果。SPSS針對初學者、熟練者及精通者都比較適用,初學者入門容易,上手較快,熟練或精通者可以通過編程來實現更強大的功能。將SPSS引入生物統計教學,統計中的數據處理和數值計算變得輕而易舉,教師可以集中精力傳授生物統計的思想方法,結合專業進行實例分析,提高教學效率,增強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在生物統計教學中輔助Excel和SPSS兩種軟件教學的新模式,既可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又能夠彌補各自軟件的不足,因此,比較適合高職院校非統計專業相關生物統計課程的教學工作。
作者:趙秀敏單位:河南農業職業學院
關鍵詞:國庫;鄉鎮金庫;統計分析;數據合并
中圖分類號:F832.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1)04-0086-03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04.22
國庫統計分析是中國人民銀行經理國庫的重要工作內容之一[1]。國庫統計分析工作對掌握預算收支進度及變化,合理支配國庫資金,保證國家預算任務的順利完成具有重要意義[2]。作為央行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其作用日益明顯,同時也為國庫職能由單純的“核算型”向科學的“核算管理型”邁進奠定基礎[3]。
為了有效整合國庫數據資源,充分發揮現代信息化及網絡技術優勢提高國庫統計工作的質量與效率,減少國庫統計工作的人力、物力及財力消耗,本文結合國家金庫海南省白沙縣支庫的運行實際,探索一種高效、可行的鄉鎮金庫統計數據合并的運作方式。
一、白沙縣支庫統計工作現狀
目前,海南省白沙縣支庫根據縣域行政區劃設置鄉鎮金庫,全縣鄉鎮共設11個鄉鎮金庫,由農業銀行(以下簡稱“農行”)和白沙農村合作銀行(以下簡稱“白沙農合行”)分別,其中農業銀行7個鄉鎮金庫,農合行其余4個。
1.鄉鎮金庫的商業銀行或農合行各支行或營業部(所)分別負責其所鄉鎮金庫的統計工作。由于各鄉鎮金庫與縣支庫并無直接的國庫業務系統聯網,縣支庫統一為各鄉鎮金庫在國庫統計業務應用系統中維護統計數據。月末,各鄉鎮金庫將本級國庫的各項業務數據按會計科目匯總,經復核確認,填制縣支庫統一印發的紙質鄉鎮金庫收支統計月報表,加蓋本級國庫印章,派人于月終日前送達縣支庫,以便縣支庫及時在系統上進行數據維護。
2.縣支庫負責將下級國庫的統計數據錄入、匯總并提交。每月月末,待接收到鄉鎮金庫送來的統計月報后,國庫統計業務操作員將報表中所列各會計科目數據統一維護到國庫統計分析系統以及國庫管理信息系統(TMIS)中,經數據校驗平衡后確認提交,上級國庫將做進一步的匯總。
3.統計工作運行過程中存在若干問題。一是鄉鎮金庫填制的月報表容易出現差錯。由于現行統計月報表采用的是手工填報方式,月報表上的匯總科目與各組成項之間的邏輯數據關系無法直接得到驗證,一旦填報人員出現疏忽或遺漏,統計差錯難以及時被察覺,往往會出現合計數平衡但其與各組成項邏輯間相互矛盾的情況,而這種情況直到縣支庫業務操作員將報表上的數據錄入系統進行校驗時才會發現,修改成本較高。二是縣支庫的統計工作需維護的信息量大,在正常工作時間內通常難以完成。對于白沙縣支庫,月末11個鄉鎮金庫的月報會計科目數據均需按收支存分類一一維護到國庫統計分析系統及TMIS中,且大多要求在月終一個工作日內完成,統計業務操作員通常需要加班加點才能完成,當遇到報來的月報表存在錯漏時,需耗費的時間還會更多。三是紙質統計報表報送的及時性容易受到天氣、交通、人力等各種客觀因素的影響。通常鄉鎮金庫月報表要求在月終日前送達縣支庫,以便縣支庫業務操作員擁有一定的時間將月報數據及時維護到系統中,但由于連接鄉鎮與縣城的交通條件較差,遇到道路維修或惡劣天氣必會影響到報表的及時傳送,且耗費的人力資源成本也高。
二、鄉鎮金庫統計數據合并的運作方式設想
針對目前統計工作運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可考慮將鄉鎮金庫的統計數據按商業銀行(含白沙農合行)合并進行報送,具體運作方式設想如下:
第一步:縣支庫向上級庫及總庫申請合并鄉鎮金庫統計報表,待批準后總庫在國庫統計分析應用系統上做相應變更并實施合并。
第二步:縣支庫重新設計電子化收支統計月報表及匯總表,下發各鄉鎮金庫,并委托鄉鎮金庫的商業行其上級縣城支行或營業部(簡稱匯總行)負責快速匯總,其所屬商業行所的所有鄉鎮金庫的月報數據即填報縣支庫編發的匯總表然后報送。
以白沙縣支庫為例,其下級鄉鎮金庫僅由農行和農合行兩家商業行進行,可分別為農行和農合行所的鄉鎮金庫分別設定一家匯總行。例如將農行白沙支行設為農行所有鄉鎮金庫(牙叉鎮、七坊鎮、榮邦鄉、阜龍鄉、細水鄉、打安鄉、元門鄉金庫)的匯總行,相應的農合行縣城營業部可設為農合行所有鄉鎮金庫(邦溪鎮、金波鎮、南開鄉、青松鄉金庫)的匯總行。
縣支庫以原紙質月報表為模板,設計電子化收支統計月報表及匯總表。月報表中應包含科目代碼、科目名稱、本月發生額、本年累計額、收入合計、支出合計、上年庫存、期末庫存等內容。其中,合計項應由各組成項自動相加而得。匯總表的格式與月報表相同,其各項數值可由各月報表中的相應項經自動合并計算而得。
第三步:各鄉鎮金庫不再填寫紙質月報表,改填電子化收支統計月報表,通過商業行內網傳輸報送相應的匯總行,并將月報表打印蓋章后密封郵寄至縣支庫,以便復核及留存。如邦溪鎮金庫(由農合行邦溪支行)僅需將電子月報表按時發送至農合行縣城營業部,然后郵寄副本至縣支庫,可免去人工報送。相應的,七坊鎮金庫(由農行七坊營業部)將電子月報表發送至農行白沙支行。
第四步:各匯總行將其下轄支行或營業所的所有鄉鎮金庫上報的月報表數據轉移到匯總表中,將原始報表及匯總后報表打印加蓋公章一同報送縣支庫。由于匯總表能夠實現自動匯總計算,因此匯總行僅需將各鄉鎮金庫上報的月報表數據統一轉移到匯總表中,匯總便可自動完成,工作量并不大。
第五步:縣支庫復核各匯總行報送的原始月報表及匯總表,將匯總后數據錄入系統,經校驗成功后確認提交。經總庫對統計分析應用系統做相應變更后,縣支庫僅需維護商業行數目的月報。以白沙支庫為例,僅需維護農合行縣城營業部及農行白沙支行匯總后的月報數據,不再需要對全部11個鄉鎮金庫的月報表數據進行一一維護。
第六步:縣支庫在收到鄉鎮金庫郵寄的月報表后,與相應匯總行報送的原始月報表對比是否一致。由于縣支庫統計業務操作員根據匯總行報送的數據便可對國庫統計分析系統及TMIS進行維護,鄉鎮金庫郵寄的月報表稍微延后到達影響并不大,但縣支庫在收到報表后應及時與匯總行報送的數據對比,確保數據的準確、有效。
三、預期效果
1.統計數據的準確性和時效性將有效提高。電子月報表中的合計項在輸入其各組成項后自動求和而得,匯總表中的各項數值均根據各月報表中的相應項自動合并計算生成,這有利于業務人員對報表內容進行審核,及時發現潛在疏漏和錯誤,有效提高統計報表數據的準確性。此外,統計數據由位置毗鄰縣支庫的匯總行統一報送,能夠有效地確保統計數據及時送達。
2.縣支庫統計業務操作員的工作負擔將明顯緩解,工作效率得到增強。在統計報表合并后,統計業務操作員需要維護到統計分析系統中的數據量將會大幅減少,將有效減輕業務操作員的工作負擔。同時,業務操作員將能夠擁有較為充足的時間和精力審核月報中的各項數據,工作質量和效率會明顯提升。
3.充分運用先進電子化及網絡技術,有效減少統計工作的各項成本。運用商業行內網幫助實現統計報表的傳輸將有利于減少報表傳送的時間、人力、交通等成本。同時,電子化的統計數據處理方式便于數據的直接快速匯總,大大減少了數據匯總工作的人力資源成本。
四、需要注意的問題
1.統計數據報送要及時。縣支庫應督促和協調各鄉鎮金庫按時通過商業銀行內網向匯總行報送電子月報表,以便匯總行整理并及時向縣支庫報送原始月報表及匯總表。各鄉鎮金庫報送過程中如出現問題應及時通知縣支庫及相應匯總行,縣支庫應及時與匯總行協商給予解決。當遇到商業銀行內網故障或其它通信故障導致不能通過電子途徑報送報表時,鄉鎮金庫應臨時恢復人工報送的方式,以免耽誤統計分析工作的開展。
2.統計數據匯總時要保持數據的原始性和真實性。匯總行應嚴格按照縣支庫的指導將各鄉鎮金庫月報數據統一轉移至匯總表并自動生成匯總數據,不得擅自修改原始月報表數據。縣支庫應及時做好匯總表中的月報表數據與鄉鎮金庫郵寄的月報表數據之間的一致性。月報表數據合并后,國庫統計業務系統將不再維護某個具體鄉鎮金庫的數據,而是維護“合并庫”的數據,因此應保存好各鄉鎮金庫的紙質報表,以備查用。
參考文獻:
[1]韓平.縣域金融服務[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8.
【關鍵詞】WebGIS技術;Internet平臺;環境監測
農業增長受到環境因素的強烈制約,這其中的環境因素以水文、風向、降雨、光照、等作為主要因素,要想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必須對這些因素進行合理的調節,并且最大程度的降低自然環境對于農作物產量的影響,通過合理的環境數據分析,將農業專家的系統性分析和四季監控結果相互結合,用來形成最為有效的農業生產依據,使其能夠更好的成為農業生產的科學依據。
一、WebGIS技術概述
WebGIS技術將作為交流Internet平臺,并且應用軟件客戶端,可以實時對環境、地理信息進行監控。Internet平臺賦予了WebGIS技術的儲存、分析、顯示能力,使其完成了分布式的應用體系結構,通過此建立了良好的系統開放性平臺,使其能夠降低GIS技術的使用成本,同時在實用性和地理信息操作中提高了問題收索范圍。WebGIS技術要比GIS技術更加先進,在技術上結合了Internet優勢,并且在運行環境中能夠更好的在互聯網上進行運行,并且可以隨著的使用客戶端進行登錄進行信息的查詢,WebGIS通過瀏覽器可以完成和多系統的無縫連接,并且能夠建立更加方便、快捷的GIS系統。將田間環境數據的統計分析進行最為直觀的利用,并且通過WebGIS技術來解決農業生產中最需要輔助解決的問題。
二、監測平臺的設計環境
1.監測平臺的實際作用
在現代農業科學發展的作用中,很多硬件環境在設計開發上以田間的環境檢測作為主要目的,并且運用WebGIS技術實現平臺環境數據的即時獲取,在獲取過程中將環境數據和實際信息進行結合,并且將其形成可視化數據,針對這些數據能夠完成綜合性查詢、資料統計分析、以及圖表的生成。在系統使用中Internet為農戶、農業技術人員提供最為準確的田間環境信息,并且使用以往的統計數據進行綜合性分析,使檢測平臺的可靠性、共享性、技術性更加的準確及時。
監測平臺根據實際的農業需要,形成一個高效、安全的田間監測環境,這個檢測環境可以有一定的實時性以求滿足環境的實時信息更新,使用者可以根據環境數據作出決策,并且使其具備準確性。使該系統能對絕大數的環境進行分析和處理,實現多用戶的并發訪問。我國多數地區的田間環境檢測指標比較相似,所以這套系統更加適應于林業、草原等環境檢測,并且通過系統的升級可以更加兼容性和可擴展性。
2.監測平臺的功能性
田間環境檢測系統是以數據采集作為主要平臺基礎,并且通過C/S模塊進行相應的數據采集、轉換、統計分析,這些功能能夠使農田環境信息從整體上進行掌控。使管理員和用戶都可以通過互聯網直接查詢田間的環境信息,并且對環境進行更好的掌控,通過種植技術的監控,使自然災害得到控制。
三、田間環境信息監測數據采集
1.GPRS的田間信息采集
通過GPRS在田間多個區域設計無線通訊模塊,這些模塊可以直接通過傳感器來采集土壤濕度、風度、風向、降雨量等并且通過實施的田間環境監控服務器來完成資料上傳。這種功能的關鍵技術在于,在GPRS技術的帶動下通過TCP/IP方式來完成計算機和傳感器之間的通訊。
2.系統管理
系統管理功能設置的是否合理直接影響系統運行的安全和效率。監測系統平臺中系統管理主要包含用戶管理、權限管理、監測點信息管理、實時采集環境數據管理等數據直接導入子模塊。并且通過操作用戶實現系統的權限操作,這樣不僅能夠提高系統的安全性,降低非法用戶的訪問。由于監測點可能根據具體情況采用不同的布控方式,所以系統管理中加入監測點管理一項,管理員可以定義監測點的類型、名稱、地理位置等詳細數據,定義要的數據在用戶訪問時會自動更新在地圖上,使系統靈活方便。對于采集到的環境數據都是程序自動寫入到數據庫中,但是不一定所有的數據對于管理者或用戶都有效,具有權限的管理員可以對采集來的環境數據進行增、刪、改等操作。對于長時間段沒有實時采集的數據,管理員可以批量導入環境數據,系統提供批量導入模板系統管理中的功能,所有系統的開發模式都是由C/S、B/S所組成這些模式只是在系統使用性上具備。
3.環境數據實時顯示
數據的實時顯示是可以對多種群體進行視覺上的顯示,并且通過網絡用戶的自行使用可以直接利用B/S模式開發。其中數據顯示形式集中兩個方面,首先收集地圖上的實時監測點所反映的環境關系,(風速、風向、光照度、空氣溫濕度、土壤溫濕度、)等實測值通過網絡的方式進行直接的顯示,并且將環境要素確定為實時數值,并且通過圖表的形式對不同種要素的變化過程進行顯示。
4.環境數據綜合查詢
在進行環境數據查詢的過程中地圖聯動和實時查詢成為最為重要的查詢數據,這些查巡結果被定位到地圖上時,可以通過地圖上的操作選擇將所選區域的環境信息、空間信息等進行最為有效的整合。
5.環境數據統計分析
統計分析應該能夠實現對任意環境要素數據的按固定時間段(年、月、日)和任意時間段的統計分析,統計項包括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等,結果以圖表和表格形式給出,同時提供分析結果和表格下載功能。
6.基本的GIS功能
除了和環境信息相關聯的地圖操作,系統還應該提供基本的GIS功能,包括地圖縮放、移動、數據輸出、距離測算、面積量算、選擇、查詢統計以及空間定位等功能,輔助用戶對田間環境信息作深入分析處理。
四、監測系統平臺各功能模塊實現
1.系統管理
根據對不同環境中,對系統模塊需要實現一定程度上的共享,尤其是不同用戶管理和權限的設定中,需要不同的檢測點針對信息進行管理,主要包括權限管理、監測點管理等,這些管理項目通常需要導入多個模塊。系統模塊是為了保證系統運行安全,并且使只有被授權的合法用戶才能使用,在應用層面上來說可以防止非法用戶的惡意使用。在數據管理上用戶管理、監測點信息管理和實時集的環境數據三種環境管理數據的增加、刪除等操作是獨立存在的。這些操作在執行上相對簡單,只需要根據相關的條件進行檢測就可以進行數據的更改。同時在權限管理中可以將歷史環境同時淡入子模塊中,這樣可以避免實現方式中的相對復雜的邏輯性。
2.系統數據的快捷查詢
環境數據的綜合查詢要實現和地圖聯動的查詢。實現對環境數據查詢后根據查詢結果定位到地圖,將空間信息和環境信息有效的結合起來。綜合查詢可以實現對環境要素(空氣溫度、空氣濕度、土壤溫度、土壤濕度、風速、風向、降雨量)多條件(大于、等于、小于、大于等于、小于等于、不等于、包含)查詢,查詢出結果以列表形式顯示在查詢條件下方,點擊監測點編號可以定位到地圖的相應監測點上,并以高亮顯示。
五、結束語
無線傳感網絡的應用使GPRS對于農業上的監控得以實現,并且通過GPRS能夠更好的對于田間作物的生長進行監控。使田間環境信息具備有更好的時空性和動態性,在WebGIS技術應用過程中需要建立一個環境信息管理中心,并且通過數據屬性和空間數據的積累構建成完整的數據庫結構,同時將數據研究朝著網絡化的方向發展。使數字化成為了田間基礎信息的檢測平臺,這一平臺的運行時田間環境信息管理更加的系統,能對田間環境信息進行更有效的環境信息統計,保障了精確農業發展的技術性。
參考文獻
[1]王彥集.農田環境信息遠程采集和Web系統的實現[J].農業工程學報,2008(9).
[2]王文富.3S技術在紅星農場現代農業中的應用[J].現代化農業,2010(5):49-51.
[3]胡煒.地理信息系統發展史及前景展望[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2011.
[4]趙艷麗.電力企業應急救援信息管理系統研究[D].武漢:中國地質大學,2008.
[5]安惜平.城市交通路徑誘導算法研究[D].河北:河北科技大學.2008.
[6]毛艷華.基于.NET的城市電網負荷預測系統設計與開發[D].天津:南開大學,2008.
[7]嚴霞.基于Zig Bee無線傳感網絡的動物機器人系統MP3音頻自嵌入方法研究[D].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1.
關鍵詞:統計分析;民政事業單位;財務分析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1-0-01
隨著我國在事業單位行政改革的逐步深入,民政事業單位在財務管理工作上同樣有著許多新的變化。其中加強財務分析在財務管理中的重要性顯得尤為突出。這就需要進一步挖掘會計報表的用途,對會計報表數據進行深度統計分析,結合其他相關報表信息,這對檢查民政事業單位的財務預算、財務執行現狀、計劃完成情況各個財務環節都大有裨益。對改進民政事業單位的財務分析工作方式與工作水平、及時發現財務問題、提高財務預算水平等都有著較大的積極意義。
一、民政事業單位財務分析概述
民政事業單位是我國實行公眾服務的重要職能部門,是民政部門直接面向群眾的、直接服務于人民窗口單位。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不斷變革,企業及農村經濟形態的發展,民政部門職能也在不斷的夯實與變更,單位財務工作的組織結構也急需優化。利用統計分析方法優化財務分析工作正是在此背景下展開。
二、民政事業單位的財務主要分析內容
一是對單位的預算及其執行進行分析。一方面,對單位所制定的預算計劃進行審核,從國家法律法規、會計行業執行準則、單位整體的規劃、單位行政原則等多角度進行考慮與分析,多角度、廣覆蓋求證預算的可行性與正確性;另一方面,對預算的執行情況進行深入分析,通過報表分析執行情況與預算情況的差別,找出形成差別的原因。橫向同其他事業單位進行比對,縱向與不同年度同一時期的財務狀況進行對比,對不利因素進行重點分析。
二是對單位的資產以及負債情況進行分析。民政事業單位的資產以及負債情況都可以從一段時間的財務報表中分析得到。一方面分析單位現有的資產水平,同期比較資產變動的走向,對于流動資產的周轉與使用情況同樣可以分析得到單位的整體的資產狀況。另一方面,負債額度與負債變動走向對于分析負債水平至關重要,負債水平是否在規定之內,負債長短期結構是否合理,其用途和額度是否均按計劃執行,均在財務分析的工作重點。
三是分析單位收支詳細條目。新的統一的財務原則采取收、支的統一報表。其中包含每一項收支的詳細記錄。這就有利于財務工作對收支情況中的構成、比例、額度進行精確的分析。對單位每一筆資金的流動都能夠詳盡掌握。對于收入與支出的合理性與調整的方向也能夠分析得出清晰的結論。同時,對于收支兩頭的綜合分析,對單位收支結構的合理性、預算的執行情況、執行進度、執行額度都要進行分析。
三、統計分析方法在民政事業單位的財務的應用
統計學中涉及的統計方法有很多種,適用于民政事業單位應用在財務分析中的方法種類同樣很多。具體的應用要針對單位的實際情況,對單位的財務規模與財務細則有整體的把握,對單位業務情況實際有著詳細的了解,針對性的應用可行的統計分析方法。一般而言,對于民政事業單位,典型的統計分析方法有以下幾種:
1.比較分析指標法。相對指標是綜合指標中的一種,其數據直觀,所反映的內容細致,說服力較強。包括完成情況、動態、比較、比例四種主要的相對指標。計劃完成程度相對指標,即在某一段所關注的時間內,用實際完成的進行比計劃進度,所得的結果就是計劃完成程度相對指標,其公式如下:計劃完成相對指標=實際完成數/計劃完成數×100%。
該指標主要用于分析實際完成進度,評價預算計劃完成情況。對于深入分析預算與實際執行的差距,及其具體的形成原因。通過分析信息的反饋,一方面可以加強實際執行情況,另一方面可以及時審視預算方案的合理性與可行性。
相對而言,動態相對指標旨在環比不同時期相同指標,可以突出該時期的財務情況。這對于分析單位財務的動態情況、把握財務變化速度有著重要作用。對于積累財務工作經驗、更好的制定與執行財務管理預案、提高工作效率都有著積極的意義。同樣,對比相對指標應用在與同一時期不同單位、不同部門的橫向比較上,分析出本單位實際的執行情況與執行差距。有利于提升本單位的工作方法與工作水平。比例相對指標利用不同指標的比值,表征不同指標之間的數據關系,能夠直觀的反映一些問題。如負債總額與資產總額的比例。
2.因素分析法。對于財務數據分析中出現的差距與影響因素,就要用到因素分析法中的指數體系來分析影響因素以及影響程度。包括差額分析法與連環替代法。前者直接以實際數額與計劃數額之間差額來直接表征因素影響的影響程度。而后者采用將分析所得的因素按照實施環節,一環一環按照順序鏈接起來,隨后以實際數據代替預算數據,其中產生的差額以及差額幅度用以分析影響極其影響程度。在以上的兩中方法中,實際與計劃數據應該嚴格對應,因素排列順序應該有邏輯關系,連環替代時,后一環的影響應該建立在前一環的數據之上。這樣得出的數據在財務分析中的影響因素與影響程度可以較為直觀的表征。
3.比率分析法。在財務分析中,比率分析法應用同樣廣泛,在基本數據的比較上更為深入的反映事物的內在因素構成,接近財務動態的本質,更為科學合理。包括效率比率、構成比率、相關比率等分析法,能夠歸一化的反映單位財務活動情況,使得不同部門、不同企業甚至不同行業的財務狀況比較都成為可能。
總之,在轉變民政事業單位職能的同時,強調單位財務工作效率也是必需的。統計與財務雖屬不同學術領域,但是統計分析方法在財務分析中的合理應用,能夠大大提高財務工作的質量與效率,對于優化財務預案制定,提升執行效果都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統計分析方法有待于在民政事業單位財務分析中進一步深入研究與拓展應用。
參考文獻:
[1]劉自國.淺析財務分析對于事業單位的必要性[J].經營管理者,2011(08).
關鍵詞:證券市場;因子分析;個股
中圖分類號:F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4)15-0105-02
1 引言
我國證券市場日漸活躍,上市公司的數量也在不斷上升,不同利益相關者在對上市公司業績評價的指標和方法的選取上也存在著較大差異。針對不同特點的上市公司以及多而復雜的評價指標體系,如何準確有效地評價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是現今證券從業人員進行證券分析研究的重點。
證券投資者從事證券交易的核心目的是希望通過買賣股票獲得良好收益,其根本是選擇業績優秀的上市公司股票。因此,對于上市公司的選擇是股票投資的重中之重。一般而言,較為成熟理性的股票投資者在選擇股票投資對象時,往往會對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狀況進行系統詳細的分析,這也是評價上市公司股票投資價值的重要依據。在獲取準確的上市公司財務資料的基礎上,對其進行科學合理有效的分析,是合理規避股票投資風險以及有效保障投資收益的關鍵所在。
財務分析的對象是上市公司定期公布的財務報表,財務報表是對公司資金運行和財務狀況的定量描述,是上市公司經營狀況的“晴雨表”。目前,上市公司公布的主要財務指標有以下8種:每股收益(元),每股凈資產(元),每股現金流量(元),凈資產收益率(%),主營業務收入(萬元),凈利潤(萬元),總資產(萬元),股東權益(萬元)。
本文擬通過運用多元統計分析中的因子分析法,借助SPSS統計軟件,對我國上證50指數50只樣本股票2010年中報的財務數據進行分析,提取3個公共因子反映影響個股的主要因素,計算個股因子得分,為證券投資的個股選取提供決策幫助。
2 模型計算及結果分析
因子分析是根據相關矩陣的內部的依賴關系,通過量化的手段,將多個具有復雜相互關系的實測變量轉化為少數幾個獨立,不存在相互關系的綜合因子,是一種多變量統計分析方法。這些提取出來的綜合因子往往不能直接通過觀測得到,但卻能更加反映出研究問題的內在本質,這就有利于我們在股票投資分析中理清主要問題,做出更理性的判斷。
本文主要選取了浦發銀行、中國石化等50只上證50指數樣本股,將每股收益(x1),每股凈資產(x2),每股現金流量(x3),凈資產收益率(x4),主營業務收入(x5),凈利潤(x6),總資產(x7),股東權益(x8)作為測度指標的原始變量。因篇幅所限,具體的股票原始變量數據在這里不再羅列。
原始變量標準化后仍用原記號x1、x2,…,x8表示,經SPSS統計軟件計算得到樣本相關系數矩陣,如表l。
從表1可以看出,上市公司這8個主要財務指標之間存在較強的相關關系,可以進行因子分析。
根據特征根大于1的原則,我們提取3個公共因子,如表2,它們描述原變量總方差的80.22%,大于80%,可以認為這三個公共因子基本上反映原變量的絕大部分信息。
由于公共因子在因子負載上有較高載荷值,因此,需要應用最大方差法對因子載荷矩陣進行旋轉,以便更清楚地確定和解釋公共因子的實際意義,旋轉后的結果如表3。原始變量載荷矩陣經旋轉后,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公共因子F1在x4、x5、x6、x7上有較大的載荷數,說明F1集中反映了上市公司的獲利能力,是上市公司主要經營狀況的體現;公共因子F2在x1、x2、x8上有較大的載荷數,說明F2反映了上市公司發展潛力,即投資者對公司未來的預期;公共因子F3在x3上載荷,數最大,說明F3主要反映了上市公司的自身價值,根據F1、F2和F3,我們就可以了解到上市公司的財務概況,選擇股票也就有了相應依據。
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用回歸分析法計算出因子得分信息,如表4,可建立因子得分模型。
根據此模型,就可以得到每只股票的因子得分情況,進一步就可以比較F1、F2和F3的大小。將每個樣本股票原始數據代入此因子分析模型,可得到每個樣本股票的得分。用公共因子的得分排序,可以對樣本股票的財務狀況進行排序分析。按F1排序,得出前5位股票分別為: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農業銀行和中國石油。從排序結果可以看出,前5位股票所代表的上市公司幾乎均是中國的龍頭企業,綜合財務能力和經營業務能力都比較突出。同樣可以根據F2、F3做出排序,進一步了解各上市公司的財務狀況。
在因子分析的基礎上,可以對上市公司進行綜合實力的分析。以各因子的方差貢獻率作為權重進行加權匯總,可以得出各股票的綜合得分:
F=0.40675F1+0.26942F2+0.12605F3
這里采用的不再是原有的8個變量,而是通過因子分析后得到的3個因子變量,利用這3個因子變量,可以計算出上市公司的綜合實力得分。按此綜合得分對樣本股票進行排序,前5位分別為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農業銀行和中國石油,后5位分別為西部礦業、中金黃金、金鉬股份、特變電工、寶鋼稀土。從排序結果可以看出,這個分析結果與客觀實際是相吻合的,說明分析方法的運用比較合理。
3 結論
由此可見,運用因子分析法可以將上市公司財務報表中的眾多衡量指標提煉簡化為獲利能力、發展潛力和自身價值3個綜合因子,這些綜合因子可以反映出綜合指標的經濟意義,分析公司的綜合影響因素,從而更清晰的表明上市公司的財務狀況,以及利用因子得分和綜合得分來衡量個股的綜合財務狀況,這有利于投資者就更理性、更合理地對選擇股票投資。
參考文獻
[1]張根明,嚴艷紅.湖南上市公司投資吸引力分析[J].價值工程,2008,(9).
[2]胡海鷗,宣羽暢,馬駿.證券投資分析[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
[3]何曉群.現代統計分析方法與應用[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4]江冬明.主成分分析在證券市場個股評析中的應用[J].數理統計與管理,2001,(3).
[5]盧紋岱.SPSS for Windows統計分析[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