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1 08:52:4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監測指標,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但是,目前部分糖尿病患者缺乏進行血糖監測的意識。2012年有報告指出,我國只有不到10%的城市患者擁有血糖儀,農村患者擁有血糖儀的比例更是不足3%。而在發達國家,血糖儀的普及率達到90%以上。以自我血糖監測為例,大部分患者認為每個月去醫院測一兩次血糖就可以了,一部分患者甚至根本不測血糖,以為只要用了降糖藥就萬事大吉。因為監測不充分,所以很多糖尿病患者不清楚自己的血糖是否達到治療目標,結果在不知不覺中迎來了嚴重并發癥。
那么,如何進行血糖監測呢?反映血糖控制水平的指標有哪些?本刊特邀專家為糖尿病患者進行詳細分析,希望可以幫助大家更好地控制血糖,提高遠期生活質量。
血糖監測方法、控制指標全分析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內分泌代謝科副主任醫師 周健
血糖監測有許多方法,從最初的尿糖測定到最新的動態血糖監測儀,發展非常迅速,這些方法使血糖監測越來越方便、精確、全面、痛苦少。具體進行分類,血糖監測包括了“點”(監測空腹、餐后2小時等各點的血糖)、“線”(動態血糖監測)以及“面”(糖化血紅蛋白、糖化白蛋白)等不同的方法。
1.尿糖
尿糖監測目前已較少使用,但有時受條件所限無法檢測血糖時,也可以采用尿糖測定來進行自我監測,包括單次尿糖監測和分段尿糖監測。尿糖的控制目標為任何時間尿糖均為陰性,但在一些特殊情況下,如腎糖閾增高(老年人)或降低(妊娠)時,尿糖監測沒有意義。因此,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盡量采用血糖監測。
2. 血糖
血糖監測的最基本形式是糖尿病患者利用便攜式血糖儀進行自我血糖監測。通過平時堅持血糖自我監測,患者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平時的血糖水平,幫助醫生及時為自己調整治療方案,以達到治療目標。
糖尿病患者進行自我血糖監測可以選擇一天中不同的時間點,包括餐前、餐后(一般為餐后2小時)、睡前,必要時還需監測夜間血糖(一般為凌晨2~3點)。
具體的監測頻率應該是怎樣的呢?這就要根據患者病情的實際需要來決定了。目前,糖尿病患者的治療方案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是胰島素治療,第二種是口服降糖藥物治療,第三種是生活方式治療。相應地,血糖自我監測方案也需因糖尿病患者的治療方案而異,制定個體化的監測方案。以使用預混胰島素(控制餐后血糖的短效胰島素和控制空腹血糖的中效胰島素以一定的比例混在一起)的患者為例,患者可以每周監測3天空腹血糖和3次晚餐前血糖,每2~4周復診1次,復診前1天加測5個時間點血糖譜(表1)。
表1 每日兩次預混胰島素注射患者的血糖監測方案舉例
血糖監測
空腹
早餐后
午餐前
午餐后
晚餐前
晚餐后
睡前
每周3天
×
×
復診前1天
×
×
×
×
×
使用血糖儀進行監測有其局限性,主要在于:①存在監測的“盲區”,無法完整反映患者的全天血糖譜,若增加監測頻率往往病人較為痛苦;②易受個別不準確測量結果的影響。
動態血糖監測儀是近年來投入臨床使用的一種新型的血糖監測儀器,每天可自動記錄288個血糖值,可以顯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全貌”,彌補了自我血糖監測的許多不足。但動態血糖檢測也有其局限性,主要在于:①檢查費用較為昂貴;②對醫務人員以及患者的操作要求較高,因此目前僅僅在一些二、三級醫院內分泌專科開展。
3. 糖化血紅蛋白(HbA1c)
糖化血紅蛋白是長期血糖控制最重要的評估指標,也是臨床決定是否要更換治療方案的重要依據。在治療之初至少每3個月檢查一次,一旦達到治療目標可每6個月檢查一次。
當然,糖化血紅蛋白自身也有局限性:①如果患者患有血紅蛋白異常性疾病,糖化血紅蛋白的檢測結果往往不可靠;②由于糖化血紅蛋白是反映過去2~3月綜合的血糖水平,因此對近期的血糖變化不敏感;③糖化血紅蛋白不能精確反映患者發生低血糖的風險,也不能反映血糖波動的特點。
4. 糖化白蛋白(GA)
糖化白蛋白是血清中葡萄糖與白蛋白發生非酶促反應的產物,對短期內血糖變化比較敏感,可反映糖尿病患者檢測前2~3周的平均血糖水平。尤其是短期住院治療或近期治療方案調整的患者,糖化白蛋白是很好的療效評價指標。此外,糖化白蛋白可用于輔助鑒別應激性高血糖,是對糖化血紅蛋白指標的有效補充。
5. 1,5-脫水葡萄糖醇(1,5-AG)
1,5-脫水葡萄糖醇可以反映糖尿病患者前3~7天內的血糖水平,尤其是短期單純餐后高血糖以及血糖不太穩定的住院患者,1,5-脫水葡萄糖醇是非常有價值的。但這項指標目前主要應用于科研,尚未在臨床推廣使用。展望未來,如果將即刻血糖、1,5-脫水葡萄糖醇、糖化白蛋白、糖化血紅蛋白這幾項指標結合起來,糖尿病的血糖控制情況就可以得到更加全面的反映。
以上各項血糖指標的控制目標是多少呢?根據2010年《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的建議:空腹血糖宜控制在3.9~7.2 毫摩/升,餐后2小時血糖宜控制在≤10毫摩/升,糖化血紅蛋白(HbA1c) 宜控制在
其中,不同類型的糖尿病患者有不同的血糖控制目標:病程較短、預期壽命較長、沒有并發癥、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不發生低血糖的情況下,應使糖化血紅蛋白水平盡可能接近正常水平;而兒童、老年人、有頻發低血糖傾向、預期壽命較短以及合并心血管疾病或嚴重的急、慢性疾病等患者,血糖控制目標宜適當放寬,但是應避免因過度放寬控制標準而出現急性高血糖癥狀或與其相關的并發癥。
除了血糖指標,糖尿病患者還應綜合控制其他相關指標(表2),這樣才能全面控制糖尿病,預防并發癥,提高遠期生活質量。
表2 中國2型糖尿病綜合控制目標
指標
目標值
血糖(毫摩/升)
空腹
3.9~7.2
非空腹
?10.0
糖化血紅蛋白(%)
血壓(毫米汞柱)
總膽固醇(TC,毫摩/升)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HDL-C,毫摩/升)
男性
>1.0
女性
>1.3
甘油三酯(TG,毫摩/升)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LDL-C,mmol/L)
未合并冠心病
合并冠心病
體質指數(BMI,千克/米2)
尿白蛋白/肌酐比值
(毫克/毫摩)
男性
女性
尿白蛋白排泄率(微克/分鐘)
自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以來,美聯儲實施了極其寬松的貨幣政策,聯邦基金利率由5.25%下調至0-0.25%。迄今為止,美聯儲已經實施了兩輪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有效地消除了美國金融體系內的流動性短缺,但是這造成了全球新興市場面臨巨大沖擊,一是短期國際游資大量的流入造成物價和資本價格難以維持穩定,二是全球能源與大宗商品價格快速上漲使得新興國家面臨嚴重的輸入型通貨膨脹的壓力,三是外匯占款不斷增加進一步放大貨幣供應量,加重通貨膨脹預期。中國應對全球金融危機,采取擴張性的經濟政策,國內經濟通貨膨脹壓力逐漸明顯。2011年以來,我國的通貨膨脹率逐漸升高,4月份居民價格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上漲5.30 %,通貨膨脹問題日益凸顯。當前,我國缺乏成熟、系統的價格波動監測預警的定量指標,使得在應對經濟危機、市場變化、通貨膨脹等經濟問題時茫然無措。所以,目前最為緊迫的是探究通貨膨脹監測預警的定量指標,健全價格波動預警機制。
二 、通貨膨脹監測預警定量指標的構建
根據我國通貨膨脹的影響因素,采用因子分析方法構建通貨膨脹監測預警定量指標。
(一)數據處理
在國際因素方面,本文選取國際原油價格(oil)、人民幣兌美元匯率(e)、外匯儲備(fer)。在國內因素方面,選取固定資產投資(FAI)、shibor同業拆借利率(i)、上證綜合指數月度收盤價(stock_sh)、糧食價格指數(cpi_corn)、肉禽及其價格指數(cpi_pork)。本文使用數據采用月度數據,時間跨度從2006年10月―2010年12月,國際石油價格來自OPEC網站,股票價格指數來自國研網,其他數據來自中經網。
(二)通貨膨脹監測預警定量指標的構建
因子分析(FA)是主成分分析的推廣,相對于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更側重于解釋被觀測變量之間的相互關系或協方差之間的結構。實質就是用幾個潛在的但不能觀察的互不相關的隨機變量去描述許多變量之間的相互關系(或協方差關系),這些隨機變量被稱為因子。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構建通貨膨脹監測預警指標。其中因子提取方法采用主成分法,選擇方差最大旋轉方法進行因子旋轉,采用回歸法計算因子得分。輸出結果如表1。
表1因子載荷陣
由表1可知,因子旋轉之前,部分因子的載荷系數比較接近,旋轉之后,因子載荷矩陣的元素取值向兩級分化,更加有利于分析。依據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得到兩個影響通貨膨脹水平的因子F1和F2。
從旋轉后的分子載荷矩陣中可以看出,F2在國際原油價格、利率、股票價格指數、肉禽及其制品價格指數上擁有較高的載荷,而這些因素是影響當前的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因此,F2反映了各個具體因素及其綜合作用對通貨膨脹的影響,可以作為通貨膨脹監測預警定量指標。
(三)CPI與F2的關系
在樣本區間,將F2的因子得分與CPI標準化數據的歷史趨勢進行比較,結果如圖1。
圖1
由圖1可知,在樣本觀測期間,F2很好地擬合了標題通貨膨脹趨勢,具有基本上相同的波動幅度、波峰與波谷,并且F2的變化總是快于標題通貨膨脹的變化,對標題通貨膨脹具有一定的預測能力。
(四) F2作為通貨膨脹監測預警定量指標的有效性研究
1. F2的波動性特征比較
作為通貨膨脹監測預警定量指標,不應該具有很強的波動性特征。表1中列出了樣本觀測期間F2的波動性特征,并且與標題通貨膨脹進行比較。由表2可以看出,F2的波動性在可以接受的范圍之內,波動性比較穩定。
表2波動性特征比較
2.F2對通貨膨脹的解釋能力檢驗
作為通貨膨脹監測預警定量指標,要求F2能夠完全解釋總體通貨膨脹πt中的趨勢成分。xt=πt-f2是平穩序列,其中Xt是短期相對價格變化導致的F2的波動,Xt應該是一個平穩的序列,不應該有任何的趨勢。表3中列出了樣本觀測期間F2短期波動成分的ADF檢驗結果。
表3解釋能力的檢驗
檢驗結果表明,Xt在1%的水平下拒絕原假設,可以確定Xt是平穩序列,即Xt ~I(0)說明F2能夠完全解釋總體通貨膨脹πt中的趨勢成分。
3. F2反映通貨膨脹變化趨勢的比較
F2擬合標題通貨膨脹趨勢的程度可以作為評價有效性的又一指標,首先計算通貨膨脹的趨勢值,利用HP濾波得到通貨膨脹的趨勢值,然后計算F2因子的RMSE值。RMSE={[ΣTt=1(πttrend-f2)2]/T}1/2,RMSE越小,說明F2的擬合效果越好,更加能夠準確地反映通貨膨脹的變化趨勢。計算得到F2的RMSE值為0.871261,說明F2對通貨膨脹的變化趨勢有很好的擬合效果。
4. F2與標題通貨膨脹的協整關系
通貨膨脹監測預警定量指標應當與標題通貨膨脹具有長期的均衡關系,才可以成為長期指標被應用,新增數據才不會導致歷史估計結果發生改變。本文采用協整檢驗觀察估計得到的F2與標題通貨膨脹的均衡關系。協整檢驗結果如表4,表明F2與標題通貨膨脹至少具有1個協整關系,兩者具有長期的均衡關系。
表4協整檢驗
注:加“*”表明在5%的顯著水平下拒絕原假設。
5. F2的預測能力的檢驗
通貨膨脹監測預警定量指標的重要意義是在于對標題通貨膨脹的預測能力,判斷核心通貨膨脹預測能力的依據是給定當前的標題通貨膨脹基礎上,考察F2包含多少關于未來標題通貨膨脹的信息。利用方程πt+h-πt=αh+βh(πt-f2)+εt+h的回歸平方和來評價模型估計得到的核心通貨膨脹的預測能力。表5中給出了6種計算方法計算得到的F2的R2值。
表5預測能力的檢驗
由表5可以看出,隨著h的增大,R2值有所增加,說明F2作為通貨膨脹監測預警定量指標在h=2及更大比h=1對標題通貨膨脹的預測能力更好一些,F2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為通貨膨脹的預測指標。
三、結論
(一)國際因素對當前的通貨膨脹具有明顯的影響,表明我國面臨的輸入型通貨膨脹壓力進一步加大。經濟危機以來,我國實行一攬子的經濟刺激計劃,對經濟注入大量的流動性,大量資金流入股市,導致資產泡沫化嚴重,股票價格對當前的通貨膨脹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我國實際利率處于負利率的狀況,直接導致銀行存款分流下降,致使更多的資金流入資產領域,資源錯配嚴重,推動資產的泡沫化,通貨膨脹的上漲。
1月-2015年1月于本院接受腎部分切除術的145例腎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于術后48 h根據急性腎損傷診斷標準將其分為腎損傷組和非腎損傷組,觀察比較兩組術中及術后各項指標,采用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評價急性腎損傷早期監測指標的預測效能。結果:腎損傷組術中液體負平衡量及術后6 h平均尿量均少于非腎損傷組,術后6 h血清胱抑素C高于非腎損傷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6 h血清胱抑素C對急性腎損傷的預測價值優于術中液體負平衡量和術后6 h平均尿量;當術后6 h血清胱抑素C取臨界值為0.98 mg/L時,敏感度和特異度分別為87.8%和75.6%。結論:術后6 h血清胱抑素C是預測腎部分切除術后急性腎損傷的良好指標。
【關鍵詞】 腎部分切除術; 急性腎損傷; 胱抑素C; 預測
腎部分切除術是腎癌患者最主要的治療方法。由于患側腎臟切除、健側腎臟儲備功能不足、圍術期大量輸血、術后感染、腎損害藥物的使用等原因,腎部分切除術后患者容易并發急性腎損傷(acute kidney injury,AKI)。急性腎損傷是腎部分切除術后最常見的并發癥,文獻[1]報道患病率高達20%以上。急性腎損傷嚴重影響腎部分切除術后患者的預后,一旦并發急性腎損傷且需要血液凈化治療,其病死率高達50%以上[2]。目前認為,早期識別急性腎損傷并給予早期干預可能可以改善患者預后[3]。因此,腎部分切除術后急性腎損傷的早期監測是目前臨床關注的熱點。本研究是前瞻性、觀察性臨床研究,擬探討臨床常用指標和生化指標對腎部分切除術后急性腎損傷的預測價值,為腎部分切除術后急性腎損傷的早期預警提供依據,現具體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2年1月-2015年1月本院泌尿外科共行單側腎部分切除術182例,其中年齡小于18周歲14例,合并慢性腎功能不全15例,術后7 d死亡3例,術后7 d內再次手術5例。本研究是前瞻、觀察性臨床研究,通過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納入標準:(1)年齡大于18周歲;(2)行單側開放或腹腔鏡下腎部分切除術。排除標準:(1)年齡小于18周歲;(2)合并慢性腎功能不全、慢性心功能不全、慢性肝功能不全;(3)術前使用腎毒性藥物。剔除標準:(1)術后7 d內死亡;(2)術后7 d內發生出血、再次手術等情況。本研究共納入145例患者,其中男89例、女56例,平均年齡(42.5±7.6)歲,開放手術121例,腹腔鏡手術24例。根據急性腎損傷定義,145例入組患者分為腎損傷組32例和非腎損傷組113例。兩組性別、年齡、手術方式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麻醉方法 所選患者術前均經過麻醉科會診,均為擇期手術;入室后常規行心電監測、無創血壓及脈搏血氧飽和度監測;術中采用靜脈吸入復合麻醉,予異丙酚1.5 mg/kg,芬太尼4 μg/kg,順式苯磺酸阿曲庫銨0.15 mg/kg麻醉誘導;吸入七氟醚2%~3%,瑞芬太尼0.1~0.2 μg/(kg·min)維持麻醉深度,根據手術要求予靜注順式苯磺酸阿曲庫銨維持肌松;開放靜脈通路,輸入平衡鹽溶液。
1.2.2 手術方法 所有腎部分切除術都由本院泌尿科團隊完成,成員均為高年資主治醫師以上職稱。手術方式包括開放手術和腹腔鏡手術。腎動靜脈在腎門被阻斷,阻斷后立即放置碎冰以減少腎損傷[4]。
1.3 研究終點及分組 研究終點為術后48 h。根據急性腎損傷定義(術后48 h內血清肌酐水平比基礎值上升至少50%定義為急性腎損傷),將所選患者分為急性腎損傷組和非急性腎損傷組。
1.4 觀察指標 (1)術中液體負平衡、手術時間、輸血量;(2)術后6 h心率、平均動脈壓、平均尿量;(3)術后6 h內血清尿素氮(BUN)、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4)尿β2微球蛋白(β2MG)、尿微量白蛋白(MALB)。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9.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符合正態分布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非正態分布數據采用中位數(最小值,最大值)表示,比較采用非參數檢驗;應用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ROC)分別對各觀察指標進行評價。ROC下的面積(AUC-ROC)在0.90~1.00表示預測能力優秀,0.80~0.89表示預測能力良好,0.70~0.79表示預測能力一般,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各觀察指標比較 腎損傷組術中液體負平衡量少于非腎損傷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32);腎損傷組術后6 h平均尿量少于非腎損傷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45);腎損傷組術后6 h血清胱抑素C高于非腎損傷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2)。兩組手術時間、輸血量,術后6 h心率、平均動脈壓及術后6 h血清尿素氮、尿β2微球蛋白、尿微量白蛋白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術中液體負平衡量、術后6 h平均尿量、術后6 h血清胱抑素C對急性腎損傷的預測價值 術后6 h血清胱抑素C對急性腎損傷的預測價值優于術中液體負平衡量和術后6 h平均尿量。當術后6 h血清胱抑素C取臨界值為0.98 mg/L時,敏感度和特異度分別為87.8%和75.6%,見表2。
3 討論
腎癌是泌尿外科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外科手術是腎癌最重要的治療方法。目前認為,對于腎癌,尤其是小腎細胞癌,腎部分切除術與腎癌根治術具有同樣的腫瘤遠期效果,同時可最大限度保留腎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是首選的手術治療方案[5-6]。腎部分切除術后患者是急性腎損傷的高發人群,既與腎部分切除患者基礎疾病、圍術期管理、術后感染、腎損害藥物使用相關,也與圍術期腎臟局部環境變化相關。腎部分切除術術中為減少術中出血并改善手術術野,需要阻斷腎門。目前認為,圍術期腎臟缺血再灌注損傷是腎部分切除術后急性腎損傷的主要致病因素,手術時間越長、腎門阻斷時間越長,急性腎損傷發生的幾率越高、發生時間越早、預后越差。本研究中,腎部分切除術后急性腎損傷患病率為22.07%(32/145),與文獻[1]報道結果相仿。
急性腎損傷嚴重影響腎部分切除術后患者的預后,一旦并發急性腎損傷且需要血液凈化治療,其病死率高達50%以上[2]。改善急性腎損傷患者預后的關鍵是早期識別和早期干預,其中早期識別是臨床關注的熱點[7]。肌酐和尿量是急性腎損傷診斷的金標準,尤其是肌酐在急性腎損傷診斷中的價值已經得到眾多指南的支持。然而,肌酐并不是急性腎損傷早期診斷的良好指標:血清肌酐與腎功能相關,但也與年齡、性別、飲食習慣等多因素有關;血清肌酐與腎小球濾過率呈非線性關系,腎小球濾過率下降超過50%時才會出現肌酐升高[8-9]。本研究分析了術中液體負平衡、手術時間、輸血量,術后6 h心率、平均動脈壓、平均尿量,術后6 h內血清尿素氮、血清胱抑素C,尿β2微球蛋白、尿微量白蛋白等數據,結果顯示腎損傷組術中液體負平衡量和術后6 h平均尿量均顯著少于非腎損傷組,術后6 h血清胱抑素C顯著高于非腎損傷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兩組間手術時間、輸血量,術后6 h心率、平均動脈壓,術后6 h血清尿素氮、尿β2微球蛋白、尿微量白蛋白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術中液體負平衡量、術后6 h平均尿量和術后6 h平均尿量是預測腎部分切除術后急性腎損傷的重要因素。
胱抑素C是一種半胱氨酸蛋白抑制蛋白,受人種和肌肉含量影響較小,較之血清肌酐更能反映腎小球濾過率。目前認為,胱抑素C是臨床診斷急性腎損傷的良好指標,已廣泛應用于危重病人和心臟手術后患者[10-11]。同時有研究發現,明確急性腎損傷的患者胱抑素C升高較肌酐明顯提前,可作為急性腎損傷的早期診斷指標[12]。本研究中,術后6 h腎損傷組血清胱抑素C已顯著高于非腎損傷組,提示胱抑素C可能是急性腎損傷早期診斷的良好指標。
除此之外,尿β2微球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也是急性腎損傷早期診斷中的重要指標。尿β2微球蛋白是一種低分子血清蛋白,是細胞表面人類淋巴細胞抗原(HLA)的β鏈(輕鏈)部分(為一條單鏈多肽)。正常情況下β2微球蛋白從腎小球自由濾過,99.9%的β2微球蛋白在近端腎小管吸收;當腎小球濾過功能受損或濾過負荷增加情況下,通過檢測尿液中尿β2微球蛋白,可反映腎功能變化。與β2微球蛋白類似,95%微量白蛋白在近曲小管被重吸收,當尿液中尿微量白蛋白增加時,可反映腎功能損害。近年來,尿β2微球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在急性腎損傷早期診斷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13-15]。本研究未發現兩組患者尿β2微球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有差異,未能提示尿β2微球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是腎部分切除術后急性腎損傷早期診斷的有效指標,與Sahsivar等[16]研究結果相似,可能與本研究病例數較少,患者基礎腎臟功能差異有關。
本研究中,術后6 h血清胱抑素C對急性腎損傷的預測價值優于術中液體負平衡量和術后6 h平均尿量。當術后6 h血清胱抑素C取臨界值為0.98 mg/L時,敏感度和特異度分別為87.8%和75.6%。本研究結果提示,術后6 h血清胱抑素C可作為腎部分切除術后急性腎損傷早期診斷的良好指標;鑒于術后6 h血清胱抑素C敏感度較高的特性,可將其作為腎部分切除術后急性腎損傷的篩查指標。
參考文獻
[1] Fergany A F,Saad I R,Woo L,et al.Open partial nephrectomy for tumor in a solitary kidney: experience with 400 cases[J].J Urol,2006,175(5):1630-1633.
[2] Uchino S,Kellum J A,Bellomo R,et al.Acute renal failure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a multinational,multicenter study[J].JAMA,2005,294(7):813-818.
[3]王波,余國寶,楊華萍,等.連續性血液凈化在老年危重癥患者急性腎損傷中的臨床應用[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25):60-62.
[4]盧雅立,徐湄,李毅,等.腎部分切除術后急性腎損傷早期的監測指標[J].中山大學學報(醫學版),2013,34(6):911-916.
[5] Lane B R,Babineau D C,Poggio E D,et al.Factors predicting renal functional outcome after partial nephrectomy[J].J Urol,2008,180(6):2363-2368.
[6] Thompson R H,Frank I,Lohse C M,et al.The impact of ischemia time during open nephron sparing surgery on solitary kidneys: a multiinstitutional study[J].J Urol,2007,177(2):471-476.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 一專業,歡迎光臨dYLW.neT]
[7]肖憬,詹翔,桑圣剛.肺癌化療患者早期腎損傷時血清CysC、RBP濃度的變化[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11):1-3.
關鍵詞:高校體育;教學動態;教學成效;監測指標;探究
1前言
體育的價值和體育課程開展的重要意義,隨著體育教學的不斷創新與實踐,以及國家體育政策的不斷出臺,現已廣泛深入人心,并推動了群眾性健身體育運動的發展,取得了一系列良好社會成效與教育成效。但根據筆者長達兩年的調研和課堂跟蹤結果看,高校體育教學仍然存在以下缺陷:一是在教學內容上缺乏時代競爭力,無法緊跟時代要求和學生學習訴求;二是在教學手段上教師缺乏主動提升和探索的動力,教師知識更新速率慢,教學手段不夠靈活多變,不利于課堂氛圍的調動;三是教學評價指標較為單一,缺乏多維、動態性思想,難以實時監測教師、學生在體育教學中教與學的情況,不利于學生體質提升、體育文化素養培養等體育綜合素養培養成效的落實和教師教學成效的監督與改進。基于以上目的和訴求,我校體育教學組在“基于學生體育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和“高校體育課程學習評價機制改革研究與實踐”以及高校體育新《課程標準》中對學習評價研究和學生體育有效學習和終身體育意識培養為目的的教學目標基礎上,筆者通過問卷調查、文獻檢索、課堂觀察等多種形式對高校體育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了歸納、整理和認知,特根據當前學情變化和社會對人才體育素養的需求,本校體育科研小組創造性地提出高校體育教學動態教學成效監測機制,并根據多年來的一線體育教學經驗著手設計了體育教學動態教學成效監測指標建設,應用于大一新生體育教學活動中,經過一學年的干預性對比實驗結果顯示,“動態教學成效監測指標”很好地契合了教學需要,且推動了我校體育教學成效的提升,故筆者認為該教學成效監測指標的建設是有重要的社會意義和教研價值,本課題特以“動態教學成效監測指標”為課題,從其現實意義和價值入手進行解析,并就實驗結果為現實教學科研基礎,著手探索“動態教學成效監測”的評價指標,為促進和提升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成效和落實人才培養成效做出一定的貢獻。
2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提出“動態教學成效監測指標”建設的現實意義與價值解析
2.1落實體育教學根本宗旨,踐行身體素養、運動技能和體育素養多維一體的能力培養目標
隨著當今社會對綜合型人才需求的不斷提升和學生綜合素養要求的不斷變化,我國高校體育教學也面臨著改革的迫切任務。雖然我國從2002年就已開設啟動多輪教學改革探索工作,特別是在教學內容設計、教學目標等頂層設計上具有了極大的進步,高校體育新《課程標準》業已認識到“體育情感狀態”與“學業成績”和“學習效果”進行結合處理的價值,從一維的對學生體育成績關注到關注學生體育情感培養、心理健康及體育理念、體育習慣的培養等多維體育教學目標,這是十分可喜的轉變。但目前就筆者對全國180所高校的體育教學管理與評價的調研結果看,87.3%的高校體育評價體系跟不上新課改的發展訴求,62.1%的高校仍然以傳統的“管理為導向”的學習評價,出現了評價方法單一、評價內容狹窄和不利于學生主動學習的不良結果。因此,這種被動、效率低下、能動性差的教學評價指標已不能適應時代要求。基于這樣的認識,筆者提出“動態教學成效監測指標”評價概念,目的在于以學生的學習需求和時展需要為“動態”指標設計的根本衡量標準,以學生在多階段的體育技能、身體素養、心理健康水平和體育理念、體育習慣獲得4個維度作為學習成效體系評價的標準來衡量師生的教育學的成效。這種“動態教學成效監測指標”建設首先是利于落實當前新教改下的體育教學根本宗旨,踐行身體素養、運動技能和體育素養多維一體的能力培養目標,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和教研探索意義。
2.2明確教學主體順序,落實學生教學主體地位,推動教師教法、教學手段和思想徹底改革
雖然高校體育新課改已經啟動多年,為提高人才體育素養培養成效,培育出合格的人才,在教育部門的主導下對于學科教育教學的探索一直沒有停止,但體育學科的教學成效卻相對其他學科來說效率較低,效果并不算明顯。難以形成革命性的跨越式改革,主要就在于我們的評價指標探究上的單一和靜態設計缺陷。筆者提出“動態教學成效監測指標”評價思想和概念的重要的現實意義就是,能明確學生體育能力和整體體育素養教學之間的關系及教學主體順序。體育教學真正從體育教師主導落實到“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體育素養培養為目標,以學生身心健康為導向”的教學目標上。長期以來,體育教學一直處于教師絕對主導地位,雖然在新教改大環境下,部分院校就教師的教學手段、教學思想、教學方法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嘗試,但就整體的教學成效來看,高校體育教學現有的評價體系僅對學生的體能測試做了要求,對體育教師的教學成效、教育成果評價卻走向了靠論文、科研成果支撐,競賽成績為主導的嚴重脫離實際教學的教學成效評價極端。導致并沒有真正落實“因材施教”和實現差異性分層性教學,并不了解學生的體育學習成效動態,學校也不了解教師的教學成效動態,很難做到教學監督和及時的教學指導。
2.3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動力和體育自信心,利于落實體育素養、體質健康等培養目的
筆者設計并提出高校體育教學“動態教學成效監測指標”的評價思想和概念的設計就是基于當前我國高校學生高達76.35%的學生體育學習興趣不足、體育活動參與動力缺乏和體育自信心建設機制缺失的教育現象和現實基礎上。這種“動態教學成效監測指標”第一次真正從教師、學生、教法、教學手段、學習成效等多維角度進行考核和監督的一種教學評價體系,徹底改變了過去單純依靠體質測試成績和教師科研成效的一維評價標準帶來的弊端和僵化,使體育課堂真正回歸學生和教師之間單純的“教與學”活動,具有教學能力和熱情的教師可放下并不擅長的科研負擔,將更多精力和精神投入到體育教學活動的組織、設計、教學手段的學習上,真正關心學生的學情、體育學習的情感動態和掌握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難點和困難,幫助其實現突破,達到提升體育興趣和提升體育活動參與的動力。而“動態教學成效監測指標”是真正面向學生體育素養培養成效和落實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提升的,該評價指標第一次真正從源頭上認識到學生作為體育教學主體地位的價值和體育課程開展的意義,能夠處處體現出“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思想和教育目的設計。以我校大一網球教學為例,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初入學身體素質檢測結果P>0.05,無明顯差異,但在試行“動態教學成效監測指標”教學后,實驗組學生與對照組學生在網球發球技術方面監測結果為P<0.01特別是正手底線擊球和反手底線擊球方面差異更大,這能充分表明,“動態教學成效監測指標”評價體系更能提高學生在網球基本技術學習上的動力和擴大教學優勢,特別是在提高學生自信心和學習興趣方面價值更大,因此該種評價機制明顯優于傳統評價方式。
3高校體育教學“動態教學成效監測指標”建設之我見
3.1從人才培養成效管理思想導向建設上,變“以管理為導向”為以“能力素養”為導向
高校體育教學雖然在新教改和素質教育改革就體育教學成效和體育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多個層面的教育問題進行了不同程度和層次的教研與探索,但從最終的人才培養成效結果來看,卻并不盡如人意。主要原因就在于作為體育學科發展的最終評價標準的教學評價設計體系仍然是功利化、科研化為導向,使我們的體育教學評價指標的設計思想仍脫離社會和學生成長需求,以管理為導向的體育學習評價和以體質測試成績、競賽為目的的學生分類、選拔策略以及以論文、科研能力為唯一衡量標準的教師教學能力評價體系,這種教學評價體系對于英語等注重知識性、應用性的學科來說是有一定的作用,而對于注重運動技能、體育文化素養和身心健康為目的的體育教學學科來說并不適用。過去這種只注重體育運動技能教學的方法,容易誤導學生過于重視某項運動技能的學習與掌握,養成急功近利的思想,高達72%的學生存在突擊性鍛煉的思想習慣,日常缺乏參與體育鍛煉的意識和積極性,更忽略了未來人才發展所必需的體質基礎、自主體育鍛煉能力、思辨能力和健康的身心素養等綜合素質的培養,導致學生體育綜合素質不強、特別是體質健康水平逐年下降等限制未來職業發展的不利局面。而并不擅長科研的體育教師在科研的重壓下苦不堪言,出現惰性教學和厭教等不良現象,要落實高校體育教學“動態教學成效監測指標”建設首先必須要在人才培養成效管理思想上下功夫,必須改變當前“以管理為導向”為以“能力素養”為導向,真正落實學生體育素質培養目標和扭轉教師功利性、重科研性教學的不良思想。
3.2評價核心需強調發展性,促進學生與教師的素養發展、課程發展及教學能力發展
隨著社會的分工與合作的不斷細化與深化,當前高校學生已不再是過去單純的知識型、技能型人才,而是需要具備良好的溝通力、思辨力、協作能力和抗壓力等綜合型、復合型人才,而隨著研究界對體育課程開展價值的不斷深化研究,普遍認為,高校體育課程的開設目的并非只是停留在通過體育技能教授達到強身健體的淺表層目的,而是通過集體性、對抗性活動,讓學生學會溝通與協作、鍛煉良好的意志力和美好的情感,在學習體育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還要注重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思辨能力和創新實踐能力,因此從人才素養培養的角度來看,過去的強調成績的評價機制是不利于人才的自主性、全面性發展的,當今的評價機制必須要面向社會和未來。因此,高校體育教學“動態教學成效監測指標”建設第二個要解決的問題就是確定評價機制的核心構成。本課題組提出的“動態教學成效監測指標”的評價核心就是變成績為核心為以“發展性”為核心,真正落實以學生的未來、社會屬性為導向,促進學生與教師的素養發展、課程發展及教學能力發展。
3.3落實每堂課教學成效評價,促使體育教學回歸教學的本質,切實保證學生素養培養成效
“千里之行基于跬步”,落實“動態教學成效監測指標”指標體系建設必然要落實到每堂課教學成效評價,以促使體育教學回歸教學的本質,切實保證學生素養培養成效。根據本課題組對實驗組1學年的干預性實驗過程,筆者初步摸索出一套尚待完善的監測指標體系,由于各校情況不同,需根據學生、學校基礎及教師層次的差異略有調整。具體構成與評價標準見表1:
關鍵詞:金融;外匯流動性;監測與評價
中圖分類號:F830.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0)02-0020-05
一、銀行外匯流動性管理的現實需要
對商業銀行而言,資產的安全性、流動性和收益性是生存的根本,流動性風險管理歷來被商業銀行視為重中之重。流動性風險管理理論由早期的資產管理理論過渡到負債管理理論,再到資產負債綜合管理理論。20世紀60年代以前的資產管理理論強調流動性為先的管理理念,主張以資產的流動性維持銀行的流動性。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前半期的負債管理理論強調銀行可以通過主動負債即通過從市場上借入資金來滿足銀行流動性需求。70年代中期產生的資產負債綜合管理理論在繼承資產管理理論和負債管理理論優點的基礎上,重新科學地認識了流動性的地位,指出流動性既是安全性的重要保證,又是實現盈利性的有效途徑,是“三性”統一的橋梁。[1]
對商業銀行而言,外匯流動性的影響因素可分為宏觀因素和微觀因素,宏觀因素包括貨幣政策松緊程度、外匯市場交易狀況等,微觀因素則包括商業銀行的政策取向、流動性管理水平的高低等。與這些因素相對應,可以大致把外匯流動性分為市場的流動性和經營機構的流動性。
就外匯市場而言,其流動性是指投資者所持外幣兌換成本幣所需要付出的時間和資金成本。長期以來,我國外匯市場一直被認為是缺乏流動性的市場。近年來,隨著外匯交易機制的不斷完善和匯率改革的進展,我國外匯市場的有效性已大幅提高。郝波(2007)運用廣義異方差條件自回歸模型(GARCH)(1,1)模型,驗證了2005年匯改后我國外匯市場的非平穩性明顯減弱,即2005年匯改后,受到沖擊的外匯市場持續時間減短,風險變大,外匯市場的有效性得到改善,市場有效性的改善也提高了外匯市場的流動性。[2]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我國部分購買了境外衍生金融產品的銀行受到一定損失,尤其是投資美國次級貸款相關產品(CDs、CDO)的銀行受到較大影響。隨后,次貸危機演變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機,我國不少商業銀行外匯資產的流動性遭受到了不同程度沖擊,引起了業界和管理層的警覺。2009年上半年,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場的交易量急劇萎縮,中國的外匯交易市場也因金融危機影響交易量明顯下降,流動性降低,市場的巨大波動使得外匯流動性管理的問題更加突出。由此可見,無論從宏觀市場角度,還是從微觀銀行角度,外匯流動性都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
二、外匯市場整體流動性狀況的評價方法
Kyle(1985)最早提出市場流動性的概念:指一單位指令流帶來的資產價格變化幅度(λ)。[3]他提出市場的流動性包括三個緯度:緊度、深度以及彈性。由于受到數據來源的限制,研究人員一般使用買賣價差來衡量市場的緊度,對市場的深度以及市場的彈性則較少進行實證研究。市場流動性的測度方法較多,基本包括以下幾種:第一種是單位指令流帶來的資產價格變化幅度。Kyle提出的“允” 可以作為市場流動性的測度指標,但它是針對整個市場的測度方法。第二種是買賣價差。Amihud和Mendelson(1986)提出了對于每一個交易者,買賣價差是市場流動性更好的一個指標,買賣價差越大,流動性越小,反之亦然。Easley等(2002)研究了買賣價差和私人信息間的關系,他(她)們提出了以信息為基礎的交易概率(PIN:the probability of information-based trading),即在所有的交易中知情交易者交易的比率;同時認為,買賣價差是PIN的遞增函數,知情交易者越多,買賣價差越大。第三種是交易帶來的價格變化。Brennan和Subrahmanyam(1996)認為,因為有些交易會引起價格的變化,有些交易不會帶來價格的變化,所以買賣價差也存在缺陷。他們提出,交易帶來的價格變化,可以測度市場的流動性。在市場微觀結構的數據不足時,Amihud(2002)提出如下的測度指標,即每日內收益率的絕對值和市場交易總量的比率,這個指標可以測度1單位的交易量帶來的資產價格的變化。[4]
三、單獨對商業銀行外匯資產流動性進行評估的必要性
市場的流動性是以商業銀行的流動性為基礎的,沒有單個商業銀行的流動性,市場的流動性就無從談起。但是長期以來,我國商業銀行并不重視外匯資產流動性狀況的評估,一方面是由于外匯資產占商業銀行總資產的比重較小,對銀行整體流動性的影響也較小,另一方面是由我國商業銀行對外匯資產的流動性管理意識不強所致。隨著我國經濟對外依存度的提高,銀行外匯資產比重逐漸加大,對外匯資產狀況進行評價的必要性也日趨顯現。如前所述,金融危機對我國商業銀行外匯資產的流動性管理提出了現實的要求。
從根本上講,流動性是一種“將其他資產轉化為中央銀行貨幣的能力”。[5]中央銀行的貨幣可以用來購買任何商品,是最具流動性的資產。考慮到我國的實際國情,對銀行外匯資產流動性的評價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是銀行保有的外匯資產的變現能力;二是外匯資金在市場上兌換成本幣的成本和速度。對于第二個方面,我國的外匯交易市場經過多年的發展,特別是引入做市商制度以后,其有效性有了較大的提升,銀行可以在這個市場上以合理的成本和速度實現換匯。[6]因此本文將從銀行資產管理本身的角度,解讀銀行在外匯資產流動性方面的管理思路。
四、評價銀行外匯流動性指標體系的初步構思
銀行流動性涉及流動性需求和流動性供給兩方面。對大多數商業銀行來說,其流動性需求和流動性供給來源如表1所示。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的流動性管理方法都是針對本幣業務的。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中,流動性評價指標主要是備付金比例、資產流動性比例和中長期貸款比例。這些指標內容比較單薄,不能全面反映銀行資產的流動性狀況,更不能反映銀行的融資能力。并且各銀行不顧自身實際情況去套用、追求這幾項流動性指標,扭曲了流動性管理的本質。目前央行和銀監會采取的是一攬子指標的方式綜合評價銀行的本幣流動性狀況,而對外匯資產,還無明確指標衡量其流動性強弱。
從2009年初起,國家外匯管理局制定了新的商業銀行外匯資產負債統計報表(匯發[2009]6號,以下簡稱報表),用以反映銀行外匯資產的基本狀況。筆者認為可以該報表為監測外匯流動性狀況的數據來源,設計衡量銀行外匯資產流動性強弱的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的特點是,將宏觀市場因素與微觀銀行因素相互結合,綜合評價銀行外匯流動性狀況。
借鑒本幣中流動性的判斷方法,結合我國銀行外匯資產的特點,筆者設計了以下指標。這些指標可定期進行評定,如在半年末或季末進行評定 。
(一)確定外匯流動性監測評價的指標
1.超額準備金率。從2005年起,人民銀行要求各商業銀行按比例繳存外匯存款準備金,目前這一比例為5%。但各商業銀行在法定準備金之外,通常會再交一部分超額準備金,用于支付系統清算之用。當中央銀行提高法定準備金率時,商業銀行一定比率的超額準備金就會轉化為法定準備金。因而超額部分準備金可以作為商業銀行外匯資產準備金的穩定資源。準備金數據可從中央銀行的準備金賬戶提取。
2.幣種比值。指銀行外幣中美元資產與其他幣種之比。多幣種投資和儲備符合風險分散化的經營思路,并且美元與其他幣種保持一定的比例關系是十分必要的。如果美元占比過大,當美元貶值時,將造成銀行外匯資產的損失,影響其流動性。出于這種考慮,設定幣種間比值以衡量投資結構的合理性。數據來自各項負債和所有者權益匯總。
3.外匯流動資產占比。其中的流動資產指短期(3個月內)貸款和短期投資之和,該指標可以反應銀行外匯投資的合理程度。外匯流動資產應包括現金、短期貸款、股票投資、存放同業及存放中央銀行的存款、應收款項。
4.外匯流動比例。流動資產比率是商業銀行衡量流動性風險程度的重要指標之一,該指標數值越高,說明商業銀行的流動性風險越小。當然,如果該指標過高,則又意味著銀行資產的利用效率不高,其盈利能力會隨該指標值的增大而減弱。
其中流動資產指短期內(3個月內)可以變現的資產,流動負債指3個月內可以變現的負債。其中的流動負債,應包括活期存款、3個月內到期的定期存款、品種為3個月內的正回購債券、同業存放、應付及預收款項。
5.外匯資金拆借比例。拆借資金比例也是衡量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及其程度的重要指標之一。一旦商業銀行在經營過程中因某種突發因素或特殊因素產生臨時流動性不足,可以用拆借資金來彌補。對于商業銀行總行而言,由于通常為外匯市場上的做市商,因此同時存在拆入和拆出外匯資金的情況。拆入拆出資金指賣出回購資產、買入返售資產。
6.外匯貸存比。貸存比率是反映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的傳統指標,它反映了銀行存款資金被貸款資金占用的程度。貸存比率越大,即貸款額占存款額的比例越大,表明銀行用在貸款上的資金越多,銀行因為流動性不足而承受的風險也就越大。
7.證券外匯投資比例。銀行持有外匯證券的目的是提高收益,但是證券資產是高收益和高風險并存的資產,流動性較強但易遭受損失,因而是影響外匯流動性的重要參考。證券投資余額以證券投資總額的重估損益為依據。
8.風險外匯投資占比。風險外匯投資包括衍生金融產品、持有房地美和房利美資產、持有CDs、CDO合計數為依據 。CDs和CDO的資產狀況與國際金融市場的流動息相關,是具有較高收益同時隱藏巨大風險的外匯資產。
9.高風險外匯投資占比。高風險金融產品指高風險外匯投資總額。
(二)各指標的賦值與同一化
由于我國商業銀行的外匯資產大多來源于企業對外貿易的收入和外商投資,其指標的設定也不同于本幣的指標設定。在筆者設計的指標中,相對數指標較多,通過給不同指標賦予權重的方法將各指標進行同一化處理。各單一指標滿分均為100分。公式是:
(2)
以上式中各主要指標說明: ―流動性評價得分, 得分為(1)式與(2)式相加得到; ―外匯市場流動性系數,指標6-9均乘以該系數; ―第I項指標的得分; ―第I項指標權重。
當外匯市場的成交量下降時,交易價格顯著上升,外匯市場的流動性將會下降,這會給銀行外匯流動性帶來負面的影響, 系數介于0-1之間;當外匯市場流動性充裕時,該系數為1;流動性不足時,該系數相應扣減。[7]本課題設計的指標體系中,指標6-9均與外匯市場成交量有關,應乘以此系數。
測算外匯市場流動性的方法較多,本文認為可以市場交易價格為依據,即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每日的人民幣兌換主要外幣的交易價格,運用時間序列的平穩性檢驗方法(如ADF)進行檢驗。 在此種情況下,應該以市場交易量增減變化程度確定 系數。[8]如當市場成交量萎縮到歷史同期的80%時,可將 定為0.8。2005年7月21日匯改后,我國不再銀行間外匯市場成交量,只公布與上期相比較的增減數,因此建議可由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定期該系數,作為對外匯市場整體流動性狀況的一個提示器。
權重 的確定,筆者認為,流動資產占比、流動比例等指標是比較傳統的衡量流動性指標,在央行、銀監會現有的各種指標評價體系中均占有較為重要的地位,各商業銀行也較為重視資產負債管理,因而應賦予較大的比重,其余指標的權重占比相同。
例如,某銀行9項指標的得分分別是90、100、80、100、90、100、90、95、100,系數為1,則其綜合評價為93.5分。
此方法也可以分幣種對外匯資產的流動性進行評估。
(三)對銀行的外匯資產流動性做出評價
對銀行的外匯資產流動性做出評價可以通過設定外匯流動性狀況預警指示的方式進行,根據銀行的綜合評價判斷其流動性強弱,如將得分在60以下的定為紅色預警,表面流動性較差,外匯資產安全受到威脅,應高度關注;60-80分之間的為黃色預警,表明影響流動性狀況的部分指標異常,應引起注意,但基本正常;80以上為綠色,表明流動性正常,無需過多關注。
五、實證檢驗
為了對上述的指標體系的準確性進行檢驗,筆者選取了A、B兩家區域性法人金融機構2009年上半年的報表進行實證檢驗, 系數為0.9,結果如下表。
六、結論
1.A、B銀行外匯流動性均處于正常范圍內。但其中B銀行得分略低,銀行外匯流動性狀況應引起關注。這主要是因為是B銀行兩項指標得分較低所致,一是幣種比值指標得分偏低,說明該銀行外匯投資的幣種結構不盡合理,當國際市場匯率發生較大波動時,該銀行的外匯資產容易產生風險;二是高風險投資占比指標得分偏低,主要是由于該銀行持有LEHMAN和BETA兩家破產金融機構的外匯衍生金融產品,因而存在明顯的賬面虧損,說明該行對外匯市場風險控制能力不強,未能有效規避高風險投資品的市場風險,應引起高度關注。
2.系數對銀行外匯流動性的影響很大。2009年上半年受國際金融市場交易量萎縮的影響,我國外匯交易市場交易量有所下降,因而系數的減小對外匯流動性產生較為了明顯的影響。
七、政策建議
1.盡快建立行之有效的銀行外匯流動性監測評價制度,將銀行外匯資產安全納入監管范疇。對銀行外匯流動性的管理,應建立在對銀行流動性狀況科學、客觀評價的基礎上。但目前,我國監管當局在這方面基本處于一片空白的狀態,沒有一套合理的銀行外匯流動性評價指標體系,即使發現銀行流動性存在問題,也無法對癥下藥。因此,建立銀行外匯流動性監測評價制度體系是當務之急。
2.外匯監管部門應加強對銀行外匯流動管理的窗口指導,有針對性地進行監管風險提示。根據相應的指標評價體系,對銀行的外匯流動性進行分類監管。根據評價結果的優劣,可將銀行外匯流動性狀況分為三類,對每一類銀行,按季或按月給予相應的窗口指導,特別是對具體某類指標評分較低的銀行,有針對性地進行監管風險提示,如有必要還可以限制銀行外匯資金來源和運用的某些具體行為或途徑,以強化監管力度。
3.監管部門應進一步約束和規范銀行的對外投資行為,弱化國際金融危機通過銀行向國內的擴散效應。監管部門應要求銀行進一步加強風險控制管理,對銀行投資境外證券產品和衍生產品實施專門的市場準入管理。對風險控制和評估能力弱、流動性監測評價指標得分低的銀行在境外投資的規模進行必要的控制和市場禁入,以維護國家金融安全。
4.審時度勢促進金融深化,豐富外匯產品,推動國內外匯市場健康發展,引導銀行外匯資產在國內運用的深度和廣度。當前中國,貿易和直接投資項下雙順差造成的外匯盈余是銀行體系外匯流動性的主要來源。引導銀行體系龐大的外匯流動性更好地服務于國內經濟是確保金融安全以及有效防范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負面影響的有效途徑。金融深化是大勢所趨,金融危機后各國在加強金融深化過程中的監管問題上態度高度一致。對我國的外匯市場而言,不是金融創新過度,而是金融產品供給嚴重不足,市場活躍度受到抑制。因此,當前應該根據形勢的發展,適時拓展外匯金融產品的品種和應用范圍,在廣度和深度上推進包括外匯市場在內的金融市場發展,更好的吸收銀行體系的外匯流動性。■
參考書目:
[1]中國人民銀行文昌市支行課題組.外匯市場干預的國際經驗及對我國實踐的思考[J].海南金融,2006(7).
[2]郝波.匯改后中國外匯市場波動性及其對股票市場的影響[D].東北財經大學,2007.
[3]楊榮,趙君.人民幣美元市場流動性決定因素的實證研究[J].經濟科學,2009(1).
[4]陳小五.中國外匯市場的培育與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5]瓦森德.流動性黑洞――理解、量化與管理金融流動性黑洞[M].姜建清,譯,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7.
[6]孫紅燕,劉志迎,孫海來.中國外匯市場存在的問題和改革方向[J].經濟論壇,2006(1).
關鍵詞:政府網站 績效評估 指標體系 日常監測
一、政府網站日常監測背景及范圍
⒈日常監測的背景
開展政府網站日常監測工作,主要是為了解決以下兩方面問題:一是政府網站存在突擊式工作以應付評估,日常更新維護不及時,政府文件、人事任免、財政信息等缺少更新維護;二是部分政府網站存在提供虛假或無效的服務信息現象,在線查詢和在線申報等服務無法訪問,數據更新不夠及時,一定程度上損害了政府形象。
⒉日常監測的范圍
為了考察各級政府網站的日常維護情況,2007年5月至7月、8月至10月,對75個部委網站、32個省級政府網站、333個地市級政府網站組織了2輪監測。并對近年來績效水平領先(部委和省級的前10名,地市級前20名)和進步比較快的政府網站進行重點監測。
二、日常監測手段與方法
⒈日常監測的手段
在2007年的政府網站日常監測工作中,主要采用了自動監測法、人工比對法、電話核實法和模擬用戶法等4種監測手段。各項監測手段的監測內容如下:
――自動監測法:聯合有關專業公司,利用計算機全面掃描網站信息更新、訪問故障和鏈接有效性等情況;
――人工比對法:利用互聯網搜索引擎發現實際信息,人工瀏覽網站頁面,與實際信息進行比對,核對掃描中發現的問題;
――電話核實法:電話核實確認在線申報、過期信息等重點問題;
――模擬用戶法:采用電子郵件模擬用戶,跟蹤網站公眾參與欄目的處理反饋情況。
⒉日常監測評分方法
在對2007年的政府網站日常監測結果打分過程中,主要采用的評分方法有5種,具體操作方法如下:
――有效率法,計算公式如下:
(抽查中有效的數量÷抽查總量)×權重
――基準線法,設立指標基準線,超過基準線即可得滿分,未超過基準線的計算公式如下:
(實際值÷基準值)×權重
――標桿法,選取數量最多、質量最高的作為標桿,計算公式如下:
(實際值÷標桿值)×權重
――有無測試法,根據有無該項監測內容,有則得滿分,無則不得分。
――綜合法,綜合上述幾種方法評分。
根據2007年5月至7月、8月至10月的2輪政府網站日常監測的結果,取平均值作為日常監測得分。
三、日常監測的指標體系
日常監測指標體系的設計從政務信息公開、在線辦事、公眾參與三大功能角度出發,針對以往政府網站內容維護難點和用戶關注熱點設置指標,考察內容更新維護情況;同時還聯合有關專業公司,引進計算機監測技術手段,考察政府網站服務的可用性,反映政府網站不間斷提供服務的能力。具體指標參見表1。
表1日常監測指標體系
作者簡介:
張少彤,博士,中國軟件評測中心主任助理,電子政務發展研究中心總經理。
范俊,中國軟件評測中心電子政務評估師。
【關鍵詞】連續剛構橋 健康監測 在線評估
0引言
大型橋梁的生命過程一般包括規劃與論證、設計、施工、運營管理以及養護維修等幾個階段。以往人們往往主要只關注設計與施工階段,而忽略了橋梁的管理和養護。然而,橋梁在通車運營過程中,由于受到環境侵蝕、材料老化和超載以及突發性災害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不可避免的會出現損傷,伴隨著荷載的長期作用,其結構損傷不斷累積、抗力不斷減弱,從而導致其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下降,使橋梁的運行狀態不能滿足規定的要求,影響橋梁的正常使用。橋梁健康監測能有效消除交通安全隱患、實時獲得橋梁真實承載能力,是實時獲取橋梁實際工作狀態的唯一方法。采用科學先進的方法對橋梁結構健康狀況進行長期自動監測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通過建立健康監測系統,對橋梁結構進行科學的損傷檢測,能夠明確影響橋性能退化的主要因素,及早發現結構的早期損傷,為橋梁設計、施工及養護提供理論和實踐基礎,確保結構的正常使用,避免災難性事故的發生。橋梁健康監測技術是通過對橋梁結構的關鍵指標和測點進行實時監測,采集其結構參數在橋梁運營過程中的變化,結合定期檢查和人工檢測的結果,通過對這些結構參數的分析和處理,綜合評定橋梁的健康狀況,為橋梁管理養護提供依據。
1健康檢測指標及測點
在選擇橋梁健康監測指標和測點時,首先應考慮橋梁結構的特點和各個方面對健康監測系統功能的要求,確定系統需要獲取哪些信息。橋梁監測系統不僅對結構本身的狀態和行為(如沉降、應力、撓度、裂縫、偏位、加速度、動力特性等)進行監測,而且還對環境條件(如風、地震、溫度、車輛荷載等)記錄監測和分析。其次用結合監測費用,從科學經濟的角度出發,由大量可選監測項目中選取適關鍵指標和測點實施,達到最大費用-效益比。
2工程實例
2.1工程簡介
本項目以某預應力混凝土連續剛構橋為依托工程,主橋上部為(110+2×200+110)米預應力混凝土連續剛構單箱單室箱型橋梁,上部采用懸臂法施工,下部為雙柱式柔性薄臂矩形空心墩,該橋為直線橋梁。對此大橋進行健康監測,根據該橋設計圖紙中的結構參數、施工中的時間順序等相關資料,使用有限元分析軟件建立了三維有限元模型,具體如圖1所示。
2.2健康監測指標及測點布置
一般大型橋梁健康監測系統對以下幾方面進行監控:橋梁在正常車輛荷載及風載作用下的結構響應和力學狀態;橋梁在突發事件(如強烈地震、意外大風或其它嚴重事故等)之后的損傷情況;橋梁重要非結構構件(如支座)和附屬設施的工作狀態;大橋所處的環境條件,如風速、溫度、地面運動等。根據大橋的結構特點和監測系統的要求,確定該橋健康監測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基礎不均勻沉降
該橋基礎的不均勻沉降監測,按照二等水準要求施測,首先設立基準點,其次對監測點實施測量。監測點共計12個,布設于左幅各橋墩墩底四周。
(2)橋面平面偏位
橋面的平面偏位采用GPS(定位)及墩頂部位傾角傳感器進行實時監測。首先在橋梁周圍穩定的原狀土層上設立監測基準(平面控制點)6個,形成監測基準網,其次在橋面(墩頂、L/4、L/2、3L/4)及墩頂部位布設監測點。研究橋梁整體偏位是否與箱梁梁體的偏位一致,以及各墩頂的不等量偏位與箱梁梁體偏位之間是否存在某種關聯。
(3)主梁典型截面撓度
主跨結構的撓曲采用液體靜力水準測量的方法監測,通過測量箱梁內各連通管液面的變化量計算結構的撓曲,典型截面選取每跨3斷面(L/4、L/2、3L/4處)。監測采取24小時遠程監控的方式,設置數據采樣間隔為2小時,自動采集并存儲,定期對存儲數據遠程采集、處理和分析。
(4)主梁典型截面應變
該橋應變計布設于主跨梁體內部頂板、底板和左、右腹板,典型截面分別為L/4、L/2、3L/4和墩頂斷面。跨中及墩頂處測點測量順橋向應力值,L/4處測點測量主應力。監測數據通過3G數據網絡平臺傳輸,實時將采集到的監測數據遠程傳送到指定的中央監控平臺進行分析,實現橋梁遠程監測。
(5)主梁裂縫
該橋合攏段共有4條裂縫,對裂縫情況進行調查記錄,安裝裂縫計,實時監測裂縫寬度及長度。
(6)箱梁內部溫、濕度
主梁箱梁內溫、濕度測點共6個測點,箱梁內部4個,箱梁外部2個,分布在2個截面上,采取24小時遠程監控的方式。
(7)風場特性
由于該橋跨徑達200m,風致振動對橋梁上部結構的影響較大,監測點布設于第二跨跨中部位,風場特性采用風速風向儀監測,測量瞬時風速和平均風速風向。
2.3監測結果數據分析
對大橋進行4年健康監測,并對健康監測結果進行分析。
(1)基礎不均勻沉降
在整個監測期內,大橋各墩的沉降實測均值為-0.020mm至-0.005mm,未見異常沉降,且每年無明顯變化。綜合考慮大橋已建成十年,以及儀器精度和測試系統誤差的影響,初步分析認為各墩均無明顯沉降,更未出現沉降差異,對結構安全無影響。
(2)橋面平面偏位
上部結構出現非永久性的有規律的平面偏位,最大值X:-100/43mm,Y:-33/4mm。進一步對溫度、溫差對平面偏位的影響進行簡化計算后,認為實測偏位主要是由于外界環境溫度及光照導致的溫差所致,非結構產生的永久性變形。該平面偏位不會對橋梁結構的安全產生不利影響。
(3)主梁典型截面撓度
中孔跨中撓度最大31.8mm,撓度實測值小于設計活載作用下的計算值,主跨無明顯撓曲變形和扭轉變形,不會對結構安全產生不利影響。
(4)主梁典型截面應變
各期活荷載作用下和外部環境影響下實測應變范圍位于設計活荷載和溫度效應產生的內力包絡圖內,各監測點未見現異常應變,表明結構強度滿足設計要求。其中,跨中及墩頂處測點測量順橋向應力值結果與撓度同步變化明顯,L/4處測點測量主應力變化不明顯。
(5)主梁裂縫
裂縫監測結果表明,主梁結構裂縫沒有開展趨勢。
3結語
通過對該連續剛構橋健康監測的實施,對于大跨徑連續剛構橋梁健康監測的關鍵指標及測點得到如下結論和建議:
(1)對于建成較舊的大跨徑連續剛構橋梁,沉降已趨于穩定后,基礎沉降監測結果已無明顯變化,可以減小監測頻率。
(2)由于外界環境溫度及光照導致的溫差,導致橋梁上部結構產生非永久性的有規律的平面偏位,該平面偏位不會對橋梁結構的安全產生不利影響。
(3)撓度監測結果與車輛通行實際情況相符,為健康監測最重要指標。
(4)順橋向應力值結果與撓度同步變化明顯,主應力監測結果變化不明顯。
(5)裂縫監測除在線監測外需加強人工定期巡檢,以便確認新裂縫情況。
(6)在監測條件允許時,可對大橋實際通過車輛荷載進行測量,使撓度及應力監測結果應與實際計算結果進行比較。
(7)對于大跨徑橋梁,為提前掌握、預警有效預應力嚴重不足引起的危害,應考慮對預應力進行監測。
(8)由于結構的動力特性代表了橋梁最重要的剛度的情況。在監測條件允許時,應對橋梁結構動力特征進行監測。
參考文獻:
[1]鄔曉光,徐祖恩.大型橋梁健康監測動態及發展趨勢[J].長安大學學報,2003,(1).
[2]謝峻,江見鯨,王國亮,王來永.大跨度預應力混凝土箱梁橋的健康監測系統[J].清華大學學報,2006,46(12).
[3]張啟偉.大型橋梁健康監測概念與監測系統設計[J].同濟大學學報,2001,29(1).
[關鍵詞] 心臟冠脈支架植入術;超敏肌鈣蛋白(hs-cTNT);N端腦利鈉肽前體(NT-proBNP); 超敏CRP(hs-CRP);D-二聚體
[中圖分類號] R543.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24-0028-02
不良生活、飲食習慣及工作壓力均造成了許多健康問題。由冠脈狹窄導致的心血管疾病就是典型之一,其發病率及死亡率居高不下。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是近年來開展較多的治療冠心病的有效手段之一。具有效果明顯、成功率高、康復時間短的優點,近年發展相當快。隨著開展例數的不斷增多,不同人群術后效果出現分化,甚至出現再狹窄的現象。本文通過對相關血液學指標術前術后變化的研究,著重探討完善術后相關監測對術后并發癥進行早期預警、處理的意義。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104例研究對象為2008年1月~2013年1月間我院心內科確診為心臟冠狀動脈狹窄,并行冠脈支架植入術患者,年齡46~62歲,平均(56.9±3.9)歲,其中男84例,女20例。所有研究對象術后4周開始,嚴格按照出院醫囑定期復診及回訪。依據復診及回訪結果將研究對象分為無不良事件發生組(A組)62例及不良事件發生組(B組)42例。不良事件包括心絞痛、血管支架內再狹窄、血栓形成及消化道出血、夾層血管瘤、呼吸困難等。
1.2 診斷標準
據美國心肺血液協會標準定義[1],原靶病變管腔直徑狹窄≥50%為支架內再狹窄。本文關于急性冠脈疾病的診斷標準采用美國心臟并學會及美國心臟病協會相關標準[2]。病變管腔狹窄程度>75%,為支架植入術適應證。
1.3 方法
對研究對象的性別、年齡、不良飲食習慣,有無吸煙等一般資料記錄在案。復診時完整記錄研究對象的服藥史(波立維、拜阿司匹林、阿伐他丁鈣、替米沙坦等),不適癥狀,術前術后相關檢查(運動試驗、心臟彩超、心電圖、冠脈造影、血液學指標等)。
1.4 實驗室檢查
患者空腹取3 mL經肝素鈉抗凝全血測定hs-cTNT、NT-proBNP、hs-CRP,取3 mL經枸櫞酸鈣1:9抗凝全血測定D二聚體。hs-cTNT、NT-proBNP測定采用羅氏電化學發光E601及配套試劑; hs-CRP 、D二聚體測定采用日立7170A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試劑由寧波美康公司提供。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1.0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x±s)表示,方差不齊時采用t'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術后各項監測指標的比較
見表1。兩組各項指標經t'檢驗,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2 無不良事件發生患者術前術后各項指標的比較
無不良事件發生患者術前術后各項指標的比較見表2,術前術后各項指標經t'檢驗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作為治療冠心病的有效手段已經得到有效的肯定。但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并非毫無風險,術后心絞痛、血管支架內再狹窄、血栓形成,消化道出血、夾層血管瘤、呼吸困難等不良事件依然有發生。近年來,對如何預防與預測術后不良事件成為許多學者研究的熱點。
NT-proBNP是主要由心室分泌的氨基酸多肽,其具有擴張血管等作用[3]。刺激NT-proBNP釋放的關鍵是心室室壁擴張及其帶來的容量負荷。冠脈綜合征患者由于心肌缺血,導致左室重構、充盈壓升高而增加室壁張力,引發NT-proBNP的釋放[4]。本研究提示,冠狀動脈狹窄患者術前具有較高水平的NT-proBNP,術后無不良事件發生的患者NT-proBNP總體保持低水平狀態,可能是患者行支架植入術后,心肌缺血長期改善,刺激N-BNP釋放的容量負荷下降的結果。術后不良事件發生的患者支架靶位由于各種原因如血栓、夾層瘤等產生血流不暢,心肌缺血改善不足,導致刺激NT-proBNP增加。
CRP主要反映機體炎癥等應激情況,靈敏度高。心血管疾病被認為是炎癥性疾病。Woodman RJ等[5]提出CRP在反映內皮細胞受損、心血管疾病、炎性細胞因子激活、血栓形成方面具有較好作用。美國CDC/AHA推薦, hs-CRP(1.0~3.0) mg/L心血管事件發生為中度風險,hs-CRP>3.0 mg/L為心血管事件發生為高度風險。研究顯示,104例患者治療前后均處于中度、高度風險狀態,但水平上有所區別。無不良事件患者行支架植入術后,規范服藥、調節生活方式,從hs-CRP水平上提示由高風險轉為中度風險,治療效果理想。不良事件發生患者,由于治療效果欠佳,炎癥狀態持續,從hs-CRP水平上提示高風險,促發hs-CRP增高的炎癥可能來源于支架靶點引發的血管壁炎癥反應[6]。
D二聚體是纖溶酶的作用于交聯纖維蛋白所產生的特異性降解產物,高水平的D二聚體提示體內繼發性纖溶的存在,是血栓形成標志物之一。冠脈綜合征等心血管疾病患者機體常存在血栓與繼發性纖溶,其演變的結果是患者發病的關鍵原因之一。本研究中,無不良事件發生患者術后D二聚體水平明顯下降,說明患者行支架植入術后經規范服藥控制等措施后,機體內血栓與繼發性纖溶的演變得到有效控制,并發癥相對減少。不良事件發生組D二聚體水平處于較高水平,提示支架原靶位血栓可能有形成,繼而導致心肌供血不足,療效欠佳,導致并發癥增多。有學者根據D二聚體水平對心血管疾病進行過預測分析研究,其結果與本研究相似[7,8]。
心肌損傷后,心肌肌鈣蛋白復合物釋放到血液中,4~6 h后,開始在血液中升高。有學者報道肌鈣蛋白對缺血性心血管疾病診斷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為97.1%和98.3%,在急性心肌梗死診斷應用上更為廣泛[9]。在無不良事件發生的患者術后hs-cTNT下降非常明顯,提示支架植入術效果明顯,心肌因血管狹窄導致的供血不足得到明顯的持續改善。不良事件發生患者,hs-cTNT明顯高于無不良事件發生患者,提示原來因心肌缺血性損傷的病因沒有得到預期改善,心肌損傷持續。
心臟冠脈支架植入術治療冠脈狹窄導致的心血管疾病效果明顯,但術后并發癥所導致的不良事件不容忽視。如何通過完善相關指標的監測,及早診斷并發癥的存在,對提高手術療效具有重要意義。綜合相關指標的研究,本文認為持續的對超敏肌鈣蛋白、N端腦利鈉肽前體、超敏CRP、 D二聚體進行聯合監測,有利于早期對相關并發癥進行預測,及早處理,提高患者術后的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 鄧孟球,吳先明. 支架植入術對急性冠脈綜合征炎癥過程的影響及其與再狹窄的關系[J]. 心臟雜志,2009,21(6):826-829.
[2] 劉永銘,嚴祥,張鉦. T淋巴細胞與動脈粥樣硬化[J]. 中華內科雜志,2003,42(1):59-61.
[3] 吳小盈,沈冰,蔣文平,等.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漿B型利鈉肽的測定及治療的影響[J]. 血管康復醫學雜志,2005,14(6):527-529.
[4] 武春燕,王桂紅,劉玫,等. BNP聯合cTn-I對急性心肌梗死的診斷價值[J]. 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11(1):122.
[5] Wooman RJ,Watts GF,Puddey IB,et al. Lcuhocyte cout and vascular function in Type diabetic subjesct with treated hypertension[J]. Athenosclerosis,2002,163(1):175-181.
[6] 劉海波,高潤霖,陳紀林,等. 血清C反應蛋白對冠心病介入治療術中術后并發癥發生的預測價值[J]. 中國循環雜志,2000,15(5):264-265.
[7] 李世英,貢鳴,朱小玲,等. 常用實驗室指標在急性主動脈夾層患者中的價值[J]. 中國急救醫學,2008,28(5):393-395.
[8] 柳寶忠,徐敬東,田桂芹. 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同型半胱氨酸D-D二聚體纖維蛋白原水平測定及臨床意義[J]. 實用醫技雜志,2013,20(2):180-181.
關鍵詞:同業對標;運監業務;在線監測;指標預警;過程管控
隨著地市運監中心的建立,地市同業對標工作職能隨之劃轉至運監中心,對于新成立的運監中心,同業對標是一項全新的業務,基于做好同業對標工作管控的初衷,中心積極探索地市運監業務與同業對標管理的有機融合點,從完善制度規則、細化管控措施、規范管理行為入手,將運營監測(控)監測、分析、協調控制、數據管理等職能充分融入同業對標指標過程管控,通過開展指標分析,發現管理短板,以預警等級確定、指標協同管控、弱項指標監測、指標評估驗證等內容開展同業對標指標過程管控機制實踐,將指標的事后結果監控逐步轉變為過程管控、事前監控。
1 建立對標指標預警體系
1.1 制定實施方案
以歷年來同業對標指標評價及同業對標指標體系為數據支撐,通過指標責任部門認定、指標目標段位測定、單項指標對策表編制等前期準備,通過預警監測、常態化監測,結合省公司的同業對標指標評價結果,開展指標分析,發現指標管控、專業管理的短板,以預警等級確定、指標協同管控、弱項指標監測、指標評估驗證為具體實施內容,研究探索同業對標指標體系預警管控機制。
1.2 探索創新方法及保障措施
通過指標影響因子的分解、單項指標對策表的編制、預警指標的確定、弱項指標監控等手段,分析、挖掘公司同業對標指標管控中存在的主、客觀因素,研究探索同業對標指標過程管控,將指標事后結果監控逐步轉變為過程監控、事前監控,提升同業對標指標監控分析的及時性,盡早發現指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實現指標事前預警、事中控制,以確保同業對標整體管理水平的提升。
1.3 明確管控流程
項目前期方面,以編寫項目實施計劃、梳理對標指標體系、測定年度目標、開展因子分解等步驟為主開展管控;項目實施方面,以預警監測、派發異動協調控制工單、驗證整改結果、監測內容等步驟為主開展管控。
2 指標預警管控實施
同業對標指標預警管控實施主要有前期準備和預警管控兩部分組成。其中前期準備過程主要由體系分析、細則修訂、責任認定、目標確定、對策制定及因子分解等內容組成;預警管控將指標(指標因子)按照事前可監測與否分為預警監測指標和常態化監測指標分別按照不同的流程進行管控,一類為預警監測指標,主要通過運監平臺周期監測為基礎,開展指標因子監測,提前發現影響指標提升的因子異動,向業務部門派發協調控制工單,對異動因子加以整改,達到提前預警作用;另一類為常態化監測指標,主要根據當期評價結果,開展指標失分預警分析,并向業務部門派發協調控制工單,督促業務部門進行整改,保證指標在下期評價時有提升;兩類指標均包含核查驗證過程,確保指標閉環管控。下面就管控具體流程進行詳細說明:
2.1 指標預警管控前期準備
2.1.1 梳理指標體系,分析指標差異
對的同業對標指標體系整體情況及單項指標開展分析,并對其中新增指標、定義發生變化指標進行重點分析,明確下階段重點、難點管控指標及管理專業。
2.1.2 認定指標部門,明確管理責任
為明確指標管理責任、便于后期責任溯源,開展年度同業對標指標責任部門認定。根據公司各業務部門職能設置,以及同業對標指標體系指標定義,結合指標體系中省公司對應業務對口部門設置,中心對同業對標指標責任部門進行了初步的認定,經各部門(單位)對指標責任部門認定情況進行確認后,最終確定指標責任部門。
2.1.3 測定指標段位,確定工作目標
依據公司年度同業對標工作目標及“進步進位”、“末位禁絕”、“就高不就低”、“合理申辯”等指標目標段位測定原則,按照指標責任部門認定結果,組織各部門(單位)開展指標目標段位的測定。
2.1.4 編制指標對策表,強化指標管控
對策表指標影響因子依據指標定義按照可監測、可管控、可驗證的原則進行分解,因子分解均在兩級以上,并對各因子進行分析,制定詳細的提升措施,為后期開展指標過程監控分析做好準備工作。
2.1.5 劃分指標監測類型,開展指標預警監測
為細化指標因子管控途徑,通過分解指標因子、制定管控對策,我們將體系分為預警監測、常態化監測兩類指標。預警監測類指標,所謂預警監測類指標,即是指影響指標提升因子較多,且通過運監平臺系統能展開日常監測,在當期指標評價前進行預警管控的指標。常態化監測類指標,所謂常態化監測類指標,即指該類指標為結果性指標,日常監測缺乏相應的平臺、手段。
2.2 指標預警管控機制建O及實施情況
2.2.1 預警監測類指標管控過程
預警監測方法以運監平臺監測分析異動派發異動工單業務部門整改異動閉環驗證為主要管控過程,配合運監數據分析等手段提升指標異動整改效率,最終達到指標預警的目的。
2.2.2 常態化監測類指標管控過程
常態監測方法以評價結果分析預警等級確定派發預警工單業務部門整改異動閉環驗證為主要管控過程,配合運監數據分析等手段提升指標異動整改效率,最終達到預警的目的。
2.2.3 閉環驗證類指標因子管控
為更好落實預警監測、常態化監測工作成效,在指標監測分析整改后,需對指標進行閉環驗證工作。
2.2.4 指標因子循環監測機制
指標因子監測過程中,通過對業務部門協同整改結果的驗證,判斷該指標管控流程是否關閉,如指標異動消除或下期評價結果驗證中提升,則判定為該指標管控流程關閉;如該指標異動未消除或下期評價結果驗證中未提升,則判定為該指標管控流程進入下一管控流程周期,繼續進行監測分析整改。
該機制將每一項指標管控過程視為單一流程項,整個管控過程必須確保每一項流程關閉后,才能視為該指標管控流程結束。此舉運用運監工作中協調控制職能,保證每一項指標的提升效率。
參考文獻
為了加強本市供水水質管理,保障供水安全,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市供水管理條例》、《城市供水水質管理規定》、《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等有關規定,制定本細則。
第二條(適用范圍)
本細則適用于本市范圍內的供水企業(單位)(包括原水供水企業、公共供水企業、自建設施供水企業、二次供水設施管理單位、管道分質供水企業等)的水質及其相關管理活動。
第三條(管理目標)
本市供水水質管理實行企業(單位)自檢和行政監管相結合的制度,確保供水水質達到國家、行業及本市相關標準,確保供水安全。
第四條(管理職責)
**市水務局(以下簡稱市水務局)是本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對本市供水水質的監督管理,其所屬的**市供水管理處(以下簡稱市供水處)負責對本市供水水質實施日常監督管理。
**市供水調度監測中心(以下簡稱市供水調度監測中心)受市水務局委托,實施本市供水水質的日常監測工作。
區(縣)供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區(縣)所屬范圍內的供水水質的監督管理,業務上受市水務局領導。
第五條(供水水質監測)
供水水質的監測包括對原水、生產過程水、出廠水、管網水、管網末梢水以及二次供水以及龍頭水的全過程監測。
第六條(鼓勵和獎勵)
本市鼓勵供水企業(單位)采用先進的工藝、材料、設備等進行科技創新,提高供水水質。對在城市供水水質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表彰或者獎勵。
第七條(費用)
供水水質的行政監管費用由行政主管部門承擔,企業(單位)自檢費用由企業(單位)承擔。
第二章行政監管
第八條(水質監測網)
**城市供水水質監測網由國家站(中心站)和地方站組成。
經國家質量技術監督部門資質認定并獲得建設部城市供水水質監測中心授權的**市供水調度監測中心水質監測站,是國家城市水質監測網的國家站和本市供水水質監測網的中心站。
地方站由市和區(縣)供水企業的供水水質分析實驗室組成。地方站須通過市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的資質認定,業務上受市水務局指導。
第九條(水質監測方式、內容)
市和區(縣)供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通過定期和不定期、定點和不定點、動態實時監測等方式,對供水質進行監測,供水企業(單位)應當予以配合。不定期、不定點監測可采取隨機抽檢形式進行。
市和區(縣)二級供水水質監測項目包括:
(一)原水供水企業
原水:每月一次監測29項指標。
(二)市屬公共供水企業
原水:每月一次監測29項指標。
出廠水:每月一次監測42項指標,每年一次監測106項指標。
管網水:每月一次監測9項指標。
管網末梢水:每月一次監測42項指標。
(三)區(縣)公共供水企業及自建設施供水企業
原水:每季度一次監測29項指標。
出廠水:每季度一次監測42項指標,每年一次監測106項指標。
管網水:每季度一次監測9項指標。
管網末梢水:每半年一次監測42項指標。
(四)鄉鎮公共供水企業
原水:每年一次監測29項指標。
出廠水:每半年一次監測9項指標,每年一次監測42項指標,并對部分水廠進行106項指標的抽檢。
管網水:每半年一次監測7項指標。
管網末梢水:每年一次監測42項指標。
第十條(實時監測)
市和區(縣)供水行政主管部門應在供水企業(單位)實時水質監測網絡的基礎上對供水企業(單位)的原水、出廠水、管網水、輸配主要邊界或重點區域等供水環節的水質進行實時監控,供水企業(單位)應當按照供水行政主管部門的要求及時提供真實的在線水質信息。
第十一條(水質考核)
市和區(縣)供水行政主管部門對水質監測結果依據《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進行考核。
第十二條(涉水產品)
涉水產品是指在飲用水生產和供水過程中與水直接接觸的材料和化學物質。
市和區(縣)供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按照《飲用水化學處理劑衛生安全性評價》、《生活飲用水輸配水設備及防護材料的安全性評價標準》、《二次供水設施衛生規范》等相關標準和規定對供水單位所使用的涉水產品進行不定期抽檢。
第十三條(水質公布)
市和區(縣)供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通過“**市供水監測與管理月報”、“**市供水水質例會會議紀要”等形式定期公布本市供水企業(單位)的供水水質信息。
市和區(縣)供水行政主管部門鼓勵和支持社會公眾對本市水質管理工作進行監督。
第十四條(水質例會)
市和區(縣)供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定期召集供水企業(單位)參加的供水水質例會,公布水質監測結果,進行水質管理工作交流、制水工藝指導、檢測數據匯總、水質事故分析等事項。
第十五條(培訓)
市和區(縣)供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適時組織供水水質管理、水質檢測技術等的培訓。
第三章企業自檢
第十六條(檢測制度和設施)
原水供水企業、公共供水企業以及自建設施供水企業應當建立覆蓋供水全過程的水質檢測制度,建立水質化驗室,提高檢測能力。
第十七條(檢測項目)
企業(單位)自檢項目包括:
(一)原水供水企業
建立原水水質的監控體系,在水源地使用在線儀表對氨氮、濁度、溶解氧、氯化物等指標進行實時監控,并及時將數據傳輸至相關供水行政主管部門及供水企業(單位)。
原水:每日至少一次檢測21項指標,每月至少一次檢測29項指標。
原水供水水質應當符合生活飲用水水源水水質標準。當原水發生突變或受到嚴重污染時必須及時通知相關供水行政主管部門以及供水企業(單位),及時啟動應急預案、查明原因、妥善處置。
(二)市屬公共供水企業
原水:每日至少一次檢測21項指標,每月至少一次檢測29項指標。
出廠水:在出廠管網上安裝在線儀表對2項指標進行實時監控(如在線儀表發生故障時,應對出廠水每小時一次檢測2項指標),每4小時一次檢測3項指標,每日至少一次檢測21項指標,每月至少一次檢測42項指標,每半年一次檢測106項指標。
管網水:每一采樣點每兩周一次檢測9項指標。
管網末梢水:每月一次抽檢42項指標。
(三)區(縣)公共供水企業及自建設施供水企業
原水:每日至少一次檢測9項指標,每月一次檢測29項指標。
出廠水:應當在出廠管網上安裝在線儀表,對2項指標進行實時監控,每8小時一次檢測3項指標,每日一次檢測11項指標,每月一次檢測42項指標,每年一次檢測106項指標。
管網水:每一采樣點每兩周一次檢測9項指標。
管網末梢水:每季度一次抽檢42項指標。
(四)鄉鎮公共供水企業
原水:每日至少一次檢測9項指標、每月一次檢測29項指標。
出廠水:每日至少一次檢測9項指標,每月一次檢測42項指標,每年一次檢測106項指標。
管網水:每一采樣點每月兩次檢測7項指標。
管網末梢水:每半年一次抽檢42項指標。
(五)二次供水設施管理單位
建立水質檢測制度,加強對水質的監控;每半年不少于一次進行水箱清洗,沖洗后檢測5項指標;定期對龍頭水進行抽檢。
(六)管道分質供水企業
建立水質檢測制度,加強對水質的監控;每月一次檢測42項指標,龍頭水每日一次檢測5項指標。
第十八條(在線監測)
市和區(縣)公共供水企業應當設置位于出廠水、輸配管網和重點用戶等處的在線水質監測儀器,對濁度、余氯等參數進行實時監測,同時應當將真實的監測數據傳輸到市或者區(縣)供水行政主管部門。
第十九條(水質報告)
本市建立供水水質報告制度。
原水供水企業、市屬公共供水企業應當按規定定期將企業自檢的供水水質報告報送市供水處。
區(縣)及鄉鎮公共供水企業應當按規定定期將企業自檢的供水水質報告報送至區(縣)供水行政主管部門。區(縣)供水行政主管部門匯總后報送至市供水處。
市供水處應當及時將供水水質報告匯總后報市水務局,并根據要求報送建設部及本市相關管理部門。
供水水質報告內容包括:
原水供水企業:旬報(原水21項指標);月報(原水21項、29項指標);年報(原水21項、29項指標)。
市屬公共供水企業:旬報(原水21項指標,出廠水21項指標);月報(原水21項、29項指標,出廠水21項、42項指標,管網水9項指標,管網末梢水42項指標);年報(原水21項、29項指標,出廠水9項、21項、42項、106項指標,管網水9項指標,管網末梢水42項指標)。
區(縣)公共供水企業及自建設施供水企業:月報(原水9項、29項指標,出廠水11項、42項指標,管網水9項指標);年報(原水9項、29項指標,出廠水11項、42項、106項指標,管網水9項指標,管網末梢水42項指標)。
鄉鎮公共供水企業:月報(原水9項、29項指標,出廠水9項,管網水7項指標);年報(原水9、29項指標,出廠水9項、42項、106項指標,管網水7項指標,管網末梢水42項指標)。
第二十條(水質檢測采樣)
水質采樣點的分布應當具有代表性,應當分別設置在水源區、取水口、水廠出水口和居民經常用水點和管網末梢等。
供水企業(單位)應當根據供水人口設置固定數量和固定位置的管網水質檢測采樣點。采樣點數量按供水人口每2萬人設一個采樣點計算,供水人口在20萬人以下及100萬人以上的酌情增減采樣點。
第二十一條(水質超標措施)
供水企業(單位)應當依據《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判斷限值、計算合格率。當檢測結果超標時,應當立即重復檢測,并增加檢測頻率。檢測結果連續超標時,應當查明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水質事故的發生。凡飲用水水源水質不符合標準時,供水企業(單位)應當采用先進適用的凈化技術,改進處理工藝,使水質最終達標。
第二十二條(委托檢測)
供水企業(單位)應當具備水質檢測能力。無能力自檢的,可委托通過市級以上計量認證并具有相關項目檢測資質的機構進行檢測。
第二十三條(涉水產品和清洗消毒)
供水企業(單位)應當使用符合國家、行業及地方標準的涉水產品。
用于供水的新設備、新管網投產前或者原有設備、管網改造后,應當嚴格進行清洗消毒,經有資質的水質檢測機構檢測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第四章應急預案
第二十四條(制定應急預案)
供水企業(單位)應當制定處理供水水質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報市和區(縣)供水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供水水質突發事件應急預案應當按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市突發公共事件供水行業突發事故應急預案》并結合本供水企業(單位)實際情況編制。
第二十五條(現場調查)
當發生水質事故時,相關供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及時組織相關部門進入現場進行調查、取證、采樣和檢測,相關供水單位和個人應當服從和配合。
第五章法律責任
關鍵詞:農村信用社風險監測 監測指標
文章編號:1003-4625(2008)02-0049-03 中圖分類號:F830.61 文獻標識碼:A
經過20多年來的改革和發展,我國農村信用社的運行監測模式發生了顯著的變化。農村信用社的存貸款規模不斷增加,產權制度改革穩步推進,經營管理狀況得到了明顯改善,運行監測指標和監測方式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特別是2004年1月,銀監會制定下發了《農村合作金融機構風險評價和預警指標體系》。在監測方式上,該評價體系強調非現場監管和現場檢查相結合,定量指標的監測和監管者的定性判斷相結合,靜態監測和動態監測情況相結合。在監測體系上,由原來單一的對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的綜合評價,擴展到對農村合作金融機構風險狀況綜合評價;對風險較大和風險突然加劇的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及時進行預警;對不同風險情況的農村合作金融機構采取不同的監管措施分類處置等多項工作。
一、農村信用社風險監測體系的發展趨勢
(一)監測指標體系逐步完善,更多地體現出風險導向的特點
農村信用社的監測指標從最初的兩項指標,逐步發展到5項、9項指標,到目前的22項指標,這一發展過程不僅是指標數量的增加,而且監管的側重點和指標結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前一發展階段,農村信用社監測體系主要以資產負債比例管理為主,資產負債比例管理的一個特點就是大多數監測數據來源于資產負債表,整個指標體系中靜態監測指標比較多,缺乏動態監測指標。2003年以后監測體系在指標的取舍上特別注重風險導向,放棄了很多像存貸款比例等單純體現資產負債表項目之間比例關系的靜態比例指標,而代之以像不良貸款比例、不良貸款預計損失比例、不良貸款預計損失抵補率、對最大十戶貸款欠息比例、不良非信貸資產比例、利息回收率、不良貸款余額下降率等直接與風險分析密切相關的指標。監測數據來源從單一的資產負債表,擴展到財務損益表、業務狀況表等基本報表,而且有些還屬于表外信息。從監管的角度來講,監測指標越少,監測對象所需要注意控制的環節也越少,如果監測對象要想規避監管,它所需要粉飾的數據也少,付出的代價比較小。如果監測指標很多,監測指標之間就會形成復雜的鉤稽關系,監測對象如果想要粉飾有關數據,需要付出較高的成本,即使修改了個別數據,這種修改的痕跡也會很容易從其他方面識別出來。
(二)監測手段不斷豐富,吸收了不同監測方式的優點
按照不同的標準,監測方式可以分為非現場監管和現場檢查、定量監測和定性監管、靜態指標監測和動態指標監測等各種方式,這些監測方式各有其缺點和優點。最初采用的監管方式相對較為簡單,以非現場監管為主,監測指標多屬于靜態指標和定量指標。從1978年到2004年,增加了法人治理結構、風險管理能力、內控制度的健全性、內控制度的有效性、監管報表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等定性監測指標,資產利潤率、利息回收率、存款增長率、不良貸款余額下降率等動態監測指標。監測體系中動態監測指標所占的比重不斷增加,定性監測指標從無到有,現場檢查也開始提及,逐步形成了以非現場監管為主,非現場監管和現場檢查相結合,以定量監測為主,定量指標監測和監管者的定性判斷相結合,靜態指標監測和動態指標監測相結合的綜合監測方式。
(三)運行風險監測工作涵蓋范圍不斷擴展,形成了操作性較強的處理流程
按照處理程序的先后,運行風險監測工作可以劃分為搜集整理監管數據、分析計算綜合評價和風險處置預警等一系列處理流程。在1996年以前,編制和監督完成年度信貸收支計劃是農村信用社資金管理的主要內容,相關的監測指標也是為實現這一目標而設計的,主要是考察信用社發放的各項貸款規模是多少,固定資產貸款規模多大、貸款規模是否與存款規模和自有資金規模相適應等信貸規模的控制問題。但是對各項指標的幅度和具體管理方式則缺乏相應的規定,“允許各地在執行中適當靈活掌握”。1996年到2003年,農村信用社的資產負債比例管理使用的是達標管理的方法,主要根據監控指標和本地農村信用社的現狀,逐社制定年度指標,由當地人民銀行分支機構和農村信用社聯合社進行考核。比較而言,這種管理方式相對來說比較簡單,只有達標和不達標兩種評價結果,不能夠及時反映信用社的具體變化。為了解決有些農村信用社短期內難以達到規定指標的情況,又制定分年實施計劃,逐步達到資產負債管理規定的全部指標,并對達標的時間做出了硬性規定(備付金比例、拆借資金比例、中長期貸款比例要在一年內達到規定比例;單戶貸款比例、存貸款比例要在三年內達到規定比例;資本充足率、呆滯、呆賬貸款比例要在五年內達到規定比例)。2003年以來,農村信用社的風險評價不再采取達標管理的方式,而是采用評分體系。對農村信用社的22項指標逐項進行考核打分,每項指標有一定的權重,不論指標數值的高低都對應一定的:分值,解決了將各類不同指標綜合歸納成統一的可比較的標準和不同信用禮之監橫向比較的問題。對于在風險評價中表現出較大風險和風險突然加劇的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要進入預警程序,對于不同風險情況的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要采取不同的監管措施,從而形成了較為全面的風險處理程序。
二、農村信用社風險監測體系存在的問題
(一)部分風險監測指標監管意圖不夠明確
指標體系中前四類指標分別考察了農村信用社的資本風險、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和盈利性風險。但是第五類綜合發展能力指標的監管目標不是很明確,其中的不良貸款余額下降率考察的主要是信用風險的變化情況,固定資產比例是從不同的角度來號察流動性風險的指標,存款增長率考察的是規模擴大的速度,更多的帶有計劃任務完成情況考核的意義,對風險而言指標意義不大。如效益性指標中的利息回收率,主要考察的仍然是信用風險,而不是盈利能力。在貸款五級分類體系下,無法收到利息的貸款實際上就是不良貸款,利息回收率和不良貸款比例是對同一項風險站在不同角度的重復評價。
(二)由于評價比較困難,部分監測指標沒有完全實行
如指標體系中第六類管理能力指標由于考核較為復雜,不便于收集匯總資料,在很多地區沒有推開。如山東省要求“年末,對農村信用社進行綜合評價時,只對定量指標計分,不對管理能力計分。”對管理能力的考察,采取的是定性評價的方法,只要各項監管措施齊備,內部控制制度完善就會得到較高的分值,但是具體執行情況如何,有沒有明顯的操作
風險隱患,則很難形成明確的結論。
(三)風險監測體系不夠完善,存在監管空白
從農村信用社運行中的風險狀況來看,操作風險和市場風險(主要是利率風險)也是比較明顯的。但是在現行的風險監測體系中,沒有針對市場風險設計的監測指標,對于操作風險主要是通過管理能力指標進行間接評價,而且由于各種原因,這種評價也沒有完全實行。因此現行評價體系存在著部分監管空白,其綜合評價結果不能全面反映農村信用社的風險狀況。
(四)部分監測指標在實際中沒有完全發揮作用
如備付金比例要求在5%以上,但是在實際中幾乎所有的信用社都能達到這一標準,失去了風險控制的意義。如不良貸款預計損失比例和不良貸款預計損失抵補率并不能實際反映對不良貸款的彌補能力,意義不大。如最大單戶和最大十戶貸款指標的監管目標是為了控制貸款集中度風險,但是農村信用社規模過小,同樣的貸款客戶申請同樣的貸款規模,在四大商業銀行就不受到貸款集中度的限制,在農村信用社就很可能因控制單戶貸款額度而無法滿足客戶的貸款需求,使農村信用社在很多關鍵客戶的競爭中處于劣勢,影響了農村信用社的發展。
三、研究結論
首先要建立多方位的監管體系。在我國的金融監管體系中,中國銀監會對于銀行業金融機構的監督管理發揮著主導作用,負責商業銀行和合作金融機構的風險監測預警指標體系的執行和監管;中國人民銀行也是我國金融監管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央銀行需要切實保證國家或地區的金融安全,因此人民銀行下一步也有必要建立相應的金融風險預警監測體系;財政部在金融體制改革的過程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特別是經常政府對有問題的金融機構撥付財政補貼,或者在清理金融機構過程中給予必要的財政援助,目前財政部還沒有建立專門針對金融機構的管理服務機構,也缺乏相應的金融風險防范管理體系。另外我國的金融監管體系還不夠健全,有些機構如存款保險管理機構等還有待于進一步完善。
其次要建立簡明高效的預警監測指標體系。預警監測指標是金融預警監測制度中判定風險狀態的有力工具,因此各國都非常注重預警監測指標的確定。由于職責和出發點不同,各個國家不同的監管部門其預警監測指標體系也并不相同,但卻具有一些共同的特點。第一是各國都非常重視對資本充足性風險的監管。如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將資本充足率達到12%作為市場準入的關鍵標準,日本對有問題銀行的快速預警糾偏模型中,資本充足率成為是否需要采取行動的直接判別標準。第二是各國在風險監管中都普遍借鑒了美國的“駱駝評價體系”(CAMEL)。無論是新加坡的CAMELOTS評價體系,還是英國的CAMELBCOM評價指標,其指標體系都與駱駝評價體系有關,并且還根據各國的實際情況,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和改善。
一、總體思路和工作要求
(一)總體思路。在建立健全能耗統計指標體系的基礎上,通過對各項能耗指標的數據質量實施全面監測,評估各縣、各重點企業能耗數據質量,客觀、公正、科學地評價節能降耗工作進展,全面、真實地反映全市、各縣市區以及重點耗能企業的節能降耗進展情況和取得的成效。
(二)工作要求。在加強能耗各項指標統計的同時,對能耗指標的數據質量進行監測,確保各項能耗指標的真實、準確。要深入研究能耗指標與有關經濟指標的關系,科學設置監測指標體系。要抓緊制訂科學、統一的能耗指標與GDP核算方案,從核算基礎、核算方法、工作機制等方面對單位GDP能耗及其他監測指標的核算進行嚴格規范,不斷完善主要監測指標核算的體制和機制。各縣、各重點企業要結合實際,制訂嚴格的數據質量評估辦法,切實保障數據質量。節能降耗指標及其數據質量分別由上一級統計部門認定并實施監測。全市在省級監測的200家重點耗能企業外再確定一定數量的企業一并監測,各縣人民政府也要對本縣的重點耗能企業進行監測。要進一步研究建立統一、科學的季度、年度能源消費總量和單位GDP能耗核算制度,制訂反映本身工作特點的能耗數據質量評估辦法。
二、節能降耗進展情況監測
(一)對全市以及各縣市區節能降耗進展情況的監測工作由市統計局組織實施
監測指標:單位GDP能耗、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單位GDP電耗及其降低率;主要產品、重點產品的單位產品能耗,重點耗能產品產量及其增長速度;重點耗能行業產值及其增長速度等。
(二)對主要耗能行業節能降耗進展情況的監測
主要耗能行業包括:煤炭、鋼鐵、有色、建材、石油、化工、火力發電、造紙、紡織等。
監測指標:單位產品能耗,單位增加值能耗。
(三)對重點耗能企業的監測
省級重點耗能企業為年綜合能耗1萬噸標準煤以上的企業;市級重點耗能企業為年綜合能耗0.8萬噸標準煤以上的企業;縣級重點耗能企業為年綜合能耗0.5萬噸標準煤以上的企業。
監測指標:單位產品能耗,能源加工轉換效率,節能降耗投資等。
(四)對資源循環利用狀況和期間十大重點節能工程的建設情況的監測
監測指標:資源循環利用指標;重點節能工程的實施及節能效果。
三、對縣市區單位GDP能耗及其降低率數據質量的監測
(一)對GDP的監測
第一組:GDP總量的逆向指標,用于檢驗GDP總量是否正常。
1.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
2.各項稅收占第二和第三產業增加值之和的比重。
3.城鄉居民儲蓄存款增加額占GDP的比重。
第二組:與GDP增長速度相關的指標,用于檢驗現價GDP增長速度是否正常。
1.各項稅收增長速度。
2.各項貸款增長速度。
3.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速度。
4.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增長速度。
第三組:與第三產業增加值相關的指標,用于檢驗第三產業增加值是否正常。
1.第三產業稅收占全部稅收的比重。
2.第三產業稅收收入增長速度。
(二)對能源消費總量的監測
1.電力消費占終端能源消費的比重,用以監測終端能源消費量是否正常。
2.規模以上工業能源消費占地區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用以監測地區能源消費總量是否正常。
3.火力發電、供熱、煤炭洗選、煤制品加工、煉油、煉焦、制氣等加工轉換效率,用以監測涉及計算各種能源消費量的相關系數是否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