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生活在別處

生活在別處

時間:2023-06-01 08:50:5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生活在別處,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生活在別處

第1篇

最近在關注的天涯熱帖:海外歸來的城市青年,頂著“不務正業(yè)”的輿論壓力,堅決地割裂了光鮮的白領生活。帶著幾只忠誠的雪橇犬,來到了人煙稀少、土地貧瘠的東北雪鄉(xiāng),自辟農場,開荒種稻。他想構筑一個“與眾同樂”的“稻夢空間”,在天高地闊的睛日,走向無邊無際、綠意蔥蔥的稻田,舉辦一場自由、快樂相和的音樂會。

點擊率日益增加中,有志之士大方分享了與朋友的事業(yè)規(guī)劃、與鄰居的真摯感情,與愛寵的歡樂時光,最重要的是,也分享了一種亦出世、亦入世的人生理念。雖然他才啟程不久:工作室為臨時搭建,農場為定期租用,夢想要長期實踐,但這個初具雛形并日益變化的“理想國”,還是引起了眾多的艷羨目光。許多跟帖的網友都紛紛留言:雖心向往之而身不能至。

人生在世,各有所求,我們當然無法否認,“別處生活”亦有別樣精彩,但自己動手、美化自身的居住環(huán)境,也并非難事。尋找一塊清凈之地,其實并不需要多么復雜的過程、多么高昂的花費、多么花哨的裝飾,只要簡單、舒適、養(yǎng)眼,足矣。如同小學生的書包亟待減負,女士的衣柜急需清理,我們的房間也可以因為簡化,變得美好而富有秩序。

懷舊風

你懷念過童年嗎?鳥叫蟬鳴的夏天、撲面而來的陽光、笙歌嘹亮的街道、歡聲笑語的廣場,哪一個意象,哪一處拐角,曾讓你割舍不下、忘懷不了?如果你的內心有一點點懷舊情結,一點點復古興趣,一間神秘而不暗淡、溫馨不失個性的房間或許會博得你的歡欣。對于營造氣氛,一盞造型大膽的復古吊燈肯定必不可少,電影海報圖案的抱枕、壁掛也可以是點睛之筆。長桌上擺放燭臺、酒杯、鮮花,雕花窗前撐開簾幕、光影、美景,墻壁允許斑駁,大門允許做舊,當然,你可以穿插全新的裝飾,讓現(xiàn)代和古典“雙劍合璧”,讓隨性和自由恰到好處地結合,把室內打造成你心目中最美的畫面。

清新風

如果喜歡自然、清新的家居風格,木質家具可能是最佳的選擇。雖說遇到季節(jié)更替、天氣驟變,需要預防干裂潮濕,注意呵護保養(yǎng),但耐用、堅固、清爽的優(yōu)點還是讓木質家具的地位“久居不下”。它尤其擅長營造質樸靜謐、安然閑適的氛圍。假如你面對一所空房間,正希望改造成清新自然的風格,卻又毫無頭緒,不妨試試這樣的陳設和配飾:以木質燈具為線索,有規(guī)則地放置木椅桌柜,輔以一條亞麻桌布、一套陶瓷茶具,或者擺上一個臘梅插瓶,泡上幾杯咖啡,隨性的感覺自然呼之欲出。

第2篇

將陰森的光線拋向高高的天穹

在那片野性與皎潔的黑色大陸

詩人在星光下

去尋求采集完美的神所撒下的花朵

詩人 生活在別處

在沙漠/海洋

縱橫他茫茫的肉體與精神的冒險之旅

洪水的幽魂剛剛消散

――蘭波《生活在別處》

這里曾經是俄租界及德租界,道路兩邊郁郁蔥蔥的法國梧桐下,歐式的舊建筑和教堂讓黎黃陂路似乎回到了舊上海時代,走在路上,時間似乎也會淌得慢一些,神思恍惚,依稀的雨中,推開這扇門,走進這家店,享受生活在別處的詩意。

魔界的起源

一杯“愛爾蘭”的感動

關于魔界咖啡的誕生,這里有個小故事:一個年輕人看過一本叫做《愛爾蘭咖啡》的書,被里面所描寫的氛圍所打動,于是每碰到咖啡館,他就會點上一杯愛爾蘭咖啡細細品嘗,試圖找到書里的氛圍和感覺。

有一天,他在一家咖啡館喝咖啡,老板為他制作了一杯愛爾蘭咖啡,這次的咖啡感覺和以往都不同,他靜靜品味,內心卻已經洶涌澎湃。喝完咖啡,他馬上求老板教他。為表誠心,一個星期后他置辦好了所有燒炙咖啡的用具,甚至還有吧臺。然后找到咖啡老板說:我弄好了,你說要教我的哦!老板被他的誠意感動,教他做了愛爾蘭咖啡,之后他自己買了各種書籍潛心研究。加上天資聰慧,他燒的咖啡越來越好喝,于是他經常請上朋友來家里喝一杯。有一天,他的朋友說:你燒的咖啡這么好喝,為什么不自己開一家咖啡館呢?我們也有個去處啊!于是,便有了魔界咖啡。這個年輕人,就是魔界咖啡的創(chuàng)始人,而魔界咖啡的誕生,正是源于一杯愛爾蘭咖啡帶來的感動。

萌寵+精品咖啡=“回頭客”

現(xiàn)今,魔界咖啡勝利街店由85后的大男孩吳冬一手打理。蓄了點點胡須的吳冬,舉手投足間,有著比同齡人多一些的成熟。只見他,干凈細長的手指上總夾著煙,吞云吐霧之間,在這家咖啡店在他手上,已經歷兩年多時光。時光冉冉,門開門合之間,吳冬收獲了越來越多的新老朋友。

店內有兩只貓,都是魔界咖啡創(chuàng)始人留下來的:一只英國短毛貓“萌萌”,一只美國短毛貓“小胖”。吳冬本來就喜歡小動物,遇到它們更是“難以自拔”。很爽快接手了照顧它們的任務。好靜的“萌萌”擁有瓜子臉,寶石般閃亮的圓眼,趴在吧臺上一動不動;相較之下,“小胖”則活潑多了,負責賣萌的它總能和客人們玩得不亦樂乎。環(huán)顧四周,咖啡館內有若干缸水草,郁郁蔥蔥,草叢間,游動著指甲蓋大小的小金魚。這些水草都養(yǎng)了3年以上,除了起到凈化空氣的作用,缸里的小金魚也極大了小貓們的“興趣”。長此以往,兩者相處倒也“相安無事”。店內好多“回頭客”都有它們倆的功勞,很多人來店里,點一杯魔界特調,逗逗貓,一坐就是一下午。

現(xiàn)磨咖啡的無窮魅力

不在路上,卻在心上

據吳冬介紹,店內主要是單品咖啡、花式咖啡、魔界特調,限量牙買加藍山需要提前三天左右預定。除了精品咖啡以外,這里還供應少量雞尾酒和現(xiàn)做松餅。在云南,有專供魔界的咖啡豆。只見咖啡館內有一臺烘焙機。咖啡豆從云南運到魔界后,他們采取自家烘焙的方式,保證咖啡豆的新鮮。

第3篇

After watching "living elsewhere", I suddenly didn't want to think about any of the problems, just to relax and recollect the words in the book, recalling the surprises that the fragments brought to me. Those undisguised words bring me only simple thoughts, which is what we need.

The novel is mainly about the life of a talented young poet who is full of passion and short tragedy. It is wrong for Ma man to meet with engineers. This mistake has already predicted the future of Almir: his birth was by chance, and his life was controlled by Ma man. Man took the birth of his son as a meeting with another lover. She wanted to hold on to it because her husband had been betrayed. The son is her, her world. She wrote down his first sentence, and his mother was so delighted that he had to keep repeating the original reduplication or unintentional rhyme. The poets of the future are determined by this. The author intends to arrange his strong introspection from childhood, and his fate only caters to his mother. His turning point is to meet a painter. The meeting between the man and the painter is full of debauchery, and for his son, he gets a compliment and greater opportunity to show himself. His occasional dog head and headless woman were explained by modern art theory by the painters. Later, James Milo began to write poems. Mother has always controlled everything about her son. Because of her inferiority, she has found comfort and confidence from her intimacy with her son. The poet grew up. He peeped and he profaned, all of which proved his suppressed youth passion. But all he had was because of his mother's indulgence, but he was powerless to lose. After the end of the lustful encounter, she was temporarily silent. The life of a son is a dream, "he passes from a dream to another dream, as if from a life to another life." He wanted to escape, but fled from one dream to another. The son in love becomes a real poet, but the old man and death are often images, though he knows nothing. Sensitive talent has been proved, and mother's abnormal love is the biggest stumbling block. Then he threw himself into the revolution, revolting against reality, longing for fighting, and longing for honor. He was romantic and passionate, and thought "everything is all or nothing". Entanglement with women and entanglement with life, poetry is the carrier of life. His death was also due to the duel of Pushkin style, and his humble pride was protected. At last the mother could not catch him, and he fled from her life and finally fell asleep in her arms.

This has been well experienced by the poet's mother. For the poet's mother, she and the painter of the romantic affair, at the beginning, she was unable to understand the pressure of the painter, can not bear and break up, write a breakup letter, compile a reason that can not and son's teacher, so, she turned into the mother to give up love for the child, this speech It was so magnificent that she was moved by herself. Then she learned that after her husband was shot by the Nazi, she understood that her husband's silence was intended to preserve the family, and that the romantic affair and great love had become an uncharitable betrayal; but the truth was so merciful and the truth of the truth more satirize, and the husband was to be with a Jewish woman. The woman was arrested and killed, and the moment, the betrayal was no longer a betrayal. The woman felt the pain and felt the pure love of the painter. Then go back and look for her lover with excitement. As a result, when the painter's residence was discovered, there was another woman's laughter inside. Then, was it once love or not? Or is it just a fleshy lust?

It may be that sometimes when we go through experiments, we will be painfully aware that the ideal characters we are looking for and imitating may not be compatible with ourselves. So Beethoven's hero can only be given to a dead person, a person who never existed. We may laugh at ourselves when we laugh at others, but we do not realize it. Because in our minds, we are not the real ourselves - the guys we laugh at ourselves - we think we are our own, noble men.

Where should I live? The sentiment of the last old poet may reveal the true meaning: only when one is old, can he have no fear of the people around him, the public, and the future. He only got along with death, and he had no eyes and no ears. He didn't need to please the death. He could say what he liked and do what he liked.

第4篇

“客齊集”是家新開的網站,據說名稱來源于斯瓦西里語的“村莊”。總經理王建碩曾在微軟有過6年工作經歷,而今他走上了創(chuàng)業(yè)之途。

“如果讓我對在校大學生說些什么的話,那我會勸說他們回頭立刻就去寫份簡歷,如果光有課程那他就完蛋了,寫完以后再請他自我評價和對照‘我夠牛嗎?’”,王建碩的開場白是這樣的:“這份提前撰寫的簡歷,可能也就意味著他的目標”。

1999年畢業(yè)于上海交大的王建碩至今記得微軟那些著名的筆試題給人在解決問題的能力上帶來的啟發(fā)。比如有道題是這樣的:“請計算某高校一年的用紙量”。有人是這么解答的:“我自己的用紙量×全校學生數”,也有人這么解答:“老師的用紙量+學生的用紙量+……”,那么請問諸位看官,當主考官看到如下的這份答案時,會作如何評價呢?——“大一用紙量會少于大二用紙量、大三用紙量又會少于大四用紙量……加上0.05的浪費系數!”——當然是會“OK”的啦。

“如果在校期間竟然會為了1000元工資,而放棄大公司實習機會,那么這個人的所得是——Nothing!”王建碩是有理由這么說的,大學期間,他的一大出名的癖好就是游走于招貼欄前和各種招聘啟事間,默記下上面的各種招聘要求,然后回到機房,將招聘啟事上的各種對計算機語言的要求摸個滾瓜爛熟!最終的結果是,4年大學生涯終結,笑到最后的當仁不讓地屬于他王建碩。

“大學時代的最大好處在于,一旦你決定了去做一件事,4年之內沒有人會限制你”,王建碩的交友訣竅也幫了他很大忙:“你必須交一幫大你三屆和大你六屆的朋友,因為有時經歷比書重要得多。比如初讀項目管理時,你可能感到云遮霧罩,一旦當你遇到問題時,你就會感到‘原來項目管理特別有幫助’”。

有不少大學生面臨專業(yè)與興趣不合或者轉專業(yè)的困惑,理工科出身的王建碩忽而蹦出了一串昆德拉的那句曾挺時髦的詞兒——“生活在別處”:“那些都不算什么,要記住‘生活在別處’,要知道生活總是在別處的……”

在校大學生們不妨記住這位師哥的話,一定會對自我完善大有教益:“畢業(yè)5年后,名校的光環(huán)就消失了,只有你自己的光環(huán)還在!”

第5篇

17天完成“處女作”《小別離》

2013年的中秋和“十一”,一共17天的長假時間,魯引弓完成了12萬字的小說《小別離》,雖說是抱著玩玩的心態(tài)寫的小說,沒想到卻讓數家影視公司爭相搶奪拍攝版權。這樣的結果多少讓人感覺有些幸運和意想不到,可在魯引弓看來在創(chuàng)作的時候,他就想到過有這樣的效果。“因為我寫著寫著,感覺很走心,打動了自己,而以我二十多年的媒體從業(yè)經歷以及對閱讀市場的經驗來說,我預感這個作品能打動讀者,因為它觸及了當下的痛點,會引發(fā)共鳴。事實上,我這么快的寫作速度也是來自于強烈的情緒推動,不吐不快,它是起點是真切。”

《小別離》是對中國教育、中國應試模式的痛感和反思。之所以會選擇這樣的題材,魯引弓說是源于一次機緣巧合。“有一次在外面吃飯,不遠處坐著三個陌生的中年婦女,正在熱烈地討論關于孩子的教育問題,其中一個問:‘到底怎么樣的孩子適合出國留學?’另一個家長就說:‘如果你的孩子特別會混,那適合在中國待著;如果你家的孩子老老實實講規(guī)矩,趕緊讓他出國吧。’當時聽到這句話,我感到很震驚,于是留學這個話題引起了我的特別關注。2013年夏天,在上海送一個孩子出國讀書,當他入關的一剎那,他回頭看了我一眼。那一眼讓我非常震驚,在我的感覺中,他就在那一眼中成長為一個懂事的人。就在那一刻,我心里的某些東西被打開了。于是17天后,我完成了第一部小說《小別離》的創(chuàng)作,此后一發(fā)不可收拾。”

《小別離》之后開啟

“寫作模式”

17天創(chuàng)作出一部12萬字的小說,這在任何人看來都是“不可能”完成的,可事實就是如此。“我是那種短跑型的選手,一部小說,我一般都會在一個月之內把它寫完,要是一個月寫不完,情緒就會渙散,就不想寫了,因為會越寫越累。我寫作的節(jié)奏很快,是因為有激情,有表達的欲望,這讓我的故事也充滿了節(jié)奏感。那些慢工出細活的作品也有動人的力量,但我這種強力沖刺性的創(chuàng)作,也顯現(xiàn)出自己的特色。太多的人把只寫了個開頭的小說丟棄在抽屜和文件夾里,我避免了這種情況。我的寫作速度極快,有時候,一天的寫作字數達到一萬多,甚至兩萬以上。寫的時候也很累,經常要到床上躺著休息一會兒。同時,我的故事也平易近人,媒體人寫作的特點就是,不會端著架子,那樣會很累。”

雖然創(chuàng)作時間短,但前期也有很長一段準備時間。聽到這兒,魯引弓點頭稱這是一定的,“當我開始寫作時,我發(fā)現(xiàn)那些主題意象,那些浮現(xiàn)出來的人影,其實來自于自己多年的觀察和積累,尤其是自己作為媒體人的觀察和審視。這些年,‘反腐’、‘教育’、‘房產’、‘食品安全’、‘公平’、‘社會平安’、‘發(fā)展中人的集體焦慮’等相繼進入我的取材領域。這些題材如果僅僅靠概念,是無法形成生動的文學形象的,它必須來自于日常的觀察和感受。對我而言,這樣的準備是日積月累的,當創(chuàng)作的內心需要被觸動,就像打開了水籠頭,它們會流淌而出。”

所以《小別離》之后,魯引弓開啟了“寫作模式”。一年多時間,10部作品陸續(xù)推出,《愛情課》聚焦都市剩女現(xiàn)象;《廣場舞》剖析“階層焦慮和隔閡”;《姐是大叔》以老莊哲學分析當代職場女性生存;《音樂會幾種開法》講述年輕人選擇危機和心性困境;《同學會》擁抱“小時候的每個自己”;《少年打虎記》是直面如火如荼的反腐……這些,都是當代人最真實的體驗,充滿了現(xiàn)實的人生經驗和思索。

曾經一位《音樂會幾種開法》的讀者說:“忙碌了一天,疲憊地回到家中,這部小說帶給我一個不經意的深呼吸,好似能讓自己開心起來,第二天勇敢地去上班。”

成為作家源于年輕時的文學夢

在成為作家之前,魯引弓是一名資深的媒體人,雖然都是從事文字創(chuàng)作,但是性質上卻有很大的差異。在魯引弓看來,從新聞到文學領域,筆觸需要調整的是:讓文字帶上情感的溫度,讓人物具有命運感,讓思維具有人性化的圓融特質。

身為60后的魯引弓笑言自己在文學領域還是個“新人”,之所在“不惑”之年還有動力拿起筆來寫作,還源于自己年輕時的文學夢。“其實每個人曾經做過的夢都埋藏在心底,它能不能重啟,也來自于冥冥中的機緣。機緣對于我來說,就像那觸動水龍頭的風,讓積累和感受流淌出來。對寫作來說,它來自于某件事的感觸是不是夠深,想傾訴的愿望是否夠強烈,以及當開始寫作的時候,意志力是不是夠大。”

魯引弓小說的注意力大多數都集中在抓住各種社會熱點和現(xiàn)象,而事實上,這也是當下極為流行的一種創(chuàng)作趨勢。魯引弓說:“作為一個媒體人,對熱點的敏感和發(fā)現(xiàn),是一種思維習慣,而當我留意到某個令人唏噓的細節(jié)時,仿佛無法遏制自己天然的嗅覺,它背后那一抹時代的投影總是更令我尋味。筆觸從這里開啟,與在此捕捉新聞點,對我而言,似乎一致。這樣的起點,或許并非太個人,太文藝,但它為我?guī)砹艘曇昂偷貧猓@也是我寫作上自信的源泉。

文學創(chuàng)作不可能一窩蜂,寫社會熱點的作家與寫內心的作家,各有所長。而對于當下的文學創(chuàng)作來說,我感覺作家還是應該更多地在作品中體現(xiàn)生活的信息量,如果一部作品,無法提供新的價值元素、情感模式,而只專注于剖析自己的那點情緒,那么也不要在乎讀者對你的疏離了。”

新作《不在別處》引發(fā)“人到中年”話題

最近,魯引弓的又一部新作《不在別處》推出,話題直指“人到中年”。“中年問題”包含著當下社會一語難盡的信息量,有全新的人生選擇命題,有生存焦慮和困境,它映照著這個時代落在轉型期人生的種種投影,尤其是價值觀顛覆、裂變中的意義追問。

談及小說,魯引弓說寫作的最直接的觸動點,其實是來自于身邊的同齡人,三四十歲的這一群人,當下中國活得最累的一群人,忙碌、焦慮,上有老下有小,賺錢養(yǎng)家打拼,都在適應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都在不斷調整價值觀。“想一想,好像我們這一代一直活在需要調整自己價值觀的階段,不知是幸還是不幸。寫這個作品最初的相法就是想要表現(xiàn)和反思當下中國人的‘中年痛點’:職場壓力、二胎焦慮、養(yǎng)老糾結、情感惰性……勾勒大時代飛馳背景,描摹小人物百感交集的新一輪‘人到中年’滋味。而小說最初的一個意象,來自于一位非常優(yōu)秀的職場白領麗人,她說,一個家庭,以前往往是女方在各方面的成長跟不上男方。而現(xiàn)在,有可能反過來,如果女方發(fā)展得好,那么她的成長就快過老公,她在情感方面的成長和需求也可能超過老公,那怎么辦?”

雖說《不在別處》的題材引人深思,話題敏感,但其中還是會帶給讀者一些暖心的東西,比如,困境中的溫情、對他人的憐憫、圓融思維,尤其是小人物的抱團取暖。“當我們擁有這一點點暖意,我們面對這個飛一般的時代,我們心亂時,可能會給自己一個深呼吸。”魯引弓說道。

小說命名《不在別處》,魯引弓坦言“其實我們常說的是‘生活在別處’,指代人對于生活的理想,對于當下處境的不甘,而新作定名‘不在別處’,是想說這樣一層意思:在當前社會大轉型的背景下,小人物即使心懷‘生活在別處’的意念,也只能駐足當下,無法逃離,面對必須面對的變數和糾結,在急劇變化的價值倫理面前,做個勇敢的小人物,去扛各自內心的隱痛,去應對飛一般的時代。”

第6篇

1、一些人;沒有回放。人生沒有重來。美麗、無論是為一個人。只能做過客。才會活的快樂充實……珍惜所擁有的、只有知道感恩。再幸福的人生也有缺憾。

2、青春,有著火一般的熱情;青春,有著鋼一般的堅強;青春,有著竹一般的韌性。青春,是我們風華正茂的時代。擁有青春,我們永遠不會被打敗!珍惜所擁有的青春,珍惜所擁有的單純

3、不管所得是什么,憧憬的生活卻永遠在別處——這也是人類的弱點吧。羨慕別人所擁有的,卻不知自己手中握著別人想要的。從今天起,做自己想做的,羨慕自己,珍惜所擁有的。

4、直到很多年后的某一個瞬間,你想起曾經所擁有而后來沒有珍惜所失去的,也許會突然淚流滿面。

5、他怎么就沒回來,世態(tài)無常,我們又何曾知道去留呢?活在當下,珍惜所擁有的,人最珍貴的無非是命,其他都是命的基礎上爭奪和得到。

(來源:文章屋網 )

第7篇

尊敬的車間領導:

您好!

很遺憾在這個時候向你正式提出辭職,或許我還不是正式職工,不需要寫這封辭職信,但出于對s線的感情,還是寫了這封信。 時光飛逝,轉眼來到車間已半載有余,開始感覺車間里的氣氛就像一個大家庭一樣,大家相處的融洽和睦。在這里有過歡笑,有過收獲,當然也有過痛苦,難忘一些睡崗時的畫面,雖然多少有些不快樂的經歷,不過在這里至少還是學了一些東西。

相信每一個來到奇瑞公司的實習生都懷揣著相同的夢想:奉獻的同時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作為一個社會人存在的價值,或許是因為自己目光短淺,工作時間有限,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找到自己存在于奇瑞的價值,亦相信每一個離開奇瑞的年輕人,都會銘記在奇瑞生活的日子,那些難忘的歲月。

每天上班時,車間內嘈雜的聲音,都會給我無形的心理壓力,直到下班后亦不能緩解,頭腦還是那種機器運作的聲音,讓我身心疲憊常常夜不能寐,我想這些客觀的原因我無力去改變,唯一能改變地只有我自己,這也是我萌生去意最直接的原因。

哲人說:生活在別處。我覺得也對,在不同的地方可以看到不同的風景,接觸到不同的人與事,這對于一個年輕人來說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此致

敬禮!

第8篇

最近我在看一本書, 《再造魅力故鄉(xiāng)――日本傳統(tǒng)街區(qū)重生故事》,作者叫西村幸夫,據說是國際知名的城市計劃、城市設計專家。書中詳盡列舉了不少造街個案,每個案例都充滿了想像力和創(chuàng)意,讓我佩服也驚訝得不行。

與此同時,我的一個平日里不多見,卻和我一樣在福州生活、工作多時的四川朋友某日在MSN里忽然對我傾吐她對福州這座城市的日漸無知無覺。波瀾不驚、乏味、麻木……用了不少同等級的極具情緒化色彩的詞語來表達她對福州的感受。她是一名廣告文案,按理是屬于那類腦中經常蹦出靈感的火花,且想像力也極豐富的人,閑暇時候還會閱讀心愛的書,搞搞攝影,畫點小插畫什么的,日子理當過得有滋有味,憑什么她就麻木不仁了?就波瀾不驚了?真是讓人匪夷所思。不過真的,她所言及的那些感受其實我也體會到了,只是潛藏在內心,沒有刻意去碰它而已。

掐指算來,我在福州已經呆了將近十年,十年前的福州跟現(xiàn)在的福州相比,她顯得比較狹小、平靜,有些小家碧玉的感覺。如今的福州像一個登了臺的新秀,四處散發(fā)她斑斕的名片。因為忙碌,我沒有細細去體味福州,再說刻薄些,我甚至根本沒有時間理會自己對這座城市的切身感受。

我們集中精力對付工作的難題、生活的瑣碎,對于一些街區(qū)的改造、一些舊樓的拆建、某些局部的綠化覆蓋率的增減等等無動于衷,甚至抱怨福州的準城市氣質欠缺,狹隘局促,太平靜太單調,缺少大牌娛樂明星的造訪,缺少演藝圈的花邊新聞,缺少恢宏大氣的資深作家。而那些名氣尚可的福州詩人,不過是舊日魚缸的水面上偶然冒出的泡泡,激情不足,平淡有余。是的,我們都是一只只合乎標準的溫吞的“福州青蛙”。

三坊七巷隨時可以去逛,林則徐祠堂、林覺民故居想去就去。但南后街的花燈會只在元霄節(jié)才驚現(xiàn)人間。在外人看來,我們的幸福指數還是相當的高。只是,我們所居住的這座城市變得越來越大,而路上的汽車越來越多,空氣也越來越稀薄。我們的腳步越來越快,心也越來越浮躁,林語堂的《生活的藝術》我們只能偶爾翻翻,但無法親身實踐。很遺憾,是不是?

賀承軍先生曾在《城市的憂傷》中寫道, “一個城市的魅力,在于有一群人在伴隨它成長。解讀城市,乃創(chuàng)造城市。”福州有魅力么?誠然,她擁有,這是客觀事實。

但是在我們熟悉的視野范圍中,那些為這座城市代言的標志性建筑或我們已熟稔的場所對我們而言,新鮮感卻與日俱減。

我們伴隨著福州成長、生活,但是她的魅力其實是內在既有,渾然天成,并非因為我們的到來而使她加分。而針對一座城市的所有改建行為都是為了塑造這座城市更顯眼的外在形象,讓這座城市更具有層次感,內涵更豐富。比如為北江濱的重彩描邊,比如對金山新區(qū)歷時多年的規(guī)劃都是福州市政府為她的人民獻上的最美花束。

其實,我們還是熱愛福州的對不對,如果沒有熱愛,怎會去埋怨?面對福州的每一刻變化,其實我們還是會動容。兩年前,我的一個朋友離開了他工作、生活了三年的福州回到上海,究其原因,當初來福州是因為女朋友在福州的緣故,所以他也來了,并在一家房地產公司擔任招商部策劃。在福州的時候,他很少外出游玩,每日忙碌于談判與大大小小的會議。終于某日,他結束了最后一個會議,頭也不回地離開了這座城市,成為她的過客,沒有噠噠的馬蹄,沒有美麗的錯誤,更多的是對福州的期望。你們能不能把眼光放得更遠點,夜生活能不能多些創(chuàng)意呢?他說。

是的,有創(chuàng)意,城市才有趣。福州青蛙們,當你們還在溫水中度過自己的浮生之時,你們看到飛過頭頂的燕的表情么。一座有點意思的城市,總有她的地域文化和傳統(tǒng)特征吸引外人,就好比一個人臉上的痣和膚色這類帶著強烈的個人信息的特征,總在第一時間吸引別人的關注。或許我們已經熟視無睹,但在偶然路過福州,做驚鴻一瞥的異鄉(xiāng)人看來,在我們的眼底早已習慣了的事物和現(xiàn)象,轉而到達他們的眼底,又會是怎樣的一番視角和感受呢?真值得好好了解一下,這不是任務,而是對福州視屏的一次瞬間刷新。

本期我們在酒店、機場和火車站對來自臺灣、日本、成都、天津、上海、莆田、寧德等八位朋友的采訪中,看到了他們對福州的熱愛,對這座城市的短暫的私人解讀,他們友好而自信的表情,同時也是福州在迎向他們的瞬間最生動的表情。

游走在別處

在家中,我收藏了一疊過往的外地旅游景點的門票,與舊日的其他城市的車票,以及在異鄉(xiāng)的酒店住宿的票據。留下來多少帶些紀念與追憶。如此的累積已成習慣,并迷戀上這種收藏方式。假如回憶丟失了,這些碎片將提供惟一的線索,可以憑借它們打開往事,走進昨天。福州,其實也是我的生命驛站,我在此停留,多久,尚未確定。

而本期的來自天南地北的八位朋友均帶給我極為新鮮的觸動,他們來福州的目的有被商機所吸引、有因工作之需,或是前來旅游,同時他們也帶來了自己的生活態(tài)度和自己的生活方式。他們是過客,偶爾經過福州,在這里上演人生戲劇中的一幕一出。

看到來自東京的巖崎先生說,福州的汽車很多,環(huán)境不太好。不過,不僅僅是日本朋友對福州的反映是交通問題和環(huán)境問題,來自成都的羅小姐也提到這個問題,不由得讓人擔憂起福州的交通環(huán)境。我也覺得車多未必是好事,而他說東京的交通方式以步行為主,再次讓我憧憬起福州交通的前景。我希望車越少越好,自行車逐漸代替小車和摩托車,最終演變?yōu)榫G色交通。當然,這想法不大現(xiàn)實,姑且是個人心愿,私下里幻想一番更符合現(xiàn)實邏輯。但是,一個城市的秩序光靠個別人來維護是無用的,這需要大家的齊心協(xié)力,朝著同一個目標進行才是。

擔憂之余,也有令人歡喜之處。看到來自臺灣的蔡先生夸獎了福州,認為她是一個適合居住的城市,聽了真是受到鼓舞。福州與臺灣省僅相隔著臺灣海峽,畢竟是同祖同宗,也幾乎處于相同的緯度上,氣候和飲食習慣都會有些共同點,所以,感覺親切是在所難免的了。這么說來,似乎有自吹自夸的嫌疑,但是,這是事實,不是么?畢竟,耳畔常常聽到外來朋友說福州缺乏個性,而與其他中型城市相比顯得共性有余,著實讓人郁悶。其實福州還是有許多和別的城市不同之處,比如她氣候適宜,除了夏季比較炎熱外,其余季節(jié)就讓大部分人感覺舒適;比如她有讓福州人足以稱傲的三坊七巷與鼓山坐鎮(zhèn)城中;比如她有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壽山石、漆器、角梳、油紙傘:比如她有榕樹與閩劇。這些,均帶著濃厚的福州味道。

第9篇

水總是在不停的奔跑。李白的詩里說:“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水,在不停地奔跑,為了它“奔流到海不復回”的夢想而奔跑,黃河的水不是從天而落的而是千萬條小溪流,匯聚在一起形成的。奔流到海的路程很漫長,在這漫長的過程中,水不斷容納一些小溪流以及沙石和物障,從而壯大自己的力量。奔流到海的過程很艱難,但它依舊勇往直前,不畏艱險,不論遇到什么阻擋,它都會將力量慢慢聚集起來,然后沖破阻擋。因為水有它奔流到海的夢想,它終會成功,不管路程有多艱難它有夢想就一定會成功。

夢想的天空是那么的藍。

我時常問自己:“夢想是必需品還是奢侈品?”我的答案:夢想是必需品。夢想是人的精神支柱,夢想就像是一個人的靈魂,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人生不接受平淡,夢想讓生命精彩。沒有夢想的生活是乏味的,是無趣的。有了夢想,人才會去不停地追逐,而生活也因為追逐夢想而變得多姿多彩。

離開水源,人就不能生存;離開夢想,人就好似行尸走肉一般游蕩在這個世界,沒有了靈魂。生命就應該永不止步,追夢的腳步也不應該停止。

云南大學,是我的夢想;生活在別處,是我的夢想,而我正在為了夢想奮斗。我可以驕傲的說,我活得很精彩,我有夢想,我在追逐我的夢想。也許,在追夢的道路上千難萬險,但只要不改變自己的初衷,夢想總能實現(xiàn)的。我的夢想會讓我的生活因此而精彩。

夢想就像是太陽,散發(fā)出耀眼的光芒。

夢想是太陽,照亮我未知的前方。

擁有夢想的天空分外藍。

愿你找到你的夢想、你的太陽,也愿你的夢想、你的太陽找到你。

第10篇

尊敬的領導:

您好!

很遺憾在這個時候向你正式提出辭職,或許我還不是正式職工,不需要寫這封辭職信,但出于對s線的感情,還是寫了這封信。 時光飛逝,轉眼來到車間已半載有余,開始感覺車間里的氣氛就像一個大家庭一樣,大家相處的融洽和睦。在這里有過歡笑,有過收獲,當然也有過痛苦,難忘一些睡崗時的畫面,雖然多少有些不快樂的經歷,不過在這里至少還是學了一些東西。

相信每一個來到奇瑞公司的實習生都懷揣著相同的夢想:奉獻的同時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作為一個社會人存在的價值,或許是因為自己目光短淺,工作時間有限,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找到自己存在于奇瑞的價值,亦相信每一個離開奇瑞的年輕人,都會銘記在奇瑞生活的日子,那些難忘的歲月。

每天上班時,車間內嘈雜的聲音,都會給我無形的心理壓力,直到下班后亦不能緩解,頭腦還是那種機器運作的聲音,讓我身心疲憊常常夜不能寐,我想這些客觀的原因我無力去改變,唯一能改變地只有我自己,這也是我萌生去意最直接的原因。

哲人說:生活在別處。我覺得也對,在不同的地方可以看到不同的風景,接觸到不同的人與事,這對于一個年輕人來說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最后祝愿s線的兄弟們工作順利,身心健康,同時懇請領導批準我的辭職。

此致

敬禮

申請人: xxx

20xx年xx月xx日

第11篇

看夕陽不是一種生理需要,它是一種心理需要。我很贊同。確實,在孤寂的時候,坐在無人的角,靜靜的看夕陽,是一種滿足。或許,我是孤獨的,所以我不開心的時候,從不象人傾訴。只是一個人,只有一個人,靜靜的看夕陽,落淚。

我從不在別人面前哭泣,我不讓我的眼淚出賣我的脆弱。盡管我真的不堅強,我卻從不象人述說什么。我覺得,沒有人能懂。我也不希望有人完全懂我,所以,我把我的孤寂都寄予那感傷的夕陽。

看它的時候。我心里會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安慰。看著余輝忽明忽暗,心里異常的平靜,當落下去后,心里總感覺很滿足。我知道我是愛上了這個壞東西。有時候,就象一個癮君子,對它有說不出來的渴望。我很依賴它,在無人的夜里卸下所有的偽裝,讓自己完全的放縱,就這樣縱容自己,任由它侵蝕自己,不在乎會不會有害處。我就是這樣,朋友常常說我是個任性的人。我想我就是的,任性一點有什么不好呢?何必委屈自己?

人的一生很短暫的,所以,在我的有生之年,我一定好好的愛自己。就象那個一直愛我的朋友一樣,明明不喜歡我感傷,卻會在我需要的時候陪我一起看夕陽,一起感傷。

愛上夕陽,不是我的錯,愛上孤獨,也不是我本意~我相信了解我的人,都不忍責怪。生活在別處!沒有人不想去追逐,只是我抓不住。

所以,我從不相信永遠。誰會相信一支煙有永遠呢?當落下去后,該心痛的依然,是孤單的依舊是孤單。因此,我從不奢求永恒。有誰見過,過客會變永恒呢?我只是個漂泊的靈魂,游離的靈魂從未有永恒!

第12篇

以為自言自語的詩會拒人千里之外的讀者,只是讀者而已,并不是詩歌讀者;詩歌讀者和詩人一樣,都是自以為是,固執(zhí)己見的,但這并不影響他們成為現(xiàn)實界與想象界里親密的伴侶,依偎在一起,安慰在一處:

自己走到鏡前發(fā)現(xiàn)它的丑陋

就是說,不要把灰塵擦拭

除非它自己落向別處

就像一個人,無意中生活在別處

首行的“它”指什么?鏡子?灰塵?“自己”抑或“一個人”?都有可能,也都似是而非。“一個人”在鏡子前,照見了自己,也就照見了背后的那個世界,那個什么都有可能,到頭來你卻發(fā)現(xiàn)留給你的其實只有一種可能的世界。就像灰塵,它可以落在任何地方,但這一片灰塵,注定只能落在這里,“除非它自己落向別處”。

《在世界某處》中的“某處”,就是“別處”。詩人開始用“你們”來呼朋引類。“你們不會知道”的,正是她要分享、指示給同類者看的。換一種眼光、換一種表述看取世界的詩,既是預言同時也是指事――歷史上和傳說中沒有哪一位偉大的預言家不同時是指事者,只不過愚鈍遲慢的人們將信將疑。如果詩可以這樣理解,它必得以囈語/箴言起調(“在世界某處的山巔/存在著未開墾的處女地/你們不會知道”),以對真實事物的贊嘆盤旋于最高音,在山巔縈繞不散(請注意黑體字的指事功能,并比較本詩第一節(jié)):

妙啊!在世界某處的閩南

苧麻和苧麻生長在一起

它用自我纏繞,竊喜夾帶狂喜

帶著上升的俗世穿過平庸的人群

詩里詩外的“我”確實生活在閩南,但不是“在世界某處的閩南”。就是說,她沒有像落在鏡子上的灰塵一樣,落在那一處的閩南:這是個不一樣的,也可能完全一樣但卻無法去證實的閩南。這是自以為是者的固執(zhí)。就是說,她總是會聽到的所謂遠方的召喚,很可能發(fā)自另一個自我,那個“無中生有的人”。這一點,從《那孤星般的安慰》中的“孤星”,以及起句的“那人臥在那兒”和第四行的“我翻身下床”姿態(tài)的如此自然的銜接中,窺見端倪。而“正午的神”在詩行中間鄭重其事地現(xiàn)身,也基本排除了“那個人”位居神的行列的可能性。“孤星般的安慰”因此可解釋為自我安慰。我們可以再把注意力集中在詩的最后四句:

噓!我要去遠方,沒有人去過的遠方

那里有一個無中生有的人

正在對著寂靜的山川說

你來的正是時候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最末一句并未采用第二行“‘想我嗎?’”的直接引語方式,而采用敘事學所謂自由間接引語(free indirect speech)方式。考慮到此詩事實上以敘說而不是以意象取勝,有著比較完整的事件的開端、發(fā)展和結束的過程,也有形式上的對話,借用一下敘事學術語并不顯得唐突。熱奈特認為,該術語的主要特征是人物和敘述者這“兩個主體融為一體”。就是說,在詩中,人物(首行的“那人”)與“敘述者”(講述這一切的“我”)在這里合二為一。這一點將扭轉我們對這四行詩的解讀方向:那個“無中生有的人”是“我”,正在召喚著另一個“我”。也可以這樣理解:分裂的自我中的一個,已隱身在寂靜的山川中,在召喚“你們”中的一個,“你”,起身來與她結伴。這再次證明了我們前面對詩的一種理解:它既是預言(“我要去遠方,沒有人去過的遠方”),同時也是指事――“你”。

詩人子梵梅知道,不知道自己的人,不知道自己的愿望和要求的人,從古至今,實在太多,正如她自己;也正如她眼中和筆下屢遭污名化的薩福。“薩福她不知道自己”,是在問:“你”――“我”以及“我”召喚的同類者――知道嗎?是在說:我們既不知道薩福,也不知道自己。就是說:我們不知道薩福是誰是因為我們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誰。說到底,薩福留下的最珍貴遺產,無非是自由地決定自己的生活方式,而其結局只能是傳說中的為情所傷,跳崖自盡。另一種可能是,她像另外的傳說中的那樣,“在世界某處”,壽終正寢,成為神o中的一員。是她兩千多年來一直在呼喚;就是說,一個詩人在末日之前的最后一次晨讀中,呼喚了另一個詩人永無止息的呼喚: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淄博市| 通化县| 马尔康县| 灌阳县| 屏边| 青冈县| 离岛区| 五寨县| 进贤县| 内黄县| 夏邑县| 武鸣县| 施甸县| 壤塘县| 本溪| 泾川县| 龙陵县| 中牟县| 高青县| 寿阳县| 称多县| 惠来县| 巴林左旗| 金堂县| 全南县| 涿州市| 若羌县| 营山县| 凤台县| 互助| 宁南县| 文登市| 阜南县| 阿克| 舞钢市| 新竹县| 灵台县| 卢氏县| 格尔木市| 平和县| 吴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