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可持續發展定義

可持續發展定義

時間:2023-05-31 09:56:4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可持續發展定義,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可持續發展定義

第1篇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適應協調

中圖分類號:F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12)15-0008-01

自古以來,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就一直密切相連,人類社會發展至今,由于生產力水平和人們思想意識的不同,在所經歷的幾個不同社會形態里,人與自然的關系也表現出明顯的差別。

最初原始社會時期,生產力水平低下,人類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十分有限,人類在自然面前是弱小的,所以人和自然渾然一體,存在一種原始的和諧。伴隨著農業社會發展的幾千年,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加強,人與自然的沖突也開始發生,危機萌發。但是當時的生產力還不足以破壞自然界的自組織能力,人們對自然仍然高度依賴。但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人類改造利用自然的能力越來越高,對自然的征服也變得越來越肆無忌憚,大自然開始報復人類,出現了人口膨脹、環境污染、資源短缺、災害頻繁、疾病困擾、社會貧困加劇等一系列的生存危機,給人類帶來了警醒,要求人們尋求一種長久的生存之道,使人類社會得以持續發展,這就是可持續發展。

1 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概念

1972年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聯合國人類環境研討會上最先初步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現在可持續發展思想已經成為全世界的共識,其涉及到自然、環境、社會、經濟、科技、政治等諸多方面,不同的研究者對可持續發展所作的定義也就不同。主要在以下領域中有幾個代表性的定義:

一是生態方面的可持續發展。生態方面的研究者將可持續發展定義為是不超越生態系統的再生能力的發展。

二是社會方面的可持續發展。在1991年發表的《保護地球——可持續發展戰略》中,世界自然保護同盟、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和世界野生物基金會的研究者們共同將可持續發展解釋定義為:“在生存于不超越生態環境系統的承載能力的情況下,改善人類的生活品質。”

三是經濟方面的可持續發展。不同的經濟家也有不同的定義,但歸納起來可以描述為:可持續發展就是在保持自然資源的質量優良及其不破壞后代人謀取更多福利的前提下,追求經濟發展利益的最大限度的發展。

四是科技方面的可持續發展。有關的研究者認為可持續發展就是以盡可能接近“零排放”的方式減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資源的消耗,要達到“零排放”就需要依賴更清潔、更有效的技術支持。

而目前被大家最為認同和接受的可持續發展的定義,是在1987年4月發表的著名的《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報告中提出的,這個報告是由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表的,由于其是由挪威前首相布倫特蘭夫人領導的,也稱作《布倫特蘭報告》,報告中將可持續發展定義為“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在這個定義中,有兩個關鍵方面值得我們注意,這也是可持續發展所要解決的問題之所在,即一方面要優先考慮人類的基本需求,另一方面又要在生態環境系統可以支持的前提下,滿足人類眼前和未來的需求。總的來說,可持續發展就是在不超出環境承載力限度的界限內,以滿足當代和后代人的需要為優先。換個思維來說,可持續發展就不斷滿足人類需要,在協調環境的承載力的同時,適應人類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由此可以看出,適應與協調就是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思想。

2 適應與協調是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思想

2.1 可持續發展要同社會的進步相適應

根據《布倫特蘭報告》即《我們共同的未來》中對可持續發展所下的定義,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能力的發展,可以看出“滿足人類的需求”是可持續發展的起點和最終目標。不管是當代人的需求,還是后代人的需求,歸根結底就是人類自身的需求要一直都能得到滿足,不會終止。人類需求能夠持續性的得到滿足,這是可持續發展自始至終的目標。

社會的進步表現在人類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提高上。人類發展早期,憑著低下的發展水平和生產能力,毫無節制的向大自然索取,這樣的索取不僅沒有擺脫貧困反而導致了嚴重的生態危機,造成了結果嚴重的人口膨脹、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等問題,后果適得其反,不僅人類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得不到保障,反而更加貧困。以往的事實經驗表明,貧困是生態環境惡化的根源,是更好的進行環境保護的障礙,這表明只有經濟和科技的發展才能為人類的生存和生活提供新的更有效物質保障,才能使貧困加劇和環境破壞的惡性循環現象最終被打破,使人類的生活水平得以提高。另外政治、社會、文化等各方面的發展為人類精神需求的滿足提供了保證,只有人類這兩方面的需求同時得到滿足才能真正提高人類生活質量。可持續發展作為以人為中心的發展觀,它是面向全人類追求真善美統一境界的發展觀。所以,發展成為了可持續發展的實質和重心,可持續發展所體現的是社會的全面發展,它的目標是使人類的需求得到滿足,人類的生活水平和質量得到有效提高,要達到這一目標,就要求可持續發展必須同社會的全面進步相適應。

2.2 可持續發展要同環境的承載力相協調

對人口的承載力、自組織能力以及對污染的自凈能力組成了環境的承載力。其具有一定的穩定度,能自我調節和修復。而關鍵的一點是環境的承載力是有限的,環境中自然資源的補給、再生和增殖需要的時間是漫長的,當人類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而向大自然索取時,可能會忽視或不顧整個環境的危機而僅僅為了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一旦資源本身以及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不及人類向自然環境資源索取的速度,環境的自凈能力無法達到人類向環境排放的廢棄物的數量的要求,這將最終導致嚴重的環境問題,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也將受到威脅。

自然資源的持續利用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和基本前提。在發展的同時不能忽略對環境的保護,必須使地球生態的完整性得到保持,可再生資源以持續性的方式使用得到保證,在地球承載能力之內進行人類的發展。也就是說人類需求的增長必須與自然界所能提供的各類資源相適應,人類進行的生產和消費所付出的環境和資源代價必須是最小的。總之,就是要把發展與生態環境緊密相聯,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尋求發展,在發展的基礎上改善生態環境。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經濟和社會發展就不能超越環境的承載能力,追求以保護自然為基礎,與環境承載能力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

3 總結

以一種全新發展觀出現的可持續發展觀,是通過長期的生產實踐、逐漸發展形成并完善的,它在思想觀念領域是一次重要革命。可持續發展以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前提,其目標是謀求社會的全面進步,要實現這個目標,就要求可持續發展必須與社會的進步相適應;同時可持續發展體現并揭示了環境與發展的辯證關系,環境保護要求在經濟發展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取決于環境和資源的可持續性,要使環境和發展和諧一致,這就要求可持續發展要同環境承載力相協調一致。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的社會是社會的每一個階段都能保持與經濟、資源和環境的協調。由此可見,適應與協調是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思想。

參考文獻

[1]李荃輝,龔永輝.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思想與合作機制[J].軟科學,2008.

[2]鄧育紅.論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J].湖南城市學院學報,2006.

[3]楊元峰,陳達富.淺談適應與協調是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思想[J].法制與經濟,2010.

第2篇

關鍵詞:林業;可持續發展;意義;措施

可持續發展是一種注重長遠、全面、協調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已經在社會發展的不同領域都有所深入。當前森林資源和林業發展面臨著極為嚴峻的考驗,因此需要我們把可持續發展這個科學理念運用到林業建設的體系之中,構建起具有更加完善的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規,從而對森林資源起到應有的保護作用,并使得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得到長久的維持。

1可持續發展理念概述

最早明確提出“可持續發展”這一概念可以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它標志著人類對社會發展認識的進一步深化。在1987年的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的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中,第一次比較系統的介紹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該報告把可持續發展定義為:“能夠在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同時又不會損害后代人的利益”。總而言之,可持續發展就是要在社會、經濟、資源和環境等方面達到相互協調和共同發展,在經濟得到發展的同時又要對與我們生存密切相關的大氣、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環境和資源加以維護,不能只顧眼前的利益,而無視子孫后代的永續發展。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核心,不過要在資源和環境被保護得到永續利用的基礎上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共同發展。

2林業的定義及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意義

2.1林業的定義

林業的定義可歸納為人類對森林資源進行全面的保護、利用及發展的經營活動,充分利用森林的多種效益來適應經濟、社會不斷增長的需求,并且能使森林資源被長久的經營,推動經濟、社會、環境等協調發展的基礎性產業和社會公益性產業。

2.2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意義

根據國內外專家研究成果表明,可持續林業是在森林生態系統的生產力和可更新力以及森林生態系統的物種與生態多樣性等保證不被毀壞的基礎上的林業實踐活動。并經過一系列的開發、培育和利用森林等方式,使其多功能效益得到充分的發揮,以此能夠保證土壤、空氣和水等資源的質量,以及森林動植物賴以存在的環境。不僅能滿足現今社會經濟發展對木材等產品需要,又不損害未來社會對其的需求。

3推進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3.1提高對林業可持續發展重要性的認識

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在維持生態系統的完整、保護生物多樣性、促進林業持續生產等多個方面都有非常好的表現,森林的多重價值觀得到體現,在改善擁有森林的地區以及國家的生存環境,促進了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都起到了不容忽視的作用。

3.2依靠科技優化林業經濟結構

要加大力度對生產力布局進行改革,落后產業要淘汰,傳統產業要改革,新型產業要扶植,進行產業重組,從而使林業產業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得到妥善處理。遵循森林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對森林生態系統要采取最具成效的可持續方式進行管理經營,在實現區域森林生態系統的可持續基礎上森林整體的可持續經營得以實現,并遵循自然、社會、經濟等規律進行有機的結合,因地制宜的采取科學的經營模式,才能為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實現提供保障。注重對森林的經營與設計,在林業發展戰略指導下,合理的規劃好區域森林布局,對林業中長期發展以及森林經營等制定相應的策略,為科學合理的經營森林提供有力依據,從而使林業分類經營逐漸完善。有效的保護和經營好天然林。天然林的管理和維護機制要完善,對天然林的現有資源要能夠切實的保護好。優化天然林樹種結構,改進天然林的經營管理方式,提高其經營效益。加強對現有人工林的經營改造。林業經營主體要在制定計劃、合理有序的情況下多營造混交林,尤其要加強闊葉林的營造;對于人工林的主伐年齡要適度的延長;對于具有經濟價值較高的珍稀樹種要注重多營造,其中大徑材是培育重點,林業主體經營模式要向多樣化方向發展。

3.3完善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法律機制

首先應當具備比較完善的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法律體系,以可持續發展作為立法的理論依據,對人類社會、經濟等發展所需求的生態環境和森林資源條件、以及保護地球環境與資源等充分的加以考慮,集中體現生態與經濟兩者利益協調平衡的原則;健全管理機制,加大林業執法力度,對森林采取限額采伐管理,以保證森林生長量與采伐量的長期穩定;加強對林地的管理,采取林地用途管制和總量控制制度,避免有林地逆轉,嚴懲毀林占地等違法行為;要堅持依法治林,在源頭上遏止破壞森林的違法犯罪行為。可持續發展這一科學理念已經深入到了林業發展的各個層面,從林業科技含量的提升,建立完善的林業可持續發展保障體系,加快林業經濟體制改革創新,完善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法律機制等,從而真正實現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恭平.淺談林業可持續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園藝,2011,(21).

[2]張慧軍,賈榮.對我國林業可持續發展若干理論的探討[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09,(01).

第3篇

【關鍵詞】生態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辯證關系

一、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可持續發展有各種不同的定義,除了《我們共同的未來》一書的定義被廣泛使用之外,世界銀行(World Bank)也有類似的定義:“建立在成本效益比較和謹慎的經濟分析基礎上的發展和環境政策,加強環境保護,從而導致福利的增加和可持續水平的提高。”國內一些學者則認為:可持續發展包括環境、經濟、社會、體制四個方面,也可稱為“生態、生活、生產、體制”的“三生一體”的范式。綜合各種定義,本文認為可持續發展基本上至少包括以下幾個主要方面或內涵:

(1)生態可持續:保護自然生態為基礎,包括自然資源的復育與再生;考慮環境承載力、容受力的有限性;建立“生態足跡”的衡量觀念。發展的同時,生態保育和環境保護都獲得休養生息。具體作法是保護環境,包括控制環境污染、改善環境質量、保護生命支持系統、保護生物多樣性、保持地球生態的完整性、保證以“可持續”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資源。

(2)經濟可持續:依靠科技革新提高生產的質與量,提高效益,節約能源、減少廢物,改變傳統的生產和消費模式,實施清潔生產和文明消費。強調“綠色GDP”、建立環境經濟學的新思維。

(3)社會可持續:以改善和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為目的,要與社會進步相適應。當代世界上大多數人口仍處于半貧困或貧困狀態,“可持續發展”必須解決貧困問題。而對待社會弱勢族群的公平與正義、保存文化多樣性與可持續性,是社會可持續的主要關懷。

二、可持續發展的層級與范疇

可持續發展固然是全球共同的議題,但在推動或執行上,可以分為全球可持續、國家可持續、地方可持續與社區可持續等不同的層級:

(一)全球可持續

全球可持續發展指的是從國際的觀點,整合各個國家、各區域,共同致力于可持續發展。最明顯的例子是1972年6月16日在斯德哥爾摩通過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1992年6月3日至14日在里約熱內盧召開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共同發表《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rio declaration)又稱《地球》(earth charter),其“目標是通過在國家、社會重要部門和人民之間建立新水平的合作來建立一種新的和公平的全球伙伴關系”,簽訂尊重大家的利益和維護全球環境與發展體系完整的國際協定而努力;因為全球必須認識到我們的家園地球的大自然的完整性和互相依存性。除了里約宣言之外,“二十一世紀議程”的第一部分“社會和經濟方面”特別列舉了以下多項的內容:加速發展中國家可持續發展的國際合作和有關的國內政策;消除貧窮;人口動態與可持續能力;保護和增進人類健康;促進人類住區的可持續發展;將環境與發展問題納入決策過程等。1997年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三次締約國會議(COP3)簽訂《京都議定書》,顯示各國對溫室氣體影響全球暖化議題的重視,且愿具體執行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所訂的減量目標,2004年俄羅斯批準加入京都議定書,而使此議定書于2005年2月16日生效。

(二)生態環境面的可持續發展

生態環境是可持續發展最根本的關懷,詳細區分還可分為生態保育與環境保護兩部分:生態保育系指自然生態的維護、保存、復原,進一步還希望“復育”成功。環境保護則系針對物理性公害如:噪音、懸浮微粒;化學性(毒性化學物質)、生物性(水質優氧化)等公害的防治或減量,使環境受到的影響力增加,達到地球可持續。

(三)社會經濟面的可持續發展

在大多數國家的發展經驗中,環境生態維護與經濟發展,往往呈現相反的走向,甚至被形容為“經濟與生態相悖”的現象。因為資本的內在邏輯是建立在:(1)無止境的累積與商品化;(2)生存競爭與利潤極大化。因此,資本家對自然的剝削,對環境的破壞,是不會納入其“生產成本”的計算之中,在資本主義的邏輯下,污染與污染權的買賣只是個“經濟問題”,而無關乎道德。當然,無可否認的,經濟生產會造成資源消耗、環境污染,是難以避免的,如果在合理的、可容受的范圍內,基本上還是符合可持續(可持續)的精神,反之,若超過其限度,就無法可持續發展。

三、生態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建議

第4篇

在如何擺脫傳統經濟模式的羈絆,步入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軌跡上,戴利提出了“穩態經濟”模式,倡導實現從增長(數量擴展)向發展(質量改進)的轉型;《增長極限》提出“零增長理論”,建議通過零增長實現全球平衡;布朗則強調生態學家與經濟學家應經濟合作,推動傳統經濟向生態經濟的革命性轉變,進而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一、可持續發展戰略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可持續發展觀念的廣泛醞釀和形成,堪稱人類社會現展史上一次劃時代的里程碑,現己為全世界絕大多數國家所基本認同,并把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和原則,融入到國家的發展行動之中,作為經濟發展的重大指導方針和基本戰略。

(一)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產生

1.增長的極限導引出的啟示。從18世紀初的工業革命,一直到20世紀上半葉,人類關于發展的觀念,主要是以經濟的增長來進行定義,認為經濟增長了就是發展了。只是到了20世紀60~80年代,人類在經歷了一系列重大公害事件對經濟和社會發展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與痛苦之后,開始積極反思和總結傳統經濟發展中不可克服的矛盾,努力探尋新的發展途徑。在1972年前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針對人類社會發展所面臨的巨大困境,提出了“人類困境研究計劃”,并運用系統動力學模型,得出了“零增長”下“全球均衡”的結論,該結論雖然過于悲觀,不利于發展中國家行使自己的發展權。但是,該書提出的“不要盲目地反對進步,但是要反對盲目的進步”等有益觀點,給了人們極為深刻的啟示,促使人們開始重視全球性可持續發展問題的研究與探索。

2.國際社會對可持續發展的關注。198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委托法國學者編寫了《新發展觀》一書。該書認為,經濟發展應該是“整體的”、“綜合的”和“內生的”,經濟發展不僅包含數量上的變化,而且還包括社會收入結構的合理、文化條件的改善、生活質量的提高和其他社會福利的增進;經濟發展體現為經濟增長、社會進步與環境改善的同步進行。這種新的發展觀在實踐中,逐步演變為“協調發展觀”,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生成正是以其拓展為基礎。1987年,以挪威前首相布倫特蘭夫人為主席的“世界環境發展委員會”,出版了《我們共同的未來》的著名報告,比較系統地闡述了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并明確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人類必須致力于:消除貧困和實現適度的經濟增長;控制人口和開發人力資源;合理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盡量延長資源的可供給年限,不斷開辟新的能源和其他資源;保護環境和維護生態平衡;滿足就業和生活的基本要求,建立公平的分配原則;推動技術進步和對于危險的有效控制”。由此掀起了世界范圍的可持續發展的研究浪潮。

3.聯合國在可持續發展問題上的作為。1980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和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WWF)共同發表了《世界自然保護大綱》,較早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思想。1992年6月,聯合國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了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里約會議通過并簽署了五個重要文件――《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21世紀議程》《關于所有類型森林問題的不具法律約束的權威性原則聲明》《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生物多樣性公約》。通過這次會議和上述五個文件,世界各國對可持續發展達成了共識,為各國政府和人民抓住機遇、協同努力,改變人類自身掠奪性的生產方式和浪費型的消費形態,實現可持續發展,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二)可持續發展的內涵與本質特征

1.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可持續發展”一詞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出現在文章和文件中,十多年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有近二百種說法。但是,目前國際社會相對公認的定義,是1987年世紀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所發表的《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對可持續發展給出的定義:“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從這個定義可以看出,“可持續發展”所表述的是某種動態的過程、道路或途徑,可持續發展是“一條新的發展道路,不是一條僅能在若干年內在若干地方支持人類的進步的道路,而是一直到遙遠的未來都能支持全人類進步的道路”。

2.可持續發展的本質特征。基于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概念,從其理論架構和表達方式上解析,可持續發展具有三大本質特征:

(1)發展度。衡量一個國家或區域的發展狀況,即能夠判別一個國家或區域是否得到了真正的發展,是否在健康地發展以及是否在保證生活質量和生存空間的前提下不斷地發展。對此,必須澄清一個容易混淆的觀念,即認為可持續發展似乎不強調經濟增長和財富的積累,有時甚至把可持續發展視同停止向自然取得資源,以維持生態環境的質量,這顯然是與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本質背道而馳的。

(2)協調度。衡量一個國家或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中的矛盾性,即要求定量地診斷或在同一尺度下比較經濟與社會發展之間的平衡,效率與公正之間的平衡,市場發育與政府宏觀調控之間的平衡,當代與后代之間在利益分配之間的平衡。

(3)持續度。衡量一個國家或區域在發展上的長期合理性,注重從時間的尺度上去把握發展度和協調度。這里所指的“長期”,近者可以是五代或十代人的時間,遠者直至整個人類的未來,不應是在短時段內的發展速度和質量。

二、循環經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最佳選擇模式

循環經濟重在從轉變人類生產、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入手,從根本上消除經濟與社會發展對資源的壓力與對環境的破壞,進而實現人類――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的整體可持續發展,這與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是相吻合的,是可持續發展思想在經濟領域的體現和實踐。

(一)循環經濟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思想

1.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可持續發展以提高人類生活質量為目標,同社會進步相適應。可持續發展概念的形成源于對當代不可持續發展狀態的認識,而把它作為目標的宗旨則是通過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和諧謀福于當代和未來的人口。可持續發展強調人類社會發展的長期性、持續性,其實質是要求人們從向自然索取的傳統經濟發展方式轉向可實現良性循環的經濟發展方式。可持續發展要求人們必須徹底改變對自然的傳統態度,建立起新的道德和價值標準,把自然界看作人類生命的源泉和價值的源泉,而不是被人類隨意盤剝和利用的對象。

2.循環經濟有利于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循環經濟是一種以人為本,在開發自然、發展經濟的同時,重視并保護自然生態,尊重自然內在價值,使自然能夠承載人類開發能力的發展模式。人類在實踐中對環境與發展之間的關系的深入了解,促進了環境無邊界(全球環境一體化)觀念的形成。人類必須善待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由線性經濟轉向循環經濟,自然界才能為人類更好地生存和發展提供支撐。發展循環經濟有利于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二)循環經濟是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本質體現

1.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涵義。可持續發展不否定經濟增長,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但需要重新審視如何實現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兼顧和統一。可持續發展要求既滿足需要又實現限制,從這點來看,可持續發展概念中的“可持續”乃是對“發展”的限制性規定,明確這一點,乃是理解這個概念的內涵的關鍵。可持續發展經濟強調經濟數量的增加與經濟質量的提高相統一;強調經濟發展在關注當代人利益的同時,重視后代人的幸福,經濟發展不能危害后代人的需求能力;強調經濟發展與自然、人類和社會的系統性、協調性、持續性。

2.循環經濟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經濟的內涵。循環經濟將資源利用模式由“資源――產品――廢物”的單向運行轉變為“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運行,有利于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有利于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污染排放。循環經濟從經濟活動的源頭節約資源和降低污染,并在消費等各個環節減少污染排放,有助于恢復自然環境的自凈能力。循環經濟的根本目標是要求在經濟運行過程中系統地避免和減少廢物產生,而不是簡單地通過循環利用來實現廢棄物的資源化,廢物的再生利用只是減少廢物量的處理方式之一。循環經濟的核心思想是在關注經濟發展的同時,注意保護資源和改善環境,使經濟發展能持續進行下去。

(三)循環經濟與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是一致的

1.循環經濟從本質上支撐了可持續發展理論。可持續發展既是一種理論,也是人類發展的總戰略和未來的奮斗目標。人們從事經濟活動和環境運動,歸根結底是為了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和改善人們的生存環境。發展的根本目標是要建立高度物質文明和高度精神文明的社會,是為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可持續發展是一種以人為本的發展觀,它以經濟、社會、生態協調發展為手段,以持續地提高人的生活質量為目的。

2.循環經濟與可持續發展都兼顧發展效益與生態效益。通過合理、和諧的生活方式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和全面素質,這才是未來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突出特征。循環經濟就是這樣一種人類善待自然,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的未來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新模式,在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同時,使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生態安全相適宜,建立起“人――地”協調互動的新型經濟關系和生態倫理的新概念,并從社會整體結構和功能出發,謀求總體的最佳發展和實現資源的最合理利用,使人與生態系統得以和諧協調發展,使“社會全面進步、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顯著提高”的可持續發展目標最終得以實現。

第5篇

關鍵詞:海河流域 水利 可持續發展

一、可持續發展是當今世界主題

“可持續發展”亦稱“持續發展”。1987年挪威首相布倫特蘭夫人在她任主席的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的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中,把可持續發展定義為“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這一定義得到廣泛的接受,并在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取得共識。由于后工業社會對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日益明顯,可持續發展即成為全球的一個熱點問題,并引起世界各地的多學科的學者普遍關注。

(一)可持續發展的定義

我國有的學者對上述定義作了如下補充:可持續發展是“不斷提高人群生活質量和環境承載能力的、既滿足當代人需求又不損害子孫后代滿足其需求能力的、既滿足一個地區或一個國家的需求又不損害別的地區或國家人群滿足其需求能力的發展”。還有從“三維結構復合系統”出發定義可持續發展的。美國世界觀察研究所所長萊斯特R.布朗教授則認為,持續發展是一種具有經濟含義的生態概念……一個持續社會的經濟和社會體制的結構,應是自然資源和生命系統能夠持續維持的結構。

可持續發展定義包含兩個基本要素或兩個關鍵組成部分:“需要”和對需要的“限制”。滿足需要,首先是要滿足貧困人民的基本需要。對需要的限制主要是指對未來環境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限制,這種能力一旦被突破,必將危及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統及大氣、水體、土壤和生物。決定兩個基本要素的關鍵性因素是:

1、科學持久分配以保證不會為了短期生存需要而被迫耗盡自然資源;

2、降低主要是窮人對遭受自然災害和農產品價格暴跌等損害的脆弱性;

3、普遍提供可持續生存的基本條件,如衛生、教育、水和新鮮空氣,保護和滿足社會最脆弱人群的基本需要,為全體人民,特別是為貧困人民提供發展的平等機會和選擇自由.

(二)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形成經歷了相當長的歷史過程。上世紀50到70年代,人們在經濟增長、城市化、人口、資源等所形成的環境壓力下,對增長=發展的模式產生懷疑并展開講座。1962年,美國女生物學家萊切爾·卡遜(Rachel Carson)發表了一部引起很大轟動的環境科普著作《寂靜的春天》,作者描繪了一幅由于農藥污染所造成的可怕景象,驚呼人們將會失去“春光明媚的春天”,在世界范圍內引發了人類關于發展觀念上的爭論。10年后,兩位著名美國學者巴巴拉·沃德(Barbara Ward)和雷內·杜博斯(Rene Dubos)的享譽世界的《只有一個地球》問世,把人類生存與環境的認識推向一個新境界-可持續發展的境界。同年,一個非正式國際著名學術團體――羅馬俱樂部發表的研究報告《增長的極限》,明確提出“持續增長”和“合理的持久的均衡發展”的概念。1987年,以挪威首相布倫特蘭為主席的聯合國世界與環境發展委員會發表了一份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正式提出可持續發展概念,并以此為主題對人類共同關心的環境與發展問題進行了全面論述,受到世界各國政府組織和輿論的極大重視,在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可持續發展綱要得到與會者共識與承認。

1、可持續發展的公平性(Fairness)內涵。“人類需求和欲望的滿足是發展的主要目標”。然而,在人類需求方面存在很多不公平因素。可持續發展的公平性涵義是:一是本代人的公平。可持續發展滿足全體人民的基本需求和給全體人民機會以滿足他們要求較好生活的愿望。要給世界以公平的分配和公平的發展權,要把消除貧困作為可持續發展進程特別重要的問題來考慮;二是代際間的公平。這一代不要為自己的發展與需求而損害人類世世代代滿足需求的條件。

2、可持續發展的持續性(Sustainability)內涵。布倫特蘭夫人在論述可持續發展“需求”內涵的同時,還論述了可持續發展的“限制”因素“可持續發展不應損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統:大氣、水、土壤不能超越資源與環境的承載能力。

3、可持續發展的共同性(Common)內涵。可持續發展作為全球發展的總目標,所體現的公平性的持續性原則是共同的。并且,實現這一總目標,必須采取全球共同的聯合行動。布倫特蘭夫人在《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前言中寫道:“今天我們最緊迫的任務也許是要說服各國認識回到多邊主義的必要性”,“進一步發展共同的認識和共同的責任感,這是這個分裂的世界十分需要的”。轉貼于  二、水利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

(一)水利可持續發展

水利是使水有利于人類的事業,是采取各種人工措施對自然界的水進行控制、調節、開發、管理和保護,以減輕和免除水、旱、污災害,并利用水資源來滿足人類生產和生活需要的活動。

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水,水的質和量的特征及其分布狀況又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制約因素。因此人類又是控制、支配、改造水的主體。所以,水利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水利可持續發展是使水事活動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的水利發展。水利事業的發展包括數量的增加還包括質量的提高及配置結構的科學合理。不僅包括各種引供水、防洪、灌溉、防污等水利工程的規劃、計劃、建設、維護與管理,也包括水資源的優化配置與調度等,還包括各類水利法規的建立與完善及有效嚴格地執行,水利科技發展與人才培養,水知識的傳播與節約用水宣傳及其他相關的水事活動,都應該不斷發展。

水利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的目標是水災的有效防治和水資源的永續利用,另一個目標是水污染的防治和生態環境的改善。可持續水資源管理是水利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研究水利與社會、經濟、環境的相互關系及動態影響;進而研究實現水利可持續發展的可行途徑。

(二)我國水利可持續發展的緊迫性

我國水資源人均占有量低,并且時空分布不均,承受著巨大的人口壓力。水資源總量28124億m3,僅占世界總量的6%,而又承受占世界22%人口的經濟發展和生活需求,人均水資源量有2343 m3,約占世界人均水平的28%,居世界第109位,已被列為世界13個最貧水的國家之一。水量時空分布不均,在時間上相對集中,在地域上表現為南多北少,造成水資源開發利用難度大,洪澇旱災頻頻發生。近年來洪災損失越來越大,對社會生活和經濟發展的影響越來越重。

農業和城市水資源嚴重短缺。農業平均每年缺水300億m3,受旱面積達2000萬hm2。此外,還有七千萬農村人口飲水困難。全國640多個城市中有300多缺水,嚴重缺水的有100多個。每年因缺水造成的工業損失達1200億元,缺水的趨勢日益嚴重。1997年黃河水資源的補給量為481.5億m3,供水量496.53億m3,利用率達到102.7%,全年入海流量只有15.4億m3,僅占當年徑流量的4%,基本上把當年的補給量全部用盡。1997年黃河斷流達226天,斷流河段長數百公里。

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城市發展明顯加快,大中型城市約640座,由于城市過渡集中和城市人口激增,城市工業的快速發展,城市生活用水的急劇增加,造成用水量逐年快速增長,城市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銳,尤其在東南沿海城市和北方地區,水資源普遍不足,制約了國民經濟的發展,每年損失約1800億元。地下水的開采強度遠遠超出允許范圍,造成許多城市地下水過量開采,部分地區含水層疏干,產生水資源的一系列負效應。如地面最大沉降速度每年達110毫米,最大累計沉降量達2.63m,天津市沉降區面積達730km2,有的城市出現嚴重的地面裂縫。古城西安從東到西出現三條大裂縫,鐘樓、大雁塔等文物古跡深受其害,每年直接經濟損失1億元。

水土流失愈加嚴重,影響了水資源的分配,打破原有水量平衡關系。當植被被破壞之后,就推動其截留降水、涵養水源、滯約徑流的功能。相反,地表徑流增加,地下徑流減少,加大洪峰流量,并由此造成地表水與地下水之間的不平衡,帶來水文性干旱。我國現階段出現洪澇在一定程度上與水土加劇和植被覆蓋率減少、破壞水資源平衡有密切關系。我國每年流失土壤約50億噸,相當于耕作層為33厘米的耕地130萬公頃;減少耕地面積300萬公頃,經濟損失約100億元,占國土面積38.2%的水土流失區內的河流以高含沙量著稱世界。

江河湖泊污染嚴重,水質日趨惡化。全國有監測的1200多條河流中已有850條受到污染,占70.8%。城市河段水質超過Ⅲ類標準的已占78%,湖泊、水庫的總磷、總氮污染和富營養化日趨嚴重。50%以上的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由于鄉鎮企業任意排放污水,水環境惡化,可供水源減少。有60%-70%的地區順水污染造成城市缺水,影響國計民生。

綜上所述,我國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旱災害非常頻繁、損失越來越大,水土流失嚴重,北方的地下水超采現象十分普遍,水污染遠未得到有效控制,這一系列的水問題若不能有效盡快解決,將嚴重影響我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所以水利可持續發展已經變成十分緊迫而艱巨的任務,擺在中國人民的面前。

三、海河流域水利必須以可持續發展理論為指導

第6篇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林業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生態環境;區域

在全球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由于人們對自然的掠奪和盲目開發,造成了諸如生態失衡、環境污染、資源枯竭、能源耗盡、生物多樣性銳減等嚴重的資源環境問題。歷史經驗教訓告訴我們,資源和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如果以資源的高投入和環境的重污染為代價來換取經濟一時的發展,這種發展模式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可持續的。目前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仍然要依靠資源的高消耗和環境污染為代價,這與我們當前要求建立的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有一定差距,所以必須尋求一種新的發展模式來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在這其中,林業可持續發展既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可持續發展由理論走向實踐的具體體現,也成為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

一、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回顧

可持續發展思想最早萌芽于生態學,是人類面對資源和環境問題而提出的一種解決人-地關系矛盾的發展途徑和指導思想。1962年,《寂靜的春天》一書的出版標志著人類生態環境意識的覺醒。國際生態學聯合會和國際生物科學聯合會從生態、資源和環境保護的角度對可持續發展的定義是:保護和加強環境系統的生產和更新能力。而目前被人們廣泛接受的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定義是1987年世界環境和發展委員會(WECD)在《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中提出來的,即“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1992年6月,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在巴西的里約熱內盧召開,會議將可持續發展確定為大會的指導方針,通過了具有歷史意義的《21世紀議程》。議程明確指出:可持續發展是當今人類發展的主題,人類要把環境問題同經濟、社會發展結合起來,樹立環境與發展相協調的新發展觀。至此,可持續發展作為一種思想和理論得到了較具體和充分的闡述。

二、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概念與內涵

環境與發展是全球關注的重大問題,而林業問題又是環境與發展的關鍵問題之一。森林以其植物種類豐富、生物量大、生產力高等特點成為生物質能源的重要來源。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已不僅僅是林業本身的問題,而成為關系到全社會和全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問題。里約熱內盧環境發展大會上產生的《關于森林問題的原則聲明》指出:“林業這一主題涉及環境與發展的整個范圍內的問題和機會,包括社會經濟發展的權利在內”,這完全說明了林業可持續發展在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從可持續發展定義出發,可持續林業的概念便應運而生:在對人類有意義的時空尺度上,不產生空間和時間上外部不經濟的林業,或者在特定區域內不危害和削弱當代人和后代人滿足對森林生態系統及其產品和服務需求的林業。而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內涵是:既滿足當代人需求又不對后代人需求構成危害,并不斷地滿足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對其物質產品和生態服務功能日益增長的需要,真正實現林業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統一。雖然世界各國和各專家對林業可持續發展的認識尚未取得一致意見,但均認為林業可持續發展具備公平性、和諧性、高效性、層次性和長期性的基本特征。總之,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和基礎是森林可持續經營,尤其是森林的永續利用。

三、區域林業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

(一)我國區域林業的現狀及主要問題

我國人口眾多,自然資源承載力有限,能源短缺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瓶頸。在這其中,林業在區域社會經濟的發展中擔負著重要的使命。但是由于缺乏對林業地位和作用的全面認識,林業建設一直停留在傳統的方法和模式:在森林經營中,只追求木材生產,重采輕育;一些林區出現濫砍濫罰,管理混亂,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破壞。另外在林區經濟中由于林業資源枯竭,采伐量下降,經濟效益下滑,林區職工的再就業相當困難,社會經濟矛盾十分突出。這一切說明,在中國實踐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緊迫性和重要性。

(二)區域林業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的建立原則

林業可持續發展方向是在保持森林生態系統穩定和生物多樣化的條件下,保持和提高森林的生產力和再生能力,促使森林生態系統對社會、經濟和環境的持續服務作用。我們依據測度林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基本原理,指標體系的設置應該遵循以下原則:第一,科學性。指標體系應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每一項指標都要有一定的科學理論依據,指標要客觀地反映林業可持續發展水平和態勢。第二,層次性。指標體系應根據測度目的的需要和指標功能的不同分出層次,上層是下層的目標,下層是上層的反映因子。第三,可操作性。指標體系要簡單,所選指標應該考慮的指標的量化、數據采集的可能性與可靠性。第四,時效性。指標體系要充分體現時效性和變化趨勢,指標體系必要時要作為趨勢來測度(歷史的和現實的),不要根據一時靜態的值來衡量。第五,綜合性。指標體系作為一個有機整體,要能全面綜合反映區域林業系統的主要特征,盡量選取有代表性的綜合指標。

(三)指標體系的建立與變量的選取

根據測度評價的基本原理和構建指標體系的原則,將區域林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評價指標體系分為三個層次:目標層、準則層和指標層,并以此選取指標(見圖2)。第一,目標層。評價林業系統可持續發展就是通過對區域林業現有的內部狀況和外部條件來衡量其持續發展的能力,并根據測度結果為實踐提供適時的反饋信息,可以及時地調控區域林業系統。因此,區域林業發展的評價目標就是測度出區域林業系統發展能力的高低。具體用可持續發展度(DSD)來表述,它可由準則層計算得來。第二,準則層。林業能持續的發展,須從構成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各個要素著手,來具體分析各個子系統的發展情況。準則層包括:資源豐富度(DR)、系統穩定度(DS)、經濟富強度(DE)和管理力度(DM)等四個定量指標,具體值可由相關的項目指標計算得來。第三,項目指標層。項目指標層是準則層的具體化,也是計算準則層進和可持續發展度的資料來源。考慮指標的可操作性與綜合性等特點,選取了21個項目指標(見圖2)。

(四)指標的標準化處理

由于各個指標的單位不同,不能進行很好的比較,所以首先要對指標進行無量綱處理,無量綱化的方法有許多,在這里介紹如下兩種方法:第一,目標值指數法。對于越大越好的指標,評價分值=指標值/目標值;對于越小越好的指標,評價分值=目標值/指標值。第二,功效系數法。對于越大越好的指標,評價分值=(指標值-最小值或不滿意值)/(最大值或滿意值-最小值或不滿意值)×40+60;對于越小越好的指標,評價分值=100-(指標值-最小值或不滿意值)/(最大值或滿意值-最小值或不滿意值)×40。

(五)指標權重的確定

指標權重的準確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綜合評價的準確性和科學性。隨著研究的深入,指標權重值的確定方法也由最初的依據研究者的實踐經驗和主觀判斷來確定權重,逐步發展為用特爾菲(Delphi)法確定權重。但應用該方法,權重分配的難度和工作量隨指標數量的增多而增大,甚至難以獲得滿意的結果。近年來用層次分析法(AHP)確定權重越來越受研究人員的重視,并在很多方面得到應用。但隨著判斷矩陣的增大,出現前后矛盾,判斷差錯率很高,難以滿足一致性的要求。為解決上述矛盾,不少學者都先后采用Delphi和AHP相結合的辦法來確定指標的權重,均取得了令人滿意的實驗結果。

(六)指標綜合化合成方法

在可持續發展綜合評價領域,使用的方法也比較多,但常用的多指標綜合評價的合成方法是加法合成法和乘法合成法。公式分別是:

其中:P為被評價事物得到的綜合評價值;Wi為各評價指標的權重;Pi為無量綱化后的指標值;n為評價指標的個數。一般來說,各項目指標之間存在著較強的相互聯系,常采用乘法合成法確定綜合評價指數。若各項目指標之間具有較強的獨立性,則采用加法合成法確定各項目指標的評價指數。

四、結束語

林業可持續發展在實施資源環境協調發展中占有重要位置。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于森林可持續經營,科學地測度和評價區域林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是進行森林可持續經營決策的前提。建立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明確各項目指標的功能,這樣可以使我們充分認清林業發展進程中面臨的有利條件與不利因素,以便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林業可持續發展水平。

通過林業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的建立,我們就可以對區域林業進行測度評估,因地制宜,采取相應的對策措施。但從大的宏觀角度上講,我們一定要加大對天然林的保護,實施大面積的育林造林生態工程,努力提高森林的質量和生產水平,同時做好商品林的建設和產業建設,實現森林的可持續經營。當然,還有兩個方面的工作不容我們忽視:一是要運用現代的高新技術手段(如3S技術等)實現科教興林;二是加強林業的立法制度,實施依法制林。

參考文獻:

1、柏章良.林業可持續發展在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的地位和作用[J].世界林業研究,1997(10).

2、劉璨,劉東生,繆光平等.林業可持續發展指標與標準及政策問題研究[J].世界林業研究,1996(9).

3、顧蕾等.縣域林業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研究[J].浙江林學院學報,2001(3).

4、劉樹,劉少華.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J].河北大學學報,1999(1).

第7篇

關鍵詞:可持續;舊建筑;改造

一、可持續理論對舊建筑改造的影響

可持續理論在建筑領域早已得到廣泛的認可,國際建筑行業及相關領域的人們不斷在建筑實踐中對可持續理論做出運用嘗試和研究,從早期的綠色建筑觀、生態建筑觀,到現在被國際建筑業推崇的可持續建筑觀,都是國際建筑行業及相關領域的人們對可持續理論的一種積極回應和探索。這些積極的嘗試與探索最終形成一系列關于可持續理論運用于建筑領域的理論成果,并對舊建筑改造產生了深刻影響。是建筑領域對可持續理論的早期探索成果。麥克哈格在書中提出把可持續的生態學的觀念應用于建筑設計。

可持續理論在這些設計原則中被充分體現。前人研究揭示了運用生態學原理求解其共生融合的方法和途徑,并提出了 5 點生態設計原則:1)設計結果應來自環境本身;這個原則要求生態設計應當首先從了解建筑場地環境及其周圍環境開始,設計者們應當考慮環境能夠承載什么,即允許我們做什么,這樣才能保證設計不會對環境造成破壞。2)評價設計的標準——生態支出;在生態設計中必須對設計進行評估,應當認真考慮建筑對于生態在能源、材料、環境等方面的影響,以此來評估對環境可能造成的影響及生態設計的可行性。3)設計結合自然;生態設計不僅要滿足人類自身的需要,同時還應該要通過結合自然,以滿足其他生物及其周圍環境的需要。4)公眾參與設計;反對建筑設計的“精英主義”,生態設計應調動公眾的積極性,讓公眾參與其中,使公眾意愿得到表達和實現。5)為自然增輝。生態設計可以喚起人們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使人類關注和愛護自己所生存的地球。可持續設計指導原則的提出進一步發展了可持續理論在建筑領域中的運用研究,同時為舊建筑改造提供了更多的參考原則,使舊建筑改造進入了比較成熟的發展階段。

二、可持續理論與舊建筑改造和城市更新的關系

節省城市資源,減少環境污染。由于舊建筑是城市歷史記憶的主要承載體,本身具有一定的經濟、文化或歷史價值,因此對舊建筑進行一味的拆除重建,不僅是對城市歷史記憶的一種破壞,還是對城市資源的一種浪費和對城市環境的一種污染。在這種情形下,將可持續理論應用于舊建筑改造,提倡對城市中的舊建筑盡可能地進行合理保留和改造,使建筑重新獲得生命力,從而減少了因對舊建筑大規模拆除重建而來的環境污染和城市資源的浪費。

使舊建筑改造形成全社會的一項長期工作。缺乏可持續理論指導的舊建筑改造不能很好地維持建筑改造后的成效,并有可能會對舊建筑產生重復傷害,如重慶市在召開第三屆 AAPP 會前期開展過一次較大規模的城市舊建筑改造活動,僅在兩年后,重慶市又在亞太城市市長峰會前期開展了一次同等規模的城市舊建筑改造活動。由此可見,重慶的兩次大規模舊建筑改造活動成效的維持時間較短,不僅對良好城市建筑風貌的塑造沒有起到應有的積極作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建筑的質量問題,對舊建筑形成重復性傷害。因此,將可持續理論應用于舊建筑改造活動,通過對可持續理論的借鑒,對舊建筑改造進行改造前、改造中及改造后的系規劃和管理,從而增加舊建筑改造后風貌的持久性,對塑造良好城市保持舊區的固有特色。

1)集中資源對市區優先重建區域進行整治

對優先重建區域的劃定需要以規劃署、屋宇署、消防處、民政事務總署及土地發展公司的樓宇樓齡及狀況資料為準,先對區域建筑狀況進行初步評估,確定重建的需要。

再進一步研究地區及策略規劃、運輸、社會人口以及環境等因素,藉以劃定市區重建地盤。并且,許多優先重建地盤集中在舊區的局部范圍,對此可以采取以目標區為本的方法,將優先重建地盤集中的部劃為目標區,然后以整個地區為基礎著手解決市區重建的問題。

2)制定市區舊建筑的系統整治

市重建局通過重建策略研究,認識到市區舊建筑老化趨勢的日益嚴重,同時,也認識到如果建筑沒有妥善保養,建筑物殘破失修的問題將會迅速惡化,單靠拆卸重建最終難以解決建筑的老化問題。因此,對于市區舊建筑的修復成為了市區重建工作中的最重要的一項工作內容。而對于市區舊建筑的風貌整治工作,市區重建局也制定了一套貫穿舊建筑整治全過程的策略,即在修復前,由建筑業主或通過重建局邀請建筑專家、工程師等專業人士或機構來對市區舊建筑進行初步評估,確定建筑整治工作的等級;在修復實施過程中,市重建局首先聯合香港屋宇署推行了一項公眾自愿參與的樓房安全檢驗計劃,并輔助實施了一項改善樓房安

全問題的貸款計劃,從而鼓勵業主主動地對其建筑質素進行維護和改善,避免建筑結構及其它部分過早出現老化的情形;在修復后,鼓勵業主對建筑進行定期的安全、節能檢測,保證改造后的舊建筑在較長時間內一直具備良好的建筑狀況。

總結:

建筑風貌能產生較大的積極作用。促進城市的有機更新。建筑的更新是城市更新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城市的有機更新必須依靠建筑的有機更新與發展。我國在早期的城市更新過程中缺乏科學的理念引導,對城市中舊建筑總是采取拆除重建的更新方式,忽視了舊建筑作為城市資源的重要性,使城市更新建設進入了機械更新的階段,對舊建筑進行大拆大建的短期更新行為嚴重破壞了城市文脈的維系,浪費了建筑資源。當人們為此付出巨大代價的時候,人們開始意識到以舊建筑拆除為主要特征的城市更新時代已難以為繼,必須尋找一個科學的理論來引導舊建筑改造活動,推動建筑更新的有機發展,可持續理論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被廣泛應用于舊建筑改造活動中,通過對可持續理論的指導,可以使舊建筑改造活動向可持續的方向發展,從而推動城市有新更新過程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支文軍. 對策:中國大型建筑設計院[J]. 時代建筑. 2004(01)

第8篇

1生態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就其一般意義來說。生態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生態經濟系統。它是從生態學和經濟學的結合上.以生態學原理為基礎、經濟學理論為主導,以人類經濟活動為中心,圍繞著人類經濟活動與自然生態之間相互發展的關系這個主題.研究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態經濟系統。生態經濟學不是一般地研究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的相互關系].而是研究作為整體的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統一有機體運動發展的規律性。

2生態經濟學的特點

生態經濟學研究對象決定了它具有整體性、綜合性和戰略性等重要特點.這些特點從不同角度又體現了生態經濟學的性質。

2.1整體性生態經濟系統的整體性,是指生態經濟系統是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的有機的統一整體。在這個統一體中的各個子系統之間、子系統內各個成分之間,都具有內在的、本質的聯系,這種聯系使生態經濟系統構成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因此,生態經濟學具有嚴密的整體性。

2.2綜合性生態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本身就是綜合的。生態經濟系統是一個多層次、多序列的綜合結構體系。在這個龐大的綜合體系中,生態系統的生命系統是包含動物、植物和微生物并由食物鏈連接起來的生物網絡:環境系統有各種物理、化學過程。由于生態經濟學涉及人、社會和自然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各個方面,因此.它必然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科學。

2.3戰略性戰略問題一般是指帶有全局性和長遠目標的主導問題,生態經濟學所研究的經濟、技術、社會和生態問題,一般來說都具有這一特征:如人日和資源。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技術進步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等,在幾年以至十幾年內都看不出其后果。一旦達到質變的程度.就會對整個社會和人類產生無可挽回的影響。生態經濟學在著眼于長遠利益的基礎上.把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結合起來,重視研究事關長遠的重大問題,重視探索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當代人與子孫共享資源與環境的持續、穩定、協調發展之路。

3生態經濟學的產生

生態經濟學是以生態經濟系統及其運動規律為研究對象的科學.正是由于生態系統思想的產生,人們才有可能把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作為一個整體來加以研究。20世紀60年代后期,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斯•鮑爾丁在他的重要論文《一門科學——生態經濟學》中首先正式提出了“生態經濟學”的概念,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對利用市場機制控制人口和調節消費品的分配、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環境污染以及用國民生產總值衡量人類福利的缺陷等進行了創見性的論述。

4我國生態經濟學的建立和發展

我國的生態經濟學是1980年由中國已故著名經濟學家許滌新提出建立的.它的出現是生態時代的需要,其目標是實現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生態經濟學在我國作為一門新興邊緣學科.明確了自己的研究對象,建立了本身的學科理論體系,并廣泛用于指導國民經濟發展的實踐.對我國經濟改革和現代化建設起了很大促進作用[21。過去.由于沒有經濟與生態協調的思想做指導,嚴重破壞了自然界的生態平衡。使經濟社會不能可持續發展.因此推動了生態經濟學的產生。生態經濟學的建立,為指導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我國建立生態經濟學的目的是指導我國經濟發展實踐。我國生態經濟學的建立反映了新的時代實現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的產物,是世界和我國生態與經濟的矛盾日益尖銳化的反映。生態經濟學的產生是新時期解決普遍存在的生態與經濟矛盾的需要。我國的生態經濟學是世界生態經濟學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國生態經濟學的產生表現出與世界走向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實踐和理論潮流的三個同步:即與世界3O年來的環境與發展運動同步[3]:與世界生態經濟學理論的形成同步…:與世界經濟生態化趨勢的出現同步[。

5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

5.1可持續發展的定義從自然屬性定義可持續發展.即保護和加強環境系統的生產和更新能力。從社會屬性定義可持續發展,即在生存于不超出維持生態系統涵容能力的情況下.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從經濟屬性定義可持續發展,即在保持自然資源的質量和所提供服務的前提下,使經濟的凈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㈣。從科技屬性定義可持續發展。有的學者從技術選擇的角度擴展了可持續發展的定義,如司伯斯認為可持續發展就是轉向更清潔、更有效的技術,盡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密閉式工藝方法,盡可能減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資源的消耗。

5.2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

5.2.1公平性原則:一是當代人的公平即代內平等。二是代際問的公平即世代平等]。

5.2.2持續性原則:持續性原則的核心思想是指人類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不能超越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可持續發展主張建立在保護地球自然系統基礎上的發展.因此發展必須有一定的限制因素]。

5.2.3共同性原則:鑒于世界各國歷史、文化和發展水平的差異,可持續發展的具體目標、政策和實施步驟不可能是惟一的。但是,可持續發展作為全球發展的總目標,所體現的公平性原則和持續性原則,則是應該共同遵從的[8]。

5.3可持續發展的標準界定問題

5.3.1代際公平:這是可持續發展最主要的原則之一。所謂代際公平就是指:若某種選擇或某個決策涉及多代人的利益,就存在一個代與代之間利益如何分配的問題,這時就要遵循代際公平的原則,使各代人有同等的滿足其需要的權利。

5.3.2最低安全標準原則:可持續的經濟活動很重要的一個前提就是不超過環境承載力的限度,以使得該活動對環境所造成的影響,能在一定時間內通過環境系統自身動態平衡得以消除。環境承載力的限度可用最低安全標準來衡量。最低安全標準至少應包括以下3條:①社會使用可更新資源的速度不得超過資源的更新速度;②社會使用不可更新資源的速度不得超過其替代品的開發速度,且替代品必須是可更新資源:③社會排放污染物的速度不能超過環境對污染物的吸收速度。

第9篇

        目前國內關于主題公園的可持續發展的相關課題研究不多,主要集中在主題公園的發展狀況和市場開發研究方面,很少人關注到可持續發展對主題公園發展的重要性。很多主題公園發展的相關論文雖然有提及到主題公園的發展方向,但都不全面,有些只考慮到營銷方向,有些只考慮文化品牌建設等。而本課題主題公園的可持續發展研究涉及了主題公園從生態,社會,經濟等方面的發展方向,使主題公園與經濟,社會和生態實現融合的研究,研究更加全面。同時,以香江野生動物園的可持續發展為例進行分析目前沒有相關論文的研究。

        最近二三十年,主題公園的不斷興起,已經成為世界旅游業發展的一大趨勢。在我國主題公園的發展速度及規模都非常可觀。但發展至今,能夠保持盈利的主題公園已經不多,大多數主題園在經歷過開業時短暫的興旺后,如今都在慘淡經營。因此,建立起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模式才是解決這一難題的根本途徑。本文以香江野生動物園為例,香江野生動物園開業至今已經有10多年了,在這期間,香江野生動物園被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命名“廣東省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2005年,被國家旅游局評定的4A級旅游景區,是全國首批獲此殊榮的景點之一,曾被廣州市市長喻為“廣州旅游業的月亮”,是游客們了解廣州必到的勝地。可以說香江的經營是成功的,香江野生動物園的可持續發展路徑值得國內主題公園可以此為借鑒,走有各自特色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主題公園的定義是根據某個特定的主題,采用現代科學技術和多層次活動設置方式,集諸多娛樂活動、休閑要素和服務接待設施于一體的現代旅游目的地。從概念中可以知道的是主題公園它是一種人造的旅游資源,它是圍繞著一個或幾個主題創造一系列有特別的環境和氣氛的項目吸引游客。主題公園的一個最基本特征——創意性,具有啟示意義。 主題公園內所有的建筑色彩、造型、植被游樂項目等都為它的主題服務,共同構成游客容易辨認的特質和游園的線索。

        主題公園的可持續發展是指區域進行主題公園開發時,既能滿足當代人發展旅游與生存發展的需要,又不至于損害子孫后展旅游與生存發展的需要。對主題公園的可持續發展這個概念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理解。首先從生態屬性來看,可持續發展的定義是尋求一種最佳的生態系統以支持生態的完整性和人類整體生存生活愿望的實現,并使人類的生存環境得以持續。從這一角度出發,主題公園的可持續發展是指主題公園在開發中運用生態原理,減少對不可再生資源的應用,并通過技術變革,使再生資源代替不可再生資源成為可能,使發展要素的利用合理化和持續化。其次,從社會屬性來理解,可持續發展的定義是在生存于不超出生態系統涵容能力的情況下,改善人類社會的品質。其中強調人類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要與地球承載能力保持平衡,要保護地球的生命力和生物的多樣性,強調了可持續發展的落腳點是人類社會,即改善人類社會的生活品質和創造美好的生活環境。從這一角度來看,主題公園的可持續發展是指在主題公園的開發中,注重提高區域居民的生活質量,綜合素質與全面發展,并為旅游創造一個平等﹑健康﹑自由的旅游環境。再次,從經濟屬性理解,可持續發展的定義是在保持自然資源的質量和其所提供的服務的前提下,使經濟發展的凈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從這一角度來理解,主題公園的可持續發展是指在主題公園的開發中,旅游經濟活動和經濟發展不能超過區域資源與環境的承載能力。既要考慮當代的經濟發展的需要,又要考慮未來經濟發展的需要,并使兩者之間互相協調統一。最后,從主題公園開發的科學技術屬性來理解,可持續發展的定義是建立極少產生廢料和污染物的工藝和技術系統。從這一角度來理解,主題公園的可持續發展是指在主題公園的開發中,增加其產品的高科技含量,減少對自然資源的直接利用,并以科學技術為手段,減少主題公園開發給環境帶來的影響。

        主題公園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思想是主題公園的開發應建立在生態可持續能力﹑社會公正﹑區域居民和旅游者積極參與的基礎上。其基本含義主要有三個要點:一是公平性原則;二是持續性原則;三是效率性原則。他們主要表現在一下幾個方面:1,主題公園的可持續發展要以保護自然資源和環境為基礎,同資源與環境的承載能力相協調,再生資源特別是生物資源的永續性是主題公園可持續發展的主要依托。2,主題公園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實質是要求人們放棄傳統的高消費﹑高增長以及旅游開發中的“先污染,后治理”的生產方式與高消費的生活方式。3,主題公園可持續發展是以改善和提高區域居民的生活與旅游的質量為目的,與社會進步相適應,其核心是人的全面發展,這是一個文化的演進過程,需要一個較長的時期。4,主題公園可持續發展是一種全新的價值觀,包括生態﹑社會﹑經濟三個方面。“生態-經濟-社會”三維復合系統運行是主題公園可持續發展的歸屬。

       改革開放之后,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極大的提高,思想得到了較大的解放,對于旅游的渴望迅速高漲起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廣泛層次普通公眾的參與,旅游需求提出了多樣化問題,追求新、奇、美、趣、娛成為時尚。此時,國際主題公園業在七、八十年代迎來了大規模建設。國外成功的范例為國內主題公園的建設發展直接提供了經驗和示范。80年代以來,主題公園在中國一直是旅游業發展中倍受關注的項目,1989年深圳華僑城投資創建的“錦銹中華”景區成功開業 ,揭開了我國主題公園發展的序幕,隨后各種主題公園在中國雨后春筍般涌現。經過 20多年的發展,我國已經形成了數量繁多 、類型各異的67主題公園[1]。據統計,目前全國已有將近1500億巨資投資在各類2500個主題公園上,其中70%處于虧損狀態,20%持平,盈利者只有10%左右,約有2/3難以收回投資。在實際發展過程中暴露了許多問題,影響甚至阻礙了我國主題公園的健康發展。

        造成我國主題公園出現這種現狀的主要原因是主題公園的開發建設前沒有給主題公園制定一條有自身特色的可持續發展之路[3]。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我國的主題公園雖然數量繁多。大多數的主題公園沒有足夠的實力來實行大規模的開發和發展 ,常常是粗制濫造 ,缺乏新穎的創意 、鮮明的主題和豐富的內涵 ,同時在規劃、選點 、施工 、園林、燈光 、音響 、管理 、服務 、工程等方面又不夠完善。

        游客進到主題公園就是想要尋找快樂,而國內大多數主題公園的游樂設施都是極其相似,到哪一個公園都是一樣的,游玩過后不會有重游的欲望,放眼望去,滿是先進設施,但是沒有與該主題公園的主題文化相結合,這樣會讓游客沒有新意,這對主題公園的長期發展是極其不利的。

       分析我國主題公園的盈利模式,很多主題公園幾乎只有門票收益一種盈利方式來架構其盈利模式。國內主題公園收人的80%一90%來自門票,主題公園內的商品經營收入只占總收入的10%一20%,其中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因為公園沒有銷售有自己主題特色的商品,大部分是在外面的商店可以買到的普通玩具,況且價格也比較昂貴,所以商品經營收入一直不高[5]。這就直接影響到了主題公園贏利的多少,間接影響其整體運作。而成功的主題公園的收人結構中,門票收入只占20%一30%,其他經營收入占大部分。

       國內一些主題公園忽視主題演出,或者只是出一些內容俗套、制作粗糙的節目,沒有新意,沒有意識到主題演出對主題公園的重要性[6]。好的主題演出可以提高重游率,并且可以延長游客在公園內的時間,為他們進一步消費提供了可能。不精良的演出不光浪費人力、物力,而且還對主題公園的品牌建設也有很大的影響。

       軟件主要是指服務態度及服務項目。國內有些主題公園,雖然注重硬件設施的投入,但是忽略了軟件服務的品質。比如,主題公園的服務員因為反復進行相同的服務,在心理上有時會有厭煩心理,對游客不能做到微笑服務等,服務態度不能讓游客滿意。此外,有些主題公園由于引進了先進的游樂設施,游客大多都是沖著新鮮的游樂項目而來,新項目前排起長長的隊伍,兩、三個小時才只能玩一個設施,把時間都花在等候上了,自然對此公園印象不好,口碑也變差了。

       目前我國主題公園的類型主要有游樂型主題公園、情景模擬型主題公園、觀光型主題公園、主題型主題公園和風情體驗型主題公園。香江野生動物園屬于其中的主題型主題公園。

       廣州香江野生動物世界隸屬全國首批、廣州唯一國家級5A旅游景區長隆旅游度假區,地處廣州番禺。

        公園以大規模野生動物種群放養和自駕車觀賞為特色,集動、植物的保護、研究、旅游觀賞、科普教育為一體,被譽為“中國最具國際水準的國家級野生動物園”,是全世界動物種群最多、最大的野生動物主題公園。香江野生動物世界分為乘車游覽區和步行游覽區兩大部分。乘車游覽區位于西半部,大規模放養各種野生動物,路線近似“白”字;步行游覽區位于東半部,飼養展出來自世界各地的珍稀野生動物,路線近似“虎”字。這種布局也象征著香江野生動物世界的招牌動物——白虎。

         廣州香江野生動物世界,以“保護野生動物,普及環境教育”為宗旨,以大規模野生動物種群放養和自駕車觀賞為特色,被譽為中國綜合規模最大、最具有國際水準和效益最好的國家級野生動物世界,2000年2月,香江被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命名“廣東省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2005年,被國家旅游局評定的“AAAAA”級旅游景區,是全國首批獲此殊榮的景點之一,曾被廣州市市長喻為“廣州旅游業的月亮”,是游客們了解廣州必到的勝地。

        1997年開園的香江野生動物世界在十幾年間,掀起了全國的野生動物園熱潮,創造了單日入園游客8萬的奇跡,建成了世界級的野生動物旅游王國,成為亞洲野生動物園的領頭兵,座擁無數榮譽,帶給了20,000,000游客的歡樂體驗,建立“白虎王朝”、“樹袋熊(考拉)家族”“大象王國”,樹立了中國野生動物保護權威,打破了主題公園五年宿命論。

        香江野生動物園的投資規模大且資金回收期較長。在開發之前,企業對其可持續發展進行了規劃,找準其產品的生命周期規律,了解了其開發對相關環境的影響,找到了其可持續發展的支撐點。香江野生動物園具體的可持續發展規劃體現在以下一些方面。

 

         在生態可持續發展方面,香江野生動物園園區環境建設優美宜人。香江野生動物世界是動物的天堂,也是植物的海洋,雖與廣州市區僅一河之隔,但大面積郁郁蔥蔥的綠色植物,不但使這里成為最具華南地區亞熱帶雨林特色的地區,還使這里的空氣格外清新,含氧特別豐富,都市人工作之余,總是要情不自禁的來到香江,不為別的,就為享受這里的好空氣。香江大面積的水體如天鵝湖(圖一)等,與植物相互作用,對溫度起到了極好的調節作用,這里的溫度比廣州市區同一時間的溫度要低3-5攝氏度,每到炎炎夏日,香江便成為眾多廣州人的避暑勝地。

第10篇

關鍵詞:農村金融;微型金融機構;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識碼:A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金融和大型金融機構的金融改革成效顯著。以國有銀行重組上市為代表的大型金融機構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市場活力明顯增強;股份制銀行在全國范圍內構建機構網絡,競爭能力日益提升。在我國,面向發達地區、面向高端客戶、面向大型企業的金融服務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農村金融服務水平卻沒有明顯改進。長期以來,農村金融改革側重于存量機構的內部修補,如四大國有銀行改制中農村分支機構的撤并、農村信用社不良貸款的置換等。大型金融機構未能針對農村小額分散的經濟結構做出調整,而是將業務重心向經濟發達地區傾斜,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農村資金流向城市的“抽水機”。農村金融機構績效差、生存較為艱難的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優先發展的城市金融與滯后的農村金融的巨大反差造成了我國金融體系日益突出的結構性矛盾。

20世紀70年代以來,微型金融作為一種為農村中低收入者提供金融服務從而幫助其脫貧和發展的有效手段,在亞非拉廣大發展中國家、東歐轉型國家、加拿大美國等發達國際迅速興起。微型金融結合了正規金融的信貸技術和民間金融的信息優勢,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傳統金融長期難以實現的“農村金融廣覆蓋”和“貸款償還高回收”,比較成功地解決了農村金融機構自身可持續發展問題,引起了各國學者的廣泛關注,形成了一批理論和實證研究成果。從新農村建設對農村金融發展的客觀要求、以及改革取得的成就和現實的瓶頸制約來看,面向農村、面向低端客戶、面向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將成為下一階段我國金融改革的重點領域,但理論研究上卻未對服務農村中低收入者的微型金融給予應有的關注,特別是對農村微型金融機構可持續發展的研究較少。本文系統梳理了國內外農村微型金融機構可持續發展的研究文獻,以期對我國農村金融改革和微型金融機構的健康發展有所啟迪。

一、微型金融機構可持續發展的定義與內涵

(一)微型金融的定義

微型金融(Microfinance)是與傳統的商業性金融相對應的一個概念,世界扶貧協商小組CGAP(2003)認為:微型金融是運用抵押替代方式向中低收入客戶提供的短期信貸服務;Churchill(2006)對微型金融的定義是為弱勢小微企業提供的小額流動資金貸款;Perera(2010)將微型金融的概念擴展到向傳統金融排斥的貧困人口提供的小額信貸、儲蓄、保險和轉賬金融服務。Tang(2012)則把理財規劃納入微型金融的研究內容。

國內學者對微型金融的定義一般是基于小額信貸概念的擴展。汪小亞(2010)認為:農村小額信貸(Microcredit)主要是為農戶提供小額度、無抵押的信用放款;微型金融則側重對小企業和微型企業提供的包括存貸、匯兌、支付、保險、結算等金融服務。杜曉山認為:小額信貸是專向中低收入階層提供小額度的持續的信貸服務活動[3],小額信貸與常規金融服務、傳統扶貧項目的本質差異主要是中低收入的客戶群體以及追求機構可持續性(杜曉山2004);微型金融是在小額信貸概念上更寬的金融服務,包括了存款、貸款和匯款,還有一些銀行業的服務以及小額的或者微型的保險(杜曉山2009)。張偉(2011)認為:小額信貸是向廣泛的低收入群體、貧困群體和微小企業提供的小額度的無擔保、無抵押的貸款服務;微型金融是在小額信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與小額信貸平行但范圍更廣泛的概念,是指對低收入群體、貧困群體或微小企業提供的一攬子的金融服務,比如小額信貸、小額儲蓄服務、小額保險、小額租賃和小額的支付交易。

(二)微型金融機構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微型金融機構是為低收入者提供金融服務的組織,這些金融服務機構形式多種,在法律結構、宗旨、信貸管理方式等方面不盡相同。微型金融機構打破了傳統意義上扶貧貸款機構的概念,強調機構財務自立和可持續發展。1992年,Yaron提出農村金融機構可持續性的衡量指標―“補貼依賴指數(SDI)。補貼依賴指數為正,表示該機構必須依賴補貼才能生存;補貼依賴指數為零或表示該機構已經實現完全的可持續性;即使取消所有的補貼,也能財務自立,保持機構可持續發展。

其中:

A = 借入的貼息資金的年平均余額

m =如果取消優惠貸款的話,該機構應該為貸款所支付的利率。通常用經過儲備金調整和管理額外儲蓄所需的管理費用調整后的市場存款利率

c =農村金融機構為其平均年優惠借款實際支付的加權平均年利率

E= 年平均所有者權益

P = 報告的稅前年利潤(經過對貸款損失準備金,通貨膨脹等的調整)

K = 農村金融機構所接受的所有年度補貼合計(如國家所支付的部分或全部操作費用)

LP = 機構的平均年貸款余額

i = 機構貸款的加權平均利率=年利息收入/平均年貸款余額

補貼依賴指數的最小值是-100%,但沒有最大值界限 (Benjamin 1994)。

對于微型金融機構可持續發展的界定,國內外學者尚未形成一致的觀點。世界銀行(2002)把取消所有的補貼仍能維持農村金融機構自身的運轉定義為持續性,并通過剔除補貼后的財務指標作為利益相關方對農村金融機構實現持續性的過程進行長期計劃和監測的工具。國際專業小額信貸研究組織沛豐協會把財務可持續性(FSS)定義為微型金融機構的財務自負盈虧能力,是指該機構有足夠的收入支付所有行政開支、貸款損失、潛在損失和資金,財務可持續性(FSS)與營運可持續(OSS)的主要區別在于收入是否能覆蓋壞賬風險撥備、是否能夠覆蓋對通貨膨脹調整后的資金成本。2006年,Vento 提出:從財務角度來看,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在不斷擴展,主要體現在對所覆蓋成本的不同理解上,并根據收入對成本覆蓋的不同程度,把微型金融機構劃分為完全財務可持續型、財務可持續型(FSS)、營運可持續型(OSS)和補貼依賴型四種類型。

國內對微型金融機構可持續發展的研究比較零散。許桂紅(2002)認為:商業性農村社區型金融機構的可持續性主要是指財務上的可持續性,即能做到自負盈虧。曾剛、萬志宏(2009)認為,小額金融機構的可持續發展狀況主要應從財務可持續角度來衡量,即營業收入能夠彌補相關成本,實現獨立生存和發展。楊迪航和羅荷花(2011)認為:農村金融機構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分為不可持續、操作可持續和財務可持續三種類型,其中操作可持續性,是指其獲得的全部收益能夠彌補機構開展金融服務的操作管理成本,但不能完全覆蓋機構的資金成本。

二、抵押品替代機制對農村微型金融機構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在農村,抵押品不足的問題十分突出。有價值的財產通常包括小塊農地、房屋、農機工具、耐用消費品等類型,無法滿足銀行對抵押品流動性、安全性和權益歸屬的要求。Besley和Coate(1995)研究表明:當農戶沒有能力提供正規擔保時, 小組連帶責任和停貸威脅是兩個解決抵押品缺失問題的創新。Armendariz 和Gollier (2000)認為:連帶責任下,低風險借款人不會選擇風險高或不熟悉的借款人組成小組,同質性小組配對能夠幫助銀行區分高風險和低風險借款人,一定程度上起到替代抵押品的作用。Karlan和Xavier (2009)比較分析了團體貸款和個人貸款,Weber(2012)研究了坦桑尼亞的農戶團體貸款,Karlan和Morduch(2010)研究了微型金融機構95%以上的還款率,都認為抵押品替代機制是實現機構可持續發展重要原因。Takashi(2012)對1998-2007年巴基斯坦45000筆小額信貸研究認為信貸約束技術比團體貸款機制更能解決抵押品缺失問題。Hamp(2011)進一步分析指出:小額貸款相當于把本應一次發放貸款本金拆分多期發放,通過重復博弈中本期違約導致下一期貸款機會的喪失,抑制了借款人故意拖欠的道德風險。Nyamsogoro (2010)研究了坦桑尼亞98個農村微型金融機構的面板數據,發現農村微型金融機構可持續發展得益于遞增貸款、次序貸款、停貸威脅等信貸約束技術創新。Raghunathan(2011)研究了印度100個團體貸款的樣本,認為連帶責任加大了農戶挪用貸款被及時發現的概率,組員橫向監督起到了抵押品替代的作用。Sofia(2012)指出:抵押品替代機制在不同國家效果不同,一國的基尼系數、貧困線以下人口所占比例等因素與農村微型金融機構的還款率及可持續發展能力密切相關。

沿著國外學者的分析思路,近年來國內學者開始關注微型金融的信貸技術和抵押品替代機制。洪正(2011)認為抵押品是銀行解決道德風險問題的基本手段,鑒于農村地區普遍缺乏抵押品,農村融資機制設計的關鍵在于發展抵押品替代機制 周天蕓和周彤(2012)采用Probit模型分析了人際圈層關系與顯性抵押、隱性抵押之間的替代關系,認為借貸雙方的人際關系越緊密,越傾向于依靠人際關系而不是抵押品進行約束。張皓(2011)構建了一個違約追繳的利益博弈模型,分析了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貼近當地的優勢對農戶履約還款的約束作用,認為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在緩解農戶抵押不足導致的貸款難問題上具有優越性。

三、利率定價機制對微型金融機構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在貸款的利率定價上,Fernando(2006)認為比較微型金融機構與城市商業銀行的貸款利率是不公平的,單筆額度大的商業金融實現規模效用相對容易,而微型金融則勞動密集且高操作成本的金融運作方式。Hudon(2007)認為除了成本較高外,微型金融機構收取高利率的原因之一是競爭不足,特別是微型金融的客戶都是議價能力不高的弱勢群體,必須通過引入競爭提升效率來降低利率,如果利率高到讓中低收入者絕望并離開市場,微型金融機構就完全違背了其為中低收入者提供服務的初始目標。 Sundaresan(2008)認為勞動密集型的微型金融機構費用支出大,高利率并不代表高利潤;小額分散的微型金融缺乏規模效益,在資金成本上加收10-15個百分點的利率仍屬正常(Yunus,2008;Rosenberg,2009)。Getaneh(2008)研究表明能否自主定價和利率市場化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Adrian(2011)認為:競爭帶來的成本消減及利率降低帶來的客戶面擴大是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鑒于我國利率管制的特殊背景,國內學者探討利率定價問題的研究文獻并不多見。劉錫良和洪正(2005) 建立了多機構條件下的小額信貸重復博弈模型,研究結果表明機構可持續發展與利率水平的高低密切相關,能否自主地指定合理的利率對小額信貸機構可持續發展非常關鍵。何廣文、李莉莉(2005)認為:中國農村小額信貸存在足夠的市場空間,其交易制度的設計和利率設定非常重要,要立足財務上的可持續性,又不能搞成高利貸。小額信貸要實現自負盈虧和持續發展,利率必須高于同期正規金融機構的商業貸款利率。國內信用社利率為10%,則小額信貸組織要想盈利,利率必須維持在16%以上。

四、國外農村微型金融機構可持續發展的最新趨勢

近期,國外學者對農村微型金融機構可持續發展的趨勢探討主要基于三個方向: 第一,信貸機制靈活性趨勢。Collins(2009)發現信貸約束解決的是客戶還款意愿而不是還款能力問題;Schicks(2010)指出僵硬的信貸約束使窮人過度負債;Cadena(2011)認為發展的趨勢是正向激勵而非負向懲戒;Atkinson(2012)指出激勵可以同時提升還款意愿和能力。第二,新技術開發趨勢。Jack(2011)分析了加納推廣手機銀行的效用,Demombynes (2012)研究了加納偏遠客戶使用的移動電話儲蓄,Chanda(2012)研究了Kisan信用卡在印度的應用。第三,個性化服務趨勢。Collins(2009)的案例研究表明金融對低收入者更重要,農戶收入的季節性波動尤為需要貼身定制的信貸安排,Laureti(2011)將行為經濟學引入微型金融研究, 提出要根據農戶家庭收支模式推出個性化產品;Hamp(2011)建議以產品創新匹配客戶需求的復雜性;De Nicola(2012)認為應針對不同農戶組合不同保險、信貸和儲蓄產品;Alain(2013)的研究表明多樣化產品對分散機構和客戶的風險至關重要。

五、研究簡評

鑒于微型金融機構對促進農村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的重要作用,國內外學者對有關農村微型金融機構可持續發展進行了深入的探討,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因素及機理、可持續的衡量與評價等方面。國外學者的理論研究集中于對可持續發展影響機理的經濟學分析,抽象了微型金融機構運行的外部環境和個體差異;實證研究則傾向于使用大量的時間序列數據或面板數據進行數量模型的檢驗。國外學者豐富的研究成果和成熟的研究方法,為研究我國農村微型金融機構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參考和借鑒,但是在我國這樣一個城鄉差距巨大、地區發展嚴重不平衡的國家,農村微型金融機構的可持續發展不可能脫離外部社會經濟環境。目前,農村微型金融機構在我國還是一個新生事物,國內學者對其可持續發展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不同學者對可持續發展的概念界定、衡量方式的理解各不相同,沒有形成一套具有理論支撐、實踐導向特征的研究方法。實證研究及基礎的數據積累十分有限,必須結合我國的具體國情,從新農村建設以及農村金融改革的實際出發,探討促進農村微型金融機構可持續發展的措施和方法,使金融服務不斷延伸到更偏遠的地區和更貧困人口,實現普惠金融的目標。

參考文獻:

[1]CGAP. Microfinance Means Financial Services For The Poor,CGAP Donor Brief, CGAP Vol.11, Mar,2003.

[2]汪小亞,帥旭.積極推廣農村小額信用貸款[J].中國金融,2010,(16).

[3]杜曉山.中國農村小額信貸的實踐嘗試[J].中國農村經濟,2004,(8).

[4]杜曉山.我國應加大小額信貸發展的力度[EB/OL].鳳凰網財經, 2009-4-12.

[5]張偉.微型金融理論研究[M].中國金融出版社,2011,(7).

[6]Yaron.and Jacob.Rural Financ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s,No.150.1992.

[7]雅榮,本杰明,皮普雷克.農村金融問題、設計和最佳做法[J].世界銀行,2002.

[8]Vento,G.A. Policies for Increasing Sustainability of Microfinance Market.in La Torre,M.(edited by),Microcredito e obiettivi del Millennio,Marsilio Editori,Venezia.2006.

[9]許桂紅.農村社區型金融機構創新及可持續發展研究[M].經濟科學出版社,2012.

[10]曾剛,萬志宏.小額金融機構的可持續發展研究―基于國際經驗的初步考察[J].金融理論與實踐社,2009,(7).

[11]楊迪航,羅荷花.小額信貸可持續發展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及實證分析[J].江蘇農業科學,2011,(3).

[12]Alain Janvry and Elisabeth Sadoulet .Flexible Financial Products in Microfinance to Address Risk. Prepared for FERDI workshop on Flexible financial Products in Microfinance to Address Risk.2013(6) .

[13]Takashi Kurosaki,HidayatUllahKhan.Vulnerability of Microfinance to Strategic Default and Covariate Shocks: Evidence fromPakistan[J].The Developing Economies,2012,50(2):81-115.

[14]Sofia Pereira, Paulo Mourao.Why does the microcredit borrowing rate differ across countries? A cross-country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Economics. Vol. 39 Iss: 8, pp.536 - 550.2012.

[15] Besley, Timothy, and S. Coate, Group Lending, Repayment Incentives, and Social Capital,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6,1995, 1-18.

[16] Armendariz de Aghion, B. & C. Gollier . Peer Group Formation in an Adverse Selection Model. Forthcoming in Economic Journal.2000.

[17]Getaneh Gobezie. Sustainable rural financial: Prospects, Challenges and Implications. International NGO Journal Vol.4,(2),pp.012-026,2009,(2).

[18] Aghion, B., and J. Morduch, Microfinance Beyond group Lending, Economics of Transition 8(2).2000. 401-420.

[19]Karlan, D., Xavier Giné. Group versus Individual Liability: A Field Experiment in the Philippines. Yale University Economic Growth Center Discussion Paper. 2009.

[20]Nyamsogoro, Ganka Daniel. Financial sustainability of rural microfinace institution in

Tanzania, 2010,(9).

[21]Adrian Gonzalez. Sacrificing Microcredit for Unrealistic Goals, 2011,(1).

[22]Jean-Jacques Laffont. Collusion and Group Lending with Adverse Selection.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30),2003:329-348.

[23]洪正.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改革可行嗎[J].經濟研究,2011,(2).

[24]周天蕓,周彤.中國農村人際圈層與抵押替代的實證分析[J].中國農村觀察,2012,(1).

[25]張皓.基于完善農村金融體系訴求下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發展研究[J].三農金融,2011,(9).

[26]Stiglitz, Joseph E. (1990), ‘Peer monitoring and credit markets’,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 4 (3): 35166.

[27] Perera,mercial Microfinance:A strategy to Reach the Poor in Srilanka:A Comparative Study. 2010,(1).

[28] Sundaresan, Suresh.Microfinance-Emerging Trends and Challenges.Cheltenham,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td.2008.

[29]Rosenberg, Richard, Gonzales, Adrian and Narain, Sushma.The new money lenders: Are the poor being exploited by high microcredit interest rates? Occasional Paper No.15., CGAP. 2009(2).

[30]Armendáriz de Aghion, Beatriz and Jonathan Morduch (2005), The Economics of Microfinance, Cambridge, MA: MIT Press.。

[31]張亞維.農戶信貸市場的信息不對稱與風險規避[J].農村金融研究,2004,(5).

[32]王元.信息處理、博弈參與和農村金融服務中介[J].金融研究,2006,(10).

[33]李長生.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可持續發展研究――以交易費用為視角[J].福建行政學院學報,2012,(1).

[34]Fernando. Understanding and Dealing with High interest Rates on Microfinance: A Note

Policy Makers in the Asia and Pacific Region [M] Asia Development Bank.2006:40-43.

[35] Yunus . Muhammad, Creating a World Without Poverty: Social Business and the Future

of Capitalism. Public Affairs , New York,2008.

[36] Marek Hudon.Fair Interest Rates When Lending to the Poor, Ethics and Economics,2007,5,(1).

[37]劉錫良,洪正.多機構共存條件下的小額信貸市場均衡[J].金融研究,2005,(3).

[38]何廣文,李莉莉.農村小額信貸的市場空間分析[J].銀行家,2005,(11).

作者簡介:毛一萍(1976―),女,湖南長沙人,中南大學商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農村金融與經濟管理。

第11篇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 相關概念

廣譜分析

可持續發展被稱為今后人類社會永恒的主題。自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后,世界各國普遍接受了“可持續發展”的思想,許多國家開始制定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1994年我國制定了《中國21世紀議程》,表明了中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本觀點和主要內容。可持續發展戰略與我國所提倡的科學的發展觀、與建立一個什么樣的小康社會是一脈相承的。本文僅就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從廣譜哲學的視角做一初步的分析。

一、可持續發展是一種價值觀

從廣譜價值論上看,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屬于哲學價值論(而非政治經濟學意義上的價值論)的范疇。因為:第一,自然界本身無所謂可持續還是不可持續。進一步講,自然界可持續還是不可持續對自然界本身無任何利害關系。只是到了近代和當代,人類的行為和活動破壞了自然界原有的秩序和平衡,反過來,給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造成了嚴重的危脅和困難,人類才提出了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問題、可持續發展問題。

第二,作為哲學上的價值,是指廣義的客體對主體的效用。在這里,可持續發展的主體是當代人和子孫后代,客體是環境、資源、生態、經濟、社會等,效用是個評價體系,它要綜合地評價上述客體對當代人和子孫后代的影響。

第三,哲學上的價值關系是一種廣義供求關系。經濟活動中的供求關系決定市場價格,生態學上的供求關系(食肉動物、食草動物、草場草量等)決定生態是否平衡,旅游系統的供求關系(環境容量(廣義供)與旅游人數(廣義求)的關系)決定旅游開發的限度等等。

第四,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觀的基礎是公平性原則,既是本代人的公平(公平的分配權和發展權),又是代際間的公平(要使世世代代能滿足基本的需求條件)。

上述四條表明,可持續發展觀的確是一種哲學意義上的價值觀。

旅游環境

旅游人數

門票收入

S1

S2

S3

+

+

+

二、可持續發展的實質是協調發展

協調是指系統諸要素之間通過一定的制約機制而達到結構與功能的最優。因而是個整體的概念。

在圖1的簡化旅游系統中(圖中“+”表示正相關),若在旅游環境的允許容量(單位面積上允許的游客人數)范圍內,游客越多,門票收入就越多。如果門票收入主要用于改善旅游環境(含工作人員的工資、旅游設施等),則環境好了,游客會更多,這是一個良性循環系統。反之,若不顧環境的允許容量,一味追求游客數量,則可能造成旅游資源的破壞,反過來導致旅游人數的減少,等等。

這里環境允許容量與游客人數有個最優的比例關系。一般地說,協調的概念往往要考慮比例關系,例如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要考慮農、輕、重的比例關系,高校的協調發展,要考慮教師、學生、圖書館藏量等的比例,等等。

比例關系背后的實質是資源的最優匹配關系,在很多情況下,它反映的是廣義的供求平衡關系。也就是說,供求平衡關系(規律)客觀上決定資源的合理匹配。

例如,經濟系統的協調發展是商品的供求平衡。若有若干個企業生產同一種商品,在市場的需求量一定的情況下,總供給與總需求要達到平衡,即 (總供給)= (總需求)。這時,許多買者和賣者的行為會自發地把市場價格推向均衡價格。

上面旅游系統(圖1)的協調發展是環境允許容量與旅游人數的平衡。環境允許容量是廣義的供給 ,旅游者對環境(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是廣義的需求,只有供求平衡了,旅游資源不被破壞,才有可持續問題。

牧場系統的協調發展是草場容量(可以用單位面積上允許放牧的牲畜頭數表征)與實際放牧牲畜頭數的平衡。草場容量是廣義的供,牲畜對草場是廣義的求。當供草量與需草量平衡時,才有牧場供給、牲畜需求、牧民收入的協調發展。當需草量超過供草量時,則發生“牧場悖論”:即每個牧民都無限制地追求效益最大化而導致牧場資源枯竭,災難最后落到每個牧民頭上。

生態系統的協調發展是肉食動物、草食動物、生態系統內的草量的供求平衡。這種平衡的破壞,就導致生態系統的危機。 三、協調發展中的兩類等價關系

從數量關系上看,供求平衡是供給量與需求量的相等,而相等滿足等價關系的三個條件,因此,供求平衡是個等價關系。我們上面舉的例子:經濟系統、旅游系統、牧場系統、生態系統,它們的協調發展都遵循供求平衡規律。因此,它們是由等價關系聯結起來的等價類,稱為協調子系統。這是一種理想狀態,實際的供求狀況往往在平衡附近上下波動。如果這種波動沒有大的漲落,稱為準協調子系統。

更復雜的供求關系是社會系統,這里的供給與需求都是復雜的。例如有生理需求、文化需求、身份需求、地位需求、美的需求等等。相應的廣義的資源(學校、學歷、官位、審美對象等)就是供給。這類復雜供求關系,涉及到人的全面發展問題。它們難以用數量關系刻劃,因而無法定義數量關系意義上的供求平衡。這種情況下,社會需要“公平”才能使所有的人得到全面發展。所謂“社會公平”就是對社會的廣義資源(如升學、就業、職稱、職務等等),每個人都有相同的分配權和競爭權。這里“社會公平”也是一種等價關系,它在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內使所有的公民成為一個等價類內的成員。它是按區域組成的等價類。

“社會公平”是一系列公平的、廣義游戲規則的總和。在這些游戲規則范圍內,社會不會發生大的動蕩,因此,它是社會協調發展的必要條件。

由上所述,按照供求平衡法則,自然界與人類社會及其復合系統可以劃分為不同的等價類,它們組成協調或準協調子系統。按照“社會公平”的法則,社會也劃分成不同的等價類。因此,所謂協調發展,就是這些等價類組成的復合結構的發展。我們把這種復合結構統稱為協調結構。

四、可持續發展是協調結構的自等價運動

我們上面指出了可持續發展的實質是自然與社會的協調發展,我們也定義了協調結構的概念,因此,可持續發展就是自然與社會協調結構的可持續發展。

那么,什么是“協調結構的可持續發展”?就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現在是協調的,將來也一直協調下去,就叫可持續了。這是按時間之矢展開的等價關系,廣譜哲學稱為自等價關系。所謂自等價關系,就是在任何時段內,自己和自己等價。這里的“自己”就是協調結構。因此,所謂可持續發展就是自然與社會協調結構的自等價運動。這是到此為止我們得到的關于可持續發展概念最準確的定義。

例如,設K是某一協調結構(可以是生態系統、旅游系統、經濟系統、教育系統等)的比例關系,若在很長的時段內(例如從一個世紀過渡到另一個世紀),這個比例關系不變,K=K′,這就是一個自等價運動。又如,設(A,≤)是個偏序結構,它可以代表某個管理系統、政治體制等,若在很長的時段內,這個偏序結構不變(當然允許管理人員等等的變化),即(A,≤)≌(A′,≤′),這是偏序結構的自同構,它也是一個自等價運動。我們通常說的“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就是典型的偏序結構的自同構運動。

顯然,不能認為這種自等價運動可以自發地進行。恰恰相反,這是一個充滿矛盾、充滿斗爭的過程。無論是生態系統、牧場系統的供求平衡,還是旅游系統、經濟系統的供求平衡都是理想狀態,至于要實現社會公平,則更是充滿了斗爭和曲折。

因此,要保證自然與社會的協調結構及其自等價運動,必須有政治的、經濟的、法律的、行政的、文化的手段進行調控和約束,也需要對這些手段本身進行改革(例如,當前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第一要重心放低,使基層管理系統實現責、權、利的統一,形成相對獨立的管理主體;第二要民主參政議政),才能保證可持續發展這一理想目標的逼近和實現。具體分析要用到廣譜哲學的價值場網的調控理論。不過,這不是本文的任務,茲不贅述。轉貼于 參考文獻

[1] 陶承德主編:《可持續發展論》,九洲圖書出版社,1998年版。

[2] 張玉祥:《廣譜哲學探索》,中國經濟出版社,1998年版。

[3] 張玉祥:廣譜價值論基礎,《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01年第1期。

[4] 高新亞:淺談廣譜哲學的類變思想,《高校社會科學論叢》,今日中國出版社,1998年。

[5] 周錦安:略論廣譜哲學對離散數學的新視角,《社科論叢》,中國致公出版社,2001年。

Broadspectrum Analysi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cept

Abstract: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 from the viewpoint of broadspectrum philosophy, and its values, coordination view and development view, and two relations of equivalent in the coordinate development are revealed——supply and demand equilibrium and social justice, and in the end, a new definition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given which is a self equivalent movement of the coordinate structure of nature and society.

第12篇

(佳木斯大學國際教育學院,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7)

摘 要:近些年來,環境污染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重視,產生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還是來自工業廢棄物的不合理排放,它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環境,甚至威脅人類的生命健康。因此,環境問題成為全世界都關注的焦點。如何使工業的發展走可持續道路,怎么在環境會計的背景下進行這一規劃,是我們應該研究的問題。本文也正是通過研究持續性發展和新型會計模式,加強對環境會計的應用,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可持續發展的新型道路。

關鍵詞 :持續性發展;環境會計;受益關系人

中圖分類號:F2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8772(2015)08-0231-02

收稿日期:2015-02-10

作者簡介:陳曦雨(1992-),男,黑龍江七臺河人,本科。研究方向:會計學;范偉(1957-),男,黑龍江佳木斯人,工學碩士。研究方向:材料學。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科技革命的大潮推動下,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迅速,科技的革新給我們帶到了一個新的時代。但是經濟的發展是以犧牲環境作為代價換來的,例如土地資源污染、森林面積減小、江河湖海的污染、沙漠化、酸雨等,我們的物質生活提高了,環境質量卻下降了。作為大自然的直接感知者,這些問題不可避免地影響我們的正常生存。這種情況下,我們迫切的需要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盡可能的對自然環境減小損害,走以可持續發展為戰略目標的新型道路。找到一個人與自然共處的和諧模式、和一種新型的發展觀,從根本上上解決這個問題。世界各國都在關注一個正在逐漸完善的新的發展觀,那就是可持續發展觀。尤其是20 世紀以來,可持續發展的價值備受矚目,前景非常可觀。已經被國際組織列入到研究議題當中。在這種大的背景下,總會出現一些與之相關的附加理論,例如環境會計學。而且它已經成為發展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大推動力。

一、持續性發展與新型會計模式的理論概述

(一)持續性發展的判定

我們從生態學家那里首次接觸到持續性這個詞語。九十年代,生物學國際組織開展了一次研究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會議,生物聯合會也有參與。可持續發展就在這次會議中被定義成有關環境和環境生產更新能力的概念。給可持續發展徹底的附加上了環境這個自然屬性。從另一個方面定義可持續發展就是從社會屬性判定,九十年代,聯合國相關組織和世界自然保護機構合作,共同了一個有關環境的規劃書,內容上主要就是表述不要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發展經濟,我們要逐步提高我們的生活環境。把可持續發展就定義成了有關于人的社會屬性。不管從哪方面來看,都是以人類的切身利益為落腳點,著重改善著人類的生活環境,合理利用資源、合理的將發展和環境保護相結合,遵守文件中所提出的原則,從100 多個方案入手,來創造美好的生活環境。

(二)持續性發展的原則問題

1.可持續發展原則:可持續性是相對于人類社會經濟發展能力和社會發展能力而言的,要想可持續發展,這些能力是絕對不能超過自然資源和生態能力的。它們兩個要處在一個平衡的環境中,不僅僅是人與人之間的平衡,更重要的一點是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并且這種和諧要一直保持下去才叫可持續發展,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最基本的依托,離開這些,人類根本沒有辦法進步,更別提什么發展,可持續發展中的這個發展,意義就在于它是以環境保護為底線來求發展。所以發展就有了限制性因素,要求我們必須遵守。我們要在這個限制性原則的基礎上適當調節我們的生活方式,清楚我們對資源消耗的一個具體數值。一旦我們不遵守原則,環境遭到了破壞,我們的生活質量也就退步了。

2.可持續發展的共同性:闡述可持續發展的共同性,要從可持續發展的共同性特征來分析。首先我們都生存在地球上,地球是人類唯一依托的地方,所以在看待持續發展的問題上,全球人民都要堅持一個共同的原則,堅決維護我們的生存環境,是每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第二就是對待資源我們要有共享的意識,它不是歸某個國家某個人所有,而是我們每個人的財富,從古至今都是如此,每個人的資源財富都是均等的,不能夠過度的浪費、占有、破壞掉他們。

3.公平的方式發展:可持續發展定義展現了幾個方面的公平性。可持續發展的最終受益人是人類,生活環境和生活質量不斷提升是持續發展所要達到的目的。全世界的不同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存在差異,我們要盡可能的縮小差異。滿足現代人的環境需求迫在眉睫,后代人的發展環境更需要我們考慮,不能單一的考慮當代資源共享問題。

二、關于可持續發展與環境會計的發展問題研究

(一)企業環境保護意識低

我國大多數企業對待環境保護這一問題的關注度不高,由此就導致企業環保責任制不完善,缺乏有關這一方面的道德觀念,他們更看重的是企業發展的結果,完全不注重企業發展所帶來的環境附加問題,把經濟效益放在第一位,置環境保護于不顧,擺在他們面前的都是利益,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淡薄,對環境會計的重視程度更是少之又少。并沒有了解到環境會計在建設我國環境信息透明化中所起到的關鍵作用。嚴重的缺少相關制度來規范企業的行為,導致大多數的企業不愿意公開他們的環境信息,就算是公開,也是一些不重要的信息,公眾根本沒有辦法相信。所以企業的環保意識必須有所提高,從主觀的角度,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營造出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

(二)環境會計的實務操作程度不高

我們國家目前并沒有一套完整的、詳細的、科學的環境會計理論,要想深入的研究環境會計,就要以環境會計理論為基礎。但是這套基本的環境會計理論在我們國家并沒有完成。因此,我國企業就沒有詳細全面的環境會計系統,企業在環境上的報告無從核實,存在一定的差異性,甚至是不準確性。相關專家的調查結果也指出,企業的環境信息嚴重的缺乏可靠性與真實性。暴露了企業在這方面的嚴重不足。企業環境報告從內容方面來說也是過于簡單的,無論是內容、關聯性、透明度上都存在問題。

(三)環境會計的核算體系尚未建立

環境成本的核算在環境會計中是重中之重,也是一大難處,可以理解成,如果把環境會計的核算問題解決,那么環境會計的推廣和應用就取得了戰略性的勝利。但是在我國現行的會計體系當中,并沒有建立處一套與環境會計相匹配的核算系統,絕大部分會計核算僅僅是在管理費用里開設一個有關環境費用的科目。直接導致收入和消費不成比例,導致會計信息不真實。環境成本的控制需要很詳細的分析和研究,企業這種做法根本無法向相關人員提供真實的信息。

(四)環境會計準則相對還不完善

環境會計準則是環境會計進行理論研究和實踐的一個基本要求,從制度這個角度看,我們國家環境會計準則的可操作性還是很低的,并沒有產生什么實際的意義,研究環境會計準則的專家指出,現行的會計準則里面還沒有環境會計準則,并且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環境會計準則都不會被列入其中,這就足以證明,企業還沒有建立出一套相應的與其配套的環境會計系統。也因為沒有環境會計準則,企業對環境會計信息的公布還存在保留性。而且日后更不會公布其會計信息。

三、加強環境會計應用的方式方法

(一)加強宣傳環境會計的教育

國家對環境保護的重視已經不亞于對經濟發展的重視,并且把環境保護列為了一項國策,但是我國公民和企業的環保意識依舊很低。環境會計準則能否順利推行,很大一部分力量來自公民的環保意識,如果公民環保意識不強,那么這個準則就不好實施,所以我們要不斷地加強對環境會計的宣傳和教育工作,環境保護的思想也要推廣出去,只有做到這些,環境會計這個會計分支才會受到大家的關注,才會有更多的專家學者對它進行研究。國家就會相應地建立起環境會計計算體系,環境會計的配套設施也會逐漸豐富起來,環境會計的理論和實踐的水平都會獲得大幅度提升。

(二)環境會計理論體系的建立

環境會計體系在其他國家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只不過在我國還沒有得到全面的建立,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我們要善于國際間的溝通和合作,虛心學習外國的先進理論,分析他們的實踐成果。說到底還是因為環境會計沒有強大的理論支持。從目前來看,我們國家應該盡快的建立一個符合本國國情的會計理論體系,對企業環境會計發展起到一個指導作用。

(三)理論體系的交叉運用

環境會計學不是單一的一個學科,它是多個學科知識相互涵蓋而形成的一個學科,例如環境科學、經濟學、經濟學的發展、會計學。我們應該從多個角度來看待環境會計學,應該重視各個學科理論相互交叉運用。只有將這些學科都充分結合起來,才會更好地為建立完善的環境會計系統服務,促進這個學科與其他學科的學術研究,讓環境會計的理論報告更加具體、完善,解決問題的方式也將會變得更加科學。

(四)加強環境會計的國際交流

西方環境會計理論體系明顯要比我們國家環境會計體系先進。目前國內在理論上沒有太多的涉及,實踐上更是基本處于空白狀態。其他發展中國家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有已經有所建樹了,并且有了比較成熟的觀點。我們國家應該以一種后來者居上的沖勁,發揮我們的優勢,引進其他國家的先進理念,結合我國國情,變成適合自己的東西,不但要學習好,更是要把這些完善的理論體系消化好。為我國環境會計理論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棉县| 定州市| 河东区| 景洪市| 长汀县| 伽师县| 方城县| 海安县| 柳江县| 财经| 永新县| 白河县| 余姚市| 丰顺县| 青河县| 泰顺县| 黄梅县| 红原县| 揭西县| 利辛县| 襄樊市| 蕉岭县| 盐源县| 甘肃省| 南丹县| 浦城县| 高青县| 团风县| 三台县| 小金县| 聊城市| 嘉鱼县| 通化市| 康平县| 库伦旗| 彩票| 油尖旺区| 汉沽区| 沅江市| 宜都市| 庆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