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1 09:53:3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護理理論的特征,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特別是我國加入WTO之后,與國際文化出現更多的接觸,并且也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到我國發展,但是,由于文化沖突造成的矛盾等不良現象也不斷發生。因此,在臨床疾病護理工作中,護理人員需要了解更多的外國文化,了解不同患者的生活方式、價值觀以及道德信仰等各方面的事情,掌握跨文化護理理論[1],本文針對外國患者的實際特征,采取跨文化護理理論進行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取得良好的護理效果,提高患者對醫院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摘取2009年12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外國腫瘤患者20例進行觀察研究,其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6例,患者的年齡在29歲至59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5.2±3.8)歲,患病時間為6個月至3年;所有患者都為白種人,并且都信仰基督教,所有患者在中國生活的時間都超過3年,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能夠運用漢語進行簡單的交流。其中,有3例男性患者與4例女性患者為留學生,另外,有8例患者的妻子為中國人。
1.2護理方法
1.2.1文化維持醫護人員要多與患者進行交流溝通,在交流的時候,要注重東西方文化差異會對語義理解造成的歧義,按照醫生規定的叮囑對患者進行給藥以及個體化的護理,運用跨文化護理理論貫穿整個護理過程,由于所有患者都信奉基督教,因此,不能再患者面前提到“13”以及“星期五”等基督信徒忌諱的字眼;另外,西方人比較注重保護個人隱私,因此,醫護人員在進入患者的病房以及進行近距離接觸的時候,一定要首先征得患者的同意;禁止向患者提問涉及隱私的問題[2]。
1.2.2文化協商可以針對患者的信仰,在患者的病房布置耶穌的畫像等,還可以在患者的病房放置《圣經》,讓患者能夠在空閑時間閱讀;另外,每逢周日,可以請牧師到醫院集中為患者做祈禱,使患者能夠放松心情,緩解治療導致的不良情緒。
1.2.3文化重塑醫護人員要多與患者及其家屬講述腫瘤治療的進展,使他們能夠清楚知道病情變化,做好心理準備;另外,醫護人員還應該向患者及其家屬提供心靈上的關懷,引導他們述說心中的焦慮、悲觀以及抑郁等消極情緒,通過“吐苦水”的方式,從而有效舒緩患者的不良情緒,保持樂觀的心態接受治療,充分體現腫瘤護理中應用跨文化護理理論的有效性。
1.3統計學處理采取卡方進行檢驗,以P<0.05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經過對腫瘤患者進行跨文化護理理論的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提高患者治療配合度,從護理前的50.0%上升到護理后的95.0%;另外,患者對醫院護理工作的滿意度也有所提高,從護理前的20.0%上升到護理后的90.0%;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結果,存在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跨文化護理理論來源于實際的護理經驗,在本質上強調護理工作的內在邏輯性,指出護理理論的各項概念之間的相輔相成性,在目前的護理研究與教育以及臨床護理工作中得到了有效的應用以及更進一步的發展,促進護理事業的不斷進步,有效提高護理效率[3]。
本文選取的20例外國腫瘤患者中,在腫瘤護理工作中采取跨文化護理理論,能夠更好地提高患者的治療配合度,提高患者的腫瘤護理效率以及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鄭儒君,李俊英.跨文化護理理論在臨床腫瘤護理的應用[J].護理研究:下旬版,2011,(9):2445-2447.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擇自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本院收治的100例小兒腹瀉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入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年齡范圍在2-11歲,平均年齡為5.7歲。兩組患者在其他條件上均無明顯差異,P>0.05,不具有統計學意義。
1.2方法及護理
1.2.1治療方法主要通過腹部穴位按摩以及中藥灌腸來對小兒腹瀉進行治療,以拇指、食指或無名指指腹按摩患兒丹田、中脘、肚角、臍部、天樞等穴位,每個穴位按摩三至五分鐘,80-200下,肚角4-5下,丹田60-80下[2]。在對患兒按摩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指法和力度,因為年紀大都比較小,所以耐受性一般不會很高,盡可能的將手法放得輕柔一些以便患兒覺得舒適并且不會有排斥感。一般一天進行一次就可以了。在中藥灌腸時首先要與相關患兒家屬進行有效的解釋以避免發生不必要的誤會,最終得到家屬的積極配合以及患兒的信任才能更好的幫助將中藥灌腸的工作順利完成下去。在整個灌腸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將門窗關閉并且注重對患兒腹部的保暖來保證灌腸的有效性并且不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擾和影響,在整個灌腸結束后進行開窗通風[3]。
1.2.2護理方法
在對照組使用的是常規的護理方法,在觀察組則加用了中醫護理理念,其具體操作如下:情志護理,在整個護理過程中,相關醫護人員一定要保持語言親切、護理周到的態度,并讓家屬積極配合從而良好的保證患兒能夠跟護理人員產生親近感這樣才能更好的配合護理和治療工作。飲食護理,在營養方面,注重讓患兒食用營養豐富且易消化的食物,盡量少食甚至是不食自己性的食物以防止脾胃功能出現紊亂而最終影響到身體素質的恢復。生活護理,結合患兒的體質特征再根據四時的氣候特點以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幫助患兒有一個良好的起居習慣從而加快其身體恢復速度。服藥護理,依照生理節律,根據不同的藥性和藥理選擇每天不同的時間段進行服用,比如抗過敏或安眠類的藥物在睡前服用,利濕催吐類藥物在清晨或者上午服用。
1.3觀察指標
觀察指標兩組患者的止瀉時間、平均住院天數、并發癥的發生率以及患者家屬滿意度。其中患者家屬滿意度為滿意和較滿意例數所占總數的比率。
1.4統計學分析
對于本次對兒科臨床護理中使用中醫護理理念的研究使用的是SPSS15.0軟件來進行的數據資料統計學分析,其中計數資料采用的是卡方檢驗,當P<0.05時表示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組患兒的最終護理結果具體數據如表1所示,使用了中醫護理理念的觀察組其并發癥發生率為4%明顯小于對照組的16%,卡方值為8.00,P<0.05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在患兒治療結束后讓患者家屬對整個護理工作進行滿意度調查,觀察組的家屬滿意度為9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2%,P<0.05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關鍵詞】 自護理論 分級護理 應用
奧瑞姆的自護模式[1]強調護理的最終目標是恢復和增強人的自護能力,對護理實踐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自護是個體為了維持自身的生命、維護和促進健康及身心發展,有意識的采取一系列連續的自發調節行為,完成這種行為的能力稱為自護能力,也就是個體的自我照顧能力。個體的自我照顧能力和方法是在個人成長過程中逐漸學會和提高的,需要智慧經驗和他人的指導幫助。能夠完成自護活動的人稱為自護體,在正常情況下成人的自護體是其本身;但兒童、病人、殘疾人等的自護體部分是自己、部分是健康服務者或照顧者。奧瑞姆認為:在某一特定的時間內,個體有特定的自理能力及治療性自理需求(治療性自理需要是指需要進行護理活動的自理需要),當這種護理需要大于自護體的自護能力時就需要護理照顧,即護理人員通過護理干預采取各種措施以彌補其自理缺陷,自護不足理論是奧瑞姆自護模式的核心,闡述了個體什么時候需要護理,明確指出了護理的工作范圍。護理系統理論說明了病人的自理需要如何被滿足。根據病人的自理需要和自理能力,把護理系統分為三類:即完全補償系統、部分補償系統和支持-教育系統。
分級護理[2]是根據對病人病情的輕、重、緩、急及病人自理能力的評估(以及醫生所開的醫囑),給予不同級別的護理(并做出標識:特級護理紅三角,一級護理藍三角,二三級不做標識)。
1 特級護理
1.1 適用對象:病人病情危重,需隨時觀察,以便進行搶救。如嚴重的創傷、復雜疑難的大手術后、器官移植、大面積灼傷,以及某些嚴重的內科疾患等。
1.2 護理內容:①安排專人24h護理,嚴密觀察病情及生命體征變化。②制訂護理計劃,嚴格執行各項診療及護理措施,及時準確客觀完整逐項填寫特別護理記錄單(危重病人護理記錄單)。③備好急救所需藥品和用物,隨時準備急救。④做好基礎護理,嚴防并發癥,確保病人安全。
1.3 自護理論的應用:當病人完全喪失自護能力不能滿足治療性自理需求時,應給病人實施完全性補償系統,以滿足病人在氧氣、水、營養、排泄、個體衛生、活動及感官刺激等各方面的需求。
2 一級護理
2.1 適用對象:病人病情危重,需絕對臥床休息及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病人或生活部分自理,但病情隨時發生變化的病人。如各種大手術后、休克、昏迷、癱瘓、高熱、大出血、肝腎功能衰竭和早產兒等。
2.2 護理內容:①每15~30min巡視病人一次,觀察病情及生命體征的變化。②制定護理計劃,嚴格執行各項診療及護理措施,及時準確填寫特別護理記錄。③備好急救所需藥品和用物,隨時準備急救④做好基礎護理,嚴防并發癥,滿足病人身心需要。
2.3 自護理論的應用:當病人自護能力絕對受限不能滿足治療性自理需求時,應給病人實施完全性補償系統,以滿足病人在氧氣、水、營養、排泄、個體衛生、活動及感官刺激等各方面的需求。
3 二級護理
3.1 適用對象:病人病情較重,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生活部分自理)。如大手術后病情穩定者,以及年老體弱、慢性病不宜多活動者、幼兒等。
3.2 護理內容:①每1~2h巡視病人一次,觀察病情。②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按護理常規護理。③給予必要的生活及心理協助,滿足病人身心需要,指導病人提高其自護能力,促進身心健康。④做好一般的護理記錄。
3.3 自護理論的應用:當病人的自理能力部分滿足治療性自理需求時,可發揮部分補償系統的作用,護士和病人共同承擔病人的自理活動,根據不同程度分為以護士輔助完成自護需求為主(如按醫囑給予及時準確的藥物治療,進行傷口和引流管的護理)和以病人完成自護需求為主(如協助和指導病人早期正確進行肢體活動和功能鍛煉、合理飲食、充足休息和睡眠等)。病人活動包括調整自護能力、滿足自護需求、接受護士的幫助。護士的活動包括為病人實施一些自護活動、代償病人自護方面的不足、根據病人需要予以幫助、調整病人的自護能力。
4 三級護理
4.1 適用對象:病人病情較輕,生活能基本自理。如一般慢性病,疾病恢復期及選擇手術前的準備階段等。
4.2 護理內容:①每日巡視病人2次,觀察病情。②按護理常規護理,在護理人員的指導下進行自我護理。③給予衛生保健指導,督促病人遵守院規,滿足病人身心需要。④做好一般的護理記錄。
4.3 自護理論的應用:當病人有能力滿足治療性自理需求,但需要健康指導時,護理人員應使用教育-支持系統來滿足病人的需要,在護士的指導下,病人通過學習與疾病康復有關的知識技能,改變生活方式完成自護活動。護士活動包括調整及完善病人的自護能力,提供支持和指導,幫助病人獲得知識和技能,提高自護能力。
5 奧瑞姆自護模式的先進性
5.1 賦予整體護理新的哲學理念和實踐特征:在實施整體護理的過程中,運用奧瑞姆自理理論對病人進行評估,準確找出病人及家屬的自理缺陷,提出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并且隨著病人病情的變化和自理能力的改變,用奧瑞姆自理理論的三種護理系統提供不同程度的幫助,尤其是部分補償系統和輔助教育系統,引導病人和家屬參與到護理中來,成為維護和恢復健康的主體,充分調動了病人和家屬的積極性,發掘自理能力,促進了病人疾病的康復,在較大程度上實現了自我護理,體現了病人的自我價值,提高了病人的生存質量,減輕了病人對家庭及社會的負擔,拓寬了整體護理的實踐內容,構成了整體護理獨特的哲學理念和實踐特征[3]。
5.2 以奧瑞姆自理學說指導護理與傳統的分級護理相比較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奧瑞姆自理學說以自我照顧為中心,最終目標是使個體擔負起自我照顧的責任,對傷殘老年病人尤為實用。通過護患共同商討制定針對性、可行性的護理計劃,有利于實現共同護理目標、體現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而以傳統的分級護理方式實施護理,護士根據醫囑的護理級別,按分級護理的內容去完成護理活動在實施中對部分病人缺乏針對性,過分強調替代式護理,強化了病人的角色,病人和家屬習慣被動的接受護理,助長了對護理工作的依賴,不利于功能恢復[4]。
5.3 體現了護士的價值:奧瑞姆自理理論使護士由簡單、重復的技術操作者變成健康保健的宣傳者,擴大了護士在治療預防和保健中的作用,提高了護士在維持健康中的地位,豐富了護士的職業內涵,把更多的時間留給病人,不僅提高了護理質量,而且密切了護患關系。通過對病人的幫助指導與教育,訓練其恢復正常的自理能力,更加體現護士的價值,同時激勵護士對護理工作的研究、思考和探索,提高護士的業務水平[5]。
6 奧瑞姆自護模式的局限性
在實際應用奧瑞姆自護模式對病人進行護理前首先要求護士要結合護理工作的實踐深刻學習、領會自護模式的內涵,為了合理正確應用理論對護士提出了較高的專業要求[6]。奧瑞姆自護模式應用過程非常繁雜,不僅要求護士具有一定水平,即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水平,還要具備人文、社會、心理學知識及護患溝通知識及技巧,敏銳的洞察力,豐富的臨床工作經驗,還需要護士具有高度的責任感,既要充分滿足病人的自護需求,又要充分把握好自己的責任,以免影響病人的康復甚至發生不必要的醫療事故,目前情況下該理論是否適合我國國情,有待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1]李曉玲.護理理論[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53-57.
[2]殷磊.護理學基礎[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42.
[3]毛秋云,孫愛芹,寧波,等.Orem自理理論在腦出血病人術后恢復期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04,39(2):97.
[4]宋葆云,楊巧芳.Orem自護理論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護理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05,19(6):1053.
【關鍵詞】 柔性管理理論;急診護理管理;職業滿足感;護理滿意度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391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8-4433-01
柔性管理,是指基于人的行為規律及心理規律,重視人的個性、心理、能力、情感等因素的作用,以非強制方式,對人的心理產生影響,使組織意識通過個人的自覺行為來得以實現的一種管理理念,“以人為本”是其中心原則[1]。在人們生活水平、健康意識不斷提高的今天,患者對護理服務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柔性管理在企業管理中的實踐應用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因此在醫院的護理管理中也逐步引入了柔性管理理念[2]。醫院急診護理具有急、忙、易感染、綜合性強等特點[3],使得急診護理人員面臨著巨大壓力,因此,我院為減輕護士壓力,保護其身心健康,同時滿足患者需求,在急診護理管理中應用了柔性管理,并取得了滿意的管理效果,現進行如下報告。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急診科收治的患者120例、護理人員26名作為研究對象,120例患者中男性65例,女性55例,年齡在7-80歲,平均(36.2±2.1)歲。26名護理人員均為女性,年齡在20-37歲,平均(28.3±3.1)歲,其中研究生1名,本科生7名,大專生16名,中專生2名。隨機將其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患者60例,護士13名,兩組研究對象在年齡、性別、病情、文化程度等方面差異不顯著,P>0.05,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急診護理管理,觀察組在常規急診護理管理中學習并引入“以人為本”為理念的柔性管理相關措施,對比兩組的護理效果、護士工作滿意度、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情況。
1.2.1 柔性管理的具體措施 ①組織培訓。經調查,我科室大部分護士對柔性管理的內涵都不夠了解,通過交談、講座等形式對全科護理人員進行柔性管理知識培訓。使其了解柔性管理與傳統管理的區別:傳統管理是一種硬性管理方式,組織制度其中心原則,它憑借組織職權來實現管理目標;柔性管理則以“人”為管理中心,它憑借組織的文化精神、價值觀,對個人意識、行為產生影響,進而實現管理目標。②構建自主管理環境。分權管理是柔性管理的重要特征,分權管理的具體表現形式為自主管理,即讓護理人員通過自我控制,來實現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鼓勵護理人員積極參與到護理質量管理中來,根據每名護士的性格特點、護理水平等情況,負責不同的護理質量管理工作,如病房管理質控員由管理能力強者擔任,消毒隔離質控員由工作細致、認真者擔任,真正做到“人盡其才”。③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柔性激勵機制包括精神與物質兩方面的激勵,物質激勵用于滿足人們對于物質的低層次需求,精神激勵則能滿足人們對于自我實現、尊重的高層次要求。激勵方式的選擇,要以護理人員具體的工作、情感、生活狀況為依據,做到因人而異,以滿足不同護士的物質和情感需要。例如,為鼓勵護士提出建議而設立“合理建議獎”;為鼓勵護士發現并上報問題而設立“差錯上報獎”。
1.3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相關數據進行t檢驗或卡方檢驗,以P
2 結 果
實驗組護士滿意度為100%,對照組為77.8%,實驗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
3 討 論
從本次實驗結果來看,在急診護理管理中引入柔性管理理念后,護士的工作滿意、患者滿意度以及護理質量均有所提高,這說明柔性管理能有效舒緩護士的工作壓力[4],使護士以積極、輕松的心態面對工作,提高其工作熱情,激發其創造性和工作積極性,增強護理團隊的凝聚力,進而提升護理質量,減少醫療糾紛,提高患者滿意度。由此看來,柔性管理在急診護理管理中的應用具有積極的臨床意義[5]。
參考文獻
[1] 王芝,姜梅.應用柔性管理理論優化急診護理管理的探討[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4):313-314.
[2] 胡德英,劉義蘭,許娟,等.醫院護理柔性管理調查問卷的研制與意義[J].護理研究,2012,26(34):3262-3264.
[3] 劉軍霞,張軍霞.柔性管理在臨床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醫藥,2010,05(19):257-258.
關鍵詞 風險管理 普外科 護理模式 以護士為中心
醫療護理作為與病人生命和健康息息相關的高風險職業,越來越受到廣大醫護工作者的關注和重視。尤其是在普外科,任何一點微不足道的診療護理環節都與風險相隨,因此,在臨床護理實踐管理中,加強對護理人員的職業道德和專業素質的培訓和指導,采取積極的防范護理風險的有效措施,盡量減少護理差錯,規避護患糾紛的發生,已經成為當前護理管理工作者迫切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通過開展QC護理風險管理實踐,以本科38名護理人員為研究對象,推行“以護士為中心”的人本管理理念,取得了較好的社會聲譽和管理效率。
資料與方法
以本科18名護理人員為研究對象,性別均為女性,年齡20~45歲,學歷層次:本科5名,專科10名,中專3名。職稱等級:主任護師1名,主管護師4名,護師5名,護士8名。工作年限范圍1~27年。婚姻狀況:已婚14名,未婚4名。本科床位數55張,2010年4月~2011年5月入住我科病人2164例。
方法:①理論學習階段:前期結合“以護士為中心”的管理理念進行學習,學習風險管理相關知識,QC護理相關理論,并結合學習情況進行全員測評,將護理風險管理思想深入到實踐中去。②人員配置:為有效實施“以護士為中心”的護理風險管理活動,對全科護理人員進行了分組管理,推選2名QC組長,以及督導員、記錄員等,全部由專業技能強的主管護師來擔任。③“以護士為中心”的護理風險活動細節:強化風險管理的重要性,結合普外科護理工作實際,對相關風險因素進行劃分:與患者合法權益相關的風險;與醫藥、設施設備相關的風險;與健康教育相關的風險;與特殊藥物如鎮靜類藥品的相關風險;與醫囑要求相關的風險;與護理操作實踐相關的風險;與護理記錄相關的風險;與醫療環境相關的風險[1]。對以上風險分類進行細化,并做到人人有分工、人人有參與、人人有責任,對于當班護理人員的護理風險或潛在的隱患,一經發現立即匯報,經由護士長處理后并做好記錄。結合品質風險管理要求,由護士長、組長組成的巡視組結合護理實際,實行每日三看五查全面巡視,對各風險要素進行現場分析和管理,并于月終、季末開展總結,優化護理風險管理活動。
結 果
對我科實施風險管理前后的效果進行統計分析,見表1。
從上表所示的風險管理前后的效果來看,通過實施“以護士為中心”的護理風險管理以來,本科護理質量有了較大的提升,主要表現在:①增強了全科護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并在分組的基礎上,融合了護理人員之間的關系,特別是相互協助、相互競爭的實施,有力的提高了護理人員的團隊精神與凝聚力;②從患者的滿意度來看,投訴例數明顯下降,護患關系得到了有效的維系,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③強化監督下,有效杜絕了護理差錯的發生,并最大化的減少和避免了護理風險,提高了本科的護理質量。
討 論
普外科護理因搶救多、急癥多、病情變化快等特點,對于護患關系的維系來說十分艱巨。同時,隨著人民群眾法制意識、自我保護意識的增強,從護理安全和風險隱患的規避上,護理管理者更應該從風險發生的規律和控制風險的措施上,進行探索和實踐,準確的識別風險,科學的衡量風險,有效的控制風險,從而最大化的降低護理風險帶來的損失。為此,護理質量作為提升醫院管理水平的重要內容,必須從護理風險管理實踐中,消除各類護理風險帶來的危害,有組織的實施護理防范措施,減少不必要的護理糾紛,從而為患者提供優質的護理服務[2]。
德魯克在論述管理效率中,提出了“人”作為利用效率最低的資源,只有充分開發人力資源管理,才能真正實現人力資源效益。醫學護理模式的發展,同樣經歷了傳統的“以工作任務為中心”的以物為本的管理窠臼,忽視了“人”的能動性、積極性,而“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管理模式,仍然對護士的主體地位重視不夠[3]。因此,在人本管理理念的指導下,將人的能動性作為首要任務,結合科學的管理方法來促進每個人,發揮其積極性和能力,從而實現人人參與、人人管理,不僅實現了自身的價值,還能有效的完成組織的共同目標。
“以護士為中心”的風險管理模式的探索,旨在從護士的參與管理中,將管理者從繁瑣的事務中解放出來,將更多的重心放在科學的人力、物力調節上,從而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全面提升[4]。同時,“以護士為中心”的管理模式,也是柔性管理理念的一種體現,結合人的心理和行為特征,在非強制性的前提下,激發人的自覺行為,從而實現對人、財、物、信息、時間等要素的綜合管理,也將人作為最重要、最活躍的因素來進行合理安排和有效利用,從而最大程度的發揮人的潛能。在普外科護理風險管理實踐中,通過引入質量管理理念,從控制的持續性、全程性上來注重過程管理,對于控制過程中的各個環節,通過準確的現狀分析、科學的解決方法、有效的結果監督,來實現品質(QC)控制,從而改進工作方法、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現場管理的效率[5]。
“以護士為中心”的護理風險管理模式的實施,順應醫療體制改革的實際需要,更能夠從挖掘護士的工作潛能中,提高管理的民主性和廣泛性,從而不斷改進護理質量,提升我院在市場競爭中的地位。風險管理理念的引入,從護理業務上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從學科建設上豐富了護理管理的內容,從護患關系上融洽了實現了全面優質的護理服務,也為我科整體護理水平的提升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與實踐,無疑是值得推廣和應用的。
參考文獻
1 謝薄.外科護理風險因素的分析與管理對策[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8,(5):68.
2 封維恭.“以護士為中心”的理念在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導報,2008,(9):137.
3 胡德英.現代管理的柔性化趨勢對護理管理工作的啟示[J].醫學與社會,2009,22(6):27.
【關鍵詞】ICU護士定向性培養
中國圖分類號:R4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515(2010)08-048-03
The standardization trains Nurse the ICU oriented training the effect and the appraisal
LIYunLI BinWANG Xin
(Guangdong Province Zhongshan People's Hospital, Guangdong Zhongshan, 528403)
【Abstract】Objective The standardization trains nurse to ICU to use the oriented training pattern, raises efficiency which and quality Nurse ICU trains, improves Nurse ICU faculty the insufficient clinical present situation. MethodsContrasts January, 2007 from to use the directing plan to December, 2009 in Nurse ICU rotation to carry on the raise partially, collects it to the training program percentage participating, Targets and so on training effect as well as clinical work quality, and compare with standardized training, appraise Nurse ICU the directing raise the clinical feasibility and the effect.ResultsAccepts the directing raise pattern nurse the faculty nurses evaluating indicators and so on theory and skill examination result as well as clinical work quality inspection compares standardized training group nurse to be high. ConclusionThe directing raise pattern may enhance ICU the specialty to train nurse to the standardization the attraction, enhances nurse's faculty to nurse ability, improves the ICU clinical nursing quality effectively.
【Key words】ICUNurseDirecting raise
ICU需要經過專門訓練的護士才能保障臨床護理工作的有序開展,但目前臨床經過??婆嘤柕淖o士嚴重不足,從而影響護理工作質量,加快??谱o士隊伍建設是保障ICU護理工作順利發展的必要要求[1-2]。自2007年1月-2009年12月本院采用定向培養模式對ICU護士進行培訓,取得較好的效果,現將方法和結果報道如下:
1.對象和方法
1.1..對象
選擇將2007年1月-2009年12月在本院內科ICU與外科ICU兩個護理單元輪轉的護士80名,將80名ICU護士按照輪轉批次分為對照組與試驗組。其中試驗組38名,男10名,女28名,平均(21.7±1.5)歲;學歷:本科24名,大專14名;工作年限:
1.2方法
兩組護士均按照醫院規范輪訓方案在ICU內完成為期半年的輪訓;其培訓方案分為兩個階段:第1階段(1-4月)為基礎理論與技能培訓階段,主要以跟班的形式參與ICU護理工作。通過定期組織理論知識學習與操作示范強化專業知識;培訓結束后進行考核,考核合格者方可進入第2階段輪訓;第2階段(5-6月)為臨床實踐階段,在ICU高級護士的指導下,獨立完成ICU護理工作,并對其護理質量進行評價。兩組護士在第1階段的基礎理論與技能培訓存在著不同,具體內容如下。
1.2.1對照組在第1階段培訓中,進行40課時的理論與45課時的技能培訓,其主要內容包括循環、呼吸、消化、神經、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營養等ICU各個方面的理論知識以及病人評估、基礎護理技能、搶救技能、各種儀器的使用等臨床基本技能。
1.2.2試驗組在第1階段培訓中,進行80課時的理論與40課時的技能培訓,其內容包括ICU護理理論培養:根據護理狀況指數的內容從8個方面進行理論培養:基礎ICU 護理; 機械通氣護理;靜脈內置管護理; 輸液管理;心律及循環監測;藥物管理;腸內營養護理;衛生護理及設備管理。臨床技能培養:采用紐約大學衛生經濟學中心關于綜合技能匯編的12個部分護理任務,進行分類培訓,包括:與病人交流; 營養; 衛生; 排泄; 藥物;生命體征; 護理程序; 護送病人; 病人出入院; 各專業間的交流; 對工作人員的教育與指導; 給藥。
1.3評價指標
①對參與培訓的ICU護士進行基礎理論與臨床技能的考核,總分均為100分,單項成績≥90分為優秀,75-90分為合格,
1.4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APS13.0評分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采用t檢驗比較兩組ICU護士培訓考核成績的差異;
2結果
2.1兩組ICU護士培訓考核成績比較
兩組ICU護士培訓考核成績比較見表1。從表1可見,試驗組護士在基礎護理和??谱o理技能和專科護理理論的考核成績均高于對照組護士,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均p
3討論
3.1定向性培養模式能夠提高規范化培訓護士對ICU??婆嘤柕呐d趣
規范化培訓護士加入ICU護理團隊是ICU ??迫瞬排囵B與梯隊建設的最主要途徑,而目前臨床卻面臨著如何吸引并留住他們到重癥護理病房任職的巨大的挑戰[4]。一方面,由于我國護理基礎教育階段教育缺乏ICU相關專業的課程設置[1],新畢業護理人員缺乏對ICU基礎知識與基本操作的了解,也沒有獲取相關知識的途徑導致,因此對參與ICU 護理的工作存在畏難情緒;另一方面,現有的ICU??谱o士培訓方案,存在著培訓周期長,培訓內容設置不合理等問題,影響了培訓效果,使護士在工作中常產生無助感,也對從事ICU護理工作的職業規劃產生也會負面影響[5],不愿進入ICU工作。Lorin等針對醫生的調查問卷也證實了這樣的觀點:由于ICU的工作負荷重,壓力大,新畢業醫生對ICU專業選擇度極低[6]。因此,需要制定一個有吸引力的培訓計劃來吸納新畢業護士加入ICU護理團隊。
而本次研究所采用的定向培養模式,屬于職業教育的一種常見模式。研究結果顯示:與規范化培訓的規范化護士培訓方案相比,盡管試驗組的部分培訓內容課時數明顯多于對照組,但參與度仍明顯高于對照組。其主要原因在于定向培養模式具有培養目標明確,培訓方式針對性強等優點,能夠針對新畢業護士工作特征,制定適宜的培養方案,提高了參與ICU護理工作的興趣,吸引其加入ICU護理隊伍,有效地解了新畢業護士對ICU專業選擇度極低的現狀,達到建立與完善以崗位需求為導向的護理人才培養模式[7因此,定向性培訓在ICU護士培訓的一項新選擇。
3.2. 定向性培養模式能夠顯著提高ICU專業水平
不同ICU培訓模式對其在專業核心能力水平的影響有顯著的差異[8],在本次研究中,接受定向性培養方案培訓的護士,在ICU專科護理理論與技能方面能力提高明顯,特別是在ICU護士的核心能力,如??苹A知識,專業技能以及臨床運用能力等幾個方面均較對照組有顯著的提高。其原因在于,傳統的ICU護士培養模式存在著局限性和片面性,在培訓內容上單純理解成動手能力或者看成知識和技能的簡單疊加,沒有貫徹“整體化培養”理念[9],在培訓方式上對護士的引導不足,導致現有ICU護士在專業知識與技能存在缺陷;而本次研究所采用定向性培養模式更加強調了培訓的全面性與針對性,一方面,根據規范化培訓護士的學習特征制定培訓方式,充分調動參與培訓護士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使其能夠主動的參與對ICU知識與技能的學習,提高培訓的效率;另一方面,在培訓內容上,吸收了護理狀況指數的內容以及護理任務的綜合技能方案的優點[10],使理論培養方案全面合理,培訓內容覆蓋了臨床需要掌握各種基本??浦R與技能,而技能培養的針對性更強,培訓的內容是根據臨床需要而制定,可有效地解決臨床可能遇到的各項問題,因此其培訓質量較規范化培訓模式有了顯著的提高。
3.3定向性培養模式能夠提升臨床護理工作質量
本次研究顯示,與接受規范化培訓模式培養的護士相比,接受定向性培養方案培訓的護士,在獨立臨床工作中,工作質量較規范化培訓組顯著的提高,其原因在于接受規范化培訓模式培養的護士,其培訓內容系統性與針對性不強,導致護士缺乏對ICU的專業知識與技能進行靈活運用的能力,不但影響培訓的效果,而且導致在臨床工作容易發生護理差錯事故。Binnekade等也研究證實未經ICU 專業培訓的護士對ICU 護理質量的存在著嚴重的負面影響,導致護理質量下降,護理差錯發生率增加,增加了護士的職業風險[10]。而定向性培養方案的優點正在于其培訓模式對臨床工作的實際需要針對性強,在培訓初期就重視了護士綜合能力,特別是解決臨床護理問題的能力培養;通過充分調動護士的潛能與積極性,從理論與技能等多個方面全面培養護士的臨床綜合能力,使接受培訓的護士能夠更有效的應對臨床工作中的各種復雜情況。因此,通過本模式培養的護士,不僅在職業道德、心理素質、身體素質及團隊合作的意識等方面高水平的職業素質,而且也掌握全面豐富的理論知識、扎實嫻熟的操作技術、敏銳的感知觀察能力和廣博的人文知識等ICU護士應具備的主要能力[11],因此,能夠在臨床護理工作就能體現出明顯的優勢,保障臨床工作按質按量的開展。
參考文獻
[1]王欣然,李淑迦,韓斌如. 重癥監護病房??谱o士臨床實踐能力培養的認識與思考. 護理研究, 2006,20:1788-1789.
[2]Brilli RJ, Spevetz A, Branson RD, et al. Critical care delivery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defining clinical roles and the best practice model. Crit Care Med, 2001,29:2007-19.
[3]劉淑媛,陳永強 危重病護理專業規范化培訓教程.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6
[4]Nibert AT. New graduates a precious critical care resource. Crit Care Nurse, 2003,23:47-50.
[5]莊一渝,嚴林娟,金奇紅.臨床發展計劃在ICU護士專業培訓中的實踐. 中華護理雜志, 2005,40(4):299-301.
[6]Lorin S, Heffner J, Carson S. Attitudes and perceptions of internal medicine residents regarding pulmonary and critical care subspecialty training. Chest, 2005,127:630-6.
[7]王維利,房彤,李惠平等,中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2005-2010年) 中華護理教育,2008,5(2):127
[8]成守珍,彭剛藝,劉華平等,中國16家三甲綜合醫院ICU護士專業核心能力現狀調查與研究 現代臨床護理,2008,7(8):1-3
[9]白妙春 王巖 陳?;?,“整體化培養”理念在急診ICU專業護士培訓中的應用探討 現代臨床護理,2009,(8)9:67-70
1骨科患者的心理特點
護士作為護理服務過程中的行為主體[1],需要了解骨科患者的心理特點,其特點如下。
1.1社會角色的缺失和轉變骨折病人由于突然遭受意外事故,正常的社會生活秩序在沒有預先安排的情況下發生改變。病人將面臨家庭、工作等方面的社會角色缺失。因此病人心理上承受著較大的壓力,從而產生一系列的情緒波動,常表現出緊張、焦慮、易怒、脆弱、恐懼等。
1.2長期臥床導致心理承受力的改變由于骨科病情的特征,部分骨科病人需要長時間臥床,尤其是骨盆骨折、脊髓損傷的病人?;颊咄畈荒茏岳?,生活質量下降,導致心理承受力減弱,出現自卑、抑郁、對外界環境變化敏感、易怒等癥狀。
1.3對康復治療缺乏耐心和信心骨折患者石膏夾板解除后,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關節僵硬、肌肉萎縮,這需要進行艱苦的功能訓練才能恢復正常的功能狀態,患者不但要持之以恒,還要付出耐心和毅力。當看不到近期效果時,患者往往會對康復缺乏信心,表現出急躁、悲觀等情緒導致預后不好。護理工作人員只有深入了解骨科患者的心理特點,通過細致的心理護理工作,并通過自己的言行去影響病人,改變其心理狀態,以減輕或消除病人的痛苦,使其從信念上由悲觀變為有希望,在接受治療中由被動變為主動,以達到促進病人身心早日康復的目的,同時提高護理質量。
2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
“以人為本”是指人文關懷精神,本質上是一種以人為中心,對人存在的意義、價值以及人的自由和發展珍視和關注的思想[2]。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是“以人為本”的科學觀方法論在護理科學中的體現。
2.1熟練的技術操作能力技術人文關懷體現在護理的每一次具體操作中,只有掌握護理操作的基本技術,理解每一項操作步驟的理論基礎和原理,規范護理人員的言行舉止、儀容儀表,尊重患者,做到視患者如親人,以換位思考的態度耐心地對待每位患者,才能更好的貼切護理服務。
2.2手術前后的護理做好術前準備,耐心聽取病人的意見和要求,闡明手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用恰當的語言介紹手術的過程以及手術過程中存在的風險,盡量消除病人的緊張情緒,積極的配合手術治療。手術后為病人進行鎮痛等治療,切實減輕病人的疼痛。
2.3護患溝通中的人文關懷是指護士與患者或家屬之間信息和情感交流的過程,是心理護理的核心[3]。護士要充分認識到護患溝通的重要性,牢記整體護理的理論,注意患者的不同差異,針對性地運用溝通技巧,善于化解溝通中的僵局,改變護患之間的不良局面。
2.4康復指導的人文關懷護士以豐富的專業知識,指導病人康復。如根據骨折特點指導病人飲食,促進傷口愈合,骨痂生成,協助病人鍛煉受傷肢體,積極鼓勵,增加患者康復信心。同時幫助病人維持良好的家庭關系和社會支持,讓病人感受到護士希望病人早日康復的真誠。人性化護理是以尊重患者的生命價值、人格以及個人隱私為核心,是一種創造性的、個性的、整體的、有效的護理模式[4]。以人為本是社會精神文明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心理護理和人文關懷在護理臨床運用的需要,也是病人早日康復的需要。同時人性化護理也是一門藝術,它不是一句華麗空洞的口號,也不僅僅是提幾條措施,它是護士“用心”在護理,從而使其對醫護人員產生信任感,使護理職業形象、技術水平明顯提高,護理的質量和患者的滿意度得到提高。
[關鍵詞] ICU;專科護士;定向性培養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16-0130-03
加快??谱o士隊伍建設是保障ICU護理工作順利開展的必要需求[1]。目前,對ICU專科護士培養模式存在著培訓方案不完善、培訓效果欠佳等弊端,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對ICU專科護士的培訓模式進行了改革,采用定向培養的模式并在臨床中開展,收到顯著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對象與分組
將2011年3月~2012年2月間在中山市人民醫院重癥治療科輪轉的規范化培訓護士納入本研究;要求納入研究的護士具有大專以上學歷、已取得護士執業資格。將納入研究的護士按照轉入ICU時月份奇偶數隨機分為傳統方法組(對照組)與定向培養組,奇數月份轉入護士納入對照組,偶數月份轉入護士納入培養組。
1.2 培訓方法
對納入研究的兩組護士進行為期4個月的基礎與??谱o理技能培訓,其中基礎護理的理論與技能培訓由醫院護理部根據《廣東省醫院規范化培訓護士工作要求》統一組織完成;ICU??谱o理能力培訓方案由科室自行組織制定,內容包括理論培訓與技能培訓兩個方面,理論培訓主要通過講課與自學形式完成,臨床技能培訓主要通過操作示范完成,其方案的具體內容為:①傳統方法組:組織約40課時的理論與45課時的技能培訓,其主要內容根據臨床經驗制定,包括循環、呼吸、消化、神經、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營養等ICU各個方面的理論知識以及患者評估、基礎護理技能、搶救技能、各種儀器的使用等臨床基本技能。②定向培養組:組織約80課時的理論與40課時的技能培訓:理論培養方案根據護理狀況指數(CNSI)制定,包括基礎ICU護理、機械通氣護理、靜脈內置管護理、輸液管理、心律及循環監測、藥物管理、腸內營養護理、衛生護理及設備管理9個方面;臨床技能培養方案根據紐約大學衛生經濟學中心護理任務綜合技能匯編制定,包括與患者的交流、營養、衛生、排泄、藥物、生命體征、護理程序、護送患者、患者出入院、專業間的交流、對工作人員的教育與指導及給藥等12個方面。
1.3 考評方案
1.3.1 參與度考評 收集兩組護士的規定培訓周期及實際參加理論與技能培訓的課時數,了解其對培訓的參與情況,評價培訓方案的吸引度。
1.3.2 培訓效果考評 根據醫院規范化培訓護士工作要求以及廣東省醫院ICU專科護士核心能力要求設計考核方案:基礎護理理論與技能考核由醫院護理部統一組織完成,每次培訓完成后進行考核,最后根據累計考核的平均成績進行綜合評價,≥90分為“優秀”,75~90分為“合格”,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Student-t檢驗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培訓參與情況
共58名培訓護士符合條件參與本次研究;研究期間,兩組護士均按計劃完成培訓內容,在培訓期間無重大護理安全事故發生;定向培養組護士在??谱o理能力培訓的總課時數多于傳統方法組,參與度也顯著高于對照組,其各項課程參與度的具體數值見表1。
2.2 培訓效果評價
經過培訓后考核,兩組護士的基礎護理能力考評成績相近,傳統方法組護士成績略高于定向培訓組,但統計學差異不顯著;在??谱o理考評方面,定向培養組護士在理論與技能考核兩個方面平均成績、優秀率及合格率方面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其培訓后考評成績的具體結果見表2。
3 討論
3.1 定向性培養模式能夠提高規范化培訓護士對ICU??婆嘤柕呐d趣
規范化培訓護士加入ICU團隊是ICU專科人才培養與梯隊建設的最主要途徑,而目前臨床卻面臨著如何吸引并留住他們到重癥護理病房任職的巨大的挑戰[3]。一方面,由于我國護理基礎教育階段缺乏ICU相關專業的課程設置[1],導致輪轉護士缺乏對ICU基礎知識與基本操作的了解,也沒有獲取相關知識的途徑,因此對參與ICU護理工作存在畏難情緒;另一方面,現有的ICU專科護士培訓方案存在著培訓周期長、培訓內容設置不合理等問題,影響了培訓效果,使護士在工作中常產生無助感,也會對從事ICU護理工作的職業規劃產生負面影響,不愿進入ICU工作。Lorin等[4]針對醫生的調查問卷也證實了這樣的觀點:由于ICU的工作負荷重、壓力大,輪轉醫生對ICU專業選擇度極低。因此,需要制定一個有吸引力的培訓計劃來吸納輪轉護士加入ICU護理團隊。而本次研究所采用的定向培養模式,屬于職業教育的一種常見模式,研究結果顯示:與傳統方法相比,訓練組的部分培訓內容課時數明顯多于對照組,參與度也明顯高于對照組,其主要原因在于定向培養模式具有培養目標明確、培訓方式針對性強等優點,能夠針對輪轉護士工作特征,制定適宜培養方案,提高了護士參與ICU護理工作的興趣,可吸引其加入ICU護理隊伍,有效地緩解規范化培訓護士對ICU專業選擇度極低的現狀,達到建立以崗位需求為導向的護理人才培養模式的目標,適于在臨床培訓工作中推廣。
3.2 定向性培養模式能夠顯著提高ICU專業水平
不同ICU培訓模式對其在專業核心能力水平的影響有顯著的差異[5]。在本次研究中,接受定向性培養方案培訓的護士在ICU??谱o理理論與技能方面能力提高明顯,特別是在ICU護士的核心能力,如??苹A知識、專業技能以及臨床運用能力等幾個方面均較對照組有顯著提高。其原因在于,傳統的ICU護士培養模式存在著局限性和片面性,在培訓內容上單純理解成動手能力或者看成知識和技能的簡單疊加,沒有貫徹“整體化培養”理念[6],在培訓方式上對護士的引導不足,導致現有ICU護士在專業知識與技能上存在缺陷;而本次研究所采用的定向性培養模式更加強調了培訓的全面性與針對性:一方面,根據規范化培訓護士的學習特征制定培訓方式,充分調動參與培訓護士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使其能夠主動地參與對ICU知識與技能的學習,提高培訓的效率;另一方面,在培訓內容上,吸收了護理狀況指數的內容以及護理任務的綜合技能方案的優點[7],使理論培養方案全面合理,培訓內容覆蓋了臨床需要掌握各種基本??浦R與技能,而技能培養的針對性更強,培訓的內容是根據臨床需要而制定,可有效地解決臨床可能遇到的各項問題,因此其培訓質量較規范化培訓模式有了顯著的提高。
3.3 定向性培養模式有提升臨床護理工作質量的潛力
在本次研究中,訓練組護士在護理綜合病例分析表現優于對照組,提示接受定向性培養方案培訓的護理臨床獨立工作能力及工作質量的優勢會更大,其原因在于傳統培訓模式培訓內容的系統性與針對性不強,導致護士缺乏對ICU的專業知識與技能進行靈活運用的能力,導致在臨床工作容易發生護理差錯事故。Binnekade等[7]研究也證實未經ICU專業培訓的護士對ICU護理質量存在著嚴重的負面影響,導致護理質量下降,護理差錯發生率增加,增加了護士的職業風險。而定向性培養方案的優點正在于其培訓模式對臨床工作的實際需要針對性強,在培訓初期就重視護士綜合能力培訓,特別是解決臨床護理問題的能力培養;通過充分調動護士的潛能與積極性,從理論與技能等多個方面全面培養護士的臨床綜合能力,使接受培訓的護士能夠更有效地應對臨床工作中的各種復雜情況。因此,接受定向培養模式的護士,不僅在職業道德、心理素質、身體素質及團隊合作的意識等方面有高水平的職業素質,而且也掌握全面豐富的理論知識、扎實嫻熟的操作技術、敏銳的感知觀察能力和廣博的人文知識等ICU護士應具備的主要能力[8],因此,在臨床護理工作中就能體現出明顯的優勢,保障臨床工作按質按量的開展。
[參考文獻]
[1] 張健,趙秋利,張海麗. 我國臨床專科護士培訓現狀的文獻研究[J]. 中國護理管理,2012,12(9):23-27.
[2] 劉淑媛,陳永強. 危重病護理專業規范化培訓教程[M]. 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6:554-567.
[3] 顧怡蓉,金曉燕,劉俐惠,等. 北京市8所三級甲等醫院ICU護理人力資源的調查分析[J]. 護理管理雜志,2012,12(2):97-98.
[4] Lorin S,Heffner J,Carson S. Attitudes and perceptions of internal medicine residents regarding pulmonary and critical care subspecialty training[J]. Chest,2005,127(2):630-636.
[5] 楊曉玲,陳紅. ??谱o士核心能力構架的研究進展[J].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2,18(7):860-861.
[6] 白妙春,王巖,陳?;? "整體化培養"理念在急診ICU專業護士培訓中的應用探討[J]. 現代臨床護理,2009,8(9):67-70.
[7] Binnekade JJ,Vroom MM. The quality of intensive care nursing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nurses without ICU-training[J]. Heart Lung,2003,32(3):190-196.
【關鍵詞】 危機管理; 急診留觀患者; 實踐與研究
危機的發生具有偶然性和特殊性,危機管理是指組織對危機發生因素的預測、分析、化解、防范等而采取的行動,為了做好危機的預測和防范,以完整的應對策略進行管理,將危機轉化為機遇。現將本院應用危機管理理論指導對急診留觀患者進行風險管理的情況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2012年1月-12月本院留觀室收住的患者160例作為研究對象,為危機管理組,其中男74例,女86例;年齡27~97歲,平均70歲。疾病分類中,消化系統15例,呼吸系統40例,心血管系統41例,神經系統38例,電介質紊亂8例,藥物過量3例,電擊傷2例,內分泌疾病2例,泌尿系統疾病2例,農藥中毒2例,其他內科疾病7例。同時將在本研究期間的其他留觀患者和在上一個年度中應用傳統管理方法進行管理的患者193例作為傳統管理組,分別對相關的數據進行記錄和分析。但是在研究中發現會有以下情況的發生:(1)入觀時病情較重,評分≥8分,但在治療后病情好轉,再次評分
1.2 研究方法 應用危機管理的理論和方法來提高管理水平,首先在科室內建立了以科主任和護士長為主體的危機管理領導小組,同時制訂出各項危機管理的措施來減少管理上的疏漏。隨機將患者分為危機管理組和傳統管理組,對危機管理組的患者用修訂后的改良早期預警評分(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MEWS)方法進行評分和評估(見表1、2),在修訂后的評估表內除了患者的心率、血壓、體溫等生命體征外還加上了患者的神智、病情的穩定性和生活自理能力等狀況,對患者的情況進行綜合性的評估,入觀時恰當地評估出患者的病情并落實個體化的診療方案和防范風險的措施,同時多次對患者的病情進行重新評估,隨時調整診療方案。傳統管理組仍采用過去的方法對患者進行管理,將兩組患者的數據進行對比并對相關的資料進行描述性的分析,通過實踐來證實危機管理理論對留觀病人的管理是切實有效的。
1.3 觀察指標 觀察醫護人員對危機管理組患者進行恰當的早期預警評分后的分值和根據評估結果而采用不同的處置方案,當評分的分值發生變化時能及時判斷出患者的病情變化,同時觀察兩組患者在出現新的問題時醫護人員處理的及時性和患者的滿意度,還觀察在留觀期間醫療護理缺陷和不良事件的發生率。
1.4 統計學處理 將數據錄入到計算機Excel軟件進行統計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同時對兩組資料進行描述性分析,P
2 結果
采用危機管理理論對急診留觀患者進行評分與傳統的管理對患者在留觀期間病情出現變化時處理的及時性和患者的滿意度等方面比較都有明顯提高,同時醫療護理缺陷和不良事件的發生率也降低了43%,兩種不同的管理模式在管理的效果上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3.1 危機(crisis)一詞源于希臘語Krinein,原始含義是指游離于生死之間的狀態,現指人類生命財產、國家政權、社會秩序等遭受直接威脅的非正常狀態[1]。危機的出現具有以下特性:(1)應急性:危機具有緊急、突發的基本特性,應急性是危機的基本特征[2]。急診留觀室承擔著對急診患者的留院觀察和應急治療工作,是危機的高發部門。(2)不確定性:危機發生的意外性使危機管理客觀上具有不確定性[3]。急診留觀患者大部分在診斷上都存在不確定性。加強危機管理,醫護人員應高度重視[4],努力提高應變能力。(3)預防性:危機的存在雖然表露了其危險的特征,但也充分驗證了危機管理必須防患于未然,即預防是危機管理的基礎[5],只有預防性的管理才能最大限度降低危機的危害。對患者在留觀期間的觀察和評分及全程風險因素進行預測評估,從而能有效控制危機和各類風險的發生,也必定能降低在留觀期間危機的發生。在本課題的研究中可以明確地看出,有些患者雖然在入觀時病情平穩,但是在留觀期間仍有發生病情加重的趨勢,所以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多次的重新評估與評分具有重要的意義,能提醒醫護人員隨時調整治療和護理方案,采取有效的措施預防危機的發生,根據不同的評分分值所采用不同的處置方案如下:評分0~3分:常規監測患者生命體征,給予常規的治療及Ⅲ級護理,為A方案;評分4~5分:加強監測患者生命體征,給予必要的治療及護理Ⅱ級護理,為B方案;評分6~7分: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緊急處理患者病情并給予Ⅰ級護理,或在患者病情穩定后護送到監護病房或相關專科,為C方案;評分≥8分:提示患者病情危重,危險性較大,需立即進行搶救,給予特級護理,必要時請??茣\,病情穩定后盡快轉入監護病房,為D方案。本課題研究顯示通過針對患者的不同評分分值所采取不同的處置方案后極大的降低了患者在留觀期間危機的發生,確保了患者的安全。
3.2 危機管理的全過程被定義為“PPRR”模式,指危機管理4個階段的工作:預防(prevention)、準備(preparation)、應對(response)、恢復(recovery)[6]。急診留觀患者的管理與危機管理具有高度一致性,同時也有其自身特點,探索和研究應用危機管理的模式對急診留觀患者進行管理是一種科學和有效的管理方法。
3.3 危機管理模式與傳統管理模式的區別在于,危機管理必須遵循“PPRR”模式有序的進行,對進入觀察室的患者進行風險評估和評分,評分方法可采用改良早期預警評分(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 MEWS)"[7],該評方分法在國外已被廣泛用于院前、院內急救及急診留觀患者和住院患者的評估[7-10],主要是對患者的心率、收縮壓、呼吸頻率、體溫和意識進行評分,也可以在此基礎上結合其他檢測項目進行綜合評分[11]。筆者在MEWS中增加了患者病情的穩定性和生活自理能力等狀況的內容,使之具有可操作性。Goldhill等[12]調查1047例普通病房患者后發現,MEWS分值越高,患者的病死率越高(P
傳統的管理模式只能對患者進行一些常規的治療及護理,對患者病情的評估存在著很多的片面性,不僅不能落實對患者進行個體化的診療方案和護理及防范風險的措施,而且也很容易發生醫療護理的缺陷和不良事件。危機管理組統計數據中顯示,其中有占5.6%的患者的病情可以有輕轉重,也有20%的患者的病情較重,經治療后病情無減輕,需進一步的救治。傳統管理對患者病情的觀察和出現危機時處置的及時性都是不夠的,甚至會發生一些醫療護理缺陷和不良事件。
急診留觀室是一個高風險的科室,患者所屬的??贫嗪湍壳案鞔筢t院都存在的病區床位緊張造成的壓床現象以及患者的病情復雜,也有些患者的診斷一時尚不能明確,更有些患者的病情不夠穩定;筆者認為對急診留觀患者采用危機管理方法進行管理對減少危機的發生,降低醫療風險和避免出現醫療事故及醫療糾紛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楊華,顏廷杰.現代醫院危機管理[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03,19(4):200-202.
[2]王磐石.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處置[J].醫院管理論壇,2003,(7):13-14.
[3]干勤.危機管理及其相關概念辨析[J].商業研究,2001,(4):138-140.
[4]何淑紅,史彩霞.危機管理在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吉林醫學,2011,32(21):4482.
[5]薛瀾,張強,鐘開斌.危機管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24-44.
[6]段立.用科學的機制管理危機[N].21世紀經濟報道,2003-04-30.
[7]Subbe C P, Kruger M, Rutherford P, et al. Validation of a 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 in medical admissions[J]. Quart J Med,2001,94(10):521-526.
[8]Cei M, Bartolomei C, Mumoli N. In-hospital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of elderly medical patients can be predicted at admission by the 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Practie,2009,63(4):591-595.
[9] 魏剛,孟新科,楊徑,等.MEWS與APACHEⅡ評分在急診潛在危重病患者病情評價和預后預測中的對比研究[J].嶺南急診醫學雜志,2006,11(4):297-298.
[10] 馮品業,羅翠瓊,謝珍惠,等.MEWS用于60歲以上急診非創傷性患者病情的評價[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08,30(4):564.
[11] 麥泉云,趙開亮,張鳳蓮,等.改良早期預警評分結合心電圖、休克指數、血氧飽和度對評估急診患者病情危重程度的價值[J].廣西醫學,2012,34(11):1305-1308.
(一)專業培養目標
護理專業培養目標是以就業為導向,培養適應我國醫療護理事業發展需要;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具備較強的基本護理專業知識、護理操作技能,能從事護理、保健、康復、健康教育等工作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二)課程性質
“老年護理學”是護理學的一個分支,也是老年醫學中的一個學科,同時又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相互滲透。本課程是護理專業主干課程之一,也是護理專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
(三)課程定位
“老年護理學”屬于護理學專業中臨床階段中的課程,是在學生掌握人體各系統基本疾病的基礎上,進一步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各學科知識快速發現與判斷問題,并能夠以嫻熟的技能迅速解決問題的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必修考查課程。
(四)教學內容
“老年護理學”的研究對象是老年人這一特殊群體,探討有關老年人的生理、心理變化,現存、潛在的各種健康問題的反應及相應的護理措施等。本課程主要介紹國內外老年護理的進展,老年人的健康及生活質量評估,老年人心理及生理的變化,老年人的保健與健康促進,老年人常見病和多發病的護理及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護理等幾個方面的??浦R及操作方法。
(五)教學重點
幫助學生與前期課程知識點的銜接,使學生不僅掌握老年人的健康保健和各類老年人常見問題的預防和處理技術,更重要的是能學以致用,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和能力。
(六)教學難點
如何將抽象、復雜的老年人各種護理技巧形象地展示在學生面前,如何通過理論講解和實踐教學幫助學生掌握課程相關理論及技能并與臨床有機結合。
(七)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1)掌握老化的概念,老年人的年齡劃分標準,老年人健康評估的方法和內容,老年人安全用藥原則。(2)熟悉老年人各系統的老化特征,日常生活護理要點,心理變化特征。(3)了解國內外老年護理的發展現狀。
2.能力目標:能對老年人常見健康問題進行評估和護理,能夠應用護理程序為老年期常見疾病病人提供整體護理。
3.素質目標:具有熱愛人類、熱愛生命的博愛之心,具有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修養。
二、學情分析
課程授課對象為護理系高職護理四年級學生,已具有醫學基礎理論知識,一定程度的醫學臨床知識和護理理論知識及技能。高職學生動手能力強,思路靈活,但理論知識不夠扎實,耐性、求知欲、自制力較普通大專學生差。
三、教學設計
(一)課程設計
1.設計理念:以學生為主體,以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為重點,教學過程體現開放性、科學性、職業性、實踐性。
2.設計思路:基于崗位工作過程――學用一致,“教、學、做”合一。
(二)內容的選取
1.根據工作崗位職業能力的要求,教學內容必須遵循“必須、夠用”的原則,體現思想性、科學性、先進性、啟發性、實用性,強調基本理論知識、基本實踐技能和基本態度方法。
2.教學內容分為三大模塊:(1)總論。任務一:緒論;任務二:老年人的健康評估。(2)各系統、組織老化性改變及相關問題護理。任務一:老年人認知與感知的護理;任務二:老年人營養與排泄的護理;任務三:老年人清潔與舒適的護理;任務四:老年人休息與活動的護理。(3)其他常見問題的護理。任務一:老年期其他常見問題的護理;任務二:老年期常見心理問題和精神障礙的護理。
(三)教學方法
在教學方法上除了采用較為通用的講授法、案例教學法、情景教學法、自學討論法以外,筆者還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進行了以下兩種教學方法改革:
1.以搶答競賽為基礎的教學法。提出問題,學生分組討論,通過各種途徑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然后選代表進行搶答,最后優勝組給與加平時成績分。競賽激發學生的學習參與性,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
2.以方案設計競賽為基礎的教學法。提出設計目標和要求,學生分組討論,選代表闡述設計方案并解答學生疑問,以非參與小組長和教師評分方式選出優勝組給予平時成績加分,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欲,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創新的興趣。
四、教學評價
(一)教學考核
期末考試成績60%,平時成績占40%;平時成績含課堂提問10%、學習態度15%、出勤率5%、單元自測10%。
(二)教學反饋
通過學生、督導組、教學組、自我反省等多種途徑進行反饋。
參考文獻:
[1]化前珍.老年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
關鍵詞:新招護士;培訓模式;培訓
我院自2010年至今已擔任三期新招護理工作人員的培訓任務,由于新招護士曾在院校接受過護理大專教育,已取得護理大專學歷并有一定的臨床操作技術,而她們在校學習的是西醫護理知識而對中醫護理知識較為陌生。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新招護理工作人員知識結構特點及中醫治療手段的工作性質,確定教學目標,調整教學內容,采用多種教學手段,探索適合中西結合醫院護理工作特點需要的教學模式。
1資料與方法
1.1確立適合中西結合醫院護理需要的教學目標根據中西結合醫院護理工作特征,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加強對學員綜合能力的培養,以適應中西結合醫院需要為目的,培養其解決問題的能力。
1.1.1注重培養實踐能力注意強化護理專業理論與中醫護理的特殊性相結合,充分發揮學員知識的結構性調整,提高知識任用臨床的 實踐能力。
1.1.2注重培養綜合能力加強對學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心理適應、自我管理以及應急能力的培養。
1.1.3注重培養愛崗敬業精神通過學習南丁格爾的先進事跡,積極引導學員樹立堅定的專業信念,熱愛護理工作。
1.2結合中西結合醫院的工作實際工作實際,調整教學內容根據需要,我們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使之區別于西醫護理技能教學。常規三基教學,我們增添了中醫護理基礎理論和中醫護理常規操作等內容使教學內容更加適合中西結合醫院護理工作的需要,同時避免了重復教學,調動學員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3加大集中培訓技能訓練教學的力度選擇臨床工作中的實用性強的護理操作項目,加大實踐能力培養的力度。在練習課中以"示教-練習-再示教-講評-再練習"為循環模式,培養學員的觀察能力、實際動手能力、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能力,提高練習效果。操作完成后教員逐一進行講評,通過信息反饋,加深學員對理論與實際操作相結合,提高實施護理操作的能力[1]。
針對中西結合醫院護理工作的特點和臨床護理工作的需要,組織學員參加操作演練,在模擬的環境中,學員通過對病情的分析,分類和緊急救護、后送,提高學員在危急情況下分析、判斷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訓練項目中增加了中西結合操作技能訓練。使學員把中西結合護理知識更好應用臨床。
1.4加強學習方法的指導力度,注意培養學員的自學能力為使學員更好地掌握知識,并提高運用知識的靈活性,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指導學員開展自主學習,拓展知識面。
1.4.1循序漸進,注意知識的積累使學員以快捷的方式掌握知識要點和運用理論知識指導護理實踐[2],指導學員做好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注意教員課堂講授重點內容、關鍵字記憶及加強知識間的相互聯系,運用護理理論指導護理實踐,并在實踐中強化記憶護理理論的知識點,使學員達到熟練掌握知識并能運用知識分析、解決護理問題。
1.4.2強化知識點的記憶在授課中指導學員采用理論概念關鍵字記憶、相近內容對比記憶、操作步驟流程記憶、操作用物口訣記憶、操作技巧歸納記憶,并指導學員將課后復習、階段復習與學科總復習相結合,扎實、有效地掌握所學知識。
1.4.3進行自學導讀根據教學學時少、內容多的情況,將部分教學內容列為自學內容,通過加強自自學指導擴充學員的知識面。
1.5考試方法體現平時與綜合評定相結合,注重信息反饋為了促進學員掌握技能,適應中西結合醫院的中醫護理工作的需要,我們組織練兵活動,加強操作技能考核。規范常規常規的生命體征觀察、動態微光環境下靜脈輸液、吸氧、吸痰、插管、心肺復蘇等操作標準,以及中醫護理操作標準,使考核成績客觀地反映學員的實際操作能力。進行綜合技能操作比武,并開展中醫護理基礎知識比賽活動,提高學員的訓練熱情和技能掌握的熟練性。
2結果
對學員進行綜合考核,見表1。
3體會
直招護士具有一定的專業理論和操作技能基礎,但缺乏中醫護理相關知識和技能,要使她們經過培訓適應中西結合醫院的工作需要,必須探索一套有針對性的培訓模式,以達到預期的培訓效果。
3.1訓練目標從中西結合醫院護理工作需要出發培養學員掌握適應護理知識和技能,并能綜合應用,注意加強學員的綜合能力和素質的培養。
3.2教學內容、形式和考核方法體現護理工作需要充分利用人力、物力,發揮學員的主觀能動性和學習積極性,為部隊輸送合格的護理工作人員,滿足臨床工作需要。
3.3技能訓練注重培養學員的應急能力和技能應用能力從考核成績看,學員對于以往接觸過的常用護理技能,如:西醫急救技能,中醫適宜技術的應用掌握比較好,優良率達100.00%,而對于中醫的基礎理論有少數學員掌握程還存有欠缺,提示應在此方面加大訓練力度。
為了提高培訓效果,我們將對直招護士學員在醫院的工作情況進行調查和信息反饋,進一步對教學計劃、實施和考核方案進行改進,使教學更加貼近中西結合醫院護理工作,更加實用、有效。
參考文獻:
1.1中美高等護理教育的現象差異
大學是一個學科最基本的社會建制,是培養高級人才的重要場所。高級人才作為護理學科發展的主體,是護理知識體系形成與發展的基礎和動力。中美雖然都已經完成了高等護理教育建制化,并且都在建制化中成績斐然,但其建制化過程長短、方式、社會背景以及程度都存在較大差異,如教育觀念、教育規模、培養目標、培養模式、教材建設、專業結構、課程設置、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和手段、評價體系、師資隊伍及管理模式等。顯而易基金項目:山西省重點學科(護理特色學科)建設專項經費資助項目。作者簡介:劉慧玲,碩士研究生,單位:030001,山西醫科大學;段志光(通訊作者)單位:030001,山西醫科大學。見,這些差異均是可以看見的外在差異,即現象差異。我國護理界多年來的研究證明,只關注現象差異并不能為中國高等護理教育的發展找到根本出路。
1.2中美高等護理教育的本質差異
中美高等護理教育的現象差異眾多,而本質差異只有一點,即“植入”與“生成”。這也是我國和美國高等護理教育的各自本質所在。這種本質性的差異造成了中美高等護理教育的差距。從學科建制化的角度來看,中國高等護理教育在整體上屬于植入式發展。從19世紀后期“出自泰西,傳于中土”、效仿歐美,到建國后以蘇聯為榜樣,再到改革開放后的主動借鑒,這是一個長期學習和借鑒的過程。由于特定的歷史原因,直到今天,我國高等護理教育仍處于以“植入”為主要特征的發展階段。這種被動“引進”和“移植”,必然帶有某種生吞活剝的意味,消化困難在所難免。本土化護理理論的不盡人意即為例證。改革開放后,盡管我國高等護理教育快速發展,護理學科從一種“職業”跨入到“專業”的步伐也很大,但這種植入取向僅僅初步解決了護理學科在中國發展的框架性平臺問題。美國并非護理教育的起源地,但高等護理教育卻以美國為始端,即美國高等護理教育的發展是建立在生成而非植入基礎之上。美國在引進了英國護理觀念和護理教育模式之后,并未一味學習照搬,而是勇于在南丁格爾護理理念未根深蒂固之時進行改革和創新,完成了護理學從植入性到生成性的根本轉變,生成了美國本土化的高等護理教育,取得了世界護理話語主導權。可以說,美國在合適的時間做出了事關護理學科全局的富有遠見卓識的恰當舉措。高等護理教育的主要產品———高素質護理人才的出現,必然導致護理學科其他社會建制的生成,促使護理理論的生成,護理科研的活躍以及護理實踐的進展。美國在進一步完善高等護理教育的同時,將生成主體、生成環境以及生成成效很好地結合,推動了護理學科發展。事實上,正是由于高等護理教育的生成,美國走出了護理學科非本土化的現實,走出了護理學科“盲區”,開創了護理學科發展的巔峰時代。
2.中美高等護理教育的差異原因
2.1國家實力背景不同
國家實力背景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客觀原因。美國高等護理教育之所以能夠在世界范圍內一領,與其綜合國力的強大密不可分。19世紀末,美國“崛起”過程的完成以及20世紀美國由經濟大國走向超級強國的過程,為高等護理教育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基礎保障,而崛起的根本因素和標志都取決于該國綜合國力的強弱。有學者提出,綜合國力由硬國力、黏性國力(制度因素)、軟國力組成??梢哉f,19世紀、20世紀美國綜合國力的強大,為高等教育乃至高等護理教育提供了強大的物質支撐、制度基礎以及精神動力,如聯邦政府和美國公共衛生服務中心對高等護理教育的資助、國人對高等護理教育的重視、獨特的教育機制等。由于歷史原因,目前我國綜合國力仍與美國有一定差距,這是我國高等護理教育發展較弱的一個基礎原因。
2.2高等教育發展不同
高等護理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勢必會受到國家高等教育發展趨勢的影響。19世紀中后期,美國開始向歐美各國學習,并進行高等教育改革。約在1910年,美國成功取代德國成為世界高等教育中心。到20世紀20年代,美國主動吸收和借鑒歐洲各國高等教育經驗,社區學院、研究型大學和巨型大學的發展使美國高等教育整體上處于大發展之中,表現出了強大的影響力。另外,美國高等醫學教育在20世紀50年代~80年代也進行了改革。這些為美國高等護理教育成為世界楷模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也就在這個時期,美國進入了高等教育普及化發展階段,其本??平逃脱芯可逃幠>鶠槭澜绲谝弧,F代美國高等教育集中了英國的學院模式、19世紀德國的研究型大學理想以及服務社會的美國觀念,不僅為高等護理教育的生成和發展做好了鋪墊,而且為護理學科的發展培養出了許多跨學科人才。許多護理人員在其他學科接受了碩士或博士教育,如美國很多護理理論家都曾獲得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管理學、生物學、生理學等碩士或博士學位,拓寬了護理學科的視野,為護理學科提供了雄厚的人力資本,為高等護理教育注入了新鮮血液。事實表明,美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極大地促進了高等護理教育的生成和發展。由于受到近代急劇變化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現實的制約,中國高等教育經歷了整整一個世紀的曲折,發展緩慢,教育管理體制、學科建設、人才培養以及運行機制都還處于探索發展階段。建國前,中國高等教育以美國模式為基本走向;建國后,以蘇聯為樣板,直到改革開放才開始在世界范圍內博采眾長。由于長時間學習單一國家的經驗,影響了中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化步伐,遲滯了高等護理教育的發展。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經濟體制的轉變、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的逐步實施,中國高等教育取得了較大進展,為高等護理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
2.3高等護理教育改革與實踐基礎不同
美國高等護理教育在研究基礎上改革和實踐。美國高等護理教育建立在研究型大學基礎上,植根于科研背景之中,因而始終以研究的視角看待學科發展,關注學科發展。美國在借鑒了德國、英國的高等教育發展后,迅速建立起了本國的研究型大學,以1876年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創建標志,強調通過研究來發展科學。研究型大學的設立直接推動了高素質人才培養和科研創新活動,帶動了護理科學研究,從而促進了護理新知識的拓展。在這種濃厚的研究氛圍下生成、改革和實踐的高等護理教育,最終取得了世界護理學科發展的主導權。我國高等護理教育是在學習基礎上進行改革和實踐。我國高等護理教育真正發展起來不足30年的時間,雖然在發展中表現出越來越強的主動性,但從國際護理發展形勢來看,總體上處于一個被動的位置,一個被動發展的階段。
2.4護理理念不同
學科理念的更新與高等護理教育的發展越來越密切地聯系在一起,并且對現代高等護理教育發展的引領作用日益突出,直接影響著高等護理教育建制化進程。南丁格爾護理觀念曾經占據著美國護理話語權,但在20世紀美國高等護理教育成為世界護理中心的過程中,變革了的護理理念起了關鍵的導向作用。在高等護理教育建制化過程中,美國始終將創新理念貫穿其中,以國家創新體系為前提,以制度創新為保障,以課程和教學創新為關鍵途徑,培育和輸送了大批創新型人才,拓展了護理新知識,開創了護理新技術,展開了護理新實踐。創新不僅存在于護理界每個人的意識中,而且滲入了所有人的心理并轉化為創新活動。創新理念導致了創新教育、創新人才的產生,直接促進了美國高等護理教育建制化進程。20世紀,美國高等護理教育之所以能在全球范圍內一領,使護理學從一種長期的經驗性技術逐漸轉變為一種科學,均得益于其先進的創新理念。長期以來,我國大多數護理工作者的護理理念局限于奉獻和服務。這種理念限制了學科的發展空間,遏制了學科的發展活力,也影響了非護理工作者對護理學科的認識。當前,護理學已經成為與臨床醫學等平行的一級學科,確立了護理學在醫學大廈中的合法地位,我們需要借此機會大力弘揚南丁格爾的創新精神,引領護理學更好更快地科學發展。
3.中美高等護理教育差異的應對建議
3.1更加重視和支持高等護理教育發展
高等護理教育作為傳承、發展、創新護理知識的殿堂,無疑是我國護理學從根本上由植入向生成轉變的基礎。首先,以社會需要為起點,大力支持高等護理教育。改革開放以后,我國高等護理教育用20余年時間就基本完成建制化,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國家對護理學科的宏觀管理和配置。其次,深化護理研究生教育改革,完善創新人才培養體系。20世紀60年代,美國護理研究生教育已經成為主流,美國對護理科研的支持以及護理科學博士學位(DNS)的創建,促使美國成為世界護理中心。
3.2深化高等護理教育國際化和本土化的戰略措施
我國高等護理教育的快速發展,得益于改革開放過程中與國際接軌的背景。國際化為我國高等護理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外部學習資源與渠道,成為我國護理學科本土化的生成基礎。但我國高等護理教育的根本發展必須走本土化之路。當前,需要深化高等護理教育國際化和本土化的戰略措施,以國際化為生成起點,以本土化為生成路徑,以具有中國特色標準化、規范化高等護理學人才培養體系為生成目標,努力實現我國高等護理教育的生成。
3.3塑造人才驅動的創新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