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絕句江碧鳥逾白古詩

絕句江碧鳥逾白古詩

時間:2023-05-31 09:50:4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絕句江碧鳥逾白古詩,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絕句江碧鳥逾白古詩

第1篇

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謝《晚登三山還望京邑》)

夕陽西斜,晚霞鋪滿天空,猶如一匹散開的錦緞;澄澈的江水靜靜地流向遠方,仿佛一條潔白的綢帶。詩句雖然沒有直接描繪色彩,但色彩感極強,且對比鮮明,景象絢麗悅目。“綺”“練”給人以靜止柔軟的直覺感受,與黃昏時靜謐柔和的情調十分協調。這是一句千古名詩,李白每逢勝景,常“恨不能攜謝驚人詩句來”(《云仙雜記》),他在《金陵城西樓月下吟》中就曾贊嘆道:“解道‘澄江靜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絕句》)

詩句所繪似一幅鑲嵌在鏡框中的風景畫,濡濃墨于紙面,施重彩于畫中,令人心曠神怡。你看,漫江碧波蕩漾,露出白翎的水鳥從江面飛過,好一派怡人的風光!滿眼都是青翠欲滴的景象,滿山的鮮花無比的紅艷,就像燃燒的烈火,多么綺麗,多么燦爛!以江水之碧襯鳥翎之白,碧白相映生輝;以青山襯紅花,青紅相互斗艷。一個“逾”字,將水鳥在碧綠江水的映襯下愈顯其翎毛之白的景象寫得活靈活現;而一個“欲”字,則用擬人的手法賦予花朵以動態,展現出鮮花的搖曳多姿。兩句詩狀江、山、花、鳥四景,并分別著以碧、青、紅、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賞心悅目。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甫《絕句四首》)

冒出新綠的柳枝上,成對的黃鸝在歡唱,有聲有色,營造出一個優美的意境。“翠柳”是春天的候物,可見此詩作于三四月間。“兩個黃鸝鳴翠柳”,鳥兒成雙成對,既顯得生機勃勃,又具有喜慶的意味。后一句寫白鷺在藍天上自由地飛翔。這種長腿鳥飛起來姿態優美,自然成行。晴空萬里,一碧如洗,白鷺在“青天”的映襯下,色彩極其鮮明。詩句中連用了“黃”“翠”“白”“青”這四種鮮亮的色彩,織成了一幅絢麗的圖畫,傳達出作者無比歡欣的情緒。

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王維《田園樂(其六)》)

面對眼前之景,作者先勾勒再著色,突出紅、綠兩種顏色,使得景物色彩鮮艷,為讀者展現出一幅柳暗花明的景象。“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加上“楊柳依依”,景色宜人。著色之后再加一層渲染:深紅或淺紅的花瓣上沾著隔夜的雨滴,色澤更顯柔和鮮艷;雨后空氣清新,碧綠的柳絲被一片若有若無的水煙籠罩,更顯婀娜迷人。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憶江南》)

“日出”與“春來”,互文見義。春日里百花盛開,紅艷至極;紅日普照,使得紅花更為耀眼。花之紅與日之紅同色相烘染,增加了色彩的亮度。春江水綠,金燦燦的陽光灑滿江面,更顯得綠波粼粼。作者把“花”和“日”聯系起來,為的是用同色烘染;又把“花”和“江”聯系起來,為的是以異色相襯。江花紅,江水綠,二者互為背景,于是紅者更紅,“紅勝火”;綠者更綠,“綠如藍”。作者從旭日、江花、江水、火焰、藍草那里“吸取”顏料,兼用烘托、映襯的手法,又濟以貼切的比喻,描繪出一幅色彩絢麗且層次感極強的圖畫。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楓林晚景使得詩人難以抑制心中的驚喜之情,為了欣賞這山林風光,他竟然顧不得驅車趕路,停下車來駐足欣賞。在夕陽余暉的映照下,楓葉猶如彩霞一般,比那江南二月的春花還要紅、還要艷呢!詩人透過這一片紅色,感受到了春天般的生命活力,使他筆下的秋天同樣呈現出一種熱烈奔放、生機勃勃的景象。

含風鴨綠粼粼起,弄日鵝黃裊裊垂。(王安石《南浦》)

這兩句詩對仗工整,狀物精妙。綠水“含風”,始有波浪粼粼的動態;黃柳“弄日”,方顯裊娜輕盈的舞姿。以鴨綠代水,以鵝黃代柳,用詞精妙而意韻悠長,色彩清麗且對比分明,把春水、柳條表現得形神兼備。

第2篇

關鍵詞:中國古詩歌;色彩詞;語言文字

色彩原本在繪畫中只能通過視覺來判斷,作為詩歌的語言,卻能夠通過色彩詞的運用是讀者在想象中產生色彩感受,從而再造一個色彩空間。以語言為媒介的中國古典詩歌要具體描摹對色彩的感知時,經常會使用一些語言手段來激活色彩詞語感性經驗的聯系,生成栩栩如生的語言文字美,讓人充滿藝術的回味。許多詩人會去搜索一些富有色彩的詞語,用多彩多姿的畫面來抒發內心情感,揭示生活的哲理。

本文主要側重于列述色彩詞運用的幾種情況以及色彩詞運用的各種意義。

一.色彩詞運用的情狀

語言的色彩美主要指語言文字對萬物色澤的描繪和情感色彩,而情感色彩又是附著在語言文字描繪的色彩美上。如地理環境不同,色調也不同,塞內常是綠水青山、紅花碧草;塞外則是云黃草白,黑山白水。不同的季節各有不同的色彩,春天多用有生氣的詞語:鵝黃、嫣紅;秋天則變為凝碧、衰紅、暗綠等。不同的色彩詞,各有不同的表達效果,白色象征著純潔、高雅,黑色則顯得莊嚴、肅穆等等。本文講色彩詞的運用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1.冷色的運用

冷色通常指亮度比較低的顏色,比如:黑、青、紫等,給人一種暗淡、低沉、樸素、含蓄、清雅的感覺。

杜甫詩歌中常用冷色詞。“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山雪河冰野蕭瑟,青是峰煙白人骨”(《悲青坂》),用青色、白色將慘絕人寰的場面勾畫出來,營造了一種暗淡、抑郁的氛圍。在這些悲歌中,用暗冷的色調來寫,總給人以沉郁凄楚的悲感。

一句詩中出現幾種冷色同為冷色,也可形成強烈的對比。如“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李白《將進酒》),“青”與“白”就形成對比,早上烏黑的頭發,傍晚就成了白色,夸張寫出時間之快,流露出詩人感嘆人生短暫,應及時行樂的消極情緒。

2.暖色的運用

暖色通常是指亮度較高的顏色,比如紅、黃、橙等,給人一種活潑、興奮、喜悅、歡快的感受。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停下前進的腳步,看滿山被霜打過的楓葉,比二月的花還要紅,一個“紅”字,把秋天寫得比春天還要可愛,掃去悲秋之感,表現出作者的喜愛之情。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游園不值》),躍出墻的一枝紅杏,道盡了無限的春光,清新的筆調中透露出詩人的情態志趣。

但色彩的運用不能一概而定。人們對色彩的運用往往隨著情感的變化而變化,其象征意義并不固定。比如,同樣是紅色,并不只是積極、歡快之感。“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秦觀《千秋歲》),無限愁緒隨著春的離去而不斷漫延; “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歐陽修《蝶戀花》),物是人非的苦痛之感沒至周身。“飛紅”、“寂寞紅”、“亂紅”,哪有喜悅?哪有歡快?都是悲和愁。

3.冷暖的相襯

在許多詩歌中,沒有全用冷色或全用暖色,而是冷暖相襯。因為冷色與暖色的使用,沒有絕對的界限。全用冷色往往給人以深沉、冷靜之感,全用暖色往往給人以熱烈、華美之感,而冷暖相襯,則取長補短,對比鮮明。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的詞《憶江南》),紅與綠,一暖一冷,形成對比,色彩鮮明,描繪出了江南春景如詩如畫。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張志和《漁歌子》),白、紅、青、綠交織在一起,顏色鮮麗,景色顯得柔和寧靜,但又不失春天的生機和活力,從中可以看出詩人的閑適與飄逸。

諸如此類的冷暖對比,在古詩詞中屢見不鮮,如“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嗽黃鵬”(王維《積雨輛川莊作》), “單衫杏子紅,雙鬢鴉雛色”(《西洲曲》),這些冷暖色彩的搭配運用,豐富了形象,感染力強。

二.色彩詞運用的魅力

中國古典詩歌中的色彩詞與詩人的情感緊密聯系。通過詩歌,我們也可以看到色彩在詩人的筆下變幻出神奇的魅力。

1.繪畫性的美感

揣摩詩人筆下的色彩詞,我們看到得不僅僅是詩歌的圖畫美,還要深入到詩人的內心世界去探訪那隱藏著的情緒。“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杜甫在他的《絕句二首》中寫出了一幅清麗的風景畫:在碧波蕩漾的江面上,顯露白翎的水鳥,飛掠江面,令人神怡;滿山的青翠,奪奪鮮花紅艷無比,綺麗燦爛。四景:江、鳥、山、花,分別附碧綠、潔白、青蔥、火紅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賞心悅目。以江之碧襯鳥之白,以山之青襯山之紅,交相輝映,互為競麗。

捕捉色彩鮮明的形象,能激發讀者豐富的色彩美感,從而喚起欣賞著潛在的審美意識。色彩在詩歌中呈現的圖畫美不是消極孤立的,它能夠充實詩歌的內容美。

2.象征性的寓意

色彩本身沒有思想感想,因為詩人的情感融入,使得色彩詞明顯帶上了感情因素,具有一定的象征意義。

古人寫詩常借色生情,借色言志,形成一個獨特新穎的色彩世界。“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戴黃金甲”(黃巢《》),“黃”字帶有雙重意思。表面指士兵的盔甲,實際指“皇”,以此自喻,決心唐皇朝,充滿了豪情。抽象的思想轉化為具體的可以被視覺感受到的色彩。

由于色彩詞在詩歌中的不斷運用,它對于藝術形象的象征意義在人們心靈深處長期積淀,使得人們對它有一種共同的感悟。出現一種顏色詞,便會體會出它象征著什么。比如李商隱在《風雨》中寫“黃葉仍風雨,青樓自管弦”,通過寫風雨飄搖中的黃葉,按時自己不幸的遭遇,“黃”象征著衰敗、沒落。

色彩是對客觀事物的反映。詩人運用色彩詞寫出自己的獨特感受,抒感,具有打動人心的審美效果。美學中提到,“人不僅在思維中,而且以全部感覺在對象世界中肯定自己。”中國古典詩歌以豐富鮮明的色彩來塑造形象,并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給人印象深刻。恰當地運用色彩詞,恰恰體現了中國古典詩歌中獨特的語言文字美。

參考文獻:

第3篇

表現手法是詩人用以抒感的手段方法,要準確答題就必須熟悉掌握常用的一些表現手法。由于表現手法比較繁雜多樣,故而針對出現頻率最高的寫景詩,從以下三個方面來進行介紹。

寫景詩的表現手法主要包括景色描寫的手法、修辭手法和情景關系三個方面。

首先介紹景色描寫的手法,常見的有遠近俯仰相結合、視聽嗅觸相結合、動靜結合、虛實結合、白描、細節描寫等手法。

虛實相生也叫虛實結合、以實寫虛、以虛襯實、景隨情遷、情隨景生等。“實”就是眼前的景物,“虛”就是想象的景物。如高適的《塞上聽吹笛》:“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第三句詩是“梅花落”的拆用,構成一種虛景,仿佛風吹的笛聲化作滿地落花。景象虛實相生,視聽相通,與雪凈月明的實景相配,構成美妙闊遠的意境,使思鄉之情感而不傷。

白描是中國畫技法名。用墨線勾描物象,不著顏色的畫法,也有略施淡墨渲染。多數指人物和花卉畫,也泛指文學創作上的一種表現手法,即使用簡練的筆墨,不加烘托,刻畫出鮮明生動的形象。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天凈沙?秋思》中“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溫庭筠《商山早行》中“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均是用最少的文字來表達豐富的情感。

其次是常見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對比、借代、夸張、排比、設問、反問、用典、雙關等。對大家都比較熟悉的,不再贅述,這里重點解釋一下“互文”、“用典”和“比興”。

互文指古漢語中一種特殊的修辭手法。為了達到文字簡潔、含蓄凝練的要求,讓兩個事物在上下文只出現一個而省略另一個,例如《古詩十九首》中“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杜甫《江上逢李龜年》中“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白居易《琵琶行》中“主人下馬客在船”。

用典又叫用事,也可理解為借古諷今,多是作者將具有警策作用的神話傳說、古人古事、名言警句等運用到自己的詩歌中,推陳出新,表達對世事、世人的看法。即我們平常所說的“舊瓶裝新酒”,自然別有一番滋味。如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懷古》中的“至今商女,時時猶唱,《》遺曲”,則化用了唐朝杜牧《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花》”的句子。

比興,最早在《詩經》中運用較為普遍。“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比喻、比擬。“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就是平常所說的起興、興喻。如司空曙的《喜外弟盧綸見宿》:“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比興兼用的手法,用風雨中飄搖的黃葉樹比喻孤燈下凄涼的白頭人,烘托了悲涼的氣氛。作者先寫“黃葉樹”以引出下文的“白頭人”,是為“興”。

最后是情景關系,也就是與寫景抒情有關的表現情感的手法。一般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觸景生情,以樂景襯哀情或以哀景襯樂情、反襯,以景結情,移情于物,烘托、渲染等手法。

烘托是指通過側面描寫,使所要表現的對象鮮明。側面描寫即通過對環境的描寫來表現主要對象。2001年高考題選韋應物的《賦得暮雨送李胄》就用了烘托。頷聯和頸聯雖未直接寫雨,但烘托手法的運用卻使我們感到在船帆上,鳥羽上,在天際,在大樹上,全都是蒙蒙的細雨。再如《琵琶行》中“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一句,用環境描寫烘托音樂的魅力,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回味空間。

渲染是一種國畫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強調的地方濃墨重彩,使畫面某一方面的形象更為突出。用于藝術創作,就是指正面著意描寫。如趙師秀的《約客》:“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詩中以“家家雨”“處處蛙”渲染一種氣氛,襯托夜的深和夜的靜。

反襯是利用事物的對立條件來襯托一事物,例如杜甫《絕句二首》:“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今春”之景不可謂不美,但“看又過”包含著時光流逝,歸期遙遙,遠春景非但引不起游玩的興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傷。全詩是以樂景襯哀情,極寫春景之美,更能反襯出歸心的殷切和鄉思之深。

第4篇

一談到“詩歌”,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唐詩宋詞元曲,但“想”是一回事而“知”又是另一回事。不同的人對同一首詩歌的認知與理解是不同的,鑒賞水平也千差萬別。如何讓不同層次的人突破詩歌的“屏障”,能鑒賞出一些東西來,讓國學中的詩歌更具有魅力,筆者經過多年教學實踐與積淀,發現“讀?悟?聯?結”四步鑒賞法,比較奏效。

一、讀。“讀”是從文本中獲取大部分第一手材料(感性材料)的唯一途徑。對詩歌而言,“讀”是前提,因為只有通^讀才能在詩歌中獲取的第一手材料。

從教學的視角講,如何讀?可事先設置情境,讓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讀,這個情境可是喜境,也可是悲境;可以說,通過喜境讀婉約詩歌,通過悲境讀豪放詩歌或山水田園詩歌。當然,為了進一步加深理解,還可以事先選出與所讀詩歌類型相同或完全相反的詩歌,比較著讀。利用靈活多樣的“讀”,如慢讀、快讀、不快不慢地讀、抑揚頓挫地讀、閉著眼睛讀、瞪著眼睛讀、搖頭晃腦地讀等等,都可讀出詩歌的韻律節奏,讀出詩歌的意境,讀出詩人的意緒(情感)。比如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一詞,通過讀,才能把握其語氣節奏的輕重緩急,了解詞人的心緒。尤其是“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與“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兩句,非讀無以把握運氣之長短,非讀無以知曉情感之悲喜。同時,通過讀,還可以牢牢抓住詩歌中的重要詞語(關鍵詞――詩眼或詞眼)和特定的意象。如“小樓昨夜又東風”中的“又”字(關鍵詞),“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中的“明月”(意象)。可見,“讀”是對詩歌的第一步感知,它讓學生粗淺地感知到了詩歌意境、作者情感等方面的輪廓,雖是模糊、朦朧,卻給詩歌的深層鑒賞奠定了基礎,導明了方向。

二、悟。“悟”是在“讀”的基礎上的理性思考的過程。通過悟,可較為具體地把握詩歌的意境、作者的意緒、念頭等內容,為此,這一步尤為重要。當然,面對一首詩歌,要“悟”什么?怎樣“悟”是關鍵。一般來說,通過詩句中的關鍵詞(詩眼或詞眼),在有感情地“讀”中“悟”詩歌的意境、意象、意念、思緒、情感等等。

1.悟意象。也就是找準詩歌中的個體意象或是意象群,再進行揣摩感知。對于個體意象須賦予意象以人文情感進行鑒賞,比如劉禹錫《石頭城》一詩中的個體意象“潮水”,鑒賞時就須賦予人文情感;“潮水”給人的感覺,它總是一來一回,來時似乎很激越、狂野,充滿著一股激情,待它猛烈撞擊著海岸或沿著沙灘耗盡一切力量之后返回時,卻顯得平和,似乎有些癱軟或者懊喪或者失落。為此,引導學生各自展開豐富的想象:潮水來時是想索取點什么,還是想發泄點什么?回去時,是得到了一種滿足,還是遭到了冷遇?結合后面的“寂寞回”便可知曉。由此推知,原來作者是用潮水反襯“故國”的荒涼冷落,是為以景襯境;同時,也流露出作者對歷史蒼桑的感慨,是為情景交融。對于是意象群須進入多個意象組合構造的畫面以各種感官加以感知,比如杜甫《登高》一詩中的“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句,詩人調動聽覺、視覺組織了“秋風”、“高天”、“猿嘯”、“沙渚”、“江鳥”這些意象構筑了一幅精美的畫圖。“臨其境”,便有視覺開闊、聽覺凄婉之感,為全詩奠定了傷感的情感基調;同時,視覺的恢廓,又襯托出了作者顛沛流離的獨苦,是為以景襯情。――這些都是通過塑造意境所展現的情趣。在悟之前,首先要點撥學生,使其明確詩歌意象在詩歌中具有哪些作用,在逐步領悟的過程中方能變盲目為有的放矢。一般地講,詩歌意象的作用與散文中的景物描寫的作用如出一轍,大體上有:營造氛圍(如《琵琶行》中的“楓葉荻花秋瑟瑟”句,就營造出與朋友離別時的蕭瑟、落寞的氛圍)、借景抒情(這是詩歌慣用的“伎倆”,凡詩歌中有描寫的景物,一般都具有這一作用)、塑造背景或環境(這一作用與“營造氛圍”有相似之處,但亦有不同,那就是通過多個意象組合――意象群,為人物的活動提供背景或環境,這種作用在山水詩、邊塞詩中運用較多,如王昌齡的《從軍行》之“青海長云暗雪山”即是)、塑造意境(其與“塑造背景或環境”有所不同。可以說,詩歌的意境是作者抽取自然景物中的多個特定景物以進行描繪而表現出來的境界和情調,進而呈現給讀者一幅立體感強的畫面,目的是給人“只在此山中,云深又知處”的意境之感。對于任何讀者特別是學生而言,也只有“臨其境”或“入其境”才能感知境界之妙以及作者的情感。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秋水共長天一色,落霞與孤鶩齊飛”、“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等都是意境深遠的詩句)、襯托人物節質或性格(這種作用在寫物詩中較為普遍,在表達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辭,如雪、竹、梅、松、鶴、荷、平仲、金風玉露等,能襯托人物品行高潔、性格堅毅、情感純潔等品性)、奠定情感基調(如柳永《雨霖鈴》開頭三句“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為全詞奠定了凄涼、傷感的基調)、以景襯境(這一作用在山水詩中運用最多,如以鬧景襯靜境――“竹喧歸浣女”,以動景襯靜境――“蓮動下漁舟”,以暖景襯冷境――“日色冷青松”,以亮景襯暗境――“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以滿景襯空境――“雁字回時,月滿西樓”,以物語(或物態)襯心境――“廢池喬木,猶厭言兵”等)、以景襯情(這種作用在詩歌中時常出現,表現為詩人用意象顏色的濃淡襯托情意的濃淡,這種方法又往往與諧音雙關的表達技巧相關聯。如李白的《春思》中“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句,就是用桑草之“碧”“綠”襯托想思情濃,“絲”“枝”分別與“思”“知”諧音;還有用悲景襯悲情、用喜景襯喜情或用喜景襯悲情,如杜甫的《登高》一詩,是用悲景襯悲情,而其《絕句?江碧鳥逾白》則是用喜景襯悲情)。當然,這些作用在詩歌中并不具備獨立性,對有些詩歌來說,所有的作用可能都兼而有之,所以,在鑒賞時,不能顧此而失彼。

2.悟關鍵詞。詩歌中有一些高度聚集作者情感或者用來描述氛圍的關鍵詞語,我們把這些詞語叫做詩眼或詞眼。它通過強烈的節奏為“讀”所感知。如“小樓昨夜又東風”的“又”字,“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杜甫《蜀相》)中的“自”、“空”二字,均是關鍵詞。悟關鍵詞,一般從詞的本義入手,去悟其在詩境中的深層含義,如“又”是“再一次”之意,它表明春風是一季又一季地吹上小樓,同時也是一季又一季地吹在小樓中人的心上。“故國”難在,且時間越來越久遠,不能不給李煜這個亡國之君增加了一層又一層的愁意,甚至到了難以承受的地步,其中有悔恨、嘆息等;一個“又”字所聚集的情感竟難以盡表。“自”、“空”二字則是寫出了武侯祠的寂寞、荒涼的氛圍。

三、聯。通過“悟”,我們已較為具體地把握住了詩歌鑒賞的主題思想及各方面的內容,但這還只是對詩歌價值的相對單一的取向,并不全面;因為有的詩歌還具有它的現實意義,所以在鑒賞時,還必須聯想作者寫作的當時背景(包括社會、文化、政治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波折等C合因素,才能具體、全面、客觀、公正地鑒賞詩歌。從這一側面告訴鑒賞者必須具備一定的歷史知識和了解相當一部分作者的生活經歷及其思想狀況,比如在《石頭城》一詩中,只把從悟中得到的“抒發作者對‘故國’昔盛今衰的感慨”作為鑒賞的最終內容是遠遠不夠的,而且也違背了作者作此詩的真正意愿。因為詩人劉禹錫在寫這首詩時,唐帝國已日趨衰敗,朝廷里大臣相互排擠,出現了“牛李黨爭”,宦官專權依如故;地方上藩鎮割據勢力又有所抬頭。所以他寫這首詩的主旨應是諷喻現實,即借六朝的滅亡來抒發國運衰微的感嘆,希望當時的統治者能以前車之覆為鑒。

四、結。我國詩歌眾多,類型多樣,并且每一類型的各詩歌又具有某種程度的相似性,所以對詩歌類型及其宏觀鑒賞的總結也很重要,如此可讓學生知一而類三,最終達到鑒賞各種詩歌的目的。

1.詩歌類型及宏觀鑒賞。詩歌一般可分為借景抒情詩、詠史懷古詩、傷春傷別詩、羈旅行役詩、山水田園詩、托物言志詩、邊塞征戰詩、贈友送別詩、閨怨詩、談禪說理詩等類型,且又存在著交叉性。首先,鑒賞各類詩歌,要掌握一些宏觀鑒賞要領:借景抒情詩,要體會詩中情景交融的意境,領會詩人寫景所表現的情感,把握其寫作技巧和語言特色;詠史懷古詩,要聯想背景,領悟情感(感慨興衰或寄托哀思或托古諷今);傷春傷別詩,是借對春光流逝抒發韶華易逝、壯志未酬的感慨,或表達對親朋、好友、愛人的無限思念之情;羈旅行役詩,是流浪他鄉的詩人通過眼見耳聞而觸發的對遙遠故鄉的眺望,對家鄉的憧憬;山水田園詩,是詩人以山水田園為審美對象,把細膩的筆觸投向靜謐的山林、悠閑的田野,創造出一種田園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達對現實的不滿,對寧靜平和生活的向往;托物言志詩,是詩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卻采用象征、興寄、反襯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種理想、信念、人格、志趣等融于某種具體事物中,達到言志的目的;邊塞征戰詩,反映邊疆將士不畏辛勞、保衛邊陲的戰斗精神,或描寫將士和親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或諷刺并勸諫拓土開邊、窮兵黷武的統治者;贈友送別詩,通過景物渲染離別時凄涼氛圍,抒發難離或勉勵之情;閨怨詩,寫閨房女子對丈夫久客不歸的埋怨或對遠在邊地征戍的夫君的思念;談禪說理詩,是詩人把自己類似禪宗的頓悟或事理的體察訴之于詩句中,這類詩往往有不食人間煙火之空靈境界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浦区| 固原市| 庆城县| 宁乡县| 乌鲁木齐市| 阿勒泰市| 原平市| 即墨市| 西林县| 会宁县| 兴国县| 乐安县| 沙洋县| 确山县| 读书| 潞城市| 故城县| 沁水县| 浑源县| 永善县| 郸城县| 宁晋县| 古浪县| 莱芜市| 登封市| 周宁县| 闸北区| 兴海县| 龙陵县| 旌德县| 平陆县| 望城县| 平谷区| 银川市| 罗源县| 大石桥市| 枣强县| 宜都市| 班玛县| 苏州市| 宁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