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寡頭壟斷市場

寡頭壟斷市場

時間:2023-05-31 09:42:2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寡頭壟斷市場,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關鍵詞:價格博弈分析;多角化經營;決策樹分析法

中圖分類號:C965文獻標識碼:A

**雅思學校是中國最早進行雅思培訓的機構之一,成立于1997年,經過多年的發展,現已初具規模,培養出了一支在雅思教學方面水平較高、經驗豐富的教師隊伍,一直以來是國內規模最大、最負聲名的雅思培訓機構。但2004年,雅思界另一重要的培訓機構環球雅思開始從規模和知名度上全面超過**雅思。同年,新航道雅思、新東方全面介入雅思培訓,**雅思失去了以往高速發展的態勢,企業發展陷入了停滯。

一、競爭態勢分析

目前,北京的雅思培訓界主要有環球雅思、**雅思、新東方和新航道四支力量。各學校市場占有率大致是:**雅思市場占有率30%,環球雅思市場占有率35%,新東方和新航道市場占有率30%。四家培訓機構基本構成了北京雅思培訓市場的寡頭壟斷。但考慮到,雅思培訓發展前景好,利潤高。且從經營方式上看,**雅思及三家競爭學校共同的特點是:教師由高校或社會外聘,教室等教學設備儀器采用租賃方式,學校主要負責招生、市場開拓、教學服務等工作。這種經營方式雖有投入資金少,沒入成本低、風險小的優點,但同時具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就是進入和退出門檻都較低,容易吸引競爭對手進入。因此,實際上北京雅思培訓界處在一種動蕩的非典型寡頭壟斷市場態勢下。下面,我們通過五種競爭力模型對**雅思學校的競爭態勢進行分析。(圖1)

1、**雅思現有競爭對手主要為環球雅思、新東方和新航道。環球雅思已經在規模和市場占有率方面全面超越了**雅思學校,成為行業龍頭。新東方雖剛涉足雅思培訓,但作為全國外語培訓業的老大,從資金、規模到品牌、營銷手段等方面都占有巨大優勢。目前,**雅思的優勢僅限于從業經驗豐富,師資水平較高。

2、從供應者角度看,雅思培訓競爭說到底還是優秀的培訓教師之間的競爭,誰擁有了優秀的教師,誰就擁有了核心競爭力。優秀的培訓教師是**雅思的一張王牌,但這些教師都是隸屬于各高校的外聘教師,隊伍極不穩定,隨著競爭的加劇,課酬的上漲將是必然趨勢。

3、從購買者角度看,隨著我國國民收入的提高,國內教育競爭加劇,更多的人會選擇留學或移民,因此雅思培訓市場還遠未飽和,前景仍然看好。

4、從潛在進入者角度看,戴爾和洋話連篇等培訓機構,缺乏的僅是有經驗的優秀教師,且正躍躍欲試。一旦潛在競爭對手加入的話,勢必進一步加劇競爭。

二、走出困境的選擇

1、失效的價格競爭策略。為了奪回失去的領先地位和市場,**雅思曾動用價戰策略,卻引發了其他機構的紛紛降價,我們以囚徒困境模型對此問題進行分析。表1為囚徒困境模型。(表1)

我們看到,如果大家都不降價,每家都可獲得7分利益,如果**雅思降價,而其他學校不降價,那么**雅思將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獲得9分利益,而此時其他學校只能獲得5分利益,反過來,其他學校降價,**雅思不降,結果也一樣,但這種情況在寡頭壟斷市場是不可能出現的,如果**雅思降價,其他學校一定會跟進,因為這關系到企業的市場占有,關系到企業的發展前景、甚至企業的生死存亡,同級別的企業不會看著競爭對手擠壓自己而做大做強,最終會出現行業價格被拉低,大家收益普遍下降到6分的情況,那是一個糟糕的結果。也是均衡市場不合作競爭下的價格策略的必然結果。中國彩電業曾深陷此泥潭不能自拔。因此,在寡頭壟斷市場形態下,競爭者勢均力敵,價格策略因過于敏感,而近于無效。

2、多角化經營策略謀突破。企業只有競爭壯大,在競爭中求發展,才能走出困境。那么,如何發展又擺在了面前?筆者建議實行適度多角化經營。這樣有兩個好處:一是降低企業經營風險。當其中某一經營領域經營不善時,可以通過其他領域的成功經營加以補償,從而使整個企業的利益得到保障;二是通過多角化經營,可以開拓新市場,增加產品和服務,擴大利潤來源。

實行多角化經營可朝兩個方向發展:1、應用英語培訓;2、留學咨詢服務。這兩個行業與雅思培訓關聯度高,市場前景好,利潤豐厚。進入和退出壁壘都不高。比較實行多角化經營與單一經營兩種模式的經營價值鏈圖。(圖2、圖3)

如果**雅思經營由單一經營價值鏈模式轉換到多種經營價值鏈模式,學校的培訓群體會大大擴展,而且三者間又有很好的彼此銜接和相互補充的作用,應用英語的學員,又是雅思培訓的潛在人員,雅思培訓人員又是留學中介的現實市場,三者相互補充彼此促進,形成緊密的價值鏈,不但能規避風險,更能起到擴大經營的效果。這樣,企業能夠率先做大做強,相對市場其他對手,取得規模優勢,突破市場競爭均勢的困局。

3、權衡機遇與風險謀發展。企業任何形式的擴張都會伴隨著巨大的風險,**雅思該采用怎樣的策略進入新領域呢?以應用英語培訓為例,我們具體討論**雅思該如何選擇進入策略。

我們用決策樹的辦法來對此進行分析。(圖4)

A=60×0.6+(-10)×0.4=36-4=32

B=30×0.6+10×0.4=18+4=22

Max=A-20B-10=max32-2022-10

=max1212=12(萬元)

模型解析:**雅思進入應用英語培訓領域,可采取兩種策略:1、單獨設立培訓部門或機構,獨立經營。2、與其他培訓機構聯合,共同經營。單獨設立培訓部門/機構,需要投資20萬元,市場情況好與壞的損益值分別為60萬元和-10萬元;與其他培訓機構聯合,共同經營,需要投資10萬元,市場情況好與壞的損益值分別為30萬元和10萬元。對于兩種策略,市場情況好與壞的概率分別為0.6和0.4。

我們用決策樹方法分析后,可以看到兩種策略的期望值減投資額的最大余額都是12萬元,此時,一般說應該選擇風險較小的合作經營方案。但筆者認為,英語培訓市場仍處在發展階段,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世界融合的不斷加深,英語不再僅僅是一種交流手段,而且越來越蘊涵學習、生活、娛樂的特性,因此英語培訓市場將持續擴大。筆者把市場情況好與壞的概率設定為0.6和0.4,應該說略顯保守,只是從謹慎性原則出發,把風險考慮得充分一些。就實際情況而言,這一比例應設定在0.7和0.3更加合適一點。如果以這個比例計算,獨立經營的期望值應為39萬元,期望值減投資額的最大余額是19萬元;合作經營方案的期望值為24萬元,期望值減投資額的最大余額是14萬元。所以,筆者傾向選擇獨立經營。

第2篇

關鍵詞:市場類型;稅收政策;定價能力

一、我國經濟快速增長及伴隨的污染問題

中國自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實力以及綜合國力都取得了飛速發展,最為代表性的指標即國內生產總值(GDP)長期保持穩定的高速增長。雖然我國經濟已經轉變為“新常態”階段,GDP增速由高速轉化成中高速,但由于我國GDP總量的不斷擴大,其發展態勢仍十分強勁。與此同時,經濟發展也帶來相關問題,包括中國經濟過熱問題、資源的運用與環境保護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勞動者就業與失業問題、貧富差距擴大等。個人認為在上述問題中,資源的運用與環境保護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是最為明顯與棘手的,其他幾項問題基本可以通過政府加強上層建筑的設計來改善或解決,但資源及環境問題如果不能及時解決將是不可逆轉的過程。中國政府此前大多實行“先發展、后治理”的發展理念,即以資源的高消耗和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來發展經濟,近年來全國性環境惡化,如華北地區的霧霾、華東地區多發的洪水證明了這種觀念的不可取性。中國政府也逐漸轉變發展理念,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征稅是政府進行宏觀調控,推動產業結構安排的一個重要工具,因此,對于不同競爭結構下的企業實行不同的稅收政策對于我國的可持續性發展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

二、不同產業結構下政府稅收制度的選擇

在西方經濟學中,通常以市場上廠商的數目;廠商所提供的產品的差異程度;單個廠商對于市場價格的控制制度;廠商進入或者退出某個行業的難易程度為劃分標準,將市場分為完全競爭市場、壟斷競爭市場、寡頭壟斷競爭市場、完全壟斷市場四大類型。在普遍認知中,完全競爭范式已深入人心,經濟理論界推崇自由競爭,認為只有競爭才能提高企業競爭力和增進省會福利,并將競爭與壟斷對立。其典型代表就是古典經濟學。但也隨之出現了質疑的聲音,認為完全競爭市場并非理想狀態,壟斷也并不全是消極影響。

(一)完全競爭市場下的稅收策略

處于完全競爭市場中,各個廠商所提供的產品基本上屬于同質化產品,因而參與的廠商不享有定價權,且對于各種外部性的影響,例如市場價格下跌、政府稅收政策的變化都是被動接受者,不存在對于各種影響因素做出反應的能力。至多是不斷優化自身,提高自身競爭力與抗壓能力,不會被市場所淘汰。其典型代表為各種易消耗品,例如牙膏、紙巾。通過對現實生活的觀察,存在于完全競爭市場中的多為動力密集型這樣的低端產業。在西方經濟學的理論中,完全競爭市場被視為市場結構的典范,即更有效率,能使企業更具優勢。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這種觀點并非完全正確①。在沒有外部條件的限制下,企業會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產量以達到生存的目的。當企業的產量不斷提高,那么社會的總供給就會隨之增加。在社會生產力低下的時代,社會的總供給明顯小于總需求時,完全競爭市場對于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且企業的生存環境也是良好的,不存在產品滯銷的情況。例如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的產品供給。但當社會總供給明顯大于社會總需求時,企業依舊會增加產品供給,尤其是在沒有外部限制的情況下,例如企業不需要為其產生的污染負責時。現階段中國的部分低端產業明顯處于供過于求的現狀,那么企業的過量生產大大加速了污染的產生和資源消耗。當整個行業處于飽和過剩時,各廠商的利潤空間因為營業收入下降、成本上升而逐漸被壓縮。政府理論上應當在此時實行低稅收政策來緩解廠商的生存困境。但是,此時更應該考慮企業由此帶來不必要的環境污染和資源消耗。因此,政府面對完全競爭市場中具有明顯產能過剩的產業,不但不可以實行低稅收政策,反而應當從行政、稅收、法律等方面加速這種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的淘汰。即通過外部限制,加強對于企業的產量控制,避免因為完全競爭造成的不必要的環境污染和資源消耗。

(二)壟斷競爭市場下的稅收策略

在壟斷競爭市場下,各個廠商所提供的產品存在部分差別,所以各個廠商享有一定程度的定價權,對于各種外部性影響可以做出一定的反應。最直接的做法就是進行成本轉嫁,即讓消費者成為最終的價格承擔者,以此來保證自身獲利空間。但是,廠商進行額外的成本轉嫁的限度是自身產品對于其他廠商的差異化程度,而且是消費者愿意為之“買單”的正向差異(即好的差異)。在此以智能移動終端行業(側重手機)為例。該行業中不乏蘋果、三星、華為等行業翹楚,也有小米、OPPO、vivo等新創品牌。各個廠商的產品或多或少都存在差異性,例如蘋果手機的處理器及其iOS系統是其最大特點,三星的屏幕是其獨特之處。當三星依仗其屏幕的獨特性而選擇定價大幅超過同級手機的價格時,消費者就會考慮是否值得為這項差異性買單。個人認為在壟斷競爭市場下,各個廠商對于市場的定價能力極其有限,且廠商的經營目標之一就是不斷提高自己的市場份額,使得市場往寡頭壟斷市場的形態轉變。通過對于現實經濟生活的觀察,壟斷競爭市場中企業進行競爭最常用的手段包含兩種:其一是價格戰,即不斷降低自家產品的售價,達到排擠對手的目的;其二是加強自身產品的差異性,達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局面。在這樣的環境中,效益差的企業會逐漸被市場所淘汰,客觀上幫助產業結構的升級。但是,企業的盲目擴大生產可能對于企業自身而言是有益的,但同時企業的行為客觀上加速了環境污染及資源消耗。政府的正確做法是在確保普通消費者可以正常的擁有優質產品的前提下,對該行業實行宏觀調控。具體做法就是利用高稅收、法律、行政手段等外部限制性條件制約廠商的無序擴張。讓市場優勝劣汰,對廠商的生存與否作出判斷。

(三)寡頭壟斷市場下的稅收策略

在寡頭壟斷市場下,這種市場類型的特征是市場中存在的廠商數量只有幾個;其提供的產品可能存在差異;進入或者退出有較高的限制。其中,對于提供的產品可能存在差異,個人的理解是依據不同行業進行區分,例如在中國的石油化工產業中,只有中國石油和中國石化,這兩家廠商所提供的產品基本無差異(同標號下的油品不視為產品差異);在中國的汽車產業中,有一汽、長安、東風、長城等汽車廠商,各個廠所提供的產品雖然都是汽車,但是存在明顯差異。從行業的成熟度來看,出現寡頭壟斷市場的主要原因是競爭與完全壟斷兩者的完全折衷,大多是市場選擇所形成的。寡頭壟斷市場在現實生活中普遍存在,在這里要說明的是寡頭壟斷市場不代表競爭的降低,反而是各個廠商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這也證明寡頭壟斷市場的效率是非常高的,側面反映出了這種市場結構對于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本段前文中已經說明壟斷市場的基本特征,所以在這種市場結構中各個廠商都享有相當程度的定價權。可以將其視為賣方市場,消費者在其需求范圍之內只能接受廠商的定價,不論其愿意與否。中國的古語“物以稀為貴”可以為廠商的定價提供思路,同時也為政府制定稅收政策提供了考量。當廠商擁有較強的定價權時,廠商沒有誘因會擴大生產,即不會實行薄利多銷的政策,因而廠商往往會控制某種商品的產量,通過調整產品的價格,保證自身的盈利能力不會下降,甚至獲得高于原有獲利能力的可能。我們可以認為企業自身認同這種做法,而且由于產出的減少,對于環境的污染及資源消耗理論上會降低,這對于政府也是十分樂于接受的。通過數學推導,證明在理論上存在保證政府稅收穩定,企業收入又不會減少的雙贏局面的可能性。具體做法是政府在寡頭壟斷市場中,與廠商約定,企業減少相應某種商品的產量,以自身擁有的定價能力提高這該種商品的銷售價格;同時政府實行低稅收政策,從而保證廠商和政府的收入不會明顯低于原先的收入,甚至可能高于原先收入。以奢侈品廠商為例,奢侈品的消費人群多為富人階層,由于其財富的極大豐裕,他們的需求曲線一般不會受到價格波動的影響,產量越少、價格越高的反而更能激發富人的購買欲望。例如法拉利的LaFerrari(拉法)全球限量499臺,中國國內官方售價2200萬人民幣,但現在其身價已經升值至少一倍。不過,奢侈品價格變化對于中產階級的購買能夠產生較大程度的影響,會過濾掉部分消費者,在某種程度上符合我國所倡導的“以勤儉節約為榮”的價值觀。當然,在這里要說明的是,實行這種稅收策略的行業不應當涉及醫療衛生、教育等具有公共產品屬性的產品,就目前我國的實際情況而言,我國必須加強公共產品屬性廠商的扶持力度,包括實行低稅收策略。

(四)完全壟斷市場下的稅收策略

在完全壟斷市場中,廠商的數量只有一個,因而這個廠商擁有絕對的定價權,但因為其提供的產品通常具有公共產品的特點,導致完全壟斷市場會受到嚴格管制,或者稱為被本國政府所壟斷。所以,在完全壟斷市場下,政府的做法通常是給予大力度的扶持,支持其發展,使其盡可能更多的為國家和人民創造利益。以我國鐵路為例,中國的鐵路建設是典型的完全壟斷市場,全國只有中國鐵路總公司一家企業參與運營(其性質為國有獨資企業)。中國政府也在各個方面為其發展提供便利。因此,政府與廠商基本上處于同一立場,更直白地說廠商就是政府意志的執行者,政府基本上都會給予最優惠的稅收政策。

第3篇

摘要:當前的國際貨幣體系下,國際貨幣的競爭可近似看成是美元和歐元的雙元寡頭壟斷格局。在此假設下,通過差異性雙元寡頭的Cournot模型和差異性Hotelllng模型的分析可以得出,歐元要增加市場份額并增強對美元的制衡能力,需要提高其在幣值的穩定性、兌換的便利性及人們的信心等方面與美元的差異性。

關鍵詞:貨幣競爭;雙元寡頭壟斷;差異性;穩定性

JEL分類號:E42中圖分類號:F123.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1428(2012)04-0045-05

一、國際貨幣體系的寡頭壟斷特征

微觀經濟學中,根據市場上企業的數量、企業產品的差異性、企業對產品價格的影響能力、企業進出市場的成本以及信息的完全性等,將市場結構劃分為完全競爭市場、完全壟斷市場、壟斷競爭市場與寡頭壟斷市場。后三種市場也可統稱為不完全競爭市場。

貨幣之間的競爭,從國內來看,在發行權被政府壟斷前私人貨幣發行者之間的競爭可以看成是完全競爭:而國際貨幣之間的競爭,從國際貨幣體系的演進歷史可以看出,除了金本位制下各國貨幣之間的競爭可以看成是完全競爭外,由信用貨幣取代金屬貨幣之后的國際貨幣就進入到不完全競爭的時期。具體而言,金本位下,黃金作為國際貨幣可以自由鑄造、自由兌換、自由輸出入,如果各國鑄造的金幣成色不好、幣值不足,就沒有國家愿意接受,這種金幣就會被市場淘汰,而所發行的銀行券也必須保證能夠自由兌換成等于面值的黃金。否則也會被淘汰;布雷頓森林體系下,實行美元同黃金掛鉤、其他國家貨幣同美元掛鉤并固定匯率的“雙掛鉤”體制,美元作為與黃金同等地位的國際貨幣,完全壟斷了國際貨幣市場;牙買加體系下,德國馬克、日元、英鎊、法國法郎等貨幣的進入,打破了美元的完全壟斷地位,而歐元的誕生,則使國際貨幣體系基本形成美元和歐元寡頭壟斷的格局。以儲備貨幣為例,根據IMF公布的季度數據,2011年第一季度美元儲備占全球已配置儲備的比例為60.7%,歐元儲備所占比例為26.5%,日元所占的比例為3.8%,英鎊為4.1%。因此,當前的國際貨幣體系實際上也可以看成是由美元、歐元為主導的雙元寡頭壟斷格局。

筆者對寡頭壟斷的國際貨幣體系界定為: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由少數幾個國家或國際集團控制著國際貨幣的發行和供給,從而影響和制約著國際經濟、國際貿易和投資的發展以及國際金融市場的穩定。寡頭壟斷的國際貨幣體系主要呈現如下特點:

1、少數幾種國際貨幣對世界經濟影響明顯。

對處于壟斷地位的國際貨幣發行國來說,過多的貨幣發行量會造成世界性的通貨膨脹。過少的貨幣發行量又會導致國際清償力的不足,從而制約世界經濟的發展。由于壟斷了國際貨幣的發行權,這些國家往往從自身的利益出發決定國際貨幣發行的多寡,且由于國際貨幣的發行可以獲得巨大的鑄幣稅收入,他們

第4篇

[關鍵詞] 成品油 市場 可控性

我國成品油市場主體現狀目前可以“雙頭壟斷”市場結構來加以描述,我國成品油市場相對封閉,市場由國家石油公司壟斷掌握,絕大多數小企業沒有油品外貿進口權;我國市場絕大部分成品油供應都是中石油和中石化兩家公司來完成,中石油、中石化壟斷經營的大格局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將不會改變。雖然我國成品油零售、批發市場已相繼開放,關稅、貿易壁壘也陸續寬松,并且長期來看市場化程度肯定會逐步提高,但由于成品油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和我國需求缺口的逐漸增大,成品油市場將仍是政府高度控制的一個領域。研究如何控制國內成品油銷售市場,不僅是實現國家與企業的宏觀一致性,而且對石油市場產業結構優化、促進成品油市場公平競爭,提高國家石油資源的高效配置,保持國內成品油價格穩定的重要保障。

一、經濟系統可控性原理

通過分析經濟系統可以發現某些經濟變量是可以直接控制的,通過直接控制這些變量的取值來影響整個經濟系統,這類變量運用控制學的概念定義為控制變量或決策變量;而經濟系統的另一類變量是描述經濟系統行為的一些變量,它的取值不是可控制的,只能夠通過對控制變量的選擇來間接的影響它。

1.經濟系統模型

在研究一個經濟系統時,我們首先要建立經濟系統的數學模型,連續系統的數學模型的一般形式為:其中,是n維狀態變量,為m維控制變量。假設我們已知經濟目標函數為,那么我們經濟最優控制即為求決策變量使它在某個集合U 內,并使最大或者最小。

二、經濟系統最優控制

在這一個經濟系統中,是描述經濟對象的狀態方程,且一般情況下為微分方程,是初始時刻經濟系統所處的狀態,稱為初始狀態。是對所采取的控制策略的有效性的度量,積分區間是計劃最優策略的時間范圍,被積函數在經濟問題中常表述為在瞬間t,相對于控制和狀態的純收益,則給出了相應于控制和,經濟系統在計劃期的總的純收益。

由于目標函數是區間上的函數的函數,因此稱為目標泛函。如果存在策略變量在有限的時間內將經濟系統的初始狀態轉移到0的狀態,該經濟系統就是為能控(可控)的經濟系統。

常規上,我們用常系數線形微分方程描述經濟系統的狀態方程:

則經濟系統能控的充分必要條件為能控性矩陣:

的秩為n,其中n為經濟系統狀態變量含狀態變量的個數,這個數也稱為狀態空間的維數。

三、國內成品油市場能控性建模分析

按照雙寡頭壟斷的理論假設,中石油與中石化壟斷成品油市場的生產與銷售,公司在周期k內的產量分別為,其各自初始產量已知。公司均以利潤最大化決定自己的產量,在解自身利潤最大化問題時,假設競爭對手保持前一周期的產量,即符合COURNOT預期。

公司i的利潤函數為 式中p為成品油市場銷售價格,ci為公司i的成本。假設

于是公司i的利潤最大化問題為:

這時利潤最大化問題的一階必要條件為:

由此得出,即利潤最大化的解必須滿足的差分方程組。

三、寡頭壟斷型成品油市場可控分析

1.決策變量控制模式分析。為分析政府對寡頭壟斷市場控制的可能性,設政府可以依靠一個決策變量的影響市場,例如稅收政策、出口補貼等,它可以使公司的單位產出成本下降,這時公司i的成本函數改為。這時滿足的差分方程組化為:記,則得到寡頭壟斷系統的狀態方程組,其中

系統的能控性矩陣為:

于是矩陣秩為1,因此該系統不能完全能控的,也就是說不能通過一個決策變量達到寡頭壟斷市場的控制政策效果。

2.策略變量控制模式分析。假設每個公司的成本可以引入一個策略變量,即對公司ui可以引進策略變量,使其成本函數為。

則模型修改為,其中

系統 的能控性矩陣為 的秩為,該系統完全可控。表明如果能對每一個公司引進一個策略變量影響他的成本函數,則可以對寡頭壟斷市場進行控制。

成品油市場的市場控制是關系到國家民生的一個重點問題,成品油銷售價格、銷售數量、區域結構的市場可控一直是國家宏觀經濟管理部門關心的焦點與難點,通過本文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成品油市場主體的監控管理通過直接的決策變量如稅收、價格補貼、區域限制等手段是不能達到的(短時間內),相對而言,通過引入間接影響市場主體決策的策略變量,分別對不同的市場主體產生非完全一致的經濟調控手段,應該是能夠實現市場的動態可控,從而實現國家與企業的政策一致性。

第5篇

【關鍵詞】航空市場 “價格戰” 應對措施

【中圖分類號】F5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6-0184-03

一 近年來,南航與東航的票價降幅分析

2012年6月28日昆明新機場啟用之后,昆明機場時刻開始放量,尤其在2012年冬春季航班啟用之時,昆明機場航班增量達到30%,各航空公司投入運力增量也達到30%。受此影響,各航空公司票價出現大幅下滑,其中南方航空公司在2012年11月至2013年5月期間平均票價降幅就超過10%以上(見表1),同期云南市場份額最大的東方航空公司票價降幅導致票價大幅下滑的原因有很多,有供求關系改變的原因,也有“國八條”對以會展、旅游以及公商務會議為主導的云南旅游市場的影響。從表1可以看出,南航的客座率水平降幅不大,但票價水平降幅過大。而如果將東航的省內支線和干線的數據剝離分析,干線實際客座率降幅也不大。根據民航總局的數據,今年昆明機場旅客吞吐量增幅排名全國主要大機場第一位,因此從實際分析來看,更多的是各航空公司的恐慌性跳水所導致的。

二 實現“價格戰”的主要路徑

以東方航空公司為例,其主要實現的路徑為:

1.大客戶政策

東航集團大客戶全價票直接享受八二折出票優惠。凡是購買八折至全價客票的旅客可直接加880元升為F艙。這個政策沒有名單限制,已成為人的主要獲利手段,類似過去的暗扣政策。

2.高端政策

以高端黨政軍、百強企業負責人、高級管理人員為客戶主體(一般5~10人),制定年度銷售總量考核標準,確定獎勵細則。例如:某高端群體5人,年銷售量60萬,購買全價以上客票,獎勵按照全價客票價格結算。

3.費

分為前返和后返兩種模式,各公司主要通過高額費來獲取人的銷售傾向性,但銷售費本身就是透明的,人往往通過提供一家公司的政策來獲得其他公司的優惠政策。

4.E卡政策

東航官網出票,用其E卡支付,F-H艙在直減優惠后固定還有8%的E卡返點,L-V艙在直減優惠后固定有6% 的E卡返點,直減加固定返點后平均返點在10%~20%之間。

5.市場價格

民航銷售全部是通過民航訂座系統進行多等級運價管理,因此,價格的釋放主要是通過多等級艙位來實現的。

6.產品投放

為了應對各公司的競爭,填補航班客座率,東航一度推出了昆明-烏魯木齊600元往返,昆明-福州廈門400元往返等政策。

隨著價格戰的啟動,云南地區航空市場票價出現了大幅的震蕩,省內航線出現了全線100元的票價,對各航空公司的經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自1998年之后,對各航空公司而言,早已對“價格戰”的負面作用產生了共識,但票價大戰依然能經常在國內各個地方上演。根據分析,多數票價大戰事實上在拉動市場需求方面是無效的。那么為什么價格大戰依然持續呢?我認為這是國內民航的特點所決定的。

三 寡頭壟斷市場的特征

國內航空客運市場屬于典型的寡頭壟斷市場,寡頭壟斷市場的結構特點有以下三個:

1.由少數幾家企業生產和銷售了整個行業的絕大部分產品

從宏觀來看,國航、南航、東航、海航四大航空集團把持著中國民航業絕大部分市場份額。表3顯示2012年四大集團旅客運輸量及其所占比例。2012年中國民航全行業共承運旅客31936萬人次,其中四大集團的旅客運輸量占全行業的近87%。

從微觀來看,在市場準入條件的限制下,一般情況下,一條航線由不超過五家航空公司來運營。由少數幾家企業控制市場供給,這是寡頭壟斷市場結構的典型特征。

數據來源:2012年民航總局運輸生產統計公報。

2.企業之間相互依存,一個企業的行為就會影響其他企業

對于每一條航線而言,一家航空公司降價會使其他航空公司的市場份額減少,甚至會影響到該航線輻射區域內其他航線。

不僅如此,一家航空公司的戰略選擇,如飛機引進、開辟航線、新建基地、聯盟與并購等,也會對其他公司產生深遠影響。航空公司之間相互依存的特點符合寡頭壟斷的基本特征。

3.資源的流動性較差,新企業進入該行業困難

由于民航運輸業屬于資金和技術高度密集型行業,加上在運行合格審定、飛機引進、飛行員流動等方面受到嚴格的限制,所以要想獲準成立一家航空公司可謂是困難重重。

即便是現有的航空公司,想要進入某一航線運營,也會受到現有航班的客座率、航線經營權、航班時刻等諸多因素的限制。市場準入受到嚴格限制,這也是寡頭壟斷市場結構的重要特征。

從上述特征來看,中國民航客運業屬于典型的寡頭壟斷市場結構。由于國內各航空公司產品幾乎沒有差異,航空公司提供大量的同質性產品,所以民航客運業體現出純寡頭壟斷特征,又稱無差別的寡頭壟斷。

四 解釋“價格戰”最有效的工具之一就是需求的價格彈性

五 航空公司之間“價格戰”的內因分析

對航空公司而言,使用某種機型在某條航線上提供一個航班的成本是基本固定的,這個成本并不會因為增加幾個旅客而有太大的區別,所以最初航空公司往往不惜降低價格,而追求較高的客座率和收入;但當價格下降到一定水平以后,航空公司發現隨著需求的不斷增長,收入卻不升反降,更糟糕的是,當提供的運力不滿足需求量的增長時,航空公司將面臨不得不增加航班的壓力。在一個航班上多銷售一個座位的成本很低,而在一條航線上增加一個航班的成本卻很高。如果航空公司此時增加航班,那么已呈下降趨勢的總收入是不足以彌補由于運力增加而引起的成本的增長的。當參戰的各航空公司意識到,這種強勁的增長實際上是低水平的增長,是建立在航空公司虧損金額不斷加大的基礎上的增長時,航空公司開始尋求協商解決的途徑,停止毫無意義的“割喉式”的惡性競爭,共同提升價格,提高利潤。

六 解決“價格戰”的途徑

1.價格聯盟

寡頭壟斷市場的顯著特點是,每個企業必須考慮到它們的決策對其他企業的影響,也必須估計其他企業會有什么反應。雖然各航空公司都知道,當所有公司最終退到同一價格水平上,市場份額會重新回到“價格戰”前的平衡,而且“價格戰”是以整個市場的總收入下降為代價的,但第一個降價

者的短期利潤和對其他聯盟者的不信任,往往會均等地給每個航空公司以誘惑,使其成為“價格戰”的始作俑者。

從“博弈論”的角度來說,如果是非合作型博弈,兩家航空公司都選擇挑起“價格戰”,結果每家公司的收入是9,兩家公司陷入“囚徒困境”;但如果是合作性博弈,兩家公司都選擇維持“價格聯盟”,每家公司的收入是10,兩家公司選擇建立“卡特爾”(見表4)。

隨著信息傳遞的加快,單方面降價行為將很快被其他公司發現,欺騙者的短期利益越來越少;再加上挑起“價格戰”必須冒著市場總收入減少的風險;同時考慮到一旦聯盟公司中出現欺騙者,各公司之間產生的不信任將直接影響到以后進行共謀,所以“價格戰”也并非一觸即發,各航空公司都在進行博弈,目標是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航空公司總是在競爭和控制競爭兩種狀態間游弋。

2.充分做好市場預測

只有將預測市場需求結合市場供給,同時計算好各條航線的價格彈性系數,這樣才能理性地利用價格手段調整需求,達到航空公司提高收益的目的。

3.豐富產品,提高服務

第6篇

一、壟斷市場

壟斷市場,即市場上只有一個商家,它可以選擇的銷售渠道可以是只做線上或只做線下的單一銷售渠道,如戴爾電腦公司的電腦線上銷售等;也可以是即做線上又做線的混合銷售渠道,現在越來越多的公司選擇這種混合銷售的模式。各公司根據自身的優勢選擇線上或線下銷售渠道,并設定相應的產品價格。表1給出了本文中涉及到的相關符號及其定義。在研究銷售渠道的利潤之前需要做出一些假設(這些假設也適用于雙寡頭壟斷競爭市場):(1)假設商家都是追求利潤最大化的。(2)假設市場上總的需求量是固定的,且總的銷售量等于需求量。(3)假設消費者更喜歡線下購物。此時,價格PO+w=P,銷量為(1-α)Q,即扣除掉不具備上網條件和不愿意進行網購的消費者之后的銷售量。因為盡管有價格優勢,但還是有一部分消費者會因為信任、技術等問題而不會參與線上交易。此時,影響賣家銷售渠道選擇的因素就是:(1)當α=0時,即消費者完全沒有傳統購物的偏好時,線上線下銷售渠道的選擇,完全取決于線上線下銷售的成本。(2)當α=1時,即消費者只會從傳統渠道購物,商家只能開展傳統商務。(3)0<α<1時,因為選擇線上銷售渠道總會將一些傾向于線下購物的消費者排除在外,因此只有在C0+αPQ<Ct時,商家才應該選擇線上銷售的策略,否則應該選擇線下銷售的策略。2.混合銷售渠道。即商家同時從事線上和線下交易。在混合銷售渠道下,由于線上和線下銷售對于顧客的吸引程度以及收貨時間、對于貨物的直接感受等原因的不同,線上和線下銷售往往需要采取不同的價格策略,其價格制定的依據就是其利潤最大化。混合商業策略能夠確保為所有的消費者提供服務,即覆蓋了那些喜歡傳統渠道購物的消費者,又覆蓋了那些因為沒有時間從傳統渠道購物或地域偏遠而無法從傳統渠道獲得貨物的消費者。因此,此時的銷售量就等于市場需求量。對于最優價格的制定,因為市場上只有一個商家,因此,商家為獲取最大化的利潤,可以將價格定為pt=pO+w=P,即線下價格與線上價格加物流成本和消費者的期望價格相等,此時商家獲得的利潤為最大化的利潤。3.商業模式比較。要找出最優的商業模式,我們首先需要比較單個銷售渠道和混合銷售渠道的利潤,然后找出最優的商業模式。由于單個銷售渠道前面已經比較過,在此不再贅述,下面比較單個商業模式與混合商業模式的利潤:(1)單一線下銷售與混合銷售渠道的比較。從利潤公式可以看出,只有當單一的線下銷售的成本Ct大于混合銷售的成本,即Ct>ct+c0時,商家才有動機采取混合銷售的策略,否則,商家應保持單一的線下銷售。

二、雙寡頭壟斷競爭

現在,假設市場上有兩個銷售相同產品的商家,他們銷售的產品完全同質且消費者對于他們的喜好完全取決于其商品的價格。兩個公司既可能采取單一的線上或線下,也可能采取線上線下混合的銷售渠道,兩個公式首先同時選擇商業模式,其次來確定均衡價格。1.單一銷售渠道。在雙寡頭壟斷的市場條件下,兩家公司采取完全相同的單一銷售渠道,既都采取線上銷售或都采取線下銷售時,會導致Bertrand競爭,而使得最后的均衡價格等于邊際成本。兩家公司會各自占領一定的市場份額,而使得最終的均衡價格等于邊際成本,其收益如表3所示。當兩家公司采取完全互補的銷售渠道,即一家采取線上銷售,一家采取線下銷售的模式時,因為假設消費者更喜歡線下銷售的方式,在線商家為了爭奪消費者,通常會用降低價格的方式來吸引顧客,而線下商家也會為了留住顧客而降低價格,從而引發Bertrand競爭,最終在均衡狀態下,商家的價格都會趨于邊際成本,其收益如表2所示。2.混合銷售渠道。先假設兩個廠商中只有廠商A提供單一的線下銷售的模式,而廠商B采取線上和線下的混合銷售渠道。這樣在兩家公司競爭的線下銷售領域會引發Bertrand競爭,而導致最終的均衡價格均等于邊際成本。在線上銷售領域,廠商B則會根據自身的網絡運營成本及利潤目標設置一個均衡價格。與完全壟斷市場不同的是,這個價格應該使得商品的價格加運費低于消費者的預期價格,否則,公司的線上業務則沒有足夠的優勢與自己及競爭對手的線下業務競爭。當兩個公司都同時采取線上線下的混合銷售渠道時,兩家公司在線上、線下的競爭也會導致Bertrand競爭,而使得最終的均衡價格等于邊際成本。收益如表3所示:3.銷售渠道比較。與壟斷市場不同的是,在雙寡頭壟斷的情況下:(1)單一銷售渠道下,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銷售,最終的均衡價格均趨于邊際成本而不是消費者預期的價格,此價格低于消費者的預期價格。當商家選擇互補性的銷售渠道時,兩個商家利潤的大小不僅取決于線上線下的銷售成本,還取決于消費者的購買傾向。(2)混合銷售渠道下,當一方采取單一的銷售渠道時,有競爭的銷售領域價格趨于邊際成本,無競爭的領域價格則低于消費者預期的價格,否則將會失去該領域的消費者。采取混合銷售渠道的商家,因為占領了無競爭領域的整個市場而獲得了高額利潤。(3)當兩個商家都采取混合競爭策略時,均衡價格將會分別達到線上與線下的邊際成本而平分市場,兩個商家的利潤趨于相等。

三、對策及建議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發現,在壟斷市場上,只有當單一的線下銷售成本Ct大于混合銷售的成本,即Ct>ct+c0時,商家才有動機采取混合(O2O)銷售的策略,否則,商家應保持單一的線下銷售;只有當α>ct+c0-CtPQ時,商家才有動機采取混合策略,否則,商家應保持單一的線上銷售。而在雙寡頭壟斷競爭市場上,單一銷售渠道下,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銷售,最終的均衡價格均趨于邊際成本而不是消費者預期的價格,此價格低于消費者預期的價格;商家的利潤不僅受到線上線下銷售成本的影響,也取決于消費者的購買傾向;混合銷售渠道下,當一方采取單一的銷售渠道時,有競爭的銷售領域價格趨于邊際成本,無競爭的領域價格也將低于消費者預期的價格,否則將會失去該領域的消費者,采取混合銷售渠道的商家獲得較高利潤。當兩個商家都采取混合競爭策略時,均衡價格將會分別達到線上與線下的邊際成本而平分市場。針對這些發現,我們對商家給出如下對策及建議:(1)當消費者還不適應電子商務技術,即絕大多數消費者還是更習慣于線下銷售的條件下,傳統的線下銷售渠道仍然是商家的最佳選擇。(2)線上銷售永遠不可能覆蓋那些只喜歡線下購買方式的消費者,因此電子商務模式和傳統銷售渠道只能是互為補充的兩種銷售渠道,而不可能完全代替線下銷售,即使O2O模式也不可能覆蓋那些只喜歡線下購物消費者。(3)要想在線上線下混合的銷售渠道中取得更大的利潤,最好的辦法是實現傳統渠道與在線渠道的高度融合,這種高度融合不僅要求線上線下店鋪的產品價格、質量、促銷、庫存等信息的一致和互聯互通,而且要求訂單履行、客戶服務等業務流程的線上線下無縫銜接(Ohetal.,2012),允許客戶方便的在兩種渠道間進行轉換,充分發揮兩個渠道的各自的優勢。

作者:何迎朝 王笑磊 單位: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第7篇

1994年中國聯通公司成立標志著由郵電部獨家壟斷中國電信市場的局面開始改變。之后隨著中國移動通信從中國電信中分離并在香港成功上市,經歷了改革與重組、拆分與合并的國內移動通信市場目前已形成了中國移動與中國聯通雙寡頭壟斷的市場格局,即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分別提供差異化、個性化的語音和數據業務;在市場中通過價格、業務、品牌、技術、廣告展開全面競爭。由此可見,中國的移動通信市場是有差別和獨立行動的雙寡頭壟斷市場。這兩家服務商所提供的服務具有一定的替代性,價格便成為他們爭奪消費者最主要的手段。目前,中國政府對移動通信許可牌照的發放相當嚴格,移動通信市場的進出壁壘相當大,并且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的信息可獲性是不均等的。由于移動通信屬于自然壟斷性的行業,而這兩家公司均有相當大的業務量能夠形成規模效益;兩家公司在基礎設施的配備方面擁有不同程度的控制力;政府的政策扶持使這種雙寡頭壟斷的局面得以存在和延續。根據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國的移動通信市場符合西方經濟學中的雙寡頭壟斷市場結構。

本文旨在通過對我國移動通信業之間價格競爭的博弈分析,論證各通信商在價格競爭問題上有選擇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從而為通信運營商處理好競爭與合作的關系,為我國移動通信業的良性發展提供依據。

一、我國移動通信業價格競爭結構

1994年中國聯通的成立標志著中國電信獨家壟斷時代的結束,從此我國通信業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通信市場由壟斷逐步走向競爭。1999年2月原中國電信被拆分為中國電信、中國移動和中國衛通,隨后,政府又給網通公司、鐵通公司和吉通公司頒發了牌照。2001年底中國電信被分割為南北兩部分:南部保留原“中國電信集團公司”名稱,北方與中國網通、中國吉通重組為“中國網絡通信集團公司”。至此,我國的通信運營市場形成了多家企業共同競爭的局面,移動通信市場的雙寡頭壟斷市場初步形成。其中,中國移動占有較大市場份額,即領導廠商。兩家運營商之間的競爭常常表現為價格戰,運營商之間的競爭也日趨激烈。國內外學者對我國移動通信市場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調查研究,學者們一致認為,目前我國通信運營商已經陷入了價格競爭的“囚徒困境”,這一困境使得運營商們把降價作為其競爭的主要手段,雖然降價擴大了通信業的整體市場,但由于ARPU(用戶每月平均消費值)的降低,運營商的總收入并沒有上升。針對這一問題,我認為在“囚徒困境”的博弈中,價格競爭并不是一定非合作狀態,在一定條件下,合作也是可能的。合作的結果顯然勝過不合作的結果,運營商之間應該合作。

二、價格競爭的博弈模型分析

“囚徒困境”是博弈論的經典案例,反映了個人理性和集體理性的矛盾。下面我將以“囚徒困境”模型分析我國移動通信業的價格競爭。根據一般看法,市場份額高的領導廠商由于銷量大,生產規模就大,平均生產成本可能更低,因此在競爭中會處于有利的、主動的地位,甚至可以以低價格將競爭者擠出市場。但中國移動通訊服務市場的價格戰卻與一般看法正好相反:處于弱勢地位的中國聯通往往主動降價,而中國移動則處于守勢,價格戰也因此呈現出“聯通挑起,移動跟進”的特征。雖然隨著移動通信市場的快速發展,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的用戶數都呈快速增長的勢頭,但雙方用戶市場份額的差距卻不斷縮小。運用博弈論方法可以對中國移動通信雙寡頭壟斷服務市場運營商之間存在的價格相互關聯性和依存性進行研究。博弈論起源于應用數學,它主要研究人們的行為發生相互作用時的決策以及這種決策均衡問題,是一種關于決策和策略的理論。博弈論在商業領域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商業運作是和平的另一中表象,商業中的和與戰是合二為一的。單純的競爭只會破壞市場,只有通過競爭與合作,才會實現雙贏的效果。博弈論為雙方提供了嶄新的游戲策略。當人們的利益相互依賴時,博弈論就會通過系統的方式解決策略問題。策略和行為的博弈可以是不合作行為,也可以是合作行為。非合作型博弈行為表現為各自的獨立行動,而合作行為的具體表現是形成價格合謀。

1、不合作競爭模型。圖1支付矩陣中的數據是根據兩公司的市場占有比例虛擬形成的。在此,我們采用劃線法,可以得到,(降價,降價)是一個占優均衡,即對于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來說,無論對方采用什么策略,降價都是其最優選擇。由于本博弈是一個非合作博弈問題,且兩博弈方會按照個體行為理性原則決策,因此雖然雙方采用降價策略的均衡對兩個博弈方來說都不是理想的結果,但因為兩博弈方都無法信任對方,都必須防備對方利用自己的信任謀取利益,所以雙方都會是無法實現的。即使兩寡頭都完全清楚上述利害關系和響應的效率意義,也無法改變這種結局。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正如兩個沒有條件串供的囚徒一樣,雙方都清楚地明白,如果雙方達成一致,形成協議定價,共同瓜分市場,在目前雙寡頭的市場形勢下,必將獲得最大的經濟利益。但是,這種協議注定是脆弱的,即使能夠達成,一旦有一家或幾家分公司在做決策時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慮而破壞協議,就會形成連鎖反應,“君子協議”必將蕩然無存。

2、合作競爭模型。從支付矩陣可以看出,如果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能夠合作,采用(不降價,不降價)策略,兩個運營商的收益都比惡性的價格戰高。其中,移動得到8000,聯通得到4000,這樣的結果應該是二者更好的選擇,合作的結果明顯優于不合作的結果,理性的企業應該選擇合作。但是,在現實生活中,運營商之間惡意的價格戰頻頻發生,在造成國有資產流失的同時,也阻礙了行業的健康發展。因此,我認為運營商應該正確認識競爭與合作的關系,意識到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兩者實現合作是否有可能呢?下面我們來探討他們實現合作的可能性。

從理論上說,只要滿足以下三個條件,“囚徒困境”的博弈就可以實現合作:第一,無限次重復博弈。在無窮多次博弈中,選擇背叛者即使在第一次的投機行為中獲得利益,他也將會在以后的博弈中受到對方的報復。第二,參與博弈的人數少而穩定,每個參與者所感覺的風險減少,并在不斷的合作中將風險減少至最小。第三,有嚴格的外部約束機制,懲罰博弈中的違規者,如在“囚徒博弈”中,兩名嫌疑犯均受到威脅,如果選擇坦白,他們將會被判刑,那么兩個囚徒就有選擇合作的可能。

參與博弈的兩大運營商選擇合作能夠從中獲得極大的好處,反之,背叛將會招致打擊報復,他們誰也沒有勇氣去脫離這種合作的關系,因此,在無限次重復博弈情況下,合作是有可能實現的。對于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的意義就在于,兩者合作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第一,在可預見期內,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之間的競爭關系要一直維持下去,而且,這種競爭基本等同于無限次重復博弈。因此,從雙方的長遠利益考慮,他們更愿意在博弈中選擇合作。第二,在移動通信業內只存在兩家運營商,他們相互之間容易達成一致的協議。第三,政府可以干預或限制運營商之間的惡性價格競爭。

三、小結與啟示

1、中國移動與中國聯通之間強勁的較量和施展競爭策略給我國移動通信市場撒了一把催化劑,使得這個市場的火焰已經燃燒到白熾化的狀態。價格戰沒有贏家,其最終后果往往是兩敗俱傷甚至傷害整個行業。無序的價格戰除了會使運營商的利潤下降和發展減緩外,還帶來了畸形的市場發展和扭曲的競爭心態。

2、根據“無限次重復博弈可能產生合作行為”可知,只要“囚徒困境”重復的次數足夠多,博弈雙方有共同的利益基礎,在一定條件下就可以選擇合作來獲取更大的利益。目前,我國的移動通信市場已經從數量型競爭向數量與質量并重的利潤型競爭轉化,市場已漸趨成熟,在這樣的寡頭壟斷市場中,任何試圖單方面對市場重新變價洗牌的行動都是不現實的。對市場份額的爭奪是一種零和博弈,有一個成功者就會有一個失敗者,而對利潤的追求則是正和博弈,可以通過合作達到雙贏。對我國的移動通信運營商來說,應該轉變競爭戰略,擺脫價格戰的泥潭,在價值鏈的某些環節上創造顯著的競爭優勢。

3、對我國移動通信運營商來說,構造差異化經營方式,注重品牌向導,進行品牌競爭,在品牌競爭中取得先機,更為上策。中國移動推出“動感地帶”、“全球通”、“神州行”三大品牌,進行品牌推廣,把競爭從價格戰的泥潭引領到品牌競爭的高層次,也為我國移動通信市場勾畫了一個值得借鑒的模板:發展品牌,做移動通信專家。而中國聯通也不甘示弱,大力推行“CDMA”、“新時空”等業務,創建屬于自己的品牌業務。同時,中國聯通開辟了電信企業聘請明星做代言人的先河,與姚明聯姻,聘請他做聯通“CDMA”的品牌代言人。

第8篇

摘 要 電信服務業作為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世界各國經濟中均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中國電信市場是近年來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市場,已成為世界電信業關注的焦點。入世后如何在國內與國外兩個市場上與國外電信巨擘競爭,是我們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 古諾模型 寡頭壟斷 電信業

一、中國電信服務市場的基本開放框架

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成為WTO成員國。在加入WTO的談判中,電信業問題一直是談判的焦點之一。入世后,中國成為《基礎電信協議》的簽字國,必須遵守《服務貿易總協定》和《基礎電信協議》的原則并依減讓表承諾行事。這些原則包括同意實行鼓勵競爭的調控原則(包括根據成本定價,互聯互通權利及調控當局的獨立性);同意技術中立方案,即外國服務商可以使用他們選擇的任何技術來提供電信服務;逐步消除各種電信服務的一切地域限制等。就市場準入政策來講,中國電信服務市場的基本開放框架如下:

1.增值電信和尋呼領域:加入WTO之際,外商可以在北京、上海、廣州三地企業中擁有30%的股權;從2002年開始,外商在北京、上海、廣州三地以及成都、重慶、大連、福州、杭州、南寧、寧波、青島、沈陽、深圳、廈門、西安、太原和武漢14個城市的企業里的股權可增至49%;到2003年,外商可擁有股權50%,且沒有地域限制。

2.移動通信領域:加入WTO之際,外商在北京、上海、廣州三地企業中可擁有25%的股權;2002年,外商在北京、上海、廣州三城市和14城市的股權可增至35%;到2004年,外商可增加股權至49%,且沒有地域限制。

3.國內和國際固定電話領域:到2004年,外商可在北京、上海、廣州三地企業里擁有股權25%;到2006年,外商在北京、上海、廣州三城市和14城市企業里的股權可增至35%;到2007年,外商的股權可增至49%,且沒有地域限制。

2001年12月20日國務院頒布《外商投資電信企業管理規定》。根據規定,外商投資電信企業可以經營基礎電信業務、增值電信業務,具體業務分類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條例》的規定執行。外商投資通信企業經營業務的地域范圍,由國務院信息產業主管部門依照有關規定確定。

二、跨國公司進入對我國電信市場的影響

(一)對我國電信市場結構的影響

在現有的跨國公司理論中,海默(Stephen H. Hymer)、金德爾伯格(Charles P. Kindleberger)的壟斷優勢論和尼克爾博克(Frederick T. knickerbocker)的寡占反應論提供了研究跨國公司進入與東道國市場結構關系的線索。壟斷優勢論認為壟斷優勢是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根本原因。一個企業之所以要對外直接投資,是因為它擁有比東道國同類企業有利的壟斷優勢。對外直接投資可期望的長期收益,不僅高于國內的最佳投資機會,同時也高于東道國同類企業的最佳投資機會。寡占反應論則認為同一行業的其他寡頭公司之所以在某一家跨國公司進行對外投資時追隨投資,其目的在于抵消競爭對手因采取行動而得到的好處,從而避免對方的行動給自己帶來的競爭風險,以保持彼此間的力量均衡。

這些理論在分析跨國公司對外投資原因的同時,也說明了作為一種市場壟斷力量,跨國公司所具有的壟斷優勢和寡占反應行為使其在東道國市場上是作為主導廠商而存在的。跨國公司進入將會使東道國的某些產業趨向寡頭壟斷的市場結構。我國電信業市場結構具有完全壟斷的特點,同類跨國公司的進入,勢必改變這種市場結構,出現寡頭壟斷市場。

(二)對我國同類廠商產出的影響

根據古諾模型,在寡頭壟斷市場,中國電信業的產出量與跨國公司的產出量是此消彼長的關系。實際上,為了占領東道國市場,獲取高額利潤,跨國公司在東道國的投資規模和市場銷售額一般都比較大,國內同類廠商要想保持甚至擴大原有的市場份額是很困難的,進一步的結果是可能導致產業規模逐步萎縮。從當前中國電信業與世界電信巨頭在規模、技術上的差距來看,即便是不拆分,與其同臺較量尚無獲勝把握,拆分后獲勝的機率無疑就更小了。

三、面對跨國公司進入中國電信市場的應對之策

電信業跨國公司所占東道國市場份額的多少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其自身的邊際成本,這是技術條件;二是其競爭對手――東道國電信業的產量,這是市場條件。就市場條件而言,中國電信業的產量是跨國公司制定其產量決策的前提。中國信業的產量越高,跨國公司的產量越低;反之,同理。跨國公司要想擴大市場份額,有兩種策略可供選擇:要么提高技術水平,降低自身成本,要么遏制競爭對手的產出量。這兩種策略于中國電訊業的作用結果是一樣的:市場份額逐步減少。

因此,在壟斷競爭市場上,提高中國電信業產出水平、擴大市場份額的措施理論上也有兩種:一是限制跨國公司進入或者其產出量;二是提高自身生產能力。因為有入世承諾,限制跨國公司進入是行不通的,那就只能通過增強自身競爭力來擴大中國電信業的市場份額。

在考慮跨國公司進入的情況下,當前中國電信業的規模不僅不大,還應加速發展,擴大規模;解決中國電信市場獨家經營局面的方法不應是拆分,而應是盡快開放中國電信市場,從國外引進競爭因素。這樣既可以為中國電信業市場引入競爭,打破壟斷,又可以保持中國電信業的競爭規模優勢,同時有利于中國兌現“入世”承諾。既然如此,在已經拆分的情況下,中國電訊業應對跨國公司進入的對策可以從兩個方面考慮,一是鼓勵拆分后的電信企業擴大生產規模,提高判定形成壟斷的規模標準,慎重再拆分;二是在必要的情況下,將拆分后的中國電信業再行合并。拆分電信業是為了打破壟斷,促進電信業的健康發展;為了應對將來國外電信業跨國公司進入的挑戰,將拆分后的中國電信業再行合并,以形成強于跨國公司的競爭力,也是基于中國電信業健康發展考慮的一種權宜之計。

參考文獻:

[1]劉志彪.現代產業經濟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高斌等.電信企業經營的十大難題及其應對策略.人民郵電出版社.2003.

第9篇

(裝甲兵工程學院,北京 100072)

摘要: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濟行為主體有著自身的經濟利益目標。軍民融合式裝備保障服務市場中,裝備保障承包方的經濟目標是實現利潤最大化,軍方的重要經濟目標是以最小成本支出換取最大的裝備保障效益,開放裝備保障服務市場,利用市場手段完善裝備保障體系對軍方保持和恢復裝備戰斗力在經濟上是有利的。

關鍵詞 :軍民融合;裝備保障服務;市場

中圖分類號:E2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5)23-0186-03

作者簡介:劉利超(1984-),男,河北寧晉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軍事裝備學。

0 引言

當前,對軍民融合式裝備保障領域的研究已進入“深水區”,研究對象正由大體系、大系統向構成要素轉變。以往的研究通常只在體系建設上尋求“最優化”,而沒有具體分析裝備保障服務市場中各要素的關系和作用。本文認為推行競爭性裝備保障服務采購,能夠促使裝備保障承包方積極主動地改進技術和提高勞動生產率。市場機制使得裝備保障承包方受到成本約束、質量約束等影響,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降低裝備保障費用虛高成分,提高裝備保障承包方的綜合服務質量,包括高可靠性、高安全性、高時效性、高技術性等。

1 參與軍民融合式裝備保障服務市場的主體

軍民融合式裝備保障服務市場的主體包括國防科技工業和民用產業的主體,可以將這些主體粗略地分為軍工事業單位、軍工企業(包括轉制后的軍工控股企業)、民營企業(多種所有制企業)、研究所(包括大學、軍事和地方研究所)四種具有較為突出特征的、可以參與軍民融合式裝備保障的微觀主體。如表1所示。

2 軍民融合式裝備保障服務市場的類型

2.1 完全壟斷市場

裝備保障服務完全壟斷市場是一種“雙壟斷”,即需求方處于壟斷地位,供給方同樣處于壟斷地位。供給方壟斷了裝備保障服務的供應,需求方壟斷了裝備保障服務的購買,承包方不能自由進入或退出該裝備保障服務領域,需求者也不能自由進入該裝備保障服務消費領域。有效率的裝備保障資源配置總體上應該是有效益的,有效益的裝備保障并不一定有效率,壟斷能夠帶來裝備保障效益的提高,但由于缺乏提高效率的動因,最終有可能損害裝備保障效益。

2.2 寡頭壟斷市場

少數幾家軍工企業壟斷了某一裝備市場,控制了這一裝備的供給,這類裝備的保障服務相應地受到這類市場的制約。裝備保障服務供給方之間存在一定的競爭關系,但這種競爭關系只是小范圍的。寡頭壟斷市場存在較高的進入壁壘,主要還是經濟規模壁壘、技術壁壘以及相關政策壁壘。同時,這類市場的信息不完全,由于受諸如特殊軍事需求以及國家利益等相關因素影響,國家對這類市場的有關技術、需求數量、產品供給及其后續服務進行嚴格控制,所以,此類裝備保障服務市場更接近于壟斷市場類型。

2.3 壟斷競爭市場

裝備保障服務壟斷競爭市場,是一種既有壟斷又有競爭,既不是完全壟斷又不是完全競爭的市場組織形式或制度安排。對于裝備的一般分系統及其專用配套產品,即裝備的三級配套或四級配套產品及其以下的裝備零部件,往往有一定的軍民通用性,并且研制生產技術和設備通用性較強、采購量大、安全保密要求不高。這類市場進入壁壘不高,進入或退出市場比較容易。

2.4 接近完全競爭市場

這一類裝備保障服務市場,存在大量的保障服務需求者和供給者,對于軍民通用類型的裝備保障服務,諸如通用計算機、通用軟件、辦公車輛等,以及其他后勤裝備的保障,可以部分地或者完全地引入民用市場機制進行保障。這類市場壁壘低,進入和退出自由,基本沒有類似于前三類裝備保障服務市場在保密要求、規模經濟、專用技術等方面的特殊要求,信息透明度高,供給方提供的保障服務可替代性強,軍方可以經過充分的對比、權衡后,進行選擇采購。

3 軍民融合式裝備保障服務市場的經濟效益

實施軍民融合式裝備保障之前,裝備保障服務市場處于封閉狀態。實施軍民融合式裝備保障之后,裝備保障服務市場處于開放的競爭狀態,由于經濟利益動機驅使,市場供給比封閉狀態踴躍,供給隨著裝備保障服務的需求隨時變化,市場供求處于一個動態平衡狀態。市場供求分析如下文所述。

3.1 條件假設

對地方力量參與裝備保障進行經濟學分析,為了便于構建模型,在不影響裝備保障本質性的前提下,進行如下假設:

①影響裝備保障服務價格的因素有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內部因素主要包括構成投入成本的各種資源價格和管理方法,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影響各種資源價格的其他因素、市場環境和法規制度等。在此著重分析影響裝備保障服務價格的內部因素。

②裝備保障承包方為軍方提供保障服務時,提供的資源主要有人力資源、設備資源和技術資源,這些資源都是影響裝備保障服務價格的主要因素。

③假設一定時期內,軍方武器裝備總量處于平衡,裝備保障服務需求處于常量狀態。

④在裝備保障過程中,軍方追求的是以最小的投入換取最大的裝備保障效益,承包方追求的是以最小的成本換取最大的利潤。

⑤軍方引進承包商的裝備保障服務前后,完成裝備保障相關技術水平不變。

3.2 建立模型

①假定裝備保障承包方需要投入的生產要素為人力資源、設備資源和技術資源,分別以L表示人力資源投人量,以K表示設備資源投人量,以J表示技術資源投人量,則承包方裝備保障服務的生產函數為

Q=f(L,K,J) (1)

應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將其表達為

Q=f(L,K,J)=ALαKβJδ (2)

式中:Q為裝備保障服務的產量;L、K和J分別為人力資源、設備資源和技術資源投入量;A、α、β、δ尹萬為四個參數,表示人力資源、設備資源和技術資源的貢獻率,其中,0<α、β、δ<1。

②假定要素市場上既定的人力資源價格為w,設備資源價格為r,技術資源價格為l,承包方既定的成本支出為C,則成本方程為

C=wL+rK+lJ (3)

③聯立生產函數與成本方程得到如下方程組,有

上式中,λ為常數。就上式拉格朗日函數,分別對L,K和J求一階偏導,有

將上述所得一階偏導方程與成本方程聯立得如下方程組

(5)

求解上述方程組,得出在既定成本C條件下,得到裝備保障服務最優產品的最優資源投入量組合,有

可知,當裝備保障服務產出量Q*增加時,人力資源成本w、設備資源成本r、技術資源成本l的投入是減少的。

3.3 結論

綜上所述,人力資源價格及工資w、設備資源價格r、技術資源價格l是影響和構成裝備保障承包商所提供裝備保障服務價格P的重要因素。當市場供給量增加時,人力資源價格w、設備資源價格r、技術資源價格l隨之下降,最終使得裝備保障服務價格下降。因此,軍民融合式裝備保障在保持現有裝備戰斗力的同時,降低了裝備保障投入成本,最大化裝備保障效益。開放裝備保障服務市場,利用市場手段完善裝備保障體系對軍方保持和恢復裝備戰斗力在經濟上是有利的。

參考文獻:

[1]楊梅枝.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展研究[M].西安: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2012.

第10篇

關鍵詞:糧食經濟市場結構糧食流通體制

Abstract:Thereformofthegraincirculationsystemscore,isabolishes“thetwotracksystem”,raisesenterpriseseffectivenessofoperation,realizeswiththemarketabilitymethodtothefoodproductionsupportandthesafeguardwhichexpendstothegrain.Inaspectsandsoonmarketmainbody,marketsystem,marketmechanism,marketrule,enterprisestrategy,governmentfunctioncarryoninstitutionalandthemachinabilityreform,establishestheenterprisecompletemarketmanagement,thegovernmentsuitableregulationmovementsystem;Theestablishmentoperatesindependently,selfrestraintstateownedgrainenterpriseoperatingmechanism;Andnecessaryestablishmentmarketabilityfarmerbenefitprotectionmechanism,foodsecuritysafeguardmechanism;Grainindustrialproductionguidancemechanismandgrainenterprisestateassetinflationproofingandappreciationmechanism.Ourcountrygrainmarketchoicecompetescompletelythemarketmechanismmaynottake,isalsonotrealistic,thegrainmarketmechanismsrealitychoiceshouldbemonopolizesthecompetitivemarket,themonopolycompetitivemarketbyefficiency,betweenissituatedbetweencompetescompletelywithmonopolizespurely,maydisplaycompetesandmonopolizestwoaspectsthesuperiority.

Keywords:GraineconomyMarketmechanismGraincirculationsystem

糧食走向市場化,用市場解決市場中的問題,實質就是要提高糧食經濟發展的效率。糧食經濟的市場化首先應實現糧食經濟制度的市場化。

糧食流通問題的核心,是提高企業的經營效益,用市場化的手段實現對糧食生產的支持和對糧食消費的保障。在市場主體、市場體系、市場結構、市場規則、企業戰略、政府職能等方面進行體制性和機制性的改革,建立企業完全市場經營,政府適當調控的運行體制;建立自主經營,自我約束的國有糧食企業經營機制;建立市場化的農民利益保護機制,糧食安全保障機制;糧食產業化引導機制和糧食企業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機制,是糧食市場的結構設計的重點。

1.糧食是生活的必需品,價格彈性小

εP=需求變動%/價格變動%=ΔQ/ΔP·P/Q=LimΔQ/ΔP·P/Q=dQ/dP·P/QΔPo

糧食如果漲價,人們對它們的需求量不會減少很多,如果降價,人們對它們的需求也不會增加多少。糧食的價格比較低,即使上漲一倍,人們對需求量也不會有多大的影響。因為這筆支出在人們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很小,漲價不會影響個人總的經濟狀況。糧食保護價格在一定時期可以促進糧食經濟的發展,一些國家使用這個政策也起到了作用,但它只能是一種一定時期的經濟政策。

糧食支出在人們收入中所占比重比較小,價格彈性就小。糧食作為商品,從長期看,其價格彈性就大;如果是短期,價格彈性就小。糧食漲價,短期看,人們會注意節約糧食,但不會節約得太多,從長期看,這種節約對糧食需求量可以進一步減少。時間長,消費者就有可能有足夠的時間來改變他們的愛好和技術條件去使用替代品,其價格彈性就大。反之其價格彈性就小。

2.糧食定價時必須考慮產品的價格彈性

不能把價格定在非價格彈性需求上,如果定在非價格彈性需求上,就不能實現企業利潤最大,這個時候應當提高價格,提價不僅不能增加總收入,還能因產量減少總成本支出,從而使企業的支出相對穩定。糧價連百價,糧食價格每漲0.01元,全社會商品價格漲0.20~0.26元,導致糧食經濟的馬太效應。

恩格爾系數的研究告訴我們:當社會人均達到2000美元時,人們對糧食和食品的支出占總支出的比例變化,已趨近等于零,糧食和食品的支出相對穩定。

糧食行業的社會特征和壟斷方式,決定了完全壟斷的行業和企業的弊端:高價格。完全競爭企業只能獲得正常利潤,完全壟斷價格高于平均成本,傷害了消費者的利益;產量不足。完全競爭的企業,它的產量從社會資源合理配置的角度來說,是最優的,在壟斷的行業和企業,產量未達到最優,企業產量不足,再增加產量還可以為社會提供更多的福利;生產效率低。企業利潤最大化,產量并不在長期平均成本曲線的最低點,規模經濟未被充分利用,缺乏競爭,缺乏技術創新和強化企業管理,資源浪費。

糧食壟斷市場結構的特點:一是行業中的企業數量比較多;二是進入這個行業是自由的,長期看,企業的經濟利潤會趨于消失;三是各個企業生產同種產品是有差別的。

3.市場結構的主要類型

市場結構是影響糧食流通效率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所謂市場結構,是指由于市場主體(在微觀經濟學中稱為廠商)數量的多寡和行為的差異而導致競爭程度不同的市場類型。在不同的市場結構下,由于需求曲線的差異,市場供求均衡點與價格的決定是不同的。

微觀經濟學按照競爭程度這一標準,從廠商數量、產品差異程度、進入市場的難易程度以及廠商對產量和價格的控制程度等方面將市場劃分為四種結構類型:完全競爭、純粹壟斷、壟斷競爭和寡頭壟斷競爭市場結構,我們假定廠商是以追求最大利潤為目的的獨立生產或經營單位。廠商對自己的決策承擔風險和享有利潤。我們將會發現,在不同的市場結構下,廠商行為和市場均衡點是不同的。

完全壟斷寡頭壟斷壟斷競爭完全競爭

強控制價格的能力弱

少賣者的數量多

大產品差異程度小

大進入市場的障礙小

3.1完全競爭市場。現代經濟學規定,具有以下特征的市場為完全競爭市場:①市場上存在著大量的買者和賣者,由于他們單個的交易量在供求總量中占很小的比重,因而任何單個的買者和賣者都不能影響市場價格,而只能是既定價格的接受者;②任何廠商都可以自由地并且非常容易地進入市場;③所有賣者向市場提供的產品或服務都是同質的,對買者來說沒有任何差別;④生產和經營某種商品的所有資源都可以自由進入或退出市場。

3.2純粹壟斷市場。微觀經濟學將壟斷定義為一個廠商控制一個全部供給的市場結構。在壟斷市場下,不存在產品相近的代替品的競爭,也就是說,市場上只有一個賣者,而又沒有其他替代品的競爭對手在純粹壟斷市場結構下,廠商與行業(或市場)是完全重合的兩個概念,行業中唯一的廠商就是壟斷企業,這個壟斷企業也就構成了一個行業或市場。

3.3壟斷競爭市場。完全競爭和純粹壟斷是兩種極端情況,現實中普遍存在的是所謂壟斷競爭市場。壟斷競爭又叫不完全競爭,是指一種既有壟斷因素又有競爭因素的市場結構。微觀經濟學對壟斷競爭市場有如下的假設:①市場上存在著大量的賣者和買者,以致于某一賣者(或買者)可以忽視其他賣者(或買者)的行為對自己利益的影響;②賣者(廠商)的產品存在著差異,但同屬一類產品,相互間有著密切的技術替代關系(指它們都滿足同樣的需求)和經濟替代關系(指它們有類似的價格);③一個生產集團中各個廠商具有相同的需求曲線和成本曲線;④廠商能夠比較容易地進入或退出市場(生產集團)。

當壟斷競爭廠商和其生產集團在短期內獲得超額利潤時,除了原來的廠商會擴大生產規模外,新廠商也會進入市場。競爭的結果使價格下降。價格從短期內大于平均成本下降到長期內等于平均成本。同們當廠商在短期內出現虧損時,價格會因為廠商縮減生產規模或退出市場而提高,一直到價格等于平均成本為止。

4.市場結構與經濟效率

微觀經濟學認為,不同市場結構,經濟效率是不同的。這種經濟效率上的差別,源于市場競爭程度的不同。競爭程度越高,經濟效率越高;競爭程度越低,經濟效率也就越低。因此經濟效率最高的是完全競爭市場,其次是壟斷競爭市場,再次是寡頭市場,效率最低的是壟斷市場。

一個行業到底適合何種市場結構,取決于對如下兩個方面的考慮:一是由產品的自然屬性決定的行業對社會化程度的要求。有些產業或行業,如鋼鐵、汽車工業等,對經濟規模的要求較高。在這些行業,保持一定的產量規模是企業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前提,一些達不到社會平均規模的企業在競爭中被淘汰或兼并,而新企業的進入往往因為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的約束而成為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因此這些行業適合于壟斷或寡頭壟斷的市場結構。相反,對另外一些行業(如服裝、食品加工業等)來講,對經濟規模的要求較低,社會需求變化較快且呈現多樣性特征,企業進入的障礙較少,因此適合于競爭程度較高的市場結構。二是社會經濟制度。社會制度的不同最終體現為產權關系以及由此決定的分配關系的差異。顯然,在一個倡導公平與效率兼顧或共同富裕的社會里,不會允許壟斷者對大部分行業的支配。而在一個單純強調效率及允許收分配差距無限擴大的社會里,壟斷者對經濟生活的支配則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我國糧食市場選擇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現實的。首先,完全競爭市場的長期均衡是純粹依靠市場機制的自發作用來實現的,在這一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頻繁而劇烈的市場波動。糧食生產周期較長以及糧食消費具有不可替代的性質,決定了社會無法容忍糧食市場過于劇烈的波動。其次,市場交換關系在我國糧食流通中尚未完全建立起來,糧食市場的發育尚處在較低層次,在這種情況下,完全放任市場對糧食流通的調節,必然會引發過度的市場投機行為,其結果是少數人從中漁利,而廣大的生產者、消費者和經營者則深受其害。1993年糧食經營和價格放開后糧食市場出現的混亂局面足以說明這個問題。第三,完全競爭市場對經營者(廠商)行為和市場信息的傳播等方面有極其嚴格的假設和要求。當這些要求得不到滿足時,市場的效率將大打折扣。從我國的實際情況看,這些要求現在達不到,恐怕將來也達不到。即使是在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里也不存在完全競爭的市場。

糧食市場選擇純粹壟斷結構也是不可取的。首先,壟斷必然會導致低效率。壟斷者的供求均衡點往往較大幅度地偏離最佳交易規模,從而無法協調糧食的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目前我國國有糧食企業主宰糧食市場的狀況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被視為壟斷市場結構。多年來的實踐證明,處于壟斷地位的國有糧食企業很難靈敏地適應市場供求的變化,無法使糧食市場達到平衡狀態。其次,壟斷者會通過調整壟斷價格,占有一部分消費者剩余,獲得高額利潤,從而侵犯消費者利益。我國糧食的消費者價格與生產者價格之間差額(即購銷差價)在大多數情況下超過了一般的商業利潤。近年來在糧食定購價上升的同時,銷價上升幅度更大,農民認為“吃虧”,消費者感到“不劃算”,而財政負擔過重未能從根本上扭轉,其主要原因在于市場壟斷以及因此而引起的流通不暢和低效率。

糧食市場結構的現實選擇應該是壟斷競爭市場。壟斷競爭市場從效率上講,介于完全競爭與純粹壟斷之間,可以發揮競爭和壟斷兩個方面的優勢。一方面,通過適度的競爭,可以使糧食市場充滿生機和活力,從而最大限度地滿足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發揮市場機制對糧食生產、流通和消費的調節作用。另一方面,市場上數量有限的糧食經營者以及對進入糧食市場設置一定的條件或障礙,可以避免市場過于劇烈的起伏動蕩和過度投機。壟斷競爭市場效率的高低取決于經營者數量的多少以及政府對進入糧食市場的管制程度。政府往往需要根據一定時期的糧食安全形勢和市場發育狀況在效率與公平或穩定之間做出某種權衡。但從改革的方向看,“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或市場穩定”應該成為確定市場結構的基本原則。基于這樣的一種認識,并充分考慮到壟斷競爭市場的運行特點和我國糧食生產、消費的特點我們認為,作為改革取向的中國糧食市場結構的雛形,應該具備如下基本特征:一是市場上存在較多的經營者,且經營者之間公平競爭。但為避免過度競爭和壟斷,經營的數量和每個經營者的規模要受到一定的限制。二是每個經營者都是獨立的經營實體都對自己的盈虧負責。政府對每個經營者實行同樣的待遇和政策,經營者效率的高低唯一地取決于其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的質量。三是價格唯一地由市場決定,政府對價格的影響是通過對市場的干預而不是通過直接的價格管制來實現的。

參考文獻

[1]馮志強.《中國糧食經濟問題研究》[M]香港:世界文明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002(11)

[2]馮志強.《中國經濟發展論》[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3(10)

[3]李暉、李林《糧食產業化經營研究》[J]武漢:現代商貿工業,2008(02)

[4]鄭士貴.《論中國糧食市場的多層次結構》[J]北京:管理科學文摘,1998(11)

[5]陸文聰.《糧食市場化改革的農業結構變動效應及對策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07)

[6]黃偉俊.《我國現階段糧食市場的流通渠道結構和功能分析》[J]北京:商業研究,2000(07)

第11篇

摘 要:本文首先估算了中國工業36個行業的絕對和相對產業集中度,然后將工業行業分為四種類型,再對這幾種類型企業在產品創新和工藝創新方面的表現進行分析和評價。在此基礎上,本文提出避免過度競爭、杜絕行政性壟斷、建立大中小企業協同合作的寡頭主導型市場結構的產業政策建議。

關鍵詞:絕對產業集中度;相對產業集中度;產品創新;工藝創新

中圖分類號:F12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06)12-0029-05

一、引 言

主流產業組織理論認為,市場結構是影響企業行為的重要因素,而企業行為又進一步決定了企業經營的績效。在結構―行為―績效(SCP)的分析框架中,作為最具代表性的市場結構因素,企業所在行業的集中度與企業行為之間有著顯著的相關關系。[1]但是,具體到產業集中度對企業創新行為的影響,國外學者的觀點并不一致。例如,馬歇爾在分析企業的規模經濟時就曾指出,在企業擴張導致規模經濟的同時,市場中的壟斷因素也不斷提高,這將阻礙競爭機制發揮作用,弱化企業的創新動機,這實際上就是所謂的“馬歇爾沖突”。在熊彼特的創新理論中,壟斷利潤是刺激企業進行創新的動力,只有壟斷企業才有能力為產品創新和工藝創新提供啟動資金,并承擔創新所帶來的風險,因為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由于缺乏超額壟斷利潤,不能為創新行為提供足夠的資金支持。因此,熊彼特認為過度競爭實際上弱化了企業的創新動機。

圍繞熊彼特“壟斷有利于創新”的假設,西方學者就產業集中度與企業創新行為之間的關系展開了大量的研究。但是,迄今為止,仍然沒有就兩者之間的關系達成共識。阿羅發現,企業進行創新的激勵在競爭條件下是最高的,因此完全競爭是企業進行創新的最優制度環境。[2]但更多的學者則認為,與那種只在理論上存在的完全競爭和完全壟斷相比,介于壟斷和競爭之間的適中的產業集中度更有利于企業進行創新活動,例如卡米恩和施瓦茨提出了企業的研發活動與產業集中度之間存在著“倒U型”關系。[3]

相對于國外,我國學者結合本國實際情況,也對產業集中度與企業創新行為之間的相關性進行了一定的探討。柳卸林對該問題進行了較早的分析,并提出壟斷競爭的市場結構有利于企業創新。[4]戚聿東探討了產業科技進步與產業集中度的相關性,認為我國某些產業的高集中度是產業科技進步的促進因素而非阻礙因素。[5]然而,這些研究大多側重于對產業集中度與企業創新相關性的定性描述,定量分析還不夠深入,況且這種以絕對產業集中度指標來劃分市場結構類型的研究方法也不完全可靠。因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國行業之間的條塊分割狀況并沒有因為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而完全消失,在絕對集中度低的行業中,企業也可能憑借政府的地方保護政策而獲得壟斷勢力[6]。

正是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將分別考察絕對產業集中度和相對產業集中度與我國工業企業創新行為之間的相關性,并結合這兩種指標所劃分的市場類型,對企業創新行為進行分析和評價。

二、理論模型

在壟斷市場結構中,壟斷企業通過對市場份額的高占有率獲得對市場的控制,因此,高產業集中度是壟斷市場結構的典型特征;與之相對,低集中度則一般出現在競爭型的市場結構中。鑒于此,我們首先建立一個基本模型,在最一般的壟斷和競爭前提下討論企業創新激勵的大小,由此來揭示產業集中度與企業創新行為之間的相關性。這里的分析,主要是受到了阿羅[2]和梯若爾[7]研究思路的啟發。

為了簡化分析,我們假設企業進行的是一種工藝創新,這使得企業生產某一種產品的單位成本由C1下降到C2(C1>C2)。我們以L表示廠商利潤,J表示廠商進行工藝創新的激勵水平,P和D分別為價格水平和產品需求,利率水平r用于對激勵的貼現,符號中的上標M、C分別是指壟斷和競爭情形下的函數值。

在初始壟斷的市場結構中,企業面對的是向下傾斜的需求曲線,通過對產品價格的控制,壟斷企業可以實現利潤的最大化。由于在壟斷市場,廠商具有對市場價格的控制力,根據包絡定理可知:

因此,壟斷者創新激勵的貼現值為:

在初始競爭的市場結構中,所有企業都采用邊際成本為C1的技術生產產品,市場價格也為C1,所有企業都獲得零利潤。此時,如果一個企業能夠獲得一項專利,使得產品的邊際成本下降到C2,這個企業將定價至PM(C2)≤C1,從而成為市場壟斷者。因此,競爭環境中的企業創新激勵的期望值為:

這表明,在初始競爭的市場環境中,企業進行工藝創新激勵的期望值低于壟斷市場結構下的創新激勵。因此,從創新的激勵動機方面來分析,高產業集中度導致的壟斷市場結構更有利于企業創新活動的開展。

三、實證分析

在理論上考察了產業集中度與企業創新的關系之后,我們將選擇一些指標對此進行實證檢驗。當然,在檢驗之前,首先必須選擇合適的指標來度量產業集中度。眾所周知,產業集中度是刻畫市場結構性狀的一個標志性概念,同時也是區分市場結構是趨于壟斷還是偏向競爭的主要依據。通常,用某一產業中排名靠前的幾家企業某項指標的加總占整個產業相應指標的比重,來反映絕對產業集中度。具體指標的選擇,既可以是投入指標,如總資產、資金、勞動力等,也可以是產出指標,如產值、銷售收入、利潤等。在本文中,我們使用各產業前4家企業的產值加總占整個產業總產值的比重(CR4)來揭示和反映絕對產業集中度。

但是,絕對產業集中度主要刻畫了市場中最大幾家企業的集中程度,并沒有顧及到本市場中企業的規模差異程度。因此,必須引入衡量行業內企業規模差異的指標。只有將相對產業集中度和絕對產業集中度結合起來,才能準確地確定行業的競爭壟斷性質,從而劃分市場結構類型。為此,我們引入“規模差異系數”的概念來度量產業的相對集中度。所謂規模差異系數,就是產業集中度與行業平均份額的比值,即:

其中,Cn=4行業中的企業數目×100。規模差異系數GCn的經濟含義是:某一行業排名前四位企業的集中度為平均集中度的倍數。因此,它反映了行業中企業規模的差異程度和相對集中程度。該系數的數值越大,行業中前四位企業的規模相對越大。這實際上也就表明行業內的企業規模差異越大,相對集中程度就越高。

在度量企業創新強度的指標方面,我們選擇以下三個變量,分別是各行業的勞動生產率的變化率(L)、新產品產值占總產值比重(P)和產品銷售成本與產品銷售收入比值的變化值(C)。之所以選擇這三個指標,主要是因為盡管影響企業勞動生產率的因素很多,例如企業管理水平、員工素質和政府產業政策等等,但企業技術創新無疑是其中最為重要的因素之一,并且技術創新的強度與勞動生產率的變化之間有著較強的相關性。一般來說,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投入的資源越多,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就越迅速。另一方面,為了從不同角度更為準確地度量企業的創新強度,我們將考察企業技術創新的兩種不同形式――產品創新和工藝創新。與之對應的指標分別是新產品產值占總產值比重和產品銷售成本與產品銷售收入比值的變化值。盡管出于簡化分析的需要,我們在基本模型中仍將工藝創新作為企業創新的代表形式。但由于產品創新仍然是企業創新中最主要的內容,因此,如果忽視了對它的考察,那么我們對創新強度的度量必然是不完整的,同時也是缺乏說服力的。有鑒于此,本文兼顧了產品創新和工藝創新兩個方面。表1是利用上述公式計算出的中國工業36個細分行業的產業集中度和企業創新強度的結果。

為了進一步對企業創新行為與產業集中度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分析,下面利用絕對和相對產業集中度指標,將36個工業行業大致分為四類:(1) 絕對集中度高、企業規模差異大的行業(Ⅰ型)。(2) 絕對集中度高、企業規模差異小的行業(Ⅱ型)。(3) 絕對集中度低、企業規模差異大的行業(Ⅲ型)。(4) 絕對集中度低、企業規模差異小的行業(Ⅳ型)(如表2所示)。這里的“高低”和“大小”是將該行業的指標數值與所有行業均值進行比較而得出的,例如,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的絕對產業集中度CR4為50.29,高于均值11.90,屬于絕對集中度高的行業,但其規模差異系數GC4僅為10.56,低于平均值101.51,因此它又屬于相對集中度較低的行業,所以,我們可以將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劃入Ⅱ型行業之列。

另外,為了進一步分析產業集中度對企業勞動生產率提高、產品創新以及工藝創新的影響,我們分別計算了這四種類型行業的L、P和C,結果如表3所示。

通過分析表2和表3,可以發現一些重要而有趣的規律:第一,對于絕對集中度高的行業(Ⅰ、Ⅱ型),其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幅度相對較快,而企業規模差異大、相對集中度高的行業(Ⅰ、Ⅲ型),其新產品比重也比較高。第二,在四種類型行業中,只有絕對集中度低且企業規模差異小的Ⅳ型行業的產品銷售成本與收入的比值是上升的,其他類型行業的成本與收入的比值都呈下降趨勢,這表明Ⅳ型行業的工藝創新強度是最低的。第三,從生產率提高、新產品比重和成本收入比例三個指標來綜合考察四種產業類型,我們可以發現,絕對和相對集中度均較高的“寡頭主導型”行業(Ⅰ型)的表現是最好的,而絕對集中度低且企業規模差異小的“過度競爭型”行業(Ⅳ型)表現是最差的。

四、結論與政策建議

通過以上理論模型和實證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1.寡頭主導型市場結構下的企業創新行為是最活躍的

在寡頭主導型市場結構中,技術創新是寡頭企業進行非價格競爭的主要手段。只要企業能夠開發出新產品,或是通過工藝創新降低成本,就可以在與其他寡頭企業的競爭中獲得主動權。由于寡頭企業具有較強的市場控制力,產品創新和工藝創新引致的競爭優勢能為寡頭企業帶來超額利潤,而超額利潤又為寡頭企業進行下一輪的創新活動提供資金支持和風險保障。同時,也正是由于這種超額利潤的存在,形成了企業之間巨大的模仿、追隨和激勵等效應,從而為市場的有效競爭提供了基礎。

2.集中度過低、企業規模差異過小是制約我國企業創新的重要因素

產業集中度低、企業規模差異小是過度競爭型市場結構的典型表現。我國市場結構中普遍存在的過度競爭,帶有體制和歷史兩方面的原因。改革開放初期,由于短缺經濟中長期被壓制的居民消費需求大量釋放出來,國內市場規模迅速擴張,高額的利潤率誘使各地大量建立企業,很多企業即使達不到該產業的最小經濟規模,也能夠依靠巨大的市場需求而生存下來。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我國經濟增速減緩,企業經營效率下降。但由于要素市場發育嚴重滯后,企業體制改革不徹底,社會保障機制不完善等原因,企業的退出壁壘居高不下,產業內的過度競爭狀況仍然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在過度競爭的市場結構中,企業為了自身的生存,其行為決策必然短期化。企業只能把資源使用到爭取市場份額和維持生存的激烈競爭中去,而無法積累大量的資金進行新產品的開發和工藝技術的改進。同時,由于市場競爭過于激烈,企業缺乏承擔研發風險的能力。由于一旦創新失敗,企業面臨的將是破產的厄運,所以,在過度競爭產業,勞動生產率增長的速度必然緩慢,而且創新也無法成為企業主要的競爭手段。根據我們的估算,我國工業行業中絕對產業集中度低、企業規模差異小的過度競爭型工業行業有16個,其總產值占到了工業總產值的55%。這表明,過度競爭已經對我國企業的創新行為造成了較大的負面影響,因此對這類市場結構進行調整和變革是提高我國工業企業勞動生產率和創新強度的當務之急。

3.行政性壟斷同樣不利于企業創新

Ⅱ、Ⅲ型行業的絕對產業集中度和企業規模差異指標是呈反向的,這種壟斷競爭格局從各創新指標上來看要優于過度競爭的市場結構。但是,某些行業的高集中度和低企業規模差異度并存,或是低集中度與高企業規模差異度的同時出現,實際上是政府行政干預在市場結構上的表現。這是因為行政壟斷性較強的行業,往往會出現地方性的壟斷企業。盡管全行業的絕對產業集中度較高,但市場的分割狀態使地方企業無法進行規模擴張。因此,行業中的領導企業與其他企業的規模差異并不大。比如,煙草行業、黑色金屬采選業等行業,就是這種行政性壟斷的典型表現。

這種行政性壟斷實質就是政府及其行政部門濫用行政權力,人為地限制企業的競爭行為,保護當地或部門內企業所形成的壟斷。這種處于行政性壟斷保護下的企業,其市場份額和超額利潤并不是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進行技術創新得到的,而是通過政府的行政權力獲取的。因此,在行政性壟斷保護下的企業缺乏進行創新的動力,它所要做的只是盡力維護行政壟斷性權力,阻止其他企業進入該行業。這些企業的資源主要是被花費在各種尋租活動中,而不是投入到技術改造和產品創新之中,其經濟效率可想而知。

綜合以上分析,本文給出的產業政策建議是:從提高企業創新強度和市場競爭力的角度出發,我國產業組織政策應著眼于完善企業破產兼并體制,大力推進企業收購兼并和資產重組,從而建立以大企業為主導、大中小企業協同合作、合理分工的寡頭主導型市場結構。這既是適應開放經濟條件下全球經濟發展的需要,同時也是打破目前一些行業過度競爭、技術進步緩慢的必由之路。在這一改革過程中,不僅僅要推進中小企業的兼并重組,更重要的是要打破市場的分割狀態,治理行政性壟斷局面,將那些在地方保護主義蔭庇下的行政壟斷性企業納入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來,使其在競爭中實現優勝劣汰,并通過市場競爭形成經濟性壟斷,使企業走上一條“創新利潤激勵進一步創新”的良性循環路徑。

參考文獻:

[1] Bain,J.S.Relation of Profit Rate to Industry Concentration: American Manufacturing,1936-1940[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51,(65):293-324.

[2] Arrow, K.Economics Welfare and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for Inventions, In Nelson (ed.), The rate and Director of Inventive Activity[M].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2.

[3] Kanmien,Morton I., and Schwartz Nancy L.Market Structure and Innovation: A Survey[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975,(3):1-37.

[4] 柳卸林.市場結構與技術創新[J].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1994,(9):52-57.

[5] 戚聿東.中國產業集中度與經濟績效關系的實證分析[J].管理世界,1998,(4):42-48.

[6] 陳志廣.是壟斷還是效率:基于中國制造業的實證研究[J].管理世界,2004,(12):60-67.

第12篇

一、公用事業何以形成壟斷傳統

所謂公用事業,是指郵政、電信、供電、供水、供氣、供熱和公共交通等為公眾提品、服務或曰由公眾使用的業務或行業。如依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公用事業法典》的規定,公用事業包括所有為公眾或公眾的一部分提供服務或商品的電力公司、燃氣公司、自來水公司、電話公司、電報公司、運輸公司、石油管道公司、污水處理公司、供熱公司和橋梁通行費征收公司等。(注:參見曹炳洲:《美國公用事業價格監管與借鑒》,載《中國物價》1999年第4期。)在我國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的《關于禁止公用企業限制競爭行為的若干規定》中,則將公用企業定義為供水、供電、供熱、供氣、郵政、電訊、交通運輸等公用事業或行業的經營者。

公用事業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人類生活和經濟社會化的產物。其基本特征在于公共利益性和不同程度的自然壟斷性。

公用事業提供的產品、服務為公眾日常所需,沒有充裕的替代選擇,需求彈性很小。習慣于現代生活的人們,須臾離不開自來水、電、電話、公共汽車(地鐵)、火車等產品或服務,其中如自來水、電等幾乎不存在可替代品,或者如公共汽車(地鐵)、火車等雖有相應的可替代品,但往往因可替代品在品質、價格等方面差別較大,實際上可替代性仍較小。如鐵路客運雖可由長途汽車、航空、水運等所替代,但每年春運時提高火車票價并不能真正減少火車乘客的數量。因此,公用事業如發生短缺、質次價高等情形,就會引起社會恐慌、民怨、民憤,影響“安定團結”。

公用事業的產品、服務往往要通過有線或無線電、管道、公路、鐵道等網絡來提供,網絡建設耗資費時巨大,同樣的網絡難以重復建設以開展平行競爭,因而具有自然壟斷特性。關于自然壟斷,傳統經濟學理論一般是用規模經濟原理進行分析,現代經濟學理論則傾向于成本弱增性原理來描述其特征。(注:參見王俊豪:《論自然壟斷產業的有效競爭》,載《經濟研究》1998年第8期。)前者是指在一定的產出范圍內,生產函數呈規模報酬遞增狀態,企業的規模越大,單位產品的成本就越低,由一個企業大規模生產要比幾個小規模企業同時生產更有效率;后者是指一個企業生產一定數量產品的總成本,要比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企業共同生產同樣數量產品的總成本低,這可能是規模經濟的效果,也可能是范圍經濟的效果。范圍經濟的特征表現為一個企業生產多種產品的成本低于多個企業分別生產一種產品的成本。簡言之,可以這樣說,自然壟斷是指依其性質只能或只宜“獨家經營”的業務或事業。既如此,則不管對自然壟斷作何描述和相應的事業范圍大小,結論不外是自然壟斷的事業不宜競爭,否則就是低效、浪費,甚至導致毀滅性后果,競爭者們同歸于盡。

自然壟斷使公用事業處于獨占或寡頭市場,加上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彈性小,處于壟斷地位的企業便會提高價格以謀取較大的利益,寡頭企業則有合謀提價的傾向。單個寡頭也有降價以獲得更大利益的傾向,但是根據“囚犯悖論”,對于寡頭市場中的企業而言,合作比自行其是更好。這樣,就在公共利益的名義下,形成了公用事業由國家或政府投資經營的某種傳統,如歐洲國家的情況,并由特別法對其加以規定和調整。又由于一國公用事業的發達程度反映著該國的技術水平、經濟實力和文明程度,使它披上了一層神圣的光環,法律對它的調整,即使將其委諸私人經營,更多的也是庇護、父愛有加而不是規限和監管。所以,自19世紀末公用事業開始大規模發展以來,在其經營中長時期內不存在有效的競爭機制,“反壟斷法”將它列入適用除外的范疇。

二、為何要在公用事業領域引進競爭機制

公用事業壟斷或限制競爭的初衷,是為了提高效益、維護公眾利益,然而事與愿違,高成本、低效率構成了傳統公用事業經營模式的基本特征。多年來,消費者對電信、鐵路、電力等變著法子收費、官商作風、對自己過錯損害他人權益的行為不承擔責任等越來越難以忍受,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事例舉不勝舉。如國家計委會同信息產業部和國家電力公司開展專項檢查,僅1998至2000年的兩年內,電信行業違法收取資費達21.7億元,電力行業違法收取的金額更高達27.4億元;(注:見《壟斷行業亂收費驚人》,載《法制日報》2000年7月29日。)據國家工商局公布的統計資料,公用事業服務質量差和收費透明度低成為消費者投訴的眾矢之的,其中以電信、郵政、供水、電、煤氣部門居多;(注:見《中國迫切需要反壟斷法》,載《中國經濟時報》2001年1月3日。)另據國家統計局經濟景氣監測中心的抽樣調查,在百姓的心目中,最應該破除壟斷的行業,電信排第一,其次是鐵路、郵政和電力;(注:據《統計局公布壟斷行業“排行榜”》,載tech.sina.com.cn(科技時代專欄)。)自來水公司則對用戶規定最低用水度數,收費時不足底度的按底度收,僅此某市自來水公司一年就有可觀的進項;(注:見《自來水也有最低消費工商局反壟斷竟敗訴》,載finance.sina.com.cn(財經縱橫專欄)。)與此同時,職工年平均工資收入最高的電力、郵電、煤氣、水生產與供應等行業的工資,與年平均工資收入最低的行業年平均工資之比不斷拉大,1991年為1.24∶1,1997年已達2∶1.(注:見《傳媒焦點:給壟斷行業再來幾板斧》,china.com(2000年10月14日)。)而近幾年經濟發展平穩,物價穩中有降,人們明顯感到價格不降反升或者很少下降、開支有增無減的,恰是電信、水電、郵政等消費支出。

而且,這些并非中國特色,發達國家的公用事業也存在同樣的弊端,只是不同國家的程度不同而已。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以英國電信的改革為標志,發達國家開始了在公用事業及自然壟斷行業中引進競爭機制的改革,改革的方針和目標是“打破壟斷、引入競爭、提高效率”,并取得了成效。例如,英國電力工業改革之后,1991年到1993年發電企業的稅前利潤增長了56.25%,勞動生產率提高了59.3%,改變了電力供不應求的局面,電價呈下降趨勢,服務質量改善(注:見楊蕙馨等:《西方國家對壟斷性企業管理的比較》,載《工會論壇》1999年第3期。),國家也無需再對電力工業進行補貼(注:見門建輝:《自然壟斷行業放松規制:經驗與借鑒》,載《中國經濟問題》1999年第2期。)。

現實迫使人們進行反思。

(一)自然壟斷與競爭

按照傳統的認識,公用事業具有自然壟斷性,應當對其禁止或限制競爭,這樣它才能有效經營,降低成本,充分利用資源,提高社會總體福利水平,因此法律上不對其反壟斷,以保護壟斷,避免毀滅性的競爭。結果恰好相反,缺乏競爭激勵的公用事業成了社會的異己和負擔,引入競爭之后,其成本反而降低、經營效率和服務質量反而提高了。中國老百姓也初步從電信、郵政(如特快專遞)、城市公交、公路客運、民航等引進競爭機制中嘗到了甜頭。看來,自然壟斷理論只強調了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對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作用,而忽視了壟斷固有的不求進取、效率低下、官商作風、漠視消費者權益等弊端,對競爭的積極意義應當說怎樣強調也不過分。在公用事業領域,也有必要和可能引入競爭機制。

其實,公用事業并非鐵板一塊地具有自然壟斷性。首先,隨著經濟和技術的發展,傳統上屬于自然壟斷的公用事業,有的呈現出非自然壟斷的特征。譬如電信業,隨著移動通訊、微波和衛星傳輸、互聯網、數字技術等的發展,包括市話、長話在內的許多電信業務,在不另建網絡的情況下就可實現多家經營;而且由于成本降低,競爭者各自興建網絡也獲得了經濟上的可行性。有時,隨著市場規模的擴大,需要吸收更多的投資經營者,也會導致某種自然壟斷事業轉而具有競爭性。

其次,在公用事業領域,通常只有網絡具有自然壟斷性質,并非所有的業務都具有自然壟斷性。如水電供應管線、鐵道確有自然壟斷性,但是諸如水廠、電廠、鐵路運輸公司等卻是可以開展競爭的。發達國家改革電力行業和鐵路運輸的基本做法就是這樣。如英國將發電、輸電和供電分業經營,在發電、售電市場引入競爭機制,鼓勵多家公司開展競爭,輸變電業務因其自然壟斷性質則由國家電網公司獨家經營,同時對輸變電價格實行監管;(注:參見門建輝:《自然壟斷行業放松規制:經驗與借鑒》,載《中國經濟問題》1999年第2期。)英國鐵路公司和日本國鐵都是按照區分路、運的方式改革,路壟斷而運充分引進競爭,軌道網因具有自然壟斷性而由專門的鐵道維護保養機構壟斷經營,鐵路運輸由多家公司在競爭的基礎上經營。我國當前順應民意和國際潮流對公用事業的改革,基本思路也是區分自然壟斷性業務和非自然壟斷性業務,在非自然壟斷性業務中引入競爭機制。如鐵路改革的總方針是“政企分開,網運分離,引入競爭,加強監管”;電力改革也按照“廠網分開、競價上網”的思路逐步推開,爭取到2010年形成全國范圍內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發電市場和部分開放的售電市場。(注:參見《電力年內政企分開》,載《中國經濟時報》2000年1月28日;《電力體制改革能否打破壟斷》,載《經濟參考報》2002年10月30日。)事實上,電信業也可在一家壟斷的基礎上開展競爭,由競爭者租用壟斷經營的基礎設施提供服務,(注:電信改革之后,基礎設施通常仍由電信業的“龍頭老大”-改革前的壟斷者如英國電信、德國電信、香港電信、中國電信等獨家控制經營的。)國家只需對租賃條件加以限制和監管即可。

即使是公用事業中的具有自然壟斷性質的部分,也是可以通過一定方式引入競爭機制的。如電網、鐵路網等不妨由一家企業壟斷經營,同時在市場準入上做文章,將網絡管理經營權經由招標特許獨家經營,這樣就可形成多家競爭投標的局面,中標者必須遵守特許經營的各項條件,特許權期滿后又可通過招標選擇獨家經營者。

(二)市場結構與濫用優勢地位

經濟學上根據市場競爭的強弱程度,將市場劃分為完全競爭市場、壟斷市場、寡頭市場和壟斷競爭市場等四種類型。(注:影響市場競爭強弱程度的因素大體有:市場上廠商的數目、不同廠商提供的產品的差別程度、單個廠商控制市場價格的程度、進入或者退出某市場的難易程度等。)公用事業傳統上接近于壟斷市場,這是沒有問題的。而在引進競爭機制的改革之后,出于公共利益和社會“安定團結”的考慮,各國通常仍對公用事業實行市場準入控制,并非完全放開進入及競爭,相應的市場結構主要為寡頭市場,維持獨家經營的則仍屬于壟斷市場。在壟斷市場上,只有一個廠商,其產品沒有替代品,從而該廠商能夠控制市場價格,進出市場很困難;在寡頭市場上,只有少數幾個廠商,它們提供的產品相同或者差異很小,每個廠商都對市場價格有相當的控制力,進出該市場相對比較困難。(注:參見高鴻業:《西方經濟學》(上冊),中國經濟出版社1996年版,第209—210頁。)顯然,在公用事業中引入競爭機制,尤其對于我國而言,尚難達到較多廠商競爭提供有差別的產品,進出市場相對容易的壟斷競爭市場。

只有在完全競爭市場中,企業只能被動地接受市場價格,其行為不能影響供求關系和市場價格,也不能影響市場結構,而在其他市場特別是寡頭市場和壟斷市場中,企業不完全是一個市場價格的接受者,相反它具有市場控制力,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甚至決定市場價格,改變市場供求關系和市場結構。任何企業,總是希望能夠擴大、至少保持自己的市場份額,市場控制力恰是擴大或保持企業市場份額的一種重要力量。擁有市場控制力的企業,是不會忽視或放棄利用它來獲取更有利的市場地位、牟取更大利益的。企業可以采取多種方式利用其市場控制力,其中有些可能屬于正常的營銷策略和手段,有些則不免構成損害、限制競爭的濫用優勢或者卡特爾行為。例如,壟斷市場中的企業傾向于通過價格歧視來謀求更高的利潤,寡頭市場中的企業則可能通過卡特爾來追求其利潤最大化。這樣做的結果,一定比純粹遵循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所確定的產量進行生產的市場均衡理論更優。因為現實生活中并不存在完全競爭的市場,按照均衡產量生產的產品價格會高于邊際成本;而且產品都是有差別的,不同的企業有不同的市場控制力,企業天然地具有不斷提高自己的市場控制力和市場地位的沖動或欲望。

由公用事業的市場結構所決定,公用企業是市場中的一支危險的異己力量。在傳統的壟斷市場結構下,某公用企業隨時可能損害該事業以外的競爭,危及市場和他人。在公用事業領域引進競爭機制,則可改善市場結構,減少這種危險,不僅可以完善公用事業本身的經營和效率,又有益于整個市場經濟,何樂而不為呢。

(三)市場經濟的精髓與消費者保護

在公用事業中引入競爭機制,成為世界范圍內的一種潮流和共識,應當說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那就是經過幾百年的實踐,市場經濟趨于成熟,人們通過無數的正反經驗教訓,已經認識并把握住市場經濟的本質和精髓。市場經濟最本質的方面是競爭,其次才是信用和法治,沒有競爭,市場的信用和法治就成了無本之木。市場經濟的精髓,則在于眾多主體分別自主決定基礎上的選擇和交易,要消除市場經濟的弊端,不能立足于否定市場作用的壟斷、管制和計劃,而應在促進、維護競爭的基礎上,“無為而治”,方能達到個體及社會利益的均衡和最大化。這樣的道理,對于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公用事業也是適用的。豈止公用事業,政府的許多職能也不是自然壟斷的,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業已享受到了中央與地方、地方與地方之間政府競爭,尤其在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方面的競爭所帶來的好處,所以在政府經濟活動和公共管理中也不乏可以引進競爭機制的領域,對政府也要適用“反壟斷法”-反限制競爭、濫用權力、市場封鎖等,這是題外話。

維護競爭和消費者保護是同一問題的兩個方面:前者是從經營者相互關系、后者是從消費者與經營者關系的角度,來維護市場的活力和健康;只有在經營者競爭的基礎上,消費者的自由、知情、公平交易、損害賠償等基本權利才能落實,他們作為“上帝”的主權才得以實現,立足于管,則管不勝管,計劃時代的短缺和官商又會卷土重來。

所以,要在公用事業中盡可能引進競爭機制,“能引則引”,將壟斷市場局限在最小范圍內;并刻意維持、保護競爭機制,對公用事業原則上也要適用“反壟斷法”。

三、公用事業引進競爭機制的立法模式

(一)特別法與普通法

可見,要反公用事業的壟斷,以平民怨,促使公用事業健康發展并帶動整個經濟、社會不斷提升檔次,關鍵要在其中適當地、盡可能引進競爭機制,以收釜底抽薪之功效。由于“反壟斷法”的功能是對市場主體一般地反限制競爭的法,其調整對象無非為聯合行為、結合行為、濫用優勢和市場結構控制,在公用事業內在缺乏競爭、市場結構僵化的情況下,僅靠“反壟斷法”從外部來反它的壟斷,無異于揚湯止沸,反不勝反,且無從下手。何況對于公用事業的壟斷來說,“反壟斷法”是普通法,調整相關公用事業的法如電信法、郵政法、電力法、鐵路法等是特別法,特別法對它的壟斷如有具體規定,作為普通法的“反壟斷法”也就只好開綠燈放行了。因此,對公用事業反壟斷或引進競爭機制,從根本上說要在有關公用事業的專門立法上做文章,“反壟斷法”只能起輔助和兜底的作用。發達國家的做法或經驗正是如此,他們主要是靠私有化(或曰民營化)法和相關專門法來追求這一目標的。

公用事業多種多樣,所處領域、性質各異,對其如何引進競爭機制,只有一般的原理,而沒有劃一的模式和措施。一般而言,在公用事業中引進競爭機制,并非像餐飲業、服裝業等那樣放開競爭,而要精心設計一種實行特許經營、市場準入控制和恰當監管下的合理的市場結構。這就需要對公用事業專門立法,如果放開競爭,則主要依靠合同法和反壟斷法的調整足矣。

調整公用事業的專門法,視其領域和影響范圍,既可以是全國性的法律如郵政法、電信法、電力法、鐵路法等,也可以是地方性法規如關于城市公交(包括地鐵、出租車)、自來水等條例、規章。

在相關專門法中,首要考慮的是某公用事業放開競爭的程度和如何放開競爭,其不同業務或領域的放開程度也不盡一致。如法定專營以外的郵遞業務、電信設備生產、發電、出租車等,原則上可以放開,只需制定一般市場準入條件即可,符合條件的均可進入。對需要特許控制的,在于確定究竟特許幾家企業來經營?這對不同的公用事業也不能一概而論,一般也不應規定具體的企業數量,而應兼顧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要求,授權主管部門根據競爭狀況(如價格和成本變動情況)和消費者權益滿足程度來發牌。筆者認為,如能始終保持一、二家企業在競爭中處于被淘汰的邊緣,則特許的數量就是適當的。對仍需維持壟斷經營的,如法定郵政業務、電網、鐵路、電信基礎設施等,其經營和引入競爭的具體方式,也需由相關專門法加以規定。

相關法中另一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則是具體管制,它與公用事業領域的競爭和反壟斷是緊密相聯系的。諸如特許的基本條件、期限,資費如何管制,競爭條件下電信的互聯互通和普遍服務問題,禁止網絡和基礎設施壟斷經營者的掠奪和“卡脖子”等行為,特定經營組織或管制機構及其治理,有關進入、退出的具體要求和監管等,需要在具體的公用事業法中有針對性地加以規定。

當然,決不能說“反壟斷法”在公用事業引進競爭機制和反壟斷中是無所作為的,或者說它在這方面的地位比專門的公用事業法要低。在專門法對某公用事業作了具體規定的情況下,基于特別法優于普通法的原理,對該事項固然不適用“反壟斷法”,也只有這樣,才能在公用事業領域有效地反壟斷。然而相對于特別法來說,普通法遵循的原理更基本,有時甚至更高級,在特別法未作規定、規定不明或者規定有矛盾沖突的情況下,就需要將反壟斷法乃至市場經濟暨競爭的一般原理適用于公用事業的壟斷和競爭問題。

“反壟斷法”還要一般地反公用事業的卡特爾和濫用優勢的行為,不允許公用企業在專門的公用事業法之外限制乃至扼殺競爭,損害其他競爭者和消費者的權益,進而危及整個市場經濟。像日本禁壟法中規定的以分割營業或企業為主要手段的所謂市場結構控制,在我國擬議的“反壟斷法”中也不妨加以借鑒,作為懸在公用事業頭上的一柄劍,平時引而不發,必要時可將其適用于某壟斷企業,以改善市場結構,形成有效的競爭格局。那么,“反壟斷法”對于公用事業是一般地適用呢,還是原則上不適用(適用除外)?

(二)“反壟斷法”對公用事業:原則上適用還是一般適用除外

發達國家在晚近公用事業引進競爭機制的改革之前,“反壟斷法”對公用事業原則上是不適用的,可謂“一般豁免,例外適用”。請看德、日法例:根據德國《反限制競爭法》1980年文本,郵政、交通運輸、供電、供氣、供水等公用事業均可一般地豁免適用該法(程度不盡相同);日本《禁止私人壟斷及確保公正交易法》第21條規定,該法不適用于鐵路、電力、煤氣及其他性質上為當然壟斷事業的經營人所實施的其事業所固有的生產、銷售或者供應的行為。我國的競爭法著述和教材,多反映了這種情況,一般都把郵電、鐵路、供電、供水、供氣等公用事業納入反壟斷法適用除外的范疇,理由就是它們具有自然壟斷性、無法或不宜開展競爭。

顯然這已不合時宜了,公用事業不僅不能利用優勢限制其外部的競爭,而且在其內部也要開展競爭、要反限制競爭或反壟斷了。德國《反限制競爭法》靈敏地追隨了這一趨勢,該法1990年文本已不準許郵政對該法適用除外,交通運輸企業雖仍在一定程度上豁免適用該法,但豁免的范圍有所縮小;而根據該法1998年所作的修訂,公用事業原則上適用該法,包括以前適用除外的交通運輸、供電、供氣等事業,只有供水仍可在一定程度上豁免適用該法。德國反壟斷法對公用事業的態度的變化,從“一般豁免、例外適用”到“一般適用、例外豁免”,順應了公用事業引進競爭機制的改革需要,也反映著反壟斷法發展的一種趨勢。根據臺灣地區《公平交易法》第46條第2款的規定,公用事業的行為只有經公平交易執法機構的特別許可,才可豁免適用該法,可知在一般情況下,公用事業也要適用該法的規定,表明這部后發立法的指導思想是很先進的。

事實上,由于實踐中公用事業壟斷的弊端普遍受到詬病,我國已有的一些反壟斷的法律規定,主要就是針對公用事業的。如《反不正當競爭法》第6條規定:公用企業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獨占地位的經營者,不得限定他人購買其指定的經營者的商品,以排擠其他經營者的公平競爭;第12條規定:經營者銷售商品,不得違背購買者的意愿搭售商品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的條件。國家工商局還制定了《關于禁止公用企業限制競爭行為的若干規定》,對以上規定加以細化,明確、具體規定了禁止公用企業實施的六種限制競爭行為。當然,這只是應急措施,公用事業可能實施的壟斷暨限制競爭行為遠不止這些,系統全面的規定尚待“反壟斷法”的出臺。但是,公用事業一般不得豁免反壟斷這一點,應當是很明確的了。

如前所述,公用事業引進競爭機制并非完全放開競爭,不同程度的壟斷和限制競爭仍是必要的,它由專門法根據不同公用事業的特點和要求作出具體規定。所以對“反壟斷法”來說,公用事業除了一般適用外,尚需“例外豁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正定县| 德保县| 台中县| 芷江| 枝江市| 师宗县| 宁都县| 新田县| 皮山县| 长武县| 西丰县| 五莲县| 鹿邑县| 沅江市| 仙桃市| 宾阳县| 攀枝花市| 台中市| 庄河市| 扬州市| 潍坊市| 舒兰市| 凌海市| 锡林郭勒盟| 湾仔区| 琼结县| 志丹县| 合水县| 三台县| 神农架林区| 绵阳市| 阿鲁科尔沁旗| 鹿泉市| 犍为县| 安义县| 新巴尔虎右旗| 颍上县| 乐亭县| 儋州市| 上杭县| 手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