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1 09:33:2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惠崇春江晚景,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惠崇春江晚景》描寫了六種景色,分別是竹、桃花、春江水、鴨、簍篙、蘆芽,第四句中的河豚是作者想象的。全詩描寫了早春二月時節的春江景色,表達了作者對早春的禮贊之情。
《惠崇春江晚景》
宋·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賞析
詩的首句描寫了竹葉和桃花,二者紅綠相映,將那花竹交錯、紅綠掩映的“桃花報春”意境表達得淋漓盡致。次句的“鴨先知”側面說明春江水還略帶寒意,與首句中的桃花“三兩枝”相呼應,點出現在是早春時節。
詩的三、四句仍然緊扣“早春”來進行描寫,那滿地蔞蒿、短短的蘆芽,黃綠相間、艷麗迷人,呈現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榮的景象。“河豚欲上”借河豚只在春江水暖時才往上游的特征,進一步突出一個“春”字,使整個畫面充滿春天的氣息和生命的活力。
(來源:文章屋網 )
“三兩枝”意思是不太多,意指桃花剛剛開始開放,揭示時間是早春季節。“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意為竹林外兩三枝桃花初放,鴨子在水中游戲,它們最先察覺了初春江水的回暖,出自宋朝詩人蘇軾《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北宋文學家蘇軾題惠崇的《春江晚景》所創作的組詩。第一首詩題“鴨戲圖”,再現了原畫中的江南仲春景色,又融入詩人合理的想象,與原畫相得益彰。第二首詩題“飛雁圖”,對大雁北飛融入人的感情,側面表現了江南春美。
(來源:文章屋網 )
1.江南菜中的魚鮮自是重頭戲,所以餐廳的很多設計元素都來自于長江三鮮。不論是身材豐滿的河豚,還是苗條的刀魚,都被設計成各種裝飾點綴在餐廳內外。特別是魚形燈最是有趣,貌似無意間就為餐廳增加了江南的設計之風。
2. 半開放式小包間以簡約的橫線條分割出一個帶有強烈視覺沖擊力的獨立地帶,背景墻的荷花魚油畫、魚形吊燈、深色紗幔等處處體現著江南特色,是一種低調的奢華,同時彰顯著享受江南煙雨朦朧的愜意。
3. 毛蟹炒年糕 ?88/份
非常有代表性的上海本幫菜,馬上就要迎來一年中吃蟹的最好時候,一定不能錯過。雄蟹肉肥膏厚、鮮嫩無比,配上醬簡直是一絕。年糕切得薄厚剛剛好,既入味口感又糯得讓人很舒服。
4.走廊墻壁上雕刻蘇軾的
《惠崇春江晚景》全詩,緊扣餐廳“春江”主題,讓每一位來此就餐的食客都會想起鴨子與河豚的美味。而暗金色的主色調一下子把江南小清新的風格打造成更深沉的奢華,商務宴請的氛圍更加穩重。造成了自家客廳的感覺,白色為主,給人無比舒適的感覺。
5.雖然包間的設計都是為商務宴請定制的,但還是有一間江南書院氣質的設計頗受大雅之人的喜愛。包間內設有書畫臺和文房四寶,只要食客有雅興,隨時可以即興作畫臨字一幅。
6. 大包間內的豹子燈是藝術與欲望的完美結合,很多人一進入此地就被其吸引了眼球。豹子皮被做成了燈罩,而豹子卻全身好似一般,但眼神依舊凌厲。
7. 龍井蝦仁 ?188/份
精選上等手剝河蝦,雖然大小不能和海蝦比,但是絕對有自己獨特的新鮮滋味,口感很彈牙,QQ的嚼著很舒服!用茶葉一起炒的,淡淡清香味,清淡爽口,一口一個過癮!
適合約會類型:
商務宴請、朋友聚會、
推薦菜單:
龍井蝦仁
毛蟹炒年糕
寧波烤菜
水晶肴肉
春江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建國門內大街8號中糧廣場A座B1樓(近北京站地鐵站)
電話:010-65131899
本課將美術和語文兩學科相整合,通過對古詩的誦讀和理解,感受古詩的意境,用已學的水墨畫技法表現畫面,讓學生感受兩種中國傳統文化的相同之處。本課以春天為主題,鼓勵學生說說、寫寫、畫畫有關春天的古詩,增強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以及對中國傳統藝術的熱愛。
二、學情分析
由于五年級學生對古詩詞有了一定的掌握,而對中國的水墨畫技法也有所了解,所以,通過本堂課的學習,能夠巧妙地運用水墨技法進行詩配畫創作。
三、教學目標
認知:通過欣賞,感受水墨表現情趣,學習詩配畫的創作方法,培養學生對古詩意境的感悟和對水墨能力的運用。
技能:運用傳統的筆墨技巧,以春天的古詩為主題,合理構思構圖,恰當表現古詩意境。
情感:感受詩、畫兩種傳統文化的相同之處,培養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詩配畫的創作方法,熟練運用筆墨技巧及傳統水墨技法表現詩配畫,將二者巧妙結合。
難點:巧用筆墨、表達古詩的意境。
五、教學準備
PPT、水墨畫工具。
六、教學過程
(一)欣賞導入
1.知識回顧
課前連續播放山水畫圖片,學生欣賞作品,初步感受山水畫的藝術魅力。
嘗試了解學生:你畫過水墨山水嗎?你對水墨畫了解多少?
生:中鋒、側鋒的運用,山石的勾勒、皴擦等等。
生小練筆,師簡單評價。
2.導入古詩
出示一張水墨畫,問:你覺得這幅水墨畫表現了怎樣的內容?
生:桃樹、竹子、鴨子戲水。
師:讓我想起了蘇軾的一首古詩《惠崇春江晚景》,學過嗎?
生讀一讀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
師:畫面表現了詩中哪兩句內容?(前兩句),讓我們感受到春天的氣息。
3.完成詩配畫,揭示課題:像這樣根據古詩內容表現畫面,把古詩的意境表達出來,稱為詩配畫。(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通過欣賞,感受水墨山水的魅力,溫顧前面學習的相關水墨畫知識,明確本課的學習目的,運用水墨畫知識,結合語文學科中的古詩,給詩配畫。
(二)技法交流
1.交流古詩
師:春天,萬物復蘇,是一個多姿多彩的季節。除了這首《惠崇春江晚景》,你還知道哪些描寫春天的古詩呢?
生:《春曉》《清明》《詠柳》《鳥鳴澗》。
拿出紙,寫出有關春天的古詩或詩句。
師:唐代詩人王維在一個細雨綿綿的春天,送走了他的一位故友,寫下了這首《渭城曲》。
PPT出示王維古詩《渭城曲》。
生讀一讀。
師:如果給詩配畫,可以抓住古詩中哪些關鍵詞句來表現畫面?
生:柳樹、細雨、飲酒的故人。
師:你的眼前會浮現出怎樣的情境?
2.訪問藝術家
出示現代畫家傅抱石《渭城曲》。
師:青蒼的柳色,帶著濃濃的雨意,成為畫面的主體,把詩有的惜別之情表現了出來。這就是詩的意境。(板書:意境)
師小結:所以給詩配畫,首先就要抓住詩中的關鍵詞句,再進行景物的描繪。(板書:抓住詞句、描繪景物)
師:仔細觀察,畫面中用到了哪些水墨技法?
生交流、師小結技法:中鋒勾勒枝條、人物,綠色暈染出柳色、淡墨暈染遠山、云霧,突出整首詩的意境。(板書:突出)
【設計意圖】以春天為主題,讓學生先說說、寫寫有關春天的古詩。通過欣賞大畫家的作品,感受詩的景物描寫與畫面表現之間的關系,掌握水墨畫的表現技法及詩配畫的創作方法,體會詩配畫的意境美。
3.欣賞學生作品
出示學生作品兩幅《絕句》《游園不值》。
師:與大師相比,學生的詩配畫又有著怎樣的異曲同工之處呢?
學生欣賞,比較作品的意境、技法的運用。
4.教師示范
以古詩《憶江南》為例,示范。
出示古詩,可以抓住古詩中哪些關鍵詞來表現景物?(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可以用哪些水墨技法表現畫面?(濃墨中鋒表現房子、河岸、皴擦泥土,逆鋒表現江邊的樹,大紅和曙紅點染桃花,淡墨暈染遠山、花青暈染江水)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是本課的難點之在,通過欣賞學生作品,了解更多的詩配畫表達的詩的意境,教師的示范中將更多的水墨技法呈現,讓學生不僅了解詩配畫對詩的傳遞的過程,更能深刻掌握水墨畫的構圖與章法。
(三)自主表現
給剛剛的古詩配畫。想一想可以抓住哪些關鍵的景物表現畫面,用熟悉的水墨畫技法突出古詩的意境。
(四)評展作品
組織學生根據古詩內容評價作品。對畫面的構圖、意境的表達、技法的運用、墨色的變化等方面進行評價。最后教師點評,鼓勵學生大膽用筆,自主創新。
(五)課后延伸
出示完成的畫作:在《憶江南》詩配畫空白處寫下古詩句,讓學生注意字句的排列,從右往左書寫,最后落款,刻上印章。
鼓勵學生課后也能在畫面空白處添加詩句,將繪畫與書法巧妙結合,完善作品,體現詩配畫的內涵。
【設計意圖】將古詩與畫面相統一,二者結合,真正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相同之處,更加完善作品,真正體現詩配畫特有的魅力“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七、板書設計
詩配畫 水墨畫
抓住詞句 中鋒、側鋒
1、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2、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3、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4、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李華《春行即興》
5、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6、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7、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8、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9、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10、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11、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12、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13、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14、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15、新妝宜面下朱樓,深鎖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數花朵,蜻蜓飛上玉搔頭。
16、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17、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18、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陸游《臨安春雨初霽》
19、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20、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21、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賀知章《詠柳》
22、寒雪梅中盡,春風柳上歸。——李白《宮中行樂詞八首》
2、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蘇軾《臨江仙·送錢穆父》
3、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秦觀《鵲橋仙·纖云弄巧》
4、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歐陽修《玉樓春·尊前擬把歸期說》
5、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李商隱《無題·昨夜星辰昨夜風》
6、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云 / 陪侍御叔華登樓歌》
7、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8、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李白《把酒問月·故人賈淳令予問之》
9、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惠能《菩提偈》
10、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蘇麟《斷句》
11、人間有味是清歡。——蘇軾《浣溪沙·細雨斜風作曉寒》
12、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
13、時人不識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杜荀鶴《小松》
14、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蘇軾《和董傳留別》
15、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
16、世事短如,人情薄似秋云。——朱敦儒《西江月·世事短如》
17、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盧梅坡《雪梅·其一》
18、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劉希夷《代悲白頭翁 / 白頭吟 / 有所思》
19、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20、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白居易《琵琶行 / 琵琶引》
21、世人結交須黃金,黃金不多交不深。——張謂《題長安壁主人》
22、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李白《行路難·其一》
23、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己亥雜詩·其五》
24、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羅隱《蜂》
25、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
26、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李商隱《樂游原 / 登樂游原》
27、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佚名《黍離》
28、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惠崇春江晚景 / 惠崇春江曉景》
29、月有盈虧花有開謝,想人生最苦離別。——張鳴善《普天樂·詠世》
30、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
北宋大文豪蘇軾寫過這樣一首詩,名為《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春江水暖為何鴨能先知呢?據說是因為鴨掌中有一種能感應冷暖的神經,通過這個感應神經,鴨子就能提前感應到水的冷暖了。
鴨肉作為中國人餐桌上的一道傳統美食,長期以來為人們所追捧。尤其在北京,烤鴨作為一道名菜,不僅成了京菜的招牌,甚至成了很多外地游客來北京的必吃之物。如前門大街的全聚德,價格昂貴不說,提前一天訂位,恐怕也難訂到位子。
北京還有一道以京劇名家馬連良先生的名字命名的“馬連良鴨子”,是北京西來順飯莊的鎮店招牌菜。馬連良先生本人對于飲食是非常講究的,甚至對吃飯的環境都有著刻意的要求。在章詒和所著的《伶人往事》一書中就記錄了章伯鈞請馬連良吃飯的情景:
“當馬連良請的人和訂的菜,一起送過來的時候,著實把我們全家嚇了一跳。父親是請吃晚飯。可剛過了午休,幾個身著白色衣褲的人就來了。進了我家的廚房,就用自備的大鍋燒開水。開鍋后,放堿。然后,堿水洗廚房。案板洗到發白、出了毛茬兒為止。方磚地洗到見了本色,才肯罷手。說句實在話,自從住進這大宅院,我家的廚房從來沒有這么干凈過。”
有著如此習慣的馬連良先生,本人也是烹調高手,一道“芙蓉雞片”可謂是馬老板的一絕。馬連良一度還將西來順的頭灶褚祥延為特約廚師,飯莊熄火,廚師便來到馬家做消夜。也正因如此,褚祥才專門為馬連良發明了這道“馬連良鴨子”來表達對他的敬意。
做馬連良鴨子的手法是,把鴨子加工洗凈,經過腌漬、蒸、炸等工序。腌時講究內膛、外皮搓抹,入味后蒸3小時至透,再溫油炸至皮酥。上桌時,鴨子赤黃油亮,皮酥肉爛,香味透骨,蘸著佐味小料,就著荷葉餅,那滋味非同一般。
當然,如此復雜的制作流程恐怕會讓很多人望而生畏。不過不要緊,我這里倒是有一道自創的做法比較簡單的干爆鴨,教給大家。
所需材料:鴨肉、青椒、姜、蒜、郫縣豆瓣、料酒、醬油、鹽、白糖。
關鍵詞:模糊語言;模糊修辭;修辭效果
中圖分類號:H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06-0099-02
一、引言
陳望道先生在談修辭學的任務時說過:“修辭學的任務是探求修辭現象的規律,縮小所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境地”(《陳望道修辭論文集》)。模糊修辭學的任務就是在大量的、為提高表達效果而對模糊語言進行加工的模糊言語中去尋求規律性的東西,總結模糊修辭規律,從而進一步指導模糊修辭實踐。
具體而言,模糊修辭學的任務可以從積極模糊修辭和模糊言語消極因素的克服這兩個方面進行闡述。就前者而言,模糊修辭學的任務主要在于詳盡說明言語交際中最佳效果模糊言語運用的標準,在需要模糊時又如何來實現母的,即怎么樣組織具有最佳表達效果的模糊言語等;就后者而論,模糊修辭學的任務主要是探討阻礙言語交際的模糊言語產生的原因,以及尋找克服它們的辦法等。
關于模糊修辭學的功用問題,從語用的角度來講不外乎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幫助我們提高語言表達的能力;二是幫助我們提高理解語言的水平。
二、語言模糊性與模糊修辭
(一)模糊修辭在文學作品中的運用
模糊理論進入語言研究領域后,人們清楚地認識到語言的模糊性能產生非常強的表達效果,宋代大文豪蘇軾有一首《惠崇春江晚景》詩: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萎蒿滿地蘆牙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四句詩句句模糊,“竹外”地點模糊,“三兩枝”數量模糊,“水暖”溫度模糊,“先知”順序模糊,“滿地”密度模糊,“蘆芽短”度量模糊,“欲上時”時間模糊,而作者正是巧妙地利用了這些模糊詞語把一幅惠崇德春江晚景圖描繪得淋漓盡致。
再如美國意識流大師威廉.福克納就運用語句模糊段落,在小說《喧嘩與騷動》中表達了“人生如癡人說夢,充滿著喧嘩與騷動,卻沒有任何意義”的主題思想。
…Finished, finished. Then we were all poisoned, you are confusing sin and morality women don't do that your mother is thinking of morality whether it be sin or not has not occurred to her Jason and go where nobody knows us so he'll have a chance to grow up and forget all this the others don't love me they have never loved anything with that streak of Compson selfishness and false pride…
在這一語篇里,威廉.福克納為了追求特殊的文體效果,只用了三兩個標點符號,而故意將詞語堆砌在一塊,從而造成一種語義模糊不清的感覺,這突出表現了作品中人物的思維跳動、心理活動雜亂模糊地狀態。從某種意義上說,意識流手法之所以能夠表現人們飄忽不定、連綿不絕的意識流手法之所以能夠表現人們飄忽不定、連綿不絕的意識之流且常常能收到生動傳神的效果,不但是因為作家充分利用了語言的模糊性,而且還因為讀者通過具體的詞、句、段落的言語形式感受到了模糊信息的美感。因為模糊不僅體現具體的言語形式上,而且還體現在通過言語形式傳達的信息中。
(二)模糊修辭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
模糊修辭在日常生活中也是隨處可見的,很多時候模糊語言和模糊修辭的存在可以幫助解決很多問題,使粗俗變得雅致,使直截了當變得曲折和得體的共同要求。如對“懷孕”這件事人們往往羞于說出口,因此英漢語中存在大量的委婉說法。例如,英語中,“未婚先育”的表達就有:She is in trouble.
She has been unwise.
She has been too friendly.
婦女正常懷孕雖然是喜事,但也不能直言“pregnant”,而是說:
She is in a family way.
She is in an interesting condition.
She is expecting.
She is knocked up.
She is knitting little booties.
事實上,在日常交際中,交際者出于禮貌和文雅的表達,不便或不必直接陳述事實或意見,或遇到難以回答而非答不可的問題,難以處理而又非處理不可的事情,必須揭示而又不能直言的情況,如以模糊言語應之,當獲得絕佳效果。如下列對話:
Tommy: Will you punish a boy for a thing that he didn't do?
Teacher: No, Tommy. I never punish a boy for things he didn't do. But why do you ask?
Tommy: I ask because I didn't do my homework.
Tommy知道沒完成作業肯定會受到老師批評, 為了免受指責,他有意使用“a thing”這一泛詞表達不確定的模糊意義來迷惑老師,讓老師的理解和他自己的實際所指背離,巧妙地將老師置于無可奈何、苦笑不能的境地。
無論是英語還是漢語中的模糊修辭無處不在,從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到日常交際到處都閃爍著模糊修辭的光芒。在模糊修辭中,它能以較少的代價傳遞更為豐富的語言信息和美感信息,留給對方更廣闊的想象空間。
參考文獻:
[1]陳意德.論語言的模糊性與模糊修辭[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2008.
[2]陳治安.模糊語言學概論[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3]廖東紅.論英語語言的模糊修辭美[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
大家好!
我是重慶市涪陵區**中****級*班的學生:田紅。今天我演講的題目的是:中華魂。
五千年的滄海桑田,五千年的華彩樂章,演繹了東方文明古國的燦爛與輝煌。我還記得有一場大型綜藝詩《中華神韻》。
從演員們的表演中,我不自覺的想起:我國是一個文化古國,早在遠古時代出現了許許多多偉大的詩人和聞名中外的詩:李白的《靜夜詩》;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孟浩然的《春曉》;杜甫的《春夜喜雨》……除了詩人,我國古代還有舉世聞名的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火藥四大發明。
而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已成為一個發展中的國家,我們的科學家們已經實現了古代人們的夢想——飛天夢和奔月夢。
看完這臺演出,讓我明白: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和民族精神是正在燃燒的火焰,我們必須學好文化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將雄雄燃燒的火焰,一代代傳下去。我一直相信,我們偉大的國家將來必定是一個繁榮富強的國家!
現在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發展歷程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的民族精神。正是由于對祖國的深切熱愛,勤勞智慧的中華兒女共同開拓了遼闊的疆域,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我們,要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積極維護祖國的主權獨立和,祖國的領土寸土不能丟,不能被分裂侵占;要熱愛祖國的歷史和文化,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為創造更加輝煌的民族文化而盡心盡力。今天,祖國已步入新的歷史時期,加入世貿組織使我國與世界各國的聯系更加密切,機遇與挑戰并存,我們將面臨越來越多的新情況、新問題。推進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更需要我們不斷弘揚愛國主義的優良傳統。只有這樣,中華民族才能重振雄風,為人類文明與進步做出更大的貢獻。
中國人的愛國精神、自強不息、團結一致……都是對中國精神最好的詮釋。悠悠中華魂,深深愛國。
其實,中華傳統美德總結起來就是八個字:忠、孝、誠、信、禮、義、廉、恥
忠——盡己報國的責任,孝——生生不息的愛心,
誠——求真務實的品質,信——立身興業的基點,
禮——人際文明的規范,義——人間正道的向導,
廉——清白正氣的根基,恥——人之為人的底線。
我們的中華魂生生不息,傳承至今。就像有一首歌的歌詞一樣,:“古老的東方有一條龍,他的名字就叫中國
關鍵詞:農諺;古詩詞;生物學
很多文人墨客、莊稼能手,借助大自然,動植物的生理特征、形態結構、生活習性等,以抒懷,謳歌大自然。在生物課堂教學中,可根據不同的章節內容,風情地貌,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引用不同的農諺、古詩詞,解析其蘊含的生物學原理。幫助學生理解生物學知識,活躍學生思維,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野生動植物,保護生態環境;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創新能力;嘗試收集文學素材,拓展學生的文學藝術素養,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提高教師教學的藝術性。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唐朝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同種植物由于地勢高低的原因,在同一季節,山里氣溫相對較低,桃花生長遲緩,生長在平原地區的桃花,四月就已凋謝,而山里的桃花才剛剛開放,說明氣溫影響植物的生長。
“西湖春色歸,春水綠于染,日出山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唐朝劉禹錫《陋室銘》)表示春天氣溫回升,陽光明媚,水中的藻類植物大量繁殖,這些綠色的小生物在水中漂浮,使春水蕩起綠波。
“有心栽花花不開,無意插柳柳成蔭。”(《增廣賢文》)形象說明柳樹等植物的繁殖能力很強。一些植物在移栽過程中,由于根系遭受破壞,吸水性能較差,蒸騰作用喪失大量水分,很難成活。而有些植物如:柳樹、月季、番薯、葡萄樹、魚腥草、椒草、秋海棠的莖、葉容易生根,繁殖能力很強。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唐朝李紳《憫農》)農田生態系統中,雜草的競爭力非常強,農民要在中午時把它們除掉,使之失水死亡,使更多的能量流入作物中,農民頂著烈日辛勤地勞作,汗滴禾下土。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宋朝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在生態系統中,農作物害蟲青蛙。這是一條食物鏈。農作物被害蟲危害,而青蛙主要捕食農業害蟲。聽到青蛙在稻田里歡快地“歌唱”,害蟲減少了,農作物生長茂盛。所以,“稻花香里說豐年。”又如,“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黃鼠狼跟雞之間就是一種捕食關系。又如:“螳螂捕蟬,黃雀在后,”暗含一條食物鏈,樹蟬螳螂黃雀。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東晉陶淵明《歸園田居》)在農田生態系統中,雜草與農作物的關系是種間競爭。一般農作物競爭不過雜草,如果人疏于管理,就會出現“草盛”而“豆苗稀”的
景象。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唐朝李商隱《無題》)春蠶“作繭自縛”后并沒有死而是化蛹成蛾,屬于變態發育。把“春蠶到死”改為“春蠶化蛹”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既符合家蠶生活史又不失藝術性。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唐朝杜甫《江南春絕句》)同種動物會因為覓食、防御、繁殖等原因而生活在一起,這就是動物的群集現象。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的《錢塘春湖行》)“幾處早鶯爭暖樹”反映鳥筑巢時的占區行為。鶯類棲息在樹枝上,常常將巢筑于樹上或樹洞中。早春氣候還冷,鶯為筑巢而爭占暖樹(向陽的樹枝)。“誰家新燕啄春泥”反映燕子的筑巢行為。燕子在選定好筑巢的地點后,用喙銜泥、草根和草桿混合自己的唾液,在屋檐下筑成半個碗形的巢。
“我有迷魂招不得,一唱雄雞天下白。”(唐朝李賀《致酒行》)古時農村家庭沒有鐘表,根據“公雞打鳴”推斷時間是幾更。公雞對光線特別敏感,當天剛剛發亮時,就能感到光波報曉。海邊根據海生動物的生活活動規律,掌握漲潮退潮時間。
“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強調水分是影響農作物生長的一個重要非生物因素。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宋代詩人蘇軾的《題惠崇春江晚景》)將早春的暖意和生機描寫得細致入微。
農諺說:“有收無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對于莊稼來說,它的成活、生長和收獲,在于澆水方式、方法,而莊稼收獲多少在于對它施肥時間、方式和施肥量的多少,這說明水肥對農作物生長的重要性。
“清明時節前后,種瓜點豆。”清明時節前后,氣溫回升,降雨量逐漸增多,適于種子萌發和幼苗的生長。
杜牧“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將夕陽之下濃郁的秋色盡收筆下,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描寫了田園生活的樂趣,給人以返璞歸真之感。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茅盾的《白楊禮贊》,的《松樹的風格》等,作家借助植物抒發高潔情懷。孟郊“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對母愛感言至深,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杜甫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描述了國家戰亂之苦,憂國憂民之心。
水墨游戲:讓古詩教學更靈動
游戲是兒童最喜歡的活動,因為它是一種較松散的活動,能讓兒童自由的與伙伴們玩耍。因此教師可以為孩子設計一些水墨游戲調動孩子的學習氛圍,在小班古詩《春曉》的教學中孩子們對于古詩內容覺得很晦澀,只是搖頭晃腦地念,不知其中的意思,筆者便找來生活中常見的可樂瓶,請小朋友印一印花,孩子們在玩的時候立馬想到了詩句:花落知多少。相信在玩的時候想到的古詩內容印象會更深刻。結合筆者所在幼兒園的書畫特色,教師常常會把古詩帶到宣紙上,比如,在中班,《勞勞亭》《相思》等都是幼兒熟悉的,教師請幼兒挑自己喜歡的一句或幾句詩來畫,亭子、紅豆樹……都躍然紙上,一幅幅作品貼在水墨分享區,幼兒一看見就想起那首詩,不由得誦讀起來。大班的孩子就更棒啦,他們可以挑一些自己喜歡的古詩合作畫一畫連環畫,表達故事中的意境或發生的事情。
水墨欣賞:讓古詩教學更自主
古詩看似簡短,但是其中的意思并不容易理解,幼兒容易歪曲字面意思,常常也會讓幼兒感到故事非常的拗口。《惠崇春江晚景》這首詩正是惠崇先生在欣賞美景之后所發感慨,孩子們對美景從來沒有抵抗力,相信他們也會說出很多自己的感受,在學古詩之前筆者先請小朋友看一看美景,請他們說一說,雖然有的答案跟古詩內容相差很遠,但是通過教師的引導仍然能把答案拉到詩中,讓幼兒獲得說的喜悅,當然對古詩中的意思,所描寫的內容也就更形象具體了,孩子們在記憶的時候不單單只是枯燥的文字,也能聯想到自己看到的美景進行朗誦。
故事內容:讓古詩教學更形象
古詩的語言相當精煉,有些詩具有很強的跳躍性,省去某些過程與聯系,而兒童語言的特點則與此有一定差異,這樣對理解詩意就造成了一條鴻溝。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設置一定的情景。例如,在《春夜喜雨》時,根據這首古詩中所描寫的一幅幅春天的景色的特點,筆者為孩子們設置了音樂情景。先請孩子們輕輕的閉上眼睛,伴隨著鋼琴曲中的鳥叫聲,為孩子們帶來了一個春天的故事――春天的早晨,空氣特別的清新,當太陽慢慢的升起來的時候,花兒開了、小溪水在唱歌、大叔伯伯也隨著春風在做早操――一切都是那么的美麗!詩人叔叔這時也伸著懶腰醒來了,哎!他聽到窗外那么多的小鳥在“嘰嘰喳喳――”好像是在唱歌,又好像是在說話――在說什么呢?好雨知道下雨的節氣,正是在植物萌發生長的時侯,它隨著春風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無聲地滋潤著大地萬物。雨夜中野外黑茫茫,只有江船上的燈火格外明亮。天亮后,看看這帶著雨水的花朵,嬌美紅艷,整個錦官城變成了繁花盛開的世界。故事講完了,請幼兒慢慢的睜開眼睛說一說:你剛才都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這樣一句句的詩面變成了一幅幅美麗的畫面,幼兒一定會生動的理解其詩意,這樣學起來也就更有興趣更帶勁了。
水墨動畫:讓古詩教學更精彩
在古詩教學之后的鞏固環節,根據幼兒喜歡動畫片的興趣點,教師可以找相應的水墨動畫給孩子們欣賞,一來增加孩子的記憶,二來能讓幼兒感受水墨和古詩結合的魅力。孩子們在看水墨動畫片的時候能更直接地感受詩人的情感,比如,在古詩《楓橋夜泊》的教學中,孩子們很難理解其中的意思,不知道詩人為何要用這些景物來抒發自己的感情,詩中完全沒有任何表現感彩的詞語,并且詩中的景物距離孩子的生活比較遙遠,然而這些問題在幼兒觀看生動形象的水墨動畫片之后迎刃而解,孩子們都身臨其境,感受到了詩人所描寫的:月亮落下去了,烏鴉不時地啼叫,茫茫夜色中似乎彌漫著滿天的霜華,面對巖上隱約的楓樹和江中閃爍的漁火,愁緒使我難以入眠。夜半時分,蘇州城外的寒山寺凄冷的鐘聲,悠悠然飄蕩到了客船的景象,也明白了夜泊者孤獨的感受。
家園合作:讓古詩教學更完整
每個幼兒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各方面的能力也不相同。在古詩誦讀活動開展中遇到一些幼兒能力差異的問題,教師會通過家長園地、家校路路通等形式告知家長最近學習的古詩內容,讓孩子在家跟爸爸媽媽一起學,感受在家不一樣的學習古詩的氛圍。在今年六一節慶祝典禮上,有不少節目是古詩誦讀系列中選取的,有親子誦讀、古詩接龍比賽、更有兒童故事歌曲演唱及伴舞。家長們都感受到學習古詩豐富了幼兒的學習生活,也改善了家庭學習氛圍。
關鍵詞 語文 復習 趣味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1掌握營中軍情
方法一:設計開放題來了解學生固有的知識結構,串連學生知識的零散點。如第六冊第一單元詞語復習課,設計一個開放題,每位學生挑選這單元中的兩三個詞語,寫到本子上,然后用上這幾個詞語聯系本單元的課文內容寫上幾句話。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平時零星的知識進行了綜合的梳理,同時在此過程中學生的難處及時暴露。這樣,復習課就可以在問題中有針對性地展開。
方法二:通過聊天來了解。可讓學生先說說看到這單元的課題,想到了什么,想到用什么方法復習等。針對教學內容,教者也可以提問。如在六冊第一單元課文復習時,老師問:學了第一單元課文后,你了解了什么?學生紛紛作答:第一單元的課文都是描寫春天的。《詠柳》和《春日》都是贊美春天的。師:是的,你們還知道哪些贊美春天的古詩呢?生:《春曉》、《惠崇春江晚景》……生:這個單元中有許多很優美的句子。師:美在哪?生: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師:那請你們找出來美美地讀讀。并用這種修辭說個句子。生:我特別喜歡《荷花》中第二自然段,作者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寫出了白荷花不同姿態的美……在學生的作答中老師對學生的知識儲備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學生能把握本單元的主題,并積累了單元中的詞句,但是同時雙基出現了問題。這個過程幫助了老師及時把握問題的癥結,抓住了復習的起點,從而更好地進行復習。相對以往的復習課中老師“填鴨式”地注入,這樣的課堂更多關注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2制定訓練目標
復習課與新授課教學一樣,都擔負著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重任,要保證一節復習課的效率與質量,必須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確定復習課的教學目標確實比較難把握,很有可能與新授課的目標等同,或者淹沒在茫茫的復習內容之中。制定好復習課的教學目標要注意:
(1)指導學生構建“結構化”的雙基知識。(2)梳理教材內“知識點”間的聯系。(3)培養學生對“知識點”靈活與創新運用的綜合能力。(4)在復習的過程中,注重“學生良好學習方法、習慣、技能和心理素質的養成”。如在四年級上冊古詩復習時,就制定了這樣的復習目標:①幫助學生復習、積累古詩,提高誦讀、理解、借鑒運用古詩的能力。 ②激發學生積累背誦古詩詞的興趣和感受古詩的語言美,使學生產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③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古詩的能力和創新意識。
3傳授基本招式
不僅新授課要預習,復習課也需要預習。復習課通過預習,可以排查出已學知識中的疑點、難點,梳理知識,形成知識系統,為復習奠定基礎。復習課的預習對于底子不夠扎實的學生尤其重要。可從以下幾步入手:
一想。預習時,可對照目錄在心里默想。首先想一個單元的知識點,要求背誦的課文或段落,單元中出現的句式等。再想有沒有疑點、盲點。要是在回憶時,能做到心知肚明、條理清晰的,說明對該單元的知識已經掌握,反之就要做好下面的工作。
二看。在進行上個環節時想不起來的,或模糊的,可以打開課本,認真進行閱讀,并深入思考。還可以拿出以前的練習翻閱一下,對于疑點、難點,可進行再消化。
三串。預習時認真梳理前后單元知識之間的聯系,把知識點連接起來,形成線,再到面,變成一個知識框架。
四練。選擇適當的練習,檢測預習的效果,特別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進行舉一反三,以便教師在課堂上拓展提升時,才能讓思維跟上。
4掌握實戰環節
4.1知己知彼
教師指定復習內容或者劃出復習范圍,學生根據課文、平常的作業、課堂記錄及相關學習材料,確定復習要點,了解自身的長處和短處,列出復習提綱,自主復習,為擺陣做準備。
4.2排兵布陣
學生根據自己的復習所得,嘗試編出模擬試題,做好“布陣”和“攻陣”的準備。
4.3兩軍對壘
學生之間正式展開“攻陣”活動。頭一個“陣主”,由學生毛遂自薦上場,根據自己所編的測試題進行“布陣”,由全班同學搶答,或指定同學回答,勝出者作為下一輪的“陣主”,接著“布陣”。而教師則需要維持好課堂秩序,適時調節好課堂氣氛,并作出客觀的評價。對學生錯誤的提問、測試給予糾正;發現沒有掌握好的知識點,引導開展討論;對巧問、妙答者及回答正確、表現突出的學生給予個性化的評價。
5戰后交流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