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1 09:33:1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賦得古原草送別古詩,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民族文化;素養;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09-157-01
古代經典詩文一般均具有高度集中、高度概括、想象豐富、感情熾烈、形象鮮明、意境渾遠、語言凝煉、聲韻和諧、富于節奏感、具有音樂美等特點。通過引導學生誦讀,能使學生在接受現代文明教育的同時,得到優秀傳統文化精華的熏陶。詩文中散發出的濃厚的正義感、報國情、英雄志,深沉的智慧、博大的胸襟,豐富的美感,深沉的愛心,都會對學生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使他們的綜合素質,特別是人格發育得到良好的浸潤與熏染。為了能夠不斷提高學生的詩文素養,除引導學生學好課本中的古詩外,我還做了如下嘗試:
一、學節選,背全詩
二年級上半學期,學生們從古詩《草》中讀到了白居易所作的千古名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在白居易所造就的壯烈意境中了解了古原草的特性: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它是斬不盡鋤不絕的,只要殘存一點根須,來年會更青更長,很快蔓延原野。學生所學到的是《賦得古原草送別》一詩的前半部分,在教授《草》時,我對此作了簡單地介紹,沒想到在學完古詩的第二天,我班的田博文竟在欣賞古詩的時間里為全班同學吟誦了《賦得古原草送別》全詩,并對字、詞、句的意思作了簡單的解釋。一時間,學生門對該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為了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我便聲情并茂地,將在芳草芊芊的古原迷人景象背景上的送別情景展現在了學生面前。盡管有些學生對詩中某些詞句甚至是全詩的意境不大理解,但我相信,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必將融會貫通,把經典中的智慧發揮出來,終生受用無窮。處于這種考慮,在以后學習或欣賞到從原詩中節選出的詩句時,我總是鼓勵學生去讀讀、背背全詩,更深刻全面地了解詩句內涵。
二、設橋梁,導背誦
古詩是民族文化的瑰寶,但由于時過境遷,無論是社會狀況還是人情風俗,都是當今小學生難以理解的。為了能讓學生興致盎然、積極主動地吟誦古詩,我總是切合時宜地將學生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與古詩聯系起來。
過重陽節時,我向學生介紹了古人有在重陽節這天佩帶茱萸登高以避災的習俗。借此機會我推薦學生們讀了一首王維因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親人而作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學到了“每逢佳節倍思親”這一最能表現客中思鄉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詩人孟郊的《游子吟》,親切而真淳地吟誦了一種普通而偉大的人性美――母愛,因而引起了無數讀者的共鳴,千百年來一直膾炙人口,詩句樸素自然,親切感人,其中既沒有言語,也沒有眼淚,然而一片愛的純情從這普通常見的場景中充溢而出,撥動了讀者的心弦,催人淚下。母親節,帶著熾烈的情意,我領著學生誦讀了這首詩,在學習古詩的同時使他們知曉:對于春天陽光般厚博的母愛,區區小草似的兒女是不能報答萬一的。
除了搭好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與古詩文的橋梁外,建立作品與作品之間的聯系,對培養學生對古詩的欣賞興趣及欣賞能力也極有幫助。
詩人李紳的《古風》深刻揭示了封建社會極端不合理的現實。而杜甫的《自稟趙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及白居易的《輕肥》亦有異曲同工之效。學完《古風》后,不少同學閱讀、賞析、背誦了這兩篇佳作,認清了“勞者不獲,獲者不勞”這一封建社會普遍存在的現象。
三、巧搭臺,廣激趣
對于學習課本以外的古詩,我從不向學生提出過高要求,幾乎全憑興趣與各自能力。學生學起來心情愉快,沒有壓力,因此都愿意積極參與到我為培養學生的詩文素養而組織的各項活動中來。“小老師教古詩”是我班周二、周四語文早讀的固定欄目。被選出的小老師在教學前一天將自己所要教授的古詩板書于黑板上,第二天早上待同學門都到齊后,他會模仿老師的樣子為同學們解字,解詞,講述詩意。而此時的我則成了一名“助教”,站在一旁,或是補充,或是輕聲指點。小老師在教授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潛能,而在座的同學則從不同的老師那里學習、欣賞到了不同風格的名篇佳句。
1.根據拼音和工具書,讀熟10首古詩詞。
2.根據注釋和其他工具書,大致了解10首古詩詞的意思。
3.背誦古詩詞。
二、交流展示
1.同桌或小組展示背誦成果,可用比賽的方式,也可用考試的方式(比如:看圖吟相應的詩詞)。
2.全班交流10首古詩詞的大意。
教師相機檢查學生對下面句子或詞的理解:
①“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什么意思?“豆”喻誰?“萁”喻誰?
②“鳥鳴澗”是什么意思?詩里寫的是什么時候的景色?
③“一片冰心在玉壺”是什么意思?“冰心”“玉壺”象征著什么?“孤”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④“時時舞”“恰恰啼”是怎樣的景象?
⑤“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明是說石灰,實際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⑥《竹石》中贊美的是竹子,哪句話表明了作者的人生態度?
⑦“白日”“青春”“妻子”各是什么意思?哪些詞與現代意思不同?帶有“白日”的詩還有哪首?
⑧《已亥雜詩》中表達作者愿望的詩句是哪句?表達了什么愿望?
⑨”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是什么意思?你能舉出與這句詩意思相反的詩句嗎?
⑩《卜算子》一詞中,“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一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你還能背誦一首《卜算子》嗎?
三、講述關于10首古詩詞的逸聞或故事。
如:曹植的故事,于謙的故事,鄭燮的故事等。
四、有機聯系,拓展讀《江畔獨步尋花(黃獅塔前江水東)》《春望》
第二板塊
一、根據10首古詩詞進行超聯想,分類復習古詩詞
送別詩──
《芙蓉樓送辛漸》《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
聯想到: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王維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李白
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白居易
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李白
別董大(千里黃云白日曛)高適
……
詠物言志詩──
《石灰吟》《竹石》
聯想到:
詠鵝(鵝鵝鵝)駱賓王
風(解落三秋葉)李嶠
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賀知章
蜂(不論平地與山尖)羅隱
墨梅(我家洗硯池頭樹)王冕
寫景詩──
《鳥鳴澗》《江畔獨步尋花》
聯想到:
江南(江南可采蓮)漢樂府
敕勒歌(敕勒川)北朝民歌
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王之渙
春曉(春眠不覺曉)孟浩然
鹿柴(空山不見人)王維
古朗月行(小時不識月)李白
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李白
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云間)李白
絕句(兩個黃鵬鳴翠柳)杜甫
望天門山(天門中斷楚江開)李白
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杜甫
絕句(遲日江山麗)杜甫
江畔獨步尋花(黃師塔前江水東)杜甫
江雪(千山鳥飛絕)柳宗元
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張志和
望洞庭(湖光秋月兩相和)劉禹錫
浪淘沙(九曲黃河萬里沙)劉禹錫
憶江南(江南好)白居易
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杜牧
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杜牧
書湖陰先生壁(茅檐長掃凈無苔)王安石
飲湖上初晴后雨(水光瀲滟晴方好)蘇軾
惠崇春江曉景(竹外桃花三兩枝)蘇軾
小池(泉眼無聲惜細流)楊萬里
游園不值(應憐屐齒印蒼苔)葉紹翁
鄉村四月(綠遍山原白滿川)翁卷
首先說說“長亭”。從秦漢時期開始,人們在大路上設長亭,長亭本來是供路上的行人休息的地方,后來人們在送行的時候,常常會在長亭進行最后的告別,長亭送別也就變成了典型的離別場景,以至于后人一提到長亭,馬上就會想到送別,想到很久不見的親人。
“晚風拂柳笛聲殘”這一句中包含了“折柳”和“吹笛”兩件事,其實這兩件事之間有很深的聯系。先說折柳,離別跟柳扯上關系,那是很早以前的事了。上古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曾經記錄過這樣一個離別的故事。據說周懿王的時候周朝弱小,鄰國都很強大,常常侵略周朝疆域。正好當時一個叫獫狁(Xiǎn yǔn)的北方國家入侵,有個年輕人為了保衛祖國,從軍出征,隨軍一整年都沒能得到家里人的一點消息,對抗獫狁的戰事正激烈,他也沒有辦法回家去,年輕人只好強忍對家人的滿腔思念,繼續報效祖國。等到終于打敗了獫狁,這個年輕人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回憶起,當時他出發的時候,家鄉的垂柳正隨著春風輕柔地飛舞,好像依依不舍似的,不停地拂過他的肩膀。“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原詩中這樣一個細節,不知道感動了后世多少人,又因為“柳”和“留”讀音相近,后來的人就習慣于在送別的時候折一枝柳條送給對方,來表達自己依依惜別的心情。
為什么說吹笛和折柳有關系呢?那是因為古代的笛曲里,有一首叫做《折楊柳》的,表現的就是折柳送別的場景。想象一下吧,身處異鄉的時候,突然聽到笛聲,吹得還正好是送別時的場景,怎么能不讓人回憶起自己的離別,從而懷念故鄉呢?這樣的故事很多,清朝人張維屏在《國朝詩人征略》中記載,清朝人許虬離開家鄉,到北方去居住了很長時間,長到他在北方生的兒子都已經十來歲了,有一天父子倆突然聽到了《折楊柳》的笛聲,他十來歲的兒子因為從來沒有聽過,就問他這是什么曲子,這使得他突然意識到,原來自己離開家鄉已經十來年了,以至于兒子從來都沒有聽過故鄉的曲調,于是他悲從中來,痛哭失聲。
“一觚濁酒盡余歡”說的是送別飲酒的事。即使風塵仆仆,在大路邊上送別,古人也要帶著酒壺和小菜喝兩杯,喝酒的目的,用王維的話來說就是:“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是王維送朋友到西部邊塞做官時寫下的詩。古人遠行不易,很可能離別之后就再也沒有機會見面了,所以要鄭重地喝酒餞行。
【博聞館】
有關送別的古詩
送別是件大事,怎么能少了詩歌?歷史上數得出來的很多名作都是送別詩,比如我們小時候就學過的唐朝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看了最后一句才發現,這也是首送別詩。
還有一首著名的詩大家也都知道,就是唐朝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在前文中提到過,全文是:“渭城朝雨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因為再向西出了陽關,就沒有老朋友可以一起飲酒了,想到這樣的情形,當然得多喝幾杯。
也有豪放派的送別,比如唐朝高適的這首《別董大》:“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他說,別愁走遠了沒有人了解你,因為你這樣的名人,全天下誰不知道。
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雖是一首現代詩,但意象的選擇卻充滿古典韻味,這些蘊含著獨特含義的意象不僅為本詩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蘊,也更好的傳達了本詩所要表達的離別情感。
《再別康橋》抒發了詩人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浸透了詩人無限眷戀的情感。詩中的云彩、金柳、柔波、青草、星輝、沉默等意象的選擇獨具特色,既傳統又有創新,營造了一種唯美的離別氛圍。
在詩歌的第二節,詩人寫道“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詩人把柳樹比作夕陽中的新娘,形象逼真地寫出了夕陽下的柳樹的美好姿態,也寫出了詩人對康橋濃烈而溫柔的愛。在這里,詩人選取“柳”意象并不是偶然的,這是中國古詩中的傳統意象,被賦予了“離別”的特定含義。《詩?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便是士卒回憶當初離家時,庭院、村落細柳飄飛的景象:當征人與親人都沉浸在離別之中時,路邊的楊柳似乎也變得善解人意起來,那隨風搖曳婀娜多姿的柔枝,仿佛正張開溫情的翅膀,想再與征人握手或擁抱,希望他能再多停留一會,楊柳依依正寓含征人不忍與親友分別的依戀之情。自此,這一含有依戀、留別內涵的“楊柳”意象,遂成為后代文學作品中描寫親友離別時常用的專有名詞。甚至到了唐代,還發展成為一種“折柳贈別”的習俗,“柳”因與“留”諧音,所以,親人、朋友離別常攀折楊柳,以“折柳”來表達祈求吉祥平安、生命常在、早歸故里的情感和愿望,通過攀折楊柳來抒發離別之痛,訴相思之苦,道平安之情,已經成為一種時尚。這樣的例子在古詩中比比皆是,如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通過夜中聽《折楊柳》曲,抒發了對故園的思念之情;李白《憶秦娥》“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其中的灞橋柳色是年年送別的見證人;無名氏的《眼兒媚》“楊柳絲絲弄輕柔,煙柳織成愁”寫出了離別的輕愁;而柳永的“楊柳岸,曉風殘月”更是千古傷別名句……可見,在古詩中,“柳”是書寫離愁別緒必不可少的“背景”或“道具”。
《再別康橋》中的“金柳”就承襲了這一傳統意象的含義,巧妙地傳達了詩人對康橋的惜別之情。但詩人又有創造,一個“金”字把夕陽照耀著柳樹所形成的特有色彩傳神地表達了出來,這就抹去了傳統離別中的凄涼意味,而給全詩涂上了一層溫暖的色調,溫潤感人。
接著,詩人寫到了第二個意象“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里,我情愿做一條水草”中的青荇,即一種水草,“青草”這一意象在古詩中也和離愁別緒緊密相連的。綿延無際的青草,如扯不斷的情絲,寄托了詩人綿延無盡的思念和離愁。古詩中就有“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的句子。秦觀《八六子》“倚危亭,恨如春草,萋萋盡還生。”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都是用青草寫離情的句子。青草之一望無際,象征離愁之綿綿而遠;青草之細碎濃密,象征離愁之盤曲郁結;青草之隨處而生,象征離愁之浩渺無垠;崔顥《黃鶴樓》“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里繁盛無邊的萋萋芳草,更讓遠在異鄉的游子充滿思鄉之情。
在本詩中,詩人選用水草意象好似隨手拈來,既符合寫作時的具體語境,但在不經意間,又暗含了“青草”這一意象的離別意義,真可謂是妙手偶得,令人驚嘆。不僅如此,水草的輕柔也為全詩籠上了一層柔美的意境。
在下一節,詩人說“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這與柳永“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的情感表達一脈相承,在悄悄、默默中蘊含著幾許不舍和依戀。
其實,通觀全篇,承載著詩人情感的康河本身也正暗含了古典詩歌中水意象的特點。水的輕柔深渺、連綿不斷,恰如離愁揮之不去,古詩中此類詩句比比皆是如,“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歐陽修《踏莎行》);“水流無限似儂愁”(劉禹錫《竹枝詞》);“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水流無限,離情無限,一條康河,滿載詩人的柔情和別情,恰到好處的表達了詩人對康橋的留戀。
綜上所述,《再別康橋》的意象選擇極具古典美,這些意象的運用使這首現代詩歌含蓄雋永、意蘊豐厚。我們在學習現代詩歌時,如果能留意從古詩意象的角度考查詩歌的情感表達,就會對詩歌有更深入的理解。
徐崇偉,教師,現居江蘇徐州。
當各類綜藝節目層出不窮,各種小鮮肉小花旦霸屏時,一檔由央視主辦的《中國詩詞大會》節目如一股清流,以其“有筋骨、有詩意、有溫度”的內容積累了大量人氣。來自復旦附中的選手武亦姝更是“圈粉”無數,向我們詮釋了“滿腹詩書氣自華”的意義。然而,該校語文教研組組長卻對當代學生在古詩文方面的學習表示擔憂,他坦言武亦姝只是個例。事實上,現在有不少家長不理解為什么要讓孩子背誦大量理解起來有難度的古詩文。那么,作為學生的你,有沒有興趣學習、背誦古詩文?能不能分享一下你學習古詩文的體會?在你看來,背誦古詩文的意義是什么呢?
古詩詞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智慧結晶。背誦古詩詞,可以提高一個人的文學素養,使自己更有內涵。兒時讀過的東西,多是一知半解,囫圇吞棗,那時對古詩詞的體驗,是淺顯的韻律美。隨著年齡的增長,那些常在嘴邊吟誦的古詩詞卻倏然明朗了。春天,看到芳草初生,突然明白什么是“淺草才能沒馬蹄”,讀懂了“春風吹又生”。夏天,在蓮花池邊納涼,看風乍起,池中荷葉翻起層層碧波,知道了什么是“接天蓮葉無窮碧”。秋天,天高云淡,涼風瑟瑟,滿地落葉,理解了什么是“萬里寒空一雁歸”。冬天,寒風凜冽,萬物蕭瑟,雪揚揚灑灑地下起來,知道了什么是“雪亂舞,半梅花半飄柳絮”。
所以,背誦古詩詞吧!它會給予我們更多的幫助,它會讓我們在成長的道路上看到更多的美,欣賞到更多的風景!
(河南信陽七中 張可心)
詩詞是古老的中華文化的載體,是五千年燦爛文化的見證。低吟淺誦一句“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一幅畫卷似在眼前展開,只見李詩仙長須飄飄立于舟上,耳邊充盈著熱烈的踏歌聲……品讀詩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可以聯想到一個朝代的輝煌與衰落。中華興衰史,透過詩人的喜怒哀樂表現出來。一樁樁歷史事件,深藏在古詩詞中。通過古詩詞,我們可以鑒古知今,反思過去,開創未來。可以說,古詩文,是中華文明中最偉大、最簡練的史料集。
(河南信陽七中 張婧如)
(以上兩個片段均由董志崇老師組稿)
我們為何要習得詩詞歌賦、琴棋書畫?意義何在?……為何?在我看來,為心。飽讀詩書可以讓人有氣質,有一種長遠的思索。讀詩,我們可能并不會成為武亦姝,但起碼,能讓我們在看到夕陽西下,孤雁飛過時,脫口吟出“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不是說“瞧,那只鳥飛得真高”。讀詩并不是為了參加什么比賽,獲得什么大獎,也不是為了在賓客面前背誦一段,展示一番。讀詩,是為了提高自身修養,尋求一份心靈的安穩,心靈的慰藉。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茍且,還有詩詞和遠方的田野。我們不求每個人都成為武亦姝、王亦姝……但我們應該學習古詩詞,因為詩詞早已存在于我們的血液當中,流淌千年,仍為人所傳誦。我純粹地愛著這些古詩詞,不為任何利益。為何習古詩詞?為心,詩詞歌賦的意義何在?祖先流傳千年的東西,乃文化之精粹,必須傳承!
(江蘇揚州中學教育集團樹人學校 鄭姝h)
從三歲起,我就與古詩文結下了不解之緣。大人時不時教我背一些簡單易懂的古詩文,《登鸛雀樓》《詠鵝》《賦得古原草送別》《憫農》……這些詩歌都是在那時牢固地嵌入我腦海中的。在稚氣的誦讀中,我感受到了中國古詩文的魅力,收獲了最初的感動。尤其是古詩文優美動聽的節奏和韻律,更讓我陶醉。及至上了小學、初中,我學習古詩文的興趣更加濃厚了。從古詩文中,我體驗到古人豐富多彩的生活和情感世界,認識到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還從中了解到古詩文中所反映的光怪陸離的大千世界。尤其是通過這些古詩文的誦讀、學習,我可以跨越時空,和那些品德高尚的先賢交流思想,共品文學,從而提升自己的境界,艋靈魂,提高修養。有了豐富的積累,我還可以在寫作中將古詩文信手拈來,旁征博引,提高作文的文化品位。
(甘肅隴西縣鎮南學校 莫靚雯)
詩詞對于我們學生來說,并不陌生,尤其是試卷上的古詩文,只要撞見它,我心中總會泛起一言難盡的辛酸。撇開考試不談,詩詞其實是一件很美的東西,之所以用“件”這個量詞,是因為詩詞給人的感覺就像一件件古物,浸潤著歷史的厚重氣息,特別有質感。
有時它是一支金步搖,在美人的款款步履中搖曳生姿;有時它是一枚圓潤的玉i,凝結了“夕夕都成i”的月色;有時它是劃破長天的羽翎箭,多了幾分江湖意氣;有時它干脆就變成了鮮衣怒馬的少年或巧笑倩兮的佳人,款款向你走來……
坐在現代化的教室里讀古詩詞,常讓我感到恍恍惚惚。那是另一個時代涌起的海嘯山崩,穿越時空抵達我的心頭,震撼著我的靈魂。有時它也會以一種細水長流的姿態,鐫刻在國人的心底。讀時滿頰生香,令人悲喜交加。它蘊含著古人的思緒與精魂。我愛詩,五言七律,半分清遠,半分靈動;我愛詞,小令長調,一尺華麗,三寸憂傷。在與詩詞為伴中,我領略了中華風骨,看遍了浮世清歡。
(江蘇南通劉橋中學 高奕陸 組稿老師:丁 鋒)
關鍵詞:古詩文誦讀;感受
教學中,我堅持“以詩文輔德,塑造人格美;以詩文踐行,引導行為美;以詩文益智,滲透智慧美;以詩文陶情,欣賞藝術美”的主旨,努力探索古詩文誦讀與素質教育結合的新形式,推動古詩文經典誦讀活動的深入廣泛開展。
一、興味盎然吟詩詞、語言豐富樂體驗
(一)每兩周推薦
每兩周下發一份必會古詩目錄,目錄上我有選擇地列出了各個朝代名家的著名詩篇,學生以每周固定幾首詩文的速度吟誦著,背誦著。為了了解學生熟練程度和調動學生誦讀積極性,我還繪制了“熟練程度”自測一項,請學生根據自己背誦的情況描畫“金星”。利用每周三晨讀時間、課間休息時間集中背誦或抽查。對在讀書活動中的優秀者,評選為“誦讀小能手”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古人在詩詞的創作、吟誦中實現安邦定國的偉業,感嘆世化的無常,歌頌祖國的大好江山,詮釋朋友間的真摯情感。
(二)課外大拓展
春天來了,教材中有描寫春天的夜晚的詩――孟浩然的《春曉》,我就根據早春、仲春、晚春等不同時令,引導學生注意觀察住宅、廣場、校園里的花草樹木、以及周圍環境的細微變化,然后搜集整理出描寫春天的名詩,如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楊巨源的《城東早春》、高鼎的《村居》、朱熹的《春日》、志南和尚的《^句》、程顥的《春日偶成》、賀知章的《詠柳》、杜牧的《江南春》。還有關于清明節的詩《清明》、《寒食》等。
在這樣的學習活動中,學生不僅僅受到古詩文的滋養和熏陶,而且增強了對春天、對大自然的感悟能力和熱愛之情,懂得了對美好春光的珍惜。更重要的是:擴大了積累,增加了語文素養和文化底蘊,繼承我國古典文化的精華,傳承的祖國悠久的文明。這些目標的實現,也正是新課改所積極倡導的。
二、形式多樣悟詩情、心靈豐富樂感受
(一)了解詩人
這樣堅持不懈地背古詩,學生發現了許多朝代的著名詩人。李白的詩特別多,從《靜夜思》到《望廬山瀑布》,從《古朗月行》到《望天門山》,進而猜測李白是最有名的詩人。我肯定了他們的想法,并趁機會向學生介紹了唐朝詩人中的“雙子星座”――李白和杜甫,用通俗易懂,由淺入深的話語向學生講述了他們的生平,他們詩歌的特點和他們寫詩中發生的故事,這引起了學生的極大地興趣。從學生如饑似渴的眼神中,我感到了班內可能又將出現新一輪的學習,這是伴著背詩詞出現的,那就是了解詩人。隨后發生的一切證明了我的想法。學生興趣濃厚地去了解每一位他們知道的詩人,每出現一首新的古詩詞,他們就會首先看看作者是誰,如果是以前沒接觸過的詩人,就會向老師詢問這個詩人的概況或自己查資料來交流。“詩仙―李白、詩史―杜甫、詩佛―王維、詩鬼―李賀……”“賈島做詩斟酌‘推敲’二字;王安石作《泊船瓜洲》多次換字,終得一‘綠’……”這些故事學生講得頭頭是道。除了唐朝詩人,他們還了解了宋、明、清各代的著名詩人,蘇軾、于謙、龔自珍的名字對他們并不陌生。
(二)歸類背誦
讓學生背出送別詩,背過的古詩詞在學生腦海中一首首閃過。《贈汪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別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賦得古原草送別》、《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等詩都從學生的口中說出。學生詩人認識得多了,背詩時有時也會出現張冠李戴的現象,杜牧的詩說是杜甫的詩,白居易的詩說是李白的詩。這種現象用歸類法也能很快解決。按詩人來背,李白、杜甫、蘇軾、白居易這些詩人,你能背出幾首他們寫的詩詞?以這種方法背誦,既鞏固了詩詞,又牢記了詩人,這樣詩詞與詩人就能對號入座了。
(三)開展競賽
隨著學生古詩詞積累數量的增多,他們也需要一個展示的舞臺,“背古詩大王”得“金星”的小型競賽便在我班如火如荼地展開了。為了得到“背古詩大王”的稱號,每個學生都拼盡全力,課間和同學輪流背,也敢和老師來挑戰。這種溫故知新的過程,不僅讓學生收獲頗豐,還受到了家長的歡迎。
三、置身詩詞品詩境生活知書樂達理
(一)詩情畫意
一首首詩詞,如此吸引人,如果配上圖畫,是不是會錦上添花,配上圖畫的詩詞又是有另一番景象呢?事實上,學生愛給詩詞配上圖畫,他們樂意用彩筆來闡述詩意。
如《宿新市徐公店》一詩,在作畫時,對“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兩句就有不同的意見。有的說:“要畫蝴蝶,不畫蝴蝶怎么說明‘兒童急走追黃蝶’呢?”有的說:“不要畫蝴蝶,詩中已經說了‘飛入菜花無處尋’。”有的說:“‘飛入菜花無處尋’是因為菜花是黃的,蝴蝶也是黃的,分辨不出哪是黃蝶哪是菜花,蝴蝶還是要畫的,不過要畫在菜花叢中。”有的說:“蝴蝶最好被菜花遮住一部分,露出一點翅膀,就更有意思了。”……一雙雙稚嫩的小手繪出了可愛的美圖,學生很快就理解了詩意。
(二)感悟韻律
古詩不僅內涵豐富,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很強的藝術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詞句優美,韻律和諧,節奏感強,易讀易記,適合小學生誦讀。古詩《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就要讀出詩的節奏和重音,在讀中感悟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讀多了,自然成誦,自然感悟詩的韻律美。
(三)體會情感
兒童的情感具有情景性、激動性、易于感染性。背誦立意歡快的詩文時,配上一曲輕松活潑的;背誦反映離愁別緒的詩文時,播放一段哀婉低沉的曲子;背誦描述風光無限的詩文,配上優美的大自然畫面等等。讓學生身臨其境,不知不覺進入,帶著感受誦讀,體會詩人的心情,自主自悟地學習。
(四)凈化心靈
何草不黃
詩經小雅
何草不黃?何日不行?
何人不將?經營四方。
何草不玄?何人不矜?
哀我征夫,獨為匪民。
匪兕匪虎,率彼曠野。
哀我征夫,朝夕不暇。
有芃者狐,率彼幽草。
有棧之車,行彼周道。
中國人對于野草的關注,至遲,在春秋時期就有表現,有《詩經》為證。上古時代,不論是中原大地上的商人、周人這些農耕民族,還是塞北的戎人、西部的狄人這些游牧民族,對于野草都相當熟悉。對于農耕民族而言,很多農作物就是從野草馴化而來;對于游牧民族而言,野草就是食物鏈的金字塔塔基,沒有野草,何來牛羊;沒有牛羊,何來游牧?
秋冬季節來臨,野草泛黃,黃綠相間的草色覆蓋整片原野。當五谷收割完畢,當草葉完全轉黃、沾滿霜露,人們心里知道,人們嘴上不說--征戰的季節到了。在沒有顆粒歸倉之前,打仗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當糧食收集到高大的谷倉內,運送到厚重的城墻里,敵人的侵擾將失去對象,征戰的后勤糧草也有了保障--是時候了。還有一層原因,大家也不肯說出口,秋冬季節,戰死的人馬不會立即腐爛、不會傳播瘟疫,不論被掩埋的還是來不及掩埋的,他們都會慢慢被禽獸、野草、大雪和大地吞噬。
家家戶戶出兵丁,父親送兒子、哥哥送弟弟,獨子家庭也不一定能夠幸免。出身貴族的將軍,坐在四匹戰馬拉曳的戰車上,車輪吱吱呀呀地響。絕大多數的兵丁,都是最古老的兵種--步兵,他們在戰車的前方、后方、側方,肩抗長戈,頂風前行。風向,已經從夏天的東南風變成北風。大地上的野草,像矛尖一樣的葉子齊整整地向南面倒伏。它們像小獸露出軟腹部一樣,露出葉面上的細密的棱紋。像矛尖一樣的野草,就被叫做“茅草”。
何草不黃?有什么草不會變黃呢?何人不行?有哪個人可以不出征呢?其實,大家也就像秋后枯黃顏色的螞蚱,被綁在一根枯黃的野草莖上。大將軍已經動員過了,我們要“經營四方”,我們的目標高大上,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我們在曠野上行軍,踐踏著無邊無際的野草。如果從空中鳥瞰,這一支大軍,不過是一條細細的黑線。人們口中呼出的氣,凝成白霧,像一列蒸汽火車。沒有人說話。并肩而行的人,昨天還一起在田里割粟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你的眼神里,不僅有堅毅,還有一絲悲傷。“哀我征夫,獨為匪民”,我們這樣的征夫,活得哪有個人樣?“匪兕匪虎,率彼曠野”,我們不是野牛,不是老虎,不是野獸,卻像野獸一樣在曠野暮色中露宿。
“有芃者狐,率彼幽草”,一只尾巴蓬松的狐貍,從野草叢中躥出,它剛剛換了長絨毛,毛色跟野草幾乎一致。眼尖的人剛剛看到,它已經跑到十丈遠的地方,在草叢中只露出一顆腦袋。濕潤的、明亮的、有生氣的眼睛盯著這一群人看,而且側歪著頭,仿佛并不是很怕人。這樣的小獸,也有自己溫暖的草窩哩!
是不是太沉重了?我們換個話題。秋天的野草是征夫的淚,春天的野草卻是愛情男女的道具。
靜女
詩經 邶風
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靜女其孌,貽我彤管。
彤管有煒,說懌女美。
自牧歸荑,洵美且異。
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
心上的好姑娘,她的名字叫靜靜,約我在城墻根下老地方見面哩。我都來了一個時辰,不見人影,什么情況?抓耳撓腮,徘徊躑躅。有人問我,我就“嘿嘿”一笑,“等人,等人”。
靜靜終于來了,“貽我彤管”,送我一根“彤管”--紅色的小茅尖。茅尖,也叫茅針,是白茅草的嫩芽,從尖到根,顏色從嫩綠漸變為絳紅,再變為嫩白。誰小時候沒有在野地上拔過茅尖?剝開卷卷的茅草葉兒,里面是一根白絮狀的條兒,放到嘴里,清甜、滋潤。
“自牧歸荑,洵美且異”,“荑”就是白茅草。靜靜告訴我,這根茅尖,是她到野外專門采回來的呢。難道她是讓我回憶,我們年少無猜、在野外玩到暮色降臨的舊日時光?哎呀,這彤管、這荑草,美得不一般,美得不尋常!
“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小草呀小草,不要自作多情,不是你美,是因為贈送你的人美!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賦得古原草送別
唐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別告訴我你沒讀過這首詩。不過,也許有人會說,前四句閉著眼都能背出來,后四句好像有點兒陌生哎。這不怪你,這要怪當年編小學課本的那些人,他們低估了小學生的接受能力。明明是一首律詩,呈現在億萬學生眼前的,卻是一首“絕句”。大詩兄始終覺得,我們需要教給我們孩子原汁原味、全須全尾的東西,不要斷章取義,不要自作主張。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離離,一望無際、漫山遍野的感覺。野草,看上去似乎是“一年生”的植物,實際上,大多數的禾本科植物,包括茅草、蒹葭(蘆葦)、水稻、小麥、竹子,都是多年生植物。它們露在地面上部分,確實會在秋冬季節枯萎、死去,但那是在積蓄來年更加迸發的生命力。
人類常見的禾本科野草,大致有白茅屬、剪股穎屬、結縷草屬這么幾種。這么細致的分類,基本屬于植物學家的事情。
結縷草
剪股穎草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看到這一句,大詩兄就來勁。你曉得我們小時候在鄉下,最開心的事情是什么?還不是春天去拔茅針、吃白茅,而是秋冬天去“放火”!你沒看錯,是放火。那時候的小男孩,上學時會在兜里揣一盒“虎頭牌”火柴。放學鈴響,大家奔向田野,點燃枯黃的茅草,嗶嗶剝剝的聲音響起來。什么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們早就見識過。我們并不曉得放火可能要坐牢,或者放火會帶來霧霾。我們唯一的顧慮是:據說,放火會尿床……
但是,我們還聽到過一種說法:大火燒過的野地,來年草會長得更茂盛。也許,這種說法就是從白居易的詩句來的。
后來,當我讀到魯迅先生的《野草》,我就更加坦然。他說:“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熔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你看,這樣的野草,你不燒,地火一旦噴涌出來,也會把它們燒得干凈。我嚴重懷疑,魯迅先生小時候也玩過“放火”的把戲,只是沒有在《朝花夕拾》或者《野草》里面明說。
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在我們眼中無比矮小的野草,經年累月侵蝕了秦始皇修筑的馳道,爬滿曾經固若金湯的城池,見過人世的重逢和離別,它們其實比這些東西更長久。
《賦得古原草送別》,是這首詩原本的題目。我們的教材編寫者們,隨隨便便把題目縮寫成了《草》。這真的好么?沒有古原,沒有送別,一首詩還能有多少味道?
秋冬時節,當我們登上曾經的高臺,滿目荒草,我們自然而然就會想到燕昭王高筑黃金臺拜將,想到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暮秋時節,傍晚時分,當我們登上古原,目送夕陽落入草莽,何草不黃,這樣的荒草更加染上一層血色,我們自然而然就會想起李商隱的《登樂游原》:
為更好地領略、學習好古詩,我認為古詩教學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統籌規劃,啟發學生思維。
有些教師在教學古詩時,一般從字詞著手,逐詞逐句理解,往往把一首完整的古詩弄得支離破碎,也使學生學習失去了新鮮感,失去了學習的主動探索性。我認為,要想講好一首古詩,教師必須深入鉆研教材,精心安排教學過程,從全篇著手,從整體出發,啟發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探索積極性。例如,教學《賦得古原草送別》這一首詩時,教師就可以設計這樣一個問題:你認為這首詩描寫的是什么季節的景色?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學生帶著問題自學古詩,興趣倍增。他們通過查字典、聯系上下文、相互討論等辦法尋求答案,各抒己見,當然,教師還要加以適當的點撥,對一些古今差異大的詞句,一定要幫其理解透徹。
二、多法并用,增加學生的學習樂趣。
古詩詞教學中情感教學的首要條件,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大家的積極性,主動參與到古詩詞的學習中。柳永的《雨霖鈴》本身就是一幅優美的畫,教師要抓住柳詞的畫意美,深入意境賞析,感覺詞中真切的情感,以及柳永真摯的心靈和一腔真情。為此,在實際教學前,可讓學生結成學習小組,繪制詩詞意境圖。古人作詩作詞講究“詩情畫意”,讓同學們用圖畫來表現詩詞的意境,不僅能激發學習的興趣,還能幫助學生理解詞意。
多媒體的運用在古詩教學中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如講授《念奴嬌·赤壁懷古》,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感受蘇詞豪放之特點,教師可以將“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畫面展示出來,再輔以轟鳴的濤聲,讓學生在身臨其境中感受詞境的開闊、詞人的豪邁,想象詞人當時的心情。
總之,通過聲、光、電的綜合運用,學生可以從屏幕上了解“飛流直下三千尺”,也可以在音響中感受“處處聞啼鳥”。可在觀摩中欣賞到“霜葉紅于二月花”之艷麗,又可在聆聽中感悟到“兩岸猿聲啼不住”之感慨。
三、加強誦讀,讓學生品味詩意。
古詩詞教學的方法很多,而誦讀教學法無疑是一條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徑,受到歷代語文教育大師的重視。葉圣陶先生認為:“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能駕馭文字。”對于古詩詞,同學們要反復誦讀,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讀出感情,讀出氣勢,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其實古詩的語言極富音樂美,它和仄壓韻,本身的節奏、音律就能給人以美的享受。學生通過正確朗讀,更能理解詩詞的內容,領會詩詞表達的意境。《將進酒》、《長恨歌》、《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皆以豐富優美的辭藻、婉轉流暢的音樂節奏,真實而細膩地抒寫了作者豐富的情感,讀來令人心曠神怡。通過誦讀可以感悟其語言美、音韻美、意境美。
四、靈活方式,調動學生抒情的積極性。
課堂的真正主人是學生,因此,我們必須努力把課堂還給學生,必須建立真正的課堂對話機制,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完成一個個問題的探討。可以將古詩中的名句引發的不同見解和思考設置成話題,組織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探討和研究,以增進學生對作者的了解、對作品主題思想的把握,對作品蘊含情感的體驗,以達到語文情感教學的真正目的。以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為例,我們可以設置如下的問題:一個自己茅屋都被大風刮破、“床頭屋漏無干處”、“嬌兒惡臥踏里裂”的人卻想著“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他是自不量力還是虛偽呢?通過提問與討論,引導同學理解我國儒家思想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領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之情,從而體會到一個窮困潦倒又心系天下蒼生的偉大的“詩圣”形象,激發同學們的憂患意識。結合此詩,可進一步發散話題:為什么職業學校的學生要按時收看《新聞聯播》?其實,這就是要開闊我們的心胸,培養我們“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的胸懷,有“事事關心”的心態,以便將來更好地為國家和社會服務。
關鍵詞:審美能力 古詩 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3)01(a)-0-01
在教學實踐中,我主要嘗試運用了以下幾種方法。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你只要提起了小孩子學習古詩詞的興趣,一切就變得簡單了。
1 熟讀成誦法
即讓學生多讀,可指導學生朗朗出聲地誦讀,低唱慢吟地誦讀,也可“不求甚解”地誦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讀多了,自然成誦。如學習蘇軾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首先是指導學生多讀,反復地讀,要讀出詩的節奏和重音。通過多讀,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熟讀成誦。古詩一般每句最后一個字都是押韻的,就是漢字拼音的韻母基本一致,教孩子掌握好這個,背古詩就不難了,教師要抓住詩人的感情主線,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全身心投入,走進高雅的境界,享受古詩韻律的美妙,體驗詩人的思想感情。學生可利用課前課后大量誦讀家喻戶曉的唐詩經典名句。
多讀多練是一方面,還有要體會詩人詩歌創作背景,熟話說,詩言志,所以就要了解詩人的人生歷程。詩歌內容多為情景交融,無非樂景寫樂,樂景寫哀,哀景寫哀,哀景寫樂幾種;要多關注其中的詞類活用,一般這都是思想感情傾注的關鍵;還要多了解詩歌的典型意象的象征意義,如月的鄉愁,秋水的愁怨,楊柳的依依惜別等等;詩歌的情感與詩人的身世遭遇、性格特征是分不開的,如陶潛的隱逸,李白的豪邁奔放、浪漫雄奇,杜甫的沉郁頓挫等,這都是一些小的技巧,根本是要多讀多看,了解詩歌的發展演變是深入研究詩歌的重要
方法。
2 聯系擴充法
指導朗讀,流露感情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朗讀是一種加強識記的好方法,把文字清晰、響亮、富有感情地讀出來,變視覺形象為聽覺形象。時下,有些小學生盲目喜歡唐詩,囫圇吞棗,生搬硬讀,缺乏感情,沒有享受到其帶來的審美和陶冶的作用。例如: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學生只從表面上模糊誦讀,沒有認真思考詩人融入的感情。詩人借助了“明月―霜”來抒發“思―故鄉”的離愁,滋生別離故鄉別離妻子的情愫,形成“觸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的意境。教師要抓住詩人的感情主線,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全身心投入,走進高雅的境界,享受古詩韻律的美妙,體驗詩人的思想感情。學生可利用課前課后大量誦讀家喻戶曉的唐詩經典名句。引導學生賞析詩歌,享受意境美小學生學習唐詩不能僅僅為讀詩而讀詩,光靠記憶,死記硬背,這樣不利于學生享受意境美,陶冶情操,學習蘊涵哲理的詩名使人思維靈活、身心曠怡、坦然處世。例如:學習賀知章的《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詩句描寫構柳樹的婀娜多姿,千萬條枝葉像綠絲打扮著的少女。這樣的美麗和楚楚動人,是出自哪個妙手點美呢,啊,原來是二月里的習習春風。詩句的點睛之處在于意境美,一幅春景圖豁然出現在眼前。領悟詩人的寫作風格,學習詩人的愛國情懷。唐代詩人是中國歷史上詩歌發展的巔峰時期,涌現出了一大批優秀詩人,其中不乏飲譽古今中外的偉大詩人,他們為中華民族的文化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如: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原野的草生長茂盛,每年它都由枯萎到繁茂。任憑野火燃遍,野草具有頑強的生命力,春風吹拂又生機勃勃。這生命的頑強,賦予一種精神,學生的情操得到熏陶。這些詩人的寫作風格,無不留給學生深刻的印象,更要學習詩人的愛國思鄉情懷。
3 想象入境法
即將誦讀過程作為欣賞佳作的過程,邊讀邊想象畫面,把自己融入詩詞的意境之中。如學習《憫農》(一):“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可指導學生邊讀邊思考,想象農人艱辛勞作的情景。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熟讀成誦,自然水到渠成。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手段創設情境,再現畫面,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加深對詩歌的理解和記憶。小學生學習唐詩不能僅僅為讀詩而讀詩,光靠記憶,死記硬背,這樣不利于學生享受意境美,陶冶情操,學習蘊涵哲理的詩名使人思維靈活、身心曠怡、坦然處世。例如:學習賀知章的《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詩句描寫構柳樹的婀娜多姿,千萬條枝葉像綠絲打扮著的少女。這樣的美麗和楚楚動人,是出自哪個妙手點美呢,啊,原來是二月里的習習春風。詩句的點睛之處在于意境美,一幅春景圖豁然出現在眼前。意象是作者用來表達思想,抒發感情的載體。我們就是要抓住這些意象,仔細體味,通過聯想、想象感悟詩詞營造的意境,從而準確“入情”。因此,在鑒賞詩歌時要注重反復誦讀,養成逐字逐句品味語言,分析形象的習慣。
古詩詞賞析能力,這個東西要看個人的領悟能力和閱歷。最好的做法就是多看多被一些古詩詞,多看一些賞析文章,詩話\詞話。要賞析古詩詞,首先要理解詩詞中的語句。這就要寫文言功底;然后要理解詩的背景,這就需要一些文化底蘊和對歷史掌故的把握;然后要理解和體會詩的意境,這些最靠個人的悟性,和對自然,對社會的領悟。所以,提高古詩詞鑒賞能力沒有捷徑可走,最重要的是積累,知識上的和人生閱歷上的。
培養小學生欣賞古詩是培養學生必備的素質,為以后鑒賞古時所做的知識儲備。其中大都是基本的古詩,很簡單的,讓孩子們對古詩有初步理解。總之,教學古詩有定法而又無定法,我們要因教學的詩歌而定。關鍵是要給學生一條學習的捷徑。在古詩教學中,我們應注意:教學一首詩時不僅僅要重視讓學生明白一首詩的詩意,更要重視在教學過程中要幫助學生歸納、積累學習的方法,以培養學生今后獨立閱讀古詩的能力。
參考文獻
【關鍵詞】信息技術;古詩教學;運用
中國古詩,意境深遠,語言優美,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它無時無刻不散發著精煉雋永之美、古風悠遠之韻,同時它也是文人墨客抒發內心情感的載體,是社會生活的寫照,更是詩人們智慧的集中體現。古詩,作為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如何讓它更好的傳承和發揚下去,是我們每一個教師值得思考和努力的。詩歌的個中神韻不是單單靠教師反復的講解可以言表的。然而信息技術有著神奇的魔力,他能穿越時間,空間的阻隔,它將聲,形,畫集中在一起,只要運用的好,將會使學生在直觀美妙的聲、光、形、色組成的畫面中產生極大的興趣,從而理解內容,探究內涵,體悟情感。
一、信息技術運用于小學古詩教學的原因
(一)時展的需要
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信息技術環境為教育改革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它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培養學生的自學、實踐和創新能力,增加課堂教學的容量,提高教學的效率。
(二)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基本理念中指出:“語文課程應密切關注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1]4
二、信息技術在小學古詩教學中的優勢
(一)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因斯坦也曾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無論中外,大家對興趣在學習中的重要性都有著一致的認可。而古詩,他所描述的事物,表達的情感,由于時間的久遠,與現實生活的脫節,詞句的生澀讓很多學生對其敬而遠之。但是,小學學生處于童年期,他們好奇、好動、喜歡模仿,對直觀、具體、形象的東西有著濃厚的興趣。信息技術中的音樂、圖片、聲音和視頻具有直觀性,形象性,生動性的特點,這些恰恰迎合了這一學段孩子的特點,將古詩的基調用音樂傳達,將描述的場景,久遠的物品等等用圖片展示,將古詩當時的背景用視頻介紹……這些都大大激起了學生對古詩學習的興趣。
(二)啟發學生思維,突破難點,更好理解體會。
小學學段的孩子具有直觀性、具體性、形象性的特點。遵循這一特點,在教授古詩時,信息技術的合理運用,能迅速啟發他們的思維,幫助孩子突破古詩的難點,使其更容易理解古詩的含義,體會作者的情感。如:學習古詩《憫農》,如何讓大多數從未見過農田的都市孩子體會到勞動的艱辛,勞動果實來之不易是本詩的重難點。在教授“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時,我通過展示在烈日下,農民伯伯辛苦耕作的一幅幅圖片,孩子們很快體會到了勞動的艱辛。“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一句詩人的感嘆,我通過視頻展示一粒種子到餐座上的米飯這一過程,讓孩子們體會到了糧食的來之不易,產生了與詩人同樣的感慨。由此,本詩的重難點在信息技術的合理運用中得到了完美的突破。
三、信息技術在小學古詩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已貫穿于教學的方方面面,下面我通過課前、課中、課后來闡述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一)信息技術在課前的運用。
收集信息,自主學習。《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總體目標與內容中提出:“學會使用常用的語文工具書。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積極嘗試運用新技術和多媒體學習語文。”[1]7在綜合性學習中指出:“為解決與學習和生活相關的問題,利用圖書館、網絡等信息渠道獲取資料”。[1]14現代信息技術信息量大,資源豐富,讓學生在學習古詩之前,通過各種信息途徑,自主學習,改變傳統模式中的單向教學模式,充分體現學習的自主性。通過課前查找,學生能從網上查詢到所要學習的古詩的作者生平事跡及主要作品,了解作品的寫作背景和社會環境,以及與作品內容相關的文化常識,對于自己感興趣或疑惑的地方再查找,再學習。課前的信息技術運用,讓孩子的自主性,個體差異性得到充分體現,同時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到培養。順應了教改的方向。
(二)信息技術在課中的運用。
1、下載錄音,感知韻律美、節奏美。
《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語調、韻律、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1]13因此在古詩文的教學中要加強誦讀指導,通過對詩文朗誦中語調、韻律、節奏等指導,引導學生感知古詩文的韻律美、節奏美。[2]網絡的資源豐富,讓我們能很容易找到教材中古詩的優秀朗讀材料,學生在這樣的跟讀中展開想象,領悟詩文內容,體驗情感。在聽讀時,可分三步進行。第一遍播放錄音時,要求孩子認真聽,邊聽邊想象畫面。第二遍播放時,可要求學生跟著錄音默讀古詩并注意錄音中的重音和停頓。播放第三遍時要求學生跟著錄音高聲齊讀,同時強調在朗讀中盡量呈現抑、揚、頓、挫。這樣的錄音跟讀,有效激發了孩子的模仿欲,促進了孩子的朗讀欲,使枯燥無味的朗讀有了趣味性。
2、展示圖片,發現欣賞畫面美。
中國的古詩語句精煉,多一字不可,缺一字不行。這一字一句中,為讀者呈現出一幅幅美不勝收的畫面。這些畫有的暗淡無光,有的花紅柳綠,有的暗香疏影,有的濃墨重彩,有的精密幽遠,有的動靜相宜……正如詩人蘇軾所言,正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而詩句中的畫面美,對于生活經驗不足,形象思維見長的學生,讓他們通過想象去發現從而欣賞是有一定困難的。葉圣陶先生指出:“圖畫不單是文字說明,且可以開拓兒童的想象。”因此,在教學時,我們可以借助多媒體展示圖片,幫助學生想象,讓他們易于發現古詩中的畫面美。如:教授古詩《望廬山瀑布》時,詩句中“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描繪了廬山瀑布的奇偉景象。而對于大多數未曾去過廬山的孩子,他們難以感受體會這幅雄壯的畫面。因此,在教學中,我出示了廬山香爐峰初晨和廬山瀑布從上噴涌而下的真實圖片,學生們不禁發出連連贊嘆,體會到了詩句中描繪出的壯麗景象。詩中“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用夸張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進一步描繪瀑布的形象和氣勢,可謂字字珠璣。而這些,對于缺乏生活經驗和科學知識的孩子,又是另一難點。因此,我出示一尺的長度圖片,讓學生想象詩中“三千尺”的長度,體會其夸張的比喻。出示浩瀚宇宙中銀河的美麗畫面,讓學生尋找銀河和瀑布的相似點,引導孩子們體會詩人比喻和想象的精妙。圖片的運用,啟發了學生產生聯想,幫助他們理解了古詩內涵,感受到那無與倫比的意境美,在他們腦中留下深刻的影響,使他們久久不能忘懷。這樣的學習方式與在黑板上板書詩意讓學生記憶,反復讓學生對著文本啟發聯想的陳舊方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3、動態演示,視頻播放,理解感受意境美。
每一首古詩,都有著獨特的意境美。在教學時,巧用視頻,能幫助學生感受古詩所詮釋的意境。視頻集圖像、聲音、文字于一身,易于表現詩的意境。孩子們在觀看視頻時,各種感官同時得到了調動,興趣得到激發,注意力充分集中。如教學古詩《絕句》時,“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這首五言絕句,意境明麗悠遠,格調清新。如何讓學生感受到這份意境是教學的難點。因此,我用視頻展現了這樣一段畫面:在初春燦爛陽光的照耀下,四野青綠,溪水映日,春風和煦,百花初放,芳草如茵,春暖花開,泥融土濕,春歸的燕子,正繁忙地飛來飛去,銜泥筑巢,日麗沙暖,鴛鴦在溪邊的沙洲上靜睡不動。在觀看的過程中,孩子們被這一美妙春色深深吸引,紛紛發表著自己的看后感。回過頭來看詩句,孩子們驚訝于詩人的描述,短短幾句,初春的美麗景象盡在其中,再讀古詩,那份悠閑,那份清新的意境令人神往。
4、配樂誦讀,營造氛圍,感受,抒感美。
每一首古詩,都飽含了詩人豐富的情感,有依依不舍的惜別之情,深深的思鄉之情,或是對大自然的贊美之情……正因為如此,每一首古詩有了不同的感情基調,有感情的朗讀是體會詩中情感美的必要條件。音樂的加入,能迅速地激發學生的情感,或快或慢的音樂與古詩或激烈或綿長的情感相應,讓孩子們在音樂渲染的不同氛圍中,感受詩歌的美。當古詩抒發作者對大自然和諧之美的贊美時,我們可以選擇舒緩或是輕快的音樂,當古詩抒發了詩人精忠報國的大無畏之情時,我們配上慷慨激昂的音樂,在配樂誦讀的同時,在詩句中用醒目的斜線劃出詩句的節奏,在這抑揚頓挫中,孩子們腦中浮現出一幅幅相關聯的藝術畫面,在想象中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在這如此強烈的藝術氛圍中,孩子們怎能不有所體會,有所思考?
(三)信息技術在課后的運用。
金圣嘆說:“人看花,人到花里去;花看人,花到人里去。”學習古詩詞,就是要實現文本和讀者間的真正對話,在對話的過程中,獲得對文本更深入的理解。而課堂上短短的40分鐘是不夠的,因此,需要孩子們在課后繼續專研。通過課后的拓展,孩子們的拓展思維得到了培養。這種思維的養成,促使他們以后再次學習古詩時,不僅僅滿足于眼前的文本,而是對文本背后更多信息的收索和探尋。在這個過程中,每一首高度濃縮凝練的詩句將膨化開來,詩中的情意將如噴發的的火山巖漿,火光四濺,壯美華麗。
1、吟唱古詩,升華情感。
鄂教版低年段教材中的古詩大多數為詩人們的經典詩作,他們中的很多都被后世的歌者編成歌曲,廣為傳唱。在學完古詩后,可讓孩子們上網查找對應的歌唱版,跟唱吟誦。隨著音樂的節奏,孩子們在吟唱中,走進詩人內心,自己的情感得到了升華。如古詩《靜夜思》、《游子吟》、《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賦得古原草送別》……都能在網上找到歌唱版。在教學中,我曾開展過古詩新唱詩歌會,孩子們在歌聲中唱出了自己對詩歌的理解,對詩人情感的體驗,令人映像深刻。
2、橫縱向遷移,走近古詩,走近詩人。
橫向縱向的遷移,能開闊學生的思維,擴充知識的深度和廣度,讓孩子們享受到知識帶來的快樂。橫向拓展主要指尋找描寫內容相同的古詩,比如描寫春天的古詩,描寫植物的古詩,描寫送別的古詩等等。在學習古詩《小兒垂釣》“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這是一首以兒童生活為題材的詩作。全詩從形神兩方面刻劃了垂釣小兒栩栩如生的形象,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像這種以兒童生活為題材的古詩還有很多,我列舉出了一些,隨后讓孩子們回家上網查閱更多類似古詩。通過這樣橫向的拓展,孩子們在朗讀中,了解了古時兒童的生活狀況,被字里行間中透露出的童真童趣吸引。縱向的遷移主要是比較同一位詩人,他在不同時期所寫古詩,初步體會他個人風格。這一遷移讓孩子對某一位詩人留下更深的印象,幫助他們在學習該詩人其他名詩時,更好體會人物情感。
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古詩教學,可使圖、音、像并茂的情景代替靜止的畫面,呈現出豐富多彩的教學信息,變枯燥為有趣,為學生創設出需要的學習情境,從而發揮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認知主體作用,照顧不同學生的個體差異,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得到更多的信息資料,增添課堂教學的活力,更好地學習掌握古詩,使古代文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得到傳承和發揚。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德育教育; 古詩教學; 愛國主義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8631(2012)09-0172-01
生活中有美,古詩中也有美。古詩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粹,經過千百年的沉淀,流傳下來的能夠選入小學課本里的古詩更是精華中的精華,可謂字字珠璣。小學古詩的教學,對于小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陶冶高尚情操,發展個性,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
一、在古詩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情感的教育
愛國主義情感維系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民族團結和經久不衰,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最為濃郁,最為強烈的部分。愛國主義情感教育一直是學校德育的主旋律。在古詩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情感教育應做好以下幾點:
(一)熱愛祖國的教育。“位卑不敢忘憂國”是南宋詩人陸游一生愛國憂民的真實寫照,他在《示兒》一詩中寫道:“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詩人臨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國的和平統一,其愛國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王昌齡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絕句》都抒寫出了他們的愛國之情。教學時,我們要讓學生在理解詩句意思和時代背景的基礎上,深入體會詩人的愛國情感。教育學生學習古人熱愛自己的祖國,長大后做祖國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為自己的國家做出應有的貢獻。
(二)熱愛家鄉的教育。古人言:“美不美,鄉中水;親不親,故鄉人。”足見對家鄉的熱愛。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在《靜夜思》中寫道:“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字里行間流露出對久別故鄉的深深思念。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詩也寫道:“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表現自己對家鄉的戀戀不舍。教學時,我們可抓住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學生從小熱愛自己的家鄉。
(三)熱愛勞動人民的教育。愛國主義情感教育包括了熱愛勞動人民的教育。說過:“人民群眾有無限的創造力。”可見人民群眾在歷史的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他們身上閃爍著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的光芒。熱愛勞動人民是學生所應具有的道德品質。唐代李紳在《鋤禾》一詩中寫道:“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體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教學時,我們應引導學生體會其中的深刻含義,感受詩人的思想感情。教育他們熱愛勞動人民,熱愛他們的勞動成果,做一個愛人民的好孩子。
二、在古詩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情誼教育
(一)親情教育。親情是倫理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親情教育是傳統倫理道德教育的重點。唐代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寫道“每逢佳節倍思親”,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動至極。孟郊的《游子吟》歌頌了偉大的母愛。魏朝曹植的《七步詩》則從反面教育我們親人之間不可互相迫害,應和睦相處。教學時,要啟發學生感受親人對自己的關愛。努力培養學生尊老愛幼的高尚品質,幫助學生維持良好的親情關系,使其有一個和諧的親情網。
(二)友情教育。孔子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對學生來說,與朋友的交往是他們學習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沒有朋友的學生,不僅會孤陋寡聞,而且心理是不健康的。因而友情教育是不容忽視的。古人一向重視朋友之間的交情,如李白的《贈汪倫》,表現了詩人和汪倫之間純樸而深厚的感情。高適的《別董大》、王昌齡的《芙蓉樓送別辛漸》、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等詩都是為朋友而作,表達了朋友間的深情厚誼。教學時,可引導學生深入感知,領會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教育他們要珍惜朋友之間的感情。
三、在古詩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環境觀的教育
生態破壞,環境污染是人類社會面臨的嚴峻課題。在注意環境保護的同時,我們可結合古詩教學,著重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環境觀。
(一)熱愛水資源的教育。我國是一個缺水的國家,教育學生節約用水十分必要。李白在《望廬山瀑布》中寫道:“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一幅壯麗的瀑布圖,展現在我們的眼前。贊嘆之余,我們不禁要反思:假如沒有了水,還會有瀑布嗎?大自然的許多與水相連的神奇景觀還會存在嗎?
(二)熱愛鳥類等動物的教育。鳥是人類的好朋友,它們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動物的生存,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協調。在古詩中,涉及寫鳥的比比皆是。如孟浩然在《春曉》中寫道:“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處處鳥語,使春天顯得有了氣息。杜甫在《絕句》中也寫道:“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黃鸝的鳴唱和白鷺的飛翔,充滿了一派生機,從側面反映出自然環境的美好。此外,駱賓王的《詠鵝》,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等詩都是環境教育的良好素材。如果恣意破壞鳥類等動物的生存環境,那么絕不會有“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杜甫《絕句》詩)的動人美景。
(三)熱愛花草樹木等植物的教育。葉紹翁在《游園不值》中寫道:“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以出墻來的一枝紅杏贊美了滿園春色。楊萬里在《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中寫道:“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以荷花的美來襯托西湖的美。白居易在《賦得古原草送別》中寫道:“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不僅描寫出小草頑強的生命力,而且表達了自己對小草的深切贊美。賀知章在《詠柳》中寫道:“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這兩句將柳樹、柳條描寫得非常美,既寫出動人的形態,又寫了碧綠逗人的色彩。杜牧的《山行》、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等均有相關描寫。這些用來教育學生熱愛花草樹木等植物,不僅形象生動,而且具體直觀,具有很強的教育性。
(四)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教育。蘇軾在《題西林壁》中描繪了廬山雄偉壯觀的景象,在《飲湖上初晴后雨》中贊美了西湖美麗宜人的風景。李白的《望天門山》寫出了天門山的巍峨險峻;劉禹錫的《望洞庭》寫出了秋夜月色下的洞庭美景;張繼的《楓橋夜泊》則描繪了楓橋一帶的夜景……這些膾炙人口的詩句,展現了大自然的美好與神奇,強調了以自然為友,以山水為師。是向學生介紹祖國壯麗山河的生動、凝練的語言。它們不僅能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而且能培養學生正確的環境觀。
四、 在古詩教學中,對學生進行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
至善兄家學淵源,興趣廣泛。文、史、哲、經、教,數、理、化、生、地幾乎都喜歡。此外他還喜歡音樂,有一年呂叔湘、張志公等先生發起給圣陶先生祝壽,在同和居樓上擺了三桌酒席,席間至善兄引吭高歌,唱的是《賣布謠》,此歌是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劉大白作的詞,趙元任配曲。歌詞開頭四句是:“嫂嫂織布,哥哥賣布。賣布買米,稀飯落肚。”下面不記得了,只記得韻腳有“褲”、“布”、“補”字樣。此歌經至善兄渾厚沉郁的男中音唱出來,很是好聽。
1995年我去看望至善兄,只見桌上放著一臺錄音機和許多音樂磁帶,其中有德沃夏克、舒伯特、莫扎特、貝多芬等名曲,原來他正在興致勃勃地從事一項工作:他想把這些名曲與一些著名的唐詩宋詞相匹配。那天我在他家,他剛用舒伯特的《搖籃曲》配完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用德沃夏克的《新大陸》配曹操的《龜雖壽》。我坐在那里,還替他看出唐詩宋詞里的好幾個錯字。過了一段時間,他給我寄來一本剛出版的《古詩詞新唱》,還夾了幾張他和我的合影。
1998年春節,至善兄寄了一張賀年片給我,上面題了一首他的詞作《蝶戀花》。詞作內容大體講了他的編輯生涯,末兩句印象很深:“句酌字斟還未妥,案頭積稿又成垛”。后來這首詞他謄正后印在《我是編輯》的扉頁背面右下角,他送我此書的題簽落款時間是“1998國慶”。有一天,我跟他說:“我很喜歡你的《蝶戀花》,一般的詞牌名與內容是‘勿搭界’的,只有這首詞牌名與內容很貼切。記得1956年葉(圣陶)先生贈詩祝朱文叔先生(時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總編輯)六十大壽,句云:‘舊學蜂成蜜,新知鯨吸川。’‘蜂成蜜’和‘蝶戀花’,比喻編輯工作是十分貼切的。現在工人有《咱們工人有力量》,戰士有《我是一個兵》,編輯好像還沒有一支歌。你就把《蝶戀花》也譜成曲子唱吧,還可以在報刊上發表,作為《編輯之歌》傳唱開來。”他苦笑了一下說,“那也總得等重編父親的文集以后了。”
然而由于至善兄編輯工作忙碌、繁重,最終沒有把《蝶戀花》譜成曲子,他這個小小愿望終成一個沒有完成的遺愿。
為了替好友至善兄實現上述遺愿,我嘗試著用[美]S.C.福斯特(1826-1864)《夢中美人》配至善兄的《蝶戀花》,曲是配成了,但究竟妥善否,這還得求證于編輯出版界的同仁和音樂界的朋友。
《蝶戀花》是至善兄一生編輯工作經驗的總結,也是值得弘揚的敬業精神和守則,即:“添毫”不“添足”,“點睛”不“點腮”,“丹黃”不“信手”。
此歌如能傳唱開來,可能成為第一首《編輯之歌》而載入編輯出版史和音樂史的史冊,也許還因其將中國古典詩詞與西方近代名曲相結合的形式,從而促進中西文化交融而受到世人的注目。
這首《蝶戀花》詞是:
樂在其中無處躲。訂史刪詩,元是圣人做。神見添毫添足叵,點睛龍起點腮破。信手丹黃寧復可?難得心安,怎解眉間鎖。句酌字斟還未妥,案頭積稿又成垛。
A Poem Finally Set to Music
By Shi Xiaofeng
I used to work as secretary for Ye Shengtao (1894-1988, author, editor and educator) for years and befriended his eldest son Ye Zhishan, who passed away on March 4th, 2006. While reminiscing about the friendship, I recalled that he had a wish to be fulfilled.
A well educated scholar, Ye Zhishan was endowed with various talents and took strong interest in a wide range of subjects: literature, history, philosophy, classics, education, science, biology, geology, and so on. And he had an aptitude for music. One year, Masters Lu Shuxiang and Zhang Zhigong proposed to hold a party to celebrate Ye Shengtao’s birthday. A three-table banquet was held on the second floor of a restaurant. During the party, Ye Zhishan sang a song whose lyrics was by Liu Dabai and set to music by Zhao Yuanren in the 1930s. I was impressed by Ye Zhishan’s baritone.
One day in 1995 I visited him at his house. On a table were a record player and a stack of music tapes with pieces composed by masters such as Dvorak, Beethoven, Schubert, and Mozart. It turned out that he was doing a music project of his own. He wanted to match some most famous poems of the Tang and the Song dynasties with musical masterpieces by these great composers. Just before my arrival that day, he had found some perfect matches. He set a poem by the Tang poet Bai Juyi to Lullaby by Schubert and found a match between a Cao Cao poem and Dvorak’s Brave New World. I sat with him and helped weed out a few misspelt words. Shortly after this visit, he sent me a book entitled New Tunes of Ancient Poems and a few pictures we had taken together.
Ye Zhishan sent me a greeting card for the Spring Festival 1998. On the card was a poem he wrote in the tune of The Butterflies in Love with Flowers, a set tune of Ci poem first invented in the Song Dynasty. The poem talked about his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being an editor. Later on another occasion I had the chance to chat with him about this poem. I said that other poems set to this tune might bear no relation to the name of the tune, but his matched perfectly. I suggested that he might find a new tune for his poem so that editors could have a song of their own. However, he said it would have to wait until he had been done with editing a new collection of his father’s wor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