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1 09:33:1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美麗鄉村建設文獻綜述,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鄉村文化;文化傳承;研究;現狀
一、鄉村文化內涵
一談到文化,首先會想到文化的涵義,因為文化是一個很大的詞匯,它包含的范很廣,當提及美麗鄉村文化時,美麗鄉村的文化又有那些呢?接下來本文會解釋鄉村文化的涵義。
其實,鄉村之所以稱為鄉村,不僅因為與城市相比,鄉村具有獨特的居住形態,更在于具有特色鮮明的鄉村文化。五千年的華夏文明,鄉村是產生先進文化的土壤,先生在《鄉土中國》一書中談到很多古老而傳統的文化都是在鄉村中,那里淳樸的村民一直遵從宗族的遺留下來的訓,保持傳統文化。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注重文化融合,挖掘文化特色、尋求文化融合點、彰顯文化元素,充分發揮文化對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推動發展、促進和諧的作用,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豐富和提升“美麗鄉村”內涵,使群眾建設美的環境、擁有美的心靈,共享美的生活,讓“美麗鄉村”更具魅力。
二、美麗鄉村建設中文化傳承的意義
美麗鄉村建設中的鄉村文化傳承具有重要意義,其意義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旅游文化、飲食文化、民俗文化以及市場文化。
1.文化傳承對旅游文化的意義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外出旅游的人數不斷增多,旅游業發展方興未艾,從世界旅游業趨勢來看,鄉村旅游比例不斷上升。就美國舉例,至2030年美國鄉村旅游業所創造的GDP將占全國的50%,因為城市去鄉村旅游的人數將達到90%,除了鄉村旅游業的效益以外,還推動了三產業的發展。發達國家發展鄉村旅游業的做法,值得中國借鑒。鄉村旅游業文化除了包括農、林、牧、漁業以外還包括農耕文化、森林文化、垂釣文化、休閑文化等。
2.文化傳承對飲食文化的意義
注重飲食文化已成為人們的時尚。不少人從過去的溫飽階段、講求色味香階段,向保健階段邁進。而鄉村所提供的土雞、土菜等有機產品對身體是有益的?,F代人的飲食越來越多樣化,但也難免良莠不齊,魚龍混雜,既有健康食品也有對人們身體有害的食品,有害食品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環境的污染,又有飼料添加劑添加過量的問題。而在美麗鄉村建設中,不僅改善了農村的環境,都是環境比較優美的地方,水果蔬菜都是不打農藥的,生物都是放養的,所以做出來的飯菜非常可口,這些條件都為發展飲食文化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3.文化傳承對于民俗文化的意義
在美麗鄉村建設中,有一種比較特殊的文化那就是民俗文化,民俗文化的展現會讓人們回憶起歲月的滄桑,讓人們深入其中細細體會美麗鄉村的美好,還可以讓年輕人接受到傳統的教育,內心有不忘本心的意識。民俗文化的保留不僅有入鄉隨俗的意識,還可以融入農村的文化,感受鄉村的氣息。
4.文化傳承對于市場文化的意義
隨著我國的市場經濟的提高,美麗鄉村和市場經濟的關系日趨緊密,在美麗鄉村的建設中,市場經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因為只有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才可以更好的建設美麗鄉村,所以在美麗鄉村中人們可以利用旅游業來發展市場經濟,可以收取一定的住宿費。也可以利用飲食來發展經濟,在飲食中可以收取一定的餐費,建設一些文化館科普教育基地以及水果采摘園等等這些都是美麗鄉村建設中帶來的市場經濟,對村民的生活有很大的提升和改善。
三、美麗鄉村建設中鄉村文化發展現狀
每件事物都會有其兩面性,美麗鄉村建設同樣也是有利有弊,接下來談一談美麗鄉村建設中鄉村文化傳承中存在的問題。美麗鄉村建設中文化傳承的問題有以下:
1.物質文化遭到破壞
在建設美麗鄉村的過程中會出現與自然景觀,空間肌理等相沖突的時候,雖然會努力尋找最好的解決辦法但是或多或少會影響農村的原貌,有些地方由于保護重視程度低,片面一村貌整治或者經濟發展為目標,大拆大建,嚴重影響對歷史風貌的原樣和文化價值,而且建起的樓房與原建筑或者旁邊古老建筑出現不協調的場景。
2.農耕文化漸行漸遠
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傳統的農業種植技術已經漸漸淡出農業生產生活,農業用具也漸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也只有一些年紀大的老人知道傳統的農耕用具和耕作方法。許多原來隨處可見的民風民俗也漸行漸遠。美麗鄉村建設中應該去保護這些古老文化防止流失而不是用現代化取代。
3.民俗風情經歷變遷
鄉村中的傳統民俗風情文化異常豐富,風土習俗眾多。但是近幾年來一些民間習俗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鄉村中的社會,經濟,政策環境發生的變化,使得鄉村中人與人的關系也發生了變化,原本鄰里間和睦的關系,鄉里間的節慶活動都漸漸消遠,大部分非物質類民俗在民間實際生活中正在被逐步拋棄。
四、鄉村文化傳承中存在的問題
1.鄉村文化傳承內容比較狹隘,文化傳承選擇的渠道較少
對于物質文化遺產,單個的建筑保護占主要的方法,這樣比較單一,政府支持較少,沒有具體的科學的文化傳承渠道
2.傳承方式缺乏探索性
在文化傳承方式中,主要把眼光集中在了古城古鎮以及物質遺產上忽略了文化的挖掘和開發,在美麗鄉村建設中主要集中在環境的改造,村貌的整治這些外觀而忽略了內在,沒有真正理解文化保護和文化傳承。實際上這樣只是注重外觀忽略內在是對文化毀壞,對村貌進行整治很多會毀壞一些古建筑,這種歷史文化資源是無法修復的。
3.傳承路徑沒有得到規劃的保障
在文化傳承中使得一些路徑沒有得到確切落實,由于對于文化傳承的認識不夠方法失當等問題加上缺少統一的規范標準,導致鄉村文化傳承路徑也不順暢,雖然總體規劃中會提到但是沒有具體的做法和實施,缺少是實際性指導鄉村文化保護和管理也不到位,需要通過規劃來完成規劃體制,使文化傳承的管理與規劃更好的融化。
4.資金投入不夠
資金投入力度不夠是制約美麗鄉村建設普遍存在的問題,當前農村文化建設中,由于資金渠道單一、社會參與不足、資金整合難度較大等原因,致使美麗鄉村文化建設發展緩慢,進展程度并不明顯。
5.管理者和農村社區居民ο绱邐幕建設認識不足
農村社會自古是一個相對較封閉的社會,農民世世代代生活在小鄉村里,使農民受現代文化的熏陶較少,精神文化生活比較貧乏。同時,受近年來片面追求GDP發展以及對官員政績的考核重經濟而輕文化等思想的影響,部分基層干部認為,發展經濟是第一要務,輕視文化建設。而且,文化建設的考核標準,主要是依據建設農家書屋、文化活動室、送電影下鄉等的數量,對于成效缺少回訪。
五、美麗鄉村文化傳承的對策分析
1.推動鄉村旅游發展,促進文化傳承
文化是鄉村的靈魂,也是生命力所在,只有將文化植入鄉村旅游才有可能發揮出更大的競爭力才會更有魅力,美麗鄉村的建設才是可持續的。傳承歷史地域文化,支撐著鄉村旅游的發展也是鄉村旅游生命力所在,讓鄉村旅游散發著古老的文化氣息和時代文明風采,把文化傳承與鄉村旅游相結合把文化傳承發在鄉村旅游這個“活態”而自然的整體環境中。
2.文明創建,提升素質
發揮宣傳、婦聯、團委、老干部等群團體組織作用,加大試點村精神文明創建力度。開展多項文化娛樂活動、競賽,請村民當評委,加大參與度。加強文化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為文化活動提供充足的場所。加大古村落開發保護力度,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推動文化產業發展。
3.完善相關法律政策,建立地方遺產名錄
目前對于文化的保護主要表現在實物的保護,或者對已經列入文化保護名錄的非物質文化遺傳的保護,對本土鄉村文化所蘊含的風俗人情、禮儀習慣和信仰等方面的保護還是存在盲區,鼓勵各類的文化進行申報,建立相應法律,進行法律保護。
4.加強新型農村住宅鄉村文化設施建設,多渠道擴大資金來源
調查顯示,資金不足是制約新鄉村文化事業發展的瓶頸,多渠道擴大資金來源是美麗鄉村文化發展的必要前提。本文認為,市、縣(區)、鄉鎮二級政府應提高對美麗農村鄉村文化建設的重視,在財政預算中應安排一定的專項經費用于文化事業;文化主管部門應當努力爭取專項經費,用好經費;鄉村管理人員可與企業合作,爭取企業贊助鄉村文化娛樂活動,拉動文化消費的雙贏。
5.培養、引進多方面專業人才,調動居民的積極性,強化鄉村文化服務
新型農村住宅鄉村文化的發展,需要國家政策在人才引進上給予扶持。通過大學生村官熱,錄取思想素質好、專業水平高的人才,充實到美麗鄉村文化干部隊伍中,帶來工作新氣象;鼓勵文化能人積極參與美麗鄉村文化建設,積極培訓文藝精英,并給予適當的精神或物質等的獎勵;還可以開展社區居民文化體育娛樂活動、行為規范宣傳活動、自愿者服務活動等。
參考文獻:
[1]邊建全新農村建設中鄉村文化發展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2011(10).
[2]劉秀英.農村建設視野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路徑探索[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11(9).
[3]張軍.以生態文明理念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浙江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綜述[J].今日浙江,2010(21).
【關鍵詞】農用地膜;污染;殘留;治理
引 文:近年來,由于農用地膜使得農業環境的污染問題日益突出,不但使耕地質量受到損害,而且也阻礙了美麗鄉村建設。在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上,有委員提出,我國農用地膜使用量很大,而且我國每年地膜殘留量高達45萬t,連續覆膜15年的土壤,殘留量在20kg/667平方米以上。因為耕地中殘存的廢舊地膜給農村環境保護帶來了眾多危害,因此,我們必須予以重視。
1農用地膜污染的危害
城口縣2014年使用農膜99.3t,其中地膜約47.5t。據調查測算,城口縣農膜回收約85%,年殘留量高達14.9t,殘膜率達15%。部分殘膜進入農田土壤后,分解產生有毒物質污染土壤,改變土壤理化性質,造成耕地理化性狀惡化,通透性變差,阻礙農作物根系吸收水分及根系生長,導致農作物減產。殘留在土壤中的地膜對環境造成了很大危害,"白色污染"問題日益嚴重。
1.1破壞農村氣居環境
在田間地頭,有大量殘存地膜被丟棄,從而在耕作、風刮等作用下,造成地膜亂掛在樹木、枝頭、民房上,或散落于河流、水庫中,使鄉村景色得上了"牛皮癬",使 "農村美麗的風景遭到嚴重破壞。殘膜造成的"白色污染",不但阻礙了農村山美水美環境美、吃美住美生活美、穿美話美心靈美"的美麗鄉村建設,而且對農村環境衛生水平的提高和農業可持續發展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1.2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
農膜是一種化工產品,并含有一些添加劑。殘留地膜中的化學成分及分解物會向土壤、水流和空氣中釋放,污染農村環境。地膜中的有害物質還會通過土壤和水分富集于作物之中,對農作物產生毒性,對人體健康產生不良影響。
1.3影響農業生產
大量殘膜難以在土壤中自然分解,破壞土壤的通透性和團粒結構,造成農作物根系生長發育困難,導致作物減產。殘膜會抑制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動,影響有機肥養分的分解和釋放。廢舊殘膜碎片還與桔稈、飼料混在一起被牛羊等家畜誤食,造成牲畜發病死亡。殘膜還會引起土壤次生鹽堿化等嚴重后果。鑒于殘留地膜的危害性,各級各部門要把廢舊農膜回收利用、防治農田"白色污染"工作作為保護農村生態環境的一項重要任務來抓。
2農用地膜污染的成因
農用地膜污染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農膜質量標準低。當前,因過于追求經濟效益,我國主流農膜厚度一般為0.005一0.008mm,易破碎,造成農膜的清理和再利用較為困難;二是廢舊地膜回收加工的人工成本高,再利用率低;三是農膜回收多采用人工撿拾的方式,勞動強度大,費工費時,導致農民回收地膜的積極性很低;四是沒有建立廢舊農膜回收利用管理體系,沒有全面促進殘膜回收利用的政策支持,企業不愿意參與回收;等等。
3農用地膜污染治理的對策
農用地膜污染問題已經成為破壞生態環境,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大問題之一。雖然近年來國家和各地政府部門已經采取了一些措施來解決農膜污染問題,但效果還不夠明顯。為了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保護生態環境,必須積極探索農用地膜污染的有效措施。
3.1加強環保宣傳,提高環保意識
各級政府和農業、環保部門應加大宣傳力度,提高農民治理地膜污染、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增強農民回收地膜的自覺性和積極性。采取多種宣傳形式,提高農民對殘存地膜污染耕地、降低農業生產率、影響身體健康的認識,把回收地膜與春秋整地結合起來,減少農膜對環境的污染。
3.2規范生產標準,提高生產工藝
從地膜生產的源頭抓起,科學制定農膜的生產、使用和銷售標準,規范超薄農膜的生產和使用,推廣使用厚度大于0.008mm的地膜。加強科技研發和推廣,開展可降解和無污染農膜的科技攻關和技術研發。近年來,吉林省通過示范帶動,在全省推廣使用可降解地膜,力爭在短期內消除非降解地膜。重慶農科院研制的玉米可控降解地膜,可以在鋪設兩個月以后,通過光合作用自然分解,并能夠提高土壤中的微生物數量,促進營養物質的轉化,從而改善土壤理化性狀,提高作物產量。
3.3強化部門協作,推進農膜回收與再利用
按照"政府倡導、企業帶動、農戶參與、市場運作"的原則,各有關部門協作配合,共同推動農膜回收和加工再利用。在各鄉(鎮)設立一批布局合理的舊農膜回收站點,鼓勵農民開展地膜回收和以舊換新工作。要及時做好田間地頭撿拾廢舊農膜的指導和組織協調工作,指導農戶將撿拾的廢舊農膜統一堆放在地頭,嚴禁焚燒、填埋,甚至直接丟棄。
3.4加強監督管理
工商部門和農業綜合執法大隊在春秋兩季用膜關鍵時期聯合執法,加強農膜市場檢查執法,嚴查劣質膜、超薄膜的銷售,嚴格地膜使用標準,強制生產、銷售、使用抗拉強度滿足要求的地膜,從源頭上治理地膜生產環節不規范問題。各鄉(鎮)廢舊農膜撿拾量通過加工企業回收量和抽查地膜殘留進行核實,做到有據可查,帳物相符。對加工企業的監管主要通過稱量初加工產品、檢查各鄉鎮和回收網點的臺帳等方式進行核實。同時,按照項目資金優化整合的原則,將地方配套資金、農民自籌資金以及項目資金捆綁整合,認真審查資金投向,保證整合資金合理使用。項目資金實行封閉運行管理,專款專用。項目資金管理工作要定期接受財稅、審計部門的監督。
3.5嚴格督查考核
縣財政、審計、監察、農業等部門聯合嚴格審核檢查,確保補貼資金安全到位,健康運行。農業主管部門做好廢舊農膜回收指標分配和考核工作,將廢舊農膜回收工作納入鄉鎮年度工作考核,制定考核細則,定目標、定任務,層層簽訂責任書,認真督查檢查。政府在安排春秋兩季覆膜任務的同時,提出廢舊農膜清理回收指標,以機械化覆膜面積與用膜量、機械化回收殘膜面積與殘膜收集量、殘膜交售量與加工量三個雙約束作為檢查驗收標準,嚴格殘膜回收利用工作督查考核,確保土壤中的殘膜撿拾率達到85%以上。同時,加強加工企業的考核,采取先建后補的原則,經驗收后,對按規定完成回收加工數量、建立回收網點、土地殘留達標的企業落實優惠政策。
4結語
舊地膜回收與再利用作為一項利國利民的公益事業,對保護農村人居環境、提高農民生活水平、促進農業生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各有關部門應加大工作力度,與社會各界一同推進此項工作。
參考文獻
[1]金平,王雁,王金輝農膜污染與防治對策[J]安徽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6.(03).
關鍵詞:村鎮宜居性評價模型 德爾菲法 模糊數學十分制計分法 五級標度法 相關性分析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6)05-148-02
一、引言
村鎮宜居性建設是村鎮建設以人為本的體現,是村鎮建設體系改造、發展和完善的過程。近年來,我國村鎮建設針對宜居性提出要求,住房城鄉建設部開展了2015年美麗宜居小鎮、美麗宜居村莊的評選工作,旨在鼓勵村鎮提高宜居性建設水平。適時、恰當地對村鎮宜居性建設體系進行調整,能確保村鎮宜居性建設標準體系的規范性、科學性和合理性。通過實證分析,對村鎮宜居性評價模型進行全面、系統的評價,有利于驗證模型的合理性,有利于模型的完善、改進。
二、文獻及研究現狀綜述
鑒于評價模型的重要作用,國內外學者開展了一系列相關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城市宜居性評價體系研究方面,胡伏湘、胡希軍通過對宜居城市評價方法的對比分析,提出了城市宜居性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原則,設計了覆蓋面更全、操作性更強的城市宜居性評價指標模型;Asami提出了安全性、便利性、健康性、可持續性、舒適性五大指標,在此基礎上建立評價體系;張文忠等從安全、健康、生活方便、出行便利和居住舒適性等五個方面,構建了宜居城市的評價指標體系。
目前,國內外研究主要集中于城市宜居性建設的實施標準以及村鎮宜居性建設的定性評價上,對村鎮宜居性建設指標體系的構建尚處于空白階段。因此,本文針對村鎮宜居性建設的表達方式,合理地對村鎮宜居性建設水平進行評價,并對其宜居性建設作出指導。
三、構建村鎮宜居性建設評價模型
(一)構建原則
本著結合國情和村鎮居民的心理需要的原則,在評價模型的構建過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則:
1.科學性原則。所選取的指標能從實際出發,客觀、科學地反映上集鎮優劣的狀況。
2.可行性原則。指標選取要做到簡單明了,盡可能選取可以量化、可信、能全面反映宜居狀況的綜合指標。
3.層次性原則。村鎮的宜居性是一個由眾多相互聯系的指標所構成的復合系統,有層次性的指標體系能使復雜問題條理、簡單化。
4.以人為本的原則。以村鎮居民為核心,圍繞與居住和生活相關的因素,反映村鎮居民對村鎮的主客觀需求及感受。
(二)構建方法
村鎮宜居性建設指標先由研究小組進行初選,參考住房城鄉建設部提出的衡量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居住指標體系,借鑒宜居性研究已有的評價指標。結合北方村鎮的特點,設計出北方地區村鎮宜居性建設評價指標體系,包括居住條件、服務設施、人文環境和生態安全四個方面,進行數量、質量的客觀評價,建立了一套北方地區村鎮宜居性建設水平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在經過專家的調研后,得到了相對完整、科學的村鎮宜居性建設水平指標評價體系。
1.北方地區村鎮宜居性建設水平評價。采用模糊數學十分制計分法,確定評價指標的得分,進行等級劃分和橫向比較。將建設水平評價的每個指標分成若干等級,分別從1-10賦值,10分為滿分;然后,通過向黨支部書記了解,確定該村每一個單項指標的等級范圍,選取五個典型村鎮并給出其建設水平單項指標的具體得分。
采用德爾菲法(Delphi法)確定權重。向各個村鎮的150位村民發放調查問卷,問卷中要求村鎮居民評價各指標的重要程度,采用分制降序方式的方式進行計算,即5為最重要,4次之,1為最不重要,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Wj是第j個單項指標的權重,Xj是第j個單項指標,Yji是第i個樣本對第j個指標的打分,最后加和可以得到I、II、III、IV的權重分別為27.01%、30.55%、22.2%、20.24%。
將每一社區各個單項指標得分加權求和,即為該社區的宜居性建設水平得分,其公式為:
式中,Q為評價綜合得分,Nj為第j指標的指標值,Wj為第j指標的權重(0≤Wj≤1且∑Wj=1),m為指標評價的個數。得到結果見下表2:
2.北方地區村鎮宜居性滿意度評價。為得到村鎮居民對村鎮的滿意度,針對居住條件、服務設施、生態安全、人文環境四大類,以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調查。利用五級標度法,將評語劃分成五個等級,即,很不滿意,不滿意,一般,滿意,很滿意。最后為量化滿意度評價,制定可以計算的定量標準。
滿意度按計算式:
式中:Q為村民滿意度,Xij為各個指標持不同滿意程度人占總人數的比例,Zi代表得分。得到結果見表4:
四、模型有效性的實證分析
上集鎮宜居性建設水平和滿意度的綜合分析將典型村鎮的宜居性建設評價和滿意度進行對比,能更清晰地了解兩者之間的差異,可以通過分析數據,看出滿意度的得分和建設水平的得分大體相吻合。為客觀分析建設水平與滿意度之間統計關系的強弱程度,運用SPSS.19軟件對二者進行相關分析。運用Pearson可得二者得分的簡單相關系數為0.99,顯著水平a為0.01是可以拒絕相關系數檢驗的零假設,認為兩者呈線性相關關系,即建設水平與滿意度有明顯的正相關??梢缘贸鲆司有栽u價模型構建有效的結論。
五、小結
本文從建設水平和村民滿意度兩個角度出發,通過相關性分析證實了宜居評價模型構建的合理性。
通過調查數據可以看到,服務設施的建造對村鎮宜居性有重大的影響,村鎮居民對生態安全有較重的擔憂;在具體的調研過程中,還發現以下問題:上集鎮村鎮居民對住房質量及舒適度比較滿意,而針對生活垃圾處理、生態環境破壞等問題,認為不能達到宜居性標準,希望有關部門能致力于上述問題。
規劃的滯后、配套政策的不協調及落實手段的不到位已經造成了我國北方地區村鎮建設中的雜亂無序、低品位和巨大浪費,嚴重影響了村鎮宜居性建設的健康持久發展。
針對調研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建議:完善機構,保障經費;加強村鎮建設規劃設計管理,提高村鎮規劃設計水平;配套政策,協調管理;加大財政扶持力度;加大各部門扶持力度;以點帶面,分階段分步驟提高村民居住環境質量。
參考文獻:
[1] 胡伏湘,胡希軍.城市宜居性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生態經濟,2014(8)
[2] 張文忠.宜居城市的內涵及評價指標體系探討[J].城市規劃學刊,2007(3)
[3] 李娜.蘭州城市人居環境可持續發展評價及預警研究[D].蘭州大學,2006
[4] 李伯華,曾菊新,胡娟.鄉村宜居性研究進展與展望[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8(5)
[5] 劉學,張敏.鄉村宜居性與滿意度評價―以鎮江典型村鎮為例[J].河南科學,2008(3)
[6] 戴鵬.石首市合烷鄉宜居性優化中的主觀評價方法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
[7] 張磊.新農村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經濟縱橫,2009(7)
[8] 陸翠巖.在科學發展觀視野下構建社會評價指標體系[J].統計與信息論壇,2010(9)
[9] 朱孔來,姜明.對社會主義新農村有關理論及測度指標體系的思考[J].山東社會科學,2007(6)
[10] 趙之楓.鄉村宜居性建設的構想[J].生態經濟,2001(5)
關鍵詞 森林生態村;村莊綠化;規劃設計;江蘇省
中圖分類號 X3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03-0193-03
黨的十明確指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贝迩f綠化是廣大基層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是“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改善農業生產、農村生活、農民人居環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舉措,省級森林生態示范村更是目前江蘇最高等級、最高標準的村莊綠化建設項目。2013年,南京市江寧區橫溪街道盛坳自然村成功創建省級森林生態示范村,現通過研究探索該村在村莊整體綠化規劃設計和單體綠化設計標準方面好的經驗和做法,助于為全國各地開展高等級、高標準村莊綠化建設工作提供幫助和借鑒。
1 盛坳村基本狀況
1.1 區域概況
盛坳村屬于南京市江寧區橫溪街道的一個自然村,毗鄰安徽省當涂縣,總面積15.67 hm2,其中山地(含宜林地)8 hm2,耕地3.67 hm2,水面1 hm2,村民居住區3 hm2。常住人口126人,以傳統農業種植和林副業種養殖為主業。
1.2 自然條件
盛坳村屬典型丘林地區,亞熱帶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5.7 ℃,年平均日照時數2 146 h,年平均降水量1 034 mm,季風性氣候顯著,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光照充足。
1.3 綠化現狀
規劃建設前,村域內綠化覆蓋率為26.5%,村莊綠化未進行專門規劃設計,處于硬質景觀狀態,缺少村莊綠化建設用地;村莊部分空地僅進行了喬木種植,缺乏綠化景觀的層次感;未配備專職人員進行日常綠化管養,植被、樹木病蟲害較多;長期養成的畜禽放養習慣,對新建綠地構成危害。
2 指導思想及規劃原則
2.1 指導思想
以尊重農民意愿、維護農民利益、增進農民福祉為出發點,貫徹區、街綠色發展整體規劃,堅持生態優先、生態與經濟雙贏和保護與建設并舉的綠化方針,大力開展村莊道路、水體、庭院綠地、農民公園等公共綠地建設,完善村莊綠地系統,推進綠化、美化進程,改善村民生產、生活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全面建設美麗鄉村,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提供生態保障。
2.2 規劃原則
一是堅持科學適用的原則。按照滿足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要求,科學確定村莊綠化建設布局和環境整治內容、方式,并與當地相關規劃相銜接。二是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調動村民參與村莊綠化規劃設計的積極性,充分聽取村民代表意見,尊重農民意愿,維護農民合法權益,確保規劃設計符合農村實際需要,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水平。三是堅持因地制宜原則。充分利用已有條件,整合各方資源,對村莊垃圾處理、綠化、道路建設、房屋整修出新做出安排,實現村莊綠化、美化、亮化、凈化。四是堅持近期建設與遠期發展相結合的原則。結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現狀和資源分布等實際情況,統籌考慮近期建設和長遠發展的關系。村莊綠化規劃設計既要滿足建設需要,又要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
2.3 建設目標
改善盛坳村道路兩側、水體以及庭院、公共綠地景觀品質低下,功能不全,外觀單調呆板,居住環境“臟、亂、差”的現狀。圍繞“以人為本、以環境為中心”的理念,體現村域特色,精心規劃,合理布局,使建成區的綠化覆蓋率達35%以上,村莊內有休閑健身綠地,主要道路和水體兩側實現景觀綠化,住宅之間有綠化帶,農戶庭院景觀化,創建出空間層次豐富、色彩搭配和諧、四季有花常綠的高質量、高等級、高標準的現代農村新環境。
3 規劃設計建設內容
根據村莊綠化現狀,基于村民要求,重點對村莊西南部1 500 m2空地、200 m進村道路兩側、60 m2停車場、1 hm2河道、小水庫、28戶庭院及村莊四周進行景觀綠化。
3.1 村莊小游園綠化設計
3.1.1 區域劃分及功能。小游園位于村莊西北部,面積1 500 m2,原本為空地??梢詫⑵湓O計為有地方文化為特色,集生態性、休閑性、趣味性于一體的鄉村小游園。整個小游園分為3個相互連接的下沉式、上升式、廊架式的小空間,為增強綠化效果,對其進行植物配置設計,營造“四季常綠、三季有花”的景觀氛圍。
3.1.2 植物綠化配置設計原則與策略。因地制宜,適地適樹。選擇適應當地立地條件的植物種類,大量應用當地生長較好的植物種類作為骨干樹種。突出地域特色,建立具有當地特色的植物景觀。結合當地文化肌理,配以鄉土植物,打造“樹基花綴”的景觀。從觀形、賞色、聞香、品果等方面全面考慮植物的綜合效果。觀形植物有銀杏、欒樹、桑樹、榆樹、櫸樹、楊樹等;賞色植物有夾竹桃、梔子花、秋海棠等;聞香植物有桂花、梅花、山茶等;品果植物有柑橘、無花果、枇杷、柿等。充分利用鄉土樹種,考慮主調樹種,選擇色彩優美、枝干形美的樹種,注意時相、季相、景相的和諧統一,在較小的綠地空間獲得較大的活動面積,又不減少綠景。植物種植以喬木為主,灌木為輔;喬木以點植或三五叢植為主,在邊緣適當輔以灌木樹叢,適當增加宿根花卉種類,使綠化景觀富有層次感。
3.1.3 綠化植物品種選擇。盛坳村屬亞熱帶濕潤氣候,綠化植物品種主要運用殼斗類、樟類、山茶科和金縷梅等常綠闊葉樹種,如鄉土類的香樟、廣玉蘭、桂花、冬青、山茶、石楠、鵝掌楸、烏岡櫟、雀舌黃楊等常綠樹種。同時,合理搭配落葉樹種,如銀杏、櫸樹、樸樹、烏桕、喬木桑、皂莢、柿樹、合歡、紫薇、欒樹、雞爪槭等,營造亞熱帶濕潤氣候典型植物景觀。所用的花灌木株高不小于50 cm,地徑不小于30 cm,球徑不小于50 cm,有主干或主枝3~6個,分布均勻,支冠豐滿,灌木栽植穴規格為30 cm×30 cm×30 cm。喬木高不小于4 m,胸徑不小于5 cm,樹體通直,枝葉繁茂,保留3個以上分枝,盡可能保留樹葉,栽植穴規格為60 cm×60 cm×60 cm。除了喬木和灌木栽植外,還應注意對土壤表面進行綠化覆蓋,采用黑麥草與地草早熟禾各按50%的比例進行播散,以防止土壤,增加綠化層次和景觀效果。
3.2 進村道路綠化設計
3.2.1 進村道路綠化現狀。盛坳自然村進村道路綠化長度為200 m,兩側綠化寬度各為2 m。綠化改造前,道路兩側綠化較少,植株長勢較差,綠化效果欠佳。
3.2.2 進村道路綠化平面設計。采用喬木種植為主的方式進行綠化改造,路兩側每側植樹2排,注重樹木層次感,注重常綠和落葉,速生與慢生,喬、灌、草相結合。具體選擇的樹種主要為銀杏和櫻花。銀杏單株高不小于5 m,胸徑不小于5 cm,樹體通直,枝葉繁密,保留3個以上的分枝,盡可能保留樹葉。櫻花單株高不小于60 cm,地徑不小于3 cm,球徑不小于50 cm,有主干或主枝4~6個,分布均勻,根系有分支,枝冠豐滿。銀杏與櫻花采用“品”字形栽植方式,株距為5 m。銀杏栽植穴規格為60 cm×60 cm×60 cm,櫻花栽植穴規格為30 cm×30 cm×30 cm。同時對土壤表面進行綠化覆蓋,采用黑麥草與地草早熟禾各按50%的比例進行播撒,以防止土壤,增加綠化層次和景觀效果。
3.2.3 苗木栽植要求。苗木栽植時要保持苗木立直,栽植深度適宜,坑穴大小和深度應略大于苗木根系。苗木根系伸展充分,填土1/2時提苗踩實,最后覆虛土,澆足定根水(喬木以10~15 L水為宜,灌木以2~5 L水為宜),蓄水保墑。澆水時應緩澆慢滲,出現漏水、土壤下陷和樹木傾斜,應及時扶正、培土。
3.3 停車場綠化設計
3.3.1 停車場基本情況。停車場設置在盛坳村北面2個交叉路口一側,由于車流量較大,設計面積為60 m2的嵌草鋪裝停車場,在靠近道路一側進行寬度為1 m的寬帶綠化。
3.3.2 栽植植物選擇與配置。選擇抗污染的地草早熟禾進行地被綠化,在滿足視線和行車凈空前提下,適當種植冠大濃蔭、落葉、枝葉繁茂、桿形通直、分枝點高2.5 m以上、無生物污染、無樹脂分泌的樹種。具體選擇高度不小于4 m、胸徑不小于5 cm的欒樹,保留3個以上的分枝,栽植穴規格為60 cm×60 cm×60 cm。栽植要求同3.2.3苗木栽植要求。
3.4 小水庫周圍綠化設計
3.4.1 小水庫基本情況。小水庫位于村西南側,臨近稻田,距離進村入口約70 m,面積為3 000 m2。
3.4.2 綠化設計。小水庫周邊按照3 m×5 m的株行距種植1行耐水濕的水杉。水杉高度不小于4 m,胸徑不小于5 cm,樹體通直,枝葉繁茂,保留3個以上分枝,盡可能保留樹葉,栽植穴規格為60 cm×60 cm×60 cm。水杉外側按照2 m×3 m的株行距種植花灌木,可選擇杜鵑、八仙花、雞爪槭、桃、櫻花等?;ü嗄靖卟恍∮?0 cm,地徑不小于3 cm,球徑不小于50 cm,有主干或主枝3~6個,分布均勻,根系有分支,枝冠豐滿,栽植穴規格為30 cm×30 cm×30 cm。栽植要求同3.2.3苗木栽植要求。
3.5 庭院綠化設計
庭院綠地的范圍主要是農戶房前屋后和宅旁的空地。由于庭院面積不同、家庭條件不同,綠化的模式也不相同?;趯嵉卣{查,因地制宜地設計出6種庭院綠化模式,在工程實施中根據庭院的具體情況,選擇最合適的綠化模式。栽植要求同3.2.3苗木栽植要求。
3.5.1 自然綠化型。以盛坳村常見的用材樹種、果樹、花灌木等植物素材進行自然搭配,形成觀賞性強、布局緊湊、自然和諧的綠化景觀[1-2]。該種庭院一般地面硬質化程度較高、空間較大,通常采取房前屋后就勢取景、建筑點綴、靈活構建的布局形式,在庭院中種植喬木3~5株,花灌木10~15株。
3.5.2 林果型。一般農戶可選擇此類型,以種植常見果樹為主,也可間種幾株香椿、國槐和花卉等;或者房前庭院中種植果樹,屋后場院栽植林木或者翠竹。果樹型既可是多種果樹混種的混雜型,又可采用單種果樹的單一型。果樹品種不宜太多太雜,林木和果樹不要混交栽種,各農家所種植果樹品種應各不相同,才能形成庭院綠化的多樣性,產生良好的觀賞價值[3]。
3.5.3 實用曬場型。以硬質鋪裝為主,僅在庭院的一側栽植少量花灌木進行綠化點綴,具有通透性強、視野開闊等特點。如在庭院的外側花壇中配置一些多年生草花或紅葉石楠、桂花、紫葉小檗等灌木,以保持景觀的穩定性,并節省維護成本?;ú蓊愔参锟蛇x取:春季開花的金盞菊、美人蕉、石竹類、芍藥類等;夏季開花的大麗花、天人菊、萱草類等;秋季開花的荷蘭菊、雞冠花等[4]。
3.5.4 花卉庭院型。適用于家庭殷實、愛好并懂得花卉盆景制作、栽培技術,庭院狹小的農戶庭院,以栽種花卉為主,間種幾株喬木?;ɑ芸蛇x擇高、中、矮種類搭配,主要有桂花、紫薇、羅漢松、梔子花、月季等,引種栽植以灌木、草本為主的花木,或地栽,或者造型盆景栽,既可滿足綠化、美化、香化的觀賞需求,又可出售獲得收益[5]。有條件的還可建設花棚或小溫室,發展樹樁、山石盆景等,以增添情趣。
3.5.5 花圃菜圃型。以園林上常用的花池、花壇、花境、花臺、盆景為主要造景形式,以種植常見的時令瓜果蔬菜及觀賞花灌木為造園素材,布局形狀多為圓形、長方形、菱形或橢圓型,不拘一格、靈巧可愛。
3.5.6 蔬菜型。在庭院中劃出固定區域,種植黃瓜、茄子、豆角、番茄等瓜果類蔬菜,利用閑時管理,既可以收獲新鮮綠色蔬菜,又可以美化庭院[6]。同時,房屋墻體的垂直綠化可選用藤本類植物,如爬山虎、常春藤等。
4 綠化建設成果
截至2013年6月,江寧區和街道、社區三級共投入綠化資金近100萬元,在盛坳村新建成村莊小游園、生態停車場各1個,小水庫周圍綠化1個,庭院綠化28個,道路兩側綠化200 m,河道綠化160 m。共栽植各類綠化苗木、果樹、花卉9 800株(其中喬木、果樹超過3 000株),村莊新增綠化面積(含圍村林密植、改造)4 250 m2,村域內綠化覆蓋率由26.5%提升至40.7%,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于2013年8月順利通過省、市林業局專項驗收,成功創建成為全省首批省級森林生態示范村。
5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GB/T15776-2006造林技術規程[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6.
[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GB6000-1999主要造林樹種苗木質量分級[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1999.
[3] 周仁愛,劉龍友.龍泉市城區綠化示范村建設綜述[J].安徽農學通報,2012,18(18):14-16.
[4] 劉貽環,陳富聰.利用農村能源保護森林資源 州市大力抓生態示范村建設[J].廣西林業,1999(3):38.
關鍵詞 農業環境保護;高技能人才;高職院校;培養;蘇州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24-0320-02
Disscuss on Strategy of Training High Skill Talents of Agricultur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Taking Suzhou City as Example
CHEN Ying YANG Wei-qiu QIU Xue-lin
(Suzhou Polytechnic Institute of Agriculture,Suzhou Jiangsu 215008)
Abstract status of agricultur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training high skill talents of agricultur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Suzhou City were analyzed. The strategies of vocational colleges training high skill talents of agricultur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ere put forward, such as scientific position of training talents goal , enhance innovation of school and corporations cooperation system and mechanism, enhance training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of agriculture producers.
Key words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high skill talents;vocational college;train;Suzhou Jiangsu
近年來,農業面源污染問題日益凸顯,形勢較為嚴峻,成為當前社會和群眾關注的熱點。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業轉型升級,農業功能由以農產品生產為主向生產、生活、生態并重轉變,已是蘇州市生態文明建設不容回避的重大課題與任務。農業環境保護高技能實用人才的培養與農業現代化和生態文明建設密切相關,對解決農業面源污染,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提升農村生態文明,提供優質生態產品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1]。
1 蘇州市農業環境保護現狀
農業是與生態系統密切相關的產業,不僅全面受惠于生態環境,而且全面、深刻地影響著區域生態環境。農業面源污染從成因分析,既有社會經濟高速發展,城鎮化急劇擴張,農村生產生活方式發生轉變的大背景,也有農村生產生活廢棄物產生量增加,卻因為被忽視得不到及時有效處理利用的客觀因素。農業面源污染排放物包括三大類,分別是畜禽養殖糞污及農作物秸稈等農業廢棄物、農村居民生活污染、農田肥料流失養分等。面源污染面廣、量大,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根據2010年度國家污染源普查公布數據,農業面源污染物排放對水環境的影響較大,化學需氧量、總氮、總磷排放量分別占排放總量的43.7%、57.2%和67.4%,蘇州僅比全國平均水平略低。從有關的科研單位長期研究結果顯示,農業源是氮磷排放的重要來源,是造成水體富營養化的重要原因。
1.1 農業生產結構和方式的轉變,加劇了農業面源污染
在種植業內部出現了經濟作物比例上升與糧食作物比例下降的趨勢,生產由自然或半自然狀態,發展到精耕細作,肥、水、藥配套,增加了新的面源污染源。以谷物收獲為特征的種植業比例逐步下降,以肉禽蛋奶為特征的養殖業(包括畜牧業、水產業)得到較快發展。傳統的家庭分散養殖逐漸被集約化、規?;募叙B殖所取代,養殖方式由純粹的自然喂養向以飼料添加劑為特征的快速喂養轉變,這些造成了畜禽養殖、水產養殖所引起的農業面源污染。
1.2 生態環境意識薄弱,治理的行動和投入不積極
由于農業面源污染危害是一個慢性積累過程,在短時間內很難看出受害癥狀。各級在抓農業生產、農民工轉移、農村小城鎮建設時,將重點放在短時間內能增量增收、影響大、見效快的項目上。對農業面源污染危害,無論是在認識程度、輿論引導,還是在政策配套、資金投入上都不到位。有些農民甚至不知道農業生產會帶來農業面源污染;或知道農業面源污染危害,不知道怎么防治;或即使知道危害,但受經濟利益驅使,以致農業面源污染逐年加重。
1.3 廉價高效的環境友好技術缺失
化肥仍然以單一含量的常規產品生產為主,高含量的環境友好型復合肥產品研究、開發和推廣不夠,且品種類型少,特別是高含量的生物有機肥更少。已研制開發的生物有機肥產品,肥效不理想,價格偏高,農業生產中難以接受。農藥還是以化學農藥和殺蟲劑為主。生產上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但實際農業生產中所需要的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見效慢、效果不達標、價格高難以推廣?;瘜W農膜研制較多,而有機農膜(如淀粉膜)研制較少,缺乏突破性,價格高,農業生產上不宜示范推廣。
1.4 農業環保立法及分工協作機制不健全
我國關于農業面源污染控制的政策,包括法律、法規、行政規章和政府部門的相關文件,主要集中在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農產品質量安全、水污染治理和流域保護4個領域。但有關農業面源污染控制政策的基本沿襲對城市工業點源污染控制所采取的“規制”治理模式,然而,日益嚴重的農業污染以及食品安全問題事件的頻發,都表明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的“規制”手段并沒有取得很好的效果。在政策中經濟調控手段不完善,農業面源污染控制需要多種補償途徑,現有的生態補償機制有待完善。地方農業和環保等部門職責不明,存在權責不一致現象。農業部門多從技術角度指導農業生產,缺乏有效的約束手段;環保部門大多通過政府行為下達環保目標,要求有關部門對面源污染進行治理[2]。部門之間協調配合的工作機制尚需進一步健全完善。
2 蘇州市農業環境保護高技能人才培養現狀
蘇州市雖然在全國范圍內對于農業環境保護高技能人才的培養起步較早,但與建設生態文明、發展現代農業、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要求相比,農業環境保護高技能人才總量不足、結構不合理的問題仍然十分突出。
2.1 高校農業環境保護高技能人才培養缺少針對性
不少高校在專業設置時,注意考慮農業環境保護人才的需求,設置了相關專業,但具體到教育環節,首先,考生在考慮專業取向時,一般會優先選擇高新技術、金融、貿易等熱門專業;其次,在學校日常教育中,高校更注重學生理論知識的教育,缺少實踐能力的培養,而農業環境保護專業卻需要走入基層進行實踐工作;再次,隨著現代農業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高校教材往往很容易知識過期,其更新速度跟不上。
2.2 農民培訓中普遍忽視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培訓
隨著蘇州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現代農業的發展,農業高技能人才隊伍的建設工作得到了大力重視和支持,以種養專業戶、種養大戶、園區和基地農民等為主要培訓對象的職業農民培訓是其中最大的組成部分。培訓主要采用集中學習、生產實踐、考試考核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主要教授農業生產技術與技能,但是很少有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相關培訓。
2.3 復合型人才缺失是農業環境保護高技能人才培養的一大短板
隨著現代農業科技發展,農業逐步從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向現代技術密集型產業轉變,各種知識交叉越來越頻繁,現代農業對于環境保護人才的要求,已經從之前的檢測員轉化為復合型人才。具體來說,就是集生產管理與環境保護于一體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能夠從生產過程各環節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從源頭保護生態環境而不是先污染后治理。從農業環境保護技能人才持證現狀看,同時持有其他農業技術資格證書的占持證總數的20%左右,從側面反映出高素質復合型農業環境保護高技能人才嚴重短缺。
3 高職院校培養農業環境保護高技能人才的策略
3.1 科學定位人才培養目標,更好地為地方農業發展服務
蘇州市是全國20個地市級城市(區)高等職業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之一,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職業教育校企合作辦學的意見》及《關于建立職業院校實習實訓定點企業制度的意見》等政策,加大了公共財政投入、稅收優惠、經費補助、招生改革試點等政策支持力度,率先建成了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校企合作辦學體制與育人機制,這將為蘇州地區高職院校今后的改革發展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近年來,蘇州市啟動實施了“百萬畝現代農業規模化示范區”建設,建立了30個市級示范區,在建設過程中,需要大量的專業技術人才,特別需要一批熱愛“三農”、熟悉“三農”、能在生產、建設、經營和服務一線解決實際問題的高素質、高級技能型的專門人才。蘇州地區高職院校要主動適應蘇州及蘇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對農業環境保護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以就業為導向,把區域優勢轉化為辦學優勢,將專業特色融入區域發展特色。例如,為培養更多扎根于農業和農村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進一步服務現代農業發展,推動新農村建設,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與太倉市政府緊密合作,開展“青年職業農民定向培養工程”。由太倉市政府資助,學生畢業后,作為農業專業技術人員統一調配到基層農村、合作農場和農業園區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技術服務、管理等工作,使雙方達到雙贏,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農村專業人才留在了農村,增強了基層農業環境保護高技能人才的儲備[3]。
3.2 加強校企合作體制機制創新
蘇州地區高職院校應積極參與蘇州市教育體制改革試點工程,探索建立職業院校實習實訓定點企業制度,加強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構建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的緊密型合作辦學體制和機制,形成教學產研相結合的新模式。例如,為整合優勢資源,推動蘇州現代農業科技研發,培養更多高素質新型農業專技人才,在江蘇省農委、省教育廳、蘇州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牽頭組建江蘇現代農業校企(園區)合作聯盟,聯盟結合了省內政、行、校、企的科技、人才、教學資源合作平臺,目前共有理事單位144家。理事單位將共同致力于構建“專業共建、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的緊密型合作辦學體制,努力實現“人才培養、科技服務、師資鍛煉、崗位實踐、就業創業”五位一體的合作目標。通過實施“校企聯盟”行動,在政府、高校與企業之間形成網絡化的工作平臺,可推動科技為農服務“四大轉變”,即由個人行為向組織行為轉變,由部分高校院所科技人員的合作向覆蓋全社會的合作轉變,由單純的項目合作向平臺建設、成果轉化、人才交流等多方位服務轉變,由短期的項目或單位合作向建立穩定長效合作關系轉變。
3.3 加強對農業生產者的生態環境保護再培訓工作
農民培訓不僅與農民的生存和發展息息相關,而且是一項惠及整個社會的公益性事業,對于政府來說,要設立農民培訓專項資金,保證??顚S茫瑸榍嗄贽r民發揮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推廣示范作用提供物質保障。同時,對于高職院校來說,除了要保證培訓教學內容的針對性、豐富性和可操作性外,還需要考慮參與培訓農民的特殊性和復雜性,實施分類教學,從課程體系設置、教材選用等多方面入手,實現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確保教學質量。高職院校可以充分利用其人才和技術密集的優勢,對農民進行系統的培訓,改變目前我國農業培訓現狀,將其由單純的技術服務,提升為現代農業基本知識的培訓,開展涉農政策法規、農藥常識、生態環境保護等內容的培訓,加強農民的生態保護意識[4]。針對農民培訓工程中忽視對培訓后農民跟蹤服務的問題,政府應加大在這方面的引導和投入,充分利用高校多年來科教興農積累的豐富經驗,發揮高校專家教授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的優勢,由學校培訓管理部門或科技管理部門牽頭,組織有關學院積極參與對畢業后學員的跟蹤和服務,及時掌握農民學員的后期生產實踐情況,對其進行跟蹤技術指導服務,完善學校專家教授與學員的聯系網絡,使農民學員在實際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可以及時得到解決。
4 結語
加強農業環境保護高技能人才培養對于解決農業面源污染,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提升農村生態文明,提供優質生態產品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建設生態文明、美麗鄉村背景下,蘇州地區高職院校應科學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加強校企合作體制機制創新,加強對農業生產者的生態環境保護再培訓工作,為推進蘇州市生態文明、現代農業建設培養大批素質高、用得上的農業環境保護高技能人才[5]。
5 參考文獻
[1] 張玉磊.我國現代農業環保問題探究[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35):278.
[2] 王文.怎樣通過法律手段達到農業環保[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0(9):59-60.
[3] 鄧東京,饒異倫.關于農民培訓的研究綜述[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6):108-110.
關鍵詞:“很+X”構式 面子 認知語境
一、引言
語用學界普遍認為禮貌是一種語用現象(Leech,1983;Brown&Levinson,1978,1987;Thomas,1995;Grundy,2000)。在交際過程中,說話人盡量減少有損他人的觀點,降低對他人面子的威脅程度,使聽話人多受益,自己少受益。當前漢語中的“很+X”的用法可謂一枝獨秀,涌現出諸如“很農民”“很”“很林黛玉”等一系列“很+X”構式,這一構式在特定的語境中,使名詞的形容詞性特征被突顯,名詞性特征被隱藏,從而維護了聽話人的面子,表達了對對方的尊重。因此,我們說“很+X”構式很好地詮釋了禮貌是一種語用現象。本文以“很+X”構式為研究對象,探討“很+X”構式如何被用于面子需要和等級權勢等典型的禮貌認知語境中,從而證實“很+X”這種語言結構在禮貌交際中的語用功能以及在成功交際中所起到的積極作用。
二、禮貌和禮貌原則
(一)禮貌
《現代漢語詞典》將“禮貌”定義為言語動作謙虛恭敬的表現。Verschueren(2000:76)認為,語境指“交際語境”和“語言語境”。前者包括語言使用者、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等因素。后者指的是上下文,包括篇內銜接、篇際制約和線性序列。何自然和冉永平(2009:95)認為,語言形式不能孤立地決定其禮貌等級,禮貌是語言形式和語境條件,包括雙方的社交關系、權利地位等結合,相互作用的結果。因此,禮貌是一種語用現象。中西禮貌因其文化環境的不同而不同,本文主要探討中式禮貌。
顧曰國歸納了5項中國式的禮貌原則:貶己尊人準則;稱呼準則;文雅準則;求同準則;德言行準則(顧曰國 1992:11-14)。其中,貶己尊人準則最富有中國文化特點,在指稱自己和與自己相關的事物時要“貶”和“謙”,指稱聽者或與聽者相關的事物時要“抬”和“尊”。中國人在請別人來家里做客時,會說“謝謝光臨寒舍”或“真是太感謝您的到來了,讓寒舍蓬蓽生輝?。 被颉澳牡絹硎购崤钌溕x”,客人通常會說“哪里哪里”或“您太客氣了,我感到十分榮幸?!痹谶@些客套語句中,主人貶低自己的住宅,稱之為“寒舍”,同時用“蓬蓽生輝”一詞來抬高客人的身份;與此同時,客人也貶低自己的身份,用“十分榮幸”一詞抬高主人的身份。
一言以蔽之,中國人在交際過程中往往貶低自己,抬高對方,以保全對方的面子,使雙方的交流能順利地進行。
(二)禮貌原則
禮貌原則(Politeness Principle)的提出彌補了合作原則(Cooperative Principle)的不足。人們在交際中既遵守合作原則又違反合作原則,而違反合作原則的原因之一就是禮貌的需要。Leech的禮貌原則有六點:
1.得體準則(Tact Maxim):盡量讓別人少吃虧;盡量讓別人多收益。
2.慷慨準則(Generosity Maxim):盡量讓自己少收益;盡量讓自己多吃虧。
3.贊譽準則(Approbation Maxim):盡量少貶低別人;盡量多贊譽別人。
4.謙遜準則(Modesty Maxim):盡量少贊譽自己;盡量多貶低自己。
5.一致準則(Agreement Maxim):盡量減少雙方的分歧;盡量增加對方的一致。
6.同情準則(Sympathy Maxim):盡量減少雙方的反感;盡量增加雙方的同情。
以上六個原則并不適用于所有的說話人和聽話人,若在家庭成員間也遵守這些原則,反而會顯得生疏不自然。
因此,在言談中即使是自己有正當的理由,也常常不采用正面指責對方、否定對方、拒絕對方的策略,而改用一些較為間接委婉的說法。這既是給對方以適當的禮遇,也會使自己因言談得體而得到別人的好感或尊重,至少可以使自己不致失禮。(徐盛桓1992:1)
三、“很+X”構式
MichaeliS(2003、2004、2005)認為語言表達式的意義有兩個來源,一是其所包含的詞匯所具有的意義,另一個就是語法構式所具有的意義?!昂?X”構式的意義則來源語法構式所具有的意義。名詞的典型功能是指稱,典型意義是外延義。很+X”構式中,副詞“很”對名詞進行了“壓制”,它們在副詞語義的“壓制”下,大大消弱了其指稱,更加凸顯了該名詞所表事物的“典型特征、異常感覺、語氣時髦”,以使整個構造產生了豐富的含義。(王寅,2009:1-3)
然而,并不是所有名詞都能進入“很+X”構式中,能進入到副名結構的名詞有三類:抽象名詞、具體名詞和專有名詞。褚澤祥和劉街生(1997)認為這三者的接受程度排序為:
抽象名詞>具體名詞>專有名詞
張伯江、方梅(1996)提出抽象名詞不是典型的名詞,它帶有明顯的性質含義,容易活用一些。王寅(2000:346-348)認為,此處的“活用”主要指名詞轉用作其他詞類。例如:
(1)“很文學”“很資本主義”等。
具體名詞是指從若干具有共同特征的事體中概括出來的,以表示某一具體類別的集合(set)名詞。如:
(2)“很男人”“很貧民”等。
專有名詞則指某一個人、地方、機構等專有的名稱,有普遍存在的,全世界各民族、某民族或某社區共享的專有名詞,也有某人所獨享的特殊事體。例如:
(3)“很農村”“很祥林嫂”等。
張彥群(2008:107)提到,“副+名”結構中,在副詞的強制作用下,名詞的描述性詞義內容凸顯,關涉性詞義內容隱藏,這時,保留了描述性詞義內容的名詞就取得了“形容詞”的身份,并且又以“形容詞”的身份實現了與副詞的組合。以上三種名詞都在副詞的“壓制”下,其性質意義、內涵義和描述性詞義得到突顯,而概念意義、理性義、外延義和關涉性詞義得以隱藏,從而突顯怪異、新奇等語用特征。
總的來說,“很+X”構式中,名詞主要為抽象名詞、具體名詞和專有名詞,它們在副詞“很”的”壓制“下已無指稱義,更多的表示一些性質內涵義。本文將以禮貌原則、面子理論為依據研究“很+X”構式。“很+X”構式顯得較為特別,令人有“異常”的感覺,從而取得一種新奇的語用效果,蘊含著特殊的含義和禮貌效果。在特定的語境中,名詞的形容詞性特征被突顯,名詞本身的特征被隱藏,從而維護了聽話人的面子,表達了對對方的尊重。
四、禮貌原則和“很+X”構式
(一)面子需要與“很+X”構式
《現代漢語詞典》將面子定義為“體面、表面的虛榮”。中國是一個講面子的國度,在交際過程中,中國人盡量減少表達有損他人的觀點,降低對他人面子的威脅程度,使聽話人多受益,自己少受益。即交際的一方為了最大限度地讓別人少吃虧,多收益;少貶低別人,多贊譽別人;以及最大限度地減少雙方的反感,增大雙方的同情,往往選擇使用“很+X”構式。使用“很+X”構式的目的就是說話人通過這種新奇的語言現象表達自己的意圖,而聽話人則是通過“很+X”構式理解說話人的意圖。這樣可以避免雙方因言語沖突而造成尷尬,給對方以適當的禮遇,維護了對方的面子。例如:
(4)老板很葛朗臺,工作時間長,工價也很低。雖然順利通過試用期,但是我們依然萌發了要走的念頭,向老板索要工錢時,他雖付給我們當初說好的工錢,卻把試用期排除在外。
葛朗臺是法國索漠城一個最有錢、最有威望的商人,但他為人卻極其吝嗇。在他眼里,女兒妻子還不如他的一枚零幣,他是守財奴的代表。例(4)中“很葛朗臺”委婉地表達出老板的吝嗇,相對于直接說老板“小氣、吝嗇、貪財、死要錢”,“很葛朗臺”給老板保留了面子,達到了盡量讓別人少吃虧的語用效果。Leech提到,人們為了不直接傷害對方的面子,只好拐彎抹角、含蓄間接地表達其真實的意圖,而讓聽話人自己去理解話語的“言外之意”(Leech 1983:139-140)。
例(4)中“很葛朗臺”的使用,理性地滿足了為被描述者保全面子的需要,使言語交際雙方更好地理解了交際意圖,保證了言語交際順利進行,重要的是“很+X”構式的使用使話語更加有禮貌。
(二)等級權勢與“很+X”構式
《現代漢語詞典》將“權勢”定義為“權柄”和“勢力”,而“權柄”則指所掌握的權力。周華和韓曉惠(2013:61)認為在中式禮貌中,人們普遍遵循“上尊下卑”的交際法則,表現出一種權勢傾向,體現出交際者的身份、年齡或職位的區別。同樣地,地位低的人同地位高的人交往時,前者要盡可能地多貶低自己,多贊譽后者。在言談中,即便自己有正當的理由,也常常不采用正面指責對方、否定對方、拒絕對方的策略,而可以使用“很+X”這種新奇的、簡潔的語言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意圖,使人感到新奇的同時,顯得含蓄和文雅。例如:
(5)就這樣,那一天成子的熱鬧,成子媳婦的風光,在潘桃心中不可抗拒地拼起這樣一幅圖景:成子媳婦,外表很現代,外表很城市,性格卻很鄉村,一個徹頭徹尾的兩面派。
上例中的“外表很現代,外表很城市”指的是女人漂亮,會打扮,懂得時尚,不土氣,不落伍。“性格很鄉村”同“內心很郊區”的涵義一樣,指的是她們既不會像傳統女性那樣,自始至終扮演著保姆兼勤務員的角色,也不像現代女性那樣處處爭平等、爭獨立。這段話是潘桃對成子媳婦的看法,也是她們倆的不同之處,蟠桃是美麗的,也是受其母親影響而備受寵愛的人,幾乎沒怎么吃過苦,所以她的想法還比較單純,希望一輩子都過浪漫的生活。成子媳婦也有過那樣天真的念頭,只是現實將她的童話世界徹底打破了,因此她變得很現實?!昂墁F代”“很城市”以及“很鄉村”充分說明了鄉村女性解放的社會境遇,她們的地位提高了,翻身做了主人,而隨著地位的提高,中式禮貌中的面子需要也越來越強。
由上可知,在言語交際中,說話人總是要顧及聽話人的面子,不強求于聽話人,給聽話人留有余地?!昂?X”構式的使用滿足了中式禮貌中的面子需要和等級權勢等認知語境的需求,在禮貌交際中起到了語用作用,在成功交際中起到了積極作用。
四、結語
“很+X”構式的使用是基于表達(Usage-based)的需要,主要表達了名詞所代表的典型特征、氣質、作風、樣式、姿態等。本文主要探討了用于面子需要和等級權勢等禮貌認知語境中的“很+X”構式。通過實例證明“很+X”構式在交際語境中所起到的語用功能,具有獨特的語用價值??傊昂?X”構式不僅是一種認知現象,而且還是一種語用現象,值得我們對它做全方位的深入研究。當然,并不是所有的“很+X”構式都可以用面子需要和等級權勢等禮貌認知語境觀來加以解釋,有些相關問題,還需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Brown, Penelope&S.C. Levinson.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Politeness Phenomena. In Esther N. Goody(ed.) Questions and Politeness: Strategies in Social Interaction[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
[2]Brown, Penelope&S.C.Levinson.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3]Grundy,P.Doing Pragmatics (2nd edition)[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4]Michaelis,Laura A. Headless Constructions and Coercion by Construction. In Francis Elaine J. & Laura A. Michaelis (eds.). Mismatch: Form-Function Incongruity and the Architecture of Grammar. Stanford: CSLIPublications,2003.
[5]Michaelis,Laura A. Type Shifting in Construction Grammar: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Aspectual Coercion. Cognitive Linguistics, 2004,(1).
[6]Michaelis,Laura A.Entity and Event Coercion in a Symbolic Theory of Syntax. In Ostman, Jan-Ola & M. Fried(eds.). Constructional Approached to Language. Vol.3:Construction Grammar: Cognitive Grounding and TheoreticalExtensions.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2005.
[7]Leech,Geoffrey.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83. Thomas, Jenny. Meaning in Interaction: 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M].New york: Longman,1995.
[8]Verschuneren,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9]褚澤祥,劉街生.“細節顯現”與“副+名”[J].語文建設,1997,(6).
[10]顧曰國. 禮貌、語用和文化[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2,(4).
[11]何自然,冉永平.新編語用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12]王寅.構式壓制、詞匯壓制和慣性壓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9,(12).
[13]王寅.構式語法研究(下卷):分析運用[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
[14]徐盛桓.禮貌原則新擬[J].外語學刊,1992,(2).
[15]張伯江,方梅. 漢語功能語法研究[M].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16]張彥群.“副詞+名詞”結構綜述[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8,(4).
關鍵詞:低碳經濟;旅游業;低碳旅游;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5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9255(2014)03-0032-04
隨著氣候變化問題的日益突出,國際社會已就低碳經濟的構建達成了一致意見。自從英國于2003年首擬能源白皮書《未來能源:創建低碳經濟》以來,低碳經濟已經日漸受到全球矚目,并很有可能引發“第四次產業革命”。
根據世界旅游組織預測,中國將在2020年前成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國和第四大旅游客源國。中國國務院于2009年頒布了《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該《意見》極力提倡以旅游業節能降耗促進溫室氣體減排,并提出在未來五年中要將星級酒店和旅游景點的水電消耗量降低20%。發展低碳旅游不僅可以降低能耗以達到節能減排的目標,還可以削減運營成本、提升行業利潤??梢哉f,作為一種新的出游方式,低碳旅游勢必將成為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有力保障。
一、低碳旅游相關理論
(一)低碳經濟與低碳旅游的內涵
低碳經濟是一種基于“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經濟發展模式,并成為繼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后又一種重要的文明理念。在可持續發展、新能源發展及其他發展理念的支撐下,低碳經濟的本質要求就是力求通過技術創新、系統創新和產業重構將煤炭、石油之類的“高碳”化石能源的消耗降至最低,從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形成經濟社會發展
和生態環境保護并行不悖的雙贏模式。[1]
低碳旅游的理念可以上溯至2009年世界經濟論壇頒布的《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業》一文??傮w而言,低碳旅游是一種全新的可持續發展方式,即通過利用低碳技術,設立碳匯機制,推廣低碳旅游消費理念,為旅游業贏取更廣泛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收益[2],其核心是“吃、住、行、游、娛、購”全過程減污,同時兼顧高質體驗與低碳排放。[3]
(二)低碳旅游理論綜述
目前,在低碳旅游領域,海外及大部分臺灣學者的相關研究重點主要是對旅游業的碳排放進行定量評估。例如,新西蘭的貝克納等人認為國際旅游者的能源消耗總量一般是國內旅游者的四倍。其中,交通業的能耗占到總能耗的65%―73%,從而成為節能減排的重中之重。[4]愛爾蘭的理查德論證了對航空燃料征收碳稅將會顯著影響航行成本,進而導致嚴重依賴短途航線或者洲際航線的旅游目的地在國際游客接待量上必然呈現下降趨勢。[5]新西蘭另一位學者史密斯等以范圍廣泛的國際旅行為研究對象,對其產生的航空碳排放擬進行的相互矛盾的補償方案進行了評估,結果顯示其本國范圍內任一單個補償方案無論從實證角度還是從政治層面,都無法施行。[6]臺灣學者郭乃文等運用生命周期評價(LCA)理論探索了澎湖列島的旅游活動給交通、食宿和文娛活動造成的環境方面的影響。[7]
荷蘭的彼得斯和法國的杜波依斯則發現旅游者的活動導致了全球4.4%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且預測這一排放量將以每年3.2%的平均速率遞增至2035年。[8]同樣來自臺灣的林子平的研究則揭示了私家車由于負載系數較低,其二氧化碳排放量更高。此外,單個旅游者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因人而異,其決定因素主要是旅游距離和出行方式。[9]
在中國大陸,研究者更注重對于低碳旅游的概念和對策進行定性闡釋。例如,劉嘯認為低碳出游的關鍵在于低消費和低污染。黃文勝提出將低碳理念運用到國內旅游景點中,從而為低碳城市的創建打下堅實基礎。黃服賜等運用德爾菲法研究了低碳社會的理念在休閑業中的應用。[10]李小明等通過建立一個初級的低碳旅游社區評估體系來推廣低碳旅游理念。[11]蔡萌等認為可以通過低碳旅游景點和低碳旅游設施的建立來營造低碳旅游模式。凡此種種,恕不盡列。
二、我國低碳旅游的發展現狀
(一)旅游活動高排放、高污染
“低碳旅游”的核心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隨著旅游產業規模的擴大,旅游活動造成的環境破壞逐漸顯現。目前,在旅游交通方面的能源消耗依然很突出,例如,汽車尾氣便是碳排量很高的一種污染,而在所有交通工具中,飛機的碳排放量是最高的,在短距離空中旅行中,每名旅客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約是鐵路的3倍以上。而飯店作為高消費場所,也需要消耗大量的資源和能源,同時排放大量的大氣污染物,成為碳排放巨大的城市污染源。此外,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產生的生活垃圾以及生活廢水也是不可忽視的碳污染源。
(二)旅游資源開發污染嚴重
政府方面對于旅游資源開發缺乏統一的規定和相應指導,尤其是一些偏遠貧困地區的政府機構,只一味強調經濟效益,強調脫貧致富,資源保護意識淡薄,熱衷于招商引商而沒有出臺相應的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方面的政策措施。在開發建設中,傳統模式占了統治地位,很多地方的旅游開發沿用了工業開發模式,污水、廢氣、垃圾等到處堆積,污染嚴重,從而導致生態失衡、環境污染、資源匾乏等一系列不良后果,嚴重影響當地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一些地方政府提出“旅游興縣、旅游興市”的口號,使得該地區在發展旅游的高度熱情下,將本地的一座山、一片水、都作為重大旅游資源,采取招商引資的辦法予以開發,結果耗費龐大而收效甚微,無論是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還是環境效益都得不償失。
(三)消費者低碳理念淡薄
發展低碳旅游的最大障礙是人們對低碳旅游的接受程度。實現低碳旅游需要游客轉變觀念,具備社會責任感,將消費方式回歸到自然中去,不追求奢侈的旅游消費,而這種低碳意識的培養需要一個長期的、漸進的過程。目前來看,多數消費者對低碳旅游不了解,更不清楚進行低碳旅游的重要性,對于旅游產品的選擇仍然主要考慮價格問題。同時值得注意的是,低碳觀念與當前流行的旅游享受有著一定的沖突。旅游在多數游客的眼里仍然是一種享受,付費旅游往往要追求最大的享受,如盡可能的用車出行,盡可能的消耗所住酒店的能源等行為,都與要求節約、要求自律、追求簡單生活的低碳旅游理念背道而馳。
(四)旅游產品低碳化技術落后
在目前的旅游市場中,旅游產品低碳化的整體技術水平較低,這使得所推出的低碳旅游產品必須以犧牲旅游者的舒適為代價,且成本居高不下,從而讓大多數旅游者難以接受。低碳經濟中碳減排、碳儲存、碳轉化以及新能源的利用都需要高新技術支持,在旅游方面,則需要低碳技術對旅游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進行改造。然而,目前我國對低碳旅游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旅游部門或者專家學者對低碳的研究還停留在定性分析的層面上,研究視角單一,對旅游過程中碳排放的測定以及碳匯機制等技術問題的研究還不夠深入。盡管有些部門引用國外的先進技術,但技術含量比較低,智能化和節能減排的技術應用嚴重不足,這不僅提高了運營成本,同時又額外增加了碳排放量。
三、低碳經濟下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對策
(一)主管部門實施統籌規劃
首先,政府主管部門應把發展低碳旅游作為首要任務,并將其與循環經濟、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共同納入國家“十二五”計劃中;其次,政府部門應該建立健全低碳旅游的相關法律法規,從而在法律和制度層面促進低碳旅游的標準化和制度化;再次,政府部門應制定一系列更加嚴格的針對于旅游景點、旅游交通和旅游飯店的低碳標準,并強化旅游相關行業的低碳評價體制,同時積極鼓勵旅游企業進行節能減排,加強可再生能源運用,并在稅務減免、財政補貼、政府購買和綠色信貸等方面給予相關企業大力支持。另外,政府相關部門需建立低碳旅游發展特別基金專門用于低碳旅游項目開發,同時不僅在低碳旅游的聯合廣告、聯合促銷方面要加強跨部門協作,還應積極強化公眾的環保意識,努力推進低碳旅游的公共倡議。最后,政府主管部門應充分運用先進的管理方法來促進低碳旅游領域的國際合作,顯著提升旅游產業的競爭力。
(二)相關企業開展創新研發
1.旅行社
旅行社作為旅游企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低碳旅游的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從旅游產業學的觀點來看,旅行社應該承擔低碳旅游宣講者的角色,積極宣揚低碳旅游思想,著力研發低碳旅游產品和路線,以滿足廣大旅游者對于低碳旅游的迫切需要。譬如,旅行社可以適當設計徒步和單車旅行路線,引領旅游者們回歸自然、熱愛自然、保護自然,進而降低碳排放,維持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2.旅游酒店
首先,旅游酒店應該建立、實施和推廣一套包括節能、減少原材料消耗、環保、綠色采購和綠色營銷等內容在內的綠色標準,并在此基礎上大幅度提升低碳管理的水平;其次,旅游酒店可以在設施建造、供暖、空調、采光、水電供應等方面積極運用低碳技術、新材料和智能控制系統,同時還需充分發揮太陽能、生物能、有機能以及其他綠色能源的優勢;第三,旅游酒店應為節能減排制定一套完善的激勵制度。例如,旅游酒店可以在員工培訓和對客消耗品等方面厲行節約,從而向旅游者展示低碳旅游的精髓。
3.旅游交通
旅游交通相關企業通常對減排有很強的順應性,因而往往能節約大量能源。低碳旅游交通需要我們積極倡導使用公交車、電動車、自行車以及其他低碳甚至無碳的交通方式,以便顯著降低溫室氣體、一氧化碳和顆粒污染物的排放。舉例來說,航空公司可以實施所謂“碳補償”機制,即旅游者可以用其飛行里程積分換取樹苗(或者其他可吸收碳排放的物品),以補償由于自己出行所造成的碳排放。此外,在航空飛行中,飛機還可以通過降低水箱容量進行減重的方式來減少其燃料消耗。當然,發展以生物燃料為標志的替代燃料才是旅游交通行業節能減排的長久之計。
(三)旅游景區營造低碳環境
作為旅游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旅游景區是進行節能減排的重要區域。旅游景區必須從景點規劃伊始,以至其后的開發建設,都要謹記并貫徹低碳理念。具體而言,旅游景區在資源開發和旅游活動中,應努力實現“資源、產品、可再生資源”的閉環反饋循環,并始終以“減排放、再利用、再循環”的理念對游客活動區的清潔生產、旅游資源的綜合利用、旅游產品的生態化設計以及游客的可持續消費等方面進行有效整合。同時,在自然資源的開發、景點容量的確定、環境評估系統的實施、配套設施的增補、清潔能源的使用、游覽項目和設施的設置以及景區宣傳等眾多方面都應充分運用低碳理念,并且加強低碳化管理,最大程度減少水、電和紙張等能源及物品的消耗。此外,景區還可以嘗試推廣電子票券,開發低碳衛生設施。
(四)廣大游客踐行低碳理念
作為旅游活動的主體,游客是推進低碳旅游進程的主導力量。低碳理念可以貫穿于吃、住、行、游、娛、購等旅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中。餐飲方面,游客應主動選擇綠色食物、生態食物,盡量避免使用一次性筷子和餐盒;住宿方面,游客可以選擇綠色酒店、小型酒店或者青年酒店,并且自帶基本用品;交通方面,游客應更多考慮徒步、自行車、公交車、火車以及其他碳排放較低的交通工具;觀光方面,游客應在盡情游覽美麗風光的同時,以各種方式為低碳旅游做出貢獻,如主動回收垃圾,不隨意踩踏植被等;購物方面,游客應嘗試購買原生態旅游產品和紀念品,反對過度包裝。堅決抵制稀有動植物的交易,積極維護生態多樣性;娛樂方面,游客應在充分尊重目的地文化傳統、積極參與目的地文娛活動的基礎上,積極投身當地的碳匯行動中。例如,游客可以在親身體驗目的地傳統節日、宗教節日和風俗習慣的同時,廣泛參與當地園藝、植樹等一系列碳匯行動。[12]如此一來,游客不僅享受到健康的旅游環境,而且還參與到健康旅游環境的創建中去,促進了低碳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四、結語
低碳旅游是旅游業發展的一種全新模式,必將展現出巨大的示范效應和表率作用。從低碳經濟的角度而言,旅游主體、旅游客體、旅游載體、旅游媒介、旅游景區、旅游企業以及旅游主管部門共同構成了旅游行業的產業鏈,而上述產業鏈中節能減排的目標需要我們在吃、住、行、游、娛、購等旅游活動的各個環節切實貫徹低碳思想、積極運用低碳技術、完善低碳機制方能真正實現。
參考文獻:
[1] 黃文勝.論低碳旅游與低碳旅游景區的創建[J].生態經濟,2009(11):100-102.
[2] 蔡萌,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種新的旅游發展方式[J].旅游學刊,2010(1):13-17.
[3] 劉嘯.低碳旅游――北京郊區旅游未來發展的新模式[J].北京社會科學,2010(1):42-46.
[4]Beckena,Simmonsb,Frampton.Energy use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travel choices[J].Tourism Management,2003(24):267-277.
[5] Richard.The impact of a carbon tax on international tourism[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D,2007(12):129-142.
[6]Smith,Rodger.Carbon emission offsets for aviation-generated emissions due to international travel to and from NewZealand[J].Energy Policy,2009(37):3438-3447.
[7]Kuo NW,Chen PH.Quantifying energy use,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and other environmental loads from island tourismbased on a life cycle assessment approach[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9(17):1324-1330.
[8]Peeters P,Dubois G.Tourism travel under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constraints[J].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2010(18):447-457.
[9]Lin TP.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from transport in Taiwan’s national parks[J].Tourism Management,2010(2):285-290.
[10] 黃服賜,姚應生.低碳社會休閑產業區的經營與對策――以臺灣P旅游牧場為例[J].太原理工大學學報,2010(9):675-679.
[11] 李小明,張兆干,林超利.基于低碳經濟背景下低碳旅游社區的構建研究――以江蘇省丹陽市飛達村為例[J].河南科學,2010(5):626-630.
[12] 馬東躍.低碳經濟背景下我國鄉村旅游發展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0(7):204-208.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Tourism Industry under
Low-carbon Economy
LI Jian
(Department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Anhui Business College, Wuhu 241002,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