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愚公移山原文

愚公移山原文

時間:2023-05-31 09:33:0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愚公移山原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根據“活動單導學”的模式,一堂語文課往往由3~4個不同類型、不同形式的活動方案組成。活動方案不是一成不變的,要根據課文類型、學習內容等進行相應的設計調整,但無論怎么變化,都要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主體地位不能變。

1.詩歌類

以《〈組歌〉兩首》為例,其活動方案可設計如下。

活動1:預習展示。

交流你所收集到的關于方面的資料,在全班展示交流。

活動2:讀懂詩意。

(1)朗誦詩歌。

(個人自由朗誦,注意易讀錯、寫錯的字詞組內進行朗誦展示推薦代表全班朗誦)

(2)分別概括兩首詩歌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并說說作者描寫這些困難有何作用。

(3)誦讀比賽。

(小組討論朗誦的節奏及方式組內合作演練班級展示評出最佳小組并說明理由)

活動3:體會用詞的準確生動。

找出詩中使用準確生動的詞語,結合詩句賞析妙處。

(提示:可以從換詞、修辭等角度進行賞析,賞析時要將詞語放到句中去體會,想象場景,體會人物形象與精神)

活動4:背誦全詩,理解精神。

2.散文類

如《林中小溪》一課,其活動方案設計如下。

活動1:預習展示,整體感知。

(小組推薦展示,提醒全班同學易讀錯、寫錯的字詞,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活動2:為什么作者在文中反復提到“障礙”一詞?你如何理解?

活動3:研讀課文,深度探究。

(1)結合全文概括小溪身上蘊含的精神。

(2)小溪流向大洋的過程與我們人生的道路有什么相似之處?作者借此表達自己怎樣的人生感悟?

(小組討論歸納班級展示評出最佳觀點)

活動4:學習本文后你有哪些收獲?

(自主思考全班交流,互相補充)

3.文言類

以《愚公移山》為例,其活動方案設計如下。

第一課時

活動1:展示預習(文學文化常識、字詞、表現手法等)。

活動2:自由朗讀課文。

活動3:疏通文章大意。

(1)自主翻譯。

(自讀課文,自己嘗試翻譯圈出自己不理解的詞句準備組內交流)

(2)小組合作。

(商討個人不能解決的詞句組內串講課文,完成課文內容的梳理)

(3)全班交流。

第二課時

活動1:再讀課文,完成問題(用原文回答)。

(1)愚公要移的是兩座什么樣的山?

(2)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3)移山的目標又是什么?

(4)他們是怎樣移山的?

(5)愚公決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難?

(6)太行、王屋二山最終移掉了嗎?

(學生獨立思考組內交流問題班級展示交流結果)

活動2:品讀文本,探究問題。

(1)請找出文中的幾組對比并試分析其中一組的作用。

(2)本文以神話結尾,有什么作用?

(3)愚公移山在當今社會有無現實意義?

(學生自主思考小組討論全班交流歸納)

活動3:小組表演課本劇。

第2篇

入情擴充

擴充就是保持原古詩文句子的情境下,在原句上添加相關的內容。這種做法一方面既能促使學生深刻理解古詩文內容,另一方面又可通過煉詞來訓練學生的創造力。示例1:(你相信嗎?)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只是太可惜了!)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你信服嗎?)故雖有名馬,衹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選自《馬說》)示例2:(長江)渡遠荊門外,(大江)來從楚國游。(起伏)山隨平野盡,(滾滾)江入大荒流。(江面)月下飛天鏡,(天空)云生結海樓。(詩人)仍憐故鄉水,(鄉水)萬里送行舟。(選自李白《渡荊門送別》)學生添加的內容不但符合文意,而且豐富了詩文內涵。讀來瑯瑯上口,增添了學習樂趣。

拓展名篇

學生如能盡情品味課外典范,能斷句,能讀懂,就能不斷積累古詩文語感,擴大古詩文閱讀范圍,并加深對原文內容、內涵的理解。如學習《醉翁亭記》后,我引導學生閱讀其姊妹篇《豐樂亭記》。學生通過比較閱讀,不難明白這兩篇散文以其豐富的意蘊昭示了他獨特的精神世界。表層抒寫作者的山林之樂,次層抒寫作者與民同樂,并自我肯定在滁州建立的政績,深層則表現出作者以從容、淡定的心態坦然面對人生遭際,體現出一種積極有為、樂觀曠達的精神。從兩文中透露出的是作者政治上和創作上不凡的識見,更體現出作者獨特的人格魅力。

巧用歌曲

不少流行歌曲直接利用古詩文作為歌詞,巧用歌曲學古詩文,既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可加深對古詩文內容的理解。如教學蘇軾《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我通過多媒體播放王菲的《明月幾時有》,學生邊聽邊唱,在輕松的氣氛中理解了詞的內容,在深情的歌聲中體驗到作者思念親人的情懷和豁達的胸襟。此教學形式走出了古詩文傳統教學中單調、枯燥的樊籬,能使學生在樂中學,在學中樂。

演課本劇

學習《愚公移山》時,我讓學生分愚公和智叟兩個角色演示朗讀,在表演過程中,既讓學生熟悉鞏固課文知識內容,感受到兩個不同的人物形象,又讓學生體驗到學習古詩文的快樂。再如學習司馬光《孫權勸學》時,可先讓學生想象出魯肅與阿蒙議論的具體內容,然后分孫權、魯肅、阿蒙三個角色表演課本話劇,生動再現文本內容。

故事激趣

進行《愚公移山》教學時,我用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導入新課,激起學生學習新課的的強烈欲望,讓學生正式學習課文之前就對課文有了大致的了解,學生就不難理解課文內容,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學習《出師表》時,可用“樂不思蜀”這個成語故事導入,學生就不難明白作者當年為什么出師前要寫此表給昏君。在講解課文第六、七自然段時,可分別講“三顧草廬”“白帝城托孤”的故事,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注重研討

我發現不少學生手頭上都有古詩文方面的參考資料,于是,我引導學生充分利用這些資料,以學生研討的方式進行古詩文教學,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具體做法如下:首先讓學生利用古詩文參考資料預習課文,然后在課堂上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學生在小組內不參閱資料的情況下,逐句或逐段輪流研讀課文,本組其他同學邊聽邊看資料,發現主講人講錯之處就給予及時指正,有爭議的地方在本組內共同討論解答,本組內仍有不能解決的疑難問題再請老師解答。以這種研討方式教學古詩文,讓學生從“主聽”變為“主講”,從“主抄”變為“主學”,真正把課堂還給了學生,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第3篇

【關鍵詞】質疑;教學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要求教師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促使了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因而,教師應善于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通過引導,教給質疑方法,讓學生做到既“勇于”更“善于”質疑問難,提高探究學習的有效性。

一、要讓學生大膽質疑,首先要有良好的師生關系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無論是聰明的、愚蠢的、干凈的、骯臟的,我們都應該稱他們為小朋友。我要做學生的朋友,我要學生做我的朋友。”他認為,師生之間應該確立朋友一樣的和諧關系。目前,新課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開展,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既是新課程實施與教學改革的前提和條件,又是新課程實施與教學改革的內容和任務。和諧的師生關系,即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這首先是體現在人格上的平等,其次是在學問上的平等。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是搞好教育的前提,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師生共同滿足教學需要、協同教學活動、實現教學目標的基礎和保證,師生關系通過情感和激勵的方式來影響教和學的積極性。

在教學《南轅北轍》時,我發現學生表示了坦然否定。他質疑說,這個成語的結果并非越走越遠,而是越走越近。因為地球是圓的,歷史上的航海記載,不也是回到始發點嗎?這確實有道理,你能否定學生卓見的火花嗎?在教學《愚公移山》時,也有不少學生質疑:本文的題目不夠準確。既然是愚公移山,為什么文章的結尾卻是夸娥氏二子移的山,那題目還不如是《神仙移山》的好,一時之間許多學生紛紛響應。根據原文的客觀事實,愚公并沒有真移走“太行、王屋”二山,真正移走的,是夸娥氏二子,如果沒有神仙的幫助,愚公愿望再美好,意志再堅強,恐怕也是空中樓閣。更有一個學生“堅決”的說法:愚公違法了!他這樣做,破壞了環境,挖走了兩座大山不說,更何況把泥士運渚渤海填海,后果不堪設想!對呀,在注重環保的今天,愚公,你的確不該挖山!

學生的說法不無道理。事實上,愚公并沒有真正戰勝大自然,這似乎留給我們一個“神定勝天”的結局,然而教學參考書卻這樣認為:愚公的精神感動了天帝,反襯出愚公精神能驚天帝,泣鬼神,從而說明了“人定勝天”的道理。我想,不必要把這種觀點強加給學生。從客觀上看,原文無法找到能充分證明“人定勝天”的理由。學生能夠尊重事實、尊重原文。這種積極的創造性思維,不是沒有一定的道理,何必要把學生全部限定在一個框架里呢?又有一個學生提出了“大膽”的說法:愚公真笨!這簡陋的工具,怎么能搬得了“方七百里,高萬仞”的兩座大山呢?面對學生們的大膽想象,我于是就讓學生們展開討論:那么你們認為愚公應該搬山還是搬家呢?大部分的學生認為,愚公應該搬家。俗話說:“山不轉,水轉;水不轉,人轉。”難道無數代人為之奮斗的“移山”比較輕而易舉的“搬家”更明智,更有魄力嗎?這要浪費多大的人力、物力、財力?甚至有學生用了現在有貧困山區移民的例子來證明搬家的好處。而教學參考書上卻分明寫著:愚公似愚實智,即所謂“大智若愚”,決不能與今天的科學技術進步來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用今天的眼光看問題有什么不對?課文不是說愚公就是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的嗎?

二、要讓學生有疑可質,還要培養學生閱讀興趣

興趣是在探究反射基礎上形成的對事物或活動的心理傾向,是推動人們認識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動機。興趣可以使人產生巨大的積極性,獲得某種肯定的情緒體驗。在學習和工作中,一旦有了濃厚的興趣就會刻苦鉆研、廢寢忘食。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和從事某項活動的意識傾向。它表現為人們對某件事物、某項活動的選擇性態度和積極的情緒反應。學生有了讀書的興趣,就會主動地去閱讀,感受閱讀的快樂。當興趣成為一種推動學生求知的內在力量時,可以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動力。又如在學習《荷塘月色》一文時,學生對“峭楞楞如鬼一般”這一句提出疑問,認為它破壞了這一副塘上月光圖的美的意境,前后文也無法銜接,提出應該把它刪掉。這一問題是很多專家學者一直在爭議的問題。我告訴學生,以前的教材是沒有這一句話的,由此肯定了學生的質疑問難的精神。同時又指出,現在的教材又把它加上了,恢復了朱自清先生原作的風貌,到底可不可行呢?于是在課堂上讓學生就這個問題展開討論,學生的熱情很

三、要讓學生學會質疑,教師要教給學生提問的要領

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問的例子,讓他們看譜彈琴。范問的例子可來自于課文后面的思考問題,來自老師設計的問題以及學生提出的問題。例如《登山》一課,我針對第18自然段設計了一個問題:這一自然段景色的描寫與列寧戰勝害怕、鍛煉意志有什么關系?學生通過認真讀書與思考討論,有的說:列寧登山目的是看日出,所以要描寫日出的美麗景色,不然就不完整。有的說:這是作者寫作的技巧,寫列寧他們登到山頂就該往回走,山頂景色描寫有總結過渡的作用。有的說:列寧冒著生命危險過峭壁,應該要看到日出的美麗才合算。無限風光在險峰哪。有的說:這一段是對列寧戰勝害怕、鍛煉意志的贊頌。學生的解答從段的主要內容、段與段之間的關系、寫作特點以及人物思想感情做了一個比較全面中肯的分析。從不同的角度理解了這一自然段的存在價值。我緊接著啟發學生“老師為什么要提這個問題?”學生一下子有點冷場,接著就從剛才的回答開始思考,一部分學生認識到:這個問題啟發我們去思考課文中段與文章的關系,指導我們學習作者的寫法。老師小結:這一段就段來理解沒什么難度,但與上下文聯系起來就可以顯示它的重要性,有思考的價值。以后我們閱讀也需要想一想,多問自己幾個怎么樣?為什么?從分析”問題”著手,逐步指導學生提問要有清楚地指向,語言要明白,要有一定的概括性,有一定的思考量與思考度。通常是從閱讀文章的普遍規律上去找問題:第一,理解的重點處;第二,理解的困難處;第三,產生疑問的地方。但是更要重視打破規律的提問,往往這些問題的含金量更高。

四、要讓學生質疑發揮最大作用,就必須把質疑與教學內容相結合

教師把學生提出的問題,揉合到整個學習過程中去。隨著進程,問題一個一個相應地得到解決。這樣處理的好處是:一不占用單獨的大塊時間來解難釋疑,教學時間比較經濟;二是把問題置于各自的語言環境中,使提出的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過程緊密結合,語言文字訓練體現于其中,訓練比較到位,比較科學。這種“一切都在過程中”的思路和方法,不但對學生的學習是一種促進,同時,對教師的教學藝術也是一種促進。教師需要對學生所提的問題時刻胸中有數,能夠及時納入到教學情境之中。

第4篇

一、直譯為主,字字落實

解答文言文翻譯主觀題時,應采用直譯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實,即原文字字在譯文中有著落,譯文字字在譯文中有依據,力求真實、準確,不夸大縮小。只有難以直譯的句子才可意譯。

二、“信”“達”“雅”,規則當前

文言文翻譯,要力求遵循三個基本原則: “信”“達”“雅”。所謂“信”,就是譯文要忠實于原文的內容和每個句子的含義,用現代漢語字字落實,句句落實直譯出來,不能憑主觀意識,妄加推測,隨意改變原文作者的意圖即用詞等特點;所謂“達”,就是譯文要文從字順,意脈暢通,合乎語法規范和語法習慣,沒有語病,語言要流暢,語氣不走樣;所謂“雅”,就是說譯文要用簡潔、優美、富有文采的現代漢語譯出原文的語言風格和藝術水準來,這是文言文翻譯的最高要求。對于初中生來說,中考做到前兩點就足夠了。

三、“留”“補”“刪”“調”“譯”“選”“并”“意”,樣樣精通

1.“留”

就是指文言文中古今意義相同的詞、國號、年號、人名、物名、地名、職稱、器具等可以照原文抄錄而不必強加翻譯。例如:陳勝者,陽城人也。(《陳涉世家》)“陳勝”是人名,翻譯時就可以照原文抄錄而不必強加翻譯。

2.“補”

在翻譯文言文時應補出省略成分,例如:帝感其誠。(《愚公移山》)這是個表被動的省略句,在動詞“感”后省略了介詞“于”,相當于“被”,譯時必須將省略內容補出,只有這樣,才能使譯文順暢,意思清晰,成為有機的整體。

3.“刪”

刪去不譯的字詞和那些表語氣、停頓和促足音節的詞語。例如:夫戰,勇氣也。(《曹論戰》)“夫”發語詞,翻譯時應刪去。

4.“調”

在翻譯時,有些句子的語序需要調整。(使動句、被動句、賓語前置句、定語后置句、介賓結構后置等)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可調為“汝之不惠甚矣”的形式。

5.“譯”

文言文翻譯時要譯出實詞、虛詞,活用的詞和通假字。例如:“火齊之所及也”中“齊”通“劑”,在翻譯時必須譯出。(《扁鵲見蔡桓公》)又如:“將軍身被堅執銳”中“被”通“披”,“堅”和“銳”屬于詞類活用中形容詞活用為名詞,翻譯時必須翻譯出“鎧甲”和“武器”。

6.“選”

選用恰當的詞義翻譯,例如:“顧也有賣場”中“顧”是一個多義詞,它的義項共八條:①回頭看;②看;③探問;④拜訪;⑤顧惜、顧念;⑥考慮;⑦但、只是;⑧反而、卻。在這個句子中用②項恰當。

7.“并”

即重復的內容要恰當合并,使之簡潔扼要。如文中用鋪陳排比的手法表現類似的內容,需要做適當的合并,否則,按原文直譯就顯得啰嗦冗長。

8.“意”

第5篇

【關鍵詞】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教學;有效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中學生要對淺易文言文具有一定的閱讀理解能力。針對這一教學重難點,我們的學生基礎顯得薄弱、能力顯得不足、學法有待提高。在新課程教育理念的背景下,我們只有改變教學方法,讓學生主動去加強文言文知識的積累,通過誦讀能力、文言文內容的理解和對文本藝術特點的鑒賞,感受文言文的藝術魅力,從而使得文言文課堂教學富有成效。

一、思考文言教學意義,轉變傳統教學模式

我們的現代漢語是對古代文言文的繼承和發展。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講,學好文言文,我們才能提高現代漢語的學習能力,豐富我們的言語水平和運用能力。如我們學習了《鄒忌諷齊王納諫》,就能夠提高口語交際的能力。鄒忌向齊威王獻策時以自己的遭遇為例,不露痕跡地展開游說,在婉言相勸中讓齊威王感受到事態的嚴重,從而達到諷諫的效果。當然,我們也感受到鄒忌的不卑不亢的人際交往原則,如此,我們的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能夠把握交際的尺度。

而文言文的學習,可以拓展我們學生的視野,在了解古代社會、古代文化及其變化和發展中,感受古代人崇高的思想境界,陶冶我們學生的情操,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如在《愚公移山》學習之后,我們學生能在感受“愚公”征服大山的強烈愿望中,養成心志堅毅的精神與不怕困難、敢于挑戰并決心戰勝困難的精神。這樣,他們在學習、生活中遇到困難與挫折時就能堅定而執著地向前。

在傳統的文言文教學中,我們老師只認識到學生的文言文基礎薄弱,在教學活動中往往越俎代庖地幫助學生去理解字詞、分析句式、講解內容及其藝術特色,沒有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課堂往往成了教師的一言堂。這樣的教學模式雖然在應付考試的時候還行,但是學生大多是死記硬背、照搬照套而來的,這不利于他們學習能力的提高和發展。因此,在文言文教學中除了重視學生文言文知識的積累之外,我們還要激發他們文言文學習的情感和熱情。

二、加強文言學法指導,互動教學提升效率

首先,語言學科的學習,正確且有感情的誦讀是非常必要的。我們在文言文教學中要讓學生意識到,在古詩詞誦讀中獲得文言文的積累、感悟乃至運用,從而提高鑒賞能力和審美情趣。因為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反復誦讀能夠讓學生明白文言文的意思和其中蘊含的道理。如《〈論語〉八則》中“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說”通“悅”,讀yuè;學生便明白圣子指導我們在閱讀中尋找精神食糧,提高精神境界的快樂。另外,學生在誦讀中能夠掌握古人的句讀特點,經過平時的強化訓練,便能培養好的語感能力,從而能夠準確讀出作品的語氣、情感,于是便能掌握文章的內容。如果學生在能夠知人論世的基礎上,通過對文本的由淺入深的誦讀,就能夠提升其思想境界。如《岳陽樓記》我們習得心憂天下的博懷;《魚我所欲也》我們知道保持自己固有的本心,在現實生活中的“義”和“利”面前學會取舍。

誦讀是提高學生語感、語言能力的重要方式,但是我們在具體教學中要善于引導、激發學生去讀,讓學生在多種形式的朗讀中領悟文言文學習的真正樂趣。

其次,提高學生翻譯技巧的掌握與運用。文言文學習中對基礎文言文字詞的準確推斷,對文言文句式的把握是準確翻譯文言文的關鍵。這些需要學生積累,更需要我們給予方法指導。

1.加強對常見實、虛詞的理解。學生對常見的一詞多義的文言文實詞理解,應結合語境理解的意識和能力,并有結合語境落實詞義的意識。如《愚公移山》中“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曾不若孀妻弱子”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曾益其所不能”的“曾”意思是不同的等等。

2.加強翻譯方法指導。要盡量采取直譯的方法,讓學生對文言文句段逐字逐句做到實詞、虛詞字字落實地對應翻譯;當然,有些地方是需要意譯的,還要讓學生養成一種忠實原文的語氣、語意的翻譯原則。可以讓學生牢記 “六字法”(留、補、調、換、刪、變)的基礎上,嘗試翻譯。另外,我們要在教會學生結合語法知識的基礎上學會歸類。 如“何陋之有?”(劉禹錫《陋室銘》)是疑問句中代詞做賓語,賓語前置的句式,我們不能譯成“什么簡陋的有?”而應譯為“有什么簡陋的呢?”再如“何苦而不平?”也是這樣的賓語前置句;當然,我們還可以舉出否定句中賓語前置的例子來鞏固學生對賓語前置句的理解和把握。

3.要養成學生主動積累的習慣。《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初中生能夠“閱讀淺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因此,學生要有積極動手查找資料、工具書,增強自我提高的意識。我們在教學中要注意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情境設計讓學生在課堂中發揮主體性。引導學生通過相關的復習和檢測,鞏固學習成果,并有意識地進行查漏補缺。

另外,我們還要注意將文言文閱讀適當向課外延伸。我們的讀本,還是古代一些篇幅短小的人物故事文章,都比較淺易,不妨引導學生讀讀,讓他們結合注釋和譯文對對、想想。這樣,他們課堂上習得的知識和技巧才能較好地運用出來。

總之,初中文言文學習對學生來說有著很大的難度,只要我們提高他們學好文言文的信心,讓他們意識到文言文的重要性,在教學中注重方法引導,指導他們主動積極地進行自我提高,在注重積累的基礎上,加強訓練與總結,如此,我們的文言文教學才能不枯燥,學生學得才能有興趣,在文言文這一教學難點上有突破。

參考文獻

第6篇

摘要: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滲透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充分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協同合作、樂于探究和勘于動手的學習方式,注重學生創新思維和發散思維的訓練,強調學生口語表達、閱讀和寫作訓練同步進行。要讓學生“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首先要明確目標,落實任務,規范要求;其次要分層教學,因材施教,全員參與,逐步提高;再次要激發興趣,創設情境,結合口語,強化思維訓練;最后要拓寬閱讀渠道,利用多種方式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關鍵詞:明確目標 分層教學 激發興趣 培養能力

一、明確目標。落實任務,規范要求

教學中,教師對學生每一次閱讀都要提出具體的要求、任務和目標,要求學生每人備有閱讀筆記,讀書時要做好記錄,并適時監督檢查。在每周的晨讀課上,安排落實階段任務,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要求學生在課堂筆記本上做好記錄,教師抽查。比如在預習《濟南的冬天》時,可以先讓學生分組利用工具書認識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詞;再讓學生在自由朗讀中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和作者情感;最后同桌同學一起研討文章寫景的層次和結構。在課外閱讀中,要降低難度,只要弄懂文章大意就行了。如學生在閱讀文學名篇老舍先生的《駱駝祥子》時,要求學生要在筆記本上記下該篇文章的大體結構,對理解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要求談談對祥子命運的看法或認識就可以了。

二、分層教學,因材施教,全員參與,逐步提高

對于不同的學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對于不同的閱讀材料選擇不同的側重點。新課程改革理念下的學生之間是平等的,教師應該重視每一個學生。如,在學習文言文《愚公移山》時,教師可以把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對各組學生分別提出要求,結果有可能第一組學生借助工具書意譯全文,寫出寓意,并結合實際談出感受;還有可能發揮他們的想像力,將原文續寫成一個小故事。第二組學生則有可能借助工具書意譯全文,說出寓意,在老師和學生們的幫助下,能簡單地談出體會。第三組學生則可能借助工具書,理解原文大意,在老師和學生們的幫助下理解寓意。結果,第二、三兩組學生不僅完成了自己的任務,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爭著完成其他組的作業。雖然這樣做會有不同的效果出現,但全體學生都有明確的目標任務,活動開展起來也生動有趣,學生在活動中也得到了廣泛參與,使閱讀不至于流于形式。

三、激發興趣,創設情境,結合口語,強化思維訓練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教材中每篇文章都有豐富而深刻的內涵,教師要在認真研討課標、教材的基礎上,依據學生固有的知識經驗,充分利用教材文章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結合課堂口語表達,來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發散思維。例如:在教學《走一步,再走一步》時,討論課后第二題的問題。可以先用多媒體展示懸崖、峭壁,設計動畫并結合語言描述,創設學生們孤身一人身處險境的情境,讓學生通過直觀的畫面進入文中的情境,為理解課文內容和寫作目的做好準備。還可以設問:在當時的情況下,“我”要獲救,還有什么方法?同時,可以組織小組交流。這樣可以調動學生的情緒,鍛煉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語文表達能力。

四、拓寬閱讀渠道,利用多種方式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學生僅從書本中獲取知識是有限的。生活中知識的載體是多種多樣的,完全可以借助除教材、圖書室、閱覽室以外的資料,如Intemet網資料、電視廣播、報紙雜志及生活中其他形式的文字資料,來訓練和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在教學中,老師應注重引導學生掌握搜集、查找、分析、整理資料的方法。

第7篇

關鍵詞: 漢語四字詞語翻譯

一、漢語中的四字詞語

四字詞語是漢語詞匯中的一種常見的語言現象。它由四個詞素構成,通常分為自由詞組和固定詞組。自由詞組是臨時組成的,可隨意拆散,例如“經濟繁榮”、“弘揚文化”等。固定詞組則是一個整體,不能拆散使用,其中的任何詞語都不能隨意更換,也稱為成語,如“三心二意”、“曲高和寡”等。漢語中的四字習語由予其長期習慣、形式簡潔、意義精辟、相對定型、富予含蓄,意在言外,音節優美、韻律協調。四字習語的描繪語言極具漢語的特點,特別有感染力。四字詞語不僅大量地出現在文藝作品里,在政治和科學論文中也同樣經常遇到。四字詞語翻譯的好壞對整個譯文的質量有直接的影響。因此,如何處理四字詞語是翻譯中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

二、漢語四字詞語的英語翻譯方法

(一)把四字詞組帶譯成英語的一個單詞

一部分漢語西字詞組譯為英語時只需要一個英語單詞(名詞、形容詞、副詞、動詞)替換就足以表達它的意思:有一些四字詞組前后兩部分意思重復,就只需譯出其中一個意思;而英語里的有些動詞或名詞,已經把漢語里修飾名詞或動詞的形容詞或副詞的含義包括進去了,在翻譯成英語時就可以把這些形容詞、副詞略去不譯。

例如:雖然我們前面的路崎嶇不平……

Although the road before us is rough...

解析:按字面翻譯崎嶇不平應該是rough and bumpy,但只用了rough,是因為兩個詞表達的是同樣的意思,選擇其中一個即可。

(二)將四字詞組譯成短語

這種方法就是把四字詞語譯成短語。如介詞短語、副詞短語、不定式短語等:

款式繁多with various patterns

出類拔萃above average

馳名中外to be popular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德才兼備with both professional ability and political integrity

品種齊全in complete range of articles

(三)漢語同義習語的套用法

四字詞組中有一部分是成語。成語往往帶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而英語里也有一些和漢語的成語采用相同或者相似的形象或比喻的習語,它們都表達相同或相似的喻意。在這種情況下,就可借用英語里同義的習語來翻譯。

(1)雙方有完全相同的形象比喻

捧上天去to praise to the skies

混水摸魚to fish in troubled waters

火上加油to add fuel to the fire

如履薄冰to be on thin ice

隔墻有耳Walls have ears.

(2)雙方有大體相同的形象比喻

滄海一粟a drop in the ocean

揮金如土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

害群之馬a black sheep

七上八下at sixes and sevens

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

One boy is a boy,two boys half a boy,three boys no boy.

(四)綜合整合法

當一個長句或自然段落內連續出現幾個四字詞組時,適合采用綜合整合法,也就是打破四字詞組的形式。兼用各種技巧于一體的翻譯方法。它既能忠實地表達原文的意思,又能較好地體現原文的風格。

三、四字詞語在漢英翻譯中的優勢

從內容上看,使用四字詞語可以使譯文言簡意賅;從形式上看,使用四字詞語可以使譯文通順流暢;從語音上看,使用四字詞語可以使譯文節奏感強、鏗鏘銳耳。

四、使用四字詞語需要注意的問題

漢語的一些四字結構深深打上了民族文化的烙印,而這些具有民文化色彩的四字結構,為數不少,筆者簡單將其歸類如下。

(1)反映漢語動植物名稱方面特有文化觀念的四字結構,如“望子成龍”、“李代桃僵”;

(2)反映中國特有物質文化的四字結構,如“拂袖而起”、“罄竹難書”;

(3)反映中國的四字結構,如“苦海無邊”、“立地成佛”;

(4)反映中國樸素唯物主義哲學觀的四字結構,如“刻舟求劍”、“愚公移山”;

(5)反映中國歷史文化背景的四字結構,如“暗渡陳倉”、“完璧歸趙”。

在英譯漢時,譯者要避免運用這些具有鮮明民族文化色彩的四字結構,否則,一不小心,落入文化陷阱,便會使譯文所傳遞的信息不忠不信。使用時須充分考慮到語境、四字詞本身的感彩,以及說話者的身份、性格特點等。使用四字詞語進行翻譯決不能脫離原文的意境而勉強生成,必須依照原文的語義結構進行構思。原文節奏緩慢,譯文則不可明快,原文平直樸實,譯文也不必纖巧生動。無論是選擇已有的四字詞,還是創造新四字詞,對原文深刻的理解和對語境的準確把握都是必不可少的。

五、結語

翻譯是語言的再創造過程。譯文對原文的反映不應是機械的、被動的,而應該是積極的、主動的,翻譯不僅僅是原作各個部分與漢語的生硬組合,它應該蘊含更多的內容,使譯文充滿生氣。四字詞語的使用在許多時候都能幫助我們達到這一目標,使譯文既忠實于原作的內容,保持原作的風格,又通順易懂、符合規范。以上分析說明,漢語中四字詞語的運用作為一種語言現象,是傳統的,也是積淀;是特點,也是優勢。它在人們的語言交往中和文學作品中廣泛地發揮著獨特而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參考文獻:

[1]陳宏薇.漢英翻譯教程.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第8篇

關鍵詞:變革阻力;路徑依賴;信息不對稱;成本與收益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3890(2011)06-0054-04

一、引言

任何企業都必須在一定的特定環境中從事活動,它不可能作為一個封閉系統來運作。而環境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土壤,既為企業活動提供發展的條件,又會限制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因此,為了應對外界環境的變化,如技術的更新,更快的通訊、便捷的交通和信息網絡的出現,全球一體化,全球市場競爭,高素質勞動力的增長等,企業變革已呈不可逆之勢。然而,很多企業在實施變革中會發現,實施過程困難重重,實施效果也不盡如人意。究其原因何在?

很多學者對此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美國管理學和組織行為學權威斯蒂芬?P?羅賓斯(Stephen P.Robbins)曾在其著作《組織行為學精要》中指出“組織變革主要來自兩個方面的阻力,一是個體阻力,一是組織阻力,其中個體阻力主要表現在習慣、安全因素、經濟因素、對未知的恐懼、選擇性信息加工等五個方面;組織阻力主要體現在結構慣性、有限的變革點、群體慣性、對專業知識的威脅、對已有的權力關系的威脅、對已有的資源分配的威脅等六個方面,而正是這些阻力的存在導致組織變革的最終失敗[1]。”

由上可見,對于企業變革中存在阻力的問題,在組織行為學、管理心理學等領域已有很多學者做了深入研究,并且成果頗豐,但基于經濟學視角的分析還較為鮮見。經濟學是當今社會的一門貼近現實生活的顯學,筆者欲借助這一強有力的社會科學分析工具,對組織變革中存在的阻力問題進行分析,試圖解釋企業變革中阻力問題存在的原因。

二、企業變革中存在的阻力問題的經濟學分析

(一)從“路徑依賴”看企業變革中存在的阻力問題

大衛?保羅(A. David Paul)在1975年出版的《技術選擇、創新和經濟增長》一書中首次對路徑依賴的經濟學進行討論,但在當時并未引起重視[2]。直到道格拉斯?C?諾思(Douglass C. North)從技術變遷領域引入路徑依賴方法進行制度研究之后,對制度變遷的路徑依賴研究才開始變得異常活躍。由于用“路徑依賴”理論成功地闡釋了經濟制度的演進,道格拉斯?C?諾思也因此獲得199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諾思認為,“路徑依賴類似于物理學中的慣性,事物一旦進入某一路徑,就可能對這種路徑產生依賴。這是因為,經濟生活與物理世界一樣,存在著報酬遞增和自我強化的機制。這種機制使人們一旦選擇了某一路徑,就會在以后的發展中得到不斷的自我強化[3]。”這里的路徑依賴主要以兩種形式存在。一是狀態依存型,即一項制度或一項技術安排一旦出現,就會形成一種自我強化的現象,使環境成為適合自身生存而不利于其他制度或技術生存的生態場,實現自我增強的良性循環。即使是出現比其先進的技術,由于晚進入也會被鎖定,進入無效狀態;二是行為依存型。指在相同的初始條件、機會和刺激的條件下,市場會根據不同行為主體的實績進行獎懲。受到獎勵的人會更加努力,進一步增強自身的增長與存活能力,形成自我強化、報酬遞增的機制,反正受罰的人會陷入無效機制的惡性循環中[4]。

為了更好地理解制度變遷,青木昌彥提出了一個主觀博弈模型。他認為,一旦特定的選擇系統置于進化的壓力之下,最適合制度最終就會被選擇。系統內的變遷更可能由激發內部變遷的外部大沖擊引起,而不是連續的、逐漸的。在制度的關鍵轉折時期和以后,主觀博弈模型的重建會對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施加一定的約束,這就是路徑依賴[5]。

在這里,本文也試圖構建一個企業和員工的混合策略靜態博弈模型來分析企業變革中企業與員工之間的博弈。假設企業變革現狀的成本為C,概率為θ;員工阻礙變革的成本為D,收益為R,概率為P;員工支持變革所獲得的額外收益為S,相比維持現狀要付出的成本為G;員工支持企業維持現狀的成本為H。則企業與員工之間的混合策略靜態博弈矩陣如表1所示:

企業和員工的期望收益分別為:

Eθ=θ[-CP+(1-P)(R-D)]+(1-θ)[P*0+

(1-P)(-H)](1)

EP=P[θ(R-D)+(1-P)(G-C)]+(1-P)[θ(S+R-

G)+(1-θ)(R+S)](2)

由一階級最優化條件:

=0 =0(3)

由式(3)得到混合策略靜態博弈納什均衡最優解為:

P*= P*=(4)

由(4)式可以得出以下結論:企業變革的目標是為了獲得更多的利潤,這取決于變革成本,變革成本越高,員工越傾向于維持現狀,因此需要采取減低變革成本,從而降低員工阻礙變革的概率;企業實施變革的概率與員工阻礙變革維持現狀獲得的收益成正相關,即員工維持現狀所得越多,員工阻礙變革的力度越大。雖然變革阻力受到了員工風險偏好的程度等影響,但這是路徑依賴的間接反映。這是因為企業變革中阻力問題的個體習慣、結構慣性以及群體慣性等幾個方面明顯表現出路徑依賴的特征。人類是一種有習慣的動物。而正是由于這些習慣的存在,在我們面對眾多決策時,能夠根據平常積累的經驗、養成的習慣,迅速做出反應,提高工作效率。然而,在企業面對變革時,這一習慣所做出的反應往往會成為企業變革的阻力源;同時,結構慣性作為企業固有的機制,保持其穩定性。但是當企業面臨變革時,結構慣性卻充當起維持穩定的反作用力;群體慣性也會習慣性在企業進行變革時對其產生阻礙的作用。這些現象,在經濟學中,被視為“鎖眼現象”,其也就是路徑依賴的間接反映。

從上可見,在經濟學的角度上看,路徑依賴是造成企業變革中存在阻力問題的最直接的原因。

(二)從“信息的不完全性”看企業變革中存在的阻力問題

信息是一種特殊的商品,是一種很有價值的資源,它能夠提高經濟主題的效用和利潤。古典經濟學家認為,在信息可以獲取并且收集信息的成本為零的情況下,完全市場競爭可以實現經濟的一般均衡,資源配置達到帕累托最優。然而,完全市場競爭這種前提假設在現實中幾乎是不存在的。以赫伯特?西蒙和肯尼思?阿羅為代表的一批歐美經濟學家對“充分信息假定”提出的質疑,“經濟人”的有限理性決定了其不可能掌握某個事件過去、現在和將來的全部信息[6]。確實,由于人們所處的外在環境的復雜性及不確定性、人的有限理性,信息的不完全性的出現是在所難免的。所謂的信息不完全是指主體決策所依賴的信息在主體之間的分布上不均勻、在需要獲取的總量上不充分或者在與客觀真實之間存在偏差,具體表現為信息不對稱、信息不充分和信息不準確這三種情形。信息的不完全性已經成為經濟行為的基本特征之一,其幾乎是與生俱來的“原罪”,和肚臍一樣無法填埋。

從信息的不完全性角度來看,企業變革之所以存在個體阻力和組織阻力,是因為變革增加他們的風險。未來變革相對于他們所處的現狀來說,有太多的不確定因素。如變革之后工資會不會保持這個水平?自己還能不能勝任現在這份工作,不勝任了,是否就會被解雇?因為信息在更新,總有一些員工的知識結構跟不上時代的步伐,擔心被淘汰。面對這些未知風險,員工會怎么做?保持現狀便是最為理想的狀態。弗蘭克?H?奈特(Frank H. Knight)曾指出,“人們對于一個是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到底如何,會做出‘判斷’或形成‘看法’,但這種判斷或看法是基于人的心理,基于他對未來的樂觀或悲觀態度,而不是基于統計或理論上的計算,權衡。”[7]所以,由于這種對變革的恐懼等心理作用,員工會有意對信息進行選擇性加工,結果造成了員工只想聽自己想聽的信息,而對變革的必要性以及變革會給他們帶來的潛在收益等其他信息充耳不聞。

可見,從經濟學的角度上看,信息的不完全性可視為造成企業變革中存在的阻力問題的原因之一。

(三)從“成本與收益”看企業變革中存在的阻力問題

新古典經濟學家們把個人利益的最大化當作其理論的預設前提之一。認為人是理性人,其必然會為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進行決策和行事。因此他們對做每件事都會進行成本收益分析,加上他們具有完全充分有序的偏好、完備的信息和無懈可擊的計算能力,在經過深思熟慮之后,他們把能夠選擇出滿足自己的偏好的行為成為可能。從上可以看出成本收益分析具有自利性、經濟更好性以及計算性三個特性。首先,成本收益分析的出發點和目的是追求行為者自身的利益,它只不過是行為者獲得自身利益的一種計算工具。成本收益分析追求的效用是行為者自己的效用,而非他人,這是其指向性,即自利性。其次,由于行為者具有自利的動機,總是試圖在經濟活動中以最少的投入獲得最大的產出,使經濟活動經濟、高效。成本收益分析的前提效用最大化就蘊含著經濟、高效的要求,即經濟性。再次,行為者要使自己的經濟活動達到自利的目的,達到經濟、高效,這就要求必須對自己的投入與產出進行計算,故成本收益分析蘊含著一種量入為出的計算理性,沒有這種精打細算的計算,經濟活動要想獲得好的效果是不可能的。

基于成本與收益分析的視角,企業變革中存在的阻力,無論是個體阻力中的習慣、安全因素、經濟因素、對未知的恐懼、選擇性信息加工等方面,還是組織阻力中的結構慣性、有限的變革點、群體慣性、對專業知識的威脅、對已有的權力關系的威脅、對已有的資源分配的威脅等方面,都可以集中歸結到一個原因,那就是他們經過成本收益分析,覺得變革給他們帶來的風險成本大于他們的收益了。在“不確定性”的條件下,一個人往往有兩種選擇,要么守成,要么冒險。守成者就是風險規避者,而冒險者則是風險愛好者。一般來說,絕大多數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會做出風險規避的決定。如曾經有人做過這樣的一個試驗,讓人們在兩種方案中做出選擇。方案一是,一次性給100萬;方案二是,分十次給,一次給15萬。試驗結果發現,絕大多數的人會選擇方案一,只有極少數人才會選擇方案二。所以在企業變革過程中,他們會對變革設阻。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基于經濟學的視角,變革給員工帶來的風險成本大于收益是造成企業變革中存在的阻力問題的根源所在。

三、結語

從經濟學的視角出發,可以發現,造成企業變革中存在阻力的原因主要表現在路徑依賴、信息不對稱以及變革的風險大于收益三個方面。

也許有的人認為,每個企業都會有自己的生命周期,阻礙變革也可能會導致企業不適應環境而變化,走向下滑,最終破產,員工和組織的利益自然也就得不到保障。從經濟學的角度看,阻礙變革的這種社會行為好像是缺乏理性。其實不然,香港經濟學家張五常曾說,“當人們認為某種社會行為缺乏理性的時候,通常是因為人們沒有找到背后隱藏的約束條件。如果把這些約束條件考慮在內,許多的非理性的行為都能得到一個合理的解釋。”這里的約束不僅僅有現實條件的限制,也有背后成本收益的分析。如愚公移山的故事,從經濟學的角度上看,粗看愚公移山的成本大于收益,搬走了山,僅僅只是為了出行,收益低,故用修路、搬家等方法成本固然會低很多。可是愚公堅持移山,他的行為感染了越來越多的人,大家都來幫忙,連玉皇大帝也感動了,最后派兩位天神把大山移走了。不妨認為愚公自己移山是假,要獲得玉帝幫助才是真。愚公自助,所以得到天助。在感受到愚公精神的同時,更加佩服他的智慧,看到自身條件的約束,卻也看到了背后的利益,并很好地處理了二者之間的關系[8]。

在了解到企業變革阻力的原因后,我們認為,要消除企業變革的阻力問題可以從加強對員工的培訓力度,使員工明確變革需求、及時溝通與動員、讓員工參與變革、塑造共同愿景、建立強有力的領導團隊以及提高員工對變革的適應性等幾個方面著手。當然,由于企業變革是在開放的環境下進行的,變革的過程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因此,這就要求我們在變革過程中要不斷調整變革的方式與方法,從而使得變革目標順利達到。

參考文獻:

[1]【美】斯蒂芬?P?羅賓斯.組織行為學精要[M].潘曉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2]David, P. Why Are Institution the “Carriers of History”:Path Dependency and the Evolution of Conventions, Organizations and Institutions[J]. 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1994,5(2).

[3]【美】道格拉斯?C?諾思著. 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M].杭行,譯.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4]李建設,王行佳.基于路徑依賴理論的企業文化變革[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49-52.

[5]劉漢民.路徑依賴理論及其應用研究:一個文獻綜述[J].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10,(2):58-72.

[6]楊雄文.反思與完善:信息不完全下的知識產權利益平衡[J].電子知識產權,2007,(2):16-19.

[7]【美】弗蘭克?H?奈特著.風險、不確定性與利潤[M].安佳,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8]景仲生.皇帝與檸檬:經濟學中的人性[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On Resistance Problems of the Enterprise Transform in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s

Zhang Ruide1, Cai Chengzhi1,2

(1.School of Management,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550025, China;

2. Economic Research Institute, Guizhou Colleg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uiyang 550004, China)

Abstract: Starting from the economic perspective, we found that causes of resistance problem in corporate change exist mainly in three areas: Firstly, path dependence brings the inertial resistance to corporate change. Secondly, the employees generate fear by information asymmetry, which makes change blocked. Thirdly, the risk cost of change is greater than the benefit, which troubled the forward footstep of enterprise reform. To eliminate the resistance of the enterprise reform,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employee training, effort to make employees clearly explicit the need of reform, timely communicate and mobilize staff, get employees involved in the change, shape the shared vision, build a strong leadership team and improve change adaptability of staff.

第9篇

【關鍵詞】中學語文 現狀 對策

一、引言

中學語文教育對于學生的人文情懷的構建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是學生綜合素質的構建基石,語文教育直接影響整個中學的教學質量,由于傳統教學模式固化、應試教育的導向等作用,導致我國的中學語文的教育現狀存在著較大的不足,尤其是在培養學生的情操、提升思考交流的能力方面有很大的欠缺,沒有充分發揮語文教育的作用。認識當前中學語文教育的現狀,分析存在的不足,并針對性的改革教學模式,對于中學語文教育而言意義重大。新課改提出,中學的教育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為追求目標,減少對應試分數的關注,這是新時代下教育的關鍵。

二、中學語文的現狀研究

1.教學模式固化

長期以來,教師在語文教育中過分關注學生的考試成績,以應試為指導進行課程大綱的制定,忽略了學生語文素質的培養,重視機械性練習,缺少生活的感悟和思想的發散。在我國的中學語文教育中,普遍以考試分數來衡量學生的學習成績。以應試教育為指向的語文教育容易形成多方面的弊端:其一,學生在學習中受應試的影響,大多只是簡單的識記背誦,很少由生活的感悟,缺乏發散性的創新思維,沒有接受正確的教學指導,導致學習出現偏差;其二,教師為了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過分注重語文的語法知識點的教學,缺少實際生活案例的支撐,學生在學習中很容易忘記語文知識點,也沒有透徹地理解,導致語文教學事倍功半;其三,教學模式落后,長期以來堅持單一的備課方式和教育方式,學生容易疲勞枯燥,沒有積極學習的意愿。

2.知識傳授片面

傳統的中學語文的教育仍然存在著兩個極端:其一,有些學校在語文教育過程中固執原有的方法,一味地對學生進行灌輸教育,學生處于完全被動的地位,學習的積極性不高,不僅浪費時間,而且沒有效果;其二,有些學校轉而完全依賴學生的提問方式進行教學,但完全依賴學生的提問方式有很大的弊端,一是課堂的氣氛難以控制,往往會出現喧鬧的情況,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時間,二是由于學生的知識有限,完全依靠提問,往往難以切中要點,學生的思考深度也較淺,形成不了透徹的領悟。這兩種極端的知識傳授方式都容易導致語文學習的片面性,完全灌輸削弱學生的思考積極性和自主學習的意識,而完全的提問方式又容易矯枉過正,削弱教師教學的權威性。

3.學生學習語文積極性不足

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普遍不高,造成此類問題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長期以來教師是語文課堂的主角,學生只是被動接受的聽眾,沒有主動參與的積極性,也很少主動發言交流,久而久之,形成了語文學習的習慣,滿足于一個被動接收者的角色,沒有積極學習探索的意識;其二,學生從小學開始學習語文,但語文學習的成效一直沒有顯現出來,但在學習物理、化學的時候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取得好的成績,尤其是當學生面臨中考的壓力時,會不自覺地將精力放在其他的學科上,削弱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4.語文學習理解的偏差

傳統的中學語文教育限制了學生的創新型思維,學生往往只是接受教師灌輸的觀點,只需要不加思考的記憶就可以。新課改提出了激發學生發散性思維與抽象性思維,鼓勵學生提出各種觀點。但在鼓勵學生發散思維的同時,由于缺少適度控制原則,往往會出現對語文學習理解的偏差。尤其是學在生的認識不足、對生活的感悟有限的前提下,學生求新、求變、求怪的發散思維往往嚴重偏離語文教學的本意。如在《愚公移山》一課中,學生突發奇想,認為愚公在移山的過程中破壞了生態環境的平衡,這就偏離了原文的本意,游離于語文課程之外,導致發散性思維的偏差,學生的理解也沒有到位,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升。此外,中學生普遍缺乏生活的閱歷,在學習中的觀點都很不成熟,很容易脫離主題,難以捕捉到最為關鍵信息。

三、中學語文教學的對策研究

1.豐富語文學習的資源

中學語文教育并不是將學生和教師限制在書面上,語文包含了多學科的知識,如歷史、心理、地理、天文、數學等方面的內容,要突破教材的局限性,將多種案例引入到中學語文的教學中來,如以物理典故中牛頓發現地心引力的案例闡述堅持思考探索的重要性,以歷史人物的愛國事跡培養學生的情操等,學生在豐富的語文資源的引導下,必然會提升學習的興趣,產生主動思考、探索的學習習慣。此外,豐富語文學習的資源,也是提升學生綜合知識的有效途徑,可以激發他們愛學習、愛思考的習慣。

2.培養學生的語文意識

語文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語文素質,為構建健全的人格打下基礎。而學生語文意識的培養發揮著重要的影響,語文意識的培養是從語文的藝術、功能、文化特質等方面著手,無形中對學生形成熏陶。在學生的內在意識中建立語文素質,讓學生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俗話說腹有詩書氣自華,只有通過語文的魅力吸引學生,培養學生內在的語文素養,才能從情趣和道德修養等方面培養高素質的學生。

3.師生角色的轉變

傳統的語文教學,過于注重教師的主體地位,教師是教學的中心,而學生成為了語文教學的配角,要轉變傳統的語文教育中師生的角色,讓師生之間構建平等的關系。語文課堂中,師生之間的平等有幾大優勢:其一,消除了師生之間的地位高低之分,學生會主動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與老師互動交流,激發學生的創新型思維;其二,語文教學角色轉變,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繼而產生成就感,培養其主動學習的意識。

結語

面對目前的中學語文現狀,要提升語文教學質量,培養綜合素質的學生,必須研究語文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并針對性地提出研究對策,對改善中學語文教學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徐云知 著.《語感和語感教學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10篇

在此,筆者結合課本復習,介紹幾則課內外結合推斷實詞的方法,希望對廣大考生能有所幫助。

方法一

【因形求義法】

通過字形結構來推斷實同的意思。漢字是表示詞語的符號,是表意文字。漢字的音、形、義通常息息相關。復習課文,識記實詞意義時,應從三個方面留意:①根據形聲字推斷意義。如“和氏壁”的“肇”,是形聲字,“辟”表讀音,“玉”表意義。“縞素”的“縞”,“高”表讀音,“纟”表示絲帛,布料,②根據會意字的幾個組合部分推斷,如劣,取少力之義;尖,上小下大;卡,不上不下;巖,山石;歪,不正:塵,小土。⑧根據通假字推斷。如“丈夫二十不取”的“取”,應為“娶”。

【課文例句】

1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工勃《滕工閣序》)

“鶩”:與飛鳥有關,野鴨。

2 過蒙拔擢,寵命優渥。(李密《陳情表》) “擢”:從提手旁,提拔,提升。

【方法應用】

1 家人見者,悉駭愕(2006年江西卷)

“”,從“目”從“”,是“從門縫中看,窺視”之意。

2 道濟趨下階。(2007江蘇卷)

“趨”,從“走”,古義“走”即為跑、課文中有“他日趨庭,叨陪鯉對”(王勃《滕王閣序》),可解為“快走”之意,

方法二

[聯想斷義法]

聯想所學課文中的語句來幫助推斷實詞的意思。復習課文,爛熟于心,做到胸有“實詞”,這樣,做文言文閱讀題時,對所考的詞,在記憶中進行掃描聯想,再現課文中所學實詞有哪些意思,為自己準確解釋詞語在句子中的意義,或判斷選項的解釋是否正確提供可靠的保障。

【方法應用】

1 知杭州仁和縣。(2005年山東卷)

此處需解釋“知”,可聯想到“共知越國之政”(《勾踐滅吳》)里的“知”的詞類、句子成分和意思,據此可推斷“知”是“掌管、管理、執掌”之意,

2 公性孝友,為穎川公次子,方齔而母沈安人亡。(2007年湖北卷)

此處“齔”,屬生僻字,但可聯想曾學過的“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愚公移山》),這里的“齔”意為“換牙”,結合“方齔而母沈安人亡”句意理解,恰好是此意。

方法三

【結構推理法】

根據詞語前后的搭配,參照其詞性來推斷實詞的意思或者根據前后句式結構來推斷實詞意思。課文中的文言文,大都有比較整齊的對偶、對比、排比等句子,詞語在意義上有相同、相近,相對、相反,同類、相關或因果、照應等多種關系。我們可以根據這些特點求得實詞的正確解釋。如“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歐陽修《伶官傳序》)中的“憂勞”與“逸豫”相對;“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人”(柳宗元《捕蛇者說》)中的“殫”義可由大家比較熟悉的“竭”的意義推知。

【課文例句】

1 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宮賦》)

“鑒”,名詞意動用法,“以……為鑒”的意思。

2 追亡逐北,伏尸百萬,流血漂櫓。(賈誼《過秦論》)

此句中“追”和“逐”是動詞,“亡”和“北”處于賓語的位置,兩個動賓結構形成并列關系。因為“追”和“逐”的意思相近,所以“亡”和“北”的意思也可能相近,“亡”在此處為名詞,指“逃亡的人”,結合句子語境,“北”可確定為“敗北的人”。

【方法應用】

1 志義相合,刑牲盟生死。(2007江蘇卷)

“刑牲盟生死”中的“刑”字,因“刑”與“牲”均為名詞,依據兩名詞并列前者多為動詞的規則,可明確其為動詞“殺”。再結合已學過語句:“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鴻門宴》),就可以確定其為“宰殺”。

2 與其得罪于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不如忍怨于無若我何之百姓。(2007年江西卷)

“能陟我”與“能黜我”結構相似,已知“黜”為“罷黜”意,不難看出“陟”為反意,即“提拔、升職”。

方法四

【語境斷義法】

結合句子本身的語言環境或句子所在的整段文字、整篇文章內容來推斷實同意思。通俗地來說,就是將所考實詞的某意義還原到文中,再根據語境事理來推斷它是否與原文事理相吻合。如“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出師表》)中的“異同”,指兩個相反的詞:不一樣和一樣。將這兩個意思還原到文中,就與“俱為一體”相矛盾了。因此,“異同“在這里只能譯作”一樣,相同。

【課文例句】

1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茍子《勸學》)

“水”,名詞用作動詞,“游泳”之意。

2 朱亥笑曰:“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親數存之,所以不報謝者,以為小禮無所用。”(《信陵君竊符救趙》)

“存”,“拜訪,問候”的意思。

【方法應用】

1 中男絕短小,何以守王城。(杜甫《新安吏》)

“短小”是形容詞,結合語境,可知,“短小”在這里指兵力短缺,物資匱乏。守兵短缺,憑什么來守王城呢?

第11篇

[關鍵詞]習語語言文化翻譯

習語是指在一種語言的漫長演變中形成的特有的、固定的表達方式。每種語言都包含了十分豐富的習語,它們具備強烈的民族、歷史和地域特征。從廣義來看,習語包括固定短語、諺語、通常用語、謎語和名言警句,等等。

習語是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體現了一個民族文化的多樣性。所有語言的習語能夠最佳詮釋其語言的特點,與此同時,習語的翻譯又是最有難度的。本文結合語言文化背景旨在探討以下問題:中英文習語的不同之處;中英文習語翻譯的規則及方法。

一、中英文中習語的不同

1.比喻的不同。譯者在翻譯習語時,必須考慮到一些因素,比如,讀者的文化習俗、思維方式、知識層面等。例如,中國人通常使用“雨后春筍”描述某事物的快速大量的發展。但在英語中,同一件事物人們用“bejustlikemushrooms”比喻。因為竹子不是英國當地的本土植物,即使“竹子”一詞是外來詞,英國人還是很難接受用竹子來比喻上述語意。

2.習俗的不同。最關鍵的不同點是對于“狗”一詞的所持的態度。狗在中國文化中是一個獻諂的動物,在漢語中有很多對狗含有貶義的習語。例如,“狐朋狗友”、“狗急跳墻”、“狼心狗肺”等。在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狗被認為是人類最忠誠的朋友。因此,英國人生活中有很多含有狗的習語。例如,Everydoghashisday(凡人皆有得意的日子),Todogone’ssteps(跟某人走),Loveme,lovemydog(愛屋及烏),等等。3.自然環境的不同。習語的誕生與人們的生活工作緊密相關。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東風”是指“春風”。如李煜《虞美人》:“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其中的“東風”就指“春風”。但是,英國地處西半球,屬于海洋季風氣候,因此在英國刮西風預示著春天的來臨。因此,他們的“西風”來指代“春風”或“春天”。

4.不同。在漢語和英語中,大量的習語體現了與的關系。佛教在中國有超過一千多年的歷史,信仰佛教的中國人相信佛控制著世間的萬物。例如,“借花獻佛”、“閑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等。在許多西方國家,人們信仰基督教,因此人們視圣經為其為人處世的指導原則,許多英語習語來自圣經。例如,“sellone’sbirthrightforamessofpottage”(因小失大、見利忘義)。

5.歷史、文學典故不同。英漢兩種語言中,還有大量由典故形成的習語,通常取自歷史典故、傳說及寓言等,具有歷史性和強烈的民族特征并廣泛傳播于民間。這些習語結構簡單,意義深遠,往往是不能單從字面意義去理解和翻譯的。漢語如“愚公移山”、“葉公好龍”等。英語如Achilles''''heel(惟一致命弱點)、aPandora''''sbox(潘多拉之盒——災難、麻煩、禍害的根源)等。

以上由于文化差異形成的習語的不同,直接造成了英漢兩種語言相互使用上的難度。因此,譯者必須掌握好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源語言和目標語。

二、習語翻譯的方法和原則

對于翻譯原則,歷來就有不同的觀點。著名僧人玄奘曾立下準則,即翻譯對于百姓而言必須真實、易懂。翻譯家嚴復提出了著名的翻譯三原則:“信,達、雅”。魯迅尤其注重翻譯的真實性。張培基則注重于翻譯內容邏輯的一致和真實。美國著名的翻譯理論家EugeneA•Nidar強調“功能對等(functionalequivalence)”或“動態對等(dynamicequivalence)”。可以看出,這些主張是相互影響、互為補充、不斷完善的,雖然側重點有所不同,但中心意思都肯定了譯文要忠實準確地表達原文的意義。以下筆者談談習語的常見翻譯法。1.直譯

直譯,指在不違背譯文語言規范以及不引起錯誤聯想的條件下,在譯文中保留原習語的民族色彩、語言風格和比喻形象的方法。有些習語幾乎所有人都知道其含義,也因為人們相同的情感和社會經歷,有些習語在中西語中含義相似或相同。當原習語的隱含意義很明顯或很容易推斷時,讀者則可以通過字面領悟它的含義,直譯字面意義。例如,“Goodluckwouldnevercomeinparis”(福不雙至)、“Longhairandshortwit”(頭發長,見識短)……

文學手法的翻譯可以保留習語的比喻、民族特征和語言方式等特點,但這些都必須建立在讀者熟知另一語言的基礎上。

2.意譯

意譯指的是在掌握某一內容大概含義的基礎上,能夠流暢、自然的翻譯,而不用過分注意細節翻譯。意譯也要注意原句的句式、結構、修辭手法等,而不是自由的添加或刪減。鑒于文化背景的影響,在翻譯過程中譯者要保持原文比喻、形象的民族、地方色彩等。例如,“acatonhotbricks”(在熾熱的磚頭上行走的貓),與漢語“熱鍋上的螞蟻”不謀而合。有“非常狼狽、異常焦慮”之意,因此易于讀者理解。但有時候時,我們無法保留原本語句的字面意義和形象意義,也無法找到同義的習語借用,這時可將原文的形象更換成讀者所熟悉的另一個譯文形象。例如,漢語中的“天有不測風云”。如果將該句直譯成英語會使英語讀者感到困惑。因為他們很難理解漢語的“風云”一詞。如果譯為“somethingunexpectedmayhappenanytime”則容易讓英語讀者理解。這樣的例子很多,“breakoutofthepotthatholdusin”被譯為“打破這個把我們關在里面的罐子”,許多非英語的讀者對于這句話感到困惑,因此譯為“出人頭地”更合適。

3.注解

嚴格意義上講,注解不能夠作為翻譯方法解釋,但它確實影響到翻譯的內容。因此,當習語被第一次介紹給譯入語時,注解起到關鍵作用。“葉公好龍”一詞被直譯為“LordSheh’sloveofdragon”,并注解為:“葉公很喜歡龍,在他住的地方畫的、刻的都是龍。有一條真龍聽說這件事后,親自拜訪了他,葉公由于驚嚇過度而發瘋。”這則注解起到了恰當的解釋作用。

4.直譯和注解的結合

雖然有些習語廣為人知,但非本語言的讀者不知道其來源。因此,有些漢語習語翻譯時將直譯和注解相結合達到保留原句形象的目的。例如,“theplannerwerebusybypassingtheGordianknot.”計劃制定者為躲避戈爾迪之結——棘手的問題而忙得不可開交。

以上討論到的是最基本的翻譯方法,不同的習語有其特點、形式和文化背景,因此在翻譯時應采取不同手法靈活處理。

三、結語

英漢兩種語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發展過程,各語言包含的習語豐富而多樣。因習語中包含的文化因素不同,故傳達的內容有差異,人們對于習語的理解容易造成困難,因而習語的翻譯往往是個難點。通過探討翻譯過程中所采取的直譯,意譯,注解等翻譯技巧和原則,將原文內容靈活處理,相互補充和完善,緊密聯系習語的文化背景,回歸原文內容以及文體風格的基礎上,達到信,達,雅的標準。

參考文獻:

[1]JinDi,EugeneA.Nida.OnTranslation[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4.

[2]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3]李延林.小議英語典故性成語的來源與漢譯[J].中國翻譯,1999.

[4]宋德勝.(圣經)故事與成語典故[J].英語知識,2000,(12).

[5]吳平安.源于莎士比亞作品的英語習語[J].英語知識,2000,(6).

第12篇

一、圍魏救趙,曲徑通幽

“圍魏救趙”,計出“三十六計”第二計,原文為:“共敵不如分敵,敵陽不如敵陰。”所謂“圍魏救趙”就是指避實擊虛,批亢搗虛,爭取主動。智者善于去把握住整個局勢的要脈,看準其他的突破口進行攻擊,并達到最終的目的。“圍魏救趙”比喻并不直接去做某事,而是另辟蹊徑去尋求解決的辦法。

語文課堂上,教師的提問也是為學生的思考尋找出路。教師的提問可以打破常規,從反方向去進行調控、疏導,最終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例如,教授人教版第三冊《驛路梨花》一文,要學生領會該文明寫與暗寫相結合,來表現人物性格特征的寫法,單從正面去講,學生理解不深。這時,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提問:“如果把課文中暗寫部分改寫成明寫,好不好?請同學們改寫并說明理由。”改寫后,讓學生討論并回答,使學生明白:明寫不易充分表現梨花姑娘做了好事不留名,不能充分反映“驛路梨花處處開”的主題思想,只有明寫與暗寫相結合才是表現這一主題的最好方法。

“圍魏救趙”符合有效定向控制中的反向控制原則。定向控制根據控制方向的不同分為正向控制和反向控制。正向控制是中學語文教育中常用的手段,知識和方法的傳授、能力的遷移大多運用正向控制,而反向控制則是反其道而行之,另辟蹊徑以尋求一種反方向或新方法、新途徑以實現預期目標的手段。

二、無中生有,無事生“非”

“無中生有”,計出“三十六計”第七計,原文為:“誑也,非誑也,實其所誑也。少陰,太陰,太陽。”所謂“無中生有”,是指本來沒有卻說有,也比喻“有”隱藏于“無”中,不易被察覺,在一定條件下被發現。在語文課堂提問中,取的是“有”隱藏于“無”中這層意思,是對思維的更高層次的發問。“提問”是教師創造性的勞動。教師要充分發揮創造力去打造“提問”設計路徑,更要深入去分析內容,從而達到對常見知識內容的發問,深入挖掘問題,幫助學生完成“路徑設計”,使學生的思維參與到設問中,使學生體會探尋的過程,此即“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比如,人教版高一第一冊課文《馬克思墓前的講話》第一段只有七十多個字,學生讀后概括出本段交代了馬克思逝世的時間。教師提問:能否從這幾十個字中發現一點值得探討的問題?回答是否定的。這樣師生的交流似乎結束了。但如果教師這樣問:“從馬克思偉大功績、恩格斯與馬克思的友誼、致詞者此時的心情、文字本身的特點等不同角度,看看能否發現問題呢?”學生思維的滯點被重新激活,他們在討論中互相啟發,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問題:文段中“下午兩點三刻”“還不到兩分鐘”兩個時間詞有什么作用?兩個時間詞在表達感情上有什么不同?“思想家停止思想”除了表明馬克思逝世外,在對其評價上有什么作用?兩個“睡著了”含義有什么不同,各表達了作者一種怎樣的感情?破折號在這段文字中有什么作用?這樣多姿多彩的提問,連學生都會感到驚訝,怎么會發現這么多的問題。

老子《道德經》說:“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1]這里所謂的“無”僅僅是事物相對于顯象“有”的另一種存在狀態。同一個問題,教師要比學生想得更深一層,從“無”中生“有”,再把“有”疑轉化為“無”疑。這樣使學生有所長進才是有效課堂教學的根本目的。朱熹曾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大疑,到這里方是長進。”[2]

三、拋磚引玉,循序漸進

“拋磚引玉”,計出“三十六計”第十七計,原文為:“類以誘之,擊蒙也。”所謂“磚”,是指價值較低的東西。“玉”代表價高質優的東西。“拋磚引玉”意為拋出去“磚”,引回來“玉”。現在,對“拋磚引玉”更多的解釋是:我出劣招或故意表現得低下,目的在于引誘對方推出高招或表現出更高的姿態;或比喻自己先發表粗淺的意見或文章,目的在于引出別人的高見或佳作。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先扔一塊“磚”,此“磚”即是教師提出一個淺表性的問題或初步的見解看法,教師提出問題后再進行適當的提示與啟發,使學生有一個思維的方向,并去指導學生由這個淺表性的問題延伸到問題的深度挖掘,并把觀點提煉、形成最終學生積極主動思考的成果,即引出的“玉”。例如錢夢龍老師執教語文版九年級上冊《愚公移山》,他不問“孀妻”如何解釋?而是問:小孩子七八歲就跟老愚公去移山,他父親會同意嗎?后一種問法接近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能給學生在克服障礙中帶來喜悅,并激發學生對問題的興趣。

“拋磚引玉”符合教學的層次性原則。層次性原則是指:任何一個系統都是由各個元素按一定的結構層次組成的。各元素之間、元素與整體之間以及整體與環境之間存在著有機的聯系。語文教學作為一個完整的系統,也具有鮮明的層次性。學生對事物的認識也有一個由淺入深、由近及遠、由表及里、逐步深化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提問時要考慮到教學的序列和學生認知發展的系列,循序漸進地誘導提問。教師的角色應是黑暗中的一盞明燈,指引學生探索新知。教師在課堂上“拋磚引玉”,是為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與創造性,更是為了讓學生在活躍的氛圍中獨立思考,實現啟迪思維、開啟智慧的目的。

四、連環計,環環相扣

“連環計”,計出“三十六計”第三十五計,原文為:“將多兵眾,不可以敵,使其自累,以殺其勢。在師中吉,承天寵也。”“連環計”是“一計成功就再施一計”,以實現節節勝利。其思考模式為:系統地、發展地和變化地去設計戰局。在語文課堂上,教師可以巧妙運用連環計的思想設計出連環式的提問。這種類型的提問又可稱之為追問。教師可根據知識的內在聯系,設計以疑引疑,環環相扣的系列問題進行提問。這種提問有時可以是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后,根據學生的回答,再提出另一個問題,這樣首尾相連,一通到底。這種提問相互接連,環環相扣,步步深入,不斷擰緊學生思維的發條,使其加深對思維對象的認識。例如教師講授語文版九年級下冊《故鄉》時有這樣一段教學實錄:

師:這篇小說主要寫人物的變化,小說從哪幾個方面寫出了二十年前后閏土的變化?是怎樣變化的?

生:外貌、動作、語態、對“我”態度、對生活態度等方面。(讀有關句子說出是怎樣的變化)

師:你認為閏土最大的變化是什么?能不能說一說原因?

生:我認為閏土最大的變化是對“我”的態度,以前是迅哥兒,現在恭敬地叫“我”“老爺”,在感情上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與“我”有了隔膜。

生:我認為閏土最大的變化是對生活的態度。“我”母親讓中年閏土挑東西時,他卻揀了“一副香爐和燭臺,表明了他將希望寄托在神靈保佑身上,而不把希望寄托在通過自己的努力奮斗來實現自己的美好愿望上了,也就是說他對現實已經麻木了,對未來只有迷信了。

師:同學們能說說,是什么原因使“我”和閏土產生了感情的隔膜,又是什么原因使閏土的精神變得麻木了?

生:聯系社會背景,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統治造成的。閏土由當年天真活潑、對生活充滿熱情和希望的孩子,變成麻木迷信的木偶人,是封建思想、封建等級觀念的毒害。

巧用“連環計”設計出的連環式提問,符合教學的循序漸進原則。循序漸進原則是指教師按照科學知識內在邏輯順序和學生認知能力發展的順序進行教學,使學生逐步地、系統地掌握基礎知識,并在此基礎上促進發展。課堂提問往往要遵循這一原則,問題要與學生的認知相適應,也是由簡單到復雜逐步深化的過程。中國古訓“未得乎前,則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則不敢志乎彼”就是此意。

總之,語文課堂教學提問的藝術是一種再創造的藝術。在強調教學創新的今天,教師要大膽地改變教法,大膽地推陳出新,巧妙靈活地運用一些技巧進行提問,以有效的高水平的課堂提問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講求策略與技巧,將兵家典籍“三十六計”的精華融入到課堂提問中來,以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使學生成為真正具備創新素質與開發潛力的全新人才。

參考文獻:

[1]余日昌.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164.

主站蜘蛛池模板: 蓬溪县| 奉节县| 莫力| 高雄县| 怀集县| 芜湖市| 阿城市| 沿河| 墨玉县| 昔阳县| 潼南县| 蛟河市| 方正县| 吉林市| 东乡族自治县| 巫溪县| 永泰县| 平陆县| 林周县| 定安县| 温州市| 宁海县| 子长县| 株洲市| 凤阳县| 阿瓦提县| 中西区| 乌拉特后旗| 根河市| 兴仁县| 闽侯县| 历史| 辰溪县| 淮安市| 陇南市| 中江县| 乌拉特中旗| 塔城市| 舞钢市| 浑源县| 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