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學會生存的事例

學會生存的事例

時間:2023-05-31 09:33:0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學會生存的事例,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學會生存的事例

第1篇

在科技越來越發達的今天,我們的身邊也開始危機四伏。所以,我們要學會生存,提高自我保護能力。

首先,遇到危險要鎮定,不慌張。有一個事例是這樣的:一個小孩被匪徒綁架,挾持到了一間廢棄的屋內。他非常鎮定,巧妙地與匪徒周旋,使匪徒放松了緊惕。而后,他經過多次努力,終于解開了捆綁在手腳上的繩子。他觀察地形,發現在屋內的橫梁下方有一扇窗戶,窗戶下方就是通往外界的樓梯了。小孩趁匪徒買東西時,小心翼翼地爬上橫梁,朝窗戶跳下去,他終于成功獲救。

我們除了遇到困難應鎮定外,還要具備自我保護的知識,遇到火災時,我們應用濕毛巾捂住口鼻,保證不被嗆到,要趴在地面上爬著走,因為濃煙都飄在空中,只有地面的空氣才更清新。如果消防員沒注意到你時,應露出紅色、黃色或黑色的衣服或毛巾,因為這種顏色在濃煙中最顯眼,引人注目。如果發現煤氣泄漏后,應立即打開門窗,讓空氣流通后,再關閉煤氣罐。不能在開窗換氣前摩擦一個物體,發生摩擦后很容易引發火災,

學會生存,保護自己,讓生命之花綻放出最美麗的花朵!

第2篇

曾幾何時,我的腦海中出現了一個陌生名字??魯濱遜。

小時候,看了他的故事,我的心中充滿了疑惑,為什么他可以在孤島上存活下來呢?現在,我終于找到了答案,那就是??自立自強。

自立自強,對一個人的一生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尤其是我們中學生更要學會自立自強,從小就應具備和培養這種能力。只有具備了這種自立自強能力,才能使我們在逆境中不斷進取,努力成長。

然而,現在的家長哪一個不溺愛自己的孩子。他們都是獨生子女,誰不心疼?誰不愛護?但是家長也不能過于寵愛孩子呀!如果孩子遇到了象魯濱遜這種情況怎么辦呢?他既不會生活,又不會修建房屋,也不會打獵。那么他該如何生存下去呢?就拿一個不會剝雞蛋的小孩這個故事來說吧!從前,有一個小孩,他每天都要吃一個雞蛋,雞蛋都是他媽媽給他剝好的。但是有一天,他拿了雞蛋來一天都沒有吃,他的同學感到十分疑惑,便問他:“你為什么不吃雞蛋呢?”他說:“雞蛋沒有剝殼,我怎么吃呀?”這種不會剝雞蛋的孩子,在現代社會里大有人在。他們正因為一味地靠父母,沒有學會自立。所以,我也告誡家長們,讓孩子獨立吧!你們又能照顧孩子多少年呢?十年,二十年,或許更多,但孩子的路,還是要靠自己來走!你們不要過多的照顧,過多的遷就,這樣會把孩子慣壞的,更不利于孩子成長進步。

魯濱遜這種自立自強、不甘于現狀、努力去探索的拼搏精神,我們難道不應該學習嗎?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有一些人只會貪小財小惠,根本不懂得去干一番大事業。命運給他了機會,而他卻不知珍惜。我有一個哥哥,他就是這樣的人。他是一家小商店的老板。有一次,商業上來了轉機,他大賺了一筆。人家都勸他把錢拿去開一家規模更大的大型商店,賺更多的錢,而可他卻把錢拿去買了汽車,衣服、、、、、、等,他只滿足于現狀,不求上進,最后,他終于破產了。因此,我們每個人千萬不能滿足于現狀,要有一種不斷追求上進的精神,努力去創造,去拼搏,要倍加珍惜命運和機會。

魯濱遜有一顆善良的心,他救了野人,所以野人星期五才會跟隨他的。這樣的事例在現實生活中不是很多的嗎?大歌星??叢飛,他也有一顆善良而美好的心靈。他不為財,不為利,只為了掙更多的錢去支助貧困學生。他給“希望工程”捐了不計其數的錢,他的一生捐助了無數名上不起學的貧困學生。他去逝后,還把自己的一雙眼角膜也捐給了國家。美好的心靈有時真的可以決定人的一生,也可以給人生帶來希望和勝利的。報紙上曾報道過許多這樣的事例。有一家公司招聘工作人員,有很多大學生去應聘,在這家公司的大門口有一只受傷的小狗,只有一位大學生把它抱了進來,經理一看,立即決定把他錄用并安排到了重要職務上工作。因此,我們就應該向魯濱遜、叢飛和這位有愛心的大學生學習。學習他們美好的心靈,善良的精神,高尚的品德;學習他頑強拼搏、不斷進取的精神和在絕境中能夠生存奮起的意志,以此來彌補自己的不足,達到取長補短之目的。

魯濱遜,我很敬佩你,因為你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

第3篇

[關鍵詞] 網絡道德 深挖教材 養成

一、背景

1.緣起――一次失敗的導入

曾經聽過一節中學信息技術課,課題為《信息的》。課始,教師創設了大學畢業生找工作這樣一個情境:“你準備以何種方式投放個人簡歷更為簡捷有效?”同時教師也給出了備選答案:“郵寄”、“電子郵件”、“網上”、“上門投放”。教師之所以要設置這樣的導入情境,目的是引出本課“電子郵件”的教學,所以預設的最好的答案應該是“電子郵件”,而學生的選擇的答案卻大大出乎了我們的預料,“電子郵件”竟然位列最后。

2.思考――網絡道德養成蒼白,我們責無旁貸

是什么讓學生對網絡信息缺乏了信任?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每個網絡參與者應具有的網絡道德的嚴重缺失,而每個信息技術學科老師對此都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觀察當下的教材,可能是偏重一些知識,偏輕一些倫理,但這并不妨礙我們對學生網絡道德的養成教育。基于長期的實踐,我認為作為一位信息技術老師,我們應該合理地拿捏好我們現在的教材,重新設計,擇機切入,讓網絡道德養成教育不再蒼白。

3.策略――深度挖掘教材,網絡道德養成循序漸進

教材編寫十分嚴謹,在關注信息能力培養的同時也充分融入網絡道德教育因素的。如江蘇省編《小學信息技術》教材中確指出,教材旨在幫助學生掌握信息時代生存與發展必需的信息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形成在日常生活與學習中應用技術解決問題的基本態度與基本能力,形成與信息社會相適應的良好行為習慣。

二、步驟

1.融入鮮活的事例,滋養網絡道德意識

良好的網絡道德培養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個漫長的形成過程。而這一步就是網絡道德意識的形成。值得注意的是,網絡道德要反映現實社會道德規范的要求,是現實社會生活的延伸,是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折射。因此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網絡道德意識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依托教材,并融入鮮活的生活事例。隨著教學的推進,事例的剖析,良好的網絡道德意識也會在孩子心中悄然生根。

如蘇教版《小學信息技術》(上冊)第一課《信息與信息技術》,教材主要闡明了“信息”、“信息的獲取”、“信息的傳遞”、“信息的處理”、“信息技術”五個內容。粗略地看,這些內容很難與網絡道德意識掛起鉤來,但細細琢磨,卻可在“討論坊”中做足文章的。“討論坊”是這樣敘述的:“隨著科技的發展,用來幫助我們獲取信息的工具越來越多,你知道還有哪些工具嗎?”按照常規的教學思路,我們往往只是點到為止,讓學生說出一些其他的工具。這樣的教學無疑喪失了一個良好的機會,我是這樣展開教學的:給學生舉了這樣兩個生活中的事例。第一個例子是:“前一階段,我收到手機短信通知我在某個活動中被抽中了二等獎。”學生一聽到這個消息,迫不及待舉手發表意見:“這是假的”,“老師,我在電視上看到有人相信了它,反復匯款,損失了一大筆錢”。這時,我話鋒一轉:“你們覺得這個問題的錯誤關鍵在哪里呢?”學生義憤填膺,直指問題關鍵就在于發信息者沒有道德,有嚴重的欺詐行為。我緊接著他們的議論告訴他們,任何信息工具的使用,必須要有一定道德倫理的約束,才能正確地發揮其作用。接著,我又舉了第二個例子:“每次老師有什么問題不能解決時,總會在百度提問欄里提出問題,之后的不久,總有熱心人給出我較為滿意的答案。”聽到這里,很多同學也紛紛表示自己的父母或自己也有過這樣的經歷。雖然兩個人不曾相識,卻能互相幫助,這得益于正確使用網絡這個信息工具。通過這兩個親近于學生生活的事例,讓學生深刻的體會到了信息工具必須受化理道德的限制,網絡這一信息工具也同樣如此,只有遵守一定的道德規范,才能發揮最大限度的作用。

2.增加適度的拓展,建構網絡道德知識

反思目前學生身上普遍存在的網絡道德問題,除了網絡道德意識的淡薄外,最大的原因還在于網絡道德知識的缺失。學生沒有相應知識的儲備,當然無法對自己的行為進行是非判斷,所謂只有“知法”才能“守法”。

如執教《遨游因特網》一課時,除了教材中介紹的一個“中國少年雛鷹網”知識外,還可以利用“討論坊”適時給學生介紹各類網站的分類知識,我告訴學生,一般網站的信息可靠度是這樣排列的:政府網站、企事業單位和機構專業網站、各類門戶網站、各類論壇(BBS)討論區、個人網站(博客、微博)等。學生們對此展開了熱烈的討論,紛紛研究生活中常見的網站屬于哪一類,它們的信息可靠度有多高。當學生有了初步的認識后,我又拋出這一個的問題:“我們常聽爸爸媽媽說,在“天涯社區”論壇上看到某個消息,這個“天涯社區”論壇是屬于哪一個類型的網站?你如何看待這一類網站的信息?”學生在討論交流中對這一知識點更加深入的認識,表示以后要學會辨別不同的網站,知道哪些網站的信息更可靠,也要選擇信息可靠度較高的網站去參與各種網絡行為。

無論是網站誠信度排列知識的拓展,還是圖文版權知識的滲透,都是原有教材的有益補充。堅持這樣的拓展,會使學生的網絡道德知識日漸豐富,不再蒼白。在網絡實踐中學生定能運用所學知識,來判斷自己的網絡行為,成為一個德才皆備的網絡參與者。

3.設置有效的平臺,養成網絡道德行為

網絡道德知識要內化為良好的網絡道德行為,必須經過實踐的環節。如《網絡文明小公民》一要,在“探究園”里有這樣一段敘述:“上網了解‘文明上網’的相關知識,說一說如何才能文明上網?”顯然,這一題目如果只是口頭作答沒有實踐總覺有些遺憾。為此,我和學生一起搭建了相關的主題網站,網站分三個版塊:“文明上網知多少”、“優秀網站我推薦”、“文明上網大家談”。三個版塊分別呈現著這樣的內容:“文明上網知多少”中主要是學生搜集、篩選的有關文明上網的相關條例和知識;“優秀網站我推薦”中主要呈列著學生在良莠不齊的眾多網站中辨識、整理的一些優秀網站;“文明上網大家談”中則是大家暢所欲言,既談了學習中的收獲,也談也實踐后的體驗。

無疑,這個網站搭建成為學生內化網絡道德知識有有效途徑,學生學會了搜集、整理有益信息,學會了辨別優秀網站,學會了文明參與討論……這一課,將成為學生網絡生涯的重要一課。

第4篇

【關鍵詞】三生教育;初中教學;重要性

三生教育的科學內涵

三生教育是以學生為本,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緊密聯系、融為一體的系統教育,之間互為條件、密不可分、相輔相成,通過實施三生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最終實現能為自身、為家庭、為社會、為人類締造幸福生活的人生價值。

1.1 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的主要內容是認識生命、尊重生命、珍愛生命和發展生命。尊重生命是基礎,珍愛生命是關鍵,發展生命是目的。生命教育就是要讓每個學生懂得生命的可貴,讓他們知道,母親生育了我們、養育了我們,極不容易。十月懷胎、分娩過程所經歷的痛楚,是做子女難于想象的。所以,我們要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因為它是父母生命的延續,它承載著家人、朋友的真摯的愛,那種想活就活、想死就死的念頭是一種對親友極不負責的表現。要讓學生認識人類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會生命的存在和發展規律,認識個體生命和他人生命,認識生命的生老病死的過程,認識自然界其他物種的生命存在和發展規律,最終樹立正確的生命觀,領悟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1.2 生存教育

生存教育是關鍵。生存的概念包含三個方面:一是危機狀態下的生存,涉及生存意識和逃生、救護知識。生存意識屬于人生觀和心理問題。逃生救護知識適宜于專題講座和模擬演練的方式進行。二是生活條件極其惡劣,人們只能處在最低要求的狀態和由此產生的意識和行為。三是一般意義的生存,也就是人的生存的適應能力和創造能力。生存教育的主要內容是使學生認識生存及提高生存能力的意義,把握生存規律,提升生存適應能力和創造能力,強化生存意志,樹立人與自然、社會和諧發展的正確生存觀。通過生存教育,要幫助學生學習生存的有效知識和技能,建立適合個體的生存追求,學會判斷和選擇正確的生存方式,學會應對生存危機和擺脫生存困境,善待生存挫折,形成一定的勞動能力,能夠合法、高效和較好地解決安身立命的問題。

1.3 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的主要內容是使學生認識生活的意義,熱愛生活,奮斗生活,幸福生活,樹立正確的生活觀。要使學生理解生命的終極意義就是追求幸福生活。要幫助學生確立為個人、家庭、國家和人類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奮斗的理想。要讓學生理解生活是由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職業生活和公共生活等組成的復合體。要讓學生了解生活常識,學習生活技能,提高生活能力。要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培養學生的愛心和感恩之心,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要幫助學生形成立足現實、著眼未來的生活追求。要教育學生學會正確的生活比較和生活選擇,理解生活的真諦,能夠處理好收入與消費、學習與休閑、工作與生活的關系。生活是“三生”的核心,人生在具體時空中表現為生活,生活的總體就是人生,對生活起指導作用的人生觀,是解開“三生”之謎的金鑰匙。

2 三生教育”在初中教育階段的重要性

初中階段的學生,心理學家將一年齡段稱為“心理上的斷乳”時期。這時期的學生感覺特別敏銳發達,思維特別活躍,開始對各種事物提出疑問,并試圖去探索和解答,形成自己的看法和判斷,這些生理變化又引發了一系列心理變化。因此,如何引導學生在生理、心理的健康發展,三生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在三生教育中開展各種活動進行生命教育,告訴學生世界因生命而精彩,要珍愛生命;無論遇到多大挫折,都不會輕易放棄生的希望;當他人生命遭遇困境需要幫助時,盡自己所能伸出援助之手;懂得生命的意義不在于長短,而在于內涵,應讓有限的生命煥發光彩,不斷延伸生命的價值。

3 三生教育在初中教育階段的教學方法

實施三生教育,家庭教育是基礎、學校教育是關鍵、社會教育是保障,必須堅持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有機統一的基本途徑。我校把三生教育列入必修課,開設三生教育課程,保證學時,真正使三生教育內容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具體做法如下:

3.1 引導學生全面系統地認識三生教育

通過對三生教育基本內容進行學理分析,由此來認識三生教育的地位與作用,以學生為本,對剛入學的新生進行了“生命、生存、生活”的系統的教育。有教育人士說過,在人的自然生命不斷成長完善的過程中,培養人的生存能力,是每一個人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生存中所需要的每一項技能,都是通過教育來獲得的。當前,不少中學生的生存能力較弱,生存教育旨在幫助學生學習生存知識,掌握生存技能,保護生存環境,強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規律,提高生存的適應能力和創造能力,樹立正確生存觀念;學習有關自護、自救知識和技能,有利于遠離危險與侵害,從而使生命得以維持和延續,同時又能適應當前社會發展的需要。

初中是學生獨立性和依賴性并存交錯的時期。他們一方面已產生獨立感和成人感,但另一方面,對自立帶有不少片面的理解,對父母、老師以及他人有著很強的依賴性。生活教育就是要幫助學生了解生活常識,掌握生活技能,實踐生活過程,獲得生活體驗,樹立正確的生活觀念,確立正確的生活目標,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的教育。

3.2 充分利用課程資源,從簡單到復雜、從概念到事例,深入淺出地、通俗易懂地對學生進行引導和幫助

我校選用“三生教育”的教材編寫得很好,知識覆蓋面廣,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僅介紹了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融入了大量生動感人的事例,學生理解和體會起來不覺得吃力,很容易接受。例如在教學《珍惜生命與愛同行》一課時,創設了兩個情景。第一個情境:2008年8月的5.12汶川大地震中一幅幅悲壯而慘烈的圖片。看到這些圖片,學生和教師都沉浸在一種悲壯的氛圍中。第二個情境:播放了媒體《生命的列車》,并讓學生輕輕撲在桌子上閉上眼睛,然后想象自己和同班同學被困在一個小山洞里,山洞就要倒塌,只有一個人有離開的機會。而老師則隨著媒體中的悠揚口哨聲,輕輕朗誦著“不久以前,我讀了一本書,書中把人生比作一次旅行。人生一世,就好比搭車旅行……”媒體播放完后,抬起頭來的學生們都已熱淚盈眶,有的女同學甚至泣不成聲。當問到“你會把生的希望留給誰?”時,沒有一個學生回答是自己,都把生的希望留給了他人。而在模擬寫遺言時,很多同學都寫到“爸爸、媽媽:請原諒我的不孝,我無法報答你們的恩情……”通過兩個情境的設置、音樂的烘托和教師激情的渲染,把學生的情緒、情感一步一步推向了。這是一堂成功的三生教育課,它不僅僅是說教,更是一種情感的交流、心靈的溝通、生命的對話。

3.3 充分利用社會新聞資源,理論聯系實際,有效地引導學生來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幫助他們樹立社會責任感

教材是一本有字書,社會生活卻是一本無字書,它本身就是一本內容極其豐富的“活教材”,使用好這本活教材,會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利用課余時間,組織部分學生、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把生命教育作為重要內容,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培養學生對自己、他人生命珍惜和尊重的態度,增強愛心和責任感。以培養自信、樂觀、頑強、自律、寬容、合作為主線,結合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發展需求,構建溝通學生心理的橋梁,采取預防與疏導相結合的辦法,進行個別咨詢與輔導,開設心理咨詢室,使學生不斷正確認識自我,增強調節自我、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

3.4 多與家長聯系,利用好家庭中的有利因素,溝通親子關系,排解親子矛盾,幫助學生樹立家庭責任感

有家庭責任感是初中生必備的思想品質,一個有家庭責任感的人,長大才有社會責任感,有社會責任感的人才能有所作為。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每一個人應具有家庭責任感,,應培養初中生關心家庭中發生的事,主動為家庭分憂解難,體諒父母的疾苦,讓學生知道每一個家庭成員不論年齡大小在家庭中都應承擔著不同的責任,每一個人在享受家庭溫暖的同時,也要為家庭生活美滿幸福貢獻一份力量。讓初中生具體做到主動承擔家務,當家庭遇到困難時要盡量分憂解難,不向父母提出過分要求等。多與家長聯系了解學生在家庭中的表現,對表現好的學生給予表揚,從而帶動在家庭中表現不好的學生,幫助學生樹立家庭責任感。

3.5 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把生命教育作為重要內容,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培養學生對自己、他人生命珍惜和尊重的態度,增強愛心和責任感。以培養自信、樂觀、頑強、自律、寬容、合作為主線,結合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發展需求,構建溝通學生心理的橋梁,采取預防與疏導相結合的辦法,進行個別咨詢與輔導,有條件的學校開設心理咨詢室,使學生不斷正確認識自我,增強調節自我、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

3.6 矯正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

三生教育最根本的就是要矯正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讓他們先學會做人,即按照做人的基本道德規范去為人處事,嚴以律己,做一個合格的中學生。同時,為了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號召同學們互相監督,發現問題及時匯報,發現安全隱患及時反映,讓那些諸如抽煙喝酒、打架斗毆、亂涂亂畫等不良行為得到有效的遏制。近年來,學校強化“三生教育”展開了一系列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比如,歌詠比賽、書法比賽、象棋比賽、乒乓球比賽和籃球比賽等,進一步落實“三生教育”的課程化,豐富了課程的形式和內容,形成“學生天天有活動,人人有特長”的良好局面。通過強化三生教育,學生的行為習慣有了較大的轉變,舉止言談規范了,自我保護意識增強了。

3.7 善于學習和借鑒其他學校的成功的教學經驗,在課堂內外開展一些探究學習活動,讓學生自主學習,自己感悟,自我完善和提高

經常與其他學校的教師進行教學經驗交流,虛心向他們學習和借鑒成功的教學經驗,也是迅速提高教學技能的一種好辦法。此外,還可組織學生參與課外嘗試活動,親身體驗,如針刺疼痛的感覺;學踏板車摔倒了,自己站起來,不叫痛,繼續滑。等等(當然,跳樓等危險動作是不能嘗試的)。通過實踐才能感受到生命的可貴,在活動中真正體驗生活,磨練自己的意志。

4 結論

三生教育是一項具有重大現實和歷史意義的教育活動,是一項長期、艱巨的戰略任務,是一項博大精深的系統工程,需要我們為之付出艱辛的努力,長期的探索和實踐。“三生教育”只有開始,沒有結束;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它將貫穿于初中教育的始終。

參考文獻

第5篇

一、課程傳授策略

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識規律,我校安排專用的教學時間,比較系統地向學生傳授有關“三生”教育的知識,并在各學科的日常教學中滲透“三生”教育。具體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1.開設專用課。每星期用一節晨會課將“三生”教育的內容分解成若干個活動專題,系統地對學生實施教育。教育內容盡可能結合學生生活和當前社會實際,把向學生傳授生命科學知識與消除學生對生命意義的模糊認識結載允云南教育•小學教師2012•1、2合起來;教學方法上盡可能把教師自上而下的知識講解與學生自下而上對具體案例的辨析結合起來。

2.挖掘各學科教材中所蘊含的“三生”教育素材,在各學科的日常教學中滲透“三生”教育。各科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三生”教育素材,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機融合和滲透有關“三生”教育的內容,寓“三生”教育于這些學科的教學之中。如,在品德與生活課和品德與社會課教學中,可以運用孝敬父母、敬重老人、珍惜時間、注意安全等方面的知識開展“三生”教育;在語文教學中,可以運用英雄人物舍己為國為民的事跡開展生命意義和人生價值觀的教育;在科學課中可以充分運用教材中環境保護等內容進行熱愛自然,保護生存環境的教育。

3.利用班會課、對會課開展“三生”教育。班會課、對會課是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有效形式。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班會、對會課,組織學生開展以“認識生命之源”、“解讀生命意義”、“探討人生價值”、“學會求生保護”、“感悟人生幸福”等為主題的專題討論和心得交流,切實提高“三生”教育效果。

4.通過寫周記和日記,鞏固“三生”教育成效。為了使“三生”教育的效果能夠及時得到反饋,我們可以讓學生將接受“三生”教育后的心得體會記下來,并且通過在中隊會里演講、在黑板上刊登等途徑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使學生在自我教育的同時能夠互相教育。

二、文化熏陶策略

偉人對生命的意義、生存的價值以及生活的態度有著許多精辟的闡述和獨到的見解,形成了有關“生命、生存和生活”教育的深厚文化積淀,這是對小學生進行珍惜生命、學會生存和熱愛生活教育的重要資源。我們應該充分利用這些資源,以直觀具體的演繹、潛移默化的熏陶對學生進行教育。

1.指導學生廣泛閱讀有關生命、生存和生活方面的圖書資料,讓學生從這些圖書資料所敘述的真人真事中豐富對生命、生存和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如,當學生閱讀了《張海迪的故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紅巖》等書籍后,對人生的意義和價值的認識會得到極大提高。一個學生讀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后寫道:“保爾全身癱瘓,雙目失明,但仍堅持寫作。是什么在激勵著他呢?是完美的人生價值和堅定的人生信念。”

2.引導學生收集名人、偉人論述生命、生存和生活的名言并學習他們對待人生的態度和行為事跡。特別是從那些英雄人物“為人民而生、為人民而死”的大無畏精神中,讓學生感悟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初步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3.組織學生觀看有關生命科學的影視,了解生命的起源和進化等知識。

4.讓學生上網查找有關“三生”方面的信息資料。

三、師愛感染策略

在對小學生進行珍惜生命、學會生存和熱愛生命的教育中,教師對學生人格的尊重、對學生尊嚴的關注的實質就是對學生生命、生存和生活的關愛。因此,教師用自己的真情實感關愛學生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最直接、最形象、最具體、最有效地對學生進行“三生”教育的過程。

1.強化教師對學生的關愛之情,強調教師敬業愛生,強調關注學生生命的發展、為學生生命的發展奠基的理念,用教師對學生的真情實感來感染學生。

2.營造師生互敬互愛的情感氛圍,讓學生置身于“被人愛”和“愛別人”的氛圍里,讓學生懂得如何感激、報答別人給予自己的愛,懂得如何去愛別人。

3.各種教育教學活動都要盡可能地體現“人性化”和“人情味”以及對學生人格的尊重,使教育教學的過程成為學生感受和珍惜生命、學會生存和熱愛生活的過程。

4.教師要以對生活的無比熱愛和積極進取的精神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為學生樹立珍惜生命、學會生存和熱愛生活的榜樣。

四、環境影響策略

在對小學生進行“三生”教育時,必須營造能夠促進“三生”教育的良好環境和氛圍,使學生在這一環境和氛圍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

1.組織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向家庭成員進行有關“三生”的調查和訪問。如,通過自己的父母了解自己生命的孕育過程和母親十月懷胎的艱辛,從而知道生命的來源和寶貴,感受母親的崇高和偉大,體味家庭的溫暖和人生的幸福。

2.引導學生融入社區,通過參觀、訪問,了解現代社會對于人的生命的關注和愛護,學習當突發事件發生時如何自救等相關知識。例如,充分運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發生后,為了保護人民群眾的寶貴生命,白衣天使舍己救人的壯舉、全國人民的守望相助等感人事例開展“三生”教育,讓學生從中感受生命的寶貴和生活的美好。

第6篇

關鍵詞:中職校;德育課;教學改革;探究;實踐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4)16-0055-01德育課是中職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如何為社會培養德技優秀的技能型實用人才,已成為德育課教師致力探討的問題。多年來,我以培養技能型實用人才為核心,推行了德育課的教育教學改革,取得了較顯著的成績。

1.教學注重實用性,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授課

學好專業知識與技能,不等于就能順利就業。在市場化就業機制下還得掌握求職擇業的方法與技巧,因此,在《職業道德與職業指導》的教學中,我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一是重點加強職業意識、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幫助學生認識所學專業與對應職業崗位群的關系,熱愛專業,努力學好專業知識,自學刻苦地參加專業技能訓練,提高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養成職業道德。二是重點找準差距,即所學得的德、智、體、美、技同職業崗位要求之間的差距,明確努力方向和具體目標,規范自己的行為,從嚴、從難要求,培養專業技術和綜合職業能力,爭取有特色、有絕招、一專多能。三是突出擇業謀職創業的方法與技巧,指導學生掌握收集、處理、利用招聘信息的方法;向社會積極推銷自己的技巧;做好面試準備,贏得理解、信任、被錄用的策略;正確選擇職業的方法;成功跨越試用期的策略;創業的準備、資本籌措與項目選擇的方法等。分階段,突出重點,學生掌握了這些方法與技巧,了解就業政策與法規,準備充分,策略運用靈活,又能把握好機會,有效地利用三分鐘的自我介紹時間,主動、恰當地推銷自己,贏得用工單位的好感,一次性就業成功率大大提高。

2.教學注重實踐性,加強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

培養學生"白手起家"的創業精神和創新能力,力求使更多的謀職者變成職業崗位的創造者,是當前中職校老師致力探討的問題。因此,我在《就業與創業》的教學中,采用項目教學模式,注重實踐性,如以護理專業學生承擔學校農村醫學專業學生打預防針為例,教學時介紹項目教學的實施操作流程。一是確定目標任務。由學生互相協作、討論,共同計劃和參與決定。二是制定項目計劃。根據工作實際情況,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分別負責策劃、宣傳、藥品準備、衛生消毒、注射、針后觀察、過敏處理等任務,并制定項目工作流程、注射流程、注射要求和學生操作的組織形式。三是實施項目計劃。按打預防針的管理模式,分組分工合作完成;按醫院的標準運作實施。讓學生根據自身的特長承擔各個角色,真正讓學生學會共處,學會求知,學會生存。四是檢查評估項目。檢查評估均是由學生自己進行,可在教室的墻上,張貼各小組成員對制定項目計劃的看法、建議,對成果的測定、評價。充分發揮學生自主的學習精神。五是展示項目成果。展示、交付學習成果,分享項目果實。在實踐中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驗創業的艱辛與歡樂。

3.教學注重多樣化,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堅持教學的針對性,理論結合實際。如在進行四項基本原則教育時,我在課前采取個別談話、不計名問卷、寫紙條提問等方式進行課前調查;讓同學們敞開思想,敢講真話,大膽地暴露思想,提出問題。然后,我將同學們提出的問題分門別類, 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收到良好的效果。(2)堅持教學的藝術性,大道理結合小故事。在講課中,我善于大量列舉典型事例尤其是身邊的活事例進行講授,寓深奧抽象的大道理于風趣幽默的小故事之中。如在《職業道德》課教學中,我列舉了上百個典型事例尤其是我校學生就業的典型事例進行講授,從而極大地增強了政治課教學的針對性和感染力。同學們普遍歡迎這種教學方法,認為此方法"能夠引起人們的興趣,學起來不再感到乏味,而是輕松愉快,所受教育很深"。(3)堅持教學的民主性,教師主導作用結合學生主體作用。在課堂上,我常常圍繞"熱點"、"難點"問題和學生展開課堂討論。有時的課堂討論,就像師生談心一樣。討論問題時,我常常把自己擺進去,現身說法。這樣做,可以使同學們心悅誠服,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4)堅持教學的開放性,課堂教學結合課外活動。結合形勢,結合教學內容,政治教師必須經常組織學生開展一些生動活潑、豐富多采的課外活動。多年來,我組織過諸如"無零食周"、"無批評日"、"社會實踐日"、"后進生教育日"、 "挫折與經驗"、"競爭與合作"、"拒絕落伍"、"中國可以說不"、"告別'黃、賭、毒'"等課外活動,在學校引起強烈的反響。

教無定法,無論采用哪一種教學方法其根本目的就是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從而使他們體驗到學習的樂趣。

4.教學注重反饋性,有針對性對學生實施思想政治教育

如據我近期在我校問卷調查:在調查全校的2862名學生中,有69%的學生贊同"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說法,而只有2%的學生贊同"毫不利已,專門利人",有13%的學生贊同"人不為已,天誅地滅"的說法。在對待學校中的作弊現象時,有34%的學生認為"這是一種不誠實,是道德問題",而有22%的學生則認為"作弊是出于無奈,并不一定是道德問題",有19%的學生認為"最好不作弊,但偶爾有一、兩次也無妨",甚至有6%的學生認為"人人都可能作弊,為此沒有什么大錯",只有 19%的學生認為"各人自掃門前雪"的說法總是有道理的。有的學生還認為"只講索取,不講奉獻是渣子;而多講奉獻,少講索取,則是傻子"。

第7篇

一、心靈之美,感人肺腑

課文教學能否讓學生從簡單的內容中感悟其深刻的內涵,讓學生通過對課文某些片段的學習,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是當前初中英語教學中常常被忽視的。是單純地強調知識的掌握還是利用課文內容去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人生觀,是語言教學的最終目標。語言學習與學生的思想教育密不可分,教師應利用課文中的豐富的教學資源,讓學生去進行深層次的思考,使學生在學習課文后能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去思考人生的價值。例如:在《牛津初中英語》8AUnit 1中,作者在向我們介紹學生Betty時用了這樣的描述:Betty is always generous. She is willing to share things with her friends. She is very helpful and is ready to help people any time. When she is on the bus, she always gives her seat to someone in need. 該段落介紹了一位普通學生的個性,從字里行間可以看出該學生美好的心靈。always generous 體現了其待人的特點,helpful和ready to help people顯示了該學生助人為樂的個性,always gives her seat to someone in need更反映出該學生處處為他人著想的品質,這是一個人心靈美的具體表現。也許這樣的事看似普通和平凡,但正是這樣的善舉讓人肅然起敬。教師可引用這樣的事例教給學生做人的準則。

人在一生中有無數的追求與夢想,但不同的人對此的定義卻不相同。許多人常常把能幫助別人當作一種義務并為此感到幸福。也許很多事情他人看起來是如此的渺小,但正是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或行為構成了我們生活中的一種特殊的美,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學習《牛津初中英語》8BUnit 5An interview with an ORRIS doctor一文時,其中的話語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for us is that we can help people see again. I’m proud to be able to help so many people. 作者是一名普通的醫生,他具有高尚的情操,其所作所為已超越個人層面的人生價值觀。他把能幫助他人看作是最重要的事,并以能幫助他人為自豪。在學習該課文時,教師可利用此素材對人之心靈的美好加以闡釋,讓學生的心靈受到洗禮。

在教學《牛津初中英語》9AUnit 5 課文時,作者在敘述演員Hepburn的成就時對其有這樣一段評價:People remember her not just as a great actress, but also as a great humanitarian because she devoted much of her time to charity. She spent the last few her life working closely with UNICEF to help poor children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world. 人們緬懷赫本并非將她作為聞名于世的演員,而是她在慈善方面的貢獻。用devoted much of her time to charity渲染了其美好的心靈,在生命的最后時刻始終把關愛他人置于個人生活之上,這些充滿人文思想境界的事例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讓他們學會如何做人、如何待人。典型的事例讓學生在學習英語知識的同時在心靈上也受到極大的觸動,人文思想如細雨潤澤著學生的心田,讓人倍感溫馨。

二、環保意識,深入人心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美好。但對于環境的保護并非每個人都有深切的體會,許多課文的題材正是通過旁敲側擊的方式將這一主題蘊藏于課文之中,使學生在學習課文的同時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教師可借助這些課文的內容,讓學生再次受到人文思想的熏陶。教學《牛津初中英語》9A Unit5時感受尤為強烈。尤其是課文的最后幾句話:Many people do not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wetlands. We hope this information will help them understand and make them actively take action to protect wildlife. 也許在學習課文前許多學生并不能認識到濕地的重要性,因為文章的主題是觀鳥,而正是通過這樣的活動作者把保護濕地的重要含于文章之中。如若過度開發濕地,必然會引發地球溫度的變化。教師可通過對該課文內容的教學,結合當前環境污染的現狀,讓學生展開討論,讓保護環境這一舉措在學生的心靈深處扎根。

《牛津初中英語》8A Unit 4 Giant pandas一課主要概述了小熊貓成長的經過,其實也是借如何保護其成長的事例告誡人們應如何保護大自然。文章用典型的語言闡述了其艱難成長之路。If farmers cut down trees and forests, giant pandas will have nowhere to live. 隨著人口不斷地增長,是毀林造田還是退田還林,已成為當前人類面臨的選擇。在文章的結尾處作者提出了發人深省的提議:make giant panda reserves bigger, build more reserves, encourage farmers to leave the giant panda reserves. 文章從保護熊貓這一事情已延伸到人類應怎樣保護賴以生存的地球。如若地球上的其它生物蕩然無存,那么我們這個星球哪怕再美好,也會顯得是無比的單調、枯燥。這樣的事實已引起人類的警覺,而保護環境的舉措也在不斷地加強。從課文的內容可以看出,作者發出的保護大自然的呼吁留給學生深思,這正是人文思想的又一體現,將思想教育融入課文內容之中,讓學生仿佛在聆聽人文思想教育講座。

三、未來憧憬,引人入勝

人們對美好的未來總是充滿著憧憬。未來的生活究竟會給人類帶來何種變化,《牛津初中英語》9B中的許多課文展示了這方面的內容。隨著科學的飛速發展,人類把目光的焦距投放到更遙遠的未來。更加美好和安逸的生活是人們長久以來一直懷有的期盼。如《牛津初中英語》9BUnit 1 Life on another planet一課便可讓人領略此情懷。At present, it may be difficult to imagine, but many people believe that we will live on the planet Mars by the year 2100. Our own planet, Earth,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crowded and polluted. Hopefully, we can start again and build a better world on Mars.課文描繪了在遙遠的未來人類可能會生活在火星上,也許在現階段這只是一種遐想,但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這一遐想也許會變為現實。imagine一詞把人們現階段的美好構思生動地體現出來。地球人口的不斷增加使其不堪負重,何以解決?只能遙想浩翰的太空,人類未來的歸宿很有可能是生活在遙遠的其它星球上。外層空間的如此浩渺廣博也許會成為人類未來向往的棲息地。believe一詞寄托著人類堅定的信心和不懈的努力。而副詞Hopefully則把人類的無限希望和憧憬融于人的情感之中。文章生動的描述會激發起學生對美好未來的追求,讀后會使學生沉浸于深深的思索之中。

第8篇

歌德曾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我非常有幸讀到黃佑生老師著作的《培養真正的人》。本書通過典型的、現實的,關注社會、關注時事 、關注孩子心靈的事例把最新穎的話題進行了梳理,讓我產生心靈震撼的同時更多的是對教育的思考與啟發。

只要人好,世界就好;只要人對了,世界就對了,只要人對了,教育就對了。這是2012年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培養真正的人》書中的第一頁的第一段話。《培養真正的人》這本書著重強調了德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也是培養一個合格的、健康的、真正的人的指南。我國從現在到2020年的教育發展戰略主題要求堅持以人為本、推進素質教育,堅持德育為先、堅持能力為重、堅持全面發展。十報告提出:著力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都應該從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視野中來領會教育界最新的理念,在遵循孩子身心發展規律的前提下,培養適應社會的全面發展的綜合性人才。

一、德育為先,培養有德性品質的人

2012年2月10日,教育部下發“關于印發《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小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和《中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的通知”。從師德為先、能力為重、終身學習等理念中對教師專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養真正的人》這本書通過典型的、現實的,關注社會、關注時事 、關注孩子心靈的事例把最新穎的話題進行了梳理,從中看到了道德的美麗與缺失。2011年童大煥老師在網上的一條微信: “中國,請停下你飛奔的腳步,等一等你的人民,等一等你的靈魂,等一等你的道德,等一等你的良知!不要讓列車脫軌,不要讓橋梁坍塌,不要讓道路成為陷阱,不要讓房屋成為廢墟。慢點走,讓每一個生命都享有自由和尊嚴。每一個個體,都不應該被這個時代拋棄。”這讓我產生共鳴的同時更多的是多了一份傷感。我們應該放慢自己工作的腳步,更多的想一想學校的教育,想一想家庭的教育,等一等我們的學生、等一等我們的孩子!此時在呼喚道德復蘇的時候,應該把學生的德育任務擺在首位,從小學開始就把德育內容注入學校教育、生活教育的始終,并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構成完整體系,在學校中、生活中對學生有的放矢的進行道德行為教育。只有逐步養成了文明禮貌、團結互助、關心集體、愛護公物、誠實守信、遵紀守法、勤儉節約、熱愛勞動的好品行,長大后才能成為一個品德高尚的人,一個有益于社會、有益于人民的人。

二、能力為重,培養全面發展的人

《教育規劃綱要》提出,堅持能力為重,優化知識結構,豐富社會實踐,強化能力培養。著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教授學生知識技能,學會動手動腦,學會生存生活,學會做人做事,促進學生主動適應社會,開創美好未來。其中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是素質教育的核心。據中國科學院網站介紹: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00年設立以來,共有20位科學家獲獎,其中15位是1951年前大學畢業。在2010年“五四”青年節,總理到北京大學圖書館與學生座談時,再次提到了“錢學森之問”――為什么我們的大學總出不了杰出人才?這些真實的數據與事例,引起了更多人的思考與關注。很多專家學者把目光聚焦到了大學,認為是大學的教育存在問題,其實對于拔尖創新人才來說,中小幼的早期能力培養至關重要。創新不僅僅是大學的事,應從基礎教育抓起。十報告,特別提出了“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正是對“錢學森之問”的有力解答。一個人本身的品德修養與才學能力是知識與技能之根本,教育如果不放在品學才能的培養上,很難培養出杰出人才,同時國家的崛起就會受到方方面面的制約。

三、終身學習,培養有學習熱情的人

我們今天所說的終身學習,已經不是古老的思想,而是一種具有時代意義的全新的觀點。知識經濟的時代,更需要我們不斷提高對新知識、新科技的掌握能力,以及對新環境、新變化的應對能力。同時,我們還必須把學到的有關知識與實際工作和生活有機結合,要對所學的知識和工作經驗進行反復的思考,加以總結、創新,這樣才能掌握好新知識并運用好新本領。在網上曾經流傳美國給年輕人看的一段勵志短片:用一組又一組的數據告訴美國年輕人,“信息時代,時不我待”。當大學生學習到第三年時,他們在第一年所學習到的東西有一半已經過時。信息時代飛速發展,我們的學生從小學階段開始會使用電腦,網絡上的知識他可以動一個鍵就可以學到,也許就不需要老師的傳授。面對這種情況,作為教師還有三種技能必須教給學生:一是我們需要教學生學會處理海量信息;二是我們需要從幼兒園就開始教學生全球交流;三是我們需要教會學生學會學習,懂得如何自我導向學習。

在教育工作中,我們的生命是和學生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教育的幸福,是一種師生共享的內心體驗。我們應不斷學習,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努力成為學生精神成長的引路人。

(作者單位:湖南省長沙市雨花區教育科學研究中心)

第9篇

新教材的變化及要求決定了導學策略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教師如能合理地使用導學策略就能夠實現教學效益的最大化。在近年來的教學實踐中,我對導學法在思想品德課堂中的應用進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實踐,現闡述如下。

一、引導學生自主發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一節課教學效率如何,是否成功,關鍵在于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否被充分的激發出來。教師組織課堂教學是外因,學生有濃厚的學習興趣才是內因。在教學中,我根據教材內容設計靈活多樣的導入方式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精讀教材后給學生一定的時間自由發言,要求發言簡明扼要,教師視實際情況控制時間。學生圍繞一節課要學習的內容,依據教材所提供的材料,結合生活中的人、事或自己的親身體驗,并說出印象深刻的部分或原因。如:我在進行“做人要自尊”教學內容時,讓學生講講自己知道的有尊嚴的人或事,并說說自己的感受。學生紛紛上臺發言,由于講的都是自己非常熟悉的人或事,所以學生講得真實生動,有真情實感,啟示也談得特別深刻,課堂氣氛十分活躍,這樣發揮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激發了學生的發展動機,增強了學生的主體性。

二、鼓勵學生自設問題,進行探究學習

人們常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要有價值得多,因此我們要鼓勵學生學會思考、發現并解決問題。做到這一點關鍵是教師要轉變教育理念,創新教學方式,要把學生當作課堂活動的主角,給學生提供展示的平臺,給他們提供自主思考的空間和時間,教師要當好策劃者的角色,把重點放在“導”上。在教學實踐中我認識到:學生自己設計問題,自己解答問題具有較高的主動性,是學習的主動者;教師設計問題,學生被動回答,學生就是被動者,兩種方法對人的大腦的開發、對人思維的鍛煉、對人技能的培養、對人能力的提高,特別是對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培養由于其內因不同、主動性有差異,效果顯然也不同。所以,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讓學生自己設計問題,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體現,是課堂教學改革與創新的關鍵。

三、指導學生交流探討,實現共同提高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也。”思想品德課學生提出了問題,也探究了問題的答案,課堂上教師再導什么呢?那就是引導學生交流學習成果,共享獲得成果的喜悅。我讓學生把學習成果進行交流、展示,是課堂教學引導學生探究學習的繼續深化,是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根本途徑,是學生自我風采的展示,也可以說是人生價值的體現。通過抓這一導學環節,可以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感受到學習其實是一件非常快樂而富有意義的事。通過交流不僅可以分享他人的學習成果,加強交流,增進友情,培養團隊合作精神,而且還可以取長補短,對照他人尋求的問題答案,找出自己的差距和不足,促使自己再次探究學習,深化提高,尋找出全面而有準確的解決問題的方案。如此引導,拓展了學生的思維,開發了學生的智力,培養了學生的能力。

四、注重情境創設,促進學生成長

課堂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生存。我在課堂導學過程中,特別注意創設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體驗感受,辨別善惡,分清是非,識別美丑,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如:我教學《拒絕不良誘惑》一課時,先向學生介紹了青少年違法犯罪的相關數據后,指出“黃賭毒”是誘惑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再讓學生列舉現實生活中因吸毒、賭博、涉足黃色文化而導致家破人亡,危害身心健康,貽害子女的事例,通過對比讓學生體會到拒絕不良誘惑、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養成文明習慣和高雅情趣的必要性,進而引出要善待網絡,嚴以律己,“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使學生在思想上有觸動,實際上有所行動,教學效果顯而易見。

總之,課堂導學應當是豐富多彩的,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對象、具體的教學內容確定具體的導學方法,我所談到的自己在新課改實踐中不成熟的做法,許多方面將隨新課的推進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完善和發展。

作者單位 陜西省洋縣湑水初中

第10篇

關鍵詞:高中政治;研究性學習;探究問題;教學層次性;教育思想性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01-0090-02

研究性學習是讓學生在教師的主導下,選擇自己的研究主題,進行自主探究,自主發現和自主分析,使其學會從大量的信息搜集中分析、判斷,從而增進了學生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的提升。這一學習方法在高中政治課堂上尤為適用,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己設定問題,自己想解決問題的辦法,自己親自進行實施,在自己探究的過程中,悟出理性的知識,提升自身的探究技能,學習能力,整體素質。那么,如何在高中政課堂中運用研究性學習活動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高中政治學科在學習內容上都具有問題性,適宜運用研究性學習

在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上,筆者經常創設教學情境,以問題為生發點,啟發學生進行思考、質疑,并經常從一些時事新聞入手,引發學生的研究欲望。筆者有時還會讓學生進行選題,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國際關系等方面,這些都與政治學科有著密切的關系,容易激發學生的研究興趣,并且可以從高中政治課本上找到理論支撐,從而為研究性教學搭建了平臺,拓展了政治學科的教學范圍,增強了教學的時效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高中政治學科,一個綜合性學科,它涉及到了學生學習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個開放的體系。而研究性學習的內容也同樣具有開放性與綜合性,這兩者的共通性為在高中政治課堂上實施研究性教學提供了適宜的環境。政治課堂歷來倡導用理論聯系實際來進行教學,學生在解答高中政治問題時一定要具有自主意識、團隊精神、科學態度和社會責任感,而研究性學習的真正目的也是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改正其只是死記硬背政治理論知識的弊病,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生存,學會做人。兩者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都達到了密切合一的程度,既培養學生對研究性課題探究的能力,又提升學生政治學科的學習成績。

二、高中政治課堂教學滲透研究性學習應該遵循的原則

1.研究性學習一定要遵循知識相近性的原則,原理再賦予具體、生動的內涵,以事例來簡化道理,以道理來分析事例,事例和道理相融合,這樣有助于學生在探究問題上找到理論的支撐,也有助于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

2.高中政治要遵循學生需求性的原則。當前的高中生對政治課大多不感興趣,因為教師只是單純講一些理論,學生就會產生厭學情緒,但是學生對社會上的一些熱點問題和國內外重大時事政治都有強烈的求知欲望,所以教師要以抓住學生感興趣的熱點問題和疑難問題進行引導整合,以學生感興趣的問題為切入點,讓學生進行自由結合,自愿探究,主動解決問題,使學生產生較強的學習興趣,用時事熱點去領悟高中政治課本中的理論。

3.高中政治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要遵循教學層次性原則。學生的接受能力是有層次性的,教師的教學內容也應該分層次,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每次課程上獲益。同時,教師的評價也應該分開層次,注意層次之間的劃分,使每一個學生都受到鼓勵,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4.高中政治教師要遵循教育思想性原則。教育思想性是高中政治課獨特的特點,在高中政治課堂上進行研究性學習,就要為學生提供心理體驗的空間,筆者在給學生講解內因與外因相結合的觀點時,就用貝多芬作例子來講解。筆者先讓學生分組對貝多芬進行資料收集,讓學生分享其成功之路,對互相交流對內因和外因相結合的可行性……這樣的學習,以探究為主線,不再只是凝固于貝多芬成功的表面,而是力求與學生產生共鳴,從而實現學生道德的升華和人格的健全。

學生的學習活動就是讓學生自主地進行學習,自主地進行探究,自主地得出結論,并進行舉一反三的訓練從而形成能力。可以說,沒有學生主動參與的課堂是一灘死水,教師一定要走出填鴨式教學的誤區,充分利用先進的教學設備,合理的教學理念和有效的學習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使高中政治教師勇葆旺盛的生命力。

三、高中政治課堂教學研究性學習的途徑

1.高中政治課堂教學要以探究式學習為主要的教學方式,以此來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在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應該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動態過程,學生一定要帶著情感、知識、思考和悟性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去,教師一定要注意把課堂還給學生,只起主導性,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讓學生以自主能動的方式進行學習,可以發掘其潛力,同時教師的準備一定要充分,教師所確定的討論問題,一定要有層次性和代表性,讓學生有話可說。如果可以的話,就先把任務留給學生,讓其課下去搜集資料,進行足夠時間的思考,同時也可以把大家搜集的資料融入學生的知識體系中加以活化,不斷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2.高中政治課堂的討論也要深入研究。筆者認為,一個小組以4人左右為宜,采取就近的原則,之后進入全班性討論。教師一定要營造一種開放、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自由發言。教師一定要把枯燥的政治理論滲透到學生的生活實際中去,力求使每一個學生暢所欲言,在討論中互相啟發,從而獲得較完整的認識。教師也要隨時關注每一個小組的活動,適時地加以引導。但如果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偏離了主題或出現了常識性錯誤,教師一定得明確而恰當地給予指正。

第11篇

課堂導入是教學手段,是為開展課堂教學服務,是老師在組織課堂教學的第一環節。他主要是通過利用各種媒體,創設學習情景,激發學習興趣,啟迪學生思維,使其主動學習新知的一種教學行為。可見一個優秀的品德課堂導入,不僅要能吸引學生的注意,還要考慮如何喚起學生的真實生活經驗,從而引導他們更好的認識生活、學會生活。我們從發揮導入的激勵功能和鋪墊功能這兩個角度出發,設計品德課堂導入,讓課堂教學有效接軌生活。

一、發揮導入的激勵功能

發揮導入的激勵功能就是,要求我們在設計品德課堂導入時,要根據教材呈現的不同情景,結合學生的實際,設計靈活多樣的導入方法,最大限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參與學習的欲望,保持對學習主題的高度關注,積極主動學習。

二、發揮導入的鋪墊功能

1、為突破重點作好服務

有些品德教育主題可能離學生的生活經驗、感受有一定的距離。如果,在課堂學習開始時沒有解決這個問題。那么,要想在課堂上讓學生真正領會課程教育意圖則有困難,從而影響整堂課的教學效果。鑒與這樣的考慮,我們要在課堂導入環節把問題解決好。

(1)、事實說話導入補認識

用事實說話:就是采用社會上出現的事例,自然界存在的現象,來安排課堂導入。由于它的真實性,具有很強的說服力。這類課堂導入的設計對與那些學生感性認識上不足或者模糊的品德教學主題特別合適。

例如《保護環境》的教學,目的是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喚起學生的環保意識,引導學生學會保護環境。現實生活中,學生知道身邊存在著比較嚴重的環境污染,但是他們并沒有覺得環境污染對自己的生活帶來什么影響,水污染了,他們覺得現在有自來水;電池亂扔,對土地的污染似乎也看不出來環境污染的嚴重性,環境污染對人類的生存和繁衍的威脅認識就較為欠缺。因此,在導入時,老師用多媒體播放了“森林大肆砍伐;污水排放,河水變質,魚兒死亡;不可分解塑料袋漫天飛舞……”隨著畫面的切換,學生臉上的表情變的嚴肅了,雄辯的事實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環境污染的嚴重性,那么“我們要保護環境”的意識立即萌生出來。接下去的課堂學習實效就有很好的保障。

(2)、情景再現導入溫經歷

現在的孩子生活幸福,在家里無時不刻都享受著親人的關愛,有一種“以我為中心”的意識。許多孩子忽視了生活經歷中許多值得珍惜的東西。品德課程中,許多主題安排的目的就是引導學生認識自我,深刻理解生活。這類課堂的導入時,要把曾經的生活情景重新再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有意識的溫習、再新認識生活,這對與課堂的學習顯得尤為重要。

(3)、親身體驗導入強感受

由于年齡的原因,生活狀況不同的原因,我們的孩子對他人的心理,生活不可能有切身的體會。如何引導學生和他人交往,學會與人相處是品德課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這類品德課程教育,在導入時要讓學生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最好的辦法是設計活動讓學生去親身體驗體驗,這樣對馬上進行的課堂教學非常有利。

殘疾人生活上的困難,一般健康的人都不會有什么體會和感受。看到殘疾人遇到困難,好大一部分學生會嘲笑他們。《關心殘疾人》課堂導入時,如果老師選擇“一位盲人在行走時,不小心摔了一跤”或“一位腳殘疾人走樓梯”的情景來導入。希望引導學生認識到“他們遇到困難需要得到我們的幫助。”那么,肯定會有部分學生最先關注的是盲人摔跤,腳有殘疾的人走樓梯的情形。這情形在他們眼里看到的可能只是摔跤時的狼狽,走樓梯時的滑稽。

第12篇

一、“三生教育”提出的背景。

最近幾年,廣大教師都有一種共同的感覺:書難教了,課難上了,要是學生不聽話或做錯事也不敢批評了,學生自殺、學校暴力、學校安全事故等報道時有所聞。許多學生不尊重生命,甚至對自己以及別人的生命持一種蔑視的態度,學生對未來充滿了迷茫,完全不懂得珍惜生命的可貴,根本不能體會自己生存的意義。這對教育工作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如何應對?如何更有效的推進素質教育,營造和諧校園?如何正確引導廣大學生珍愛生命、學會生存、并能享受生活?“三生教育”正好應運而生。

二、何為“三生教育”及其意義。

“三生教育”的概念是學校德育范疇的概念,它包括“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生命教育”,讓每一位教師和學生認識生命、尊重生命、珍愛生命,關心自己和家人;“生活教育”,提倡珍視生活,了解生活常識,掌握生活技能,養成良好生活習慣,關心他人和集體,樹立正確的生活目標;“生存教育”,強調學習生存知識,保護珍惜生態環境,關心社會和自然,強化生存意志,提高生存的適應能力和創造能力。

眾所周知,“三生教育”的緣起,是出于不少學生對生命的機械、單向、孤立的理解,乃至對生命的漠視態度及其不負責任的生命行為。簡言之,是緣于學生的人生中出現的“生命問題”。針對生命問題施以救助之方,就要讓學生體悟生命內涵,讓學生逐步體認生命的可貴,感悟生命的魅力,進而激發生命的潛能,創新生命的價值。這就要求我們從“生命”、“生存”與“生活”三方面的教育入手。

三、如何在班主任工作中滲透“三生教育”

“三生教育”是學校德育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班主任既是具體組織實施者,又是引導者和研究者,必須利用一切教育資源,在課堂教學和課內外活動中滲透“三生教育”,讓它體現在學生的每一項生活和學習活動中。

(一)、注重班級文化建設。如主題班會“我為學校添光彩”、“學習經驗大家談”等,板報《祖國在我心中》等。同學們看到自己的勞動結出了豐碩的果實,體驗到收獲后的滿足感,進一步增強了參與意識。由班干部輪流記載《班級日志》,班主任及時在班級中表揚好人好事。學生們意識到老師、同學都在關心自己的成長,進一步增強了班級的歸屬感。激發全體學生的參與意識,做到人人都是班集體的主人,人人都能自覺遵守班級紀律,對班級負責,人人都能憑借班集體這個舞臺來鍛煉自己的能力,施展自己的才華,挖掘自己的潛能,發現新的自我,最終達到全面優化班級氛圍的目的。形成積極上進,樂于助人,遵紀守法,熱愛集體,崇尚科學,文明健康的良好學風。

(二)、加強養成教育。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文明行為,就必須讓學生學習日常行為規范。借助主題班會、演講會、競賽等各種活動,引導學生學習,嚴格要求學生佩戴校徽、穿好校服,每天自行檢查、督促規范養成的效果。從常規訓練入手,使文明具體化。平時注意抓好班級日常工作,嚴格常規管理,每天檢查學生的出勤、值日、紀律、教室衛生打掃等情況。為了培養學生的能力,除了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學習管理和生活管理外,還要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培養學生的自理能力。如,平時的考勤由學習委員登記;清潔衛生由勞動委員安排值日并督促檢查;黑板報等宣傳工作由宣傳委員帶領學生組成的板報組負責征稿編排;紀律由班長帶領值日班干部負責檢查、評比。對校園的清潔衛生天天堅持清掃,讓學生參與義務清掃,分享勞動成果,從勞動中受到教育。通過各種方式的教育活動,讓學生明白班級建設需要所有成員的共同努力。使學生學規矩,懂生活,珍愛生命,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和學習目標。

(三)、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空洞的說教和距離學生們相對遙遠的事例,不能引起學生們的共鳴,只有創設恰當的活動情景,才能有效地為學生提供親歷事件的機會和感受,從而真正起到影響學生心智的作用。比如開展《珍愛生命》這個主題的活動,可以創設這樣一個情境:讓學生在一張白紙上寫上最愛的四個人的名字,并說出那個人成為他最愛的人的原因,然后告訴他們,由于疾病,天災等不可預知的因素,必須依次選擇將這些人的生命劃去。當憂傷的音樂響起,學生們的神情很凝重,手里的筆根本劃不下去。學生們開始抽噎,到后來放聲大哭。這個活動,激起了學生對生命的感悟,她們小小的心里知道了親人的生命一旦失去,將永不再來。同時激起了內心深處對親人的愛,在她們的生命中,一直是很坦然地接受著親人的呵護和關愛,而今天,她們在課堂上體驗到了親人離去的痛楚,在學生十一、二歲的生命歷程中,這不亞于是場天塌地陷的災難,正是這種特殊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從內心感受到生命的可貴和珍惜的重要。這種情感體驗勝過任何一種說教的效果。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且末县| 和龙市| 平安县| 迭部县| 抚顺县| 石城县| 阳新县| 双柏县| 同仁县| 搜索| 正蓝旗| 磐安县| 含山县| 雷州市| 湘乡市| 衡东县| 普兰店市| 绥芬河市| 柳林县| 张家口市| 门源| 奇台县| 新蔡县| 永新县| 灯塔市| 油尖旺区| 库尔勒市| 贡觉县| 祁东县| 富阳市| 汾西县| 三原县| 宁乡县| 宁南县| 鹰潭市| 延安市| 宁津县| 乌兰察布市| 云霄县| 游戏| 白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