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1 09:32:5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嬰兒腹瀉原因,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嬰幼兒;非感染性腹瀉;護理
小兒腹瀉屬于消化道疾病的一種,它是由多種病原引起的,在臨床上主要表現為大便次數增多和大便異常。本病一年內均可發生,夏秋季節尤其易于發病。一般不同季節的腹瀉,臨床特點都不同。腹瀉通常分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腹瀉兩種類型,其中非感染性腹瀉主要是飲食不當引起的,這種腹瀉的發病多見于嬰幼兒,是是造成嬰幼兒營養不良,生長發育障礙的重要原因。
1臨床資料
2010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了156例非感染性腹瀉嬰兒,其中1歲以下的86例,1-2歲的58例,3-4歲12例;對這156例進行再分,其中99例屬于消化不良腹瀉,57例秋季腹瀉,其他4例。針對調查的156例腹瀉嬰幼兒的治療情況分階段進行隨訪,結果顯示:1周后痊愈數為132例,好轉24例;2周后144例痊愈,12例好轉。
2具體病因分析和護理措施
對選取的156例非感染性腹瀉嬰幼兒大便進行觀察,觀察的指標有大便總量、大便次數、大便顏色、氣味和形狀,根據觀察結果并結合有關的患兒體征進行原因分析,有針對性的進行不同原因的飲食護理。
2.1奶瓣蛋花樣便這種形狀的大便主要表現為大便稀如蛋花,并且大便中夾有一些黃色或淡黃色米粒狀的奶瓣。出現這種大便形狀的嬰幼兒大便次數偏多,主要是由于嬰兒體內胃腸道對蛋白質和脂肪的消化不良所致。如果出現此類大便,應該及時減少食物攝入中的蛋白質和脂肪的含量,同時要減少產婦對嬰幼兒的哺乳時間,縮短哺乳次數和頻率。對于人工喂養的嬰兒,應該延長牛奶煮沸的時間,將牛奶中的脂肪顆粒變小利于患兒的腸道吸收。另外,可以參考嬰兒的月齡大小,有針對性的在牛奶中加入一些米湯和水,其比例通常為1/3-1/2,這樣可以有效的縮小牛奶中的蛋白,利于嬰兒消化。對于還需增加輔食的嬰兒應該盡可能的減少喂養的次數和喂養的用量,以緩解胃腸道的消化。
2.2發酵性腹瀉發酵型腹瀉主要表現為排出的大便顏色泛綠,帶有少量的泡沫,在氣味上出現酸臭味,并且含有少量的食物殘渣?;加羞@類腹瀉的嬰兒大便次數較多,每日可達3-7次。出現這類大便狀態的原因主要是部分嬰兒飲用了過甜的糖水,牛奶或者其他含有高淀粉的食物,比如米粥、面條等,導致嬰兒的胃腸道吸收不好,食物在腸內容易發酵,產生酸臭氣體。對于這類情況的發生,應該及時的減少糖類成分的攝入,減少對淀粉含量高的食品的飲用。飲食上應該以濃縮的魚湯或者魚肉米糊為佳。進食要定時定量,對于淀粉類的食物要趁熱吃,防止冷后不易消化,還可以喂養一些水果類的水或者胡蘿卜泥、土豆泥等,以中和腸道內的酸性環境。
2.3腐敗性腹瀉腐敗性腹瀉主要是糊狀類大便,顏色呈現褐色或者淡黃色,氣味上出現的臭雞蛋味。出現此類大便的患兒大便次數也較多,每天多為3-7次。出現這類的原因主要是嬰幼兒攝入了大量的雞蛋和牛奶等高蛋白質的食物,或者由于食物在烹調過程中不當。當出現這種情況的大便時,患兒應該及時減少或者停止高蛋白質含量的食物,比如魚、蛋、蝦等。如果要攝入牛奶時,可添加一些淀粉類的食物,比如在牛奶中加入一些米湯等。母乳喂養的嬰兒也要加喂米湯,或者喂一些水果或者蔬菜汁,來增加腸道的堿性,促進胃腸道功能的恢復。
2.4脂肪過食性腹瀉脂肪過時性腹瀉主要表現為大便稀薄呈糊狀,顏色白色,外觀發亮如奶油,量多且夾有小米粒的白色奶瓣。臭味比較嚴重。出現此類大便的患兒排便次數也較多,多為4次。出現這類的原因主要是嬰幼兒攝入了大量的脂肪,油膩性食物,或者食用了巧克力,也或者是母乳本身脂肪含量較高,大量的脂肪沉積到消化道內造成腸道消化酶減少。出現此類大便的患兒應該及時減少脂肪含量的攝入,縮短母乳的喂養時間和喂養次數,避免嬰兒吃到高脂肪含量的第三乳汁。人工喂養的嬰兒,可以暫用半脫脂的牛奶,對于脫脂牛奶應該盡可能的將牛奶煮沸,去掉上層奶皮,反復多次可以減少脂肪含量。如果腹瀉有所好轉的話,可以改為半脫脂奶。對于已經增加輔食的嬰兒,可以暫停進食含脂肪多的食物,多食用谷物類食物。
2.5稀水便稀水便主要表現為黃色或者是黃綠色的水樣,起病比較急,量多無特殊腥臭味。有此類大便的患兒來便次數較多,一天多達10次以上,而且伴有一些腹痛、嘔吐或者上呼吸道感染等癥狀,此癥多見于6個月到3歲左右的嬰兒,且多發生于秋季,與氣候有關。出現此類大便的患兒應該在飲食上以流質或者半流質為主,半歲以上兒童可以食用米湯、稀飯或者爛面條等易于消化的食物,并配有一些新鮮水果補充,少吃或不吃冷、酸、油炸類食物。
3護理效果
本研究對2010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156例非感染性腹瀉嬰幼兒護理回顧發現,通過給予蛋白質為主的低脂或無脂食物,即半脫或全脫脂奶類,或咸的全瘦肉的極爛稀粥等,以滿足基本生長發育及腸粘膜微絨毛損傷修復所需的營養物質,并減輕饑餓感。另伴以的咸米糕、米糊,主要是增加飽腹感,并可促使大便成形。156例患兒在飲食調節的基礎上全部康復并能正常飲食。
4討論
從醫學角度來說,腹瀉是疾病的一種癥狀,腹瀉一般分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腹瀉,非感染性腹瀉常見于嬰幼兒。從本文的臨床觀察來看,幼兒非感染性腹瀉多發于1歲左右,這主要是由于嬰兒的胃腸道對蛋白質、脂肪消化不良所致。從臨床上還發現,消化不良性腹瀉占的比例較大,占到了58.11%。這主要在于飲食的質與量超過了寶寶的消化能力,致急性腹瀉發生后,不及時診治,或不控制及調整飲食,或錯誤地“有病了要增加營養”而加強飲食,從而進一步加重腸道負擔,使胃腸道從功能性損害發展到“器質性損害”,即腸道粘膜及絨毛點狀或片狀脫落,或粘膜絨毛萎縮變平變薄等等,反過來又進一步加重功能性損害,從而使腹瀉加重,或發展成為遷延性或慢性腹瀉。在一些人的思想中,腹瀉多與腸炎相提并論,經常用一些止瀉藥或者抗生素。其實非感染性腹瀉多是季節變化導致消化道消化不良,其他一些過敏刺激類的原因也會引起非感染性腹瀉,因此這類腹瀉濫用抗生素不僅不利于緩解癥狀還會殺死腸道內的有益菌群,引起菌群的紊亂,造成腹瀉的加重。在發生腹瀉的時候,一定要仔細觀察嬰兒的大便形狀,仔細查找原因,對癥采取有效的方法進行護理干預,通過調節飲食來緩解胃腸道消化功能。
小兒腹瀉對嬰幼兒的健康危害很大,由于非感染性腹瀉多是由于胃腸道消化不良所致,所以長期的腹瀉會導致消化系統的發育不完全,機體防御能力減弱。對于小兒腹瀉應多以預防為主,治療為輔。在預防方面,首先要以信息傳播為主,護理人員應該及時的給患兒家長傳播腹瀉預防健康知識,宣傳母乳喂養的優點,指導合理喂養,避免在夏季斷奶。另外要教育兒童飯前便后要洗手;教育家長要勤換洗嬰兒尿布,指導家長合理調節嬰兒飲食,強調飲食在預防嬰兒腹瀉過程中的重要性。在腹瀉康復期,要囑咐家長給患兒增加營養,增強體質,讓患兒適當的進行戶外活動,如果患兒病情嚴重,要及時就診,不要濫用抗生素。
參考文獻
[1]薛辛東,主編.兒科學[M].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
[2]李齊岳,蘇景學,主編.兒科學[M].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6.
[3]薛辛東,主編.兒科學[M].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
[4]許春娣.加強對小兒胃腸動力障礙性疾病的臨床研究[J];臨床兒科雜志,2003(12).
[5]梁受洪.輪狀病毒所致嬰幼兒腹瀉[J].河北醫藥,1982(03).
[6]李春英,杜寶林,吳秉仁.在呼市嬰幼兒腹瀉糞便中分離出輪狀病毒[J].內蒙古醫學雜志,1983(02).
[7]王中芳,徐建春.兩種檢測嬰幼兒腹瀉輪狀病毒抗原的方法學比較[J].放射免疫學雜志,2010(02).
肺炎是導致嬰幼兒死亡的第1原因,占全部嬰兒死亡的20%~30%,估計我國每年有30萬嬰兒死于肺炎,為了解我市嬰兒肺炎死亡率及其相關因素,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降低肺炎的死亡率,對1990~1994年177例嬰兒肺炎死亡資料進行了綜合整理分析,結果如下。
嬰兒肺炎死亡率:1990~1994年溧陽地區活產嬰兒49784例,肺炎死亡177例,平均嬰兒肺炎死亡率3.6‰,處于我國6個縣調查研究資料嬰兒肺炎死亡率3‰~9‰的中間水平。為發達國家嬰兒肺炎死亡率的7~16倍。5年嬰兒肺炎死亡率分別為4.5‰、4.1‰、3.2‰、3.1‰、2.1‰。隨我市醫療保健系統的發展而下降。
嬰兒肺炎死亡的年齡及地點,見表1。
嬰兒肺炎死亡率與季節的關系:本資料177例嬰兒肺炎死亡在各季節的分布,見表2。
嬰兒肺炎死亡與產科因素的關系:產科因素包括早產、窒息、胎兒窘迫、臀位產、剖宮產、滯產、過期產、胎頭吸引、羊水早破等,占本組資料的67.2%,無產科因素32.8%。其中0~7天內死亡50例,均有產科因素;7~28天52例,44例有產科因素。應用相對危險度流計分析表表明,有產科因素嬰兒肺炎死亡的危險度為無產科因素的6~7倍。
調查結果表明,嬰兒肺炎死亡率春冬季明顯高于夏秋季。春季最高(0.54%)。這可能與發病季節長江下游以春冬季為多有關。
有關研究表明,5歲以下的兒童急性呼吸道感染死亡病例中,出生2個月內兒童死亡數20%~30%。本文結果與上述研究一致。在嬰兒肺炎死亡病例中,小嬰兒最多(78.5%)。因此,肺炎防治重點應放在小嬰兒(<2個月)組。
調查結果顯示,產科因素為導致圍產兒肺炎的最主要原因,并威脅著嬰兒的健康和生命。特別是圍產新生兒肺炎死亡均與產科因素相關。所以,做好圍產期的保健,治療孕母各種疾病及生殖道的各種感染,及時處理胎位不正等異常產科情況,可降低新生兒肺炎發病和死亡率。
由于小嬰兒(<2個月)的免疫功能尚未發育完善,抵抗力低下,容易感染。故對產科異常的初生嬰兒,可預防性的給予抗生素,同時提倡早期母乳喂養,有助于提高嬰幼兒的免疫力。普及衛生教育,使家長認識肺炎的早期體征,患病后迅速到醫院就診,是降低嬰兒肺炎發病和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HT][FL)]
[CSX]
醫生,是患者進入醫療系統的“引路人”。作為首診醫生,必須具備較強的診斷、鑒別診斷及治療疾病的能力,對來診的每位患兒在進行常規治療中應注意個體化,辨證地實施治療。就嬰幼兒腹瀉病而言,例如新生兒疾病濫用抗生素使腸道菌群平衡失調而導致腹瀉。因飲食因素、氣候因素導致的嬰幼兒腹瀉運用抗生素治療會引起藥物較難控制的抗生素相關性腹瀉。
社區醫生是家庭醫生,服務內容為醫、防、保、康、教、計一體化,責任是持續性,生前死后,所以必須通過健康教育等措施向轄區內的農牧民群眾宣傳介紹母乳喂養、科學喂養嬰兒是保證嬰幼兒健康成長的先決條件。指導孕母從妊娠后期著手,合理營養,保健。產后早期開奶,按需哺乳,保持心情愉快,掌握正確的哺乳技巧等,以建立良好的母乳喂養,提高母乳喂養率。實施世界衛生組織(WHO)和我國衛生部制定的《嬰幼兒喂養策略》,建議生后6個月內完全接受母乳喂養。指導哺乳期母親在炎熱夏季或嬰兒患病時不宜斷奶,以免發生腹瀉等消化紊亂,以降低嬰兒腹瀉病的發病率。同時指導農牧民群眾改變喂養習慣,科學育兒,以降低嬰幼兒腹瀉病的發生,減少病死率和致殘率。
社區醫生是嬰幼兒健康保險的最佳“守門員”,必須加強預防保健服務工作,防患于未然,防患于早期,減少疾病的發生,控制疾病的發展,改善疾病的進程和預后,最終提高衛生資源的使用效益,提高社區群眾的健康水平。
參考文獻
【關鍵詞】 母乳;抗生素;嬰兒;腹瀉
腹瀉病是一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數增多和大便性狀改變為特點的消化道綜合征。是我國嬰幼兒最常見的疾病之一。6個月至2歲嬰幼兒發病率高,1歲以內約占半數[1]。筆者在臨床工作中發現某些小嬰兒首次腹瀉與其乳母服用抗生素有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文收集108例臨床資料為2011-01至2013-06我院兒科門診腹瀉患兒,年齡2月齡至6月齡,男60例,女48例,均為首次腹瀉。采集病史,無喂養不當、護理不當及服藥史,其母親正在服用抗生素,其中應用頭孢類38例、青霉素54例、大環內酯類16例。
1.2 臨床表現 大便每日2-8次不等,呈黃色稀水樣,尿量略有減少,64例表現輕度脫水征。乳母服用頭孢類藥物后平均2.5天患兒出現腹瀉,服用青霉素類藥物后平均3天患兒出現腹瀉,服用大環內酯類藥物后平均1天患兒出現腹瀉。
1.3 實驗室檢查 所有患兒均行血常規、超敏CRP及大便常規、大便涂片檢查,108例患兒血常規均無炎癥征象、超敏CRP均正常,大便常規有24例見少許白細胞,其余84例未見炎癥細胞、大便涂片均未發現致病菌。
1.4 治療方法 隨機分為觀察組58例對照組50人兩組均予蒙脫石1/3包tid、培菲康0.5包bid治療,葡萄糖酸鋅10mgqd,有脫水癥狀者予以口服補液;觀察組囑其母親停用抗生素,不能停用者囑暫停母乳喂養,對照組繼續母乳喂養。
2 結 果
觀察組58例患兒有44例于2天內腹瀉止,4例療程長的5天腹瀉止,平均療程2.8天;對照組9例于4天內腹瀉止,其余46例給予停母乳后,繼服上述藥物治療,其中24例2天腹瀉止,18例3天止,余4例于4天止,平均療程7.8天。療效有顯著差異性,同時顯示所報道嬰兒首次腹瀉與其乳母服用抗生素有關。
3 討 論
筆者發現與其乳母服用抗生素引起腹瀉患兒多見于2-6月齡嬰兒,且為首次腹瀉,病情較輕,無全身中毒癥狀,暫停母乳后,門診治療療程短,預后好。青霉素類、大環內酯類抗菌藥物均可通過乳汁分泌,頭孢類藥物未經母乳分泌,可能其在體內分解物通過乳汁分泌,致病因素考慮為其母親服用抗生素通過乳汁分泌間接予患兒服用所致的抗生素相關性腹瀉??股叵嚓P性腹瀉(antibiotic associated diarrhea AAD)是應用抗生素后繼發腹瀉,為常見的藥物副反應,典型的發生率AAD為5%-35%[2]。其原因與抗生素應用引起的腸道菌群失調、胃腸蠕動加快、腸道粘膜損傷有關。嬰幼兒胃酸度低,免疫系統發育不完善,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腸道分泌型IgA較低,補體水平低,對外界環境變化耐受力差,使用抗生素后容易發生AAD??股刂禄純焊篂a機制為:抗生素使腸道正常菌群失調;使多糖發酵成短鏈脂肪酸減少,未經發酵的多糖不易被吸收,積聚在腸道內引起滲透性腹瀉;抗生素的直接作用可使腸粘膜損害、腸上皮纖毛萎縮及細胞內酶的活性降低,從而導致吸收障礙性腹瀉。
治療方面給予暫停母乳,服用蒙脫石、培菲康、葡萄糖酸鋅、口服補液療效肯定,療程短預后好。
參考文獻
與脾胃相關的2個消化系統異常
這個階段的寶寶最難帶,因為他的脾胃最容易出現問題,而要護理好嬰兒的脾胃就要合理解決消化系統的異常。爸媽請注意,下面2個消化系統異常就是嬰兒脾胃失調的信號。
No.1 口腔異常――鵝口瘡
鵝口瘡是嬰兒較常見的口腔疾病,嬰兒脾的運化功能較差,容易導致心脾積熱、大便秘結、小便短黃、舌質發紅、指紋發紫、手心發熱,伴隨而出鵝口瘡。
解決方式:
1.適當地給嬰兒多喂水,清熱祛火。
2.用淡鹽水給嬰兒口腔消毒。
3.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小中藥。
No.2 腸道異常――腹瀉
嬰兒的腸道約為身長的8倍,但腸肌層發育差、腸系膜軟而長,黏膜下組織松弛、腸壁薄弱、屏障較弱,因此腸道十分容易出現問題,導致腹瀉以及大便異常。
解決方式:
1.做好奶瓶消毒衛生工作。
嬰兒的奶瓶最好是玻璃的,用后需要煮沸消毒。具體消毒方法是:將奶瓶放入鍋中,加水將奶瓶淹沒,鍋開后沸煮30分鐘,這樣就可以收到理想的消毒效果。
2.腹瀉時需要特別注意的環節。
一定要查明腹瀉的原因再給嬰兒用藥;不能輕易使用抗生素,否則會使嬰兒腸道菌群失調而加重腹瀉。
益生菌與抗生素不能同用,否則抗生素會將益生菌殺滅,效果不佳。
是否控制寶寶的奶量要酌情處理。如果是由于傷食引起的腹瀉,就可以適當控制奶量,可將配方奶稀釋或少量多次喂食。不主張一切腹瀉都采取控制奶量的辦法,這樣會導致嬰兒體質下降。
警惕乳糖不耐癥。乳糖不耐癥是由于寶寶體內缺乏乳糖酶而導致乳糖不能被人體吸收。當嬰兒吃了母乳和配方奶后導致的腹瀉,這時就要拒絕再給嬰兒喂食含糖的配方奶。
養好脾胃,攻克喂養4難題
與嬰兒脾胃調養有重要關系的喂養難題,困擾了很多新手爸媽。的確,不能抓住寶寶的胃,就容易導致嬰兒的脾胃出現問題。為了避免嬰兒的脾胃失調,首先要攻克以下4個喂養難關。
NO.1嬰兒不吃配方奶怎么辦?
母乳不夠吃的嬰兒需加配方奶。可是有的嬰兒就是不肯吃配方奶,這讓很多新手媽媽不知所措。其實,遇到這種情況,媽媽可以嘗試以下方法來解決:
1.一般情況下,兩個月以上的寶寶容易出現母乳不足的情況。如果嬰兒不肯吃配方奶,媽媽要反復嘗試,這樣寶寶餓了自然會吃,最好不要隨意更換配方奶的品牌。
2.如果嬰兒已超過百歲,消化情況尚好,可以在寶寶的配方奶中加少量的大米汁,改變一下配方奶的味道,這樣會有比較好的效果。
3.以上方法無效時,再考慮更換配方奶的品牌,由于各種配方奶的味道有所區別,寶寶也許會喜歡另一種牌子的配方奶。
4.增加多少配方奶,要看寶寶缺少母乳的量來衡量。嬰兒增加配方奶時,要遵循由少到多的原則。如果媽媽的奶量基本夠吃僅晚間缺乏時,那么只需晚上增加一次喂食配方奶即可,具體需要多少毫升要看寶寶的飯量。
NO.2 嬰兒消化不良怎么辦?
吃母乳的嬰兒一旦增加配方奶,往往會出現腹瀉、便秘、拉奶瓣等消化不良的情況。具體解決方法是:
1.將配方奶適當稀釋,如: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10毫升的水,或減少一點奶粉量。
2.餐前給寶寶補充點益生菌,會有益于寶寶的消化。
NO.3 母乳和配方奶怎樣搭配更合理?
單次喂奶只喂一種,不要母乳和配方奶單次同時喂養。如果母乳較多,那么下次喂奶時就可少加配方奶,否則多加。
NO.4 嬰兒究竟應該喂食多少奶量才合理呢?
其實,每個寶寶的個體差異較大,這里給大家一個參考量。以下的奶量是寶寶的總攝入量,如果母乳不足的寶寶再添加配方奶,一定要將母乳計算其中。
2個月的寶寶24小時內平均喂養量為150~180毫升。
3個月的寶寶24小時內平均喂養量為180~210毫升。
5~12個月的寶寶24小時內平均喂養量為210~240毫升。
嬰兒每天的喂奶次數是新手爸媽會遇到的又一個難題,下面的喂養次數供大家參考:
2個月的寶寶24小時內平均需喂5~6次。
3個月的寶寶24小時內平均需喂4~5次。
4個月的寶寶24小時內平均需喂3~4次。
5~7個月的寶寶輔食之外,24小時內平均需喂3~4次。
治療方法“因病而異”
在兒童發育過程中,腹瀉的發生主要見于嬰兒,特別是兩歲以內的嬰幼兒,這個階段小孩的消化系統沒有完全發育成熟,容易受到各種外界因素影響而發生腹瀉。夏天蔬菜、瓜果都已上市,生吃水果的機會明顯增多。如果在水果清洗過程中有疏漏,細菌就有可能被孩子吃到體內,引起腹瀉。而夏天也是細菌容易生長和滋生的季節,所以相對來說,感染的機會就多一些。所謂的感染因素就是吃進去一些被污染的食物,所以家長要把好病從口入關,比如給小孩吃水果、蔬菜的時候,一定要清洗得非常干凈。嬰兒的奶瓶、擦嘴的毛巾都要注意及時地消毒,這樣避免細菌的滋生,就可以預防腹瀉。
腹瀉在兩周之內叫急性腹瀉,兩周到兩個月之間叫遷延性腹瀉,超過兩個月的叫慢性腹瀉。
如果寶寶發生了腹瀉,家長首先要考慮孩子發生腹瀉的原因。查找病因非常重要,針對不同的病因,治療的方法也不盡相同。比如著涼引起的腹瀉,首先應注意腹部的保溫,如果有感染因素造成的腹瀉,最好到醫院做大便常規的檢查。特別要提醒家長的是,到醫院做檢查之前,最好事先準備一份大便,這樣醫生可以馬上做化驗,做出比較明確的病源診斷。家長在孩子腹瀉過程中,要注意觀察腹瀉的次數,大便的水分有多少,小孩的尿量怎么樣,這些數據在醫生問診中也是很關鍵的。
如果大便里有較多的紅血球和白血球,說明這個孩子可能是因為吃進了不干凈的食物,或者被污染的奶瓶引起的腹瀉,醫生在治療的時候,可能就會用一些抗生素;如果大便常規里沒有紅血球和白血球,僅僅是稀便,在治療時,醫生不用抗生素,我們最常用的是思密達,因為思密達是對腸黏膜可以起到保護作用,而且對腸道不吸收的,對孩子來說是比較安全的藥物。還可以用一些雙歧桿菌類,微生態制劑,比如培菲康、金雙歧或者媽瞇愛之類。
喂養食物成分盡量單純
孩子發生腹瀉以后,他的消化系統受到了一定的損傷,這個時候消化吸收能力就更低了,家長應該盡量讓他們少吃一些不易消化的食物。在喂養方面,根據年齡不同,選擇的喂養方式也不一樣。有些嬰兒,尤其是四個月之內的嬰兒,如果用母乳喂養,盡量堅持,因為母乳里面含有一些小孩容易吸收的成分,而且含有對孩子起保護作用的免疫球蛋白等,這些對孩子的成長有好處;如果是喂配方奶的嬰兒,我們可以把奶量適當地減少或者做一些稀釋;如果孩子的食物中已經加了輔食,如菜泥、肉泥、水果之類,這個時候盡量把加的輔食先減去,喂養的食物成分盡量單純一些。
如果有的孩子腹瀉時間已經超過一周,這個時候建議家長可以給他換一種免乳糖奶粉。因為不論什么原因引起的腹瀉,只要達到一定時同,對腸黏膜就有一定的損傷存在,腸黏膜損傷后,黏膜表面有一種雙糖酶就會缺乏,隨之孩子出現不能耐受乳糖的反應,無論是配方奶還是母乳當中都含有乳糖,孩子表現為一吃奶就會拉肚子。
食藥療解決孩子便秘問題
同樣,便秘對于嬰兒來說也是一個比較常見的問題。一般來講,如果三天沒有大便就可診斷便秘了。大便沒有排出來,就會影響小孩的食欲,不想吃東西;另一方面,大便當中含有毒素,一些對身體不好的物質,如果在消化道中存留的時間過長,通過腸道又吸收到體內,對孩子的健康也是不利。 如果孩子是以母乳為主,每天添加三次牛奶,建議這三次的牛奶在配方奶的選擇上,可以選擇一些添加了益生元的奶品。據我所知,現在國內市場上有一些奶粉,像雀巢力多精有一款奶粉加了低聚半乳糖和低聚果糖,也叫gos―fos。德雷斯這樣的奶粉主要是針對便秘的嬰兒比較適用。
另外,這樣的孩子還可以加一些雙歧桿菌、乳酸桿菌類的藥物,比如現在醫院常用的媽咪愛、培菲康之類的藥物,它們通過調整腸道細菌的菌群,促進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而且有促進排便的作用。如果這個孩子已經四五天都不排大便了,這些藥可能不會立即解決問題,如果這個孩子三天以上不排大便,要趕快用一些外用藥物。讓他立即把大便排出來,在醫院里常用就是開塞露,嬰兒用2~3毫升的開塞露,這是最快的見效方法。有的家長用肥皂頭刺激,誘發孩子的排便反射,也可以把大便排出來。
腹痛,也許是蟲卵作祟
的確,脫水是個比較嚴重的狀況,但程度不同,同時也有預防和減緩加重的辦法。
3天前,晶晶突然發燒了,體溫達39℃。媽媽帶她到附近醫院就診,大夫診斷晶晶得的是急性感染,于是服用了退燒藥和消炎藥。但吃完藥之后,孩子出現嘔吐的癥狀,而且吐得越來越嚴重。在暫時停用藥物之后,嘔吐止住了,但腹瀉卻又開始了,而且次數也越來越多。從昨天起,她的精神狀態就越來越差。于是晶晶被再次帶到醫院。經過醫生的詢問和檢查,她已至少4小時沒有小便了, 口腔干燥,哭時眼淚極少,前囟略有凹中陷;皮膚彈性也略差。大便檢查輪狀病毒抗原檢測陽性。于是確診,孩子患了輪狀病毒性腸炎并發脫水。需要住院,實施靜脈輸液糾正脫水。
什么是脫水?
根據重量計算,人體內水分約占60%。正常人通過飲用水分補充體液,通過出汗、流淚。排尿丟失體液,以保持體液的平衡。當體液水平正常時,人體內血流速度穩定,并且有足夠的多余水分形成眼淚、唾液、尿液和糞便。當體液不足,也就是“脫水‘時,病人會出現哭時無淚、口腔干燥、砂紙樣舌面。尿色深黃,而且一天總尿量也會減少。嚴重者,出現心跳加速。血壓變化、休克甚至死亡。
脫水是個漸進的過程。醫學上,根據體重的丟失量粗略估計脫水的程度,分為輕、中、重三度。下表幫助我們認識不同程度的特點。
導致脫水的原因
導致兒童出現脫水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見的是急性胃腸炎和液體攝入過少。嘔吐和腹瀉引起的體液丟失是胃腸炎導致脫水的原因,同時也是引發脫水最常見的原因之一;導致脫水的另一常見原因是液體攝入過少,例如:口咽疼痛引起的吞咽困難。有時,配方奶粉與水混合的比例不當――奶粉中所加水量過少,也可引起嬰兒出現脫水。
如何預防脫水?
脫水是一個比較常見的癥狀,只要了解可能引起脫水的原因,就可以盡早采取適當的方法來預防。上面已提到引起脫水的主要原因是急性胃腸炎和水攝入量不足。如果孩子出現高熱、嘔吐、腹瀉及拒絕飲食的情況,就應想到很可能發展成脫水。及時少量多次地補充口服液體,就可以預防脫水的發生。
家庭內能夠治療脫水嗎?
盡早認識脫水癥,特別是輕一中度脫水,就能及時開始家庭治療。
對輕度脫水來說,可采用口服補充液體的方式。最好的補液飲料是家庭自制米湯。(米湯的制作方法:先煮沸一升的開水,然后倒入一碗米,再煮沸5~10分鐘,直至水變為稀糊狀。將煮好的米湯倒入容器內,加入一湯匙的糖和鹽。待稀糊狀液體變涼至室溫時,米湯就制作好了。)
到藥店購買口服補液鹽,也是糾正脫水的好方法之一。對于較大的兒童,也可飲用超市出售的含電解質和糖分的飲料。由于這些糾正脫水的液體味道不好,孩子不愿接受。應采用少量多次服用的辦法。如果嬰兒服用后出現嘔吐,就從少量開始,每次10~15毫升,每15~30分鐘一次。待嬰兒能夠耐受后,再加到每次30毫升、60毫升。如果嬰兒繼續腹瀉,就不需限定孩子服用的總量。
貼身醫生:劉紀平
原北京兒童醫院兒童保健中心主任醫師、北京優生優育協會理事
收件人 health@bphg.省略
發件人 佳儀媽媽
問題 寶寶腹瀉,怎樣用藥,怎樣喂養?
我的寶寶快11 個月了。前幾天吃了冰箱里不太新鮮的木瓜,睡覺醒來后情緒就不太好,一直吭吭地哭。過了1 個小時,寶寶“哇”地一下子把木瓜全吐了出來。吐完后情緒仍然不好,一直哭,估計是肚子不舒服。
我們只好帶著寶寶去醫院看急診,路上,寶寶因為肚子吐空了覺得餓,要喝奶,我就給他喝了,可到醫院后就全吐了。醫生給開了頭孢克肟和媽咪愛,回來后寶寶還是哭鬧。第二天早上起來后就腹瀉了2 次,是黃色的水樣便,無奈我們又帶他到醫院,因留的便標本超過了2 小時,醫生要求重新取標本。但寶寶一時又不拉,我們只好開了些藥回家。這兩天孩子倒是不吐了,但一天都要拉五六次,大便都呈蛋花湯樣。昨天驗了便標本,檢查結果為普通腹瀉,醫生說要繼續吃藥。
現在我們著急的問題是,因為寶寶腹瀉,我們一直沒敢給他吃太多,都是少量奶+ 米粉+ 白粥,看孩子每次喝完奶都表現出喝不夠的樣子,我們很心疼。想請問貼身醫生:寶寶腹瀉必須用抗生素嗎?腹瀉期間怎樣安排他的飲食?
關于腹瀉
腹瀉就是各種原因導致的胃腸道功能出現問題后引起的排便次數增多和性狀改變。大便呈稀水樣的改變是其中的一種癥狀。
引起腹瀉的兩大原因
導致腹瀉有兩大原因,一種是非感染性因素,一種是感染性因素。
非感染性因素比較簡單,是吃了涼的食物或者是對某些食物不耐受,比如說過敏或消化不良等都會出現腹瀉,一般這類腹瀉大便檢查都不會出現特別的表現。
感染性因素所導致的腹瀉,大便會有一些表現,比如細菌性腸炎,大便內可以檢到紅細胞、白細胞,或者是膿細胞;而病毒性腸炎有意去查的話可能會檢測到輪狀病毒。
腹瀉會對寶寶造成哪些傷害?
寶寶出現腹瀉,如果不及時治療的話,會給寶寶的身體帶來一些傷害。
寶寶出現腹瀉,腸黏膜會受到損傷,不能及時治好的話,有可能發展成慢性腹瀉。如果腹瀉遷延不愈,反復發生,就會影響到寶寶的生長發育。另外,腹瀉時,寶寶的腸黏膜因為受損而無法正常吸收營養素
及水分,使寶寶出現營養不良和脫水。
對寶寶病情的分析
1.你的寶寶雖然是吃了冰箱里不新鮮的食物導致的腹瀉,但是有可能屬于病毒引起的秋季腹瀉。一方面是考慮季節因素;另一方面是考慮大便的性狀。
2.既然大便檢查結果沒有發現大量紅細胞、白細胞或膿細胞,基本上可以排除細菌感染,就不必使用頭孢克肟,只保留媽咪愛就可以了。
喂養建議
飲食 不能禁食:寶寶腹瀉了, 家長通常都不太敢讓寶寶正常進食,生怕他吃了以后會又吐又拉, 其實, 不必給腹瀉的寶寶禁食或只吃流食。因為腹瀉時已經丟失了很多營養物質,再不進食,營養更得不到補充,會加重寶寶的營養不良,影響生長發育,并且可能導致腹瀉遷延不愈。
所以,在孩子出現腹瀉時,除了根據不同原因選擇適當的藥物外,特別要注意選擇適當的食物,已經吃過的食物可以繼續給寶寶吃,沒有吃過的新食物先不要添加。另外,我們建議給寶寶喝不含乳糖的專用腹瀉配方奶粉(如雀巢A L110),服用益生菌制劑,適當減少肉類或較油膩食物的攝入。這樣的飲食既能夠滿足寶寶的生長發育需要,又能減少胃腸道的負擔,幫助腸黏膜的修復。
飲水 喝足量的水:寶寶腹瀉時, 體內會丟失大量的水分和鹽, 所以, 一定要給寶寶喝口服補液鹽、糖鹽水或小米湯加少量鹽,以預防出現脫水。母乳喂養的嬰兒要增加喂養的次數;人工喂養的嬰兒兌奶時可以加一倍水,以保證水的入量。
貼身醫生有問有答
佳儀媽媽:孩子腹瀉,一次次跑醫院,大人、孩子都受罪,可是不去又怕耽誤孩子病情。請問貼身醫生,什么情況下必須帶孩子去醫院?
A: 孩子出現腹瀉后有兩種情況必須看醫生:
一種是全身狀況非常嚴重,比如高熱、精神狀況非常差、嘔吐嚴重等。
另外一種是腹瀉導致孩子出現了脫水的癥狀。那怎么知道孩子有沒有脫水呢?有一個比較簡單的判斷方法:“二口二眼一彈囟”?!岸凇奔春⒆涌诳剩龋齑胶涂谇火つけ容^干燥?!岸邸本褪强薜臅r候沒有眼淚,眼窩凹陷?!耙粡椮丁奔从^察皮膚的彈性和囟門。用手指捏起寶寶肚臍旁2 ~ 3 指處的皮膚,然后松手,心中暗數1、2,如果皮膚數到2 還不能恢復原狀,說明寶寶皮膚彈性差,已經有脫水的表現。另外,如果囟門未閉合的寶寶囟門凹陷,也是脫水的表現。遇到這些情況必須帶孩子到醫院,及時進行補液治療。
佳儀媽媽:這次寶寶腹瀉,就是因為留的便標本超過了2 個小時,沒有辦法給寶寶做便常規檢查。請問怎樣保留寶寶的大便才能方便醫生檢查?
A: 遇到孩子出現腹瀉時,家長一定要注意留取孩子的大便標本去醫院檢查。留取大便要注意兩點:一是大便要在1 ~ 2 小時內送至醫院檢查,否則容易出現假性結果;二是留取的大便一定是要存放于干凈的小塑料瓶、小玻璃瓶中,而不要放在紙盒里或直接存于紙尿褲中,因為大便中的水分被紙盒或紙尿褲吸收后,檢測結果容易出現誤差。如果孩子把大便拉在紙尿褲里,可用干凈的小棍或棉簽刮一點兒放到小瓶子里。
佳儀媽媽:孩子腹瀉時,應該在哪些方面特別留心?
A: 孩子腹瀉的時候,最關鍵的是要注意觀察他的病情變化。如果孩子腹瀉的同時還伴有發燒等其他癥狀,要及時做對癥處理。另外,如果發現孩子大便次數明顯增多、拉的水分也很多,可能是腹瀉加重了,要
及時就醫。
特別提醒
腹瀉奶粉適用于急性腹瀉及腹瀉恢復期的寶寶。因為腹瀉奶粉有強化的核苷酸,能幫助受損腸黏膜快速修復,縮短腹瀉病程;不含乳糖和蔗糖,避免因繼發乳糖不耐受導致腹瀉加重;而且它是全營養素牛奶配方,能保證寶寶腹瀉期間的生長發育需要。
腹瀉是嬰幼兒最常見的疾病之一。病因包括感染、食物不耐受、喝太多果汁等。在腹瀉停止之前,把孩子留在家里并給予足夠水分。如果孩子吃固體食物,應避免奶制品、高纖維和油膩食物。如果孩子不到6個月,癥狀在24小時內沒有好轉,或者存在其他癥狀(包括發燒38.5℃以上、嘔吐、血便或黑便、腹部疼痛),請盡快去看兒科醫生。
發燒
對新生兒而言,低燒即表明有嚴重感染。如果未滿3個月的嬰兒直腸溫度超過38℃,或3~6個月大的嬰兒超過38.3℃,請立即去看醫生。確定是否有其他癥狀:如耳朵疼、咳嗽、嗜睡、皮疹、嘔吐或腹瀉。給寶寶洗溫水浴,穿輕薄衣物。咨詢醫生,選擇安全的退燒藥。
便秘
有些嬰兒一天大便數次;而有些則可能數天才大便一次。如果您的寶寶大便次數未達到您的預期,不要擔心。大便困難且疼痛才是便秘。醫生可能會建議給孩子額外增加一些水,或一些烏梅汁。如果寶寶持續便秘或有其他癥狀,比如腹痛、嘔吐,請尋求醫生的幫助。
皮疹
寶寶皮膚敏感。皮疹包括丘疹、粟丘疹、濕疹(紅、干、癢)。為了避免尿布疹,要勤換尿布,并涂些預防性的藥膏。預防濕疹,需避免堿性肥皂,保持皮膚滋潤。大多數皮疹并不嚴重,不過如果您的寶寶皮疹刺痛或者比較嚴重,或者同時還伴有發燒或水泡現象,請帶孩子去醫院。
咳嗽
嬰兒咳嗽有許多種??人月暢林乜赡苁歉耵敳夹院眍^炎。咳嗽伴低燒通常是感冒,高燒可能意味著肺炎。咳嗽伴喘鳴音可能是哮喘或感染。百日咳則俗稱雞咳、鸕鶿咳。加濕器可緩解癥狀。對于嬰兒及4歲以下幼兒不應給予止咳藥。
胃疼痛
寶寶哭泣無法安撫、背部拱起、吐唾沫,都是肚子不舒服的癥狀。可能是由于絞痛、胃食道逆流、食物不耐受、病毒或其他原因所致。當對幼兒增加新食物時也可能出現這些問題。大多數肚子疼都不嚴重,且會自行消失。但如果沒有改善,或者嘔吐,出現腹瀉,變得昏昏欲睡,或發展成高燒,則須尋求醫生的幫助。
長牙疼痛
大約6個月左右,寶寶的第一顆牙齒開始穿破牙齦。牙齦腫痛可能會使寶寶非常煩躁。可以讓寶寶啃東西來緩解出牙的疼痛。濕毛巾或橡膠牙環很好用。用手指輕輕按摩寶寶的牙齦也有所幫助。
脹氣
打嗝、哭泣、胃腸鼓脹都是嬰兒脹氣的跡象。脹氣跟絞痛不一樣,會導致孩子一直哭泣。脹氣通常因吞咽空氣所致,因此喂食要慢,使寶寶經常打嗝排氣。高纖維或高脂食物或喝太多果汁都會使幼兒產生脹氣。吃飯時動來動去也會導致脹氣,因此要鼓勵孩子安靜地坐下吃飯。
鼻塞
當嬰兒感冒時,會出現鼻塞。對于4歲以下的兒童不應給予非處方感冒藥。應該在寶寶鼻腔滴鹽水稀釋黏液,然后用沖洗球吸出。晚上打開加濕器,以幫助孩子更容易呼吸。
惡心和嘔吐
嬰幼兒常常在吃完后嘔吐,但如果嘔吐嚴重或持續嘔吐則需要看醫生。伴有腹瀉的嘔吐可能表明有病毒感染。因嘔吐導致體液流失可能會導致脫水??梢陨倭俊㈩l繁的給孩子喂食電解質溶液來補充水分。如果孩子嘔吐數小時不止,或者伴有發燒,或者無法保存體液,請求助醫生。
【關鍵詞】小兒 營養 病因
中圖分類號:R15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515(2011)7-053-02
【Abstract】Objective Purpose Understanding ofthe causesof malnutritionin the region distribution. As a guide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pediatric feeding.Method Application questionnaire and routine diagnostic approach. InJanuary 2007 to January 2011of197 casesofchild malnutritioninthehistory,test results, feedingstatus ofthe collection.And, according tothe results ofphysical examination,diagnosis ofthe cause ofthe disease, statisticsand analysis ofdiseases.Results In theJanuarytoSeptemberof thegrouping,andassociatedmalnutritionin childrenare:disease,improper feeding.9months to18 monthsand18 monthsto 36monthsgroup, thecongenitalfactors,the imbalance betweennutritionalintake, chronicdiseases areleadingcauses of malnutrition.Conclusion Promotion of breastfeeding,feedingof knowledgeto strengthenpublicity and education, the correctfeedingis to reducemalnutritionin children an important way.
【Keywords】children nutrition causes
營養不良是一種慢性營養性缺乏性疾病,大多因能量和(或)蛋白質攝入不足或消耗過多引起,多見于3歲以下的嬰幼兒。本病在發展中國家的發病率較高。隨著國民經濟的改善,我國發病率已明顯下降,引起營養不良的各種病因所占比重也有不同程度的改變,由于不同地區經濟狀況及喂養習慣存在明顯差異,本文就本地區(粵西地區某縣)的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197例小兒營養不良的病因作分析,了解本地區的營養不良的病因分布,為日常指導小兒喂養等臨床工作提供參考。
1 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 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粵西地區一山區縣婦幼保健機構常規健康檢查小兒中,0至3歲的輕至重度營養不良患兒,家長自愿參加調查的小兒共206例嬰幼兒入選,完整完成調查問卷及相關檢查的有效例數197例,可基本明確診斷病因的191例。
1.2 方法
1.2.1 入組標準 根據衛生部制定的《正常小兒體格發育衡量標準》的標準,并根據兒科學的《小兒營養不良的分度和診斷標準表》,符合輕至重度營養不良的小兒。
1.2.2 病因分類 1、喂養不當:包括過早純人工喂養、突然斷奶,嬰兒不能適應新的食品、過早以米飯等為主食、奶粉沖調不當,攝入營養比例失衡、偏食、厭食、過多進食零食等;2、疾病:包括遷延性嬰兒腹瀉、慢性腸炎或痢疾、各種酶缺乏所致的吸收不良綜合征、腸寄生蟲病、結核病、麻疹、反復呼吸道感染、慢性尿路感染;肝功能障礙,妨礙營養素的吸收利用;雙胎兒、早產兒;糖尿病,葡萄糖代謝異常;腎病綜合征,蛋白掉失過多;某些遺傳性代謝障礙和免疫缺陷病。3、先天因素:包括某些消化道先天畸形(如唇裂、腭裂、先天性肥大性幽門狹窄或賁門松弛等)和嚴重的先天性心臟病等,可致喂養困難等。
1.2.3 操作方式 對入組小兒通過采集病史、檢查、檢驗結果,并進行喂養情況問卷調查,結合歷次體檢結果,做出病因診斷,列表統計。
2 結果
各年齡段營養不良患兒病因分布見表一。
由上表可見,在調查的197例小兒中,1-9月所占例數較多,達101例,其中,輕、中度營養不良的比例與另二組無明顯差異,重度營養較高,達12例,占該年齡組的11.9%,比另兩組的比例稍高,但P > 0.05,無顯著統計學差異。
在1-9月組中,患兒營養不良多與疾病及人工喂養不當相關,如:先天性內分泌疾病、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多胎兒等先天不足、吸吮能力差、消化吸收功能差;擔心嬰兒營養不足,把奶粉沖調過稠,加重嬰兒腸道負擔,影響消化吸收或奶粉沖調過稀造成嬰兒長期處于饑餓狀態等是常見的病因。3-6月患者營養不良常由于過早或不規范添加輔食或食物比例不當(常為淀粉含量過高,蛋白質過低,這在外來人口及父母親過早外出務工的小兒中尤為多見),造成嬰兒吸收不良、蛋白質攝入不足所至。在1-6月中,由于乳糖不耐受、母乳、乳制品過敏等引致的慢性腹瀉,未能及時調整飲食,引起營養不良也較為常用見。在6-9月齡段中,反復上呼吸道感染使機體長期處于消耗狀態,反復消化道感染、慢性感染性腹瀉導致小腸粘膜受損、吸收不良、小兒挑食等,引起各種氨基酸、脂肪、糖、微量元素等攝入不足是發病的常見原因。
在1-9月組中,在除外先天性疾病后,把3月前及3月后開始采用純人工喂養的患兒分別分組,其中,3月前應用純人工喂養的患兒發生營養不良的,占該組的18.8%。相關數據顯示,本地區3月前始應用純人工喂養比例約15%,過早純人工喂養是本地區嬰兒發生營養不良的重要因素。
在所有病例中,先天性疾病是營養不良的重要因素。在重度營養不良病例中,大多合并有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性心臟病、地中海貧血等。
3 討論
嬰兒是體格發育最快時期,母乳是嬰兒最好的營養品,是良好基礎的關鍵,對嬰兒的智能發育具有重要促進作用,是6個月內嬰兒最佳的喂養方式,在本次調查中,1-9月的嬰兒中,喂養不當引起的營養不良占相當大的比例,而過早純人工喂養、過早以米飯等為主食分別占該組的18.8%和13.9%。因此我們要進一步加強對嬰兒家長的健康教育,尤其是嬰兒母親,不斷提高母乳喂養率,使嬰兒的生長發育在早期就有一個良好的開端[3]。
在本次調查中,攝入營養比例失衡是9-18月和18-36月兩組的常見原因,分別占該組的20.3%和18.9%。我國兒童的生長發育在生后6個月內身高、體重的增長率與發達國家無明顯差異,而6個月后則逐漸落后,其主要原因可能是輔食添加的時間、數量及質量不合適而造成的[4]。因此,合理的營養搭配在該時期顯得較為重要。疾病和先天因素在該組所占的比例也較高。特別是慢性腹瀉、肺炎、先天性心臟病等,疾病一方面使食欲減退,攝入減少,另一方面使消化、吸收、利用產生障礙,終致營養不良,而營養不良,又可繼發和加重感染,兩者互為因果,形成惡性循環。在重度營養不良組中,大多合并有疾病因素,而慢性腹瀉和先天性心臟病是最常見的因素。
營養不良是包括社會、家庭、經濟、喂養、疾病等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作用機制較復雜[2];宣傳母乳喂養,加強喂養知識的宣傳與教育,正確喂養是減少小兒營養不良發生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譚衛群,80例營養不良病因分析,廣州市兒童醫院,廣州醫藥,1997,28(5):40-41.
[2]葉運莉,李愛玲,在讀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 流行病學,瀘州醫學院公共衛生系流行病與統計教研室,兒童營養不良危險因素研究的系統評價,現代預防醫學,2007年第34卷第24期,4672頁。
[3]肖靜亞,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孟河人民醫,298名農村嬰兒喂養情況分析,實用醫技雜志,2009年9月第l6卷第9期,699頁。
[4] 趙晶,顧菊霞,孫宏霞.不同喂養方式與嬰兒智能發育關系的探討.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0,8(3):194―195
拉肚子的危害
目前,小兒腹瀉占到了我國兒童常見病、多發病的第二位(第一位是呼吸道感染),其對寶寶最為嚴重的危害就是營養不良和生長發育遲緩。嬰幼兒體質嬌弱,正處在生長發育時期,腹瀉對嬰幼兒的危害很大。腹瀉除影響嬰幼兒對食物中營養物質的吸收外,還會消耗體內儲存的營養物質,損害機體組織。這是因為嬰幼兒在腹瀉過程中,本來應該消化吸收的營養物質不能進入機體,但機體內各器官還需照常進行各項生理功能。
小兒長期腹瀉,其體重增長會顯著落后于同齡兒童,而且在以后的半年之內都需要加強營養,才能趕上其他同齡小孩的生長速度。如果腹瀉時間長,造成嚴重的營養不良,會使小兒免疫功能進一步降低,容易受到感染,嚴重的還會影響智力發育,甚至導致死亡。
寶寶為何易腹瀉
患感冒 春夏交替,天氣忽熱忽冷,寶寶腹瀉可能是因為感冒了。感冒時常伴有腹瀉癥狀,一旦出現脫水癥狀,應及時補液。
喂養不當 給寶寶喂食的奶粉過濃、奶粉不適合、奶粉中糖分過高、奶液過涼、過早添加米糊等淀粉類食物,都容易引起寶寶腹瀉。
對奶粉過敏 據報道,100名嬰兒中有2~7名會對奶粉過敏,這種癥狀多發生于2~3個月的嬰兒。有遺傳性過敏體質的新生兒更容易產生對奶粉的過敏癥狀。對奶粉過敏常表現為發生難治性、非感染性腹瀉超過兩周,大便可混有黏液和血絲,伴隨皮膚濕疹、蕁麻疹、氣喘等癥狀。這種情況下應根據醫生的處方給新生兒喂食特殊奶粉。
花粉過敏癥 萬物復蘇、鳥語花香的時節,很多父母都會帶著寶寶到公園或者是郊外玩耍,享受大自然的美好。如果小孩是過敏體質,吸入彌散在空氣中的花粉,刺激胃腸黏膜,胃腸黏膜發生充血水腫就會引起腹瀉。
氣溫改變 夏季將至,溫度漸漸走高,溫度改變對人體胃酸和消化酶的分解有抑制作用。此時,孩子容易口渴,吃奶或者是喝水比較多,使胃液稀釋,胃腸負擔加重,導致消化能力減弱,而孩子的胃腸道功能還沒發育完善,胃酸和消化酶的分泌都不是很好,從而很容易腹瀉。
寶寶腹瀉,預防是關鍵
俗話說“好漢頂不住三泡稀”,何況身體弱小的嬰幼兒,腹瀉次數一多就會全身乏力、精神憔悴。因此,家長應注意預防寶寶“病從口入”,尤其要注意食品衛生,預防腹瀉發生。
1.母乳喂養寶寶壯 母乳喂養能提高寶寶的免疫力,減少寶寶被細菌感染的機會。生活中,要特別注意衛生。盡量不要讓寶寶接觸患有傳染性疾病的患者。照顧寶寶的家長在飯前便后、更換尿布前后一定要洗手。
2.牛奶存放有講究 對于飲用牛奶的寶寶,家長應將牛奶放到冰箱的中間,因牛奶是細菌的最佳滋養地,而冰箱門邊的溫度不夠低。另外,牛奶放置最好不要超過24小時。如果寶寶飲用的是瓶裝奶,拿出冰箱超過1小時,就不應再繼續飲用。如果是現沖的配方奶粉,放置超過1小時也不要再給寶寶喝。還有的媽媽把沖泡好的奶粉長時間放在溫奶器中,是非常錯誤的做法,因為這個溫度特別容易滋生細菌。
3.寶寶奶具勤清洗 小兒的用具一定要保持清潔,寶寶的奶瓶、安撫奶嘴、牙膠以及相應的喂養工具每日應煮沸消毒一次,每次用完后要洗凈,再用時要用開水燙一下。不要用不潔凈的手去具,在奶嘴不通時,大人切勿用嘴吸通后再給孩子吃,以防“病從口入”。
4.輔食品種不宜多 給嬰兒增加輔食時,應循序漸進,切忌幾種輔食同時增加,或一種輔食突然增加過多;防止飲食內容的突然改變;少吃富含脂肪的食物。小兒的消化系統還未發育完善,消化能力弱,一旦吃得太多太雜,消化不良容易引發腹瀉。
5.腹瀉患兒不宜禁食 以往小孩腹瀉,比較強調限制飲食,認為禁食后腹瀉會減輕。近年來,臨床發現禁食有害無益。特別是在腹瀉大量丟失水分的情況下,禁食會加重脫水和酸中毒;同時進食太少,小兒處于饑餓狀態,會引起腸蠕動增加和腸壁消化液分泌過多而加重腹瀉。所以,腹瀉時不必禁食,應多補充水分,可進食營養豐富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如米粥、面條之類。
1降膽固醇
近幾年來,關于益生菌降膽固醇作用的研究不斷展開,許多體內或體外研究中認為益生菌有一定降膽固酵作用。Fukushima等由枯草桿菌,乳桿菌、鏈球菌及酵母等構成的益生菌混合物對小鼠脂類代謝的影響,結果表明在整個試驗階段,高膽固醇食物的小鼠益生菌試驗組的血清總膽固醇明顯低于對照組。Lin等將血清中高膽固醇含量的人群分為三組,都服用相同劑量的嗜酸乳桿菌和保加利亞乳桿菌制劑,6個月后,受試人群的血清總膽固醇含量和低密度脂蛋白濃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由此可見,雖然大量研究證明益生菌具有降低血液膽固醇的效果,對于益生菌降膽固醇作用的機理目前也還不明確,仍需進一步研究。
2 抑制幽門螺桿菌
幽門螺桿菌,1983年由Marshall及Warren首次成功地從人胃黏膜組織中分離的。Hp是一種革蘭氏陰性螺旋狀小桿菌.微需氧性細菌。由于Hp呈螺旋形、有鞭毛、具有適應性酶和蛋白,從而使它能在胃腔的酸性環境中定植和生存。人類是Hp的唯一宿主?,F已公認,Hp與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黏膜相關淋巴樣組織(MALT)淋巴瘤和胃癌的發生密切相關。世界衛生組織已將Hp列為I類致癌因子。
3 治療抗生素引起的腹瀉
腹瀉是抗生素治療最常見的副作用,使用抗生素的病人有20%以上會發生腹瀉,此腹瀉的發病機理還不清楚,但無疑與腸道生物區系的質和量的變化有關系。研究者們使用許多益生菌來防治抗生索引起腹瀉。包括酵母,乳桿菌,雙歧桿菌和鏈球菌。然而只有啤灑酵母、屎腸球菌和乳桿菌及某些雙歧桿菌表現出了防止抗生素引起的腹瀉的效果。
4 感染型腹瀉
最常見的感染型腹瀉主要有三種:輪狀病毒感染、旅行者腹瀉和急性腸炎。
輪狀病毒腹瀉是引起嬰兒腹瀉和死亡的一個重要原因,尤其在發展中國家。已經證明乳酸菌很有希望用于輪狀病毒腹瀉的防治。Isolauri等采用空白對照試驗對74個患腹瀉的孩子進行研究表明乳桿菌(L.GG)可明顯縮短腹瀉的持續期,不同乳酸菌對患有急性輪狀病毒胃腸炎的孩子的療效比較試驗結果表明L.GG最有效,而嗜熱鏈球菌,保加利亞乳桿菌或鼠李糖乳桿菌則對腹瀉的持續期無任何效果。Kaila等研究表明L.GG能明顯提高輪狀病毒腹瀉恢復期抗輪狀病毒特異性抗體IgA的分泌和血清中IgA水平,從而提高整個系統和局部對輪狀病毒的免疫反應。
到國外旅行的人腹瀉發生率在20%~40%之間,因此旅行的公眾非常關注能防止旅行腹瀉的手段。Hilton等采用隨機雙盲試驗用L.GG菌株對400名美國旅行者進行試驗,統計結果表明旅行期間服用L. GG膠囊的人群每天腹瀉發生率為3.9%,而沒有服用的人群腹瀉發生率為每天7.4%,這說明益生菌對防治腹瀉有一定作用。
急性腸炎是因病毒或致病菌導致,通常引發腹瀉,一直是發展中國家的嬰兒和兒童疾病的一個主要原因??诜偎弦?ORS)被廣泛用于降低腹瀉死亡率,但是它既不能縮短腹瀉持續期也不能提供任何營養。因此許多研究者對益生菌治療方法進行研究,并且已有大量研究證實L .GG菌株對嬰兒和兒童的急性腹瀉有很好的效果。
5改善營養
許多乳酸菌能夠改變發酵乳中維生素的含量。有些B族維生素被消耗也有些被合成,與非發酵的產品相比發酵乳中的維生素含量更高且更適宜。例如許多雙歧桿菌株能夠合成維生素Bl、鹽酸、葉酸、維生素B6和B12;保加利亞乳桿菌能夠消耗葉酸而嗜熱鏈球菌和嗜酸乳軒菌能夠合成葉酸。能夠活著到達腸道的乳酸菌能夠產生乳酸,改變腸道的酸堿平衡從而達到改善礦物質吸收的作用。
6 抗腫瘤
通過攝入膳食纖維和益生菌來降低環境因素引起的癌變風險已引起極大注意。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益生菌制品可以降低致癌因素,預防癌變及癌前病變的發生。
(1)抑制組織畸變腺體的形成
畸變腺體被認為是腫瘤發生前的一種結構,它繼續發展將成為腺瘤樣息肉--結腸癌前病變,繼而可能導致癌癥發生。許多抑制畸變腺體或其病灶形成的抑制劑已經試驗動物表明可以降低結腸腫瘤的發生。
(2)抗突變劑活性
【關鍵詞】思連康;思密達;小兒腹瀉;療效
作為兒科較為常見與多發的疾病,小兒腹瀉給患兒及其家庭帶來了不小困惑和痛苦,目前對于該類疾病的治療主要以微生態制劑與黏膜屏障保護劑等藥物為主。思連康可對患兒體內所需的生理性細菌予以有效彌補,對腸道菌群進行平衡調節,對腸道中可能存在的致病菌予以有效抑制和清除,使腸道內的菌類保持協調平衡。思連康聯合思密達治療小兒腹瀉可有效覆蓋消化道粘膜,形成粘膜修復的屏障,進而提高其預防能力。本文主要就思連康聯合思密達應用于小兒腹瀉的臨床治療效果展開分析討論,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統計2010年3月――2011年5月期間,我院所收治的120例小兒腹瀉患兒資料。在120例患兒中,男57例,女性63例;平均年齡為1.56歲,平均病程為1.5d;29例伴有發熱,23例伴有嘔吐,24例中度脫水,34例輕度脫水。將其隨機分成兩組,對照組60例患者進行調整飲食與補液等基礎治療,實驗組60例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思連康聯合思密達口服治療。兩組患兒的性別、年齡、病情等一般資料不存在較大差異,具有可比性,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對照組對調整患兒飲食,進行靜脈補液,對脫水、電解質紊亂等情況予以糾正,避免使用收斂藥劑與止瀉劑。
1.2.2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思連康聯合思密達治療。用量用法如下:思連康:小于1歲者每次1g,1-3歲者每次1.5g,每天3次于餐前口服;思密達:小于1歲者每次0.5包,1-3歲者每次1包,每天3次以50ml溫水溶解,于兩餐的間隙服用,1療程3d。
1.3療效評判標準依據有關小兒腹瀉評判標準對患兒的療效進行評判。治療后72h患兒大便次數與性狀恢復正常且全身相關癥狀消失即為顯效;治療后72h患兒大便次數與性狀好轉明顯且全身相關癥狀好轉明顯即為有效;治療后72h患兒的大便次數與性狀以及有關癥狀沒有好轉甚至加重??傆行?(顯效+有效)/總患兒數。
1.4計學分析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本次數據的統計學分析,以卡方檢驗進行計數資料對比,以t檢驗進行計量資料對比。當P
3討論
由于小兒的生長發育較快,但消化系統不成熟,會加重腸胃的負擔,消化道容易發生功能紊亂,且小兒自身的機體防御能力低,造成腸道感染的幾率較高。造成小兒腹瀉的主要原因有病毒感染、受涼、飲食不當等,由于病毒入侵,對粘膜造成損傷,使腸道腺體的分泌不斷增加,從而降低患兒的吸收功能,其治療原則即以腸道粘膜保護藥物對受損的粘膜予以及時修復。
作為一種四聯活菌藥物,思連康主要由芽孢桿菌,嗜酸乳桿菌,嬰兒雙歧桿菌,糞腸球菌等組成。芽孢桿菌是一種無毒耗氧細菌,它會消耗腸道氧分,進而使腸道處于一種厭氧環境,同時通過對免疫系統的協同刺激,進而產生抗體。嗜酸乳桿菌有助于患兒體內有益菌定植抗力的提高,能對其腸道粘膜予以有效保護,并給予營養,有助于合成肽類物質。糞腸球菌能幫助消化與吸收食物,并在腸道內形成由粘膜菌群構成的屏障,對致病菌的入侵予以有效阻礙。雙歧桿菌有嬰兒、青春、棒狀三種類型,對應于嬰兒和青年以及中老年人群中存在。三類雙歧桿菌中,屬嬰兒雙歧桿菌的生物活性與生命活力最為強大,該類菌種可通過口服進行補充,并能在小兒腸道內構筑起有效的生物屏障,對致病菌予以抵制,并幫助腸道蠕動;且它還可參與合成維生素,幫助消化吸收??诜歼B康能對腸道有益菌種進行有效補充,從而對致病菌予以抑制,達到治愈腹瀉的目的。
思密達取自于天然蒙脫石,是一類礦物質藥物,對患兒體內的輪狀病毒起到抑制作用,對腸粘膜予以保護;且該藥物可與腸粘膜上的糖蛋白物質進行有機結合,對損傷粘膜屏障予以有效修復,實現保護與修復的雙重作用,不存在毒副作用。
本研究以思連康聯合思密達應用于小兒腹瀉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8.3%,比基礎治療下81.7%的總有效率高(P
參考文獻
[1],朝魯門,郝雷等.思連康、甘草鋅聯合思密達在小兒腹瀉中的應用[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11,22(5):666-667.
[2]周燕輝.石榴皮、思連康合思密達治療小兒腹瀉臨床觀察[J].內蒙古中醫藥,2010,29(4):30.
[3]劉晴肖.思密達聯合思連康、復合維生素B片保留灌腸治療小兒腹瀉病的療效觀察[J].健康必讀(下旬刊),2012,(8):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