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1 09:21:4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狼爸的教育方式,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于是,有媒體發問:“野獸父母”常常有,緣何去歲今年特別多?這不禁讓我們思索,這層出不窮的“獸性教育”幕后推手到底是什么呢?
專家指出,一系列的“獸性教育”浪潮背后隱藏著的就是華人家長們急功近利的教育目的。然而,也有不少媒體認為,大行其道的“獸性教育”背后隱含的是商業目的。他們還進一步分析,在“虎媽、狼爸、鷹爸”的教育中,自我妖魔化、近似虐待的訓練、標榜成功成才,就是其最大看點或賣點。據有關媒體報道,“狼爸”在一夜成名后,很快就開始利用寒暑假開起了“私塾”,還將他的教子經著書出版――《所以,北大兄妹》;而“虎媽”,此前也推出了暢銷一時的《虎媽戰歌》一書。
因此,不少專家還指出,在商業社會里,教育可以變為產業,教育方式已經淪為商業賣點,虐待孩子也儼然成為炒作熱點,而這恰恰就是“獸性教育”背后的悲哀之處。
為了讓更多讀者理清思路,更深刻的認識“獸性教育”,本刊編輯部分別對教師、學生和家長三大關聯人群進行了一項采訪調查,以下便結合各大媒體對“獸性教育”的種種報道及專家學者們的論證分析,詳盡呈現“獸性教育”的面面觀:
一、“我不喜狼爸,也不愛虎媽,愛我就讓我做我自己!”
受訪對象:學生
受訪問題:你有沒有受到過“虎媽狼爺,式教育經歷,是否喜歡呢?
在受訪的學生中,一名男生對記者說:“假如我的作業沒做完,即使時間再晚,媽媽也不會讓我睡覺?!迸c此同時,還有一部分學生憤然抱怨“天天被逼著參加培優”。由此可知,在國內還是有不少家長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著“虎媽、狼爸”式教育心理。那么,究竟孩子們是怎么看待“狼爸”和“虎媽”的獨家教子秘笈呢?
據有關媒體報道,一位老師也曾在他的班上做了一個調查統計。結果發現全班30名學生無一例外的表示“不應該以打解決問題!”他們一致認為,可以有懲罰教育,但是懲罰教育并不等于“打”。一名女生說:“雖然狼爸、虎媽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孩子好,可是我覺得還是不對。這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不好的影響,我的父母要是這樣我會很失望,希望他們能多用別的方式教育我?!?/p>
在調查中,還有學生一板一眼地列出了四大“不該打”理由,不少老師和專家也覺得“言之有理”:
第一條,孩子挨了打,心理會受到傷害。打的次數多了,孩子會覺得在家里沒有溫暖,對父母的愛產生懷疑,甚至可能會做出一些過激的事情來。
第二條,打孩子,肯定是因為孩子做錯了事情。但是劈頭蓋臉地一頓打,并不會讓孩子明白他到底哪里做錯了。還不如坐下來與孩子好好地溝通,讓他知道以后該怎樣做。
第三條,會讓孩子的性格變得懦弱,變得自卑。孩子因為害怕挨打,可能會產生短期的好的效果。但對孩子長期的性格成長是不利的。長期生活在暴力環境中,孩子對暴力屈服,等孩子長大后,遇見比他強勢的人,也會低頭服從,沒有主見,庸庸碌碌一輩子。
第四條,孩子從小生活在暴力家庭里,耳濡目染,長大了也會對他人有暴力傾向。
“我們需要快樂的童年,不然進了北大清華又有什么用呢?”更多的同學們感慨道,“希望父母們可以理解、引導而不是打罵。”他們還希望家長能結合多種教育方式,對自己進行“嚴寬并濟”的教育。“我不喜狼爸,也不愛虎媽,愛我就讓我做我自己!”這就是孩子們對虎媽、狼爸式教育的真實想法。
在調查的過程中,也有一些學生則指出,自己的爸爸媽媽“很民主”,讓他們根據自己的興趣來學習、發展。而在這一教子方式的行列中,當數與虎媽同時爆紅網絡的“貓爸”常智韜最為典型。
啟示:在學生們充滿憤怒與期盼的話語中,我們都能看出虎媽、狼爸的教育方式并不適合每一個孩子。讓孩子成為學習的主體,是我們提倡了多年的口號,經過虎媽、狼爸、鷹爸等教育方式的大討論后,讓我們再一次重拾這個歷久彌新的話題,真正的讓孩子成為學習的主人翁吧!
二、“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這比上名牌大學、出人頭地更加重要?!?/p>
受訪對象:家長
受訪問題:假設將來你讓孩子參加培優報考名校,他抵抗不接受,你會采取怎樣的態度呢?
在采訪中,讓記者頗感意外的是,經歷了數月的輿論渲染之后,多數家長對“鷹爸、虎媽、狼爸”式的嚴酷教育持否定態度。有家長認為:“看看那些條條框框的家規,這樣的教育還有什么童趣可言?”還有一位媽媽也說: “我不贊同‘狼爸’的做法,我覺得我的孩子就不適合他的教育?!?/p>
當然,持贊同意見的,也大有人在,他們認為,棍棒教育也是有一定合理性的,比如有的孩子在被打以后才知道反省。
調查時,我們還發現了即便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家庭背景,家長對“獸性教育”也一致認為不值得學習,她們有著自己的看法:
傳統式家庭:張女士一家是地地道道的老成都市民,她也一直堅持要把女兒培養成一個具備傳統素養的女子,從小就讓孩子學古箏、彈琵琶……今年,恰好女兒上高三了。張女士說,孩子和成年人一樣,都是一個完完整整的個體;因此,對她們首先要建立起充分的信任,只,有這樣她才愿意和我們做家長的溝通交流。允許她有自己的空間,她才會在學習或與老師同學相處的過程中遇到了困惑時來找我們談心,這樣我們也就能順其自然的引導孩子走向成才的道路。
新潮式家庭:季女士一家在國外居住了十多年,她也有著一套教育孩子的方式,她認為孩子的童年是最寶貴的,大人沒有權力剝奪她們的童真和樂趣。孩子慢慢長大了,該學什么特長也要根據他自己的喜好,家長的強迫只會給孩子造成逆反心理。她還說,和丈夫在遇到一些復雜的問題時會叫上兒子一起來開一次家庭會議,也讓兒子參與到分析原因,尋找辦法的過程中來,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解決根源問題,并讓孩子看到生活真實的模樣,在未來他才能勇敢的面對。因此,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這比上名牌大學、出人頭地更加重要。
當然,調查中我們也發現,有不少家長的教育時而過于極端,尤其是在孩子小時,采取“嚴打”,但到了高中、大學,又過于放縱,有專家指出這樣的家長在教育方式上屬“搖擺派”,他們的這種行為會導致孩子丟失了是非觀。
啟示:“狼爸”“虎媽”“鷹爸”爆紅網絡,他們各自有著自己的育兒經,方法雖略有不同,但卻都成功了;但是,在教育孩子的這條大道上,更多的家長卻迷失了方向和自我,面對犯錯的孩子時,究竟是要掏出棍棒,還是循循善誘和孩子做朋友呢?家長迷惑了,但學校不能迷失,學校的管理者更不能迷失了教育發展的方向,尤其是在學生管理上,更應該針對學生的自身特點,尋找科學有效的方法,不要―味跟風,迷信“名人”效應。于此同時,還要做好家校合作方面的工作,為家長指引科學、正確的育兒方式。
三、“‘虎媽、狼爸’式的教育,不是現代教育,培養不了現代社會需要的創新人才!”
受訪對象:教師
受訪問題:你覺得所謂“獸性教育”對于一個孩子的學業發展究竟有多大幫助呢?
很多老師一致認為,家長教育子女應該掌握火候和度,一味的“軟”容易變成溺愛,但是一味的“硬”也容易“傷仲永”。
所以,懲罰和贊賞都是很有必要的,但家長們更要成為孩子的朋友,讓孩子樂意對你敞開心扉。也只有了解孩子在想什么,才能明白他們真正的需要,從而才能更好地施行有效的教育方式。
據有關媒體報道,人大附中肖遠騎老師說,“虎媽、狼爸”式的教育,不是現代教育;“虎媽、狼爸”式的教育,培養不了現代社會需要的創新人才!
他認為,現代教育強調:人的成長應遵循“自由一選擇一責任”的人格建構規律:基礎教育階段要強調學生自由地探索,主動地學習,健康地成長。而不是棍棒相逼苦學文化知識。他還進一步指出,教育不是制造產品的工業,而更像是需要精耕細作的農業,是一門“慢”的藝術。是的,尤其是基礎教育階段,更需要尊重孩子們的個性,關注他們的身心健康。
棍棒打不出孩子自由、陽光的健全性格,反而容易使其形成扭曲的性格,所以強迫和壓力是現代教育所摒棄的教育方式。
也有老師認為,在現實中更多的70、80后家長是選擇了寬嚴相濟的教育方式。他們除了在行為規范和基本道德層面的管教約束外,對孩子是比較‘溫柔’的。他們通常都是以平等的身份對話,商量著作決定解決問題的辦法。
上海市七寶中學校長仇忠海有著更深刻的認識:“我們應該提倡的是在孩子能自己把握人生、把握學習時的‘放手’,而不是從小就放、徹底放任孩子散漫。我以前看美國的電視劇《成長的煩惱》,發現在西方,家長在強調孩子個性、自由的同時,也在生活中注意理性地引導,并非真正‘一放了之’?!?/p>
啟示:“三天一頓打,孩子上北大”的“育兒經”是不值得每一位家長或老師學習的,虎媽和狼爸們的成功,完全是個別的小概率事件。無論是學校教育,抑或是家庭教育,都要建立在符合教育規律的基礎上。而當我們在面對孩子時,應該思考的是:我們是否尊重了孩子成長發展的規律,是否做到了耐心地等待他的綻放?請相信我們的孩子都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每一朵花都有屬于自己開放的時節,一旦時機成熟,就會開放得無比絢麗。
不少人信奉“黃荊棍兒出好人、棍棒出孝子。”前不久,“狼爸”教育,在網絡上又掀一起熱潮。“狼爸”是誰?狼爸是一個家教的代言詞。他自稱“中國狼爸,用“打”的教育方式,將三個孩子送進北大。”
哪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長大以后無憂無慮?后患無憂?然而這種“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演變成現實中這位父親所對孩子們實施的“棍棒教育”。一切在旁人看來幾乎是不近人情的要求,卻是他基本的家規。
狼爸的成功是我們所議論都是話題。反對的人不計其數,但是支持的人也數不勝數,前者的選擇我們有著相同的理解,但是后者又為何去接受、同意尚無人情的狼爸式教育?他們是看到了狼爸的成功,狼爸孩子無量的前途。
考進北大是否意味著成功,以考進好學校作為成功標準,是否是典型的實用主義?成功的真正標準難道不是自我實現嗎?
一個被稱為“斗媽大全”的帖子近在微博和網絡上迅速躥紅,作者用稚嫩的筆觸和配圖把自己如何與媽媽抗爭描述得詼諧十足。令廣大網友驚奇的是,作者竟是兩位10歲的四年級女孩,而書中所呈現的20余個“斗媽”招式,招招都令人忍俊不禁。
在我看來,“斗媽大全”的走紅并不是偶然,家長們并不能避免與孩子的沖突。此時,往往聰明的家長會依據孩子的獨特秉性和具體情況來掌控實施最適合的家教。同樣的道理,一些聰明的孩子也會根據父母的特點、個性和常用的做法,選擇最有利的保護、應對方式。而“斗媽大全”恰恰就是這樣的一個帖子,滿載著孩子與父母沖突過程的積累,不失為一本讓所有人閱讀,從中得以啟發的結晶。
在我國的傳統式教育中,父母和其他長輩對于孩子而言是絕對權威,神圣不可侵犯的。即便到了今日,一般家長也都不顧自己的對錯與否,讓自己的孩子公然反駁自己,倘若不聽從管教,“輕則罵,重則打。”于是乎,孩子在家中就面臨兩種選擇,要么成為不聽話的“問題少年”,要么成為聽大人話的“baby”后者招人喜歡,前者則引起家長的爆發或無奈,無奈的家長便是對孩子放棄了希望,只愿“船到橋頭自然直。”在這樣的家庭中,由于家長與孩子的不平等,總以為孩子不懂事,需要嚴加管教。
他們殊不知,他們長期的嚴重打罵會給孩子造成嚴重的身體上與心靈上的創傷,甚會導致孩子一生的自卑、懦弱、抑郁、自閉。還有可能當孩子遇上挫折時輕生的心理。造成人際交往、學習的退步。家長們的“棍棒教育”可能將會適得其反。
在“狼爸教育”與“斗媽大全”打得一片火熱的這個平臺,希望家長們能站在我們的角度去思考,我們也有同樣強烈的自我意識,尊重我們,尊重你們的孩子吧?。?!
福建南平建甌市建甌實驗小學六年級:雷凱淇
一面是“虎媽”、“狼爸”近乎專制的嚴厲教育方式帶來的成功,另一面是“哈佛媽媽”相對寬松教育下走進世界最高學府的榮耀,父母們疑惑了:到底是嚴厲的教育方式更加有利于孩子的成長,還是寬松式的教育更加科學?什么樣的教育方式才算是成功的家庭教育?
“虎媽”、“狼爸”剛唱罷,“哈佛媽媽”又登臺
“絕不允許看電視或玩電腦游戲”、“不允許自己選擇課外活動”、“無條件服從家長的一切要求”、“不許去同學家串門”,“虎媽”、“狼爸”用一系列嚴厲家教要求孩子沿著他們為其選擇的道路努力。據媒體報道,他們的做法引起了一部分家長的模仿,但也讓部分家長直呼“變態”。
就在對他們的討論稍稍平息的時候,“哈佛媽媽”出現了。日本媽媽森田友代的著作《哈佛老媽的教育筆記》一書中,提出了“放任式”家教與“目標式”培養法,即把東方式家庭教育中的“權威父母”和西方式的“平等交流”相結合。這是繼“虎媽”、“狼爸”之后,又一位讓萬千家長羨慕的“教子成功”的案例,它引發的討論絕不亞于“虎媽”、“狼爸”曾經激起的“爭論硝煙”。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一個人最早接觸的教育形式,是啟蒙教育也是終身教育,對孩子健康成長必然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每個家庭的家教模式各不相同,究竟哪種方法更可行?哪種方法更科學呢?
嚴厲還是寬松?這是一個問題
古代社會,家長對子女擁有絕對的權威。朱熹《朱子家禮》有云:“凡諸卑幼,事無大小,毋得專行,必咨稟于家長。”家長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和地位,兒女必須服從父母嚴厲的管教。
而今,隨著社會法制的健全與社會文明的提高,加之獨生子女時代的到來,家長們開始轉變觀念。對許多家長來說,孩子是家庭的中心,他們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漸漸變得遷就和寬松,但當家長們看到“虎媽”、“狼爸”那樣嚴厲的家教方式帶來的成功時,這些家長有些矛盾和動搖了。
“我也不愿意強迫孩子,不這么做又不行?,F在社會競爭這么激烈,如果放任他發展,將來怎么跟別人競爭?”陜西安康的唐女士是一位17歲孩子的母親。她說,自己對孩子的家教比較嚴厲,假期輔導班必上,即使不愿意也得強迫他去。
但孩子的表現卻讓她擔憂:“英語成績還是沒有提高,也從不主動跟我交流?!眹绤柕谋拮铀坪醪⒉荒茯屭s著孩子走向既定的目標。
“虎媽”、“狼爸”式的教育是一種專制的、粗暴的教育方式,是缺乏民主平等意識,不尊重孩子權利的表現,這種功利化追求驅使下的教育方式產生的“成功”只能是世俗意義上的成功,是不可取的。
但另一方面,孩子是需要嚴格管教的,年齡越小的孩子越需要立規矩、明是非。我反對棍棒教育,但懲戒是必須的?!睕]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所謂懲戒,意指當孩子出現某些偏差時,采用溫和的方式引導其反思錯誤,總結教訓,讓其承擔行為帶來的后果?!吧拼齼和腻e誤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教育方法,家長要相信孩子是好孩子,要讓孩子真正認識錯誤,不懼怕錯誤、改正錯誤,這樣才能練就勇于承擔責任的品格。要是犯錯就用打罵的方式解決,孩子或許永遠不知道自己錯在哪里?!?/p>
權威民主最科學,還要因性施教、個性施教
“我也嘗試過做虎媽狼爸,為孩子制訂嚴格的要求和標準,并且強制她完成。但后來發現,跟她好好說,征求她的意見,給她鼓勵和夸獎,她反倒能耐心地聽取建議。于是,我放棄了以前的方法,有什么事情我們會相互討論,平等對話。”任教于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的教師羅自文說。
權威、民主的教育才是最科學的教育方式。一方面父母要以身作則嚴格要求自己,樹立權威和威信,另一方面要對孩子理解和尊重,給他自由,好的教育是給孩子自由的教育。對孩子嚴格要求跟自由并不矛盾,權威不是專制,民主不是溺愛。
“對孩子嚴格要求跟自由并不矛盾。比如不能撒謊,不能欺負別人,不許過度玩網絡游戲,這些方面要嚴格,嚴格要求的孩子才是有安全感的孩子。在這樣的前提下孩子依然可以獲得自由,可以和同伴玩,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興趣發展。這就是寬嚴有度?!币粋€通行的理念是,孩子10歲之前要完成道德智能的教育,核心便是明辨是非,孩子0歲到1歲的時候,對他要無條件的愛,這樣他才有安全感和幸福感;2歲到4歲要敢于對孩子說不,讓其明辨是非;5歲到10歲便要進一步養成良好道德習慣,這段時間是一生的基礎、最重要的階段,也是立規矩的黃金時段;但10歲以后就要開始尊重孩子,與孩子平等對話,聽取他的意見和想法,用道理說服他而非強制他。他說,根據國內外家庭教育研究的發現,孩子成才率最高的家庭是權威民主型的家庭,而不是專制家庭。
兒童健康成長需要因性施教,個性施教。把性別跟個性結合起來,是一種更加理性的態度。
端正教育心態,成功的定義并不唯一
網上有一則被網友廣泛轉發的微博:“小時候,我經常糾結:長大后,是上清華好,還是上北大好呢?長大后,我才發現:我真的想太多了?!币粍t只為逗樂的笑話卻折射出了孩子從小被灌輸的理念,成功就是上名校。而家長給孩子定的目標,便是考上好大學,考出好成績。
唐女士對孩子的目標明確而清晰,考上清華或者北大。她說,“最次也要重點大學?!?/p>
狼爸曾說,所謂民主,孩子是民,家長是主。從這句話里我看到的是一個男人的控制欲:以愛之名,完全控制了一個人,連一個人連最起碼的自由空間都沒有。這又使我想到了一種奴隸主的哲學:我給你吃,給你穿,把你養大,你就該聽我的,按照我的想法去做、去實現,最后給我養老送終。這就是愛,這就是孝順,這就是中華的傳統美德,否則就是忤逆,叛逆!是大逆不道,是不孝。友人問我,聽從家人的安排,去工作、結婚、買房、生子,到后來發現還是不快樂,但是人生的幾件大事均已悉數做完,會不會忽然發現,還有幾十載人生,頓時覺得毫無指望。我沉默,不知該如何回答。不能否認的是,好多父母,只是把孩子當成自己的延續――剝奪了孩子們本身的思想,灌上了父母自己未實現的期望。于是一代代傳承下來,導致我們從來不是為自己而活,而是為別人而活。狼爸莫過于是這當中最典型的例子了,完全以成敗論英雄,可笑的是他的成敗論界定的那么狹窄:考上好的學校。我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貌似只要有了地位和金錢自然會有幸福感,進而感覺到快樂,為了地位和金錢可以不擇手段地扭曲自己??墒俏艺娴牟幻靼?,為什么父母非要根據自身的價值觀,把孩子成年以后所得到的職位和金錢當作衡量成功與否的標志呢?難道孩子自身的快樂不重要么?
對此,狼爸這樣說道“孩子不懂什么叫快樂。所謂童年不快樂,都是長大后回憶時的感受,而孩子當時的感受都是朦朧的?!?/p>
狼爸蕭百佑給孩子們定下的這么幾條家規:
一、不許看電視,除非是早晚餐時間的新聞節目,或者節假日每天一小時的動畫片時間。
二、不許自由上網,四兄妹只有在需要查詢網絡資料或者需要上QQ與同學交流學習時,在父親允許下才能開啟電腦,并且使用時一定有家長盯在旁邊。
三、不允許隨便喝可樂,首先是因為可樂對健康無益,其次是堅決不能養成孩子想喝什么就能喝什么的習慣。
四、不能隨便打開冰箱的門,沒有想吃零食就能吃的權利,同時,也為了培養孩子的服從性,“服從父母就是硬道理”。
五、不能吹空調,在廣州炎熱的夏天,蕭家只有夫妻二人的房間里,空調可以隨意開關,孩子們如果天天待在空調房里,“只會越來越懶散”,這么做就是為了培養孩子堅忍不拔的意志力。
至于狼爸的打法流派也被他自己總結成七條:
一、初中以后少打,因為性格已經定型,但在幼兒、小學時期,定要嚴厲管教;
二、只用藤條或雞毛撣,傷皮肉不傷筋骨;
三、只打手和小腿,身體其他部位不打;
四、打前先訓話,講明錯誤之處再打;
五、一個孩子犯錯,其他孩子必須站在一旁聽從教誨,看著兄弟姐妹挨打;
六、打之前告訴孩子這次要打幾下,讓孩子自己數,不多打不少打,數錯一下罰十下;
七、孩子必須主動伸手挨打,不能縮手躲避,不能喊疼,縮手一下多打一下,喊疼打得更重。
狼爸這種教育方式,完全可用行為主義解釋:既然我錯了,你要打我,那不如我知道錯了,乖乖的讓你打,這樣你開心,我也不用受到更多的責罰。更何況從3歲就開始實施這種打孩子的教育模式,而孩子那時根本就沒有反抗的能力,于是就形成了一個強化模式。
其實,現在孩子不反,是沒有契機。如果有一天有了一個強有力的契機,我不知道結局會不會很慘烈?時常在想,很多做父母的都想要自己的孩子成才,所以會用盡方法,不乏有些錯誤的教育模式,而面對有些錯誤的教育方式,孩子身心受到傷害卻又不知道該怎樣反抗,結果會不會成了這樣,不是不反抗而是沒到反抗的時候。這些教育中的傷害不會一下子顯現,但傷害就是傷害,它一定會隱伏在生命中,以不同的方式表現出來,現在一切都不好下定論,且看十年之后。
對于媒體片面的炒作我深表擔心,“成功”事跡必然帶來模仿者。而媒體的片面炒作,及狼爸的劍走偏鋒,讓許多家長誤以為只要打孩子就能進北大,要知道打孩子和進北大是沒有直接的邏輯關系的?!按嬖诩词呛侠怼保⒆幽軌蚩忌媳贝?,想必這位“狼爸”一定還有其他的教育理念和多元的教育方法,而打絕對不是最主要的。
教育的目的是通過循循善誘讓孩子反省,為何非要用“打”的形式來“豐富”內容呢?心理學認為,童年的經歷影響人的一生,孩子倘若沒有幸福的童年,就難有幸福的人生。人只有一次童年。教育的真諦是因材施教,不能用打來做總結。孩子也是人,請尊重他們的人格,請把孩子自身的幸福和快樂放在第一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獲得他人的贊賞”。成人如此,孩子更是這樣,所以,請多用賞識教育。
那么,何為賞識教育呢?簡單說來,不過就是十二個字:承認差異,允許失敗,無限熱愛。
現實生活中,不乏有家長會拿自家的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比較,如“你看看王家的xx,數學拿了滿分,你再看看你。”“如果你考不上清華北大,你就是一個失敗者”等等。孰知每個人都是這世上獨一無二的個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閃光點與不足處。我們不應該用一個所謂我們認定的“標準”去比較孩子,人無完人,我們大人都不可能做到永不失敗,更何況孩子呢?我們所要做的是在真愛的前提,承認孩子們身上的差異,允許孩子失敗。
許多父母把賞識與贊揚等同起來,以為賞識就是告訴孩子:“你真棒!”而賞識教育遠遠不是說一句“你真棒”這么簡單。它并不等同于表揚,更不是單純的物質獎勵。賞識首先應該是一種心態,一種欣賞孩子的心態――基于對生命本質的愛和尊重,尊重孩子,信任孩子。而贊揚只是賞識的一種手段而已,只有把賞識的心態融入贊揚之中,孩子才會真正感受到賞識的力量。
相信對很多城市家長來說,《虎媽貓爸》折射出來的育兒難題都不會感到陌生,比如隔代教育引發的家庭矛盾,又比如“幼升小”的擇校的殘酷,以及買學區房的風險,乃至父母雙方教育理念的差異等等。藝術來源于現實,但同時又高于現實,不得不承認,電視劇在再現這些教育難題的時候,采用了不少夸張手法,比如為了就近讀到好的小學,劇中女主角選擇賣掉現有舒適寬敞的房子,舉債買昂貴的學區房,而得知學校對住房年限有要求后,更是不惜讓自己的孩子推遲一年上學;這樣的事,不能說現實中絕對沒有,但當是極為罕有。
談“虎媽”很難讓人不想起前幾年很火的蔡美兒,她的那本《虎媽戰歌》曾經震動美國,并且在美引發了一場關于中西教育理念的大討論。在這本書里邊,她堅持用一個中國式的教育方式去教育自己的子女,并且“成功”將他們都送進了美國的一流名校。書中一個近乎苛刻的嚴母角色躍然紙上,她把自己同孩子的關系形容成是作戰關系,并且隨時準備跟女兒戰斗。
不得不說,電視劇《虎媽貓爸》中的畢勝男確實同蔡美兒有不少相似之處,她起初對女兒茜茜的嚴苛,以及在教育方式上那份唯我獨尊、不容商榷的執著勁,可謂十足的“虎媽”味兒。與蔡美兒一樣,她認為要給孩子們一個美好的將來,就必須讓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多吃苦,要非常嚴厲地對待他們,而不是出于什么發展個性的理由,放任他們。 “虎媽狼爸”為什么流行?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正是秉持著這樣的理念,現實中很多爸媽都會給自己的孩子選擇自認為最好的教育,不管是就讀的學校,還是學習的技能。而為了讓孩子能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更是在課外給孩子各種“加碼”,讓剛上小學的孩子人生就如臨大敵,每天布置的作業做到睜不開眼;更有甚者,還給報上幾個像奧數這樣的培訓班。
“將來的社會有多殘酷”,趁孩子還在讀書給他們施點壓不算什么,不管是電視劇的女主角“虎媽”畢勝男,還是“狼爸”畢大千以及杜峰,增強孩子的競爭力都順理成章地成為他們高壓教育最重要的理由。而他們這么做的目標據說只有一個,那就是讓孩子長大后能夠成為一個成功人士,也就是中國人常說的“父望子成龍”。
是的,中國人太渴望成功了,不僅要自己成功,更要孩子成功,而當自己沒有成功或者不夠成功的時候,他們就將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指望著他們去實現自己沒能實現的抱負。也許有的“虎媽”“狼爸”會說,孩子將來有高學歷和好工作就行了,并沒指望他們非要成為愛因斯坦、比爾?蓋茨。但是他們不知道的是,這種教育卻存在另一種風險:單純追求學業導致的社會化程度不足和個性缺陷。
此外,中國家長還往往對孩子參加學業之外的活動、游戲、學生之間的交往,視為不務正業、浪費時間。電視劇中的“狼爸”杜峰不樂意讓自己孩子杜一諾參加唐琳組織的學生活動是為一例。殊不知,這是比學業更為重要的成長過程。長此以往,在從小到大單打獨斗的考試競爭中,孩子更多地把同伴視為你上我下、“你死我活”的競爭對手,優秀學生之間更是如此。家長對孩子的嚴格管制、越俎代庖,造成許多學生缺乏生活能力、性格乖張、人格不健全,成人之后問題就暴露無遺。 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催生育兒焦慮
如果說渴望成功是中國父母在教育子女上產生焦慮情緒的主觀原因,那么現實中教育資源分布的不均衡則加劇了這種焦慮感。
“就近入學”早已作為原則寫進法律,其本意也是保證學生接受教育的“方便性”與“公平性”。但隨著義務教育的普及,人們對教育的訴求已經從“有書讀”轉向了“讀好書”,人們要求的已不僅僅是“教育機會公平”,而是“教育質量公平”。
可是,從幼兒園到大學,中國各層級教育的內部質量差異甚大,越是處于行政區劃序列下端的學校,其教育質量越差。這樣,在現有教育資源不均衡分布的狀態下,“就近入學”只能保證學生公平地“有書讀”,而不能保證學生們都能“讀好書”。就像電視劇里邊的茜茜,按照就近入學原則,只能上一所教育質量一般的小學,遠不及畢勝男心中理想的名校,于是學校的環境、師資乃至學生素質都被她所嫌棄。
現實中,通過“就近入學”的強制性,個體被固定在不同的教育節點中,即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的好壞一般與社區的好壞緊密相連。越是社會階層高的社區,其配套的學校越好,教育質量越高。在學校教育質量高的社區,社會中上階層往往更傾向于正向集聚,導致社會中下階層被迫擠出;而學校教育質量低的社區,社會中上階層往往傾向于負向流溢,導致社會中下階層主動涌入。這一點,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體現得尤為明顯,那些貴族子弟學校,別說工薪階層出身家的孩子,就是爸媽口袋里有錢,也不是說上就能上得了的。
于是,我們會看到,在一定的空間區域內,父母所在的階層便決定了孩子所能享受到的教育資源,更為不公的是,由于戶籍制度的存在,那些在大城市打拼的外地人,別說上好學校了,就是讓孩子有書可讀都是一件費勁的事兒,而想讓自己孩子在所在城市參加高考更是沒可能。盡管這些工薪階層靠自己打拼,物質上能夠過上體面生活,但在孩子的教育上,受限于自己所在的階層,總歸使不上勁。
談及教育孩子,前有“狼爸”、“虎媽”,今天又有個“鷹爸”:當幼鷹長到足夠大的時候,鷹媽媽就會狠心地把幼鷹趕下山崖,幼鷹往谷底墜落時,拼命地拍打翅膀,趁此掌握了基本的本領――飛翔。除夕清晨,一名來自南京跟隨父母到美國旅行的4歲男童,在紐約-13℃的暴雪中裸跑。對此,孩子的父親何先生表示兒子是早產兒,曾被告知未來可能腦癱癡呆,遂制定殘酷的“鷹爸”式訓練計劃讓其健康長大。近日該段視頻引發網民關注,對此教育方式更是褒貶不一。
正方:
Regular physical training can help children build good health and force them become tough and brave.
According to “Eagle father”, he has planned and carried out regular physical train-ings including running, swimming and mountain climbing. With these physical trainings, his son has never been in hospital since delivery. By contrast, a growing number of kids in China are becoming weak or overweight. As children have no idea of proper exercise, it is their parents who should urge them to exercise regularly for fit.
In addition, for a 4-year-old kid, running in snow is challenging his limitations. It is possible for the child to gain toughness through fighting against cold. When the old eagle teaches its young, it takes the young eagles to the cliff side, beats them and pushes them to use their wings. Therefore, it is possible for kids to strengthen themselves both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through physical training as kids are highly adaptive.
反方:
From my point of view, “eagle dad” just forces his child to become successful so that he himself could feel powerful.
From “tiger mom” to “eagle dad”, the parents always say they are doing the right things for their children. However, what they are most focused on is how their children perform better than others. But they fail to see the possible harm caused by harsh(嚴厲的) and pushy(強求的) “wishes” if exercise disobeys the natural order of childhood growth. The parents do not pay attention to how some children turn rebellious(反抗的) due to high pressure from their parents.
Moreover, the father’s explanation that sports has enhanced the child’s intelligence lacks scientific basis. The father says that he is confident in this style of education because his son now has scored very high in an IQ test. But till now, there’s no scientific research to prove any certain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exercise and IQ development.
“鷹爸”回應
殘酷的鍛煉是最好的磨煉
“鷹爸”何烈勝日前在新浪微博上用“@忙爸育兒”賬號連發6條微博自辯,對于有網友質疑他虐兒,“鷹爸”表示:“現在網絡上炒得沸沸揚揚,覺得我在虐待自己的親生兒子。可是有誰知道我是全心全意地愛著這個孩子呢?誰知道他的特別呢?”也有網友認為他發視頻是為了炒作一本育兒類書籍,“鷹爸”則回應道:“育兒心經這本書,是我好早好早就發的一條微博。而此微博的開通,當時也是為了能夠和大家聊聊我對我孩子的教育經歷,和大家共同來探討孩子的教育?!?/p>
“鷹爸”說,他40歲才得了這個兒子,是7個月的早產兒,并伴有4大心腦病癥,被醫生基本判定腦癱。他表示,讓孩子在雪地里裸跑引來了諸多爭議,但對孩子的教育會繼續堅持。
他認為這種看似殘酷的鍛煉是對孩子最好的磨煉:“教育和管理都是嚴肅的愛!父愛如山,我只是希望他能如正常孩子一樣,未來可以獨立于世。如果沒有鍛煉的殘酷,也許他到今天還什么都不會。”
最后“鷹爸”說道:“很多人也許會說是不是會給孩子留下非常陰暗的心理陰影?成人的我們有誰記得自己4歲以前是幸福還是不幸福?記得哪些事情?記得自己是否吃飽穿暖?盲目的訓練才可怕。鍛煉保證兩點:一是不傷害孩子心理;二是不傷害孩子健康!這是我的原則!”
醫生觀點
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新生兒科主任唐書生:訓練幼兒應循序漸進
小孩本身的潛力很大,保持適度的訓練就可以正常地發展,在智力和體力鍛煉方面持之以恒才是最重要的,如果鍛煉強度大大超過常規,這對孩子可能就會造成傷害,如“鷹爸”把孩子放到-13℃的環境中裸奔,就有可能會導致孩子凍傷,會產生很多的副作用。如果家長真的有心鍛煉孩子,可以循序漸進地培養,一步步地加大訓練強度,有可能小孩到達某一個程度時就可以承受一般人不能承受的強度,不過這些極端訓練方法對智力發展沒有作用。
廣醫二院新生兒科主任劉海燕:極端訓練沒有可能提高智力
在輿論的指責下,該校改正錯誤,刺眼的綠領巾從這些孩子的脖子上消失了。不過我在想,許多人心里的那條無形的“綠領巾”,卻是沒那么容易摘掉的吧。
“請將老師抓走”
前不久,安徽阜南某小學兩位六年級女生喝劇毒農藥自殺。喝藥前,一個女生在教室黑板上寫下了“遺言”:“如果我死了,就怪我數學老師,請警察叔叔將她抓走?!毙液冒l現得及時,她們的性命才被搶救回來。
對老師有什么深仇大恨,需要以死來抗爭呢·記者經過調查了解到,原來這位數學老師性格粗暴,尤其“不待見”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經常用冷言冷語奚落、責罵“差生”,還總愛說“給你們上課完全是浪費時間”……這兩位自殺的女孩子在屢遭打擊下倍感壓抑,在一次被這位老師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催繳課外補課費后,她們選擇了輕生。
這位老師無疑應該受到譴責!我也做過老師,我一直認為,在所有人里面,最不應該也是最沒資格歧視“差生”的,就是身為教育者的老師;何況這位老師還有開辦有償補課班的違規行為。
但另一方面,我也想對所有被人認為是“差生”的同學們說:當別人只看到你不那么漂亮的成績,卻看不到你的努力和其他優點時,你自己應該看到;當別人給你戴上“綠領巾”,你自己應該把它摘下來,丟在地上狠狠踩幾腳,然后用行動去證明你自己的價值。
去年教師節,一位我十多年前教過的“差生”找到我,她現在是一家電視臺的新聞部主任。她對我說,這么多年沒有聯系,就是想有一天告訴我,“我并不比您當年喜歡的那些好學生差?!?/p>
真的,別人強加給你“綠領巾”不可怕,怕的是你用它來“勒死”自己。
和校長共進晚餐
去年11月的一天,成都一家“格調高雅”的餐廳內,一位中學校長舉辦晚宴,宴請該校的19位學生。這個活動叫做:優秀學子代表與校長共進晚餐。
獎勵優秀,這當然無可厚非,“共進晚餐”更是一種別致的激勵方式:想想看,若是你收到一份來自校長的晚宴邀請,該是多大的榮耀,又將是學生時代一份多么珍貴的記憶呀!可是人們還是覺得,這頓飯的“味道”有那么一點不對。
原來,受邀的“優秀學子”是以期中考試成績為標準來選拔的,而且排位也頗有講究,比如坐在校長兩側的,分別是高三文科第一名和高一年級第一名……
難道那些道德品行方面、工作能力方面,或體育、文藝等特長方面特別突出的同學就不能作為該?!皟炐銓W子”的代表了嗎·學校把這樣的“最優待遇”只給予考試成績拔尖的學生,而不是像國外很多大學那樣邀請各種類型的優秀學生與校長共進晚餐,難怪有人說,這是“綠領巾靈魂附體”了。
我想起北京一所中學的“與校長共進午餐”——北京十一中的校長每周一都會在學校食堂與幾位學生共進午餐,任何同學想參加都可以報名。“赴宴”的同學里,有的請校長指點迷津,有的帶來了意見和建議,有的只是為了“和校長吃頓飯”……大約一小時的午餐時間結束后,校長和同學們各自付清各自的飯錢。
成都的“共進晚餐”,北京的“共進午餐”,對學生來說都是激勵。你覺得,哪一種會讓你更受鼓舞,更能從中汲取到成長的力量·
我相信,每個人都需要鼓勵,而每個人都是值得鼓勵的。
“狼爸”“羊爸”
香港商人蕭百佑寫了一本書《所以,北大兄妹》,講的是自己將三個兒女“打進北大”的故事。他的口號是“三天一頓打,孩子進北大”,理念是“孩子是民,家長是主,這就是民主”,家規是“沒有零用錢”、“不許喝可樂”、“不能吹空調”……于是人送雅號——“狼爸”。
正當人們為“狼爸”的做法是對還是錯爭論不休的時候,媒體紛紛推出了各地的“羊爸”——他們對子女平等相待,溫情有加,甚至和孩子“稱兄道弟”,照樣把子女送進了北大、清華,大有要和“狼爸”PK出個高下的架勢。
“狼爸”和“羊爸”之所以能夠“較上勁”,關鍵詞是“北大”。如果對陣雙方的子女進的是一般的大學,這場PK也就不存在了。這里其實反映了一個暗藏在許多人腦子里的一個邏輯:考上北大,或者其他名牌大學就是成功,要是能上哈佛、劍橋當然就是更大的成功;反之,考不上好大學就是失敗,要是連大學都考不上,那自然是“失敗中的失敗”。于是乎,在學校里按學習成績把人分成“好”和“差”就變得順理成章了。我把它叫做“綠領巾邏輯”。
來看兩份名單吧。第一份:傅以漸、王式丹、畢沅、林召棠、王云錦、劉子壯、陳沅、劉福姚、劉春霖。第二份:李漁、洪昇、顧炎武、金圣嘆、黃宗羲、吳敬梓、蒲松齡、洪秀全、。哪一份你更熟悉·我來告訴你吧,第一份名單中的人都是清朝的科舉狀元,而第二份名單中的人都只是落第的秀才。
一個數學可能精通幾國外語,寫不出錦繡文章的說不定叱咤球場,一開口舌頭就打結的也許是電腦高手,五音不全也可以秀出超炫的舞步……不要被那條短視與偏見的“綠領巾”蒙住眼,你會看見一個更廣闊的世界,每個人都可以成就各自的精彩,而唯一的“失敗者”,是那些自認失敗、自甘失敗的人。
【本期新聞話題】前不久,江西一名高三男生從教學樓四樓一躍而下,幸虧在下落過程中被樹枝擋了一下,才撿回一條命。這名男生平時很開朗,學習成績也不錯,還是校學生會主席,為什么要跳樓呢·原來,他很喜歡鄰班一位女生,女孩為斷了他的念想,就說如果他敢從四樓跳下去,就證明他的“愛”是真的。令她萬萬想不到的是,他真的跳了……
朱晨星:
如果沒有樹枝的“幫忙”,現在會怎樣·這位男生恐怕再也沒有機會去圓他為之奮斗了11年的大學夢。生他養他18年、對他寄予殷切希望的父母呢·恐怕已是肝腸寸斷、痛不欲生了吧。而他所“愛”的那名女生呢·豈不也在這考大學的關頭無端地背上沉重的包袱!愛是給人帶來幸福,而不是傷害。我們已經不小了,應該記得愛的背后是責任。
吳金玲:
我覺得這位男生未必不知道這是一種拒絕,未必真的傻到了以為跳下去就能贏得女孩“芳心”的地步。我想這是他經受不了這樣一種“失敗”后的極端反應。看上去很優秀的他,其實心理承受能力是很脆弱的。我們這一代中的許多人,從小在父母過度庇護下成長,到了學校里又變成了考試和分數的奴隸,對人生路上的種種挫折缺乏歷練和準備,經不起突如其來的風吹雨打,很容易破碎或夭折。
葉俊敏:
我想說說那個女生。拒絕的方式有許多種,她不應該選擇這一種。她“聰明”地認為男生不可能這么做,但事實上導致了一場悲劇的發生。為“愛”癡狂的人最容易做傻事,她這不是把男生往做傻事這條路上引么·她說這話的時候,對后果還是欠考慮。不過話又說回來,有誰教過我們該如何拒絕呢·
我們是非洲的窮孩子,但是我們熱愛足球;我們連一個最普通的足球也買不起,但是沒關系,我們自己做;我們沒有球場,沒有球衣和球鞋,但是沒關系,我們踢球,我們快樂……
自從“虎媽”“狼爸”以來,中國式教育一直給人留下嚴苛的印象,然而我們不得不說,這樣的教育方式是有效的,并不是嚴苛就不好。那么我們就淺談談這種教育現象。
從這類現象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是從尊重孩子的角度出發的,對于孩子的嚴格要求是在尊重的基礎上的。“虎媽”的孩子們也說母親陪他們玩游戲,使自己的學習生活之余感到輕松。
當今大多數的中國家長,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他們只是認為嚴格就會一定有效,而不尊重孩子,不傾聽他們的心聲,這樣的教育方式,使孩子從小開始心中滿是埋怨,是不對的。
父母總是承諾卻不兌現他們喜歡說一些不實際的空話,開一張空頭支票給孩子,讓孩子滿懷希望的達到目標之后,卻不得到目標中原先的獎勵,甚至出爾反爾,幾次三番欺騙孩子天真的心。不要用他還小,過幾天就會忘了這種借口推脫。你的一次不履行承諾,都會被孩子深深的記在心里,給你帶上一個不守承諾的帽子。這就是家長不尊重孩子的表現。
父母一直以為家庭教育就是管束孩子,限制他的交友、閱讀范圍、出行等,而他們沒有意識到的是,他們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學習的范本,在家里,父母就是孩子的老師,父母是怎么樣的人,孩子就最有可能成為父母那樣的人,所以,家庭教育非常重要,它決定了孩子的一生。
中國式教育的弊端就在于,中國父母不尊重孩子的想法認為這是理所應當,長此以往,孩子不斷模仿父母,也成為這樣的人。然后這樣一代一代傳下去。
中國的家長,愿你們可以發現自己的錯誤,去尊重孩子吧!
有一種殘忍教“捧殺”。如果一個人從小到大事事都順風順水,一直都是在贊美聲中長大,未必是好事。生活中必須要經歷一些小挫折,生命經過各種困難的淬煉,才會成為一個剛強的人。
最近,我所在的小縣城接連發生了兩出悲劇。我一個朋友的兒子正讀小學四年級,這孩子平時學習成績不錯,待人接物也比較懂禮貌,我們也經??洫勊?。上個月,朋友感覺孩子成績下降了,就批評孩子要少看電視,結果這個小男孩當著父母的面縱身從6樓跳了下去。小男孩躺在醫院臨終前的最后一句話是:爸爸、媽媽,我身上好疼!孩子的這句話令在醫院的所有人都淚眼滂沱。還沒出一個月,另一出悲劇又上演。聽說一個讀高中的男生,因為父母阻止他上網,他就憤憤投河自殺了。在跳河之前,他撥通了父母的電話,這個高中男生在電話里只狠狠的撂下一句話:爸爸、媽媽,你們讓我活的不痛快,我就叫你們悔恨一輩子,我要讓你們斷子絕孫!可憐的父母在電話的另一端清晰的聽到他們的獨生子跳下河道的一聲巨響后,電話中斷了,從此,這對可憐的夫妻和他們的兒子就陰陽兩隔了。
兩出悲劇不知道會讓多少人的心里不停的流血,可是生命只有一次,發生的悲劇永遠無法挽回!那個讀四年級的小男孩在說他身上好疼的時候,他肯定后悔自己的沖動,他甚至想到下次再也不跳樓了。那個高中男生跳下水后也拼命地掙扎想爬上河岸,尸體打撈上來的時候,他的兩只手還緊緊的拽著一把水草,但他求生的強烈愿望沒能實現。
這兩個鮮活的生命逝去后,我難過了好久。我一直想了解這兩個孩子的性格,他們為什么這樣輕易的就放棄了生命。時隔一個月了,我才找到了兩個學校的老師。老師們說,這兩個孩子的成績還是不錯的,但他們都有個共同的缺點,就是不能被批評,受不了挫折!
確實不能被批評,這兩個孩子就是因為父母批評了他們,于是心理就徹底崩潰了。一個跳樓,一個投河,隨著落地、落水時那點沉悶的聲響,兩個生命就用他們親人的眼淚、絕望畫上了黑色的句號。這兩個孩子的死,疼痛了誰?他們的家人無比痛苦,其實我們所有聽聞這兩件事情的人都感到心痛。我們已經不能去責怪這兩個逝去的生命了,但我們應該反思對孩子的教育方法。
必須承認,孩子本來都是一張潔白無瑕的紙,他性格、心理、習慣的形成,父母、老師、其他長輩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在強調尊重孩子、維護孩子權利的今天,老師和家長已經很少批評學生,生怕傷了孩子的自尊心。教育專家指出,對孩子的尊重和保護要適度,生長在溫室的孩子是永遠長不大的,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接受適當的挫折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前段時間聽到了很多關于“狼爸”、“虎媽”式的在教育上積極意義。不可否認,父母高壓式教育給孩子帶來了壓力,但也鍛煉了他們的耐力,孩子的意志和毅力都得到了增強,他們的潛能也得到了充分的發揮。“狼爸”、“虎媽”式的教育,都包含有父母對孩子在犯錯誤時的必要的懲戒,這種懲戒可以提高孩子抗摔打的能力,可以讓孩子明白做錯了事情就要承擔后果,以后必須改進。
前面的這兩個孩子,因為他們一直接受的是父母過于溫和的教育,當他們長大了突然被批評的時候,孩子的心理就無法接受這種“巨大的打擊”,他就不明白這世界上任何人都會犯錯誤,也不懂得對待錯誤的態度應該是以后努力改進,而不是毀滅自己或者試圖毀滅別人。如果這兩個孩子的父母從小就讓他們多接受一些挫折教育,有意識的培養孩子對待被批評的正確態度,也許兩出悲劇就可以避免。
老師也要適當使用“批評”這樣的教育方法。前不久教育部出臺的《中小學班主任工作規定》就有“班主任有權批評學生”這樣的內容。老師一味的用“夸獎”的方式去激發孩子的進取心,在學習上也許是非常有效的,但父母和老師應該對孩子的一生負責,對孩子形成和諧健康的性格要承擔正確引領的義務。孩子總要長大的,誰能保證他走上社會不被上司批評、不被其他人欺負?
旅澳學者 兒童心靈成長專家,羅玲心靈成長工作室創始人,當歸中醫學堂特邀專家。致力于探索兒童及家長的心靈成長歷程。
何時是爸爸參與親子教育的最佳時機?
我的觀點是,從孩子出生起,父親最好就參與孩子的教養。對于嬰兒,父親的嗓音、語調、抱孩子的力度、逗孩子的方式,都會跟媽媽不同,這些都會給孩子豐富新鮮的感受。
同時,嬰兒期父親的參與,可為以后的親子關系做好鋪墊。如果孩子在三歲前跟爸爸有機會共處,那么孩子在日后跟爸爸的親近就有了很好的基礎。同樣,如果爸爸體驗過給孩子熱奶、換尿布、哄睡等照料事務,那么他不僅對妻子的辛苦有切身感受,并且,他對孩子的責任感也更容易被喚起。
現實中,很多爸爸認為,孩子小的時候主要是飲食起居等具體養育事務,談不上什么教育,父親可以因此淡出一些,等孩子大了再參與進去,輔導學業等等。如果抱著這樣的想法,常常等著等著,不知不覺中,爸爸發現自己成了外人,很難擠進孩子的生活里。所以,明智的爸爸不要去等待,從孩子生下來就是你參與的最佳時機!你不一定要事無巨細地做到,但你要做一個真心投入到孩子成長中的爸爸。要相信,爸爸的角色是值得你投入的,因為在這個過程中,你會重新發現自己,你會感受到脫胎換骨的成長!錯過,不僅是孩子的損失,更是你自己的損失。
爸爸對孩子的影響無所不在
爸爸對孩子的影響更多體現在這些方面:創造力,如發散思維等;邏輯思維能力;堅持與韌性;勇氣、敢迎接挑戰、積極進取、探索未知;追求卓越的品質;獨立性;寬容大度的品格;動手操作能力;體育運動;更廣闊的社交及活動范圍……這個單子可以列很長,因為男性女性大腦的生理差異,使得爸爸所有那些跟媽媽不同的做法,都是對媽媽教養方式的難得的補充。所以,只要爸爸時間允許,就盡可能地參與到教養中去,不必過多考慮具體哪個領域。比如,即便爸爸陪女兒去學舞蹈,孩子都會受益。
做嚴父還是慈父?
我非常同意中國古人的“嚴父慈母”的說法,就是說,父親在教養中的作用和風格跟母親都會有所不同,這種不同是基于男性和女性大腦的差異的。
最近美國一項研究也顯示,那種跟媽媽一樣面面俱到的“超級奶爸”并非最理想的父親,原因很復雜,比如,太過細致參與的爸爸,容易因具體養育事務而跟孩子媽發生更多沖突,導致婚姻質量較差;超級奶爸容易缺乏教養方針的連貫性,前后不一致等等。所以,父親應多參與教養,但最好多發揮男性優勢,用跟母親不同的風格,多關注大處。
當然,也有很多爸爸天生就是細膩、敏感、斯文的性格,那么他們也不必去勉強自己做出彪悍的樣子。每個爸爸都可以有自己獨特的教養風格,只是他要搞清一個界限——僅僅是風格問題,還是教養方式不當的問題。
不好好默寫,試卷上被孩子擦出一團一團的墨印,媽媽一氣之下撕掉了整張試卷,為寫作業熬夜到晚上9點;媽媽要求孩子在規定時間內吃完飯,爸爸一心疼就偷偷替孩子吃了;孩子鋼琴彈不好,爸爸坐在旁邊一點不起作用,媽媽一句“再彈不好就揍你”,立馬見效……
看過正在熱播的親子教育電視劇《虎媽貓爸》,__的不少家長直呼,“電視劇里演的和我們家里的一模一樣!”
隨著80后甚至90后等年輕一代成為父母,家庭教育模式、教育理念都在隨之發生改變,不少市民發現,傳統家庭的“嚴父慈母”模式已經悄然發生變化。
家住__區__街道__社區的王女士反映,最近孩子幼兒園的家長們也都在聊這個電視劇,不是追劇中的明星,而是因為現實中他們關注的孩子入學擇校、家庭教育理念等問題在劇中雖夸張但又真實地得到了呈現。“這個電視劇反映的東西太現實了,比如說孩子馬上就要幼升小,該選擇哪一所小學?”王女士說,她的孩子過完暑假就要上幼兒園大班了,現在每次放學去接孩子,家長們都是在聊接下去上哪個小學好,有一些覺得自己所在轄區學校不夠好的家長,倒真的有點像劇中的“虎媽”,四處打聽有沒有學區房,向中介問,向朋友問,向親戚問,非常焦慮。
擇校、升學、隔代教育、提前開發,這些教育的熱門話題在該劇中的表現,讓很多__家長多多少少能找到自己的一些影子,引發很多人對家庭教育的反思——
在電視劇中,虎媽趙薇為了讓茜茜上最好的小學,賣掉了自己的豪宅,動用了公公婆婆的資產,接受了小姑的幫助,斥巨資在學區房買了一套又舊又小的房子。這是電視劇里的情節,但__市民張雷卻深有體會。
為了能讓孩子上一所優質小學,張雷不久前剛剛賣掉了自己位于城區南部的140平方米的大房子,又在東部買了一套100平方米的兩房一廳。張雷對調研人員說,大女兒是在老房子學區內上的學,每次和同學聚會,同學們一聽校名,就顯露出不可思議的表情來,紛紛勸他趕緊換房。現在小兒子剛滿三歲,他在妻子的強烈要求之下,買了一套所謂的“學區房”。張雷對筆者說,大女兒的學校雖然名氣不大,但老師負責,和其他同齡人比,也沒看出女兒差在哪里,但是因為妻子執意要換,即便居住面積大大縮水,也只能咬著牙換房。
其實,對于孩子來說,上不上所謂的重點小學真的很重要嗎?小學是打基礎的時候,對于孩子十幾年的求學之路來說僅僅是開始,它值得家長這么拼命嗎?
從市教育部門獲悉,從歷年我市中高考的優秀考生來源來看,并不是每個孩子都來自所謂的“名校”和“老?!?,其中也有部分孩子是來自于一些“名不見經傳”的普通小學和農村學校,這意味著孩子的起點和環境固然重要,但是把孩子的成功歸結于名校的培養顯然是不全面的。市教育部門提醒家長,現在我市尤其是城區小學的辦學水平都比較不錯,各所學校都有自身的特色,對于所謂的“學區房”,家長們要“量力而行”,切忌盲目跟風,而是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以及孩子的特點,多方了解,選擇一所最適合孩子的學校。劇中虎媽的做法比較夸張,并不建議大家效仿。
市教育局教研室小學教研員說,小學階段的學習,最關鍵是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讓孩子體會到學習是件輕松愉快的事情。此外,家長也要意識到,教師再怎么認真負責,也比不上家長一對一,教師只能追求共性,而家長更能關注到孩子個體,如果家庭教育不得法,就要借助學校教育的力量,更好地影響孩子。在“名?!崩?,有適應者,也有不適應者,在一般的學校里,也有優秀者和不優秀者。因此,相對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顯得更為重要,這是孩子成長的重要基礎。孩子從呱呱墜地到背著書包去上學,這六七年人生的起步階段,所有的習慣養成都是在家庭中完成的。
在電視劇中,虎媽到重點小學去提前感受面試,被其他孩子的種種特長給震住了:鋼琴、書法樣樣精通,學齡前的識字量已經達到了1500字以上,這讓她產生了強烈的挫敗感。對于不少家長尤其是剛剛升入小學的家長而言,這可以說是感同身受。
最近,我市各大培訓機構暑假班陸續開始招生,在我市一家培訓機構采訪時遇到一位孩子家長,她尚未為孩子選定課程,培訓機構的工作人員已經告訴她,鋼琴、舞蹈、繪畫、輪滑、電鼓、少兒英語、古箏這幾門課,名師小班化的班級已經爆滿,要選擇,只能上普通班。這位家長告訴筆者,這樣的情形令她感到恐慌,自己的孩子才5歲多,如果這么大就要開始學習特長,是不是太可憐了,如果不學,落在了別人的后面更不踏實。
一位高中生告訴調研人員,自己從小學習鋼琴,小學畢業那年考到了十級,可她卻告訴記者,自己一點都不喜歡鋼琴,考到十級完全是在父母的逼迫之下。現在,鋼琴帶給她的全是不好的回憶——父母的指責、懲罰以及自己的眼淚。考過了十級后,父母從沒主動要求她彈琴,估計現在連一首十級曲目也彈不出來了。
對此,我市一家培訓機構的負責人介紹,特長教育本身并沒有錯,家長需要認識到,特長教育不同于學校教育的地方,在于它主要是培養孩子對某些技能學習的興趣和欲望。因而在教育過程中應有張有弛、松緊有度,并給予孩子足夠的自由活動的時間和空間,使孩子在玩中求學、在學中能玩,如此,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讓孩子接受特長教育,應該根據孩子的心理特點加以引導。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家長所期望的效果。現在的家長很注重孩子的學習,還有些家長認為會認識多少漢字、會計算1
0以內甚至20以內的加減法,這樣的孩子才是聰明的孩子。其實,我們不能刻意去追求孩子學了多少知識,而是應該看重孩子是否越學越愛學,看孩子是否具有學習的興趣、動力和良好的習慣。同時,家長還應該明白,兒童教育的內容極為廣泛,包括知識教育、品德教育以及技能教育等多個部分。 我市一家幼兒園老師李萍介紹了自己孩子的一段經歷。兒子小時候曾學過一段時間樂器,但她卻發現孩子對此并不感興趣,便果斷地停掉了樂器學習,兒子喜歡踢足球,她便鼓勵孩子堅持自己喜歡的東西。家里購置了不少碟片,每逢周末或者休息的時間,李萍的家中總是響起中國古典音樂,日積月累,現在兒子也領悟到古典音樂的妙處,就連手機里也存放了不少音樂。李萍說,這也許就是“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吧。
虎媽希望孩子從小就感受到競爭的壓力,對待孩子的成長非常嚴厲,而貓爸則希望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的人,在虎媽不斷為女兒增加負擔時,貓爸卻負責為女兒減輕負擔。在我們生活中,也不乏貓爸與虎媽,他們一個唱白臉,一個唱紅臉,在對待孩子的教育問題上,交鋒不斷。
幾年前,美國耶魯大學的華裔教授蔡美兒采用“咒罵、威脅、賄賂、利誘”等種種高壓教育手段,“逼使”兩個女兒考進了哈佛、耶魯大學,虎媽蔡美兒因此一舉成名;而被稱之為“中國狼爸”的蕭百佑,似乎比蔡美兒更有“成果”,他用雞毛撣子竟然將四個孩子中的三個“打”進了北大。
對此現象,我市不少教育專家都曾對調研人員表示,虎媽的教育方式并不被當前教育工作者推崇,只能算是個例。如果說虎媽的教育方式受到部分家長的追捧,原因之一就是現在的家長大多急功近利,這是非常不可取的。家長應該通過自己理性的判斷,為孩子挑選適合的教育方式,并且持之以恒堅持下去,而不是有時間了就把孩子訓一頓,沒時間了就放任不管。
一位家長曾告訴調研人員,自己因為工作特別忙,孩子在幼年階段是由爺爺奶奶帶大的,上小學后,孩子回到了父母身邊。但是他發現,爺爺奶奶的嬌生慣養讓自己的孩子脾氣特別大,而且有許多不好的習慣,在小學一到三年級,可以說孩子是被他打大的,但是很多規矩以及學習習慣也是在那個階段培養起來的,現在,孩子的學習和生活能力都讓他很省心。
在調研中,一些教育工作者表示,家長想要改變孩子,首先得從改變自己開始,與其終日嘮叨不停、棍棒相加,倒不如沉下心來,用自己的耐心和恒心和孩子一起成長。如果家長長期使用打罵等簡單粗暴的方式教育孩子,將會有很多壞處。比如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很大的傷害,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孩子從家長那里學到了打人,當與同學朋友發生矛盾時,往往也會采取暴力方式來解決;孩子習慣了父母的暴力教育,老師采取談話等溫和方式時根本達不到教育的效果。
市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王春華說,每個家長都是愛孩子的,不管是嚴厲還是溺愛,都是家長愛孩子的不同表現。對于家長而言,愛孩子關鍵是要給予孩子適度的愛,而要做到這一點,關鍵要學習做一個家庭教育的內行人,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關注孩子的整個成長過程,以知心朋友的身份對孩子的身心健康給予全面關懷。
陪孩子時間越來越少怎么辦
女企業主李云告訴調研人員,看到電視劇里的虎媽辭職回家帶女兒,心中既敬佩又無奈,她從兒子2歲起就把照顧孩子的事交給了保姆和奶奶,孩子爸爸也忙于創業,與兒子交流的時間更少?,F在,李云的公司步入了正軌,但已經升入小學五年級的兒子與她的隔閡也越來越深。
調研人員在采訪中發現這樣一個問題,無論是農村還是城市,年輕的父母所面臨的工作和生活壓力都很大,幾乎都很少能和孩子在一起。農村的就更不用說了,年輕的父母大多外出打工,家里只有年幼的孩子和老人。而生活在城市的年輕媽媽也不容易,自己年復一年地忙于工作,孩子基本上交給了學校和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