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精神疾病如何預防

精神疾病如何預防

時間:2023-05-31 09:21:3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精神疾病如何預防,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春季是精神疾病,尤其是抑郁癥和躁狂癥的高發期。故民間素有“菜花黃,癡子忙”的說法。據調查:超過一半的精神病患者,初次發病都在春天,而有精神病史的患者復發率也比較高。

為什么春天易患發精神疾病呢?鄭州市疾控中心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制科科長閻秀芳介紹,因為春季氣候不穩定,乍暖還寒,氣溫忽高忽低,加上春季氣壓較低,人體為了適應這個氣候變化,大腦體溫調節中樞就會積極的進行調節,一般來說正常人都能適應這樣的氣候,但也容易引起感冒、春困等精神倦怠現象。由于精神疾病和一些神經遞質或激素的分泌失常有關系,氣溫多變容易使有精神病史的人內分泌活動發生變化,產生情緒波動,誘發精神分裂癥和躁郁癥等多種重性精神病。

如何預防春季抑郁癥的發生呢?閻秀芳提醒人們注意以下幾點:

如出現情緒低落或煩躁、焦慮時,要意識到這是人體季節性情緒波動,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

注意合理作息,適當減少工作量,多休息。

多出去走走,多親近大自然。除了休息日約朋友到郊外呼吸新鮮空氣之外,在室內、辦公桌上養一些綠色植物,每天精心澆灌,進行一定的體育鍛煉。

監督精神病人嚴格遵守醫囑,堅持服藥,切不可擅自停藥。對在家的精神病人要有專人看管、照顧,嚴防發生意外。

如果上述癥狀持續加重甚至出現自殺、攻擊行為,應及時到精神病專科醫院進一步檢查,尋求精神科心理醫生的幫助。

新聞鏈接:

抑郁癥被心理學家稱為人類的“精神感冒”,足見其發病的輕易性和普遍性。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抑郁癥發病率約為11%,全球約有3.4億抑郁癥患者。中國心理衛生協會透露,目前中國的抑郁癥患者已經超過2600萬,且有62.9%的患者在出現抑郁癥狀后從未就醫。抑郁癥已經成為一種常見的心理精神疾病,目前在我國的發病率已高達3%~5%,嚴重者可出現自殺的念頭和行為。在我國的自殺和自殺未遂的人群中抑郁癥患者占了50%~70%。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數據表明,抑郁癥目前已經成為世界第四大疾病,預計到2020年可能成為僅次于心臟病的人類第二大疾病。

第2篇

如何預防感冒呢?增強抵抗力是根本。天氣轉暖后,建議人們逐步增加戶外運動,補充陽氣。老年人運動以不出汗或微出汗為宜。如果運動量過大,會使津液消耗過多,損傷陽氣。此外,出汗過多,毛孔開泄,人也易受風寒。鍛煉時要注意,肢體不要過于,以防著涼和損傷關節。

中醫認為,春季養生可以經常按摩或者艾灸督脈和百會穴等,對預防春季傳染病和強壯身體有益。督脈位于人體背部正中。中醫認為督脈是總管全身陽脈的經脈,稱其為“陽脈之海”。百會,位于人的頭頂,是人體陽氣最充盛的部位。

舒暢情志勿躁勿煩

人的情緒變化和精神類疾病與季節有密切的關系。俗話說“油菜黃,癲子狂”。春天是精神病發病和加重的紅色預警期。

春季易使肝旺而影響情緒,肝氣郁結就會悶悶不樂,肝火旺盛就會急躁易怒。郁怒傷肝還會導致周身氣血運行紊亂,使其他臟腑器官受干擾而生病。中醫認為,就五臟來說,春季屬肝。肝具有宣泄氣機、調節精神情志和藏血的重要功能。

春季養生要順應肝氣自然生發舒暢的特點,以養肝為要務,養肝首當舒暢情志。中老年人經歷了人生的風風雨雨,心態應該逐漸平和,忌躁勿怒。任何事物都有正反面,凡事多往好的一面想。

春季人們可約上親朋好友外出踏春賞花、游山玩水、散步練功等,以此陶冶性情,使氣血調暢、精神愉悅。有精神疾病的人要避免精神受刺激。

老人飲食少酸多甘

春季天氣變化大,冷熱無常。老年人不但應注意及時增減衣物,還應在飲食上特別注意。春季老年人飲食要清淡,少酸多甘,當然所謂酸、甘食物并不是簡單以味覺判定的。

第3篇

自加入WT0組織以來,我國進行了相應的醫療體制改革,人民群眾的醫療保健意識不斷提高。2002年初,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出臺《醫療機構藥事管理暫行規定》,該規定明確提出建立健全以患者為核心的醫療管理模式,以規范、合理用藥為管理核心,達到逐漸提升醫療保健質量。該規定有利于保障患者用藥安全、經濟、有效,有利于加強醫療機構的用藥管理,為我國當下和未來的藥學服務發展工作指明了發展的方向。

1藥學心理學的概念

所謂藥學心理學,即是以藥理學和心理學基本理論為基礎,把心理學和藥學有機結合起來的,通過借助藥品自身以外的信息刺激,以達到與所使用藥物類似或加強的療效的一門新興學科,國外稱之為phal~naceuticalpsychology。1979年,為有效解決現實藥學服務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實際問題,一些具有心理學研究背景的藥學家試圖把心理學和藥理學的相關理論有機結合起來,藥學心理學正是基于此種背景下誕生的。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醫療衛生體制的改革,藥學心理學逐漸轉變為一門獨立學科。藥學心理學在藥學保健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到目前為止,已逐漸發展至心理藥效學和心理藥學兩個分支學科。

2心理藥效學的概念及其在藥學保健中的應用

最近幾年,臨床藥學中出現了一個新概念——心理藥效學。所謂心理藥效學,即指當使用同種藥物時,不同心理誘導的存在導致了相異的藥理效應出現的關于心理學、醫學和藥理學的一門綜合性的新興學科。其目的旨在通過借助藥學服務人員的優秀心理誘導能力,以充分喚起病人抵御疾病的內在源動力從而達到最佳藥物療效。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心理藥效學的具體實施過程中,首先應當關注心理因素,因為病人是心理藥效學起作用的內因基礎,通過主導動力因素(包括藥師、醫師和護理人員等)的心理誘導作用,從而發揮最佳的藥物臨床效果。實踐證明,“安慰劑效應”是心理藥效的最直接表現,而性格不同的病人對相同藥物將出現不同的藥效反應。一般來說,熱情、積極和樂觀的患者使用安慰劑之后大多會產生較明顯的心理效應;與之相比,急躁、消極和悲觀的患者的治療效果卻并不明顯。總的說來:充分調整、調動患者的心理,用熱情、積極和樂觀的態度對待疾病,同時藥學保健服務工作人員提供專業的幫助,使其用正確的態度對待疾病,重建戰勝疾病的信心進而促進其早日心身康復,最終獲得最優的治療效果。在實際的治療過程中,患者性格千差萬別,為發揮最佳的心理藥效作用,可嘗試從以下幾方面開展治療工作:①將治療方案明確告知患者,借助心理藥效,可達到較好療效。該方式適用于被動求醫類型患者的家屬或主動求醫類型的患者,對其說明所患疾病的類型、病因及所需治療方法,并指導其如何配合醫生的治療工作和將來如何預防疾病等相關知識。②暗示療法。該方法適用于那些患有癔癥性缺失或感覺缺乏的患者。精神科的臨床實踐中,大多利用該方法對患者進行疾病治療。而利用安慰劑效應來進行輔助疾病的治療工作,能獲得更佳的療效。③不定期的與患者進行交流并贏得他們的信任。利用機會與患者及其家屬搞好思想交流工作,這有利于深人了解患者病因。醫務人員應努力加深患者及其家屬對疾病治療的認識,爭取更佳的治療效果。

3心理藥學的概念及其在藥學保健中的應用

心理藥學同心理藥效學一樣也是一門新興學科,又被稱為精神藥學。狹義上的心理藥學是-V]研究精神疾病患者的用藥過程(主要包括患者用藥過程中藥物選擇及用量等藥物信息)的一門學科。而宏觀上的心理藥學則有更大范圍的研究對象。患者情況的不同加上治療環境差異等客觀因素的存在導致了精神疾病患者治療過程中,心理藥學的應用范圍不同。具體來說,心理藥學的應用范圍有以下幾個方面:①對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屬進行相關藥物治療的教育,以達到提高治療效果的目的;②結合精神疾病治療相關的精神病學方面的專業文獻和報告來指導患者健康及監控等工作,并積極推薦使用療效更佳的治療方法;③結合精神藥理學和精神病理學相關專業的理論和實踐知識,根據病人的臨床診斷結果,以制定有效、合理和全面的治療方案。

4結論

當代社會的競爭日趨激烈,人群中患有心理障礙或精神疾病等心理疾病的比例正逐年提高。而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已經不能完全滿足新時代人類對健康的要求,在此背景下產生的新醫學模式將心理因素、藥物因素以及其他社會因素有機結合起來,以達到跟蹤、分析和總結與人體健康息息相關的疾病的發生、發展及變化等全過程的規律。這就要求從事藥學保健治療的人員在提供藥學服務治療時,需要深人學習研究藥學和心理學交叉的知識,將藥學保健工作者的耐心、愛心以及責任心與患者心理實現最佳優化整合,以達到提升藥學服務質量、提高藥物治療總體效果、降低藥物不良反應發生頻率和降低所需醫療成本的目的,從而最終實現提高醫療質量這一總體目標。

第4篇

關鍵詞:淺談 運用 蒙藥 服務 工作

隨著我國加入WTO,醫療體制改革的深入和廣大群眾保健意識的提高,衛生部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發了《醫療機構藥事管理暫行規定》,明確提出醫院蒙藥學部門要“建立以病人為中心的蒙藥學管理模式,開展以合理用藥為核心的臨床蒙藥學工作,參與臨床疾病診斷、治療,提供蒙藥學技術服務,提高醫療質量。”這是我國首次以法規的形式規定醫院要建立“蒙藥學服務”的工作模式,為當今和未來的醫院蒙藥學工作提出了方向。這就要求我們蒙藥學工作者在轉變服務觀念和工作模式的同時重新構建知識結構,要學習和應用臨床醫學、臨床心理學等多學科的知識,為患者提供更優質的蒙藥學服務。

一、蒙藥學心理學的概念及其作用

早在1979年,蒙藥學界的心理學家就開始綜合運用藥理學與心理學的相關知識解決在衛生服務體系的配藥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從而出現了蒙藥學心理學這一概念;隨著衛生服務制度和行為科學方面的發展,蒙藥學心理學逐漸具備了成為一門獨立學科的可能性[1]。蒙藥學心理學(pharmaceutical psychology)是遵循心理學和藥理學的基本理論,利用一定形式的非藥品本身的信息刺激,產生與用藥相當的治療效果或者增強藥物療效的一門新興的蒙藥學與心理學相結合的學科。其分支學科心理藥效學是近年來提出的臨床蒙藥學新概念,是集醫學、心理學和藥理學于一體的綜合學科。它是指同一種藥物,在不同的心理誘導下,出現不同的藥理效應[2]。其目的是通過醫者的良好心理誘導作用,充分調動患者抗御疾病的內在潛力,以獲取最佳的藥物療效。

在實施心理藥效學過程中,心理因素在先,患者是心理藥效學發揮作用的內因基礎,通過醫師、藥師和護理人員等這些主導動力因素的心理誘導作用,使藥物發揮最佳臨床效果。心理藥效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安慰劑效應”,不同個性的病人對藥物的反應不同。熱情、愛說、善交際的人對安慰劑會產生明顯的心理效應;而急躁、耿直、好勝的人則不明顯。一般說來,治療感染性疾病時藥物的生理效應占主導地位;而治療與心理因素有關的疾病時藥物的心理效應占主導地位,特別是在治療冠心病、高血壓、神經衰弱、潰瘍病、糖尿病、月經病以及痛癥等疾病時更為明顯。

但心理藥效學并非適用所有患者。根據患者就醫心理,大體可將其分成兩大心理類型:主動求醫型和被動求醫型。主動求醫型患者能主動到醫院就醫,愿意接受治療。其特點是心理負擔較重,病情未必嚴重,這類患者是心理藥效學的主要群體。被動求醫型患者多見于急性和重癥精神疾病、急性腦外傷性精神障礙、各種疾病所致的意識障礙等,他們不是心理藥效學的主要群體,心理藥效學多用于某些重癥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復期。相對而言,心理藥效學在精神科應用最多,亦常用于神經內科、心內科、消化內科。

臨床觀察亦表明:給藥醫生的權威性,給藥的時間,藥師、護士發藥時的語言、神態,藥物的名稱、商標、包裝、產地、顏色、劑型以及價格等均可使患者對藥物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效應。藥物的包裝是否精致以及顏色和味道亦能影響病人的感受,如大多數人喜歡乳白色或橘黃色,偏愛檸檬味、蘋果味或橙味。

二、蒙藥學心理學在蒙藥學服務中的應用

隨著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人們越來越關注藥物的心理效應和心理藥效學的應用。由于患者的身心、體能、心理都與正常人有較大差別,在就醫過程中存在大量的預期要求,需要蒙藥學工作者加以識別和確定[3]。藥師在蒙藥學服務中要以人為本,不僅要關心患者的生理狀況,同時要關注其心理和精神狀況,了解掌握患者的心理活動,調節和提高患者的情緒,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藥患關系,有針對性地為其進行蒙藥學服務,為其提出較為合理的用藥建議,達到保障患者身心健康、提高生命質量的目的,從而促進蒙藥學服務水平的提高。在實際工作中可從下面幾個方面做起。

1.與患者多交流,贏得信任

關心同情患者,與患者及其家屬多交流,使他們對藥師的專業知識和服務水平較為信賴,愿意傾訴自己的感受和與用藥有關的問題(包括自己的家庭、隱私和社會關系等)。獲得信任后就能深入了解患者的病情,摸清患者的心理脈搏,利用心理科學知識,及時正確地給患者以同情、解釋、鼓勵和保證。充分調動患者心理積極性并加以支持和幫助,使他們加深對其疾病治療迫切性的認識,改善心境,建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從而促進心身康復,最終取得更好的治療效果。

2.明確告知治療方案,有利于取得配合

對于主動求醫型患者或被動求醫型患者的家屬,講明所患疾病與病因、治療方法,指導他們配合治療以及以后如何預防等,增強患者用藥的依從性以提高藥物的治療效果。

3.暗示療法

醫護人員特別是影響力大的醫護人員對患者具有暗示性的治療作用。通過心理上的積極暗示能明顯改善患者的心身反應過程。以技巧性的言語和表情給患者以誘導和暗示,其接受暗示的過程就是內心的邏輯活動過程,結果改變了原有的病態感覺和不良態度。藥師可根據患者的文化程度、疾病狀況等對藥物的藥理作用作一定的解釋和暗示,使藥物的生理效應與心理效應達到最佳結合。

如為了加強藥師與患者交流,增加親切感,提倡門診藥房為患者提供零距離蒙藥學服務的工作模式。把發藥窗口作為一個與患者面對面交流的平臺,通過藥物咨詢、用藥指導等服務,使蒙藥學服務在保障用藥安全,提高患者用藥依從性,增加患者戰勝疾病和早日康復的信心等方面與醫學同等重要。藥師通過愛心、耐心和責任心與患者實現優化的心理整合,從而提高蒙藥學服務質量,提高藥物治療的整體水平,減少藥物不良反應和藥源性疾病,降低醫療成本,并最終達到提高醫療質量的目的。

參考文獻:

第5篇

[中圖分類號] R74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6)07(b)-0052-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mental health an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needs of family members of psychiatric patients in Huizhou City, understand the psychological state of family members of patients, in order to provide basis for further effectiv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or family members of patients. Methods 320 cases of family members of hospitalized psychiatric patients were selected and investigated in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Huizhou City and the Demobilized Veterans Hospital of Huizhou City from October 2014 to June 2015. According to relationship with the patients, the family member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parents group (136 cases), spouses group (104 cases), other relatives group (80 cases). Symptom checklist (SCL-90) was used to survey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the family members; self-made scale was used to survey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needs. SPSS 15.0 software was used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Results ①SCL-90 scale: the total average scores of parents group [(1.84±0.65) points], spouse group [(1.62±0.58) points] and other relatives group [(1.42±0.32) points] were compare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F=8.79,P < 0.05); the results between each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ll P < 0.05). ②Mental health education needs: the family members of patients had strong demands in the aspects of "feasible nursing method of family members" "rehabilitation guidance " "mental health policy" "required medical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by medical staffs", accounted for 70.9%, 70.0%, 68.4%, 55.6%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e nurses should be concerned about the mental health of family members of hospitalized psychiatric patients. It's necessary to mee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needs of family members of patients, and to improve their mental health.

[Key words] Family members of psychiatric pati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needs; SCL-90

精神病是指體內外因素引起大腦功能紊亂,導致認識、情感、行為和意志等精神活動不同程度障礙的疾病總稱。患者出現明顯的心理狀態異常和障礙,如不能正常的學習、工作、生活,出現不能被常人理解的動作行為,發病狀態下有攻擊、傷害他人或自殺的行為,給患者、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沉重負擔[1-2]。在我國多數精神病患者在急性發病期住院治療,在家庭中進行康復,家屬是患者治療和康復過程中最重要的力量。有研究表明,患者家屬如果在照顧患者的過程中產生了不良的心理情緒則嚴重影響患者的疾病治療和康復,甚至導致疾病反復發作[3-4]。因此,很有必要及時了解患者家屬的心理狀況,然后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5-6]。本研究對2014年10月~2015年6月惠州市第二人民醫院、惠州市復員退伍軍人醫院精神科收住院治療的精神病患者家屬進行了心理健康狀況與心理健康教育需求的調查,旨在了解精神病患者家屬的心理健康狀況和在照顧患者過程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內容,為進一步給予患者家屬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做準備。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選取于惠州市第二人民醫院、惠州市復員退伍軍人醫院精神科住院治療的確診精神病患者的家屬進行調查研究,排除本身患有精神疾病或嚴重軀體疾病的家屬。共納入320名精神病患者家屬,其中,男156名,女164名;年齡18~75歲,平均(43.5±7.4)歲;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91名,大專及以上229名;家庭經濟狀況:

1.2 方法

1.2.1 癥狀自評量表(SCL-90)[7] 該量表包括10個項目:軀體化(12項)、強迫癥狀(10項)、人際關系敏感(9項)、抑郁(13項)、焦慮(10項)、敵對(6項)、恐怖(7項)、偏執(6項)、精神病性(10項)及其他(7項,反映睡眠和飲食情況,本次調查未納入研究內容)。共90個條目。各項評分分為5個等級,1級:沒有癥狀,2級:癥狀很輕,3級:中等,4級:偏重,5級:嚴重。各項因子分計算方法:因子分=組成某一因子的各項目總分/組成某一因子的項目數,分數越高,表明癥狀越重。SCL-90量表由調查者發放并指導患者家屬以無記名方式填寫,測試時間為30 min,在統一指導語下獨立填寫問卷,并當場收回,均為有效問卷,問卷有效率為100%。調查結束后由2名調查人員對問卷內容進行錄入,并互相核對從而保證樣本數據的真實性和可靠性。

1.2.2 心理健康教育需求 由研究者根據與精神病患者家屬的交流溝通結果及相關文獻[4,8]自行設計心理健康教育需求條目:對患者疾病知識的了解,包括病因和表現、如何預防復發、治療常用藥物的知識、常用藥物的不良反應和基本處理、服藥的方法和注意事項、家庭成員可行性的護理方法、康復指導;對心理科學知識的了解,包括精神衛生的相關政策、社會的支持、如何幫助患者調整不良情緒以快速適應社會、睡眠障礙的處理、如何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需醫護人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本調查內容由精神科專家審核,并最終制訂。調查結果采用“強烈需求”“一般需求”“不太需求”評價。調查方法:調查人員采用交談的方式告知調查對象本問卷所包括的內容及填寫方法,如果家屬無能力填寫,調查人員可協助其完成,但不能給予指導,問卷發放320份,全部回收,均為有效問卷,問卷有效率為100%。

1.3 統計學方法

所有問卷調查數據均用EPI軟件錄入,采用SPSS 15.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數據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組間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三組患者家屬SCL-90量表評分比較

三組患者家屬SCL-90量表中敵對、偏執因子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恐怖、精神病性及總均分三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且父母組得分最高,配偶組次之,組間兩兩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 0.05)。見表1。

2.2 患者家屬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

患者家屬在“家庭成員可行性的護理方法”“康復指導”“精神衛生的相關政策”“需要醫護人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強烈需求。見表2。

3 討論

精神疾病患者很容易給患者家屬帶來一種強大的精神刺激,造成沉重的負擔[9-11],具體可分為兩種負擔:一種是患者家屬自認為或被認為是高危人群或是潛在的患者,家屬要承受外界異樣的目光,擔心自己會患病,擔心朋友同事會看不起自己等引發的巨大心理壓力;另一種負擔是因患者患病后常反復發作、治療及康復等給患者家屬帶來了經濟負擔,他們必須改變原有的生活方式去照顧患者,導致經濟緊張、就業障礙及被社會孤立等現象。另外,精神病患者患病后往往存在認知功能障礙,溝通困難,因此給患者家屬造成了高應激反應[12-14]。上述因素長期作用,家屬會產生不耐煩、煩躁、易怒等不良情緒,久而久之導致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15-16]。因此,筆者認為對住院精神病患者的家屬進行心理健康調查很有必要。本研究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對精神病患者的父母、配偶及兄弟姐妹等其他親屬進行調查,結果顯示,三組SCL-90量表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心理健康問題主要體現在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恐怖、精神病性方面,患者家屬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其中,父母組評分大于配偶組和其他親屬組,配偶組大于其他親屬組,表明父母或配偶是家庭支柱,如果家庭成員患上精神疾病會更容易給他們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17-18]。在家庭生活中父母與患者因具有血緣關系,必須進行照顧,需承擔更重要的責任而具有較大的心理壓力,配偶原則上需要照顧,但多數由父母進行代替照顧可緩解自身壓力,其他親屬因可取得社會上的幫助其心理壓力有所緩解。

第6篇

人群驚恐地騷動起來。

刀。快刀。好快的刀。刀光挾著寒氣,所到之處,人頭紛紛落地。馬上的漢子吼聲如雷:“殺!我殺!!我殺殺殺!!!”

天地之間一片血紅。

類似的殺人場景,最近經常出現在讀者侯之仁的黑夜夢境和白日幻想之中,而他就是那個殺戮者。侯之仁很不安,懷疑自己的心理出了什么問題,遂撥通了本刊的讀者熱線……

養生先養心。隨著工作和生活的節奏加快、壓力的加大,心理衛生已越來越被人們所關注,打進我們《養生大世界》B刊編輯部的相關咨詢電話也越來越多。帶著讀者非常關心的心理咨詢方面的話題,記者采訪了著名心理咨詢專家韓三奇。

“幻想殺人”,其實也正常?

記者:有人認為,短時間產生過殺人的怪念頭,其實不必驚慌,這種情況并非只發生在某一個人身上。一項新研究結果表明,近半數看上去很正常的人產生過這種幻覺。一些專家認為,“殺人幻想”可能是與物種進化歷史根源相關的一種相對正常的現象。這種說法正確嗎?有什么根據?

韓三奇:那要看這個“幻想殺人”者,是不是知道自己想法的真實性。如果他知道自己只是假想殺人,事實上不可能那樣做,比如有些游戲玩家在現實生活中遇到一些煩惱,就會在游戲中殺一些人,這還不算是精神疾病。但是如果那個“幻想殺人”者,真的以為自己可以通過自己的“幻想”殺一個人,而且深信不疑,或者整日沉迷于這樣的“幻想殺人”中,從而使自己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受到了嚴重影響,那么肯定就不正常,而且是精神疾病的一種癥狀。

用一句簡單的話說,如果那個“幻想殺人”者知道自己這種想法不正常,那么他就是正常的,如果他認為自己很正常,那么他就不正常。這就是區分病與非病的一個重要標準:看他對自己的狀況有沒有自知力。

職業和心理疾患

記者:隨著社會變革的步伐不斷加快,職業方面影響人們心理健康的因素正在日益增多,請問,職業和心理疾患的產生有什么必然的關聯?作為“上班一族”,如何預防職業心理疾患的產生?

韓三奇:職業跟心理病患沒有必然聯系,但是有些職業的確是心理疾病的高發職業,但是職業只是表面因素,或者說只是導火索,真正的問題還在于其不完善的個性,以致不能有效地處理人際沖突、工作壓力、情感困擾等。

自我學習心理常識,提高自我調整能力,促進自我成長,是預防職業心理疾病的一個重要途徑。

牽手,讓我們一起慢慢變老

記者:一個單身漢,和一個令他心動的女孩,他們的感情驚天動地,花前月下,山盟海誓。可是,僅僅90天以后(剛好一個季度),那個單身漢卻以時速100公里的速度逃之夭夭。這樣的男人越來越多,他們毫無原由地自行了斷了他們與夢想中的女性十分融洽的感情關系。等到一切已成定局,他們又對自己的愚蠢行為后悔不已。有人說他們很可能是患上了“季度男人綜合征”,簡稱TMM(Three-Month Man)綜合征。這也是一種心理疾患嗎?

韓三奇:首先,這肯定是不正常的。那樣的感情叫激情,激情是一種強烈的、暴發式的、持續時間較短的情緒,而愛情是一種持續的穩定的持續時間很長的高級情感。

這類瘋狂變換約會對象的男人,總是飛速地往來穿梭于一段段愛情糾葛之中。他們的典型特點就是自以為是、隨心所欲,并且很容易受到誘惑。對于每一段關系,他們都傾盡全力,對女方的感情強烈豐富猶如狂風暴雨。但是很快他就會感到厭倦、煩躁,想方設法找一些微不足道的原因與對方結束關系。總體而言,這類男人缺乏安全感,需要通過一次又一次的“征服”證明自己的價值。

這類男人應該進行相關的心理咨詢,糾正自己的心理狀態后,與心愛的人牽手,才有可能“白頭偕老”。

心理咨詢,此花不與彼花同

記者:人們常常混淆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二者有什么不同?

韓三奇:心理咨詢的工作對象是正常人,而心理治療的工作對象是病人,主要依靠藥物,輔之以心理咨詢。心理咨詢的工作范圍是人際沖突、情感困擾、考試焦慮、學習問題、工作壓力等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心理困擾,一般持續時間不長,并沒有對工作和生活造成嚴重影響。

其實,區分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的最重要標準是:看當事人的社會功能是否喪失。如果他已經不能工作了,那就比較嚴重,屬于心理治療的范圍。他雖然遇到心理困擾,但仍然可以工作,只是影響工作效率和質量,這就是心理咨詢的對象。

記者:請您舉例闡述一下人們還有哪些類似的誤區?

韓三奇:人們除了把心理咨詢混淆成心理治療,類似的誤區還有:把心理咨詢當成生活咨詢;把心理咨詢當成社交談話;把心理咨詢當成邏輯分析;把心理咨詢當成交朋覓友;把心理咨詢當成安慰別人;把心理咨詢當成替人解難等等。

救命稻草,還是諾亞方舟?

記者:當前國內的心理咨詢業為什么不景氣?

韓三奇:除了經濟因素之外,心理咨詢的觀念還沒有被普遍接受,大家對心理咨詢所能夠產生的作用持懷疑態度,而且大家會把聊天與心理咨詢等同起來,不知道心理咨詢是一項對腦力消耗非常大的服務,所以心理咨詢師所付出的腦力勞動不能被廣泛認可。

第7篇

[摘要] 目的探討社區學堂治療糖尿病伴發抑郁的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應用Zung氏抑郁量表( SDS)篩選出100例糖尿病伴發抑郁患者,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對照組進行常規治療,干預組入選社區學堂加常規治療,糖尿病教育后再行SDS測評。同時在教育前后監測空腹血糖、餐后2小時血糖、糖化血紅蛋白。結果 糖尿病患者經社區學堂教育后抑郁癥狀明顯改善, 空腹血糖、餐后2小時血糖、糖化血紅蛋白顯著下降( P < 0. 05)。 結論社區學堂能夠改善抑郁癥狀,有利于控制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是一種簡單、易行的方法,尤其適合在社區中應用推廣。

關鍵詞:糖尿病 抑郁 社區學堂

Community School of diabetic patients affected with depression

Xuejing Gang, Liu Ronghui, Zhang Pu, Zhou Chenwei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community treatment of diabetes associated with depression,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feasibility. Methods Zung's depression scale (SDS) screened 100 patients with diabetes with depress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interven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conventional treatment control group was selected community schools plus conventional therapy, diabetes education before making SDS evaluation; the same time in education before and after the monitoring fasting blood glucose, postprandial 2 h blood glucose, glycated hemoglobin. Results Diabetes education through community schools to improve depressive symptoms, fasting glucose, postprandial 2 h blood glucose, glycated hemoglobin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P

Key words:diabetes mellitus depression Community School

中圖分類號:R781.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1)06-0004-03

糖尿病( diabetesmellitus,DM)是內科常見病和多發病,近年來發病率呈不斷上升趨勢,已成為繼腫瘤及心腦血管病之后第三大嚴重危害人們身體健康的疾病。DM被認為是一種心身疾病[ 1 ],嚴重影響著人們的身心健康。DM本身可導致或加重心理障礙,且DM患者的心理障礙可直接影響其生活質量和血糖調節[ 2 ]。抑郁是DM患者臨床常見的心理障礙,對其血糖控制及預后影響較大,已逐漸被越來越多的臨床醫師所關注[ 3 ]。近年來,糖尿病教育正受到廣大醫務工作者的日益重視,但目前國內糖尿病教育主要在醫院中開展,很少進入社區。本文通過在社區中開展社區學堂對DM心理障礙作用的研究,探討適合社區中DM合并抑郁的簡便治療方法。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擇社區自2009年6月以后來院就診,或在本院防保科建卡的2 型DM患者。入組標準:①符合1998 年WHO 糖尿病診斷分型標準。②發病在半年以上。③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病程未滿半年。②充血性心力衰竭。③惡性腫瘤患者。④有智能明顯障礙者。⑤呼吸功能衰竭。⑥有意識障礙者。⑦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⑧無法隨訪者。

隨機表法將患者分為干預組,對照組。進入研究的患者在經濟、地域以及文化方面無明顯差異。入組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一般情況差異無顯著性(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組別 例數(例) 性別(例) 年齡(歲)

男 女

干預組 50 18 32 68.74±9.72

對照組 50 16 34 67.98±8.68

1.2 治療方法

由迎博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內科醫師及防保科醫師組成講師團,經過短期的集訓,從而保證講課質量,將相關的專業知識編輯成系列講課內容,分為九個專題,分別為:“糖尿病基礎知識”、“糖尿病的并發癥”、“糖尿病的認識誤區”、“糖尿病的運動治療”、“糖尿病‘心’處方”、“糖尿病胰島素治療”、“糖尿病的自我檢測”、“如何預防低血糖”、“糖尿病的藥物治療”,對入組患者進行健康宣教,并組織課后討論與互動。定期與患者進行電話溝通與聯系,及時解答他們的疑惑,并在入組前測定空腹血糖、餐后2小時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在課程結束后再次測定SDS量表,并隨訪空腹血糖、餐后2小時血糖、糖化血紅蛋白。

對照組患者的內科常規治療與干預組相同,但不進入社區學堂學習。根據SDS量表篩查的先后,再次測定SDS量表,并隨訪空腹血糖、餐后2小時血糖、糖化血紅蛋白。

1.3 觀察指標和評定方法

(1) 每位患者均測定空腹血糖、餐后2小時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含量(HbA 1c) , 空腹及餐后血糖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測定, HbA 1c采用微柱層析法。(2) 采用Zung 抑郁自評量表(SDS) 對每位研究對象進行評定, 總分≥41 分為抑郁。(3) 將抑郁患者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 干預組除采用常規降糖藥物治療外, 入選社區學堂學習,對照組僅給予降糖藥物治療, 治療3 個月后再分別測定SDS量表,并隨訪空腹血糖、餐后2小時血糖、糖化血紅蛋白。

1.4統計學分析

所有結果使用SPSSl7.0多國語言版統計軟件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兩隨機樣本t檢驗,配對資料均數±標準差( ±s)的t檢驗進行統計分析,檢驗水準為α=0.05。

2 結果 見表2-3

表2 兩組治療前后SDS, 空腹血糖,餐后2小時血糖,糖化血紅蛋白組間比較( ±s)

SDS 空腹血糖 餐后2小時血糖 糖化血紅蛋白

治療前 干預組 47.64±2.64 7.29±1.76 11.48±2.91 7.17±0.83

對照組 47.14±3.22 6.56±1.21 10.74±2.29 7.17±0.85

P >0.05 >0.05 >0.05 >0.05

治療后 干預組 40.06±2.92 6.56±0.78 9.14±1.66 6.53±0.35

對照組 46.26±2.87 6.69±1.24 10.15±1.98 7.08±0.62

P

表3 兩組治療前后SDS, 空腹血糖,餐后2小時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前后比較( ±s)

組別 SDS 空腹血糖 餐后2小時血糖 糖化血紅蛋白

干預組

干預前 47.64±2.64 7.29±1.76 11.48±2.91 7.17±0.83

干預后 40.06±2.92 6.56±0.78 9.14±1.66 6.53±0.35

P

對照組

常規治療前 47.14±3.22 6.56±1.21 10.74±2.29 7.17±0.85

常規治療后 46.26±2.87 6.69±1.24 10.15±1.98 7.08±0.62

P >0.05 >0.05 >0.05 >0.05

3 討論

糖尿病與精神疾病是嚴重影響人們健康的兩大慢性疾病,以往兩者的關系及發病機制少有人關注。2007年第43屆歐洲糖尿病協會(EASD)年會上,出乎尋常地將“糖尿病的心理方面”作為一個專題進行了探討,顯示了對于糖尿病與精神疾病的重視程度及其重要性。目前世界范圍內有約兩千萬DM患者受到嚴重抑郁癥的困擾。調查顯示,約30% 的DM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癥癥狀,而超過10% 的患者有重度抑郁。抑郁情緒又是患者自殺的最主要原因。最強的自殺傾向預測因素包括曾因抑郁癥就診于精神專科進行治療,因糖尿病性昏迷入院治療,喪失部分或全部勞動能力及患有心血管疾病等。我國進行的調查發現162 例2型DM(T2DM) 患者中存在不同程度抑郁癥者達38.3% ,其中重度抑郁癥為4.3% 。可見世界范圍內DM患者均面臨更高的發生嚴重精神疾病風險 [4]。

目前糖尿病伴發精神障礙,引起抑郁的發病機制尚不清楚,一般認為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抑郁時皮質醇分泌亢進,大量的皮質醇可降低葡萄糖的利用,促進糖異生;糖異生旺盛使血糖升高,并拮抗胰島素,抑制血糖的利用,使血糖升高;長期的血糖升高,也拮抗胰島素的作用,同時促進糖異生,引起血糖的升高[5]。另一方面,(1)DM是一種慢性長期性疾病,目前尚無徹底治愈的方法,患者必須時刻注意飲食管理,經常監測血糖,長期服藥,特別是注射胰島素的患者,這些都極大地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而且患者普遍認為使用胰島素預示著病情嚴重,因此這些患者的心理壓力更大,悲觀情緒更重;(2)出現并發癥的可能時刻威脅著患者,尤其是病情控制不良著,必然使患者產生恐懼、悲觀和焦慮的情緒;(3)大量的醫療費用,給患者及家庭帶來較重的經濟負擔,同時也使他們產生嚴重的心理壓力[6]。并且病程越長,抑郁發生率越高。Garvard等[7]綜述了國外幾十篇T2DM患者抑郁狀態患病率的調查,證實T2DM患者抑郁狀態的患病率為21.8%~60.0%,為普通人的3~5倍。2002年孫學禮等[8]對90例T2DM患者進行了前瞻性病理對照研究,發現抑郁占32%。趙真等[9]對123例老年T2DM患者的調查,發現抑郁占38.2%,與國內外相關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另外,Peyrot等[10]研究表明,性別、種族、婚姻狀態是T2DM患者抑郁的獨立危險因素,提示抑郁與某些生理指標密切相關,統計學結果推斷HbAlc升高是T2DM患者發生心理障礙的獨立危險因素。Lloyd等[11]認為抑郁情緒的體驗源于下丘腦,抑郁時皮質醇的分泌增多,促進糖異生,拮抗胰島素而抑制血糖的利用,使血糖升高。長期的高血糖又使患者產生抑郁情緒,如此形成惡性循環。

本研究通過在社區內開展社區學堂的方式達到DM教育的目的。從心理學角度來講,這也是一種團體心理治療,具有感染力強,影響廣泛,效率高,省時省力等優點。干預組與對照組在治療前空腹及餐后2h 血糖無顯著差異(P > 0. 05) , 但干預組在藥物降糖同時給予社區學堂學習治療, 3 個月后試驗組抑郁情緒,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均較對照組降低, 且差異有顯著性(P < 0. 05), 說明社區學堂學習起到輔助降糖的作用。而對照組治療前后相差不明顯。故社區學堂作為一種糖尿病的宣教模式值得在社區中推廣。

參考文獻

[1] 劉增垣,何裕民. 心身醫學[M ]. 上海: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12~13.

[2] 左玲俊,徐俊冕.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問題[ J ]. 中國行為醫學科學, 1998, 7 (2) : 155.

[3] 孫學禮,劉濤生,唐莉,等. 2型糖尿病患者生物心理因素的研究[ J ]. 中華精神科雜志, 2004, 37 (4) : 215.

[4] 蘇杰英,李宏亮,楊文英.關注糖尿病與嚴重精神疾病[A].藥品評價,2008,5(1):17-19.

[5] Black sa.increaded health burden accociated with comid depression inorder diabetic maxican amanricans.Diabetes care,1999;22(1):56-63.

[6] 楊雪輝,羅蘇生.糖尿病患者的情緒障礙及黛力新的療效觀察[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2,2(9):1321-1322.

[7] Gavard JA,Lustman PJ,Clouse RE.Prevalance of depression inwith diabetes:an epidem iological evaluation.Diabetes Care,1993,16(8):1167.

[8] 孫學禮,劉濤生,唐莉,等.2型糖尿病患者生物心理學因素的研究[J].中華精神科雜志,2004,37(4):215.

[9] 趙真,王淑萍.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焦慮和抑郁的患病率及其危險因素[J].實用老年醫學,2006,20(5):322-324.

第8篇

[關鍵詞] 男性首發精神分裂癥;配偶;焦慮抑郁;自卑;心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 R395.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State of anxiety ,depression and self-respect on the spouses of male patients with first-episode schizophrenia

YANG zhong-ming,ZHANG en,KAI ming-hui,ZHU ming.

Wuhu 4th People’s Hospital,Wuhu 241002,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tate of anxiety,depression and self-respect on the spouses of male patients with first-episode schizophrenia and the influence of mental intervention on them. Methods 76 spouses of male patients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the Self Depression Scale, the Self Anxiety Scale and the Self Esteem Scale, 30 cases of them were selected randomly , interviewed thoroughly and analyzed progressively. Mental intervention for 4 weeks aimed to mental conditions after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SDS、SAS and SES were assessed again and compared to that before intervention. Results After mental intervention, the scores of SDS and SA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before, while the score of S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before. Conclusion The spouses of male patients with first-episode schizophrenia underwent various experiences such as anxiety ,depression and self-abasement , mental intervention can enhance their mental condition .

[Key Words] Male first-episode schizophrenia;spouses;anxiety anddepression;self-abasement;mental intervention

國內對長期照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家屬的心理狀況研究較多[1~5],但單獨對首發男性精神分裂癥患者配偶的心理狀況研究較少。本研究運用抑郁自評量表、焦慮自評量表(SDS 、SAS)[6]和自尊量表(SES)[7]對男性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配偶的負性情緒進行調查,利用現象學研究方法對部分患者配偶進行深入訪談,嘗試探索引起負性情緒的內在原因和外部關系,以便更好地進行心理干預并評價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均為2008年1月~2009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首發男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配偶共76名,按患者配偶居住地分為農村組36名和城市組40名。農村組:年齡21~40歲,平均(28.14±4.34)歲;文化程度初中(含初中) 以下25名,初中以上11名。城市組:年齡25歲~42歲,平均(29.95±3.82)歲;文化程度初中(含初中)以下12名,初中以上28名。兩組文化程度差異顯著(P

1.2 治療方法 心理量表及心理干預SDS、SAS各20項,以評分≥50分評為有抑郁和有焦慮; SES共10題,分值越高自信心越強,自尊程度越高。采用SDS、SAS和SES分別在患者入院1 周內對其配偶測評,并隨機抽取30名患者配偶進行深入訪談,利用現象學研究方法的質性研究,觀察某一特定的現象,然后考慮現象中的內在成分和外部成分,把其中的重要要素分析出來的一種定性研究方法。本研究以 “當發現愛人精神失常時你是怎么想的”這樣一個開放性提問為訪談開始。通過對訪談資料的細致分析和推理,獲取患者配偶內心體驗的共性部分,制定針對性的心理干預措施。4周后再次評定三項量表,比較干預前后差異并評定干預效果。

根據訪談結果,利用集體和個別心理干預相結合方法,對患者配偶進行為期4周心理干預,由4位精神科醫師分別負責16-20名患者配偶,每位患者配偶接受的干預由同一主 管 醫師完成。每周≥2次講授關于精神分裂癥的病因、癥狀、診斷、治療,藥物的不良反應,預后及如何預防復發等相關知識,將相關資料匯編成小冊子增患者配偶閱讀,并隨時回答親屬的提問等,根據每個患者配偶產生焦慮、抑郁、自卑心理的原因進行針對性干預,采取解釋、啟發、疏導等方法,提供心理支持。

1.3統計學方法全部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卡方檢驗,t檢驗。

2結果

2.1心理干預前,隨機受訪30名患者配偶的內心體驗:病恥感,認為愛人患上精神病,無疑被貼上了一張“標簽”,而無顏面對社會、單位和同事;對愛人前途擔心而內疚絕望失敗感;精神衛生知識及相關技能缺乏,對突發事件感到恐懼、孤獨、心悸、乏力頭昏、軀體疼痛、睡眠障礙、手足震顫等;擔心住院會加重患者的病情,擔心藥物副反應。

2.2兩組患者配偶SAS和SDS評分結果均明顯高于常模,差異有顯著性(P0.05)。見表1。

經過4周的心理干預,患者配偶的SDS和SAS評分下降,SES評分上升,同心理干預前比較有顯著性(P

3討論

國內已有報告精神分裂癥患者親屬有心理健康的損害[2~5]。妻子作為家庭中主要成員之一,對丈夫病情觀察、治療及預后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本研究發現,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妻子多數存在明顯的焦慮和抑郁。丈夫患精神分裂癥對妻子來說是一個重大的精神刺激。由于精神醫學知識及相關技能的缺乏;另外精神病患者及親屬遭到更多的社會歧視,而其自身存在病恥感[8];另外有些家庭經濟困難更加重了妻子的心理負擔。

本研究還顯示,心理干預后患者配偶的自尊感增強,焦慮抑郁情緒改善。自尊是一個人贊許、喜歡自己的程度,低自尊能降低自我價值感,導致孤獨、抑郁、社交障礙[7],焦慮抑郁情緒可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因此,要高度重視患者配偶的不良情緒。本研究中,我們發現患者配偶的不良內心體驗,是由個人、家庭、社會多方面的因素共同影響下形成的。我們對其負性情緒有針對性地進行了4周心理干預后,患者負性情緒得到改善,說明恰當的心理干預,有計劃的向社會普及精神衛生知識可提高對精神疾病的認識,從而減輕患者配偶的心理負擔,改善情緒狀態。本研究中,心理干預后,城市和農村患者配偶SDS和SAS評分差異有顯著意義,提示文化程度高可以提高對心理干預的反應。在今后精神衛生宣傳教育中要加強農村地區的工作,延伸健康教育的開展,成為今后發展健康教育、普及健康知識的主要工作,圍繞疾病控制,積極參與“推進全國‘億萬農民健康’促進行動”[9]。

本研究樣本數量較少,研究結果并不具有廣泛代表性,有待擴大樣本進一步調查。

參考文獻

[1] 謝玉鳳.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陪護家屬健康教育效果分析[J].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06,12(3): 297-298.

[2] 王慶美. 52例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家庭成員焦慮、抑郁問卷調查[J].中國民康醫學,2006,18(11): 495-496.

[3] 楊莉.對精神障礙患者親屬綜合性心理干預效果測評[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2,16(9):645-646

[4] 王剛平,頡瑞,王華永.精神分裂癥患者親屬心理健康狀況分析[J].山東精神雜志,2003,16(1):34-35.

[5] 楊文,趙勇.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親屬焦慮、抑郁情緒的調查結果[J].四川精神衛生,2006,19(2):124.

[6] 張明園.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第2版)[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35-42

[7] 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M].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318-320.

第9篇

摘 要 目的:探討不同劑量右美托咪啶對七氟醚麻醉患兒蘇醒期躁動的影響。方法:擇期全麻下行耳鼻喉科手術80例。ASA分級為Ⅰ或Ⅱ級,性別不限,年齡3~12歲,體重指數20~27 kg/m2,無呼吸、循環、神經系統疾病及精神疾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兒隨機分為4組,對照組(C組)于誘導前15分鐘內靜脈輸注0.9%氯化鈉注射液20 ml。低、中、高劑量的右美托咪啶組(DL組、DM組、DH組)于誘導前15分鐘內分別靜脈輸注右美托咪啶0.4 μg/kg、0.7 μg/kg、1.0 μg/kg,輸注時間為15分鐘。麻醉誘導:8%七氟醚吸入誘導至睫毛反射消失后靜脈輸注芬太尼2 μg/kg,維庫溴銨0.1 mg/kg,行氣管內插管。術中維持:2%~3%七氟醚吸入,TCL丙泊酚4~10 mg/(kg?h)。記錄手術時間、氣管導管拔除時間(手術結束至拔除導管)、蘇醒時間(手術結束至呼喚睜眼時間)、術后2小時內躁動發生情況。結果:手術時間、氣管導管拔除時間、蘇醒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2小時內試驗組躁動發生率分別為15%、5%、5%,與對照組的35%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關鍵詞 右美托咪啶 七氟醚 蘇醒期躁動 小兒全麻

Effect of different doses of dexmedetomidine agit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sevoflurane anesthesia children in the recovery period

He Deting1,Li Jianjun2,Song Meisong1,Lin Yuchun1

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Huoqiu County,Anhui 2374001

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the People's Hospital of Liuan City,Anhui 2370012

Abstract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agitation in the recovery period of different doses of dexmedetomidine on sevoflurane anesthesia.Methods:80 cases under general anesthesia for Department of ENT operation.ASA grade Ⅰ or Ⅱ,gender,age 3~12 years old,body mass index,20~27 kg/m2,respiratory,circulation without nervous system disease and mental disease.Using the method of random number table,the cas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4 groups.The control group(group C) were induced 15min intravenous infusion of saline 20 ml.Low middle,high dose dexmedetomidine group(DL group,DM group,DH group) respectively before induction of 15min intravenous infusion of dexmedetomidine 0.4 μg/kg,0.7 μg/kg,1 μg/kg,the infusion time for 15min.Induction of anesthesia:8% sevoflurane inhalation induction to the eyelash reflex disappeared after intravenous injection of fentanyl 2 μg/kg,vecuronium 0.1 mg/kg,endotracheal intubation.During maintenance:2%~3% of sevoflurane,propofol 4~10 mg/(kg?h).Record the operation time,extraction time(until the end of the tracheal catheter removal operation(operation),the recovery time between the end of call time to eye opening,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agitation within 2 hours.Results:The differences of operation time,extubation time and recovery time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Postoperative 2h in experiment group the incidence of agitation rate were 15%,5%,5%.Compared with 35% in the control group,it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Key words Dexmedetomidine;Sevoflurane;Agitation;General anesthesia

七氟醚是近年來開始應用于臨床的吸入,其具有誘導快、蘇醒迅速的特點,在小兒全麻中已廣泛應用。但是在全麻蘇醒期可導致患兒躁動的發生率較高。如何降低這種不良反應的發生,臨床上已做了大量的研究,發現誘導前右美托咪啶的應用能降低蘇醒期躁動。它的這種作用主要是因為它在中樞的作用部位決定的。但是在應用劑量上尚未得到統一認識。本研究探討不同劑量的右美托咪啶對七氟醚全麻后蘇醒期躁動的影響,為小兒臨床麻醉提供參考。

資料與方法

本研究已經本院醫學論理委員會批準并與患兒家長簽署知情同意書。擇期全麻下行耳鼻喉科手術80例,ASA分級為Ⅰ或Ⅱ級,性別不限,年齡3~12歲,體重指數20~27 kg/m2,無呼吸、循環、神經系統疾病及精神疾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兒隨機分為4組,對照組(C組)和右美托咪啶組(DL組、DM組、DH組)。

麻醉方法:術前禁食4~8小時,禁飲4小時,術前30分鐘肌注長托寧(0.015 mg/kg),入室前開放靜脈,入室后連接心電監護儀,監測HR,BP,SPO2,和PETCO2。C組于誘導前15分鐘內靜脈輸注0.9%氯化鈉注射液20 ml,右美托咪啶組(DL組、DM組、DH組)于誘導前15分鐘內分別靜脈輸注右美托咪啶0.4 μg/kg,0.7 μg/kg,1.0 μg/kg,20 ml,輸注完后隨即吸入8%七氟醚誘導,并鼓勵患兒做深呼吸。睫毛反射消失后靜脈輸注維庫溴銨0.12 mg/kg,芬太尼3 μg/kg,行氣管插管。連接麻醉機行機械通氣,維持吸氣壓12~18 mmHg,VT 8~10 ml/kg,通氣頻率15~20次/分,維持PETCO2 35~45 mmHg,SPO2≥98%,吸入2%~3%七氟醚維持麻醉。術后停止吸入。術中HR120次/分時靜脈注射艾司洛爾0.5 mg/kg,MAP升高超過基礎值30%時靜脈注射烏拉地爾,降低超過基礎值30%時靜脈注射麻黃堿5~10 mg[1]。術畢送麻醉恢復室,患兒清醒后送回病房。

觀察指標:記錄手術時間,氣管導管拔除時間(手術結束至氣管導管拔除),蘇醒時間(手術結束至呼喚睜眼時間),記錄術后2小時內躁動發生情況,應用患兒蘇醒期躁動量化評分表(PAED)對患兒進行評分,當評分>10分時記錄為發生躁動,PAED評分包括五項:①可以用眼神交流。②行為具有目的性。③關注周圍環境。④情緒不安。⑤難以安撫。前3項評分標準:4=無、3=差、2=良、1=良好、0=極好;后兩項的評分標準反之0=無、1=差、2=良、3=良好、4=極好,5項中各項得分之和為小兒蘇醒期躁動的總得分,分數越高躁動的程度越重。

統計學方法:采用Microsoft Excel建立數據庫,運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所有計量資料用(x±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取P

結 果

4組在年齡、體重、性別等一般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4組患兒氣管導管拔管時間、蘇醒時間、術后發生躁動例數及PAED評分的比較,見表2。

討 論

隨著小兒耳鼻喉科的發展,手術的增多,對小兒麻醉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選擇適宜的麻醉不僅能滿足手術的需要,而且還能讓患兒舒適及家長滿意,這也是于布為等對現代麻醉提出的新要求。長期以來因七氟醚誘導迅速,蘇醒快,對氣道刺激性小,麻醉深度易于掌握而在小兒全麻中廣泛應用。但是在七氟醚麻醉后易出現蘇醒期躁動,這是一種嚴重的并發癥。患兒可出現血壓升高,心率增快,嚴重時肢體亂動、語無倫次、哭喊或等,會導致創面出血、呼吸道梗阻、誤吸甚至危及生命。如何預防小兒蘇醒期躁動的發生在臨床上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2]。右美托咪啶可用于預防七氟醚麻醉后躁動且不良反應小[3]。右美托咪啶作用于神經中樞藍斑核的α2腎上腺素能受體,產生獨特的清醒鎮靜作用[4]。其對α2受體的高度選擇性與劑量和注射速度有相關性。緩慢靜脈輸注右美托咪啶10~300 μg/kg時,對α2腎上腺素受體具有選擇性興奮作用。而緩慢輸注右美托咪啶1 000 μg/kg時或快速靜脈輸注則同時對α1或α2腎上腺素受體起作用。而在臨床應用的0.25~2.0 μg/kg的范圍內對α2受體具有高度的選擇性,且可產生劑量依賴性鎮靜鎮痛作用和抑制交感神經興奮作用[5]。

在本研究中,試驗組中患兒術后蘇醒期躁動的發生率明顯降低,可能是因為右美托咪啶可能通過一定的鎮痛作用來減輕躁動的發生[6]。而其鎮痛作用的機理主要是抑制去甲腎上腺素的釋放并終止疼痛信號的傳導,同時還可以刺激脊髓α2受體而發揮作用。在產生鎮靜、鎮痛、抗焦慮的同時對自主呼吸無抑制作用,在維持鎮靜的同時還保持一定的喚醒能力[7],右美托咪啶組患兒喚醒后能安靜入睡,這也可能是患兒術后易喚醒且不易發生躁動的原因。但是,喚醒后DH組患兒入睡時間明顯長于DM組和DL組。而DM組術后蘇醒期躁動的發生又低于DL組。因此,0.7 μg/kg的右美托咪啶用于降低患兒蘇醒期躁動效果更好。Cravero等為了排除疼痛對蘇醒期躁動的影響而選擇了做磁共振檢查的小兒做研究,發現在七氟醚麻醉后的躁動發生率也很高。在種情況下,右美托咪啶降低PAED評分,可能是因為右美托咪啶作用于中樞及外周神經系統的交感神經末稍,從而抑制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迷走神經興奮性,使血壓下降,心率減慢,降低心肌氧耗,并具有鎮靜、抗焦慮、催眠遺忘等作用而對呼吸無明顯抑制[8]。

綜上所述,右美托咪啶可有效降低PAED評分,減少小兒患者全身麻醉后蘇醒期躁動,提高了患兒全麻后的舒適度,同時也增加了患兒家長對手術麻醉滿意度。同時,本研究也表明0.7 μg/kg的右美托咪啶更適合應用于臨床。

參考文獻

[1] 徐楓,楊承祥,劉洪珍,等.不同劑量右美托咪啶對腹腔鏡卵巢囊腫剝除術患者七氟醚用量的影響[J].中華麻醉學雜志,2011,31(10):1203-1205.

[2] Mizuno J,Nakata Y,Morzta S,et al.Predisposing factors and prevention of emergence agitation[J].Masui,2011,60(4):425-435.

[3] Patel A,Davidson M,Tran MC,et al.Dexmedetomidine infusion for analgesia and prevetion of emergence agitation in children with obstructive sleep apnea.syndrome undergoing tonstllectomy and adenoidectomy[J].Anesth Analg,2010,111(4):1004-1010.

[4] 陳正,邵東華,杭黎華.右美托咪啶對靶控輸注異丙酚意識消失時BIS值的影響[J].中華麻醉學雜志,2012,32(4):460-462.

[5] 甘秀峰,陳彥青,鄒聰華.右美托咪啶對七氟醚麻醉患兒麻醉恢復期躁動的影響[J].中華麻醉學雜志,2011,32(2):166-167.

[6] 朱焱林,肖洪波.小兒七氟醚麻醉蘇醒期躁動的研究[J].臨床麻醉學雜志,2010,26(11):988-989.

第10篇

近年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在最近已經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在人們的印象中大學生是一批受過高等教育,懂得很多,有能力也會很好地解決矛盾與麻煩、能夠為社會發展做出很大貢獻的人,可是很多人對此質疑了,他們看到的是大學生因為找不到工作而自殺、因為心情不好而酗酒鬧事、因為生活不如人意而墮落消沉。據南京腦科醫院統計,在2200多人心理疏導門診中 ,90%是大學生;國家教委對 1216萬大學生調查表明,有13%存在心理問題;天津市對5萬名大學生調查發現,有 26%存在心理問題;云南師大調查發現有2617存在心理問題;北京16所大學統計 ,因心理疾病休學的逐年上升。大量的數據調查反映,目前我國大學生發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礙,精神疾病,具體表現為恐懼、焦慮、強迫、抑郁和情感危機、神經衰弱等。總結以上觀點,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特點主要表現在:生理成熟和心理不成熟的矛盾。自我概念的增強和依賴感并存。渴望成功與現實殘酷的打擊。

二、大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

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是與他們目前的心理發展階段有很大聯系,另外一個就是與其息息相關的社會環境。在校大學生正是處在青年期的中期階段,而青年期剛好又是人一生中心理變化與沖突最激烈的時期,各種問題出現得最多的一個階段。在這個非常時期他們會由于心理發展不成熟也不穩定,情緒變化多端,而諸事不順,自己又無從下手,又沒有求助途徑,這時內心的各種沖突和矛盾就會產生。在如此之多的沖突和矛盾的重壓下,他們若找不到有效的途徑加以疏導和解決,時間久了產生一些心理障礙和問題。綜上所述可以總結為以下幾個原因:

(一)在面對從全國各地來的優秀人才的時候,缺乏自信

當代大學生大多都是獨身子女,在家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在學校是老師的寵兒,從小就有一種優越感切自尊心、好強心都比較重,可來到大學后,周圍的人都是通過高考篩選出來的精英,對比之下,自己就會喪失一直以來的優越感,從而產生自卑心理,認為自己什么都不如別人,從而缺乏自信、逃避人群、人際關系出現障礙;

(二)不能正確面對生活、情感、學習等方面出現的挫折

大學生中的大多數人都是在家長的保護下長大的,生活經歷也很缺乏,一門心思都在學習上,離開父母,使他們難以適從,不知道如何處理生活中的瑣事,不知道怎樣來解決感情問題,不知道如何來緩解學習壓力;

(三)生活方式的轉變以及就業壓力帶來的不適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但隨著社會的轉型而帶來的轉變而不得不打破原有的生活方式,在這個過程中會有很多人產生不適,無法跟上生活的節奏,大學生在這個轉型時期,也將面對激烈的挑戰和就業壓力,甚至會產生強烈的心理沖突,從而使自己陷入困境;

(四)自身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質及其有關方面的知識

因為大學生們一直以來都專心于學習中,也就是所謂的“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造成他們在出現心理問題的時候一方面容易忽略,認為不是什么 大事,不能及時調整解決;另一方面,在積極應戰高考,無暇看有關心理學方面的書籍、講座等,學校也缺乏對有關知識的教授與宣傳,也不重視學生的心理狀況,致使學生出現問題時,求助無門。

三、解決措施

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出現問題而導致的后果不僅會影響到其個人的成長發展,還嚴重影響到國家人才的培養計劃,造成人才的流失和國家的損失,給社會也帶來了不良影響。教育部日前印發了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該《意見》明確了要把當代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作為當前的主要任務:根據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各個高校對其展開心理健康知識的講授,并對個別人員開展心理輔導或咨詢活動,讓大學生樹立一個健康的心態,對心理健康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提高其心理素質,使其能夠自我調解各種心理不適,更好地適應如今激烈的社會環境,預防和緩解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并幫助他們處理好社會環境適應、自我約束、學業、擇友、戀愛、求職擇業、人格發展和情緒控制等方面的出現的困難,增強心理素質建設,使其在各方面都能健康全面發展并成為國家需要的人才。因此就如何解決大學生心理健問題,提出了以下幾點措施:

(一)學校應該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

充分發揮心理咨詢的作用。各個高校設立的心理咨詢室是幫助學生疏導心理障礙、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優化心理素質的場所,也是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應該加以重視,轉變傳統教育只重視文化知識不重視心理教育的觀念。再者,學校還應該鼓勵支持學生在遇到心理問題時主動到心理咨詢室尋求幫助。學生們可以通過求助心理咨詢室的工作人員,獲得心理學的知識,正確認識自己所面臨的問題,學習到專業的有效的處理方法。

開展心理健康調查,做到心理問題早期發現與預防。以班級的形式要求每個學生填寫一份測試心理是否健康的問卷,然后認真分析該問卷的結果,從而得出結論,掌握學生心理狀態現狀。根據調查結果有針對有目的地提出本學年的心理教學方案,并主動約請情況嚴重的同學到心理咨詢室面談,根據面談的狀況和結果,分析其產生心理問題的狀態、表現形式和原因,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方案,讓學生們及時的得到一個正確的引導,把心理問題扼殺在搖籃里。

設置心理健康課程,增強心理知識,預防心理疾病。這樣學生就可以從課本上了解到有關心理學以及處理心理問題的知識,對相關的知識理論有個大致的掌握,學會如何預防及處理各種心理不協調的狀況,不至于病急亂投醫。在課堂上也可以與同齡人交流有關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借鑒別人的經驗,找到同感,舒緩內心的壓力和心理沖突,同時在課堂上老師也可以更方便更直接地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及時地為其提供幫助。

樹立一個良好的校風和學風,為大學生提供一個良好成長的環境。大學生能否成才,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這和他們生活的環境有很大的聯系,而良好的校風、學風會對大學生有重大的引導作用。在這種作用下大學生被學校的主流價值觀所影響并內化到自己的品質之中,同時也會對大學生自我心理素質的培養起到作用。因為在團結友愛、積極向上、以集體榮譽為第一、團結凝聚力特別強的環境下生活、學習,有利于人與人的交流、溝通、交友,更好地適應新環境,最終形成互幫互助的學習生活氛圍。

(二)大學生自身應該重視心理健康問題

積極打造并完善自我人格。首先,應該提升自己的文化涵養,在經過歷史社會沉淀的文化知識中形成一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其次,要正確認識自我,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定位,培養悅納自我的精神,不斷鼓勵自己、完善自己;再次,要提高自己的抗挫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最后,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提高自身的應變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在自我學習過程中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質。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因為大學生的學業負擔較重還要適應學習和生活環境的巨大變化,各種壓力比較大,為了生活和學習保持一個良好的狀態,必須科學地有規律地安排好每天作息時間,早睡早起、不熬夜、不沉溺于網絡游戲、飲食健康、適當休息、合理的體育鍛煉、科學用腦、科學生活。

提高自我心理調節的能力。自我調節心理健康的核心內容包括調整認知結構、情緒態度,行為習慣,磨練自己的意志,提高適應能力等。要對學習保持濃厚的興趣,有了學習興趣就能夠自覺地躍入浩瀚的知識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識,積極發展各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質,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愉快開朗的心境,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

第11篇

關鍵詞:森林醫學;森林醫療花園;健康;壓力;循證設計

如今,越來越多的疾病與壓力有關,壓力導致人類疾病譜的變化[1-2].長期處于壓力狀態對人體重要器官,包括心臟和血管有極大危害,動脈硬化、心肌梗塞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數量因此不斷增加.另外,許多內分泌失調和精神疾病與長期不正確的應激反應有關,如2型糖尿病、精神分裂癥、抑郁癥、倦怠和疲勞綜合征.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統計數據表明壓力已經成為日益嚴重的全球性問題,是過早死亡的危險因素[3].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久坐、少運動、飲食和睡眠不規律等,加重了心理壓力.近幾十年來的研究結果證明自然療法可以增強人類健康[4],緩解壓力,改善情緒,促進身心健康.

1森林醫學與森林醫療花園

1.1森林醫學

國際上把森林對人體的保健功能稱作森林醫學[5].日本在森林醫學研究方面處于世界領先地位.1982年,日本學者創造了“Shinrin-yoku(進入森林大氣或森林沐浴)”這一術語[6-7],可以將其解釋為人與森林環境接觸和吸收的過程,旨在改善個人的精神和身體狀態.Shinrin-yoku被認為是森林賦予人類健康最廣泛的活動.自1992年起,積累分析的大量科學實驗數據得出:森林醫療能夠使皮質醇水平、交感神經活動、血壓、心率等生理參數降低,增強副交感神經活動和自然殺傷細胞活性,增加抗腫瘤、抗病毒感染的能力,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壓力狀態可以通過森林醫療得到緩解[7].

1.2森林醫療花園醫療花園的作用

已逐漸被全世界了解和認同,花園中的陽光、空氣、水、植物等積極因子,有益于改善人體機能[8].世界上第一個森林浴基地建在德國威利斯赫恩小鎮,隨后,日本建立了“醫療福祉型森林”、“療養保養型森林”和“預防生活習慣病森林”三種健康森林模式[9-10].20世紀初,世界范圍內對森林醫療花園的研究不斷增加.2007年,國際森林研究組織聯合會啟動了人類與健康的新項目,目的是促進環境學、景觀設計學、醫學、心理學的跨學科交流.2012年,湖南林業森林康養中心建立,這是我國第一個森林康養基地.隨后我國各地多次舉行森林康養研究會,并成立森林康養研究中心[11].美國、瑞典、日本等發達國家已經建成多家森林醫療花園,如丹麥納卡地亞森林醫療花園、瑞典阿爾納普醫療花園和美國伊麗莎白及諾娜埃文斯醫療花園.

2相關基礎理論

丹麥森林景觀研究者UlrikaK.Stigsdotter提出參與自然環境的兩種方式:主動參與和被動參與.主動參與自然的益處與美國環境行為學家RogerS.Ulrich的減壓理論和美國環境心理學家Kaplan夫婦的注意力恢復理論相契合.Stigsdotter和瑞典農業科學大學教授PatrikGrahn構建的環境助益性三角模型連接了主動和被動參與,能更深入地理解患者的需求,為醫療花園的設計提供理論基礎.

2.1健康本源學(salutogenesis)

1979年,美國裔以色列醫學社會學家AaronAntonovsky向科學世界介紹了健康本源學[12],認為樂觀、信念、勇氣、堅持、社交等積極因素能改善健康狀況.人們可以利用自然環境、物質生活、文化生活等條件,維持和增加健康.人生取向協調性(senseofcoherence)是健康本源論的基礎模型,內在需求與行動目標一致,保持自身和諧感和生活的連貫性,人生取向一致性越高,越有能力創造健康[13].這與病因論(pathogenesis)有很大不同,病因論關注疾病的起因和如何預防并治療疾病,健康本源學和病因論是對待疾病兩種不同的方法.健康本源學提倡利用自然資源改善情緒,增加運動機會,促進身體和心理健康.

2.2注意力恢復理論(attentionrestorationtheory)

Kaplan夫婦1989年提出注意力恢復理論.信息時代,大量紛繁的資訊占據人們的生活,在處理資訊時,人們有限的注意力被不停干擾、中斷,導致過度消耗心力腦力,應激性降低,處理能力降低,錯誤率增加,產生過度負荷的亞健康狀態[14].人們處理信息時使用直接注意力(directedattention)和間接注意力(fascinationorinvoluntaryattention)兩種方式[15],健康狀況、自我心理調節與修復、認知狀況影響一個人處理信息的能力,而能力與環境的要求達到平衡狀態時,是最舒適、高質量的生活狀態[16].這種平衡遭到破壞時,自然環境的補償修復作用取代社會環境繁雜多變的失控狀態,讓人得以恢復.

2.3減壓理論(stressreductiontheory)

Ulrich提出減壓理論,認為當人處于壓力狀態下,會引發消極情緒,導致生理系統的短期變化和異常行為[17],但是壓力狀態下的人進入到自然元素豐富的環境時,能通過轉移注意力的方式轉移壓力,從而恢復到初始情緒狀態或產生更積極的情緒,帶來相應機體的恢復.

2.4親生命性假說(thebiophiliahypothesis)

生物學家E.O.Wilson退休前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他于1984年提出親生命性假說,認為人體的DNA中存在親近和接觸自然,并在自然中獲得安全感的編碼,這源于人類的起源和進化,在自然中棲息和生存,一旦脫離自然,進入鋼筋水泥的構筑物,人類會感到壓力.一些反對親生命性假說的研究者認為人類對大自然的積極反應是一種習得反應(learnedresponsetheory),由文化傳播和個人認知決定[18].

2.5環境助益性三角模型(triangleofsupportingenvironments)

Stigsdotter和Grahn提出心理力量、自然環境和社會互動關系的三角模型[19](見圖1).人的心理力量越強大,對環境的敏感度越低,最易與社會展開互動.當一個人的心理力量持續偏低,感到很大壓力時,安靜私密的自然環境最適合緩解壓力,待心理力量水平提高時,會逐漸減少對寧靜安全的自然環境的依賴,過渡到情感參與甚至開始更外向的社會活動.這是由低幸福感向高幸福感過渡的過程.

3森林與健康的相關實驗研究

3.1循證設計

目前,檢驗醫療花園最普遍的方法是使用后評估(post-occupationevaluation),其可以檢驗設計空間體驗過程的有效性,設計目標是否實現,特性能否顯現[21].羅杰•烏爾里希(RogerUlrich)指出,醫療景觀設計正走向循證設計[22].循證設計起源于循證醫學,采用健康本源學的視角[23],在學術研究上,循證設計基于嚴謹的科學證據,彌補了使用后評估的不足.在花園施工之前,進行實地觀察、模擬實驗和問卷調查和統計量分析,利用可視化技術,例如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跟蹤體驗者大腦對康復環境的動態反應[18];利用數字技術創造虛擬環境,觀察體驗者的心理變化.在不斷假設、實驗、印證的過程中,能夠降低不成功的可能性,提升工作效率,達到最佳的預期效果.

3.2相關實驗研究

YukoTsunetsugu,BumJinPark等研究森林沐浴的日本學者在森林和城市選址,選擇280名年輕男性城市居民為受試者(年齡21.7歲±1.5歲),在完整告知實驗過程后,分別進入到森林環境和城市環境,經過短時間(15min)的觀察和行走,分別記錄各項實驗數據,分析七項生理參數:皮質醇濃度、心率變異性、HF功率、交感神經活動、收縮血壓、舒張血壓和脈搏率,HF反應副交感神經活動,功率比(LF/HF)反應交感神經活動[24-25].自然環境對人的影響有個體差異性,每個人對環境的敏感度不同[26],所以對于個體的差異性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另一項測試自然殺傷細胞(NK)活性的實驗[27-28]由日本衛生學與公共衛生學博士Q.LI和他的同伴共同完成.在受試者知情同意的情況下,選擇12位37~55歲的健康男性,在三處森林地區經歷了三天兩夜的旅行.第一天下午,受試者在森林中散步2h,第二天,受試者分別在上午和下午各散步2h,在實驗開始前、第二天和第三天對他們的血液進行取樣,測定NK活性,測量外周血淋巴細胞(PBL)中NK、T細胞、顆粒溶素、穿孔素和表達顆粒酶的細胞比例.對森林環境中受試者生理效應的研究結果表明,與城市環境相比,森林環境可以降低皮質醇的濃度,降低脈搏率,降低血壓,增加副交感神經活動和降低交感神經活動,有助于減輕壓力,增強自然殺傷細胞活性,進而增強人體免疫功能.我國古代中醫學就探知了森林對人體健康有益,20世紀初,森林與健康的研究熱潮又回到中國.研究者們進行了森林與生理健康的相關實驗研究,發現長時間在森林中游憩有以下好處:森林中相對較高的含氧量能夠提高人的血氧含量和心肺負荷水平,改善心肺功能;森林覆蓋率與空氣中的負離子含量成正比,負離子與帶正電的細菌(通常帶正電)結合,使細菌產生結構改變或能量轉移,導致細菌死亡[29];樹木的葉片能有效攔截空氣中的塵埃,避免塵埃中的有害物質傷害人體;森林密閉性高,能有效攔截紫外線,減少對皮膚的傷害;植物殺菌素(pythoncidere)又稱芬多精,在植物體內的含量雖然很低,但是它具有相當高的活性,不僅能夠殺菌抗癌,也可以增加人體神經系統的敏感程度[30];森林的綠色環境有助于緩解眼疲勞,森林環境與城市環境相比,植物對光的反射程度遠遠低于建筑,對視網膜疾病和白內障有助益療效.同時,對森林和心理健康的研究還發現,在森林中的游憩時間、方式、森林季相景觀、營造的景觀效果等都與健康狀況有關.

4實例研究

4.1阿爾納普醫療花園(thehealinggardenatAlnarp)

阿爾納普醫療花園(見圖2)位于瑞典農業科學大學,其針對壓力相關疾病的自然療法處于國際領先地位,治療結果同樣令人印象深刻,患者的生理、心理狀況得到極大程度的改善,67%的患者已準備好回到工作和學習的崗位上.阿爾納普醫療花園占地約2hm2,園外東西側栽植果樹與周圍環境隔離,園內被茂盛的喬灌木圍合,自然區域森林景觀效果突出.花園建設同樣有四個目標:①為患有“倦怠疾病”的人提供不同的園藝治療方案.②提供一個跨學科的研究計劃,研究醫療花園如何為患者帶來康復助益.③允許研究者對花園設計和療法進行科學實驗.④提供學生一個研究課題.所以花園的工作人員將分成兩個團隊:一個治療團隊,負責患者的康復治療,團隊中有景觀設計師、職業醫生、精神病專家、保健醫師和環境心理學家;一個研究團隊,跟蹤治療過程并評估花園設計,團隊成員包括景觀設計師、醫學教育學家、物理治療師和心理治療師.丹麥納卡地亞森林醫療花園多處借鑒了阿爾納普醫療花園的設計,兩者的區域功能類似[32].阿爾納普有自然區、園藝療法區和歡迎花園,分別提供了內向活動,情感參與活動和外向活動[33].

4.1.1自然區(thenaturearea)

自然區在阿爾納普占地最大,分為森林區、樹林區和被橢圓綠籬包圍的草甸區.森林區物種豐富,空間密閉,野味十足.巨大的樹冠圍合成多種空間,訪客會有進入另一個世界的感覺.森林區的起點在入口處,沿著西部邊界向西北延伸,在北部面積擴大,北部轉向南部寬度再次變窄,一條蜿蜒的散步道貫穿整個森林.樹林區在花園的西北部,由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組成,視線比森林區開闊,里面設計了池塘,水中反射著自然景色的倒影,為訪客提供冥想空間.草甸(meadow)是瑞典田園風景的重要部分,這個詞經常出現在詩歌和民歌中.橢圓形綠籬把自然野性的和人工規整的景觀分割開,在草甸區,人們可以自由交流,組織各種形式的活動.

4.1.2園藝療法區(cultivationareas)

園藝療法區按種類分為四個種植房間,每個房間都與園藝療法有關.第一個房間里的種植床形狀規則,直排排列,對栽培管理要求不高.第二個房間專注于以合理的方式進行栽培并完善園藝活動,有不同高度的種植床和多樣的植物材料,具有最佳的栽培條件,訪客和研究者都可以測試不同類型的種植床的特點,方便殘疾人等特殊人群使用.第三個房間提供傳統的種植方法,主要種植蔬菜,還進行一部分草本植物種植.使用有機材料作為房間的墻壁和地板,這讓內部空間友好而易于親近.草地上的石板路連接每個種植床.第四個房間是森林種植園,它與傳統種植的嚴格直線型種植明顯不同,森林種植園實現了種植高大植物的可能性,創造豐富的空間和樂趣.森林種植園的目的是創造一個可持續的生態系統,它應該是生產性的,并且從長遠來看幾乎不需要維護管理.

4.1.3歡迎花園(thewelcominggarden)

歡迎花園是整個醫療花園最難設計的部分,它位于入口處,是游客進入的第一個花園.設計需要不對訪客造成任何壓力,同時,要求有趣和有吸引力.這個花園命名為歡迎花園,目的是讓訪客感到被歡迎,提升整個花園的安全感.設計師最終把歡迎花園分成兩部分,一個是社會型,一個是感官型.社會型花園更靠近入口,有著開放的房間和休息座位,為訪客之間的交流創造機會.感官型花園中的陽光和陰影被凸顯出來,種植芳香植物和結有漿果的樹木,再以滴水的形式制造有節奏的滴答水聲.建設花園需要時間,植物生長也需要時間,即使醫療花園中選擇快速生長的植物材料,也需要幾年時間等待景觀的生長.雖然如此,設計師還是認為有必要建立這個花園,因為阿爾納普成為了實驗室,嘗試全面評估設計假設并測試不同治療方案的治療效果.擁有獨特素質的花園展現的細微差別,有重要的研究意義.

4.2東井峪森林醫療花園景觀概念設計

東井峪位于天津薊州區北部綜合休閑旅游山區,緊鄰西井峪民俗攝影村,森林生態系統發達.村莊里的石砌民居在其他地方難得一見,山間植物繁茂、奇石林立,有著令人驚嘆的原始風貌和自然景觀.2016年7月,“廢墟•重生”東井峪鄉村改造國際景觀設計競賽由CBC(ChinaBuildingCentre)、漁陽鎮政府和天津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共同發起,旨在研究人與自然的相互作用[34],通過景觀修復和文化注入,重新盤活這處風景優美的人氣圣地.現東井峪村落遺址是一片殘垣斷壁,幾百年歷史的頂瓦、檁木被拆下帶走,留下無法運走的石頭,完好的民房尚有六處,村內道路不夠平整,僅適合步行通過,樹木長勢旺盛,無人管理,稍顯凌亂.根據森林醫療花園空間分類的要求,在東井峪村落中選擇了一處2hm2的場地,是天然的森林醫療花園建設用地.場地遺址擁有茂盛的森林景觀、適宜園藝種植的平坦地帶、廢棄的水池和兩處民房,且道路暢通,周圍環境靜謐.花園設計(見圖3)借鑒了阿爾納普醫療花園和丹麥納卡地亞森林醫療花園的設計方法,園內各功能分區的邊界全部由植物圍合,有完整的生態系統,基本上不需要維護管理.按照患者的性格特點和不同治療階段的需求特點,把花園分成自然區、沉思區、園藝療法區、草坪區和歡迎區五個區域.對東井峪森林醫療花園的景觀設計研究,為了達到四個目的:①保護、修復當地的石屋建筑,保留原始村落的特色,繼承并發揚當地的歷史文化.②借醫療花園的建造,改善當地生態環境,保護自然過程.③營造豐富的空間,幫助人們恢復身體和心理的健康狀態.④與西井峪民俗攝影村的旅游產業結合,為東井峪營造福利.

4.2.1自然區

自然區自花園入口沿主路向西南方向延伸,寬度逐漸變窄,圍合了整個花園,豐富而成熟的植物景觀形成密閉空間,使患者產生被庇護的感覺,增加安全感.自然區內設置了環形散步道,在路中間位置設計了一個中式觀景亭,行走或靜坐其中,如同沐浴在大森林中.東井峪盛產柿樹和板栗,到了收獲季節,采摘漿果也為人們增加了森林浴的樂趣.根據環境心理學和健康本源學,這一區域提供了讓人釋放壓力,恢復注意力的自然療法.

4.2.2沉思區

沉思區利用了原先破損的水池,上面架設沉水廊架,水中種植千屈菜、菖蒲、荷花等挺水植物,給人提供親水空間和冥想空間.這個空間溫馨寧靜,親切自然,可測試水池中觀賞倒影的觀賞范圍,從而設計出散步道和座椅休息處的位置.疊水從低墻的頂部流入低處的水洼,結合水流通道的寬度、下降的高度和水洼深度,營造出舒緩動聽的水聲.

4.2.3園藝療法區

此區域提供園藝活動的場地,與自然區相比,需要患者親手施肥、種植、灌溉、去除雜草、收獲等,有著更深的自然介入療法,在此過程中,給患者提供了相互學習交流的機會,是情感參與與內向活動向主動參與與外向活動的過渡.利用當地的各式石材搭建種植床,增加了人們與植物接觸的機會.種植的植物類型多樣,有觀賞植物、藥用植物及蔬菜瓜果.在園藝療法區有一個溫室,適合冬季種植和休息交流,還有六個種植房間,提供室內種植.

4.2.4草坪區

草坪區提供了主動參與自由項目的場地,在視覺感覺上更加開敞,結束自然治療后的患者,由于身體與情感上的壓力已得到緩解和釋放,置身于此區域時,不會因為空間的開敞而產生壓力.中間部分是完全開敞的草坪,沒有庇護的植物和建筑.這里不適合情緒狀況差,認知能力低的患者活動.

4.2.5歡迎區

歡迎花園用房利用東井峪原有的特色石頭建筑,通過修復加固使其重新回到人們的生活中,建筑內部分成兩個空間,一個交流空間,一個展示空間.交流空間內布置座椅和景觀小品,利用水聲和植物芳香營造溫馨親切的環境.展示空間向患者和訪客展示東井峪的人文特色和歷史風俗,拉近人與場地的距離.

5結語

由壓力引發疾病的患病人數不斷增加,森林醫療花園能夠對這類疾病起到預防和治療作用,大大降低醫療成本[35].花園處在不停生長的過程中,有明顯的時間、季節、氣候變化,患者和訪客依據偏好選擇活動時間和活動內容,研究人員需要記錄患者的健康效果(healthoutcome),即患者的健康狀況和治療進程的指標和量度[36].森林環境與治療元素結合,維持、改善并恢復人體健康狀況,研究人員需要評估花園景觀元素在治療過程中的助益效果.ClareCooperMarcus說:“盡管我們需要更多的研究,但不能等到所有研究都完成后再去思考如何設計[23].”我國在森林醫療領域處于起步階段,需要更多創新而有意義的設計思考出現,以期改善人們的健康狀況,增加生活的幸福感.

參考文獻:

[1]宋丹,趙殿龍,郭政.從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看中西醫思維的區別[J].光明中醫,2011,26(2):191-192.

[2]余謀昌.西醫和中醫:兩種哲學和兩種醫學文化[J].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3(3):7-12.

第12篇

歌城侍應生,

“職業噪音”就從未間斷

23歲的張志祥出生于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2006年7月,他和女友陳麗華一起來到北京打工。他們在昌平區沙河鎮租了一個單間,安頓下來后就開始找工作。很快,陳麗華就在服裝廠找了一份做包裝的工作,可一無文憑,二無技術的張志祥卻屢屢碰壁,一直找不到工作。

8月12日,張志祥走在街道上,看到歌城招聘侍應生的啟事。歌唱得不錯的張志祥心想:如果我能應聘上多好啊―不僅有了工作,還能在工作的時候聽音樂。因此,他興奮地走進歌城應聘。令他喜出望外的是,他竟果真被錄用了,每月工資1000元。

第二天,張志祥就正式上班了。領班讓他上夜班,從晚上8點到次日凌晨3點。他的工作主要是負責包房內客人的酒水傳送和點歌服務;客人如果提出需要特別服務時要寸步不離地守在門口。交代完工作事宜后,領班又意味深長地對他說:“記住,你要多做事少說話!你要知道這里缺你一個不少!”張志祥用力地點了點頭。

張志祥很快就熟悉了歌城的規模:歌城共有80多個包房,分為小包、中包、大包、豪華包和豪華大包。歌城的生意非常紅火,張志祥忙碌地穿梭于各個包間之間。大廳里刺耳的的士高舞曲,加上包房里客人的飚歌聲,喧鬧的場合令他感到很不適應。然而,起初張志祥并沒太在意,認為慢慢習慣后就好了。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張志祥非但沒有適應嘈雜的工作環境,反而讓自己的心理發生了微妙的變化,他了解到,客人熱衷的洋酒貴得驚人!每次客人點完洋酒后,總是輕輕松松地把酒單遞給張志祥,有的甚至直接要侍應生上越貴的酒越好,絲毫不覺得心疼!而張志祥聯想到自己每月辛苦掙來的工資,居然還比不上一瓶普通的酒水!每每想到這些,他總會強烈地感到命運的不公!

9月的一天晚上,張志祥被安排到一個豪華包間負責為客人點歌。張志祥進去時,看到包間里有3個中年男人正在痛快地暢飲洋酒,每人旁邊都坐了一個陪酒小姐。張志祥把歌點好后打算離開時,卻被其中一個客人呵斥道:“別走!你就在這為我們選歌!”說完,客人很親密地摟起旁邊的陪酒小姐唱歌,而陪酒小姐居然任由這些咸豬手在自己身上游走。這讓站在一旁的張志祥又尷尬又驚訝――原來陪酒小姐不僅僅只是“陪酒”的啊!更讓張志祥心煩的是,這群客人唱歌不但五音不全,還故意發出聲嘶力竭的咆哮,這讓一向喜歡音樂的張志祥覺得他們完全是在糟蹋音樂,制造噪音!面對這種尷尬和怨憤,他只想趕快逃離。然而,留在包間內是自己的工作,他只能強迫自己將不滿憋屈在心里。

一直到凌晨2點,這群客人才醉醺醺地離去。張志祥不由得長長地舒了一口氣,走出包間后,他耳鳴了很長一段時間。一到下班時間,他就迫不及待地離開了歌城,快步趕回家。但是,這一夜,張志祥卻失眠了,強烈的耳鳴一直伴隨著他,滿腦子回蕩著那些客人們撕心裂肺似的嚎叫,眼前浮現出他們猥瑣的笑臉,令他有一種惡心的感覺。

好煩好煩!

侍應生耳朵天天被“”

盡管張志祥很不喜歡這種工作環境,但他知道自己很需要這份工作,只好強迫自己一天天地堅持去歌城上班。9月15日,歌城來了幾位財大氣粗的客人,要了間豪華包房,由張志祥為他們服務。剛一落座,客人們就一口氣點了兩瓶杰克丹尼。張志祥把酒送到包房后,客人嚷著要加冰塊。可因為噪音太大,張志祥一時沒聽清楚,便恭敬地站著,用手做了一個捂耳朵的動作,示意客人再說一遍。哪想到,一個客人突然一拍桌子,對張志祥吼了起來:“我說你是干什么吃的?動作這么慢,不會干就滾蛋!”張志祥紅著臉,一個勁地賠著不是,并趕緊給客人倒好了酒。這個客人不屑地瞪了他一眼,不耐煩地揮了揮手,說:“出去吧,免得看了心煩!”張志祥應聲而退。他哪里受過這種窩囊氣,越想越覺得心里堵得慌,而周圍全是模糊不清的刺耳的唱腔,他突然感到頭又昏又沉!

一直到凌晨4點,張志祥才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到住處。又累又困的他一進門就倒在了床上,女友陳麗華卻醒了過來,緊緊地抱住了他。張志祥實在懶得動彈,沒有任何反應。陳麗華在他耳邊夢囈:“抱抱我!”張志祥明白這是女友發出的“性號”,但他實在太累了,就沒有動彈。陳麗華不高興地擂著他的后背,說:“看都不看人家一眼,真是不解風情!”此時,張志祥已經打起了呼嚕。陳麗華失望極了,仔細一想,才發覺男友已經一個月沒有碰過自己。她忽然擔心起來:難道是他學壞了,不喜歡我了?

工作的辛苦,讓張志祥甚至沒有意識到自己對陳麗華的冷淡。可陳麗華卻開始對兩人的感情產生了疑問,心里蒙上了一層陰影,卻也一直沒有說出來。就這樣,生活在不知不覺間,失去了色彩。

10月25日,歌城來了七八個已經喝得酩酊大醉的客人。這群人要了一間包房,張志祥被派來為他們服務。這幾個客人玩得特別瘋,故意把門敞開,拿著麥克風夸張地狂吼。他們點了一首《熱情的沙漠》,把音量調到最大,震得連樓板似乎都在晃動。很快,張志祥的腦袋就被震得劇烈地暈眩起來,心口一陣陣地發悶。后來,他實在受不了了,便趁客人們都在忘情地“干嚎”的時候,捂著耳朵沖進了廁所。關上門后,周圍頓時安靜了許多,張志祥的頭痛這才有所緩解。可他擔心在廁所呆的時間太長,被領導發現,幾分鐘后,他又只得回到了崗位。

后來,張志祥只要一走進歌城,就會產生莫名的恐慌;只要一聽見難聽的歌聲,頭痛就會立刻發作!這已經形成了一種條件反射。他上班受盡了噪音的折磨,回到家卻怎么也睡不著,總覺得耳朵里嗡嗡作響,精力大不如前。頭痛和失眠引起的睡眠不足,讓張志祥對陳麗華很難有那種原始的沖動。

11月7日,張志祥這天輪休。陳麗華心情非常好,下班后早早地回了家。晚上,陳麗華洗完澡出來,故意只裹了一條浴巾。張志祥見女友如出水芙蓉般性感美麗,激動難耐地一把抱住她忘情親吻起來……陳麗華感受到了期待已久的幸福,她閉上眼陶醉在濃濃的愛意里。然而,就當張志祥快進入狀態時,他的頭又疼痛起來。為了不讓女友失望,他還是強迫自己努力了很久,卻始終無法集中精力。折騰了近一個小時,陳麗華絲毫沒有興致,淡淡地說了一句:“我累了,睡吧。”張志祥非常沮喪,不明白自己怎么變成了這樣。這一夜,兩人都沒有睡著,張志祥的心里有了一種隱秘的哀傷!

2007年2月3日,頭天晚上一夜無眠的張志祥在去上班的路上,竟差點被一輛卡車撞上!這件事情終于讓張志祥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想到自己在床上的拙劣表現,以及越來越差的身體,他斷定這一定是噪音污染帶來的后果,于是,他有了辭職的念頭。

然而,幾天后,張志祥發工資時,卻意外地發現工資加了500元,這個月他領到了1500元!原來,領班在老板面前夸他表現好,給他加了獎金。張志祥很興奮,考慮再三,他還是打消了辭職念頭。但這以后,他的身體越來越差,經常吃不下飯,人也消瘦了很多,而且還常常產生幻覺,即便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他也會覺得很吵鬧,仿佛腦袋里有一架轟炸機,隨時折磨著他的每一根神經。他只好告訴女友:只要他在家時,就不要發出任何聲響。

一天,張志祥輪休。正當他好不容易睡著時,又被陳麗華走路的聲音吵醒了。張志祥忍不住責怪了陳麗華幾句,陳麗華便委屈地說:“我看你是故意找茬的吧!有那么夸張嗎?”張志祥怕一頂嘴,女友會沒完沒了,于是沒有理她。陳麗華見狀,卻更加惱火,干脆故意在他耳邊嘮叨。張志祥頓時煩躁到了極點,他忍無可忍地吼了起來,差點沒動手打陳麗華。陳麗華從沒見過張志祥這般“兇神惡煞”,為此她傷心地哭了起來。

2007年4月6日,張志祥好不容易盼來了一天輪休,他自然想利用此機會好好地調養一下身體。不料,這天晚上,女友陳麗華竟又向他提出親熱要求。張志祥一把推開女友,告訴她自己心里非常煩悶,沒有一點興致。他哪里想到,這原本就是女友在考察他。見他這么長時間對自己如此“冷漠”,陳麗華終于“證實”了張志祥對自己的不忠:他之所以對我沒興趣,一定是在外面搞女人搞累了!對于女友的猜疑,張志祥簡直無力解釋。可他越是沉默,陳麗華越是覺得他沒有理,哭著說和張志祥要分手。張志祥煩悶的心情越發嚴重,兩人立即吵了起來。最后,張志祥帶著怒氣摔門而去。此后幾天,兩人一直冷戰。

4月15日晚,張志祥上班時站在包房外走了神,客人叫了幾次他都沒聽見,還是一旁的同事提醒了他,才醒悟過來。隨后,精神恍惚的他在給客人倒酒的時候,失手碰翻了一杯酒,把一名女客人的裙子弄臟了。旁邊的兩位男子見狀,張口就罵,非要他把領班叫來。領班來后,低三下四地給客人賠禮,并承諾給予他們一定的折扣,好說歹說才平息了客人的怒火。而這些損失,自然要張志祥來承擔,結果,他被扣了300元錢。想到自己一個多星期就當白干了,張志祥心疼得要命。他恨死了這些仗勢欺人的有錢人,也恨這份得不到尊重的工作!

4月16日凌晨4點,張志祥煩躁地回到家,剛一進門就聽到陳麗華對他抱怨說:“今天,我同學說她老公開了個公司,一年賺10多萬呢!她的命真好……”女友的指桑罵槐,讓正在氣頭上的張志祥聽了火上澆油,抬手就給了陳麗華一巴掌,并吼道:“好啊!你看誰有錢,你跟誰去啊!我是沒能耐!”陳麗華愣了,她捂著臉也氣不過,兩人發生了史無前例的激烈爭吵,最后竟廝打在一起!

風波停歇后,陳麗華開始抹著眼淚收拾東西,堅決要和張志祥分手!憋著火氣的張志祥也絲毫沒有心情哄她。就這樣,陳麗華提著行李離開了他們的小家。望著女友離開的背影,張志祥心里復雜極了,懊惱、后悔、苦悶、傷心,帶著這樣復雜的情緒,又到了晚上上班的時間,他又無奈地起身往歌城走去。

4月16日晚上,張志祥上班時心里難受極了,和陳麗華曾經的點滴,不斷在腦海里閃現,他把一切都怪罪在那些可惡的客人身上。剛好從208號包房里傳出幾聲明顯帶著醉意,而且一句都不在調上的《分手快樂》歌曲。“分手快樂?快樂!”張志祥不禁罵出了聲!他覺得,一切都是有意針對他的,心中的怒火一下子燃了起來。張志祥順著歌聲踹開了包房的門,見兩個喝醉了的男女正曖昧地打鬧著,張志祥更加怒火中燒。他攥緊了拳頭,失去理智般地怒吼起來:“老子叫你嚎!叫你嚎!”說著,一拳打在那人的太陽穴上!本來就醉酒的客人頓時倒在地上,而女客人嚇得立馬逃了出去!

張志祥仍不解氣,日積月累的怨恨都在這一刻徹底爆發!他順手抄起墻角的一張金屬架凳子,朝著客人的頭部瘋狂地砸去!客人在呼叫了幾聲后便沒有了反應,然而,張志祥卻并沒有收手,他依然歇斯底里地砸了一通后,才倉皇逃逸。隨后,歌城領導撥打了110和120。120趕來后,確認該受害客人因失血過多已經死亡。2007年4月17日,公安局將潛逃至老家的犯罪嫌疑人張志祥逮捕歸案,等待他的將是法律的懲處。(文中除犯罪嫌疑人張志祥外,其余為化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化县| 汉沽区| 张家口市| 大关县| 巫山县| 永安市| 河间市| 澎湖县| 安顺市| 桃园县| 辉县市| 廉江市| 弥渡县| 防城港市| 南郑县| 怀仁县| 宁陕县| 佳木斯市| 松潘县| 芷江| 新巴尔虎右旗| 桃园县| 神池县| 崇义县| 宽甸| 安多县| 安新县| 北京市| 盱眙县| 绥滨县| 镇江市| 伊宁县| 阿尔山市| 吴江市| 丰台区| 大关县| 安乡县| 连平县| 阳朔县| 自治县| 田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