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發熱患者護理措施

發熱患者護理措施

時間:2023-05-31 09:21:3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發熱患者護理措施,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發熱患者護理措施

第1篇

關鍵詞:分層護理發熱辨證施護心理護理

分層護理,又稱為護理的分層管理,是指根據各層次護士的準入標準、能力標準聘用不同層次護士,讓其承擔相應的崗位工作內容,并在此過程中配以相應的績效考核制度、激勵制度等,以其在現有的護士編制情況下,為患者提供專業化、人性化的護理服務,保證患者安全和提高護理質量。發熱是臨床常見的癥狀之一,對發熱患者的降溫治療是護理工作的重要環節,自2011年以來。我院臨床對90例發熱患者采用分層護理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90例均為遼寧省海城市中醫院住院患者,其中男性65例、女性25例,年齡15~65歲。退熱時間2~4h 65例,5~7h 25例。

1.2發熱概念及分型 發熱是機體在致熱源作用下使體溫調節中樞的調定點上移而引起的調節性體溫升高。發熱可分為感染性發熱和非感染性發熱兩大類。感染性發熱較常多見。主要由病原體引起。非感性發熱由病原體以外的各種物質引起。

2發熱時的病情觀察

2.1患者發熱時護士要嚴密的觀察發熱的類型及經過,看有無伴隨癥狀,觀察發熱的原因治療效果、飲食、飲水及尿量的變化。

2.2患者由于細菌病毒感染等因素致使體內水分和營養物質大量消耗常出現周身乏力,皮膚蒼白,干燥無汗,畏寒,甚至寒戰,高熱持續期時患者面色潮紅,皮膚灼熱,口唇干燥,呼吸,脈搏加快,頭痛頭暈,食欲下降,全身不適,軟虛無力。當患者退熱期時則表現為:大量汗出,皮膚潮濕,易出現血壓下降,脈搏細速,四肢厥冷等虛脫或休克現象,所以護士在臨床護理中主要認真細致觀察患者發熱的反應。了解患者的感受,以減少發熱時對機體的危害。

3護理實施方法

3.1基礎護理 加強基礎護理,防止并發癥,每日測量體溫,呼吸和脈搏4次。必要時可重復檢測并做好記錄。當體溫高達39°以上時應給予物理降溫[1]。同時保持口腔清潔。早晨餐后睡覺前漱口。保持皮膚清潔及時擦干汗液。及時更換衣物被褥。注意皮膚清潔和床單的平穩,干燥。高熱患者囑絕對臥床休息,低熱患者適時適當休息保持室溫適宜。環境舒適,肅靜,空氣流通,有需要的患者要帶眼罩或降低室內亮度,及時擦除眼角分泌物。

3.2分類護理 在基礎護理的基礎上對發熱患者根據不同階段的發熱特點和臨床表現采取不同的護理措施。可以減輕發熱時對機體的危害,消除患者不良心理反應,有利于患者診斷和康復。

3.3物理降溫 物理降溫對于外感發熱患者而言,物理降溫是高熱患者首選的降溫方法,物理有局部和全身冷療倆種方法。用10%鹽水冰袋降溫持續時間長,冰袋內有水與體表面積接觸大,當患者體溫超過39.5℃要采用全身冷療,可采用溫水擦浴,乙醇擦浴從而達到降溫的目的。

3.4藥物降溫 藥物降溫是通過降低體溫調節中樞的興奮性及血管擴張出汗等方式促進散熱而達到降溫的目的,使用藥物降溫時應注意藥物的劑量尤其對年老體弱及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應防止降溫時出現虛脫或者休克現象[2],實施降溫措施30min后應測體溫,并做好記錄和交班。

3.5中樞性高熱的護理 頸髓損傷易導致高位截癱,由于自身神經系統功能紊亂。對溫度的變化喪失調節能力[3]。易產生中樞性高熱。用特制刮痧板或者瓷湯蘸食油或者清水刮脊柱倆側和背俞穴。對疾病診斷明確,各種降溫效果不明顯的患者高熱不退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退熱藥,或保留灌腸退熱,必要時配合中藥湯劑。

3.6辨證施護 應用于外感發熱的物理降溫中辨證施護可提高降溫效果及患者的舒適度的效果,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護理程序,對保證護理質量和提高整體護理水平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3.7心理護理 體溫上升期患者突然發冷,發抖,面色蒼白此時患者會產生緊張不安,害怕等心理反應,發熱患者心理壓力過重,這種持續的心理緊張不但不利于身體康復,還有可能引發其他病癥,以致于加重病情。魏安寧等學者認為[4],心理因素在人的疾病與健康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并日益為人們所認識,及時正確的心理疏導,不僅能調整患者的身心狀態,減輕心理壓力,對促進術后傷口愈合和康復也有很大的影響。護理中應經常探視患者,耐心解答各種問題,盡量滿足患者需求,給予精神安慰[5]。高熱持續期,應注意盡量消除高熱帶給患者的身心不適,盡量滿足患者的合理需求。患者家屬應協助醫生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消除其心理壓力。

3.8健康指導 患者患病期間應指導注意臥床休息,保持室內清潔通風,多飲水。應給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不吃油膩刺激食物,出汗時更換衣物被褥床單,當體溫〉38.5℃時,用清水全身擦拭或用酒精擦拭大血管處進行物理降溫。年老體弱者不能一次降溫太低或者出汗太多,以防止虛脫。高熱患者護理時應注意以下幾點:①對高熱患者的體溫定時監測,每隔4h測體溫1次,注意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②用輔助的冰袋冷敷頭部,體溫超過39℃時應進行酒精擦浴或藥物降溫,降溫30min后重復測量體溫;③給患者適當補充些營養和水分,一般情況下患者發熱時胃腸消化吸收功能差,但分解代謝卻加快了,這樣營養物質就大量消耗了,加之攝入營養不足,引起患者衰弱及病情加重。高熱時機體可喪失大量水分;④口腔護理,長期發熱患者,口腔內細菌易生長,加之維生素缺乏。易患口腔潰瘍,故應加強口腔護理;⑤對高熱患者應加強皮膚護理,清潔皮膚,并叮囑患者臥床休息。

3.9飲食護理 發熱期間選營養高,易消化流質飲食,如豆漿,藕粉,果泥菜湯等;體溫下降病情好轉改為半流質飲食如面條、粥、配以高蛋白高熱量菜肴:如豆制品、蛋、魚類及各種新鮮蔬菜;恢復期改為普通飲食,食欲好者給予雞、鴨、牛肉、魚、豬肉、蛋類、牛奶等。

4結論

隨著社會的進步,醫學模式的轉變和護理改革的深化,醫院不單單只注重對患者病癥的治療,而是更多的關注對患者的護理治療。舒適護理是集個性化、創造性、有效性為一體的。目的是讓患者在治療疾病的同時還能在心理、生理上達到愉悅[5]。

從本次研究的成果來看,在發熱患者護理中,采用舒適分層護理服務模式,患者均在一定時間內退熱,通過心理護理干預可使患者的心理狀態得到明顯的好轉。護理人員了解和掌握不同發熱患者的心理狀態,有針對性地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采用舒適分層護理服務模式,還可提高護理工作的效率與質量,增強患者滿意度。

參考文獻:

[1]劉玉梅,李秀成,王鳳梅,等.癱瘓患者便秘致發熱的基本特點與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1995.04.

[2]段玉民,王書軍,谷右天,等.骨科無菌術后發熱的常見原因分析及處理[J].中醫正骨,2004,3.

[3]林亮.閉合性骨折術后非感染性發熱辨證分型初探[D].南京中醫藥大學,2006.

第2篇

【摘要】目的:對兒科患者輸液過程中發熱癥狀的處理辦法進行分析、研究與討論。方法:以我院2000年1月~2005年12月以及2006年1月~2010年12月兒科輸液過程中發熱反應患者作為分析對象。由院感辦、藥劑科、護理部、器械科協同合作,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對發熱反應進行預防與控制。結果:2000年1月~2005年12月,我院兒科有60例患者出現發熱反應,而在2006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兒科有18例患者出現發熱反應,說明所采取的改進措施對于降低輸液過程中發熱反應的發生率具有顯著效果。結論:只有在嚴把藥物和器材質量關的同時,采取針對性措施不斷提高護理工作質量,才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發熱反應的出現。

【關鍵詞】兒科;輸液;發熱發硬;處理辦法

相對于成年人或大齡幼兒來說,兒童、尤其是嬰幼兒的機體功能尚未發育完全,免疫能力低下,容易受到各類疾病因素的影響,在輸液發熱反應人群中占有相當高的比例。為了應對這一問題,我院從2006年1月開始,院感辦、藥劑科、護理部、器械科協同合作,層層把關,采取逐級防控的針對性護理手段,使兒科患者中輸液發熱的發生率逐年下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與護理結果

從2000年1月~2005年12月,我院兒科輸液患者中,共有60例出現了發熱反應,其中最小的患者0.5歲,最大的患者10歲。患者的疾病組成為:呼吸道疾病30例,消化道疾病22例,腎病綜合癥4例,白血病2例,川崎病2例。每年發熱反應的患者人數平均為10例,在一天中有2例發熱反應的情況有6次。

從2006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兒科輸液患者中,共有18例出現了發熱反應。患者的疾病組成為:化膿性扁桃體炎6例,腹瀉病2例,支氣管肺炎2例,全丙種球蛋白低下血癥2例.每年發熱反應的患者人數平均為3例,2007年未出現一例發熱反應患者。18例患者均使用非那根、地塞米松、給氧等物理或藥物降溫措施,并采取了針對性的護理策略,全部患者的均在接受相應的處理后痊愈出院。

2 輸液患者發熱癥狀的產生原因

為了對發熱癥狀的產生原因進行分析,我院將全部出現發熱癥狀患者所使用的藥劑、輸液器械進行了封存,隨后將其送往檢驗科進行熱原檢查和細菌培養。同時,對同批次藥品、輸液器械、葡萄糖注射液等進行抽樣檢查,并對病區、治療室的空氣質量進行檢驗。檢測結果為:42例屬于藥物熱原反應,6例患者的發熱原因與病區空氣質量有直接關系,4例患者的發熱原因與輸液器械的質量有直接關系,26例患者的發熱原因無法查明。由此可見,在各類導致輸液發熱癥狀的原因中,藥物的質量問題占據主要位置。

3對發熱癥狀處理辦法的討論

3.1對藥品質量進行嚴格把關

在購買治療所需藥品時,醫院應盡可能的采用招標方式,并從前來投標的廠家中選擇質量上乘、價格低廉者作為進貨渠道,對于在實踐中證實的,能夠提供高質量液體和藥品的廠家,應維持長期的合作關系,不得因各種主客觀原因而放棄合作。藥品應嚴格按照說明及相關規定進行存放,醫護人員及各科室都應注意對臨床中藥物的不良反應情況進行及時記錄,對于不良反應的發生較為頻繁的藥物應立即停止使用,以便為患兒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提供更多的保障。

3.2對輸液器械質量進行嚴格把關

輸液所使用的一次性器具必須擁有臨床應用所需的各類證件,在使用前,應對其進行抽樣檢查,合格后方可使用。器械入院后,儲存工作應按照廠家說明和本院的相關規定嚴格進行。為了避免或盡可能降低橡膠皮塞等不溶微粒的混入,枕頭應盡量采用側孔設計。

3.3輸液藥物應合理使用

在將粉針劑和配液混合使用時,應充分混勻,待藥物完全溶解后才能進行下一步的操作。藥液在調配后應盡快使用,尤其是在陰雨、高溫季節等外部環境質量較差時,更應做到隨配隨用,以免在靜置過程中藥液發生變質。醫生在開具臨床醫囑時,應盡量做到簡單易懂,避免進行多種藥劑的配伍,以免藥劑在患者的使用過程中,因為環境或人為因素而出現不可預見的化學反應。在需要將一些中藥制劑混入生理鹽水中時,容易因為鹽析作用而出現一些不可溶的微粒,進而使輸液發熱反應的發生概率提升,所以在使用中藥制劑時,溶液應使用5%或10%的葡萄糖溶液,并在其稀釋后進行靜脈注射。

第3篇

【關鍵詞】 靜脈輸液反應;影響因素;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183(2013)11-0332-02

輸液不良反應系指因輸液而引起的或與輸液相關的不良反應的總稱,習稱“輸液反應”。最常見的輸液反應:相關藥物的不良反應、熱原反應,其他尚有熱原樣反應、過敏反應、藥物被微生物污染而造成的全身感染等。靜脈輸液反應臨床上時有發生,嚴重時會危及患者生命[1]。

一 發熱反應(fever reaction)及其護理措施

發熱反應是輸液反應中最常見的反應。熱原反應、熱原樣反應、細菌污染反應及變態反應,雖然它們的發病機制各不相同,但它們共同的臨床特點是在輸液過程之中或輸液之后出現寒戰、發熱。

1.臨床表現:患者表現為四肢冰冷、寒戰、發熱。輕者體溫在38℃左右,停止輸液后數小時內可自行恢復正常;嚴重者初起寒戰,繼之高熱,體溫可達40℃以上,并伴有頭痛、惡心、嘔吐、脈速、呼吸困難、血壓下降等癥狀。

2.護理:(1)預防:1)輸液前認真檢查藥液的質量,輸液用具的包裝及滅菌日期、有效期。2)嚴格無菌操作。

(2)護理措施:1)發熱反應一旦出現,必須立即停止輸液,并及時通知醫生。2)對反應早期和癥狀較輕者,可根據醫囑應用鎮靜安定藥和抗過敏藥物,并觀察用藥后的效果。3)畏寒或寒戰者,宜加被保暖,并給熱水袋和熱飲料。4)發紺者給予吸氧;煩躁不安者給予鎮靜藥。5)后期處理:如患者全身大汗淋漓,應及時揩干,避免受涼。持續發熱者應考慮菌血癥,應立即抽血,保留剩余溶液和輸液器,必要時做細菌培養,以查找發熱反應的原因。反應消失后,如病情仍需繼續輸液,應更換液體及輸液器具后重新輸注。如疑與某種添加藥物有關,應不再使用該藥物[2]。

二 靜脈輸液危象及其護理措施

靜脈輸液危象(intravenous transfusion articulo)是在靜脈輸液時,不嚴格執行操作規程,致使患者出現休克樣反應,稱為靜脈輸液危象。靜脈輸液危象分為:氣栓型危象、重度過敏型危象、超高熱型危象、負荷過重型危象和暈厥型危象,后兩種多見。靜脈輸液危象發生原因及臨床表現

1.氣栓型危象:1)原因:氣體隨液體輸入靜脈,是氣栓型危象的主要原因,大量過氧化氫治療過程也可發生。大量氣體進入靜脈后隨血循環至右心房,阻塞右心室動脈口,妨礙血流進入肺內,反射性引起肺動脈與冠狀動脈痙攣,導致急性心衰,嚴重缺氧可危及生命。

2)護理措施:一旦氣體進入靜脈,立即報告醫生:給予氧氣吸入肺,囑患者行左側臥位,并取頭低腳高位,使阻塞在右心室的氣體向上浮起,離開栓塞部位,避開動脈口。通過心臟的收縮舒張運動把氣泡混成氣泡沫分次小量進入肺動脈,小量氣體在血管內可以被吸收。

2.負荷過重型危象:1)原因:輸液引起肺水腫主要是靜脈輸液過快,輸入液體量過多,使循環血量急劇增加,肺毛細血管壓升高超過血漿膠體滲透壓,液體從毛細血管滲透到肺間質、肺泡造成的。同時各臟器組織間水腫,致使心律失常,腎、肺負荷過重,出現負荷過重樣反應。

2)護理:在輸液過程中,滴人速度不宜過快,滴液量不宜過多。對心肺功能低下、老年及幼兒尤應注意。在大量輸入晶體液時,應確保血漿蛋白在55~60g/L為宜,或晶體液與代血漿按3:1比例輸入。

三 靜脈炎及其護理措施

輸液部位沿靜脈走向出現條索狀紅線,局部組織發紅、腫脹、灼熱、疼痛,有時伴畏寒、發熱等全身癥狀。

(1)原因:①長期輸入高濃度、刺激性較強的藥液;②輸液導管長時間留置;③輸液過程中未嚴格執行無菌操作。

(2)護理措施:①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有計劃地更換注射部位,以保護靜脈;②患肢抬高并制動,局部用95%乙醇或50%硫酸鎂行熱濕敷;③超短波理療;④如合并感染,根據醫囑給予抗生素治療[3]。

四 空氣栓塞

病人感到胸悶異常不適,隨即出現呼吸困難和嚴重發紺,聽診心前區可聞及響亮的、持續的“水泡音”。

(1)原因:與大量空氣經靜脈輸液管進入血循環有關。由于輸液時空氣未排盡,輸液管連接不緊密,加壓輸液、輸血時無人守護,連續輸液添加液體不及時等原因引起。空氣進入靜脈,隨血流經右心房到右心室,如空氣量少,則被右心室壓入肺動脈,并分散進入肺小動脈內,最后經毛細血管吸收,因而損害小。如空氣選大,則在右心室內阻塞肺動脈口,使血液不能進入肺內,可引起嚴重缺氧,甚至死亡。

(2)護理措施:①立即停止輸液,積極配合搶救,安慰病人;②為病人置左側臥位和頭低足高位(頭低足高位在吸氣時可增加胸內壓力,以減少空氣進入靜脈),左側位可使肺動脈的位置低于右心室,氣泡則向上飄移到右心室,避開肺動脈口;③高流量氧氣吸入。

五 結論

總之,通過對靜脈輸液患者的影響因素及護理措施進行分析,有利于靜脈輸液時能夠準確地把握,將不安全因素降低到最小,保證患者的安全,減少醫患糾紛。

參考文獻

[1] 賀秋灰,孟榮芳,王敏英,劉軍利,劉江紅. 探討靜脈輸液反應的發生和預防措施[J]. 中國醫藥指南,2013,15:766-767.

第4篇

關鍵詞:在校大學生;發熱;護理

發熱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疾病,誘發發熱的因素較多,如感冒、呼吸道感染、胃腸道不適,其他疾病發病后也會誘發病人發熱[1-3]。在病人發熱后需要及時采取護理措施,并結合病人護理需求,建立完善的護理指導機制[4]。本研究以70例在校大學生發熱病人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在校大學生發熱的有效護理措施,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選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70例在校大學生發熱病人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各35例。其中,試驗組男19例,女16例;年齡(19.50±2.81)歲。對照組男21例,女14例,年齡(20.38±3.13)歲。兩組病人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病人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研究方法

1.2.1對照組采取基礎護理指導,即在其護理過程中幫助其做好發熱護理方案,采用藥物干預護理。1.2.2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之上實施以下護理措施:①按照病人護理需求,建立個性化護理方案,針對病人護理要點進行評估,完善病人護理指導方案及細節。②給予病人對癥護理指導,在明確發熱因素后,及時對癥治療,并且采用多樣化降溫方式幫助病人控制體溫,如給予病人物理降溫,將冰袋用毛巾包裹,然后敷在病人額頭處;給予病人藥物降溫控制,如安瑞克、雙黃連口服液等。③做好病人的生命體征監測,在病人發熱護理期間,對其進行不定期的體溫監測記錄,并且要防止發熱意外事件出現。④做好并發癥的預防護理指導,主要為驚厥和休克的護理處置,幫助病人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提升其護理指導能力。

1.3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病人首次退熱時間和完全退熱時間。②統計出現驚厥、休克病人例數,計算不良事件發生率,即不良反應發生率=(驚厥+休克)例數/發熱病人總例數×100%。

1.4統計學方法

用SPSS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例數、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定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退熱時間(見表1)

2.2不良事件

試驗組出現1例驚厥,無休克病人,不良事件發生率為2.86%,對照組出現5例驚厥和2例休克病人,不良事件發生率為20.0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個性化護理是一種常見的護理措施,可以針對病人的臨床癥狀,對其發病的因素進行評估[5]。此外,做好病人的預防護理,可以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以在校發熱大學生護理為例,在其護理指導中,應該建立科學的護理指導方案。經過科學護理指導,能夠幫助護士改善護理方式,對其發熱的誘發因素識別具有一定幫助[6]。同時也可以在病人護理過程中,通過科學護理指導,幫助病人降低護理風險,提升病人護理滿意度。本研究發現,個性化護理等護理措施能夠改善病人預后,對了解病人發病誘發因素有一定指導意義,同時做好病人護理的風險評估,對降低其護理難度具有重要指導意義[7]。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病人首次退熱時間為(8.15±3.12)h,完全退熱時間為(2.25±0.25)d;對照組病人首次退熱時間為(13.32±2.25)h,完全退熱時間為(5.52±0.65)d,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出現1例驚厥,無休克病人,不良事件發生率為2.86%,對照組出現5例驚厥和2例休克病人,不良事件發生率為20.0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4小結

綜上所述,個性化護理能夠縮短在校發熱大學生的首次退熱時間及完全退熱時間,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

參考文獻:

[1]呼海燕,林支勝.發熱的研究歷程和進展[J].成都醫學院學報,2011,6(1):131-133.

[2]劉凌云,劉小紅,張少萍,等.校區大學生發熱的流行趨勢及對策[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校,2007(4):467-468.

[3]華偉,米新陵,霍亞蘭,等.克拉瑪依市在校大學生性健康教育狀況的調查研究[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20,26(5):641-645.

[4]裴艷娜.中西醫護理措施對外感發熱患者的退熱效果[J].河南醫學研究,2020,21(18):102-103.

[5]蘇丹.發熱待查患者的護理研究與進展[J].心理月刊,2019,14(13):238.

第5篇

關鍵詞:登革熱;病情觀察;護理

【中圖分類號】R37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602(2015)05-0304-01

登革熱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由伊蚊傳播的急性傳染病?臨床特點為突起發熱,全身肌肉?骨?關節痛,極度疲乏,皮疹,淋巴結腫大及白細胞減少[1]?此病主要流行于熱帶和亞熱帶地域,在我國登革熱主要發生于廣東?廣西?海南等地?今年我國登革熱疫情較為嚴重,截至10月8日,全國報告登革熱病例27219例,死亡6人?而我科自2014年9月28日以來陸續收治5例登革熱病人,均為輸入性病例?現將護理情況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2014年9月28日-10月10日我科共收治登革熱患者5例,均為男性,平均年齡40歲左右,均從廣東務工或旅游回來?全部病例經本院實驗室及本市疾病控制中心進行血清學檢查及病原學檢查確診為登革熱病毒感染?本組病例中無出現嚴重并發癥,全部治愈出院?

2 病情觀察與護理

典型登革熱一般有發熱?皮疹?出血等臨床表現,約1/4病例有輕度肝大,個別病例有黃疸?本病無特殊治療藥物,主要采取支持及對癥治療?因此,臨床工作中嚴密的病情觀察及精心的護理顯得尤為重要?

2.1 發熱的觀察與護理

此病通常起病急驟,畏寒?高熱,24h內體溫可達40℃,持續5~7d后驟退至正常?部分病例發熱3~5d后體溫降至正常,1d后再度上升,稱為雙峰熱或馬鞍熱?發熱時伴有頭痛,眼球后痛,骨?肌肉及關節痛,極度乏力,也可有胃腸道癥狀?脈搏早期加速,后期可有相對緩脈?

患者入院后應密切注意體溫的變化,當體溫上升時,患者可出現畏寒寒戰,應及時給予患者保暖;當體溫≥39℃,給予冰枕?冰帽?冰敷大血管,半小時后復測體溫?但應避免酒精擦浴以免加重出血?同時慎用退熱劑,因為退熱藥物不良反應可損害肝腎功能,誘發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而發生溶血[2]?因此必須重視發熱的護理,細致觀察體溫變化及其他體征,以協助醫師做出正確的診斷?同時應囑患者絕對臥床休息,減少不必要的活動,以減輕體力消耗,使全身肌肉?關節?腰背部的疼痛得到舒緩?

2.2 出血的觀察與護理

人體感染登革熱后,病毒與機體結合形成免疫復合物,免疫復合物可凝集及破壞血小板,使血小板減少[3]?表現為皮膚及多臟器出血,出血是登革熱主要死亡原因?

因此,應嚴密觀察患者的血壓?脈搏及有無出血傾向,以便及時發現?及時處理?遵醫囑預防性使用止血敏?維生素k等止血藥物?同時應密切注意患者的意識?頭痛等變化,指導患者避免誘發出血的因素,如刮臉?刷牙?磕碰或跌倒?囑其絕對臥床休息?護理時動作應輕柔,靜脈穿刺時力爭一針見血,止血帶扎的時間不宜過長,拔針時也要延長棉簽壓迫的時間?給予易消化?少渣飲食,禁食生?冷?硬的食物?

2.3 皮疹的觀察與護理

皮疹于病程第3~6d天出現,多為斑丘疹或麻疹樣皮疹,也有猩紅熱樣疹?紅斑疹及出血點等,可同時有兩種以上皮疹?皮疹分布于全身?四肢?軀干或頭面部,多有癢感,大部分不脫屑,持續3~4d消退?應密切注意患者的皮膚黏膜,瘀點?瘀斑的變化,提醒患者勿抓,及時修剪指甲,以免抓破引起皮膚感染?局部可涂以爐甘石洗劑,癢感明顯者可適量使用苯海拉明?氯雷他定等抗組胺藥物?

2.4 口腔?皮膚護理

發熱患者容易并發口腔感染,應指導并協助患者餐后及睡前漱口,病情嚴重者給予特殊口腔護理?熱退時大量出汗,應及時更換衣物,保持皮膚清潔干燥?

2.5 消毒隔離

患者入院后,采取嚴密隔離措施,安置在單獨的病房,病室配備滅蚊燈及驅蚊措施,并持續使用驅蚊器驅蚊,同時病室周圍噴灑殺蟲劑?每日空氣消毒,用紫外線燈照射每日1h?

2.6 注重心理護理與健康宣教

5例患者入院后相繼出現了不同重度的焦慮?緊張,加之高熱不退,對疾病知識缺乏,一度情緒低落?因此,護理人員應主動親近?關心病人,及時疏導,消除各種不穩定情緒,積極配合治療?

做好衛生宣教,并向患者強調,須在有防蚊設備的病室中隔離至完全退熱為止,恢復期不宜過早活動,防止病情加重或反復?指導患者及家屬防蚊滅蚊是預防本病的根本措施,改善衛生環境,做好個人防護?

參考文獻

[1] 楊紹基,任紅.傳染病學.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98-101.

第6篇

【關鍵詞】原發性肝癌患者;介入治療;護理探析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7-4474-02

原發性肝癌為惡性腫瘤,在發病機制上并沒有確定,但得知相關因素有病毒性的肝炎、肝硬化以及生活環境。患者的主要癥狀有肝區疼痛,為持續性的刺痛、鈍痛或者脹痛,這是因為腫瘤較快的生長,增加肝包膜的張力而造成的,若肝癌的結節出現壞死、破裂后,會導致腹腔中的出血等癥狀[1]。同時在消化道和全身都有相關癥狀,如消瘦、乏力、食欲減退、嘔吐、發熱和腹瀉等,一般晚期患者會有黃疸、貧血、下肢水腫和腹水的癥狀。因為患者沒有特異性的癥狀,因此在早期很難確診,對于晚期患者大都選擇介入治療,使腫瘤局部直接受到化療藥物的作用,加強治療效果,并對腫瘤部分給予供血動脈的栓塞,促進血供阻斷,使腫瘤部位出現缺血性的壞死。在治療同時可給予相關護理,選取2013年1月-2014年5月收治的67例原發性肝癌患者采用介入治療的方法和護理,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取2013年1月-2014年5月收治的67例原發性肝癌患者采用介入治療的方法及護理,實驗組患者43例,年齡范圍:44-68歲,平均年齡為:(56.05±5.34)歲,32例男性,11例女性。對照組患者24例,年齡范圍:45-72歲,平均年齡為:(57.04±5.07)歲,18例男性,6例女性。在基本資料上兩組人員差異較小,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僅得到常規的護理,實驗組患者接受優質護理,具體措施如下。

1.2.1術前護理 當患者知道自己患有肝癌后,會有恐懼、焦慮、悲觀的不良情緒,嚴重者甚至會有放棄治療的想法,因此護理人員要對其進行心理上的疏導,使患者可以對該疾病有正確的認識,建立治療的信心[2]。向病人及家屬解釋有關治療的必要性、方法及效果,減輕其對手術疑慮,配合手術治療。同時在手術前對患者給予血常規、出凝血時間、肝腎功能和心電圖、B超,胸透等檢查。檢查股動脈和足背動脈搏動的強度。并給予相關的備皮工作,在距離手術的6小時前,禁止一切食物的攝入。

1.2.2發熱護理 患者在介入治療后,很容易有發熱癥狀,這是因為腫瘤供血的動脈栓塞,以及大量的化療藥物,會導致發熱。要清楚告知患者發熱原因,可使情緒得到緩解[3]。若體溫不足38℃,可要求患者增加飲水量和休息時間,若體溫高于39℃,則要采用物理降溫,可給予溫水或酒精擦浴、冰袋降溫等,若體溫一直較高,則遵醫囑給予相關退燒藥物,30分鐘后進行體溫測量。若患者的汗液較多,必須要給予水分的及時補充,在飲食上給予熱量、維生素、蛋白質含量較高,且脂肪含量較少食物。

1.2.3疼痛護理 因為在對肝動脈進行栓塞時會有組織的壞死和缺血,導致疼痛程度的加重,對患者的身體造成極大的傷害。因此護理人員可在交談中對患者進行注意力的分散,并播放舒緩音樂,減輕焦躁的情緒。若患者的疼痛較為嚴重,則要給予12.5mg非那根,50mg鹽酸哌替啶,或者10mg的嗎啡。當疼痛程度得到緩解后,可適當減少或者停止使用鎮痛藥物,避免對病情本身疼痛的遮掩。

1.2.4皮下瘀血和血腫的護理 在手術結束1-2天后會有皮下血腫的發生,這是因為手術后活動過早,因此要告知其在手術后必須進行平臥,以及患肢的制動,對穿刺部位給予沙袋的壓迫,避免血腫[4]。若患者出現血腫,則要對血腫范圍、大小進行測量,采取良好的干預措施,若血腫較小,可自行吸收,并在早期進行冷敷,要求其抬高患肢,防止頻繁的活動,并在手術一天后選擇50%的硫酸鎂給予濕熱敷,達到消腫的效果,加快局部的血流,使滲出物得到較快的消散和吸收。若血腫較大,則使用無菌的空針給予抽吸,并采用抗生素和止血藥的使用,在1天后采用局部的熱敷,有利于較好的吸收。

1.3統計學分析 對本文出現的數據均采用SPSS 14.0統計學軟件進行檢驗,采用t對計量資料進行檢驗,采用X2計數資料進行檢驗,P0.05有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對原發性肝癌患者采用介入治療,有明確的治療效果,但在治療過程中身體會承受較大的痛苦,所以需給予相應的護理措施。實驗組給予優質護理,有術前護理,發熱護理,疼痛護理和皮下淤血和血腫的護理,這樣能夠明顯緩解患者的身體疼痛,采取物理措施和藥物治療,使體溫盡快恢復正常,并對皮下的血腫和淤血采取及時的處理措施,使其盡快消散,提高身體的舒適和生活質量,護理有效率為95.35%。對照組在常規護理后,護理效果并不顯著,有效率僅為75.%。

綜上所述,原發性肝癌患者在介入治療后給予優質護理,可使身心保持較好狀態,提高治療效果,延長生存時間。

參考文獻

[1] 張紅星,尹書梅,王春嵐,韓倩,王志華.高齡中晚期腫瘤患者介入治療64例護理干預[J].齊魯護理雜志.2013,16(13):125-126.

[2] 郭麗萍,馮春紅,趙麗娜.肝癌介入治療后并發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早期發現及護理干預[J].中國醫藥導報.2013,22(17):163-164.

第7篇

現階段中晚期肝癌患者通常采用介入治療方法展開臨床治療, 已有臨床實踐證實, 介入治療可對腫瘤生長過程加以有效抑制, 促使患者生存率大大提高[1]。然而因為在介入治療時, 大部分患者常需大量使用化療藥物, 同時患者自身狀況相對較差, 很容易導致患者對治療缺少必要的耐受性[2], 嚴重者可放棄治療。因此探討在肝癌介入化療中有效護理干預措施, 確保患者順利完成介入放療過程十分重要。本院在為肝癌患者行介入化療治療時, 均采用循征護理方法, 從提出問題、檢索文獻、尋找實證、臨床實施等方面出發, 為患者展開護理工作, 取得了顯著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在2012年3月~2014年2月收治肝癌介入化療患者63例, 其中男41例, 女22例, 年齡49~64歲, 平均年齡(54.8±3.6)歲;所有患者均屬于原發性肝癌, 且已發展至中晚期, 均無法實行手術切除治療, 故而均擬于本院行肝動脈插管化療栓塞術。

1. 2 方法 患者在充分術前準備下, 于數字減影機下頸股動脈向肝動脈中插入肝動脈導管, 之后展開一次性抗癌藥物灌注。在圍術期間均給予循征護理, 護理過程如下:①提出問題:在介入放療中因所用化療藥物劑量較大且對肝動脈展開了栓塞, 在治療中容易出現諸多并發癥。首先分析63例患者實際情況, 將循征問題確定為腹痛、發熱、穿刺部位血腫、肝腎功能損害及胃腸道反應等。②查找文獻并獲得循征支持:以搜索關鍵詞的形式, 通過計算機網絡對相關文獻進行檢索, 尋找相應資料并獲取循征支持, 將所獲證據和臨床經驗、護理專業技能相結合, 制定合理的護理計劃并在臨床中實施。③臨床實施:在臨床中實施所制護理計劃, 主要包括心理護理、介入室環境護理及并發癥護理等。

1. 3 統計學方法 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形式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形式表示, 采用χ2檢驗, P

2 結果

本組63例患者經循征護理后均順利完成介入化療過程, 手術用時為25~45 min, 平均時間(31.2±0.5)min;所有患者均未發生嚴重并發癥, 均好轉出院, 住院時間為6~13 d, 平均時間(8.6±0.4)d。

3 討論

介入治療時肝癌患者有效治療方法, 給患者造成的創傷小, 治療效果良好, 患者術后可快速康復[3], 然而患者在術后容易出現諸多并發癥, 這些并發癥不僅會對介入治療效果造成嚴重影響, 同時還會給患者造成諸多不必要的痛苦, 導致患者中斷介入放療過程。因此在臨床中應采取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 對介入化療后各種并發癥的出現加以預防, 保證介入放療可順利完成。

本院在為肝癌介入化療患者展開護理工作時, 均展開循征護理。循征護理是將真實可靠的臨床證據作為基礎, 與護理人員專業技能及已有臨床經驗相結合而展開的護理實踐, 可有效避免護理工作的機械性及盲目性, 不僅可有效調動護理人員工作熱情, 同時可為患者提供更為優質的護理服務, 為患者手術治療安全性提供有力保證, 從而促使患者生存質量大幅提高。在本次研究中, 觀察組患者經提出護理問題、循征獲取支持后制定了如下護理計劃:①心理護理:患者在確診為肝癌后常會產生絕望、悲觀或恐懼等不良情緒, 可致使其失眠或煩躁不安, 護理人員應積極和患者進行溝通, 耐心傾聽患者訴說并準確把握其心理, 為患者講解介入放療可取得的臨床效果, 列舉介入放療成功的案例, 增強患者治療信心。②術前指導患者完善各項檢查措施, 對于貧血、高血壓及糖尿病等展開積極治療, 確保患者生理狀況適宜接受手術。術前備好腹股溝皮膚并展開碘過敏試驗, 指導其掌握床上大小便方法, 并在術前6 h內禁水禁食。③保證介入室溫度適宜, 濕度控制為50%~60%, 確保各手術器械及化療藥物準備完善, 待患者進至介入室后再次核對其基本資料, 協助其保持舒適。對其病情予以密切觀察, 堅持介入化療的無菌操作, 當患者出現臉色、意識等改變時, 應及時展開搶救。④并發癥護理:患者在術后第2天時易出現程度不同的發熱現象, 當其發熱時主動為其講解發熱原因和相應處理方法, 對其情緒加以穩定, 使其積極配合治療。指導患者加大飲水量, 若患者體溫為38℃則無需給藥, 定時為患者測量體溫即可, 而若其體溫在39℃以上, 或發熱時間在7 d以上, 提示患者存在感染, 則應給予抗感染治療。部分患者介入化療后肝區可出現疼痛, 一般可自行緩解。當患者出現疼痛時應注意密切觀察疼痛部位、程度、性質及持續時間, 若疼痛難忍則遵醫囑給予相應治療。部分患者在介入治療后會出現胃腸道出血, 為預防這一現象發生, 在術前4~6 h禁水禁食, 術后應保持易消化、清淡、高維生素飲食。若患者出現劇烈嘔吐, 則應將其頭偏向一側, 避免誤吸到氣管中造成窒息。術后囑咐患者保持充分休息并注意保暖, 避免出現上呼吸道感染;常規給予保肝藥物, 對患者意識、尿量、皮膚顏色及尿色等進行觀察, 指導其定時進行肝腎功能復查。為對穿刺處血腫加以預防, 應指導患者術后24 h取平臥位, 對穿刺點進行15~20 min壓迫后再展開加壓包扎, 對術側肢體進行6 h制動, 觀察穿刺處是否有皮下瘀血或滲血。

總之, 給予循征護理可確保手術可順利開展, 降低患者痛苦, 提高其生活質量并促使其壽命顯著延長, 值得臨床推廣。

第8篇

【關鍵詞】 食管癌手術;肺部感染;預防;護理

我國是食管癌高發區之一,發病、死亡率居世界首位,每年平均病死15萬人,占各部位癌死亡的第2位,而且發病年齡在50歲以上,男性多于女性,目前手術切除仍是食管癌治療的首選方法,開胸手術創傷大,術后并發癥多,如何做好食管癌術后并發肺部感染的預防是醫護人員一直面臨的難題,河南省沈丘縣人民醫院于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對113例食管癌術后患者預防肺部感染的綜合護理(實驗組),對98例食管癌患者術后進行常規護理(對照組),現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

實驗組:113例食管癌患者中,男89例、 女24例,年齡52~87歲,平均(634±128)歲,食管上段癌19例、食管中下段癌94例,合并高血壓病23例、合并糖尿病16例,術前血壓、血糖均控制滿意。行術前放療17例、化療11例,手術均采用全身麻醉。對照組:98例食管癌住院手術,其中男78例,女20例,平均年齡(625±134)歲,食管上段癌16例、食管中下段癌82例,合并高血壓病20例、合并糖尿病13例。實驗組和對照組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民族、婚姻等指標構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均衡性較好。

2 綜合護理

21 術前護理

211 心理護理 食管癌患者常表現為緊張、恐懼、護士應加倍耐心、鼓勵、安慰患者,詳細介紹手術相關知識并努力培養患者在手術前樹立良好的、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疾病,使其在術前具有良好的情緒和精神準備。

212 指導患者有效的咳痰方法 指導患者掌握二次排痰法,二次排痰法掌握運用較好,在術后預防肺部感染發揮重要作用,護士應一邊講座一邊實際操作,讓患者掌握咳痰的要領。

213 戒煙 食管癌手術時間長,創傷大,對呼吸功能影響較大,手術造成胸壁創傷,肺機械損傷、疼痛刺激等因素,因此,術前做好呼吸道準備尤其重要,患者入院后護士要正確指導,長期吸煙者至少戒煙1周至2周,目的是減少術后痰液的生成,減少肺部并發癥的發生。

22 術后護理

221 嚴密觀察病情變化 ①對全身麻醉未醒者去枕平臥位頭偏向一側,醒后血壓平穩,抬高床頭15°~30°斜坡臥位。②持續心電圖監護,監測記錄重要臟器的功能,術后6 h內15~30 min觀察記錄1次生命體征,平穩后改為每小時1次。③觀察患者臨床表現,如意識、面色、呼吸頻率、節律、深淺度等,異常時及時報告醫生,并積極配合處理。④觀察傷口敷料有無滲血,繃帶松緊度。⑤觀察胸腔閉式引流管水柱波動的情況,水封瓶在胸部以下60~100 cm處,瓶內裝無菌生理鹽水500 ml,每日更換1次。保持胸腔管引流通暢,防止滑脫或受壓,并嚴格執行無菌操作。

222 呼吸的管理 ①吸氧:本組患者均術后1~2 d吸氧4~6 L/min,血氧飽和度升至95%以上且穩定后改為2~3 L/min,出現呼吸衰竭時立即呼吸機輔助呼吸。②保持呼吸道暢通:觀察呼吸頻率、節律、幅度及肺呼吸音,有無氣促、發紺等缺氧癥狀,2 h翻身、叩背1次,鼓勵深腹式呼吸,促進排痰,痰液粘稠咳嗽無力者,給予慶大霉素、糜蛋白酶、地塞米松、霧化吸入,每天2次。③鎮痛:食管癌手術切口疼痛使胸部活動受限,妨礙患者有效咳嗽排痰。本組常規給予止痛泵,對癥處理血壓恢復正常,嘔吐緩解。讓患者聽一些自己喜歡的音樂,達到緩解軀體和精神痛苦。

223 術后協助患者進行有效咳嗽 術后有效咳嗽是一種技巧,許多患者不能正確掌握,護士必須指導并協助患者進行有效的二次排痰咳嗽訓練,以便達到排痰的目的。也可刺激氣管促進排痰:護士按壓患者環狀軟骨下方,胸骨上窩處刺激氣管反復咳嗽,促進排痰非常有效。食管癌手術后有667%患者達不到有效咳痰,有100%的患者由于切口疼痛而不敢咳嗽:因此,800%的術后患者均應進行此方法促進排痰:如果按壓時機不對會造成患者憋氣而影響有效咳痰。同時保證充足水分利于痰液稀釋:鼓勵患者多飲水,保證體內液體充足。

224 監測體溫的變化 發熱是肺部感染早期癥狀。故遵醫囑每4 h測體溫,每日或隔日監測血常規的變化,加強基礎護理。發熱患者在做好降溫的同時密切觀察脈搏、呼吸及血壓的變化,做好患者皮膚護理,注意保暖、避免受涼、防止肺部感染。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Visual Foxpro60建庫,全部資料錄入計算機并進行邏輯審核,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P

4 結果

經過對食管癌手術患者預防手術后肺部并發癥發生的有效指導護理(綜合護理),113例手術患者有9例手術患者出現并發癥,其中3例發生肺部感染,有6例因胸腔積液發熱。常規護理的98例手術患者中有18例患者出現并發癥,其中6例肺部感染,12例胸腔積液引起發熱。實驗組對食管癌手術患者預防手術后肺部并發癥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5 討論

51 食管癌術后最危險的并發癥是肺部感染 發生的原因很多,如患者體質虛弱、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低血漿白蛋白、術中氣管插管、全麻的影響等。一旦發生肺部大面積感染,不僅會出現發熱、咳濃痰、哮喘,繼發引起呼吸衰竭、死亡;特別是對有冠心病、高血壓等伴有基礎疾病的老年患者危險更大。因此針對老年患者預防肺部并發癥的護理更為重要。應遵循預防為主、護患配合、綜合護理,通過術前評估和有效地護理等措施,包括戒煙、術前訓練、保持呼吸通暢、心理護理、營養支持以及合理的使用抗菌藥物等,對降低并發癥的發生有著積極的作用[13]。

52 有效地咳痰是預防并發癥的關鍵 食管癌術后有效的排痰是手術成功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促進肺復張預防術后并發癥的有效方式。患者術后疼痛劇烈不敢咳嗽;還有大部分患者咳痰方法不對,效果不佳。由于手術均為全麻,氣管插管刺激氣管黏膜,產生分泌物形成帶血痰液,時間長咳出來會是黑色痰,如果不及時鼓勵或協助排出,很容易干燥貼敷于黏膜壁上,阻礙分泌物排出,最后阻塞支氣管,造成肺不張,導致嚴重的肺部感染發生,引起呼吸衰竭,危及生命。因此護士在24 h內必須采取各種的方法,協助患者咳出第1口痰,避免肺部感染的發生。

綜上所述,由于食管癌術后患者容易發生肺部感染,除了常規給予抗菌藥物治療外,術前及術后預防性的護理措施對于減少術后肺部感染,提高手術成功率具有重要意義。

參 考 文 獻

[1] 費林晶,阮興舉不同呼吸功能訓練方式對肺部手術患者肺功能及術后并發癥的影響研究,當代醫學,2011,17(19):57

[2] 吳在德,吳肇漢外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349.

第9篇

【關鍵詞】產褥感染;預防;護理

導致產褥感染發生的原因較多,大部分是由于患者在妊娠的后期曾經有性生活,并且沒有及時的做好個人衛生,或者有胎膜早破的現象發生[1]。如患者出現破膜現象較早,則有較大幾率發生產褥感染。為使產褥感染患者的感染現象能得到有效的改善,本文將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于本院的40例產褥感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其護理效果以及滿意程度進行了分析討論,現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選取的40例產褥感染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護理組20例,其中14例為初產婦,6例為經產婦,產婦的年齡為22.3~34.6歲,平均年齡為(26.4±3.3)歲;常規組20例,其中12例為初產婦,8例為經產婦,產婦的年齡為23.5~33.2歲,平均年齡為(24.5±4.6)歲。兩組患者的年齡、營養狀況,以及生產經歷等均無明顯差異,以P

1.2 方法

常規組患者予以常規護理,即對患者進行生活護理,包括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控制室內溫度,以及指導患者進行床下活動等[2]。并建立良好的病房環境,以使產婦保持愉快的心情,進而增強睡眠質量。

護理組患者以常規組護理為基礎,予以預防性護理。首先對患者進行病情觀察,包括生命體征的監測,對產后陰道出血狀況,以及子宮收縮狀況進行密切觀察,并對患者的出血量,進行正確的估計。同時注意患者傷口的愈合狀況,如患者的傷口是否有滲血、紅腫發炎,以及疼痛硬結等現象發生,并對惡露進行觀察,包括其性狀、色,及氣味等方面的情況。以及時發現和預防,進而有效預防產褥感染發生擴散現象。如有異常現象的發生,則應及時報告醫生,以采取相應處理措施。當產婦的體溫>39℃時,應采取物理降溫的措施,同時指導患者多食用易消化,以及高熱量和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并囑咐其多飲水。根據病患藥物敏感試驗結果,以及細菌培養的結果,予以患者適當的抗生素,以減少病患疼痛感,并有效控制感染。如為會陰側切者,則囑咐患者采取健側臥位,并注意使切口處保持干燥,清潔干凈。按時進行會位的護理,采用苯扎溴銨溶液進行沖洗,或者進行擦洗,一日二次。如為會陰水腫者,則予以患者局部濕敷硫酸鎂。如為下肢血栓性靜脈炎者,則將患者的患肢體進行抬高,予以局部熱敷,以減輕患者腫脹程度,并起到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

其次對患者增強孕期保健。對于貧血的產褥感染患者,應給予糾正并采用新法接生。同時護理人員應嚴格無菌操作,其在產褥感染的預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對于使用的接生用具,以及產房等,全部應進行嚴格的消毒。對于已經感染的產婦,需對其進行隔離。患者所使用過的被褥,以及所有的用具等,全部應進行嚴格的消毒。在產褥感染的預防中,應對病患的情況進行密切的觀察,并進行準確及時的記錄。包括其全身癥狀,以及惡露和發熱狀況等。另外,應對產褥感染患者定期進行體溫測量。如產褥感染患者有發熱現象,則可采用溫水或者中藥煎水,對患者進行擦浴,以有效控制體溫。患者在臨床前60天之內,應避免和盆浴等,推廣應用新法接生。對于醫務人員而言,在和產婦接觸的過程中,須佩戴口罩。在進行軟產道檢查,以及胎盤和胎膜的檢查時,如有產道損傷的現象,則應進行及時的縫合。

1.3 統計學方法

對于組間數據對比,我院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

2 結果

經對本組40例患者進行護理之后,常規組仍有5例患者發生產褥感染現象,所占比例為25%,護理組則僅有1例發生產褥感染現象,所占比例為5%,護理組患者的護理效果以及滿意程度均明顯優于常規組,以P

3 討論

在孕產婦致死因素中,產褥感染為重要原因之一,產褥感染通常包括3大癥狀,即發熱、疼痛,以及異常惡露。患者在產褥早期出現發熱現象,其通常時由于脫水所致,一般情況下于2-3天左右即由低熱轉變為高熱[3],進而導致感染幾率增大。在產褥感染的預防和護理中,應保持病房空氣流通,并適當調整室內溫度。同時應將感染產婦與正常產婦進行隔離。對于惡露未盡的患者,則應指導其盡量進行適當的運動。對于病情較為嚴重的患者,則應指導其采取取半坐臥位。在本文的研究中,通過對護理組20例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和預防性護理之后,僅有1例(5%)患者仍然出現例感染現象,并且患者的滿意度達到100%,其與相關文獻報道所提供的資料出現感染現象幾率6.67%基本一致[4]。由此可見,在產褥感染患者的護理中,采用預防性護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治療情況,提高患者滿意度。

參考文獻

[1]賈麗媛.產褥感染的病因及治療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0,17(18):146-147.

[2]劉建春.產褥感染120例高危因素分析及護理對策[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17):37-38.

第10篇

[關鍵詞] 腎綜合征出血熱;觀察;護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 R473.5[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10)05(b)-104-02

腎綜合征出血熱(HFRS)是由HFRS病毒引起,由鼠類等傳播的自然疫源性急性病毒性傳染病。1980年世界衛生組織將其統一命名為腎綜合征出血熱。現國際上通稱為HFRS病毒。我國主要有兩個血清型,即漢灘型(HTNⅠ型)和漢坦型(SEOⅡ型)[1]。潛伏期一般為2周左右,起病急,發展快。典型病例具有三大主癥,即發熱、出血和腎臟損害。臨床經過分為發熱期、低血壓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復期。HFRS的發病機理很復雜,有些環節尚未完全搞清。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科于2007年6月~2009年6月收治腎綜合征出血熱的患者105例。其中,男68例,女37例,年齡11~74歲,平均46.3歲,來自農村患者79例,城鎮患者26例。患者均有少尿或無尿急性腎功能衰竭。分別出現高血容量綜合征、出血、繼發感染、高血鉀等并發癥。其中治愈104例,死亡1例。

1.2診斷方法

檢驗血常規,血小板計數。留早期血清作特異性IgG與IgM間接免疫熒光等試驗。必要時作心電圖、腦電圖、腦脊液檢查、血氣分析、肝功能或胸部X線等檢查。作好“三早一就”(早發現、早休息、早治療、就地治療),把好“五關”(休克、腎功衰竭、大出血、肺水腫、繼發感染),是提高治愈率的關鍵。

1.3護理措施

1.3.1一般護理一般護理常規護理要求病室應防鼠、滅鼠、防螨、滅螨。患者排泄物及流出的血,應予消毒。高熱者物理降溫。休克期給氧、保暖、專人護理。少尿期控制液體、蛋白質及鉀鹽的攝入。準確記錄出入量、體溫、脈搏、呼吸、血壓、出血情況及精神狀況等。密切觀察病情變化,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師處理。出院標準及隨訪;臨床癥狀消失,一般狀況良好可出院。腎功能不全恢復緩慢者,可在門診定期復查治療。

1.3.2 高熱的護理HFRS早期表現為上呼吸道感染,但卡他癥狀缺乏,而常伴有軟腭部充血、出血,上胸部尤其腋前背部點狀或條索狀出血,注射部位淤斑有重要意義;上呼吸道感染熱退病情減輕,而HFRS熱退病情加重[5]。體溫超過正常范圍,可達39~40℃,伴全身疲乏,食欲減退等。觀察發熱的程度及熱型、伴隨癥狀并記錄。絕對臥床休息,禁止隨意搬動患者。嚴密觀察病情,每4小時測體溫1次,發熱末期注意血壓、脈搏、尿量的變化。遵醫囑及時送檢標本,逢尿必查(比重、常規)。體溫>38.5℃時,可在體表大血管處進行冷敷,不宜用乙醇浴、禁忌使用發汗退熱藥,以防大汗引起休克。遵醫囑補充液體。液體補充量為:發熱早期以每天排出的尿量再加1 000 ml液體為宜,如高熱、出汗多,可加至1 500 ml,以晶體為主,發熱后期,適當補充低分子右旋糖酐,以對抗血漿外滲。遵醫囑給予抗病毒藥及氫化考的松。

1.3.3 低血壓的護理按醫囑早期補充血容量是休克期治療的關鍵。密切觀察意識、呼吸、血壓及四肢溫濕度,皮膚顏色、尿量變化。應注意觀察輸液的速度,保證液體入量,應用血管活性藥物應注意滴速和效果,應用強心藥時應注意滴注的速度及副作用,應用升壓藥時應注意用藥效果并及時記錄,注意臥位舒適,必要時可按休克臥位。給予30%~50%乙醇濕化吸氧,以降低肺泡表面張力,增強肺泡的通氣換氣功能[7]。

1.3.4 少尿期的護理少尿期患者密切觀察尿量、尿比重及尿中有無纖維蛋白膜樣物,認真記錄24 h出入量,注意少尿的持續時間,結合每日尿常規檢查評估腎功能。嚴格控制輸液速度與量,30~40滴/min,每30分鐘監測生命體征。控制鈉鹽與蛋白質攝入,給予高碳水化合物、高維生素飲食,不食含鉀高的食物。每日的入量=前日的排出量+(500~700) ml。密切觀察高氮質血癥、水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平衡障礙,嚴重出血、貧血和低蛋白血癥,腎性腦病、心力衰竭等并發癥表現。遵循“量出為入,寧少勿多”的原則[8],限制鹽和蛋白質的攝入,以高滲葡萄糖為主,以減少蛋白質的分解,以免加重鈉水潴留和氮質血癥。口渴時可采用漱口或濕棉簽擦拭口唇。

1.3.5 多尿期護理腎臟損害突出表現為尿量的改變及尿中存在蛋白、管型及血細胞等。多尿期患者注意水電解質平衡,遵醫囑應用利尿劑及口服甘露醇導瀉,要及時觀察用藥后效果,根據排出量調整入量,注意觀察意識,各種反射情況。腎破裂患者絕對臥床休息2~4周,密切觀察患者的面色、血壓、脈搏的變化以及血紅蛋白、紅細胞比容和尿常規的動態變化,以判斷腎破裂后的出血情況。

1.3.6 并發癥的護理 ①出血:嚴密觀察大便、尿及嘔吐物的顏色及量,定期測血壓、脈搏、呼吸、意識、瞳孔,及時發現腔道出血及顱內出血。囑患者勿用手挖鼻孔,以免損傷黏膜,引起出血。注意口腔清潔,刷牙盡量使用軟毛牙刷,勿用牙簽剔牙。每周剪指甲2次,勿用力搔抓皮膚。注射后針眼按壓時間需延長,以防止出血及皮下血腫。遵醫囑應用止血敏、氨基已酸等止血藥物。遵醫囑輸血小板或新鮮血。重點評價有無出血現象及出血的程度。觀察止血藥物及措施的效果。②繼發感染:急性腎衰竭的患者,預防和治療感染極為重要,由于免疫力低下,繼發感染的機會較多,也是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據細菌培養及藥敏結果,選擇對腎臟無毒性或低毒的抗菌藥物。劑量應適當調整避免雙重感染。減少傳染源,避免交叉感染。病室用紫外線照射2次/d,1 h/次。加強病室消毒隔離措施與無菌技術的操作。作好口腔、皮膚、眼部的護理。③高血容量綜合征:評估患者組織灌注量改變的程度,遵醫囑定期測血壓、脈搏,記錄24 h尿量。將患者置于休克,保暖,遵醫囑給氧。迅速建立靜脈通道,以利快速補充血容量和靜脈用藥。遵醫囑擴充血容量,糾酸,使用血管活性藥物并觀察其療效。評價血壓、脈搏、尿量、皮膚溫度及意識是否正常。少尿期5~7 d。患者出現血壓升高、脈壓增大、脈搏洪大、頸靜脈怒張,煩躁不安。囑患者取半坐位,雙下肢下垂,減少心回輸量,減輕心肺負擔,減慢輸液速度。如患者突然出現呼吸困難,心率大于130次/min,咯粉紅色泡沫痰,兩肺布滿濕性音,提示患者出現急性肺水腫,應立即通知醫生,給予強心利尿藥,保持呼吸道通暢,吸氧,必要時血液透析。④急性腎功能衰竭:嚴格觀察尿量,準確記錄24 h出入水量。少尿期,嚴格控制液量,每天入量為前1 天出量加500~700 ml。少尿期限制含鈉鹽及鉀鹽的食物如橘子汁、香焦等,并給予低蛋白飲食。導瀉患者應注意大便次數、量、性質,并準確記錄。如有消化道出血的情況,禁用導瀉療法。協助患者做好口腔、皮膚及大小便后的護理。遵醫囑給予利尿劑,并觀察效果,及時采血測腎功能和E6A。多尿期除靜脈補液外,指導口服ORS補液鹽,并多飲含鉀高的飲料,如橘子汁。進行透析治療的患者,參照血液透析標準護理計劃進行護理。

1.3.7心理護理隨著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發展,心理因素在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轉歸中扮演的角色備受關注,在推行整體護理的實踐中,關心患者的心理問題,提供有效的心理干預措施,是目前護理研究的熱點之一[10]。本病起病急、病情重,加之患者對疾病知識缺乏,多數患者會出現焦慮、恐懼心理。尤其是危重患者,這種不良的心理將進一步降低機體的抗病能力,故醫護人員應設法認識到患者的焦慮,承認患者的感受,對患者表示理解。耐心向患者解釋病情,消除其心理緊張和顧慮,使其能積極配合治療和得到充分休息。多陪伴患者,主動與患者多交流,了解患者心理狀況并設法解決患者實際問題,減輕其焦慮程度。護士應根據患者的病情及可能出現的并發癥,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給患者及家屬,講解配合的重要性。許多家庭由于患出血熱失去了勞動力,而因病返貧[11]。密切觀察患者的表情及心理狀況,解除患者的思想顧慮,態度熱情主動,動作熟練,使患者增強安全感及對醫務人員的信任感,引導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血液透析患者做好術前、術后的護理及解釋工作。與患者家屬、朋友及單位領導取得聯系爭取他們的幫助,以使患者順利完成治療。

1.3.8健康教育由于HFRS臨床表現復雜及患者對本病認識不足,或因誤診而致病情加重,住院時間延長等均使患者產生焦慮、急躁、緊張不安、恐懼心理。認真講解此病的發病原因及預防措施,幫助患者認識本病,了解臨床表現,每項檢查治療及護理的目的,使其主動配合治療。指導患者及家屬注意水及食物有無被鼠污染,認真做好心理護理及加強健康教育,耐心解釋和精心護理。

2結果

105例無并發癥發生,能配合治療,取得良好的康復效果。

3討論

腎綜合征出血熱是傳染性疾病,主要采取滅鼠、防鼠、滅蟲、消毒和個人防護等預防措施。進入野外疫源地作業及留宿時,做好施工及宿營地的滅鼠和防鼠工作,防止接觸感染。加強個人防護,盡量避免與鼠類及其排泄物(尿、糞)或分泌物(唾液)接觸。剩飯菜不要亂倒,食物放在老鼠接觸不到的地方,餐具用前應煮沸消毒。室外垃圾及時清理,雜物堆放定期整理,先灑水后掃地,防止吸入帶毒塵埃;患者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養成勤洗浴、勤更衣、勤曬被褥及飯前便后洗手的習慣。做到不飲生水、養成食用熟食的習慣。在疾病的全過程中注意飲食要規律、細嚼慢咽、不宜過飽。為了提高流行性出血熱的治愈率,及時挽救患者的生命, 精心的護理對疾病的治療及患者的康復極為重要。護理人員應熟悉出血熱各病期的臨床特點及演變規律,掌握各種并發癥的早期表現,通過密切觀察病情,發現潛在性護理問題,有預見性主動采取相應護理措施。

[參考文獻]

[1]王世文,杭長壽,王華,等.我國漢坦病毒基因型及基因亞型的分布研究[J].病毒學報,2002,18(3):211.

[2]彭文偉.傳染病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

[3]王季午.傳染病學[M].2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8: 184-185.

[4]陳灝珠.實用內科學[M].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1997:1543.

[5]韓啟鎖,王聯,劉生玉.流行性出血熱46例誤診分析[J].臨床薈萃,2006,21(8):588.

[6]袁優利,黃冠成.腎綜合癥出血熱的臨床護理[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 2006, 6(6): 72.

[7]涂凱旋,張國平.負張性肺水腫的護理18例[J].實用護理雜志,2002,10(18):6.

[8]黃人建,田力.護理手冊[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9:255.

[9]鄧天君,鄧慧琳,鄧安彥,等.病毒唑、賽庚啶及654-2治療腎綜合征出血熱發熱期患者的研究[J].重慶醫學,2004,33(8):1240.

[10]周曉榮,劉美麗,高春燕.心理干預中防松訓練的研究進展[J].護理學雜志,2003,18(59):399.

第11篇

關鍵詞:后顱窩減壓;枕頸融合;Chiari畸形;顱底凹陷;術后護理

Chiari畸形是枕骨大孔區的先天性畸形,常合并脊髓空洞和顱底凹陷、齒狀突脫位等顱頸交界區畸形[1]。chiari畸形術區解剖結構復雜,術后易發生出血、感染、營養失調、排斥反應等并發癥,從而導致手術失敗。2007年3月~2011年5月我科對16 例Chiari畸形合并顱底凹陷術后患者采取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現將術后的護理體會介紹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患者16例,其中男7例,女9例,年齡17~ 65歲,平均36.4歲。16例Chiari畸形合并顱底凹陷患者經后顱窩減壓加枕頸融合手術治療和精心的護理,術后癥狀均明顯改善,無感染或死亡,16例患者術后恢復良好出院,出院后隨訪6~ 24個月,無異常。

2術后護理

2.1 呼吸道護理

2.1.1 嚴密監測呼吸等生命體征變化由于手術范圍在延髓和高位頸段脊髓區域,術中分離松解下疝小腦扁桃體與延、頸髓之間粘連的蛛網膜時稍有不慎,局部的出血和水腫都會對呼吸、心跳、血壓和意識水平造成影響[2],所以術后首先應該給予24 h的心電監護,嚴密監測生命體征變化。

2.1.2保障呼吸道通暢患者進食后細心喂食,并認真做好口腔護理、保持口腔清潔,避免誤吸后吸入性肺炎發生,必要時給予霧化吸入沐舒坦等藥物稀釋痰液[3],以利排痰,避免發生墜積性肺炎和肺不張,保證呼吸道通暢。

2.2嚴密注意發熱

2.2.1 吸收熱型的護理后顱窩病變手術后發熱的機率很高,發熱的原因各不相同。手術創口組織分解產物或術中使用的止血材料吸收而引起的發熱,或由于術后血性腦脊液刺激調節產熱和散熱的神經中樞而引起的吸收熱,這兩種發熱一般呈稽留熱,體溫一般不超過38. 5℃,持續2~3d 逐漸恢復正常,一般不需處理,密切觀察體溫變化,若體溫超過38.5℃可予以物理降溫:酒精擦浴、 冰袋、冰枕、冰毯機等。

2.2.2 感染導致的發熱護理各種感染引起的發熱,包括切口感染、顱內感染、泌尿道感染、呼吸道感染等,一般在術后3 d后出現,體溫多持續> 38. 5℃,常下午體溫較高而晨起體溫較低[4],有時有寒戰,物理降溫效果較差,需配合使用非甾體類抗炎藥物降溫。此時需要注意切口有無腦脊液漏、紅腫熱痛;在換藥或其他操作時,嚴格按照無菌技術。

2.3頸托的護理平臥時去枕,可解除頸托前部,使皮膚休息,但頸部后側的頸托不能隨意取下,側臥位時,必需佩帶頸托,并在頭頸下墊高低合適的小薄枕,使頸肩與頸部垂直,防止頸部扭曲;坐位和立位:術后2w方可試著坐起,并逐漸下床,但必需佩帶頸托,并要避免頸部的過度活動。頸托出汗后及時用溫水清洗頸部皮膚,再用電吹風機根據不同季節選擇涼或暖的風吹干頸部皮膚,保持干燥。

2.4飲食及二便的護理

2.4.1術后患者飲食護理由于的改變,或者不習慣佩戴頸托進食,術后胃腸道功能受到抑制,術后患者食欲較常下降,進食相對減少。術后應該定期詢問和巡視,及時了解患者飲食情況,鼓勵進食高蛋白食物比如牛奶、雞蛋等,增加粗纖維的攝入比如蔬菜、水果等,術后康復期可進食高鈣質飲食[4],促進傷口和骨質的愈合,鼓勵飲水等措施。

2.4.2 術后二便護理時告知不能盡量避免長時間用力排便、以免增加顱內壓而導致相關并發癥出現,必要時應用導尿或開塞露等藥物輔助排尿、排便。

2.5早期康復鍛煉術后身體條件一旦允許,盡早進行肢體的康復訓練。比如:術后1~2d鼓勵患者做深呼吸和有效咳嗽,拔除引流管后指導患者做擴胸運動、肩關節及腕關節運動,增強四肢肌力。平臥位即可進行肢體的屈伸練習,下肢股四頭肌可做等長收縮、踝關節做背伸和趾曲,上肢多關節的屈曲和過伸,3~4次/d,15~20min/次。對于有運動障礙的肢體也要需要被動運動,并定期按摩以避免靜脈血流速減慢形成深靜脈血栓。在術后1w可予以針對性康復訓練。

3結論

后顱窩減壓加枕頸融合治療Chiari畸形合并顱底凹陷術的核心就是解除小腦及脊髓壓迫,使癥狀得以改善,但術后易出現并發癥。本組病例通過專業的系統的包括患者呼吸、體溫、頸部穩定性護理、早期康復鍛煉等術后護理,有效降低了顱窩減壓加枕頸融合治療Chiari畸形合并顱底凹陷術后的并發癥的發生,充分證明了專業的系統的術后護理對后顱窩減壓加枕頸融合治療Chiari畸形合并顱底凹陷術患者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馬原,顧建文,匡永勤,夏勛,等.Chiar i畸形合并顱底凹陷的外科手術治療.醫學雜志[J].2011,36(2):119-121.

[2]凌芳,沈梅芬,徐穎.Chiari畸形行后路減壓術圍手術期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0 ,25 (3 ):241-242.

第12篇

[中圖分類號] R47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08(c)-0148-03

體外沖擊波碎石術是目前臨床治療尿路結石的常用方法,與藥物排石和手術取石相比,具有獨特的優勢。但術后可發生皮膚損傷、血尿、腎絞痛、發熱、石街等并發癥,不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還易引起緊張、恐懼、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反應,對患者的術后康復不利[1]。為探討體外沖擊波碎石術治療尿路結石的并發癥和護理干預效果,以供參考。該院對2012年6月―2013年5月期間接受體外沖擊波碎石術治療尿路結石期間發生并發癥的患者實施護理干預,在改善不良情緒方面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該院收治的尿路結石患者76例納入該研究,年齡25~67歲,平均年齡(48.75±3.69)歲;體重50~85 kg,平均體重(64.25±4.73) kg;病程1~3 d,平均病程(1.35±0.45) d;其中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36例;結石類型包括腎結石33例、輸尿管上段結石25例、輸尿管中段結石8例,輸尿管下段結石10例。

所有患者均經B超、腹部平片檢查確診,并排除合并嚴重肝腎功能障礙、心肺功能不全、凝血機能異常、控制不良的高血壓、糖尿病、精神異常、智力低下、妊娠期女性等患者。

1.2 并發癥的治療及護理

1.2.1 并發癥的護理

1.2.1.1皮膚損傷 皮膚損傷與體外碎石治療時電極能量過高、耦合劑涂抹不均勻、皮膚和水囊未完全接觸、水囊內空氣未排盡等因素有關。護士要告知患者癥狀輕微者一般無需處理,可自行痊愈,以消除其緊張感。損傷嚴重者觀察局部皮膚變化,保持局部皮膚清潔,囑患者勿抓碰,防止繼發感染[2]。

1.2.1.2 血尿 血尿與擊碎的結石隨尿液不斷排出的過程劃傷輸尿管黏膜有關。一般會自行停止,無需治療。告知患者血尿是體外沖擊波碎石的常見并發癥,術后嚴密觀察尿液性質、顏色,囑患者多飲水,以增加尿量,沖洗結石。治療前告知患者治療目的和預期效果,使患者積極配合[3]。

1.2.1.3 腎絞痛 腎絞痛是由于擊碎的結石機械性刺激輸尿管,引起平滑肌痙攣、腎盂壓力急性增高所致。告知患者引起腎絞痛的原因,囑其多飲水,疼痛較輕者鼓勵其正常活動,以促進結石排出。疼痛嚴重者暫時臥床休息,并及時報告醫生處理 [4]。

1.2.1.4 發熱 發熱與結石被擊碎后大量細菌釋放而引起泌尿系感染有關。術后囑患者多飲水,注意會陰清潔,每日溫水清洗會陰2次。發生高熱者溫水、酒精擦浴、冰袋等物理降溫,及時更換汗濕的衣物。

1.2.1.5 輸尿管石街 石街的形成是由于碎石屑排出過快,在輸尿管大量堆積,導致輸尿管梗阻。碎石后指導患者取頭低腰高位,患側向下。利用結石本身的重力作用使其隨尿液緩慢排出。同時鼓勵患者大量飲水或經靜脈補液,以增加尿量,起到內沖洗作用。石街形成后囑患者臥床休息,嚴禁跳躍。幫助患者輕拍腰部,促進結石進入腎盂、輸尿管而排出體外。

在上述并發癥治療和護理操作的同時向患者解釋發生皮膚損傷、血尿、腎絞痛、發熱、輸尿管石街等并發癥的原因,告知患者并發癥經治療后可治愈,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幫助患者穩定情緒,積極配合。

1.2.2 并發癥的治療

對皮膚損傷的患者如輕癥無需處理,嚴重患者針對皮膚損傷給予創傷處理。血尿不止者及時行B超或CT檢查,經靜脈注射止血藥物、抗生素等。腎絞痛患者給予鎮痛劑、解痙劑治療。發熱患者及時應用解熱劑、抗生素等藥物治療[5]。輸尿管石街患者給予解痙、利尿、止痛、抗感染等綜合治療。必要時行輸尿管鏡取石,同時放置雙J管內引流,以迅速解除梗阻,保護腎功能[6]。

1.3 評價指標

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價患者焦慮、抑郁程度。SAS量表包括20項內容,每項采用四級評分法,將各項得分相加后乘以系數1.25,取整數部分得到標準分。臨界值為50分,SAS評分越高,表示焦慮程度越嚴重。

SDS量表的評分方法和標準類似于SAS量表。SDS評分越高,表示抑郁程度越嚴重。同時觀察患者的并發癥治療結果。

1.4 統計方法

該次研究中所涉及的有關數據均錄入SPSS 17.0統計學軟件,數據處理時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

2 結果

所有患者經過后續治療后均痊愈或好轉,未發生一例腎功能衰竭、死亡等嚴重不良后果。其中48例皮膚損傷的患者均為輕度損傷,未進行臨床護理后痊愈,平均痊愈時間為(4.11±0.98) d。28例患者發生血尿,5例患者使用止血藥物后痊愈,其余患者未經過臨床處理近觀察患者情況且患者逐漸好轉。33例患者發生腎絞痛,使用解痙鎮痛藥物后均疼痛癥狀均緩解或消失。18例患者術后持續發熱,給予解熱藥物,患者在用藥后3 d內體溫均下降至正常范圍。2例患者發生輸尿管石街,均未采用手術治療,給予綜合治療后均痊愈出院。

所有患者的情緒均得到穩定。與護理干預前對比,我們發現護理干預后患者SAS評分、SDS評分均明顯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護理干預前后患者SAS評分、SDS評分比較(x±s)

注:與護理干預前比較,代表*P

3 討論

體外沖擊波碎石術具有安全、有效、痛苦小、恢復快等優點,已成為臨床治療尿路結石的首選治療方案。但沖擊波碎石過程中產生的生物學和物理學效應可能導致組織損傷,引起皮膚損傷、血尿、腎絞痛、發熱、輸尿管石街等并發癥,不僅造成患者出院時間延遲,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醫療費用,給患者造成了巨大的身心痛苦。體外沖擊波碎石術后加強護理干預對促進結石排出、解除患者因并發癥產生的痛苦具有積極的臨床意義[7]。

體外沖擊波碎石產生的相關并發癥使患者對該項治療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產生疑慮,進而影響患者后續的治療依從性和配合度,給各項護理工作的開展造成一定的困難。此外由于并發癥造成的身心痛苦常使患者處于焦躁的狀態,在護理過程中易發生護患糾紛和矛盾。因此對體外沖擊波碎石治療后發生并發癥的患者加強心理護理、穩定情緒狀態十分重要[8]。

主站蜘蛛池模板: 刚察县| 周宁县| 武胜县| 广水市| 格尔木市| 成安县| 独山县| 肃南| 黑山县| 长汀县| 兴化市| 嘉义县| 东宁县| 康平县| 资源县| 西林县| 贺州市| 汉川市| 红安县| 上虞市| 长乐市| 五大连池市| 蕲春县| 湖州市| 五台县| 和田市| 江川县| 普格县| 湘阴县| 沧州市| 木里| 儋州市| 廉江市| 龙泉市| 古交市| 陆良县| 朝阳市| 拜城县| 肇庆市| 承德县| 柳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