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1 09:21:3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將進酒朗誦配樂,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少年如詩。十三四歲,花一樣的年華,詩一般的年齡。詩歌,古今中外的優秀詩歌應該成為滋養少年成長的肥沃的土壤。我多希望,孩子們能乘著詩歌給予他們的輕靈的翅膀飛翔。
詩歌簡約而蘊含豐富,傳統的教學方法往往比較注重教師的講解分析,而忽視了學生的誦讀與體悟。由于教師細致的咀嚼和灌輸占去大量的時間,學生就失去了更多與文本接觸的機會,沉溺于支離破碎的解析中,不能從宏觀和整體的角度對詩歌進行感知和把握。鑒于這種認識,作為普通的語文教師,在詩歌教學中我和學生們一起進行了一些活動,力所能及地做我能做的一點事情,目的只是想把詩歌這一語言的精華送給孩子們,希望激發他們對詩歌的一點興趣,增添生活的詩意。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激發學生對詩歌的閱讀興趣,營造一種詩意的學習氛圍,我們舉行了多次詩歌朗誦會。
蘇教版七年級下冊中所選現代詩篇較多,如《七子之歌》、《再別康橋》、《回延安》等。我們以小組為單位,抽簽進行現代詩歌朗誦會。比賽之前先給學生留出充分的準備時間,比賽時小組的所有成員必須齊上陣,這樣就給每一個學生都提供了一次鍛煉的機會,而且對于那些怯于開口的學生更是一次很好的促進。朗誦的形式是多樣的,由學生根據詩歌內容以及本組特點進行設計。學生們充分顯示出他們的聰明與才智,配樂朗誦式、合唱朗誦式、男女分誦式、一人領誦式等,精彩紛呈。
我們又舉行了一次古代詩詞朗誦會,還是以小組為單位,每一小組自主選擇一個專題。而且,本次詩歌朗誦會我還給學生提了一個新要求,在背誦之前加一段開場白或在結束時加一段結束語,二百字左右。一組準備了李白詩專題,背誦《將進酒》和《蜀道難》,六位同學合作背誦了這兩首長詩,很不容易。四組背誦了杜甫的“三吏”、“三別”,一人一首。五組背誦了詞六首。其他小組則選擇了詠秋詞專題、蘇軾詞專題、辛棄疾詞專題、李白詩專題、詠荷詩專題等。
劉陽同學在周記中記下了自己的緊張以及這次朗誦會的盛況:“今天語文課上的古詩詞朗誦會,可謂是多姿多彩。每個小組上場都會給觀眾帶來小小的驚喜與小小的驚訝,同學們的情緒都特別的高漲。輪到7組的時候,我就特別的緊張,感覺血液在沸騰,心兒像小鹿一樣咚咚地跳,待到我站起身的那一刻,心已經跳到了嗓子眼??吹贸鰜?,我們的組員也很緊張。韓誠第一個朗誦就卡了殼,字都是一個一個跳出來的;還有張雅婷,本來在臺下背得滾瓜爛熟的《月下獨酌》,到了臺上卻又一遍又一遍地看;當然還有我了,我感覺臉上火辣辣的,我知道當時我的臉已經堪比紅蘋果了,滾燙滾燙的……我們組的閃亮點當屬馬靖宇了?!熬灰婞S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從他一開始背,同學們的情緒就直線上升,還沒背完,同學們就已經掌聲如雷了。一首《將進酒》被他背誦得豪放激昂、淋漓盡致,同學們掌聲連著掌聲,帶著贊許,帶著鼓勵……”
詩歌朗誦會很精彩,學生們的解說詞也同樣精彩:
一組的解說詞:我們是一組,今天給大家展示的是李白專題。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盛唐浪漫主義的代表詩人,被稱為“詩仙”。他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豪放氣魄,有“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狂傲不羈,有“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大氣。我們所背誦的就是李白最富盛名的兩首詩――《將進酒》和《蜀道難》。
再看看我們活動之后的小作文,孩子們的才氣撲面而來。他們對于詩歌的感悟令人驚嘆,并由詩及人,對于詩人的認識也頗為深刻:
辛棄疾是豪放派的大家,他的詞向來酣暢淋漓、氣勢磅礴。蘇軾也的確是豪放派的先祖,意氣風發。兩人奔放的情感,透過清雄的字句飛射而出,如焦熱后的滂沱大雨,澆灌人心,清涼頓時氤氳胸懷、日久難消。
而李白杜甫的群詩薈萃也值得尋味。李白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感慨,杜甫也有“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惆悵。詩仙與詩圣的感情交匯,散發著耀眼的光芒。
當今的英雄才子,把思想留于詩詞之中;昔日的香山居士白居易,把他對百姓疾苦的關心融入筆墨之間。讀著他們的詞,思想、情感漸漸浮出水面,不用濃墨重彩,卻能深入人心。
詩仍是往日存于宣紙上的文字,詞仍是詞人遺存的痕跡。寫它們的人已不在,但我們的聲音可把他們召喚。透過美麗的聲音,我們能清晰地看到、感受到詩者的到來。
詩歌朗誦學生們的收獲頗多。
1.借助圖畫增強美感,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
古詩詞以它優美的意境,飽含情感的意象吸引著無數的讀者。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借助圖畫創設詩歌的意境。如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描繪了人生中最美好的良辰美景,由春天、夜晚、江水、花樹、明月構成了一幅清麗優美的畫卷,通過媒體展示與詩文解讀,引導學生去觀賞、去體會詩中美景,在豐富多彩的情感空間里去體驗春江花月夜的自然美景,去感悟詩人在這江天一色的月光下,內心變得澄明清凈,心與自然的靈流。學生在頭腦中就會逐漸構成一幅幅意境優美的畫面,刺激學生的視覺器官,濡染學生的心靈,誘發他們的審美情趣,從而激發學生對美的追求和向往,更深地體會傳統文化的魅力。
2.借助音樂營造氣氛,引發學生內心的共鳴
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用禮樂來教化學生,可見音樂的教育作用自古有之。在古典詩詞的教學中,借助音樂調動情感,烘托、渲染詩歌的內容,創造美的氛圍,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引起內心的共鳴。如《春江花月夜》的古箏曲,經常為教師教授詩文《春江花月夜》時所用,因為它以委婉優美的旋律、流暢多變的節奏、安寧的情調,描繪出人間的良辰美景,極具東方的詩情畫意。用這首古箏曲來營造詩歌的情調恰到好處,渲染了一種哀而不悲,美而不膩的詩歌意境。把春江花朝秋月夜的美好景致寧靜委婉地輕輕說來,把歲月流逝、時光短暫的感慨緩緩道出,把思婦游子的離愁淡遠在朦朦朧朧的月色之中,讓人嘆為觀止。
聽著這樣的曲子,讀著優美的詩篇,學生的心靈怎么會不被這寧靜而美好的春江花月夜所“迷惑”呢?這就是內心的震撼,這就是心靈的共鳴。
3.通過朗誦體會韻味,讓學生感悟詩歌的節奏
古詩不僅內涵豐富,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很強的藝術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詞句優美,韻律和諧,節奏感強,易讀易記,特別適合學生誦讀。古詩教學中,采取大聲朗讀、獨自朗讀、手勢吟誦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讀、吟、誦中體味,更能感悟詩的韻律美。如李白的《將進酒》,以豪放的風格、灑脫的情懷,再現了詩人放浪不羈的個性和浪漫主義的詩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品讀,男生讀得酣暢淋漓、豪情萬丈。特別是配樂朗誦,讓學生感受到詩歌優美的旋律,跌宕的節奏,不羈的情懷。讓人內心生出一種豪情,想與詩人舉杯執酒,一醉方休。朱熹在談讀書時有這樣一段話:“凡讀書須要讀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倍旁娫~的朗誦,更是要放開胸襟,用飽滿的熱情與詩人共情懷。所以在課堂上,要多進行比讀和品讀。讓學生在長期的朗誦中去體會詩人的情感,把握詩歌的節奏和韻律,感悟古典詩詞涵蘊的語言、委婉的情感。
隨著音樂的旋律,和著詩歌的節奏,學生一般都能體會出杜甫詩的沉郁頓挫,感悟到辛棄疾詞的悲憤激昂,沉浸于李清照詩的凄婉纏綿,向往著李白詩的瀟灑飄逸……并且能從朗誦中去體會古詩詞的美。
4.通過想象內化意境,讓學生把握詩歌的感情
“詩言志”,詩歌表現的是真性情,它是一種活潑而充滿靈性的文學樣式。而古典詩詞更是注重詩情畫意,注重情感的表達。部分詩詞詩畫結合,音韻和諧優美,營造出優美、幽深、凄清、磅礴的意境,給人以美的享受,得到情操的陶冶、心靈的愉悅。所以,在教學古詩詞時,應讓學生運用聯想和想象,充分把握古典詩詞意象的內涵,內化于心,充分領略古典詩詞的意境美,從而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如“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詩人想象今宵旅途,一葉扁舟臨岸,酒醒夢回,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一彎殘月高掛柳梢頭,佳人遠去,情何以堪。意象簡潔,畫面飽滿,意境深遠,充滿了凄清的氣氛。人情之冷落,風景之幽清,離愁之綿邈,完全凝聚在詩詞的意境之中。學生可以根據畫面的想象,進一步內化意境,把握詩人“離愁漸遠漸無窮”的痛苦和凄涼,與詩人達成共情。
古語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古代文化浩如煙海,古典詩詞充滿靈性,它的美,教師是永遠講不完說不盡的,只有教給學生一定的學習方法,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讓他們運用聯想和想象,調動自己的思維,運用自己的智慧,去品讀、去鑒賞、去記憶、去創作,才能開拓他們的潛能,激發他們的靈性,滋養他們的心靈。
參考文獻:
[1]畢寶魁,艾麗輝.中國古典詩詞鑒賞[M].沈陽:遼海出版社,2003.
[關鍵詞] 語文 情感 學生
語文學科是培養語言能力的學科,也應該是培養情感的學科。心理學家認為:情感是啟發、發展和維持認知活動的動力,是構成心理素質的重要成分,沒有情感就沒有智力。讓學生充分認知自己的情感,控制調節自己的情感,感知他人的情感等,這些正是語文教學應該培養的情感品質。
從學生方面看,中學生正處于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時期,他們的認識過程還不能脫離情感?,F在的初中生大多年齡偏小,經驗少。他們還沒有形成固定的認識結構,有著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其思維水平基本上還停留在感情階段。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用直觀形象的、充滿情趣的語言動作,巧妙地調動學生的情感,使之穩定在最有利于課堂教學的狀態上。這樣,就能創設和諧愉快的課堂氣氛和學生“樂學”的情境,讓學生獲得深切的情感體驗,并且通過種情景的長期感化和熏陶,逐步形成穩定的情感特征。
前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人頭腦裝到另一個人頭腦,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心靈的接觸?!痹谡Z文教學中尤其要注意情感的熏陶,這也是由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情感性所決定的。語文教育的過程就應該是詩一般審美創造的心靈感應和情緒感染的過程。教學中的一切活動都是以富有情感的學生為主體的,學生對知識的把握及由知識向能力的轉化,都有賴于情感這個動力因素。斯卡特金說:“未經過人的積極情感化和加溫的知識,將使人變得冷漠,由于它不能拔動人的心弦,很快就會被遺忘。”“任何途徑都要作用于學生的情感,要使學生的學習態度染上情感的色彩,要引起學生的感受。”不考慮學生的情感因素固然也能使他們學到知識和技能,但不能引起他們的興趣,不可能使他們始終如一地保持積極的學習態度。
一、以師情動生情
教學活動總是伴隨著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在情感的影響下進行。所以,教師講課必須帶著激情,進入角色,以情動情,以情感人。
講授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可以先引入“東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謳。因問‘我詞比柳詞何如?’對曰:‘柳郎中詞,只好十七八女孩兒執紅牙拍板唱:‘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執鐵板,唱:‘大江東去’。公為之絕倒”。以故事導入作家作品,點出蘇詞雄渾開闊,奔放曠達的豪放特點。然后教師可以用抑揚頓挫飽含激情的朗誦,展示詞的豐富內涵。即使是課堂討論、學生回答、朗誦等環節,如果教師始終以自己的激情感染他們,用自己的真情實感撥動著他們感情的心弦,使他們深入領會作品蘊涵的思想感情,那么,學生就會調動起高昂的學習熱情,教師就能更快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新教材當中選入了很多優秀的現代詩歌和散文,如《再別康橋》、《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記憶》、《花未眠》等。如果教師只是按照程式化的教學方法進行講授,即使教師準備得再充分,恐怕也難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因為,學生并沒有學習這些美文的興趣。結果,教師口若懸河,學生木然無感。詩歌、散文重在以情感人,而學生并沒有真正進入作品的意境,更談不上去體味其中的情感。所以,教師應通過背景介紹、配樂朗誦、教師范讀、學生范讀等手段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一步步導入詩的情境,讓學生在心靈上真正達到與作家、作品的共鳴。理性的把握,感性的體現,更為深入、準確地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調。我想,教學效果一定一定會很好。
實踐證明,教師在教學中的真情實感可以在作者與學生的感情間架起一座橋梁。一個好教師必須能夠及時調控學生的情感并使之處于最佳狀態。要想一節課成功,只有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才能把學生的思維想象推向新的境地。要想成為一個好教師,只有深刻理解教材,精心設計教學,對教材爛熟于心,使自己成為語文學科的化身,才能在自己的教學中,通過自己的意識信號――表情、速度、停頓、眼神、語調、動作等,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使學生利用各種感覺通道接受教學信息,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二、設置音樂情感境界
適宜的情境可以喚起相應的情感。人處在樂觀的環境中可以產生愉快的情感,處在悲傷的環境中就會產生痛苦的情感;我們在看小說或電視時不是常常伴隨主人公的喜怒哀樂而歡笑或悲傷嗎?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想方設法創設和諧生動的課堂氣氛,形成樂學的環境;耐心引導學生進入知識王國,使學生在輕松中思考學習;在活潑中自覺學習和發展能力。寓教于樂,寓美于教學之中,使學生愛學、會學、樂學,猶如在春風化雨之中,獲得愉悅和滿足。促使學生的知趣、理趣、語趣與個性得到和諧的發展。
那么,如何創設這種情境呢?比如,講授《荷塘月色》可以播放配樂朗讀磁帶,使淡淡的喜悅、淡淡的哀愁的氛圍籠罩著課堂。《鴻門宴》一課可以通過《十面埋伏》這首琵琶名曲的賞析為學生栩栩如生地展示古戰場刀光劍影,萬軍廝殺的激烈戰斗場面。話題作文訓練《感動》可以給學生播放一小段與此有關的影音圖像或放一些相關的圖片,使其有真切感受。而像李白的《將進酒》、《蜀道難》這類詩則可以通過以朗頌為主的教學使學生始終陶醉在詩歌的情境里……學生處在適宜的情境中,就會輕松愉快地接受知識,并產生積極的反應,主動地投入學習。
關鍵詞: 語文教學 情感 融合
語文學科是培養語言能力的學科,也應該是培養情感的學科。心理學家認為:情感是啟發、發展和維持認知活動的動力,是構成心理素質的重要成分,沒有情感就沒有智力。讓學生充分認知自己的情感,控制調節自己的情感,感知他人的情感等,這些正是語文教學應該培養的情感品質。
從學生方面看,中學生正處于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時期,他們的認識過程還不能脫離情感。現在的中學生大多年齡偏小,經驗少,沒有形成固定的認識結構,有著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其思維水平基本上還停留在感性階段。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必須采用直觀形象的、充滿情趣的語言動作,巧妙地調動學生的情感,使之穩定在最有利于課堂教學的狀態上。這樣就能創設和諧愉快的課堂氣氛和學生“樂學”的情境,讓學生獲得深切的情感體驗,并且通過這種情境的長期感化和熏陶,逐步形成穩定的情感特征。
前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人頭腦裝到另一個人頭腦,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心靈的接觸。”在語文教學中尤其要注意情感的熏陶,這是由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情感性所決定的。語文教育的過程就應該是詩一般審美創造的心靈感應和情緒感染的過程。教學中的一切活動都是以富有情感的學生為主體的,學生對知識的把握及由知識向能力的轉化,都有賴于情感這個動力因素。斯卡特金說:“未經過人的積極情感化和加溫的知識,將使人變得冷漠,由于它不能拔動人的心弦,很快就會被遺忘。”“任何途徑都要作用于學生的情感,要使學生的學習態度染上情感的色彩,要引起學生的感受。”不考慮學生的情感因素固然能使他們學到知識和技能,但不能引起他們的興趣,不可能使他們始終如一地保持積極的學習態度。
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學生對待學習的態度之間有著很大的關系,而學生對教師任教學科的學習態度則是和教師有極大的關系。語文教學尤其如此,只有教師在教學中傾注自己飽含人生閱歷的理解和深厚的情感,才能感染和激勵學生,才能使語文教學達到一個較高的境界。
一、以師情動生情
教學活動總是伴隨著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在情感的影響下進行,所以教師講課必須帶著激情進入角色,以情動情,以情感人。如在講授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時,我先引入這樣的故事:“東坡在玉堂有幕士善歌。東坡因問曰:‘我詞何如柳詞?’幕士對曰:‘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拍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棹板,唱:‘大江東去’。公為之絕倒?!币怨适聦胱骷易髌?,點出蘇詞雄渾開闊、奔放曠達的豪放特點。接著用抑揚頓挫飽含激情的朗誦,展示詞的豐富內涵。然后在學生朗誦、課堂討論和學生回答等環節,始終以自己的激情感染他們,用自己的真情實感撥動著他們感情的心弦,促使他們深入領會作品蘊涵的思想感情。這樣,學生們高昂的學習熱情自然而然就被調動起來,好的教學效果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新教材當中選入了很多優秀的現代詩歌和散文,如《再別康橋》、《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記憶》等。如果我們只是按照程式化的教學方法進行講授,即使準備得再充分,也難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因為,學生并沒有學習這些美文的興趣。結果,教師口若懸河,學生卻木然無感。詩歌、散文重在以情感人,而學生并沒有真正進入作品的意境,更談不上去體味其中的情感。所以,教師應通過背景介紹、配樂朗誦、教師范讀、學生范讀等手段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一步步導入詩的情境,讓學生真正與作家、作品產生共鳴,理性把握,感性體現,更為深入、準確地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調。
實踐證明,教師在教學中的真情實感可以在作者與學生的感情間架起一座橋梁。一個好教師必須及時調控學生的情感并使之處于最佳狀態。要想一節課成功,只有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才能把學生的思維想象推向新的境地。要想成為一個好教師,只有深刻理解教材,精心設計教學,對教材爛熟于心,使自己成為語文學科的化身,才能在教學中,通過意識信號――表情、速度、停頓、眼神、語調、動作等,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使學生利用各種感覺通道接受教學信息,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二、設置音樂情感境界
課本上的作品無一不是作家情感的結果,蘊含著他們豐盈的思想與情致?!昂商猎律钡撵o美淡雅;“故都之秋”的清靜悲涼;“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兒女惆悵;“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游子情懷;“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的亡國之痛;“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豪邁氣概。作品中那些蘊涵豐富的語言文字,是情感的載體。語文課上,我們應當抓住這些語言材料,在認知的基礎上,領略其蘊含和傳達的豐富情感,從積極的情感體驗中培養學生的情感。
適宜的情境可以喚起相應的情感。人處在樂觀的環境中可以產生愉快的情感,處在悲傷的環境中就會產生痛苦的情感。我們在看小說或電視時不是常常伴隨主人公的喜怒哀樂而歡笑或悲傷嗎?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想方設法創設和諧生動的課堂氣氛,形成樂學的環境;耐心引導學生進入知識王國,使學生在輕松中思考學習;在活潑中自覺學習和發展能力。寓教于樂,寓美于教學之中,使學生愛學、會學、樂學,猶如在春風化雨之中,獲得愉悅和滿足,促使學生的知趣、理趣、語趣與個性得到和諧的發展。
那么,如何創設這種情境呢?比如在講授《荷塘月色》時,我給學生播放配樂朗讀磁帶,使淡淡的喜悅、淡淡的哀愁的氛圍籠罩著課堂。又如在學《鴻門宴》一課時,我和學生們一起賞析《十面埋伏》這首琵琶名曲,共同感受古戰場刀光劍影、萬軍廝殺的激烈戰斗場面。而對于像李白的《將進酒》、《蜀道難》這類詩,我采用了以朗誦為主的教學,使學生始終陶醉在詩歌的情境里……的確,學生處在適宜的情境中,就會輕松愉快地接受知識,并產生積極的反應,主動地投入學習。
1.重視誦讀教學,以讀促學。
我們常會在電影電視中看到這樣的鏡頭:一所舊式私塾,一位老先生領著一群弟子,捧著線裝書,搖頭晃腦地讀著古詩詞,讀得津津有味旁若無人,這樣的畫面常會令我們忍俊不禁,但在舊時,這卻是學習古詩文的必由之法,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梢哉f,學習古詩詞,必須尊重和繼承的基本規律就是誦讀。錢夢龍老師就主張:“不妨讓學生適當學一點吟詠之法,所謂‘三分詩,七分吟’,許多意境深邃的詩句,非吟不足以入其境,得其趣領略其韻味。”可見古詩詞誦讀對加強感悟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在古詩詞教學中,必須把誦讀作為教學重點,而且要保質保量地完成。
所謂保質就是要做到有效誦讀,教會學生誦讀,讀準節奏,正確停頓,讀出語氣,讀出情感,讀出音樂美,同時教會學生在讀中增強語感,領悟文本內容,在讀中感受古典詩詞的獨特藝術魅力。
所謂保量,就是要給誦讀充分的時間和空間,除課上要以古詩詞誦讀為主外,課下還可以充分利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或組長考查,或組員互考,或組間競賽等多形式多層次記誦古詩詞,也可以課前兩分鐘詩詞為內容,組織學生齊誦古詩詞,如果能堅持經常,則不啻是一個節省時間,熟誦古詩詞的好辦法。
2.形式盡可能多變,花樣盡量翻新。
初中學生好奇心強,對新鮮事物充滿興趣,對于新形式,他們都會躍躍欲試。因而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指導學生一些方法。比如:(1)自讀自錄。學生自錄磁帶,將自己最滿意的作品在班上交流,并由評委評選,選出“最佳朗誦”。(2)互讀聽寫。同桌之間先互讀,指出對方優劣,讀后再互相聽寫批改,既培養了朗讀能力,又提高了書寫水平。(3)聽歌唱歌?,F在有不少以古詩文作詞的歌曲,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李商隱的《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在教學中都可以教學生唱,以唱促背。學生亦可自己配樂詠唱,一來提高了興趣,二來深化了記憶。如在教《為學》一文中,開頭一段稍長難背,學生配以流行音樂曲調唱誦,效果奇佳。(4)品詩表演。在理解詩文的基礎上,將一些敘事性較強的篇章通過課本劇、小品等表演出來,既能促進學生的理解,又能鍛煉學生的表演能力,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如教學《陳太丘與友期》、《賣油翁》等。(5)誦詩比賽。即不定期多形式地舉行誦詩賽,如“詠春詩會”,看誰背詩數量最多;如默詩接龍,以小組為單位,看哪個小組又快又好。
3.鼓勵學生“敢”寫。
一方面,通過學校文學社活動,組織學生訂閱一些有關詩詞的報紙雜志,創建“詩社”“吟詩會”等小團體,積極營造一種親近古詩詞、走進古詩詞的氛圍,努力培養學生寫詩填詞的興趣,激發起學生寫作古詩詞的欲望。另一方面,通過文學講座和課堂教學,有目的、有步驟地為學生講解古詩詞的常識,讓他們接觸并了解詩韻、格律、詞牌、詞譜等知識,為他們揭開唐詩宋詞神秘的面紗,同時結合一些精彩的詩詞故事或教師自己的詩詞作品,引導學生慢慢地、不知不覺地走入詩詞世界。
新課程標準在“實施建議”中明確指出“語文教學要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當學生寫出了一些“作品”,或許是極其稚嫩的,或許是十分平常的,甚至是拙劣的,指導教師都要多給予肯定,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隙ㄋ麄兊某煽?,就是保護他們的自尊;保護他們的自尊,就是激發他們的興趣。正是這難得而可貴的興趣,推動著學生在古詩詞寫作的道路上堅持不懈地走下去。
4.引導學生欣賞古詩詞的形象美。
形象是詩詞中用以表達抽象的思想情感的具體事物。在古詩詞中,具體事物的形象和思想感情是相輔相生的,寫具體事物的形象能感抽象的思想情感,寫抽象的思想情感能見具體事物的形象,充分體現作者將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有機結合的藝術表現手法。古詩詞中的形象,古詩詞中的形象都是經過作者選擇、刻畫,注入自己的主觀思想和情感的,因而產生藝術形象,具有審美價值。讓學生認識這一點,才容易感受到詩詞中的美。
4.1古詩詞中的景物形象具有形象美
杜甫的《春望》:“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逼渲械男蜗螅骸盎ā薄ⅰ傍B”都是美好的事物形象,與“濺淚”、“驚心”相結合,以美景反襯出作者沉痛的心情,更顯“感”之深,“恨”之切,充分表現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思想情感,從中感受到了古詩詞形象的藝術美。
溫庭筠的《商山早行》:“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睂懢坝檬?,寫了十種景物,喚起讀者視覺形象。既然寫早行,雞聲、月就是典型景物,聽到雞叫,天上還有月亮,就開始收拾行裝趕路;既然寫早行,人的活動、霜就是典型事物,看到人收拾行裝,橋上還有寒霜。旅途之景與夢中之景對比,眼里之景與心里之情完美結合,表現出“在家千日好,出門時時難”的思家之情,從十種景物上感受到家鄉的美。
關鍵詞:中職;古詩詞教學;人文素養;優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422(2016)01-0068-03
古典詩詞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它們閃耀著民族文化的光芒,洋溢著民族的激情,學習古詩詞,可以陶冶人的性情,豐富人的心靈,可以讓學生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對于中職生來說,由于他們語文基礎相對薄弱,人文素養有待提升,但語文學習時間偏短,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讓他們得到最大收獲,以提升他們的人文素養,形式短小內涵豐富的古詩詞應該是最好的選擇,所以古詩詞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占有了舉足輕重的地位。下文結合中職生的特點來談談優化教學策略,以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水平,促進中職語文整體教學水平的提高。
一、誦讀訓練,領悟感情
古詩詞講究審美、體驗和感悟。錢理群說:“中國傳統文化根本上是一種感悟的文化,而不同于偏于分析的西方文化?!敝袊旁娫~具有一種音樂美,一種獨特的魅力,一種靈動的活力,讀者要領會這些特點就離不開反復吟誦,方能入其詩境,得其神韻。所以,誦讀訓練尤為重要。
具體的誦讀訓練方法應該是分層進行,首先用常規方法,先是教師范讀,教學生讀準字音,把握節奏,然后讓學生齊讀,檢查學生朗讀是否準確清晰,接著讓學生自由誦讀,教師輔導,之后請學生代表誦讀,要注意抑揚頓挫、舒緩輕重,是第二層。最后,讓學生當堂背誦。在訓練的過程中,筆者隨時提醒學生關注聲音的輕重緩急。同時,運用多樣化的方式,如個人讀、齊讀、分組讀、師生合作讀、滾雪球式讀等有趣的讀法,邊讀邊評議指導,讓學生在游戲般的誦讀中學習古詩詞,激發學習興趣。
在講授李白的《將進酒》時,筆者就采用了這種方法,完成了第一步后,讓學生體會此詩基調豪放、感情憤激、大起大落的情感特色。指導學生誦讀時注意適當變換聲調和節奏,努力表現出詩人開闊曠達的胸襟。采用組與組競賽,前后連句,個人誦讀等多種方式,經過反復訓練,兩節課下來,學生大多記下了上片和下片的部分內容,不少學生能運用自己美妙的聲音,恰當地傳達詩人的情感。
筆者還準備了一些課外的古詩詞和《弟子規》,讓學生每天利用早讀課來朗讀,課堂上進行誦讀比賽,學生天天讀,周周讀,教師常常檢查指導,學生受到良性氛圍的影響,誦讀活動漸入佳境,學生由開始的被動練習變為主動誦讀,不少學生一年間就背了四十多首古詩詞,文化素養得到一定的提升。
我校雖是一所工科學校,但非常注重校園的文化建設,每年都舉行豐富的第二課堂活動,其中,詩歌朗誦是個保留項目,對此,學生們熱情高漲,爭相參與,他們反復訓練,精心準備,配上音樂,有的還加上表演,深情演繹,感受詩詞的藝術魅力,有趣的誦讀比賽,讓學生讀出愉悅感,讀出成就感,大大激發了他們對古詩詞的熱愛。有的學生甚至能借助古詩詞的深情誦讀來抒發自己的感情,就像彈琴唱歌一樣,古詩詞誦讀已成為他們熱愛的一門藝術,成為一種高雅的愛好。
二、創設情境,激發聯想
對于語文學習興趣不濃的中職理科生而言,如果單一地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少學生會覺得枯燥乏味。而要透過表面的文字去深入理解古詩詞的內涵,對基礎薄弱的中職生來說,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古詩詞教學應當設法創設生動活潑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幫助學生理解,這樣的教學效果遠遠勝過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有了興趣,才會愛學、樂學甚至積極主動地去學。
筆者用于創設課堂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種,常見的有播放音樂、動漫、圖片、視頻、影視短片等,而最常用也最方便的就是利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例如,講授《念奴嬌?赤壁懷古》時,筆者通過播放關于赤壁風景的視頻來創設意境,營造一種詩情畫意的場景,學生看過視頻后,就很容易想象“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赤壁特點,能感受到雄奇壯觀的古戰場之景,產生身臨其境之感,感悟作者博大的情懷,領略豪放的詞風,這樣,學生能更好地了解作品要表達的意境,從而加深對課文的領悟和理解。為了達到激發想象的目的,筆者讓學生把赤壁的景色用繪畫和文字表述的方式展示出來。在指導學生誦讀時,筆者讓學生聽這首詞的配樂配畫朗誦,學生聽著字正腔圓的發音,聲情并茂的朗誦,很自然受到強烈的藝術感染,進入優美的藝術境界,既得到美的熏陶,又學會了朗誦的技巧。
多媒體教學,把生動形象的音響和畫面結合起來,可以再現教材內容場景和人物活動畫面,創設情境,可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也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習的效果。
三、品析語言,理解詩意
古詩詞語言凝練,辭約而義豐。古人寫詩填詞,非常講究“煉字”,偉大的詩人杜甫曾寫到“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盧延讓寫到“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可見,古人作詩時非常注重對字詞的錘煉推敲。
但有部分學生閱讀面窄,閱讀量少,導致他們語感較差,閱讀理解能力也不高,對古詩詞的語言,就更不容易分析,品味,難以真正理解詩歌的內涵。因此,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去品析語言,從而深入理解詩意。
首先,筆者引導學生通過“詩眼”來鑒賞古詩詞。所謂“詩眼”,是指一首詩中最精煉最傳神的一個字,或是一首詩詞的主旨所在句,或含有某種哲理的詩句。著名的有“僧敲月下門”的“敲”字,“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直”和“圓”字,這些字都是最鮮明最恰當最有力量的一個字。
其次,古詩詞里常有一些看似很簡單而意蘊卻很深刻的詞語,我們不能只停留于字詞的表層意義上,而應當深入剖析,幫助學生理解字詞的深刻含義。如《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有一句“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這里一個“初”字,表層意義是“開始”,乍一看,很容易理解為周瑜剛剛結婚(年輕)時儀容俊美。這里,筆者借助周瑜與孫策的“總角之好”的故事來剖析字義,讓學生在通曉歷史典故的基礎上認識到周瑜的年青有為,二十出頭,已掌東吳軍事大權,從而更準確、更透徹地理解詞語中豐富的含義。
另外,有的詩句每個字都蘊含深意,教師就需要引導學生逐字分析,細細品味了。如《登高》的頷聯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這兩句寫出了詩人長期漂泊、年老多病、孤苦伶仃的艱難處境,表現了蕭瑟的秋景讓詩人觸景傷懷的愁苦心境。近代學者蕭滌非指出“悲秋”之“悲”有九層涵義,即“九可悲”,在分析這兩句詩時,筆者引導學生運用“剝洋蔥”的方法,逐字剖析,逐層理解,明白詩句一字一悲的特點,理解詩人采用層層疊加的手法,使愁緒步步遞進,將千愁百緒之感集于十四字詩行,將悲情的抒寫發揮得淋漓盡致,產生動人心魄的震撼力。對于這種凝練雋永的詞語,要引導學生進行深入剖析,學生才能真正領悟其中的深刻內涵。
四、把握意象,分析意境
在古詩詞中,作者常常用一些具有特定含義的意象來抒發內心的感情。
“意象”,即意中之象,融入了詩人情思的形象,是詩歌中具有詩人主觀感情的客觀物象(包括人物、事物和景物),詩人不僅要用意象進行感受和思考,還通過意象來抒發內心的感情。“意境”,指的是意與境,情與景相交融的藝術境界,即詩歌所呈現出的生活圖畫及蘊含的思想情趣。它包括境(景)、意(情)兩個方面,學習時兩個方面缺一不可。因此,筆者引導學生把握意象,展開想象,融情于境,準確理解詩人寄寓其中的豐富的情感,指導學生透過古詩詞的意象走進詩人綿遠深邃的情感世界,體味詩人寄寓于意象中的喜怒哀樂。
中職生大多來自農村,他們長期接觸自然,熟悉大自然的山山水水、花草樹木,在學習古詩詞時,讓學生把握意象,展開想象,有助于分析古詩詞的意境。如執教柳永的《雨霖鈴》時,筆者引導學生用心體會詞中的意象:首句的“寒蟬”“長亭”“驟雨”幾個意象渲染出一幅蕭瑟的秋景圖,奠定了低沉的情感基調。后面的“今宵酒醒何處, 楊柳岸、 晚風殘月”,用“楊柳”“曉風”“殘月”等意象,都表達作者的離愁別緒,意象之中浸透著詞人那種飄泊不定的惆悵與孤獨之感。整首詞從離別到思念再到感傷,將離別的傷感之情表現得細微深刻,可謂淋漓盡致。但這種感情寫得很含蓄,很有余味,主要原因就是運用這么多的表現離愁的意象。教學時,筆者讓學生討論、分析這幾個意象的特征,展開想象,想象詞人酒醒之后,只見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一彎殘月高高地掛在柳梢頭。整個畫面充滿了凄清的氣氛,客情之冷落,風景之清幽,離情之綿邈,完全凝聚在這畫面之中??梢?,只有在了解意象的內涵,領略其意境的基礎上,才能深入把握詩詞中蘊含的情感。
在平時的教學中,筆者善于引導學生注意積累一些詩歌中常見意象的特定情感含義,如“楊柳”代表離別、留戀、傷感之情,“蓮花”象征高潔,“杜鵑” 象征凄涼、哀傷,等等。教學生學會把握意象,分析意境,領會詩歌的情感,這是鑒賞古詩詞的一種重要方法。
五、知人論世,深入挖掘
鑒賞古詩詞,不能僅停留在字詞上,而應該懂得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也就是要了解作者的時代背景、寫作背景和創作的心態,因為,對作者了解得越多,對其作品所傳達出的感發的信息就理解得越多越深刻,這樣,才能理解詩詞所表達的深刻內涵。
例如,學習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時,如果只看表面的字詞,“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很容易理解為這是一首表達愛情的詞,這樣理解就太膚淺了。如果能了解當時的中原淪陷,南宋朝廷偏安江左的時代背景,了解作者志存高遠,卻無法實現自己的遠大抱負,了解這些,就不難發現,作者是“自憐幽獨,傷心人別有懷抱”(梁啟超語),“那人”的形象其實是一種政治含義:作者表達的是不與媚敵求榮的主和派同流合污,堅持抗敵報國的正義立場。作者是用美人形象寄托著自己的理想人格――自甘淡泊,不同流俗,志高懷遠,別有所求。經過這樣的深入挖掘,學生就很容易理解詞的內容和主旨了。
學習這首詞,必須要讓學生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作者的經歷和情感等問題,做到“知人論世”,才能深入理解作者的感情,把握詩詞的深刻含義。那么,如何讓學生做到“知人論世”?筆者利用學生喜歡看課外故事的特點,讓學生自己查閱作者生平事跡和時代背景,然后在課堂講述,在筆者的引導下,學生們一起合作探討,掌握 “知人論世”法,最后讀懂了作品的深刻內涵。這樣的教學,實現了“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的教學理念,學生的學習由被動變為主動,他們經過自己的參與、實踐和探討,很好地理解了課文,既獲得了豐富有趣的知識,也體驗到求知過程中的成就感,激發了他們對古詩詞的學習興趣,從而最大可能地提高教學的效果。
六、提升能力,優化素質
讓學生明白學習古詩詞的意義,學習才會產生原動力,學習才會變為自覺的行為。所以,筆者在教學中,經常結合社會現實,結合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及學生自我成長的需要,講述一些事例,讓學生領會詩歌離普通人并不遠,而是存在于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優秀的古詩詞對我們人格的完善具有重要的意義,明白這些,學生的學習才會由被動變為主動。
(一)學習古詩詞是社會的需求,是企業的需求
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是企業文化建設的需要,是現代企業對新型高素質人才的迫切要求。成功的企業,要建立企業品牌,樹立企業的良好形象,從而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這就必須要有優秀的企業文化做支撐,可以說,企業文化是企業管理的最高境界。所以,企業對員工的要求不僅要具有較強的動手操作技能,還要具有認同和適應企業文化運作的能力。良好的企業文化能讓員工實現自主管理,增強內部的凝聚力。它包括員工的思想品德、誠信、責任心、工作態度等內在的素質。如果員工沒有良好的品質,企業文化就無從建立,因此,有些企業在建立企業文化時就提出“先學做人,后學做事”的要求,他們在選拔人才時,首先看重的是文化素養,其次才是專業技能??梢?,培養中職生的文化素養勢在必行。因為學習古詩詞是培養文化素養的有效途徑,所以,古詩詞教學任重而道遠。
(二)學習古詩詞能完善人格
古詩詞里蘊含著豐富而美好的情愫,這種美好的情感,能濡養人的心靈,著名作家劉心武在《十首足矣》中寫到,反復詠誦《游子吟》《春曉》《草》《憫農》等美不勝收的詩句,“我們靈魂上縱有厚塵積垢,總也能滌出一些真善美來”。當今社會上企業與員工的沖突時有發生,有些人遇到挫折,就采取跳樓、跳橋或者戕害他人生命這樣過激的手段,實在令人痛心!究其原因,往往是因為那些人缺乏對人生價值的健康追求,甚至不善與人交往,個人與群體的關系不和諧,不懂得珍惜生命,這種缺憾的人格導致了悲劇的發生。試想,一個人如果“多少能從這些名詩中感受到對落花這種最普通生物的憐惜,對野草這種最卑微事物枯榮的關切以及對最普通的勞動者汗珠的珍惜”的話,當他遇事不如意時,他還會以如此極端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嗎?可以說,一個人懂得愛花愛草,具備美好的感情的人,更容易產生對美的向往和追求,懂得尊重他人,熱愛生命,懂得愛崗敬業,待人接物,從而完善自己的人格。
(三)學習古詩詞有助于提升能力,有利于長足發展
學習古詩詞有助于提升人的學習能力和工作能力,有助于自我成長??鬃诱f過,“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讀詩,可讓人興發感動,感受新事物,激志,可以認識社會,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換言之,讀詩可以陶冶性情,提升能力,包括學習能力、工作能力、表達能力及待人接物能力。如果在工作中擔任領導職務,需要作總結,作報告等,這些都需要有良好的人文素養,所以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可見古詩詞這些文化精髓的積淀和運用,在今天亦能彰顯其作用。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當今社會,有的企業要轉型,有的員工要轉行,有的學生要自主創業,中職生只有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與工作能力,增強適應能力,才能自如應對種種變化,適應各行各業,從而得以長足地發展。
總之,提升中職生的人文素養是時代賦予我們的神圣使命,學習古詩詞是完成這一使命的金鑰匙。在教學中,筆者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對古詩詞的鑒賞水平。對古詩詞教學做了一些有效的嘗試,筆者還會不斷探索,讓學生掌握更多恰當的方法,把鑒賞古詩詞當成一種愉悅的精神之旅。
參考文獻:
[1]趙會蓮.結合歷史背景的高中古詩詞教學探究[J].語文天地(高中),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