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新目標九年級英語課件

新目標九年級英語課件

時間:2023-05-31 09:21:2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新目標九年級英語課件,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新目標九年級英語課件

第1篇

關鍵詞:多媒體時代;課堂教學藝術;教學的藝術性

【中圖分類號】

隨著教育的發展和辦學條件的提高,多媒體教學逐漸進入了我校的日常課堂。而多媒體以其信息傳遞的快捷性,知識更新的便利性,課件內容、形式的新穎性等教學優勢已被廣大教師逐漸認可。多媒體在教學中的應用也使英語學科的教學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勢,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在聽課過程中我們經常會發現有的教師課件內容與教材內容完全一致。這種簡單的教材、黑板搬家的做法不僅不能體現多媒體課堂教學的藝術,時間久了只會造成學生對多媒體的使用產生厭煩。因此“多媒體時代”課堂教學藝術的提高就是一個不容忽視的課題。我認為我們應拿出更多的時間去研究英語課堂教學藝術。我們既要要重視新課的導入、又要重視課堂結構。通過精心設計熟練而精妙的教學藝術,努力營造優質、生動的教學情境,充分展現教學課件所包含的科學美。這樣我們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下面我就“多媒體時代”的初中英語課堂教學藝術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第一、 多媒體時代教師的課堂教學藝術仍不容忽視。

多媒體時代更需要教師要用飽滿的精神狀態去感染學生,調動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我認為首先教師的儀表仍是課堂教學中不可忽視的一點。教師如果衣著得體,儀表大方,和藹可親,同時能熟練運用多媒體課件組織教學,教師的出現就能夠很快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能夠個個精神抖擻,帶著強烈的求知欲望自然而然地進入到學習狀態。反之課堂教學效果將會不理想。尤其是我們農村中學英語學科的第一節課。因此,每學年的第一節課我都會精心準備。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極易吸引學生的優勢,將其融入我的第一節課堂。比如,今年我教的九年級,在我的第一節課時,我首先利用自己的幾幅生活照片和熟練的口語進行了自我介紹,接著我又將我精心挑選下載的有關英語學習方法的視頻材料展現給學生。讓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接受了我們的英語學科并對其產生了興趣,接下來一學年的教學也就輕而易舉好做多了。

第二,多媒體課件在英語課堂導入時的應用

眾說周知,我們英語課堂的導入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實物導入法,問題啟發導入法、實例導入發、故事導入法、演示導入法、以警言妙語、習語導入等幾種方法。在現在的多媒體教學時代,我認為我們應結合教學內容的實際情況,巧妙的運用多媒體結合以上的方法進行導入,這既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又能體現我們教學的藝術性。

我在講新目標人教版九年級第二單元I used to be afraid of the dark,第一課時時。我采用了多媒體結合實物的導入法。我先選取了幾組人物過去與現在比較的圖片,比如過去是長發,現在是短發。過去個子矮,現在個子高等。對學生發問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引導學生回答,從而導出本節課的重點句型used to do something.學生對過去與現在比較的一些圖片產生了濃厚興趣,當新的句型我已給他們提出,學生就迫不及待的嘗試運用新句型去造出自己過去與現在的不同。因教材上的知識對學生來說是比較抽象的,而生活中一些生動形象的事物或精美的圖片就比較容易利用多媒體課件來直觀和具體的表現出來。圖片、玩具、聲音、視頻材料、生活用品等是相當好的課件教學材料。課堂導入可根據教材內容選取相關的材料,進行巧妙的引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讓單調的內容形象化,由淺入深,從表自里地導入新課。

第三,多媒體在課堂提問藝術中的運用

我們都知道學習的過程實際上是一種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課堂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的目標就是在教師的主導下完成對舊知識的復習、發現新問題,并解決不斷出現的問題,從而完成對教材的學習。我們可以通過適當的提問,迎出學生的言語反應、激發他們的思維,完成教學任務。巧妙的運用多媒體課件進行出色的提問不僅能夠快速有效地引導學生進入分析問題狀態,還能在學生獲得新知識同時不斷培養語言思維能力。我認為課件所設計的課堂提問需要由淺入深、從易至難。使學生有好奇心。同時不斷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啟動他們的心智,使他們的心理活動定向于課堂內容上 。

第四、多媒體課件對課堂結束藝術的運用

在完成課堂基本的教學內容之后,教師應精心設計一個“言猶盡而意無窮”的教學過程,通過這樣一個過程,把課堂教學內容進一步的提煉升華。因此我們應重視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的結束藝術。我經常采用復述歸納式結束本節課。學生根據課件提示復述所學內容。教師通過課件有效的引導,讓學生進行復述,理清知識脈絡,突出教學內容的整體感。比如我在講到新目標人教版第三單元Section A 1a―1c一節課時,在1b的聽力材料處理完后,我設計了讓學生復述的課件。From the dialogue we know ;Anna is going to ________. because John ____ But her mother thinks ______. Anna has to go to the mall because _______. Her mother doesn’t thinks_____, Anna wants to ______, Her mother wants to go with her . Anna thinks _____.由于課件的引導,學生容易復述出來,同時又對聽力材料進行了進一步的復習鞏固。效果較好。

第五、多媒體課件對課堂氣氛的調節藝術

第2篇

多媒體,在各科教學中都在被廣泛的應用。當然,在英語教學中,多媒體技術也被嘗試著推廣。但我覺得不應該只局限于一點嘗試,要讓多媒體在英語教學中真正發揮作用。在初中英語閱讀課的教學中,使學生能夠讀懂簡單的文章是教學的主要目的。怎樣引導學生學習課文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學習方法的引導。

1.利用多媒體技術,開展興趣課程導入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技術的發展已經應用到課堂中來。多媒體以其自身的優勢給初中英語課的教學帶來了很大的新意。多媒體教學是形、聲、色齊全的感官教學,以動畫、圖片、聲音等形式展現課堂教學內容的,能把復雜的知識簡單化處理和加工。對于初中英語課的導入,采用多媒體技術,可以使其得到大大的優化,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如觀看視頻導入法,在講到初中英語8年級第五單元If you go to the party, you'll have a great time時,初中英語教師可以播放一段關于聚會的小視頻,讓學生觀看熱鬧的聚會場面,這樣學生就可以在輕松的觀看電影的過程中過渡到課堂教學中來。再如:英語歌曲導入法,音樂作為初中生的最愛,如果在課堂上能聽到歌曲,那他們畢竟會專心聽課,認真學習了,在講授七年級Unit 3 Can you spell it時,教師要精心準備上課內容,對于這堂課,可以播放音樂歌曲字母歌,讓學生進行欣賞,然后讓他們進行討論,盡量的用英語發言,這樣的導入課勢必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提問學生。再如學到九年級Unit 6 《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時,這一個的主要學習目標是:Unit 6的中心話題是音樂,而音樂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通過本單元的學習,要求學生能夠用英語談論自己喜歡的音樂和音樂家,并說明為什么。教師可以提問學生,問他們喜歡的歌曲和歌手,然后播放一些同學們比較愛聽的漢語歌曲和英文歌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握有關音樂的詞匯和相關的詞組。運用功能句 "What kind of music do you like ? 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 . I love singers who can write their own music."進行師生問題并強化這些功能句的運用。采用這種手法進行熱身,不僅學習了相關的知識內容,更主要的是讓學生在"說說、唱唱、笑笑"中進入了學習狀態。

2.生活實例導入法

學習英語最好創設一定的生活場景,這樣既有利于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使英語知識的學習更加簡單化。在英語課前,教師應該認真備課,熟知課堂內容,掌握課堂節奏,根據課堂內容,進行教學方法的研究和學習。學習本來就是為了習得知識來方便我們的生活。對于英語來說就是培養我們的語言能力,所以創設一定的生活實景來導入新課,本身也是一種培養能力目標的手段了。由于語言之間的差異,直接地講授某種場景的英語表達,有時會顯得很生硬,學生不易接受。我經常從學生的實際生活中選擇他們熟悉或關心的實例導入新課。我記憶最深刻的一次是在學習八年級上冊[人教版《新目標》]Unit 7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 時,我帶了一臺小型果汁機(blender)、三只香蕉(bananas)、一瓶牛奶(a bottle of milk)、一把小刀(knife)、一個盤子(plate)和一個玻璃杯(glass),一進教室,學生馬上被吸引住了,紛紛發問:"What are you doing?"

T: I'll tell you how to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 Do you want to drink banana milk shake?

Ss:Yes.

首先,我剝了三只香蕉,并用英語說:First, peel three bananas,接著,我在盤里切香蕉,Next, cut up the bananas, 然后把香蕉和牛奶放到果汁機里,Then put the bananas and milk into the blender.接著開果汁機:Then turn on the blender.

最后倒到杯子里,喝奶昔,Pour the milk shake into the glass. Finally drink it.

在做的同時,我將以上這些句子板書,學生很容易理解,很輕松地掌握了課文的重、難點,當天有些學生回家也做出了美味的香蕉奶昔,做到了學以致用。

3.切勿過于依賴,適當穿插傳統教學方式

第3篇

一、積極營造和諧氛圍,使學生“敢問”

寬松和諧的課堂環境有助于學生排除心理障礙,提高外語教學的互動效果。例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該在人格上給學生以平等地位。應經常使用“這個問題我們一起來研究好嗎?”“我相信你以后比老師想得更好”等語言,絕不能用“你怎么這么笨!”“這樣簡單的問題都不會”等對學生的歧視性語言。

二、努力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想問”

(1)在教學中,多設計一些能開拓學生思維的,能激發學生探究愿望的,具有啟發性的問題情景,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操練所學句型和復習舊課時,我們可創設這樣的問題情景,使學生想問。如教九年級第八單元 “I’ll help clean up the city park”時,我問學生:I’m a teacher. Iliketeaching.What could I help you?學生就會回答說:“You could help us learnEnglish.”接著我又問他們:“What would you like to do in your free time?” 有個學生說:“I’d like to work outside.” 我就問他:“What could you help others?”這樣,通過具體而又有啟發性的提問,學生自然而然就會思考他會做什么,他能幫助人們做什么的問題。

(2)在學習了課文后,我試著讓學生問一些與閱讀課文有關的問題。例如,在教九年級第一單元閱讀理解How do we deal with our problems? 我先讓學生聽錄音,理解內容,然后我讓學生設計一些問題如:How many ways of dealing with problems are mentioned here? Which way do you think is the best? Can you think of another way of dealing with problems? 這樣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討論,自己找答案,必要時精講點拔,既練習了學生的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合作、探究、自學的能力。這樣使課本的內容就問題化了、趣味化了和簡單化了。

三、合理運用媒體技術,使學生“樂問”

以多媒體計算機及其網絡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作為一種創新型教學手段,具有直觀性,交互性,生動性等特點,有利于適時拓展教學內容,最大限度地發展學生的創造力。利用媒體技術,激“活”教科書,讓學生更易理解接受。例如:新目標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Why do you like koalas?在這一課里我制作了一個“zoo”的課件,讓學生們走進其中,讓他們感覺到動物的可愛及寶貴,先教會他們學會新單詞,接著讓他們再問一些問題,如:①Which is the biggest animal on land ? ②Which animal lives in water? ③What animalseatgrass? ④What animals eat meat?.....。

這樣直觀、形象、生動的畫面容易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猶如進了一次動物園,既觀賞了各種動物,又學會了知識。同時,學生看到具體的動物,對它的習性、生活環境狀況等都想了解,有了好奇心,學生就會有了“問”的內驅力。因此,運用多媒體教學更有利于激發學生問的動力。

利用媒體技術,創設語言環境,使學生學會英語思維,接受純英語的熏陶和感染,使其聽、說、讀、寫形成習慣。例如:新目標教材九年級上第9單元When was it invented?時,屏幕上呈現本課所要學的實物圖,如:電視機、電話、計算器等,并配以動畫,把視、聽、說、想有機地結合起來,學生看圖做對話,自由提問,操練密度大大提高了。有了這些語言訓練,學生思維和學習精力就會高度集中,再處理就非常容易了。像這樣既能調動學生積極性,又能激發學生從已知探索未知的濃厚興趣。

三、課堂提問的技巧

1.提問應注意難易適度,忌過淺過深

教師在提問時應難易適度。如果教師的提問過于簡單,學生幾乎不動腦筋就可以將答案脫口而出,課堂氣氛看似熱鬧,實際效果收之甚微,不利于學生發散性思維的發展;過難,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答不了,那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就無從談起了。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應該在學生現有的知識積累的基礎上,在現有的邏輯思維水平上,培養學生的興趣,發展學生的智力。

2.提問應注意內在聯系,宜層層推進

教師提出的問題還要符合邏輯性,要按照教材的內容層層設問,問題之間構成必然的內在聯系,前一個問題是后一個問題的基礎,后一個問題是前一個問題的深化,層層推進,步步為營。對于教材中的一些難點和重點,我們在設計時應盡量準備一些鋪墊性的問題,依據學生現有水平,想方設法化難為易、化繁入簡,一環扣一環,逐步解決“大”問題。從心理學和教育學的角度看,這是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

3.提問應注意面向全班,忌以偏概全

教師提問時應當面向全體學生,先把問題提出來,讓學生思考后再指名學生回答。如果教師先指名后提問,別的學生會覺得事不關己,就不再主動思考了。教師提問還要面向好、中、差三類學生,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選擇相應層次的學生作答,使每個學生都能有所收獲、有所提高。

4.提問應注意恰當評價,宜是非分明

第4篇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指出: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我們的英語課堂也應該走向生活化、自然化,讓學生對英語樂知、樂學、樂用。可見,構建生活化的英語教學課堂是十分必要的。

一、構建生活化英語課堂的必要性

在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求學生掌握新的語言知識,而且更應注重新的語言技能的形成和擴展過程。在生活化的英語課堂中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交際情境,從各方面激發學生的感知,喚起師生情感,形成師生共鳴。讓學生置身于貼近自己生活的語境中,產生親切感,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這種教學方式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培養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并將英語語言知識和自己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體現了素質教育的要求。

(一)培養和發展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要求英語課堂生活化

英語課堂教學設計的好與壞,不僅影響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更影響著學生對英語的興趣是否能夠保持。學生在學習英語時缺少真實的語境,興趣也就難以提高。利用生活化的情境教學為學生創設盡量真實的語言環境,對培養和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很有幫助。因此,我針對每一個教學設計,都盡量從調動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入手,輕松地導入新課。例如,學習《新目標》英語七年級下冊 Unit 3 I’d like a large pizza時,我事先聯系了學校附近的一家House of Pizza,和孩子們一起選材料,制作pizza。選材的同時,學習了cheese, mushroom, pepperoni, olive, onion, green pepper等新單詞;制作過程中,重點練習對話:What kind of pizza would you like?

I’d like a pepperoni pizza, please.孩子們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愉快且熱情高漲地學習了知識,體驗了東西方食物制作上的不同之處,生動且讓孩子們體會到自力更生的樂趣。

(二)《英語課程標準》的理念,要求英語課堂生活化

生活化的課堂教學符合《英語課程標準》的六大理念:(1)面向全體學生,注重素質教育;(2)整體設計目標,體現靈活開放;(3)突出學生主體,尊重個體差異;(4)采用活動途徑,倡導體驗參與;(5)注重過程評價,促進學生發展;(6)開發課程資源,拓展學用渠道。進一步歸納就是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三)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要求英語課堂生活化

學生學習英語的目的是在生活中正確運用英語。生活化的課堂教學能為學生提供和創造不同真實、逼真的言語交際情景,從而激發學生參與英語學習的強烈愿望,同時將教學目標轉化為生活的內在需要,讓學生在生活化的英語課堂中自然輕松地學習,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二、生活化的英語課堂教學要實現兩點

(一)讓語言實現它的交際功能

生活化的英語課堂,竭力為學生提供和創造真實、逼真的語言交際情景,把整個教學過程設計成近乎實際的交際活動。學生在具體場合的一個情景中“模擬交際”,扮演不同的角色,進行表演、對話、自由表達、交流思想,把聽、說、讀、寫、做等活動形式有機結合,既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感,又能使學生的學習興趣持久保持。這樣,英語作為一種交際的工具,既能得到充分地運用,學生的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也能得到很大程度的訓練和提高。

(二)讓語言在實踐中回歸生活

生活化的英語課堂教學,可以設計豐富的交際活動情境和大量的語言實踐活動,通過活動,可以把抽象的語言形象化,有利于學生在情景中學,在情景中用。也即語言來源于生活,又實踐于生活。

生活化的課堂可以讓學生在無拘無束、輕松愉快的生活場景中交流思想、表達感情、鍛煉才能,如可以把教室當作一家超市、一座花園、一個餐館、一間診所等。學習活動可以是調查采訪、角色表演、游戲競賽、畫外配音等,讓課堂與生活鏈接,把世界引入課堂。學以致用,知識才能轉換為能力,才能為英語課堂引入一泓不絕的活水。生活化的課堂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把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樹立自信心放在首位,從根本上改變以知識為本的外語教育價值觀。它立足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發掘學生學習英語的潛能,徹底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樂于探究。

三、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構建生活化英語課堂

從生活經驗中選取教學內容,使孩子們感到親切、自然,易學,能使孩子適應學習、獲得經驗、得到發展?,F在我們用的《新目標》教材就是一套教學內容生活化的課本,它采用任務型語言教學(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模式,融會話題、交際功能和語言結構,形成了一套循序漸進的生活化的學習程序?!缎履繕恕方滩闹械拿總€單元都列出了明確的語言目標、主要的功能項目與語法結構、需要掌握的基本詞匯,并分為A和B兩部分。A部分是基本的語言內容,B部分是知識的擴展和綜合的語言運用。每個單元還附有Self Check 部分,學生可用來自我檢測本單元所學的語言知識。為了加強學生的閱讀能力,在高年級中,還在每單元的后面設置了具有跨文化內容的語篇及相關的練習。

(一)運用直觀教學手段創設生活化的情境

即運用實物、圖片、海報、簡筆畫、掛圖、教具模型等巧設情景。實物、模型和圖片等主要用于詞匯的教學,加強感官效果,突出真實性。比如,學習八年級上Unit 10 I ’m going to be a basketball player時,可以請班上的學生搜集他們喜愛的明星海報進行Fashion show,一邊欣賞表演,一邊教學新詞。有的孩子喜歡姚明,大家學到了professional basketball player;有的孩子崇拜Bill Gates,我們聯系到了computer programmer……并且利用孩子們所喜歡的偶像不同,讓他們進行PK,從而學習句型“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when you grow up? I’m going to be a basketball player.”以及“How are you going to do that? I’m going to practice basketball every day”。而生動形象的模型、色彩鮮艷的圖片對于那些在現實生活中難以找到的東西也是行之有效的。比較簡單的對話可以用掛圖來呈現,幫助學生理解和運用。

(二)運用電教多媒體創設生活化的情境

運用電教多媒體創設生活化的情境有三種方式:錄音、錄像、多媒體課件。錄音機是英語教學中使用最多、操作方便的教學媒體。它可以播放生活中的背景音樂和對話,營造生活化的情境。錄像的優點在于可以把聲和畫結合在一起,對于那些動態畫面較多的生活化情境創設很有幫助。多媒體課件可以模擬真實的生活化情境或虛擬現實生活中不易找到的場景和事物。例如,教學九年級 Unit 15 We’re trying to save the manatees!一單元時,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優美的自然風光,使學生猶如置身于大自然之中。然后,利用聲效,給學生播放各種動物的聲音,學生們的思維馬上被調動起來了,他們很仔細地聽,很用心地猜,很認真地讀和記。通過對彩色畫面和聲音的再造想象,由抽象到具體,由枯燥到形象直觀,激發了學生對美的事物和對美好生活的熱愛與追求。

在中學英語教學中,直觀教學多優于一般的講解,利用生動、形象的電化教學手段進行聽、說訓練容易使學生產生新奇感,集中注意力,而且形象的電化教育又創設了一定的教學情景,使學生猶如身臨其境,可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使知識更生動,更生活化,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開拓教學環境,體驗真實的生活情境

第5篇

關鍵詞: 《英語(新目標)》 輕松活躍 課堂教學

英語是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門學科,在初中三年里學生的英語水平要達到新課標的要求,教師就要不斷地研究先進的教學方法。尤其是新課程的全面推行對以前傳統單一、“填鴨式”的教學法已經遠遠不能適應新課改中的英語教學,這早成為廣大英語教師的共識。而面對詞匯量較大、語言知識點較分散的新課改英語教材,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教學中上好它,這就需要教學第一線的英語教師必須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來實現新課程的教學目標,達到教學的真正目的。使學生能夠在輕松愉快的教學環境中學到真正的知識并隨機應變地運用到實踐活動中。那么,怎樣才能更輕松、更活躍地在課堂教學中上好新目標英語呢?筆者進行了多年的探究與嘗試,認為主要應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

一、改變課堂教學方式

新目標英語Go for It!要求教師改變的很多,如教學方法的改變、教育觀念的更新等,但筆者認為關鍵是要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

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輔導的交往、互動。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未發生教學。那些只有教學的形式表現而無實質往發生的“教學”是假教學。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負責教,學生負責學,教師抄,學生記,以教為中心,學生圍繞教師轉,教學基本采用單一傳遞、講授和灌輸的方式,缺乏雙向和多向信息交流。教師是知識的仲裁者,對知識的正確性具有最高權威,不允許學生提出與自己不同的見解,也不允許學生從錯誤中學習。教師以知識傳授為主,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方法、情感發展和價值觀的形成關注不夠。教師教得累,學生也學得累。因此,新教材的推行要求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采用適應新教材的新教學模式。

新目標英語強調教師不再是一個教材知識的被動的傳遞者,而是一個主動的調試者、組織者、研究者和創造者。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起到輔導的作用。做學生學習和發展的促進者、組織學生合作學習的引導者、學生主動探究的幫助者。因此,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和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處理好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讓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尊重學生的人格,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的學習需要,使學生都能得到充分、自由的發展。根據課堂教學的具體情況和學生的興趣、能力和需要,創造性地組織和實施教學,并積極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

二、活用新目標英語教材

當英語教師的,自然離不開新目標英語Go for It!教材。但是如何正確地認識它和更好地利用它呢?

傳統的教材觀認為:“教材是知識的載體,教材即知識,教材是唯一的課程資源。”這種教材觀嚴重地束縛了學校教育,導致了教師只會教教材,而不會真正地用教材。新的教材觀認為:“教材是范例,是學生發展的‘文化中介’,是師生進行對話的話題,而不是學生必須完全接受的對象和內容,是教師‘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币虼?要使新目標英語更好地服務于教師、學生和教學,促進學生素質教育的全面發展,就必須活用新目標英語Go for It!教材。

從教材本身來說,新目標英語Go for It!教材,首先圖文并茂,這些圖文為學生提供了想象和思考的空間,教師可以暫時拋開課文中文字的束縛,讓學生看圖自由地談論。例如,八年級(下)Unit 1“Will People Have Robots?”Section A 1a圖示,學生根據它自編了各種對話,即A:How will the world be different in the future,100 years from now?B:People will have robots in their home and they will help people with housework.Kids won’t go to school.They’ll study at home on computer.等,充分體現了他們豐富的想象力。其次,教材中提供的各項活動,如pairwork,groupwork,game等,教師可以根據課堂的需要將其改編或調整順序,可將listening的內容作為表演的素材,當然也可以把認為沒有必要的部分省去。也就是說教材中的所有材料都可以根據教學的需要,學生的需要進行活用。

從教學資源的開發來說,首先,如果教材本身提供的資源不夠清楚,就不必受制于教材的內容,需要教師去搜集,幫助學生總結歸納。例如,八年級(下)Unit 4“He Said I Was Hard-working”中,在學習語法direct speech變成reported speech時,教材中給出的句子就不足以將直接引語變成間接引語的方法說明白,可以通過學生搜集資料,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幫助總結的方式進行教學。其次,如果教材本身提供的資源不能滿足于學生的需求,也需要教師去補充。例如,七年級(下)Unit 4“I Want to Be an Actor”中,在學習有關人的身份職業時,僅僅是教材上的詞匯是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的。除了讓學生掌握teacher,doctor,nurse,police,actor,reporter,waiter等詞外,教師還可向學生介紹pilot,NBA star,basketball player,engineer,guide,translator,lawyer,dentist,vet等詞匯。

總之,在不影響教材完整性和系統性的情況下,教師都可以根據教材的實際情況有目的地補充或取舍教學內容,分層次教學。學生也可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自主地調整學習進度。

三、輕松、活躍引導課堂

(一)陶冶情操,緩解抑郁。

音樂能調整人的情緒,能疏導人的心理,能減輕人的精神不安。節奏鮮明、流暢快樂的音樂能使人友好交談,雄壯激昂的音樂能使人受到激勵和鼓舞,而輕松靜謐的音樂能使人消除緊張焦慮的情緒,放松身心。課堂教學中播放一些有用的輕音樂來緩和學生緊張的情緒,這是一種嶄新的教育理念。因此,筆者無論在普通教室或多媒體教室上課,都有選擇地播放一些有用的輕音樂。為了激勵和鼓舞學生,課前通常播放輕音樂《西班牙斗牛士》等。而為了緩解學生緊張情緒,放松身心,課中做練習時通常播放輕音樂“Going Home”等。經過實踐證明,課前、課中播放一些有用的輕音樂,不僅能激勵學生,緩解學生緊張情緒,而且能活躍課堂氣氛,從而使學生更輕松、更愉快地學習。

(二)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語言是交流的工具,是客觀情景的反映,沒有情境就沒有語言的意義,語言的交流活動離不開語言情境。創造良好的情境是英語學習的基礎,也是英語學習的途徑。因此,筆者在課堂教學中盡可能地創設真實的英語交際環境,引導學生圍繞所學語言內容進行具有交際性特征的語言實踐活動。例如,在學習八年級(上)Unit 2“What’s the Matter?”時,筆者讓每個組中的一個學生扮演醫生詢問病情并提建議:“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You should have a rest.”其他學生扮演病人并陳述病情:“I’m not feeling well.”“I have a headache.”等。學生對此很感興趣,每個組都非常活躍,都進行了表演。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而且在交際中運用了所學知識,提高了語言交流能力。

(三)任務型教學,調動積極性。

任務型語言教學是新目標英語Go for It!倡導的一種教學模式。它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和真實生活,從學生“學”的角度設計有梯度的連續性任務,并且學生能夠從中不斷地獲得知識或得出結論,從而獲得運用語言的能力。隨著“任務”的不斷深化,學生學習語言的過程會越來越自動化和自主化。

新目標英語圍繞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熟悉并感興趣的話題,提供了許多真實的語境和語言材料。它要求根據不同的話題采用不同的任務型語言教學模式。例如,在學習七年級(上)Unit 6 “Do You Like Bananas?”時,結合食品名詞的學習,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任務:比較中西方飲食文化的異同。這時,全班同學都討論了起來,有同桌之間的討論,也有非同桌之間的討論等,最后,每一個組都有給出了“They like...and dislike...”“We like...and don’t like...”的答案,任務完成后,筆者對每一組的成功之處都給予了表揚。

總之,任務型語言教學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合作,分享成功的喜悅,給英語課堂教學帶來了活力。

(四)小組合作,培養合作精神。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學習。小組協作式任務型教學是合作學習的一種形式,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交際能力,但它并不是貫穿于英語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教師必須根據每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小組合作學習的恰當時機,如學生只有合作才能完成學習任務或進行discuss等時,就要使用小組合作的形式。

無論是網絡教學還是傳統的課堂教學,筆者都試圖指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各項任務。例如,在學習九年級Unit 1“How Do You Study for a Test?”時,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任務:How to learn English well?根據班級人數,按照“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把全班學生分成了8個小組,每組4人,然后讓他們開始探究、交流和反饋。通過組內分工協作、小組間的交流合作,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得到了培養,更重要的是,學生在實際參與到語言交際的過程中,在其樂融融的學習氛圍中學習語言,課堂氣氛也更加輕松、活躍。

(五)因材施教,培養自信心

“因材施教”是學生身心發展的客觀規律在教學過程中的反映。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其身心發展是不同的,即使同一年齡階段的學生,也有一定的差異性。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既要堅持統一要求,熱愛每個學生,尊重每個學生,關心每個學生,對學生一視同仁,又必須深入了解學生,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對具體事物作具體分析”,針對不同學生的情況,采取不同的教學措施,教育不同的學生,使學生既不能產生自滿情緒,也不能產生悲觀失望,都能得到全面、充分、自由的發展。例如,在課堂提問中,對于稍差的學生,讓他們回答類似“Do you like English?”等用“Yes”或“No”就可直接回答的較簡單問題;對于稍好的學生,讓他們回答類似“What’s a soap opera?What are some things that happen on soap operas?”等較難的問題。在課堂筆試練習中,對于稍差的學生,讓他們做較簡單的練習或自主選擇;對于稍好的學生,讓他們做較難的練習,等等。通過各種不同的教學措施,一方面使稍好的學生充分發揮他們的潛力,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滿足他們的求知欲和表達欲望。對他們的缺點,不能遷就,要及時幫助他們改正。另一方面使稍差的學生感到只要努力就可以取得成績,使他們有一種“成就感”,對他們微小的進步給予及時的肯定與鼓勵,從而不斷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不斷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六)運用多媒體教學,讓課堂更生動、形象。

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很容易地做到圖、文、聲并茂,可以向學生提供形式多樣、功能各異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動的畫面和悅耳動聽的音樂,增強了教學的魅力,讓學生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其注意力集中,積極思維,活躍了課堂氣氛。因此,筆者盡可能地把每一個單元搜集到的信息都制作成多媒體課件來進行教學。在詞匯教學中,主要采用直觀的圖片,如用海鷗的圖片告訴學生什么是“penguin”,用洗餐具的圖片告訴學生什么是“do the dishes”等。在口語教學中,筆者把大量的口語交際情景用錄像片段的形式表現出來,通過畫面提供的情景,學口語、用口語,發揮了教師的指導作用,更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寫作教學中,可以提供看圖寫話、展示范例和評點學生作文等。

課堂教學的實踐證明,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增強學生理解力,發展學生智力和個性潛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活躍課堂氣氛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最有效的途徑。教師如果合理正確地使用多媒體,就能達到課堂教學最優化的目的。

綜上所述,在新教材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只要教師改變舊的教學方法,更新教育理念,在課堂教學活動中采用形式多樣的適應新教材的教學方法,讓先進的教學手段與新目標英語Go for It!教材進行有機結合,一切為學生的學習而設計,一切為學生的發展而教學,就一定能夠營造更輕松、更充滿生命活力、高效高質的英語課堂。

參考文獻:

[1]朱慕菊.走進新課程.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

[2]靳玉樂,宋乃慶,徐仲林.新教材將會給教師帶來些什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1).

[3]周小山.教師教學究竟靠什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1).

[4]英語教師培訓手冊(新目標).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中學英語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

[5]云南教育.中學版,2006,(5).

第6篇

[關鍵詞]學困生 情感教育 對策

英語新課標把情感態度列為英語課程目標之一,然而,在日常教學中,如何幫助“學困生”克服消極的情感因素?如何全面調動“學困生”的積極情感?如何實現情感教育和語言教學的相互促進呢?

一、激感是教學成功的關鍵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困生”不是智力有問題,而是情感等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如果學生的“情感”被激活,他們就會產生極大的學習內驅力,自覺地調整學習策略,下意識地磨礪意志、陶冶情操和發展個性,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中,這樣,教與學就會獲得和諧進展并取得預期效果。相反,如果學生以消極的情感態度對待學習,那么,教師的一切努力只能是徒勞。

二、培養學困生情感的主要對策

1.不要輕易批評學生

在課堂上,對于“問題學生”的違紀行為,教師要學會自我控制,不要隨意批評學生,因為“教師的批評、指責與學生的成績有負相關”。對于他們的過激言行,教師采用教育機智,如采用移情、體諒、寬容的態度先冷處理,在課后選擇適當的時間和地點,與他們進行推心置腹的溝通,盡最大的愛心消除學生的緊張、害怕、厭學、對立或對抗等不良情緒,讓他們調整好心態,然后補救他們的信心和基礎知識。

2.教師要提升自身的情感修養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面帶微笑,用親切的目光欣賞每一位學生,用自己良好的情緒或情緒感染學生,引導他們在發展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的同時,也獲得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積極進展。與此相反,一個滿臉倦容、無精打采的教師走進課堂,教學氣氛必然死氣沉沉。如果學生受到消極的情感影響太大,再好的教師、教材、教法也無助于提高英語教學的效果。

3.不要放棄任何一個學困生如果“學困生”中的大多數轉變成“問題學生”,這在很大程度上會打擊教師的積極性,增強教師對職業的倦怠感。為此,教師要把他們看作是“晚開的花朵”,不放棄他們,而是時時處處理解、關心、愛護和幫助他們,讓他們感受到慈母般的師愛,從而會使他們“親其師而信其道”。然后,再設法點燃他們學習熱情,例如,在教學中設置懸念,穿插游戲競猜等活動,讓“學困生”也展示亮點,找到自信,體驗成功,逐步樹立起“我也能學會”的堅定信念。

三、滲透情感教育的心得體會

下面,簡要談談在英語教學過程中的情感教育的具體滲透與心得體會。

教學單元:《英語(新目標)》(Go for it!)九年級(上)Unit2 (Page16)

課文標題:He used to cause a lot of trouble.

第一步(Before reading)

課前熱身:播放湖南衛視特別節目《洞穴之光》,讓同學們觀看最感人的場景:“問題少年”在告別班會上介紹自己所有的感觸。結果,同學們很快進入情境,教室里特別安靜,望著“問題少年”那絕對真實的淚水,班上幾個女生強忍住眼淚,生怕哭出聲。此時,每一個學生的心靈都深受震撼與感動!

話題導入:播放課件,引導學生了解《洞穴之光》中令家長頭疼的向涵洋(英文名:Martin Murray),以他為主線展開課文教學。先用幻燈片展示向涵洋的照片,介紹他過去“上網成隱而且還愛打架,有時連母親都敢打”等情況,結合情景照片,教學課文生詞;然后,呈現問題:Could Martin change into a good student?讓學生帶著問題聽磁帶錄音,在聽覺上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聽力訓練后,請同學們打開課本,讓他們快速瀏覽全文,看誰先找出課文的“關鍵詞、中心句”。

心得體會:課前熱身非常奏效,從學生們的表情上看得出,他們已深受震撼,在情感上很快產生了共鳴,在很大程度上為閱讀課的展開積蓄了情感體驗。電視剪輯播放結束,學生興趣高漲,心中熱切需要探究“問題少年”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人生觀等方面的轉化過程,準備以積極的心態去感知課文的新內容,并在任務活動中積極地探索、準確地理解、成功地學得語言知識。

第二步(While reading)

深入課文:Boys and girls. Now we have known that Martin is one of the best students in his class, but he used to be a “problem child”. Why?

展示:Now please ask one partner of your group to write your answers on the blackboard. Let’s have a match and see which group has found the most “problems”.

心得體會:進入課文銜接順暢,小組討論“問題學生”(Martin Murray)的問題所在,然后以分組比賽的方式上黑板展示答案。結果,全體學生興趣高漲,自我表現欲望強烈,各個爭先恐后,不甘小組落后,許多同學搶著上黑板板書,平時不大喜歡英語的幾個小組成員在組長的鼓勵下,也壯著膽子代表小組上黑板展示。特別是邊軍杰同學,英語基礎很不理想,平時好動,老師組織教學時,他聽不懂。但是,他的英文書寫卻比較工整,于是他被選派上黑板公布小組提供的答案。板書時,他很認真,板書后,他很開心,因為他展示了自己。通過對問題的展示,絕大多數學生都梳理了Martin的問題,從中也受到了警啟:“要有所為和有所不為”。

第三步:(After reading)

拓展課文:Look at the sentence in the last paragraph. Now Martin has really changed. Please answer this question: What has caused him to change?

問題討論:……

心得體會:同學們通過Pairwork任務活動,共同探究Martin從一個“問題學生”轉化為優秀學生的原因,答案的唯一性暫且不管,但是學生們在用心讀懂課文內容的過程中,自然地接受這個道理: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借此,引導他們聯想到自己父母和教師對自己傾注的心血和關愛,誘導個別“問題學生”從內心深處自責消極對待學習和生活的態度,并下定決心努力學習,以最優異的成績和最大的進步報答含辛茹苦的父母和恩師。

從另一個層面,這也暗示學生:當他們遇到困惑和困難時,要和老師或父母溝通,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及時排解自己過重的心理壓力和某些消極的情感,然后做到“知恩圖報”,因為只有知之深,才會愛之切。

對于我們班上一位姓黃的同學來說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上學期學習態度很松散,上課經常遲到,作業經常拖欠,而且經常和一些品學不端的同學往來。但是,自從他父親前不久在醫院確診患了尿毒癥以后,我主動詢問他在學習、生活中的困難,關心他的家庭困難,并試圖為他在全校捐款,由于愛于面子,他不肯讓其他同學知道他家庭的不幸遭遇,我只好為他向學校愛心基金會申請了困難家庭補助金,并且為他做好保密工作。

此后,他在校的表現前后判若兩人。在班級清衛方面工作積極,任勞任怨,不計個人得失;在學習方面的主動性明顯加強,再也沒有上課遲到、早退、拖欠作業;在紀律方面,他表現得更好,課間不再打鬧,見到老師主動打招呼,與同學相處也十分融洽。兩個多月后,他的學習成績突飛猛進,從原來的班級三十幾名上升到十幾名。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孫瑞欣.教師該怎樣用好激情之“法”.中國教育報,2007-11-8.

[3]邵瑞珍.教育心理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8.

第7篇

一、 入門階段

在這一階段,由于學生基礎薄弱,教學中可供激活的語言圖式又少,所以這一階段重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語言積累。

(一) 運用直觀手段,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

教育家馬申斯基強調,教育要從孩子的心理特征出發,強調直觀性原則在教學上的重要性。他認為,孩子是根據顏色、聲音和感覺來進行思維的。而初入中學的學生,活潑好動,表現欲望強,但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不長,所以在這個階段,教師要采取直觀的手段來進行詞匯教學,使教學更加感性,更加形象,使學生對英語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直觀手段多種多樣,常用的有實物、圖片、簡筆畫、多媒體課件等。如在教學《英語(新目標)》(下文提到的都為同套教材,故不再標注)七年級上冊“Unit 6 Do you like bananas?”中的詞匯hamburger, tomato, broccoli, orange, banana, pear等時,教師可以利用手中的實物,很直觀地教學詞匯,同時通過詢問學生“Do you like ...?”了解學生對于這些實物的喜好,也可以把手中的實物送給學生作為獎勵,以激勵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 通過歌曲、游戲等活動,使詞匯教學更有生機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要積極開發利用生活化、有時代感的教學資源。在英語課堂上吟唱與教學相關的英語歌曲,做相關的英語游戲,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在不知不覺中增加詞匯量。如在教學七年級上冊“Unit 4 Where’s my backpack?”時,教師一邊通過多媒體展示實物的不同方位,如:使用介詞in, on, under, near, behind等,一邊教學生吟唱英文歌曲“Where’s my backpack?”學生在歡唱中輕松地掌握了本單元的詞匯。在學習了這單元內容后,教師還可將部分學生的學習用品事先藏在教室的某個地方,在課堂上組織學生參與“Guessing game: Where’s ...?或Where’re ...?”的游戲。學生在猜的過程中鞏固和掌握了介詞短語。這些活動的開展使原本枯燥的詞匯教學更富有生機。

(三) 教學基本拼讀規則,培養學生的自主拼讀能力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所以在入門階段也應該嘗試教學音標及字母組合的常見發音,讓學生掌握基本的語音拼讀規則,這對學生今后的學習十分重要。如在學習了face這個單詞后,教師可以把形音相近的單詞,如face, lake, date, gate, name, hate等放在一起,讓學生自己找規律總結。學生的參與,不僅提高了他們的自主拼讀能力,而且也培養了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對記單詞自然不再感到害怕。

(四) 講授基本構詞規律,激發學生的舉一反三能力

利用構詞法掌握單詞是學好英語詞匯的最好方法之一。英語詞匯,根據構詞法主要有合成詞和派生詞兩類。

(1)合成詞。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獨立且語義不相同的詞結合成一個表達新的語義的詞稱為合成詞。教師在教學中要介紹并說明其構成,以便于學生記憶。如:bedroom, football, playground, hard-

working, warm-hearted等。

(2)派生詞。由詞根利用前綴或后綴派生而成的詞稱為派生詞。如在一些動詞的詞尾加上-er, -or或-ist可以變成名詞,在一些詞的詞尾加上-ful, -less, -ive, -ous等可以變成形容詞,在一些形容詞的詞前加-un, -dis, -in, -im, -ir等可以構成反義詞。

通過多次類似的歸納、總結和積累,勢必會激發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的詞匯量得到一個提升和飛躍。

二、 鞏固階段

在這一階段,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詞匯基礎,幫助他們做好鞏固工作是一個相當重要的任務。

(一) 利用歸納對比法

歸納對比法,是教師在教學中打破冊、單元的界限和順序,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的整合,將性質相同或有內在聯系的詞匯編在一起,幫助學生記憶。這樣既能鞏固學生的原有詞匯,又對擴大學生的詞匯量起到了點“詞”成金的作用。

(1)同義詞的歸納對比。例如,在學生學習了spend這個單詞后,教師就可以補充cost, pay, take這幾個同義詞,并讓學生在使用中區別它們的不同。再如,學習了have a good time這個詞組后,教師也可以歸納have fun, enjoy oneself等詞組的用法。

(2)反義詞的歸納對比。例如,在學生學習了部分成對的形容詞后,將這些形容詞混在一起讓學生配對歸類。通過這樣的歸納對比,可以使學生的詞匯量積少成多。

(二) 利用關聯詞群

在教學中及時利用關聯詞群對所學詞匯進行歸納總結,不僅能幫助學生理清所學知識,更有助于學生觸類旁通,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1)聯系同類詞。如在學習了某個動物名稱后,可以讓學生在學過的詞匯中搜尋同類單詞,提高單詞的復現率,促進學生的詞匯積累。類似的聯系還可以有水果類、職業類、文具類、星期、月份、節日等。

(2)聯系同根詞。如在學習了act這個單詞后,可以順勢教學以act為詞根的詞,如actor, actress, active, action及activity等同根詞,這樣既可以減少學生的記憶量,又可以讓學生花更少的時間收獲更多的單詞。

(三) 利用小詩

在英語學習中利用朗朗上口的小詩記憶規律,這樣可使學生原本不感興趣的要記憶的規律變得輕松、好記。如在學習了基數詞如何變成序數詞后,利用以下小詩進行記憶,就能輕松化解難題:基變序,有規律,結尾要加th;一、二、三,特殊記,結尾分別t, d, d;八減t,九去e,f要把ve替;ty結尾的詞,先變y為ie,再加th;若是遇到幾十幾,只變個位就可以。

三、 提升階段

在這一階段,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數量的詞匯,而且對于單詞的認識能力進一步提高,所以,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詞匯使他們的詞匯量達到一個質和量的飛躍,更是初中英語教師所肩負的重要任務。

(一) 用英語組織教學

用英語組織課堂教學,不僅能烘托課堂氣氛,讓學生感知英語,而且能訓練學生聽、說能力及用英語思維的能力。新課標也要求教師在教學中盡量使用英語,所以教師要充分利用上課的時間,堅持每天用英語教學,培養學生用英語思考的習慣。在課堂上,教師應盡量用學生已掌握的或熟悉的詞匯來解釋和呈現新的詞匯。

(二) 采用鏈環式教學

所謂鏈環式教學就是通過新授某一知識,讓它與已學的知識相結合,然后再通過已學的知識鞏固更多的知識的教學。在詞匯教學中,采用鏈環式教學,對于擴大學生的詞匯量有突飛猛進的作用。如在教學九年級“Unit 8 I’ll help clean the city park.”時,出現了很多的動詞短語,這時要求學生將學過的與give, put, make有關的詞組做歸納,很快學生就歸納出give up, give in, give away, give out, give off等詞組,通過這些詞組的對比和歸納,學生不僅鞏固了舊詞匯,更掌握了新詞匯。

(三) 組織多種競賽活動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瓦提县| 交口县| 定结县| 佛冈县| 高安市| 黎川县| 夹江县| 九龙县| 汶川县| 垫江县| 澄迈县| 德兴市| 扎赉特旗| 永靖县| 特克斯县| 大宁县| 马鞍山市| 修武县| 云梦县| 卫辉市| 库伦旗| 峨山| 尼木县| 苍梧县| 贵溪市| 神池县| 鄂温| 图木舒克市| 万荣县| 株洲县| 长岭县| 泸西县| 新密市| 合山市| 扶沟县| 阿拉善右旗| 兴国县| 斗六市| 古丈县| 阳曲县| 资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