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1 09:21:0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偷吃人參果,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話說唐僧師徒來到大街上嘗試時空機。輪到豬八戒時,豬八戒正在一旁看美女,于是只好依依不舍地走進時光機里。而孫悟空想再次進入時空機,便趁豬八戒回頭放電的時候變成了一只小蒼蠅落到他身上,只留下一個念經打坐的唐僧和一個老實巴交的沙僧。反正是現代社會了,唐僧那身幾十年不洗澡的臭肉,是不會有人吃的啦。
“呼”的一聲,豬八戒與孫悟空二人一齊來到了古代。豬八戒向四周一看,便立刻“啊”的大叫起來,并兩眼放光,口水直流。蒼蠅孫悟空也現出了原形。只見一棵大樹上面,掛滿了晶瑩肥大的人參果。孫悟空一拉豬八戒,大喊:“現在哈密瓜、雞蛋果、火龍果什么水果我們都吃過了,像這樣的人參果我們才吃過一次,來,今天我們把它狂吃一頓。”說罷悟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跳到了人參果樹上去。八戒也不甘落后,一個大釘耙飛過,人參果便到了手中。
你可能覺得奇怪,人參果怎么這么輕易就被摘到呢?原來那院士為了防止人參果落入他人之手,對外傳出假消息,說只有那個專摘人參果的工具才能摘到人參果。其實那東東是個三無產品,屁點大的沒舍用。 悟空八戒倆人正吃得歡,院士過來了,他一看見此景,立刻大叫一聲:“鬼東東,竟敢在此撒野,看我不叫觀音來收拾你們!”
話音未落,觀音一手捧一個人參果,從樹上摔了下來,寶瓶也碎了。看著他們那大得能放鴨蛋的嘴,觀音笑了,只說了句沒你們事兒,便飛回了南海。
悟空八戒也清醒了過來,既然觀音也破了戒,也不好說什么了。急忙按住了回復鍵,“唰”地消失了,只留下一個目瞪口呆的院士。
櫻桃
文化路一小 二一班 胡嘉欣
我喜歡吃的水果有很多種,有蘋果、桃子、草莓、櫻桃等等。尤其是櫻桃,因為它特別合我的口味。
櫻桃是長在樹上的,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櫻桃好吃樹難栽。我想也許正因為樹難栽,所以它的果實才會那么好吃吧。櫻桃成熟時,它的果子火紅火紅的,形狀圓溜溜的,個頭跟跳棋子差不多大,長的非常非常漂亮!有點象瑪瑙,讓人一看就直流口水,真想一口把它吞掉,嘗嘗它的美味道。我每次吃櫻桃的時候,總是大把大把的往嘴里塞,這時汁水流進嘴里 ,甜中帶有一點酸,非常可口!而后再一口吐出大把的淡黃色的小核兒,媽媽說我象豬八戒偷吃人參果,不會細細的品嘗,可她哪里知道我好過癮哦!
如果有機會的話,我一定要自己種一棵櫻桃樹,讓它結好多好多的果子,給老師和同學們嘗一嘗。怎么樣,你們想吃嗎?
生活就像一桶方便面,包裝上的那碗面能讓你口水直流,可是當你真的品嘗后,也許要多難吃就有多難吃。不是我不想用華麗的辭藻,真的,現代人的一生只能用方便面來形容其索然無味。
現在,什么都講究快速,于是便發明了快餐、E-mail、飛機、火車、汽車……科技的發展每每都很迅速,但人們卻覺得自己越來越慢,要被別人追上了。于是便不停地向前跑著,往前追呀追……于是便有了競爭,于是便有了科技的發展,于是人們開始拼速度,于是生活便變成了方便面。三分鐘泡一泡,醞釀一下感情,然后就什么都沒有了,都被你給吃了。或許人人都像豬八戒偷吃人參果一樣,總是后悔方便面什么味都沒嘗出來,手中便空無一物了。
速度快又怎么樣?慢又能如何呢?難道像方便面一樣快速“高效”卻索然無味的人生才是人們應該追求的嗎?人生,追求成為一桶方便面卻不放任何佐料,這輩子算白過了。今天,我們還在抱怨這樣太慢那樣太慢,真是一點“意思”都沒有。
古時候,人們沒有E-mail,沒有郵政局,更沒有UPS,人們不照樣能烘焙感情,產生令人感到溫暖、感到惋惜的相思之情嗎?這樣不也成就了那些流傳千古的名句,那些可歌可泣的悲劇嗎?古時候,人家既沒有變態的核武器,也沒有槍支彈藥,戰爭照樣能成就歷史。而現在,為了追求速度,摁一下核武器發射按鈕,敵人就被滅了,這樣的欺負……真有“意思”……
緩慢,其實是更長遠的一種快速,一種更悠久的等待。只有有了漫長的浸潤,人的情感才有意義;只有有了漫長相處,生活的多姿多彩才能細嚼慢咽;只有有了漫長的時光,人生,才會有“意思”。
希望永遠那么漫長。■
夏夢點評
生活就像方便面,多么有創意的想法,不禁佩服作者的奇思妙想。作者通過方便面形象地詮釋了我們每日看似日理萬機卻又碌碌無為的生活。在這個飛速發展的社會里,仿佛一切都已電子化,由烽火臺發展到E-mail,人與人的交流變成了電話短信。那散發著墨香的信件早已不復存在。生活節奏進行得太快以至于我們沒有時間細細品味人生的美好。不要讓一成不變的生活腐蝕了生命的熱力,停下腳步去挖掘身邊的細碎的純真,回味你的點滴收獲,你會發現,生活是如此多姿。
最新讀《西游記》有感
《西游記》中有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大鬧天宮、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等。其中,我感受最深的是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戲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
故事主要講述了唐僧師徒一行來到一座山中,不巧的是,這正是那白骨精的領地。
白骨精為了吃到唐僧肉,先變成一個村姑,被識破之后,又變了一個老太太來尋女兒,又被識破后又是故技重施逃了。
唐僧是肉眼凡胎,哪里像悟空那樣火眼金睛?認為悟空無辜傷害人的性命,要趕走他。悟空苦苦哀求,唐僧無奈,只好留下了他。白骨精怎會罷休?又變做老頭來尋妻女,終于又被悟空識破打死。唐僧善惡不分,索性趕走了悟空。
那么,白骨精是善?還是惡?悟空是去?還是留?
第一個問題答案應該是很明顯的,可唐僧為何不明?我想應該是他身上的仁慈蒙住了他的眼睛。如果唐僧身上能多一分悟空的果斷、明察秋毫,能少一分盲目的.仁慈,白骨精也不至于“三戲唐三藏”了,同樣,如果悟空能少一分急躁,多一個心眼,唐僧也不會如此善惡不明。
去?留?這似乎是一個大問題。到底是不計前嫌繼續與唐僧取經,還是一氣之下回花果山,繼續當自己的美猴王?我想,如果我是悟空,我也會走。
雖說“一日為師,終生為父”,但誰能忍受一個無知之人三番五次的猜疑與責備?再說了,悟空并不是人,而是一只猴子,一只自由自在的自然之子,其實去西天取經只是一個幌子,只是為了去掉頭上的鉗制自己自由的緊箍而已,被氣急了還是會走的!
當然,悟空一定不會是這樣的。但是,我認為,悟空并不是那么完美。“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就像在第十四回中,唐僧把悟空救出,后遇到賊人攔路搶劫,按道理來說教訓一下也就罷了,可那悟空野性大發,竟打死了人!這不正是他的過錯嗎?
那么,唐僧也并不是那么愚鈍。因為他有一顆慈悲的心。從小,他沒有父母,長至十六七歲才找到了母親,也許就是因為這一段幼年時的不幸經歷,才造就了唐僧慈悲為懷的性情。
還是那句話: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一個人無論他如何優秀,總是有一些缺憾。人無完人,金無足金啊!那么反推過來,一個人,有缺點也一定有優點。
唉,善?惡?去?留?看來,這是個問題,也只有通過吳承恩講述的故事,給我們釋然的解答,當然這需要我們用心去感悟。
最新讀《西游記》有感
我想《西游記》這本書大家都知道,它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一向不愛看書的我,卻也被其中的情節吸引住了,文中離奇曲折的情節和唐僧師徒的經歷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本書中,我最喜歡的人物是齊天大圣——孫悟空。他三打白骨精,保護師傅,為民除害,卻被師傅誤會為濫殺無辜,我很是為他感到不平;他偷吃人參果固然不對,但是當他得知人參果樹的稀有和珍貴的時候,不遠萬里去尋求醫樹的藥方時所表現出的知錯就改,誠心悔過的精神以及他做人的誠實也是值得學習的,他不貪圖富貴,不貪愛美女,并且十分忠心,在師傅讓他離開的時候,看到他忍受著緊箍咒的折磨,前叩后拜,懇請師傅將他留下時,我忍不住留下了眼淚,明知道一路上是荊棘坎坷。危難重重,但是他卻忠于唐僧,不愿離去;在天庭上他對玉帝的錯誤敢直言不畏,決不趨炎附勢。他的堅強、勇敢、剛毅、樂觀,在妖魔面前毫無懼色,在具有強大勢力的天庭上也不畏強權,有膽有識的人格魅力以及他那超出凡人的語言和動作的超酷形象,讓我佩服。
書中還有一位貪吃懶惰、好進讒言,性格憨厚單純、勇敢戰斗,可是遇到困難卻又退縮的豬八戒,作者嘲諷的描寫了他的缺點,但同時也肯定了他的優點,使這個戲劇性的人物在書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我認為,他更多的是為了襯托出悟空的優點。
沙和尚心地善良,不愛惹事,默默無聞,老實忠心的保護師傅,同時也十分敬重二位師兄和師傅,為他們牽馬拿行禮。
唐僧雖說一心向佛,待人友善,是個真真實實的大好人,但他卻分不清善惡,總是誤會一心保護他的孫悟空,所以我并不是很喜歡他。
想想悟空曾經大鬧天宮,被神通廣大的如來佛壓在五行山下,我又想想曾經的我,對父母“呼風喚雨”,張口一個“爸爸給我背書包”,閉口一個“媽媽教我做作業”,仿佛父母為我服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心中毫無感恩之情,果然十分相像,難怪小時候父母經常說我是孫悟空。
生氣對大家來說也是太尋常不過的事了,但如果我們也能如孫悟空一樣做到寬容大度,那社會也會和諧,孫悟空護送唐僧去西天取經,歷經九九八十一難,一去就是十四年,十四年春夏秋冬,無數個包容理解,一次次的寬容大量,沒回到讓我心生敬意和感動。
看完這本書,我愛上了它,愛它精妙的語言,迷人的細節,還有多姿的神話色彩,它為我的課余生活增添了無限樂趣,也教給了我要勇往直前、克服困難、不移不懈、善待他人······使我受益匪淺!
最新讀《西游記》有感
一本好書可以啟迪人們的智慧,陶冶我們的情操;然而,一本不健康的書會使人思想改變,道德敗壞。所以,我們要不斷地讀書,讀好書。我家就有一本好書,它讓我不斷前進,克服困難,不折不撓。這本書就是《西游記》,它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吳承恩。
《西游記》講述了唐僧帶領三個徒弟,經歷九九八十一難去西天取經的故事。西天取經路途遙遠,危險重重,經常有妖魔鬼怪出沒。唐僧沒有法力,經常被妖怪捉走,多虧他的三個徒弟斬妖除魔,及時營救,一路風餐露宿走到西天。唐僧的三個徒弟中屬大徒弟孫悟空本領最大,他有火眼金睛,七十二般變化,一個筋斗云能行十萬八千里;二徒弟豬八戒好吃懶做,還經常說孫悟空的壞話;三徒弟沙悟凈,雖然本領較弱,但是勤勤懇懇,一路挑著行李。
但從教學實踐來看大部分師生均沒有付諸實施,課時緊張,課外時間有限是客觀原因,老師在每學期開學前有計劃的提倡和指導不夠,學生閱讀的興趣不高這是主觀原因。怎么能把閱讀這個平臺搭好,讓它充分發揮能量,是我一直在考慮的問題。因此從這學期一開始,我就進行了一些嘗試,現將一年來我在這一版塊教學中的一點體會和做法小結如下,與各位同行商榷。
首先,注重學生讀書方法的指導。
因為名著的篇幅教長,容量教大,這就為教學帶來了很大的難度,課堂四十五分鐘時間要如何利用好,以便提高教學的效率,這是老師在教授新課之前首先要考慮的一個重要問題。新的課程理念提倡把學習主動權交還給學生,所以應該讓學生自己學會閱讀,讓他們自己在閱讀中去認識、感知、收獲。但在學生閱讀之前,老師首先應該教會他們一些好的讀書方法,讓他們運用這些方法去閱讀去學習,因為好的閱讀方法對學生的閱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讀書本無定法,條件也因人而異,一般來說可以分為“略讀”和“精讀”兩種。宋代學者朱熹主張“熟讀精思”,可謂精讀;晉陶淵明常常“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可謂略讀。學生在讀整本書時,則可運用略讀瀏覽的方法去了解全書主要內容、情節和人物關系等等,不須面面俱到,遇到不懂的地方,不妨跳過去,繼續往下讀。而在欣賞精彩片段時則可采用精讀的方法,去理解、評價文學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典型意義,了解作品的藝術風格,品味作品的語言等等。在這一過程中重點在于“通”,要融會貫穿,聞一知十,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由此及彼。精讀必須做到“三勤”:勤查、勤問、勤記。遇到不認識的字,不懂得的詞,不知道的成語、掌故、典章制度等,要隨時利用各種工具書和有關的書籍來查檢,有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要及時向別人請教,做到不恥下問,一字為師。懶怠因循不求甚解,是不行的。另外在看書有得時,就應該隨手做記錄,或寫入小冊子,或載入卡片,這些都要立即動筆,不能遲疑,否則放下書本,再找即難。
學生在掌握了這些有效的讀書方法之后去閱讀作品,效果將非常的明顯,這很好地表明了好的正確的讀書方法能夠讓學生受益非淺,也充分證明了指導學生用恰當的讀書方法去閱讀文學名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其次、注意閱讀時的三個階段。
在名著的閱讀過程中,我將學生的學習分為三個階段,深度和難度逐級遞增:
(1)首先是淺層次的學習和反思:定期做故事內容概括和語段摘錄
在閱讀的過程中,第一步,讓學生在閱讀文學名著每一章每一節時學著縮寫故事梗概,要求語言簡潔流暢,內容完備、準確,結構完整、清晰。第二步,學生可以一邊讀書,一邊摘錄,加批注,寫心得。
在閱讀過程中,可以隨時隨地的把你的體會和認識等智慧的火花用筆寫下來,使之形成很好的讀書筆記。
(2)其次是中層次的學習和反思:故事演講和課本劇的創作
學生在讀完名著之后,對名著的認識進一步加深了,這時教師可利用課堂上的一些時間讓他們把自己在閱讀過程中自己所喜愛的精彩的片段講給同學和老師聽聽。如在教學《西游記》時,很多學生對其中的一些故事十分的感興趣,比如“大鬧天宮”、“偷吃人參果”、“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等等,學生把自己喜歡的這些故事進行了加工和再創造,然后以課本劇的形式繪聲繪色地表演了出來,效果極佳,課堂氣氛也極其的活躍,給師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確實,用這樣的方式去教學,學生不僅學到了豐富的知識,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充分的鍛煉,特別是在講故事和表演的過程中,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的鍛煉和提高,這一教學步驟的設計達到了多個教學目標。自然在學生個人能力展現的同時,老師也對學生的閱讀情況有了一個充分的認識,這一教學環節的安排自然也就顯得非常重要,必不可少了。
(3)再者是高層次的學習和反思:讀后感創作和人物形象分析
讀書的目的,不僅僅是了解故事的內容梗概,更重要的是在閱讀中去理解并評價人物形象的典型意義,了解作品的藝術風格和語言風格等等,從中讀出感悟和認識,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的時候自然也應達到這一高度。
比如在《水滸傳》時,教師應該積極引導學生辨證客觀去看待魯提轄拳打鎮關西這一行為。很多同學對這一問題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有的認為他做得對,勇敢,見義勇為;有的認為他聰明,粗中有細;也有的認為他暴力,沒有法制觀念……可以說得上是眾說紛紜,各辯一詞,都有理有據,課堂討論的氣氛十分熱烈。從他們的激烈討論中可看出學生對原著進行了認真的閱讀,在閱讀的過程中也進行了自己的獨立的思考,作為老師要珍視學生的這種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讓他們在閱讀名著的過程中將學習、思考和交流很好的結合在一起,真可謂孔子所說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在這個階段,生生之間、師生之間進行自由的思想交流。我讓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自己在此過程中適時做出評點,用中肯的評價、鼓勵的話語去激發他們發表見解的熱情。例如在《西游記》的閱讀之后學生自由地談論了自己對唐僧師徒四人的看法,在談對書中人物喜好的過程中,學生其實已經完成了自己的審美評價和價值取向。“課堂發表”之后,我讓學生篩選自己的感受,就“寫作、活動”中的議題或選擇自己所感興趣的話題進行深入思考,形成書面文字。之后,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選擇好的作品辦一期專題墻報。同學們都興趣盎然地忙乎起來。
海納百川的年代
代表臉譜:黃元申(《霍元甲》)、翁美玲(《射雕英雄傳》)
剛剛經歷過巨變的中國人對于豐富的精神生活極度渴望,迅速普及的電視機日益成為占據文化生活的重要道具。相應地,電視劇事業自然而然地被帶動發展了起來。一批外來電視劇如《安娜?卡列尼娜》、《大西洋底來的人》、《加里森敢死隊》以及港臺電視劇《霍元甲》、《射雕英雄傳》等在內陸播出,帶給人們嶄新的認知。
[階段奇觀] 這個時期的人們不僅見證了電視劇的成長,同時也見證了電視機從無到有的過程。攝于1981年的20集連續劇《霍元甲》作為第一部引入內地的港臺劇,播放時萬人空巷。那時只有一部分家庭有電視機,而且還是9英寸或12英寸的黑白電視,因此全國還流行起一種電視屏幕五色彩紙。1984年,一部至今仍被稱為華人電視史上開山巨作的《射雕英雄傳》,再一次讓國民熱血沸騰,以致播出時有電視機的人家都會坐滿左鄰右舍,直至節目結束只剩雪花點,人們還在七嘴八舌討論劇情,不肯散去。
[階段特色] 這是中國電視劇發展的第一個階段,熒屏主要被“外來劇”占據。本土創作上,雖然從1981年中央電視臺推出第一部電視連續劇《敵營十八年》(9集)起已有不少連續劇出現,但這時期電視劇的主流藝術樣式是依據電影的方式拍攝的單本劇,故而,這一時期被稱為“電視單本劇”(長度1集到2集、每集長約45分鐘的電視劇樣式)時期。
[階段首創] 1979年,中央電視臺播出的南斯拉夫電視劇《巧入敵后》成為了中國第一部譯制劇;1981年,中央電視臺播出了第一部電視連續劇《敵營十八年》。
2、成長期(1986-1989):
名著拍攝的高峰
代表臉譜:陳曉旭(《紅樓夢》)、六小齡童(《西游記》)
1986年被稱為中國連續劇階段的起點,自那一年起,連續出現了幾部引起極大轟動的連續劇作品:《四世同堂》(28集)、《尋找回來的世界》(12集)和《新星》(12集)。更重要的是,中國古典文學名著接二連三被搬上熒屏。《紅樓夢》、《西游記》都在這一時段完成,并且都是在有限的技術條件下拍攝的,它們讓中國電視劇第一次走進了海外市場。
[階段奇觀] 在國民不是十分富足、不知“戲說”為何物的年代,電視制作人對每一分錢、每一個鏡頭都慎重對待。一部《西游記》拍了整整六年,僅一個“特技”就忙活了一周――“偷吃人參果”那一集,鎮元大仙出廟門時要有一個升降鏡頭,于是劇組用兩根竹竿綁在一起,架在房檐上,再拿一個竹椅子把攝影師捆在上面,派人在二樓拿繩子往上拽椅子,就這么完成了所謂的“升降鏡頭”。孫悟空怎樣表現天旋地轉的頭疼?就讓攝影師躺在一塊三合板上,4個人拉著三合板的角,像推磨一樣跑……
[階段特色] 我國電視劇的主流樣式開始轉向了連續劇(4集和4集以上,分集播出,主要人物和情節有一定貫穿性的電視劇樣式)的創作。如果說單本劇在時空構成方式上拉開了電視劇與古典戲劇的距離,那么這一階段的連續劇則在時間上疏遠了電視劇和電影藝術的聯系。電視劇發展至此,終于告別了模仿戲劇、模仿電影的歷史,這也是我國電視劇本體自覺時期。
[階段首創] 1987年,36集電視劇《紅樓夢》第一次完整地將中國四大古典文學名著之一《紅樓夢》搬上熒屏,被紅學家周汝昌稱之為“首尾全龍第一功”;1988年,25集電視劇《西游記》第一次將全本《西游記》搬上熒屏,也首創了電視劇出國拍攝的先例。
3、成熟期(1990-1995):
平民情結的回歸
代表臉譜:凱麗(《渴望》)、葛優和呂麗萍(《編輯部的故事》)、宋丹丹(《我愛我家》)
這一階段,通俗劇創作顯現出強勁發展的勢頭,視角開始瞄準人情冷暖。如《渴望》主人公劉慧芳就是一種真誠的呼喚,她給我們這個人情漸趨冷淡的社會帶來了一種期望,所以,該劇播出時才會出現舉國轟動的場面,被人們稱之為“渴望現象”。另外,農民工大量進城,應運而生的電視劇《外來妹》讓人們把目光投向了沿海地區;而《北京人在紐約》則展現了當時東西方文化的碰撞以及上世紀90年代初的“出國潮”;對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來說,《十六歲的花季》是真正代表當時中學校園生活和青春思潮的一部標志性電視劇。
[階段奇觀] 看慣了正兒八經的電視劇的人們,沒聽說過情景劇。《我愛我家》和《編輯部的故事》剛播出時,評論界沒見過這么個新鮮玩意兒,不明白電視劇怎么弄得跟劇場相聲似的,滿嘴跑火車不說,還老能聽到電視里有人笑個不停,所以當時的創新劇沒少挨磚頭,《我愛我家》只播了6集就草草收場了。
[階段特色] 這一階段,電視連續劇在藝術手法、播出方式等方面所顯示出的全新特征,從創作上確立了電視劇作為一種獨立藝術的地位,這也是中國電視劇的成熟期。
[階段首創] 1990年,我國第一部室內劇《渴望》誕生,并且成了通俗電視劇進入中國電視劇主流的標志;1992年,中國電視劇史上第一部系列喜劇《編輯部的故事》播出;1994年,第一部情景喜劇《我愛我家》登堂入室;1993年,第一部海外拍攝劇《北京人在紐約》首播。
4、發展期(1996-2000):
娛樂風氣的興起
代表臉譜:趙薇(《還珠格格》)、李保田(《宰相劉羅鍋》)、張國立(《康熙微服私訪記》)
這一階段,大眾的審美趣味開始向娛樂化轉變,偏重于“戲說歷史”的電視劇讓人們樂在其中。《還珠格格》讓瓊瑤實現了最成功的轉型;《宰相劉羅鍋》讓“戲說”成為熱點后,接踵而來的《康熙微服私訪記》成為中國電視劇史上續拍最多的系列電視劇;而《將愛情進行到底》和《一場風花雪月的事》 則使以“海巖劇”為代表的偶像劇浮出水面。
[階段奇觀] 一部《還珠格格》就讓不少少女爭相模仿,各類新聞不絕于耳―― 一女生跟老師發生沖突后,跑到河邊高呼“要頭一顆,要命一條!”之后跳河身亡。不久,“小燕子”又“迷死”了一名5歲女童。該女童趁家人不備竟模仿“小燕子”上吊,昏迷10天后去世。
[階段特色] 這一階段的作品更為多元化,也更加良莠不齊。雖然形式更為創新,但由于部分作品缺乏對現實生活的深入挖掘, 從而對社會的影響也有利有弊。
[階段首創] 2000年,內地第一部真正的偶像劇《將愛情進行到底》出臺。
5、繁榮期(2001-2008):
多元題材的匯集
代表臉譜:蔣雯麗(《金婚》)、李幼斌(《亮劍》)、王寶強(《士兵突擊》)
進入21世紀,越來越多精良的大制作影視劇走進觀眾的視線,在各地收視冠軍寶座上輪番出現的電視劇,題材可謂豐富多樣:革命軍事劇、家庭情感劇、青春偶像劇……在互聯網的沖擊下,電視劇在娛樂中所占的分量雖有所下降,但是仍不乏重量級電視劇出爐――《闖關東》的轟動效應,《金婚》的全民共鳴,《士兵突擊》“許三多”更成為“年度人物”……
[階段奇觀] 許三多,一位“傻根”式的士兵,在《士兵突擊》之后成了中國人的標志性符號,它成功地實現了媒體之間的熱傳遞――先在各大電視臺收視率居高不下,繼而轉戰網絡,引發網民熱議,接著又在傳統平面媒體上頻頻亮相。許多網站上都辟有《士兵突擊》專題,百度的“士兵突擊吧”、“許三多吧”都異常火爆,遠遠超越了人們的想象。一個無論從任何條件看都無法跟“明星”身份扯上關系的男主角王寶強,突然對著花樣百出的商業營銷轉頭憨笑――“許三多現象”是當下電視劇制造的一個奇跡。
[階段特色]據國家廣電總局統計,這一階段的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一電視劇生產大國和播出大國。隨著電視劇產量的逐年增加以及優秀連續劇作品的大量涌現,一支日漸成熟的電視劇編創隊伍開始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