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1 09:12:0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寫清明節的詩,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清明
杜牧(唐)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寒食
韓翃(唐)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途中寒食
宋之問(唐)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閭門即事
張繼(唐)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清明
王禹俏(宋)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寒食上冢
楊萬里(宋)
逕直夫何細!橋??擅夥?
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
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
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余。
郊行即事
程顥(宋)
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
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紅;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
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
高啟(明)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后還鄉亦可哀。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蘇堤清明即事
吳惟信(宋)
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
王磐(明)
問西樓禁煙何處好?
綠野晴天道。
馬穿楊柳嘶,人倚秋千笑,
探鶯花總教春醉倒。
描寫清明節的詩句:
1)朝聽細雨潤門扉,年年一度送春回。——《清明祭詩》
2)看舞顏如玉,聽詩韻似金。綺羅從許笑,弦管不妨吟??上Т猴L老,無嫌酒盞深。辭花送寒食,并在此時心。——唐·白居易《清明日觀妓舞聽客詩》
3)漫見新柳嬌眼垂,疑君逸影踏風歸。——《清明祭詩》
4)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血淚染成紅杜鵑。——《清明》
5)問西樓禁煙何處好?綠野晴天道。馬穿楊柳嘶,人倚秋千笑,探鶯花總教春醉倒。——明·王磐《清江引清明日出游》
6)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蓱z江浦望,不見洛橋人。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唐·宋之問《途中寒食》
7)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宋·吳惟信《蘇堤清明即事》
8)春雨杏花滿清明,追思猶怨水煙輕。——《清明祭詩》
9)粉杏輕柔岸柳新,清明春雨兩相侵。——《清明祭詩》
10) 賞芳時節清明日,清明把酒釋別愁。——《清明祭詩》
(1)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是傳統的紀念祖先的節日,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掃墓。這一習俗相沿已久,據史書記載,秦漢時,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稘h書 . 嚴延年傳》載,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地"。隨著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越來越發達和強固,遠古時代沒有納入規范的墓祭,也歸入了"五禮"中:"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朝廷的推崇使墓祭活動更為盛行。古人有描寫清明掃墓的詩:"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民間廣為流傳的孟姜女尋夫小曲也有"三月里來是清明,桃紅柳綠百草青;別家墳上飄白紙,我家墳上冷清清。"唐代杜牧的名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這些詩句都十分真切地反映了當時清明掃墓時的情景和氛圍。
為什么要在清明掃墓呢?這大概是因為冬去春來,草木萌生。人們想到了先人的墳塋,有否狐兔在穿穴打洞,會否因雨季來臨而塌陷,所以要去親臨察看。在祭掃時,給墳墓鏟除雜草,添加新土,供上祭品,燃香奠酒,燒些紙錢,或在樹枝上掛些紙條,舉行簡單的祭祀儀式,以表示對死者的懷念。至于祭掃的日 期,各地風俗不同,有的是在清明節的前十天后十天;有的稱"前三后三"; 有的在清明前后逢"單"日舉行;有些地方掃墓活動長達一個月。
(2)祭掃烈士墓
清明祭祖掃墓,是中華民族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品德的具體表現。自古以來,清明掃墓不光是紀念自己的祖先,對歷史上為人民立過功,做過好事的人物,人民都會紀念他。清明節祭掃烈士墓和革命先烈紀念碑,已成為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好形式。
一般活動程序是:全體肅立在紀念碑前聆聽領導講話;代表在碑前演講;全體向烈士宣誓;向革命英雄紀念碑敬獻花圈;奏樂默哀三鞠躬;瞻仰烈士墓;參觀事跡展,緬懷革命烈士的豐功偉績。
注意的禮儀事項:烈士陵園莊嚴肅穆神圣,是革命英雄長眠的地方。革命烈士為了我們的今天所付出的巨大犧牲,我們到烈士陵園舉行祭掃活動,首先穿著整潔,要佩戴著鮮艷的紅領巾;活動中態度要莊嚴肅穆,不能在烈士陵園中嘻嘻哈哈,打打鬧鬧;要懷著崇敬的心情參加活動,認真觀看了解烈士事跡;注意衛生不能在陵園內亂吃零食,亂丟垃圾;不能在陵園內亂跑,行走要按順序,不破壞青草綠地。
關于清明的經典詩句
1、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出自于: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2、春事到清明,十分花柳。——出自于:辛棄疾《感皇恩·滁州為范倅壽》
3、寵柳嬌花寒食近,種種惱人天氣。——出自于:李清照《念奴嬌·春情》
4、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霧中看。——出自于: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5、日落狐貍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出自于:高翥《清明日對酒》
6、清明時節雨聲嘩。——出自于:張炎《朝中措·清明時節》
7、清娥畫扇中,春樹郁金紅。——出自于:溫庭筠《清明日》
8、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出自于:孟浩然《清明即事》
9、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余。——出自于:楊萬里《寒食上?!?/p>
10、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出自于:孟浩然《清明即事》
11、巾發雪爭出,鏡顏朱早凋。——出自于:王安石《壬辰寒食》
12、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戲。——出自于:孟浩然《清明即事》
13、客思似楊柳,春風千萬條。——出自于:王安石《壬辰寒食》
14、才過清明,漸覺傷春暮。——出自于:李冠《蝶戀花·春暮》
15、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出自于:楊萬里《寒食上?!?/p>
16、未知軒冕樂,但欲老漁樵。——出自于:王安石《壬辰寒食》
17、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出自于:杜牧《清明》
18、惻惻輕寒翦翦風,小梅飄雪杏花紅。——出自于:韓偓《夜深》
19、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出自于:韓翃《寒食》
20、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出自于:杜牧《清明》
21、夜深斜搭秋千索,樓閣朦朧煙雨中。——出自于:韓偓《夜深》
22、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出自于:韓翃《寒食》
23、寒食后,酒醒卻咨嗟。——出自于:蘇軾《望江南·超然臺作》
24、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出自于:王禹偁《清明》
25、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出自于:黃庭堅《清明》
26、懷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出自于:趙長卿《臨江仙·暮春》
27、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出自于:孟云卿《寒食》
28、桐花半畝,靜鎖一庭愁雨。——出自于:周邦彥《瑣窗寒·寒食》
29、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出自于:孟云卿《寒食》
30、舞煙眠雨過清明。——出自于:晏幾道《浣溪沙·二月和風到碧城》
31、花燃山色里,柳臥水聲中。——出自于:范成大《清明日貍渡道中》
32、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出自于:程顥《郊行即事》
33、獨繞回廊行復歇,遙聽弦管暗看花。——出自于:白居易《清明夜》
34、西園日日掃林亭。——出自于:《風入松·聽風聽雨過清明》
35、黃昏疏雨濕秋千。——出自于:李清照《浣溪沙·淡蕩春光寒食天》
36、江淮度寒食,京洛縫春衣。——出自于:王維《送綦毋潛落第還鄉》
37、綠柳朱輪走鈿車。——出自于:歐陽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38、好風朧月清明夜,碧砌紅軒刺史家。——出自于:白居易《清明夜》
高中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雖指向高考,即通過知識學習和應試訓練使學生在關乎人生命運的高考中取得比較理想的成績,但從傳承文化和育人的角度講,一方面,高中語文課程文化內涵豐富,是教師傳道授業的重要內容;另一方面,在高考前漫長的教學過程中,高中學生正處于身心漸變,“三觀”成型的關鍵時期,德育在這一時期就顯得尤為重要?!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高中語文課程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弘揚和培養民族精神,使學生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闭Z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對促進學生道德成長和全面發展具有獨特功能。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內涵豐富,形式多樣,體現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價值追求、生活智慧等,是民族文化之根。在語文教學中挖掘利用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具有獨特優勢。那么,怎樣在語文教學中利用傳統文化進行德育滲透呢?
一、以文言文閱讀教學為核心,挖掘課文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因素
《新課程標準》在必修課程閱讀與鑒賞模塊的課程目標中明確提出:“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文言文教學一直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頭戲,入選教材的文言文都是歷經歲月淘洗和歷史積淀而流傳下來的經典名篇,負載著傳統文化的精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充分挖掘蘊含在文本中的傳統文化因素,對學生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進行德育滲透,這是在語文教學中落實德育目標的基本途徑。如先秦《荀子?勸學篇》中對學習的意義、作用、方法、態度的經典論述,唐韓愈《師說》中對“師”的經典定義及其“尊師”、“重道”的師道觀的精辟闡釋,對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觀及師道觀無疑具有重要意義;《陳情表》對親情情真意切的陳述可以讓學生理解親情,學會感恩,加深對傳統“孝”文化內涵的理解。又如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通過敘寫文人雅士蘭亭雅集,曲水流觴的盛況而發出的對生死問題的感嘆和思考可以啟發學生形成健康的審美趣味和正確的生命觀;蘇軾在《赤壁賦》中通過描寫主客月夜泛舟、詩酒放歌的逍遙而抒發出的灑脫曠達的人生觀可以讓學生學會面對生活中的逆境和挫折;歐陽修在《伶官傳序》中總結歷史興衰的規律,寫下“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至理名言可以啟迪學生以史為鑒。這些傳統經典篇目無論對學生的讀書求學、為人處事,還是道德情操的塑模和審美趣味的養成都具有奠基性意義和潛移默化的作用。
二、以書法練習為抓手,在教學中穿插漢字書寫訓練與審美教育
在語文教育中,漢字書寫是基礎,然而很多學生到高中階段仍然寫不出一手規范漂亮的漢字,這尤其表現在平時的作業及考試的卷面上。目前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用專門的課時進行書法訓練是不太現實的。但是在平時的作文課上,教師可以在作文教學之余利用一定時間,用幻燈片展示一些具有示范性的硬筆書法作品,講解一些基本的書法常識,指導學生在作文書寫中有意識地練習書法。書法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古人說“書乃心畫”,練習書法能讓人修身養性,使人變得沉靜,培養人的專心、細心、耐心和毅力等優秀品質,從而提高人的整體素質――這是其它學科無法替代的。常言道:寧靜致遠,靜能生智。當一個人的心靈處于寧靜狀態時,其思維質量和辦事效率是最高的;反之則心浮氣躁、思緒混亂或語無倫次。現在社會生活節奏變快,人心普遍浮躁、做事馬虎、缺少耐心和毅力。通過書法,可以彌補。書法又是人的品格、意趣、學養的體現。古代許多著名書家不但書藝精湛而且人品高潔,在他們身上體現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如王羲之的“骨鯁”,顏真卿的剛正忠烈,柳公權“心正則筆正”,蘇軾的豪放曠達,都令人高山仰止。而且,書法中的一些典故和書論也可以作為很好的作文素材在作文中加以運用。
三、以傳統節日及相關民俗文化活動為契機,在生活情景中進行德育滲透
隨著傳統文化的復興,傳統節日如清明、端午、中秋等越來越受到人們重視。這些傳統節日不僅節俗紛呈,而且富有文化內涵。我們的語文教學生活也自然而然處在傳統節日的周期性循環之中。在春季學期春暖花開的四月天氣,清明節如期而至,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搜集描寫清明節的詩詞文章進行誦讀,營造節日氣氛,感受節日文化氣息,在假期結束后可以布置以清明節為主題的作文,描繪春景和鄉土風情、追思先人。在初夏五月端午節來臨之際,引導學生查詢和端午節相關的一些信息,如端午節的起源、別名及端午節和屈原故事相結合后產生的一些文化習俗,通過搜集詩詞,誦讀《離騷》,觀看話劇《屈原》等形式感受詩人的高尚情操和愛國情懷。在秋季學期開學不久,又會迎來中秋節這一重要的傳統節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搜集那些與思念故鄉、中秋團圓、飲酒賞月有關的詩詞進行誦讀賞析,感受中國人的家庭倫理觀念和審美趣味??傊瑐鹘y節日既是人們休閑娛樂,享受生活的文化形式,又是語文學習中重要的生活資源,將傳統節日文化融入語文教學,可以讓語文教學貼近生活,又可以讓學生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
四、以富有傳統文化內涵的語文課外實踐活動為載體,進行德育滲透
語文教學光有課堂顯然是不夠的。“語文功夫在課外”是大家常說的一句話。語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在校園生活中,除課堂教學之外,還有很多活動,如演講比賽、辦黑板報、美化環境、藝術節文藝演出等活動形式,語文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利用好這些活動形式,弘揚傳統文化,用傳統文化占領這些陣地,從而達到德育的目的。例如在我校多次舉行的“感恩教育演講大會”、“文明禮儀在校園”演講比賽、“金秋藝術節”、“書信文化大賽”等活動中都有傳統文化的體現,還有在新教學樓大廳內樹立了孔子塑像,在墻壁、柱子上鐫刻《論語》經典名言,在走廊教室張貼教師書法作品及名人名言條幅,這些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作為弘揚傳統文化的載體,豐富了校園文化的內涵,也達到了對學生進行德育的目的。
綜上所述,優秀傳統文化是語文教學的源頭活水,也是德育的好素材。利用好傳統文化,不僅能使語文教學“接地氣”,使學生受到文化的熏陶,增強對民族文化的理解認同度和民族自豪感,也能使學生產生道德自覺,提高自身文化修養和道德情操。在全球文化融合的大背景下,我們更要以嚴肅認真的態度去面對傳統文化,尤其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更要有傳承傳統文化薪火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傳統文化在教育教學中的德育功能非常豐富,體現形式多樣,對這一課題的研究,更多地要在實踐領域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