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1 09:11:3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議論文大全,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議論文要寫得充實,內容豐富,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事例煩瑣冗長,以敘代議
議論文中的事例是作為論據使用的,敘述方式與記敘文中的不同:記敘文里的事例必須完整具體,而議論文中的事例論據則應簡明扼要。要做到用例準確簡潔,一個簡便易行的方法是,明確文章中心后,在選用事例時應充分考慮事例中哪些是主要信息,哪些是次要信息;哪些信息應該保留,哪些信息可以舍棄。一言以蔽之,議論文中的事例不能展開,不能鋪敘,必須高度概括。
二、材料的選擇上“老生常談”
用來證明論點的論據要典型、有力。首先,要真實,切合題旨。其次,要“棄舊圖新”。有些學生平時一寫議論文,就翻出《論據大全》之類的書籍,從中尋找自己需要的材料,考試時一見到相關題目,就條件反射地想到了曾經用過的某人某事,這樣的材料就不新穎、典型。因此,我們平時就要多積累素材。
三、材料與觀點不吻合,材料不能證明觀點
許多學生運用例證法時,缺乏圍繞中心選材的意識。他們常常在作文時隨心所欲,只要是自己熟知的材料,不管與觀點是否吻合,拿過來就用,這樣的文章只能給人一種“胡攪蠻纏”的感覺。比如,證明“誠信是為人之本”這個觀點,如果選擇聞雞起舞、司馬遷受辱寫《史記》等例子,這些例子雖然好,但與觀點不吻合。所以,一定要記住材料是為觀點服務的。
四、同一性質的材料反復出現,沒有梯度
在論證觀點時,如果一連用數個事例,不要只用單方面的事例,應力爭選取各個方面,從而使文章內容豐富。如針對“團結就是力量”這一觀點選取材料時,如果材料都是“地震”“雪災”“礦難”中的團結,就略顯單薄。團結既可以是面對自然災害時的一種狀態,也可以是面對外來侵略時的一種狀態,甚至還可以是一個團隊精神的體現。選擇的事例可大可小,從而較全面地證明“團結就是力量”的觀點。因此,選擇材料最好能從不同方面著手。
五、材料羅列,雜亂無章
對于不同時代的材料最好能按照時間順序來寫。比如證明“逆境出人才”這一觀點時,舉例可以選取中國的,外國的,古代的,現代的。要按照一定順序進行:由古代到現代,由國內到國外。用古今中外的材料充分證明自己的觀點,從而達到讓人信服的目的。
2008年1月11日至15日,由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中國明代文學學會(籌)、武漢大學文學院、黃岡師范學院文學院、武漢大學出版社聯合主辦的“明代文學與科舉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武漢大學隆重召開。來自中國內地和香港、臺灣地區及日本、韓國、加拿大、美國等海內外近80所高校200余位學者與會,大會收到會議論文共計170余篇。武漢大學校長顧海良教授、日本神奈川大學校長輔佐(助理)鈴木陽一教授、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馮天瑜教授、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黃霖教授等應邀出席開幕式并發表致辭。研討會開幕式由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陳文新先生主持。
會議先后共安排了兩次大會發言和15場分組討論,均是采用先主題發言后評議的方式進行。會議包括八個主要議題:明代詩詞、散文、小說、戲曲等個體文學研究;明代文學理論、文學批評研究;明代作家生平、交游研究;明代地域文學研究;明代中外文化交流與文學關系研究;明代文學與科舉文化之關系研究;科舉文化視野下的明人別集整理與研究;文學視角下的明代科舉文獻整理與研究。200余位與會學者圍繞會議主題進行了深入研討,會議涌現出了大量新的研究成果,不僅全面反映了正在進行的科舉文獻整理和科舉文化研究的新進展,也集中展現了明代文學研究的新風貌。因研究成果數量較大,擇要綜述如下。
一、科舉文化研究
科舉文獻的整理與科舉文化的研究是會議討論的重心。武漢大學陳文新教授介紹了其主持的大型出版項目“歷代科舉文獻整理與研究叢刊”的編纂和出版情況,引起與會者的強烈關注。“歷代科舉文獻整理與研究叢刊”的內容重點包括兩個方面:反映科舉制度沿革、影響及歷代登科情形的文獻;與歷代考試文體相關的教材、試卷、程文及論著。第一批將要出版的書目包括《歷代制舉史料匯編》、《歷代律賦校注》、《唐代試策試律校注》、《八股文總論八種》、《七史選舉志校注》、《四書大全校注》、《游戲八股文集成》、《明代科舉與文學編年》、《明代狀元史料匯編》、《欽定四書文校注》、《翰林掌故五種》、《貢舉志五種》《<游藝塾文規>正、續編》、《欽定學政全書》、《<清實錄>科舉史料匯編》、《梁章鉅科舉文獻二種校注》、《二十世紀科舉研究論文選編》等17種,共計約3000余萬言,預計2009年上半年開始出版。陳教授將《歷代科舉文獻整理與研究叢刊總序》作為會議論文提交,他在發言中對這一重大文化工程的重要意義進行了闡述,他認為,整理出版歷代科舉文獻。“一方面是為了傳承文化,讓這份豐厚的遺產充分發揮塑造民族精神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古為今用,讓它成為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智力資源”。參與“歷代科舉文獻整理與研究叢刊”編纂工作的有關學者羅積勇教授(武漢大學)、王同舟博士(中南民族大學)、王煒博士(華中師范大學)、余來明博士(武漢大學)等也分別在發言中陳述了相關文獻整理工作情況和科舉文化研究的新發現。
科舉文化研究不乏熱點,如中國社科院文學所胡小偉研究員的論文《關公:明清科舉神》首次指出,三國時代的歷史人物關公在晚明和清代曾被奉為科舉考試神。南京大學周群教授的論文《<四書大全>與明代科舉》認為永樂十三年編成的《四書大全》“章一代教學之功,啟百世儒林之緒”,對明代科舉、教育等方面產生了重大影響。科舉與文學的關系得到更多學者的關注。中國藝術研究院趙伯陶先生的論文《明清八股取士與文學及士人心態》以“難以化解的矛盾”來總結士人對八股文的復雜心態:相信命數,卻又不甘心聽天由命,總希望通過自身的不懈努力去突破命運的羈絆,實現理想。南京師范大學陳書錄教授的論文《崇禎辛未進士科與吳偉業的負恩愧悔心態及其雅俗文學創作》認為明崇禎辛未進士科造成了吳偉業的報恩、負恩及愧悔的心態,并可見于其傳奇與雜劇創作的實踐。臺灣嘉義大學徐志平教授的論文《科舉考試對明遺民杜濬及其詩之影響》則以明末清初詩人杜濬為個案,分析了科舉對身處明清易代之際的詩人杜漕及其詩作、詩風及詩論的影響。廈門大學劉海峰教授《科舉文學與“科舉學”》界定了科舉文學的范圍,即以科舉考試為目的的文章和以科舉為題材的文藝作品。揚州大學黃強教授的《(游藝塾文規)正續編的文學理論價值》、哈爾濱師范大學關四平教授的《唐代科舉題材小說文化意蘊探微》、浙江工業大學萬晴川教授的《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說與科舉制度》、中央民族大學曹立波教授的《明代科舉對徐霞客游記成就的影響》、江西師范大學李舜臣副教授的《博學鴻儒科與康熙詩壇》等成果也對相關熱點問題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二、明代文學研究
關于明清小說戲曲研究方面的成果相當豐富。香港中文大學周建渝教授的論文《解構批評:論(三國志通俗演義>文本意義之不確定性》以解構批評的視野來解讀小說中的曹操、劉備、魏延等人物,發現“奸雄”、“仁義”、“天生有反骨”等固有結論并不具有確定性。中央民族大學傅承洲教授的論文《天許齋小考》通過相關文獻證實,晚明時期著名書坊天許齋齋主就是馮夢龍。浙江大學周明初教授的論文《如何正確理解“世代累積型集體創作說”》探討紀德君教授關于徐朔方先生“世代累積型集體創作說”的學術質疑,認為徐先生更重視考察這個漫長的動態的累積過程本身,而紀教授更關注這個動態過程的最后定點,兩者結合才能有更全面更科學的認識。程國賦教授的論文《論明代書坊對通俗小說體制發展的貢獻》指出,明代書坊及書坊主促進了演義體小說的演進和定型,加快了演義體小說通俗化的進程。武漢大學吳光正教授的《<金瓶梅詞話>的宗教描寫與作者的藝術構思》認為《金瓶梅》中的宗教描寫是作者的精心設計,是作家用來表達創作意圖的重要手段,借此可以對作品更好地進行還原解讀。此外,臺灣彰化師范大學許麗芳教授的《章回小說敘事之內在展現:以百回本及百二十回本(水滸傳)的韻文運用為中心之考察》、東南大學徐子方教授的《朱權及其“二譜”》、北京外國語大學羅小東教授的《論“三言”“二拍”的時間操作藝術》、臺灣中正大學毛文芳教授的《黃向堅“萬里尋親”紀程與圖繪探析》、湖北大學宋克夫教授的《的正視與人生的警戒》、暨南大學王進駒教授的《論明代戲曲創作的“自況”現象》、上海財經大學許建平教授的《<臨清州志>與<金瓶梅>研究中的幾個問題》、江蘇教育學院馮保善教授的《論凌瀠初的<喬合衫襟記>傳奇》、北京外國語大學魏崇新教授的《<金瓶梅詞話>的欲望敘述》、香港嶺南大學劉燕萍副教授的《遺憾、補償與惡勢力》、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周艷博士的《欲望與詩:明代中篇傳奇的題詩唱和與性別表現》等著也多有新見。
日本學者多從文獻角度梳理小說故事情節或人物的發展演變歷史,顯示出一定的特色。日本宮崎大學上原德子的《關于劉東山的故事》將《初刻拍案驚奇》第3卷中的劉東山故事與其它多個版本的劉東山故事進行了比較,早稻田大學松浦智子的《“楊家將”故事形成史資料考》以山西楊忠武祠的文物資料為線索,考察了“楊家將”故事在楊氏家族內部的傳承,揭示了楊家將故事的“世代累積型”發展、體系化的過程。早稻田大學巖田和子的《楊忠愍蚺蛇膽表忠記考》以“蚺蛇膽”為中心,探討了王世貞與楊繼盛的關系、人物形象以及作者丁耀亢創作此故事的背景等問題。
詩文研究方面也不乏新論。復旦大學鄭利華教授的《屠隆與明代復古派后期詩學觀念的承傳與變遷》以屠隆生平論詩主張為重點,從一個側面揭示了復古派后期詩學觀念的發展趨向。臺灣中正大學許東海教授的《明代許黌及其<華山賦>之一考察》將《華山賦》所描寫的人文風景和深層文化意蘊結合進行考察,說明其所承傳賡續的西岳文化傳統以及明代中期士臣的論述軌范。復旦大學黃仁生教授的《明代嘉萬之際的文學演變與嘉定派的醞釀過程考論》結合嘉萬之際文學的演變來考察嘉定派的醞釀過程,對相關史實進行了澄清。鄭州大學李圣華教授的《論嘉定文派》、湘潭大學雷磊教授的《明初初唐派論略》、集美大學蘇涵教授的《袁宏道<徐文長傳>的文學批評意義》、集美大學王人恩教授的《<題淵明小像>的作者及其相關問題》、香港教育學院中文學系郭偉廷博士《明代黃文煥<陶詩析義>考論》等也多有新意。
明代作家研究也受到不少學者關注。首都師范大學左東嶺教授的《玉山雅會與元明之際文人生命方式及詩學意義》從多個方面揭示了玉山雅會所體現的文人生存方式,并以此獲得把握元明之際詩歌的實際特征與內涵之途徑。山東師范大學石玲教授的《袁宏道、袁枚比較論》認為晚明公安派代表人物袁宏道與清中葉袁枚之間,在價值觀念、創作個性、思想內涵方面有無法割裂的承遞關系。五邑大學孟祥榮教授的《公安三袁合譜》對“三袁”生平交游、事跡及著述等問題進行了補充完善。漳州師范學院胡金望教授的《從<和簫集>看阮大鋮早年的詩歌創作和文學交游》、臺灣嶺東科技大學李栩鈺博士《馬湘蘭相關問題探討》、臺灣中正大學翁燕珍博士《從<戎旅賦>到<無悶篇>》等也對作家生平相關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中圖分類號】G633.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2-0050-02
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在語文教學中,聽、說、讀、寫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而其中之“寫”尤其是一名學生基本功之集中體現。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它是一種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
現在許多學生一提到寫文章,都感覺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其表現為平時就不愿意自覺去練、去寫。到了必須寫作文時,有的學生望著作文題目提筆難下,無話可談,無言可寫,真不知從何而起。有的學生先是發一陣呆,然后三言兩語,記流水賬似的一通完成任務了差事。還有的學生就開始翻找資料,找出類似的文章,來一番加工,就改頭換面成自己的文章了。學生都為之感慨,寫文章實在是太難了。
這是為什么呢?寫作文真的就這樣難嗎?
從學生的讀書歷程來說,小學開始學習字、詞、句、段,連成篇;進入初中又進行了比較完整的寫作訓練,對各類文章格式的要求,語言修辭、邏輯等都進行了正規的學習;步入高中后對作文的訓練就更加系統化了。屈指一算,接觸并練習寫作文的時間不算短了吧?該寫下不少的文章了吧?然而這中間真正又有多少好的文章出現呢?
回頭觀望,學生們的書櫥中都有一大堆的各式各樣關于寫作的書籍,諸如怎樣寫記敘文,怎樣寫說明文,怎樣寫議論文,應用文大全,高考優秀作文集以及各式各樣的關于寫好作文的書籍、資料,各位名家各類體裁的優秀文章。而且還有著這樣或那樣寫好文章的最佳、最快的途徑,作文指導迷津,快速提高寫作水平的訣竅等等。
可是這所有的一切都難使現在的青年們對寫作文產生好感,終而未能使絕大多數的同學寫出好的文章來。
中學課文《我的長生果》,寫得很好,比喻用得十分得體,希望同學們去細心閱讀。我認為該文作者的意圖之一就是要求同學們去博覽群書,有道是見多才能識廣,古人有“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之語。作者用自身的經驗談及怎樣寫好文章,從兒時開始就入迷于小人畫片,逐漸進入連環畫冊、童話、神話、小說到大部頭的書籍;從課堂的手寫作文到鉛印的作文再到寫成書出版。這些都與作者自身的大量閱讀,細心的品味有著密切的聯系。把讀寫聯系起來,由此可以看出,閱讀對于寫作有著多么重要的作用。
可是現在不用說小學生、初中生,單就高中生來說,有多少同學看完過幾本小說,閱讀過幾本中外名著呢?許多同學僅僅限于課堂上所學的那么有限的課文,大部分同學甚至連課外讀本都很少去翻閱,如此少的閱讀量,再加上閱讀時不用心品味,見識又少,思維狹窄,怎么能發揮出想像力呢?又哪里有話可說,有東西可寫呢?很自然就出現了前面所述的那種提筆難下的現象。即使是成形的作文,也是生搬硬套,淡而無味,枯燥至極。
當然,在這里不得不指出,閱讀之于寫作來說也絕不是唯一的途徑。閱讀應該博覽群書——小說、詩歌、散文、戲劇、歷史、地理、修辭學、邏輯學、自然學、琴、棋、書、畫等等。閱讀時可產生三種境界:一是從文本上“飄過”,那只是就文本所提出的話題作一些無謂的評論,沒有真正進入文本;二是從文本上“滑過”,即只了解文本表面的內容,比如只知道文章講了一個什么故事,寫了一處什么樣的風景;三是從文本深處“穿過”,這層閱讀,讀者進入了文本的世界并和作者進行了心靈的對話。此種閱讀的閱讀質量是相當高的。學生們如果都能做到閱讀文本時都是“穿過”而不是“飄過”“滑過”的,如此閱讀下來,就能加深對生活的認識和理解,當然就能激發出學生的寫作欲望和潛力。例如人物肖像的描寫:初中課文《一面》中描繪的魯迅,從不同的角度勾畫,遠處的粗線條,近處細微的描繪,都抓住了人物瘦,隸體八字胡須,但很有精神這些特征。契訶夫的《變色龍》,語言的運用,心理的刻畫都非常巧妙,圍繞狗的評價的變化而變化,以環境來烘托主人公的內心世界,達到了入木三分的藝術效果。李樂薇《我的空中樓閣》運用生動的比喻:“花好比人的面龐,樹好比人的姿態。樹的美在于姿勢的清健或挺拔,苗條或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山如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點”……作者采用比擬等修辭格把小屋放在整個大山、天空的自然環境中展現,畫面清新,聯想奇特,浪漫多姿,色彩斑斕,五彩繽紛,自然而然地表現了作者對超然物外的“獨立的、安靜的”生活的向往。由此見識多了,知識豐富了,想像力提高了,思維的空間就更為廣闊、敏捷。寫起作文來就有話可言,有東西可寫,不會產生“畏”作文而“難”,也就有了寫作的興趣,有了興趣就會去鉆研,對好的作文就會細心品味,諸如采用什么文體,用了什么修辭格,怎樣進行肖像描寫等等。把各種不同人物進行對比,找出不同作者運用不同的寫作手法。多比較、多分析、多練習,有意識地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去,逐漸形成自然,自己的作文隨之而生動、形象、豐滿起來,不再有枯燥、無味之感,也就會對自己的寫作有了信心,就會寫出好的作文來。
勤學苦練,熟能生巧,做任何事情都決不可能是輕松的,天上也決不會掉下餡餅的。不耕耘哪來收獲,而春天的播種,還得靠夏天的辛勤澆灌和管理才能有秋天的豐收。作文如此,世間萬物亦如此。
關鍵詞: 高校圖書館 網絡 學術資源 開發利用
目前,全國所有高校圖書館都擁有種類繁多、內容豐富的數據庫,它不但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圖書館館藏,而且拓展了圖書館的服務模式,成了高校進行教學、科研、知識創新的主要來源。但是,這些數據庫只能在校園范圍內使用,學生在假期和畢業后,就沒有辦法利用校內資源。雖然有圖書館校外訪問系統,但會受到權限、時間、數量等限制。
網絡的興起,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網絡上的信息資源內容廣泛、形式多樣、使用方便、資源數字化、可交流程度高,如果能高效地開發和利用網上免費文獻信息資源,就可以極大地補充校園資源,滿足廣大師生對學術資源的需求。網絡資源和館藏資源的結合,還實現了資源的深度開發,從而最大限度地為讀者提供了信息資源服務。
1.網絡學術資源的特點
1.1資源免費
紙質資源由于受到制作、發行、銷售成本的限制,難以實現免費閱讀,總是有償出現,這極大地限制了閱讀的全民化、最大化。網絡資源實現了免費下載、閱讀,只需要有電腦、可以上網即可。
1.2數量巨大
網絡上有海量的信息、每天還有數以萬計的信息在網上,并且增長迅速,各類信息以驚人的速度增加,讓人目不暇接、應接不暇。有些網站采用了用戶上傳的制作方式,這使文獻數量保持快速增長。
1.3專業面廣
網絡文獻專業廣泛,它涉及農牧漁林、醫學教育、工業生產、科研經濟、文化教育等各個學科,還包含生活和娛樂中的信息,能為用戶提供生活、學習、工作等各個方面的便捷服務。
1.4形式多樣
網絡信息集視頻、音頻、文字、圖片、動畫于一體,具有文本、圖表、圖像、音頻、視頻、軟件、數據庫等多種表現形式,并以超文本、超媒體、集合式的方法提供信息。讀者可以觀其行、聽其聲,直觀形象地體會各種信息。
2.網絡免費學術資源
網絡資源種類繁多,從文獻類型來分,有電子期刊、電子圖書、電子型的特種文獻等,它們通過搜索引擎、數據庫或者綜合性的網絡平臺發行、傳播。
2.1網絡電子期刊
2.1.1 Zcom。電子雜志網站,2004年成立于北京,是目前中國收錄電子期刊最多的網站。該網站已和千余家國內正規主流雜志達成合作關系,雜志分為女性熱門、男性熱門、時尚流行、商業財經、旅游地理、文學小說等25個大類。Zcom還設有學術期刊一項,分為社會科學、醫學衛生、工業技術、自然科學、農業科學五個大類,每個大類下又按中圖法分為若干個一級小類。Zcom還根據41個類目提供了報紙閱讀。Zcom可訂閱電子版、紙質版雜志,可在線閱讀,也可下載閱讀。
2.1.2 Magbox。又稱魔幻盒子,是2005年推出的新一代電子發行平臺,目前發行120種,3000余冊商業電子雜志。內容設置了女性、男性、電影、音樂、娛樂、數碼、汽車、動漫、生活等各個領域,滿足多元化的閱讀需求。內設完善的書架系統,可以方便地對雜志進行訂閱、下載、刪除等管理。免費下載海量電子雜志,使用先進的P2P傳輸技術,下載速度迅速。
2.1.3 Xplus。又稱喜閱網,成立于2003年,領先全球開發出“網絡雜志”,內容豐富,表現形式多樣。有女性精選、男性精選、財經房產、娛樂熱點、時尚潮流、汽車旅游、健康母嬰、體育休閑、數碼游戲等九個類目,每個類目下又有若干個子類目。還可以通過地區,如中國、華東等八個區域查詢雜志,該網站提供了首字母查詢法,用戶可使用雜志的首字母查詢。多途徑、多渠道的檢索方式,使讀者使用起來隨心所欲。該網站提供了在線閱讀、下載收藏、特色訂閱等多維方式,支持在線評論、投稿、多媒體互動,還可以、分享個人雜志。
2.2網絡電子圖書
2.2.1超星數字圖書館。開通于1999年,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中文在線數字圖書館,也是國家“863計劃”,中國數字圖書館示范工程。內容涉及哲學、宗教、自然科學總論、計算機等各個學科,五十余大類,數十萬冊電子圖書,300萬篇論文、全文總量4億余頁,每日更新。使用下載“超星閱讀器”,提供各種讀書功能,如需下載更多資源,可以申請會員,每年交少量會費即可。利用超星數字圖書館提供的讀秀學術搜索,可以檢索各類文獻。
2.2.2阿帕比數字資源平臺。這是由北大方正電子有限公司和北京大學圖書館聯合推出的基于成熟的網絡出版解決方案的數字圖書系統。目前已經與500家出版社全面合作,2004年以后出版的新書占75%,截至目前總數量達到35萬種,是國家教育部calis管理中心唯一合作,適合高校使用的教學參考書。以中圖法22個大類分類,下設三級類目,涵蓋社科、經管、計算機、科普等各種學科,圖書中可插入聲音、視頻、動畫等多媒體文件,圖文并茂。使用精確、模糊、關鍵詞、關聯、全文等多種檢索方法,檢索功能強大。使用前必須先下載阿帕比閱讀器,該閱讀器免費提供、安裝簡單。使用時,內部網讀者可以僅憑“IP用戶”的用戶名和默認的密碼直接登錄,有密碼用戶輸入自己的用戶名和密碼登錄系統。在線瀏覽和借閱的圖書均有閱讀時間的限制。
2.3網絡綜合性學術資源
2.3.1百度文庫。2009年12月正式開放,2010年1月文檔數已突破20萬,自此文檔數一直保持高速增長。它是百度為網友提供的信息存儲平臺,供網友在線分享文檔,百度不編輯或修改用戶上傳的文檔內容。用戶可以在線閱讀或者上傳、下載論文、報告、課件、習題、專業資料、各類論文、公文、法律法規等多個領域的資料。只要擁有一個百度賬號,就可輕松完成上傳操作、在線閱讀和下載方法,簡單易行。2011年12月文庫優化改版,內容包括教育、課件、專業文獻、應用文書四大領域。2012年10月,文庫新設了視頻課程,據不完全統計,百度文庫中包含的大中小學教育、外語學習、資格考試等領域的相關文檔超過800萬份,成為眾多網民學習和分享知識的首選平臺。它極大地促進了教育知識分享和教育行業的跨領域交流。
2.3.2谷歌學術搜索。2004年11月,著名的搜索引擎公司Google推出了學術搜索引擎,它不僅可以為用戶提供網頁中的學術論文,還可以搜索同行的評議論文、圖書、學位論文、文摘、技術報告、預印本等多種文獻。文獻來源包括學術出版物、專業學會網站、機構知識庫、預印本庫,內容橫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多個領域。谷歌學術搜索的檢索界面簡潔友好、操作簡單方便,結果返回迅速。它的一大亮點是其提供引文鏈接,這不僅能廣泛反映學術期刊之間的相互引用關系,還能反映出學術期刊、書籍、預印本庫、機構庫、各類非聯機出版物等多種類型文獻之間的相互引用關聯關系。
2.3.3其他綜合性網絡資源
特種文獻有:中國知識產權局、中國知識產權網、中國專利文獻數據庫、中國專利信息網、美國專利檢索庫。
社會科學有:國家統計信息網、中國科學統計信息網、華通數據中心系列數據庫、法律圖書館、國信中國法律網、中國法院網、法律之星數據庫、旅游資源數據庫、中國文化資料集、全國文化信息資料共享工程、中國民間美術資料庫、中華藝術家資料庫、新華社多媒體數據庫。
自然科學有:中國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中國科技論文庫等。
綜合性有:中國資源環境經濟人口數據庫、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全國科技成果服務網、科技期刊全文網、中國工程技術信息網、人民日報全文檢索、中國科普博覽、世界廠商名錄數據庫、中國廠商名錄數據庫、中國大百科全書、世界保健組織、中國報刊大全、中科院上海文獻情報中心、美國生物醫學網、美國國會圖書館書目查詢、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等。
3.網絡學術資源的下載
3.1普通下載
根據電子資源的下載提示,對各項內容進行相應設置,按照對話框里的路徑指示,電腦會把所需文獻存到磁盤或者硬盤。此種方法要受到計算機網速的影響,在通訊線路正常的情況下只需數秒,在窄帶網的條件下,需要數分鐘。
3.2壓縮下載
某些網站將數量較大的文獻壓縮打包,可將壓縮文件下載。方法:查找到相應網站,利用分類、主題、作者、關鍵詞等檢索途徑檢索到所需的文獻,將文件壓縮打包,根據下載提示,按照路徑名逐步操作,即可獲取資源。閱讀時,需使用解壓縮軟件,將文件解壓后使用。采用壓縮下載的方式,文件下載速度快,是普通下載速度的兩倍。
3.3閱讀器下載
有些數據庫需使用自己的專用閱讀器。各個數據庫均提供自己專用閱讀器軟件的免費下載服務,也可從網上直接下載該閱讀器。為了加快下載速度,可借助一些加速下載軟件工具。下載結束后,根據提示進行安裝。安裝結束后,有的軟件還需注冊,目的是開發商方便統計分析數據,了解用戶使用情況。注冊成功后,還可以閱讀用戶指南,仔細閱讀有利于快捷使用。
4.網絡學術資源的利用
4.1在線利用
這是在互聯網上進入數據庫,直接閱讀使用的一種方式。這種方式簡單方便,易于操作,讀者只需點擊在線閱讀,或者根據需要打印閱讀。缺點是,上網時間較長,費用較高。
4.2離線利用
這是指在離線即不上網的情況下使用電子資源。讀者已經通過某種下載方式將文獻下載到指定存儲地址,即可解壓或打開后直接使用,但有些網站對電子文獻的使用會有某些限制,比如有些文章不得復制、粘貼,有的字體、格式、顏色、背景無法改變,有些還對使用期限、有效日期有限制。
網絡資源紛繁復雜,借助于互聯網,用戶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候享有同樣的閱讀條件和教育機會。上面談及的電子資源,只是網絡免費資源的一部分,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學術資源會成為高校圖書館信息資源的儲備庫。借助互聯網,電子學術資源克服了紙質資源的限制,有了更大范圍的傳播,它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圖書館館藏,完善了高校圖書館的服務模式,推動了圖書館的發展。圖書館的工作人員應該繼續做好信息資源的評價、分類、搜集、組織和動態鏈接,為用戶提供最好的信息資源引導和檢索導航。
參考文獻:
[1]胡可東.高校圖書館網絡學術信息資源建設淺析[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2(8):60-62,66.
關鍵詞:南宋詩;詩分唐宋;詩歌的本質
中圖分類號:I222=4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4-0544[2011]11-0137-04
從詩歌發展的歷史來看,經過對唐詩的因革創變,宋調大成于北宋中期的蘇軾、黃庭堅之手;“靖康之變”以后,占據中原、與南宋并立一百多年的金人自認承接“蘇學”正統,對南宋詩歌頗不以為然,故元好問詩云:“北人不拾江西唾,未要曾郎借齒牙”(《自題中州集后五首》)。而在與北宋一脈相承的南宋朝,作為宋調典型的江西體詩甫始也成為被挑戰的對象,種種針對它的改良、革新創作實踐構成了南宋百五十年詩歌流變歷程。全祖望在《宋詩紀事序》中以四“變”概括宋調的萌生、大盛、變革與結局,曰:“慶歷以后,歐、蘇、梅、王數公出,而宋詩一變。坡公之雄放,荊公之工練,并起有聲。而涪翁以崛奇之調,力追草堂,所謂江西派者,和之最盛,而宋詩又一變。建炎以后,東夫之瘦硬,誠齋之生澀,放翁之輕圓,石湖之精致,四壁并開。乃永嘉徐、趙諸公,以清虛便利之調行之,見賞于水心,則四靈派也,而宋詩又一變。嘉定以俊,江湖小集盛行,多四靈之徒也。及宋亡,而方、謝之徒。相率為急迫危苦之音。而宋詩又一變”。一變宋調建立,二變則江西派形成,第三變即是南宋詩歌變革江西詩體,而終結于遺民詩的危苦之音。而單就南宋詩歌的發展而言,宋末元初的方回認為:“自乾、,淳以來,誠齋、放翁、石湖、遂初、千巖五君子,足以躡江西,追盛唐;過是永嘉四靈、上饒二泉、懶庵、南塘二趙為有聲,又過是則唯有劉后村亦號本色,而不及前數公”(《曉山烏衣沂南集序》)。清代沈德潛則云:“西江派,黃魯直太生,陳無己太直,皆學杜而未嚌其者,然神理未浹,風骨獨存。南渡以下,范石湖變為恬縟,楊誠齋、鄭德源變為諧俗,劉潛夫、方巨山之流變為纖小,而四靈諸公之體,方幅狹隘,令人一覽易盡,亦為不善變矣”。雖然方、沈二人發言的立場不同,對南宋詩歌的評價相反,但都揭示了南宋詩歌遞嬗之因由與軌跡,指明南宋詩人在江西派詩風籠罩下力求變化的事實。不管詩人們各自改革的方向與目標是什么,求新求變確實是南宋詩歌發展的大勢。
如果衡量創作革新實踐的成績,相比唐詩和北宋而言,南宋詩歌終于未能百尺竿頭再進一步;不過,正是在江西詩派的自我改良過程中,在中興詩人援引晚唐以濟江西,江湖詩人援江西以調和晚唐的變化過程中,南宋人對唐詩與宋詩兩種詩美范型的認識逐步深入,對兩種風格的審美內涵的感受日漸清晰,也開始理性分析各自的風格成因,并進而引起對詩歌本質的重新思考。唐音與宋調成為中國詩歌發展史上的兩大分趨即肇端于此。以此南宋詩歌理論、批評觀念的深入發展程度相比前朝而言,毫無疑問可稱突破。以下分述之。
一、“詩分唐宋”的風格意識自覺
早在《滄浪詩話》首次明確提出唐宋詩歌風格分際之前,南宋之初的張戒已經開始總結北宋蘇軾、黃庭堅等人以及江西派詩歌的詩法和藝術特征。《歲寒堂詩話》云:“自漢魏以來,詩妙于子建,成于李、杜,而壞于蘇黃……。子瞻以議論為詩,魯直專一補綴奇字:學者未得其所長而先得其所短,詩人之意掃地矣!”又曰:“蘇、黃江西詩派,用事、押韻之工,至矣盡矣。然究其實,乃詩人中一害”。此外南宋諸詩話以及散見于各類詩文中的批評議論文字顯示出:在回顧詩歌發展史,分析、評價北宋朝詩歌成就的過程中,人們往往對唐音、宋調不同的外在風貌、審美內涵作出間接的區分和概括,當然,或褒或貶,態度并不一致。
“詩分唐宋”的意識自覺最先當是因為江西詩派的自我改良而得到啟發,派中人首先找到晚唐詩作為以江西詩體為典型的本朝詩的對立面,進行比較。徐俯想擺脫江西派而寫“平易自然”的詩,說:“荊公詩多學唐人,然百首不如晚唐人一首”;韓駒也說:“唐末人詩雖格致卑淺,然謂其非詩則不可;今人作詩雖句語軒昂,但可遠聽,其理略不可究。”可見他們都把晚唐詩與今詩(宋詩)對舉。錢鐘書從宋詩發展遞變的整體性進行考察,特別指出:“四靈而還,宋人每‘唐,詩指‘晚唐’詩。南宋人言‘唐詩’,意在‘晚唐’,尤外少陵。此其大校也”。嘆云:“名叫‘唐體’其實就是晚唐體,楊萬里已經把名稱用得混淆了。江湖派不僅把‘唐’等于‘晚唐’、‘唐末’,更把‘晚唐’、‘唐末’限于姚合、賈島”。例如葉適《徐斯遠文集序》云:“慶歷、嘉以來,天下以杜甫為師,始黜唐人之學,而江西詩派章焉。……故今歲學者,已復稍趨于唐而有獲焉”;張侃有詩題為“客有誦唐詩者又有誦江西詩者因再用斜川九日韻”;元代劉塤謂:“江西派猶佛氏之禪,醫家之單方劑,近年永嘉,富祖唐律,由是唐與江西相抵軋。”以上皆以“唐”指晚唐,與江西派詩相抗。
隨著“四靈”之后晚唐詩風的流行,有識之士又逐步認識到其體固有的不足,遂參向上一關,提出以盛唐詩為法。楊萬里所作《周子益訓蒙省題詩序》云:“唐人未有不能詩者,能之矣,亦未有不工者,至李杜極矣,后有作者,蔑以加矣。”他把李白、杜甫與蘇軾、黃庭堅并稱,在《江西宗派詩序》中分別詡之為“神于詩”者與“圣于詩”者。吳子良談到葉適獎掖“四靈”之事曰:“其詳見《徐道暉墓志》,而末乃云:‘惜其不尚以年,不及臻乎開元元和之盛。’蓋雖不沒其所長,而亦終不滿也。后為《王木叔詩序》,謂‘木叔不喜唐詩,聞者皆以為疑。夫爭妍斗巧,極物外之意態,唐人所長也;及其要終不足以定其志之所守,唐人所短也。木叔之評,其可忽諸?’又跋劉潛夫詩卷謂:‘……潛夫能以謝公所薄者自鑒,而進于古人不已,參雅頌、軼可也,何必四靈哉!’此跋既出,為唐律者頗怨。……”特別分剖葉適論詩之真實蘄向乃是取徑晚唐而臻于盛唐。再如劉克莊《中興五七言絕句序》云:“客曰:‘昔人有言,唐之文三變,詩亦然,故有盛唐、中唐、晚唐之體。晚唐且不可廢,奈何詳汴都而略江左也?’余矍然起,謝曰:‘君言有理’。”言內之意亦承認唐詩每況愈下。戴復古《題侄孫東野農歌》云:“吾宗有東野,詩律頗留心。不學晚唐體,曾聞《大雅》音”;其《論詩十絕》云:“文章隨世作低昂,變盡到晚唐。舉世吟哦推李杜,時人不識有陳黃”,也都清楚表明戴復古對以李白、杜甫為代表的盛唐詩歌評價更高。與之同時的嚴羽在《滄浪詩話》中對于“四靈”和江湖詩人的倡導晚唐,認為“止人聲聞辟支之果”,未進入“大乘正法眼”,則非常明白地提出應該取法乎上,以盛唐為師。
當然,盛唐詩與晚唐詩風格差異很大,身為一代文宗
的楊萬里與葉適提倡晚唐詩,以其見識而言,安能不知盛唐詩之美在晚唐詩之上?然盛唐之老杜既被江西詩派據為宗師,已占先一著,故遂舉晚唐與江西相抗;退一步而言之,即如葉適《徐斯遠文集序》中所言,是“格有高下,技有工拙,趣有深淺,材有大小,以夫汗漫廣莫,徒枵然從之而不足充其所求,曾不如鳴吻決,出豪芒之奇,可以運轉無極”,好比治病之藥,但求對癥,不必定要貴重。楊萬里在《周子益訓蒙省題詩序》中肯定“晚唐諸子雖乏二子(李杜)之雄渾,然好色而不,怨誹而不亂,猶有《國風》、《小雅》之遺音”,可見其論詩之蘄向:并不認為晚唐是最好的,但晚唐詩堪為底線,因為晚唐詩具備楊萬里強調的詩歌的核心美質――“味”。所以說,未必楊萬里、葉適、劉克莊等南宋詩人變革的目標就是廢宋詩到晚唐詩的水準,而是以之為用,令宋詩亦成一代之詩,比美盛唐。這就可以解釋為什么劉克莊一方面批評宋詩,一方面又認為本朝詩與唐詩相比各有優長,甚至高出唐詩了。
對于本朝詩歌,劉克莊《后村詩話》認為“元后,詩人迭起,一種則波瀾富而句律疏,一種則鍛煉精而情性遠,要之不出蘇、黃二體而已”:嚴羽則曰“國初之詩尚沿襲唐人,……至東坡、山谷,始出己意以為詩,唐人之風變矣。……近代諸公乃作奇特解會,遂以文字為詩,以議論為詩,以才學為詩。夫豈不工,終非古人之詩也”,二者的針砭足以說明南宋人對于作為本朝詩歌典型的北宋詩的藝術特質的把握是準確的。
在自覺到唐宋詩歌風格的不同之后,自然而然面臨比較優劣與選擇楷模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南宋人大概有三種不相同的態度。劉克莊認為宋詩比起唐詩各有千秋,不同意嚴羽的朋友李賈獨崇唐詩,他說:“謂詩至唐猶存則可,謂詩至唐而止則不可。本朝詩自有高手”(《跋李賈縣尉詩卷》),因此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宋詩超越唐詩并非不可能,“或曰‘本朝理學古文高出前代,惟詩視唐似有愧色’,余曰“此謂不能言者也。其能言者,豈惟不愧于唐,蓋過之矣”(《本朝五七言絕句序》)。嚴羽則首次明確區分唐宋詩歌兩種詩美范型并作出理論總結,表明其審美標準――尊唐黜宋,并且以盛唐詩美為其藝術追求目標,而不取晚唐詩吟風弄月的狹隘卑瑣。而從戴對戴復古詩歌的贊語――“妙似豫章前集語,老于夔府后來詩”,“要洗晚唐還《大雅》,愿揚宗旨破群癡”(《石屏后集鋟梓敬呈屏翁》)來看,第三種態度則是對以黃庭堅詩為代表的盛宋江西體詩和以杜甫詩為代表的盛唐詩均表推崇,希望融二美于一爐,而不取晚唐詩。南宋人的這幾種不同態度,開啟了后世祧唐禰宋之先河。
二、對詩歌本質的反思
對唐音宋調詩歌風格差異的自覺意識反映出南宋詩人對詩歌藝術的感受較之前人更加精微透辟,以此為基礎,南宋對詩歌藝術審美本質的思考和理論總結也隨著時間逐步深入,先后出現三種主要觀點,歸納如下:
(一)以“味”為詩歌本體
自六朝以降,論詩講趣味、滋味、興味已成口頭禪,但將“味”視為詩之所在,以“味”為詩歌本體卻是楊萬里的獨到見解,這不同于江西派詩的以思理為主,也不同于唐詩的主于“性情”。
楊萬里在《頤庵詩稿序》中說:“夫詩何為者也?尚其詞而已矣。曰:善詩者去詞,然則尚其意而已矣,曰:善詩者去意。然則詩果焉在?曰:嘗食夫飴與荼乎?人孰不飴之嗜也,初而甘,卒而酸。至于茶也,人病其苦也。然苦未既而不勝其甘,詩亦如是而已矣。”意思是,“詞”與“意”固然對于詩歌非常重要,但是最本質東西的卻是“味”。言辭的能指與所指都不是詩之所在,只有那溢于言辭之外的情趣、意味才是詩的真正寄寓之所,因此楊萬里多以“味”論詩。《誠齋詩話》說“詩已盡而味方永,乃善之善也”;“五言古詩,句雅淡而味深長者,陶淵明柳子厚也。如少陵《羌村》、后山《送內》,皆是一唱三嘆之聲”。論江西派詩則曰:“江西宗派詩者,詩江西也。人非皆江西也。人非皆江西,而詩曰江西者何?系之也。系之者何,以味不以形也。東坡‘江瑤柱似荔子’,又‘杜詩似太史公書’,不惟當時聞者然,陽應曰諾而已,今猶然也。非然者之罪也,舍風味而論形似,故應然也,形焉而已矣。高于勉不似二謝。二謝不似三洪,三洪不似徐師川,師川不似陳后山,而況似山谷乎,味焉而已矣”(《江西宗派詩序》)。
楊萬里論詩的根本落腳點在于“味”,味之所在是詩之所在,基于這一詩歌觀念,《誠齋詩話》高度評價晚唐詩歌“好色而不,怨誹而不亂,言近旨遠,得風人之遺”,之所以對黃庭堅視為“其弊何如”的晚唐詩獨加青眼,關鍵在于他體驗到晚唐詩中有“味”:“三百篇之后。此味絕矣,惟晚唐諸子差近之”。基于同一標準,楊萬里對“以文為詩”的典型宋調極表不滿,他說:“詩非文比也,必詩人為之。如攻玉者必得玉工焉。使攻金之工代之琢,則窳矣”(《黃御史集序》),顯然楊萬里認為詩文各有體,審美本質也不同,江西派家“挾其淵博之學、雄雋之文”,“隱栝其偉辭”、“五七其句讀而平上其音節”作出來的詩,就象攻金之工琢玉,能具備形式,卻失去了玉器(詩歌)本來應有的“味”,因此不是真正值得稱賞的作品。
(二)詩歌出自性情
與楊萬里不同,南宋后期詩人若非墨守江西者,多半認為詩歌的核心美質在于“性情”,“詩歌出自性情”的觀點日后有強調性情之“真”與性情之“正”兩端,但此時尚是概括言之。戴復古論詩有調和唐宋的傾向,“常聞有語石屏以本朝詩有不及唐者,石屏謂不然,本朝詩出于經,此人所未識,而石屏獨心知之”,戴復古為詩則“正大醇雅,多與理契”,而又“不滯于書與不多用故事”,如包恢《石屏集序》所評:“果無古書,則有真詩,故其為詩,自胸中流出,多與真會”,可見戴復古的詩歌創作蘄向是兼容并蓄而終歸于以性情為本。
劉克莊認為:“(宋)文人多,詩人少。三百年間雖人各有集,集各有詩,詩各自為體,或尚理致,或負材力,或逞辯博,少者千篇,多至萬首,要皆經義策論之有韻者爾,非詩也”(《竹溪詩序》),《后村詩話》批評“近世以來學江西詩,不善其學,往往音節聱牙,意象迫切。且議論太多,失古詩吟詠性情之本意”,認為詩歌不吟詠性情而專“尚理致”,“負材力”,“逞辯博”,則非真詩;《跋何謙詩》又說“以情性禮義為本,鳥獸草木為料,風人之詩也;以書為本,以事為料,文人之詩也。世有羈人幽士,饑餓而鳴,語出妙一世;亦有碩師鴻儒,掌主斯文,而于詩無分者,信此事之不可勉強歟!……或又曰:古今詩不同,先賢有‘刪后無詩’之說,夫自《國風》、《騷》、《選》、《玉臺》、胡部至于唐宋,其變多矣!然變者,詩之體制也,歷千萬世而不變者,人之情性也”,進一步肯定詩歌形制可以千變萬化,但“情性”是詩歌永恒的本質。
劉克莊早年為詩以姚合、賈島為宗,后來“欲息唐律,專造古體”,其友趙汝談(南塘)則云:“言意深淺存人胸懷,不系體格,若氣象廣大,雖唐律不害為黃鐘大呂”(《瓜圃集序》)。趙汝談所謂詩歌之“胸懷”、“氣象”亦系于性情。戴
也是同樣的觀點,其《答妄論唐宋詩體者》云:“不用雕鎪嘔肺腸,詞能達意即文章。性情原自無今古,格調何須分宋唐”,也即是說風調格制不是區分詩與非詩的關鍵,關鍵在于是否出自性情。而宋末劉辰翁也強調詩歌的抒情本質,他推崇《國風》,因為是“小夫賤隸”真率表達內心感受,無意于作詩卻沖口道出,故云詩歌“尤貴情真”(《古愚銘》)。
(三)詩歌惟在“興趣”
南宋理宗紹定、淳化間,嚴羽寫出《滄浪詩話》。這部詩話相比起前人的論述而言,富有系統性和理論性,可視為南宋詩歌理論的總結之作。在首次明確指出唐音宋調各具風格之后,嚴羽獨推盛唐為詩歌典范,“詩者,吟詠情性也。盛唐諸人,惟在興趣”。他的意思是:詩歌本于情性,而為詩歌所特有的美感就在于興象與情致結合所產生的情趣和韻味,盛唐詩人將詩歌的核心美質表現得最為理想。“興”歷來有兩種解釋:一指具體的藝術表現手法,即“比興”的“興”;一指藝術將情思蘊涵于形象的美學特征,嚴羽所言之“興”,即是后者。“趣”則是情趣韻味之意,與此前鐘嶸的“滋味”、司空圖的“味外之味”、楊萬里的“風味”諸說意思近似。盛唐諸人能夠創造一種含蓄雋永、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藝術境界,令人從中領略、品味到深長意蘊,這正是嚴羽理想中的詩歌之美。
嚴羽以“興”“趣”言詩與楊萬里以“味”為詩歌本體的觀點總體傾向是一致的,都認為詩歌美感的核心是一種不可言說之趣味;談到創造這種美感的途徑,《滄浪詩話》說“詩有別材,非關書也;詩有別趣,非關理也”,詩歌創作的思維特征是“一味妙悟”,即詩歌是非理性思維――靈感直覺的結晶。戴復古《論詩十絕》之七云:“欲參詩律似參禪,妙處不由文字傳”,亦是以禪論詩,可見他與嚴羽一樣,體會到了詩與禪在思維特征上的相通之處。嚴羽論詩體提出“以時而論”,盡管詩歌的本質是恒久的,但他顯然承認詩歌的外在藝術風貌會隨時間發生改變,這個觀點與劉克莊的認識是一致的。
不管如何評價楊萬里、劉克莊。或是戴復古、嚴羽等人詩歌觀的具體內涵,他們都對詩何以成為“詩”進行了正本清源地探討。這又是他們各自詩歌理論的核心和立論基礎,由此也就可以解釋他們各自詩歌呈現的風貌特征、以及各自所持的詩歌批評標準。如劉克莊、戴復古等皆以“性情”為詩歌之審美本質,屢屢貶斥江西派家,但又推崇黃庭堅與陳師道的詩歌,這似乎有些矛盾,但換一個角度來看,江西派之宗祖黃庭堅、陳師道的詩歌雖然強調句法格律、用典煉字,以文為詩,致后學者亦步亦趨、死于句下,但他們自身的詩歌卻不乏充沛豐盈的精神與性情,故堪稱是好詩。楊萬里和嚴羽分別以“味”與“趣”為詩歌本質,其間亦自有潛通之處。如嚴羽說詩有別材別趣、非關書理,主觀上是針砭宋詩之主于思理,但實際上他所說的“趣”、“味”與宋詩的思理又有所交集。因為當此理還在涵蘊之中,呼之欲出又還未成為顯意識、形成邏輯思維時,它也是一種“趣”或者“味”。也就是說“趣”、“味”是一種介于顯意識與無意識之間的潛意識,它可能是情感性的,也可能是思理性的,因此就有情趣、理趣之分。而正因為“味”與“性情”或者“思理”的外延和內涵并不相同,所以楊萬里的“誠齋體”詩歌風貌與主情的唐詩、主理的宋調皆不相類,也不以沁人心脾、發人深省為訴求。
對詩歌本質的不同認知又決定了詩歌的創作方法和外在表現形式的不同。楊萬里、嚴羽以“趣”、“味”為詩歌之審美本質,而“趣”、“味”存于潛意識層面,以直覺、靈感一類的非邏輯思維來感知和體現,因此詩人在創作中必然排斥對章法、句法的思索安排。若于詩中可見羚羊之角、得魚之筌,落了痕跡,則詩思已然進入顯意識層面,“趣”與“味”也就消逝無蹤了。而對于持以“性情”為詩歌本質看法的詩人來講,情感的真切表達與形式的刻意講求并沒有根本意義上的沖突,即便是以文字、議論、才學人詩,只要這些詩法的使用恰如其分,有助于情感的表達,就是可以接受的。“詩主性情”說引導詩歌在金、元時期向唐詩范式復歸:楊萬里的“味”說和嚴羽的“興趣”說則因為詩歌藝術成就的限制和時局變化等各種因素,暫未引起很大回應,盡管他們提出的概念內涵更為深微。
就南宋詩歌的發展而言,江西詩體甫始作為典范出現,就面臨南宋詩人的不斷反思并尋求突破。南宋人對唐音宋調的風格自覺、對詩歌本質的思考在這個過程中逐步深入,然而各種錯綜復雜的認識未能定于一尊。相應地,南宋后期的詩歌創作也就呈現為江湖詩人依違折衷于江西、晚唐間的混雜狀態,從而沒能在唐詩和江西體之外構建出新的詩美范型。
參考文獻:
[1]全祖望,宋詩紀事序[A],厲顎,宋詩紀事(卷首)[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2]方回,桐江集(卷1)[M],宛委別藏本,
[3]沈德潛,說詩語[M]鳳凰出版社,2010,
[4]張戒,歲寒堂詩話[A],丁福保,歷代詩話續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5]曾季貍,艇齋詩話[M]。丁福保,歷代詩話續編,
[6]魏慶之,詩人玉屑[M],北京:中華書局,2007,
[7]錢鐘書,談藝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4,
[8]錢鐘書,宋詩選注[M],北京:三聯書店,2002,
[9]劉塤,隱居通議[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0]楊萬里,誠齋集[M],四部叢刊本。
[11]吳子良,林下偶談[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2]劉克莊,后村先生大全集[M],四部叢刊本,